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6 07:09: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傳播技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傳播學領域,媒介分析作為一個大的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媒介產生發展的歷史,各種媒介的特點,媒介同人類社會變遷和文明發展史的關系,媒介文化等等。開媒介分析先河的英尼斯和麥克盧漢提出了如“媒介即訊息”等著名的觀點,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媒介技術及其發展的巨大作用。然而,在傳播學的研究領域,傳播技術與媒介作為信息傳遞和接受的手段、載體,并非總是研究的重點。人們的注意力主要傾注在媒介所傳遞的信息內容和其產生的效果上。但近些年來,信息傳播新技術革命席卷全球的浪潮使我們看到技術在傳播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只有掌握了先進的傳播手段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
一、傳播技術的產生和發展
人類誕生之初,由于生存的需要,必須實現個體之間的交流。在漫長的時期
內,人類只能依靠原始而古老的傳播方式如表情、動作等來相互了解。隨著勞動和生活中傳播活動的需要,人類發明了使自己徹底完成從猿到人的轉變的傳播工具——語言,然后又發明了使信息可以保存下來并使文化有效積累成為可能的傳播工具——文字。最初的文字刻在甲骨、金器上,后來又有了絹、帛,東漢的畢昇借鑒前人的經驗發明了紙。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使傳播手段先進,傳播內容豐富了起來。但是,這些還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的迅速的社會傳播,還需要有技術上的更大突破。這種突破,于15世紀中葉拉開了序幕,其標志是金屬活字印刷術和金屬活字印刷機的問世。
德國人古登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手搖金屬活字印刷機,開始了活字版印刷書籍,這說明人類在信息傳遞技術上的進步。到了19世紀初倫敦《泰晤士報》首先于公元1814年開始以蒸汽為動力的機器印報,使得知識與資訊得以普及,這是一項相當重要的進展。1833年,第一張廉價報紙紐約《太陽報》的誕生標志著真正的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它采用當時最先進的滾筒印刷機,每小時印報4000份,為大量發行提供了技術保證。
在19世紀,美國人莫爾斯發明通訊電碼,開始了有線電報時代。1870年出現電話,1895年意大利人馬可尼發明無線電,使人類的通訊技術大幅改進。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以此技術為基礎發明了民用無線電。在此同時,電影工業在歐美亦成為另一種有力的大眾傳媒。電視是在1924年首次問世,而英國定期播放電視則始于公元1936年。電視時至今日,仍是一般人主要吸收資訊、常識,作為休閑娛樂,或作為消磨時間打發孤寂的工具。
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的出現為大眾傳播帶來了一次新的機遇。數字化技術的運用,通過與通訊的巧妙結合,在加工處理信息方面改變了以往直接參與的方式,是信息處理第一次超越了人類自身而實現,真正達到了信息的傳遞、存儲和加工處理的一體化和自動化,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最先進的傳播革命,大眾傳播進入了數字化與網絡傳播的嶄新時代。
電腦促進辦公室自動化、產業自動化及家庭自動化;鐳射科技,如磁碟機、碟片、影像傳真機及文件處理系統普及;有線電視與通訊衛星結合,使電視的功能發揮更佳;資訊社會應用許多新的傳播媒體,如電視、電話、電子郵件、電子報訊、電視傳訊、電話影視、電子會議等等,正締造全面電子化的環境。特別是互聯網的出現,整合了多種技術,它不但能統一處理文字、聲音、圖形、影像等各種符號形式,而且打破了地域界限和國家界限。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已深入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習以為常的傳媒環境。
二、傳播技術在我國媒介中的應用
近年來,我國的傳播事業迅速發展。為順應世界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
縮小與發達國家傳媒業的差距,我國傳媒業積極采用新技術,對媒介內部從業人員進行培訓,改革舊有的觀念,使之跟上國際步伐,成為我國傳媒業的一個新趨勢。
以《文匯報》為例,對我國媒介使用新技術的情況可窺見一斑。《文匯報》于1998年1月26日開始推出網絡版,迅速引起了公眾的興趣,當時的數據表明,每天平均有近千人上網訪問瀏覽。與該報印刷版相比,網絡版提供了優秀的檢索服務,讀者只要鍵入自己想找的指令,很快就能得到許多相關資料。此外,對于外省市不能及時看到印刷版《文匯報》的地方,網絡版更能顯示出它的優勢。網絡的應用還能使讀者的反饋瞬間傳回報社,讀者和報社的距離大大拉近,從而使報社更清楚的知道讀者的要求,把報紙辦得更有貼近性。
此外,除了報紙媒體使用新技術外,電臺、電視臺也在大量使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使用電腦工作室,實現了采訪、制作、編排、播出的電腦化運作。在“數字化儲存、數字化傳輸、電子化交換”原則的指引下,該電臺在其傳輸系統中運用光纖技術,采用一種自愈式光纖環網,將廣播節目從控制中心傳輸到發射臺,該光纖環網還可同時傳送數字化節目和模擬節目。我國電視媒體正在邁進一個數字化的時代,各電視臺都在加快數字化進程。中央電視臺采用多種電腦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包括非線性編輯技術、虛擬技術、三維技術和動畫技術,采用機械手自動裝帶播出系統等,在節目的制作和播出上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
總之,我國傳媒機構使用電子技術的用途大致有以下幾點:①文字處理(寫稿、改稿、編輯、排版、電腦字幕等);②電腦激光照排;③掃描;④管理-信息存儲與資料管理;⑤建立內部網絡,進行稿件和圖片的傳輸等;⑥三維動畫;⑦非線性編輯,特技剪輯;⑧聯網查詢;⑨播出等。
三、新形勢下我國傳媒業面臨的挑戰和對策
首先,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要加快數字化進程,實現信息處理的全面數字化。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界限,為從事跨媒體經營提供了現實的可能。在互聯網上看報紙,聽廣播,看電視已經實現,現在需要加快發展的是廣播的數字音頻技術和數字電視。
其次,還須加快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進程,使信息傳播數字化。媒體要抓住機遇,謀求新的發展。我國政府近年來十分強調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人們因而十分敏感的關注科技創新事物對其他領域發展的推動作用。所以,我們要對能夠采納最新信息傳播技術持樂觀態度,抓住這個難得的發展契機。
總而言之,傳播技術在媒介的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我們決不能忽視它。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技術在媒介的發展中并不是惟一起作用的力量,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歷史文化等都會對媒介產生影響。我們在努力創新傳播技術并應用它的時候,也要注意與其他方面的協調,使先進技術發揮出最大的能量,促使媒介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傳播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創建到現在,不過是幾十年的歷史,然而傳播作為一種社會性的現象則是和人類社會的產生是同步的。并且,媒介和傳者與受者兩者一樣,是作為最基本的傳播要素而出現的,它是信息傳遞和接受的手段、載體。在最初的傳播歷史中,媒介表現為語音、語言和一些簡單的符號等形式,隨著科技的發展,媒介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隨著現代印刷機的發明,傳播第一次有了現代性的意義,開始跨越以前人類想象力的極限,擺脫了時間性與地域性的制約,使地球上每一個個體都身陷于現代傳媒的巨大旋渦之中。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繼續發展,電臺、電視等媒介也競相躍上傳播的舞臺,并且,每一個媒介的產生,都在很大意義上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境況,甚至同人類社會的變遷與文明的發展有著莫大的關系。特別是電視的發明與成熟,其作用更是巨大,這也使得媒介技術分析的現實意義迅速而明晰地凸顯出來。在媒介分析理論界中至今享有盛譽的理論大師:雷蒙·威廉斯、麥克盧漢、梅羅維茲都有著自己對獨特的理論思辯。
20世紀的最后十余年的時間里,更是科技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更新提速的年頭,數碼技術、光纖衛星通訊技術、電腦網絡技術大放異彩。在所有這些技術逐漸走向融合和協調的基礎上,世界性的因特網迅速崛起,成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嶄新媒介,它不但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國家疆界,還打破了文字、聲音、圖象等各種符號形式的隔膜,更使得個人的單向傳播(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等各個層次類型和規模的傳播走向統一。其影響的觸角也正伸向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到全世界的各個角落。對于傳媒界而言,這些變化中包含著新的挑戰和機遇,對于傳播學研究界而言,這些令人激動的變化構成推動媒介分析研究的動力:一方面,要對信息傳播新技術、新媒介、新環境、新實踐作出深刻的分析和解釋,離不開傳播學理論的指導。另一方面,傳播領域層出不窮的新變化,將一系列有關信息傳播高新技術同社會發展的關系新傳播研究課題擺在了學術界面前。將傳播學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從前人的成果中獲取啟示,而又追求聯系實際充實傳播學理論,這是時代賦予傳播學界的雙重任務。媒介分析作為以媒介技術為焦點、以媒介分析及其發展同人類社會變遷的關系為核心的研究部類,正為這樣的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切入口。
一提到媒介分析理論,很多人第一個想起的名字便是麥克盧漢,殊不知,麥克盧漢的媒介分析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尼斯的影響,他自己也把英尼斯稱為“良師”。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英尼斯就在他的專著《帝國與傳播》、《傳播系統的偏向性》中廣泛分析了人類轉播的各種形式、各種技術手段,提出了一種把傳播技術及其發展同人類社會變遷、文明發展史聯系起來考察的媒介理論。比起麥克盧漢的媒介分析理論,英尼斯的媒介理論要早問世十多年。
英尼斯從20世紀40年代初起,在他生命的最后10來個年頭里,他把傳播置于人類歷史運轉的核心位置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的媒介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一切文明都有賴于對空間領域和時間跨度的控制,與之相關的是傳播媒介的時空傾向性,因而文明的興起與衰落同占支配地位的傳播媒介息息相關。英尼斯認為任何傳播媒介都具有時間偏向或空間偏向,也就是說,傳播媒介或具有長久保存但卻難于運輸的傾向性,或具有易于運輸卻難以保存的傾向性,前者便于對時間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紙、石頭等,英尼斯將其稱為“偏向時間的媒介”;后者便于對空間的控制,如輕便的紙張,英尼斯將其稱為“偏向空間的媒介”。根據英尼斯的觀點,就這兩種媒介同權利結構的關系而言,“偏向時間的媒介”有助于樹立權威,從而利于形成等級森嚴的社會體制;“偏向空間的媒介”則有助于遠距離管理和廣闊地域的貿易,有助于帝國領土擴展,從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權但等級制度不強的社會體制。英氏還探討了媒介的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兩者之間的平衡對社會穩定的影響。他的媒介理論認為,建立在強調時間偏向的傳播手段或強調空間偏向的傳播手段基礎上的兩種不同的權威和知識壟斷——宗教的或國家政府的,道德的或科技的,是帝國興衰的主要動力、文明興衰的主要動力。這種理論還把時間偏向和空間偏向視為辨證的統一體,認為一味地向時間傾斜和向空間傾斜會造成社會不穩定,一個穩定的社會離不開維護時間傾向和空間傾向間平衡地機制。
英尼斯的媒介理論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作者對科技理性的懷疑態度,盡管英氏很看重媒介技術發展史在文明發展史上的作用,但他并未從新的傳播媒介的出現中看到解決現代文明中如下重要問題的希望:如何發展道德的力量去和物質科學所釋放出來的力量向抗衡,以維持一種社會的平衡。例如,他在《傳播系統的偏向性》一書中,英尼斯對知識的機械化中所隱伏的問題作了如下的評論:“機械化強調了復雜性和混亂,它造成了知識領域的壟斷。對于任何文明而言,如果它不屈服于這種知識的壟斷的影響,對此進行一些批判性的調查和提出批判性的報告已成為極其重要的事項。思想自由正處于被科學、技術和知識的機械化及伴隨他們的西方文明摧毀的危險之中。”也許盡管英尼斯在對待科技的態度方面的悲觀論調和懷舊情緒并不可取。但是他對現代西方文明過于強調物質科技的力量,忽視道德力量的批判性思考確是每一個習慣于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所必須尊重的。
假如說英尼斯是將媒介技術與人類文明發展史聯系起來進行思考的先驅,那么麥克盧漢則是繼續開拓這一領域、并在傳播學領域研究中確立以媒介技術為焦點的研究傳統的關鍵人物。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理論以其一系列大膽新穎的論點,迅速在西方學術界引起了重視,非但如此,他還在美國媒體與大眾之間掀起了一陣麥氏風暴。
麥克盧漢最為重要的一個論點應該是“媒介即訊息”,這即是麥克盧漢與另一學者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的書名,也是其媒介理論的發人深思的主題。麥氏從功能和效果兩個方面闡述了“媒介即訊息”的論點。首先,麥氏從媒介技術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內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內容”總是另一媒介。“言語是文字的內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內容一樣。而印刷則是電報的內容。如果有人要問,‘那么言語的內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說,‘它是思想的實際過程,這本身就是非言語的’”。此外,麥克盧漢還從媒介技術的社會影響、效果的角度賴理解“內容”,認為一種新的媒介一旦出現,無論它傳遞的是什么樣的訊息內容,這種媒介本身就會引發社會的某種變化,這就是它的內容,也就是它帶給人類社會的訊息。
麥克盧漢另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其“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理論。他把媒介技術比作人體或人類感官的延伸,并提出了“感官的平衡”的概念。他指出,使用不同的傳播技術會影響人類感覺的組織。例如,文字與印刷媒介是視覺器官——眼睛的延伸,廣播是聽覺器官——耳朵的延伸,而電視則是全身感覺器官的延伸。麥氏根據人類歷史上占主導地位的傳播方式手段的演變,把人類社會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口頭傳播時期、文字傳播時期以及電子傳播時期。在每個時期,人類感官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思維的方式都有其自己的特點。與此相應的是部落文化、脫離部落文化和重歸部落文化。他認為人的感覺需要平衡,任何一種感覺一旦占據主導地位,那么另外的感覺的作用被人們所疏遠,這樣的個體不會是健全的。而新興的電子傳播時期,將會使人重新走向和諧,使人的各種感覺重新達到平衡狀態。另外,麥還有關于“冷媒介、熱媒介”的理論。
二人把媒介技術置于人類文明發展史的大背景進行考察,強調媒介技術本身的作用,在傳播學研究中開創了以媒介技術為焦點的新的研究傳統。這是此二人學說的重要歷史地位。但是,他們的理論也存在著重要的缺陷:陷入了唯技術決定論的悖論。他們的媒介理論都失之于過分強調媒介技術的作用,把媒介描繪稱導致社會變動的最大動力。從而被學界批評為陷入唯技術決定論的極端。這是我們在閱讀他們的著作,吸取其精華思想時所必須警醒的。除此之外,兩人在寫作中,常常對一些基礎的定義未作明確的界定,而為了追求一種夸張的風格造成了思維邏輯上的混亂。這一點也同樣需要讀者加以注意。
與此二人形成鮮明反差的是英國著名學者,西方批判學派中的社會文化學派的理論先鋒、西方的文化批評家雷蒙·威廉斯。威廉斯畢生致力于文化研究,于他而言,大眾傳媒研究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文化研究就是研究整個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首先,他認為,對媒介文化研究要運用一種整體的、歷史的、動態的觀點。其認為,文化現象(包括媒介文化)是和所有社會現象緊密聯系的一部分,它們的變化牽涉到所有社會現象包括內在結構的變化,是一個永不停止的運動過程,“在任何時候,它都即包括對現代的反應,也包括對歷史的延續。”其次,他把文化研究同社會制度聯系在一起,試圖探詢文化制品與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這可以從他以下觀點看出來:第一,強調社會傳播過程就是意義和定義在社會上建立并且歷史地演變的過程,強調傳播和社會制度機構、習俗之間關系密切。第二,指出大眾傳播的商業形式并非象某些人吹噓的那樣是自由的大眾傳播模式,而是一種實際上由商業系統控制社會的模式。第三,指出文化現象的復雜性以及傳媒文化中的種種問題的社會性。他反對非此即彼的簡單兩分法去看待社會文化問題,大眾文化中存在著內容低劣等問題,但并不是孤立的,他主張把他們看作社會問題,其背后有著復雜的社會原因,這其中包括:對過去真正的通俗文化傳統的蔑視;作為人類文化偉大成就的偉大文化傳統又被搞成少數人的獨占;投機商們的乘虛而入。
對于傳媒科技發展與社會關系這一問題,威廉斯批評了傳播界占有顯赫地位的兩位大師的理論,一是拉斯韋爾的傳播模式,二是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威廉斯對拉斯韋爾的傳播模式頗為不滿,他認為這一模式遺漏了對真正社會與文化過程至關重要的“意向”問題,如果忽略了為什么目的而傳播,那么就等于忽略了所有真正的社會與文化過程。這涉及到傳播過程所指向的意向和利益等問題。他進一步指出,西方傳媒的真正意向常常與有關當局公開宣言的意向有很大的區別,并與那些假象的一般的社會過程中的情形有很大區別。只有對意向的正確分析,才能更深的理解西方傳媒的內在制度。
威廉斯也在以下幾個方面對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提出了自己的批評,首先,他認為在麥氏的媒介理論中,實際上見不到社會的蹤影,它絲毫不能解釋不同的媒介特征與特定的歷史文化情境及意向之間的相互關聯。麥氏的理論雖然關注到不同媒介不特殊性,但只是把它們臆斷地指派給媒介的心理功能。其次,麥氏的理論不但認可西方社會與文化的現狀,而且尤其認可這種社會文化狀況的內在傾向。也就是說,它缺乏對西方社會與文化狀況及其發展趨勢的理性批判,最后,麥的理論中還存在著嚴重的邏輯混亂的缺陷。
在提出對這兩者進行批評的同時,威廉斯也談到了自己對媒介文化意向與社會科技發展關系的看法:第一,所有技術的創造與發展都是為了有助于已知的人類實踐,這是基本的意向因素,但卻不是唯一的。第二,在許多情況下,技術往往產生原先并未預料到的使用情況與效果,他們也是對初使意向的真正的修正。第三,真正的決定是一個過程,一個牽涉到整個現實的社會過程,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
總之,媒介技術是媒介發展的一個重要層面,它往往能引起巨大的傳播方式的變革,從而導致社會本身巨變。所以媒介技術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定義,其蘊涵的社會含義值得更多有識之士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和氣候變暖帶來的農業生態環境變化,農業有害生物突變頻率和危害趨勢不斷加重,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危害的風險增大,作為農業生產基礎保障的植物保護事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樹立“公共植保”和“綠色植保”新理念,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圍繞綠色農業轉型,突出農業生產安全、農業生態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主題,及時準確農作物病蟲情報,積極開展電視預報工作;實施“綠色植保”戰略,推廣病蟲綠色防治技術,經濟有效地控制農作物重大病蟲災害;強化植物檢疫,嚴防外來有害生物的傳播蔓延,加強農藥監管,嚴格限制高毒農藥的使用;充分發揮植保公益職能,努力構建新型植保體系。在這種情況下,新型農業需要掌握和應用最新的信息資源,發揮它的最大優勢,農業傳播與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認識并利用好農業傳播信息與技術,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現就農業傳播技術在植保工作中的應用情況分析如下:
1建設農業市場信息主體
市場信息的匱乏或失真,往往會給生產者帶來決策的盲目性。在中國,也只有依靠政府發揮職能,才可能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統計、分析與報告制度,為農民提供及時、全面、精確的市場信息和參考資料,成為農業市場信息最主要的傳播主體。但是,這些手段和相關的專業人員往往被分割在各個不同的部門,不能形成合力,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這就對體制改革提出要求,改變職能與行為。
在農業信息化起動階段初期,政府必須加大農業信息化的基礎投入,特別是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性投入方面,給予應有的扶持和幫助。加入WTO后,已經不能依靠農產品的價格補貼來保護中國農業的發展了,而增加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等基礎設施投資,應在WTO的規則范圍內。國家加大對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的直接投資,可以實現對農產品的間接補貼,以增強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2農業傳播媒介實現多樣化
2.1報紙、雜志
優點:具有非強制性傳播的特點,讀者有較大的主動性和選擇權,因而讀者會愿意自覺了解所關心的信息,可信度高,特別是國內與黨政機關有聯系的報紙雜志種類,被讀者奉為權威。
缺點:對讀者文化、社會層次要求較高,時效性差。
應用情況:太原市植保植檢站每年的“糧菜果重大病蟲情報”均在《太原日報》和《太原市農業信息》上,向讀者及時介紹當時病蟲發生情況、發生原因、防治方法。但由于“糧菜果重大病蟲情報”主要針對糧、菜、果農,實際《太原日報》在農區個體農戶中的普及率不高,報紙由鄉鎮村級傳遞到農戶手中,造成信息的時效性較差。
2.2書籍、小冊子
指各農技部門印制的在鄉鎮農民中傳播農業技術、種植、養殖信息的材料。
優點:成本低廉,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覆蓋面相對較小,但面向廣大農民,符合受眾需要,傳播的信息針對性強,適應性、可操作性強能進行深度介紹講解,效果顯著。相比其他媒體,此種的重復閱讀率及傳閱率最高,能反復傳播。
缺點:時效性差。
應用情況:近年來,國家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印制《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利用手冊》、《中國植保手冊》系列(蘋果、水稻、玉米病蟲防治分冊)、《全國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手冊》等,山西省印制《植物保護實用指南》、《植物檢疫技術手冊》、《農藥監督管理手冊》、《山西蝗蟲》、《無農藥殘毒放心菜生產技術手冊》、《無農藥殘毒放心果生產技術手冊》等實用農業技術書籍,供廣大農民和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參考。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印制《農業行政許可法疑難問題解答》、《毒鼠強專項整治工作宣傳材料》、《農藥使用注意》、《購買農藥技術》、《溴敵隆使用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等宣傳單,內容精煉、方便實用,印刷成本低,但發放效果快。
2.3廣播
優點:是一種簡便快捷的信息傳播手段,能伴隨生產活動同時進行的溝通方式,不影響人的正常工作,有較好的親和力,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觸。廣播失效性強,內容分時段分欄目、機動靈活、有很強的針對性,并在傳播過程中能與聽眾實時互動交流,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缺點:廣播信息依時間線性傳播、稍瞬即逝、保持性差、聽眾難以重復認知。
應用情況:現階段,主要是農業生產資料產品(種子、化肥、農藥、藥械)在廣播中的介紹以宣傳為主。
2.4電視
優點:電視媒體能夠對農業的新形式、新內容進行有深度、有內容、有說服力的報道、闡述,引導人們更深刻地理解現代都市農業的科學內涵和社會實質。
缺點:在中國農業電視節目傳播過程中,電視的傳播者與農村的收視群體,存在著巨大的不對等,而這種不對等的現狀,則導致中國農業電視從業人員所制作的農業電視節目無法找到它的受眾群體,同時,中國龐大的農民收視群體也無法在電視這個公共的媒體上,看到他們喜歡的節目和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應用情況:太原市農作物病蟲電視預報每日固定欄目、固定時間、固定模式、固定結構在山西省太原市電視臺新聞頻道試開播,節目針對當前全市農業生產和農作物病蟲發生情況,每日播放5次,首播在當日18時54分,重播在當日22時47分,次日6時48分、7時59分、12時29分,每次播出時間30s。據統計,2007年7月23日至年底成功播放161天、46期、805次。內容包括:番茄病毒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高粱蚜、紅蜘蛛、茄子黃萎病、小菜蛾、白粉病、大白菜病蟲(趨勢預報、白菜霜霉病、軟腐病、黑腐病、病毒病、蚜蟲、小菜蛾、菜青蟲、甘藍夜蛾)、小麥秋播病蟲防治、秋季溫室病蟲(趨勢預報、綠葉蔬菜根結線蟲病、軟腐病、芹菜斑枯病、葉菜類霜霉病、野蛞蝓),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治技術(頻振式殺蟲燈誘殺農林害蟲、捕蟲板誘殺微小害蟲、性誘劑誘殺害蟲、防蟲網阻止外界成蟲進入溫室大棚)等。此項工作的開展,標志著山西省太原市農作物病蟲電視預報工作上升到一個新臺階,固定欄目信息傳播快、覆蓋廣、容量大,其播出提升了太原市植保植檢站的影響力,生動有效地向群眾傳播了植保信息。
2.5多媒體
優點:通過計算機把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等合成處理并組成的交互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媒體的優勢。其信息存儲量大、讀取簡便、通俗易懂、形象生動。
缺點:要求播放硬件高,成為其傳播的制約因素。
應用情況:在各類植保技術培訓班授課時應用較多,能夠全面生動的介紹培訓內容。
2.6互聯網
優點:互聯網集中影像、聲音、文本等媒體優勢,傳播速度快,復制容易。時效性強、速度快、具互動性,實現信息者與受眾實時交互溝通。
缺點:硬件要求高。
應用情況
:各級農業網站第一時間快速傳播農業信息、農業專家系統實現專家與農民的面對面植保信息交流。
2.7人際傳播
優點:農技員、親友鄰居和示范戶經過親自解說、示范傳播所掌握的植保信息,但農戶對此種傳播手段較為信任。
缺點:傳播速度慢、擴散效率較低。
應用情況: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晉源植物醫院在當地有較高的聲望,農民對其中的農技員極為信任。太原市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清徐大常村、小武村、晉源五府營村、小店示范區等)的示范作用非常突出,其帶動周圍村鎮,植物技術應用輻射范圍廣。
2.8現場活動
主要包括新聞廣場宣傳與咨詢以及各種農業節慶、農業成就展示等大型活動。
優點:具有現場活動獨具的互動性、參與感和親歷感,具有較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是進行重大題材宣傳的好方法。
缺點:組織耗時,投入大。
應用情況:每年參加山西省太原市3·15南宮大型宣傳活動,向廣大市民介紹植保工程內容。2008年4月25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召開“山西省春季農區統一滅鼠(太原)現場會”。
2.9村喇叭
優點:村委會組織,負責播送各種農業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場信息、教育培訓信息,彌補電視、報紙等信息傳播不到位的不足,報紙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及時入戶。
1建設農業市場信息主體
市場信息的匱乏或失真,往往會給生產者帶來決策的盲目性。在中國,也只有依靠政府發揮職能,才可能建立權威性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統計、分析與報告制度,為農民提供及時、全面、精確的市場信息和參考資料,成為農業市場信息最主要的傳播主體。但是,這些手段和相關的專業人員往往被分割在各個不同的部門,不能形成合力,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充分的利用,這就對體制改革提出要求,改變職能與行為。
在農業信息化起動階段初期,政府必須加大農業信息化的基礎投入,特別是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性投入方面,給予應有的扶持和幫助。加入WTO后,已經不能依靠農產品的價格補貼來保護中國農業的發展了,而增加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等基礎設施投資,應在WTO的規則范圍內。國家加大對農業信息體系建設的直接投資,可以實現對農產品的間接補貼,以增強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2農業傳播媒介實現多樣化
2.1報紙、雜志
優點:具有非強制性傳播的特點,讀者有較大的主動性和選擇權,因而讀者會愿意自覺了解所關心的信息,可信度高,特別是國內與黨政機關有聯系的報紙雜志種類,被讀者奉為權威。
缺點:對讀者文化、社會層次要求較高,時效性差。
應用情況:太原市植保植檢站每年的“糧菜果重大病蟲情報”均在《太原日報》和《太原市農業信息》上,向讀者及時介紹當時病蟲發生情況、發生原因、防治方法。但由于“糧菜果重大病蟲情報”主要針對糧、菜、果農,實際《太原日報》在農區個體農戶中的普及率不高,報紙由鄉鎮村級傳遞到農戶手中,造成信息的時效性較差。
2.2書籍、小冊子
指各農技部門印制的在鄉鎮農民中傳播農業技術、種植、養殖信息的材料。
優點:成本低廉,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覆蓋面相對較小,但面向廣大農民,符合受眾需要,傳播的信息針對性強,適應性、可操作性強能進行深度介紹講解,效果顯著。相比其他媒體,此種的重復閱讀率及傳閱率最高,能反復傳播。
缺點:時效性差。
應用情況:近年來,國家農技推廣服務中心印制《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利用手冊》、《中國植保手冊》系列(蘋果、水稻、玉米病蟲防治分冊)、《全國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手冊》等,山西省印制《植物保護實用指南》、《植物檢疫技術手冊》、《農藥監督管理手冊》、《山西蝗蟲》、《無農藥殘毒放心菜生產技術手冊》、《無農藥殘毒放心果生產技術手冊》等實用農業技術書籍,供廣大農民和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參考。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印制《農業行政許可法疑難問題解答》、《毒鼠強專項整治工作宣傳材料》、《農藥使用注意》、《購買農藥技術》、《溴敵隆使用技術》、《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等宣傳單,內容精煉、方便實用,印刷成本低,但發放效果快。
2.3廣播
優點:是一種簡便快捷的信息傳播手段,能伴隨生產活動同時進行的溝通方式,不影響人的正常工作,有較好的親和力,其信息不易被人抵觸。廣播失效性強,內容分時段分欄目、機動靈活、有很強的針對性,并在傳播過程中能與聽眾實時互動交流,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缺點:廣播信息依時間線性傳播、稍瞬即逝、保持性差、聽眾難以重復認知。
應用情況:現階段,主要是農業生產資料產品(種子、化肥、農藥、藥械)在廣播中的介紹以宣傳為主。
2.4電視
優點:電視媒體能夠對農業的新形式、新內容進行有深度、有內容、有說服力的報道、闡述,引導人們更深刻地理解現代都市農業的科學內涵和社會實質。
缺點:在中國農業電視節目傳播過程中,電視的傳播者與農村的收視群體,存在著巨大的不對等,而這種不對等的現狀,則導致中國農業電視從業人員所制作的農業電視節目無法找到它的受眾群體,同時,中國龐大的農民收視群體也無法在電視這個公共的媒體上,看到他們喜歡的節目和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應用情況:太原市農作物病蟲電視預報每日固定欄目、固定時間、固定模式、固定結構在山西省太原市電視臺新聞頻道試開播,節目針對當前全市農業生產和農作物病蟲發生情況,每日播放5次,首播在當日18時54分,重播在當日22時47分,次日6時48分、7時59分、12時29分,每次播出時間30s。據統計,2007年7月23日至年底成功播放161天、46期、805次。內容包括:番茄病毒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高粱蚜、紅蜘蛛、茄子黃萎病、小菜蛾、白粉病、大白菜病蟲(趨勢預報、白菜霜霉病、軟腐病、黑腐病、病毒病、蚜蟲、小菜蛾、菜青蟲、甘藍夜蛾)、小麥秋播病蟲防治、秋季溫室病蟲(趨勢預報、綠葉蔬菜根結線蟲病、軟腐病、芹菜斑枯病、葉菜類霜霉病、野蛞蝓),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治技術(頻振式殺蟲燈誘殺農林害蟲、捕蟲板誘殺微小害蟲、性誘劑誘殺害蟲、防蟲網阻止外界成蟲進入溫室大棚)等。此項工作的開展,標志著山西省太原市農作物病蟲電視預報工作上升到一個新臺階,固定欄目信息傳播快、覆蓋廣、容量大,其播出提升了太原市植保植檢站的影響力,生動有效地向群眾傳播了植保信息。
2.5多媒體
優點:通過計算機把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等合成處理并組成的交互系統,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媒體的優勢。其信息存儲量大、讀取簡便、通俗易懂、形象生動。
缺點:要求播放硬件高,成為其傳播的制約因素。
應用情況:在各類植保技術培訓班授課時應用較多,能夠全面生動的介紹培訓內容。
2.6互聯網
優點:互聯網集中影像、聲音、文本等媒體優勢,傳播速度快,復制容易。時效性強、速度快、具互動性,實現信息者與受眾實時交互溝通。
缺點:硬件要求高。
應用情況:各級農業網站第一時間快速傳播農業信息、農業專家系統實現專家與農民的面對面植保信息交流。
2.7人際傳播
優點:農技員、親友鄰居和示范戶經過親自解說、示范傳播所掌握的植保信息,但農戶對此種傳播手段較為信任。
缺點:傳播速度慢、擴散效率較低。
應用情況:山西省太原市植保站晉源植物醫院在當地有較高的聲望,農民對其中的農技員極為信任。太原市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清徐大常村、小武村、晉源五府營村、小店示范區等)的示范作用非常突出,其帶動周圍村鎮,植物技術應用輻射范圍廣。
2.8現場活動
主要包括新聞廣場宣傳與咨詢以及各種農業節慶、農業成就展示等大型活動。
優點:具有現場活動獨具的互動性、參與感和親歷感,具有較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是進行重大題材宣傳的好方法。
缺點:組織耗時,投入大。
應用情況:每年參加山西省太原市3·15南宮大型宣傳活動,向廣大市民介紹植保工程內容。2008年4月25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召開“山西省春季農區統一滅鼠(太原)現場會”。
2.9村喇叭
優點:村委會組織,負責播送各種農業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市場信息、教育培訓信息,彌補電視、報紙等信息傳播不到位的不足,報紙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及時入戶。
2.微波傳輸系統
通信微波的波長在0.1毫米至1米范圍內。通信微波的傳輸與接收之間無障礙時便可使用,成為現在網絡通信的主要工具。微波的發展與無線通信是密不可分的,成為遠距離通信的主要媒介,廣泛應用于軍事通信領域。微波站的設備主要由多路復用設備、天線、收發信機、電源設備、調制器和自動控制設備等組成。微波通信系統特點在于系統使用周期短和線路建設時間短。微波傳輸系統適合在山區、海峽、水面和不易鋪設光纖網的地區使用。其抗干擾性比較強,更容易適合復雜的自然環境,如水災、風災以及地震等。微波傳輸頻帶寬、容量大,可用于包括數據、電話、傳真和電報等多種業務的傳送。但微波的缺點在于衍射能力弱,直線型的傳播方式,對物體的穿透能力比較弱,因此微波系統的搭建必須要在無線電管理部門的管理中實施,線路設備的鋪設必須與市政建設相結合,制定科學的規劃,以便避免微波通信效果受到影響。
3.衛星傳輸系統
衛星傳輸系統由星載轉發器、上行發射站、地球接收站和測控站。星載轉發器接受地面上傳送的微波信號,并對信號進行變頻和放大處理,再發射到地面服務區內,星載轉發器作為空間的中繼站,它應以最低附加噪聲和失真傳送電視廣播信號。上行發射站是把節目制作中心輸送的信號進行處理,通過調試,上變頻和高功率放大,通過定向天線向衛星發射上行C、Ku波段信號,同時接收由衛星下行轉發的微弱的微波信號,監測衛星轉播節目的質量。地面接收站對來自衛星的信號進行低噪聲放大,下變頻為中頻信號、中頻信號經過調頻、解調后得到基帶信號,通過伴音解調電路和視頻恢復電路的途徑,建立起正常的視頻信號和伴音信號,在電視機里實現音頻和視頻。在廣播電視傳輸系統中衛星傳輸系統得到了廣泛使用,一顆通信衛星的通信范圍廣,可以對幾百套電視節目進行傳輸,在衛星信息覆蓋的空間弄均可實現信息通信,由于衛星的信息傳播功能強大,傳播速度快,信息傳播效能好。電路和話務量可靈活調整;同一通信可用于不同方向和不同區域,但衛星傳輸受雨衰、日凌、風向等天氣影響較大。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改進和成熟,衛星系統的傳輸性能的穩定性和抗干擾性不斷提高,增強了衛星傳輸信號的質量。
4.SDH傳輸技術
SDH傳輸是一種線路傳輸、功能交換、融合復接和統一管理的網絡操作信息傳送系統。SDH的功能比較強大,可實現動態網絡管理與網絡維護功能,能夠提高網絡資源的使用率,滿足現行廣播電視傳輸網的信息傳輸與交換要求。SDH傳輸技術是未來廣播電視信號傳輸發展的趨勢,SDH在廣播電視傳輸網中被廣泛應用,已成為廣播電視領域傳輸技術方面的發展和應用熱點。SDH同步傳輸模式(STM-N)承載信息業務,根據ITU-TG.707規范的SDH速率,STM-1對應的線路速率為155.520Mbps、2.048Mbps的速率等級接口。SDH網能夠與PDH網兼容,具有統一的光接口和復用標準,它采用同步復用映射結構和先進的指針調整技術,使來自不同業務提供者的信息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下同步復用,同時可承受一定的基準丟失;SDH具有健全的網絡管理功能,可以進行統一的網絡管理,并可以對網絡單元進行分布式的管理、具有業務的性能監視、網絡的動態維護、不同供應商設備間的互通等功能。
1.高素質船舶技術管理人員缺乏
船舶技術管理水平高低的最關鍵因素是人,尤其是高素質船舶技術管理人員他們將決定著整個技術水平的高低,但是由于我國航運事業發展較快,高等院校培養的技術人員數量有限,同時這些理論人員只有和實踐相結合才能磨練出高水平高素質的高素質船舶技術管理人員。另一方面隨著新型船舶的應用及各種新技術、新手段船舶管理中的應用這些都對船舶技術管理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顯然目前的船舶技術管理人員還達不到這種要求。第三,同時船上生活比較單調、枯燥乏味,條件比較艱苦,易造成高素質船舶技術管理人員大量流失。
2.船舶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對船舶進行技術管理的過程中,涉及到多系統復雜的技術操作和技術要求,建立制度化是保障技術人員按照規范操作的必備條件之一,通過制度化規范操作,防止因不當操作導致的船舶事故發生。但是目前由于從事航運的技術人員文化水平不高,公司規模大小不一,企業制度建設不健全不完善,這些都影響到船舶管理技術水平的高低。
3.船舶技術管理提升資金投入少
船舶的設備正在不斷更新,船舶相應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給船舶技術的管理帶來了困難和挑戰,船舶管理技術的提升必須讓技術管理人員進行進修和培訓,這些培訓都需要相應的資金,但是現在船舶公司并不太重視員工培訓,對船舶技術管理提升資金投入少也影響技術的提升。
二、提高船舶技術管理水平的建議及對策
船舶技術管理涉及到船舶企業從企業組織結構到管理模式,從制度到個體等各個方面,提高船舶技術管理水平,可以通過改變傳統船舶技術管理模式,創建管理新模式、加強船舶技術管理制度化建設、加大船舶技術提升的資金支持和培訓機制建設、提高船舶技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的提升船舶技術管理的激勵機制等方面進行。
1.改變傳統船舶技術管理模式,創建管理新模式
傳統的船舶技術管理模式往往缺乏統一性,經常管理混亂,經常出現問題分析不明、計劃控制不力、人才缺乏、組織內部沖突等各種矛盾,使得船舶組織管理失去應有的活力。因此應打破各自為政的封閉式管理,構建開發新的技術管理模式。多項目船舶技術管理模式就是一種新的技術管理模式。多項目管理模式簡單地說就是一個項目部門同時管理多個項目,采取組織、協調、調配等管理手段,協調現行船舶技術管理組織中所有的項目的篩選、評估、計劃、執行與控制等各項工作,并將多個項目有機的組合起來,進行綜合統計、分析、比較、協調和均衡統籌的項目管理方式。這既是一種思想,也是一種方法。通過創建新型的船舶技術管理模式能夠實現讓船舶技術管理的決策層,管理層,和基層之間建立雙向互動的聯系。實現船舶技術管理的計劃性和資源平衡和共享,最終追求整個船舶技術管理水平的提升。
2.加強船舶技術管理制度化建設
制度能使工作規范化,保證船舶技術管理的正常進行避免雜亂無章和亂無頭緒的狀態。船舶技術管理制度建設應制定總指揮負責管理工作的總體協調與安排,審批船舶重點檢修項目安全控制措施,指定專人對船舶的運行維修負責。貫徹執行國家安全環保法規和條例,以及公司的各項安全環保規章制度。比如對船舶維修過程的技術管理應該制定詳細、具體的方案,對每一步驟都要有明確的要求和安全環保注意事項,所有控制措施落實專人負責。同時要對檢修項目進行危害辨識和風險評價,依照辨識和評價結果,根據安全環保法律法規、技術標準、規范、管理規定,參照以往事故案例、經驗教訓,制定科學合理的檢修方案。
3.建立完善的提升船舶技術管理的激勵機制
船員對提升船舶技術管理水平有一定的認知誤區,也缺乏一定的能動性,只憑借自覺自愿有時很難達到應有的提升船舶技術水平的要求。應建立一套完善的提升船舶技術管理的激勵機制,通過對船員者的激勵,讓他們自覺自愿的進行自身技術和能力的提升。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給船員提供提升船舶技術的經費和補助。通過資金扶植和獎勵,能夠讓船舶從業者享受企業提供的進修機會和培訓機會,用于自身能力的提高。這種方式要比簡單的命令和硬性規定更能調動進修培訓的積極性。
(2)建立相應的競爭機制。如果自由培訓沒有考核可能也會使培訓流于形式,船舶公司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和技能比賽,一方面給參與進修的船舶從業者一個展示的平臺,給沒參加技術培養的人員以榜樣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競爭性比賽對參與船舶進修和培訓的人員來說也是一種寬松的考核方式,達到監督培訓效果和提升業務能力的作用。
(3)激勵機制要把精神獎勵納入激勵范圍。人的需求即有物質的,又有精神的。在建立激勵機制的時候可以考慮建立必要的精神激勵機制,通過各種表彰和技術能手稱號等精神激勵能讓船舶技術能力強的船舶從業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成就感,讓員工認為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或很有創造性時往往會有很大的工作熱情,同時對其它員工也有很好的引領作用。
4.加大船舶技術提升的資金支持和培訓機制建設
船舶技術作為一個前沿領域從理論到技術上發展和變化很快,技術水平日新月異,因此要想提升船舶技術的管理水平必須要進行進修和培訓,及時掌握先進的理論和技術,這些需要一定的財力支持和資金投入。在培訓機制的建設時應建立健全人才培訓機制,通過制度化的定期培訓和不定期的業務培訓,然后在結合船舶營運的周期性變化合理安全培訓日程和內容。在培訓時還要做到崗位培訓與實踐相結合,結合崗位的特點和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開展相應的培訓后要融入日常工作中進行鍛煉、磨合達到技術的提升。對職工定崗定責,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同時結合崗位技能進行培訓和鍛煉,進行規范化操作,達到的防止事故發生目的。
5.提高船舶技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船舶技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提高船舶航運企業效率的重要途徑。現代企業只有提升企業的效率才能獲得良好的效益。通過船舶技術管理的信息化建設能輕松的構建立體的綜合的組織結構網絡,讓船舶航運企業內部的管理更順暢也更便捷,也更有利于船舶技術管理水平的提升。在進行船舶技術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應著力構建技術培訓信息化,讓培訓技術和實際工作的結合,這樣既不耽誤工作又不耽誤學習達到工作學習的雙收益。提高船舶技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的過程中還應該著力構建船舶航運企業內部各部門及各崗位的信息化建設。通過信息化建設能及時讓管理者了解各個部門的工作狀況并及時提出相應的決策,對于執行者也能及時了解高層的決策部署,調整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
徐州琴書的舞臺表演按時序可分為兩個階段不同的形式,而上個世紀80年代已成為這兩個階段的分界線。80年代以前,徐州琴書的演出形式是單人檔和雙人檔,80年代后則是雙人檔、三人檔。“單人檔”,即一人拉墜胡,單腳踩梆打節奏,演唱者只能坐唱,不能走動,當演唱到處時需要單腳踩梆以助氣氛;“雙人檔”,多為男女二人,一個人邊敲揚琴邊打手板,另一個人坐著拉墜胡,兩人配合默契共同演唱;“三人檔”是上世紀70年代末徐州市琴書表演藝術家魏云彩先生與他的兩位弟子三人同臺演唱而形成的新的表演形式,“三人檔”的演員在舞臺上分左、中、右,伴奏樂器除了墜胡和揚琴以外,再配上一件彈撥樂器或打擊樂器如碰鈴、小碟等等,這種演唱形式能分能合、活潑多變,更有利于舞臺表演。
徐州琴書的劇目扎根民間
徐州琴書植根于民間,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它緊緊貼近人民生活,而又反映人民生活,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生活倫理、脂粉、靈怪、樸刀、棍棒、鐵騎、公案等,藝人稱其為“針線筐里的買賣”。如“張家長、李家短,七個貍貓、八個眼……”,耳熟能詳;再如“五月花開滿園香,家家戶戶過端陽。有一戶人家吃粽子,兒子告他娘一狀……”徐州琴書小段《吃粽子》娓娓道來,如敘家常。
徐州琴書的伴奏手法具有多樣性
徐州琴書的伴奏樂器由拉弦樂、彈撥樂及打擊樂器組成。拉弦樂器有墜胡、軟弓胡琴、二胡和板胡等,其中墜胡的音質雄渾而粗獷,或低沉如泣如訴,或高昂如萬馬嘶鳴,墜胡是徐州琴書中最重要的伴奏樂器之一;彈撥樂器有揚琴、古箏、三弦,其中揚琴樂音明麗而優雅、活潑而清朗,與墜胡相配合,相得益彰;打擊樂器有檀板(手板)、碟子等。徐州琴書伴奏樂器的演奏效果用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等詩句來形容是非常確切的。徐州琴書音樂“雖有定規,卻無定譜,因此無論在唱腔和伴奏方面都包含有很多即興的成分,使徐州琴書伴奏手法豐富多樣。徐州琴書的伴奏大致有四種形式:一是,隨腔伴奏,即伴奏與唱腔旋律基本相同;二是,襯腔伴奏,多在演唱曲牌時使用,有時為了突出唱詞,樂隊伴奏全停,待襯詞出現后,樂隊與幫腔一起進入,使音樂氣氛驟然強烈;三是,唱時不拉和拉時不唱,這種伴奏方法與唱腔旋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演唱時不拉弦也不擊琴,只擊梆或打板作節,或者有時只在幾個骨干音上做些支撐性的點染;四是,即興伴奏,這種伴奏方法以靈活多變見長。有時伴奏與唱腔形成兩個聲部,既具立體感而又突出聲腔,構成復調音樂效果①。
徐州琴書的發展現狀
(一)徐州琴書的嚴峻現狀
過去的徐州琴書是活躍在農耕時代的民間藝術形式,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化、城市化和鄉村城鎮化速度的加快,節奏快、壓力大的現代生活使傳統的民間戲曲音樂日漸蕭條,甚至銷聲匿跡,徐州琴書也未能幸免。究其原因,首先是演出市場嚴重縮水。以前的徐州琴書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老百姓都特別愛聽,甚至能演唱一些劇目的片段。可現在別說能唱的,就連聽過徐州琴書的人數也不多了;其次是后繼乏人。中期曲藝團解散,1977年才開始恢復演出。徐州琴書招收的第一批學員只有7人,1989年徐州文化藝術學校招收的學員也只有6人,后來由于經濟效益不好、演出少或發展前途不明朗等因素制約,最后能夠留在舞臺上的演員只剩下2、3人。同時,徐州琴書與江蘇省其他兄弟戲曲形式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據徐州琴書表演藝術家魏云彩先生說:“在參加第六屆江蘇省曲藝節時,我就深知徐州琴書與揚州評話、蘇州評彈之間的差距有多大,我們的力量有多么的薄弱,徐州琴書12年收了6個學生,蘇州評彈一年就收50個學生,12年就是600個學生,徐州琴書后繼乏人啊”
(二)政府相關部門所作出的努力
正當徐州琴書的發展陷入困境時,國家開始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國家和江蘇省有關部門的各項保護工作也在不斷地開展,一些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為徐州琴書的保護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2002年徐州市政府責成文化主管部門向社會招收8名徐州琴書學員,在市文化藝術學校舉辦徐州琴書班,初步解決了后繼無人的問題;2005年徐州市將徐州琴書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7年6月徐州琴書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徐州琴書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8月徐州琴書研究會正式成立。種種跡象表明,通過政府和社會的不懈努力,徐州琴書的保護和發展有了一些起色,但是這只是從政策、制度等宏觀的層面為徐州琴書的發展注入了一些動力,但是想要從夯實群眾基礎、開拓傳播途徑等微觀層面,讓人民群眾重新回到徐州琴書的周圍,光靠宏觀政策支持是不夠的,而應將徐州琴書的傳播訴諸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互聯網,依托現代網絡技術手段創新徐州琴書發展的新途徑,這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切入點。
構建網絡傳播模式,承傳徐州琴書音樂
進入21世紀,迅猛發展的網絡使整個社會信息傳播系統發生著革命性的變遷。網絡傳播是在互聯網、數字技術、通信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媒體,它突破了時空限制,以其自身的即時性、交互性、多樣性和自主選擇性等優點掀起了一場顛覆性的媒體革命,成為當前最受大眾歡迎的傳播形式。
(一)建立徐州琴書資源數據庫
資源數據庫是按照數據的結構形式來組織、存儲、管理資源數據的倉庫。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資源數據的管理不再僅是存儲、管理資源數據,而轉變為用戶所需要的資源數據管理的方式。例如企業或事業單位的人事部門常常要把本單位職工的基本情況(職工號、姓名、年齡、性別、籍貫、工資、簡歷等)存放在數據庫中。有了這個“數據倉庫”就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查詢某職工的基本情況等等。對于徐州琴書而言,資源數據庫將會對徐州琴書起到存儲、管理、展示和傳承的作用,意義重大。要充分利用網絡容納海量資源和資源共享的特征和優勢,就要建立徐州琴書資源數據庫。徐州琴書資源數據庫應容納盡量多的徐州琴書藝術發展的概況、民間團體和傳承人的介紹、作品曲譜與音視頻資料的展示、演出活動信息的宣傳、保護方法與承傳方式的普及等相關數據,讓數據庫作為向百姓宣傳徐州琴書的基地、中心和代言人。
(二)制作徐州琴書的藝術網站
在徐州琴書網絡傳播模式中,制作網站是必要的組成部分,將虛擬的信息資源交流平臺放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表現網絡文化信息“傳”與“受”多方面的信息互動,來達到傳播者與受眾者、受眾者與受眾者之間的信息傳遞、交流、反饋以及信息碰撞,這正是本模式最為獨特和新穎的地方。目前,關于徐州琴書的獨立的、專業的藝術網站還未能夠展現在我們面前。筆者通過在互聯網上搜索“徐州琴書網站”得知,涉及徐州琴書內容的網站只有少量幾個,如中國琴書網。在這個網頁上,徐州琴書只是作為一個小欄目進行展示和宣傳,文字與圖片資料非常少,音頻與視頻資料基本沒有。因此,制作徐州琴書藝術網站,刻不容緩。
目前網絡上有一些關于民間藝術的網站,但這些網站大多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徐州琴書藝術網站的制作應注意:其一,網站的欄目設置應從用戶的視角出發,清晰明確,重點突出;其二,在欄目內容設置方面,除了以文字介紹的傳統方式向用戶展示徐州琴書以外,還要加強對圖片、音頻、視頻等欄目的建設,將諸多寶貴的資源加以整合和處理,通過圖文、音頻、視頻的形式全面展示徐州琴書的內容;其三,網站應體現“以人為本,用戶至上”的服務理念。徐州琴書藝術網站應具備很強的交互功能,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服務,滿足用戶的個性化信息需求。無論是傳播者還是受眾老百姓,都可以利用這一渠道進行“傳”、“受”等活動,實現理論意義上的“對話”傳播;其四,網站應特別加強維護工作。網站維護管理是網站生存的必備條件,不做維護的網站便喪失了其生存的意義。網站維護要及時,如果網站信息更新速度緩慢,經常存在無法鏈接、內容過時等情況,便會使讀者對網站喪失信心。
(三)大量制作網絡“流媒體”格式的徐州琴書作品
所謂流媒體是指采用流式傳輸的方式在英特網上播放的媒體格式。商家通過視頻傳送服務器將節目當成數據包發出,并傳送到網絡上。用戶通過解壓設備對數據進行解壓后,節目就會在一些媒體終端上,和發送前一樣顯示出來①。目前,使用“流媒體”的終端主要集中在移動電視、手機以及IPTV等產品上。
移動電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強制性傳播的優勢,傳播內容多是短小精悍的娛樂資訊節目。所謂強制性傳播,其實就是指在某個公共場合的移動媒體終端上,無限循環播放流媒體節目,受眾只要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人的視覺、聽覺等感官觸覺會被流媒體節目強制吸引,受眾會或多或少的接受流媒體節目所傳達的信息。因此,打造徐州琴書系列節目和視頻廣告,通過公交、出租車、地鐵等移動電視,以及樓宇和戶外大屏幕電視等無線數字網絡播放,將會起到良好的品牌形象塑造和廣告傳播效應。
手機媒體傳播具有移動性、時效性、交互性和個性化的特點,受眾可以自主選擇和信息。目前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通過手機我們可以隨時觀看徐州琴書的流媒體格式的視頻節目,還可以在網絡上申請和建立徐州琴書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臺,在平臺上暢談徐州琴書的發展與保護。
IPTV作為我國重要的信息服務平臺,它具有“多媒體化”和“超鏈接化”的特點,可以隨時地、無限地擴展信息內容,在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創造更好的互動性。較之有線電視,IPTV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互動性所提供的強大功能和豐富的增值業務,這些增值服務,如影視點播、移動電視、上網、電子郵件、視頻通話、互動游戲和信息服務等。因此,徐州琴書可以借助IPTV這一嶄新的信息服務平臺,定期推出徐州琴書音樂電子雜志,增設徐州琴書專題旅游頻道,將徐州琴書與徐州本地旅游的宣傳融為一體,不僅可以在點播時加上虛擬徐州情境游的互動參與內容,還可以增加互聯網相關信息搜索功能,文化產品的電子商務可以和視頻服務結合,進一步增強互動體驗效果。
自2007年以來,我國船舶接單數量快速增長,顯著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船舶工程技術是滿足現代化船舶技術的關鍵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該科目對學生的動手操作水平與理論知識積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了更好的滿足社會需求,需要積極開展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最終提高學員整體水平。
1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的基本目標與要求
1.1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目標
根據省教育廳下發的《關于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意見》的精神,并結合我省船舶行業發展的現狀,我校在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堅持實踐為根本、以就業為導向,為了更好的適應現代化船舶制造行業的需求,福利培養復合型人才,以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提高學生就業水平。
1.2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的基本要求
本基地建設的核心,就是要盡量滿足船舶操作要求,并結合實際教學,讓學生在基地中不斷提高自身水平,更好的適應未來崗位要求。因此,基地建設中的所有設備,均由實際船舶上所使用的設備組成,包括駕控臺、集控臺、主配電板、設備箱等,整個基地教學完全還原企業生產,保證能為學生提供完整的教學服務。
2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思路研究
為了保證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的運行效果能達到預期,在基地建設中,相關人員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問題:
2.1基地師資配置
師資水平在整個基地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本基地中所有專業教師,均按照基地建設專業教學、技能培養的相關要求進行招聘,所有教師均具備高級職業資格認證書或考評員資格證書,并且每一位教師在上崗之前,均在我院校接受一定時間的實習,保證能有效滿足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的教學要求。校外實訓基地可以根據實習學員的具體數量來確定,一般保證每個校外實訓基地配有2-3名兼職實訓教師即可。對于校外實訓基地,更多的還是需要發揮企業在教學中的作用,始終按照企業具體生產要求的標準,對基地教學情況進行配置,保證每個師資資源都能得到最大程度上利用。
2.2基地區域規劃模塊
整個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的規劃,嚴格按照船舶生產中不同生產要求進行劃分,包括基礎生產區域(數據切割、柴油機安全、焊接機器人等)、系統操作控制(如圖1所示)、船舶模擬裝置區、數字化實訓區等。總體而言,整個基地區域的劃分情況,充分考慮了不同學員實踐的要求,并按照就近原則對不同生產區域的功能進行搭配,確保能最大程度上滿足基地培訓的要求。
2.3基地培訓模式選擇
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在選擇培訓模式中,應該以現代船舶行業為背景,在充分考慮市場對船舶技術的需求后,選擇相對應的培訓模式。目前當前較為常見的培訓模式為“工學交替”培訓模式,將整個學者的培訓過程劃分為認知、學習、生產、頂崗實習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學習內容存在明顯差異。在認知學習階段,由教師充分講解船舶工程行業的基本信息,對本專業的學習內容、未來工作趨勢進行分析,使全體學生對本專業內容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在學習階段,講師充分講解船舶工程學習的重要知識點,包括系統操作要點、機械切割要點等,此階段學習就是要將完整的生產實踐知識教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不同崗位劃分下的工作要點。在生產階段,學生先觀摩熟練員工的生產方式,掌握所學知識的應用方法,并通過與員工進行交流,對本專業工作信息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最后在頂崗實習階段,學生深入到工作崗位,開始進行學習,并總結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與教師、一線員工進行交流后,尋找改進辦法。
2.4科目設立
為了進一步提高基地的應用水平,整個基地的科目設立也應該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因此本文認為,基地的科目設立應該包括以下內容:(1)船舶手工放樣。采用教材《船舶修造工藝》,開展草圖繪制、樣箱制作等教學,對于相應級別的學生,可以發放相對應的手工放樣證書。(2)船舶焊接。根據《船舶焊接工藝》教材,開展氣體保護焊、等離子弧切割、焊縫質量控制等教學工作,對于相應級別的學生,可以發放相對應的焊接證書。
3結束語
本文主要研究了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的相關問題,從研究結果來看,在船舶工程技術實訓基地建設中,必須要充分認識到當前社會對學生素質的要求,能根據市場,不斷調整學生學習方向,并對教學側重點就行優化,保證所有學生都能更好的適應市場要求,更好的服務于船舶制造業。
作者:龐龍 單位:渤海船舶職業學院船舶工程系
參考文獻:
[1]李潔.船舶工程技術專業實訓基地的模塊教學實踐研究[J].經貿實踐,2015(14):249-250.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
譯著的翻譯目前也存在問題,如果是普及性讀物,由于語言和內容較為簡單,可以考慮組織研究生集體翻譯,但是學術專著若由一撥學生每人分上一章一節翻譯,在短期內出籠,差錯較多,后患無窮。已出版的譯著中有一些翻譯質量過差,甚至到了無法讀懂的地步。
三,國人新聞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依然不多。盡管出版的新聞和傳播學方面的書籍越來越多,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浮躁使得可以列為研究性專著的書是有限的。相當多的書,包括一些教材,不要說學術結構,就是話語也是非學術的,或政治套話,或新聞報道式語言,用這樣的話語體系論證學術,可以想象是些什么東西:現象性的描述內容多于論證,擺出問題(有時很生動)但沒有能力說明問題;論證邏輯貧乏,諸如“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區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之類。
四,出版新聞傳播學的“套書”呈現為一種趨勢。這種出版現象有商業包裝和贏利的目的,但也不能輕易說都沒有意義。如果學術研究的條件成熟,這種推出的方式對于學術研究有一定推動作用。近幾年傳播學譯著的推出,大多采用了這種出版的方式,教材也采用了這種方式。但是研究性的專著,不宜采用這種批量推出的方式,因為任何學術研究都不可能是工業流程式的。
現在從已出版的套書看,同一套教材,質量高低差距較大。有的較高,有的明顯地差。特別是網絡叢書,尚沒有一套提得起來。“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叢書總體水平較高,但也有的相對不高。“華夏傳播研究叢書”研究水平有限,但有資料價值。“南京大學當代學術棱鏡譯叢”中有幾本涉及傳播學的,尚有水平。“清華傳播譯叢”中有幾本的水平也行。有的叢書以“最新”或“高級”冠名,但內容不新,也談不上高級。
五,新聞記者的個人文集越來越多。現在只要有錢,出書不像以前那樣難了,難的是寫不出那么多好東西。最省力的就是將自己歷年發表的新聞稿件合集出版。由于新聞作品的時效特點,相當多的這類文集只有個人收藏價值,并無社會價值。有的新聞傳播學教師和研究者也出版了自己的文集,有些是有水平的,但似乎水平不高的居多。這類文集在已出版的書中所占比例不小。出版是自由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還是讓市場來調節吧。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新聞和傳播方面的書籍出版獲得了很好的發展機遇,與過去相比,形勢大好,不是小好。但也有令人憂慮的地方,即其中攙水的較多,書籍的內容質量(現在的裝幀質量一本賽一本)成為影響新聞傳播學外部形象的一個問題。
2002年新聞和傳播方面的書籍,大約有300本,比去年增長了一半左右。但總體上水平有限。已出版的書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概述如下:
一,幾乎同時,各出版社推出了一批關于中國傳媒近年總體發展情況和展望的書籍。有代表性的例如陸小華的《整合傳媒》、孫燕君的《報業中國》、周偉主編的《媒體前沿報告》等。前一本帶有政策研究性質;后兩本像新聞報道那樣對媒體發展形勢作了記者式的描述,因而這類書籍屬于普及讀物。對近年媒體發展作一整體情況的描述是有意義的,但缺少學理方面的分析。其中有些理性分析的書是喻國明的文章和調查報告集子《解析傳媒變局》。他本人強調學問就在于經世致用,必須與“問題單子”聯系在一起。作為一種觀點,我予以尊重,但不敢茍同。正是中國傳統的實用理性,使得我們這個民族缺少理論思維。創新的中國需要應用研究,同時也需要不是為了應用而存在的理論思維,它代表人類的精神能力,如同自然科學中我們需要陳景潤一樣,盡管他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沒有任何實用價值。
二,關于研究專著,數量依然不多,有幾本尚有新意。有一些書從標題上看是要構建某種理論、某種核心,但是翻開一看,索然無味,拍拍腦袋想出來的名詞概念較多,說來說去就是新聞傳播的一些常識知識,又換了一種說法或換了個包裝。研究專著中值得提及的,我認為侯健的《輿論監督與名譽權問題研究》給出一種什么叫研究的榜樣,他從一個較小的問題切入,深入地研究了新聞法,給人以思想。陳力丹的《世界新聞傳播史》在結構和內容上比以往的同類書有些新意。杜俊飛的《彌漫的傳播》可能是這年出版的書最難讀懂的一本書了,表達上過于晦澀,但若硬讀下去,還是確實有思想的。
三,關于專題和會議文集,這年不多,下面書介中介紹的,均有些意義。除了上面提到的喻國明的那本外,徐迅的《中國新聞侵權的第四次浪潮》頗有水平,新聞法治意識十分明確而且論證有力,只是未對書名作解釋,令人莫名其妙。尹鴻、李彬主編的專題論文集《全球化與大眾傳播》,論題集中,這種有組織的專題論文集現在不多,值得提倡。張國良、黃芝曉主編的《中國傳播學:反思與前瞻》和展江主編的《中國社會轉型的守望者》屬于會議文集,也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船舶廚房灰水是指來自船舶廚房、餐廳、餐具洗滌間等艙室內產生的含動植物油類產品的污水,以及相應艙室甲板漏水孔排出的污水。以往由于國內外環保法規對于船舶廚房灰水沒有提出處理要求,一般直接進行排放,隨著全球海洋環保意識的加強,這個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將對于大型船舶廚房灰水的處理進行探討。
一、船舶廚房灰水的成分與特點
船舶廚房灰水的成分復雜,有機物含量高,主要有動植物油脂、食物纖維、淀粉、脂肪、各類佐料、洗滌劑和蛋白質和動植物的懸浮殘渣等。廚房灰水中的污染物主要以膠體形式存在,具有ss、BOD、COD值高、油脂和鹽分含量高,水質水量變化較大等特點,其排放時間有一定的規律性,排放瞬間流量大,中餐和晚餐時間一般是排放的高峰時段。
洗滌劑的使用使得水中存在大量乳化油,一般油水處理設備難以分離;此外,動植物油脂在收集和處理過程中容易造成管路和設備的堵塞,也增加了廚房灰水的處理困難。
二、船舶廚房灰水的危害
船舶廚房灰水成分復雜,有機物含量高,水中的細菌病毒很多,如不經處理而排放到港口,會嚴重影響港口環境。船舶廚房灰水的危害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1.影響管路的排水能力。廚房灰水中的油脂容易在管道內壁形成油脂層,使管道過水能力減小,甚至堵死。油脂堵塞的管道疏通非常困難[1]。
2.如果采用膜生物反應器對廚房灰水進行處理,油份會造成膜的污染。
3.船舶廚房灰水排放入水后會在水面形成油膜,影響空氣和水體的氧交換,降低復氧速率。分散于水中的油粒會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質惡化。
4.廚房灰水中含有豐富的N、P等元素,可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引起魚類和水生生物的死亡。
5.油類和它的分解產物中含有的許多有毒和致癌物質。這些物質在水體中被水生生物攝取,造成水生生物畸變,如果通過食物鏈的富積效應進入人體,會危害人體健康。
三.船舶廚房灰水的排放要求
廚房灰水中含有大量油脂,COD值可高達幾千mg/L,廚房灰水中的BOD5,COD,SS均遠高出MARPOL73/78附則Ⅳ中的規定值。因此在港口等限排水域,廚房灰水必須進行處理達到相應的排放標準后,才能排放入海。由于沒有船舶廚房灰水的國際排放標準,一般采用MARPOL73/78附則Ⅳ及GB3552-83中對于船舶生活污水的排放標準。
從長遠來看,港區及其他特殊水域(取水口上游、娛樂及游艇俱樂部水域等)對于船舶污水將會采取委托接受及零排放政策,其他次要功能水域則采取達標排放政策,但對于排放標準及排放率的要求會更為嚴格。為了滿足不久后更為嚴厲的環保要求,對于新建造船舶,廚房灰水處理后最好能滿足MEPC.2(VI)修改議案或我國《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的一級排放標準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四.船舶廚房灰水的處理方法與工藝流程
目前,對于廚房餐飲廢水的處理方法重點集中在兩個方面:預處理和后續的深度處理,預處理方法主要有①油水分離器②粗粒化法③電絮凝法④化學破乳法,深度處理方法主要有①混凝法②SBR法③生物接觸氧化法④膜一生物反應器法。
考慮到船舶設計的實際需要,建議在船舶廚房灰水預處理中選用粗粒化法,粗粒化法是根據粗粒化濾料具有親油疏水的性質,當含油廢水通過時,微小油珠便附聚在其表面形成大顆粒油珠浮升到水面。水質相差很大的廚房灰水,經粗粒化除油處理后COD濃度均十分接近,此外,粗粒化法使用維護方便、能有效降低餐飲廢水的含油量,并能大幅度降低COD的濃度,有利于后續的生化處理。
考慮船上空間緊張且對于出水水質的要求較高的特點,建議在后續的深度處理中選擇膜生物反應器(MBR)方法進行處理,膜一生物反應器集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和膜的高效分離作用于一體,能夠有效地降低廢水中的污染物濃度,具有出水水質好,可直接回用;設備緊湊、占地面積小;工藝參數容易控制;容易實現自動化管理;耐沖擊負荷強、適應性廣;污泥濃度高,剩余污泥量少;以及對于懸浮固體,特別是病毒細菌去除效果顯著等優點[3]。
由于膜生物反應器處理法中膜容易受到污染,廚房灰水在進入膜生物反應器之前應先進行預處理,以去除粒徑較大的油粒和懸浮物,減輕后繼處理的有機負荷,延長膜的使用壽命。經預處理后的廚房灰水最好能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的三級排放標準。船舶廚房灰水的處理的工藝流程如下:
五.結束語
我國對于海洋船舶廚房灰水的處理起步較晚,以往大多采用直接排放的辦法。本文從船舶廚房灰水的成分與特點、船舶廚房灰水的危害、船舶廚房灰水的排放要求、船舶廚房灰水的處理方法、船舶廚房灰水處理的工藝流程五個方面進行了初步論述,希望海洋船舶廚房灰水的處理問題能夠受到更多的關注,我國的海洋環境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賈隨堂,湯力同.餐飲業含油污水處理技術與設備.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2002,3(11).
[2]王松慧.餐飲業廢水的處理.工程建設與設計.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