時間:2022-03-31 22:21: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培訓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煤礦企業安全培訓主要涉及礦井的開采、一通三防和煤礦機等方面的內容,培訓員可以針對培訓對象進行教學內容的篩選。比如在絞車的操作崗位上,主要是對絞車的實際操作,而在安全培訓中,制動實驗與鋼絲繩質量檢測實驗是絞車操作培訓的主要內容,這就要求培訓人員具有腦力與手力相結合的集中聯動操作能力。
(二)安全培訓的實驗教材不統一
對學員上崗后進行安全實驗操作培訓的目的是讓學員在工作中準確地進行操作,但是在實驗教學中,由于沒有統一的教材資料,培訓員基本上依據自己的經驗進行教學,很難保證實驗教學的質量,造成了實驗操作的規范性不強,實驗目的也不明確。
(三)安全培訓在實驗教學缺乏研究
安全培訓實驗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教學,有其特殊性,理論上亟待探討的問題是:對各個專業、層次不同的班級設置合理的實驗課;不同課程采用不同的實驗方法;實現實驗教學的創新。事實上,《大綱》對自救器的使用訓練在每個專業中都有要求,每個職工每年要接受不少于20學時的再培訓,再培訓課程中也有自救器的使用訓練,然而這樣的培訓卻很少完成。實驗教學質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認識不足、實驗教師素質不高、教學管理不到位等。
(四)煤礦安全培訓考核機制不健全我國煤礦安全培訓工作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缺乏對管理制度的認識,而且各級的管理部門對自身在培訓體系中的位
置不明確,存在管理職責的認識模糊。中職教育更偏向的是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情況,而對他們實踐操作方面比較忽視。每年煤礦企業都有一定的培訓任務,而且沒有健全的培訓考核機制,從而導致煤礦企業的培訓往往成為一種形式。一套完整的培訓管理機構主要包括培訓的政策制度、培訓的監督與考核這幾個環節,但由于職責不明確而導致培訓在監督與考核上存在問題,導致培訓效果不明確,使得煤礦安全培訓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二、結合安全培訓與中職教育聯合培訓方法
創新培訓方法才能滿足煤礦企業安全生產的要求,中職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煤礦企業實際工作中,能更好地為煤礦安全生產服務,能促進煤礦企業安全培訓的發展。
(一)要因材施教
結合學員安全意識較薄弱、文化水平偏低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現狀,教師必須因材施教,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組織教學,突出重點,備課時要求精實用,否則,不僅起不到培訓應有的效果,還有可能使受培訓者產生逆反心理。
(二)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的應用為煤礦的安全培訓工作提供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案例教學通過一個個有趣生動的例子讓學員們感同身受,并把對安全知識模糊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提高了學員安全生產的自覺性。另外,引入事故案例可以使學員認識到自救互救重要性,教師通過講解實際案例,能增強學員的安全意識。
(三)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觀察演示教學法相結合
為了搞好安全培訓工作,提升培訓效果,進一步提高職工自身素質,學校可以按照教學大綱組織學員觀看電視、視頻、圖片等培訓資料,特別是通過參觀安全教育展覽室展出的典型事故案例、圖片及實物等使職工受到深刻的教育。在實際的自救互救培訓時,教師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既要安排學員到現場進行參觀,更加直觀地了解煤礦安全生產的相關設施,如井下避災路線、避難硐室、安全設施、電氣設備等,又要安排學員到教育實驗室親自操作設備,讓學員親自體驗,并組織學員進行討論總結。通過這種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觀察演示教學法相結合的方式使培訓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員們能夠獲得安全資格證書,順利地走上崗位,為煤礦安全生產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小學教師培訓的內容理論與參訓教師的實際相脫離。具體表現為:內容陳舊,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和要求;脫離實際,對教師具體的教學實踐無指導示范作用;重普遍性而輕特殊性,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重理論而輕實踐,參訓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程度不大。目前,國家重視和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對中小學教師的培訓也極為重視,國培、省培、校培等各種培訓交叉在一起。但由于缺乏科學規劃,導致內容重復和效率低下。同時,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的設計未能體現參訓教師的差異性和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地區對基礎教育教師的不同需要。無論是城市教師還是鄉村教師,無論是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還是沒有教學經驗的新教師,無論是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還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教師,都采用同樣的培訓內容,缺乏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劃分和設計,培訓內容學科劃分不清晰、專業特色不明顯,不能激發參訓者的學習興趣,不能滿足參訓者自身發展的需要,不能解決參訓者在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2.任課教師構成單一,對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規律缺乏足夠了解
目前,擔任中小學教師培訓任務的培訓機構大多是各地、州、市的師范院校、普通高校、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校,其師資力量主要是以前擔任教師學歷達標培訓任務時的原班人馬,也會聘請一些高校教師和學術專家來擔任授課教師。這些教師在培訓中大多按綱講解,脫離中小學教育的實際現狀;理論不能聯系實際,一味灌輸;教學內容陳舊過時,解決不了現實問題;注重知識的講授,忽視參訓者人格的塑造。因此,參訓者不感興趣、培訓效果不好成為了培訓的常態。實踐出真知,只有親身參與新課改實踐的專家和學者才能了解中小學教師的問題和需要,才能尋找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正確方法和可行之路,其本身的教育教學才具有示范效果和榜樣作用。
3.教學方式單調,教學方法陳舊,培訓效果不理想
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作為職后成人教育的一種形式,其教學活動必然與普通教育有所區別。而目前的中小學教師培訓仍然慣性地沿襲普通教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主要采用集中授課的“課堂教學”方式,或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學形式單一,與新課改提倡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的精神相背離,參訓者對學習不感興趣。而教學方法主要采用注入式的講授法,枯燥、呆板、空洞,與新課改提出的讓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要求相距甚遠,不能激發學員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不好也就成為意料之中的事情。教育不是一次性消費,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不提高自身就意味著落后和被淘汰。廣大中小學教師都有學習進修的需要和愿望,關鍵是在培訓中要把新課改的精神、要求和方法落實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讓參訓教師掌握正確的理論、方法和手段。
4.考評方式及安排不夠科學合理,難以體現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目前,教師培訓的考評方式主要有考試、考評和論文,其中考試仍然是最主要的形式。其主要考核學員對知識的掌握,不重實際效果,對學員學習方法、技能的考核往往無能為力。一些以技能技巧為內容的科目課程結束后馬上就安排考試,很不合理。更有甚者,考試內容在上課時圈定,考試成了走過場,教育的嚴肅性蕩然無存。其實,教師培訓應根據教育對象、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和考評方法,進行合理的設計和安排,以求達到最好的效果。而且,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集中體現在其教學過程中,教學能力的高低也通過教學實踐得以充分展現。因此,只有通過對具體教學過程的動態的、綜合的考核,才能展現參訓教師的培訓效果,而這正是當前中小學教師培訓考評體系中最欠缺之處。
5.集中培訓與訓后的個別跟蹤指導相脫節,培訓難以形成長效機制
當前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是集中于一定時間、地點的班級課堂教學形式,因受制于教學設施硬件的落后和簡陋,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在教學中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其教學著力于當時的培訓效果,雖因師生的面對面的直接交流而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教師教學實踐中的發展跟蹤和問題指導則無法實現。而借助于網絡平臺的遠程教育,雖能利用網絡對學員進行跟蹤指導,但授課卻因教師與學員的分隔而難以取得較好效果。二者各有優劣,比較而言前者鮮活生動、比較有效,但無法完成后期的跟蹤指導;后者缺少聽課的情境,效果不佳,但可以隨時對學員跟蹤輔導。二者無法優勢互補,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二、解決問題的途徑及對策
1.貫徹素質教育和終身學習的理念,完善培訓的硬件設施和軟件配置,不斷提高培訓質量
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是新課改的根本任務。在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只教會參訓者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和掌握學科教學改革的最新成果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教會參訓者正確看待和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態度、品質和價值觀。即培訓的目標不僅僅是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技能和提升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質,使他們更有效地開展教育工作。“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育的真正內涵乃是養成學生健全的個性或人格,而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是通過教師人格的深刻影響產生的,因此,在全面提高參訓者業務水平的基礎上,重點提高參訓者的人文素質,是今后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內容。
2.根據受訓教師的實際和新課程標準設計教學內容,逐步提高培訓效能
中小學教師培訓要以基礎教育的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解決教師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為目的、以滿足教師專業發展和個性需要為目標,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培訓要進行科學分類,新任教師的崗前培訓、在職教師的提高培訓、骨干教師的研修培訓屬于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應根據對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訓計劃和培訓課程,力求教學內容貼近一線教師教育教學的實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讓參訓教師自主選擇需要的、喜歡的課程接受培訓,調動他們學習的熱情、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提高培訓效果。接受培訓的中小學教師都有一定的學歷和學力,他們的專業基礎不同,教學經驗的程度不同,從教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只有合理設計課程內容,使其具有層次性和遞進度,才能消除人們認識的不平衡,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學習潛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教學內容的設計要貼近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際,開展主題鮮明的教學技能培訓,提高實踐性課程在培訓課程中的比例。要遵循立德樹人的要求,提高學員的人文知識、人文能力,培養學員尊重他人、關愛社會、樂于奉獻的人文精神,增強學員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確立國培、省培、校培的不同目標和具體要求,避免培訓的重復低效,實現不同層級培訓的無縫對接。國培主要負責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學科課程標準與教材的研討,使中小學教師進一步理解新課程標準的目標、內容和教改理念,了解教材的特點及教學策略;省培主要負責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經驗交流與問題研討,使中小學教師進一步梳理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與困惑,交流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掌握教學研討的策略和方法;校培主要側重課堂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案例分析,使第一線的教師掌握教會學生探究式學習的策略和方法,學會用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方法設計課堂教學。這樣可以避免多種培訓方式的重復,節約教育資源,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另外,針對頂崗培訓、輪崗培訓、脫產研修和業余學習等不同培訓形式,也要區別對待,根據其特點和需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
3.豐富和完善任課教師構成
選聘一批有學術造詣的專家型中小學教師擔任主講教師,科學提高教學質量。打造一支高素質、高質量的教師培訓者隊伍,是提高中小學教師培訓質量的關鍵。各培訓機構要建立自己的培訓專家庫,并根據需要進行動態調整,建立一支專、兼職結合的教師培訓者隊伍:精選一批長期從事中小學教育的一線優秀教師作為兼職培訓教師,發揮他們看問題準、解決措施有針對性的優勢;對來自高等院校的兼職培訓教師,要求他們掌握基礎教育的改革內容,了解中小學一線教師的實際問題和培訓需要;對培訓機構自有的專職培訓教師,要創造條件讓他們學習和提高業務水平,深入教學第一線研究中小學教育的規律和實用方法,實現培訓教師隊伍構成的多元化。在用人上實施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能者上、庸者下、不適應者淘汰,合作學習,增強內部競爭力和凝聚力。通過提高培訓質量,促使中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有明顯的提高,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體現新課改的理念。
4.改革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培訓效果
新課改的一個重要思想和理念認為,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對學生而言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儲知識,而是學會探究,以便為終身繼續學習奠定基礎。這是中小學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根本性變革,決定了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教學方法也要進行實質性的改變。要貼近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際,通過典型教學案例分析、設計真實課堂教學環境,現場指導,實際操作,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要針對教師學習的特點,探索走進教學現場、走進真實課堂的培訓環節,通過案例分析和現場診斷幫助參訓教師解決實際問題。要尊重參訓學員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增加課堂教學趣味性和新穎性,讓他們自主探究學習,通過“反思—學習—創新”來提高教學水平。要改革傳統的講授方法,吸引學員參與互動,積極研討,發展跟崗培訓和情境體驗,改善教學行為,確保培訓質量的不斷提高。改革和創新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培訓質量的關鍵。參加培訓的學員大多是在職的中小學教師,他們有的是城鎮教師,有的是偏僻鄉村教師;有的是高級教師,有的是新上崗的大學畢業生;有的是掌握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師,有的是對新課改知之不多的教師。他們層次不同,水平也有高低的差異,這就要求在培訓中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職級、不同水平的學員特點分層次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既要保持教育的先進性、引領性,又要緊貼中小學教師的需要,回答和解決他們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堅持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5.淡化理論知識的考核比重,增加教學實踐在考評中的比重,推動受訓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中小學教師培訓應樹立以學員為中心、以技能提高為依托、以教育觀念的轉變為突破口的培訓理念。改革培訓考評體系,降低理論知識在考核中的比重,增加教學技能在考核中的比重。改變單一的考試形式,補充考查報告、教學案例分析、教學論文作為考核的備選方式。將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師德教育和信息技術作為常規課程,引進培訓內容。通過教學現場的案例分析和問題診斷,考查學員質疑和反思的能力,并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重要指標計入學員的培訓成績。
針對學生學習地理的能力不高和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的實現之間的明顯矛盾,學生很有必要提高學習地理的能力。而學習地理能力的提高,學生首先需要的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學生自己一個人的事,作為一名地理老師很有必要幫助學生。那么,地理教師在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習慣方面能起到哪些作用呢?
一、地理教師對學生課前地理學習習慣的培養
1.鼓勵──預習課文
預習可以讓學生上課做到心中有數,可以很好的接受新知識。地理內容有些比較抽象,學生不好接受,可以讓學生通過預習來提高接受效果。學生學習時間緊張,教師開始應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并且落實,以養成良好的習慣。首先,布置預習課文的作業,明確要求將預習的提綱寫到筆記本上;然后,檢查學生的預習筆記,了解其預習的情況。教師針對預習的結果,給予指導,并將預習結果不錯的學生給予表揚,以調動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在適當的時候,老師可讓預習結果比較好的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講一講課,可提高他的預習興趣,也讓他自己發現預習的問題與不足,同時,也會促進其它學生預習的熱情。這樣要求時間長了的話,學生就會自己體會到預習的好處,并主動去預習課文,養成良好的習慣。
地理教師自己在備課時應該根據學生預習的實際情況,對于學生能夠通過預習就掌握的知識不必細講,重點引導學生分析存在問題的地方,這樣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預習的必要性,不會打擊他們的預習積極性。
2.要求──課前幾分鐘的利用
課前幾分鐘的準備,可以讓學生學會利用時間及提高聽課效果。老師要在打上課鈴前進入教室,觀察學生做什么,告訴他可以準備下節課的課本、筆記本,可以復習前一節課的內容,或看一看下節課要講的知識。老師在上課前一定要問學生“準備好了沒?”,等所有的學生都準備好了才開始上課,并且要讓學生知道老師是因為他個人而耽誤時間。這樣他就會引起注意,加以改正,以養成習慣。
地理教師應該在每節課下課時要告訴學生下節課講的內容,應該準備的書本,以便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便于課前做好準備。對于一些沒有做好準備的,或者沒有養成習慣的學生,我們應該采取一些措施,如個別談話、嚴格要求等。
二、地理教師對學生課堂地理學習習慣的培養
1.要求──認真聽講
上課認真聽講,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地理教師要使每一位學生都要認真聽課,發現上課不認真聽講的學生一定要提醒、警告;如果學生有特殊問題,課后一定要幫助學生解決。我們知道,如果這堂課沒有吸引力或吸引力不夠,學生很難保持認真聽課的狀態,這就需要老師在備課上下功夫,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另外,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其主動的學習,主動的聽講,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
在這一點上,我的做法是充分備課,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要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一般地說,不能集中注意聽講的學生主要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地理教師對這樣的學生應該多投入一些情感教育,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逐漸抓好課堂效果。
2.指導──做好筆記
一個好的筆記是書本的縮影,可以告訴學生學習的重點,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有些學生上課根本不記地理筆記,認為沒用,只要在書上勾住重點就行了,有些學生記地理筆記,可只記板書,別的就不會去記。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去幫助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記筆記習慣。首先,黑板的板書要規范,要將重點標記,使學生容易去記錄;然后,作為地理的特色──圖的素描要直觀、易畫、清晰,要求學生也仔細認真的畫下來;還有,要讓學生將不懂的在筆記上做個記錄,以便課后解決。
3.鼓勵──積極發言
在講課的時候,教師要不斷的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思考,給學生發言的機會。學生上課提出問題時,教師要很好的給予解決,切不可置之不理,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如果教師自己也不懂或不能解決的問題,也要實在的跟學生說“這個問題我也不懂”,而且要鼓勵學生發問。目前提倡的案例教學法更是離不開學生的討論,離不開學生上課積極發言。有些學生由于性格的原因不喜歡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或閱讀課文等方法鼓勵他們發言。三、地理教師對學生課后地理學習習慣的培養
1.要求──課后練習
地理跟別的課一樣,都是必須通過考試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的,所以,課后必須做相應的練習題。教師就應培養學生課后養成做練習的習慣。教師通過提出要求、檢查等一般性的方法來督促學生做練習,另外,要不定時地提醒他們,使沒做的學生覺得自己應該早點做了,使學生意識到自覺做練習的重要性,逐漸養成課后做練習的良好習慣。
2.討論──地理話題
由于地理知識的普遍性,地理教師可以經常和學生課后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話題,這樣,一方面可以拓寬學生的地理知識面,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
3.組織──地理活動
地理活動需要地理教師精心安排、組織,使活動有助于增長學生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增強學生的地理感知,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用課堂知識去分析實際情況,學生就會在生活實際中不自覺地用地理思維去分析問題,把實際生活和課堂學習聯系起來,就會養成一個課后學習地理的好習慣。
四、教師對學生復習和考試習慣的培養
1.指導──復習
由于考試的壓力,地理知識應該進行系統的復習。地理教師不僅要自己在課堂上復習,而且要指導學生如何復習,要培養學生階段性的進行復習的習慣。地理教師給學生復習時,可以先要求學生自己復習,要求將本單元的知識結構、重要的知識點展示出來,然后再通過自己的方式給學生復習,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復習過程中的優點與缺點,以便提高復習能力;地理教師要讓學生體驗復習的好處,使學生自主的去復習所學內容,養成習慣。
2.指導──考試
考試是為了檢驗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一般來說,學得好,就可以考得好。可是有些時候,學生會因沒有良好的答題習慣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為避免這些損失,地理教師要在學生考試良好習慣的培養上幫助學生。地理教師要經常灌輸基本的考試習慣,另外,在課堂上要進行一些小測驗,使學生培養考試習慣,發現不好的方面一定要指出,讓其改正。
地理教師一定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考試答題情況,根據出現問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給予解決,以避免下次考試再出現類似的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考試習慣。
五、結語
受制度結構性因素和社會文化價值觀因素的影響,中國法學教育已成為法律職業人力資本投資的載體。一個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法學教育模式是實現法學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前提條件。因此,我們必須探索切合我國國情、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消除國際對話中“失語”狀態的法學教育模式,這一模式應當兼顧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實現人力資源的高效開發,把教育浪費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中國法學教育的現狀
在法學教學改革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但目前仍有一些問題并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的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并未根本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都是很大的束縛。
在國家司法考試和國家公務員考試的語境下,應試教育依然是我國法學教育的主流。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分離,導致我國在法學教育模式的選擇上游移不定。傳統的法學教育雖然是為法律職業服務的,但成為法學理論的教育且偏重于知識的灌輸,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缺少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距離法律職業的要求差距較大,導致學生所學的理論與實踐往往不能較好地實現對接。
由于受我國傳統教育的文史哲主導模式的影響[1],我國傳統的法學教育定位為一種精英教育,側重理論型人才的培養,過分強調法學教育的理論基礎,很少考慮實踐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法學教育以課堂講授為主導模式,基本上停留在理論傳授、法律詮釋的層面,很少去探尋法律的精神。實踐教學主要局限于被動式的案例討論、無聲的審判觀摩(法庭旁聽)、程式化的模擬法庭和斷裂式的畢業實習等四種形式。案例討論教學雖然也能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這種被動式的互動教學具有單向性和局限性,教師處于控制地位,基本模式是蘇格拉底式的問答模式——教師問、學生答,“彌漫著無聲的緊張”的課堂氣氛使學生難以專心吸收信息[2]。教師在進行問答的過程中,往往只強調抽象的法律原則,而忽略了政治、經濟與社會因素,從而將完整的法律割裂成一個個碎塊。這種教學法也僅僅能使學生對法律知識有感性上的認識,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缺乏切實的可操作性,難以訓練學生分析、推理和辯論的能力,根本達不到培養學生分析、應用、綜合等認知能力的目標。審判觀摩的方式雖然可以讓學生親臨真實案件,但所觀摩的案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缺乏積極主動性;觀摩后缺乏教師針對性的法律闡釋,導致學生所看到的庭審過程容易被遺忘。模擬法庭教學注重法學理論知識與法律實踐的緊密結合,培養學生法學專業綜合能力素質,加強職業技能訓練,對學生審判程序的訓練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案例往往都是事先準備好,缺乏真實感,很難引起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畢業實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上述幾種教學方式的不足,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但是,畢業實習是一種斷裂式的實習,一般安排在即將畢業的最后一個學年進行,且實習期限太短,學生不能親臨一個案件的全部審理過程,很難達到實習的目的[3]。
法學教育的基本職能和根本目的是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法律人才。我國的法學教育存在著巨大的改善空間,我們迫切需要建立一種新型的、集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為一體的法學教育模式。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直接采用國外法學教育模式,仍然存在制度,因此,我們借鑒國外科學的法學教育經驗對我國的法學教育模式進行改造。
二、兩種值得借鑒的法學教育模式
(一)德國的Seminar模式
“Seminar”是源于德國大學社會科學類學科的一種在課程結構、教學方法、考試方法和分數的評定等方面具有規范性、內在規定性,把科學研究放在教學目標的第一位,旨在培養具有科學精神的法律人才的教學模式,已成為大陸法系國家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教學模式[4]。
“Seminar”教學模式將教學上的單向傳導模式改變為雙向互動模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主動性。在傳統的法學教育中,教師所講授的是一般方法、一般原理課,有較強的理論性。“Seminar”幫助學生在一般原理的啟示下理解具體的事物。“Seminar”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一種方式,是對課堂講授內容的消化、理解和運用。“Seminar”的核心是研究問題,它是以學生為主的師生共同討論問題的一種研究方式,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Seminar”是師生進行學術交流與創新、發展真理的載體,也是培養學生學術精神和學術能力的一種課程模式。它的功能和特征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研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研究的能力。Seminar的目標主要定位于科學研究型人才的培養[5]。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國內重點大學已在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采用了Seminar教學范式[6]。Seminar模式強調發揮學生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的精神,對改變常模評價體系,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二)美國的“法律診所”模式
“法律診所教育”,又叫臨床法學教育,發端于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它把醫學院學生臨床實習中的診所式教育模式引入法學教育,讓學生在一個真實或虛擬的“法律診所”中,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真實案件,為委托人提供法律咨詢,“診斷”法律問題,開出“處方”,他們提供法律服務。診所式法律教育以學生為主角,采用多邊教學互動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法律實踐能力、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很好地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對接[3]。
法律診所教育仍然是法學教育,學生辦理真實的案件只是將案件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而不是目標。法律診所教育的教學目標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和運用法律。如著名教育家邁耶(Mayer)先生說,“我們應該教授學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教授他們思考什么。”
2000年初,美國福特基金會在中國選擇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七所大學,資助其進行診所式法學教育的試驗。2002年7月,中國診所式法律教育專業委員會成立。截至2007年底,己有64所高校引進了診所式法律教育并成為診所法律教育專業委員會的單位委員[7]。實踐證明,診所式法學教育的價值、功能基本上被法律教育界所認可。但由于種種原因,各學校的法律診所的運行存在各種問題,如法律診所尚未普及且運行狀況不佳、法律診所的建設資源匱乏、學生投入診所教育的時間與精力不足、案件來源有限等。
三、中國法學教育模式的改造設想
(一)構建法學教育分流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將法學教育定位于“精英”教育,這種定位必然體現為應試教育,既阻礙了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也產生了社會不公平現象。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能夠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
新加坡的教育制度的最大特點在于精英與大眾兼顧,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進行教育分流,通過不斷優化的教育模式,力求把每一個人都培養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教育分流制度的理論基礎是精英與大眾兼顧的教育思想,在承認個人差異基礎上,為每個人提供了適合個人發展的教育計劃,從而使每個人都能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8]。
我國法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法律人才,包括學術研究型人才和法律實務型人才。因此,我們可以借鑒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構建我國的法學教育分流制度。
(二)中西合璧——法學教育模式的嫁接
由于引進國外先進的法學教育模式對我國的法學教育模式進行融合性改造,不同于法律的孤立性移植,筆者借用生命科學中的嫁接概念對我國法學教育模式進行嘗試性改造,將國外科學的法學教育模式作為“接穗”嫁接到我國法學教育模式這一“砧木”上,保持“Seminar”模式或法律診所模式的科學性狀,利用我國法學教育模式的有利特性,形成一種穩定的、科學的、適應學術研究型和法律職業型人才需要的法學教育模式。
在上述構建法學教育分流制度的基礎上,筆者有兩種設想:其一,構建招生分流制度。在招生時分流,招生簡章上招生類型直接分為學術研究類和法律實務(職業)類,學生入學后直接采取相應的教學模式進行培養。其二,在現有的招生政策下,實行中途分流。可以從大二開始,讓學生自主選擇流向,選擇學術研究或者法律實務進行學習。
德國的Seminar模式與美國法律診所模式各有特點和優勢,結合教育分流后的教育培養目標,采取不同的法學教育模式。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進行培養。針對分流后的學術研究型學生,德國的“Seminar”模式與我國傳統的法學教育模式(主要是理論傳授)親緣關系較近,具有較高的親和力,嫁接容易成功。嫁接后的教育模式,重點突出德國的“Seminar”模式的優點,消除我國傳統法學教育的弊端。針對分流后的法律職業型學生,美國的診所式法學教育模式與我國的案例教學法具有較高的親和力,嫁接成功率也高。
四、結語
我國法學教育模式的改造是否成功,取決于我國的教育體制和社會價值觀念。德國的“Seminar”模式和美國的“法律診所”模式被嫁接到我國的法學教育模式上,會在一定時期內出現不適應的樣態,需要不定期地進行監測、評估和校正。應當改變教育觀念,逐步實現我國法學教育模式的轉型,建構一種真正適合我國的法學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蘇力.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法學,2006(2):3-21.
[2]車雷.美國法學教育中的課堂教學目標及教學法體系[J].新課程研究,2010(11):129-131.
[3]項婷婷.“法律診所式教育”本土化的思考[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6):126-127.
[4]饒艾,易明.“Seminar”抑或“法律診所”——我國法律碩士教學模式選擇[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00-104.
[5]馬啟民.“seminar”教學范式的結構、功能、特征及其對中國大學文科教學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3(2):20-23.
二、中小學英語教師培訓的必要性及有效策略
外語教學有其特殊規律性。培訓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學歷,也是為了加強語言能力、教學理論水平、教學技巧和現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專業知識、教學技能,改變當前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exam-orientededucation)的現象。從根本上講,教師培訓就是開發人力資源(humanresources),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提高性和實效性。由于年齡、經歷、性格、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異,要發揮其應有功效,培訓務必確保差異性、應用性和實效性。正如優秀教師所具備的素質是多方面的一樣。培訓所涉及的內容也應是全方位的。為了真正將培訓落到實處、卓有成效,根據社會發展對英語教育提出的要求,再結合當前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師實際情況及教育現狀,教師培訓應涵蓋以下方面:
1、完善培訓機制
完善的培訓機制是確保中小學英語教師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基礎。目前,我國的培訓機制不夠健全和完善,或者說還遠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要按照“先培訓,后上崗;不培訓,不上崗;再培訓,再上崗”的原則,不斷加強適合中小學英語繼續教育課程的教材建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完善中小學英語教師繼續教育機構,從而在機制上為中小學英語教師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
2、明確目標定位
培訓旨在喚醒教師的主動發展意識和專業自覺,促進教師的角色重建(rolereconstruction)。根據葉瀾教授的觀點,未來中小學英語教師理想的風采應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專業行為的基本理性支點與時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二是多層復合知識結構,突破“傳統學科知識+教育學知識”的傳統模式;三是形成更高要求上的新能力,如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四是在實踐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這就是我們期望的未來中小學英語教師的理想風采。
3、更新教學理念
結合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觀,培訓的目的是使接受培訓者完成對培訓中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擯棄根據經驗和教學實踐所形成的教育理念中的不合理成分,樹立相應的現代教育理念,能運用大教育觀、學習觀對教育行為進行反思(reflection),探索新的教學行為。中小學英語教學應以交際為目的,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ered),應充分領悟語言教學思想的內涵。克拉申(Krashen)認知理論認為,英語學習的過程也是新舊知識不斷結合的過程,而這種結合必須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所以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由主體變主導,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組織參與交際活動。
4、提高教研意識
目前中小學英語教師教研水平低下,難以適應外語教學改革的要求。長期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表明,外語教學應根據個體認知差異(cognitivedifferences),把握語言教學的規律及特點,科學實效地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這就要求外語教師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訓。培養良好的教研意識,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教研能力。教研能力的培養說到底就是培養用研究的方法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因此教學過程中,應在正確的外語教學理論指導下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和技巧,這是教學改革對教師的必然挑戰,也是教師的必備本領。科研工作應以教學活動為研究對象,結合外語教學理論,在教材、教法等方面開展實證研究(empiricalresearch)。研究不能憑感覺,而要用事實和數據說話。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回顧課堂教學行為過程,總結自己的優缺點并適時加以調整,形成新的教學決策能力,開展行動研究(actionresearch)。提高科研水平主要是培養科研意識、科研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5、強化信息技術
僅有良好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教學理論知識還不夠,還應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和應用信息技術能力,能切實理解當今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的基本特點,把握如何選擇合適的信息通信技術來呈現中小學英語知識體系的相關知識點。教師應掌握基本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提高利用網絡搜集獲取信息、加工利用信息、整合交流信息和評價信息的能力,實現信息技術和教學實踐的整合。
6、形成整體銜接
我國的外語教育要不斷改善宏觀調控措施,立足整體,統籌安排,應根據國情(缺少語言環境、辦學條件差、師資水平不高等),從實際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外語教育整體方案。中小學、大學外語教育應形成系統,環環相扣,“三位一體”緊密配合,協調一致,形成“一條龍”的整體銜接。這就要求三者在大綱、教材、方法、考試等方面有可行的銜接安排,避免銜接不利而造成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浪費。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學生對機械重復、炒現飯的外語學習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不相銜接的問題嚴重違背了教育學原理:前一階段的學習要為后一階段打基礎,后一階段是對前一階段的深化和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當前外語教學中出現的“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的尷尬局面。
二、現代教育技術培訓應具備的要素
1.轉變教師觀念,提升教師的理論修養
現階段的中小學教師隊伍中,一些教師思想素質不高,教學觀念落后,甚至很多教師還處于只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階段,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嚴重阻礙。因此,必須要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念,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現代教學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是當前教師必須要掌握的教學理論內涵,在教學理論內涵的指導下創新教學策略。例如,在小學教學中,針對詞語含義的解釋,教師可以采用啟蒙式教學,教師在解釋“打算”的過程中,可以提問學生的寒假旅游計劃,讓學生回答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學生回答的旅行計劃就是要講的“打算”,這樣既帶有啟蒙性,又具有互動性。
2.培養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
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是指教師利用互聯網技術,整合教學資源,制作出教案進行教學的能力。信息化教學可以促進教師以學生為中心,搜索更適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的教學資源,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對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進行更加合理的計劃,保證工作進度的合理性。
三、教育技術培訓新走向
1.轉變培訓理念
要做好培訓理念的轉變就要做到培訓中主講師占主導地位向注重學員主體性轉變。近年來,在教育培訓的過程中,培訓機構也意識到教師學員的主體地位,培訓的風格也更加傾向于與教師學員進行互動交流,尊重學員的想法,對于學員合理的意見及建議也予以考慮和采納。
2.促進培訓方式多樣化
隨著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單一的大課堂式培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教師的需求。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培訓方式的多樣化。在實際的培訓過程中,培訓人員務必要以人性化為出發點,按照教師實際需求的不同進行不同時間段、不同教學環境下有差別、針對性的教育技術培訓。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生產技術的相對差異會引起生產成本的不同,從而致使交易雙方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由于勞動者生產技能提升而引起的生產成本下降形成企業比較優勢的關鍵,因此對于降低生產成本追求經濟效益的企業來說,它們往往愿意選擇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較高的新生代農民工。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參加教育培訓是一種生產性投資,通過接受教育培訓,他們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習得一定的專業技能,成為技能型人才,并獲得相應的資格證書。這樣,當外在條件相同時,與未接受過教育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相比,他們會由于自身素質的提升而具有一種比較優勢,因此在就業中就能擁有相對的優勢。
(二)有利于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流動
職業流動是指新生代農民工在不同職業群體之間的流動,是他們不斷變換勞動角色的過程。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突飛猛進,社會從業人員的利益導向和價值趨向改變的今天,“從一而終”的傳統職業觀念受到挑戰,職業流動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并且呈現速度不斷增加、頻率不斷提高的趨勢。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系統的教育培訓,可以使他們“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具備職業流動的必備素質;可以使他們通過自身職業素養的不斷提升由“新手”成為“專家”,由此增強自信力,職業流動意愿也隨之增加;可以使他們掌握新技術和適應崗位新要求,獲得更高水平的教育和資格,從而使職業流動成為可能和持續。這樣,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流動才能夠不斷得以實現。
(三)有利于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的經濟收入
2012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的《中國家庭收入不平等報告》指出,農村家庭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收入呈正相關。戶主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家庭年收入15880元;戶主受教育程度為初、高中的,家庭年收入29470元;戶主受教育程度為中專、大專的,家庭年收入55780元;戶主受教育程度為本科及以上的,家庭年收入125213元。教育培訓作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內容之一,不但有利于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而且還有利于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有研究者對廣東省東莞市電子產業、手袋加工業、鞋材加工業等企業的新生代農民工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是否接受教育培訓與他們的收入水平呈正向關系。
(四)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
作為一個由許多系統構成的多層次、多因素的復合體,經濟結構是生產要素流動配置的狀態和結果,它是由各個產業部門的發展狀況決定的。作為主要生產要素的新生代農民工,在接受一定的教育培訓后,以發展性因素為流動動因,流動的意愿增強,主要由農村流向城市。由于新生代農民工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大規模的流動既改變了社會勞動力的結構,又改變了社會總需求的空間分布,特別是農產品的中間需求與最終需求。因此,在新生代農民工社會流動變化的影響下,傳統的農村經濟結構格局逐漸被打破,不斷優化升級,農村各種生產要素被釋放出來。農村的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資源重新進行組合,農村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關系也不斷發生變化,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
二、經濟學視域下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策略
(一)加強思想教育,引導轉變擇業觀念
思想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正確的擇業觀念是新生代農民工順利實現就業和融入城市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加強思想教育,引導形成新的擇業觀念,是有效開展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第一要務。如前所述,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具有一定的優勢,如學歷層次和文化素養較高,維權意識強,視野開闊,易于融入城市,但是他們的職業期望值較高,擇業觀容易出現偏差,對工作崗位比較挑剔,怕吃苦,一味追求既舒適且收入又高的工作崗位。為此,他們在選擇工作崗位時往往“高不成低不就”,處于兩難境地。鑒于此,對新生代農民工開展教育培訓時,首先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引導他們轉變就業觀念,及時調整心態,通過小組討論、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等靈活多樣的方式,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合理的職業定位,從而最終找到符合自身知識和能力的工作崗位。
(二)注重技能培訓,提升職業素養
注重技能培訓,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素養,對于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率、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收入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同時對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滿足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對勞動力素質提升的需求具有積極的作用。一項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需求調查表明,需要職業技能方面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為25.7%,需要創業技能方面的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為17.3%,需要管理技能方面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為15.8%。由此不難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對教育培訓的需求是以滿足他們職業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對于較高職業崗位的追求。鑒于此,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要把職業技能培訓作為重點,主要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對不同類型的新生代農民工因材施教,對于已經在城市就業的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增強他們的就業穩定性;對于還沒有就業的新生代農民工主要開展引導性培訓和就業前培訓,提高他們的轉移就業能力和外出適應能力。另一方面,圍繞產業發展需要,以相應的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培養處于生產、服務一線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為目標,按照不同職業或工種崗位要求,開展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突出操作技能,增強就業能力。此外,加強職業資格證書和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培訓,使新生代農民工經過培訓獲得一定的職業資格證書和專項職業能力證書,增強在謀職、供職過程中的競爭力。
(三)構建多元化教育培訓融資體系,提供經費保障
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經濟收入水平較低,并且教育培訓支出的首要來源是自費,這是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參與教育培訓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長期以往,不利于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健康有序地發展。為促進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發展,在教育成本分擔理論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導向下,要創造有利條件,吸引利益相關者參與新生代教育培訓,建立政府主導、企業資助、社會參與和個人負擔相結合的多元化融資體系。其一,各級政府應切實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在大幅度增加對農民工教育培訓資金投入的基礎上,規范資金管理模式,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積極參與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用工單位和培訓單位的稅費減免力度,擴大減免范圍,增加減免比例;加大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中央供給、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其二,企業要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注重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如果企業從業人員技術要求高、培訓任務重和經濟效益較好,可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2.5%足額提取。其三,制定多種優惠政策,調動社會團體、個人等參與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積極性,加大在農民工教育培訓領域的投入。其四,新生代農民工作為教育培訓的最直接獲益者,要增強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意識,積極主動地承擔部分培訓費用。
(四)培訓形式多樣化,適合新生代農民工學習特點
正如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學者達肯沃德和梅里安所說:“成人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已經離開了全日制學生的責任(童年和青年的主要社會責任)而承擔了勞動者、配偶、或父母的責任。”新生代農民工承擔著多種責任和義務,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工學矛盾突出,這是影響他們參加教育培訓的一大障礙因素。為進一步提升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效率和質量,實現投入的最小化和產出的最大化的目標,要根據新生代農民工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采取多樣化的教育培訓形式。在授課形式上,既可以把課堂設在學校,進行集中授課,也可以把課堂設在工地、車間等方便新生代農民工學習的場所,進行現場參觀和實地觀摩。在培訓手段上,既可以運用傳統的面授教學手段,也可以運用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如網絡教學視頻、慕課、基于在線實時信息交互的教學等。在培訓時間上,既可以采取長期培訓和短期培訓,也可以采取脫產、半脫產和業余相結合。
(一)認識不夠,缺乏開放辦學的主動性江蘇高校領導普遍認識到發展非學歷培訓的重要性,在學校發展規劃中也明確“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實現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并舉”方針。但在實踐中,學歷教育仍占有主要市場,各級領導仍然堅信為國家培養高層次的學歷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務,而非學歷培訓則是高校創收的副業。
(二)管理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目前,江蘇對非學歷培訓的市場準入和管理體制尚無統一的法律法規,導致非學歷培訓市場魚龍混雜。加上地方保護思想嚴重,具有行業特色高校難以異地開展培訓工作,導致高校資源嚴重浪費。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全校統籌協調的管理機構,也缺乏規范嚴格的規章制度,導致不少二級學院在非學歷培訓過程中辦學不嚴謹,在項目開發、招生繳費、學時安排、課程設計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監管和制約。
(三)缺乏專門師資隊伍,培訓質量難以保證與社會培訓機構相比,高校開展非學歷培訓最大的優勢是依托本校專業師資為培訓工作提供有力保證。然而高校開展的學歷教育是以學科為核心的系統教育,而非學歷培訓則是以技能或崗位為核心的綜合教育,學歷教育的師資隊伍不能完全適應非學歷培訓工作,高校需要借助具有實踐能力和前沿知識的行業專家。目前,大部分江蘇高校尚未組建專門的繼續教育師資隊伍,主要聘請二級學院教師兼任。這些兼職教師對非學歷繼續教育的特點和經驗不了解、理論聯系實踐能力差、主要精力又在學歷教育上,直接影響非學歷培訓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提高。
(四)培訓證書缺乏評價機制與社會認可度江蘇高校開展繼續教育工作,除了學歷化的培訓項目與部分技能證書的培訓項目,結業需要參加國家統一考試,其他項目培訓效果缺乏評價保障機制[3]。江蘇高校普遍做法是為學員頒發《繼續教育結業證書》或《培訓證明書》。對于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此類“985”名牌高校而言,此類證書尚有一定社會認可度,但其他高校授予的非學歷證書,基本不具備此類效應。此外,培訓證書缺乏評價機制與社會認可度也是阻礙江蘇高校進一步發展非學歷培訓的重要原因。
二、江蘇高校開展繼續教育非學歷培訓的思路對策
(一)依托高校地方優勢,爭取政府培訓項目隨著黨的十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各級政府認識到發展繼續教育,加強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各類由政府部門牽頭的繼續教育培訓計劃也應運而生。例如,江蘇省教育廳從2012年開始向有關院校下達高職教師培訓項目任務和計劃,全省每年共完成高職教師國家級培訓千余人,人數占教育部安排的國家級培訓10%左右,在全國各省(市)名列第一。由此可見,江蘇地方高校對于所在區域的學科優勢、科研水平是獨一無二的,應充分利用該優勢,針對省級、市級甚至縣級的非學歷教育培訓計劃,深入調查研究,開發出地方政府急需的培訓項目,完善江蘇高校服務地方政府的功能。
2移動互聯在專職教師培訓項目中的探索與應用
回顧近年來專職教師培訓歷程,培訓項目組始終緊密跟蹤現代培訓發展趨勢,及時關注集團公司對人才培養和培訓者隊伍建設的要求,并將最新培訓理念、要求和技術融入到項目開發方案中,為企業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骨干專職教師,他們在各培訓機構起到了示范和帶頭作用。2014年開發的專職教師培訓項目,借助移動學習平臺的推出,首次利用新技術、新途徑、新工具開展了培訓項目開發與實施的新探索。
2.1移動學習項目實施流程
通過分析移動學習的特點、方式及應用實踐等,我們開發了移動學習項目的實施流程(見圖1)。包括訓前、訓中、訓后共27個關鍵節點,每個關鍵節點均包括分流程或模板。
2.2利用APP功能,突出“移動”特色
本培訓項目的設計以“培訓項目的規范化設計與開發”為主題,遵循“關注學員感受、滿足學員需求、促進行為轉化、創造培訓價值”的現代培訓理念,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深度體驗了移動學習技術和行動學習方法,呈現出三個特色。
2.2.1充分發揮APP功能,讓學習向前“移動”
移動學習客戶端APP,為培訓組織者提供了強大的項目開發實施平臺和無限的設計空間,使項目“前移”輕松實現。學員集中培訓前10天,項目組利用“雙平臺”——中國石化遠程培訓平臺和移動學習APP平臺,創建“專職教師培訓班”;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建立“專職教師微信群”。其中“專職教師微信群”發揮了通知和公告的作用,項目組將訓前安排和相關要求等通過微信群,學員第一時間了解學習任務,極大地提高了溝通效率。遠程培訓平臺和移動學習平臺則發揮學習資料共享的作用,項目組將所有的學習資料,如學前作業、培訓手冊、培訓方案、課程安排、微課件、在線課程、學員名單、學習要求以及HSE宣傳片等推送至兩個平臺,學員進入平臺學習或下載,充分發揮了兩個平臺的學習功能和知識儲存功能。訓前移動APP的實踐,讓受訓者初步感受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學習交流的移動化、碎片化、社區化的特點。受訓者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提前了解學習任務和要求,不僅起到了培訓前移的作用,還起到了學員之間、與項目團隊之間的快速熟悉,互動交流的作用。10天的體驗,極大地激發了學員們了解現代培訓技術的興趣,他們更加關注中國石化移動和遠程兩個平臺,對即將開始的集中培訓充滿了期待。
2.2.2深度體驗APP功能,讓學習伴我“移動”
集中培訓開始后,項目組繼續利用移動學習APP功能,充分挖掘移動技術對培訓的激勵和輔助功能,給受訓者提供了全新的培訓理念和學習體驗。培訓破冰最大限度地利用智能手機功能,開發實施了“掃一掃認識我”、“拍一拍建團隊”、“搖一搖定組長”;這種新穎的破冰方式,迅速消除了學員之間的陌生感。培訓過程中按照每天不同的培訓主題,利用移動學習APP平臺,開發了規范的推送流程,如課前推送教師簡介、推送當天課件、推送相關學習資料,課后對授課教師進行評估,課間分享“教你一招”移動技術小技巧。項目組利用晚上的非集中教學時間,定時推送與培訓主題相關聯的“每日晚間培訓播報”,這種為學員延伸學習需要,從學員角度出發的方式受到他們的一致稱贊。“我與專家微對話”實現了始終與學員“零距離”。學員們將課堂上來不及解決的問題通過微信群提出來,由專家進行答疑解惑。每天的對話環節討論氣氛熱烈,提出問題尖銳,專家與學員一問一答精彩紛呈,通過與專家對話有效解決了每個學員的個性化問題,這是學員最喜歡的教學環節之一,這種借助互聯移動網絡實現的一對一個性化輔導方式,突破了傳統培訓存在的“課上沒明白,課下無渠道”的現狀。在項目開發演練環節,學員也充分利用移動學習APP和微信雙平臺功能,比如填寫調研問卷、組內學員的交流、獲得本組專家的指導、修改完善需求分析報告和培訓方案等,溝通更加便捷、及時,有效提升了溝通效率,提高了學習效果。通過“教你一招——移動學習小技巧”的分享活動,學員們都掌握了用手機設計與制作“美圖秀秀”、“小影”、“微視”、“二維碼名片”等現代培訓微技術。他們將課堂上的精彩鏡頭用手機拍下來、錄下來,編制了多個反映學員學習、開展行動學習、訪談場景、體驗移動學習的微視頻,甚至自編自導自唱了“小蘋果——移動學習版”。通過移動學習APP和移動學習小技巧的體驗,激發了學員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員學習的粘性、參與度。集中培訓結束后,項目組將學習期間的所有培訓資料、課堂表現、學習狀況、調研情景、研究成果、領導寄語等收集整理,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編制成“目冊•典藏”電子資料紀念冊,并推送至“雙平臺”,實現了知識儲存、共享和傳承。
2.2.3繼續探索APP功能,讓學習向后“移動”
為了繼續探索移動學習給培訓帶來的理念更新、實用價值,專職教師項目學習時間向后延伸兩個月。培訓結束后,學員們將按照項目組的要求,按期完成訓后行動計劃的制定、定期反饋項目開發與實施進度以及移動學習技術應用與推廣具體情況。學員在新項目開發與實施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繼續借助“雙平臺”與學院專家、學員之間進行交流探討,充分發揮微對話、微交流、微學習對工作的指導和幫助,APP移動學習技術的出現,將為促進學用轉化提供更加便捷的實現途徑和技術支撐,從而推動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有機融合,必將加快訓后行為轉變及工作績效提升的速度。
2.3借助“三平臺”,四“度”成效顯著
借助“三平臺”——遠程培訓平臺、移動學習平臺和微信平臺,學員們的學習時長顯著增加,學習興趣不斷增強,學習熱度持續旺盛,學習效果非常顯著。
2.3.1高參與,學習廣度拓寬
借助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受訓學員充分體驗了移動學習設計的全部活動和學習環節。項目組在訓前和訓中及時推送大量與培訓主題相關的知識、工具和練習題,提供豐富而實用的學習內容,學員們可根據自己所需進行下載或在線反復學習。這種隨時隨地,打破時空限制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員們的關注度、參與度,學習氣氛活躍,交流研討便捷,學習廣度拓寬,學習時長大大增加。
2.3.2廣交流,學習深度加大
針對培訓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學員們借助微信即時交流體會、分享心得。充分利用“我與專家微對話”環節,學員們結合實際工作提出問題,引發思考,學員與學員積極討論,頭腦風暴,專家們認真反饋,解疑釋惑。這種借助移動技術實現的課堂之外的交流,大大增強了學員們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學習深度增強。
2.3.3強凝聚,學習粘度增強
利用“三平臺”,項目組有計劃、高頻度推送微提示、微應用、微資料、微課件;學員按要求實時微活動、微分享、微訪談、微成果,有效實現了碎片化的移動學習,學員們根據自己所需,再將各種“碎片”進行粘合拼接,還原為結構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這種依靠移動互聯網才能形成的強大凝聚力,使得學習粘度大大增強。
2.3.4深滲透,學習熱度持久
項目組將開發與設計的多個有趣的移動小活動與培訓方案進行有機嫁接和融合,培訓過程更加生動,培訓模式更加新穎。比如通過“點一點答問卷”、“動一動做統計”進行需求調研;通過“掃一掃認識我”、“搖一搖建團隊”進行破冰,通過“推一推傳資料”、“刷一刷練習題”開展學習,通過“測一測驗效果”、“評一評做評價”進行培訓評估,最大限度地將移動學習技術滲透到傳統培訓的各個環節。訓后繼續利用“三平臺”推送新的學習資料和新的學習技術,繼續主動與培訓相關的話題,引導學員開展交流和研討,營造社會化學習氛圍,這種將傳統培訓優化與升級的創新,使得學員的學習熱度得以持續。
2.4先進技術的應用使得培訓呈現出新特點
專職教師班通過嘗試移動學習技術,使得培訓與學習呈現出“長與短”、“高與低”、“大與小”、“快與慢”相結合的四個特點。“長與短”——借助移動平臺和微信平臺功能,學員們學習“時長”增加,而微內容使得每一次學習時間“縮短”。“高與低”——所提供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手段,滿足了個性化需求,學習效率“提高”,而用移動平臺對授課教師、培訓項目等及時評估,“降低”了培訓成本。“大與小”——信息技術承載了“大容量”的數據,而用手掌中的“小手機”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瀏覽學習。“快與慢”——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加快”了人們接受知識的速度和進度,而移動互聯平臺實現了知識的儲存和重復學習,又使學習的遺忘曲線“變慢”。
(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微課程教學目標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微課程面向中小學一線信息技術教師,也可以為在校的教育技術專業大學生提供學習參考,讓他們掌握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基本知識、核心內容和教學目標,掌握以操作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為特征的學習領域,發展學生探究信息技術的興趣,養成健康負責的信息技術使用習慣,提高處理信息能力,強化學生主動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意識,積極參加信息技術各項活動,主動探究信息技術世界的奧秘。
(三)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微課程教學內容分析MOOC環境中教學內容根據中學信息技術新課標組織,按課程模塊劃分學習內容,共分為信息技術簡介、操作系統介紹、文字處理方法、用計算機處理數據、網絡基礎及其應用、用計算機制作多媒體作品、計算機系統中的軟硬件等七個模塊。
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微課程設計
下面根據1.3節劃分的知識模塊,從選擇MOOC環境、設計教學視頻、設計學習活動、學習過程評價設計和嵌入式學習支持設計等五個方面介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微課程設計。
(一)選擇MOOC環境首先為微課程選擇合適的平臺,該平臺應滿足既能給學習者提供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又能讓學習者隨時自己的課程,經過對MOOC環境的分析比較,Udemy提供了一套課程平臺和課程管理工具,滿足本文的需求,最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微課程采用了Udemy課程平臺作為微課程的平臺環境。Udemy是開放式在線教育網站,成立于2010年,該平臺允許用戶創建屬于自己的課程。UdemyMOOC平臺分為課程管理和課程制作兩部分內容。Udemy中的課程管理允許者可以通過個人課程主頁,按照自己計劃自由規劃課程的開展,每一門課程都存在于一個獨立區域,在該課程學習的用戶如同進入了一個專門、獨立的課程區域,可以查看課程信息、討論相關話題、進行課程內容的學習。作為一種典型的MOOC環境,課程制作功能簡單易用,既能降低對教師計算機技術能力的要求,也在課程設計中給予了高度的提示。
(二)設計教學視頻根據知識點內容決定采用錄屏軟件、手寫板、數位板、電子白板、攝像機、手機、相機、PAD、PPT、“小故事”等制作手段來制作。
(三)設計學習活動學習活動包括個人學習活動、人際互動活動以及社會化聯動活動。個人學習活動包括觀看微課程視頻、完成練習、下載相關支持材料、記錄筆記(在筆記區)等內容;人際學習活動包括提問和回答(在提問區)、在本課程內與他人交流等內容;社會化聯動活動包括通過郵件方式和通過微博或微信互動。
(四)學習過程評價設計學習過程評價內容包括有無評價和評價內容。
(五)嵌入式學習支持設計微課程的學習支持材料包括微課程視頻、參考教材、個人筆記、課堂討論、微博、作品展示、課程共享等內容。
三、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微課程實現
(一)微課程MOOC功能模塊本文在Udemy中創建的7個微課程功能模塊包括,以下分別介紹。課程提綱模塊:課程者需要先創建一個基本的課程提綱,將課程分劃分成幾個章節,每個章節中包含幾節課這類信息全部數理清楚。資源模塊:課程者可以為每一節課添加包括課程資源,其中視頻、音頻、pdf文檔、演示文稿、文本、壓縮文件等一概支持。測驗模塊:Udemy提供了編輯測驗試題,設置習題的答案,成績反饋等功能,學習者可以同時查看自己和其他人對于這道題的完成情況。問答模塊:支持URL、圖片、嵌入HTML等,學習者可在這塊區域隨時提問或者回答別人的問題,教師也可以進行回答。筆記模塊:每一節課的內容頁面包含了筆記頁面,學習者在學習內容的同時記錄筆記。聊天模塊:Udemy中設置了聊天模塊,允許師生之間進行討論。通知模塊:課程者話題、課程安排或者學習要求的重要途徑。
(二)微課程視頻的制作微課程視頻的“背景效果”、“媒體效果”、“背景音樂”等內容利用PowerPoint制作,然后利用其導出功能,生成.wmv格式的視頻文件。視頻旁白使用PremiereCS6錄制,并在其中進行視頻合成片頭和片尾制作。
四、Udemy環境下創建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微課程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微課程在UmdeyMOOC環境中實現,本課程未來可以與國家微課程平臺連接,并形成一定的輻射效應。五、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微課程評價機制為了評價微課程建成后的效益,以下幾個參數應重點關注。
(一)參與微課程學習的人數本文的初衷是緊密結合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現狀和特點,以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課程的微課程設計為背景,充分利用高等學校教學資源豐富、技術先進等優勢,探索在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模式,為中小學教師打造一個個性化的學習平臺,使他們足不出戶就能得到優質的學習資源,為河南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培訓,同時為教育技術專業學生對信息技術教育發展提供一個研究案例。所以,在線人數決定了本課程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