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8 10:07:2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十分的重要的,假如你不相信他的話,那你又怎么能讓人相信呢。當你做出對朋友不利的事情來的話,你的良心也會受到譴責的,就像是肉被割了一塊一樣,富蘭克林說過:“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戰立;失信,你也許用難挽回。”希望大家不要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古人也說過;“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大家請聽聽一個小故事吧。
從前有兩個小男孩,從小感情就很好,有一個壞巫婆想讓他們自相殘殺,于是就設下了一個陷阱,她知道兩個小男孩都喜歡上了一個小女孩,就騙其中一個小男孩說:“小弟弟,你喜歡的女孩已經喜歡上你的好兄弟了,想報仇嗎?我可以幫你哦。”小男孩聽了果然中計了,和另外一個小男孩決裂了,最后,兩個小男孩打了起來,而卻不小心將那位小女孩打死了,最后他倆都很后悔,就自殺了。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去信任他人,那別人怎么又會信任你呢?
世界上的橋形形: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寬有窄,有牢固與不牢固之分。心靈之橋也是這樣:這橋的大小、長短,以及有多寬,有多牢固,是取決于你與他人關系的緊密程度的。你與他人的關系越好,是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那么這座心靈之橋就會很短,也會很寬,當然也會很大,并且十分地堅固。即使再來幾千次甚至幾萬次的由摩擦與誤會融合而成的“洪水”,也拿它沒辦法,也沖不垮你與他人的心靈之橋!反之,你與他人關系不是太好,連一個普通朋友也算不上,那么你與他人的心靈之橋將會變得很長很長,很窄很窄,甚至窄得來讓橋兩邊護欄都搭在一起。那種心靈之橋是極不安全的,不僅窄不說,橋還很長,也極不牢固,簡直就是一座廢橋!如果發生一次小小的“洪水”,極有垮塌的危險。
一、供應鏈合作中的信任關系
供應鏈是建立在相互依賴基礎上的企業聯盟。對成功的供應鏈來說,成員企業間的相互信任通常被視為合作產生的必要前提。在缺乏信任的供應鏈中,防范機會主義行為的成本很高,不利于供應鏈高效運作。因此,作為供應鏈合作關系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信任一直受到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高度關注。
1、供應鏈中信任的內涵
信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與心理現象,涉及到很多層面和維度。國外很多學者都曾對信任做過界定,大部分學者傾向于把信任與脆弱性、不確定性和相互依賴性等特性聯系在一起。在供應鏈環境下,成員企業間相互依賴,共同協作以滿足不確定性的市場需求,因此供應鏈信任與一般團隊的信任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其自身特點。Chopra和Meindl將供應鏈中的信任定義為:每一個供應鏈節點企業都關心其他節點企業的福利程度,在尚未考慮他們的行動對其他節點企業所產生的影響之前不會采取行動。這一定義說明,供應鏈信任主要表現為企業組織間的相互關系,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促成供應鏈成員企業形成良性的長期合作。
雖然我們把供應鏈中的信任關系理解為組織間信任關系的一種,但這種關系的內涵不僅限于此,它還涉及企業工作人員間的信任關系,即供應鏈中的信任包括人際信任和組織間信任兩個層面。對于人際信任,又可以區分為兩種基本的類型:一種是建立在個體對其交往對象的可信性及可靠性上的認知型信任,另一種是建立在人際相互關心及照顧基礎上的情感型信任。前者是通過經驗的考察而產生保障性的信任,后者則是一種非理性的信任,是純粹基于情感的基礎上的。如制造商的采購人員和供應商的銷售人員之間基于合作經歷和個人情感方面的信任就分別是這兩類信任的典型。而組織間集體信任則不局限在以關系和人情為基礎,更主要是以規章、制度以及承諾等作為保障的,即它屬于前面提到的行為維度之上的信任類型,主要表現為制造商和供應商的人員對對方企業的信任。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供應鏈合作關系中都有真正的信任存在。對于核心企業而言,由于它處于供應鏈的主導地位,即強勢方的地位,所以極易與供應商形成基于威懾的合作關系,這種關系是由雙方地位的不平等而產生的,并不是真正的信任關系。因為它會受到勢力變遷、對方抵制等因素的影響,從而在長期是不可行的。如2004年的“國美格力反目事件”就是源于國美單方面大幅降價,遭致格力電器不滿,并停止供貨國美。以此為開端,最終蔓延成為國美對格力空調“清場令”從而導致雙方長期合作的終止。
2、信任在供應鏈合作中的作用
(1)減少供應鏈企業間的交易成本。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供應鏈企業間屬于委托關系。為防范供應鏈企業間的逆向選擇和敗德行為等問題,必須對合作伙伴進行有效的激勵和監督。培養企業間的相互信任可以減少企業間的問題,減少不必要的激勵成本與監督成本,即為得到一個既定的合作程度所需的交易成本就會減少。
(2)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快速反應能力。首先,對供應鏈企業來說,信任意味著遵守合同,即按時交貨、按時付款、保持一慣的高質量、嚴格遵守合同條款,因此相互信任減少了不必要的談判與協商,并減少了由此引起的時間耗費。其次,信任還意味著超越合同之外的靈活性,即準備在緊急情況下提供幫助、準備在執行合同的過程中有所出入、愿意忽略偶然的缺陷。這種靈活性可以增強企業間的相互了解與信任,促進企業間的融合。
(3)有利于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如果兩個企業認為它們是相互信任的,就意味著它們對彼此的合作比較滿意,愿意繼續進行合作,這也就減少了重新選擇合作伙伴產生的成本。隨著合作時間的加長,合作雙方對彼此都比較了解,也能預測出對方在未來事件中的行為方式,而選擇新的合作伙伴意味著企業將面臨較大的行為風險與合同風險。因此,信任關系能夠促進供應鏈企業建立長期的供需關系,同時也可以減少由選擇新的合作伙伴帶來的行為風險與合同風險。
另外,信任可減少收集情報的環節,也就減少了由此產生的成本,這在復雜的委托關系中是不可少的。信任能夠減少詳細說明和防止機會主義行為的成本,鼓勵更好的投資決策,保證迅速靈活地對未預見的事件作出反應。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交易只需“松散的”法律條款或口頭承諾,而不是像古典合同理論所認為的那樣嚴格的法律條款。
二、信任機制的信任源
信任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是確定雙方間信任的建立條件及其機制,也就是找出信任的決定性因素或驅動力,即“信任源”。 據Zucker研究,信任既可能來源于過程,也可能來源于特征,還可能來源于制度,當然也可能來源于三者的不同組合。基于對供應鏈信任內涵的分析,我們認為供應鏈中合作關系中的信任源主要包括人際信任和組織間信任兩個層面,這兩個層面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供應鏈中信任關系的建立。
對于人際信任層面,有基于認知的、基于情感的和基于行為的三個理解維度。認知維度建立在個體對其交往對象的可信性及可靠性上,通過經驗性考察而產生,例如制造商的采購人員和供應商的銷售人員之間基于合作經歷產生的信任。情感維度建立在人際相互關心及照顧上,具有倫理道德限制的情感特征,例如制造商的采購人員和供應商的銷售人員之間基于個人情感的信任。行為維度建立在相互交往個體行為與規范、文化和制度的符合上,表現為剛性的制度化約束。由此可見,人際信任受到個人性格特征、人際情感、群體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對于組織間信任,會涉及到不同組織間個人的交往,個人信任的建立有助于組織間信任的產生。當供應鏈合作關系開始形成時,信任就有代表性地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最初通常是在高層管理層之間。這種以領導者的洞察力和價值觀為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合作關系形成之初是很關鍵的。例如寶潔副總裁普立特切特(Lou Pritchett)與沃爾瑪創始人沃爾頓(Sam Walton)會晤產生的信任,推動了兩個企業間長期合作關系的產生和發展。然而要使合作關系長期存在,那么這種人際關系的信任必須發展到更深層次――組織間信任。組織間信任在個體的人際信任日漸增強的過程中主要以不斷完善的規章、制度以及契約承諾等作為載體而實現。
顯然,供應鏈企業成員合作關系中的信任的兩個層面反映了信任的形成需要經歷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相互補充并且在某種程度上三個信任維度綜合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在供應鏈企業成員合作關系中,信任的存在首先影響成員組織的代表性個體行動的方向和策略選擇,在此基礎上深化的信任被視為一種符合經營組織道德規范的行為并且以經濟倫理為導向,最后合作關系中的信任以組織間正式的立法、規章制度等被確定。因此,在供應鏈成員合作關系中建立信任將是一個多層面多維度、復雜和不斷進化的過程。
三、構建信任機制的二層模式
基于對供應鏈信信任關系及信任源的理解,我們把信息機制的構建分為兩個層面,即人際層面的信任構建和組織層面的信任構建。
1、個體層面信任的構建
當供應鏈成員企業將彼此的關系從一般的契約式合作進一步演化為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時,成員企業間關系將發生變革,形成一種基于信任的關系結構。其中,個體層面形成的最初信任是這種關系結構建立的開始,這是因為在供應鏈內,愿意信任其他人的價值觀能夠顯著影響成員企業的工作人員的行為和績效,從而能夠更好地促進合作雙方人員的協同努力,推動供應鏈信任關系的建立。
個體層面的信任的形成過程體現了兩種信任傾向性,即對人的信心以及信任態度,它們分別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信任關系的建立:(1)對人的信心,反映了一種基于個性信任的立場,對不同的個體對象表現出不同的信任傾向;(2)信任態度,在不考慮對方的可信任問題的情況下,通過值得信賴的方式同他們交往,試圖改善個體間的人際關系。這兩種信任傾向性會使個體間形成最初的信任關系,當合作雙方根據已有認知經驗對合作者的未來行為產生個人信心以后,通常從情感和道德上來說,在特定情況下愿意信賴合作對象,此時即具有了初步的信任意向。心理契約理論認為,這種意向對于被信任方來說,是對其銷售人員的工作行為的一種鼓勵,由此產生正向工作績效。這種正向的行為反過來又增強了信任方的人員信任意向,他們認為更多的、更密切的信任意向可以期待對方更具能力的、誠實的合作行為。經過多次反復博弈,合作雙方的人員彼此間建立起信任性信仰,在工作合作中相信他人是善意的,彼此關心對方的企業的福利程度,并借助個人在組織內的影響努力創造利于合作的工作環境。
但是,企業的工作人員個體的信任傾向性、最初信任以及工作人員彼此對信任意向的感知程度,都影響到組織間的合作關系,為了盡可能避免主觀性因素對供應鏈企業間信任機制的直接影響,一些有利于信任增強的行為制度化,通過規范化的制度可構建起信任機制實施的剛性環境。由此可見,人際信任起始于合作企業工作人員彼此的認知經驗,發展于他們彼此友好交往的情感升華中,形成于能夠防范個人價值觀影響的行為制度,如圖1所示。
圖1顯示了供應鏈中構建人際信任的途徑:由最初的理性認知信任開始,經由加深的感情信任,最終表現為理性的行為制度信任。在這個模型中,描述人際信任機制演進的維度之間的遞進關系,在經過效用指標的有效檢驗之后,才能夠得到確認,否則信任發展將被終止。
2、組織層面信任的構建
供應鏈信任表現為企業組織間的信任,這種組織間信任的培育依賴于企業人員的人際信任的形成。當人際信任沿著行為維度形成規范化的行為制度時,研究者們普遍認為,合作雙方的人員能夠按照已經形成的行為規范,結合以往交易經驗,促使企業逐漸拓展有利于形成信任的組織文化或法律,并建立相互信任的組織認知。文化、法律和認知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一旦被積累和沉淀,便會以社會或者組織的制度形式而存在下來,更深刻地制約組織的行為。對于構建供應鏈信任關系的合作雙方來說,任何一方的背信棄義,都會按照有關制度或契約受到應有懲罰。例如,合作雙方基于信任共同建立的交易契約會明確規定,在某種特定交易中什么行為構成機會主義,并進一步確定對違背契約條款那一方所造成的經濟成本。再例如,在一個誠實守信的交易文化環境中,違背組織間心理契約的企業行為會被這個環境中其他個體排擠在交易范圍之外。
很顯然,制度這種治理機制不僅要求背信棄義方承擔經濟成本,更重要的是承擔一定的社會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社會成本真正促進了信任機制的逐漸建立。供應鏈合作網絡中,無論是信任方,還是被信任方一旦采取機會主義行為,其社會關系必然會受到損害,同時可能失去其過去一直積累的珍貴聲譽。在當今信息依托于網絡快速傳播的環境中,聲譽作為特別重要的資產尤其容易被傳播,聲譽喪失的企業重新構建信任的行為就會受到明顯的阻止。因此,避免此類成本的發生可以有效確保供應鏈成員企業在長期合作中的可信性,盡可能抑制和減少機會主義行為,從而培育起信任關系,節約合作雙方在未來交易中的經濟和社會成本,如圖2所示。
制度和社會制裁對于企業合作關系中信任機制的構建發揮著主導的作用。有學者在對日本商業活動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制度制裁和社會制裁促進了企業間的信任和合作:一方面,在組織層面存在明顯的信任背后有著組織制度的相互監控和制裁;另一方面,在組織間關系中,大制造商有著許多制度手段可以發現供應商的不誠實行為,并將此不誠實信息通過社會制度網快速擴散到其他大制造商,從而確保高度信任的關系。這兩種制裁機制的結合,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供應商為了短期利益而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的動機,最終實現了組織層面的信任培育和構建。
四、結束語
解決好供應鏈企業之間的信任問題是供應鏈管理成功的必要前提。本文對供應鏈企業之間信任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討論了供應鏈企業之間信任的概念和作用,并在分析了組織間信任源認為供需合作關系中的信任從整體上把握。最后,探討了構建供應鏈企業間信任機制的二層模式,即個人層面的信任構建和組織層面的信任構建,這兩個層面能相互促進,推動企業間信任關系的建立。
(注:本文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0672039)。)
【參考文獻】
[1] Dyer J H,Chu W.The role of trustworthiness in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Japan,and Korea[J].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4(1).
[2] Chopra S,Meindl P.Supply chain management:strategy,planning and operation[M].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 NJ.2001.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還缺乏對教育者信任教育意識和技巧的培訓,缺乏對教育對象信任意識和信任感的培養,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須的信任度不高、信任感缺失。模式是一種問題的解決思路,它已經適用于一個實踐環境,并且可以適用于其他實踐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對各種內容、各種方式、各類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簡潔描述與抽象概括”[1]。由于社會轉型,人們的情感認知、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等發生很大的變化,心態的浮躁、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短期行為模式、功利化價值取向等導致人際信任的某種缺失。在這種大的社會環境下,缺乏有效開展信任教育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強烈的挑戰和沖擊,客觀現實強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切實發揮作用和功能,有效開展信任教育,重塑社會信任,增強社會公信力和人際互信。這些都是必須依賴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的有效構建來作保障的。
一、以構建信任教育模式為切入點創新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們對教育及其實施過程的基本主張,通常表現為人們對有關教育的信念、價值及活動準則的認識。所謂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教育理念,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對信任教育信念、價值及活動準則所持的一種認識。在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時必須樹立以下理念:一是信任教育既要針對社會精英分子,更要考慮所有教育對象;二是信任教育重要的是為社會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具有信任意識、切實履行信任責任的踐諾履信的新人,使之成為契約市場經濟發展的穩定器和催化劑;三是思想政治信任教育不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任務,更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社會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四是思想政治信任教育不是對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簡單否定,而是對現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深化與提升,是對不重視信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辯證的否定;五是在構建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教育模式時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共性與個性相統一,使信任教育模式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律,又體現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信任教育的自身特色,既具有科學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綜上所述,通過切實構建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信任教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創新。
二、以構建信任教育模式為依托增強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
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應對當今時代的挑戰,繼續發揮作用的命脈所在,而可接受性則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可接受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被接受的特性”。反映社會經濟政治關系、道德要求的政治觀念、行為規范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只有通過接受環節才能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觀念和內在的道德品質,并外化為自覺的行為。具有高度可接受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言行的效率更高,產生的實際效果更顯著。可接受性這一屬性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與接受主體,即受教育者的接受特性和接受規律相契合的程度。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態度的轉變過程,即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教育者有意識地向受教育者傳遞經過考慮設計的教育信息,借以影響和改變受教育者的態度或行為的過程。受教育者對教育信息的認同及態度或行為改變的程度越大,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就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有鑒于此,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強化信任教育,通過信任教育模式的有效構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具體而言,一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教育模式的有效構建,可以從提高教育者的可信度的角度來提高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擔負著發送教育、引起受教育者心靈的震動、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的重任。教育者的理論水平、知識結構、業務素質、道德修養、責任心、教育態度、人格魅力,以及由這些因素所產生的感召力、親和力都會直接影響到受教育者對教育者及教育本身的信任度,影響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思想和行為的改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影響是以整個身心進行的,教育者對自己所傳遞信息內容的堅定信念,尤其是對道德規范、規章制度的躬身踐行,對自己所從事事業的傾注與奉獻,對生活的樂觀積極,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都將對受教育者產生強烈的人格感召力,進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二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教育模式的有效構建實現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傳遞教育信息,以提高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在充分信任教育對象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受教育者原有的知識結構和態度傾向組織和傳遞教育信息。在世界一體化潮流的影響下,受教育者的態度、價值觀念也出現了多元化、復雜化的現象;而信息網絡化的發展,又使受教育者非常容易獲取支持自身立場的信息。在這種環境下,通過構建信任教育模式增強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的人際互信,就可以消除受教育者可能產生的教育者有意隱瞞信息、不公平不誠懇等負面看法,盡可能避免會降低教育者及其傳遞的教育信息的可信度的現象發生,從而增強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
三、以構建信任教育模式為突破口增強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發揮實效,不僅是事關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的重大問題,更是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涉及很多因素,比如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手段、教育環境、教育過程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生成條件和實現途徑是什么。可以這樣說,在社會轉型期這個大的教育環境下,思想政治信任教育模式的有效構建正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至關重要的生成條件和實現途徑。這是因為,價值中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質上是一種價值教育或信仰教育,而不僅僅是知識教育。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曾對信仰認同的重要性有明確闡述:“一個社會要是沒有這樣的信仰,就不會欣欣向榮,甚至可以說,一個沒有共同信仰的社會,就根本無法存在。”信仰認同的形成和傳播,對實現整個社會的有效整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重塑人際信任和社會公信,形成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共同的社會信仰。
信任對于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首先在于人的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信任,信任是保證人的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教學教育活動、觀點和做法等沒有絲毫信任的話,就無法形成最基本的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如果他懷疑一切,例如成天擔心教室上的天花板隨時都會掉下來,所走的路隨時都將塌陷,周邊的人隨時都會攻擊他等,在由這種不信任所生成的沒有安全保障的環境里,他便無法生活。在這一點上,信任就如空氣、水和食品一樣重要,離開了信任,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將生活在高度的焦慮之中,就會加重身體和心理上的負擔,就無法成為健康的人。在社會急劇轉型的歷史時期,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建構人與人之間的合理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一種健康而美好的關系。只有基于人際互信,才能實現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因此,構建信任教育模式是增強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突破口。
四、基于信任的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新模式
基于信任的社會轉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放心托付模式。
信任是對被信任對象的放心托付,這不僅是信任者對被信任者的信任來源,而且是檢驗信任者對人所具有的愛心與誠意,還是檢驗被信任者是否誠實可靠的重要方式。“敢于托付”與“委以重任”的教育策略有同樣的有效性,兩者都隱含著思想政治教育者對教育對象所具有的信心,都能夠實現“自我應驗”的期望效應。不過與后者不同,前者所針對的對象是全體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而不是局限于處在弱勢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而且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在發展中的多種可能性、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一定的了解而又無法完全把握為基礎的。客觀地說,思想政治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了解不可能是徹底的,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是處在隨時變化中的人,此時此刻的了解不等于對其未來狀況的了解。信任面向未來,通過“欠充分的歸納”得出的對未來的信心,“信任處在全知與無知之間。全知意味著確定性,它不再需要信任;無知則無法建立信任。全知與無知是產生信任的條件,信任則啟動了生存所需要的行動與合作”。
2.承諾兌現模式。
信任是承諾的兌現,也意味著言與行可能的分離。思想政治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進行教育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做出承諾并在行動中加以兌現,這是非常具體的。例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愛父母,首先要求其把愛父母的行動以語言的方式表現出來給思想政治教育者備案,以作為自身愛父母的依據,然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從父母那里獲得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表現受父母的行為的“證據”,如果這兩者基本一致,那么這個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就是值得信任的,而且他對父母的愛也是切實的。“敢于承諾”的策略要求用協議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它與行為矯正中的“行為協議法”的思想是一致的。
3.責任承擔模式。
信任與責任的關系密切,信任他人的人要為自己的托付不當承擔責任,而被信任的人則要對自己的承諾所帶來的后果負責。但是教育環境是十分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認為可以把某事托付給某個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去做時,該思想政治教育對象雖然做出了可以完成的承諾,但是受自己的能力的不足、完成該事情所需要的條件的變化的制約,完全有可能無法完成所托付之事。這時,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確實應該為自己無法兌現承諾負責,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也不能免除自己的責任。一個信任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應該也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思想政治教育對象身上,何況一味責怪也于事無補,最好的辦法還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坦誠以待,讓其放下思想包袱,給其以愛的關懷,以及強有力的支持,以免損傷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建立起來的信任。
4.批評反思模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接受的是大量的與不信任有關的信息,如像“不要跟陌生人說話”“老實人吃虧”的生活訓誡,在生活中發生的許多有關“上當受騙”、“不守信用”等故事,都使我們不敢付出信任。但是,如果我們什么都不信任的話,就無法健康地生活。因此,首先,是對在社會生活中彌散的不信任加以批判,確認信任所具有的價值;其次,是不輕信,不盲信,也就是要對自己準備加以信任的人和事有一定的了解;再次,是敢于“不信任”。“不信任的積極功能不僅體現在與信任相反相成,完成簡化功能;還體現在相輔相成,甚至促進信任方面,比如對考試的監督、對工作的檢查――嚴格監督下的考試和嚴格檢查過的工作才更可信”。另外,“敢于批評”還意味著“信任優先”。信任與不信任所產生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這兩者也是不相對稱的,信任往往比不信任更節省精力,更有利于選擇后對后續行為的探索,因此在許多情況下,人更愿意選擇信任,這也是輕信比疑心更流行的原因,因為疑心更勞神費力。最后,“敢于批評”還意味善于把不信任轉為信任。信任與不信任的轉向是不平衡的,從不信任轉為信任的難度要遠遠大于從信任轉為不信任,因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完全可能導致信任的全部損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防備不信任的蔓延可能威脅到整個社會系統的安全。
今天,我們越來越重視誠信,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思想政治教育與信任之間的關系,當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以信任來形成教育關系時,不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備誠意、關心、負責任等思想道德品質,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具有誠實、自律、負責等道德品質,以此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互動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信任構建起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必將為這個彌漫相互猜忌、相互欺詐、盛行弄虛作假等不信任空氣的現實社會帶來一劑救世良藥,為重建社會公信提供切實有效的保障。
注釋:
①呂才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結構與結構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05,(4).
參考文獻:
[1]鄭亦夫.信任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17,104.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直接參與者、組織者,學生的教育者、引導者,也是整個班級教育教學的領導者,其除了要關注學生們的學習狀況、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念以及人生態度,還要幫助協調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工作千頭萬緒,因此,與科任教師之間的溝通合作非常重要。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因為一起教育一群共同的學生而存在著一種天然的合作關系,在具體的合作育人過程中,也必然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產生各種問題與矛盾。如何解決在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對改善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合作關系,促進合作育人,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對合作育人意義認知的欠缺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科任教師常常只關注自身教授的課程,如何提升該科目的教學成績,對與班主任的交流,往往只是反映一下課堂紀律或者作業上交情況,除了在教學方面的合作,基本上對其他方面的合作沒有意識或者極少數有合作意識。而班主任也往往以為自己的職責就是負責對學生、班級的管理,與科任教師之間的交流多數時候只是一些零碎信息的溝通,很少有更深一步的合作。科任教師在與學生溝通交流中,多數將精力放在學習方面,偶爾會提及思想道德,對于其他方面基本上為零。大多數科任教師與班主任都是各司其職,科任教師負責教學,班主任負責班級管理,互不干涉,各為其政。
2.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互相不夠信任與理解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問題,通常科任教師都會主動去找班主任來解決問題;而班主任遇到關于班級管理的難題時,往往都會去找其他的班主任詢問解決,而不是去找科任教師。另外,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在合作育人的主動性上也存在問題,科任教師認為,班主任作為班集體的直接領導者與管理者,應該主動向科任教師了解班級管理與教育教學情況;而班主任則認為,科任教師應該主動向班主任反映班級管理與教學情況,主動與班主任討論學生在班級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對于班級活動,多數的科任教師很少參加,關于學生的思想狀況,科任教師也很少會積極與班主任溝通。這就足以說明,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缺乏信任,沒有做到互相理解。
3.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缺少了互相合作的組織保障
一個班級包括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音樂、體育、美術、科學、綜合實踐等加起來數十位科任教師。班主任在與其協調的時候就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對一個班級中資歷很淺的年輕班主任,其與年齡和閱歷較大的科任教師之間,協調工作的時候就更不容易了。年輕、資歷淺的班主任就會顯得人微言輕,在班級管理與教育教學上的意見與觀念就難以得到重視。另外,科任教師通常都是主教兩個或者是多個班級,一個班的教學上有問題,其他班也會有,在與教學質量較差的班主任進行工作協調的時候,可能不會認真對待。如果學校沒有制定相應的規定與制度,僅依靠班主任獨自來運行合作育人教育模式,難度是非常大的。
二、促進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合作育人的策略
在當前推行的合作育人教學模式中,也有一部分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能夠主動合作成功的例子,有的班主任經驗豐富、資歷深厚,有很強的溝通協調能力,能夠引導形成以班主任為中心的班級教學管理團隊,團隊之間互相合作,班級管理與教學效果非常突出。也有一些年輕的班主任,在做好班級管理的同時,憑借自己的積極主動、勤奮耐心以及合理高明的溝通合作技術,與班內科任教師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共同探討分析對學生的教育教學,使班級所有教師形成一個具有超強凝聚力的教師團隊,促進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共同朝向同一個目標前進。因此,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共同合作育人,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必須加強引導,以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
1.培養科任教師與班主任的主體意識,互相尊重
參與合作育人的每一個成員都是獨立的主體,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交流是以主體存在為前提的,兩者之間互相合作,科任教師要有主動合作的意識,班主任也需要在合作過程中主動思索、主動組織策劃。在具體的合作過程中,雙方要保證每個主體的“自由”與“自律”。“自由”指的是自由的言論環境,充分尊重發言者的發言自由,讓其充分表達意見或者見解,不要在發言過程中互相壓制或對抗;“自律”是指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在交流過程中,都要互相遵循合作規則,觀點的表達和闡述都要有理有據,建立起良好的交流環境,排除身份的干擾,在交流過程中,不存在資歷深淺或者上下級問題。雙方互相尊重,使合作育人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上,既包括對對方人格方面的尊重,也包括對雙方個人差異上的尊重。在合作交流過程中,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直接責人,與家長的接觸較多,因此對學生們的個人狀況更加了解。班主任要主動向科任教師介紹班級內學生的狀態或者是潛在的問題,并認真聽取科任教師的意見與見解,盡早將所發現的問題制訂策略并進行解決。
2.實行“捆綁式”的績效考核
大部分的學校都有過程性的獎勵或者是階段性的獎勵,有的是基于個人績效,有的是看班級績效。因此,在一個班級里,班主任與所有的科任教師之間既要合作又存在競爭。如果大家都只看重個人績效,那么在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就容易出現互相搶占時間、彼此缺乏信賴的現象。在這種競爭與合作的關系中,要實現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雙贏”或者“多贏”的目標,就要求我們將傳統的非輸即贏的競爭關系轉化為具有合作性、謀求共同利益的合作關系。學校管理者要將科任教師的利益與班主任的利益進行“捆綁”,設計兩者之間的共同利益,消除交往障礙。學校對教師整體素養的考核,要將個人績效與班級整體績效相結合,個人績效的考核成果,代表的是對個人的肯定,是教師個人勞動價值與教學成績的體現,然而,學校要求的不是單科或者多科成績的優秀。因此,將個人績效與班級績效相結合,對整體教育教學成效進行考核,對個人與整體都能起到平衡的作用,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合作育人才能更加真誠地互相交流促進。 3.建立和完善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合作交流平臺
班主任要善于團結各科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各科教師積極主動參與班級活動的意義,多與科任教師進行思想溝通,主動向各科教師通報班級內的情況,在具體溝通中也要虛心聽取各科教師的意見,尊重科任教師,盡可能地幫助他們樹立起在學生們心目中的威信。科任教師要從大局出發,積極參與班級活動,支持班主任的工作,在具體工作中要有責任感,積極發揮作為教師的表率作用。就目前來看,雖然大家都能夠意識到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合作育人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沒有采取相關的措施以及保障管理機制來促進合作,單純地依靠科任教師與班主任的自覺意識來達到合作育人目的,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因此,學校應該建立起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合作交流平臺,使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的合作育人有很好的保障。
一是,要制定定期的例會制度,促使科任教師與班主任之間養成互相溝通交流的行為習慣。例會都是在指定的時間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分析,制訂策略等,尤其是在一個學期的初始、中間以及期末,必須進行例會探討總結。例如,在學期初的例會上,科任教師與班主任可以共同制訂對班級內學生管理與教育的整體要求,以統一標準,包括管理制訂的執行、班委的確定與分工以及對學生的獎懲標準等。有了統一的標準,科任教師以及班主任就能在相同的意識狀態下,展開對班級管理與教學的相關工作,并逐漸形成互相合作的親密伙伴關系。在共同制訂相關措施與標準的前提下,科任教師與班主任雙方都能夠深刻理解并明確對學生的管理與教學要求,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就不發生沖突或矛盾。在學期中或者期末的例會上,雙方要針對上一階段的班級管理與教學成果進行總結,對班級紀律以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主線,針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心理活動、作業反饋、任務量的控制等進行討論,通過階段性的總結,有利于對下一階段班級管理與教學任務進行方針策略的制定。
1.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觀的必要性
1.1、堅持“以人為本”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觀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目標的需要
我國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是培養大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新人的主陣地。隨著社會經濟政治體制的變革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正處于新的發展時期。人們的思想意識、政治信念、道德品質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社會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給我國高等教育對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大學特有的高貴的道德理想、人文素養,逐漸被實用主義、技術主義、拜金主義所取代,大學精神正日漸式微,逐漸失去其作為精神和道德家園的地位。
而對于這種現象教育者常常以“空洞說教”的方式,使其轉變思想服從社會需要。但這種方式很難以引起學生共鳴,思想教育的效果往往不盡人意,因此要使思想教育工作有成效,就必須在理念上實現與時俱進,將大學生作為思想教育工作的主體,在思想教育的方法上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交流,主動協調好與大學生的關系,使學生感到自己處處受到關心愛護、尊重與信任,從而消除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消極態度。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心深處真正認同和接受而不是表面的被動服從,也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切實增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1.2、堅持“以人為本”是學生個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與否關系到學生個人人生的成敗。對個人來說,人格的高尚與卑劣,事業的成功與失敗,是人生的重要價值尺度。沒有完善的人格,很難談及家庭、事業、人生的成功與輝煌。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所成就者,都具有堅定自信、百折不回、鍥而不舍的毅力。愛迪生認為:“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志就是他堅強的意志,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不會有絲毫的改變,而終于克服障礙,以達到期望的目的。”
2.“以人為本”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學校育人之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著力建設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努力探索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是全方位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證。面對新的形勢與挑戰,必須與時俱進,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和新模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學校主導、社會引導、家庭協同等各要素的育人功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立和諧校園,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以和諧引領學校發展。不斷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發揮社會實踐教育的作用和現代教育技術的功能,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技含量。同時,特別注意發揮大學生主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的作用,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最大化。
2.1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馬克思曾經說未來的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我們所提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運用以人為本的科學的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理念,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和影響,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使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實踐活動。
大力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隊伍建設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高地抓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是關鍵。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科學課教師的遴選、培養和管理機制,著力建設好一支以的指導,理論功底扎實,教學科研水平高,勇于開拓創新,善于聯系實際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隊伍,使他們成為教書育人的表率,要把堅持為指導、理論功底扎實、勇于開拓創新、善于聯系實際、教學藝術精湛的教師及時充實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教育教學的隊伍中來。輔導員、班主任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必須根據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標準,高度重視輔導員、班主任的選拔、培養和使用,在保證數量的基礎上,不斷優化結構,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做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2.2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從某種意義上講,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就是思想教育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應動員全社會力量盡可能多地幫助大學生尤其是困難群體妥善解決問題。比如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高校中貧困生的現象,貧困生的情況觸目驚心,嚴酷的現狀讓人憂慮,這背后也暴露了整個社會的城鄉差距、貧富差距、階層分化等問題,這種狀況不僅嚴重影響著貧困生個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發展,制約著我國教育的整體質量,更關系著我國國民素質的全面提高,進而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健康、和諧發展。
2.3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性發展的教育理念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諷中有愛迪生。”教育者不僅要了解學生,更重要的是尊重學生
“以人為本”,是人文科學的核心問題。人文學科的教育目的,在于弘揚人文精神,重視人的人格與尊嚴,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目標。作為人文科學的思想政治課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育,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教育觀,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人格,充分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堅持在主體性中主導、在主導中發揮主體性的作用。采取“雙主體、互動式”的教育方法,把教育者的主導作用與實踐者的主體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內驅合力。在工作中增強服務意識,改進方法,提高技巧,體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實現教與學、主導性與主體性的辨證統一,把大學生塑造成具有優良個性特征和良好素質的社會主體。
總之,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當前教育思想中的主流,符合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連續完整的不斷提高人的全面發展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社會系統工程。要取得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的勝利,只有堅持用的全面發展觀,領引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不會迷失方向;只有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發展的實際出發,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灌注和體現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和全方位,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調動社會引導和家庭協助育人功能的積極性,才能促進廣大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誠然,班主任這份工作非常辛苦,但想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熱愛這份工作、熱愛學生、端正思想。只有班主任自身的思想端正,才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隨著國際經濟、政治一體化不斷加深,信息網絡技術普及范圍不斷擴大,一些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利益主義也沖擊著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因此,班主任必須要先育人再教人,傳統的育人方法比較嚴肅,學生往往很難接受,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引導方式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與辨別是非的能力。例如,某天課余時間毛毛和同學聊天(文中名字皆為化名),其交談內容大致是未來要賺很多錢來孝順父母,不然就是不孝子。通過這句話我感覺毛毛同學的三觀有些扭曲,因此,我也加入了毛毛的交流中進而引導:1.“毛毛如果你以后沒賺大錢,你的父母由誰孝順呢?”(毛毛:當然不是)2.“那是不是就證明孝敬父母要在金錢之上呢?”引導教育往往比直接教育的效果更加突出,通過師生交流不僅能夠拉近師生關系,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二、抓住關鍵,轉換思維
在教育過程中,如果僅憑班主任來管理班級中幾十名學生是非常困難的,也無法保障育人工作的全面性。因此,班主任要能夠充分利用班級資源,抓住班級中的關鍵人物,轉換育人思維,踐行學生管理學生的新理念。雖然很多教師認為中學生的心智發展并不成熟,不能承擔育人大任,但經我實踐表明,這種方式是非常可行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班級中有位小光頭,人稱外號“頭頭”,也有同學叫他“頭兒哥”,頭頭是我班級中的學習榜樣,并且有很大的威望,他的行為與意見甚至與我同樣有影響力,同學對頭頭十分信賴,常常會模仿頭頭的學習方式、做事方式。由此可見,頭頭是我班級中的重點人物,之后我有意地組織了一次“班長選取大會”,不出所料,頭頭成為我班班長,強化頭頭的責任心,通過頭頭的努力,不僅使學生更加團結,并且大大降低了我的工作壓力,能夠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到備課和班級管理中。
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我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從國際上引進認證認可制度,至今已形成了遵循國際規則,具有中國特色的認證認可體系。認證數量迅速增長,同時認證領域不斷拓展,認證質量和效果持續提升。
1 認證審核的介紹
在中國的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開展的產品、管理體系、服務認證為提升我國質量水平、促進經濟轉型和社會誠信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將認證認可作為重點發展的生產業和高技術服務業。世界兩大國際認可合作組織確定自2008年起,每年的6月9日為“世界認可日”,旨在推動認證認可活動在全球的廣泛發展。證明一個組織的產品、服務、管理體系符合相關標準、技術規范或強制性要求的認證活動統稱為合格評定活動。合格評定活動是科學的,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手段。國家認可的認證機構的合格評定活動是傳遞信任的過程,通過認證可以給銷售者帶來信譽和更多利潤,同時指導消費者購買滿意的商品。
2 認證審核與傳遞信任的關系的闡述
合格評定活動的本質與價值是傳遞信任,它提供了按照相關標準、法規和其他規范評價產品和服務是否符合期望要求的手段。對于管理體系認證機構的要求,認證的總目標是使所有相關方相信管理體系滿足規定要求,認證價值的高與低取決于建立的和傳遞的信任程度的大與小。這要求管理體系的審核員在審核中遵循合格評定五個基本的也是共同的要素,即公正性、保密性、投訴和申訴、信息公開、管理體系的使用。
3 提升認證機構與傳遞信任的關系
任何一項法律法規,國家標準,技術規范均是在執行的過程中體現其價值存在的。管理體系認證的審核員、產品認證的檢查員及認證檢測的試驗員是實施認證審核的載體,是連接認證機構與組織的橋梁。組織在建立、實施管理體系與產品認證過程中都是直接與審核員打交道的,審核員的信任度直接影響著認證審核的質量。有一段時期,組織對認證審核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對組織的價值體現不起作用,甚至認為花錢就可以買到一張認證證書。近年來中國認證認可協會在不斷整頓認證市場的不良行為,出臺了多個規范性文件,給出了管理體系認證的預期結果,對審核員進行必要的繼續教育工作。
3.1 保持認證審核的公正性
要想讓組織信任認證的結果,認證審核的過程就要具有公正性。公正性是實際存在的客觀性,不管是否被認識到。客觀性理解為利益沖突不存在或已解決,不會對機構的活動產生不利影響。公正性特點是客觀性,獨立,無利益沖突,沒有成見,沒有偏見,中立,公平,思想開明,不偏不倚,不受他人影響。公正性是一個由若干部分組成的要素,這些組成部分被認為是實施合格評定活動的機構或個人的基本素質:
(1)客觀評價:以客觀的且無偏見的方式實施合格評定活動。
(2)主動管理利益沖突:識別已存在的和潛在的利益沖突,且對其主動管理以確保客觀性。
(3)身份公正:獨立于與合格評定活動的結果有利益關系的任何其他組織或個人。
3.2 提高審核員的問題分析解決能力
在一次實施審核的過程中,組織非常相信認證機構能夠幫助組織解決倉庫管理混亂的現狀,組織的管理者只知道倉庫帳物不符,但不知問題出在哪里,審核員在倉庫查電子賬目時發現帳存數量出現小數位和負數情況,在查庫存存貨卡時發現,卡存數與實存清點數不相符。經詢問是由于入庫與出庫倉管員為不同人管理所致,由于該組織生產產品數量很大,入庫倉管員只管入庫數與存貨數的存卡數量相加,出庫倉管員只管存貨數與出庫數存卡數量相減,一個月盤點一次,中間環節是否少了實物不得而知,造成實存與卡存總是不相符。電子賬目出現小數位是由于計數單位不統一造成。該產品是以箱為單位入庫的,一箱中有十袋,一袋中有十包,包是最小單位。有時出庫作為樣品只出幾包,存貨以箱為單位,如果出庫5包,用5包除以一箱100包,庫存就是0.05箱,這個數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電子帳為負數是由于先出庫再入庫所致。審核員詳細分析了倉庫管理混亂的原因,庫存貨物數量非常大,應經常抽樣查點實存數量與卡存數量是否一致,電子帳要保持計數單位一致。經過審核,審核員為組織提供了改進的機會。認證機構是通過具體的審核發現,以事實為依據,使組織相信認證過程的科學性。通過認證審核,組織非常感謝認證機構能為組織查找出問題所在,并制定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倉庫帳卡物一直保持一致,使組織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3.3 加強審核員對專業知識和制度的學習與掌握
實施管理體系認證審核,不僅要求組織的運作符合管理體系標準,最主要是實施結果的有效性。審核員不僅具有公正的審核,還應了解一定的法律知識及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才能得到組織的信任。現在經濟社會的專業化水平越來越高,審核員只有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才能適應認識審核的發展。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節能環保等領域均有一系列法律法規,產品的生產也有產品標準、技術規范規定了產品或服務一定要有依據可尋,不達標的產品不能投放市場。另外審核員還要對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生產許可制度,食品安全制度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贏得合格評定結果使用方的信任,必須將充分的信息提供給對方,才能取得對方的信任。使用方還會對這種信任進行判斷,對機構屬性的判斷是否客觀,對信息的真實性程度的判斷,信息量是否足夠的判斷,這樣才會贏得使用方的信任,才能傳遞信任。
3.4 保持信息的公開與保密之間的均衡
在信息保密與信息公開之間需要達到一個均衡,全公開合格評定對象的信息,提供者將不滿意,如果不公開,合格評定結果將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合格評定結果價值無法體現。因此說,信息即要保密又要公開,信息保密與信息公開都有相應的程序,要保證公開的信息不保密,保密的信息不公開。保證保密的工作程序與公開的工作程序都是滿足要求的。只有實現了這兩個方面的均衡,才能實現合格評定活動即能取得合格評定對象提供者的信任,又能取得合格評定結果使用者的信任。
3.5 加強對組織情況的了解
在審核員進行現場審核前,對組織的基本情況的了解非常有必要。組織所生產產品所屬行業情況,產品依據的國家標準,相應的法律法規要求,生產的主要工藝流程及特殊過程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在一次對鋼鐵廠現場審核時,在審核生產過程檢測記錄時發現鋼板常出現角裂現象,不合格頻次較高。審核員經過對生產設備,生產流程等因素查找原因,通過對結晶器的冷卻水水質化驗結果發現水質偏硬,噴水嘴有較嚴重的結垢現象,至反滲透裝置經常工作在非標準區,造成鋼水冷卻后角裂現象。正是由于審核員具有鋼鐵生產的專業知識,從源頭分析找出了產品不合格的根本原因,才能對癥下藥,解決生產不良問題。審核員就是通過對生產過程不合格記錄審核,發現了組織生產的管理短板,找準原因,實施有效的措施,使組織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管理,產品質量不斷提升。同時組織對認證機構的信任程度也不斷提升,也提升了社會公信力,認證審核的價值也得以體現。
3.6 加強管理體系的建立
管理體系是支持和確保機構及其活動持續符合要求的公認的工具和內部機制,管理體系建立后將發揮整體作用。
作為管理體系基礎的國家標準GB/T19001,它的使用能使組織系統地確保合格評定要求的持續符合性,并可以使機構組織獲益,已實施GB/T1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組織可降低成本,能提供系統地確保合格評定要求持續符合性的有效證據。要建立管理體系,就要在整個機構中識別管理體系所需的過程及其應用。確保這些過程的順序和相互作用。確定所需的準則和方法,以確保這些過程的運行和控制有效。要獲得必要的資源和信心,支持這些過程的運行并進行監視,測量和分析。以達到持續改進。管理體系要形成文件化,文件能夠溝通意圖,統一行動,有助于滿足客戶要求和質量改進,有助于對重復性和可追溯性提供客觀證據。
4 結束語
信任是一種雙向的關系,只有認證機構與組織相互信任,所有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雙方的社會價值才能充分體現,認證審核才能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服務。
【基金項目】2012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203-02
認識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是做好學生管理工作的前提。民辦高校學生與公辦院校學生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他們的學習基礎牢固性相對不夠,生源背景相對復雜,素質也大都參差不齊,在日常管理中難度較大。班主任對學生管理的難度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學生心態變化微妙。在傳統的教育關系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是純粹的施教者與受教者的關系,二者圍繞教育活動開展互動。而民辦高校屬于民辦非企業單位,學校主要的資金來源是學生的學費,導致了學生與學校之間的主導關系發生變化,變成了一種服務性的契約關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將自己放在“受教育的顧客”的位置,對學校的教育活動提出個人訴求,這種心態的變化要求教師的教育管理方式也要隨之變化。第二,價值取向趨于功利。民辦高校學生的價值取向較為務實,有較強的功利性,在追求個人發展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偏重功利、偏重個人利益的短期行為。第三,自我約束能力不足。民辦高校學生普遍物質優越感強、自我意識強,對學校的各種紀律和制度、規定可能有時存在抵觸情緒;對管理人員善意的提醒和約束有時存在逆反心理。第四,綜合素質不夠平衡。民辦高校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有的學習基礎較好,能很快成為班級中的佼佼者,獲得各類獎學金;有的學習彈性較大,表現不穩定。
民辦高校班主任是學生管理工作的基礎,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管理工作的水平。民辦高校班主任作為與學生直接聯系、相互作用的個體,在班級管理上有著特殊的作用。簡要來說,民辦高校班主任的性質可以概括為四個角色。第一,知識的傳授者。班主任在班級中除了承擔教書育人的工作、傳授書本知識外,還是學生生活知識的“導師”。他們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觀點,因此是學生思想品德甚至是情商教育方面的“宣傳者”。這種宣傳更多地體現在言傳身教上。第二,集體的領導者。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是集體的組織者和負責人,引領著整個班集體的發展。第三,心靈的溝通者。學生在集體的學習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班主任經常性地開展談心談話活動,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幫助學生疏導心理障礙,緩解焦慮、自卑、嫉妒、羞怯等心理問題,指導學生健康積極地生活就顯得尤為重要。第四,三方的協調者。班主任作為學生在校期間的直接監管人,協調好學校、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其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現代教育學家認為,信任是師生之間的橋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信任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關系,教育的一切互動中都有信任的存在,都有信任在發揮著作用。信任在民辦高校班主任與學生之間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是激勵作用。彼此信賴的師生關系會產生“皮格馬利翁效應”[1]。對班主任具有鞭策作用,能夠使其繼續保持在學生心中的良好形象,增強教育教學、學生管理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促使其優化方式方法,實現教育效能最大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要是能使行將墮落的學生相信,他對他們的一切教育都是真心誠意地為他們好,那么,他的教育差不多就成功了。”
其次是創造功能。信任,用日常用語說就是“放心”,就是相信對方會按照自己的期望或托付“為自己”做事,它有利于營造寬松的環境,形成互相尊重的人際關系,激發人的全部能力和潛能。在民辦高校,學生對“權威”的敬畏感、信任感缺失,嚴管之下的高壓政策有時會引起適得其反的效果。如果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充分信任,班主任讓學生在班級管理上自主選擇、自主決策,讓他們在自己組織的活動中體驗成功、品位失敗,主動成長。這有助于學生在班級管理上加強互動,強化民主意識、主人翁意識,增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創新能力。在這種氛圍下的班級管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得到極大地釋放,學生會主動思考問題,主動探索新的思路,主動分享觀點和心得體會,共同參與到班級事務的方方面面。
最后是教化功能。師生之間的信任不僅影響著教育教學和班級管理的效果,對學生道德教育也同樣發生作用。深受學生信賴的班主任,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和楷模,對學生的品行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溫暖的師愛、信賴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生體驗到友愛、誠信和尊重、平等,這些都是道德的組成元素;如果師生之間冷漠、對立、懷疑,則會讓學生滋生怨恨、勢利、自私等不良情緒。中國基礎教育家呂型偉曾說過:如果孩子能對你講悄悄話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半[2]。在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中,學生能向班主任敞開心扉,把學習生活上的困惑、心理上的迷惘傾訴出來,有利于班主任加深對學生心靈深處的了解和洞察,及時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和動機,并針對學生的問題給予相應的指導,有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構建民辦高校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信任已成為民辦高校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現代企業管理中有一個重要理念就是人性化的信任管理。很多優秀的企業家認為,信任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能夠激發員工的潛能和積極性,提高企業與員工的雙向忠誠,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增強克服單純的“控制管理”的弊端。這種“信任管理”的理念在民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同樣適用。作為民辦高校班主任,要掌握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信任管理”,從而提高學生管理工作成效。但是,班主任和學生間的信任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雙方長期共同培養;信任的建立也不能僅靠單方面的努力,需要班主任和學生兩個群體在互動中累積產生。民辦高校班主任與學生之間良好的信任關系,是開展好學生管理工作的堅實基礎和首要前提。因此,班主任應該重視與學生間的信任構建,深入研究信任構建的渠道和方式,增強教育效果。
作為班主任自身來說,首先要做好榜樣。班主任的榜樣示范作用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尤為重要。班主任高尚的人格、健康的心態、淵博的知識、負責的態度、守紀的言行等,是在學生群體中樹立威信、增強信任的重要條件。首先,班主任要做道德之師。一方面,班主任要有職業道德,要熱愛教育事業,對學生認真負責,在班級管理上盡心盡責,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職業信念。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確的道德操守,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帶頭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遠離,善于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培育學生人格。人格示范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意義,也是贏得學生尊重和信任的重要因素。其次,班主任要做學問之師。要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深造,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功底,在個人治學上有所建樹,樹立個人的威信。特別是在班級學生的所學專業方面要有所涉獵,對專業的知識背景、發展方向、知識結構和培養目標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指導學生的學業生涯規劃。第三,班主任要做生活之友。班主任要善于和學生做朋友,熱情、真誠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加強師生之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做學生的傾訴對象和心理導師,不搞“一言堂”,不搞“變相審問”,逐步卸下學生的戒備心理,慢慢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培養深層次的信任感。
同時,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要體現公平。
再者,班主任在管理班級及學生的時候要做到“藝術管理”,要收放有度。“收”,主要是指嚴格要求;“放”,著重指相對寬松。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決定了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必須要嚴格要求。實踐證明,適當程度下的嚴格管理能減少學生犯各種錯誤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小氣侯”,從而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最后,強于溝通也是不可小覷的重點工作方式。談話交流是班主任開展學生工作的主要方法之一。筆者在工作實踐中發現,大部分班主任只會關注那些表現優異的和表現欠缺的學生,對于表現一般的中間群體容易忽略,這是工作中的誤區。作為班主任,應盡可能地與每一名學生開展溝通,逐步建立起普遍的信任關系。在溝通交流中,班主任要真心從關愛學生的角度出發,尊重、理解、寬容和信任學生,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實現合理化需求,聽取學生的意見建議,加強與學生的觀點溝通;要善于運用批評和表揚,注意把握否定評價的“機警度”,多提倡賞識教育,增強學生的自信,幫助他們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加強與學生的評價溝通;對一些自卑、敏感、內向的學生,要主動尋找一些共同話題,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對自己的關心和體貼,建立起知心朋友式的平等關系,以親切的“聊”替代居高臨下的“談”,在溫和、寬松的氛圍中加強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建立彼此信任的關系基石。
關鍵詞: 機能主義;行為主義;認知主義
Key words: functionalism; behaviorism; cognitivism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6-0192-02
作者簡介:雷文斌(1978-),男,陜西合陽人,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碩士,渭南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心理學教師,主要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實踐。
0 引言
心理學流派眾多,在心理健康領域機能主義、行為主義、認知主義是日常生活心理學中易于操作,能產生良好效果的幾種理論。
1 機能主義心理健康觀
機能主義是心理學重要流派之一。機能主義強調了有機體對其環境的適應性、也即行為對適應環境的意義。這包括意識到和沒有意識到的行為。其中,意識到的就是指形成經驗的或者經歷過能再認的行為;沒有意識到的就是指沒有經歷過、或者經歷過不能再認的、沒有形成經驗的行為。
機能主義認為心理學是對意識狀態的描述和解釋,而意識狀態是一種思想流、意識流和主觀生活流,是一種川流不息的狀態。這就說明:上游的、先前的、形成經驗的意識會影響下游的、后來的思想和主觀生活。在方法上機能主義強調主觀觀察和客觀觀察法來研究心理學。主觀觀察指的是觀察自我的心理狀態,客觀觀察指的是觀察他人、客觀存在的世界中的萬事萬物。
心理研究的領域上機能主義主張應包括一切心理過程及其生理基礎和外部行為。這也就是心理―行為―生理研究模式。其中,特別指出,心理過程具有適應性質,生理基礎是指生物科學類的自然科學,外部行為就指的是后來替代機能主義的行為主義,也即外顯行為。
機能主義強調“嘗試與錯誤”的學習理論,認為驅力和機制這兩個概念可以解釋人的一切活動。機制是指原因通向結果的歷程,是指刺激達到反應的具體結構關系。驅力是激發機制的內在條件。具體結構關系經過如下的發展:由S-R關系;S-O-R關系到W-S-Ow-R-W關系。(S表示刺激,R表示反應,中間的O代表內驅力,O下面的小w代表個體對環境的調整,以及對情境和目標的定勢。W代表環境。)這就是說,環境下的刺激在個體對環境調整和對情境和目標的定勢的內驅力下進行反應后的環境的變化。這就強調心由境生,特定環境下行為對環境的適應性意義。
2 行為主義心理健康觀
行為主義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被區分為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華生為首,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新的新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為代表。
總的來說,早期行為主義者,多半從機械唯物論的觀點出發,使人們對心理學的對象和方法等最根本問題的看法,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特別是在方法論方面,其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
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把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起來。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采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
行為主義強調研究行為,就是指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行為主義主要包括: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他們的表現方式各異:表現在身體外部,隱藏在身體內部。
行為主義認為,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都可歸結為物理或化學變化,即心理活動就是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學變化。行為主義認為檢驗意識適應性的唯一標準只能是行為的適應性。行為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滲透到很多人文科學中去,從而出現了“行為科學”的名稱。行為科學強調對刺激的選擇性和適應性。也就是通過觀察客觀行為來研究主觀經驗。
3 認知主義心理健康觀
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二十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 思維和語言等。
行為主義是心理學重要流派之一。行為主義簡化了人們之間的心理事件的相互影響。但是,認知主義也是心理學重要流派之一,但認知主義復雜了人們之間的心理事件的相互影響。認知神經科學是心理學最前沿的學科之一,認知主義更加復雜化了人們之間的心理事件的相互影響。
科學越發展,人們越不幸福。這是因為,認知的發展,就是看法、想法的發展,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思想,那將對人的心理狀態產生莫大的煩惱。為什么呢?人們在科技發展的同時,對自己越來越了解,越來越理性,人們知道了,在做這件事后,我的哪些身體部位可能會受影響,哪些機能在發生不良的變化,即在生活機能和工作行為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給自己造成了心魔,不能解脫。
但是,在古代,人們把心魔寄托于神靈、咒符、抽簽、算卦等方式來消除人們心中的兩難想法――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前不后;非左非右、非上非下、非前非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向前向后;想左想右、想上想下、想前想后是用什么方式決定的呢?如果――那么――(IF――THEN――),這也是一種心理虛擬決策。扔個硬幣,來去除掉兩難中的一種想法,使自己不再產生左右為難;前怕老虎,后怕狼;不上不下的處境。就拿“自古華山一條道”來說,在以前,人們在上華山時會有一警示性標語:登山不觀景,觀景不登山。這是多嘛好的人生信條呀!這難道不是一心一意的應用嗎?這難道不是一種控制人想法和行為的絕妙之術嗎?要么你上山,要么你下山。選擇過多,情緒困擾,決策失誤,行為障礙,規范不在,與己方便,多重標準,向前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發展是第一要務。
這一切導致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受的信息太多:無關的信息,影響想法的信息,影響做法的信息。我們應該去除過多的信息,去除困擾,通過具體的做來產生行為,通過行為來建立行為,只不過是動作,靜而不思,因為思而無用、思而誤人、思而煩心、思而舉足無措。去除經驗,去除自動化的經驗,去除直覺,形成行為。
個體對某種刺激習慣后,又出現新的刺激,這時個體又恢復了反射行為,表明個體能將新刺激和舊刺激加以區別。這種恢復了對新事件興趣的現象叫“去習慣化”。在這里,我們提出“去心理化”這個概念,她是指,去除以往的心理經歷、經驗。對心理刺激的反應新鮮化。就是心跡的去除,痕跡的消除。人們常說,世界上不存在同一片葉子,人不會再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但在生活中,人們最容易把當前的事情與以前的事情聯系起來,最為糟糕的是存同除異。這就造成了人們從視覺和聽覺當感覺器官接受刺激時,沒有用嶄新的心態去接受,把一些無形的垃圾經驗、經歷儲存得完好無損。這對心理健康是極其不利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