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30 22:56: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專英語教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發展創新教學內容,突出專業技能培養
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社會也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英語教育,對幼兒教師的英語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前教育專業幼兒英語教學法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幼兒教師除了要具備英語聽、說、讀、寫基本技能之外,還必須能夠掌握幼兒英語教學的理論基礎,學會如何選擇、使用和編寫幼兒英語教材,能夠獨立設計幼兒英語教案并進行幼兒實際英語教學;熟悉幼兒英語教學的基本原則和幼兒英語教學模式;掌握進行幼兒英語知識和技能教學的方法;掌握幼兒英語游戲理論,掌握幼兒英語游戲設計原則和常見的游戲方式,能夠獨立設計幼兒英語游戲;掌握幼兒英語歌謠教學的理論和技巧,能夠按歌謠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掌握幼兒英語故事教學的理論和技巧,能夠按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故事內容,能夠在教學活動中恰當使用故事;了解幼兒園雙語教育活動。針對這樣的專業培養目標,我結合本校的學生實際情況,我大膽地對我們使用的教材《新概念英語》進行教學改編,增加了幼兒英語詞匯教學,幼兒英語語法教學,幼兒英語教法教學,幼兒英語游戲教學,幼兒英語故事,幼兒英語歌曲教學等內容,刪去了不適合英語幼兒教學活動的內容。利用多媒體,增添了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來充實我們的英語教學內容的現實性和針對性。而且,利用課余開展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情景劇表演,英語課前自由談,英語板報設計,課堂模擬授課教學比賽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我給予指導和幫助,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培養學生的專業英語知識水平、英語聽說讀寫的專業技能和實際英語教學技能,通過嘗試,學生的英語專業技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和發展,能夠勝任幼兒英語教學活動。
三.改革創新專業評價模式,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形成
在對學生的評價中,我改變了以往試卷考試的模式,圍繞社會需求,采用以測試學生能力為核心的評價模式。采用閉卷與開卷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基礎知識測試與技能測試相結合;并把平時的專業競賽成績、幼兒園實習、見習的成績等按百分比折合在內,全面、立體地考查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總分為100分,卷面知識題成績占30%,作業占20%,平時各種專業競賽、實習表現、實習評價以及教學設計及模擬等占50%,從而突出學生的技能考核,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和形成,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養,適應國家和當地幼兒教育發展需要。
繼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執行、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8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及現行西安世園會的火熱舉行,社會對外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高素質外語人才已成為各高校英語教學的一項迫切任務。從國家教育部2000年3月批準頒布并實施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1]明確地得知英語專業課程可以設置為三大模塊。
1.職業技能(聽、說、讀、寫、譯);
2.職業知識(包括語言學、文學、英美概況等課程);
3.相關職業知識(包括涉外文秘、外交學概論、東西方政治經濟學、商務和金融財會管理等課程)。這三大模塊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絕不是將其中的一塊用另一塊來替代。新教學大綱的頒布確立了英美文學教學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的地位,并為英美文學教學在各高校中有秩序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雖然英美文學課程在新教學大綱中得到充分的肯定,但并不意味著目前英美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都得到了解決。因此重新審視英美文學教學在英語專業教學中的作用及地位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美文學教學的不可或缺性
1.文學是文化的載體。文學是一個民族優秀思想文化的結晶,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習俗等許多文化。要掌握一門外語一方面是它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它的陶冶性,即學習者對文化和文學的敏感性及修養。外語專業學生首先應掌握好所授各門課程,全面提高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但在涉外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僅僅依靠正確的語法、句型、詞匯、語音語調是不夠的。只有了解英美國家的風俗文化、行為習慣、各種思想文化才能減少對文學的誤解和沖突,促使交際的順利進行。所以說英語人才的打造不盡是語言基本功的培養,也是跨社會交際文化能力的培養,而后者恰恰是英語專業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中的瓶頸,學習英語最理想的方法是親身至于英語語言環境,感受文化氛圍的渲染及熏陶,從而不斷地運用文學背景知識與歐洲人輕松自在地交流。
但是,此情況對我國大部分外語院校、系的學生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使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和文化背景,我們只能給學生提供些有限的文字資料、雙語原版影視資料和錄音等資料,或者是聘請一些外教參與我們的教學,但這也僅僅是杯水車薪,只能解決學生的聽力和口語的問題。鑒于此,要改變學生的這種學習氛圍匱乏的情況,英美文學當之無愧成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材料,做到了有效彌補其不足和滿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學作品覆蓋了文學知識及各民族社會文化的案例,英美文學教學為學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傳統、社會、經濟和經濟制度等背景知識的機會。通過學習英美文學知識,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和文學素質,塑造完美人格,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文學鑒賞能力,使之成為具備較高素質的英語人才。
2.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是語言大師經過加工提煉的語言。它具有形象生動、凝練精美、美妙的特點,是學生學習與模仿的最好語言材料;文學也具有生活語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樸實自然,通俗易懂,極有利于學生閱讀和吸收的特點。而英美文學作品恰恰是學習英語的極佳材料,英語語言的發展與延續離不開喬叟的故事、莎士比亞的戲劇、拜倫的詩歌、狄更斯的小說和許許多多的英語文學作品。英語專業學生,若不閱讀大量的英美文學作品就稱不上高素質的英語人才,即使英語說得再流利、語法再正確、語音語調再標準也是淡而無味,缺乏文學修養和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英美文學的作品里,有許許多多各式各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富有鄉土氣息的不同時代、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語言風格的材料。學生廣泛地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英語語言的運用能力。學生在大量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同時,不會再是乏而無味地背誦單詞和句型,而是沉浸在文學語言環境,以不同場合不同語言給之的感觸來進一步提高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對作品的鑒賞能力,體驗原汁原味、經典精邃的文學語言的魅力。
3.文學對學生的品德修養、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和交際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學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文化修養、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養文化鑒賞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英美文學學習中,學生可以不受時空和地域的限制,盡情翱翔于歷史的海洋中,親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進程。例如,在喬叟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中古英國的英雄氣概、神權的至高無
上;在莎士比亞的劇本和詩歌里,可以感受人文精神的萌芽、人權意識的覺醒、人對科學知識對藝術的追求與渴望;在斯威夫特和勃朗特的小說里,可以體驗18至19世紀資產階級文明的啟蒙、發展和腐朽;在哈代的作品里,可以感知工業化進程中虛偽的資本主義對人性的壓抑、人類的無奈;在愛默生和梭羅的作品里,可以體會超驗主義的唯美與理想;在海明威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美國民主的實質、人民的反戰情緒……總之,學生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可以體察到人類對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為之而奮斗的艱苦歷程,也會領略到歷代戰爭和經濟危機給英美人民帶來的災難,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對和平的企盼,對帝國主義的嫉惡,對人類命運的迷惘和關切。在這萬花筒般的天地里,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將會得到純凈升華,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思辨將找到正確的航向,他們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將得到驗證、鞏固和進一步的補充和發展。
二、英美文學教學的可行性
英美文學教學在我國各高校的開展經歷了許多坎坷的道路。1960年之前,英美文化在英語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普遍認為要接觸西方文化,就要學習英語,而學習英語大可通過閱讀大量英美文學材料及作品來提高。對當時大多數學府高校來說,教學任務的核心也隨之放在了英美文學的課程上,特別是外語院校,對其英美文學的教學計劃和課程都給予了極高的重視,同時也安排教師抽大量時間對學生進行課外輔導。到了1980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整個社會,乃至國際上的各種外語權威機構的外語理念進入我國外語教學界,人們開始認為英語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能聽會說就可以了,因此在此思想的指導下,英美文學首先受到了史無先例的冷落。這一點可以從1990年教育部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中得到清晰的了解,英美文學課程被官方列為選修課,英美文學從此一直處于低谷境界。
那么,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是什么呢?
1.許多愛好者被迫放棄了文學的研究。
2.各種國內外教學與研究雜志登載的英美文學類的文章少之又少。
3.對各高校學生來說,四年的英語專業學習,練就了一口流利的口語,但往往在涉外信息方面顯得內容很匱乏、思維膚淺、底蘊很淺薄。
文學素質的下降必然導致外語素質的下降,這一思想對社會的影響終于在新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得到了新的答案,該新大綱重新把英美文學課程推到了必修課的位置,這就使得各高校從新把文學對社會、對人類不可或缺的影響有了徹底清晰的認識,英美文學重新有了生機、有了生命。
鑒于英美文學教學的歷史和在當前外語課程設置中的地位,我們應當重新認識文學課,激活文學課,使文學課具有真正的實際作用。隨著世貿的加入,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外語權威機構對英語教學在各高校的開展將給予更多的支持,堅信英美文學教學將在英語教學中體現其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1990.
2在大學英語專業知識中建構的途徑
2.1明確該教學方式的應用范圍面對現階段成果頗豐的大學英語教改實踐,需要明確中美文化比較在專業知識建構上的應用范圍。本文主要從閱讀和聽說兩個方面進行了主題討論,其中也表明在這兩個板塊的教學中可以使用該教學方式。那么對于作文寫作而言,是否也可以采取這種教學方式呢?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發現,理論上看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實踐中感覺采取該方式有些多余,并可能增大學生在寫作練習中的心理負擔。因此,在寫作訓練范圍還是以傳統教學方式為宜。
2.2把握該教學方式的應用時段大學英語課程一般開設在大學一年級,且每周4課時。然而,大學生英語課程在許多高校中還扮演著提高學生英語過級率的重任。因此,中美文化比較下的專業知識建構也無可能貫穿于閱讀和聽說訓練始終。因此,需要把握好該教學方式的應用時段。筆者建議,教師可以根據特定知識點進行發揮,如引導學生閱讀美國人寫的文章,可以事前向學生就兩國文化所導致的思維方式的不同進行介紹,從而告訴學生在閱讀時要緊扣文章邏輯而不要過分自我發揮。
2.3重視該教學方式的課前準備建立在中美文化比較下的專業知識建構,依賴于教師自身的文學修養,以及對大量材料的查閱。前面也已提到,美國人的思維方式深受移民文化和西方哲學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課程準備階段就應按照“美國社會文化特征——美國人的思維特點——美國人的行為偏好”的內在邏輯來進行資料準備。受到教學課時的限制,教師在闡發這些知識時應以提升學生的興趣和點撥學生的認識為基礎。總之,努力改變現階段在教學中枯燥、乏味的局面。
2.4構建該教學方式的控制機制為了更好地實施這種教學方式,我們還需要構建起該教學方式的控制機制。控制機制的內容包括:依托教學團隊來不斷深化對比較文化教學的認識;將學生的主觀評價納入到控制機制中來,具體來聽聽學生對該教學方式的體會。由此可見,借助中美文化比較下的專業知識建構模式,將能豐富學生的視野和拓展他們的英語專業能力。
3實證討論
秦建華在《中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初步調查(英文)》中對來自中國5所高校的216名英語專業,以及354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能力進行了測試,其實驗結果表明,中國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大學生都缺乏足夠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秦建華,2005)。《中國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證性研究》對266名中國非英語專業和30名英語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和SPSS數據分析。其實驗數據顯示,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和在跨文化交流中采取恰當的行為的能力都很低(王瑩,2007)。因此,教師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進行課前準備:(1)對中美文化中哲學內涵的專遞。哲學作為上層建筑將影響著一國的文化特質的形成和走向,因此首先需要從中美不同的哲學內涵入手進行文化知識傳遞。之所以英美人具有理性思維和實證推理的優勢和習慣,這深深受到希臘哲學的影響。可見,教師可以就希臘哲學所蘊含的理性思維和實證推理元素進行提煉,并從總括層面來傳遞給學生。(2)對中美文化中民族特性的傳遞。為何英美人具有直線思維的特質,并反映在閱讀材料上具有“是什么就是什么”的特征,這與國人的喜歡繞圈子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在特定的哲學意識下,所逐漸形成的民族特性。如,在日常交往中的原則性極強,并尊重制度安排。由此,使學生明白這一點將有助于他們在涉外崗位上,能適應英美人士的行為習慣,而不至于陷入中國人臆斷的尷尬之中。(3)對中美文化中價值觀念的傳遞。價值觀念的不同也充分體現在中美文化的差異中,而美國人的價值觀念又受到移民文化的深刻影響。眾所周知,移民文化所推崇的競爭、自由、平等,深深影響著美國社會,并植入到了每一位美國人的意識形態中,這就使“自信”、“創新”、“冒險”的特質植根于美國人的行為習慣里。在語言邏輯上則表現在,如面對需要冒險的事宜,國人常常從消極的一面進行表達,而美國人則從積極的一面進行表達。
**師范大學校長史寧中曾經在其“尊重的教育——新世紀的教育理念”中提出:新世紀的教育者要尊重教育規律,特別是尊重人才成長的規律,尊重受教育者,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個性發展。除了教會必要的知識,必須培養學生具有“生活的勇氣、向上的精神、創造的激情和社會責任感”。尊重的教育,如果落實到教育的執行者之一,大學專業英語教師的行動上,就是在課堂上進行“尊重的教學”。何為尊重的專業英語教學?
在很多人看來,專業英語課堂應該是:老師在前面用英語講,學生在下面邊聽邊記;老師把該講的講透,越祥越好;學生把該記的記住,越多越好。這種教學把教師假設為英語和專業的“知者”(knower),把他所知道的用英語表達的專業知識傳給“無知”的學生。教學主要是通過“講解”(explanation)加上偶爾教師的提問或學生的提問完成的。講解過后,學生常常要做一些用英語表述的專業知識的練習,檢驗是否明白了被講的一切。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是老師在說話。
不可否認,過去多數專業英語教師需要在課堂上的不同時點成為好的講解者,但是現在,如果英語教師的教學生涯只由這種“教”的經歷充斥著,那他真的有必要停下來思考,并問如下問題:“這是最有效的專業英語課堂教學方式嗎?”
之所以有必要問這個問題,是因為這種課堂上教師的卻是在“教”,可是究竟有多少由于老師的“教”而產生的“學”呢?很可能出現以下情況:老師在賣力地用英語教,但學生卻沒有從他那里學著什么,因為大多用英語表述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在漢語的專業課本上存在;如果說學專業知識,學生會看懂漢語課本;如果說學專業英語,在這樣的課堂上英語老師卻沒有給學生機會去學。因此,在教師是“講解者”的課堂上,不知何時,很多努力要跟上講解的學生,退了下來;另一些記錄不知何意的筆記的學生,停下了筆;更多的人做起了白日夢;開始上課時的張張期待的面孔,有很多已經換成了靜靜的黑頭頂。
這就是“不尊重的”專業英語課堂教學!首先,上課的老師忘記了:這是專業課,更是外語課。而語言是需要互動的。其次,作為教師,他不能替學生學習,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為自己學習。第三,也是最要不得的,他把學生真的當成了“容器”,一味地在灌輸。在他看來,他們只需被動地接納,這便是最大的不尊重。何況處于被動地位容易產生疲勞,使人失去興趣。
大多數人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最容易想起也最難以忘記的是重視你、鼓勵你、欣賞你、尊重你、并以你為榮的老師。在他期待的目光中自己做了什么,出了什么成績也記憶猶新!這就是“尊重的教學”帶來的快樂和幸福。老師信任、器重學生的能力,并表示欣賞和欣慰。老師的尊重是學生最大的學習動力。
其實,根據JimScrivener的總結,學習過程常常需要五個步驟的循環:(1)做事(doingsomething);(2)回憶(recallingwhathappened);(3)反思(reflectingonthat);(4)得出結論(drawingconclusions);(5)運用結論準備繼續做事(usingtheconclusionsforfurtherpracticalexperience)。因此,“教”不一定產生“學習”;前者會介入到人們學習得以產生的每個步驟中去,但學習的產生主要源于“做”,以及做了之后的反思、回憶等。
上述循環對專業英語教師的啟示是:人們靠自己做而能學的更多,并不是靠灌輸;要讓學生們用英語多說、多講、多做,因為學生都是聰明的、功能完好的正常人,他們會思考、聯想、回憶、反思、并得出結論,而不僅僅是接受知識的容器。:
在外語教學界,最近的研究越來越強調學生作為“完整的人”(wholeperson)的重要性。承認學生是完整的人就是對學生的尊重。完整的人對專業英語教師意味著:學生們來到課堂,不僅僅帶來了筆和紙,還帶來了許多看不見的東西:他們的需求、愿望、夢想,他們的生活經歷、家庭背景,他們的人生記憶,他們的熱情、期待,以及他們的憤怒、恐懼,等等,他們是完整的人。因此可以說,專業英語教師“教”的工作僅僅是產生專業學習和英語學習的一個小因素。課堂教學基本上是關于如何與完整的人打交道的工作。只注重把內容傳輸給學生是不夠的。教師要真正地尊重學生,就要了解他們的心聲,努力找出使學習真正發生的方法。這意味著過去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要發生改變:教師再也不是中心焦點,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們人人都參與學習活動,講起來,做起來。這時的教師不僅僅是“知者”和“講解者”,他更應該是學生個體需求、感覺和想法等等的“覺察者”,并且有能力使用恰當的教學組織程序及技巧,設計多樣的、適合不同個體差異及需求的練習和課堂活動,創建人人都積極主動地參與自己的學習的課堂氛圍。他有時又是向導,有時是參謀,有時是“信息源”。
美國心理學家CarlRogers曾指出三個最重要的、有助于創建有效學習環境的教師特點,它們是尊重(respect)、理解(empathy)和真實(authenticity)。其中的“理解”是指教師能想象學生的感覺,并且感同身受;“真實”是指教師作真實的自己,不虛偽、不假裝、不貌似權威,作誠實的、有時甚至是脆弱的真人。仔細想想,這后兩者的本質其實還是在講“尊重”。當教師具有了尊重的品質,課堂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更加開誠坦白,充滿信任,少了猜疑和膽怯、多了勇氣和自信;教學氣氛會更積極、更有朝氣。學生會更勇敢地面對外語學習上的挑戰,同時提高自尊(self-esteem)、增強自悟(self-understanding),繼而逐漸地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而不是認為那是別人的工作。
總而言之,“尊重”的英語教師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增強學生自信;了解學生的問題及所求;熱情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幽默;真誠;平易近人,耐心,等等。在具體的課堂操作上,首先,要依據教學內容設計足夠的課堂活動或任務讓學生參與。活動可以包括個體活動、同桌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其次,在課堂活動的組織上,努力做到:創建和善、輕松的學習環境。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如果充滿信任、肯定和支持,就會有更多的英語交流。
參考文獻:
1 跨文化意識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文化,指的是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它不僅包括城市、組織、學校等物質的東西,而且包括思想、習慣、家庭模式、語言等非物質的東西。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又反映著文化的發展變化。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它所承載的是厚重的文化。如果脫離了一種語言的文化底蘊,而單單學習這種語言本身,那么這樣的學習將是單調無味的,也是事倍功半的。
高職高專院校旨在培養從事技術、生產、管理、服務工作方面的實用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材。高職高專學生學習英語,其目的不是用來進行科學研究或是學術交流,而是為了從事有關的涉外業務工作。因此,他們更應該具備跨文化交流的能力。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指出:“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是以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能力為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因此,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課程中,必須把教授語言知識和培養跨文化意識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 高職高專教材中跨文化滲透的具體體現
筆者是云南科技信息職業學院英語系的青年教師。2007年9月,學林出版社的大學實用英語綜合教材——《走出牛津》系列教材在我校投入使用。該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規劃教材,在我省多所高職高專院校中使用。在2007年至2012年五年的時間中,我院非英語專業的8000余名學生先后使用過該教材。《走出牛津》以其“突出場景英語,體現交際能力,強調教學互動,編排圖文并茂,結構輕松明快”的特點,深受學生的喜愛和教師的推捧。《走出牛津》不再就某主題縱深的挖掘相關內容,避免了大篇課文帶來的沉重感,強調厚重的文化底蘊的灌輸。選材多來自于西方日常生活和工作場景,語料時尚,新鮮有趣,富有現代氣息。課文內容涉及的主題豐富,材料語言地道,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高。涉及話題都是學生感興趣的,例如第一冊中的X-Sports(極限運動),Keeping Pets(飼養寵物),Net-pals(網上交友), Happy Special Days(吉慶佳節),Shining Stars(星海拾貝)等。從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可以了解到國外同齡人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發現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性,學起來覺得親切和實用。
3 跨文化滲透教育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針對本教材,筆者簡要談談自己在使用《走出牛津》教材教學時,如何進行跨文化滲透教育的幾點方法:
3.1 重視詞匯的擴充解說
英語詞匯往往負載了大量的文化知識,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差異。通過教師對蘊藏于詞匯中的跨文化知識的挖掘,學生可以感知到詞匯中的文化知識和文化氣息,在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同時,又加深了對生詞的印象。例如,在第一冊十四單元的詞匯表中,有put sb. in the red(使某人負債)這一短語。教師可以以顏色為線索,以此列出一些與顏色有關的短語。Red(紅色):無論在中國還是英語國家,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節假日有關。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鋪展紅地毯)的意思是隆重地歡迎某人。Red-letter days指的是紀念日,喜慶的日子,因為這些日子在日歷上是用紅色標明的。普通的日子在日歷上印的是黑色,但是a black-letter day卻不是平常的日子,而是倒霉的一天。White(白色)對于大多數中國人和西方人來說,都有相似的聯想,即清白,單純,天真,無辜。而在a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中,white的意思是“毫無惡意”。Blue(藍色)在英語中表示不快,韓國電視連續劇《藍色生死戀》中的“藍色”一詞,就表示一種無奈和沮喪的情緒。在英語口語中,用I have got the blues或者I am in a blue mood來表示自己情緒低落。在中國,黃色象征低級庸俗的影視和書畫作品,而在西方國家,yellow book指法國等國家政府發表的報告書, yellow pages指包括機關、醫院、商店、廠礦和企事業單位在內的分類電話號碼簿。這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中黃色的概念大相徑庭。
3.2 聽力材料中的跨文化教育
《走出牛津》教材中容納了豐富的聽力素材,其中也包含了許多跨文化因素,這為跨文化滲透教育提供了極佳的條件。例如,第一冊十二單元的聽力內容涉及的是以花傳情和送花時的禁忌。教師可以結合聽力內容,不失時機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花的文化知識:歐美人的生活似乎與鮮花有著不解之緣,他們把花視為一種載體或媒介,以花代言,借花抒情。紅玫瑰象征熾熱的愛情,黃郁金香發出的是失戀者的悲傷,紅康乃馨飽含受挫者的傷感,而黃康乃馨則是輕蔑的信號。在有些歐美國家,被視為“妖花”;不少歐美人又習慣于以來祭靈;而有趣的是,在法國,雛菊卻有特定的含義“我只想見到你,親愛的”,因此男士常雇人將此花送到他心愛的人的府上。與東方人的習俗不一樣,送花給德國女主人最好成單數,以五朵或七朵為宜。贈花給巴西人時務必避開紫色,因為紫色在巴西是死亡的象征。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收集這方面的材料,相互討論,共同分享,既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又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3.3 加強本土文化與目的語國家文化的比較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劉潤清教授說過:“文化教學,這不僅是讓學生懂得西方文化,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二者并重。”因此,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本土文化的重要作用,又不能忽視目的語國家文化知識的講授。《走出牛津》第一冊十三單元中,編者用中國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節做比較,又用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圣誕節做比較,較好地體現了兩種文化的異同。以教材為依托,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一些中國的傳統節日,例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清明節等等。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西方特有的節日,例如感恩節、萬圣節、父親節、母親節、復活節、愚人節等等。通過對學生文化對比意識的引導,讓學生發現本族語與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從而更深刻的了解目的語語言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培養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
3.4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時尚文化
與許多傳統教材相比,《走出牛津》最突出的特點是信息量大,趣味性強,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第一冊中Unit 1 X-sports(極限運動),Unit 6 Charm of Arts(魅力藝術),Unit 9 Net-pals(網上交友),Unit 10 Shining Stars(星海拾貝),以及第二冊中Unit 5 Bar room (泡吧),Unit 7 Online Shopping(網絡購物),Unit 8 Electronic Times(電子時代)等單元的內容,都體現出了該教材的時尚感。80后和90后的青年學生,對時尚文化特別敏感。教師如果能結合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介紹西方的時尚文化,把時尚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就能使課堂教學鮮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冊十四單元的練習冊中,出現了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DINK(丁克家庭),SOHO一族,freelancer(自由職業者),open-collar(開領工人)等時尚詞匯,教師應該不遺余力地從教材內容中挖掘出學生感興趣的時尚文化,加以補充介紹。例如,white collar(白領)blue collar(藍領)這兩種俗稱已為國人所熟識,而在時尚英語中還有pink-collar(粉領),grey-collar(灰領),open-collar(開領)和iron-collar(鐵領)等說法。pink-collar(粉領)通常指由婦女從事的職業,如秘書,高級保姆,打字員和幼兒園的教員等等;grey-collar(灰領)指西方國家中介于從事體力勞動的藍領和從事腦力勞動的白領之間的階層,如依靠儀表、電鈕、數據進行機械操作的工人;open-collar(開領)指那些穿著隨便的在家里通過使用與工作單位相連的電腦終端進行遠距離工作的人,也就是SOHO一族;iron-collar(鐵領)統指未來社會將取代血肉之軀的工人,從事各類繁重、危險、乏味或精細勞動的機器人,它們是一群身披鐵領衣衫的新勞族。挖掘教材中的時尚文化,不僅僅是交際教學的要求,更是使英語教學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必然選擇。
4 其他形式的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不僅僅只體現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也可以通過課外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的積累,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度。西方影視以及英文歌曲中飽含著深厚的文化歷史背景,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英美國家文化的了解,擴寬知識面。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時候,大多是通過說話交流的方式來進行的。如有條件,可以請一些外籍朋友與學生進行直接的交流,或者以講座的形式向他們介紹西方社會生活風貌。教師還應正確引導學生通過書籍、報刊、上網等方式,留心和積累西方文化常識,消除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疏遠感。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舉辦英語晚會和英語戲劇表演,為學生創立真實的交際語境,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符合交際準則的行為習慣。
5 結語
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滲透教育不是空泛的,跨文化教育的實施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社會發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間的人的交流日益頻繁,外語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有深厚文化修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人材。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有意識地進行跨文化滲透教育,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同感和包容性,從而更好地促進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鄧炎昌,胡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陸建飛.跨文化交際隨筆[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3]曹璟,楊繼紅.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滲透教育[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
外國文學選讀課是根據國家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的規定,在此階段開設文學課能更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也符合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提出的素質教育的要求。英語課程“必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應用,加強語言實踐能力的培養”。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掌握必需的,實用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具有閱讀和翻譯與本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的初步能力,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它能幫助學生了解外國文學、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識,在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同時,該課程還希望幫助學生較流利地運用英語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培養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
《基本要求》強調專科英語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要在整個教學中突出基本語言技能的培養,并最終使學生具備閱讀和翻譯與本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的初步能力。但同時我們也深刻地認識到知識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密不可分的。尤其在當今世界,各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各種形式的交流日益頻繁,不同民族、種族人們的聯系更加密切,某一領域的借鑒和學習勢必影響和滲透到其他領域;單單強調某一知識的學習而忽視其相關文化的了解是不科學、也是不正確的。因此,給青年學生補充外國文學方面的知識是綜合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專科英語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
語言知識的學習及語言技能的培養也是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灌輸。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習得外語的過程,就是逐步適應一種新的文化的過程。學習者要學好這種語言,就必須了解和適應該語言所表達的思想體系和信仰體系,以及涉及的文化格調,風俗習慣,交際手段等。因此,外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外國文學教育,增強外語文化思想的輸入,盡可能多地讓學生了解該國家的交際習俗、宗教禮儀、社會結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而且能使學生將第二語言真正學到了家。所以說外國文學的學習不僅是文化導入的重要渠道,也是專科英語教學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僅從這一點上看,外國文學教育不但不與《基本要求》相矛盾,反而完全符合《基本要求》的宗旨和原則,更有助于語言基本功的訓練和培養,能“為進一步提高英語的應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此外,《基本要求》也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閱讀是多數人吸收語言素材最主要的渠道,是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基礎”[4](P11)。從學習規律的角度來看,在一個非英語的語境中學習英語,閱讀能提高學習者的英語應用能力,而在這一過程中,閱讀量的多寡至關重要。很顯然僅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是不夠的,教師勢必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水平,認真挑選、補充一些有趣的、可讀性強的閱讀材料。其中,外國文學名著是首選的,也是最佳的閱讀文本。它不僅能為日后培養“閱讀和翻譯與本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的初步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能給青年學生補充有關外國文學方面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文學鑒賞興趣,提高文學修養,真可謂一舉兩得。
2外國文學教學內容
在一些學校的外國文學課中,往往在講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講文學史,這樣的效果并不太好。因此我們主要以作品選讀為教學內容。在選擇課本時,考慮到學生的專業背景和實際英語水平以及課時長度,我們找到合適的課本,因此,在充分掌握學生水平和興趣的情況下,授課教師自己編寫了《英語文學選讀》講義。教材并沒有按照一般的文學課本以時間或文學流派為線索編寫,而是分成不同的和學生生活相關的主題,如self identity,spiritual growth,love,family,social changes 等。每篇作品開始部分有作者簡介,文本中附有生詞解釋,文本后有三類思考題,分為理解、闡釋和延伸理解三部分。每單元結束前還有文學術語介紹。當然,為了讓學生擴大文學的知識面,我們也選了一些著名戲劇或長篇小說的片斷,但數量不多。對長篇的文學作品,我們主要列出了閱讀書目,希望學生課后閱讀。此外,我們在選擇作品時雖然以英美作家的作品為主,也兼選了世界其他國家,如俄國、德國、尼日利亞、沙特等國的英語翻譯作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橫向比較中引發較深入的思考。同時,我們還特意選擇了一些中國作家與各個主題相關的作品,旨在引導學生在了解別國文化的同時,通過對比更清楚地了解本國文化,激發批評性思維。總之,外國文學在專科英語教學中的恰當、合理、科學的定位是《基本要求》的必然結果,是提高青年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同時,外國文學的教學內容本來應該涉及“原語文學”,像外語類的國別文學就 是針對某語言專業的原語文學作品,由于新升本科院校缺 少相應的師資,也就沒有這類課程設置。中文專業的“外 國文學”嚴格意義上也包括了“原語文學”,像解放前的 北京大學國文系外國文學課程全由外文系教師擔任,但問 題是苦于語種太多,授課者無師能通,后來多用本系教師 上課,自然“外國文學”也就變成了“譯語文學”。
3外國文學的教學方法
鑒于專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夠用為度和課程設置的實際,英語教學就非常有必要承擔起這項重任,給青年學生補充有關外國文學方面的知識,培養他們的文學鑒賞興趣,提高文學修養。同時,這也意味著專科英語教學在強調外國文學知識學習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的同時,不能忽視語言基本技能的培養。此外,外國文學既是文學,又涉及歷史、哲學、心理學、宗教、藝術、自然科學等,內容十分廣闊,文學思潮形形,藝術流派異彩紛呈,名家大師燦若群星,佳作巨著汗牛充棟。面對這樣浩繁的內容,我們更需要認清外國文學在整個專科英語教學中的比重,把握好文學知識教與學的方法。
首先,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外國文學英文簡本。
外國文學英文簡本是中國文學界、外語界權威根據世界著名小說原著改編而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而且能豐富其文學內涵。鑒于外國文學名家眾多,名著如林,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易讀易懂、適合學生品位的作品,如《飄》、《茶花女》、《紅與黑》等,引發他們的文學興趣; 再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推薦一些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或著名作家的成名作品,如霍桑的《紅字》、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勃朗特的《簡愛》等,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力。
其次,指導學生觀看英文錄像片。在學生閱讀一些外國文學作品后,教師應有計劃地再組織學生觀看這些名片或名段,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同時也加深學生對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并最終達到學生一觸及外國文學著作就愛不釋手的目的。最后,激發學生評說。評說既是語言教學的目的,又是豐富全體學生文學內涵和培養其創造性的手段。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讀就有不同的評論,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五分鐘或十分鐘的會話時間,讓學生主動上臺,簡明扼要地將他們所讀的作品梗概或最精彩的部分向其他同學介紹一下;也可以在每一次課即將結束時,留一點時間,分組讓學生討論他們的看法。這種形式既激發了學生大膽開口說話,又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一、跨文化教育的意義
隨著社會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擴大,使得英語在國際交流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培養英語綜合素養不僅依靠聽、說、讀、寫,還要從潛意識里進行英語國家文化的教育。文化意識被作為和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并重的一大板塊,受到了空前的重視。任何一種語言的功能都是用于交際的,中專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英語教學不僅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意味著學會了這門外語能順利地進行交際,文化意識才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因此,英語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語言教學向學生傳授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背景等,同時增強學生對兩種文化的比較能力,以便提高學生對兩種文化的比較鑒別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在詞匯教學中導入文化知識
語言詞匯是最明顯的承載文化信息、反映人類文化生活的工具。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學習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知識。
1.利用兩種語言中詞匯的共通性來學習。
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各民族在語言中表現出的文化也是相通的。例如,凡與喜慶、吉祥、熱鬧等有關的事物,漢語中都用“紅”來表示。比如,節日里掛的“紅燈籠”、結婚時貼的“紅喜字”、新娘穿的“紅嫁衣”;表示順利和成功時的“開門紅”、“紅榜”等。英語里的red也表示慶祝。如redletterdays(紀念日,喜慶的日子)、rolltheredcarpetforsb(隆重歡迎某人)等。
2.對于字面意義相同的詞語進行文化比較,理解其文化差異。
例如farmer和peasant在漢語中都是指農民,但在英語中兩者的經濟狀況和所受文化教育卻是不同的。英國人把農民叫farmer,主要是本人,也可雇幾個人,是中農或富農。peasant則認為是較窮,覡在歐洲幾乎沒有famr er認為自己是peasant了。再比如,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詞比漢語少得多,一個cousin涵蓋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幾種關系。
3.利用習語進行文化滲透。
英語語言源遠流長,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習語。其含義往往與字面意思相去甚遠。在教學中,如果能對其產生的文化背景加以解釋,既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會提高學習效率。比如Raincatsanddogs.這一習語的意思是大雨滂沱。它起源于中世紀。那時的歐洲人相信貓狗有神奇的魔力。與暴風雨有極大的關系。貓象征傾盆而下的大雨,狗則象征與之伴隨的強風。
4.通過俚語學習,了解英語文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最多的也最流行的語言就是俚語了。學習語言的目的在于交際。所以,適當的俚語學習對學生掌握英語這門語言是大有幫助的。例如pullingone’Sleg看起來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中文里的“拖后腿”,不過它卻是開玩笑的意思。美國人完全無法把pullone’sleg和“拖后腿”聯系起來,他們用oneup(把某人絆倒)來形容“拖后腿”這樣的做法。
5.加強文化背景的學習。
由于各民族不同的歷史進程和思維習慣,賦予了不同文化的風格和傳統。克服詞匯困難可以查字典,但逾越文化障礙只能依賴對文化環境的了解。如英美國家,therich是相對thepoor來說的,therich連接著剝削、墮落、狠心和庸俗等概念。這至少可以追溯到狄更斯的時代。therich可能引起人們的妒忌,但不會引起人們的喜歡和羨慕。比較起來,prosperous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含有共同分享的意思。因此表示人們生活“富起來”,翻譯成getrich,會給外國友人帶來誤解和不良反應。
三、利用教材內容,進行文化輸入
中專英語教材的內容涉及到問候、稱呼、介紹、問路、學校、購物、就餐、交通、環境、人物介紹、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內容。在向學生介紹一些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時,要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點。例如在講“問候“一課時,既要向學生說明英語和漢語的相同之處,也要點明不同的地方。初次見面,英語一般要說I’m glad/pleasedtomeetyou。漢語中也有“幸會,幸會!”的說法。英美國家的人中常用的招呼語有Goodmorning.Howareyou?Hello!在中國有些人則還保留著“吃過了嗎?你上哪兒去?”等沒有任何用意和目的的客套話,但卻會引起外國人的反感,認為干涉了他們的私生活。我國學者胡文仲指出“文化錯誤,即對英美人士來說不妥或不能接受的語言或行為比語法錯誤更加使他們不安。”.
1. 引言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心理學和語言學的發展,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內容發生了重要變化,研究者們將其研究重點從“教學方法”轉到了“學習過程”,逐漸認識到學習者是語言學習的中心。作為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學習者所使用的語言,中介語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但遺憾的是,國內對中介語的研究大多都以學習者對普通英語的使用情況為研究對象,而忽視了中國科技工作者所使用的專業英語中的中介語現象。
2. 中介語簡介
中介語理論是二語習得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紹到我國,對我國的外語教學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人們也逐步認識到中介語在外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Selinker在其論文Language Transfer(1969)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詞,并于1972發表了題為Interlanguage的研究論文。Selinker認為,中介語是第二語言學習者獨立的語言系統,在結構上處于母語和目的語的中間狀態(1972)。
Selinker還提出了制約第二語言習得的中介語所表征的五個心理因素:(1)語言遷移,指學習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運用已掌握的母語知識來幫助習得新的語言。學習者在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時,會試圖借助于母語中的語音、詞匯、句法等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種母語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積極的影響稱之為正遷移,它有利于第二語言的習得;消極的影響稱之為負遷移,它會阻礙學習者獲取目的語知識。(2)訓練遷移,指學習者由于教師的教學不當或采用錯誤的學習材料,或訓練方法不得當而產生的中介語。(3)第二語言學習策略,指語言學習者掌握、理解單詞、語法規則和其他語言項目的含義和用法時所采用的方法。(4)第二語言交際策略,指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知識有限的情況下采用的一種表達意思的方法。(5)目的語規則的泛化,指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把一些語言規則當成普遍性的規則套用,將目的語的語言結構系統簡單化,從而創造出了一些目的語中沒有的結構變體。
根據Selinker的定義,中國科技工作者在撰寫英文論文時所使用的語言也是一種中介語,帶有漢語的痕跡。筆者結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博士用英文所撰學術論文,從以上五個方面探討英文學術論文中的常見錯誤。
3. 中介語在英文學術論文中的體現
學術論文中的母語負遷移主要體現在詞匯和句法層面上。在詞匯層面,學習者會受到新項的干擾。例如,英語有冠詞(a、an、the)而漢語沒有,冠詞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即是新項。漢語中名詞即可表示一類事物,而在英語中,要通過正確使用冠詞或變名詞為復數形式來表達“類”這一概念。學習者經常因忽略漢英的這種差異而忽略對冠詞的使用。詞匯內涵的不對應也是產生中介語的原因之一。漢英詞匯中有眾多內涵不對應的現象,需在翻譯時作區別處理,如:“對”不僅可以表示對象,翻譯為“to”,還可以表示邏輯的動賓關系,需翻譯為“of”;“同時”不僅可以表示同一時間,翻譯為“at the same time”,還可表示“也”,需翻譯為“also”;“首先”并不是“剛開始的時候”,因此不應翻譯為“at first”;“最后”既可表示“終于”,翻譯為“at last”,也可表示最終的時間,需翻譯為“finally”等;“下”不僅可以表示位置低,翻譯為“under”或“below”,也可以和“溫度”、“頻率”等搭配使用,表示一個抽象的地點,需翻譯為“at”。詞性的干擾也會產生中介語。漢語的詞性劃分標準主要是詞的語法功能,而不是詞的形態變化或詞的語法意義。英語有比較豐富發達的形態變化,有構詞形態。譯者往往忽略漢英的這一差異,在翻譯過程中對詞性不加區分,例如:“with the flourish development of economy”。習慣用法的干擾也是中介語的來源之一。漢語中經常會出現像“情況”、“現象”、“問題”、“使”、“有”、“種”等沒有實際意義的詞,學習者往往按照漢語習慣,在寫作時把這些詞都翻譯出來,使得譯文冗長,也不符合英語習慣。如:“the phenomenon of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the theoretical result”。句法層面上的母語負遷移主要體現在語態負遷移、時態負遷移和句型結構負遷移三方面。在漢語中,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在形式上并無嚴格差異,句子可以無主語,在主語位置出現的名詞也可能是動詞的邏輯賓語,或者句子以“據……”開始。學習者受漢語影響,往往將這類句子誤譯為無主語句子或主動語態。在時態方面,漢語的時態不具備具體形式,而英語中不同的時態有不同的形式,作者在寫作時要么忽略時態,要么錯誤使用時態。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技工作者似乎對過去時態有偏好。在句型結構方面,英語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應,要求結構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攝神,因而嚴密規范,采用的是焦點句法;漢語重意合,造句注重意念連貫,不求結構齊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統法,因而流瀉鋪排,采用的是散點句法(連淑能,2006:46)。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往往不從句子結構上作調整,而是按照漢語的習慣僅將各分句簡單堆砌,甚至在同一句話中出現多個動詞。
訓練遷移體現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將語法規則、語言技巧等按照章節孤立講解,使學習者進入了某些誤區。如:教師過分強調句子結構應靈活多變,以至于學生為此而忽略了連貫性;或者教師過分強調被動語態的重要性,以至于學生對主動語態望而生怯;更為嚴重的是,教師不能識別學生作文中的錯誤,甚或使用了錯誤的語言,從而誤導了學生。
第二語言學習策略不當體現為:很多學習者期望通過對詞匯和語法規則“死記硬背”來提高語言熟練程度。這種錯誤的學習策略導致了諸多問題的出現:記住了語法規則但不會使用,認識單詞但不知道其具體用法,如:“As a result, users could acces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t anytime.”
在第二語言知識有限情況下,學習者不得不采取一些交際策略以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回避是一種比較常用的策略。在寫作過程中,若表達受挫,作者往往會折中地選用一種能表達自己大意的方式,從而回避了能夠確切表達自己意思的方式。求助權威是另一種常用的交際策略。目前市面上所出現的漢英科技字典,無論是電子類的還是傳統的,都極少介紹詞的具體用法。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往往過分依賴工具書,導致論文中詞的誤用現象時有出現,如:“This method remains to be perfected.”
目的語規則的泛化在學術論文中也很常出現,如:學習者根據動名詞的定義,簡單推斷出所有動詞均可通過加后綴“-ing”變為名詞,如:“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Internet”;學習者根據比較級的相關語法規則,簡單推斷出“越來越”均可翻譯為“more and more”,如:“People more and more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olar energy.”;學習者根據定語從句的定義,簡單推斷出所有定語從句用關系代詞引導即可,而忽略了介詞的使用,如:“The temperature that the machine operates normally is 28℃.”
4. 對專業英語教學的啟示
根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課程設置,學生在碩士和博士階段均對專業英語進行系統學習,而碩士學術論文和博士學術論文中的中介語現象并無本質區別,這可以用石化現象解釋。Selinker對石化現象進行了闡釋:“語言的石化現象是指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的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則和系統性知識傾向于固定下來的狀態,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量的變化對改變這種固定狀態不起作用。”(轉引自趙萱,2006:18)既然到達某一特定學習階段后,學習者并不能通過自身的作用消除石化現象(defossilization),顯然外界因素至關重要,而教師這一外界因素因和學習者的學習過程緊密相關,其作用不言而喻。因受交際法的影響,有學者主張在專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應強調任務和話題本身內容,注重交流,不過多糾正錯誤,讓他們敢說、敢寫,鼓勵學生利用一切機會練習英語的應用能力,提高語言的流利程度。事實上,在學習者語言能力已經石化的階段,教師便有必要對學生糾錯。認知心理學及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輸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確起到決定性的作用(Ellis, 1994)。語言的輸入是學習任何一種語言的基礎(丁雙紅、張學輝,2005:115)。教師的糾錯過程也是一種語言的輸入。教師還應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提供目的語模式。中介語作為一種語言,在以自然進化的方式非常迅速地變化著。在這一過程中,可供學生模仿和對照的目的語模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語語言模式。這些模式不僅是學生模仿的對象,而且能夠對學生正確的語言運用給予鞏固和強化。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規定:“專業英語課原則上由專業教師承擔”,各校“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對穩定的專業英語課教師隊伍,成立由學校領導和專業英語教師組成的專業英語教學指導小組,統籌、協調、檢查專業英語教學方面的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事實上,目前我國的專業英語教學情況不容樂觀。據韓萍、朱萬忠等調查,由于ESP對教師有專業與語言的雙重要求,許多高校的專業教師由于自身語言底子不足又缺乏語言教學經驗,選擇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翻譯+閱讀”,很少涉及語言綜合技能的全面訓練(2003:24-33);同樣,由語言教師擔任ESP課程教學,若其不懂相應的專業知識也難以勝任。各專家、學者都曾就此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方案,劉潤清建議給大學英語教師舉辦師資培訓班(1999:7-12);蔡基剛也提出鼓勵年輕的具有碩士學位的外語教師攻讀其他專業的博士學位(2004:22-28)。筆者認為,有必要培養穩定的ESP師資隊伍,培養對象最好是有理工科基礎的英語愛好者,他們有理工科學生的思維習慣,易于接受專業知識;同時,他們愛好英語,容易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此外,他們應該有機會進行專業英語翻譯或編輯工作,以便能將專業知識和語言能力有效結合起來。
5. 結語
中介語是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一個必然現象。研究中介語可以有效了解學習者出錯的類型及其成因,提煉出語言學習的一般性規律,最終達到縮短中介語與目的語的距離、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從中介語的角度研究學術論文中的常見錯誤能夠幫助學習者有效消除母語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影響,提高用英文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引出對專業英語教學的反思。教師在專業英語教學中的角色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Selinker, L. 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72.
蔡基剛. 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方向[J]. 外語界,2004(2):22-28.
丁雙紅、張學輝. 理工科專業英語教學特點及改革意見[J]. 理工高教研究,2005(26):115.
韓萍、朱萬忠、魏紅. 轉變教學理念,建立新的專業英語教學模式[J]. 外語界,2003(2):24-3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新教科書在學習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學習。體育合作式教學模式是把學生(自然)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教師與學生之間,同組學生與學生之間,小集團與小集團之問通過互動,相互切磋與觀摩,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模式。新教科書中的許多教材提倡課堂學習活動化、交際化,在這些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中,并不是不要學生獨立思考,相反,沒有獨立思考就不可能擔當起他所擔任的角色,完成他所承擔的任務。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隨著學生之間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幫助,集體的榮譽感、責任感、領導意識以及與他人的交際能力。
一、合作學習的要素
1.學生合作學習的課題。合作學習的第一個要素,就是學生之間有共同合作完成的課題。所謂課題就是“合作干什么”。
2.學生合作學習的目標。合作學習的第二個要素是,合作學習小組具有共同的學習目標。每一個成員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為實現小組的共同學習目標而努力。為此,每個成員都與全組的成敗悉悉相關、榮辱與共。
3.學生合作學習的時空。合作學習的第三個要素就是,學生有相互合作的時空條件。換句話說,就是要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時間和場合。
二、體育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了學生體育學習的效果
提倡和運用一切學習方式,都是以提高學習效果為目的的,合作學習運用得好與不好,也是以學生體育學習的效果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因此,在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中,提倡合作學習的第一個意義,就是有利于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效果。應該說,合作學習如果運用得好是可以提高學生體育學習效果的,其理由如下:
(1)學生在合作學習小組中,為了實現共同的學習目標,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激勵,這種“同行者的激勵”,有時會比教師的鼓勵更生動、更有力。
(2)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可以發揮“鏡子”的借鑒作用,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學習的對照和反饋,比自己學習好的同學成為自己的“未來”,而比自己學習差的同學則成為自己的“過去”。
(3)學生之間的相互幫助,特別是在班級人數較多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互相保護和互相監督等作用,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特別是“小干部”的作用,尤為突出。
2.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探究學習
提倡合作學習的第二個意義是,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究學習。應該說,合作學習是探究學習的基礎。因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探究是離不開集體學習的。集體的合作學習之所以能促進探究學習是因為:(1)學生之間充分交流學習心得,是大家一起“窮盡假說”的前提,特別是一些錯誤意見的提出,是學生們一起辨別真偽的前提。學生之間的充分交流也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催化劑”。(2)在教師提倡和指導下的學生討論是民主探究的必要形式。(3)探究的結論是學生集體合作學習的成果,也是學生集體一起分享的學習喜悅。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提倡合作學習的第三個意義是,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在體育教學中有著獨特的機會和條件,這種機會和條件就是運動技能學習與身體鍛煉都需要有許多合作性的行為。
三、合作學習在職業中專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1.強化主體意識的能動性
在體育教學中,許多練習內容可以讓學生自主結合成為練習伙伴,由于平時的相處有較深的了解,感情融洽,在體育技能的練習中,他們會合作得很好,互為指導者,互相切磋技藝,取長補短,彼此都能為對方較準確地完成動作而由衷地喝彩。自主結合在形式上雖與傳統的分組教學相似,但在組成原則、方法和指導思想上則完全不同,它突出了學生性格的相似性、交流的接近性、幫助的互補性,使學生學習目標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補,社會交往動機得到較好的滿足。有時候當一方遇到困難時,另一方會真誠地鼓勵其增強完成動作的信心。
2.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優良品質
1詞匯教學的內容及重要性
1.1詞匯教學的內容
詞匯學習的基本要素是他的音、形、義。不僅要了解它在詞典中的定義知識,而且要了解“它與其他單詞在搭配上,語義學上或連接上所形成的關系網;它的聯想關系和語用特征;他是否只有一個或多個詞義(包括其慣用法詞義)。”
1.2詞匯教學的重要性
詞匯能力在基礎教育階段最為重要。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聽、說、讀、寫各項能力的發展,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正如語言學家McCarthy(1991)指出的那樣,不管一個人的語法學得多好,不管他的語音有多漂亮,但是如果他沒有足夠的詞匯來表達他的感情或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想法,他就無法用這門語言和別人進行交流。
2提高英語詞匯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2.1情感教育
2.1.1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重視學困生
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所在,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培養積極的情感,克服消極的情感。教師能通過發揮情感的動力功能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困生常常把失敗歸因于能力不足,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力感,造成學習積極性降低。教師更有必要使他們從失望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成功的時候,告訴學生這是努力的結果;沒成功的時候,告訴學生是努力得還不夠,而不是能力問題。使學生形成努力歸因,增強學習信心,最終提高學習成績。
2.1.2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長期穩定的興趣
良好的學習習慣可能由興趣開端,又反過來引起興趣。興趣也只有變成習慣之后才能長期穩定地激發學習的內部動機。對于英語學困生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顯得尤為重要,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上課、作業和考試貫穿于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學生們對這三項任務所持的態度和養成的習慣決定著英語成績的優劣。簡單說來,應做到:上課專心聽,作業認真做,考前考后有對策。習慣養成,成績提高,可以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又反過來會激發學生興趣。
2.2詞匯教學的方法
2.2.1豐富教學形式
詞匯的學習需要檢查,但每天的聽寫又過于枯燥。這時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用傳統游戲Bingo來取代。學生可在紙上畫上下列表格,將當天需要掌握的任意默寫在其中。接下來老師報單詞,報一個,學生的表格中若剛好有相應單詞,便劃上叉,如果在報完三個單詞后,學生的“x”剛好呈一條直線,便大叫“Bingo",他便是游戲中的winner。豐富的教學形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進一步激發和維持其學習動機奠定了基礎。
2.2.2歸類教學
2.2.2.1按構造歸類
按詞根、前綴、后綴、合成詞歸類,找出詞與詞之間最本質的聯系。這種聯系對新詞的學習和舊詞的復習都很有益。如學習dislike時,教師就可講解dis一這一前綴的用法意義,趁機把教材后要出現的單詞disagree,disable,disappear展示出來。
2.2.2.2按同義詞或反義詞歸類
在詞匯學習中,同義詞和反義詞可進行相應歸類。如學習了borrow,可告訴學生其同義詞lend的用法;say-tell.speak-talk,read.see.l}k-watch也可放到一起學習。學習了buy,可同時講解其反義詞sell,以及進行big-small,old-young這種歸類。讓學生學習的新舊內容相互影響。
2.2.2.3按讀音或拼讀規則或詞性歸類
如book-look-cook-took,pen-open-spend-end-lend-expensive這些詞就可以放在一起去記。再比如,學生對于介詞后面的動詞應該要加ing這個知識點,覺得并不難理解,但是真正做題時又很容易出錯。這時,就可以把所有的介詞歸類,一起記憶。
這種歸類教學,就是很好地利用了教學法中的學習轉移(transferoflearning)理論的正向遷移,即指學習者將學會了的行為從一種情景轉移到另一種情景。對學習有利的語言習慣的轉移。在進行這種歸類時,以舊帶新,教材后面的生詞可提前教學,這樣再次碰到時,已不是生詞了。但是教師要以教材為綱,不可隨意發揮,增加教材中沒有的詞匯。
3中專英語詞匯教學建議
3.1解決好語言的輸人問題
教師為了讓學生接觸到多種可聽懂的語言輸人方式,必須盡可能多地創造出為了真正交際而使用英語的機會。首先,教師使用適合于學生的英語水平的語言講授語言規則,解釋學習材料,說明和組織課堂活動等。其次,教師與學生之間要經常用英語進行交流。最后,教師要鼓勵學生之間用英語進行交流。
3.2搞好單詞的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