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9 02:08: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冶金行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國鋼鐵企業自動化水平還不夠高,普及不夠,大部分鋼鐵企業存在生產技術內容太廣,生產工藝太復雜和電氣自動化依賴太強等特點。
1.1冶金生產技術涉及內容太廣
鋼鐵企業冶煉環節多,涉及內容非常廣泛,生產過程中涉及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生產過程中突變因素多,冶煉過程涉及的技術非常復雜,生產過程中要控制好生產原材料,監控物理變化參數和環境的化學參數。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應該能控制或跟蹤生產過程的全過程,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涉及內容非常廣泛,只有這樣的控制系統才能保證生產過程的安全性,提高冶煉產品的產量,提高鋼鐵企業的經濟效益。
1.2冶金生產工藝太復雜
冶金生產工藝復雜,實際生產過程中工藝流程比較全,冶金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要覆蓋全生產過程,實現軟件與硬件的配合,優化生產過程。冶金電氣自動化系統呈現技術難度高,雖然技術人員具有非常專業的知識,掌握專業技巧,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提高生產效益。
1.3冶金自動化高依賴電氣技術
隨著我國鋼鐵聯合企業的生產能力的擴大,大部分小鋼鐵企業重新組合,形成更具競爭優勢的聯合企業。這些企業大量引進全自動化生產線,電氣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幾乎涵蓋了冶金全過程,冶金自動化高依賴電氣技術,通過電氣技術完成信號采集、信號轉換和結果運算等操作,實現鋼鐵企業的全自動化。
2、冶金電氣自動化技術應用現狀
冶金電氣自動化系統是利用智能控制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神經網絡技術、監控技術等控制和管理冶金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環節。就鋼鐵企業來說,通過冶金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控制軋鋼、高爐、轉爐,鑄造等技術環節,解決冶金過程中高溫,高熱等問題,為鋼鐵企業生產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許多大型鋼鐵企業設計或改造了許多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這些系統都能實實現人工智能操作,自動化操縱體系是單位操縱體系的主要構成,普遍運用在單位制造管制的每個環節,其中最重要的運用是智能化操縱技術%智能化技術中的專家體系,模糊操縱,神經網絡等技術被運用到鋼鐵行業的軋鋼體系、高爐、轉爐、連鑄車間、軋鋼調節體系等,版型在線監測、冷熱軋薄板、維修保養監控等功能。通過中央計算機系統控制各個子系統,實現子模塊與子模塊之間的轉換。冶金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使用現場總線技術,數據交換傳送技術,電腦合成技術等,推動冶金過程的標準化,程序化;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使用機器人手臂特自動化設備提高冶金企業的生產力,讓鋼鐵企業取得長足的發展,提高市場競爭力。
3、冶金電氣自動化技術應用前景
我國許多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通過引進電氣自動化技術,整合行業信息化水平,通過自動化控制系統提高生產控制精度,提高產品質量,進一步壓縮生產成本,降低資源消耗。這些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增加了冶金生產過程的穩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從這些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可以總結出我國冶金電氣自動化技術的應用前景,包括低成本自動化、行業信息化、智能控制、冶煉過程控制和綜合一體化控制等方面。
3.1低成本自動化
所謂低成本自動化是利用高精尖技術,通過自動化技術科學合理投資,減少投資成本,降低投資風險。許多中小型鋼鐵企業通過使用微型計算機作服務器,精準的實現對全過程、全流通實現電氣自動化控制,為企業實現了低成本自動化,也解決了中小型企業的約束。
3.2行業信息化
所謂鋼鐵行業信息化就通過計算機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實現企業信息化管理的標準化和系統化。大部分鋼鐵企業通過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采集生產過程中的原始數據,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分析和研究這些原始數據,使用科學管理決策分析軟件,挖掘潛在數據,為企業的發展提供科學合理的數據支持。
3.3智能控制
雖然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廣泛應用自適應、優化、模型預測等控制策略,但仍然不能滿足技術的要求,因為傳統的PID控制理論是適應數學模型復雜且變化大的特點,而智能控制對總控制程序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尤其是對于復雜程度較高的綜合控制系統,能分級控制智能設備,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3.4冶煉過程控制
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可以對產品質量監督、環保監控及物流跟蹤等多個方而實施全過程監控。電氣自動化控制系統采用新型傳感器、數據融合處理等高精尖技術對原材料質量、鋼水純度、熔渣成分、溫度、固廢監控等環節進行全程控制,提高鋼鐵企業的效益。
3.5綜合一體化控制
電氣自動化綜合一體化控制系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種系統打破了傳統的計算機、儀表、電氣在控制設備方面的專業界限與分工,實現了邏輯控制對模擬量進行控制的難題,極大地提高了系統的實用性與操作性。簡化了程序,降低了成本,電氣自動化綜合一體化控制系統系統將是鋼鐵行業電氣自動化發展的重要方向。
據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2005年12月5日新聞會上公布的數據。截至2005年10月末,已有2家境外投資者入股17家中資銀行。外資投資金額已超過165億美元。占國內銀行總資本的15%左右。其中,在國有銀行領域,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投資中國建設銀行54.66億美元。蘇格蘭皇家銀行、瑞士銀行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國銀行36.75億美元;在股份制銀行領域。亞行、花旗和匯豐銀行等投資了交通、光大、民生、興業、浦發、深發展以及籌建中的渤海銀行等。總投資額為29億美元;在城市商業銀行領域,加拿大豐業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荷蘭國際集團、德國投資與開發公司、國際金融公司等投資了北京銀行、上海銀行以及西安市、濟南市、杭州市和南充市商業銀行,總投資額為5.6億美元。
總的看來,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1)地域和運營門檻的限制進一步放寬,外資銀行已經相當廣泛地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競爭;(2)人民幣業務開放邁出重大步伐;(3)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速度加快,比重不斷加大;(4)外資銀行業務逐漸拓展,在許多領域體現出相當的競爭力。
二、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帶給中國銀行業的機遇
(一)有利于促進銀行體制改革,提高銀行業的運行效率
金融業全面開放有助于國內銀行服務效率的提高,進而有助于金融體系的完善,對金融安全起到正面作用。第一,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打破壟斷,增強競爭,促使中資銀行服務成本的降低和服務水平的提升,第二,外資銀行的進入,通過與中資銀行的競爭與合作,還可以引人新的技術和理念,如信用風險管理技術,提高中資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這不僅有利于促進國內商業銀行深化體制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銀行制度,提升總體競爭力,而且有利于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改善銀行業的營運質量,提高運作效率。根據相關研究證明,隨著外資銀行進人程度的加深,雖然國內銀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潤率、非貸款收益率、費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時呆賬準備率提高,從而促進我國本土銀行服務效率的提高。
(二)有利于中資銀行拓展海外業務和建立分支機構
根據的對等互惠原則,在允許大量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同時,中資銀行開展海外業務將會受到較少市場準入的限制。這為國內一些經營狀況良好、資產質量較高的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爭取更廣泛的生存發展空間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有利于他們走出國門,積極拓展海外銀行業務,擴大地域范圍和業務領域,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促進業務經營的多元化和國際化,從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增加市場占有率。同時,中國的銀行業也必須遵循國際“游戲規則”,即要按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慣例來運作。這必然促使中國的銀行業加快實施全面的風險管理,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和提高監管力度及有效性。
(三)增強國內銀行的資本基礎,提高抗風險能力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關鍵點是要徹底擺脫傳統體制下留下的種種包袱,尤其是不良資產。其中不良貸款成為制約中國商業銀行提高競爭力最大的“絆腳石”。外資的進入不僅能夠豐富不良資產處置的資金來源,而且能夠為我國不良資產處置帶來新的理念,畢竟外資投行在不良資產處置的技術、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國有著更為成熟的經驗。外資銀行的進入或參股國內銀行,既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國有資產,為國內銀行增強資本基礎,又能大幅度降低處置成本和信貸風險,提高國內銀行抵抗風險的能力。
(四)有利于提高中國銀行業監管水平
中國銀行業必須嚴格遵循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游戲規則”,特別是要根據以巴塞爾協議為準則的國際銀行業有效監管原則及標準和方法進行運作和管理。這方面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來說具有巨大的示范效應。同時,也促使中央銀行加強全方位和規范化的金融監管,增強監管能力,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三、金融市場全面開放給中國銀行業帶來的挑戰
(一)對中資銀行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形成沖擊
外資銀行健全的管理和內控制度、科學的決策機制和靈活的經營機制,以及先進的信息系統和發達的信息通訊設備有助于增強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提高業務拓展和規模擴張的能力。同時,許多通行的國際慣例和先進方法也是依據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成功經驗總結出來的。而中資銀行在這些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對中資銀行的業務形成沖擊
外資銀行的核心優勢就是良好的服務、豐富的產品,用服務爭奪客戶,用產品吸引客戶。對于金融產品的消費者而言,無論是公司客戶還是個人客戶,誰的金融產品好,誰的金融服務周到、體貼,消費者就向誰聚集。在產品方面,目前外資銀行公司業務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資、國際結算、存貸款、擔保、匯款等方面。近幾年外資銀行已經向中國市場投放了100多個品種的產品和服務,相當于國內商業銀行投放品種的3倍以上,顯示出外資銀行在產品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優勢。而在個人銀行業務方面,外資銀行善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貸款、按揭、存款及財富管理等服務,零售業務創造的利潤比重往往超過50%。今后外資銀行將會進一步充分利用其技術、經驗、品牌和人才,創新和推廣更多的產品,與中資銀行展開競爭。
(三)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下降,金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貨幣政策是一國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貨幣政策的實施需要通過銀行部門的傳導才能對實體經濟產生作用。目前,在華外資銀行的組織形式中,外資銀行的分行占絕大部分比例。由于分行并不是獨立的法人,外國銀行必須對其中國分行承擔無限清償責任,對中國儲戶和投資者的利益保護相對于子行與合資行來說較為充分。但同時也意味著外資銀行分行的經營管理受東道國的約束較少,我國的貨幣政策對外資銀行的控制力要弱一些,某些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會被部分地抵消。
(四)銀行業資本流動性危機
隨著金融業的全面開放,管制的放松和大量外資的流入,銀行流動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脹。面對這種局面,從資產方來看,銀行管理者擴大資產規模、追求高額風險利潤,將貸款投向高風險產業或部門,如房地產、證券等,使這些部門的資產價格迅速上升。而這些部門價格的上升反過來又會刺激貸款向這些部門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一旦泡沫破裂,留給銀行的則是大量的壞、呆帳。從負債方來看,國際資本迅速流出時,造成對銀行提現的壓力,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困境,又在國內存款人中間產生“羊群效應”,引發大規模的擠提,使銀行的流動性狀況雪上加霜,導致銀行破產。
第一種觀點認為,外資銀行進入有助于銀行體系效率的改進,其通過競爭效應和技術外溢效應對銀行效率產生直接和間接的促進作用。Gray等開始對外資銀行進入對一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分析,其結論是外資銀行進入有助于東道國銀行體系效率的提高。RossLevine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認為外資銀行進入是與新技術更優的資源配置和更高的銀行體系效率相結合的,并通過競爭或模仿而迅速傳播。銀行競爭的加劇可以提高國內市場金融服務的質量,這有利于本國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獲得資本,從而提高整個銀行體系的效率。在RossLevine研究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外資銀行的進入,通過對市場競爭程度的影響,將有助于提高東道國銀行體系的效率。
第二種觀點認為,外資銀行進入對于銀行體系效率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認為外資銀行進入對于銀行體系效率的影響取決于外資銀行的數量、傳導與示范能力以及東道國金融對外開放的初始條件及本國的監管狀況等等。這種不確定性的核心思想是,外資銀行的進入對于新興市場國家的本土銀行效率的改進會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外資銀行進入的效率改進會因本國經濟發達程度、資本市場運作情況、金融業發展狀況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Stiglitz,J指出,外資銀行進入給國內銀行、國內企業和政府帶來了潛在成本,使得東道國政府控制本國經濟能力的下降和東道國金融風險增大。國內的葉欣分析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程度與凈利息邊際和市場集中度都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外資銀行進入實際競爭壓力程度有限,尚未打破中國銀行業低效率的均衡狀態。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國內銀行按股權結構的不同分為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兩組對象,著重考察外資銀行的進入程度對國內不同類型的銀行的影響。
實證分析
本文選取我國具有代表性的4家國有商業銀行和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995—2006年的數據,文中所有的數據均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
(一)變量的假設
因變量。本文用利差(I1)、資本利潤率(I2)、非貸款收益率(I3)、利潤增長率(I4)反映銀行的盈利性;不良貸款率(I5)反映銀行的資產質量和安全性;貸存款比率(I6)反映銀行的流動性;經營費用率(I7)反映銀行的經營管理效率。
外資銀行的進入變量。對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度量現有文獻常用兩種方式衡量:第一種是用外資銀行數目份額,即外資銀行數量與本國銀行總數的比例;第二種是用外資銀行資產份額,即外資銀行資產對本國銀行業資產總額的比例。一般認為當國內銀行對外國銀行進入的反應迅速時,采用前一種度量方法得到的結果顯著性較強;而當外國銀行獲得一定市場份額后才開始對國內銀行的定價、利潤等產生影響,宜采用第二種度量方法。鑒于我國的實際更接近后一種情況,用外資銀行的資產份額(Z)作為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度量變量。國內學者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控制變量。宏觀層面控制變量用通貨膨脹率(Y1)、GDP增長率(Y2)、市場集中度(Y3)來反映,銀行層面的控制變量包括總資產(X1)、經營費用率(X2)、呆賬準備金率(X3)。
(二)模型的描述
在對多元回歸模型具體形式的設定上,現有的文獻不盡相同。由于本文選用的各銀行數據橫截面數據可能存在序列自相關現象或統計關系不夠顯著,因此采取了對原始變量取自然對數再進行差分處理,最后再進行回歸處理。考慮到各家銀行之間橫截面數據的差異,我們采取變截距模型。其次,考慮到通常會遇到樣本個別數據不可得的情況,基于缺省變量可能引起截面截距和時間序列截距的變化,可以采用在模型中加虛擬變量的方法估計回歸系數,我們采用固定效應模型,模型的具體形式如下:
Djit是對應每一個橫截面樣本的虛擬變量,α0n是這些虛擬變量的參數。其中Iit表示時間t銀行的效率變量;Zt表示時間t外資銀行的進入程度變量;Xit表示時間t本土銀行i的控制變量;Yt表示時間t的國家層面的控制變量;β,γi,δ分別是相應變量的回歸系數;εit是隨機誤差項。
(三)回歸結果與分析
將國內銀行樣本劃分為四大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從回歸的結果可以看出,無論從整體擬合優度還是單個外資進入變量的t檢驗值來看,股份制銀行樣本大都優于國有銀行樣本。該結果說明:外資銀行的大量進入,首先受到沖擊的是股份制銀行。這主要是由于銀行業對內開放不足,國有銀行的壟斷地位尚未打破,使得股份制銀行受外資銀行進入的沖擊更大。
回歸結果顯示,隨著外資銀行的逐漸進入,我國銀行業利差(I1)、不良貸款比率(I5)有所上升,同時資本利潤率(I2)、非貸款收益率(I3)、利潤增長率(I4)、營業費用率(I7)有所下降,表明外資銀行進入的“市場競爭效應”、“技術示范效應”、“金融穩定效應”在我國均有體現。
在整個觀測期,資本利潤率、非貸款收益率與外資銀行的資產市場份額均呈現較強的負相關關系,同時資本利潤率還受到呆賬準備金率、通貨膨脹率以及銀行業自身的集中度的影響,體現了外資銀行進入的市場競爭效應。但利差與外資銀行的資產份額則呈正的相關性,這一現象與一般理論相悖,這主要與我國的金融政策以及金融市場的特點有關:自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隨著我國金融入世步伐的加快,金融當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增強國內銀行業尤其是國有銀行的競爭實力。
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國內銀行的資產質量和安全性降低,從上述表1、2、3中可以看出用以衡量資產質量和銀行安全性的呆賬準備金率(I5)和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變量Z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表明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得國內銀行的呆賬準備金率顯著提高。
結論及建議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得出外資銀行的進入在某種程度上對國內銀行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首先,外資銀行的進入對國內銀行業盈利性產生了較大影響。但隨著外資銀行的不斷進入,將產生技術外溢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內銀行的效率。針對以上情況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樹立以盈利性為核心的現代營銷觀念。首先國內銀行要認清存貸業務是銀行的基本業務,但中間業務與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共同構成商業銀行的三大支柱業務,創造利潤空間較大的仍是附加值較大的中間業務。國內銀行應主動向外資銀行學習先進的業務思路,結合自身的實際條件采取分步發展中間業務的戰略。
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力度。上述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銀行業的效率不僅受到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影響比較大,而且宏觀經濟因素對國內銀行業的影響也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表明我國銀行業的市場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同時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引導和規范外資銀行,才能盡快將銀行建立成為真正的市場化主體。
必須加大對內開放。2006年我國已經取消各種非審慎的限制性措施,外資銀行享有國民待遇,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資銀行的進入對股份制銀行的影響要大于國有銀行,外資銀行的進入和國有銀行的壟斷,使得股份制銀行陷入了經營的困境,所以銀行業既要“對外開放、又要對內開放”,才有利于形成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
提高國內銀行業的主動學習意識和能力。由實證分析結果得知:外資銀行的進入帶來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國內無論是國有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都未具備主動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國內金融體制導致銀行業的長期壟斷性,這種結果造成本國的金融企業沒有按照企業的規則運行,因而不可能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所以必須加快國有銀行的產權改革,使其成為具有真正學習能力的企業。
參考文獻:
1.郭妍,張立光.外資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J].經濟科學2005(2)
2.李曉峰,王維.外資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J].財經科學2006(8)
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繼續表現疲弱,系統性風險的各項指標依然沒有好轉。
這場始于美國房價暴跌的信貸危機已經觸發全球經濟“惡性循環”,經濟增長放緩周期將進一步延長,次級貸款損失萬億美元。美國金融危機對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商業銀行經營要遵循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三原則中,流動性處于關鍵的地位,資產流動性管理已成為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新巴塞爾協議和現行的監管規定在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等方面對銀行業的要求雖然很多也很復雜,但是并未強調銀行業的流動性風險。現在,從美國次級貸款危機中我們可以看到流動性風險帶來的代價是慘重的。因此,中國銀行業應強化對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即使是在目前存貸比都比較高的情況下,也應做好充分準備,完善未來市場競爭加劇情況下的流動性管理工作。
一、金融危機對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加劇了銀行業資金回收的困難
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發達國家金融機構資金緊縮,從而引發其對外放貸更加謹慎,貸款總量也由持續穩定的增長轉為呈現出近年來首次大幅減速的趨勢。據美聯儲統計,2008年前三季度美國商業銀行對國內工商業的貸款余額同比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約4個百分點。金融機構放貸緊縮使得美、歐等國的進口商融資難度增加,資金周轉情況比以前明顯惡化,而對我國出口企業的直接影響就是國外進口商的償付能力下降,貨款收回的風險加大。據調查,信用較好的進口商在過去交貨后20~30天內會將預付款以外的貨款結清,但自金融危機以來,付款周期普遍延長到了40~50天。這極大地影響了出口企業資金流動性,甚至波及國內供貨商,從而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影響到我國銀行資金的回收,加劇了資金回收的困難。
另外,金融危機導致了全球性的經濟發展減緩,國際市場需求萎縮,這對我國的出口企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出口影響逐月增加,從11月開始首次出現了負增長,11月份當月我國口1149.9億美元,下降2.2%,中國外貿單月進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12月份當月我國出口1111.6億美元,下降2.8%。企業尤其是對
危機的嚴重程度沒有準確預測的企業,生產的大批產品出口無路,庫存積壓,占用了大量資金,致使企業資金鏈斷裂,無法償還銀行貸款,銀行資金回收更加困難。
(二)金融危機加大了銀行資產結構單一的風險性
1.銀行資產組成方面
從資產組成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主要是現金包括存放中央銀行和存放同業、托收未達的現金等。商業銀行的資產中固定資產流動性最差,現金資產的流動性最強,貸款和證券視期限和性質而具備不同的流動性。一些針對基本客戶發放的短期流動性資金貸款,雖然期限較短,但往往不具有流動性。
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大部分表現為貸款,結構單一,基本沒有流動性二級儲備,一級儲備的大部分又滯留在中央銀行里,銀行很難根據流動性需要,隨時抽回,做自主性調劑。雪上加霜的是,金融危機導致銀行的貸款回收難度加大,加劇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2.銀行資產期限方面
從資產期限上看,由于信貸資產占據了資產的絕大部分,該部分的資產的期限結構對商業銀行的中長期流動性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中長期貸款增加、短期貸款收縮是商業銀行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一方面,金融危機使企業的經營進入一個“寒冬”階段,貨款回收困難,企業在短期內都不可能籌集大量資金,而有可能靠銀行的中長期貸款“過冬”;另一方面,金融危機以來,房地產行業驟然降溫,國家出臺了眾多優惠政策,支持房地產消費。結果,個人消費信貸快速發展并以住房抵押貸款為主。從以上兩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銀行中長期貸款比例是不斷上升的。
(三)金融危機使金融市場發展進程有所放緩
從理論上講,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與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是一種既矛盾又互相促進的關系,金融市場越發達,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競爭就越激烈,對負債的流動性管理就會越困難,但從流動性來源來講商業銀行可以更加容易在發達的金融市場上取得流動性資金來源和變現自己的流動性資產以彌補自身流動性不足。
之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遠遠滯后于整體經濟的發展是不爭的事實;現在,金融危機使我國的政策制定者更加偏于謹慎,金融危機使金融市場發展進程有所放緩,束縛了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
二、銀行相應對策分析
(一)透析國家宏觀經濟政策適時調整的目的
宏觀經濟順應經濟形勢適時的調整,是避免經濟和金融市場過度波動的重要手段。美國政府接管“兩房”的救市舉措提醒我們,要密切關注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走勢和最新變化,努力應對并化解次貸危機風險和負面效應,在加強金融監管的同時,關鍵還在于及時果斷采取應對措施救市和治市,包括建立平準基金或暫時以匯金公司代行平準基金職責,財政政策刺激方案,以減緩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對我國金融體系和經濟的沖擊。銀行業要及時關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抓住調整的實質,以預測國家貨幣和財政政策的走向。
例如,面對次貸危機不斷惡化導致的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的局面,中國人民銀行從2008年9月16日起下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隨后面對美國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情況,央行又加強對貨幣政策工具調整的力度,自10月9日起下調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7個百分點,其他期限檔次也相應調整;自15日起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作為中央銀行最具影響力的貨幣政策工具,能夠直接調控貨幣供給。利率和準備金率的“雙降”表明政策操作已經由“防通脹”轉向“保增長”。上述降息舉措無疑放松了銀根,向市場注入了流動性,在某種意義上說是配合全球央行穩定金融市場的政策,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對房地產等資金鏈緊張的行業無疑是“雪中送炭”。這一貨幣政策的調整也預示著未來一系列政策調整的開始,包括減稅刺激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如降低印花稅,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降低房地產交易稅費,提高出口退稅率以刺激出口等財政政策的出臺。
(二)加強預警
針對全球金融市場持續動蕩,美國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現狀,金融機構應關注以下方面并及時預警:
首先,外匯管理方面。匯率變動引起的外幣資產風險包括匯率風險和信用風險,金融機構要實時關注手持主要外匯的匯價變動情況,必要時通過調整資產組合的種類或者比率及時止損。
其次,抵押信用債券市場方面。金融機構應密切關注抵押信用債券市場的發展,保持對相關風險的敏感程度,及時評估,審慎計提相應減值準備,相機抉擇出售相關的抵押支持債券及資產支持債券等,最大限度維護資產安全,保障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
再次,對國際游資的關注方面。金融機構應該對國際游資進入我國金融市場保持警惕,關注其中國股市和房市的沖擊,主動防范信貸風險的加大,尤其是資產證券化衍生產品的信用風險。另外,也要注意美元反彈后游資回流美元市場導致國內資產價格下降泡沫破滅的風險,合理分析和判斷利率、匯率走勢,為把握投資和交易機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加強信用風險管理與流動性風險能力
作為銀行自身,強信用風險管理與流動性風險能力需要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1.加強信用風險管理
銀行業加強風險管理要充分利用社會征信系統對貸款人的資信狀況和還款能力進行充分評估,完善貸前審查評估和貸后跟蹤程序。在評估的過程中,嚴格按照銀行系統的相關規定,避免任何“地下貸款”的現象,最大限度地減少銀行不良資產比率。
2.推行資產證券化、改善資產結構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入發展,我國銀行業應逐步與國際接軌。在這一要求下,資本充足率是困擾我國商業銀行的一個很大問題。目前我國銀行業資本結構單一,資本補充渠道狹窄,在暫時不能有更好外來資本補充渠道的時候,推行資產證券化,不實為降低資產整體風險權重的有效方法,能相對提高資產充足率,同時對盤活存量資產的流動性也具有現實意義。
我國商業銀行目前導致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不匹配的最大因素就是個人住房抵押信貸的高速增長,加上國際游資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投機對銀行房信資產價格的潛在影響,建立與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有關的法律法規,穩步推行住房信貸資產證券化不僅是實行銀行資產證券化的良好開端,也是防范銀行流動性風險,改善資產結構的有效方式。
但是同時我國銀行業應該吸取此次金融危機的教訓,注意證券化資產的質量以及杠桿比率,把資產證券化變為銀行業改善流動性管理的有效途徑,而不是加大銀行流動性風險的導火索!
參考文獻:
一、22號準則的主要內容
1、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分類更加明確。《22號準則》將金融資產分為四類: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分為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兩類。
2、衍生金融工具納入表內核算并采用公允價值計量。《22號準則》明確要求金融企業將衍生金融工具納入表內核算,同時要求在會計期末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以便及時反映交易的盈虧狀況。《22號準則》從會計規范方面入手,使投資者更充分、及時地了解金融企業從事衍生金融工具業務可能承擔的風險,這也是近幾年國際會計準則和主要市場經濟國家會計準則關注的焦點。
3、對金融資產減值方法進行進一步的規定。新會計準則規定金融資產減值主要采取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并對金融資產減值的轉回增加了轉回后的賬面價值不超過不計提減值準備情況下的攤余成本、權益性工具的減值準備不得通過損益轉回、債務工具可以轉回計入當期損益等種種規定。
二、新舊會計準則的主要差異
我國原有會計準則體系中沒有關于金融工具方面的專門準則,關于金融工具的一些基本概念、會計處理方法和有關制度安排散見于《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企業會計準則——投資》、《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易》、《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等。而此次新頒布的會計準則在如下方面進行了有效完善。
1、金融資產分類和確認標準。現行制度對投資的分類局限于以時間長短來劃分短期投資與長期投資,新準則引入金融資產這一新概念且按照投資交易的目的性和經濟實質來分類。新準則明確要求對金融資產進行四種分類,且確定后不能隨意變更。按照新準則規定,從購買初始商業銀行就要將單只債券劃分為上述金融資產四大類型中的一種。這對商業銀行來說,對單只債券的品種研究和市場行情判斷以及市場風險的充分考慮就尤其重要了。在我國原有的會計準則中不但缺少對金融資產的終止確認標準,甚至也不存在金融工具的初始確認標準。新準則包括了初始確認和終止確認兩個層次的標準,適應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要求。
2、風險防范和披露。衍生工具通常包括期貨合同、遠期合同互換和期權。近年來,金融企業和大型涉外國有企業均不同程度地在境外開展衍生金融工具業務,國內衍生金融工具(如銀行間債券遠期交易、認股權證等)市場也已起步,并將有較快發展。衍生金融工具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得好可以規避風險,否則就會釀成大禍,“中航油事件”就是一個例證。為了防范衍生金融工具可能產生的金融風險,準則還要求企業將衍生工具納入表內核算,這改變了我國長期以來衍生金融工具僅在表外披露的做法。使金融工具產生的風險成為定性的定量信息,是從會計核算上高度重視風險防范的進步。
3、公允價值和貨幣時間價值。金融工具在計量上采用“公允價值”基礎,它實現了我國會計準則的新突破:會計計量屬性由單一的歷史成本會計計量模式向多重計量基礎并存的會計計量模式的轉變。按“公允價值”調整所產生的損益與按“收入費用”的傳統模式所確認的損益顯得同樣重要。根據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如果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存在著活躍的市場,活躍市場中的報價應當用于確定其公允價值。而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企業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如:參考熟悉情況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進行的市場交易中使用的價格,參照實質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的當前公允價值,運用現金流量折現法和期權定價模型等。
三、準則對銀行業的影響
《22號準則》基本采用了國際會計準則39號的內容,而國際會計準則是融合了美國、英國會計準則的產物,主要是基于發達市場經濟國家而制定的。對于我國尚不發達的資本市場和衍生金融市場而言,《22號準則》的出臺將金融企業特別是股改上市銀行的會計改革推到了國際前列。從深層次來說,《22號準則》有助于推動金融企業和銀行監管部門建立有效的、完善的金融市場,并按國際規則完善銀行的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機制。
2.基礎指標的選取本文選取五個基礎指標來反映蚌埠市私營工業企業整體的成長情況:(1)工業總產值增長率(IOG):蚌埠市私營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與上期的比值。所研究的企業所創造的工業總產值代表其對經濟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增長越快,其貢獻越大,發展態勢越好。(2)總資產增長率(TAG):蚌埠市私營工業企業整體總資產與上期的比值。全市企業總資產的增長代表著私營工業企業整體規模的擴張。(3)企業平均資產增長率(AAG):平均每家企業本期資產與上期的比值。公司所擁有的資產是公司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處于擴張時期的公司其基本表現就是其規模的擴大。(4)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MBRG):平均每家企業本期的主營業務收入與上期的比值。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高,表明公司產品的市場需求大,業務擴張能力強,成長能力強。(5)凈利潤增長率(NPG):平均每家企業本年凈利潤與上期的比值。凈利潤是公司經營業績的最終結果。凈利潤的連續增長是公司成長性的基本特征,如其增幅較大,表明公司經營業績突出,市場競爭能力強,成長情況好。
二、提取綜合指標
用SPSS統計軟件輸入正確數據,先對5個基礎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并把標準化后的數據保存在數據編輯窗口中,然后利用SPSS的fac-tor過程對上述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得到各指標之間的相關系數矩陣R,見表1。ZIOG、ZTAG、ZAAG、ZMBRG、ZNPG分別表示工業總產值增長率、總資產增長率、企業平均資產增長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標準化以后的指標。
三、影響分析
1.求得結果模型。通過回歸算法計算因子得分矩陣私營企業成長得分偏向于反映蚌埠市內私營企業的平均成長狀況,是從企業成長的角度進行研究;而私企行業成長得分更加偏向于反映蚌埠市整個私企行業的整體成長狀況,是從行業成長的角度進行研究。私企成長得分綜合反映了這兩個方面。由于國家統計的是規模以上企業,所以所作研究,均是對規模以上私企,和這些私企組成的行業的研究。
2.運用模型解釋事實。好的經濟模型應該對經濟事實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在本文所研究的時間段內,有這樣幾點經濟事實。第一,國家提高了對企業的統計門檻,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認定從2010年的年度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提高至2000萬元;第二,2008年爆發世界性金融危機,在2008年及其后幾年對私營企業的成長造成了很大影響;第三,2007年全國經濟高速發展而2012年經濟下行。基于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結果對此三點經濟事實進行解釋。第一,國家提高了統計門檻,把一部分主營業務收入低的企業不納入統計范圍,于是對行業規模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同時拔高了私營企業的平均發展水平,其實這只是統計方法的改變造成的偽成長,所以在2011年,反映私營企業成長的指標排名第一,而反映私企行業成長的指標排名第五;第二,2008年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影響也有很明顯的體現,在2008年及其后幾年綜合排名一直很低,2008年排第五,2009年排第六,2010年排第四,同時兩個主因子得分的排名也都很低;第三,2007年綜合排名第二,而2012年綜合排名第三,也反映了第三點的經濟事實。綜上所述,此經濟模型對于經濟事實的解釋能力較好。
3.對結果模型進一步探討。由上述論證可知,指標排名的絕對位置可以有效地反映經濟事實,我們進一步研究排名的相對變化,來研究2008年金融危機對當年和其后幾年的影響。我們令2007年私營企業成長指標和私企行業成長指標的排名均為0,即2008年初初始排名為0,計算其后幾年的排名相對變化位次,其結果如表6和圖1,同時列出兩指標得分變化圖。因為自2011年起,統計方法做了改變,于是我們只研究2008至2010年的情況。對兩指標從2008年初至2010年末的累計變化名次進行分析。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私營企業成長指標的排名到2008年末降低2個名次,到2009年末累計降低3個名次,2010年開始回升,到年末累計下降一個名次;同時,私企行業成長指標的排名到2008年末降低3個名次,到2009年末累計降低5個名次,也是在2010年開始回升,到年末累計下降一個名次。可以得出,當經濟開始下行之時,私企行業成長指標的反應比私營企業成長指標敏感得多,而當經濟開始回暖,其恢復速度也要快得多。也就是說,當一個行業受到沖擊時,對整個行業成長的影響比對行業中已有企業的影響更大;反之,當經濟一片向好時,整個行業的成長速度也更快。
一、證券投資基金對銀行業的影響分析。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對商業銀行同樣具有雙向影響效應,一方面,它促進商業銀行業務創新與中間業務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對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造成沖擊,進而影響到我國的金融穩定。
1.證券投資基金對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和利潤增長有積極影響。
一方面,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中有利于組織低成本的存款。無論是基金開戶還是基金投資前的沉淀,基金的存款都是低成本穩定的資金來源。而且不論基金是商業銀行通過為基金提供銷售、交易服務,在銀行系統內部十分簡便地以低成本直接將存款劃轉為基金,這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也為自己擴大了客戶源。另一方面,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可以收取基金托管費,獲取中間業務收入。由于證券投資基金是發起、管理、托管三權分立的機制,根據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辦法,基金托管業務必須由商業銀行擔任。但基金托管要求托管人有熟悉托管業務的專職人員,而且要具備安全保管基金資產的條件,托管人必須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能力,以保證基金發行、運營、贖回與清算的效率和質量,目前主要由國有商業銀行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來擔任,一些資本實力雄厚而且業務能力強的股份制銀行也加入這一行列,所以基金托管業務將是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業務,具體見下表。從證券投資基金歷年托管費收入來看,托管費收入上升速度很快,已經從1998年的1600萬元上升到2006年的10.53億元。商業銀行通過介入基金托管業務,既可以改善其自身的資產結構,促進商業銀行中介業務的發展,增加無風險業務收入,改善業務收入結構,也可以促進新型商業銀行業務人員素質提高與知識結構的改善,為商業銀行現代資本市場金融業務發展拓寬空間。
2.證券投資基金對銀行業的消極影響。
首先,證券投資基金對商業銀行傳統的存貸業務帶來了沖擊。證券投資基金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品種,具有強大的專業理財功能,它的出現順應了降低資源配置成本的需要,使得投資者和融資者都愿意通過直接融資市場進行交易,從而出現存款“脫媒”
現象,使得商業銀行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同樣具有轉型經濟國家的一般特征,正在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間接融資仍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仍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短期內迅速削弱其傳統業務,中間業務又無法迅速跟上,銀行的不穩定性增加,將會對我國的金融穩定產生沖擊。進而將直接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其次,證券投資基金對央行的貨幣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戰。投資基金的發展和變化,對傳統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制度下的貨幣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使貨幣政策中的M1、M2、M3等形式的貨幣定義不斷發生變化。毫無疑問,證券投資基金對貨幣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影響,增加了貨幣控制的難度,對央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提出了新的考驗。此外,由于證券投資基金帶來的低風險高盈利效應,銀行同業競爭加劇,對銀行的服務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挑戰。
二、商業銀行發展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的對策。
①發揮商業銀行優勢,加大市場開拓力度。鑒于證券投資基金對商業銀行帶來的積極影響,大力發展基金托管業務勢在必行。一方面,要加強基金托管業務的市場開拓,不斷增加托管基金的數量和資產總量;另一方面,要加強銀行基金銷售業務的市場開拓,目的是將銷售的基金按照協議的要求推介出去、銷售出去。要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銷售基金,順應潮流盡快開通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便利投資人投資的方式,讓投資者享受安全、高效、便利的基金代銷服務。還可以借鑒美國籌建類似于“基金超市”網站,銷售各個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也要充分考慮銀行卡在基金銷售中的作用,還可以通過電話銀行銷售基金,給投資者帶來便利。
②商業銀行爭取在政策指導下成立銀行系基金,開展多元化經營。2005年2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聯合公布了《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4月6日,確定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為首批直接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試點銀行。交銀施羅德、建信基金、工銀瑞信等銀行系基金應運而生。到2008年底,這3家基金公司的排名大幅上升,管理規模逆勢增長,其中交銀施羅德排名12位,建信基金排名20位,工銀瑞信成為2008年規模增長最快公司,而且贏得市場和不俗的業績。商業銀行可以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對銀行業帶來了新機遇,不僅有利于在分業框架下推動金融機構的多元化經營,而且有助于在中國金融體系中占據主要地位的商業銀行的儲蓄和資產的多元化。大量的儲蓄資金將有可能通過購買銀行基金的方式,間接進入證券市場,有效轉化為投資性基金,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渠道。因此,各家商業銀行要積極爭取盡快盡早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減少存差,促進儲蓄———投資的轉化。一旦今后政策允許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銀行就可以轉換角色,成為基金管理人,直接管理經營基金業務。
③向開放式基金提供融資便利,進行業務創新,為混業經營創造條件。證券投資基金的相關規定中允許基金管理人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條件,向商業銀行申請短期融資,這使證券業與銀行業合作又增加了一個途徑。由于開放式基金可能面臨非正常巨額贖回壓力而產生流動性需要,往往需要借助于銀行的短期資金支持,在當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條件下,銀證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這也是商業銀行積極進行業務創新,為將來實現混業經營創造有利條件。
④為證券投資基金提供高質量、全方位的托管業務服務。基金托管要求銀行在財務核算系統軟件、清算網絡、監控手段、整體服務水平等方面進行改進和提高,提供快捷、便利、周到的基金銷售和服務。商業銀行龐大的儲蓄網點、豐富的儲戶資源、先進的網絡設備、良好的信譽等軟硬件條件,不僅為基金提供了理想的基金銷售平臺,而且商業銀行擁有完善的清算結算網絡系統、豐富的財務管理經驗和完善的系統結構,完全可以承擔基金托管人的職責。在基金托管業務服務過程中,一定要采用先進的技術,發揮銀行的優勢,為證券投資基金提供全方位的高質量服務。超級秘書網
⑤加強對證券投資基金的監管。目前基金托管業務存在的很大問題是商業銀行托而不管,過分注重基金的清算交割和保管功能,對證券投資基金的監管職能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監督管理基金規范運行,避免發生風險,影響金融穩定性,同樣是商業銀行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⑥加強銀行基金業務人員的培訓,在基金銷售過程中進行專業化的服務。由于基金是新業務,在分業經營的體制下,商業銀行人員難免對基金業務產生陌生感,對基金業務銷售和托管過程中需要具有專業化的知識和技能的專門人才,因此加強崗前培訓、人才引入和員工業務素質學習才能保證證券基金業務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入世后,外資銀行在我國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截至2007年中旬,外資銀行資產總規模達到10000多億美元,約占整個銀行業資產總額的2.3%,而且其業務品種和業務范圍擴大得很快,能提供業務品種100多個。由此可見,外資銀行已經成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外資銀行的經營活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試圖從利息收入率、非利息收入率、營業費用率、稅前利潤率等方面來研究外資銀行進入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二、外資銀行進入對我銀行效率影響的文獻綜述
Claessens(2001)選取1988—1995年期間80個國家(包括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銀行面板數據,采用了外資銀行數量占東道國銀行總數的比例和外資銀行資產占東道國銀行總資產的比例兩個指標,檢驗了外資銀行進入與東道國銀行效率之間的關系。其結論為外資銀行進入程度高會顯著減少銀行的稅前利潤和日常開支。
Hermes(2004)在回歸模型中引入經濟發展水平這一因素,證實了不同經濟發展水平會影響外資銀行的進入效應。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外資銀行進入程度高會使銀行的日常開支與利息收入增加,從而使銀行的效率降低;而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外資銀行進入程度高會使銀行的日常開支與利息收入減少,從而使銀行的效率提高。
張荔、張蓉(2006)針對新興市場國家的情況展開分析,通過對17個新興市場國家1995—2002年截面數據的分析,發現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有正的溢出效應,但是這依賴于一個有效競爭的環境。
葉欣(2006)運用中國銀行業1995—2004年橫截面數據對外資銀行進入程度、市場競爭結構、中資銀行效率水平的變化關系進行經驗分析。研究發現外資銀行進入程度與中資銀行利息邊際和利潤水平顯著正相關;本國銀行市場競爭程度與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交互項與中資銀行的稅前利潤這一效率變量顯著負相關。
馬慧敏(2007)利用14家主要商業銀行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外資銀行的進入使我國銀行的利差、稅前利潤率上升,并增強了我國銀行業的流動性,但總體來說效果并不明顯。
三、實證分析
1、商業銀行效率指標的建立
本文的分析主要著眼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商業銀行經營成本,主要通過營業費用這一指標體現。商業銀行的營業費用是商業銀行銷售產品的成本和管理費用的直接體現,營業費用的水平表明了銀行成本管理能力的高低。二是商業銀行的經營業務收入,用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代表銀行經營業務種類的變化。因我國商業銀行的傳統收入集中在存貸款業務上,故將存貸款業務的利息收入列入考察的指標。非利息收入是銀行的非貸款收入的指標體現,也是對銀行開展表外業務能力的一種衡量。三是商業銀行的經營利潤,主要通過稅前利潤這一指標體現。稅前利潤通過營業收入與營業支出的差額,加上營業外收入與支出的和計算得出,是銀行盈利能力的具體表現。
考慮到各家銀行的資產規模存在較大差異,以上指標均采用比例的形式。同時,外資銀行進入方面則選取外資銀行資產占我國銀行業全部資產的比例為指標。另外,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對商業銀行經營的效果有一定影響,在考察中也加入了我國經濟發展狀況的因素。為保證數據的一致性,用名義GDP變量即名義GDP的增長率來衡量我國經濟發展水平。
2、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的樣本區間為1996年至2006年,主要選取5家國有商業銀行和資產排名靠前的8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含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浦東發展銀行和興業銀行)。所用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涉及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和《中國統計年鑒》1997—2006年各卷和上述銀行2006年年報。
3、變量的選取
因變量:營業費用率,稅前利潤率,利息收入率和非利息收入率。自變量:外資銀行資產占我國銀行業全部資產的比例,外資銀行設立的營業性分行數占我國銀行機構數的比例,名義GDP增長率。
4、模型的建立
為消除序列的自相關,各變量采用一階差分形式,具體建立模型如下:ΔIit=α+βΔFt+λΔXt+εit
其中,Iit是被解釋變量(反映外資銀行進入后對國內銀行經營效率影響的程度),由國內銀行各主要經營指標即利息收入率、非利息收入率、營業費用率、稅前利潤率等構成;α為截距項;F反映外資銀行進入程度,分別使用外資銀行資產份額(FS)和外資營業性分行數量份額(FN)作為自變量;X反映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用名義GDP增長率即GDPGR表示);εit為隨機誤差項。
5、回歸分析
目前,中國銀行業的會計業務遵循著三種不同的會計規范:《金融企業會計制度》(1993年版)、《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1年版)以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隨著商業銀行改革的不斷推進,商業銀行會計規范逐漸從1993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和2001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轉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1993年至2000年之間,我國商業銀行的會計業務主要遵循1993年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1年至2003年,除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采用2001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外,其余銀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2004年,財務重組之后的中行和建行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工行和農行仍然采用1993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股份制銀行中,除了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和廣發行之外,其他銀行都采用了2001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從2005年起,我國商業銀行的年報編制全面采用2001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同時,已經上市的五家銀行還需要根據證監會的要求按照國際會計準則進行調整,但轉換尚未涉及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和第32號的內容;在海外上市或擬上市的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全面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年報。
2005年8月財政部了《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暫行規定(試行)》(以下簡稱《暫行規定》),該規定于2006年1月1日在上市和擬上市的商業銀行范圍內試行,標志著我國銀行業在金融工具的會計處理方面率先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接軌。2005年9月,財政部又了《企業會計準則第××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套期保值》、《企業會計準則第××號—金融工具列報和披露》四項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與國際慣例相比,四項金融會計準則征求意見稿的實質內容與國際會計準則第39號和第32號的規定大多是相同的,同時充分考慮了中國的國情。《暫行規定》和金融會計四項準則征求意見稿的,突破了傳統會計理論對衍生金融工具的束縛,彌補了我國在金融工具會計領域的空白,是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邁出的重要一步,必將加速我國金融會計的國際化,對我國的銀行業,特別是上市和擬上市銀行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管理產生重要影響。
二、金融會計國際化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首先,金融會計國際化將改變傳統的金融資產和負債分類方式,將金融資產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將負債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資產與負債分類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這種分類方法能夠充分反映商業銀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圖,有助于報表使用者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做出有效判斷。
其次,資產負債表項目將更加豐富。根據《暫行規定》的要求,當且僅當成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時,企業才可以在資產負債表上確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金融資產轉移》對金融工具終止確認的條件是:金融資產所有權相關的風險和回報是否已經實質上發生轉移,而且沒有保留對金融資產的控制權。根據這些規定,商業銀行應將衍生工具隱含的各種權利和合同義務確認為資產或負債,已經證券化的信貸資產以及其他不滿足終止確認條件的金融資產和負債也要進入表內核算,資產負債表的內容將更加豐富,提供的信息將會更加全面。
再者,金融工具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部分,其價值隨著公允價值的變化而變化。一方面金融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不斷變動,另一方面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權益,進而影響了權益的變動,因此在沒有其他資產和負債變動的情況下,金融工具價值的波動必然會帶來資產負債率的波動。同時《暫行規定》對上市和擬上市商業銀行的金融資產減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資產外,其余金融資產的減值均采用“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相對于“五級分類法”,會加劇資產的波動。
《套期保值》對從事套期活動的會計處理做了明確規定,對其運用的先決條件——套期關系作出了嚴格要求。由于目前我國衍生金融工具品種較少,商業銀行進行套期避險的水平還有待提高,很難達到運用套期會計的條件,因此近期內套期會計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不會很大。
三、金融會計國際化對商業銀行損益表的影響
(一)對商業銀行經營損益的影響。
根據現行會計框架,金融工具經濟價值的變動僅在其實際實現時確認為收益,導致銀行可能僅僅為了增加會計利潤而進行某項交易。而《暫行規定》要求幾乎所有的金融工具都應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并按照金融工具持有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計量屬性,對交易性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公允價值變動所產生的利得或損失,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直接計入資本公積,從而遏制了銀行利用金融工具價值變動操縱利潤的行為。對計提的減值準備不得轉回的要求,也降低了利用減值準備轉回操縱利潤的可能性。《金融資產轉移》對金融工具的終止確認加以限制,意味著商業銀行可能提前確認的利得將會更少,調控收益的空間進一步縮小。
(二)對商業銀行損益表的影響。
金融會計的國際化也對傳統的損益表披露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傳統的損益表根據實現原則確認收益、成本、利得、損失,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使用,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內確認必然會導致大量的未實現利得或損失的存在,因此以歷史成本原則、實現原則、配比原則和穩健原則為特征的傳統收益確定模式面臨著巨大挑戰。面對不斷出現的問題,西方國家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如英國的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美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都在致力于財務業績報表的改進,一張被稱作“第四財務報表”的“全面收益表”正在形成。我國金融會計的發展,特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內確認和公允價值計量必將會促使我國損益表不斷改進。
四、金融會計國際化對商業銀行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一)公允價值的運用對商業銀行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用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有利于其在表內反映,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也更符合目前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慣例和現代化管理風險技術,有助于財務報表使用者了解商業銀行真實財務狀況,更易于評價銀行通過使用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公允價值的運用也會對商業銀行會計信息產生負面影響。公允價值計量的不確定性、變動性和集合性,難以滿足會計信息可靠性的質量要求。公允價值的任何變化都將反映在損益表中,使財務報告波動性上升,可能導致市場對銀行經濟價值的錯誤判斷。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受到市場發展程度的制約,非市場化資產的價值確定嚴重依賴于銀行所采用估價模型的科學性。更重要的是,假定各金融機構根據不同的假設采用不同的估價模型,其公允價值變動對損益賬戶的影響在不同銀行之間可能相差懸殊,從而降低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對于外部獨立審計來說,證實通過模型獲得的公允價值是否可靠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二)減值準備方法的改變對商業銀行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我國2001年《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中要求,信貸資產專項準備按照五級分類結果及時、足額計提,這更加符合銀行監管的目標,即防范和化解銀行業風險,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的合法權益,促進銀行業健康發展。而《暫行規定》對上市和擬上市商業銀行的金融資產減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交易性金融資產外,其余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發生減值,應當將該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按照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確定。這不僅充分考慮到了債務人的財務狀況、抵押品經營狀況,而且還綜合考慮了債務人所處行業發展前景、技術、市場、經濟或法律環境和時間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相對于五級分類法,未來現金流量折現法更加客觀、公允,更符合會計信息對外披露的要求。超級秘書網
五、金融會計的國際化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影響
(一)促進商業銀行不斷提高風險管理能力。
金融會計的國際化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會計處理規范轉換的過程,更是一個銀行內部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過程涉及以下四個方面:風險識別機制、風險預警機制、風險決策機制、風險規避機制,是進行有效風險管理不可缺少的因素,與金融工具的計量、減值準備的計提、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會計、金融工具風險的披露等緊密相連。商業銀行只有在風險管理體系完備、風險管理技術成熟的情況下,金融工具會計才能得到有效地運用。
一、證券投資基金對銀行業的影響分析。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對商業銀行同樣具有雙向影響效應,一方面,它促進商業銀行業務創新與中間業務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對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造成沖擊,進而影響到我國的金融穩定。
1.證券投資基金對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和利潤增長有積極影響。
一方面,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中有利于組織低成本的存款。無論是基金開戶還是基金投資前的沉淀,基金的存款都是低成本穩定的資金來源。而且不論基金是商業銀行通過為基金提供銷售、交易服務,在銀行系統內部十分簡便地以低成本直接將存款劃轉為基金,這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也為自己擴大了客戶源。另一方面,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可以收取基金托管費,獲取中間業務收入。由于證券投資基金是發起、管理、托管三權分立的機制,根據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辦法,基金托管業務必須由商業銀行擔任。但基金托管要求托管人有熟悉托管業務的專職人員,而且要具備安全保管基金資產的條件,托管人必須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能力,以保證基金發行、運營、贖回與清算的效率和質量,目前主要由國有商業銀行如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來擔任,一些資本實力雄厚而且業務能力強的股份制銀行也加入這一行列,所以基金托管業務將是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業務,具體見下表。從證券投資基金歷年托管費收入來看,托管費收入上升速度很快,已經從1998年的1600萬元上升到2006年的10.53億元。商業銀行通過介入基金托管業務,既可以改善其自身的資產結構,促進商業銀行中介業務的發展,增加無風險業務收入,改善業務收入結構,也可以促進新型商業銀行業務人員素質提高與知識結構的改善,為商業銀行現代資本市場金融業務發展拓寬空間。
2.證券投資基金對銀行業的消極影響。
首先,證券投資基金對商業銀行傳統的存貸業務帶來了沖擊。證券投資基金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品種,具有強大的專業理財功能,它的出現順應了降低資源配置成本的需要,使得投資者和融資者都愿意通過直接融資市場進行交易,從而出現存款“脫媒”
現象,使得商業銀行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同樣具有轉型經濟國家的一般特征,正在實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間接融資仍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仍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短期內迅速削弱其傳統業務,中間業務又無法迅速跟上,銀行的不穩定性增加,將會對我國的金融穩定產生沖擊。進而將直接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其次,證券投資基金對央行的貨幣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戰。投資基金的發展和變化,對傳統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制度下的貨幣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使貨幣政策中的M1、M2、M3等形式的貨幣定義不斷發生變化。毫無疑問,證券投資基金對貨幣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影響,增加了貨幣控制的難度,對央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提出了新的考驗。此外,由于證券投資基金帶來的低風險高盈利效應,銀行同業競爭加劇,對銀行的服務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挑戰。
二、商業銀行發展證券投資基金托管業務的對策。
①發揮商業銀行優勢,加大市場開拓力度。鑒于證券投資基金對商業銀行帶來的積極影響,大力發展基金托管業務勢在必行。一方面,要加強基金托管業務的市場開拓,不斷增加托管基金的數量和資產總量;另一方面,要加強銀行基金銷售業務的市場開拓,目的是將銷售的基金按照協議的要求推介出去、銷售出去。要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銷售基金,順應潮流盡快開通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便利投資人投資的方式,讓投資者享受安全、高效、便利的基金代銷服務。還可以借鑒美國籌建類似于“基金超市”網站,銷售各個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也要充分考慮銀行卡在基金銷售中的作用,還可以通過電話銀行銷售基金,給投資者帶來便利。
②商業銀行爭取在政策指導下成立銀行系基金,開展多元化經營。2005年2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聯合公布了《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4月6日,確定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為首批直接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試點銀行。交銀施羅德、建信基金、工銀瑞信等銀行系基金應運而生。到2008年底,這3家基金公司的排名大幅上升,管理規模逆勢增長,其中交銀施羅德排名12位,建信基金排名20位,工銀瑞信成為2008年規模增長最快公司,而且贏得市場和不俗的業績。商業銀行可以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對銀行業帶來了新機遇,不僅有利于在分業框架下推動金融機構的多元化經營,而且有助于在中國金融體系中占據主要地位的商業銀行的儲蓄和資產的多元化。大量的儲蓄資金將有可能通過購買銀行基金的方式,間接進入證券市場,有效轉化為投資性基金,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渠道。因此,各家商業銀行要積極爭取盡快盡早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減少存差,促進儲蓄———投資的轉化。一旦今后政策允許商業銀行從事投資銀行業務,銀行就可以轉換角色,成為基金管理人,直接管理經營基金業務。
③向開放式基金提供融資便利,進行業務創新,為混業經營創造條件。證券投資基金的相關規定中允許基金管理人按照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條件,向商業銀行申請短期融資,這使證券業與銀行業合作又增加了一個途徑。由于開放式基金可能面臨非正常巨額贖回壓力而產生流動性需要,往往需要借助于銀行的短期資金支持,在當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條件下,銀證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這也是商業銀行積極進行業務創新,為將來實現混業經營創造有利條件。
④為證券投資基金提供高質量、全方位的托管業務服務。基金托管要求銀行在財務核算系統軟件、清算網絡、監控手段、整體服務水平等方面進行改進和提高,提供快捷、便利、周到的基金銷售和服務。商業銀行龐大的儲蓄網點、豐富的儲戶資源、先進的網絡設備、良好的信譽等軟硬件條件,不僅為基金提供了理想的基金銷售平臺,而且商業銀行擁有完善的清算結算網絡系統、豐富的財務管理經驗和完善的系統結構,完全可以承擔基金托管人的職責。在基金托管業務服務過程中,一定要采用先進的技術,發揮銀行的優勢,為證券投資基金提供全方位的高質量服務。
⑤加強對證券投資基金的監管。目前基金托管業務存在的很大問題是商業銀行托而不管,過分注重基金的清算交割和保管功能,對證券投資基金的監管職能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此,監督管理基金規范運行,避免發生風險,影響金融穩定性,同樣是商業銀行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⑥加強銀行基金業務人員的培訓,在基金銷售過程中進行專業化的服務。由于基金是新業務,在分業經營的體制下,商業銀行人員難免對基金業務產生陌生感,對基金業務銷售和托管過程中需要具有專業化的知識和技能的專門人才,因此加強崗前培訓、人才引入和員工業務素質學習才能保證證券基金業務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