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5 22:50: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審計理論實務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公務員考試網權威2016年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集三維之力 建美麗鄉村,更多2016年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相關信息請訪問公務員考試網。 廣大農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體,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農民的參與,并且農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渴望,因此各地政府應讓美麗鄉村建設提上日程,對農村環境“洗臉”、農民素質“洗禮”、農業產業“洗牌”,促進鄉村文明程度的提高,讓農民切身感受到了美麗鄉村建設所帶來的實惠,當好美麗鄉村的踐行者和建設成果的維護者。
注重融入機制建設,實施農村環境“洗臉”,打造宜居鄉村。干凈整潔的衛生條件是美麗鄉村必備條件,以硬化、綠化、凈化、美化、亮化“五化”為重點,開展鄉村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整治三堆和衛生死角,治理亂堆亂搭亂建等影響村容村貌行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俗話說,“三分建、七分管”,如果沒有一個長效的機制,必然陷入“治理—反彈—再治理—再反彈”的怪圈,建設美麗鄉村必然要求村莊環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軌道。為此,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確保每個自然村都有最基本環保設施,提高農村垃圾收集率;建立村莊環境衛生巡查和評比制度,加強工作督查和通報并嚴格獎懲,要求村民管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并為村級保潔員提供工資保障,建立健全村級保潔員各項規章制度。
注重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文化內涵建設,實施素質“洗禮”,打造美德鄉村。美麗鄉村建設,追求的不僅是農村居住環境的優化,更主要是塑造美的心靈,建設農民精神家園。應將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貫穿美麗鄉村建設的一條紅線,教育宣傳引導農民理解、接受核心價值觀,并不斷轉化成為自覺追求和行動。善于發現群眾身邊的先進典型,精心打造“最美品牌”,大力實施“四德工程”,突出典型引領,廣泛開展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評選活動。層層開展四德典型評選,善行義舉四德榜建設,實現了村居和學校全覆蓋,營造了“學好人、做好人”的良好風尚,加強“新農村新生活”培訓,向善向美的強大正能量,讓美德在人人心里落地生根。美麗鄉村不要千人一面,還要通過內涵建設來體現本地的特色,努力打造出品牌和特色。結合各鄉村地理區位、民風民俗等,充分挖掘特色人文元素,進行個性化塑造,保留了傳統民俗活動的生活土壤,陶冶了人們的情操,使美麗鄉村真正讓人流連忘返。
注重融入鄉村特色產業建設,實施農業產業“洗牌”,打造生態鄉村。美麗鄉村建設不只是外在美,更要美在發展上,經濟指數要有循序漸進的變化,這才是美麗鄉村建設的落腳點和歸宿。加強產業結構調整,多渠道推動農民增收,消化轉移農村剩余勞力。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果品深加工企業,發展旅游服務業提高農民的從業人數。果品業、加工業、旅游服務業等鄉村特色產業的興起,既培育了農民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又為美麗鄉村建設積累了豐厚資金,注入可持續發展的血液。
建設美麗鄉村承載著很多人的夢想,特別是對那些保留美好鄉村記憶的人更是有著不同尋常的寄托,為讓夢想早一步照進現實,應整合資源和力量,全民動員,全民參與,全民創建,開展“美麗鄉村”幫扶共建工作,全力打造“最美鄉村”,讓更多農民真正養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過上美的生活,用無數的美麗鄉村共筑美麗中國。
現在國內群發短信公司眾多,相對完整的垃圾短信產業鏈在國內已經形成:搜集倒賣用戶信息、編寫群發廣告信息、研制購買短信群發設備,最終通過通信端口發送。在巨額利潤的驅動下,這一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在不斷地探索增值的新方式,垃圾短信業務隨之愈加龐大。而作為消費終端的手機用戶,成了這巨大產業鏈的受害者。
垃圾短信的泛濫不僅對短信接收方的正常生活造成干擾,大量的垃圾短信占用了有限的網絡資源,還直接影響了通信業務的正常開展,損毒了電信市場的正常秩序。垃圾短信的問題雖小,但是卻折射出了很多問題,其中包括行業自律、法制建設等方面,如果不加重視,長此以往必將對通訊行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也將大大影響人們正常的生活。
2.【答案提示】目前,我國的垃圾短信大致分四大類:“騷擾型”,多為一些無聊的惡作劇,對手機用戶的生活造成干擾;“欺詐型”,此類短信通過一些欺詐性的信息如中獎等。引誘手機用戶撥打電話進行轉賬等操作,騙取用戶的錢財;非法廣告短信,如出售黑車、麻醉槍之類;SP(短信業務提供商)違規群發,誤導用戶訂制短信業務,發送號碼多為SP接入代碼,發送號碼不分網內網外,既有通過移動號碼對聯通用戶發送的,也有外地聯通號碼對本區用戶發送的。
從廣義上來說,凡是用戶沒有定制過的短信,都屬于垃圾短信的范疇。
3.【參考例文】
手機也需要防火墻
當今社會,手機差不多已經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人們通過手機可以隨時隨地接收信息,聯系親人好友。手機的使用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加深了彼此之間的聯系。手機短信也以其快捷、廉價的服務受到了廣大手機用戶的歡迎。移動、聯通等通訊公司每年的短信收益也在快速增長。
但是,隨著現代化信息手段的不斷發展,垃圾短信的泛濫開始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影響,垃圾短信的現狀可以說是觸目驚心。據統計,我國手機用戶平均每周收到8.29條垃圾短信,其中每周收到垃圾信息達10~20條的用戶占14.19%,另有6.25%的用戶每周收到多這40條以上的垃圾信息,其中的77.7%為非法廣告類短信。
垃圾短信泛濫,種類五花八門,從出售槍支、代辦文憑、提供發票,到房產信息、商場打折、基金管理等,這些不期而至的短信給手機用戶帶來了很多煩惱。而且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短信的手段進行欺詐活動,也導致了我國垃圾短信造成的經濟損失逐年上升。欺詐性垃圾短信還誘發了通信.用戶和運營商之間的糾紛。
如何應對垃圾短信,屏蔽垃圾短信對廣大手機用戶的影響,這已經成為擺在政府和運營商面前的不可回避的問題。多年來,雖然各方面對垃圾短信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由于應對垃圾短信的,網絡過濾技術措施有限,再加上各部門單獨行動,難以形成合力,收效甚微。考試大收集整理
治理垃圾短信,必須從運營商技術屏蔽到立法、技術和行業自律“三管齊下”,進行綜合治理。杜絕垃圾短信,應該從運營商的短信發送平臺上著手治理。垃圾短信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數量巨大,因此,電信監管部門可以限制每一個手機號碼在一定時間內發送短信的數量,對于真正確實有需要大量發送短信的用戶,應該實行實名制,并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批。比如政府機構需要發送告知市民的短信、災害預報等,通過實名制和相關程序特批后再發送。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6)06-0044―07
一、研究背景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隆重舉行了新會計審計準則體系會。2007年1月1日實施。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在會上表示,這是我國會計審計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標志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和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筆者認為,它更標志著我國終于走上了一條符合“市場經濟越發展,公允價值會計越重要”這一會計歷史發展規律的“基于價值和現值的公允價值會計”不歸路。
我國的新準則研制工作也得到了國際認可。2005年11月初舉行的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一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會計準則趨同會議”上達成的共識之一認為:“IASB希望中國對完善國際會計準則提供幫助。IASB認為,中國會計準則體系建設中的基本原則和一些特別規定具有代表性,值得國際會計準則借鑒和吸收,并希望在關聯方交易的披露、公允價值計量問題以及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等_一個方面得到中國的幫助。”
“2006年的春天注定要成為中國會計界的一個重要記憶”、“梳妝一新、薄施粉黛的‘準則姑娘’來了,明媚的春光便是她的金邊衣裳”、“這是我國的第二次會計革命”、“以公允價值(含其難點現值)為最大亮點”、“公允價值的春天來到了”一時間,好評如潮。2006年下半年,隨著準則應用指南征求意見稿及其正式稿的,全國會計審計理論和實務界都迎來了學習培訓。
然而,一切真如許多人所盛贊的那樣完美無瑕了嗎,以致“世界各國將向中國學習”(劉玉廷,2006)?筆者認為,我國新頒布的會計審計準則體系(包括準則本身及其應用指南)總的方向是非常正確的,但該體系中隱含的一些重大缺陷和錯誤觀念卻不容忽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問題日益突出,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限于篇幅,本文主在提出這其中的若干而非全部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更深入展開的研究筆者將另行撰文。
二、公允價值概念:一個最基礎、最復雜、最重大和最迫切的會計理論與實踐問題
會計的核心是計量,計量的關鍵是計量屬性,而公允價值可以說是最復雜、最先進、應用面最廣而研究最不深入的復合計量屬性。在公允價值(含其難點現值)被我國萬眾矚目、炙手可熱的同時,我們卻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如下一個近乎殘酷卻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我國目前會計審計準則體系中大量采用現值和公允價值、與國際準則趨同,主要是迫于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多重高壓,而并非政界、學界、實務界真正從會計發展規律上理解和掌握了紛繁復雜的現值技術和公允價值會計理論方法精髓。這大概正是在2006年7月舉行的中國會計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上,公允價值會計問題已被宣布為未來兩年中國會計學會重大科研課題、并將由中國會計學會召開全國性專題研討會的大背景和根本原因。在這些紛繁復雜的技術、理論與方法中,“公允價值”概念本身無疑是一個最基本和突出的問題,是認識和解決一切公允價值會計審計問題的根本,更是一個國內外至今都沒有完全解決、常變常新的重大會計基本理論和實務難題。
從邏輯學角度講,概念明確的程度取決于概念內涵和外延明確的程度。內涵指概念所反映事物的特有屬性,它通過下定義來闡述;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事物,它通過做劃分來列明。然而,目前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公允價值概念(包括其內涵和外延)都是相當令人困惑甚至是混亂的。財政部(2006)《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四十二條將公允價值與其他四種會計計量屬性(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和現值)簡單并列,而對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無任何解釋的做法就嚴重誤導了公允價值的外延,已引起國內不少人質疑。但是,我國目前還沒有多少人真正認識到我國目前的公允價值定義的重大局限性。以下通過國內外公允價值定義的演變簡史來認識這個問題。
1995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交易的雙方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結算的金額”。
1998~2006年,我國有關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基本上均為:“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可見,我國有關公允價值的定義相當于國際上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
2000年,IASC金融工具聯合工作組認為,公允價值是“在計量日,由正常的商業考慮推動的,按照公平交易出售一項資產應收到的或解除一項負債時企業應付出的價格的估計”。
在考察近十年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有關公允價值定義的演變時,我們必須注意自2004年6月以來,其四易其定義、且變化速度之快、內容變化之大令人吃驚的事實。
我們還會注意到,在以下FASB新近的四個定義中,包含了不少我們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但在我們的深入研究和實際運用中卻一定會面對、遲早要接受的種種新概念和新問題,它們理論涵義深刻、實踐意義巨大。正如筆者(2004)在拙著《公允價值:國際會計前沿問題研究》第三章“公允價值概念”開頭就曾指出的,“公允價值概念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且重要的問題。”“多年來,國內外會計組織在有關會計準則中對公允價值概念都給出了一些大同小異的定義,但往往沒有做更多的分析和說明,沒有闡明涵義相當豐富的公允價值概念,這大大地影響了公允價值會計理論、準則和實務的發展。因此,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換言之,我國目前的公允價值定義是非常簡單和落后的,應予拋棄。
FASB認為,公允價值是指――
“自愿的雙方在當前交易(而不是被迫或清算銷售)中據以購買(或承擔)或銷售(或清償)資產(或負債)的金額。”(FASB,1996)
“自愿的市場參與者在當前交易而非強制或清算交易中據以購買(或承擔)或銷售(或清償)資產(或負債)的金額。”(FASB,1998)
“資產或負債在熟悉情況、沒有關聯的自愿參與者之間的當前交易中進行交換的價格。”(FASB,FVM,2004年6月)
“在資產或負債的參考市場上,市場參與者于當前交易中從資產中收到或因負債的轉讓而支付的價
格。”(FASB,FVM,2005年10月)。其中,參考市場(reference market)是個體進行資產或負債交易的最有利市場。最有利市場(the most advantageousmarket)是指這樣的市場:報告個體銷售或處置資產或轉讓負債的價格能最大化從資產中收到的金額或最小化因轉讓負債而支付的金額。FASB特別強調,作為一個總的原則,參考市場原則可以被廣泛運用。由于不同個體在不同市場中從事不同的商業活動,因此其參考市場(從而市場參與者)也會因該個體商業活動及其所交易市場中的資產或負債的計價單元的不同而不同。考慮到這些差異,參考市場應當從個體角度來考慮。所以說,參考市場是個體進行資產或負債交易的最有利市場。
“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交易中,從資產中收到或因負債的轉讓而付出的價格。”(FASB,FVM,2006年3月)這里的公允價值計量假定,資產或負債的主市場中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交易是有序的(下面將解釋有序交易)。主市場(principal mar-ket)是指報告個體將銷售或處置資產或轉讓負債的市場,在該市場中,資產或負債的活動數量最大,同時活動水平最高。例如,在股票市場中,某只股票的交易量最大且交易價格最高,則這樣的股票市場就是該股票的主市場。由于主市場是資產或負債具有交易優勢的市場,因此,可以合理假定主市場將代表資產或負債的最有利市場。
“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銷售資產所收到的或轉讓負債所付出的價格。”(FASB,FVM,2006年9月)何謂有序交易(orderly trails-action)?通俗地說,若從計量日之前一段時間起到計量日后的一段期間內,某些資產或負債的交易總會發生、且所發生的市場的環境沒有什么變化,則這樣的交易就是有序交易。
從公允價值定義的演變中,筆者可以總結出如下六個發展規律或趨勢(見表1)。
表1 公允價值內涵的發展規律或趨勢
三、《企業會計準則2006》的重大系統性缺陷:缺乏單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計量》
隨著2006年的即將結束和2007年1月1日準則正式施行日的臨近,我國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界已日益意識到,我們正處于一個十分窘迫的境地:在對公允價值既不知其所以然(為什么說“市場經濟越發展,公允價值會計越重要”是會計歷史發展規律、是國際潮流、我國幾經波折非搞不可?它的理論淵源和理論基礎究竟是什么?……)、又不知其然(如何確定公允價值?會計師和注冊會計師如何保證其計量和披露的可靠性?……)的情況下,我們就必須付諸實施了。
根據我們的認真分析和初步統計,我國現行由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組成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有35項、約占90%的會計準則直接或間接地運用了公允價值和/或現值計量,許多準則都對公允價值和現值的計量及披露做了規范。表2簡要列示了我國會計準則中有關公允價值和現值計量和披露規定的情況、以及各種情況的分布或比例情況。表2表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運用公允價值和現值的比例非常高,公允價值和現值的確為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的最大亮點。
筆者認為,總的來說,除了上述公允價值概念內涵和外延方面的缺陷外,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目前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問題是:許多具體會計準則都運用了公允價值,但有關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的規定和闡述分散于各項具體會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中,很不詳盡和統一,無法有效地指導實踐。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近年來我國對公允價值的研究和運用不多,人們對它的認識有限;二是由于我國《企業會計準則2006》的體系主要是參照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2005年以前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s)體系構建的,由于IFRSs體系缺乏單獨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因此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中也缺乏單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計量》及其應用指南。多的深入研究,現已解決了這一問題。在其剛剛于2006年9月15日正式的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SFAS No.157)《公允價值計量》(Fair ValueMeasurements)中,FASB對該準則的原因做了如下對我國目前也完全適用的說明:“在本準則之前,公認會計原則中已有公允價值的不同定義以及應用這些定義的有限指南。而且,這些指南分散于需要公允價值計量的諸多會計公告中。指南之間的差異導致了不一致,這些不一致性又增加了公認會計原則的復雜性。FASB決定在本準則中考慮這些問題。”該準則主要解決三個大問題:公允價值的定義、用于計量公允價值的方法以及有關公允價值計量的擴展披露。
IASB也正即將解決這一問題。David Tweedie在2005年的《IASB主席報告》中早已指出:“IFRSs在很多情況下都要求使用公允價值。但是,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指南卻分散于各個準則之中。這種統一和一致的指南的缺乏,已經導致了公允價值計量上的不一致。2005年9月,IASB在其日程表上增加了公允價值計量項目,目的是開發一個單獨的準則,為個體以公允價值計量其資產和負債提供指南。……鑒于實務中遇到的如何獲得公允價值的諸多問題,IASB認為亟需出臺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為了加速IASB該項目的進程,IASB已決定,它準備在2006年將FASB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作為其單獨的IFRS《公允價值計量》的征求意見稿(后改為“討論稿”和“初步觀點”),以盡快解決這一十分重要的問題。同時IASB和FASB還正在有關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聯合項目中,繼續深入地研究公允價值計量及其對概念框架的影響問題。
所以不難看出,我國也應像FASB和IASB-樣,盡快補充單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XX號――公允價值計量》及其應用指南,以更好實現制定我國新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的總體目標。
四、公允價值會計的理論意義和歷史地位
公允價值之所以風靡21世紀的全球會計和其他經濟管理領域,源于其理論上相對于歷史成本的顯著的優越性;公允價值會計是基于價值和現值,面向現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具有“真實和公允”本質特征的會計模式;公允價值會計是財務會計領域的模式性和范式性革命,是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價值、現值和公允價值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價值是經濟學的精髓,價值增值是管理學的永恒追求,盡管提供與經濟決策既相關又可靠的價值計量始終是一個難題,但以計量為核心和天職、既從屬于應用經濟學又從屬于管理學的會計學對此義不容辭,否則會計沒有存在的必要。但長期以來,因會計計量理論方法的落后,世界會計模式長期為面向過去、基于成本計量的歷史成本會計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于價值和現值理念、具有“真實和公
允”本質特征的公允價值會計風靡世紀之交,因其能提供更多面向現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的信息,被譽為“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根據著名經濟學家和會計學家坎寧(1929)的名著《會計中的經濟學》中對于價值計量方法的獨創性論述和筆者的分析論證,可以說,公允價值是價值的直接計量(即現值)和間接計量(歷史或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和短期可變現凈值)的總稱;公允價值會計代表財務會計未來發展方向,標志著會計正從成本計量走向價值計量;現值的可靠計量往往是價值和公允價值可靠計量的關鍵和難點。
具體來說,一方面,由于在任何國家,活躍市場并不時時處處存在,因此現值計量在總體上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現值相對更難計量,所以純粹的現值會計模式難以存在,而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和短期的可變現凈值(這時折現的影響不重要)可以是現值的良好替代,因此首選它們,僅當不存在同樣或類似資產或負債的活躍市場上的市價時才用現值。筆者認為,這些可替代現值的計量屬性及現值本身就統稱為“公允價值”。這也就論證解決了公允價值概念的外延問題,同時也證明了我國現行基本準則中有關闡述的錯誤。
總之,公允價值是經濟學中價值概念的會計表達、是對能反映會計要素本質特征的現值概念的體現;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就是基于價值和現值的會計計量。筆者(2004)的這個觀點深刻揭示了公允價值與價值和現值的關系,對于我們理解公允價值會計中的許多問題都非常關鍵。
在理解這一關系中,我們始終不要忘記:現值是最能反映各會計要素的本質特征,它是會計計量的最高目標,其他各計量屬性不過是現值在一定條件下的替代;即使公允價值概念本身,其產生也并不是全新的概念,它只是一個為運用現值計量屬性而需“功用”的眾多替代性計量屬性的總稱而已!它是現行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最初演繹邏輯的體現,是促使會計學資產(按其取得時所費的歷史成本計價)、會計學收益(按實現原則和配比原則計算的收入減費用之差向經濟學資產(按未來經濟利益即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計價)和經濟學收益(某期間凈資產現值的變動)回歸的基礎。所以,現值在當今會計環境.中越來越重要;不能離開現值的重要性來談公允價值的產生,運用公允價值的目的是為了體現現值而非相反;而如上所述,現值是價值的直接計量,所以運用公允價值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計量價值。公允價值在全球的普及標志著會計理論已經走上了實現財務會計“價值計量”夢想的不歸路。我們曾用時間和實踐證明了一條真理:“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現在,時間和實踐將繼續證明:市場經濟越發展,基于價值和現值、面向現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公允價值會計越重要。
五、公允價值審計:任重道遠、風險近期高遠期低
(一)《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22號――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及其應用指南的局限性:其內容受制于存在重大缺陷的《企業會計準則2006》及其應用指南
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擬訂、財政部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2006》主要是參照國際審計與鑒證理事會(IAASB)的《國際審計準則》體系制定的。由于IAASB已于2002年7月了《國際審計準則第545號――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所以我國在缺乏單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計量》的情況下,居然“超前性地”擁有了“先進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22號――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以下簡稱“第1322號審計準則”)。但由于第1322號審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與《企業會計準則2006》及其應用指南幾乎同步研制、同步、特別是要求其內容不得違背有關會計準則及其指南的規定,因此,《企業會計準則2006》及其應用指南中存在的許多缺陷也直接導致第1322號審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的內容存在局限性。
作為財政部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特邀的第1322號審計準則應用指南的撰寫者,筆者曾于2006年7月初在北京國家會計學院由中注協舉辦的審計準則研討班上做了演講,用語言、圖片和文字闡釋了國際上最新的公允價值會計和審計的理論方法,但非常遺憾的是,對審計準則指南本身的限制(要求與會計準則在內容和時間上都要亦步亦趨)使這些最重要和精彩的內容(往往超越了我國會計準則的現有規定)很多都不能被完全體現于第1322號審計準則的應用指南中,這大大削弱了該準則及其指南的作用。
于是,下述擔憂不無道理:在《企業會計準則2006》連公允價值概念都沒有闡述明確、其計量和披露規范非常簡單分散、相關的公允價值審計準則又不許越雷池半步的情況下,中國注冊會計師如何能有效地進行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在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兩道關(會計關和審計關)都沒有被把好的情況下,誰能保證中國新會計審計準則體系的最大亮點不會倏忽即逝?!誰能保證在中國會計的“第”大打折扣后、不會又一次把一一切問題歸咎于所謂的“公允價值”
(二)公允價值審計與審計風險的關系
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帶給我國注冊會計師的究竟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與以前相比,注冊會計師面臨的審計風險總的來說是會增大還是減小?這是許多注冊會計師十分關注的問題。要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從公允價值會計的復雜性、公允價值會計理論上的優越性和公允價值會計審計方法研究上的不斷突破以及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能力等方面來綜合分析。
如上所述,公允價值會計理論、方法和應用中涉及許多復雜問題,這些復雜問題直接導致公允價值在國內外的普及之路都并非坦途。這些復雜問題如:公允價值概念本身疑云重重、以致其定義在國際上至今仍常變常新;公允價值計量方法有時非常簡單,但有時又相當復雜,尤其是當市價不存在、需用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等計量技術或估值模型估計公允價值時。這時,因涉及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容易引起和誘發被審計單位或第三方的錯誤和舞弊,導致財務報表的錯報.因此,公允價值計量的難度和可靠性一直深受關注并引起爭議;應用過程中人的觀念、行為、準則本身的質量等都會影響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等等。這些復雜性陡然加大了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成本和審計風險(包括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初次應用新頒布的會計準則或相關會計制度時更是如此,這些必須引起注冊會計師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應對。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所存在的上述系統性缺陷在影響被審計單位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信息質量的同時,也會給注冊會計師的公允價值審計帶來困惑。當注冊會計師按照第1322號審計準則第十條的規定,評價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中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時,評價標準本身若不明確和統一,就會影響注冊會
計師評價的正確性;當注冊會計師按照該準則第四十二條和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對公允價值進行獨立估值時,更需要明晰統一的參考指導。顯然,我國相關會計審計準則的完善之路任重而道遠。
然而,對于公允價值審計與審計風險的關系的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公允價值會計自身理論上的先進性和公允價值會計審計方法研究上的不斷突破,是其迅速普及和不可逆轉的根本原因,它們將從根本上減小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
這是因為,基于價值和現值,面向現在、未來、市場、風險和不確定性,具有“真實與公允”本質特征的公允價值會計信息較之歷史成本會計下的信息更具相關性和反映真實性,從而更有利于維護公眾利益,而這也正是注冊會計師行業所應該追求的立身之本。公允價值會計信息在最大程度上有利于實現現代審計目標之一(對財務報表的公允性發表意見),符合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念,也有利于消除長期以來審計界和司法界之間在“公允表達”理解上存在的重大分歧。實證會計理論中的計量觀也認為,審計失敗風險部分來自由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所認可的會計計量和披露的制度性失真(而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分別受制于會計理論和審計理論);變革落后的會計理論和會計準則,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審計人員免于“挨打”,從而減小審計風險。
換言之,公允價值會計模式下的會計理論、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相對比較先進,只要被審計單位按照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就有可能從根本上大大降低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和法律敗訴的風險。而在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下,這一點卻越來越難以實現,因為歷史成本會計不符合會計環境的巨大變化,所提供的信息越來越失去相關性和經濟真實性(不只是以原始憑證表示的會計真實性)。
立式高拋無振澆注深孔樁芯砼施工方法,就是對傳統施工方法的一個重要革新,施工的主要關鍵是配制流動性、填充性、抗分離性等工作性能良好的混凝土拌合物,發揮其優良的均勻性、粘聚性、流動性、填充性,同時利用混凝土拌合料在一定高度上高拋動能的沖擊振實效應,達到高拋免振自密實效果。其施工要點是控制澆筑樁芯砼質量的主要關鍵點。
一、優化砼配合比,具備良好的流動性、填充性、抗分離性和勻質性
混凝土配合比優化設計,實質就是對原材料精選和配合比的調整試配,使混凝土具有足夠的塑性粘度(即聚粘度),不致離析泌水;又具備良好的流動性、填充性能,形成均勻致密的結構。混凝土的性能試配中,應遵循:
1、按照用水量、外加劑、砂率及摻和料性能對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響規律,對配合比作調整,把工作性能的多項指標控制在適當范圍內。
2、通過高效減水劑、緩凝保塑劑、適量引氣等降低水膠比,保證混凝土工作性能及強度等級。
3、在混凝土工作性能適宜但強度值離試配值相差較大時,可通過提高膠凝材料漿量,降低水膠比,以滿足強度等級。
4、混凝土拌合若出現離析,可增加砂率或減小細骨料細度模數,以及增加摻合料、減少用水量等辦法解決。
5、若配制的混凝土拌合料“粘滯”,可適當增大細骨料細度模數,控制細粉含量;調整摻合料品種或摻量;或通過更換水泥品種,以保證水泥與外加劑的良好適應性。
審計課程是一門相對來說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內容復雜且抽象,課程中涉及到的定義、術語和技術規則等條條框框的東西非常多,對于初學者來說在理解上存在很大難度,就使得審計課程一貫給人留下枯燥難懂的印象。傳統的審計課堂教學多側重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偏輕實務技能的培養,教學方法局限于灌輸,教學也缺乏必要的案例和實踐,使得審計教學質量不高。在經濟全球化、高新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新會計和審計制度已推出,審計環境日趨復雜,這些因素對會計審計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挑戰。審計學課堂教育的不能與時俱進,就更加深了審計理論與實務之間的裂溝,審計課程的特點和重點就是要突出其實務性,為了更好地在課堂理論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務技能,必須合理地采取案例教學方式和合理開展實踐教學。
一、合理地選擇案例并建立審計案例庫
審計案例最好是根據來源于審計實踐的第一手資料提煉并整改潤色而成。來自于審計實踐的審計案例會更加通俗易懂,可以加強學生對工作底稿和審計證據等內容的了解,也會讓學生更有積極參與案例分析和討論的興趣。作為教師,有機會應親身參與會計師事務所與政府審計機關的審計實務工作,既可以獲得實際工作底稿等實際審計的具體案例資料,也可以鍛煉自己的實務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可以參考國內外專家的審計案例書籍和國內外知名事務所網站上公布出的案例,還可以收集財政部、審計署、中注協、證監會公布的處罰公告中涉及財會方面的案件并將其整理制成適用的案例,形成案例庫。
另外,審計教師還應開拓視野,關心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氣候、資本與證券市場。可以從財經媒體、報刊雜志和網絡上查找新聞并探索其暴露的問題并做成案例,在收集資料時要注意不能只停留在記者的報道和網絡數據上,應該有自己的專業分析。可以引導學生去網絡和報紙上收集各類資料、關注證券市場實事要聞、分析上市公司年報、看相關的評論報道,讓學生把相關公司的各年度年報數據都拿出來分析,獨立判斷事件的真偽,既可增強審計案例教學的生動性和互動性,又可鍛煉學生的會計審計實務操作技能和獨立判斷能力,還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也可讓學生實際調查一些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同時請被調查單位來評判學生建議的可行性。
為了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每章每節最好都有一個案例做引導。案例的選擇應與課程密切相關,結合審計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具有基礎性和代表性,可以用來解釋某一個或某幾個知識點或原理性內容。在案例的選擇上,要注意內容比較新、完整且長短適中,適合該章的學習。不同層次的學生對案例的把握水平和自身的分析能力有差異,內容的選取要讓學生有可思考性,要結合學生的層次以及接受水平來選擇,綜合性和深度都要適當,以便能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內進行充分討論,對教學起到理想的促進作用。
二、案例教學時需注意的問題
(一)課堂討論方式
1.大型案例不一定適合于課時有限的課堂教學。如果課時充足,也可安排專門的案例分析與討論課,做深度分析。建議教師把編好的案例提前一周發給學生做準備,讓學生在課堂討論之前先熟悉案例做好預習工作,對案例分析有大致的思路并做出初步分析。也可以由老師定題,將案例分析布置成作業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分小組寫出案例分析報告,并在課堂上討論,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參與案例討論的積極性,自學審計案例還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中小案例比較適合課時有限的課堂教學。教學中,應注意適時穿插引用簡短的中小案例來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可運用由多個小案例組合成的綜合性審計案例來說明審計證據的收集、審計工作底稿的形成和審計報告的完成過程。案例分析要盡量地符合中國實際。
3.在課堂討論中,案例討論可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一般的大型審計案例都比較難,讓初學的學生一個人獨立回答比較困難,可對全班學生分小組,讓其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每組選派代表上臺對討論的結果進行系統闡述,其他組成員可以提出問題來反駁,教師最后做點評和總結。在案例討論中,教師要注意駕馭課堂教學進程,維持討論秩序、把握討論方向,引導學生從正、反兩方面提出各種問題,并逐一進行分析與討論。為了督促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討論,可以要求學生將討論內容及過程做好記錄并最后提交一份完整的案例分析報告上交,教師對其進行評分,評分結果計入平時成績。在這樣的案例討論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總結案例涉及的主要知識點,總結分析和思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對各種分析思路進行點評,所以除了應當具備準備和組織案例討論教學的能力外,更應當具備將理論和實踐進行貫通和融合的能力。
(二)多媒體手段的使用
審計課程比較抽象,理論性強,如果要配以案例教學的方式,則多媒體教學手段必不可少。利用多媒體、網絡通訊等手段可使教師的課堂講解更直觀、內容更豐富且更具有吸引力,可促使學生學得更快且印象更深刻。不論從理解或記憶的角度來看,多媒體教學都能達到良好的輔助教學效果,它能實現傳統的課堂教學所無法實現的生動效果,還可以增加每節課的信息容量,提高課密度,使授課內容達到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達到的飽和度,可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新意識。
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上,學生往往反感排版密集的文字版PPT,最好能“刪繁就簡”,把教學內容用文本、圖像、聲音、影畫等形式進行有機組合生動地呈現出來,通過借助多媒體使教學內容實現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的過渡,這樣既可避免滿版的文字或表格給學生造成視覺壓力,也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在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上,它只是輔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輔助工具,還應與教師的講授和板書結合起來,以達到最佳效果。
盡管多媒體教學有它獨到的優勢,對其還是應采用一分為二的方法來看待。多媒體工具畢竟只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太多種媒體的介入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反而導致學習效果不好,不能因為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而使其成為教師的“負擔”。要做一個圖文并茂的生動課件,開展多種形式的多媒體教學,會對教師提出很高要求:教師必須擅于運用office軟件,能熟練掌握類似visio這樣的繪圖工具,最好還會制作flash;教師還應該擅于搜索所需的資料,能很快地查找到自己所需的任何相關背景資料。
教師還應有快速反應能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能快速辨別出所接觸的眾多信息中是否有信息需要保留和分析,是否與所授課程有關。繁重的教學與科研任務使得教師們無暇鉆研多媒體教學設計和分析那么多的信息資料并改造制做為授課所適用的資料。如果過于強調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設計,會導致教師教學負擔的加重,可能會削弱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三、審計實踐教學的開展
單純的審計案例教學雖然有利于學生增加實踐經驗,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卻仍不能使學生身處真實的審計工作環境中。除了案例教學和多媒體工具的使用之外,還可以恰當的安排一些實踐性教學模式,如審計模擬實驗、親身到事務所實習等模式,以強化審計案例教學效果。審計學課程實踐性教學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一)審計模擬實驗
審計實驗能夠使學生從感性上了解審計的具體操作,使學生在掌握了一定審計理論的基礎上,在實驗室將理論運用于實際。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來籌建校內審計模擬實驗場所,模擬審計場景,為實踐教學提供相應平臺。審計模擬實驗場所的建設包括硬、軟件建設。現代化的硬件建設需要配備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計算機,需要學校各部門的通力合作,應有高標準要求。軟件建設是指需要購買一整套專用的審計實驗課軟件。在進行模擬實驗時,讓學生通過計算機抽查被審計單位的憑證、賬簿、報表及其他資料并編寫審計工作底稿,使其對審計中會接觸到的原始資料產生直觀認識并切實體會到如何開展實際的審計工作,可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審計實習
為了讓學生真正學好審計學這門課程,學校必須提高對校、內外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的認識,適當增加資金投入。努力爭取與會計師事務所及內控較好的大中型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甚至可以自辦事務所安排學生實習,這樣在校內和校外建立審計實習基地,就可更好地培養鍛煉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學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給學生安排為期一個月左右的課程實習,實習課程也計學分。在實習單位,應在指導老師的直接監控和指導下,以學生直接充當審計人員的角色來操作為主,這樣可以檢驗其動手能力與獨立判斷能力。也可讓學生利用寒暑假到會計師事務所實習。平時做審計實驗的時候,每個學生一般只能夠接觸和處理到審計實務中的某部分流程,如果能在事務所實習,則可讓學生參與對公司財務報表審計的整個審計流程,可以讓學生對審計流程有個整體的把握,這對理解和掌握審計相關知識會很有幫助。
(三)審計方向畢業論文
在課程結束的時候,可以由教師將本學科的前沿問題、熱點問題或值得寫成論文的問題形成論文題庫,交由學生選擇寫成論文,并規定每個學生的論文選題不能重復,讓每個學生獨立完成一個論題。也可以將實習與畢業論文相結合,讓學生在實習單位就實習的情況做畢業論文,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審計實務的理解,使理論與實際更好地結合。
參考文獻
[1]梅丹.我國高等審計教育改革探討――兼談南開大學審計教學的發展[J].教育財會研究.2009(3):53~56
[2]張雪梅.審計教學中的研究性教學方法探討[J].會計之友(上旬刊). 2008(4):70~72
一、課內實驗教學
課內實驗教學是指通過實驗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務,教師將實踐技能傳授給學生的教與學過程,它融合在日常專業課的教學之中,其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和了解技能,并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素質。課內實驗教學是實踐和理論聯系最緊的交匯點,這一環節是實踐教學的開始,也是實踐教學的關鍵一環。
在課內實驗階段應大力提倡案例式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圍繞某教學案例,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方法對其進行分析、推理,提出解決方案。案例教學法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并通過課堂討論等學生主動參與的方式,使學生獲得實際動手能力,能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同時案例教學又能包含盡可能多的信息,激發學生發散式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案例教學應融入各專業課的學習中,一般在會計實務操作的有關理論、程序內容結束,都應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際財務案例。例如在成本會計學課程的教學中,可結合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紹,穿插企業的案例,使學生理解方法的實際運用,并了解企業的成本管理狀況。
二、模擬綜合實訓
會計模擬綜合實訓是讓學生在模擬的會計工作環境下,運用會計實務的操作方法對虛擬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處理的實踐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將教與學、學與用緊密結合起來,學生不但能獲得對會計學的感性認識,還能從中掌握會計人員進行實際操作的技巧。模擬綜合實訓是建立在掌握基本理論方法之上的技能訓練,是通過較集中的訓練使學生達到熟練掌握專業技能的目的,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模擬綜合實訓包括會計綜合業務實訓、會計軟件應用實訓、成本會計業務訓練、公司理財技能訓練、管理會計業務訓練、審計業務訓練等會計專業技能訓練。教師在此階段,主要起提示作用,向學生介紹模擬實習的目的、要求和任務,解說實習的操作過程。
為了較好的開展會計模擬綜合實訓,應該在校內建立會計的模擬實驗室。會計模擬實驗室的硬件構建要盡量做到仿真,包括實驗室的布局、實驗數據貼近實際。應建立以企業生產經營基本業務為基礎的核算體系,通過一整套真實的會計憑證、賬簿、報表,模擬企業會計實務處理以及相關的財務管理、審計等實務流程。同時軟件建設要盡量做到突出會計流程中各崗位操作要領與技巧,而不是企業財務軟件的流程演示。使學生在模擬實驗過程中,如同置身企業的真實業務環境中,達到鞏固理論知識,鍛煉實戰應用能力的目的。
三、校外專業實習
校外專業實習是一種直接讓學生到企業單位參加會計實務工作的實踐性教學形式。校外專業實習屬于綜合性實習,其實習內容涉及廣,包括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審計、稅收等諸方面的業務,實習目的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鍛煉和培養。具體做法是由學校統一制訂實綱和要求,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持學校介紹信聯系實習單位,完成大綱要求的實習任務,回校后提交有關實習材料及實習報告,由學校組織統一考核確定成績。為了保證校外專業實習的質量,高校應挖掘潛力,廣泛建立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聘請企業相關人員擔任實習導師,全程督導學生的實習過程,保障實習效果。
我校會計系安排了三次校外專業實習,分別在第一、二、三學年后的小學期進行,由于不同階段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程度不同,對各階段的實習要求也不一樣。例如第一階段學生剛初步接觸了基礎會計學知識,因此這一階段的實習目的是使學生在了解實習單位組織形式、經營特點、生產規模等內容的基礎上,側重了解會計主體各個職能部門與會計核算、財務管理之間的關系。第二階段的實習是學生在學習了相關會計理論及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目的在于通過實習了解會計理論與方法在實際工作單位的應用,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提高實際操作動手能力。第三階段的實習是在學生已經基本學完會計專業課程的基礎上進行,因此要求學生通過實習對所學的專業課程有一個完整的實踐認識,在實踐中鍛煉會計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業務素質,為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以及畢業論文寫作奠定實踐基礎。
審計學是集會計、財政財務、金融證券、稅法、經濟法、經濟管理等多門學科知識于一體并對各門專業基礎課程進行回顧、總結和運用的實用型課程,與其他財經學科相比,它的綜合分析性、判斷推理性和社會實踐性都比較強。在審計課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獨立思考、創新思維,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 高職院校審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職院校審計教學目標沒有合理定位,無法滿足現行環境對高素質應用性人才要求。目前大多高職院校審計教學目標和本科院校區別不大,高職高專審計教學的定位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審計基本知識和技能,熟悉審計環境,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因為高職院校審計專業學生大多面向中小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服務機構的會計與審計基礎工作崗位,除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誠信、敬業、嚴謹、準確”的良好職業素養,還應具有扎實的經濟管理基礎知識和會計、審計基本知識,熟悉國家財經法律法規,培養學生整體的審計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應變能力,具備較強的會計、審計職業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缺乏適合高職高專審計教學的教材,審計課程綜合實訓案例也不適合高職學生。目前高職高專使用的審計教材基本是以注冊會計師審計為主的內容,傾向于注冊會計師的應試教育,教材中選用的教學案例缺乏一條主線,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難以形成系統的審計基本理論與技術方法。大多審計課程的教材的知識是局部的和零散的知識,過于具體和細微,難以培養學生的審計判斷和處理的能力。大多的教材未能考慮到學生沒有任何實踐經驗,審計的理論和實務沒有循序漸進,逐漸認知的過程,給出的往往是一些經典的、綜合的、大型的案例,學生剛開始根本無法理出這些案例的頭緒,更無法參與分析討論。
(3)高職院校不注重審計課程,專業課少,師資不足,教師少實踐,不能適應審計教學要求。對于高職學生,審計實務課程缺乏合適教材和實際的案例,課堂枯燥無味,加上大多數審計教師也缺乏審計實際經驗,缺乏必要的調研和實習,更缺乏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經驗,教學收效欠佳,學生對審計課程的學習興趣減少。審計課教師與一般的財會課教師相比應具有更高的專業素質要求,要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獨立科研的能力,必須采用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研究性教學方法。
(4)現行的高職高專教學大多采用課堂講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目前高職高專審計學教學基本教師講、學生聽,教學內容局限于書本,教學方法局限于灌輸,對從未走出校門的學生來講,從他們已有的感性知識中很難過渡到教師講授的內容之中,生動的學習過程變成單純的記憶與背誦,學習過程變得枯燥無味,難以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審計人才。
(5)高職院校審計教課程考核方式簡單。大多學校的審計考核仍然采取閉卷方式,無法衡量學生學習程度的好壞。這種單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 高職院校審計課教學改革的途徑和方法
(1)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審計教學活動。盡量運用多種方法教學,如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角色定位法,啟發式提問,研討式教學和論文寫作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鞏固所學的知識。在教學手段上,要編制審計課程的多媒體課件,有條件應該購置計算機輔助審計教學軟件,可以大大縮短了學生對審計認知過程和審計方法的掌握。
(2)審計授課內容可以采用模塊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法。模塊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將審計實務課程劃分為不同的教學模塊,根據教學模塊將審計任務劃分成便于學生學習的單項操作、綜合訓練等審計任務,每類任務的完成又通過提出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評價結果、教師總結等行動過程進行。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教師在提出任務的同時,對每一項任務再進一步設計成模仿操作、獨立操作、綜合實踐等環節,真正讓學生通過任務的完成等實訓過程對審計實訓的內容達到學會、學懂、熟練掌握,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3)建立和完善審計實訓,建立審計模擬實驗室。由于審計模擬實驗所需資料涉及的知識面廣、時間跨度大、技術性強,要求研發人員不僅要具有相當豐富的會計、審計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還要熟悉電算化會計與計算機審計操作技能。高職院校可以從學校自身條件出發,把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兼作審計訓練基地,也可以單獨設立審計試驗室以作為審計實務演習之地。
(4)鼓勵教師主動參與審計實踐,提高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學校應采取積極措施,盡量讓教師參加全國或地方的會計、審計社團活動,增加同實際工作多年的專家進行交流的機會。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利用假期到相關企業(如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掛職鍛煉,積累實踐工作經驗;還可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注冊會計師來校擔任兼職教師或開設專題講座,以提高審計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
(5)改革單一的考核辦法,實行多樣化考核評價方式。審計教學考核可以采用理論測試、課堂討論和撰寫審計報告等方式,增加考查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能力的試題。對所學的理論知識部分進行多種形式的考試。對于考試成績的評定,課堂討論成績由事前的準備、事中的發言踴躍與否和事后所寫的報告三者綜合確定。
3 結束語
新的政治經濟環境下,高新技術不斷向生產和生活方面滲透,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競爭不斷加劇,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多,審計人員綜合素質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應有利于培養“大會計”(財會審計)人才的綜合素質,形成既注重理論水平,又注重計算機與審計相結合,強化實務操作能力的課程教學特色。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張家杰.基于新準則體系的高校審計教學問題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版,2009(8).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12―0065―02
一、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能力培養定位
1.會計實務能力。會計學專業學生應具有很強的會計核算能力、財務決策能力和審計執業能力,這是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會計核算能力包括審核原始憑證、登記記賬憑證、匯總明細賬和總賬、編制財務報表、手工做賬和電算化相結合等方面,財務決策能力包括報表分析與診斷、籌資決策、投資決策、營運資金管理決策、利潤分配決策、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決策等方面,審計執業能力包括審計職業道德、識別問題能力、運用適當技術調查能力、評估證據能力和鑒定分析能力等方面。
2.創新能力。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教技[2012]6號)提出,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為主導,通過學科交叉與融合、產學研緊密合作等途徑,推動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創新能力需要系統科學的創新教育來實現。創新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創新人格等創新素質的教育活動的過程。
3.管理能力。會計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往往從事的是經濟管理工作,培養“既懂業務、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至關重要。按照現代管理學理論,個體的管理能力涉及的因素很多,考慮到會計學專業學生未來工作需要,應側重于自我認知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品德作風的培養。
下文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介紹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設置情況。中國礦業大學會計學專業2006年1月被江蘇省授予省級“品牌專業”稱號,2010年7月被教育部、財政部批準為“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二、培養會計實務能力的實踐課程
1.會計核算綜合訓練。該課程于大四上學期開設,是學生在完整學完《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和《高級會計學》之后,對其會計核算能力的一次系統性檢驗,屬于專業必修課,包括為期四周的手工做賬和兩周的電算化。手工做賬通過設計高度仿真的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相連續的典型業務,并提供一整套空白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和財務報表,讓學生從填寫審核原始憑證開始到編出財務報表為止進行全方位操作,使學生能夠系統掌握會計核算流程,通過手工做賬形成的勞動成果包括三本記賬憑證、庫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及總賬和明細賬各一本,以及全套財務報表;電算化是借助專業化的財務軟件,讓學生將自己編制的記賬憑證輸入軟件系統,自動進行登賬、記賬、算賬和結賬,最終自動生成財務報表。
2.財務決策綜合訓練。該課程于大三暑期開設,是學生在學完《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和《管理會計》課程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綜合性課程設計,屬于專業必修課,時間為兩周。通過設置企業財務決策所需的背景情形,要求學生結合實際對企業的成本管理、融資管理、投資管理及生產經營決策問題進行方案設計與分析,培養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審計執業綜合訓練。該課程于大三下學期《審計學》課程結束之后開設,屬于專業必修課,時間為一周。以用友“審易通”軟件為載體,要求學生正確運用所給企業的背景資料,通過審計實務的操作,得出合理的審計結論,并形成審計工作底稿,從而使學生“體驗式”地掌握基本的審計技能,培養運用電算化手段從事審計實務的能力。
三、培養創新能力的實踐課程
1.經濟論文寫作。該課程于大三上學期開設,屬于專業必修課,共32課時。目的是培養學生明確經濟論文寫作的特點、要求和過程,掌握經濟論文寫作的文體、格式、語言以及基本技巧。主要內容包括:經濟論文選題、資料收集整理方法及經濟類數據庫使用、經濟論文范文選讀與論文撰寫方法等。在授課過程中,鼓勵學生結合專業課程學習撰寫學術論文,并與任課教師交流修改,積極投稿以求能夠公開發表,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也為畢業論文開題奠定基礎。
2.會計專業案例分析。該課程于大四上學期開設,屬于專業選修課,共48課時。采用研討式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以我國經濟活動中的會計、財務、審計等真實案例為基礎,通過情景模擬、身份代入、角色互換等方法,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會計、財務、審計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實務。在訓練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其財經法規制度解讀能力、會計職業道德以及職業判斷能力。
3.會計熱點問題研究。該課程于大四上學期開設,屬于專業選修課,共32課時。主要內容包括:①會計準則、財務通則、稅務法規等變革的熱點問題,了解國內、國外財務報告準則和獨立審計準則的動向;②會計研究的熱點問題,如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和產權會計等,掌握會計理論的發展動向;③會計實務的熱點問題,了解會計實務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教學方式上,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6~7名學生就某一熱點問題組成興趣小組,通過調查研究形成研究報告并組織答辯,聘請專家教授對研究報告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4.創新實驗區項目設計與創業實踐。該課程于大四上學期開設,屬于專業選修課,時間為兩周。主要是依托中國礦業大學2007年12月獲批的教育部、財政部“會計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平臺,圍繞會計學專業教師近幾年在研的國家級、省部級課題,針對大型企業碳排放調查和碳減排的會計核算設計、煤炭資源整合中資本運作模式調查與研究、衰老礦區可持續發展成本補償模式設計、稅收籌劃專題設計、創業板上市公司典型發展模式等專題進行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四、培養管理能力的實踐課程
為適應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設置“會計職業道德與管理素質訓練”課程。該課程于大二暑期開設,屬于專業必修課,時間為一周。該課程強化對學生“兩大素質”的培養:一是會計人員作為“把關者”所必需的職業道德素質;二是會計人員作為“管理者”所要求的管理素質。在課程內容設計上突出應用性和操作性,主要包括:①學生模擬現場填制原始憑證進行報銷審核簽字時,模擬簽字的學生不僅要講出所依據的法規條文,還要對報銷者講出國家的有關規定,說明其道理;②學生模擬現場會計人員完成有關手續時,模擬的學生要講出會計手續流程步驟、必要性及預計可能出現的問題;③讓學生觀看已購置好的會計造假、反貪污、反腐敗的視頻,然后要求學生寫觀后感,并舉行報告會,幫助學生樹立“雖與錢打交道,一輩子兩袖清風”的意識;④由教師帶隊,讓學生參與喊唱、搭橋過河、穿越電網、風火輪等素質拓展游戲,每10人為一個小組,以達到在快樂中學習、在體驗中提高、在互助中啟發的目的。
“會計職業道德與管理素質訓練”課程突破了傳統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設置的框架,真正做到將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與業務技能素質培養并重,服務能力培養與管理能力培養并重,是會計學人才培養理念的革新。該課程不拘泥于課堂和書本,將培養場所延伸到室外和校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方式更加靈活,空間更加開放,讓學生在與社會、自然等多種環境的接觸中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
[參考文獻]
[1]魯宇紅,張素紅.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和創新教育關系的分析[J].江蘇高教,2011(06).
[2]裘腰軍.會計專業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探析[J].會計之友,2011(12).
引言
環境會計的研究對于我國而言還處于初級階段,為了防止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重蹈覆轍,實施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加強環境保護,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博士論文,會計體系。我國必須加緊推行企業環境會計的實施。通過上文對環境會計的探討,結合我國國情,針對目前我國在環境會計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對我國開展環境會計提出以下幾條建議。
1 制定和完善環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企業為追求自身的經濟利潤,往往不愿意實施環境會計,或者不能真實、準確地實施環境會計。博士論文,會計體系。為了保障環境會計在我國真實有效地推行實施,這就需要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強有力的支撐。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環境會計相關法律體系,以強制的法律手段保障環境會計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形式約束、規范人們的經濟行為,使之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使環境會計有法可依,保證環境會計的順利實施。在制定和完善相關環境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時,可以在考慮我國特有國情的前提下,適當地借鑒、吸收國際上的理論成果和成功的實踐經驗。
目前,環境會計在目標上還很不明確,對其目標的正確認識是完善和發展環境會計的前提;環境使用者的群體還不夠普及,到現今為止,只有政府相關部門對其比較重視,并且依據企業在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的行為上制定出了一定得獎懲措施。博士論文,會計體系。除此以外,大多數企業部門和個人對環境會計信息的意識還不夠強烈。我國要發展環境會計必須增強和國外學者以及相關部門的交流,我們需要借鑒國外成功的案例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加深我國環境會計理論方面和實務方面的研究探討,使我國的環境會計的理論和實務研究都跟上國際的步伐。
2遵循環境會計發展的循序漸進原則
按照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和我國經濟發展的自身特點,想讓環境會計的實施在我國一下子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是不現實的。我國的環境會計必然要經歷一個由萌芽、發展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對于不同階段,環境會計的應用要求也有所不同,從形式到內容,從核算方法到應用范圍,都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1、形式上,將復式記賬和單式記賬兩種方法的核算相結合,然后由單式記賬慢慢轉變成復式記賬;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先采用在財務報表中補充資料或附注的形式,再逐漸向正規的報表披露模式轉變。2、內容上,對比較容易操作的內容先確認、計量和披露,當發展成熟時對其全部內容進行核算。3、核算方式上,暫時對環境會計要素的核算不作非常嚴格的要求,之需要從現有的會計資料中獲得環境信息就可以,不過當環境會計要素的核算逐步發展成熟時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算體系。4、推行范圍上,先在一小部分進行試點,然后推廣到全國各地。可以先在污染狀況比較嚴重或者國家重點建設的企業和行業進行試點,通過對其反映效果的觀察從中進一步改善,總結其中經驗,然后逐步推廣到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企業,最后推廣到全國各地。博士論文,會計體系。
3加強政府管理部門對環境會計的監督
企業為追求自身的經濟利潤,往往不愿意實施環境會計,或者不能真實、準確地實施環境會計。政府管理部門和社會各界對環境會計的監督顯得尤為重要。博士論文,會計體系。社會公眾監督和社會中介監督都屬于社會監督的一部分。博士論文,會計體系。其中,社會公眾監督不具有法律效應,但是它的輿論影響不能忽視,它往往決定著媒體對企業的輿論導向,所以社會公眾的監督對企業在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是很重要的,這是促進環境會計完善的一個重要部份。然而,國家有關機構對環境會計的監督主要體現在強制性和專業性上,當前,我國國家審計機構還沒有環境審計這個組織,在相關的審計法律法規中也沒有對環境審計方面的內容作具體的規定。審計是一個重要的監督組織,在環境會計體系中建立環境審計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建立環境審計首先要了解環境審計法規建設;其次為建立環境審計做好物力人力和財力準備如配備環境審計人員;最后出具環境審計報告,這是我們進行環境審計得出的書面證明,是促進企業環境會計穩步前進的有效推進力。環境審計部門可以從核查原則、核查內容和核查材料上這三個方面對環境審計進行定義確認和披露。
4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素質
作為會計處理的實際操作者,會計人員的會計專業技能極大程度地直接影響到國家會計準則和制度的實際貫徹執行是否合法真實有效。作為一門新興的會計學科,環境會計的實務操作還沒有被我國廣大會計工作者所熟悉,要想在我國大力推行實施環境會計,非常有必要培養一批高專業技能素質的會計人才,同時也要提高現有會計工作者在環境會計相關方面的專業技能。隨著人們對環境意識的增強,高新技術的出現,環保措施的進步以及綠色產品的產生,企業對環境管理的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我們雖然經常強調生產商對其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水、廢氣和廢物的排放,但是沒有改變其根源,污染源還是不斷擴散開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要想回到過去清新的環境,必須從產品的研發,生產到消耗再到回收利用等每個階段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只有從管理思想上徹底變革了才能保證每個環節的改變。對于會計的主要核算人員——財務人員就必須樹立起積極的環保思想,另外,環境會計是由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和環境學多門學科相結合的應用學科,傳統會計中沒有這方面的內容,財務人員就需要對其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所以,財務人員在加強對環保認識的基礎上更要在專業水平方面下功夫。
參考文獻
[1]辛鑫.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及計量[J].雞西大學學報,2010,(03):76-77
[2]劉潔亮,忻琦,査林蓉.環境會計要素確認與計量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1):16-18
[3]張曉會.芻議煤炭企業環境成本控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2):186
審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內容。現代審計教育必須以社會對審計需求的發展為導向,注重學生專業勝任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要綜合考慮學科發展、專業設置、外部環境等因素,要體現審計學科綜合性與實踐性的特點,既要有寬闊的視野,又要站在學術的前沿,突出體現現代審計對信息技術的需要。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隨時關注審計領域的發展動態,緊跟當前審計理論與實務發展的步伐,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及時補充新的教學內容,以提高教學質量,并適當引入具有創新性、前瞻性的課程。審計學專業教學內容應包含審計基礎理論、審計技術與方法、審計實務等方面,以及國家審計、社會審計、內部審計這三大主體審計的內容、方法和程序,適度地融入管理審計、績效審計、工程審計、計算機審計、環境審計等內容。
審計學專業課程體系的結構。結合我院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我們設計了包括通識教育課、專業課、實踐環節三大板塊的審計學專業課程體系。通識教育課和專業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通識教育必修課主要按照教育部有關規定設置,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通識基礎課(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應用文寫作、大學英語、大學計算機基礎、大學計算機程序設計(VF)、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等),以及體育、軍事理論課程、形勢與政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大學生學習與心理指導等課程。通識教育選修課按人文素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素養教育、健康教育、創新創業實踐教育6大模塊設置,學生每學期至少選修1門課程,學有余力者可以多選。專業課遵循“先基礎,后主干”“、先理論,后實務”的順序,設置為學科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和專業選修課三部分。由于審計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熟悉會計專業知識,掌握計算機、法律、經濟管理等相關知識,為此我們設計的審計學專業的學科基礎課包括會計學基礎、管理學、管理信息系統、微觀經濟學、統計學、經濟法、財務管理、宏觀經濟學、市場營銷共計9門課程。審計學專業的專業主干課包括財務會計、財經基本技能、高級財務會計、審計學基礎、金融學、會計模擬實訓、稅法、審計實務、會計軟件應用、成本會計、金融企業會計、計算機輔助審計、投資學共計13門課程。其中,金融學、金融企業會計、投資學等課程是結合我院金融行業背景而設置的課程,不僅體現了行業差異性對審計工作的要求,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院審計學專業的辦學特色。審計學專業課程體系還應體現各個行業對審計人才的不同要求。為此我們設置了政府與非盈利組織會計、內部審計、政府審計、金融審計、審計案例分析、審計英語、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等專業選修課。學生可根據個人的興趣志向以及就業方向,采取“三選一”的方式,從12門專業選修課程中選修4門,學有余力者可以多選。審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由課內實踐(實驗、上機等)、校外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社會調查、軍訓等項目構成。實踐教學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和重要形式,應該貫穿于審計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
審計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我院審計學專業實踐教學主要采取以下三種形式:①審計實驗。為配合審計學專業的課堂教學,我院在校內建設了手工和電算兩個審計實驗室。手工實驗室主要用于訓練審計程序、方法等內容。實驗時,學生每人領取一份用檔案盒存放的模擬企業賬套資料(以前做會計模擬實驗時形成),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制定審計方案、實施抽樣審計、形成審計工作底稿、出具審計報告等一系列手工操作。電算實驗室配備了專業的審計軟件,學生借助于模擬的數據資料開展社會審計及企業內部審計,提高計算機輔助審計的實際操作能力。②案例教學。實施案例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對審計社會責任的感性認識,是培養審計學專業學生實務技能的重要手段。通過案例教學,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彌補教材的不足,有利于鞏固和深化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③審計實習。審計實習通常在校外進行,使學生通過接觸社會,深入地了解審計實際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最終實現理論與實踐更好的結合。綜合考慮各審計機關、各單位審計部門和社會審計機構的特點,我們認為實習基地主要應建在會計師事務所,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能夠接觸到各行各業、各種各樣的審計業務,可以盡早熟悉將來可能承擔的審計工作。
本文作者:劉東輝盛永志作者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