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3 04:50: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急診醫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2兩種評分方法下患者評分情況采用SIRS評分,存活156例患者中0分16例,1分31例,2分85例,3分23例,4分1例;死亡32例中0分2例,1分3例,2分5例,3分17例,4分5例;兩組評分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35.21,<0.01)。采用MEWS評分,存活156例患者中0~3分93例,4~6分34例,7~9分21例,10~12分10例,13~15分1例;死亡32例中0~3分1例,4~6分17例,7~9分7例,10~12分4例,13~15分3例;兩組評分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29.43,<0.01)。
1.3ROC曲線分析SIRS評分臨界值為2.5,此時敏感度為74.3%,特異性為47.6%,陽性預測值為77.3%,陰性預測值為46.5%,其A=0.721;MEWS評分臨界值為6.2,此時敏感度為78.3%,特異性為49.2%,陽性預測值為79.1%,陰性預測值為44.2%,其A=0.812。MEWS評分ROC曲線下面積高于SIRS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34,<0.05)。見封四彩圖1。
2討論
急診搶救室不但患者眾多,而且患者疾病譜非常寬泛,為了能更好的診斷及治療患者,需對患者病情及預后進行準確的評估,故目前臨床上急需準確合理,簡單易行的評估方法。目前臨床上評估方法較多,主要有MPMⅡ、APA-CHE評分及SAPSⅡ評分等,但這些評估方法雖比較準確,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評分方面較復雜,收集評分數據周期較長。因此并不非常適合急診搶救室對病情和預后的評估。
二、循證醫學在急診醫學實踐中對急診醫療人才的培養
注重在職急診醫師醫療各學科的能力全面培養,并能掌握一項高、尖、專的專項技術并靈活掌握循證醫學思維在臨床中結合經驗;加強對本科、碩士循證醫學思維和急診醫療技術的學習,做好臨床實踐中的帶教工作;開展專業技能大賽,加強技能熟練度,定期講座接受急診及循證醫學的最新前沿動態和技術推廣,組織討論會,對循證醫學思維在急診臨床實踐中遇到的難題進行討論,集思廣益解決問題,相互傳授經驗等;社區醫生應掌握醫學文獻檢索知識,為基層急診工作提供科學依據保障。
三、循證醫學思維在急診醫學診療實踐中的局限性
循證醫學是一種較以往依賴臨床經驗醫學更適合于臨床醫療實踐的科學決策方法,其要點是將已經發表的文獻作為基礎指導獲得科學的證據應用到具體的急診臨床診療問題之中。然而,由于一些不典型的臨床表現和錯綜復雜的內在聯系,應用循證醫學思維診療就突顯了其局限性。急診醫學應努力改善用作討論醫療基礎證據的質量,在獲取最佳臨床證據的同時靈活處理其他相關影響因素。因為急診科的診療工作的自身特點為病情急、家屬情緒急、這樣就要求了急診的診療速度要快,而循證醫學是以文獻為基礎獲得科學依據的診療思維,這就要求了在急診臨床實踐工作以外需要大量閱讀文獻并結合科學依據做好總結匯總工作。當然,在急診醫療實踐中循證醫學的應用還有待逐步完善。
2基層醫院急診科的建設策略
2.1健全急診體系的建設
按照急診醫學科建設與管理規范加強急診醫學的建設,建立獨立完善的急診急救醫療體系,包括急診各附設科室的建設,急診各科室及附屬部門均設置于急診區域內。改善急診影像學、超聲、檢驗服務流程。落實好各項核心制度,要求各級醫護人員遵守急診規章制度,并定期考核。健全急診體系建設,急診內科、急診外科、急診兒科、急診婦產科24h提供急診服務。制定各種急危重癥的搶救流程,制定120院前院內危重患者搶救流程和制度,實行合理轉診。加強綠色通道功能建設,及時開放綠色通道,對危重患者實行先救治后付費。及時更新急救設備,保障搶救設備100%完好。
2.2開展院前急救
積極開展院前急救工作,突出“時間就是生命”的救治觀點,對需要救治的患者,院前急救醫師要在最短時間內到達指定的救護地點,爭取救治時間;對生命體征不平穩患者迅速采取院前急救措施,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對創傷患者采取保護性治療,避免造成二次損傷,導致不可逆性的傷亡。院前急救的能力體現了醫院的急救水平,彰顯了醫務人員崇高的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對急診醫學科的建設更為有利的是贏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2.3開設急診病區完善急診科的院前急救、院內急診搶救、急診留觀、重癥監護一體化建設是急診醫學科的發展模式。基層醫院可以根據急診人次、疾病種類、急診人才梯隊等實際情況開設急診科病區,病區運行模式按普內科、普外科分組設置。急診病區的開設有利于急診醫師動態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有利于急診醫師的臨床經驗積累,有利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利于急診醫學科的一體化管理,有利于急診醫學科的科教研發展。重癥監護是急診醫學科的實力體現,基層醫院因醫療安全、技術、質量、人才匱乏等客觀因素的制約開設急診重癥監護較為困難,二級甲等以下的基層醫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如周邊醫院等級、患者的疾病譜、服務人群數量、醫院的實力等綜合性因素考慮是否開設急診重癥監護。
3基層醫院急診科的發展策略
3.1急診人才的培養
合理的人才梯隊是急診科和急診醫學發展的關鍵。基層醫院應建立長效的激勵機制,著力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在績效考核、獎金分配、職稱晉升、學習深造等方面向急診科傾斜。急診專業的發展需要固定一批受過專門訓練,掌握急診醫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獨立工作能力的醫護人員。基層醫院應堅持將急診科醫生向全科醫生的方向培養和發展,使得每一位急診科醫生都能夠熟練地處理內外科急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醫學繼續教育等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培訓方法,有利于培養急診醫學人才及提高急診科整體救治水平。對基層醫院醫生的急救專業培訓可以采取“走出來,請進去”的辦法,一是把醫生送到上級醫院急診科短期培訓,二是由相關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團隊上門授課、培訓。
3.2急診醫學科的技術提升
急診醫學是綜合性的跨多專業的學科,服務對象是內外婦兒等各學科的任何年齡的急重癥患者,急診科醫師應成為“一專多能的高級全科救命醫師”。急診工作對醫師及護理人員的技術要求較高,每位急診醫護人員要全面掌握及熟悉各種技術操作,包括各種穿刺、氣管插管、電復律及除顫、呼吸機的使用、洗胃、放置三腔二囊管等。因此,急診醫務人員應定期參加醫院或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主辦的急救技能培訓,醫院職能科室應定期對急診醫務人員的技能水平進行考核。
4急診服務的發展策略
4.1急診綠色通道的建設
急診綠色通道是救治危重癥患者最有效的系統,目前各級醫院急診綠色通道建設發展很不平衡,不適應目前醫療市場和危重癥患者救治的需要。為了確保急危重癥患者得到快速診治,提高救治成功率,加強二、三級醫院急診綠色通道建設很有必要。急診綠色通道是指院內為急危重癥患者快速高效的服務系統。包括急診預檢、搶救室、手術室、藥房、輸血科、體液檢驗和影像檢查等。心跳呼吸驟停、休克、急性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嚴重創傷、多發傷;中毒、電擊傷、溺水以及其他疾病導致生命體征不平穩的患者均在來院后立即進入急診綠色通道。急診醫護人員判定患者病情后及時開放急診綠色通道。患者無需辦理任何手續直接進入綠色通道,先行搶救,在白金10min內積極救治患者。需要行特殊檢查或手術者,急診醫師電話聯系相關科室,先行檢查或特殊治療,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轉危為安時再補交相關醫療費用。
4.2急診的醫患溝通
有研究表明醫務人員的溝通技巧與其醫療水平間存在較高的相關性,可能的原因是良好的醫患溝通引發患者較好的行為表現,從而產生較好的治療效果;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當醫生給予患者詳細和完全的指導,患者遵醫囑的幾率增加從而產生較好的臨床效果。眾所周知,急診醫學科是高風險、低回報的科室,看似平穩的患者突發的意外情況可讓醫務人員措手不及,急診醫務人員工作時如履薄冰,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醫療糾紛發生率,急診科的醫患溝通發揮了重要作用。基層醫院的急診醫務人員適時、恰當、如實地同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可以降低醫患糾紛的發生,既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又有利于保護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名譽安全。國內的前期研究也表明,患者對醫患溝通的滿意度對其診后行為有顯著影響,良好的醫患溝通使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增強。
2生死觀教育在急診醫學中的重要性
2.1生死觀教育可以提高醫護人員的醫學人文精神
醫學人文關懷是指在醫護過程中除了為患者提供必需的診療技術服務之外,還要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服務,以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3]。患者就診時,往往承受著病痛的折磨,對傷痛往往顧慮重重,在診療過程中,醫學人文關懷的重要性不亞于醫療技術的服務。但在實際工作中,部分醫務人員不重視與病患的溝通交流,甚至過分考慮經濟效益,醫學人文關懷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在當今醫療領域市場化導向非常嚴重的情況下,患者往往被醫院和醫務人員當做“肉體物質”或“機器”,出現“重病輕人、重利輕義、重親輕疏”的現象。在診治過程中,往往不注重溝通交流,甚至出現未看病人,僅憑檢查結果來判斷、治療的現象。醫生和患者之間只有經濟利益關系和權責明確的醫療關系,醫學人文關懷幾乎缺失。在這種關系下,醫院和醫生缺乏對患者醫療權利和生命、人格的尊重,“以患者為中心”就成為一句空話。因此,要切實培養醫護人員的醫學人文關懷精神,應當對醫護人員進行補課教育,尤其是通過生死觀教育,使他們將“生命價值論”、“生命神圣論”等觀念根植于心底;教育和引導醫護人員對生命的重視和理解,充分認識到患者首先是人,是有生命尊嚴和價值的人,而不僅僅看到疾病本身,從而真正踐行“以患者為中心”的工作作風。另一方面,醫護工作者尤其是急診醫學科的醫護工作者,要面對患者的“生、傷、死”,其中“死亡”是常有的事,如此頻繁和近距離的接近“死亡”是任何職業的工作者都無法相比的。可以說,醫務工作者既是人生開始的第一個見證者,也是人生結束的最后一個送別者;他們在治療和護理臨終患者中,一方面要自身樹立科學、健康的死亡觀,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識的克服不利于臨終患者的不恰當態度和行為,同時還要給予臨終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等全方位照護,并對家屬進行悲傷輔導。對醫護人員進行生死觀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對死亡的本質有正確的認識,樹立健康、科學的生命觀和死亡觀,同時掌握調適處理死亡事件的知識和技能,成為臨終患者的照護者、指導者和教育者,擔當起人類生命的指引者、守護者。此外,對醫護人員進行生死觀教育,也有助于他們自我調適,尤其是在臨床實踐中接觸大量死亡病例后能自我緩解因此而造成的心理沖擊和挫敗感,減輕自身的心理壓力。
2.2生死觀教育可以讓患者正確認識生命的自然規律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人從一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但是,受傳統觀念影響,病人或家屬常忌諱談論死亡,面對即將到來或突然而至的“死亡”往往出現回避、忽視、冷漠或恐慌的態度[4]。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在當代社會,死亡的觀念甚至被人們從頭腦中驅逐出“境”:只有臨終病人而沒有臨終者;只有逝去的病人,而沒有老死者;無疾而終、自然而死已經被社會認為是不正常的、不存在的。這意味著,醫學科技的發展已讓人類產生了“生死的狂妄”(把正常死亡驅逐出人類視野了)。這種“狂妄”一方面造成了人們意識不到生命的脆弱,不思考死亡也不知道死亡,從而在人生當中迷失了方向,無法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和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這種“狂妄”也導致了人們對死亡的無知,而一旦真正面對死亡時,往往會表現出痛苦萬分、驚慌失措,直至心有不甘、無法瞑目,更不用談“超越生死”獲得“不朽”與“永生”了。由于沒有正確的生死觀,臨終者往往無法釋懷,總糾結于諸如“當今醫學科技如此發達,為什么自己的病就治不好呢”這種問題,甚至認為自己在這樣一種狀態下死亡是不應該的,死亡的傷悲也就更大了;而臨終者家屬也往往覺得是自己沒有照護好死者,沒有及時發現親人的病痛,沒有讓親人接受最好的醫院、最好的醫師治療,于是不管患者得到多好的治療,只要沒達到患者及家屬的預期,患者不得不走向死途時,那絕對是心有不甘的,內心之愧疚和痛苦就更深;當患者死亡后,家屬也往往把怒火集中投向醫生、醫院,根本無法接受“不治身亡”這一事實,醫患關系也就空前地緊張起來。因此,一定要讓世人(包括醫生自己)明白醫生可以治“病”,但不能治“命”。“生、老、病、死”乃自然之規律,任何人都改變不了,所謂“永生、不死”是任何醫學科學都辦不到的。通過對患者進行生死觀教育,可使患者勇敢地正視死亡,加深對死亡的認識,使其意識到時間的有限,并逐漸接受死亡的現實,進而更加珍惜剩余的時光,采取積極的人生態度,使自己的余生過得更為健康和有意義,讓家人、朋友及社會放心、安心。同時通過生死觀教育,讓患者樹立健康、科學的生死觀,了解醫學的局限性,也有利于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
2.3生死觀教育可以讓患者家屬以及社會正確對待生命,從而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人是社會之子,但首先是自然之子。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生命,生命的存在是智慧、力量和其他一切美好情感的基礎,什么名利、地位、權勢、金錢等,一旦生命逝去,將毫無意義。因此,要提高生命質量,維護生命的價值和尊嚴,體現生命的神圣。正如蘇格拉底所說:“不是生命,而是善的生命,才有價值。”對于個體而言,生命顯得如此弱小而單薄,極其容易受到傷害。因此,我們應該珍惜生命、珍愛生命、憐憫生命。但不可否認,生命終有一天會結束,只是人們在接受死亡這個問題上,是泰然處之,還是焦慮恐懼。人們接受這個問題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死亡的態度:是自然之死還是因疾而終。如果我們能夠把“走向死亡”看作是自然的一個過程時,對死亡的接受也就能默然處之,焦慮與恐懼也就大大減輕,因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之必然。但若無法正視死亡,視所有臨終皆因病所致,是因自己疏忽造成,是因醫學科技不發達所致,那就難以接受死亡,強烈的恐懼與痛苦就會如影隨形。因為無法接受死亡,也就視之為非自然,當然也就非必然,對此不必然的結局(尤其是死亡)不甘心、不安心,于是矛頭都指向“沒有盡心盡責”的醫院和醫生———這即是目前醫患關系緊張的深層根源。所以,解決緊張的醫患關系僅靠技術醫學是不行的,必須要從人文、宗教與哲學等角度來解決,要教育和引導患者及家屬樹立正確的生死觀。而醫師除了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之外,還應具備一流的人文醫學素養;醫院也不應僅是治病救人的地方,還應是生死觀教育的基地。只有這樣,才能讓患者知道生命之可逝,讓家屬或社會明白死乃生命之自然。只有通過樹立正確的生死觀,世人才會理解死者應優逝、醫療有局限,和諧的醫患關系才會真正建立。
2.4生死觀教育是新醫學模式的內在需求醫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交叉融合的綜合性學科。醫學的目的是預防疾病、控制疾病,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使醫學集科學性、藝術性、道德性于一體的本來面目充分顯現[1]。傳統的醫學模式在診治過程中僅把病人當做一個生物體,而新醫學模式的建立不但要考慮病人的生物因素,還要重視病人的心理、社會因素,全面分析把握,做到身、心兼治,內、外兼顧,這就要求在醫學人才的培養中,必須教會醫務人員既要懂得分析患者的病理生理,也要懂得分析患者的心理、生活工作的因素。而生死觀教育是此項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有了正確的生死觀,醫護人員更容易對患者產生共情,更加注重與患者溝通、交流、深入了解,真正的病因也就更容易找到。醫護人員在具體的醫療實踐中要時刻遵循“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醫療原則,既要運用自己精湛的醫療技術去解除患者的病痛,也要充分發揮人文關懷的精神去安慰、幫助患者,以盡量緩解、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新醫學模式的轉變,要求醫務人員必須接受生死觀教育,也只有這樣醫務人員才會更尊重患者的生命,關注患者的心理,盡一切可能促進患者康復。由于醫務人員職業特性,每天都要面對病患的病痛甚至死亡,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沒有人文關懷的理念,沒有正確的死亡觀(尤其是優逝的意識),就會對臨終病人漠然置之而沒有共鳴(同情)溝通,或對臨危前的處置機械傲慢而缺乏人文關懷,使病人在無望、恐懼和痛苦中死去,無法真正做到尊重生命、尊重死亡。因此,對醫務工作者開展生死觀教育及醫學人文培養是新醫學模式的內在需求,必將深遠影響其醫護職業生涯。
3生死觀教育的教學方式
綜上所述,生死觀教育在醫療活動過程中有著深刻的意義,那么如何開展生死觀教育呢。首先我們要結合醫療工作明確教育的對象,要對醫護人員加強生死觀教育。由于醫護人員常面對“生、傷、死”,特別是經常近距離接觸死亡,對死亡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確的死亡觀,是開展醫療救護和臨終關懷的基礎;其次還要在全社會開展生死觀教育。生死觀教育,尤其是臨終關懷是一個全社會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僅局限于對醫護人員進行生死觀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全社會大力開展生死觀尤其是臨終關懷的知識普及、宣傳教育,使生死觀教育尤其是臨終關懷的觀念深入人心,讓全社會了解、支持臨終關懷事業[5]。結合急診醫學科的特點,生死觀教育可以采取如下形式:
(1)堅持理論教育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周期性教育。在理論學習階段,可以讓醫護人員學習、了解各種與死亡相關的文化與知識,包括死亡恐懼、類型、心理、禁忌等。而在臨床實踐階段則側重于教授臨終關懷服務等方面的知識與技巧,如病情告知技巧、與臨終病人溝通技巧、喪親心理調適、悲傷輔導、自殺干預、器官(遺體)捐獻及與死亡相關的習俗、儀式等。
(2)堅持多學科融合教育。生死觀的課題不僅涉及醫學,同時涉及哲學、宗教、社會學、心理學、文學、藝術、法學、倫理學等,這就要求在開展生死觀教育時,要廣博開放、多學科融合貫通。
1.2氧療:急性心肌梗死無論有無并發癥都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應及時給予鼻導管氧氣吸入,氧流量為1~2ml/min。青藏高原地區相對缺氧,使機體缺氧更為嚴重,可適當加大氧流量給予面罩吸氧,氧流量為5ml/min,氧濃度以40%最佳,以改善機體缺氧;若合并嚴重左心衰竭、肺水腫需面罩加壓給氧。
1.3靜脈通路:迅速建立靜脈通路,保持給藥途徑的通暢。
1.4解除疼痛:先予以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同時立即給予最有效的鎮痛劑,其中嗎啡最常用,嗎啡劑量為每次3~5mg,若疼痛未緩解,5~10min后可重復使用,共2~3次。也可予以哌替啶5~10mg肌內注射。嗎啡最嚴重不良反應為呼吸抑制,尤其有慢阻肺的老年人,一旦出現呼吸抑制應立即靜脈注射納洛酮0.4mg,每隔3min1次(最多3次)以拮抗。同時注意觀察惡心、嘔吐、低血壓等不良反應,必要時予以相應處理。
1.5監測:持續心電監護,常規十二導聯心電圖,特殊情況加至十八導聯,嚴密監測有無心律失常發生。密切觀察呼吸、血壓、體溫、脈搏,3d以內1h記錄1次生命體征,3d以后若病情平穩每天記錄1次,若病情不平穩,隨時記錄并及時處理異常情況。備好搶救藥品及除顫儀等搶救器械,以備隨時急用,嚴防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做好病情變化、患者用藥及出入量的記錄,為治療、護理提供可靠依據。
1.6做好溶栓、抗凝治療的觀察及護理:早期靜脈應用溶栓藥物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應在發病后6h之內,診斷明確后及時用藥。常用的藥物為尿激酶,溶栓前注意檢查血常規、血小板、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血型等,進行溶栓時,要注意溶栓的適應證及禁忌證。抗凝治療時要監測凝血酶原時間,用肝素皮下注射時適當延長局部按壓時間,防止引起皮下血腫。密切觀察藥物療效、不良作用及有無皮膚、黏膜、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及顱內出血征象,并注意傾聽患者主訴。
1.7排便護理:由于臥床,進食少,心功能不全、應用鎮痛劑等抑制胃腸功能,使腸蠕動減弱,同時患者因不習慣臥床排便等原因易導致便秘,因此要訓練患者床上排便,避免過度用力或屏氣。便秘時應給予緩瀉劑或開塞露灌腸,以不讓患者費力排便增加氧耗為原則。排便過程中仍應嚴密觀察心電,一旦出現早搏等心律失常,應及時停止,并通知醫師做出相應處理。
1.8飲食與營養:發病2~3d內以流食為主,以后隨著癥狀的減輕逐漸增加面條、稀飯等容易消化的半流質軟食。少量多餐,嚴禁飽餐。鈉鹽及液體的攝入量應根據汗量、尿量、嘔吐量而做適當調整,飲食原則應為低脂、低鹽、低膽固醇及較多的維生素和粗纖維、易消化為宜。多吃綠色蔬菜和水果,促進腸蠕動。伴有糖尿病者應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忌食辣椒、濃咖啡、禁吸煙。
1.9心理護理:急性心肌梗死時的疼痛、瀕死感及對周圍環境、儀器設備的恐懼感,患者心理壓力大,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對病情不利。因此,盡量給患者進行必要的解釋和鼓勵,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和焦慮心理,使其精神放松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減輕心臟負擔。
1.10健康教育:急性心肌梗死在春、冬季容易發病,與氣候寒冷、氣溫變化大有關。發病時大多無明顯誘因,常在安靜或睡眠時發病。部分患者則發病于劇烈體力勞動、精神緊張或飽餐之后。因此,應對患者進行冠心病知識的宣教,根據患者文化水平提供合適讀物,語言要通俗易懂,少用專業術語。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飲食調節、戒煙;鼓勵患者正確對待自己的病情,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告訴家屬對患者要積極配合和支持。對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要堅持服藥,定期復查。
1)急性左心衰的癥狀主要有:胸悶,咳嗽并伴有白色或粉紅色的泡沫痰,心悸,胸悶,勞力性呼吸困難,夜晚時需要直直坐起才能夠呼吸
2)體征:呼吸急促,嘴唇發紺,血壓偏高,頸靜脈怒張或者充盈,心跳速度過快,有雜音,兩肺出現哮鳴音及濕羅音,雙下肢浮腫,,,肝偏大。
2.詢問病史
1)詢問陪同家屬是否存在什么疾病,一般情況下患有如下疾病的可能性居多,如高血壓、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炎、風心、瓣膜病及心律失常等。
2)詢問陪同家屬由什么因素造成此次心衰,一般可能的原因為肺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勞心,輸液過快,情緒激動,心律失常。
3)詢問陪同家屬患者是否有VitB1 缺乏,肺栓塞,甲亢或貧血等,來判斷主要的影響因素為什么。
4)然后需要匯總病人的血常規,肌鈣蛋白, 心電圖, 生化,D-二聚體, BNP,心肌酶譜,胸片,的結果。
5)如果想要更加確定此次心衰的原因還需要病人去做胸部 CT,冠脈造影,心超。
3. 急性左心衰竭的基本治療原則
1)讓患者保持半臥位或者坐位,并且兩腿自然下垂。
2)為患者連通吸氧裝置,給患者進行吸氧。
3)為患者注射鎮靜藥物。
4)讓患者保持小便的通暢,必要時可以用一些利尿的藥物。
5)給患者進行酚妥拉明、硝酸甘油、硝普鈉針靜脈滴注或微泵,以使擴充血管。
6)用0.4mg的可地蘭并加入20ml液體緩慢靜脈注射15分鐘,來強心。
7)對患者進行微泵或氨茶堿靜脈滴注。
8)對患者的四肢進行輪流結扎。
9)對患者進行靜脈放血200毫升。
10)醫生應該積極的去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防止肺部受感染。
4.處理程序
1)讓患者吸氧、讓患者的靜脈流通,并且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
2)應該始終幫助患者保持坐位或半坐位;
3)注意患者血常規、生化、淀粉酶、心肌酶學、肌鈣蛋白、BNP、PT、APTT、乳酸、血氣分析,D-二聚體的結果及其變化;
4)觀察留意患者的心電圖。
5)在治療過程中,應該注意讓患者保持小便通暢,降低患者的血壓,解痙,清化患者體內的痰,適當的使用激素,加強患者的心跳。
6)為患者做胸部 CT及心超。
5.醫囑
在治療過程中應該注意患者高血壓、急性左心衰竭、糖尿病、房顫等疾病。
1)長期醫囑
<1>對患者進行EICU 特護
<2>按照EICU 護理常規對患者進行護理
<3>需要長期監測NBP,ECG,HR,R,SP02 的值
<4>可以用進食管給病人進行一些流質食品的注射。
<5>對患者進行尿液的引流。
<6>經鼻氣管插管
<7>用呼吸機輔助患者呼吸
<8>用溫控毯給患者降溫
<9>對患者進行深靜脈穿刺護理
<10>注意患者的飲食,飲食應該低脂低鹽。
<11>吸氧時注意,吸氧量應該控制在 2-8L/min。
<12>臨床常用藥物有:
2)臨時醫囑:
<1>在治療過程中應該注意患者是否有支氣管哮喘、肺心病、肺性腦病等。
<2>治療過程中,應該隨時注意患者的血壓情況,以防患者低血壓和休克。
<3>治療過程中防止患者顱壓增高、昏迷,以及顱腦疾病。
<4>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治療時應該特別小心。
種中醫中用針灸治療急癥的方法。
二、中風的臨床治療
中醫治療是中風患者的首選治療的方法。中風的起病急迫病情嚴重。如果在初診中處理不得當,就會試治療變得復雜,從而延長了治療的過程,嚴重時還會出現愈后不佳的結果。
1)面對中風患者時我們首先應該判斷他是閉癥還是脫癥,一般情況下患者出現氣促、面赤、無汗、身熱這些情況,屬于閉癥。而脫癥患者則會出現氣弱、面白、二便失禁、汗出,甚至汗出如油。不同的癥采取的治療方法也是不相同的。
2)如果為閉癥首選人中、內關二穴,其中人中應該用較強的刺激。刺完這兩穴之后,在中沖放血,當放血到無紫血、黑血流出時為完成。
1.1病史特點的歸納總結每個小組都完成了病史特點的總結,小組間的差別不大。
1.2診斷和鑒別診斷各小組在診斷上的分歧較大,僅有一組學員列出的診斷完全符合病理檢查結果,但是所有小組的鑒別診斷分析較為全面。
1.3教員點評各組學員都認真準備,積極參與,主動學習的意識較高,臨床思維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但是個別同學對臨床過程中的細節重視不夠,沒能得出正確的診斷。
1.4反饋結果期末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所有學員均認為有必要在急救醫學教學中開設病例討論,有27名(93%)學員認為病例討論課比傳統大班課的收獲大。
2討論
臨床病例討論教學是一種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法,可以讓學員在了解臨床診斷與治療過程的同時,主動查閱課本和文獻資料,并逐層分析、深入理解,學習常規技術、新技術、新進展,明顯提升學習效率。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激發學員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醫學課程大部分都是講座式的教育,即由教員講解專科理論知識,學員被動的聽講。由于教員講授的內容大都是課本知識,部分學員認為可以通過課后自己看書來記憶,所以上課時積極性明顯不高。而在病例討論過程中,選取的病例是臨床中的實際案例,大都是疑難病例,由于診斷困難造成患者死亡,后期有病理解剖結果明確診斷結果。由于疑難所以學員的好奇心和積極性被激發出來,主動去查閱文獻,并且相互分析討論,這樣的學習過程既可以深刻掌握疾病的相關基礎知識,也可以擴展前沿知識,了解該病例相關的一些國內外研究進展。有學者在醫學生中做過有關病例討論的問卷調查,發現全部學生贊成病例討論的教學方法,并且有98%以上的學員認為有較大收獲,主要體現在有助于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且對疾病的認識增強了[1]。也有學者做過對照研究,發現臨床病例討論教學法可以明顯提高學員的考試成績[2]。
1.2構建方法在以上思路的基礎上,構建中醫診斷學“自主學習”模式。教師由“教書”向“教學”轉變,由單純重視“課堂”到“課前-課中-課后”三位一體組織教學;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以自身為主體,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自主制定學習計劃,自覺控制學習過程。(1)課前———運用信息技術支持平臺,指導學生熟悉教學內容,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制定學習計劃。課前通過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提前課程預習提綱,促使學生在課前圍繞教學大綱自主預習相關知識、收集所需資料;課后對下一次預習提出具體要求,并發放案例卡片。鼓勵同學們針對預習內容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并及時反饋至教師。提問采取積分制,每月提問名列前十位、回答問題前十位的同學給予相應獎勵,既能激發學生求知的好奇心,又能使教學更有的放矢。(2)課中———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我們充分運用中醫診斷信息支持平臺,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好奇、疑惑、新鮮感等,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動機。教師創造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巧設懸念,激發學生探知的迫切欲望,促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昂,思維活躍,學習興趣倍增。另一方面,我們采取小組式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小組討論、交流、啟發、協作中,各抒己見,大膽探索,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3)課后———運用信息技術支持,跟蹤學習效果。自主學習是在教師指導、監控下的學習,及時了解學習效果,對于改進、調整教學計劃非常重要。我們運用中醫診斷學計算機無紙化學習考試訓練系統,每次課后讓學生及時登錄該系統進行學習測試,對測試中發現的共性問題,通過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集中,引導學生在交流群里開展討論,協作解答,教師做總結點評;對于個性問題,因材施教,采取“小組成員互幫-教師針對性指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總之,構建“自主學習”模式要抓住“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既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又要保證其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目的的學習。
2中醫診斷學“自主學習”模式的實踐
舌診是《中醫診斷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下面以2013級中醫七年制4班舌診教學為例,介紹中醫診斷學“自主學習”模式的教學設計。
2.1學情分析
2.1.1平臺使用情況分析課程實施依托中醫診斷信息技術支持下“舌診訓練考試系統”、“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中醫診斷學數據信息庫系統”進行;學生已經能夠熟練利用平臺上傳作業,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課程實施以分組的形式進行,但部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有待加強;部分對舌診基本理論掌握較好,但仍停留在機械記憶階段,在理論與臨床的聯系方面比較欠缺。
2.1.2學習風格分析教學設計之前,我們首先采用Reid感知學習風格問卷[4]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習感知模式中:視覺型占41.5%,聽覺型占16.3%,觸覺型占10.7%,動覺型占19.6%,沒有明顯傾向的占11.9%。從上述結果可以看出,該班學生傾向于視覺型學習風格,其次是動覺型。針對該班學習風格的特點,舌診教學設計上以色彩鮮明的舌診圖片、視頻等各種視覺刺激手段為主充實教學平臺,完善舌診訓練考試系統;同時,圍繞教學目標設置問題,讓學生進入角色以提高學習效率。
2.2教學方法
采用“課前復習預習—多媒體講解—提問互動(分組案例討論)—點評小結—課后思考實踐”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分工合作。
2.2.1教師促學模式(1)設置問題,運用“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引導學生課前復習及預習;(2)提供舌象觀察記錄表、案例卡片、圖片、視頻等教學材料,編制多媒體課件,調試舌診訓練考試系統;運用多元化教學激發學習興趣;(3)結合臨床案例,啟發學生思考和討論;(4)動靜結合,運用舌診訓練考試系統請學生“看圖辨舌”;結合臨床案例,培養“舌癥合參”辨證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動性;(5)發放多媒體聽課提綱,以留給學生更多思考和參與空間。
2.2.2“自主學習”操作程序(1)登陸“中醫診斷學習交流QQ群”,在教師指導下課前自主復習、預習,完成舌象觀察記錄表,閱讀案例卡片并按照問題思考;(2)積極思考,參與課堂討論、回答問題;(3)登錄舌診訓練考試系統進行訓練和考試;(4)課后把舌象觀察、分析常規化,并做好記錄;(5)遇到問題時,通過小組交流學習、師生互動,協作求解;(6)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情況。課時單元結束,教師點評總結課程內容,學生及時反饋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和難點,教師予以解決并提出新的問題。
2.3教學流程(見圖1)
2提高兒科臨床治療過程中的相關免疫系統培養
采用有計劃的臨床方式完善兒科常見疾病的自動化免疫預防控制管理,完成小兒的接種預防,加深綜合性的計劃免疫過程控制,改善兒童在面對傳染源上的特異性的抵抗能力的培養,從而從根本上加強綜合性免疫過程控制情況,保證合理的主動免疫過程控制。注射麻疹疫苗、乙型腦炎疫苗、百日咳疫苗、破傷風疫苗等等較為常見的兒科臨床免疫抵抗能力的培養疫苗。通過這些疫苗的使用可以有效的完善綜合性的疾病過程控制管理,提高兒童的機體整體免疫能力,保證合理的計劃免疫過程控制管理,實現合理化的主動免疫。在實際的免疫過程管理中需要加強被動免疫的同時,提高主動免疫過程。當兒童接觸感染后,需要及時注射全血血漿、球蛋白逐步增加抗體,加深兒科常見疾病檢查過程的有效診斷和治療過程控制,完善有效化的準確性治療過程,完成高交流、較深思考、高積累的相關兒科常見疾病檢查過程診斷和數據分析,完善多方面的經驗的有效化的過程積累,實現綜合性的系統化的兒科常見疾病的有效話診斷,增加其綜合性的準確性表達過程認識,有效的提高了我國兒科常見病臨床上醫學上的治療技術,從而確保醫學工作者對于兒科臨床醫學病情診斷過程的合理控制,保證相關病情管理情況的準確性,保證合理的效果控制管理[3]。
一、目前國內綜合性二級醫院急診外科運轉模式
我院同全國大多數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一樣,搶救創傷患者時沒有固定的專科醫師【4】。因此,急診外科醫師能夠熟練救治多發傷、復合傷等急危重病例就非常重要和關鍵。
二、低年資住院醫師在急診外科輪轉時的必備功課
1思想上充分認識急診外科工作的性質與特點
低年資住院醫師,大多參加工作時間短,臨床經驗缺乏,對于急診急救工作的認識往往不到位,存在認識不足的情況。概括起來說,急診外科工作特點是:(1)“急”:病情急,時間急、患者及家屬心情急;(2)“累”:急診高峰期常在節假日和晚間,上班時間不固定,遇有重大搶救還得延遲下班;(3)“險”:急診外科病人情況錯綜復雜,甚至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全也會受到威脅。
2熟悉醫院急診就診環境、急診就診流程
初次就診病人常因不熟悉就診環境及相關就診流程而造成諸多不便并與醫護人員發生爭執,所以必須熟悉急診環境及相關就診流程以減少矛盾糾紛。
一般普通外科的診療程序是詢問病史、體格檢查、書寫病歷、開化驗單、開申請單、開處方并做處理,而急診往往由于病情緊急、時間緊迫,通常進行亂序甚至是倒序執行。
3 掌握外科基本操作、急救技能,培養臨床診療思維
急診外科涵蓋了大外科的各種急癥處理,無菌操作是一定要掌握的。創傷是急診外科/急救的最重要的疾病譜。
4 理清并掌握“急診外科患者”的診療思路、處理原則【11】
主要表現在四點:(1)掌握輕重緩急的原則,這主要是針對出現公共衛生事件時要掌握的基本原則;(2)掌握分清主次的原則,處置單個患者時掌握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導致救治失敗。(3)部分患者來勢兇猛,病情危重,需盡早明確診斷,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4)病情處置中要有全局意識和原則。其后的三個內容是問、救、檢同時進行。開放傷容易發現,閉合傷往往比較隱蔽,為了不遺漏重要傷情,Freeland等建議急診外科醫師應牢記“CRASHPLAN”,用以指導檢查,其意義是,C=Cardiac(心臟),R=-Respiratory(呼吸),A=Abdomen(腹部),S=Spine(脊柱),H=Head(頭部),P=Pelvis(骨盆),L=Limb(四肢),A=Arleries(動脈),N=Nerver(神經)。最后將搶救、治療用藥詳細記錄,保存完整的醫療資料,以防發生醫療事故時有證據。
5 掌握急診外科常規診療方法
(1)急診外科基本診療方法
1)維持心跳呼吸:呼吸心跳停止傷者立即胸外心臟按壓、進行心肺腦復蘇,固定頸椎,必要時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2)基本生命體征監測:血壓、心電監護,一定時間內的病情需正確記錄并密切觀察,并做好相關科室、部門的協調與合作,共同協作,從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2)急診外科疾病譜的流行病學研究
學者白峰等回顧性分析了其綜合性二級醫院2007年-2012年共5年間的急診外科就診患者資料,研究分析報道指出,急診外科以外傷患者居多,最多的是暴露于動物或者機械性力量下,包括被狗咬傷或者抓傷,被蜂蟄傷、人群或重物機械擠壓、推擠或者踩踏等(構成比26.89%)。
(3)常見交通事故創傷患者的處理
(4)高處墜落傷者的處理
高處墜落傷除了自傷和意外墜落之外,多數屬于建筑行業的工傷。傷情一般與墜落高度、有無阻擋、著地部位、就診時間有關。
6 急診外科漏診的常見原因分析
醫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差、診療活動不規范是急診外科漏診的首要原因,主要表現為詢問病史不詳細,不問既往史,其次是體格檢查流于形式,不規范。
7 注意臨床經驗、疑難病例(個案病例)資料積累,提高醫學論文撰寫水平
總之,低年資住院醫師在急診外科工作學習期間,要高度重視急診專業的學習與發展。形成獨特的急診外科職業性格和特點,從而真正滿足現代急診醫學的要求。
【參 考 文 獻】
1 王一鏜. 加強急診醫學教學的基本建設及祝全國第一個大學本科急診醫學專業的誕生【J】.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2,11(4):272.
2 陳中偉,楊立山. 我國急診外科的建設及發展模式的思考【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11(7):6541-6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