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6 00:39:0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網絡教學設計方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對具備網絡配置、網絡管理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斷增加,作為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如何注重實踐,培養學生網絡配置能力已經成為網絡教學的重中之重。要培養學生網絡方面的動手能力,在網絡實驗室里對設備進行配置的優良教學方案無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理論教學的深化和補充,也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上起關鍵作用。
作為計算機網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設備的配置實訓是計算機網絡專業學生必須了解和掌握的內容。學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計算機網絡原理,掌握了網絡互聯與實現的配置技術,才能為今后的就業、學習、研究網絡奠定基礎。
1網絡設備配置教學現狀
1.1強調實踐,忽視理論
網絡技術是一門非常注重實踐的課程,實驗課程在教學中占很大比重,但由于種種原因,有的教師在授課中往往片面強調實驗和動手的重要性,忽略理論作為技術研究與學習基礎的事實,忽視理論知識對實踐動手調試的前期指導、規劃和分析作用[1]。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不能建立清晰的網絡技術知識理論體系。
有的教師甚至將幾個特殊案例的實踐動手調試作為網絡互聯與實現配置教學,根本不對網絡理論知識作相應闡述,教學中即使涉及必須要用到的網絡技術原理內容,也只是偏重實驗環境下的教學,這樣做,最終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
1.2追求硬件高配置,忽視規劃軟指導
在開設網絡技術課程時,過分追求高配置實驗環境,投入過多資金建網絡實驗室,大量購進先進網絡硬件設備,卻忽視實驗教師的網絡規劃、組織和管理方面的軟指導,沒有真正理解網絡是研究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的學科,計算機的思維模式只能是遵循人的思維模式的真正含義。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指導教師的項目分析與規劃,學生拿到實驗后,僅靠直接動手調試,用幾條簡單的命令去解決一個網絡技術問題,這樣的思路如何能達到深層次學習網絡的目的。
1.3重就業比率提高,輕就業形勢分析
調查統計顯示,大多數網絡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廣泛,91%以上的網絡技術專業學生能找到工作。但是,深入了解其從事的工作崗位后,我們發現他們中在網絡技術崗位上從事局域網管理與維護、網站管理與維護、網站程序設計及開發等工作的人員不多,80%以上網絡專業畢業的學生都是在從事計算機銷售與售后技術支持、數據錄入、辦公文秘等工作,他們處于計算機技術人才鏈的低端,就業質量可想而知。[2]其原因在于高校學科體系培養模式的課程只是普通高校課程的簡化,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確,人才培養特征不明顯,只注重單點知識的培養,忽視綜合實用技能方面的培養,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綜合應用能力差,不能勝任網絡技術工作。
2網絡設備配置教學方案改良思路
2.1對網絡實驗室硬件設備的建設改良
在進行網絡實驗室硬件建設時,應注意合理規劃,不僅考慮滿足建設需要,還要密切關注當前網絡技術的發展態勢,盡量采用先進的技術、現成的校園網平臺和合理的資金去建設網絡實驗室,使建成后的實驗室能使用高校原有的計算機作為網絡調試終端,既能滿足在本地實驗室進行網絡實驗,也能通過校園網絡遠程登錄后經認證進入對網絡設備進行調試。[3]按此要求,每個網絡實驗室可以建成能同時滿足42人至56人進行實驗的網絡平臺,按需配備6至8組獨立的實驗平臺,每組實驗臺至少配有2臺2層交換機、2臺3層交換機、2臺路由器、1臺防火墻、1臺無線接入設備、1個VoIP語音模塊和至少兩個高速異步串口模塊。達到每個實驗臺既可單獨進行相關的實驗,也可以配合其他平臺進行實驗,完成更為復雜的網絡環境下的綜合實驗。
2.2對實驗教材、實驗方案配備的思路改良
每門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都應有專門的教材、方案,包括實驗項目具體名稱、實驗詳細內容、每次實驗所需硬件設備、網絡拓撲結構圖、實驗人員分工和實驗詳細規劃、設計思路等。利用這些內容豐富的專業實驗教材或資料手冊,對每個實驗的教學目的、實驗真實環境、實驗所需用到的設備、實驗設備間如何連接、實驗的具體操作步驟、實驗結果及驗證等內容進行實驗的開展。也可將該門學科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教學資料匯總成冊、編錄成書,按照其教授的實驗內容、詳細的實驗方案來作為實驗用書,讓學生充分利用書中經過無數次實踐的組網方案進行實驗。
2.3對網絡設備配置實訓時間的安排布置改良
實訓課程盡量與計算機網絡理論課程同學期進行,這樣便于理論指導實踐。盡量不采取先計算機網絡理論課,后計算機網絡設備配置實訓的教學方式,這樣做的原因在于,如果學生對課堂上的知識掌握得很好,在實訓課上,他們就會很快編寫出實現步驟、調試命令,從而更有興趣去學習下一節的課程。反之,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知識掌握得不好,實訓課就會反映出來,這會促使他們回過頭來重新拿起課本學習理論知識,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第二次完美結合,它可以提高學生理解網絡、調試網絡的能力,最終鍛煉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4對高水平師資的培訓力量、培養力度改良
我們應選用既有扎實的計算機網絡基礎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實踐動手調試能力的教師擔任網絡設備配置實訓教師,以便學生得到充分的指導。因為,有計算機網絡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實踐中遇到的理論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網絡規劃、網絡分析,學生理論搞懂了,實踐起來才能得心應手。[4]同時,我們還選用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調試的教師,用其豐富的經驗幫助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有效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原理和技術,從而節省學生寶貴的實踐時間。
3網絡設備配置教學方案設計
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案設計,讓學生對網絡設備配置有總體認識,在此基礎上,對網絡組網、互聯與設備配置實訓進行分析和研究,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計算機網絡組網整體技術。參照此要求,我們按組網步驟將教學方案設計分為以下幾方面。
3.1組網基礎教學方案設計
從目前較常用的星型網絡拓撲著手設計教學方案,其涵蓋的教學內容,如表1所示。
改變以往傳統組網基礎先從理論著手進行教學的順序,轉而按上述教學內容、學時、教學方式教學,讓學生從對網絡完全不了解過渡到對網絡有一個淺層次的認識,使學生認識到組建一個小型計算機網絡所需要的硬件設備有哪些,對最基本的傳輸介質――雙絞線做到能按不同標準做出T568A、T568B線序,掌握網卡的安裝,熟悉交換機、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簡單的參數配置,基本認識清楚計算機網絡基本運行環境,這對下一步具體開展網絡設備配置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起到很好的先導作用。
3.2交換機教學方案設計
從交換機的應用角度著手,設計教學方案,方案分為基本配置與高級配置實驗內容,具體教學內容如下表2所示。
按上述內容進行分設備單項教學,讓學生實際操作實訓,達到掌握交換網絡中最常用的設備――交換機配置技術,從對交換機進行基本的配置著手,進一步劃分VLAN,掌握生成樹協議操作,實現交換機的端口聚合,安全認證等技術,對實現與路由器設備的互聯作好配置技術準備。
3.3路由器教學方案設計
從路由器在網絡建設中的重要地位著手設計教學方案,方案分為基本配置與高級配置實驗內容,涵蓋的教學內容如下表3所示。
在交換機設備配置學習的基礎上,我們繼續通過單項設備路由器配置內容的教學,讓學生掌握網絡建設中較重要的設備――路由器的配置技術,熟悉靜態路由,動態路由RIP路由協議,OSPF路由協議,廣域網協議的封裝以及PPP PAP、PPP CHAP協議的驗證等內容,為下一步交換機、路由器設備互聯形成真正的計算機網絡的學習做好全面的技術儲備。
3.4綜合實驗教學方案設計
通過對單個網絡設備進行逐一教學,在掌握了其基本配置內容后,結合運用交換機、路由器網絡設備進行組建交換三級網和路由三級網,在此基礎上進行來自實際典型應用案例的綜合實驗教學方案設計,[5]如組建某大型企業網絡。首先,我們會告知學生該企業的相關情況――有多少人使用網絡、組織機構如何、地理分布情況怎樣、管理水平能力高低、網絡應用服務多少等內容,讓學生根據這些背景,運用所學知識,去規劃、設計該企業的網絡需求與網絡拓撲結構。
通過上述實驗,讓學生做到綜合運用網絡實驗室里的網絡設備,了解搭建的實際網絡環境,全面掌握整個網絡組建的技術原理、實驗功能、實驗拓撲,清晰地掌握網絡設備的實際配置,利用掌握的綜合網絡技能知識去優化這個網絡,讓整個網絡性能發揮到極致,由此達到學用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4結語
作為承擔網絡技術應用人才培養重擔的普通高校,應該合理設計網絡設備配置教學方案,在網絡實驗室的實驗環境中與真正的網絡建設接軌,讓學生在實驗室中親自動手進行搭建、調試、配置網絡,讓學生更直觀、全方位地了解各種網絡設備的應用環境,加深對網絡原理、協議、標準的認識,直至完成整個綜合實驗過程,形成清晰的網絡工程項目設計思路。[6]我們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使培養出來的學生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充分利用理論知識由上至下地去分析網絡規劃、設計與調試,并提高自身網絡技能和實戰能力,成為符合網絡一線需求的實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建軍.師范專科學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現狀與應對措施[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8,14(2):20-22.
[2] 胡亮,徐.計算機網絡實踐課程教學研究[J].吉林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5,22(S2):155-157.
[3] 崔貫勛.計算機網絡實驗教學方案探討[J].信息化技術與應用,2006,10(5):19-21.
[4] 徐煒.網絡實驗室:輕松上大課[J].中國教育網絡,2007,11(1):9-12.
[5] 陳康.高職高專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改革實踐[J].正德學院學報,2006,14(6):47-50.
[6] 福建星網銳捷.銳捷網絡實驗室解決方案綜述:網絡實踐教學專家[EB/OL].(2006-12-05)[2010-10-10]. . cn/plan/Solution_one.aspx?uniid=af03f8d9-ff2a-4a5c-826b-4bc5e0c876cd.
Teaching Programs of Network Device Configuration with Network Technolog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YANG Lin
關鍵詞: 云計算;高等院校;信息資源管理;網絡教學資源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college and university;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online teaching resource
中圖分類號:TP3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0-0209-03
0 引言
網絡教學資源是開展網絡教育的前提和基礎,隨著網絡教育的逐步拓展,網絡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教學資源的有效管理成為開展網絡教育的關鍵。高等院校是教學科研資源的研究搖籃,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的基地[1-2],如何高效科學地管理各種寶貴的教學資源,為各類學習對象提供方便快捷的訪問途徑,為教學管理者提供資源訪問效果的分析工具,從而提高教學資源對象的利用率,促進教學資源更好地為實際教學系統服務,這是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工程的重要研究課題。
1 我國高等院校教學資源管理現狀
1.1 校園網絡建設普及率高
根據對國內多所高等院校信息化程度的調查,可以看到目前國內高等院校均建設有不同程度的數字化校園網絡,其中綜合類、理工類院校的校園網的建設情況總體較好,高等職業院校也已經達到較高普及率[3]。在校園網絡的功能上,除了具備學校信息宣傳門戶、通知公文公告和咨詢交流作用以外,很多高等院校也已經開通了教學教務管理、科研信息管理、行政辦公和學生信息管理等功能,少數高等院校還嘗試將教室、學生宿舍也納入校園網,從而真正發揮“智慧校園”的作用。
1.2 數字化教學資源成為主體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網絡教學信息資源建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高等院校的信息資源從內涵到外延都在發生著質的變化。傳統的圖書、教材、教案等紙質教學資料的主體角色正逐漸被基于信息網絡技術的電子圖書、網絡課件、課程網站等數字化教學資源所取代。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出現為教師、科研人員和在校學生獲得更多學習資源提供了新的渠道,也為不同主體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與交流空間,提高學校基礎數據的管理水平,成為了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設的成果的重要體現。
1.3 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推廣
新型教學模式開始不斷沖擊和影響傳統教學,多媒體、網絡等新技術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筆”,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更加有效。以MOOC、翻轉課堂、微課等為代表的網絡教學新模式也為不同領域專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成為高等教育研究和教學改革的重點資助項目,提升了教師教學能力,推進了高等院校教學改革,加強了優質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共享,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信息技術進入傳統的課堂,還帶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如網站教學、資源型學習、互動學習等。與傳統的模式相比,這些新的教學模式不僅形式新穎,更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符合當前創新創業人才能力培養目標。
2 我國高等院校教學資源管理問題
2.1 教學資源管理方式落后的問題
以江西省某高等院校為例,每年僅教務管理部門就要向各個二級學院單位下達教學執行計劃、教學任務安排表、教材征訂計劃等數十種教學管理文件,通知各單位的教學科研管理辦公室完成相關的教學安排計劃。教師在每學期也要制作各門課程的紙質教案、講稿、教學日歷等教學文檔。學校的十多個專業都會有各自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方案,而且每隔3年就要重新更新版本。在這些工作中涉及到的教學信息資源除了一般的紙質教材資料,更多的是教務管理材料、教學資料和專業建設資料等,數量大,種類多,存儲方式大多仍采用傳統的紙質存檔和文件柜、文件盒存放,或保存在某臺個人電腦硬盤上。教學資源管理方式的陳舊和混亂,使得文件查找困難,還會造成信息資源的重復存儲或重要信息丟失的現象較為普遍,信息資源共享與利用效率極低。
2.2 教學資源版權保護問題
高等院校,既是培養人才的基地,也是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部門,更是國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機構,為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和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服務。在這樣的系統里的高校教師天生就肩負教學與科研的雙重任務,從教學積累中沉淀科研,用科研動力帶動教學,形成教學與科研并重而又互相促進,協同發展的動態關系。高等院校的教學資源既不同于科研機構的學術性研究成果,完全遵照知識產權保護政策措施,也不同于中小學的教學信息,完全為教學效果而充分共享,而是以知識版權為主,兼具有限范圍的信息共享。鑒于高等院校的特殊性,對于教學信息資源的獲取來源、信息傳遞途徑、資源存儲條件和信息處理和共享方式等都有一定的限制,這也對高等院校教學信息資源管理的安全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3 教學資源管理平臺設施條件落后問題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設是實現教育信息化、提高教學科研質量的重要手段,應大力加強和推進信息化建設。信息化建設需要設備和軟件系統的支持,特別對用于教學、科研、管理的計算機設備的數量和性能提出了較高要求,對于設備的更新換代的需求也呈現爆發式增長趨勢。高等院校不同于企業,其資金來源基本上依靠政府財政預算的撥款,且到目前為止,信息化建設的資金還沒有常規預算,只能來源于一些項目款額,也有學校采取自籌資金或社會贊助等方式解決。信息化建設所需要的大量設備和軟件系統更新與高校財政上的捉襟見肘的矛盾,導致很多院校只能以犧牲性能為代價,在教學資源管理上仍然采用傳統方式為主、數字化方式為輔的形式,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教學資源管理方式的改革。
3 高等院校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意義
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方向是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其本質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實現各種教學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和共享。網絡教學資源應該包括在互聯網上的教學學習資源,還包括在校園網中的教學信息資源[4-5]。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以互聯網、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普及,高等院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逐漸推進步伐,一些如教育網站、教學網絡課程建設也在同步發展,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正成為我國現階段高等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設宏偉工程中的核心任務。從這種意義上說,高等院校應該充分結合自己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實際建設基礎情況,利用合適的信息化手段進行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工作,提高培養綜合型人才質量。
互聯網時代的新型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網絡平臺在教學過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采用合理的網絡模式和網絡架構,才能使網絡平臺在教學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才能提高廣大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中的工作學習效率。云計算,是一種新興的商業計算模型,是將計算任務分布在大量計算機構成的資源池上,從而獲取計算力、存儲空間和各種軟件服務,達到和超級計算機相當的網絡服務。云計算所具有規模龐大、支持用戶在任意位置、使用任意終端以及高可靠性、通用性、動態伸縮性和極其廉價性等特點使得基于云技術搭建高等院校網絡教學資源平臺成為可能[6],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推出符合互聯網時代要求的新型教學模式,實現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模式,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4 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措施
高等院校網絡教學主要是通過信息資源的共享實現學習和交流的目的[7]。網絡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和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是高等院校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主要內容。通過現代計算機信息手段,創建多平臺、多層次的網絡教學資源的平臺,是現代高等院校網絡教育教學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如圖1所示。
4.1 多層次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
4.1.1 網絡教學資源庫的分層規劃
網絡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高等院校網絡資源建設的重點問題,應切實依據自身網絡教學的特點建立滿足自己實際教學情況需要的網絡教學資源庫。網絡教學資源庫是一個綜合型的資源庫,包括:教學資源庫、科研資源庫、教師資源庫等。高等院校可以在原有教學資源條件的基礎上設計網絡教學資源庫的結構,并可以成立校級網絡教學資源建設規劃建設工作小組,由主管校領導統一指揮,各教學單位、教務管理部門以及網絡信息中心等相關部門的部門主管擔任小組成員,開展學校網絡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工作。
4.1.2 網絡教學資源庫的層次劃分
在網絡教學資源庫的內容層次劃分上,針對高等院校教學信息資源的數量大、種類多、使用對象復雜的情況,可以借助“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概念,對教學信息資源進行分層歸類。①私有云層。所謂私有云,是為一個客戶單獨使用而構建,因此,可以將科研資源庫信息、教師資源庫等涉及知識版權和安全問題的信息統一存放在私有云服務器上,僅將使用訪問權限提供給本校教師員工和相關工作人員,從而提供對數據安全性和服務質量的最有效控制。②公有云層。所謂公有云,是為大眾提供能夠通過因特網訪問和共享資源。因此,可以將面向公眾的宣傳信息和公告等放在公有云上,教學資源庫中的面向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資源,如教學視頻、學習資源和MOOC等也可以放在公有云上,為廣大學生用戶和教師同行通過互聯網來查閱借鑒。
4.1.3 網絡教學資源庫的硬件建設
教育信息化目標的實現,還需要依托基礎設施的建設。云的廉價性、成本低廉等優勢為實現覆蓋全面化、性能最優化、規模最大化、費用最低化,兼具實用性、穩定性、安全性、技術先進性目標,提供了最合適的硬件建設方案。①基于云的高可靠性和通用性,將所有的應用程序統一安裝在云服務器端,用戶只需通過瀏覽器工具訪問服務器即可實現各種軟件的使用和文檔的編輯,用戶的文件數據可以在服務器端備份。②利用集群和分布式計算軟件工具,可以將大量中低端的服務器資源組合利用起來,建立廉價的大型高性能分布式數據中心。③鑒于云的可擴展性,多個院校可以聯合建云,共享云的應用服務,減少單個院校的資金和時間上的投入,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單個院校也可以采用租用云的方式,按照使用量支付相關的費用,免去了獨立設置專業的數據中心維護人員的成本。
4.2 多平臺網絡教學資源管理
4.2.1 教師教學平臺
云的靈活性和通用性特點,使其支持不同應用和設備終端的接入。高等院校可以建設教師教學平臺,通過對現有校園網的升級改造,為教師教學提供教學資料的存儲、備份、整理的管理功能。通過與教務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檔案管理系統的對接,還可以實現教學信息的收發、工作計劃的提交和公文傳遞等管理功能,既有效提高了辦公效率和質量,又節省了辦公開支,同時也起到了對高等院校自身的宣傳作用。
4.2.2 科學研究平臺
云的可擴展性和廉價性特點,使各級高校和教育科研管理部門可以聯合建設云,將各自現有的硬件資源共同加入到一個“云”中,共享云服務,促進科技資源交流、匯集與共享,推動科研工作水平的提高,既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信息資源共享,又減少了重復建設浪費。此外,高等院校可以增設學術交流欄目,建立電子文獻資源庫,拓展教學科研人員獲取科研資源的信息量,破除以往每個院校各自購買文獻數據庫,查詢下載受限的局面。各高等院校還可以通過云平臺的鏈接,加大與上級科研管理部門、其他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合作,實現跨單位、跨地域的重大科研課題的合作。
4.2.3 學習分享平臺
云的通用性和虛擬性特點,使高等院校可以構建網絡化數字“學習分享平臺”,實現多樣化的網絡在線教育模式,積極發揮網絡教育覆蓋面廣、共享性好、靈活性強、成本低廉的優勢。在學習分享平臺的學習培訓方式上,可以提供菜單式點播和學分制考評教學模式,滿足廣大學生群體全方位、多層次、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增強學習的自覺與自主性,實現跨時間、跨空間、跨地域的現代化教育培訓模式[8]。
5 結論
知識與經濟的高度全球化、信息化對現階段我國各行各業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為未來人才培養的重要戰略基地的高等院校,勢必要緊跟信息化發展步伐,深刻剖析自身在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教學、信息化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針對性調整和構建符合時展要求的信息化建設戰略。基于云技術的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是高等院校實現數字資源共享、現有設備再利用的最佳可選解決方案。通過探索云技術在高等院校教學信息資源管理中的應用,拓展了多樣化的網絡教學模式,加快了高等院校教學改革和信息化建設的步伐,推動了整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李勇,劉文云.高校信息化評價的指標體系構建[J].情報雜志,2006(3):141-143.
[2]任友群,程靜.高校信息化建設“十一五”規劃制訂策略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6):50-52.
[3]熊才平.我國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熱點問題綜述[J].中國電化教育,2002(09):9-12.
[4]楊慶峰,呂國,薄佩鈺.高校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研究[J].電信網技術,2009(01):15-18.
[5]蔣珍蓮.試談高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實施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09(10):106-107.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33-0037-02
1 前言
本文首先給出一個企業網安全訪問控制工作情境,以實現該工作任務為主線,以Packet Tracer仿真軟件為實現平臺,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包括ACL工作原理及配置,應用標準和擴展ACL的具體應用。
2 任務導入
公司有四個部門,分別是技術部、銷售部、財務部、經理部,組建網絡如圖所示,為了安全起見,公司領導要求:
1)技術部、銷售部不能對財部進行訪問,但經理部可以訪問財務部。
2)要求FTP服務器供公司內網員工專用,外網用戶不可使用。
3 任務分析
要完成該工作任務,首先應網絡基本配置,實現網絡聯通,在此基礎上配置ACL,實現網絡訪問控制。
4 任務實現
4.1 ACl簡介
ACL是一個路由器配置腳本,根據分組報頭中的條件控制路由器允許還是拒絕分組。
ACL分為兩大類,標準ACL和擴展ACL,標準ACL僅以源IP地址作為過濾標準只能粗略的限制某一大類協議。擴展ACL以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源端口號、目的端口號、協議號作為過濾標準,可以精確的限制到某一種具體的協議。
4.2 網絡配置
1)定義ACL
標準訪問列表的創建根據 “動作”+“源地址”,即允許誰,拒絕誰的方法來創建。
4.4 網絡測試
沒有配置ACL之前,所有主機都可以互相ping通,外網主機可以登錄內網ftp,配置ACL之后,只有經理部主機可以訪問財務部主機,技術部、銷售部都無法訪問,外網主機無法訪問內網ftp服務器,內網主機可以,說明任務完成。
5 結束Z
Packet Tracer是思科公司開發一款模擬軟件,能比較真實的模擬計算機網絡中的網絡配置。本文利用Packet Tracer軟件可以仿真現實中的網絡工程項目,本次教學設計,首先引入工作情境,以該工作任務實現展開教學,包括ACL工作原理、配置與測試。通過該項目的學習,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動手實踐能力,加深了學生對網絡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思科網絡學院教程:網絡基礎知識[M].中國思科網絡學院,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2] 思科網絡學院教程:路由協議[M].中國思科網絡學院,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一、合作的優化 分工明確
團隊比賽,對團隊合作能力要求很高.我們競賽的課題是蘇科版八年級數學“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接到課題后,三位成員分頭研究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撰寫教學設計,制作教學課件,然后大家把各自的研究成果分享,在這個基礎上,三人進行交流探深,集中三人的智慧共同做出一份新的教學設計.以往的合作,往往是把大家的研究成果合在一起,但缺乏整體的掌控.針對本次比賽,在每人都作了充分研究的情況下分工有所側重.一人負責教學設計,一人負責教學重難點分析,一人負責整合點分析,每位成員都毫不吝嗇地把自己的智慧成果拿出來,另外兩人進行討論點評,如此反復,在教學設計產生的過程當中既有三人各自做,也有三人的共同合作,加深了教師對教材的認識,提升教師的學科專業能力.
在整個比賽過程中,這樣的合作無處不在.在評價友隊環節中,因為只有一個小時,時間緊,任務重,必須要在一小時之內形成一個微型報告.我們進行了分工,一人負責找優點,一人找不足,另一人負責操作電腦.而要完成上述過程,這與之前對于本課時的認真研究、團隊的互相配合是分不開的.在陳述答辯過程中,一人匯報、一人播放、一人補充回答充分讓教師感受到合作的重要,1+1+1有了大于3的效果.
二、資源的優化 整合有度
在新形勢下,如何有效地將各種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切實改進課堂教學,使得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學生能力切實得到提高,著力凸顯課改精神.現代教學已經遠遠不是往日的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就能搞定的事,對教師的理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合點” 指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設計與實施的教學步驟(環節或活動).整合課的資源與工具設計,采用的方式不限,可依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整合”方式,能夠優化課堂教學目標、符合施教者個性特點的任何“整合”方式.如,互動電子白板教學、思維導圖(概念圖)、Blog教學以及其他信息化資源學具教具等.例如,在“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中,這節課是“圖形的相似”第一課時,學生在腦海中對于全等圖形有著較為全面的認識,怎樣通過全等到相似的過渡,讓學生形成一個整體的認識,并且讓學生了解在生活中不但存在全等的圖形,還存在相似的圖形.讓學生感受到“比”的實際意義.為此我們設計了開頭展示和學生生活相關的全等、相似的照片,感受全等和相似的區別和聯系,并制作Flash讓學生自己操作感受到一寸和兩寸照片之間的變換,以問題喚醒學生的回憶,激發學生學習“比和比例”的內在需要.
現在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也非常發達,但如何將這些資源有效地整合,真正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更好的突破教學當中的細節,網絡團隊教研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教研平臺.
三、評價的優化 反思提高
在比賽中第三個環節評價、反思與完善教學設計.評價又分兩種:1.反思性評價.參賽團隊對指定的其他團隊所作的同題教學設計進行評價,包括有何特點與亮點、有何不足之處以及提出改進建議.評價須由全體參賽成員協作完成,評價的平臺是指定網絡平臺.2.反思與完善原設計方案.閱讀其他參賽團隊對自己團隊的反思性評價,并結合自己團隊對其他團隊的教學設計方案的評價,開展基于團隊成員同伴互助的教學反思,并根據反思意見,修改原有的教學設計方案,形成新的教學設計方案,包括媒體與資源的運用等技術成果.完善后的方案上傳至指定網絡平臺.
在完善教學方案時,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先看看別人是怎么評價自己的,也會結合自己看到的兄弟團隊的長處與不足,然后將這些情況綜合起來考慮改進完善自己的方案.在“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教學設計中,在作業布置環節我們設計了分層作業,友隊對我們的設計給予了肯定,同時指出在課件中沒有體現,我們根據友隊建議及時調整,我們團隊得到的感悟是“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同時教學的細節很重要”.這實際就是一個反復磨課的過程,我們的教學水平也就在這反復磨練中不斷成長.
四、技術的優化 陳述答辯
陳述答辯不等同于“說課”,第一個需要團隊簡述教學設計方案完成的過程.也就是看團隊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當中有什么感悟以及同伴協作互助的情況.第二個就是陳述教學設計當中的亮點.第二個內容是考核的重點.亮點是指教學上的亮點,參賽團隊如果能夠運用信息技術來突破重點,化解難點,這就是亮點,而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在“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這一課中,我們總結出來的亮點是:1.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首先活用教材,把課本P84的習題10.1的第3題作為例2.同時用活教材,把課本中“實踐”中兩個問題分解成三個問題.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情境中的兩地的距離抽象成兩條線段.
倡導創新教學方式,創作符合“學生為中心”理念的教學設計,培養具有高級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通過設計、評價、反思、完善教學設計和可視化陳述等方法,提升網絡環境下教師綜合素養,打造具有網絡時代特點的優秀教師。
網絡教研團隊賽項細則說明
1.賽項內容
網絡教研團隊賽項分為初賽與決賽兩個階段。分別設小學組、初中組和高中組三個組別。小學組設語文、數學、英語、思品、科學、信息技術等六門學科,初中組與高中組均設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物理、地理、信息技術等八門學科。各組別均設“學校類”和“跨校類”兩個類別。
(1)初賽
參賽團隊自選課題,協作完成并提交信息化教學設計電子稿。打包在一個文件夾中,上傳到組委會指定地址。全國組委會組織專家進行評審,確定入圍決賽的團隊名單,并在NOC活動官網公布。
(2)決賽
決賽采取現場比賽方式。設信息化教學設計、評價教學設計、反思與完善教學設計和可視化陳述四個階段。
2.賽項要求
(1)信息化教學設計
根據賽場公布的競賽題完成一份信息化教學設計,完成之后將制作的課件、專題網站,以及使用的工具軟件打包上傳。
(2)教學評價
循環評價兄弟教學團隊創作的教學設計,重點放在評價教學環節上(在此基礎上,兼顧其他方面),要求提煉其優點,指出其不足,提出修改建議。
(3)反思與修改完善教學設計
在評價兄弟參賽團隊教學設計的基礎上,反思本團隊原信息化教學設計,修改完善原有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形成新的教學設計方案(包括課件修改等)。
(4)陳述與答辯
陳述:采用可視化方式,參賽選手應充分展示利用可視化方式優化課堂教學實效的能力和教學綜合素質。
答辯:評委根據參賽團隊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或陳述情況提出問題,指定主陳述選手之外的另外兩名選手分別回答問題。
網絡教研團隊賽項的報名組織
1.參賽對象
全國各級各類中小學校教師。每個團隊組織三名同學科教師參賽。
2.賽事組織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9)-10-0091-02
引言
現代遠程開放教育教與學模式的核心是在網絡技術條件下,在有效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基礎上,采用多種教學媒體交互使用的方式,教師通過指導性教學,學生通過自主性學習,完成教與學任務。教與學模式是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通過一定媒體資源連接起來的方式。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媒體資源及連接方式。教與學模式研究的重點應該是教育者采用什么媒體通過什么方式連接受教育者。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多種媒體進行的。在這種教學活動中,通常是教學主體客體異地,教學時間空間分離,學生以自主性學習為主,通過必要的教學輔導系統、信息反饋系統和教學服務系統,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思想。
教師既是教學者,又是教育工作者,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因而不能把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看成是班主任、師政辦的工作。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德育教育,使其明確學習目的,增強學習動力,以利于提高思想素質。―個思想素質低下的學生不可能具有宏偉的目標、遠大的理想,因而學習上也不可能產生巨大的動力。
一、教學設計背景
以省電大的“三寓三化”素質教育模式中的兩寓兩化為總體指導,所謂兩寓是指:寓素質教育于知識教育中。寓素質教育于網絡學習中;所謂兩化是指:活動促進知識內化,測評促進知識內化。能夠反映貫穿全教學過程要求的素質教育的開放英語一體化設計方案包括個別化輔導過程、小組合作學習過程、多媒體面授輔導過程、考核過程,實踐教學過程的“寓素質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的方案。
二、開放英語學員現狀分析
英語教育方向本科課程專業性較強。對于開放教育學員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學習英語教育方向的學員,一般情況下都是中小學教師。在交流中發現,學員自身對于素質教育的概念很模糊,更不用說應用于實際。于是我采取將素質教育體現在―體化設計方案中,讓學員了解素質教育在英語實際學習中都體現在哪些方面,從而指導自己的實踐教學。
三、教學設計問題
怎樣設計體現出素質教育的一體化設計方案、怎樣使其得以優化實施,是課程輔導教師在遠程開放教育教學中面臨的一次挑戰。在設計―體化設計方案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例如面授輔導課減至三分之一。優化課堂是首先要提及的,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夠使開放學員充分享用面授輔導課的價值所在。指導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課程輔導教師采用什么媒體通過什么方式與開放學員進行準分離交互;怎樣使沒有參加面授課的學員,能夠在網上看到、學到課程英語知識,這也就是課程輔導教師的第三項職能:營建資源豐富、功能多樣的網絡教學和學習環境。這對于課程輔導教師在多媒體的使用利用方面,網絡技術方面的要求就更高。
四、體現素質教育一體化設計方案的制定
(一)方案的指導理念:
以“三寓三化”素質教育模式中的兩寓兩化為總體指導,所謂兩寓是指:寓素質教育于知識教育中。寓素質教育于網絡學習中;所謂兩化是指:活動促進知識內化,測評促進知識內化。
(二)方案的總體思路:
是能夠反映貫穿教學過程要求的素質教育的一體化設計方案,“寓素質教育于知識教育之中”的方案。
(三)方案的內容包括的幾個方面:
1 課程概況 2 課程資源 3 教學目的 4 (下轉第93頁)教學內容說明 5 媒體使用情況
6 教學環節 7 教學媒體進度安排 8 小組活動 9 網上小組討論
10 中央電大網上教學活動 11 教學要求 12 學習建議13 關于期末復習內容
14 教學交流與答疑
五、解決問題策略
下面簡單地回顧一下在制定一體化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所采用的一些英語教學辦法:
(一)、充分利用三分之一面授課
1 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在制作課件上,采用豐富多彩的畫面。清新悅耳的音響效果,讓學生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到課件上。
2 采用節目主持人的方式,把學生帶到英語短片中。
3 創設各種情景,鼓勵學生大膽地使用英語,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采取寬容的態度。
4 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和直接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和自我發展的一個空間。
5 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合作、探索等方式,發展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二)、利用網絡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任課教師利用課程學時三分之一的學時對學生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的指導、參與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支持服務和管理約束。網上指導個別化自主學習的方式:
1 利用QQ進行視頻時時互動。
2 利用我校教學平臺中的BBS討論區,進行時時與非時時的公開討論。
3 利用我校教學平臺中的課程答疑室,進行時時課程答疑。
4 利用電子信箱E-mail
5 利用我的BLOG平臺,進行師生情感交流。
(三)、課外活動
1 聘請外教,與外教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并利用網絡,進行時時交互。
2 英語比賽,網上小組討論的形式。
3 英語角,網上小組討論的形式。
(四)、營建網上教學環境
(一)精選素材,豐富教學內容
素材是通過對生活的收集和整理,發掘出未經加工的各種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原始的教學資源,這些資源是感性的、分散的材料。科學地運用素材,可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靈活性、生動性和實踐性,也是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教學的有力支撐。其一,素材要有深度和廣度。素材的選取可以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每一種素材都是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寶貴的教學資源。以現實素材為依據,對素材的深度和廣度進行充分挖掘和整合,使教學內容有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客觀說服力。以“”內容為例,可以精選具有代表性、反映國情的歷史事件、人物、影像以及背景文化,從的橫向和縱向進行素材組合。如選取貝青喬的詩“癮到材官定若僧,當前一任泰山崩。鉛丸如雨煙如墨,尸臥穹廬吸一燈”,與反映當時戰爭的真實影像片段相結合,使精選的文學素材結合聲情并茂的視頻影像,形象地描述當時列強入侵,官兵吸食鴉片而不理戰事,百姓流離失所的國情,說明失敗的必然性,使素材更好地為教學目的服務。其二,素材要精準求實。鑒于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素材可選取的范圍較廣,在選取素材時一定要選取現實生活真實、準確的素材。借助網絡平臺,將多媒體、音頻、視頻等教學手段整合運用,才能更好地體現思想政治理論的深度,能夠使形象實際的素材更好地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從而展現在受教育者面前。其三,素材要推陳出新。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緊跟受教育者的現實需求和社會環境的動態變化。因此,其素材的選取應注重時效性。以受教育者的思想動態為主線,選取國際、國內最新時事問題和熱點、焦點新聞;以受教育者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引入備受關注且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事件為素材資;以受教育者的認知程度為依據,采用有理、有利、有據的最新數據。
(二)設計方案,細化教學模式
方案設計是依據對受教育者需求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制定策劃出解決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教學問題的最優方案,使教學效果呈現出技術化、藝術化、科學化和最優化的系統決策過程。設計方案應注意素材與理論的配合、前后的邏輯順序等具體設計問題。第一,素材與理論的配合。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教學內容要與選取的素材有機結合,相輔相成。素材與理論的搭配設計可以打造輕松愉悅的授課環境和習得氛圍,可以使枯燥的理論通俗易懂,形象自然,更具有說服力。不僅易于受教育者對理論的吸收和理解,增強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知,而且易于被思想政治理論教化和引導,愿意“聽”,樂于“做”。例如,李海洋教授用“吃燒雞”的例子來講述什么是哲學和哲學的用途:圖文并茂,令人垂涎欲滴的燒雞可以理解為兩只雞———一只具體的雞和一只抽象的雞,簡單的話語和誘人食欲的視頻圖片便生動地說明了哲學是抽象和具體的,哲學就是把握生活,把握事物,把握對象的方式,是平凡生活中的深沉智慧。簡單樸實的生活素材,既貼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又深刻地反映物質生活是每個人生活的客觀基礎,是辯證唯物論的客觀基礎這一哲學理論。。第二,循序漸進的邏輯順序。邏輯順序是指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教學設計方案前后之間存在的一種內在邏輯關系的一個方面,是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教學成敗的關鍵。其方案應遵循“主題設定———素材植入———理論闡釋”的邏輯脈絡來設計。設定的主題統領和指導植入的素材,植入的素材依賴和從屬于確定的主題,而理論的闡釋進一步深化主題,強調素材。三者逐級遞進,環環相扣,富有條理,使教學設計更具邏輯性和系統性,呈現的先后順序符合學生思維規律和認知過程規律。
(三)制作課件,增強教學
效果課件是指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環境,融合圖像、文字、聲音、影像等多元化媒體元素,使各種媒體信息建立起有機邏輯連接,集成一個為課程服務的良好交互系統技術。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課件是將傳統的教學課堂表現轉化為網絡媒介多元表現的飛躍,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課件的制作是實現這一飛躍的具體過程。其作用是使主題寓于課件之中,活化理論內容,把抽象深奧的理論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和通俗化,便于受教育者對教學內容的領悟和感知。
二、以教師為主導,實現教學
實效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是教學表現的基石,教師是教學表現的主導者。教師猶如舞臺的藝術家,用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受教育者,用極富色彩的語言藝術洗滌他們的靈魂,陶冶他們的情操。可見,教師無疑是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教學的重要表演者,其課堂駕馭能力決定著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成敗。
(一)人格魅力,彰顯內在吸引力
人格魅力是指一個人在性格、能力、氣質、情感和道德修養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內在與外在吸引力。教學魅力較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人格魅力。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教師是政治性、榜樣性、道德性等綜合人格魅力的集合體,其內外兼修的氣質、獨具特色的精神境界,影響著受教育者對教學內容的接受與領悟程度。
(二)語言表達,體現言語技巧
教學語言可以稱之為課堂藝術,是指教師運用富含情感、思想和審美原則的口頭語言規律進行藝術性的教學表達,是教師與受教育者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橋梁。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的授課語言體現在教師與受教育者通過網絡媒介進行信息的傳遞與表達,是一種信息化語境下語言藝術的運用。高質量、高水平的語言表達應體現嚴謹性、靈活性和藝術性。第一,嚴謹性。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教學內容豐富、信息量較大,且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思維方式具有引導和教化的作用,所以,教學語言要科學嚴謹。首先,教學語言要準確規范。用詞用句要精準干練,理論概括要言簡意賅,引用材料要真實恰當,言之有物,富含哲理。其次,教學語言要系統嚴密。語言的推理要符合邏輯,論證要有根有據,使教學語言條理清晰、論證有力。第二,靈活性。受教育者具有個性差異,靈活多變的教學語言可以滿足不同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機智敏捷地選擇和運用教學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情具體分析,掌握受教育者的語言規律,勤于觀察其聽課狀態,明確不同教學時間采用的語言基調,在其習得疲勞期及時調整語言表達方式,注意語音、語調、語氣、語速和節奏的變換,要緩急協調、重輕搭配、強弱交替,使教學語言由始至終符合其需要,使其與教學內容產生共鳴,從而達到“聲聲入耳,字字入心”的整體效果。第三,藝術性。藝術感較強的語言表達對受教育者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首先,語言表達要新穎、潮流。與時俱進而又不失精準的語言風格備受受教育者的喜愛,可以適當地借鑒一些充滿活力并經得起推敲的網絡語言,這使語言表達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可以更好地迎合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拉近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距離。其次,語言表達要詼諧、幽默。妙趣橫生的語言表達可以營造一種輕松的課堂氣氛。蘊含藝術的語言表達為思想政治理論網絡公開課增添幾分靈動,使其更顯生命力。
(三)課堂駕馭,突顯調控藝術
課堂駕馭是指教師具備雄厚的理論素養,能夠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獨特的教學藝術對課堂進行整體的把握和控制。課堂駕馭能力是教師教授知識、課堂管理、引導學生等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的綜合體現。良好的課堂駕馭能力能夠使課堂有真實感,使教學內容“活起來”,可以根據受眾的需要和價值觀的波動調整價值觀引導策略,以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在校師范生學習新課程標準存在著諸多的不足,比如理論脫離實踐、案例資源有限、網絡資源匱乏、學習方式單一、學生反饋不及時等。然而,結合BB網絡平臺,充分整合各類優質資源、案例,設計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能夠使師范生的新課程標準學習與內化達到最佳效果。
預習新課程標準
為了取得最佳的預習新課程標準的效果,面向全體學生的第一節課,我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理念及信息素養進行深度剖析,進而展開對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目標的解析,淺顯而不失重點地引入,為學生課后預習新課程標準指明方向。在指導預習方面,我借助BB平臺,設計“走進新課程”模塊,內容涉及《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等相關文件。給學生一些導讀性材料,一方面幫助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充分把握新課程標準系統知識結構,另一方面指導學生針對導讀提綱,邊閱讀、邊思考、邊領會,并在閱讀過程中對核心內容做上標記或注解,隨時記錄自己的思考體會,進而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預習作業在這里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在BB平臺“作業區”模塊的“提交作業1”、“預習新課標” 中按要求完成預習作業。待作業完成后,學生可登錄平臺直接提交作業。通過平臺提交作業方便省時,管理簡便快捷。
解讀新課程標準
解讀課程標準是正確把握課程體系、正確認識教學目標、科學設計教學活動、正確組織教學過程、正確開展教學評價、深入領會課程理念的必然要求。
BB平臺在解讀新課程標準教學活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模式中結合BB平臺“走進新課程”模塊內容,教師引領學生共同解讀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重點對課程總目標以及三個維度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目標進行詳盡解析。學生通過平臺中提供的“課程資源”,即相關文件、相關學習網站以及實際案例,從多個角度對新課程標準進行拓展閱讀、深入理解、全面體會,從而了解課程標準的涵義、與舊的教學大綱的區別以及信息技術課程框架結構等新內容,為進一步研讀新課程標準奠定基礎。
研讀新課程標準
研讀學習是一種提高知識掌握效率、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效學習方法。學習新課程標準的最佳途徑是以研讀新課程標準為突破口,師范生通過主動探究、發現和體驗,學會對新課程標準中的大量信息進行歸納概括,掌握課程標準的要求,能夠對手中課程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
在研讀課標環節中,第一步,結合BB平臺中“教學前沿”模塊提供的具有權威性的新課程標準文件,認真研讀并深入思考教師提出的相關問題。第二步,結合教材研讀新課程標準,班級內分組,結合某個版本的信息技術教材研讀新課程標準,需要做的是將課程標準轉化為每節課三維教學目標,按章節劃分,學習者可以分工合作。第三步,結合新課程標準和教材,重新審視已定教學目標,再次研讀新課程標準,并對不太理想的教學目標加以調整。第四步,將研讀成果提交到BB平臺“作業區”模塊“提交作業2”中,課標研讀成果包括教學目標制定、問題與困惑、研讀反思,教師通過BB平臺及時查看學生作業,并給予及時批閱與解答。
新課程標準對信息技術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課標研讀過程將讀、思、寫三者結合,提高了師范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實際教學效果證明,師范生在研讀過程中的每一項活動都有意外的收獲,特別是思想上的感悟以及對新課程標準認識的提升。
觀摩感知新課程標準
了解新課程標準并不是件難事,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們習慣于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課下讀讀課標的學法。但實踐證明,這樣很難成功地將新課程理念內化到教育教學行為中。為此,我在BB網絡課程平臺的“案例觀摩”模塊中為學生提供了多個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典型教學課例和教學設計方案。
新課程理念下的優秀教學課例是對課程標準實際內涵的闡釋,新課程的理念和方法在一個個成功的案例中變得生動、直觀,凸顯教師理解和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過程。教師搜集針對性較強的教學案例,依托BB平臺呈現給師范生,同時,針對平臺中的每個案例提出針對性較強的問題,以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觀摩、感知、交流、反思,進而強化學生對新課程標準的主動建構,使得師范生能正確把握新課程標準,提升新課程理念。
設計體驗新課程標準
一般來說,理念到行為的轉化往往會出現隔膜,解決這種隔膜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學生在理解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開展有效的教學設計。為達到在設計中體驗新課程標準的目的,學習活動設計為“集體備課―設計方案―建構平臺”環節。
集體備課:備課的真正目標就是備如何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即備課標、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
備課階段采取異質分組、集體備課(即小組協作)的方法。小組內自行定組長、定內容、定時間、定地點,形成人人參與、相互交流、共同探討的學習氛圍。這種形式可以提高學生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縮小學生個人對課程標準理解的差異,從而促進學生間的交流,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
設計方案:方案設計必須處處體現新課程標準理念,將想法落實到紙上,這是初學者實現內化新課程標準必不可少的做法。小組內采取同課異構的措施,組內共同研討、商定教學內容后就要落實各自的教學設計方案和授課演示文稿,達到同課異構的效果。
為此,在BB網絡課程中提供了“教學設計模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下載、使用模板。通過模板濃縮新課程倡導的理念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基于新課程理念進行教學設計。有了成功的教學設計,實施新課程理念才有保證。
建構平臺:基于新課程理念下的信息技術課有其更廣闊的發揮空間,技術支持課堂教學也是新課程理念的重要體現。因此,我要求學生自己設計相應的網絡教學平臺,由于課時有限,所以允許小組僅設計本節課的專題學習網站,借此來支持課堂教學,豐富課程資源,以期實踐新課程標準理念,為取得最優化教學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學生設計體驗的整個過程中,均通過BB平臺中的“小組協作”模塊,進行任務分工、共享組內資源、開展實時與非實時的交流探討。同時,平臺中“交流園地”大門為每位學生敞開,設計過程中遇到問題可以隨時發帖,請求教師或其他小組學生的幫助,也可以與大家分享寶貴的學習經驗。與此同時,也可作為對學生過程性評價的一項重要參考指標。這一學習活動所形成的階段性成果包括:講課演示文稿、教學設計方案和專題學習網站。以上內容要求學生個人上傳到BB平臺的相應作業區,期末任課教師可通過平臺直接查看學生作業,并打分。BB網絡教學平臺為有效開展設計實踐活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創新了教學實踐模式,改觀學習方式,為內化新課程標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實踐內化新課程標準理念
實踐新課程標準是學習新課程標準的終極目標。新課程標準的學致分為三階段:理論學習、觀摩設計和落實行為。理論學習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新課程標準的基本內容,重在掌握其基本理念;觀摩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優秀案例觀摩,模仿設計自己的教學方案,將理念轉化為自己的意識,達到新課程標準內化的效果;落實行為,即實踐新課程標準,采用微格教學的形式,這是理念轉化為行為不可或缺的環節。學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查找不足、發現問題,進而彌補缺失。在實踐中深化升華新課程理念,讓學生不只是簡單的知道,而且是在實踐中運用理論,在運用中領悟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將新的教育理念在實踐過程中滲透到每位學生實戰的細節,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新課程形勢下的教學行為,對新課程理念有深入的理解,切實將新課程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
BB網絡教學平臺在實踐教學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果展示”模塊提供了歷年學生的微格教學視頻。學生通過觀看身邊的示例,結合自身實踐,有助于順利完成實踐任務。據近年的教學來看,相當一部分師范生非常渴望立刻看到自己的教學錄像并希望教師給予點評。因此實踐結束后,教師有必要分別對每位學生的教學實錄進行點評。師范生對此很重視,對于教師每句評論都認真聽取,從不懈怠。
“混合學習”來源于“Blended learning”,指在教學過程中綜合使用不同的學習理論、不同技術與學習方法、不同學習媒體以及學生支持服務和學習環境的一種策略。[1]是學習理念的一種提升,可以理解為是通過對各種學習模式、學習內容、學習媒體、學習環境等要素的有效混合,以達到最優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滿意度和經濟效益。而混合學習引起廣泛關注在于“E-learning”遠程在線學習和傳統課堂師生之間面對面教學的有機混合。2016年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指出,教育技術領域短期的研究目標:在一到兩年內,將更加關注學習評價的方法,提高對混合學習設計的實踐應用。混合學習以其便捷性、易于實現,將復雜的媒體與技術、新方法與新思潮進行整合,對于高等教育機構有較高的吸引力。
《現代教育技術》是高校師范類學生的教師技能類公共必修課,是一門集教育技術理論、媒體應用、教學技能實踐于一體的課程,旨在培養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為教師專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構建《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將課堂教學、網絡學習、技能訓練有機結合起來,是提高學習效益的一個新思路。
二、構建《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
1.構建混合學習模式的需求性分析
(1)課程內容多學時少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內容繁多,涉及教育理論、學習理論、教學設計、媒體技術、網絡資源獲取、教學資源設計與開發、技術與教學融合等。傳統教學的課程學時一般為36-48,課時相對不足,學生以囫圇吞棗的方式學完課程后,信息化教學能力提不到提升,難以有效將技術應用到教學實踐中。
(2)教學組織方式較單一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是一門教師教育類的公共必修課,以韓山師范學院為例,每年約有2500位師范生必修該課程。由于該課程的學生人數眾多,且來自不同專業,學生對課程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但按學校常規的開課情況,每位教師通常要兼顧多個班級,為方便教學,通常采用統一的教學進度,各個教學班的教學內容也大致相同,難以顧及學生的專業特性和個體差異。
(3)評價指標單一片面
《現代教育技術》考核方式相對單一,多數院校以閉卷考試和學生課件作品為主,這種單一的總結性評價不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而且課程中涉及的教學設計、技術支持教學、多元評價等信息化教學能力在課程評價過程中得不到體現,不利于知識的鞏固和遷移。
針對課程教學中存在弊端,有必要對“教”與“學”的所有要素進行合理選擇和優化組合,構建混合學習模式,[2]以改善課時不足、學習欠缺個性化、內容缺少針對性、評價方式單一、師生之間交互不足等問題。當然,混合式學習的優勢并非自然而然產生的,這就需要我們進行精心地設計與實施。
2.構建三合一的混合學習模式
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推力,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理念、認識、能力、水平是教育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目標在于培養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與實踐能力。構建混合學習模式應以提升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創新與實踐能力為前提,充分利用各種技術手段進行混合教學,延伸課堂教學時間,給不同專業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支持,促進學生各層面的學習和體驗,以取得最佳學習效果。[3]基于這種思想,我們構建如圖 1所示的三合一《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
三合一《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混合學習模式整合了課堂教學、網絡學習與交互和技能實訓三種學習形態,將傳統教學面對面教學、網絡自主學習和現場技能訓練整合在一起,融合不同的教學資源和多元化的學習形式。 [4]
通過“網絡學習與交流”與“課堂教學”的混合,利用在線學習解決課堂教學中教學容量較少、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問題,而通過課堂教學可以實現師生面對面情感交流,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通過課堂教學教師監控網絡教學的質量,解決網絡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偏離和深度不足問題。“技能實訓”則是通過真實環境感受技術應用實際情況,通過作品演練或微格訓練,使學生感受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體驗技術與學科的深度融合。通過這樣的混合學習模式,形成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互補的混合學習模式,共同促進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
三、混合學習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中的具體實施
1.制定混合學習任務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目標在于促?M師范生形成初步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為了體現這一理念,把信息化教學設計作為課程的混合學習任務的主線,課程任務以完成一節課或一個專題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方案,設計開發配套的學習資源,在相應的教學環境中實施方案,并加以交流評價。具體任務可分解為:一個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為方案獲取相關網絡資源、設計配套的課件、為課件采集與處理多媒體素材、制作配套課件、熟悉相關信息化教學環境、進行微格訓練實施方案。
2.搭建混合學習環境
搭建混合學習環境,就是整合各種真實的和數字的學習環境,使學習者可以在真實的物理環境中進行學習,也可以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進行在線學習,還可以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現場體驗。[5]《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混合環境設計也充分體現這一點。
課堂學習環境是在網絡交互課室中實施教學,在這里教師對理論基礎和基本技能進行要點講解,為每個知識模塊提供學習指導、任務要求、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利用資源圍繞任務進行自主學習或協作學習,組織學生匯報學習成果等,開展各種師生實時交互活動,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構建系統的課程知識體系。
網絡學習與交流環境,在這里為學生提供的網絡課程、相關網絡資源、教程、虛擬實驗等網絡學習資源,便于學生配合課堂學習開展自主學習、小組討論、項目協作、學習反思等活動。同時,在交互環境中教師提出問題、發起討論、進行答疑、批改作業等活動;學生能進行在線留言、異步討論、作業遞交、資源分享等活動。
技能實訓環境,則為學生提供各種媒體實操系統,在這里學生進行多媒體教學系統的使用與維護、交互電子白板的教學應用、信息化教學設計與管理等實驗項目,熟悉各種信息化的媒體操作與教學應用,以及進行各種信息化教師技能訓練。
通過營造多重混合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研討中學、在反思評價中學、在訓練中學,使學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得到持續發展。
3.建設混合學習資源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不管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活動,還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或協作學習,都需要為學習者提供適當的學習資源。為此,《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建設了豐富的混合學習資源,設計開發了立體化的配套資源,包括新編教程、配套課件、相關電子書、媒體操作虛擬軟件、工具軟件等,并給不同專業學生提供相關學科教學設計案例、學科教學軟件等資源。同時教學平臺還展示歷屆學生的優秀學習作品,供學生觀摩共享。此外,考慮到課程內容的覆蓋面較廣,還提供相關資源如攝影學習專題網站、PHOTOSHOP視頻教程、PPT設計教程、微課設計與制作、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應用等相關的教學站點的鏈接等,為學習者提供充分的學習支持與便捷的學習機會,便于學生自主開展探究性學習與合作學習,使得學習活動更加自主化、個性化。
4.設計和組織混合學習活動
混合學習活動無疑是開展混合學習的核心。從圖1的模式中可以發現,本課程把混合學習理念融入整個教與學過程之中,主要體現在課堂學習中以教師為主導、網絡學習與交流中以學生為主導,技能實訓中以學生為主體;對于不同的學習任務,采取不同的組織形式,既有課堂學習中面對面的教與學,也混合網絡的遠程學習與支持;對于不同的學習主題,有的采用學生自主探究,有的應用小組協作。
在課程教學上充分運用技術支持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師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目標的任務驅動,注重活動的綜合性和開放性。[6]
在網絡與交流上設計了認識教育技術、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評價、網絡教學資源應用、教學軟件的設計與制作、學科教學與技術融合五個學習任務,每個任務由學習任務、學習指南、活動要求和學習資源構成,在每個任務活動設計上,根據不同專業學科需求,并充分考慮到學生水平的差異,提供不同學科教學軟件和層次的學習資源,使不同專業的學生、不同水平的?W生能根據自身的需求開展混合學習活動。
本課程的學習組織主要圍繞任務開展,任務包括個體任務和小組任務。個體學習任務除了設計自己的教學方案,為方案收集資料和設計開發配套資源外,每個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過程,都可以記錄自己的網絡學習情況、參與交流、完成相關作業并提交到網絡平臺中。小組協作則是由學生自由組合,每組學習團隊由4-6人構成,在混合學習環境中進行協作與探究,共同解決問題,完成團隊任務。課程設計了不同的團隊任務,有專題網站的設計開發、微課的設計開發、微課程設計開發等綜合性較強的任務供各組選擇,各小組將作品全部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互相學習與借鑒。
在整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利用網絡交互平臺可以進行自由交流,共享學習資源和成果。這樣,在學習交流平臺上,可以建構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人機之間、自我之間多層面全方位的互動。不同的任課教師、不同班級、不同專業同學可以進行實時或非實時的交流、同步或異步的交流,不僅拓展學習交流的深度和廣度,也加大協作學習的緯度和空間,從而提高學生協作學習能力和交往能力。
5.實施混合式學習評價
(1)多元混合的評價方法
《現代教育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課程,內容不僅涵蓋教學理論、學習理論、教學設計等基礎知識,還涉及到各種教學媒體操作、應用技能,更重要還有技術與其他學科整合能力,其學習結果的表達方式具有多樣性,不同的學習結果需要混合不同的評價方式,才能有效的對相關學習結果進行準確評價。因此,在課程中采取多元化混合的學習評價,課程對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評價分成以下四個部分內容,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
1)綜合知識測試
這部分內容是將教育技術能力劃分為50個知識點,并根據知識點建立試題庫,考試時每個知識點出一道題自動生成試卷,綜合測試師范生的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
2)教學媒體應用考核
教學媒體應用是學生規范操作各種教學媒體的技能,采用現場實操的方式進行評價無疑更加具體有效。在這項考核中,每一位學生在教師的指令下對投影機、展示臺、音響設備和多媒體系統、交互電子白板等媒體進行現場操作,演示各種教學信息,教師通過考核量表考核學生獨立操作信息化教學環境能力。
3)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能力無疑是學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核心能力。課程要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專業選擇一個教學單元或教學專題,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教學設計,提交自己的教學設計方案。
4)教學課件設計
要求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教學方案,設計開發配套的多媒體課件,并參照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評分標準對學生課件進行評價。
在教案與配套課件的設計開發過程中,學生綜合應用到教學設計理論知識、網絡教學資源檢索與下載、多媒體素材采集與加工、課件設計與軟件開發等多方面的知識,可以比較綜合考察學生初步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2)過程性評價貫穿課程教學
過程性評價不僅能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還能對學生學習成果和學習態度進行混合評價。[7]
網絡記錄:學生在開學第一課就有登錄課程網站的用戶和密碼,借助交互平臺會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進度、學習筆記、學習成果,參與討論等信息。 利用Moodle平臺的活動報表、參與報表與日志可以查看、跟蹤學生的在線學習每個任務的次數、停留時間以及進行了哪些操作,統計學生的參與度與活躍度,也可以通過活動模塊回顧前一天參與活動的情況。
評價表:對于各項任務和技能,都設計了相應的各項評價量表,利用Moodle“互動評價”或“投票”功能,學生即可以進行自我評價、生生之間、小組之間、師生之間的混合評價制度。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4B-0062-02
隨著新課程的全面推行,人們對如何科學有效地改進課堂教學設計的關注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學實踐證明,高質量的教學設計是高質量課堂教學的前提和基礎。筆者就如何改進課堂教學設計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通過“課前對話”“課堂觀察”“課后會診” 三大步驟來改進物理課堂教學設計,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一、功在課前――課前采用對話策略,形成初步的教學設計方案
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在課前進行精心預設,才有可能在課堂上獲得精彩的生成。因此,在課前,教師必須精心做好教學方案,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科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處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方法,規劃好教學活動。
1.與課程標準對話。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學科課程的基本綱領。準確把握課程標準,是課程實施的前提。準確理解課程標準的內涵,并將其物化到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環節之中,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在物理教學設計之初,與物理課程標準對話,旨在明確物理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
2.與教材對話。從以往的“教教材”發展到今天的“用教材教”,與教材對話已成為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必要環節。設計物理教學方案,要認真鉆研物理教科書,理清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要求在教科書中的具體體現,準確理解教學的重點、難點,把握教學的關鍵,制訂切實可行的課堂目標。
3. 與課程資源對話。從一定的角度看,物理課程資源包括物理例題、習題,以及與物理教學有關的教育素材、媒體等。教師要充分利用課程資源設計檢測手段與鞏固強化的內容。不僅要設計檢測教學效果的基本方法與內容,而且要精心選擇和設計例題、隨堂練習題。例題、習題要緊扣物理課程標準、教科書和適合學生實際,要兼顧知識的深度、廣度,體現層次性,體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4.與學生對話。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確立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觀,摒棄了學科為本的傳統觀念。無論是課程的設計,還是課程的實施和評價,一切都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師要深入了解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物理的基礎和思想狀況,選準本課的起點和基點,選擇恰當的教法,并指導學法,使分層教學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5.與同事對話。在集體備課中,與同事交流經驗,集思廣益,將個人才智轉化為集體優勢。通過大家充分發表意見,吸取對形成教學設計方案有益的建議。
此外,教師還應建立“與教師自己對話”“與社會對話” “與網絡對話”的意識,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長,了解時事熱點,博采眾長。
通過課前對話,與時俱進,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形成初步的教學設計方案。其中,應該有明確具體的三維目標要求、教學內容分析(即重點、難點、關鍵點)、教學過程(包括重點和難點的處理方法、教學手段、教育因素的體現、教學小結等)、適當數量的練習作業、板書設計等。
二、成在課堂――課堂上采用課堂觀察策略,完善教學設計方案
有了初步的教學設計方案,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按這個設計開展教學活動。但是,教學不只是單純地按“預設”操作的過程,還更是課程創造與開發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過程。近年來,我們開展了課堂觀察活動,這也是我們改進教學設計的第二步,是結合教學實際,對教材要點重新構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創作過程。
如在九年級,按照初步的教學設計方案上了一節《動能和勢能》探討課,分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概念教學”“科學探究”“遷移應用”“練習檢測”和“歸納小結”六個教學環節展開教學活動。課堂觀察小組選取了四個觀察視角,即“學生自主探究活動參與面”“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中的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時間”和“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效果”,圍繞課堂觀察開展研討活動。據統計,這一課45分鐘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時間為24分51秒,教師提問、講授、點撥、評價的時間為20分09秒。其中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為16分12秒,教師講授的時間為13分26秒,教師與學生對話、交流、研討的時間為18分08秒。這說明執教者注重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想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將科學探究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但是,大家仍然覺得教師講得過多,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還嫌少。究其原因還是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還不敢大膽放手。這樣的課堂觀察分析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論證,其價值在于發現問題,修正方案,改進教學。
通過課堂觀察活動,能使執教者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思考方向,了解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出更全面的預設,及時補充一些學生所缺乏的知識,從而更新、完善教學設計方案。
三、善在課后――課后采用會診策略,更新教學設計方案
把調整后的教學設計方案再次用于教學實踐中,我們仍發現不少值得研究的問題。因此,在課后,必須對教學設計方案再進行反思和理性提升。我們采用課后會診策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即“診―斷―治”),把教學活動作為會診對象,對教學行為方式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總結在教學中的新發現、新見解、新問題、新規律,然后提升到理論高度去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