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8 13:55:2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造福工程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工程造價審計在政府投資項目的審計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對節約資金、提高管理水平起到明顯的作用。近些年,投資審計備受關注,各級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投資審計工作,但是政府的審計任務繁重而審計力量又不夠,因此,各種有效的審計方法對工程造價審計工作的開展極其有利。
1、重點抽查法
此種方法的審計重點是:單價高的或者工程量大的項目、有關的計費標準等。目前,政府在投資項目的結算中普遍存在高估冒算現象,“三超”現象比較嚴重,重點抽查可以發現違法亂紀的行為并予以糾正,有效的節約了政府的財政資金。這種方法風險小、效果好、審計時間短。
例如,深圳某區的海關大廈進行工程造價審計時,發現其投資較大,工程項目多,因此審計人員采用重點抽查進行了工程造價審計。經過排查,發現其天花進口礦棉板的報價80元/㎡,比市場同類高出好多,審計人員要求單位提供該海關報關單、合同和發票,同時又實地進行直接查詢,經過多方取證,在證據面前,有關單位終于同意按56元/㎡結算,為政府節省了大量的資金。
2、典型法
在造價審計中,經常會遇到不同的項目中出現類似的問題,是工程結算的典型問題。
2.1虛列工程項目、涂改原始簽證資料
有些單位在送審資料時私自涂改簽證,虛列項目,試圖蒙混過關。所以就要求審計人員認真檢查核實每一份文件的真假。例如,某單位在某工程造價結算時,在資料中把土方改成石方,人為的把工程的造價抬高。
2.2增加工程
有的承包商中標得到工程后,故意增加工程簽證來彌補損失,造成某些管理者為了利益亂簽證、補簽證,審計人員通過仔細審查,發現簽證的工作量遠遠大于實際。例如,一些管理者土石方的簽證中會用到“大約”等模糊字眼來計算,土方數據不經過計算和說明,其真實性就大打折扣。
2.3重復簽證
現場的管理人員對工作不負責任,或者素質不高,都會導致重復簽證的產生。例如,某單位在進行潛水泵抽水臺班的簽證時,同時又簽證了普通工人工日,多少技術工人等。潛水泵抽水臺班價格中實際上包含人工工日價格,如果審計人員不清楚這些的話,很容易被這些人鉆了空子。
2.4變更項目不變通
變更增加的項目需要增加造價,但是減少了項目以后反而反復計算而不扣除。例如,有些單位的竣工圖紙上只標了增加的項目,減少的項目不做標注;有的拿走送審文件中的不利自己的資料,試圖騙取財政資金。
2.5私立獎勵項目、亂發獎金
某些單位自己設立一些比如節約獎、組織獎、合格獎等獎勵項目,通過檢查,會發現這些獎項好多都屬于變相的自我嘉獎,大都不屬實,所以不應該計算入工程造價。例如,某單位在合同條款中的質量要求等級為“合格”,但是同時又規定如果達到等級的話獎勵10萬元,工程建設達到合格是基本要求,本來就應該做到,所以設立這個獎項是變相的套取公共財政資金。
3、指標篩選法
該方法是通過常用配件、構件的材料指數和造價指數來審計。審計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要分析項目的經濟狀況,找出誤差相對較大的項目審計。比如標準的住宅樓或者廠房的建設,通過對建筑面積和鋼筋的含量的具體分析,就能得出使用鋼筋的大概數量。此方法發現問題迅速,審計效率高,但是必須要有相關的造價指數和工程指標。例如在對某個村鎮的扶貧宿舍和廠房審計的時候,用此方法審計,發現廠房的造價成本較高,經查證,單位為了在固定資產登記的時候向銀行貸到比較多的資金,所以把二次裝修的造價并到一起,從而增加了成本。
4、分組法
在工程預算上,把一些工程量相近或者,有某種關系的一些項目編成一組,通過計算某個項目從而判斷其他相類似的項目的工程量。例如樓面面積、裝飾層、找平層、天棚抹灰、腳手架等可以編成一組,把樓面面積計算出,其他工程就能得到類似的量。分組法雖然可以節約審計時間,提高效率,但是對預算項目分組要耗費比較多的時間,對分組法實行成本效益的分析以后才考慮使用此種方法。
5、參照法
結算工程的時候,建筑材料的品種和價格差別大,很傷腦筋。所以,查閱價格表,并對之前的結論進行借鑒吸收,通過比較,得到正確的數據。例如,某個信號燈工程中所用到的設備控制器價格參照了之前審計結論的價格;一些交通設施的價格的制定就是參照了交通管理部門的賠償價格。使用參照法質量高、簡單易操作,對建筑領域的新設備、新技術、新材料等都適用。
1、對招標文件及相關條款要嚴格把關
為了防止在招標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必要的索賠事件,在招標時招標文件的各項條款應該嚴謹,工程造價應該盡可能的明確,按照招標設計要求合理制定施工方案以及造價,把結算時可能產生的矛盾降到最低。
2、嚴密審核合同
應關注招標環節與合同環節的銜接,合同語言應表述完整清晰,對于在結算過程中容易出現分歧和各類影響的問題在合同中要提前明確。
3、工程量需要定期申報審批
建筑方在施工過程中的進度要嚴格按照合同執行,施工方工作量的申報有固定的時間,并不是自己隨意控制的,過期付款順延。
4、材料設備驗收手續要完善
為了便于獲得供應價格的優惠,也方便以后更好的開展維修保養工作,審核好的材料設備要辦理核對驗收手續,以確保和買賣一致。不同的施工單位要給出相同或相近的價格。
5、材料批價的審核制度要健全
核價單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申報廠家的產品能不能被使用,因此,材料的核價單不僅要精確,還要有統一的流程。
6、現場變更的技術審核要加強
現場變更要根據實際情況,避免后期施工造成的費用增加等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煩。
7、現場簽證的審核要加強
為了減少簽證發生,對隱蔽工程的簽證應該客觀,隱蔽部位要標示清楚,項目和質量完成情況要標明,現場簽證的數據要寫清晰。簽證必須嚴格按照合同處理,不得隨意更改。目前大多數甲方在辦理簽證后,缺少驗收手續,對于乙方在獲得簽證后是
否按簽證要求去施工,則很少注意,這是應該引起重視的環節。例如,在地下室施工中,乙方常常以地下室容易滲透為理由,要求將基礎部分素土回填改為3:7灰土回填,甲方在辦理簽證后,并沒有很注意乙方是否按照規定來完成,結果乙方僅用少量石灰粉,用挖掘機灑幾遍,用原土就回填了。8、竣工圖紙要認真審核
為了不出現竣工后圖紙與實際不符的情況,在施工完成后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應嚴格把關竣工圖紙,以便結算的精確以及后續維修管理的便捷。
工程造價審計方法多,優缺點不一,學會正確的選擇對提高審計工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政府投資項目的標準和建設難度不一樣,所以對審計方法進行選擇時,要進行多方面考慮,做到科學使用。
參考文獻:
主管單位:河北省建筑材料工業辦公室
主辦單位:河北省墻材革新辦公室;石家莊市粉煤灰綜合利用和墻改辦公室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8249
國內刊號:13-1187/TU
郵發代號:18-21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在科學研究完成之后,需對其研究結果立即加以總結,并以論文或報告的形式闡明其發現及 發明。否則,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發明與發現逐漸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復前人所 做的工作,發生不必要的人力與物力的浪費。因此,學術論文的寫作就是貯存這些科研信息 ,使它成為以后新的發明、發現的基礎(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利于科學技術事業的延續 和發展,不斷的豐富人類科技寶庫。人類文明的延續與發展,正是憑借著這種連續性不斷地 積累、創造、再積累、再創造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學術論文是貯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載體, 而寫作論文則是總結科學發現的重要手段。
2傳播科研結果
早在19世紀,英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對于科研工作,必須"開始它,完成它,發 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因為,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發明,都是社會 成員的個體勞動或局部承擔的科研活動的結晶。對于全人類來說,很有必要將少數人的成果 變成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科學技術沒有國 界),才能使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進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論文付諸實施 的。這種傳播方式可以不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也可以傳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 的英國《自然》雜志,首次報道了利用克隆技術(無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綿羊,它無疑是基 因工程研究領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因此學術論文也是傳播科研信息的 重要載體。而且按照公認慣例,科學成果的首創權,必須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刊登在學術期刊 上,方能得到承認,而新聞媒體傳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認的。
3交流實踐經驗
從事臨床及醫療工作一線的其他人員,通過不斷地實踐,積累出較多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 教訓。而這些經驗與教訓是十分寶貴的。將它們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總結,并以論文形式發表 交流,就能發揮巨大的指導與借鑒作用,造福于人民。
4啟迪學術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各種學術思想,這些學術思想通過論文 的形式不斷地探索與交流,并相互啟迪,形成新的學術思想,以促進科學事業的發展。
5提高研究水平
學術論文寫作的目的:1:貯存科研信息 在科學研究完成之后,需對其研究結果立即加以總結,并以論文或報告的形式闡明其發現及發明。否則,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發明與發現逐漸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復前人所做的工作,發生不必要的人力與物力的浪費。因此,學術論文的寫作就是貯存這些科研信息 ,使它成為以后新的發明、發現的基礎,以利于科學技術事業的延續和發展,不斷的豐富人類科技寶庫。人類文明的延續與發展,正是憑借著這種連續性不斷地積累、創造、再積累、再創造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學術論文是貯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載體, 而寫作論文則是總結科學發現的重要手段。
2:傳播科研結果 早在19世紀,英國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對于科研工作,必須“開始它,完成它,發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因為,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發明,都是社會成員的個體勞動或局部承擔的科研活動的結晶。對于全人類來說,很有必要將少數人的成果變成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才能使科學技術不斷地發展進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論文付諸實施的。這種傳播方式可以不受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也可以傳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首次報道了利用克隆技術(無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綿羊,它無疑是基因工程研究領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因此學術論文也是傳播科研信息的重要載體。而且按照公認慣例,科學成果的首創權,必須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刊登在學術期刊上,方能得到承認,而新聞媒體傳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認的。
3:交流實踐經驗 從事臨床及醫學科研工作一線的其他人員,通過不斷地實踐,積累出較多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而這些經驗與教訓是十分寶貴的。將它們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總結,并以論文形式發表交流,就能發揮巨大的指導與借鑒作用,造福于人。
4:啟迪學術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基礎上,形成并發展起各種學術思想,這些學術思想通過論文的形式不斷地探索與交流,并相互啟迪,形成新的學術思想,以促進科學事業的發展。
二、抓工程建設,把質量當生命,公而忘私。
正如他的那句口頭禪所說:工程是百年大計,要“銅幫鐵底”。他正是這樣身體力行的。十幾年在工地上的摸爬滾打,使他練就了一副過硬的識假打劣的本領。經他施工的大大小小120多項工程沒有一項不合格,其中:獲得處優良工程的不下20項;馬蓮渠改道工程、漢渠南干溝涵洞工程、貢碑溝涵洞工程、秦渠紀家湖涵洞工程、農場渠砌護工程、水利廳院落改造及道橋工程等獲得了水利廳優良工程;1995年的管理處培訓大樓工程被評為自治區優良工程;在1998年的紅三干渠12標段工程施工中,由于他加強管理,狠抓質量,使該段被評為優質工程,受到了扶貧揚黃灌溉工程指揮部的嘉獎。多年來,他總結摸索出了一套“四早五定三把關”的施工經驗,即早安排、早勘測、早設計、早施工,堅持定方案、定任務、定人員、定資金、定時間,嚴把設計、審核、驗收關。嚴格實行工程建設法人制和項目責任制,積極配合實施監理制。他注重規范管理,每項工程都要求簽訂,層層把關,按章操作,嚴格施工。他堅持原則,鐵面無私。他的只看質量不看人情的嚴厲態度,使許多施工人員不寒而栗。他不分晝夜,堅守工地,為管理處贏得了安全保障和信譽。
三、抓制度建設,科學管理,因材用人。
1、建章立制,規范管理。他接手工程隊以后,打破舊框框,建立了各類人員崗位責任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成立公司后,又制定章程,完善用工合同,制訂了詳盡的《工程施工規范》等,并帶頭嚴格執行。
2、獎優罰劣,獎勤罰懶,打破喝“大鍋水”的平均主義分配方式,無論在工程公司當經理,還是在任副處長后、綜合經營、工程時,他都制訂了明確的獎罰細則,兌現起來也決不手軟。
3、抓后備隊伍建設,著力培養、使用年輕人,放手使用,給他們以鍛煉機會。他提出每年抽調一批大、中專學生和各所的技術員上大工地實踐鍛煉,為全處培養了一批懂業務、會管理、能吃苦的技術人才。
四、抓經營管理,大膽改革,大刀闊斧上馬新項目。
火災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歷程中所面對的一種典型災害,一方面是由人類的社會活動與經濟活動產生的非自然界固有因素所引起的,另一方面其自身又具有復雜的自然屬性。因此,要實現災害防治經濟性和有效性的統一,就必須對包括火災科學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諸方面復雜性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而作為一門學科,火災科學因科學問題集中、創新余地巨大,已成為一個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國家安全以及科技進步密切相關的有長期生命力的研究領域。
經過對火災科學多年的學習和研究,孫金華教授已對其有了深刻的認識。在火災動力學,火災風險評估與保險、未來能源利用中的火災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研究成果――構建了化學物質熱自燃危險性預測的均溫、非均溫理論模型,發展了熱自燃臨界參數的數值分析方法建立了云霧火焰陣面前區未燃微粒子運動的數學物理模型,并從理論原理和實驗上揭示了可燃性粉塵云爆炸下限比相應可燃性氣體爆炸下限低的本質規律,與合作者一起創建了基于火災雙重性規律和統計理論相耦合的火災風險評估理論體系和技術方法,創建了建筑火災直接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概率預測模型。
自2002年回國后,緊密圍繞我國火災安全的重大需求以及世界火災科學的前沿研究,孫金華立足于火災科學基礎與應用基礎問題,與他的同事攜手,共同構建了在國際上具有創新特色的火災風險評估理論體系和技術方法,實現了火災風險的動態和量化評估,撰寫了我國第一部《火災風險評估方法學》的學術專著,為我國亟待解決的建筑性能化防火設計方法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該研究成果已經在國家奧林匹克體育場館等許多國家重大工程和公益項目中得到成功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獲得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這一工作的基礎上,他又率先在我國開展了消防與保險互動機制中的基礎科學問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建筑火災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概率預測方法編制了建筑火災直接財產損失預測軟件,構建基于火災動力學和統計理論耦合的火災財險費率厘定模型和火災第三者公眾責任險費率厘定模型。在scI高影響區期刊Risk Ana/ysis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了多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并被國際同行評價認為“非常有科學價值”,撰寫的學術專著《火災風險與保險》被收入到當代杰出青年科學文庫。
針對我國危險化學品火災爆炸事故頻繁發生,事故后果非常嚴重的情況,孫金華教授以化學物質熱自燃誘發火災爆炸為研究突破口,創建了危險化學品熱自燃危險性預測的理論和數值分析方法,解決了國際基于小藥量分析測試來預測化學物品熱自燃危險性不準確的世界性難題,并揭示了無機酸對硝酸銨等危險化學品分解的催化作用機理,他的成果分別發表在SCI高影響區期刊Jouma/ofPowerSource、Jouma/of Hazardous Mater/a/s等國際學術期刊上,并受到了國際學者的好評和廣泛關注,為此他被邀請與國際學者一起合作撰寫并出版了英文著作New Research on Hazardous Mater/a/s。
在“造福”中升華人生
盡管身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以及工業火災研究室主任,孫金華教授并不是從最初就把研究方向鎖定在火災安全科學領域的。
他的轉折始于1995年。那一年,他獲得日本文部省獎學金,遠涉日本,于東京大學進行深造。他的導師就是世界火災科學界頂級學者,時任國際火災安全學會主席的平野敏右教授。細論起來,平野敏右教授仿佛是火災科學界的“普羅米修斯”,將國際火災科學領域的先進知識傳播到中國,并一直致力于推動我國火災安全事業的發展,先后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獎和國際科技合作獎。追隨平野教授,孫金華開始正式接觸火災,并深入研究了火災動力學規律及防治技術。1999年4月~2002年3月,他先后以“重點研究支援研究員”和“外國人特別研究員”的身份分別受聘于日本學術振興會以及日本科學技術廳,在日本國立消防研究所從事燃燒學、安全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名師出高徒,到本世紀初,在國際火災科學領域,看上去入門不深的他已經嶄露頭角,甚至引起了我國火災科學之父范維澄院士的注意。
2002年4月,在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的支持下,他毅然回國,成為該領域的第一個特聘教授。在范維澄院士主持的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他獲得了一個非常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研究平臺。
X把全部心血獻給草原生態建設,足跡遍布X縣。特別是近年來,X帶領團隊技術骨干大膽試驗,探索適合X地區沙化草原治理的有效途徑。在具體工作中,從牧草補播、鼠蟲害防治到圍欄封育及工程實施的各個技術環節,X都嚴格按照項目方案設計要求組織實施,充分發揮了項目地區技術負責人的積極作用。
令人驚喜的是,在取得顯著生態效益的同時,當地草原生產功能得到基本恢復,其成功經驗在全省其他適宜地區得到應用,真正實現了科技推廣,造福一方,既構筑起遼西北生態屏障,更使得生態環境得以徹底改善,同時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及當地草原畜牧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由X主持、參加及推廣的重大科技項目,累計實現新增純收益達X億元。
與此同時,X還承擔著草原植保工作重任。為此,他積極開展鼠蟲害防治、草原病害毒害草防治、草原防火站等項目建設,為草原植被保護工作付出了極大努力。他帶領團隊在全省率先組建了草原鼠蟲害測報室,創建了鼠蟲災害上報信息平臺,為及時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學準確的理論依據。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有關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研究也進入了新階段。國內外對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的研究現狀有一個更清楚的了解,相關的學術論文也有很多,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 國際有關STS的現狀研究
2010年4S學會(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科學的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在日本東京召開,這次會議內容表現出了更多的學術比較性,許多學者開始反思歐美的STS研究傳統,主張建立多文化視角中的STS研究。開始關注各種各樣的全球問題,其中探究全球問題解決中的科技與公共政策的論文數量為最多,表現出了區域化、復雜化、多元化、經驗化和現實化等特征。
相關的學術論文還有馬會端,陳凡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國際STS研究的多元化走向――第24屆國際科學技術與社會會議述評》等。《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國際STS研究的多元化走向――第24屆國際科學技術與社會會議述評》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STS的多元化研究趨勢,在既定的大會主題下,學者們分別對埃呂爾技術社會思想,技術與能源環境政策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同時,也涉及STS教育、技術民主化、科學技術的社會建構、技術倫理、技術創新等諸多層面的問題。既從技術哲學的角度,又從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角度,對當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廣泛交流。
2 中國有關STS的現狀研究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在提高,水利工程建設歷史上給人以"傻、大、黑、粗"的形象也隨著科學的進步正在向生態水利、生態工程上發展,且很多地區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人們認識到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態直線化,河道橫斷面幾何規則化,河床材料的硬質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包括筑壩導致順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筑堤引起側向的水流聯通性的破壞。從保護生態環境的高度,充分認識這種負面作用,積極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對于受損河流生態系統予以必要的補償,維護水域生態系統的功能,是流域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1堤防工程生態技術必要性
隨著科學進步,人們認識到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態直線化,河道橫斷面幾何規則化,河床材料的硬質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包括筑壩導致順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筑堤引起側向的水流聯通性的破壞。從保護生態環境的高度,充分認識這種負面作用,積極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對于受損河流生態系統予以必要的補償,維護水域生態系統的功能,是流域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近年來,各地在進行防洪工程建設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經采取了一些新技術和新材料加強河流的生態建設。比如生態型護坡技術,堤防綠化措施等。但是這些技術經驗還缺乏系統的總結,也迫切需要有關技術規范和技術導則的指導,使之更具科學性和規范化。
2生態化建設的建議
2.1有關防洪工程規劃的原則。工程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分析方面應加強,權衡滿足人的需求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的關系,即進行工程項目經濟技術及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改變現行的單一經濟技術評估指標體系。以往的治河工程著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與岸上生態系統的有機聯系,忽視了河流周圍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視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復。因此,在進行防洪工程的規劃時,應明確河流與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處于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建議按照“河流生態廊道”的范圍,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和建設。在平時的設計當中除說明需進行常規的水文、地質的測量勘察外,還要補充加強相關范圍的生態系統調查的要求,重點是生物群落(動物、植物)的歷史與現狀調查,對特定的生物群落與水體的相互依存的關系有明確的認識。
2.2堤線布置及堤型選擇河流形態的多樣化是生物物種多樣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態的規則化、均一化,會在不同程度上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因此,針對有關條款,建議補充或強調以下要點:在堤線布置原則中,補充說明應盡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態,保留或恢復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亂狀態,即保留或恢復濕地、河灣、急流和淺灘。在確定堤防間距時,遵循宜寬則寬的原則,要處理好行洪和生態保護要求與土地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河槽和河漫灘不僅要能滿足設計洪水行洪要求,還要保持一定的淺灘寬度和植被空間,為生物的生長發育提供棲息地,發揮河流的自凈化功能。堤型的選擇原則除滿足工程滲透穩定和滑動穩定等安全條件外,還應結合生態保護或恢復技術要求,盡量采用當地材料和緩坡,為植被生長創造條件,保持河流的側向聯通性。
2.3河流斷面設計。自然河流的縱、橫斷面也顯示出多樣性的變化,淺灘與深潭相間。因此設計規范中應提出河道盡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規則斷面。避免因規則斷面而導致流場的均一化,增加與生物的親和力,并有助于與自然風景相協調。與上述設計相對應,需要推廣使用一些與非規則斷面有關的水力學計算方法和配套的實用工具或計算機軟件包。
2.4岸坡防護。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對生態系統沖擊最大的因素是水陸交錯帶的岸坡防護結構。水陸交錯帶是水域中植物繁茂發育地,為動物的覓食、棲息、產卵、避難所,也是陸生、水生動植物的生活遷移區,至關重要。因此,岸坡防護工程的設計應從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建設要求出發,采用與周圍自然景觀協調的結構形式,在滿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確保生態和景觀的護岸形式多種多樣。在典型的岸坡防護結構中,可盡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濾和墊層結構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構件和自然材質制成的柔性結構,盡可能避免使用硬質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漿砌塊石等,為植物生長,及魚類、兩棲類動物和昆蟲的棲息與繁殖創造條件。
2.5景觀建設。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觀建設中,可以強調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學價值,避免將水流置于過多的亭臺樓閣等混凝土與砌石形成的人工環境之中。水利工程設施要造成一種人與自然親近的環境,現代的城市景觀設計,應更多注重生物棲息地建設。水利工程還應為公眾廣泛參與和對兒童進行水環境保護教育創造良好條件。如水生態公園等。
2.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議強調施工期對生物棲息地進行保護和恢復,避開動植物發育期進行施工。對特殊區域的物種,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輔助保護措施,如它處養育等。取料場開挖后應進行適當處理,以滿足美觀和環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設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長的條件。料場區應進行植被恢復,與周圍景觀相一致。
科技增收:帶來農民歡笑
隆冬時節,溫暖如春的盈江縣舊城鄉,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隋啟君研究員與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合作選育的冬季馬鈴薯專用品種“抗青9-1”已進入收獲期。經盈江縣農技中心田間測產,平均畝產1602.1千克。其中畝產商品薯1500.6千克,大薯率87.6%,按當地市場售價計算,平均畝產值達2044.5元,為當地種植戶帶來了可喜的收益。種植戶板小紅樂滋滋地告訴記者:“種植抗青9-1不僅上市早,賣價高,而且還可以再種一季西瓜,相對其它品種等于多揀了一季的收入。”
這,只是省農科院“八百雙倍增”工程冬季農業開發和小春作物新品種新技術集中展示的一個縮影。
2009年,為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百億斤糧食增產計劃”,推動省糧食作物高產創建、間套種工作有效實施,支撐和引領云南現代農業發展,省農科院組織實施了旨在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八百雙倍增”工程。
圍繞工程實施方案中的“八個一百”工作內容,省農科院充分結合學科優勢和科研項目實際,通過派出科技核心成員、科技培訓和支持企業發展,推進增產增收核心試點村、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百畝核心展示和推廣應用等措施,有效地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充分發揮科技對增產、增收的示范帶動作用。
如今,一大批農業科技成果已在云嶺大地開花結果,造福一方百姓。
或許數字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省農科院在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提高服務“三農”能力上取得的成效和所作的努力:
2009年,省農科院全省累計示范推廣優良品種191個,推廣實用技術146項;建立各種作物新品種與實用技術百畝核心示范129個,增收490.9萬元,示范推廣112萬畝,增收15856.6萬元,帶動輻射1003.8萬畝,增收116644.3萬元;完成增產、增收核心試點村101個,項目區人均純收入平均增收447.1元;支持77家農業企業發展,企業實現增收695.1萬元;培訓地方科技人員和農民68885人次、州市學科帶頭人631人次。
科技興,產業富,農民笑。
據不完全統計,依托“八百雙倍增”工程,省農科院2009年在全省各地僅是水稻就示范了43.38萬畝,其中百畝樣板19個,面積1900畝,帶動面積430萬畝;玉米新品種云瑞、珍禾系列在全省推廣330萬畝,遍布各個州市,玉米系列品種全省樣板平均單產比主推品種增產80公斤以上,增產糧食41.96萬公斤,帶動面積達25.68萬畝;在成果轉化中,該院自主選育的“云大麥2號”最高單產720千克,百畝連片平均畝產629千克,刷新兩項全國紀錄;水稻新品系“云粳30號”在陸良高產創建中平均畝產806.1千克,較當地品種增產150千克;花油系列油菜品種在保山萬畝示范平均單產超過200千克。此外,甘蔗種苗溫水脫毒、水稻濕潤淺旋節本增效耕作等一批技術也開始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豐收帶來了農民的歡笑。彌勒縣章保村農民武永祥道出了廣大農民的心聲:“省農科院的專家來到田間地頭指導我們種新品種,用新技術,我們才獲得了豐收。科技是真佛,誰拜誰受益呀!”
推動創新,加速轉化,農業科技正在云嶺大地展現魅力。
攻堅克難:舉全力推進
早在“八百雙倍增”工程醞釀之初,省農科院黨委書記何興澤就多次強調,有為才有位,農業科研人員取得的創新成果,不能僅只停留在評職稱評獎項層面上,更重要的是把論文寫在云嶺大地,讓研究成果實實在在地轉化為生產力,支撐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造福于民,讓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面向‘三農’書寫新的篇章,把論文寫在云嶺大地,把成果留給廣大農村和農民”,何興澤向全院農科人員吹響了打一場科技成果攻堅戰的號角。
“八百雙倍增工程是省農科院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等重大決策的重要舉措,對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高服務‘三農’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省農科院院長黃興奇對八百雙倍增工程有著深入的思考。
在深入調研和認真思考基礎上,省農科院黨委、行政領導班子統一認識,理順發展思路,下了大決心,將2009年定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年,結合省科技增糧和科技推廣計劃的部署,啟動實施“八百雙倍增”工程,全方位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力爭在成果轉化上取得重大突破。
從2009年起,省農科院每年派出100名高級研究人員為核心的科技服務隊伍,示范和推廣100個農作物優良品種和100項先進實用技術,部署100個百畝連片核心示范區,新技術、新品種應用推廣面積超過100萬畝,選定100個有代表性的自然村作為增產增收核心試點村,重點支持100個農業企業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培訓100名州市級農業科技學術技術帶頭人。通過工程實施,使核心示范區、試點村糧食單產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倍以上,充分發揮科技增糧、增收的示范帶動作用。
“八百雙倍增”工程蘊含著豐富內容,也承載著省農科院大幅提高科技服務“三農”能力的迫切愿望和決心。
“攻堅克難”,省農科院副院長范源洪用簡短的四個字來形容省農科院不負使命,促農增收的心態。
“八百雙倍增工程點多面廣,幾乎涉及全省所有州市,涵蓋水稻、玉米、馬鈴薯、油菜、花卉、甘蔗、熱果、蔬菜、間套作技術等多個農業研究領域,面臨著工作經費缺乏,院內各所間工作推進不平衡,院內各所間、院內與地方之間協調、溝通和配合難度大等諸多困難”,范源洪表示:“不管困難有多大,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上,八百雙倍增工程是農科院3項重點工作中的亮點工作,必須舉全院之力全面推進。”
為此,省農科院成立“八百雙倍增”工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下屬各研究所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由所長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為具體負責人,確保專項工作的實施與管理;各學科帶頭人、項目負責人負責統籌本作物和相關作物的方案設計、技術保障措施、服務團隊組織等工作。同時,該院還建立起科學的目標責任制和考核獎懲機制,加強專項工作問責制和督辦通報制,將其納入年度考核,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創造經驗 :走活成果轉化一盤棋
“實施八百雙倍增工程,經驗之一在于全院品種、人才、技術資源實現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整合,做到了統籌規劃,科學實施,走活了全院科技成果轉化一盤棋,”省農科院科技產業處副處長、“八百雙倍增”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俊總結說。
省農科院下屬15個研究所,有97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十五”以來承擔完成國家和省的各類科技計劃項目300余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06項,其中二等獎以上獎項占全省農業高等級成果獎勵的近40%。育成稻類、玉米、麥類、油料、豆類、薯類、甘蔗、蠶桑、花卉等各種作物新品種117個,研究領域幾乎涵蓋了所有農業領域。然而,盡管有這么好的資源,但以往的項目實施主要是依托各個研究課題進行,單打獨斗,并沒有形成合力。
“八百雙倍增工程實現了全院資源的高度集成,做到了全院上下齊心,全體總動員,這在全院前所未有。”張俊說,八百雙倍增工程的實施,打破了條塊分割,各自為陣的局面,項目、經費和人才得到全面整合。就拿實施經費來說吧,除了積極爭取省財政專項經費支持,與省糧食高產創建、糧食作物間套種、玉米地膜、優勢特色作物和冬季農業開發等項目和經費對接外,還將各個研究所、各研究課題項目經費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做到重拳出擊,重點突出。同時,通過對全院人員、品種實行科學規劃,統一調度,集中力量,有力地推進了新品種、新技術的轉化和應用。
經驗之二,著眼三年計劃,實現整體統籌,分級有序推進。“八百雙倍增”工程實施期為3年,分院、所兩級分級負責實施。院層面出臺“八百雙倍增”工程總體實施方案,明確工程總體任務目標、工作內容,重點做好全院性的重點新品種新技術集中展示和16個州(市)學科帶頭人的集中培養培訓;各研究所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長和作物優勢,結合科技研究項目,重點做好相應的新品種新技術的種植核心示范和推廣應用。在各項目點,省農科院創新性地建立起領導聯系和專家分片負責制度,實行核心示范點點長制、增產、增產核心村村長制,下設科技骨干,各負其責。在作物生長的關鍵季節,各科技核心專家、科技服務團隊分鄉鎮、村和農戶開展蹲點服務,把各項技術措施和責任落實到位。
“去年實踐下來效果很好,全院上下真正形成了一盤棋,各項工作有序推進,這為今后工作拓展了思路,積累了經驗。”范源洪表示,2009年是八百雙倍增工程實施的第一年,還屬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今后還要不斷總結經驗,取長補短,不斷完善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長效機制,讓農民從科技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躬耕田野 :為了大地豐收
“八百雙倍增”工程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廣大農科人員的辛勤付出。
盧義宣研究員是“八百雙倍增”工程嵩明萬畝水稻集中示范點的“點長”。這位在農科戰線上勤奮耕耘多年的著名水稻專家最大的心愿就是竭盡所能,為農民多辦點實事。“農村需要新的品種、新的技術,更需要科技人員下去。”為此,他幾乎把全部時間都用在了實驗室和大田里。2009年盧義宣負責的云光109、云光101百畝水稻核心示范區大豐收,實測驗收平均畝產達849.56公斤,獲得了冷涼高海拔地區粳稻的高產。“老百姓反映米好吃,價錢也賣得高,只要對老百姓有利,就是有再大的困難也要想方設法繼續做下去”,盧義宣信心滿懷。
在甘蔗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關鍵期,甘蔗所病蟲害防治專家黃應昆研究員像往常一樣,馬不停蹄地奔赴德宏、紅河等甘蔗主產區,圍繞當前甘蔗田間管理,結合機械大培土、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在田間一線指導農民。“邊疆農民有土地,有資源,但沒有技術”,為甘蔗這一甜蜜事業傳經送寶,讓更多農民品嘗科技甜頭,黃應昆覺得,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
“春天,就來這里教農民播種,夏天來察看陸稻長勢,對農民進行中耕管理和高產栽培技術培訓,到了秋天更忙,要和農民們一起收谷子、測產和留種,1年里究竟來了多少次,我也記不清了。”長年累月奔波在田里,文山州硯山縣盤龍鄉凹龍科村1150畝“陸稻玉米間種”標準化樣板負責人,糧作所陸稻專家徐鵬副研究員被曬得面色黝黑,卷起褲管下田,誰也認不出他是個農科專家。“戶口在昆明,工作在州市”,徐鵬的幽默,道出了農科專家的辛勞,也濃縮著省農科院專家以服務“三農”為己任,恪盡職守、躬耕田野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