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5 04:42:4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紡織專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居住地:北京
電 話:138********(手機)
E-mail:
最近工作 [2 年5個月]
公 司:XX服裝有限公司
行 業:服裝/紡織/皮革
職 位:Merchandiser
最高學歷
學 歷:本科
專 業:紡織工程
學 校:江南大學
自我評價
本人誠實,認真,上進;熟悉紡織品專業知識及其外貿&貨代等的操作過程,能良好協調工廠和客戶之間的工作并且進行溝通,合理安排生產、驗貨、督促工廠保質保量按時交貨。及時、正確地處理外貿進出口過程中的問題。
求職意向
到崗時間: 一個月內
工作性質: 全職
希望行業: 服裝/紡織/皮革
目標地點: 北京
期望月薪: 面議/月
目標職能: 經理
工作經驗
2009/8—至今:XX服裝有限公司[ 2年5個月]
所屬行業: 服裝/紡織/皮革
開發部(面料和成衣) Merchandiser
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負責面料和新季度全部款式銷售樣的開發,為公司取得最好的質量最早的交期和最低的價格。根據各供應商的特點合理分配開發過程中的面料和樣衣訂單,以期在得到最優價格的基礎上按時保量完成所有面料和樣衣的開發,保證公司和各買家的銷售會議可以準時且充分準備好地進行。保證公司內部系統的所有開發進度和價格等相關信息及時更新,保證國內和國外的公司同事都可以同時看到及跟進這些進度,得到大家需要的工作信息。嚴格執行各個流程的各個細節;
2.開發國內新的適合做我們公司訂單的供應商,評估供應商特點能力,與其逐步溝通建立戰略性的合作關系;與新的目標供應商保持日常聯系;
3.了解產品的成分,功能,質量,價格,測試標準和安全要求;
4.在每個季度的開始(春/夏季,秋/冬季),了解色彩和面料的流行趨勢和首席設計師一起開發和尋找新的面料款式;
5.密切關注質量和銷售會議的時間,主管和控制面料的開發過程以及新季度樣衣的開發;
6.檢查樣衣的版型,fitting和做工,在開發樣衣的過程中及時解決質量等相關問題,滿足總公司的要求和解決供應商的疑問;
7.和總公司的設計師團隊以及大貨部門同事形成密切和有效的工作關系,保證溝通和交接的及時和順暢。很好地了解設計師的想法,在開發面料和供應商生產樣衣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第一時間正確指示;
8.詳細報告各個開發過程供應商的生產能力,產品質量,溝通效率,產品交期等,協助上海辦首代下大貨訂單給最終大貨供應商;
在開發過程中,明確各個階段的驗貨時間以保證最終成品的質量和交期,跟蹤和確認供應商的面料色樣,面料dye-lot等等,根據不同最終客戶要求來給供應商的各個確認樣給出確認意見。---------------------------------------------------------------------
2008/7--2009 /7:XX紡織廠 [ 1年]
所屬行業: 服裝/紡織/皮革
生產部生產管理
主要負責原料品質控制和成品、半成品QC,處理品管部的事務;
負責生產計劃、訂單落實,產品質量控制及跟蹤,協調原材料采購、人資管理等;
教育經歷
2004/9--2008 /7 江南大學 紡織工程 本科
證 書
2006/12 大學英語六級
我是西安工程大學紡織與材料學院紡織工程專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通過對貴公司的初步了解,有意加盟貴公司,為公司盡一份力。為便于公司對我的了解,現自我簡介如下:
大學四年,我本著學好本專業,盡量擴大知識面,并加強能力鍛煉的原則,大量汲取知識財富,鍛煉了自己的各種能力。我努力的學習基礎課,深研專業知識,并取得了優秀的成績。本人在幾年中系統學習了紡織材料學、紡紗學、機織學、針織學、紡織結構設計、染整工藝學、紡織CAD/CAM、紡織品性能測試、紡織信息系統應用、紡織品設計、針織物設計、非織造布工藝學、紡織原料前處理、裝飾織物設計、產業織物設計、紡織新產品開發、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電工學、微型計算機原理及應用、工程化學、企業管理與技術經濟等課程。
通過幾年的學習,本人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掌握紡織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具有紡織品設計和紡織工藝設計的基本技能;
基本了解與紡織工業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熟練掌握了WINDOWS操作系統,能運用WORD,EXCEL等辦公軟件,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
此外,我還參加了青年志愿者總隊藝聯部,期間參加芷陽村小學“六一”節目表演,驪山公墓掃墓活動,慰問聾啞兒童活動,餐廳就餐文明行動等,認識了很多朋友。利用課余時間,我還在校外兼職,將所學用于實踐,加強了自己的實踐能力,鍛煉了我吃苦耐勞,踏實肯干,工作認真負責的品德。
我深知走上工作崗位將要面臨更多的新的挑戰,面對挑戰,我將一往無前。盡管我缺少經驗但我學習的能力強、好塑造、好改造,適應性強,希望通過貴公司的培訓,我能成為適合公司未來發展需要的員工。至此,我期待著您的答復。希望我能夠符合貴單位的招聘條件,同時也希望以我所學,盡我所能,為貴單位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我會好好珍惜,全力以赴,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奮斗,為貴公司的發展貢獻力量。
希望領導能夠對我予以考慮,我熱切期盼您的回音。謝謝!
最后,衷心的愿貴公司蒸蒸日上,屢創佳績,祝您的事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此致
紡織工業是一個傳統的工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早從十一五規劃開始就提出紡織業發展要強調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也就是說,在今后紡織工業發展過程中要把精力和有限的資本投向科技和品牌,即通過調整投資結構、產業結構和資源結構來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而這些轉變需要具有高技術和專業技能較高的人才[1]。我國是一個紡織工業大國,在與世界接軌的過程中,提高本國的紡織企業力量,對高級紡織人才的需求會更加迫切,因此紡織工程專業畢業生可能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
為適應這些需求,紡織工程專業應確立紡織工程科技創新與紡織商貿實踐能力綜合培育的指導思想。專業應培養具備扎實的工程技術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紡織材料科學、現代紡織加工制造技術、紡織品設計與紡織產品檢驗等工程理論與實踐知識,熟悉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理論和操作技能,具有較強的計算機與英語應用能力,具有良好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具有綜合分析、解決問題和組織管理能力,滿足紡織生產一線和紡織貿易的崗位要求,從事紡織生產管理、紡織品設計與開發、紡織產品檢驗、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等工作的工程應用復合型人才。人才培養的具體能力要求如下:
1.工程知識
具備從事工程技術工作所需的數學、物理、化學基礎,掌握紡織品設計與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實踐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紡織工程問題。
2.問題分析
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紡織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掌握紡織品進出口貿易知識、方法和技能,能夠綜合運用紡織專業知識分析紡織品檢驗、紡織貿易業務中的工程問題。
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
能夠設計針對紡織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掌握紡織材料的性能及其測試方法,掌握紡織生產流程,掌握紡織品開發技術,具有紡織品工藝設計、紡織品產品設計、紡織產品檢驗和解決紡織品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具有創新的意識,掌握基本的創新方法,能夠跟蹤紡織工程領域最新技術發展趨勢,提出解決紡織工程問題的創新思路和解決方案。
4.研究
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紡織工程問題進行研究,能夠獨立進行實驗設計、分析與評價,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結論。
5.使用現代工具
掌握數據處理技術和方法,能夠針對紡織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紡織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
6.工程與社會
具有工程實習和社會實踐經歷;
熟悉與紡織工程相關的技術標準、知識產權、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能夠客觀評價紡織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紡織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8.職業規范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
具有運用科學技術服務國家、奉獻社會的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9.個人和團隊
具有組織管理、環境適應和團隊合作能力,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10.溝通
能夠就紡織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
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1.項目管理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能夠制定項目規劃,并整合資源,組織實施。
12.終身學習
能夠制定并實施自身職業發展計劃,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在紡織工程學生培養過程中,應重視采取將校內學習和校外工作實踐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為了加強學習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為學生及早接觸社會提供機會,以便由此積累工作經驗,為畢業后順利就業做準備。
兩個方向:“紡織科學與技術”和“針織和針織服裝”:
1 紡織科學與技術:紡織專業與一些設計的結合,主要課程就是織物組織分析與設計,工作時一般在工廠進行工作,只有紡設不用下,工作環境相對較好。
2 針織和針織服裝:從事的大部分都是內衣,服裝之類的,就業前景也不錯。
(來源:文章屋網 )
1實施背景
隨著廣西建設千億元紡織服裝產業戰略目標的推進,本地新、擴、改建紡織項目不斷增加,人力資源出現緊缺的現象。對此,我校紡織技術及營銷專業開啟了全日制在校生和員工在崗短期培訓同步并行的“產教對接、一體雙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然而在實踐教學中,發現存在如下問題:一是企業員工在班余時間到學校培訓需要往返于學校和企業之間,不利于企業生產和管理的有序進行;二是校內實訓基地還不能完全與真實工作情境、真實生產任務達到高度一致,畢業生仍然難以適應首崗的工作要求;三是實習指導教師校內教學任務較重,只能利用假期赴企業實踐,培訓學習的時間受到一定限制。這些問題不僅直接制約了校內實訓基地功能的發揮,還對員工培訓及全日制人才培養產生不利影響。在廣泛的調研中,專業建設團隊對進一步完善紡織技術及營銷專業的實訓基地建設達成共識,即校企合作共建“廠中校”,在紡織優勢骨干企業設立“教學點”,提升人才培養和服務地方經濟的實力。
2實施過程
2.1主要目標及工作思路
校企合作共建具有鮮明職業教育特色的“產、教、學、做”統一的“廠中校”,將培訓點搬進企業,把學生課堂搬到車間,充分發揮學校師資優勢和公司生產設備的資源優勢,共同實施在職在崗培訓教育、學生專業實習實訓、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兼職教師聘請和培養和技術攻關與服務等工作。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校企深度合作的長效運行機制,促進知識傳授與生產實踐的緊密銜接,最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校、生、企”三方共贏。
2.2工作方法和程序
2.2.1開展企業調研,選擇合作企業
紡織專業團隊在自治區工信委、行業協會的協助下,對廣西紡織企業總體情況進行了調研,了解到近兩年來一大批重點項目的新建擴建給廣西紡織工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如南寧錦虹公司,是廣西最具規模的紡織龍頭企業,在行業內影響力大,工藝設備先進,具有較高的管理水平和技術力量,重視人力資源建設,開設有職工技能培訓中心。專業團隊經過調研分析認為,南寧錦虹公司綜合實力強、生產任務充足,有相應的用人需求,能提供完善的實習場所和滿足專業技能培養需求的工作崗位。校企雙方很快達成合作意向,并在錦虹公司掛牌成立“校外教學點”。
2.2.2建立長效運行機制
校企共建“廠中校”,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長效運行機制。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學校與錦虹公司成立廠中校管理委員會,校企共同探討建立并完善“廠中校”建設方案及各項管理制度,共同制訂員工培訓計劃、培訓標準,共同制訂全日制在校生實習計劃和實訓課程標準,校企共同規劃建設培訓教室兩間(企業提供教室,學校投入教學輔助設備及軟件),企業對生產車間重新整改,規劃建設了兼備生產和實習功能的實訓室5間(如產品檢測室、細紗車間和后紡車間等),用于員工技能培訓及學生的生產性實習實訓。
2.2.3“學歷教育”+“在崗培訓”雙模式
依托廠中校實施“學歷教育”+“在崗培訓”雙模式,實現校企“人才共育”。將培訓點搬進企業,把學生課堂搬到車間,充分發揮學校師資優勢和公司生產設備的資源優勢,共同實施在職在崗培訓教育、學生實習實訓,實現了工作環境與學習環境合一、崗位技能與學習標準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和工作任務與學習任務合一。對于全日制在校生,充分利用廠中校的資源,采用在校進行“項目教學”,下廠進行“生產教學”的工學交替循環教學,通過下企業進行“專業認識實踐”和“崗位認識實踐”,使學生了解紡織企業實際生產環境、產品生產流程、工藝設計與產品檢測方法、各工序崗位要求及管理方法等,具備紡織專業基本應知應會知識和操作技能。與此同時,根據企業提出的培養崗位需求,在錦虹公司員工中組建初級班、技術骨干班、管理班3個層次的崗位專項短期培訓班,制訂“分層定位、按需培養”教學方案,企業全程參與人才培養,充分利用“廠中校”的生產性實訓條件,按照崗位任務進行技能模塊學習和實訓。
2.2.4監控管理體系建設
校企共建全程全方位的立體監控管理體系。在學生實習與學員培訓過程中,校企雙方明確分工,共同管理,企業選派的廠中校技術人員負責實操性指導和崗位職責教育,實施工作任務監控;校方指定的責任教師負責專業理論知識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實施定點監控;班級學生組建實習小組,實施組長負責制,實現自我監控。
2.2.5制訂多元評價方法
采取“企業、學校、學生”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法。由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廠中校實習實訓的考核與評價,制訂評價辦法時,根據實習課程標準和實習計劃的考核要求對學員/學生進行評價與考核。學生是主體,應對自己實習的感受和收獲做自我評價,學校指導老師主要考核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實習任務完成的情況,企業指導老師(師傅)的考核重點在于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職業培養,包括職業素養、工作態度、團隊合作能力、專業技能等各方面;根據評價表,結合校企雙方的意見,給出學生實成績。
2.2.6教學團隊組建
校企雙向互派指導教師,共建專兼結構教學團隊。在“廠中校”建設和實施過程中,校企雙方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組織實施“校企互派”計劃,校企授課教師互兼互聘,專業教師從規劃設計、帶學生實習、開展學員培訓等各個環節全面參與“廠中校”建設,在此過程中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生產管理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企業選聘技術骨干、能工巧匠作為學校兼職教師和“廠中校”的企業指導教師,與校方指導教師共同制定培訓/實習方案和計劃,共同指導學生學習,開展各類培訓。
3實際成果與主要成效
3.1主要成果
建立校企共建共管“廠中校”工作機制,建立了校外教學實體3個,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校企深度合作的長效運行機制,確保“產教對接、一體雙模”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實施;以“廠中校”為載體,創設了一個集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學校兼職教師聘用、企業培訓講師培養的綜合平臺,建立了一支校企合作的“教師+師傅”紡織技術及營銷專業教學團隊,形成一個強大的專業智囊團、專家庫,形成專業強勁的發展力;建成中國紡織服裝人才培養基地,成為區域內紡織行業在職在崗培訓教育、學生專業實踐實訓、技術服務、技能鑒定為一體的綜合性紡織人才培養基地。
3.2主要成效
3.2.1提升了員工和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
兩年實踐證明,通過對企業員工實施在崗培訓,員工的綜合素質和技能水平得以全面提升,以適應公司搬遷和技術改造所帶來高技能人才需求;而在校生赴廠中校進行教學實習,在真實的工作情境、真實的生產任務下開展教學,使學生強化理論知識,熟悉實踐操作技能,人才培養更具針對性。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有效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在2013年全國職業院校學生作品展恰會上,紡織專業學生獲民族技藝比賽一等獎1項,優秀學生技能作品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2014年11月紡織專業學生參加第六屆全國紡織服裝類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紡織面料設計技能大賽,參賽作品融入壯錦元素獲得專家好評,獲三等獎2個,優秀獎2個。畢業生的就業穩定性強,多數畢業生能夠學為所用,迅速適應工作崗位,成長為企業生產、服務和管理一線的骨干,深受社會歡迎和行業企業的好評,社會滿意度高。
3.2.2實現了“校、生、企”三方共贏
“企業贏”:通過廠中校培養模式,較好地實現了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對接,學校按照企業生產標準進行課程教學,培養了大批“懂技能、會工作”的企業后備軍,為企業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企業滿意率達88%以上。“學校贏”:“廠中校”建設與實施推動了校企深度合作,推動行業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促進了與之相適應的專業課程體系、“雙師素質”教師隊伍、教學方法及手段等一系列改革創新,提高了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水平,為實現“產教對接、一體雙模”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可靠的平臺,促進了專業更加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學生贏”:通過到企業實習,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動手操作能力,逐步形成崗位實踐能力和技能水平,學生深入生產第一線,參與生產過程,可以提高質量意識和職業意識,端正學習態度和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立業觀,其職業能力明顯得到鍛煉和提高。
紡織類(本科類)學制為4年,授工學學士學位。含紡織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非織造材料與工程專業。
紡織工程專業主要課程設置:工程力學、電工電子學、機械制圖、紡織化學、紡織材料學、紡紗學、織物組織學、長絲工藝學、機織學、針織學、紡織品設計學、企業經營與管理、紡織品CAD技術、質量管理工程、第二外語等。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紡織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紡織品生產技術; 3.具有紡織品設計和紡織工藝設計的基本技能; 4.熟悉與紡織工業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紡織科技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就業前景:在中外企業、科研單位及其他相關部門從事市場營銷、紡織品貿易、產品研發、質量檢驗、生產管理等工作。
(來源:文章屋網 )
根據當今社會對紡織人才的需求,為區別與紡織本科教育的不同,高職紡織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當確定為:懂新技術,會現場管理,能動手操作的,具有一定現代紡織基本理論知識和較強動手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紡織專業畢業生的崗位主要是工藝員、產品開發員、設備維護與管理技術員、質量檢測員、生產計劃與調度員、運轉操作與管理技術員及紡織品銷售員等,其核心能力為:產品開發,加工工藝設計,產品質量檢測與控制,加工過程技術管理,重點工序設備的操作與維護等。高職紡織專業建設理念與思路應當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方針,建設紡織專業工學結合的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做一體化”專業教學體系;堅持以人為本,以就業為導向,側重于實踐能力培養。形成“德能并舉、知行合一”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為了保證辦學定位的準確性,紡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確定應將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作為首要工作,強化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推行“雙證制”。根據各專業的職業崗位要求,確定與之相適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調整教學內容,將職業資格證書課程納入到課程體系之中。把證書課程的考試大綱與專業教學大綱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職業技能,為紡織行業造就大量的“學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技術人才。
教學方法改革具體實踐方案
教學方法改革的總體目標為:按照紡織生產崗位要求及職業技術標準,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與技能培訓標準。按照紡織企業生產流程設置課程,按照崗位技術要求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從而形成“工學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一批優質核心課程,編寫一批緊貼紡織生產與應用流程的國家級、部委級和自編教材,促進紡織生產與應用技術高職教育水平的整體提高,向社會提供優質人才。
1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職業教育的改革、建設與發展,必須基于產業集群進行專業建設,專業人才培養必須與產業集群雙向互動、深度合作,在與行業、企業緊密合作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專業特色。作為高職院校,要創新“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聯合產業集群地政府、行業、企業,實施全方位深度合作,針對性培養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并為集群地企業開展技術服務,更好地推進集群地產業轉型升級,以此促進區域經濟的社會發展。通過實施產學結合,可以確立高職學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辦學定位,真切深入地了解社會經濟的需求以及行業企業發展需要,人才培養工作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教育教學工作增強了與之相適應的主動性,從而不斷增強自身辦學活力。實施中可以聘請校外實習基地的企業專家全程參與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共同研究制定紡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體系、頂崗學生管理與考核制度及職業標準的建設,加強校屬企業的功能建設,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從而建成“前校后廠、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2課程體系構建
完善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高職教育要突出學生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基礎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夠用為度,專業課教學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在做好專業主干課程規劃的同時,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合理設置課程。此外,要加大實踐教學比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實驗室除完成正常的實驗教學工作、科研工作以外,應積極推進開放實驗室的建設,實現實驗資源共享,這樣不僅提高了實驗室設備的使用效率,同時豐富了實驗手段與途徑,為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開設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的課題中去,會大大拓寬學生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實習是高等院校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實習在培養高校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紡織專業實習質量的措施之一是校企結合,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為學生的實習提供保證;可以考慮聘請企業專家做專題講座,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實踐能力培養的難點之一是培養效果的考核,它與理論課的考核不盡相同,但其重要性不亞于后者,實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必須建立科學的實習考核模式。畢業設計是大學最后一個重要的實踐性環節,通過此項的訓練,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個環節的實施質量對學生本人整體素質的提升起著關鍵的作用。一是加強對畢業選題的審核,由學生選題和老師指定課題相結合,鼓勵教師將自己的科研題目與學生的畢業設計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二是加強畢業設計過程的質量監控,保證時間和工作量;三是加強畢業設計文件的檢查;四是進行中期答辯和預答辯,出現問題及時解決;五是嚴格最終答辯環節。
3優質核心課程建設
對于各專業的優質核心課程,可以考慮聘請企業專家全程參與,按照職業能力的要求,共同制定教學和授課計劃;由專業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授課,建成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網絡化的優質核心課程,授課內容動態化。
品牌逐漸成為各大企業關注的焦點,品牌效應日益成為專業市場的重要發展要素,也對中國紡織業的轉型升級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品牌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競爭力,逐漸受到國內的紡織企業的重視。那品牌實際上指的是什么呢?“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設計,或是它們的組合運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認某個銷售者或者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并使之與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區別開來”(品牌營銷)換句話說,品牌不僅僅代表產品本身,而且代表了一些區別于其他品牌的同類產品的特殊性。“品牌即指所有可以區分本公司和競爭對手的產品的信息和經驗的綜合并為人所感知的內容”。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任何具有品牌的產品,它所提供給消費者的不僅僅是單純的功能價值,而且還有一種感覺價值。也就是說,顧客在選擇一個品牌時,不僅僅考慮其所帶來的實惠,更重要的還選擇其所帶來的情感體驗,而品牌的完整價值則是這兩種價值的統一,同時在更大意義上感覺價值超過了功能價值。
服裝業品牌效應的形成機制
在服裝業中,品牌更是扮演著重要角色。基于服裝類產品具有獨特的技術、功能識別上差異的特性,要求經營者經常與消費者溝通、交流,力求制造出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吸引消費者購買。當然,其中扮演中間媒介的就是品牌效應。總體而言,服裝業的品牌效應形成大體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主要是企業建立品牌,收集品牌驅動要素,提升品牌價值與品牌知名度。對于經營者品牌要素分為七個方面:產品、地點、價格、促銷、人員、流程、物理跡象。
1. 依托高品質產品與服務,建立客戶關系。產品質量是任何一個企業發展的生命線,對于紡織服裝業也不例外。在紡織業里面,紡織生產技術是基礎,良好的生產技術帶來的不僅僅是產品就優良,還帶來成本的低廉。企業或品牌如果失去了質量基礎的保證,最終也會被市場摒棄的。
2. 多渠道溝通贏得客戶的忠誠,提升關系價值。產品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在紡織業別顯著。在企業的品牌追求中,塑造忠誠客戶處于最高端層次,忠誠客戶不僅與企業利益緊密相連,而且也是企業品牌的義務推廣者。客戶是企業銷售的根本,銷售物美價廉的、能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才會吸引更多得顧客。多與客戶溝通才會了解到客戶的要求、喜好等等,從而生產優質產品,打造優秀品牌。
3. 重視員工和相關利益者關系,全面樹立品牌。企業能很好運行,離不開企業相關利益者,如員工、生意合作者等等。建立一個良好的關系網能很好地進行品牌推廣,而且企業生產、銷售、運作,都有賴于各方的合作和企業員工的努力工作。一個紡織企業不可能完全的“自給自足”,原材料,如棉紗、羊毛、毛線等等,都需要向外界進貨。不僅如此,企業的產品銷售,依賴的是零售商的努力,而且零售商推廣企業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階段:外部品牌傳播——品牌效應的擴散。各種驅動要素在服裝市場積聚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一種有向外傾向的“能量”,即品牌效應的外向擴散。
紡織服裝業的品牌效應的向外擴散對象是“消費者”,品牌會在顧客中形成一種“形象”,即顧客對企業產品的認識,同時這“認識”受到道德、習俗、流行時尚等外生變量的影響,而且這一影響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企業能夠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文化的塑造、流行趨勢的引領等方式回避或利用。在這種“外力”的幫助下,通過“品牌能量”的釋放,逐步將品牌文化、品牌精神、品牌內涵傳遞給消費群體,逐漸讓消費群體加深對品牌的認識,提高知名度。這一過程是需要很長時間,但是經過這一過程的紡織企業必將更有生命力。
第三階段:消費者的反饋——品牌效應的修正。“品牌是一個虛擬的人”,“品牌即人,人即品牌。把品牌當人看是了解品牌的最簡單方法。人有人格,品牌有品格;人有性格,品牌有個性;人有思想,品牌有內涵;人有臉面,品牌有表象;人有疾病,品牌有危機,也需要經常進行體檢。”
品牌效應的擴散具有很多不確定性,像人一樣,不是每個人都會被人認同,而消費者的反饋就是對品牌很好“測試”,從而對品牌進行修正,爭取更多的認同者。但是,由于服裝類產品的使用缺乏必要的客觀評價標準,消費者很多時候都會把感受藏在心里,必將減少消費者的消息反饋量。在現實生活中,倘若消費者對服裝不滿意,很多時候都是轉移偏好,而不是對品牌進行反饋,因為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去解釋他的意見正確性的。
因此,在紡織服裝業中品牌效應的反饋機制很多時候處于“失靈狀態”。要想更好地發揮品牌效應的作用,必須創新反饋機制、溝通渠道,收集更多消費者對品牌的意見。
明顯地,上述三階段一次循環不可以很好地形成最終的品牌效應,只有經歷不斷的循環,才能使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從有到無,最終建立。
以中國紡織業為例,品牌對紡織業的轉型升級的作用
現階段的中國紡織業市場面臨著巨大的挑戰。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紡織業發展規模過大,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嚴重,中國紡織業企業應該逐步進入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階段,特別是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
2008~2011年,全國針織服裝產量:廣東27%,浙江17%,山東16%,福建11%,江蘇10%,江西5%,河南、上海、河北、遼寧均占2%,以上10省市占了總產量的94%。(中國行業研究網)
但是由于國外經濟形勢依然復雜,2012年一季度,中國外貿形勢依然相對低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頭兩個月外貿出口增長6.9%,比去年12月份回落6.5個百分點。而珠三角的紡織業主要以密集型工業為主,由此勞動力成本已成為第一大壓力。
以孟加拉為例:用工成本方面,孟加拉工人工資400元人民幣/月,珠三角工人工資支出3000元/月(包社保600元,包吃包住400元,薪水2000元),再加上租賃廠房,限電損失,工人工資比孟加拉高六七倍。(中國經濟網)
經過對生產廠家與經銷商的調查,在紡織業中,品牌價格占服裝價格的絕大份額。
以毛衣為例,現在市面上賣的毛衣,有的賣80塊一件,但有的卻賣1000塊一件,其中有什么差距呢?一般的毛衣,成本由原材料,輔料,加工費構成,其中原材料有棉紗,腈綸紗(40元/kg);羊毛混紡紗(80-150/kg);其它特殊品種如羊絨等價格會達幾百幾千就另計。加工費一般會與輔料一起算,按款式的復雜程度計20-100元/件。一件毛衫一般300g,原材料的價格就是15-50元/件。綜上所述,工廠做一件毛衫的成本大約就是35-150元。當然,經銷商與廠家之間一般還有批發商,而批發商一般賣給經銷商是50-200元/件,到達零售的價格是80-300/件。
倘若在這其中品牌公司加入,毛衫轉移到品牌商店進行出售,那么價格將會翻一翻,到300-1000元/件。可見,品牌對于紡織產品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現今中國是一個以粗放型經濟模式為主,紡織業更是在中國經濟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其中賺回來的大部分利潤卻歸品牌公司所有,而且中國國內服裝業品牌競爭力不強,往往是外國品牌占主導,例如牛仔服市場前十位品牌市場綜合占有率合計為35.21%,前兩位Levi’s和LEE的市場綜合占有率均超過6%;第三位是萍果;威鵬位居第四。運動服市場前十位品牌市場綜合占有率合計為53.65%。其中NIKE、adidas、KAPPA和李寧繼續占據前四位;喬丹位居第五。
現在的中國紡織業需要轉型,需要建立更多屬于自己的品牌,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把粗放型工廠移居到國外,加大公司的收益,減低對環境的污染。
參考文獻:
[1] 美,湯姆·鄧肯,整合營銷傳播:利用廣告和促銷建樹品牌(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13
[2] 張紅明.品牌人格化--品牌價值實證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8
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現代紡織技術”專業于2001年12月獲準成為國家級專業教改試點專業,2002年12月被列為國家級精品專業建設項目。近幾年來,課題組在學院專業教改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認真制定本專業教學改革方案,勇于探索,大膽實踐,扎實地開展了一系列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該項目于2004年底榮獲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一、以教學觀念改革為先導,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強專業建設與改革的必由之路,深刻認識“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本質內涵,就是要求社會、企業真正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為此,學院聯合紡織行業主管部門、企業以及科研院所成立了“學產研”合作教育領導小組。本專業一開始就建立了具有廣泛行業和地區代表性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并定期開展活動。他們幫助分析本專業崗位(群)應具備的職業素質與專業技能,確定人才培養的具體業務規格,按照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要求來設置課程、構建課程體系,直至形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保證了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他們還參與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動態修改,自2001年專業教改以來,先后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三次調整,保證了專業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的直接參與表明,他們是行業最新發展狀況和社會對人才需求的信息員;是學校設置新專業、調整專業結構,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的指導員:是學校加強與企業聯系的聯絡員;還將是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和畢業生質量的評判員。
南通市經評估招標在我院設立的“南通市紡織服裝技術服務平臺”,下設的“紡織工藝技術中心”、“紡織品設計技術中心”、“紡織品檢測技術中心”三個技術服務中心,與本專業三個專業方向相對應,保證專業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成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一個窗口。目前,省級“家用紡織品實訓基地”、省級“家用紡織品工程中心”又相繼在本院建立,為本專業的建設與改革提供良好的平臺。同時與紡織行業有代表性的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本著“真誠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建立了校企合作機構,將專業實訓基地、暑期社會實踐基地、就業基地、技術開發與服務基地相結合,建立了十多家“四合一”的綜合基地。其中與南通東帝色織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色織新技術研究開發室;.,與南通英瑞集團合作,成立了新型紗線開發室;與南通華業紡織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紡織產品研究開發室,為專業教師進行工程實踐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校企合作機構的建立,不僅擴大了學校的影響,提高了教師對企業的滲透力,而且也密切了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形成了校企雙贏的機制.成為緊密型校企合作關系,初步成為“利益共同體”,企業更加主動地關心并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工作中來。本專業教師主動服務地方經濟,近年來對社會和企業開辦了十多期的“紡織品知識”、“色織工藝”、“劍桿織機維修”等各類技術培訓班,為企業和社會培訓了近千名技術人員和生產骨干。經批準設立了“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為紡織企業和在校學生提供職業技能鑒定。在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中,明確要求學生從企業生產實際中尋找課題,目前學生的畢業設計基本上做到“產品化”設計,不少畢業生的設計課題已被企業采納,其中01級學生的畢業設計獲省首屆優秀畢業設計二等獎。
二、以就業為導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現代紡織技術”專業采用大類化招生,分設“紡織工藝”、“紡織品設計”和“紡織品檢測與經貿”三個專業方向。以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為主線, 采用“CPTM”(Communal Platform& Technology Model目p公共平臺與技術模塊)模式進行課程體系設計。CP為三個方向的基礎性和公共課程的組合,以滿足素質教育與專業基礎的基本要求。TM是以技術應用為主線的確定專業方向的課程組合。以職業核心技能為基礎,構建核心課程模塊與就業方向課程模塊相結合的選修課程組合模塊,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地融合,促進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在課程體系上的結合,構建綜合素質、職業能力、崗位技術“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模式。在教學組織上采用“1.5+l+0.5”三段式,第一階段為一年半時間,主要學習三個專業方向公共平臺的內容;第二階段為一年時間,在學生根據社會需求確定專業方向后,學習技術模塊內容.進行針對性專業內容學習和技能培訓,完成上崗前的知識和能力準備,達到本專業方向“精”,其它專業方向“通”的要求;第三階段集中半年時間,讓學生到企業進行崗位實習,努力達到畢業生就業的零適應期。這樣不僅能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主動適應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且有利于解決好專業口徑的“寬”與“窄”問題,拓寬學生的就業適應面。
三、以教學內容改革為核心,加強課程建設
教學內容的改革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腳點,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本專業在確定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內容時.做到以紡織產品為龍頭,以典型產品為分析對象,根據產品風格的特征、生產過程的技術要素來分解、梳理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大力度的增刪,改革教學內容體系,整合成相應的課程。建立課程建設負責人制和重點課程建設立項制,《紡織機械基礎》、《紡織應用化學》、《紡織應用數學》、《紡織纖維》、《現代織造技術》等課程或課程群的建設項目作為院級教科研項目立項。其中《紡織纖維》課程代表學院參加省廳優秀建設課程評選,并獲“省優秀課程二等獎”。
在教材建設方面,本專業的許多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采取先自編講義,經試用并修改成熟后再逐步過渡為教材的辦法。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我們按照職業崗位技術應用能力的要求,尊重學科但不恪守學科化,在廣泛聽取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們意見的基礎上,重組教學內容體系,精選教學內容,突出介紹企業需要的實用生產技術、經驗和方法,并增加大量的生產實例。《紡織應用化學》打破了傳統的化學課程體系,大量增加了與專業密切相關的諸如纖維、漿料、染料等內容,并以專業需要為體系編排章節,大大地增加了應用性;《紡紗工藝與設備》、《新型機織工藝與設備》、《色織物設計》等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對于一些計算公式,淡化公式的理論推導,強調公式的具體運用,并增加了簡單實用的經驗公式.更好地與企業實際生產相接軌;《紡織品性能與檢測》直接將一些實驗實訓的要求與方法編寫在有關章節中,作為教學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使教材更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目前已完成了《紡織機械基礎》、《紡織應用化學》、《毛紡概論》、《棉紡產品設計與質量控制》、《紡紗工藝與設備》、《新型機織工藝與設備》、《紡織纖維與紗線》、《色織物設計》、《紋織CAD教程》、《紡織品性能與檢測》等一系列校本教材,在專業教學中廣泛應用。其中《紡織應用化學》和《新型機織工藝與設備》等教材施教數輪經修改后已正式出版。與此同時,還積極開發了一系列多媒體課件類的電子教材,完成了《紡織纖維》、《紡紗設備》、《機織設備》、《織物 CAD》、《機織工藝》和《紡織品性能與檢測》等電子教材的編寫與制作工作,其中有多只課件在省級課件比賽中獲獎。
四、以“教學做一體化”為主要教學形式,努力提高教學效果
積極探索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改革。教師根據各課程的特點采用導課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的同時,大力推行“現場教學、講練結合、精講多練”為主要形式的“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不但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學習時間內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而且能擠出更多的時間來充實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本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社會化考核合格率達到100%。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了“三個淡化”,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的淡化、理論教學教師和實踐指導教師身份的淡化、教室與實驗實訓室場所的淡化。《紡織纖維》課程不再分理論課和實驗課,整個教學過程在實驗室進行.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中,盡可能地做到能在車間或實訓基地講的課就決不在教室里講。《紡紗設備》、《機織設備》、《紡織機電技術》等課程,通過在現場結合設備、結合實際操作的講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在生產現場無法看清楚的機構及其運動情況則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實現,如劍桿織機劍頭運動速度極快,肉眼根本無法看清其動作過程,通過多媒體課件反復慢速播放,看清其動作過程,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五、以提高技術應用能力為重點,大力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實驗實訓室建設是提高高職教育質量的物質保證。高職教育強調實踐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本專業國際先進水平的新型織機實訓中心.織物CAD實訓中心等,在此良好實驗實訓條件的基礎上,近兩年又投資數百萬元,購置了電腦測色配色儀、電子顯微鏡、電子提花小樣機、電子大提花劍桿織機、毛巾織機、噴氣織機等中高檔儀器設備,建成紡織標準實驗室等。在努力保證儀器設備先進性的同時,兼顧了設備的臺套數。紡材基礎實驗室是目前為止全省高職院校中首批申報并獲得通過的基礎實驗室,實驗室內不僅可以完成六十多項紡織品性能的檢測訓練,而且還能進行紡織新材料、新產品的科學研究,承接社會和企業紡織材料的各類測試任務。充分利用新落成實訓大樓的良好條件,高起點地進行實驗實訓室的規劃設計。專業實驗實訓室在布局上模擬企業生產實際,按工藝流程布置設備.體現了“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的特點,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校內實踐教學的效果。如紡紗工藝實驗室規劃建立一個從梳棉、并條、粗紗到細紗的生產模擬車間;機織工藝實驗室規劃建立一個從計算機產品設計到小樣試制再到大樣投產試制的全過程模擬工廠。加上各實驗實訓室之間采用通透式設計,具有寬敞明亮的視覺效果,讓人產生前后銜接、上下配套、渾然一體的感覺。這不僅能對實際生產流程一目了然.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也有利于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還能從總體上更好地熟悉生產工藝和操作。
在已有良好的校內實驗實訓條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進一步加強了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努力提高實踐教學效果。與江蘇大生集團、南通二棉集團、江蘇聯發集團、中國華芳集團等十多家企業簽訂協議,使之成為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這樣有效地彌補了校內實訓基地受實驗實習設備投資大、更新快、訓練項目單一、缺少企業氛圍、不利于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等的缺陷。
浙江是中國的紡織大省,紹興則是聞名全國的紡織大市。我校現代紡織技術專業是服務地方產業、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而設立的一個專業,肩負著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培養應用型紡織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時本專業是一個技術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作為我校省級示范院校建設重點專業、省級特色專業以及中央財政支持高職院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重點建設專業,其中課程建設一直是本專業建設和改革的重點和關鍵。基于新加坡“教學工廠”模式的啟示下,現代紡織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進行一系列的“項目化”改革和實踐。
一、“教學工廠”模式的內涵
“教學工廠” (Teaching Factory)職業教育理念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NYP)院長林靖東先生在發現大專院校畢業生不能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企業界要求學校必須重視實踐能力培養的情況下,借鑒德國“雙元制”的教學模式,將學校、培訓中心、企業三元合一而提出來的一種適合現代企業需求和職業技術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他巧妙地將西方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華人特有的人文環境相融合,逐漸沉淀出“教學工廠”、“項目教學”、“專能開發”“無界管理”和“經驗共享”的獨特辦學理念,形成了特有的辦學優勢。認真總結這種教學工廠的主要特色,探尋其形成獨特教學模式的關鍵原因,那就是——“項目化教學”。
二、現代紡織技術專業課程“項目化”改革的必要性
現代紡織技術專業是一個技術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同時我校的現代紡織技術專業肩負著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培養應用型紡織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但是現實的情況確是本專業人才的培養與企業的用人需求卻存在較大差異。這不得不使我們進行反思和探索,在課程教學中要進行真刀實槍的“項目化”教學改革。
通過項目化教學法的實施,以鞏固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提升技能,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前與本專業緊密結合的全面的實際工作鍛煉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在課程中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并按照企業真實設計生產流程展開項目教學,從而實現“課程設計職業化、能力訓練崗位化”。通過這一教學模式的開展,密切了產學研合作的關系,學校與企業也達到雙贏效果,公司獲得了學生無限的創意作品,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而學校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崗位技能和職業素養,使學生對現代紡織技術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較全面掌握了現代紡織技術專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職業素質。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做”一體化,實現了“課程設置職業化、能力訓練崗位化”的要求,使學生在課程中掌握職業技能的同時又提高了職業素質。
三、項目化教學改革的措施與成效
(一)“校企合作”,全方位修訂課程標準
在原來主要由學校主講教師單方制定教學大綱,在課程標準的制訂過程中基本上還是按照老的教學大綱(本科模式)、按照所征訂的教材內容進行編制,沒有參照相關崗位群的職業標準,導致“教師教、學生學、企業用”相脫節,從而培養的畢業生實踐操作不規范、不能達到“零距離”上崗的人才培養要求。經過此次改革,將由企業人員和校內專任教師,融入職業標準和崗位需求,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學習內容由原先章節式改為模塊下的學習單元項目,此種改革更有利于學生崗位技能的培養。
(二)“1+1”共同開發“項目化”實訓教材
由于現代紡織技術專業在實訓方面還沒有規劃教材,為了更好的進行項目化教學,本專業的所有的實訓課程都已經開發“項目化”實訓教材,立項為校本教材,并全面投入使用。教材的編寫過程主要由“1+1”(學校一方+企業一方)的形式,共同制定教材大綱,共同完成教材的編寫過程。
(三)“三方互動”,共同創建真實情境
在教學情境設計過程中,由校內主講教師設計教學環節,并由此工作崗位的企業專家指導設計實踐。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由師生互動,共同創建學習情境、統籌規劃學習單位任務的完整性、小組合作、模擬具體項目的實施過程、表達學習成果的多樣化。學習的環節主要包括:,確定項目任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估、歸檔或結果應用。教學評價,即由校內教師和企業共同對完成項目的情況評價來衡量和考核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教師教學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踐基地,搭建良好教學平臺
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的資源,將學生的學習地點擴展到實訓基地、企業現場,結合實例進行項目化理論和實踐教學。增加項目實踐環節課時,提高學生項目實踐動手能力。本專業實踐性很強,教學中增加了實踐環節的課時,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崗位能力。
現代紡織技術專業課程項目化教學法的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標”的思想為指導來確定的“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高職院校課程要真正實現項目化教學方法,必須做到打破原有的課程和教材體系;建立“1+1”課程開發小組,逐步建設與課程改革體系相配套的校本教材體系;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有了健全的適宜的教學環境,項目教學法才能真正得到應用和實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