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03 09:42:2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人體解剖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結果
2.1五年制高職護生人體解剖學考試成績分布將全部參加人體解剖學考試的學生成績按以下9個區間分組統計:100,90~99,80~89,70~79,60~69,50~59,40~49,30~39,0~29。結果顯示,學生期末考試成績上述各區間所占比例分別為:0.00%,1.59%,5.08%,7.62%,14.29%,22.54%,22.54%,19.37%,6.98%,成績呈負偏態分布,平均成績為51.38分,以40~59分學生居多。
2.2五年制高職護生入學適應狀況將人體解剖學期末考試成績由高到低進行排列,得分位于前30%者確定為高分組(n=94,平均分為71分),后30%定為低分組(n=94,平均分為33分),其余為中等組(n=127,平均分為50分)。統計結果顯示,不同成績等級學生的入學總體適應性水平差距顯著(P<0.05),3組學生入學總體適應性水平依次是:高分組>中等組>低分組,學生入學后適應狀況不均衡。
2.3五年制高職護生入學適應性與人體解剖學學業成績相關性分析由表1可知,高分組、中等組及低分組學生的總體適應性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高分組總體適應得分為(131.02±0.66)分,分別與中等組及低分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中等組與低分組比較除交往適應外,其他維度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與思考
3.1五年制高職護生人體解剖學期末考試成績呈負偏態分布人體解剖學是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該課程主要幫助護生建立起正常人體形態結構框架,為其后繼醫學基礎課以及護理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在五年制高職護理院校,該課程設置在第一學年的第一學期,是高職護生進入專業院校后接觸的第一門醫學基礎課。該課程幾乎涵蓋了醫學領域1/3以上的名詞;新名詞數量多,內容龐雜,是本課程的特點[7]。此外,五年制高職護生入學起點為初中畢業,其在入學前后接受的教育課程差別顯著,學生對新課程尚未確立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本研究中,五年制高職護生對醫學基礎課程不適應以及人體解剖學課程的自身特點,導致該課程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呈負偏態分布。該成績分布態勢在筆者的意料之中。
3.2五年制高職護生入學適應狀況不均衡現狀與人體解剖學成績的相關性五年制高職新生正處于由青少年向成人過渡的時期,這一階段發展最迅猛的社會性需要包括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誼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而五年制高職新生在這樣一個階段離開父母和家庭,開始獨自學習生活,他們需要與同學、朋友、老師等進行各種交往,經常要面對和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因此,新生的入學適應問題顯得異常突出。所謂入學適應性是指學生在進入新的學校后,面臨內容廣并以自我監控為主的學習任務,能否發展出新的學習能力,以適應學習任務的轉變;能否在新環境中建立起協調的人際關系;具備自己安排與照顧日常生活的能力以及自我情緒控制的能力[8]。本研究基于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程的設置,結合學生人體解剖學期末考試成績狀況,針對性地對本校護理新生的入學適應性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學生入校后分別在生活環境適應、學習適應、交往適應、情緒適應、生活自理適應以及總體適應方面呈現不均衡狀況。適應性好的學生,其學習主動性較強,能夠把握課程重點,摸索出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生活自理能力較強,能夠處理好與同學、朋友、老師之間的關系,具備人際交往知識、交流方法和技巧,其人體解剖學期末考試成績居于前列;而適應性差的學生,該課程期末考試成績則不理想。
2護理專業解剖學創新教育的策略
2.1改革教學模式,突出專業特色
高職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應建立具有專業特色的教學模式,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衛生保健需求的實用型技能型護理人才。首先,針對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對解剖學知識進行篩選和發掘,以“適用、夠用”為原則,編寫護用解剖學教材,充分體現教材的專業性。其次,結合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按照工學結合的思路,改革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和護理實踐操作相結合,加強解剖學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使教學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更加貼近護理專業需求,豐富護理專業解剖學課程體系建設。此外,解剖學教師深入臨床護理第一線,了解護理工作中涉及的解剖學知識,發現教學設計中的缺陷與不足。在提高教師自身業務水平的同時,也為培養高層次護理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礎。
2.2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型課堂教學體系
首先,樹立全面開放的教學觀,讓學生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得到全面發展。加強師生互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角”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鼓勵學生質疑,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其次,慎重選擇教學內容和側重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PBL教學法:教師設置具有代表性和啟發性的問題,以問題的探究和解決為主線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主體意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情境式教學法:創設典型場景,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對知識進行延伸,引導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病例教學法:將臨床病例導入教學過程,尤其是常見病、多發病,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最后,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高校教師要更新觀念,以學生創新能力為核心改革教學體系。如建立解剖興趣小組,延伸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動手能力及創新意識。
2.3提高教師自身修養,加強學生素質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主要靠內化,只有通過長期的熏陶和感染才能養成。作為學生首先接觸到的職業榜樣,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教學工作,會對學生未來的人生觀及職業素養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要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于課堂教學中,樹立“立業先立人”的思想,把“授業”與“傳道”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課堂上,教師除了“授業”以外,還要培養學生熱愛本職工作,加強人際溝通能力,使自身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比如講解護理工作對患者康復的重要性;在實驗課堂上強調標本的重要意義,讓同學們愛惜標本并保持敬意等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措,卻是潛移默化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重要環節。
2.4改革教學評價體系
隨著對學生動手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要求的提高,傳統的教學評價已不能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核。通過這些年的探索,我們建立了新的考核方式:卷面成績60%、實驗考核成績30%、平時成績5%、實驗報告成績5%。這種考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可以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這對解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及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2在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幫助醫學生盡快進入職業角色
目前絕大多數醫學院校或醫學相關院校的學生生源來自于高考,這樣就決定了醫學生對自己未來職業角色知之甚少。在大多數大一新生的眼中,護理工作就是打針發藥。作為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人體解剖學,在理論知識講解的同時有必要給予學生專業相關的健康教育;有必要適當說明護理對象、環境中的特殊工作方法,態度及認真嚴肅程度。大量文獻研究表明,目前在基礎護理教學中開始注重良好的儀表、語言溝通的技巧、服務的意識等健康教育。事實上有部分學生在還沒有接觸到基礎護理課程時,就已經對醫學基礎課的枯燥、繁雜而厭煩。學生很難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中看到他們未來工作的影子,很難理解護理工作是什么樣的角色、應該用什么樣的心態去學習、接受這些重要又好像沒什么大用的枯燥理論。因此,在基礎理論教學的同時融入健康教育,從開始就培養學生如何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愛崗敬業,以患者的健康為中心,熱情精心地服務患者,盡快進入職業角色。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代,普通高等美術院校在講授技法理論課,如藝用人體解剖學、透視學課程的發展趨勢,教師不僅僅是攜帶幻燈片、模具和掛圖等進入課堂,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們的需要。計算機數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便捷,為藝用人體解剖學教學提供了新的支持和幫助,大大推動了其學科教學方法的進步。如數碼高清圖片、視頻和三維動畫技術都可以應用到藝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并有機結合這些資料和技術組合成完美的課件。
筆者在多年從事藝用人體解剖學的實踐研究和教學中,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對于藝用人體解剖學在普通高等美術院校的教學現狀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在理論和實踐經驗并重的前提下,曾主持大學生科技立項“藝用人體解剖學對藝術創作應用研究”的研究工作。并發表相關論文《人體造型解剖學與藝術創作》在藝術教育雜志上出版。以佳木斯大學解剖研究基地為依托,同時在佳木斯大學圖書館、佳木斯市圖書館以及佳木斯大學附屬醫院收集了大量的有關方面的書籍和資料,并在學術期刊網上查閱了大量的論文,來研究藝用人體解剖學在普通高等美術院校教學現狀分析,逐步在藝用解剖學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使課程講授具有直觀性、高效性、生動性和互動性等特點,目的是在高校教學中探尋更好的教學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也將成為今后課程教學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一、采取趣味性教學方式。查閱資料、整理調查資料,通過分析調研資料,提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形成理論體系,并在從中反思,實驗教法改革教學的總結。藝用人體解剖多媒體教學中不管是高清圖片和3d展示,還是視頻播放,都能使學生非常直觀地看到形象逼真立體感強的人體肌肉、骨骼的動態和形態特征,使學生對人體解剖結構有著全面、正確、完整的認識和理解。多媒體教學把圖形、動畫和聲音等有機結合,屏幕上的形象不斷變化,使教學變得極為生動。用不同的視角觀察人體結構,打破了單一的思維定式和視覺習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為普通高等美術院校教學給出比較專業的材料和論證。通過對藝用人體解剖在普通高等美術院校教學現狀研究,為盡可能地加固學生在解剖學方面的記憶,通過手腦并用、“翻箱倒柜”的方式,將這門枯燥的課程轉化成一門很有趣味的課程,提供借鑒和參考。為我國在普通高等美術院校藝用人體解剖教學理論提供材料。
人體造型解剖學是從造型藝術出發,研究人體形態結構的一門科學。我國普通高等美術院對藝用人體解剖學的這樣一門理論技法的基礎課程,應不應該加強?應該加強到何種程度?
對普通高等美術院校,繪畫專業教學如何更好地將人體造型解剖結構,運用到實踐的繪畫中,不僅僅
轉貼于
只是為基礎知識而基礎知識,基礎之所以是基礎,就是因為它是為藝術創作的更高層次服務的。沒有人體造型基本知識、造型的訓練,所謂更高層次的藝術創作就是空中樓閣,這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
三、把藝用人體解剖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繪畫創作中,真正地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嚴格地以人體結構的科學理論為依托,并善于利用人體構造的理論知識,才能較為深入、真實地描繪和造型,解決人體造型中的諸多問題。人體造型解剖學是藝術創作的基礎和美術基礎教學的必要,而不是醫用解剖學。二者對人體生物特性的觀察及探索是一致的,差異是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不同。所以,用藝術家的眼光對解剖學的認知,提高對繪畫創作活動和教學實踐指導,不斷錘煉學生們繪畫作品的藝術語言,提高藝術表現力,用藝術家的眼光對解剖學的認知,提高對藝術創作活動和教學實踐指導,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重視體表標志教學
人體解剖學學習的是正常人體的結構,護理人員面對的是活的標本,掌握常用的體表標志及深部結構在體表的投影,對以后掌握規范的護理操作具有重要意義。學習時要求學生對照自身和相互對照,進行體表標志的觀察和觸摸,并給學生講解—些重要的標志在臨床上的應用,使學生十分直觀地理解和掌握書本中抽象的描述。如在講骨學和肌學時,可以觸摸一些重要的骨性和肌性標志,例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髂嵴、坐骨結節等;如學習臀大肌時就結合臨床護理,講解與肌肉注射有關的體表標志;學習關節時,講解并表演關節的運動和脫位表現;講解呼吸系統時講解如何觸摸甲狀軟骨、環狀軟骨和頸段氣管;講解脈管系統時,讓學生找準并觸摸心尖搏動點的位置、全身主要動脈的體表搏動點及急救時壓迫止血點的位置;講解視器時請同學互看對方的雙眸,辨認角膜、虹膜、瞳孔、結膜和鞏膜等結構。
3.重視解剖與其它基礎醫學學科的聯系
系統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生理、病理和藥理等其它基礎醫學有緊密的聯系。教師不能僅在自己的學科領域進行深入的鉆研,還要對其他學科加強了解,在備課和講授中提高融會貫通性。例如通過了解胚胎學,聯系胚胎發生,讓學生理解器官的不對稱分布。消化管在發生時逆時針方向旋轉使得胰、脾、胃與肝分別處于的消化管左右兩側;橫結腸和升、降結腸反折向上,位于十二指腸前方的冠狀面內;與此同時支配食管與胃的左右迷走神經成為前后的位置關系。心在發生時順時針方向旋轉,導致心的2/3位于人體正中矢狀面左側,1/3在右側。例如通過聯系藥理知識,講解藥物在體內的循行,有助于消化系統和血液系統的掌握。
4.病例式教學法的應用,將臨床病例與解剖知識結合起來在教學中
基礎課的學習目的就是為了臨床各科的理論教學及臨床實踐打基礎,解剖學除了是基礎醫學課,更滲透到了內、外、婦產、兒科學、神經病學、影像等幾乎臨床的各個學科。在講解解剖學知識的同時,聯系臨床,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解肝門靜脈側支循環,解釋肝硬化出現嘔血、便血原因;講解眼的結構,解釋一些青光眼、白內障的眼部疾病;講解神經系統病例有核上癱與核下癱,脊髓半橫斷損傷、內囊出血、脊髓灰質炎、橈神經損傷等。
5.重視畫圖
畫圖在系統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是多媒體無可比擬的,不但老師要自己畫圖,還要讓學生也動手畫圖.畫圖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興趣,還能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有利于開發學生的觀察、想象和形象思維能力等。例如在講述最復雜的脊髓內部結構或者腦干內部結構過程中,畫圖可以促進學生的理解,在講解眼球壁、女性生殖器等,可以隨講隨畫,吸引學生注意。
6.重視標本模型考試
標本模型考試是檢驗實驗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學生掌握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高職學校培養的學生,要求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識方面,更要重視人體解剖學的實驗教學。認識解剖模型和標本是人體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可逐漸培養學生的空間形象思維能力。要認真地對待標本考試,并將分數計入期末總評中。
參考文獻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國解剖學會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1-1633
國內刊號:31-1285/R
郵發代號:4-38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64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課堂教學效果是指教師上完一堂課,學生在當堂內的收獲大小,如果學生的收獲達到或者基本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則課堂效果就好或較好;如果學生的收獲小,達不到教學大綱的要求,那就是課堂效果差。課堂教學效果的好與差是直接反映教學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人體解剖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學科,是每一位醫學生構筑醫學知識體系的莫基石。但這些年由于中職衛校的學生主要由初中畢業升學而來,普遍年齡偏小,接受能力有限,生源素質也不理想,而且新生人學接觸的第一門醫學科目就是人體解剖學,它內容繁多枯燥,名詞生僻難懂等,這些因素給中專解剖學教學工作帶來一定困難,使課堂教學效果往往不理想,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人體解剖學這門課程產生厭學情緒,進而影響教學質量。如何在現有條件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運用各種方法來提高人體解剖學的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能通過課堂學習,更好地掌握解剖學知識,為后續學習其它醫學學科打下堅實基礎,是我們每位解剖學教師必須正視的問題。為此,筆者在總結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如何提高人體解剖學課堂教學效果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議。
1積極改進或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在熟悉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必須重視研究教學方法。在當今醫學教育中,教學方法種類多樣,不拘一格,選擇何種方法應以教學任務、內容和實情而定。對人體解剖學而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應該讓學生感興趣,易理解,好記憶。傳統的“照本宣科”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對于喜新喜奇的學生來說,會很快失去吸引力。只有不斷改進或創新教學方法,才能持久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筆者認為如下幾種教學方法值得借鑒。
1.1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P1即教師在講課時盡量抓住機會,多設置啟發式問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積極思考和討論,以調動學生思考和探索問題的積極性,既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比如在介紹”人體解剖學姿勢”時,可以先設置提問,如”什么是上和下“、’葉么是前和后“、‘它們的依據是什么”等等,經過學生討論后,再引出”人體解剖學姿勢”,學生釋然,記憶深刻,教師也達到教學目的。
1.2幫助學生建立解剖學”框架體系”眾所周知,現在蓋商品房都采用”框架結構”,不僅抗震能力強,而且各層樓之間干擾小,有利于按居住者不同的需求進行裝修使用。那么,在人體解剖學教學初期,不妨先給學生建立起解剖學的"框架結構”,即向學生詳細介紹人體結構中九大系統的組成、歸類和解剖學意義。比如有的系統具有對人體起支持、保護、運動功能的(如運動系統);有些系統是具有對人體生命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功能的(如神經系統、感覺器、內分泌系統);有些系統具有對物質的攝取、吸收和排泄廢物功能的(如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有的系統具有完成體內物質的轉運和輸送功能的(如脈管系統);還有的系統負責產生生殖細胞、分泌性激素、繁殖新個體的(如生殖系統)。以上解剖學框架體系一旦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不僅讓學生認識到人體九大系統的各自歸類和定位,更有利于今后學生對解剖學的學習和記憶,易于思路清晰,不會混淆。
1.3利用歌訣,提高教學效果。人體解剖學具有內容復雜、名詞繁多且難以記憶的特點,作為教師應積極借鑒或自已編寫簡明扼要、朗朗上口的解剖學歌訣,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既降低記憶難度,更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①可通過歌訣掌握重要器官的形態特點,比如描述肩腳骨的形態可用以下歌訣:肩腳骨形三角扁,三緣三角兩個面,上緣外前伸詠突,肩峰為岡向外延;②可通過歌訣加強對名詞繁多 的內容的記憶,比如腹膜與腹盆腔臟器關系的歌訣:空回盲橫乙狀闌(內位器官),胃脾卵巢輸卵管(內位器官),升降膀朧子宮肝(間位器官),胰腎腎上輸尿管(外位器官);③可通過歌訣對一段教學內容進行概括總結,比如對十二對腦神經的概括: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聽(蝸)九舌咽,十迷十一副舌下全。
2積極優化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的不斷優化和改善,必然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起到積極的影響。筆者在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中,深感使用舊式的”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模式的弊端,認為應該在教材的不同內容上,積極探討和實踐新的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效果。筆者推薦如下兩種,以供參考:
2.1應用多媒體的教學模式人體解剖學所涉及的名詞術語和內容很多,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更不易記憶。即使授課時利用大量掛圖、模型、標本進行講解,有時也很難使學生獲得動態的直觀感受。如果采用多媒體開展教學,熟練運用解剖學課件,在幻燈片切換中,表現出主次標題的關系、以達到板書的效果、同時利用圖片、動畫、動態流程圖等三維立體畫面,再配以簡明的解說,能極大地彌補教師用語言所無法表達的缺憾,也能全面調動學生視聽器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運用課件演示骨關節的組成和運動方式、人體動靜脈血管的分布和血液的流向、神經運動和感覺傳導途徑等,都能使靜態的理論知識變成鮮活生動的動態表演,讓抽象的知識點變得更加清晰、立體、真實,學生學習興趣備增,極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2.2應用PBL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在學習中所涉及的各種問題為基礎,以培養學生解決間題的能力為目標,邊學習、邊實踐的一種教學模式的簡稱。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可以采用PBL教學模式,一般分為三個步驟,即”問題設計”、”合理配置學習小組”、”問題解決。當然,并不是解剖學上所有內容的教學都適用此模式,應有所選擇和設計,故第一步驟特別重要。
3巧把解剖學知識與臨床知識相結合
人體解剖學作為中職衛校護理等專業的基礎課程,與很多臨床專業課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解剖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穿插講解相關的臨床內容,從廣度和深度上緊密結合臨床護理操作特點,使解剖學知識達到’·臨床有用、夠用、實用”,從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運動系統中,講到胸骨角、肩脾骨上下角、骼前上棘時,通過活體觸摸使學生掌握的同時,還要告訴學生其臨床意義,如胸骨角平對第二肋.是計數肋骨的標志,在臨床叩診和心電圖的胸導聯定位時都要用到;在介紹肌肉的相關內容時,可以講解常選肌肉注射部位的解剖特點和最佳操作部位的選擇:如三角肌的外1/3部、臀大肌的外上1/4部等,此與護理技術操作密切相關;在消化系統中,食管的三個狹窄距離中切牙的距離與護理技術中插胃管操作存在密切聯系,闌尾根部和膽囊底的體表投影分別與外科護理中麥氏點壓痛及Murphy征有關;在生殖系統中,男性尿道的三個狹窄、兩個彎曲及女性尿道外口與陰道口的關系都與護理技術中的導尿術有關;在脈管系統中,各淺表動脈與臨床護理操作中常用的壓迫止血、切脈、測量血壓等相關,而肝門靜脈和上、下腔靜脈系之間的吻合與內科護理中門脈高壓發病機制及并發癥內容有關,等等。通過巧妙地把這些解剖學知識與臨床知識密切結合,既充實了教學內容,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更使得學生感覺到解剖學在醫學相關課程中的重要性,提高學習解剖學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近年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模式已經在國內多數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教育中得到較廣泛應用[1],但在研究生《運動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尚未見報道。研究生教育需要注重臨床實踐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僅依靠課堂基礎教學會造成與臨床實踐的脫節。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將PBL教學模式引入《運動解剖學》研究生教學中,針對骨外科研究生及人體解剖學專業研究生探索一種新的醫學教育模式。課題組通過對2010級、2011級選修《運動解剖學》的研究生中開展PBL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比較,探討PBL教學模式的應用及其效果,為擴大研究生各學科PBL教學模式的實施提供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0級40名(對照班)、2011級48名(實驗班)碩士研究生作為研究對象,均于第二學期選修碩士研究生課程《運動解剖學》,2010級研究生采用傳統教學進行教學,2011級研究生每8名同學為一小組,共分6組,實施PBL教學。兩年級均為同一老師授課、均為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畢業學生,持續時間均為48學時。
1.2方法 對照班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理論講授+標本操作;實驗班采用PBL教學,具體步驟:①教師根據研究生《運動解剖學》教學大綱設計案例,案例教學目標與理論授課內容相互補充,基礎與臨床結合,包含學習目標、運動系統標本操作、具體臨床應用及常見手術病例的手術方案;②小組同學制定學習計劃,查閱收集資料;③小組討論,查閱收集資料撰寫相關科學論文、相關信息共享,分析標本操作中觀察及常見外科手術入路的選擇等,由1名研究生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④集體討論,論證研究,分別總結,最后由教師綜合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對學生有爭議的問題或難點問題進行解答,提出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意見。
1.3教學效果評價 為公正客觀和實事求是地評價PBL教學效果,我們對傳統教學與PBL教學分別進行定性和定量評估。在定性評估上,采用匿名的調查表及調查問卷對PBL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進行了系統評價;在定量評估上,通過標本操作、撰寫綜述及閉卷考試成績作為評價依據。在PBL教學過程中和結束后,征求學生對PBL這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反饋意見,并以書面形式提交給教研室作為教學改革的依據。
1.4數據處理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考核成績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均值間比較用t檢驗,P
2結果
2.1問卷調查 多數研究生對PBL教學模式在《運動解剖學》教學中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能夠積極參與、主動思考、查閱文獻并撰寫相關論文。課后問卷調查統計,實驗組85%的學生認為PBL教學模式不僅提高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還能鍛煉綜合分析和解決臨床外科等常見疑難問題的能力,緊扣扎實基礎、服務臨床,教學效果好;10%學生認為PBL教學模式的討論及查閱資料占用太多時間,不利于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學效果不明顯。
2.2兩組標本操作能力及撰寫科學論文水平比較 通過表1可以看出,無論在標本操作能力方面,還是在撰寫科學論文的方面,實驗班明顯優于對照班,有統計學意義(P
2.3對照班與實驗班考試成績比較 通過表2可以看出,實驗班與對照班比較,主觀理論考試成績差距不大,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方案優化選擇的成績,PBL教學班級的成績明顯優于傳統教學班,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PBL是一種把學生置于混亂、結構不良的情境中,讓學生成為該情景的主人,不斷地激發學生去思考、探索,最終解決問題的新的教學模式。由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最初主要用于醫學教育,它以"教師課前提出問題-學生查找資料-分組討論-教師總結"的教學代替傳統教學,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2]。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實用于各學科的教學方法。
3.1 PBL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區別 在PBL整個教學活動中,主體為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將運動解剖學基礎和臨床應用的知識點相互滲透,通過提問、查閱大量文獻資料、討論及實驗論證、教師歸納總結等,將基礎與臨床課知識點的銜接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學生對知識整合的能力。在傳統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占絕對主導地位,教師以"講"為主,學生以"聽"為主。教師"一言堂的講授",學生學習起來缺乏情趣,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無法發揮,合作學習、創新精神的能力嚴重受到抑制,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
3.2 PBL在研究生《運動解剖學》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究生在學習《運動解剖學》之前,均在大學本科時期的學習了《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并通過臨床1年的實習,部分研究生同學尚有1~2年的工作經歷。在開展PBL教學上起到了積極作用。涉及到運動系統的骨性結構、溝管孔裂等標志、關節的組成及結構特點、肌肉的配布及各肌性標志等方面與臨床外科常見手術入路的選擇、相應疾病的關聯上。把運動系統的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整合起來,達到基礎與臨床醫學知識的融會貫通,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以及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在2011級研究生《運動解剖學》教學中開展PBL教學試驗,經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時也可以在我院研究生《影像解剖學》、《頭頸解剖學》、《脈管學》等教學中進一步的深化和推廣。
3.3 PBL在研究生《運動解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年來在研究生《運動解剖學》教學實施過程中,發現PBL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進行PBL教學時,學生還需花大量的時間查閱資料、收集信息、分析和討論,導致學生在課前準備的時間遠遠多于傳統式教學[3]。他們對解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及臨床知識了解不一致,無法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2分層次設置實驗內容,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
按照“扎實基礎、自主開放、鼓勵創新”的原則,大幅度調整實驗課程內容和授課程序,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呈漸進式銜接,按基本技能實驗(50%)、綜合設計性實驗(40%)、研究創新性實驗(10%)三個層次設置實驗項目,編寫與之相適應的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大綱和實驗教材,逐漸形成從宏觀至微觀、從形態至機能、從簡單至綜合、從基礎至臨床,縱橫相互聯系的實驗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同時,根據不同學科特點,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2]。基本技能實驗結合理論課教學,開設傳統的經典驗證性實驗、基本儀器使用、實驗動物手術操作、實驗數據和圖形的記錄、采集和處理,訓練學生基本實驗操作和技能。綜合設計性實驗引導學生以“一個問題”為中心,綜合多學科知識點,從人體器官、組織細胞的形態結構、遺傳特性、生理生化到疾病發生的分子機理、基本病理過程、藥物作用等多個角度來設計實驗,使學生以跨學科的思維方式建立整體的概念,增強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與思考。設計性實驗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運用已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獨立設計并開展帶有研究性質的綜合性實驗,搜集必要的實驗數據并加以分析,寫出實驗論文,以學術交流會的形式,討論各自的實驗結果,從而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及創新意識[3]。研究創新性實驗結合學校“大學生創新實驗計劃支持基金”,學生自行組織課外科研小組,在導師的指導下設計感興趣的小型科研課題,申請創新實驗基金或參加指導老師的在研課題。該實驗從實驗設計、科研實施、結果整理分析到論文撰寫,全部由學生獨立完成。2007年以來,我校7年制及5年制醫科各專業學生共獲得資助15余項,資助經費達10萬元,公開發表科研論文28篇,獲得各種獎勵及發明專利20余項。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創新實驗,采取自主式、學導式、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學生接受了較全面、嚴格、系統的科研訓練,啟發了他們在科研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方式,提高了獨立工作和科研創新能力[4]。
3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是中心實驗教學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富有內涵的第二課堂活動,既強化了學生實習、實踐環節,也提供了互動的師生交流空間,創造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通過引導學生參加社會活動,激發了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縮短了學生與社會的距離。醫學昆蟲學課程教學中,采取了專題講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結合所講授的專題,把學生組織成若干社會實踐小組,利用周末開展小型調研活動。學生們在輔導教師的指導下,走出實驗室,制訂醫學昆蟲調查、防治技術方案,在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及興趣。臨床藥理學將實驗課搬到工廠車間,讓學生現場親眼目睹制藥過程。人體解剖學在課余時間將學生組織成若干課外實踐小組,參與解剖技術室的尸體解剖與標本制作,使學生們在實踐中進一步學習掌握解剖學知識[5]。第二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既強化了學生實習、實踐環節,也創造了互動的師生交流空間和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機會,有利于加強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和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2001級7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趙菁同學,從大二開始,就參與了“河南省重點科技攻關基金資助項目”的有關課題研究。她提出的將物理和化學中有關載體模型的思想引入到生命科學領域的原理,在我省大中專院校尚屬首例。其研究課題“小鼠IFN-γ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和轉染鼠腹腔巨噬細胞抗腫瘤效應研究”已在基礎研究中獲得了肯定的治療結果,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實驗依據。在大學學習的幾年里,趙菁同學將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全都用在了科學實驗和科技制作上[6]。當中心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來發展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時,趙菁就找來理工科的學生成立課外科研小組,常常領著小組成員研究生物、電子技術,搞科技制作,一項一項的創造發明問世,并連續在“挑戰杯”競賽中獲獎。在第二屆“挑戰杯”河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針劑破口器》、《新型解剖床》榮獲二、三等獎;在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針劑破口器》榮獲三等獎;在第四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趙菁同學主創的《河南醫美樂醫療器械有限責任 公司》創業計劃榮獲銅獎;在第三屆“挑戰杯”河南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趙菁同學的兩件作品《解剖室空氣凈化裝置》和《便攜式電子防暈動裝置》分別獲得二等獎和優秀獎。在校期間,她連續四年在全省、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劃競賽中獲獎,2003年被授予“中國大學生跨世紀人才獎———建昊獎”,2004年榮獲“青春中華―首屆中國青年文化周特別獎”,2005年8月被授予“第二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2005年11月被授予“首屆河南省十佳青少年讀書成才獎”,2005年12月榮獲“中國十大年度大學生創意人物入圍獎”,2006年2月榮獲“首屆河南省十大教育新聞暨教育新聞人物獎”,2006年6月獲得“鄭州市學習標兵獎”,截至目前,她已擁有7項國家專利,被譽為“學生發明家”[7]。2004級臨床醫學專業盧沛琦同學積極參與老師的科研活動,將所學知識與科學實踐結合在一起,利用第二課堂活動,在指導教師的帶動下順利完成一項科研內容,其撰寫的科研論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體外誘導為心肌細胞的實驗研究》,在2006年鄭州大學組織的學生科技競賽活動中,榮獲“鄭州大學學生科技創新與科技論文”一等獎。
4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中心將網絡信息技術引入實驗教學,建設了一批數字化、網絡化的實驗教學平臺。包括人體解剖學虛擬實驗室、數字網絡多媒體解剖學實驗室、數碼顯微互動形態學實驗室、多通道生物信號采集系統和機能學仿真實驗網絡教學系統實驗室等。各實驗室根據不同需求裝備相應的數字化網絡設備,使實驗室信息網絡硬件建設處于國內高校實驗室領先地位。虛擬、仿真實驗軟件與實驗硬件配合,多媒體技術,網絡教學———三種教學手段,進一步強化了實驗教學效果。我們自行研發的一套局部解剖學虛擬教學軟件,利用虛擬的人體三維技術實現了“虛擬人體解剖”,學生通過鼠標、鍵盤等工具輸入相應的變量,進行逼真的人體解剖實驗,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受到學生和省內外同行專家的一致好評[8]。借助校園局域網和中心網絡實驗平臺連接,應用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開辟了試驗項目網上預約、網上預習、網上復習、在線實驗等方式消除空間和時間上的障礙,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網絡平臺獵取本專業發展前沿信息和新技術的方法。在中心網站創建的局部解剖學虛擬實驗室、機能學網絡仿真實驗室、形態學網絡標本陳列館。由于網絡教學的個體性和交互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與創造性。
5完善實驗考核方式,科學評價實驗教學效果
隨著醫學影像學的進展,影像設備越來越先進,影像診斷學要求醫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人體斷層解剖學知識,從而使斷層解剖學成為醫學生繼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后的又一門人體解剖學課程。我校于2001年對影像學專業開設了斷層解剖學課程,并不斷的開展教學改革和科研的工作,以求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以下就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其他院校的教學經驗,對斷層解剖學實驗教學提出幾點體會,供同行參考。
一、教師綜合素質的培養
1.教師應有豐富的解剖學知識
斷層解剖學是研究人體各種方位斷面上器官和結構的形態、大小、位置和毗鄰關系的形態科學。教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的知識,同時對每個斷層的器官結構位置毗鄰關系以及各個斷層間的變化都應了如指掌。因此,我們先后選送中青年教師全脫產到山東大學醫學院及其舉辦的斷層解剖學學習班學習,以豐富教師的解剖學知識。
2.教師應有熟練的操作技能
斷層解剖學實驗教學必須有足夠的標本讓學生觀察,所以教師應該具備熟練的標本的制作技術,如分離腦、肺、肝等主要器官的斷層標本制作技術。熟悉斷層標本在制作過程中會出現的磨損情況,標本的變異情況等,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指明。
3.教師必須具備相關的臨床知識
一個合格的斷層解剖學教師,不僅要知道解剖學知識,教授尸體斷層解剖知識,更應該了解相關的影像學知識,包括各種影像技術的成像原理、特點及進展,能熟練講授dsa、ct解剖、mri解剖和ect解剖的器官結構。因此,我們進醫院影像科學習正常ct解剖、mri解剖和ect解剖,同時了解各種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影像診斷。講授時能使基礎和臨床相結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的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建立以疑難問題為中心,學生自行觀察在體器官、斷層標本、親手切制離體器官斷層標本,并對照ct、mri圖像學習的實驗教學模式。[1] 這種方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鍛煉他們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有效的提高了教學質量。
1.設立“疑難問題”,做好課前預習準備
在實驗前給學生出幾道能概括實驗內容的問題,讓他們圍繞這些問題做好課前預習。學生通過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會了自學的方法,樹立了自學的信心,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培養學生的“整體-斷層-整體”斷層解剖思維
實驗課要讓學生觀察在體標本,反復在大體上模擬做斷層,再結合斷層標本讓其知道斷層標本上結構什么時候出現,為什么會出現;最后親手切制離體器官斷層標本進行比對。讓學生明白學習斷層解剖學不能光知道一個器官的整體,也不能光從斷層到斷層,而應該讓學生建立起“整體-斷層-整體”斷層解剖思維。
3.斷層標本與影像圖象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斷層解剖教學過程中,實物標本的觀察和臨床ct及mri圖像的觀察是重要的內容。臨床ct及mri圖像的觀察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整體-斷層-整體”斷層解剖思維,觀察每個器官的立體結構及平面結構,再通過ct及mri圖像一一進行比對。這樣從大體標本到斷層標本,從斷層標本到ct及mri圖像,反復進行觀察。從而達到記憶ct及mri圖像及斷層標本上的器官組織的形態結構,提高學習的效率,為學習影象診斷學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實驗條件和教學設備
1.模型、掛圖、標本及ct、mri圖片
實驗室內必須具備足夠數量及較高質量的教學標本,這是完成一次實驗教學最基本的條件。我們根據教學計劃提供和斷層解剖學相關的局部解剖標本和盒裝的系統化的斷層標本及臨床正常的ct、mri圖片。同時準備相當數量的模型和掛圖,因為有些結構不能在標本上直接觀察,必須借助模型或掛圖來顯示。
2.標本陳列室
標本陳列室是解剖學科乃至一所學校的窗口,陳列的標本是解剖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我們建立了大體(系統解剖、局部解剖)陳列室和斷層解剖陳列室兩間。尤其在斷層陳列室內陳列四套全身各個部位的橫斷層、冠狀斷層及矢狀斷層的標本,在每個標本旁邊擺放該標本拍照放大過的教學照片(35cm*40cm),并對照片上的結構進行標注。學生可以充分的利用這一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大的增加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
四、教學效果及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