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1-26 18:11:1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政治心理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一門新型學科,處于初級研究階段,還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科學體系不完備
科學體系對于學科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兼具思想政治與心理學兩個學科的特征,這一問題已經受到了相關學界的認可。但是,對于其具體的內容體系與學科體系,依然處在一個探索性的階段,不同的學者都有其各自的間接,論證也不夠權威。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應該以人的個性化發展為基礎來探索一種意志心理、情感心理、群體心理、個性心理、認識心理以及交往心理;有的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需要以教學標準作為大綱,其涉及的因素有教育環境、教育者、教育對象與社會要求,在這門學科中,需要加強對信息接受、信息傳遞、教育者心理、教育對象心理、教育環境、教育過程的研究,從這一層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1]。
1.2缺乏實證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誕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基礎上產生的學科,該門學科有著極強的實踐性,需要面向教育實踐、面向社會大眾,同時,要注意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各類現實問題,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傳統的研究將重點放在了理論研究上,對于實踐活動并無較大的指導作用。
1.3理論整合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開展的現實與理論基礎就是人的思想與心理的一種相通性,但是,就現階段來看,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德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尚未實現科學的融合,就現階段的研究成果來看,目前的研究依然是將心理學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分開研究,兩者的整合嚴重的不足,這就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理論體系不科學,此外,在實際研究工作中,將心理學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還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2]。
1.4缺乏人員支持
在現階段下,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多數學者都處在一個個體研究階段中,整合協作困難重重,在討論關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問題與前景時,也都是各自為戰,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還未形成統一的定論,缺乏必要的溝通,這就直接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1.5專業性的教材不統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這門學科誕生的十余年時間,學科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教育部也針對其編寫了教材,但是,在各類因素的影響下,這些教材一直未得到及時的更新,教育部并未阻止專業的隊伍進行編寫,導致各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課程的開設處在散亂狀態中,缺乏統一的教材。
1.6缺乏完善的業務培訓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為新型學科,這門學科的研究人員并不多,他們的水平也參差不齊,這一類型的人才必須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與知識,但是,多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人員也缺乏咨詢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與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基于這一因素,必須要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保障這一學科的發展有后背力量[3]。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發展策略
2.1進行理論整合,完善理論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兼具思想政治學科與心理學學科的特點,思想政治學科是一門涵蓋管理學、教育學、哲學、社會學、行為學科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心理學則具有社會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德育心理學以及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基礎,這些學科共同有機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對其學科體系的構建有著重大的影響。這也增加了這門學科的復雜性,學科體系的構建也較為龐雜,要想構建出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體系,就需要將思想政治學、心理學、德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理論進行有機整合,將心理學的理論貫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中,從人的思想意識著手來分析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心理因素。此外,要想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就需要在借鑒以上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挖掘,構建出一種獨特的內容體系與理論體系。
2.2擴展研究領域,加強動態研究
社會的發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必須要擴展研究領域,針對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開展動態性研究,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中出現的各類問題,讓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學科能夠跟上社會的發展腳步[4]。
2.3注重操作性研究,突出實踐的指導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對于社會實踐有著一定的指導性,在未來階段下,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重視道德教育,注重操作性研究,研究生活中的課題,做好資料的整理與收集工作,開展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應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這樣即可有效消除教育對象的逆反情緒,讓他們可以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環境中接受教育。
2.4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理論研究
談話法是通過交談有目的的了解談話對象的思想和心理活動,找到其“后進”的主要原因,以便有針對性地確定教育方法。與后進生談話首先要營造平等交談的氛圍,切莫教師一言堂,安靜的聆聽較之一味的說教更能讓人打開心扉,觸及心靈;其次,要善于把握談話對象的心態和性格特征。利用其心態的變化因勢利導,根據其性格特征確定談話的態度、語氣、表情和動作;最后,后進生或多或少會有自卑的心理,談話中應多用安慰鼓勵的話語,讓其感到格外親切知心,從而振奮精神積極向上。談話法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方法的基礎,是取得后進生的信任和成功轉化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耗時長、見效慢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講究語言的藝術,增強語言的感染力,用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語言轉變思想上出現偏頗的暫時落后的學生。
1.2暗示法
暗示法是指教育者運用語言、行為或某種事物,比較含蓄間接地對教育對象施加影響的教育方法。對后進生運用暗示法時,首先要求暗示的實施者應具有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因為在他人暗示中,特別是語言暗示,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這就要求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暗示,在師生間建立一定的信任度后運用該方法;其次,要恰當運用暗示法的載體,做到“潤物細無聲”。教師可以從其優勢領域中著手,并以此為切入點,為其營造良好的環境,創設能讓其發揮自身優勢的任務,鼓勵其加以努力獲取成功,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最終帶動學習上的進步。例如,筆者曾有一個迷戀網絡型的后進生,他是個電腦高手,利用這個特長,讓其做院報的美編,在老師的信任和個人價值的實現中,終于戒除網癮,成績由不及格跨越至良好以上,最終順利畢業。學生在積極的氛圍中接受教育,易產生積極的心理傾向,達到積極暗示的目的。同時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變消極的自我暗示為積極的自我暗示。望梅止渴是暗示的典型案例,這說明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勸說或指示或命令的作用大,教師可以把暗示法與談話法相結合,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獎懲法
獎懲法即用強化的方法分化行為的正誤,促進人的行為向更正確的方向活動。獎勵可以激發人的潛能,懲罰可以校正人的錯誤,這是教師常用的兩種強化手段,對于后進生尤為適用。在后進生的轉化過程中,當發現她(他)的點滴改變時就要加以充分的表揚和肯定,一方面要使學生不斷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使其獲得階段性的成就感,增強其堅持下去的信心,另一方面還要為其設定一個又一個的短期目標,使學生知道自己的努力仍是不夠的,還需繼續加強努力。同時,當發現后進生有所松懈,在簡單的任務前仍猶豫不前,不思進取時,則要實事求是地做出批評。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由于教師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如何解釋和說明自己的學習成敗。這就要求教師在后進生的轉化過程中要科學獎懲,多給予激勵性的評價,激發他們的動力和斗志,增添自豪感,不斷發揚成績,克服缺點,逐步躋身于先進行列。
1.4最佳心態教育法
最佳心態教育法即及時把握教育對象的心理變化,選擇受教育者最佳的心理狀態時進行教育。心理狀態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特別是絕大多數后進生有特殊的經歷,當教師不了解這些學生的心理成因時,往往會表現出盲目性和情緒化的傾向,這往往使教育偏離正確的軌道,因此,教師應當全面掌握和分析后進生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里的心理狀態,根據其心理狀態及時采用不同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有針對性、時效性的教育。例如,筆者曾經歷這樣一個后進生,富家子弟,平日我行我素,當我得知其父因病突然去世時,擔心其心理承受不住更無心學業,于是抓住時機,勸慰他的同時,鼓勵其振作、擔負起家庭的責任,結果從此他再沒有不及格,學習成績平穩上升,并順利畢業。
2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轉化后進生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1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方法與其他方法的結合
因為本文著重從心理學角度闡述,因此,不能取代其他轉化后進生的方法,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注意多種方法的結合。比如;專業教育,養成教育,調動資源、形成合力等。
2.2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方法自身的綜合性和靈活性應用
方法是受內容決定并為內容服務的,后進生的情況大多是復雜的,不能固定地、孤立地運用某一方法,而應靈活地綜合運用或交替運用多種方法,從而發揮他們的整體效果,獲得理想的效果。
第一,從主觀層次上分析,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的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情緒體驗,主要指人類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所產生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即能幸福滿意地回憶過去、快樂而充盈地感受現在以及積極樂觀地憧憬未來,主要研究人的幸福感、滿意感以及快樂感,引導個體建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第二,從個體層次上分析,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的積極的人格特征。積極的人格特征,是積極心理學理論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礎,存在兩個獨立緯度:正性的利己主義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主要包括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創造精神和能力、與他人積極的人際關系,積極的審美體驗,以欣賞的眼光客觀地看待世界等等,研究人的積極的人格特征,有助個體能夠有效地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積極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
第三,從群體層次上分析,積極心理學主張研究人的積極的公眾品質。積極心理學認為,個體的成長及其經驗的獲得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基礎上,積極的環境,是構成積極品質的重要的支持力量,這就要求人類個體必須具備良好的環境適應性以及積極的公眾品質,主要研究公民的美德、利他行為、職業道德、社會責任感等方面。
二、積極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價值
(一)突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縛,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道德規范教育為基礎,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過于突出政治性,強調教育的矯治功能,忽略了學生的情緒體驗和個性需求,抑制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長此以往,容易引導學生的反感,導致學生對其“敬而遠之”,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強調個人價值、人生意義、自我實現,關注人的自身潛能的挖掘,重視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從而使人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這種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束縛,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積極心理學,往往能更加深刻地震撼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的情感鳴,使其樂于接受并踐行道德規范,這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性的提高。
(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有助于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工作思路直接決定了工作方法和手段的運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過于單一和死板,過于重視管理輕視育人,注重結果忽略過程,重修補學生存在的問題,忽視學生的內心需求,這種“修補-改錯”的教育方式,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容易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因而往往收效甚微。積極心理學專家認為:“人內在的積極品質是預防問題產生的最好武器,在預防工作中所獲得的進步和提升大多源于引導個體自身去塑造各項能力,還不是直接修正個體的各項缺陷”。因此,在這種理念取向下,教師要轉化教育理念,從肯定學生的角度入手,挖掘學生的潛能,注重學生積極品質的開發,完善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而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預防學生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符合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方向,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當今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文化知識的傳授,而應以學生為主體,將教育與學生的幸福、尊重、自由、價值有效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積極心理學理論強調關注學生身上的積極品質,注重學生自身潛能的激發,重視學生積極的自我教育意識的培養,并引導使之內化成各項能力,這種價值理念取向符合當代教育發展方向,體現了教育的本來功能和使命,因而廣大思想教育工作者應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借鑒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有效方法,巧妙地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學生受到情感陶冶,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精神狀態和人格特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途徑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使學生愉悅地接受教育,在學習中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并通過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增強幸福感和滿意度。對此,積極心理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途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一)構建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成長和經驗的獲得都是通過一定的環境體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重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構建。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現有教育資源,注意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構建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第一,構建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良好的校園物質環境,可以裝飾校容,陶冶師生情操,凈化師生心靈,主要包括學校的總體結構和布局規劃、校園建筑和校園綠化、課堂設施、辦公設備以及后勤保障設施。因此,一方面,學校必須加大投入力度,為廣大師生創造整潔、安靜、優美、積極的校園物質環境,促使師生工作學習身心愉悅。另一方面,學校要鼓勵師生規范師生自身行為、道德修養,愛護校園一草一木,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確保師生工作、學生、生活秩序的穩定,增添師生的幸福指數。
第二,構建良好的校園人文化環境。校園人文環境是學校的精神和靈魂所在,是促進學生思想健康發展的主陣地,主要指校風、教風、班風等方面。首先,構建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班級文化是班級內形成的價值觀、思想、作風、行為準則的總和,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嚴格制定一套積極的班級規章制度,并加以認真落實,以規范學生行為。同時,引導學生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增加師生之間積極的情感體驗。其次,構建文明健康的寢室文化。寢室是學生集生活、娛樂于一體的重要場所,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和諧寢室、品質生活”的寢室文化理念,明確“揚德尚美,育己善行”的寢室文化宗旨,積極倡導良好的寢室文化習慣,提升寢室文化的質量和品位。最后,構建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教師要借助具有教育性、思想性、趣味性的校園網絡,加強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引導學生自立、自主、自強、自信、自主,樹立文明意識、政治意識,安全意識以及法律意識,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充分借助積極心理學的工作方法,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道德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踐性,講究熟練運用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處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極心理學在工作方法上強調個體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以及情感需要的重要性,關注個體的情感體驗和主觀感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滲透積極心理學時,教師要注意將政治性與情感性巧妙結合起來,充分借助積極心理學的工作方法,優化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創造力。具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借助情感激勵法,挖掘學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情感激勵法,即通過激勵激發學生學生的情感因素,促使學生自覺地接受教育。積極心理學認為,巧妙地運用情感激勵法,有助于培養人的積極力量和美好品德。因此,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要適當地借助情感激勵法,挖掘學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過師生積極的情感交流,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感和尊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信心。首先,要注重以情育情,情理結合。在思想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環境因素和自身的情感因素,情理結合,以理服人,以情育情,以情感人,用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開啟學生心靈之門,鼓舞和啟迪學生,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其次,注重深入淺出,積極引導。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可通過開展座談會,或電子郵件、QQ、微信、短信、電話等平臺與學生進行探討人生、規劃未來等話題,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和精神世界,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使其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進而朝著正面的方向成長和發展。最后,注重榜樣激勵,塑造自我。教師可以借助先進人物榜樣的人格力量,震撼、感染、鼓舞學生,使學生產生敬佩、信賴之情,優化學生心理,強化學生行為。
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種消極的抵抗心理,這種心理一旦產生,就會形成一種比較固定的思維模式。在建設和諧社會、創建和諧校園的今天,認真研究大學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尋求緩解和消除大學生逆反心理的途徑和方法,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現形式
所謂逆反心理,就是指對事物所做的反應跟當事人的意愿或多數人的反應完全相反。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最活躍的時期,思維敏捷,對新生事物接受快,而學校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相對單純性、嚴肅性與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多彩性反差較大,使青年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反感。大學生自尊心強,人格意識強烈,對外界刺激體驗敏感、細微,因此,他們對來自別人的批評和幫助,總有一種內在的反感,即使他們錯了,別人言之有理,他們也拒絕接受。對領導、教師、學生干部分配的任務,往往拒不服從,表現出一種桀驁不馴的樣子。
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懷疑。有部分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講大話,講空話,約束了個性發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許多大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有的大學生對校內各種時事討論、講座態度冷淡,但是甘愿冒嚴寒酷暑到輔導班去參加研究生考試的復習,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的高度熱情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極度冷漠。
對先進人物和事跡的否定與歪曲。這一現象不是那種嫉賢妒能、有意抹煞和歪曲他人成就的行為,而是指在逆反心理的影響下,有些大學生并無惡意地對先進人物和事跡的宣傳及評價產生否定情緒,甚至排斥身邊的榜樣人物,對倡導的事情持懷疑態度。
對許多事物表現出一種偏激的態度。有的大學生片面地把社會主義制度的不完善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長處相比較,甚至以現實社會中的消極事例來證明其觀點的正確性,造成邏輯思維的混亂,影響了正確的世界現、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對遵紀守法的要求消極抵抗。表現為部分大學生對學校和社會的有關規章制度和要求不響應、不配合、不以為然,不參加政治學習,不參加集體活動、公益勞動等。對不良行為有認同感,一些學生把打架看作是英雄主義、有哥們義氣。有的學生認為反傳統是有個性,置國家的法律法規于不顧,把自己擺在與之對立的位置上,給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二、大學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
(一)主觀因素
從年齡上看,大學生正處于身心變化迅速的青春期,社會接觸面不斷擴大,自我意識發展到。他們憑著自己的主觀愿望,不斷地在現實中尋找自己的地位并傾向于自己欲望的滿足。一且發現外界對他們的“自我”并不承認,便會產生逆反心理,用各種辦法與阻礙其確立“自我”的外部環境相對抗。
從情緒發展上看,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情緒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對周圍的環境很敏感,反應強烈。興奮與抑制交替出現,希望和絕望不斷變動,積極與消極相伴而生,一旦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不順利或不被理解的情況,時常會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從思維方法上看,大學生由于受知識等的局限,看問題常常帶有片面性,加之自尊心又強,容易固執己見,帶著這種思維傾向去觀察、分析外界事物,就會以情感代替理智,從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產生。
(二)客觀因素
一是現實生活中某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和庸俗的社會心理對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當前中國正處于社會快速發展變革時期,中國傳統文化觀念與西方鼓吹的文明、自由、個性化思潮的劇烈沖突對青年學生具有一定的影響。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現象,如、營私舞弊、下崗失業、大學生就業難等,也往往令他們產生極大的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時而有效的疏導,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
二是大學生群體因素的相互影響。由于部分學生政治思想覺悟不高,是非明辨力不強,思維方法較為簡單,一旦遇到與思想意識傾向相矛盾的事情時,往往會產生一種很盲目的逆反心理。又由于學生年齡相當,經歷相似,心理相近。心理相通性較強,一旦某個學生產生了心理上的逆反,就會與其他學生進行心理互換,并引起其他學生的共鳴,繼而使個體心理逆反擴大成為群體心理逆反。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改革進展緩慢,教育內容空洞、陳舊,缺乏時效性和針對性;工作形式單調、呆板,缺乏靈活性,使教育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沒有與人格教育培養緊密結合,妨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開展。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因素。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論修養不高,知識面狹窄,知識結構老化,滿足不了大學生的求知欲望,難以對學生提出的各種疑問給出合理的解釋,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常感力不從心,從而影響了教育者的形象,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漸產生不信任情緒,并最終發展到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信任,進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逆反心理。
三、預防和消除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對策
高校作為先進文化的傳播基地,一旦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逆反心理,就有可能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采取針對性措施,嚴防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
首先,建立情感交融的師生關系。感情是疏導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要論理,而且更要融入感情,這樣才能逐漸縮小教育主客體之間的心理距離。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競爭意識比較強,敢于直抒己見,并渴望得到人們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多研究學生思考什么、需要什么,增強對學生的信任感,尊重、關心、體貼學生,在心理上與學生和諧一致,感情上相互融洽,從而使他們樂于接受所講的道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知識水平與自我教育能力。學生自身思想文化素質的高低是逆反心理消長、存亡的關鍵所在。要引導學生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要適時加強形勢教育,增強學生對改革開放的心理承受力,學會用全面的、發展的觀點認識中國國情,認識改革帶來的各種變化。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預防逆反心理的產生。
(二)影響因素
1.教師方面。教師對思政課程認識不清、沒有興趣,工作上缺乏動力,上課照本宣科,應付了事。思政教師待遇差,工作任務重。思政課的價值在學生和家長中得不到認可,學生認為思政教師和課程可有可無,這打擊了思政教師的積極性。部分學校不重視思政課程,管理不到位,人員、資金投入不到位,教師缺乏外出培訓和學習的機會,教師教學水平很難得到提升。
2.學生方面。學生對思政課程沒有足夠的認識,認為只需學好專業課就可以了,其他課程不重要,學不學都一樣。
二、積極心理學應用于高職思政課教學的必要性
(一)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當今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全面發展要求學生既要有出色的技能,又要有健康的心理。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強化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同時,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積極心理學的作用在于培養人的樂觀態度,激發人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積極心理學對于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身心健康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積極心理學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導意義高職思政課程具有兩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二是激發學生的潛能。如今,很多高職學校的思政教育課程只重視對有問題學生進行糾錯和教育,忽視了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心態。思政課程重視事后教育,忽視事前預防。積極心理學的主旨在于針對人心理的問題,通過激發個體內部的積極心態,進行事前預防疏導,改變事后教育的方式。
三、如何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應用積極心理學
(一)從教師方面看積極心理學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積極心理學以自我幸福感為中心,以積極的心態、積極的性格和積極的制度為支撐。通過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引導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將發展的瓶頸作為成長的跳板,消除思政教師的職業倦怠,提高思政教師的優越感。
1.要提升思政教師的職業優越感個體獲得幸福的方式不同,對幸福的定義也不同。高職思政教師要從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獲得優越感,從而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和熱情投入到工作中,把自己的工作當成事業來做,形成良性循環。
2.教師要完善自我人格目前,高職思政課教師由于課程設置、社會評價及教師自身的發展前景等原因,更容易出現職業倦怠、工作消極等情況,因此,高職思政課教師要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應用到自我認知和職業發展過程中,挖掘自身優勢,培養積極的品質和心態,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用積極的心態和行為影響學生,使其健康成長。
3.要使高職思政課得到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思政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來自社會的負面評價。因此,政府和職能部門要深化高職教育體制改革,對高職思政教師給予政策扶持,提高他們的待遇,解決其后顧之憂。給高職思政教師提供深造機會,使其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二)從學生角度探索如何在高職思政課教學中應用積極心理學
1.關注學生成長需求積極心理學提出了人類的三種需要,能力被認可、歸屬感和自我需要。是否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是思政課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高職思政課教師要主動了解學生的情感狀態,以滿足學生成長的心理需要為教學突破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努力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引導學生升華信念、認可自我。
2.以學生發展為本積極心理學致力于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其形成向上的人格。只有不斷培養積極的心態,消極和懶惰才能被消除。高職思政課教學要以高職學生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價值;高職思政教師要主動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為學生構建真、善、美的精神世界,還要注重挖掘學生尚未被激發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用積極心理學指導學生成長,才能讓高職學生真心喜歡思政課程。
隨著近代辯證唯物主義的興起并逐漸成為哲學主流話語,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物質世界”,強調其對“意識”的決定性作用,拒絕那種超越物質世界而存在的“理念”,從而“理念”一詞在學界研究中也走向了落寞。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后現代主義思潮逐漸闖入了人們的視野,其中影響較大的建構主義站在相對主義的哲學立場上重新強調了主體認知的重要性,力圖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結合起來進行解釋與分析,這為“理念”的回歸帶來了新的歷史契機。20世紀90年代,建構主義首先在政治學科中的國際政治關系研究方面占據了主流地位,之后,很快蔓延到其它的政治分析領域,形成了政治學科的建構主義模式;其核心思想認為決定政治結果的既不是觀念也不是物質因素,而是觀念與物質因素間的互動對政治后果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二、理念路徑的基本模式
在理念路徑中,其核心問題就是理念如何影響政治行為。它認為,政治行為既是行動者的動機、利益和偏好相結合的產物,也是環境提供機會及限制約束的復雜后果。這種觀點被認為有著很大的進步性,其把動機、利益和偏好都當成了變量,這與政治現實更為切合。進而,它闡述了理念路徑的核心分析點對政治現象中的“利益”概念進行了重新認識。它強調利益分為兩個層面的,一是客觀的利益,二是主觀對客觀利益的認識,并且這兩者在多數情況下是不一致的。那影響政治行為的究竟是前者還是后者呢?對此,科林·海在唯物主義“背景物質利益行為”[2]的解釋模式基礎之上,發展了一種“背景‘現實’或物質利益對物質利益的認知行為”[3]的建構主義模式。雖然這種模式更符合實際政治生活狀態,但其最為明顯的不足之處是必須借助其他變量才可能闡明理念對行為的影響機制。在這種背景之下,處于政治學科研究前沿的新制度主義學派力圖把理念與制度結合起來。
三、理念與制度的結合
就目前來說,理念與制度的結合主要沿著三條線路展開。第一,理念在制度化過程中的作用。這一線路分析了理念是如何轉變成為有形制度的,對此舊制度主義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洛克、孟德斯鳩等人的思想轉變成了制度設計就是最好的釋例。第二,理念在公共協商、對話、主體際的溝通以及集體認同中的作用。這一線路闡述了理念對政治行動者的偏好、利益觀、價值觀等發揮著決定性的形塑作用。第三,理念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這一線路有效地解釋了制度變遷中的動力問題。通常情況下,理念與政治制度績效之間會存在一定的“摩擦”現象,這是政治制度變革的直接動力。亨廷頓在1981年的《美國政治:不和諧的許諾》中指出:推動美國政治發展的動力之一就是政治理念與政治制度的績效之間存在著摩擦,當兩者之間的距離非常大的時候,它就能推動制度變革,向政治理念倡導的方向發展[4]。具體來說,首先,理念通常描繪了一個令人向往的未來狀態,它與現實情況之間的差距激勵政治精英進行政治變革,并為政治變革提供了行動“藍圖”。然后,在制度變革的“前夜”,既有政治制度出現“去功能化”傾向,它們無法再為政治行動者提供穩定的預期,在這一時間序列里,理念具有替代制度以減少不確定性的功能。最后,在理念的進一步細化下解決集體行動的困境,從而對原有的政治制度提出全面挑戰。在上述的條件都已具備的情況下,隨著舊的政治制度合法性的喪失,理念為新的制度設計奠定了合法性基礎。從而實現了理念對政治精英行為的約束和對政治生活的有序性的維護,詮釋了理念引導下的制度變遷的全過程。
摘要:“理念”一詞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其回歸與發展為當代政治學科提供了新的思考視角與研究路徑。其中,理念與制度的結合很好地彌補了制度變遷理論中動力不足的缺陷,為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
關鍵詞: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理念制度
參考文獻:
限于智力開發顯然是不夠的,特別是對于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務的思想政治課更是如此。事實上,政治課教學如果在目標上存在“單一性”“低標準”“小范圍”,就自然地捆住教師的教育思想,限制了教學思路,就會阻礙學生各方面能力和個性心理的發展。為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在目標上應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
政治教師要在每堂課教學中想方設法努力讓學生的知識、能力、覺悟和心理素質水平得到提高;“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壓力下促使自己的教學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其次,要變教學心理氛圍的“逆反性”為“相容性”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心理誤區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這種逆反心理不僅存在于學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師中也存在。教師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現為教師對其職業、專業的不順心;對教材“多變性”的反感;對教材理論與實際“差距”的茫然;對高考教學難度提高的困惑;對政治教師言行特殊要求的潛在壓力等。
學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現為對一些枯燥教材內容的乏味;對社會存在輕視政治科現象的認同;對為應試而大量背誦的厭倦;對教順簡單古板教學的失落感;對教師言行不合“理論要求”的不滿;對教師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間接抵觸等等。上述師生逆反心理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思想政治課教學成功的取得。為此,變師生對教學的“逆反性”為“相容性”就成為政治教師自我提高的一個客觀要求。一方面教師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確的觀念,立志于政治課教學事業,拿出勇氣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礙,“輕裝”教學。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斷努力學習錘煉,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實現以精辟的政治理論說服學生;以精湛的教學技藝吸引學生;以良好的師表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到政治課教學可親、可近、可信,有興趣、有作用、有收獲,從而縮短學生與政治教師、學生與政治教材的心理距離,消除學生的抵觸、不順心的心理狀態,更好的保證思想政治課教學順利健康、穩步的發展。
第三,要變教學中師生交往的“單向性”為“多項性”思想政治課教學存在的心理誤區之三就是教學中的“民主”牎“平等”、“和諧”牭氖ι叵瞪形唇ⅲ師生教學的交往相當一部分處于“單向性”、“一言堂”。這種單向性突出的表現為兩大方面:一是課堂教學由教師一灌到底,來不得學生的應有活動;二是教師聽不進學生獨立的、有益的、新穎的思想認識和觀點看法,教師表現出對教材內容理解的絕對權威,教師沒有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常常只是搞演說、發指令、提要求、查結果的監督人,以教師的“一言”“一行”淹沒了活躍的學生思想和聰明才智。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器。這種教學,學生感到壓抑,教師也十分疲倦,缺乏活力與生機。思想政治課教學也應做到師生交往的“多項性”。政治教師應明確創建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的重要性,放下架子,改進教法,徹底改變“一言堂”的家長式教學,不斷探索出符合師生多頂交流的好方法、好舉措,大膽創新。從心理學角度上講,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實質上是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在認識、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過程。認識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鳴和意志信心方向的相鼓勵就能更好的取得教學上的成功。
雖然我國的教育在進行不斷改革,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傳統教育一直延續至今并且占據主導地位,教育目的仍以應試為主,為了使學生的成績提高,教師的教課內容太過局限,練習的題目與答案都是固定的,題目的回答方式,甚至是幾點都規定的很嚴格,如果學生不按部就班,便會得到教師的嚴重批評,這樣的授課方式完全剝奪了學生自由思考和學習的空間,嚴重阻礙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經調查學生喜愛學科的排名首先是語文、數學、英語其次則是音樂體育等最后才是思想政治學科,喜歡這一學科的少之又少,而在政治課程的授課內容中大多以理論知識為主,需要學生在學習理解時還要不斷地的記憶和積累,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再加上教師單一的授課方式,缺乏創新,沒有創造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對學習政治產生抵制。
(三)忽視理論與實際的結合
由于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也千變萬化,而學生又處在如今物質文明發達的時代,就更希望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比如學生雖然學習的是理論知識,但卻希望通過這些理論知識去解決一些經濟或是其他方面實際問題,可事實卻相反。由于大多數初中政治教育內容都是純理論的,缺乏實踐教學,所以想要提高創新能力單靠理論知識是不行的,必須要與實踐相結合。
(四)不注重培養師生間的良好關系
在傳統的教學中有時過分的強調教師的教學地位,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敬畏,可是這種敬畏感也拉開了師生間的距離,使很多學生在教師授課過程中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這也影響了學生提高思維和創新的能力。更有時候學生由于敬畏感而不敢提問也造成獲取知識的過程出現阻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
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對策
(一)改革教育方式
教師教育方式的優劣直接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體,多給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空間,學生在發揮思考和創新的過程就是培養他們能力的關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設置巧妙的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互動中來,而在提問時,教師也應該結合實際。讓不同的學生回答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能夠讓學生鍛煉自主思考的能力,獨立去解決問題,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培養學習興趣
興趣往往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只有對學習產生興趣才有可能去獨立認真的思考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興趣也會推動學生產生追求和探索問題想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變換教學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在傳授完理論知識后,與實際生活中的案例相結合。可以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舉個例子:可以讓學生對“課后應該讓學生著重理論的背誦,還是應該留出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討論學習”這樣的問題展開討論,學生的想法都有不同,而且也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分組以辯論的形式,使雙方以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立場進行討論,最后得出結果,并進行分別總結,教師也可以在學生辯論的過程中適當的提出一些問題,教師也可以在過程中了解了學生內心的想法,有助于今后教課方式的調整。
(三)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由于政治教學多為理論性內容,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然要多提供一些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將學到的理論實踐到生活中去,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不僅可以積累實際經驗,還能提高學生組織協調能力,通過社會實踐可以鞏固學生在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同時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因此實踐教學方式是教師必須注重的。
(四)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這點要求教師把教學的過程看成是師生之間互相交流,學習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把單單傳授知識作為自己主要目的轉變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目標,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在引導的過程中建立一個平等民主的溝通環境,能使學生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師生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中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和輕松地氣氛,在這個過程中也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獨立思考的習慣,以此來應對學生在知識和閱歷上的不足,而這種習慣對于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也有重大的作用。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曾主張教師要研究學生的本性,并提出“教學要心理化”,這在客觀上推動著教學心理化的發展。政治課教學與心理教育的內容較為接近,從歷史發展來說,心理學原本屬于哲學。教師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會讓政治課教學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我們只有在政治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走心理化的途徑,才能更好地解決當前高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完善其心理品質,才能使政治教學更具吸引力、更有效果。有調查數據表明:當前高中生中存在各種心理問題的學生的比重達21%,而這些心理問題的解決,光靠專職的心理輔導教師的教育是不行的,我們還必須充分利用政治學科教學的優勢,形成思想教育與心理教學有機統一的教育局面;通過挖掘政治課中多方面的心理教育資源,采用必要的心理知識和技能訓練;在政治課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潛移默化的、有的放矢的教育,從而較好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高中政治課教學走心理化的途徑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遞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政治教學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確立“合適”的學習目標。中學的政治課教學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顯性教學,決定著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的政治方向,這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現在日常的政治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覺得上政治課沒意思,課堂上常常出現無精打采,上課看課外書籍、睡大覺等現象。這是政治課教學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用時事等生動事例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典型問題。如果政治課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以心理科學的原理和方法為指導,實踐分層教學、分層評價,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就能起到增強學生學習政治課內容的動力,使學生樂學、愿學。從高中政治課教學走心理化的途徑上講,主要的有以下途徑:
1.進行有針對性的學法指導。學法指導是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等多方面的指導。高中政治課教學內容進行預習、復習、學會記筆記等,就能提高學生學習政治課內容的積極性。
2.創設寬松、民主、平等、和諧的班級學習心理環境。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勇于發表意見,給學生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和舞臺。課堂上教師運用表揚的心理需求原理對學生進行適時激勵,就能強化其學習動機;運用期望激勵,就會使學生精神受到鼓舞,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發揮情感心理效應。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感情,便沒有對真理的追求。”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塊土壤上。”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瀧澤武久用大量實驗結果證明:一旦學生對學習失去情感,思維、記憶等認識機能就會受到壓抑、阻礙。無論何等抽象的思維,沒有情感都不能進行。政治課教學,課程內容本身沒有多少吸引學生的地方,教師就應該讓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師生情感流動的過程。課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師生就會精神振奮,獨特的感悟、別有情味的語言就會如泉水叮咚,就會掃除課堂學習中疲沓、厭倦的陰霾,引導學生投入情感、投入精力去學習。運用專情課程、激情課堂、幽默激起學生的喜愛,這是政治課教學心理的三部曲。
三、高中政治課教學心理化對教師素質提出的要求
高水平的政治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備課上不會只注重于構思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在組織教學上不會只敏感于學生知識理解掌握和成績的差異,在對學生的評價觀念上不會只認識成績優秀的就是“好學生”;而是將政治課的教學過程視為是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過程,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課堂,運用嫻熟的藝術教學手段于課堂,有意識地應有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于教學活動之中,努力創造良好的心理氛圍,跨越心理誤區教學活動的組織。所以,高中政治教學心理化對教師素質提出的要求主要是:
1.有廣博的知識修養。“學高為師”的古訓表現了對教師文化知識的要求。教師學識淵博,知識豐富,教學才能得心應手、引人入勝。作為一名高中政治教師,要想使學生產生激情,合理的設置情境,離不開教師扎實精深的專業知識和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知識。旁征博引、見多識廣、思維敏捷、口才突出,是一名政治教師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素質。
2.有高度的責任感。敬業樂教是教師素質的基礎。政治教師必須確認教書育人是一項崇高而偉大的事業,在任何場合都要體現出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擁有高度的工作熱情,熱愛自己的講授科目,盡到教師的天職。
二、心理教育拓展政治教育的途徑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較單一,通常是實例、說服、評價、鍛煉的形式來培養大學生的思想認知,思想素質,雖然這些傳統的方式取了一定成效,但目前統計下來,它達到的效果不增反減,問題和矛盾也是顯而易見的,傳統的方式難免令人感覺枯燥乏味,空談思想政治尤如空中樓閣,華而不實。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則形式多樣豐富易被學生接受,首先,心理學可以通過平時的溝通,游戲,互動了解把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其次運用心理咨詢法、疏導、暗示、角色扮演等方法解決心理問題,培養心理能量,構建更強大的內心世界,這樣循序漸進下來,大學生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吸收接收程度就會大大提升。
三、大學政治教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一)“兩課”中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兩門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是主陣地,在過去的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要讓這種作用繼續發揮下去,首先就需要摸清目前大學生思想狀態和心理發展規律。事實證明,思想方面的教育效果不在教育者外部的強制灌輸,而是在于受教育者在外部的引導下內化的程度,而內化程度優劣就取決于心理健康程度。因此,在課程的編排上面,就應該進一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如果條件成熟,可以在政治課程之前先進行心理課程的學習,若條件不成熟也可增加一定的選修課供學生學習,首先確保塑造學生優良的心理狀態,才能讓學生們吸收思想政治課程內容,從而達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使其擁有良好的人格,更好去迎接社會挑戰。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推廣心理咨詢工作
心理咨詢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運用心理學或心理教育學專門的知識和技術,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方式對受教育者的心理、行為施加影響,使其認知、情感、態度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感、無助感等心理問題,以增加心理能量,構建健康心理。通過心理咨詢,可以及時發現大學生心理上出現的小問題,并予以排解和糾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性;通過心理咨詢,可以幫助心理已失衡,心理障礙或疾病的大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治療與修復,使其恢復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很好的接收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心理咨詢,還可以使不斷反思反省自我,不管是思想上還是行為上,都能在較高的層次上面不斷審視自己,矯正自己,實現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