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1 16:23:5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中小學教育信息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小學信息化教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中小學信息化教育管理,加速中小學信息化教育建設和發展,它對于培養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提高其適應信息社會的能力,對于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促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現代化,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對于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提高辦學水平
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越來越快,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預示人類的經濟社會生活將發生新的巨大變化。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使學校的管理、教育、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為此,學校教育必須加快信息化建設,提高辦學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礎性建設,營造良好的信息化環境
實現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設是基礎。要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潛力,進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軟件建設。要以全新的觀念,確定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思路,設備添置做到整體規劃,實用,夠用,適度超前;經費投入做到爭取政府多撥入一點,社會多支持一點,自己多投入一點,購買必備硬件設置,并通過寬帶與互聯網相通,為學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備的物質條件。與此同時,抓好信息資源庫建設,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設備的功能。
2.提高教師信息素養,造就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為了使教師能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信息技術走出一條現代化教學的新路,學校應把培養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信息技能作為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想方設法促使教師能盡早、盡快地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超越,以適應新世紀的要求。
首先,要學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教學。要提高教師隊伍的信息技術素養,必須使教師全員參加信息技術教育的全程培訓,做到“三學兩用一制作”。“三學”:一是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二節課后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二是利用集體備課時間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培訓;三是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個人培訓。學校還制定了學習制度和獎勵制度,給學習優秀的教師以鼓勵,激發了教師學習的積極性。學校應有計劃地對全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通過“三學兩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創造性教學設計的氛圍。教師圍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設計課件,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優化課堂教學。其次,學會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當前,我國正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要很好地實現各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就要求教師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中實施課程目標,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使之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提供給全體學習者共享。不僅僅是教師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演示,還要讓學生運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運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信息集成的數字化工具,對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創作。
3.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21世紀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網絡化和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特征的時代,我們處于競爭更加激烈、變革更加迅速、創新更加廣泛的社會。我們如何使學生適應這信息瞬變的社會呢?最根本的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使學生學會處理信息,有效地進行交流,從而充分地認識社會和自我,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首先,對學生實施信息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學會學習。?サ鼻埃?隨著現代教育技術在學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經從教師單純傳授知識向學生自主探求知識轉移。學生的學習已經不僅指在教師指導下的課堂學習,而今天所說的“學會學習”是指:學習者學會掌握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能夠通過自主探究進行有效的學習。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帕博特教授認為最理想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為達到控制某種事物的目的,他們“學著(或嘗試)去學習”。網絡學習具有開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點,學生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交互學習”、“協作學習”、“發現學習”。學生根據自己知識能力的實際水平,與特有的學習方式,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形式,自主地決定學習進度,主動探尋并發現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或信息。信息作文課上,學生一旦掌握了從網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這一信息空間自由翱翔。他們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從而學習的積極性也更為高漲。四年級三班的學生,不但學會在網上閱讀全國小學生優秀范文,而且能建立個人作文的文檔,還在教師的指導下建立起了班級作文資料庫。把以往感覺枯燥乏味的作文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再也不怕寫作文了。美術課上,隨著鼠標的點擊,學生來到Internet上的美術長廊盡情瀏覽。網絡學習,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學會學習的天地。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時空主動提取信息、選擇信息、使用信息、創造信息,可以在網上進行自由的交流,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積極尋找解答問題的途徑,從而提高信息素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其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網絡打破了時空的局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從網上獲取知識,滿足自己的學習欲望和需求。學校創設的網絡環境為學生自主地參與社會活動、展現自我提供了機會。在網絡學習中,學生的個性特長的品質得到充分的張揚。
E-mail有匿名、隱蔽的特點,能充分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學生可以通過給教師發E-mail,大膽、真實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把自己對老師的意見毫無保留地講出來,同時也可以給教師提建議。學生歡呼“在網上,我們和老師一樣高”,體現了一種平等的新型的師生關系。電子聊天室,可以供學生宣泄心中的壓力。有位女同學性格比較孤僻,有話不敢向家長、老師、同學們講,但她在聊天室里卻能把自己的苦惱、煩悶盡情傾吐。她每次上網后都感到輕松愉快。網絡讓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才能充分地展現出來,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
二、堅持不懈,創新信息化教育新構架
隨著信息技術在學校的普及,我們在實踐中感到:構建學校信息技術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強學校資源庫建設,開發網絡的資源。當前隨著校園網的建成,其關鍵部分的資源庫的建設則顯得相對滯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網上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建立包括資料文獻庫、信息資源庫、軟件庫和光盤庫在內的校園網絡資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料和信息。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09-0000-02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的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無論我們的生活還是學習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運用電子信息化,當然對于中小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少不了信息化的使用。在中小學生的學習和教學中,教育信息化無論對于授課老師還是聽課的學生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所以在中小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對信息化教育提高重視程度。
一、教育信息化對中小學教育教學的積極作用和影響
教育信息化不僅僅使得教課老師能夠隨時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育思想觀念,也使得學生的學習途徑更加廣泛,能夠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夠學習。所以教育信息化的使用對于中小學的師生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和影響,那么我們需要將教育信息化對于中小學教育中老師和學生的積極作用分開進行講解。
(一)教育信息化對中小學授課老師的積極作用和影響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學校或者授課老師能夠知道全國各地的優秀學校或者教師都在進行什么形式的教學或者有什么特別成功的案例,教師通過瀏覽這些信息提出一些適合自己學校的教育教學的方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生活。
1.教育信息化在授課老師備課過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每個學校的教學資源和信息都可以共享,豐富和增添了中小學的教學內容,不僅僅在局限于學校所提供的課本或者教材。有了教育信息化的幫助,學校老師在進行一些抽象原理或者晦澀難懂的知識的時候,就可以運用計算機進行聲音、圖像表達出這些原理或者知識的形成過程,將那些晦澀難懂的知識可以通過圖像形象的表達出來。很多時候老師在進行知識講解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圖表或者是某個現象的形成過程,如果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圖表或者現象具體的寫到黑板上的話就會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是教育信息化就解決了這個問題,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可以上網搜索相關的圖表和現象形成過程的圖或者視頻將他們下載下來放入自己的講義中,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將老師的備課時間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對于任課老師的教學內容也充實了很多,在授課老師進行知識講解的過程中,也節省了老師在黑板上寫字的時間。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的使用,使得授課老師在備課過程中節省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這樣授課老師就可以將在備課的過程中節省的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制定中小學在每個學習期間的學習進程和學科內容的恰當安排,為中小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做出努力。
2.教育信息化在授課老師講授知識的過程中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能夠將前后講解的知識點或者內容很好的聯系起來。中小學生所學的每個學科中每個單元或者章節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所以在進行知識講解的過程有些時候需要用到以前的知識點或者內容,如果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那么我們的老師和學生能夠憑借記憶或者翻閱以前的筆記來聯系這兩個知識點,這樣就會浪費很多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假如使用教育信息化進行中小學課程的教授,那么我們的任課老師在講到有關聯的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將以前的課件調出來讓同學們復習,這樣才能既省時又省力的就將相聯系的知識點連接起來了。
(二)教育信息化對中小學生學習的積極作用和影響
1.教育信息化改變了中小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教育信息化對于學生的幫助很大的,因為以前傳統的學習方法就是學生在實際課堂上聽取教師進行知識的講授,使用教育信息化之后學生可以不用非要在實際課堂上學習,他們可以在家里或者其他地方使用網上課堂或者將老師的課件拷貝到自己電腦上進行聽講。學生將老師的課件拷貝下來之后能夠隨時聽講,遇到不明白或者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反復看課件,并且不用與老師必須面對面的才能解決問題,這樣不僅僅方便了學生學習和思考問題,也節省了任課老師的時間和精力。
2.教育信息化可以調動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在中小學校推廣教育信息化的使用過程中使得一些枯燥無味的知識變為一些形象生動的畫面或者是直觀形象的圖表,讓中小學生的學習增加了一些趣味性。信息化教育不僅僅可以讓知識變得更加形象,還可以在講課的過程中增添一些視頻或者聲音片段,這樣中小學生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比較容易集中精神去聽課,多種感官系統一起作用,能夠讓學生感覺到一種真實的感覺,這樣就能讓學生將學習的東西得到更加深刻的記憶。所以對于這種既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對其給予極大的重視和研究。
3.教育信息化能夠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由于教育信息化可以將圖、表、聲音、視頻等等各種感覺的信息融合在一起,這樣不僅僅可以形象生動的解釋相關的知識點,還可以讓中小學生充分利用各個感覺器官去感受學習,從而將這些內容深深的刻在自己的心中。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對課堂學習增強了濃厚的興趣,從而對于相應的學科學習也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4.教育信息化可以增加中小學生和授課老師之間的互動或者交流
現代的中小學生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思想觀念認為,在中小學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的學習情況或者學習能力為中心,而不是以授課老師的教授方式和教授內容為中心,并且對于中小學生來說,學習的主要作用或者目的是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和以后的學習中,老師授課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讓中小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堂上所講授的知識。所以中小學生在教育信息化的實行過程中需要積極的、主動的參與老師的教育教學中去,在接受老師講解的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更好地完善自我。
在一些中學或者小學中老師講課過程中采用了教育信息化的方式,這樣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課老師講解知識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了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由于教育信息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實行能夠給待遇中小學教育教學帶來一些幫助和機遇,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存在著一些自身的缺陷和限制,從而對中小學的教學也帶來一定的挑戰。
二、教育信息化給予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挑戰
(一)教育信息化的應用需要讓中小學校改變自己的教學條件和相應的教育環境
中小學校要想成功的實行教育信息化就需要引進現代化的電子設備和一些多媒體技術。教育信息化對中小學的教學老師和學生來說有著很重要的幫助作用,但是由于教育信息化的使用需要借助一些電子設備并且這些設備的價格比較昂貴,這就導致了一些經濟條件不好的學校不能夠成功的實行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教學方式。即使電子設備的購買費用解決之后,那么以后對于設備的維修費用、保養費用等等各種費用的花銷也是很大的,可能對于城市化的學校這些費用是可以承擔的,但是對于一些農村的學校或者經濟條件的不好的西部地區,這些費用對于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在進行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到操作這些電子設備的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我國的很多中學老師對于計算機操作能力比較差,更缺乏對新型計算機教學系統和教學軟件的學習,甚至有些小學老師連最基本的計算機操作都不能夠完成,這種現象就嚴重阻礙了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學中的順利實行。
(二)教育信息化對中小學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要想在中小學成功應用不僅僅需要學校和老師的積極配合,也對中小學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標準。在中小學進行教育信息化的時候,首先必須要求任課老師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和對電子設備的操作能力,但是對于中小學而言,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實行也需要他們在一定程度對信息技術或者計算機網絡有所了解和掌握。因為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主要是以自己的講解為主,如果學生有聽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對老師講解的內容有異議的話,不能夠及時地反映給老師,而是需要在課下或者回家之后才能有機會和老師進行溝通。這就要求中學生能夠自己獨立、熟練的進行計算機和網絡的操作,能夠熟練的與老師進行溝通和互動;至于小學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與任課老師進行交流和溝通。但是由于現在我們的教育水平和學生的家庭環境的不同使得學生對于計算機網絡的使用有著很多問題,所以要想能夠在中小學成功的實行教育信息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化時代,所以我們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也需要掌握較好的信息技術才行,其中教育信息化在中小學中的實行能夠增強中小學生對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習熱情,為以后使用電子信息技術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海茹.教育信息化給教師角色帶來隱形危機[J].蘭州:電化教育研究,2003,4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伴隨著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大眾文化逐漸成為當代中國市民社會的主要文化形態。大眾文化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社會文化環境更加復雜,本文就這個問題談了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挑戰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大眾文化以商業性、媒介性、娛樂性、世俗性、流行性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話語體系產生了消解作用,從而威脅到意識形態的話語主導權。
大眾文化的商業性特征,決定了文化可以以資本的形式贖取和轉化為經濟價值,語言符號也成為可供消費的文化商品。文化的資本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基于價值理性的道德話語體系帶來挑戰,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識形態色彩,資本本位取代價值本位沖擊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主導邏輯。
大眾文化的媒介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訴求的是感官經驗的視覺形象,而非書面性概念意義的文本修辭效果。由于大眾文化的影像、模擬和仿真在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論課中過度再生產,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對現實的批判性和反思精神。
大眾文化的娛樂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將感性層面的本能欲望滿足所獲得的消遣愉悅作為賣點,而不是深層精神的充實和心靈的震撼,就此造成大眾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和低俗化。大眾文化以多媒體技術為支持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戲的形式消解了教學話語體系的意識形態宜教色彩。
大眾文化的世俗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反映的是大眾日常生活的平凡敘事,而不是基于抽象的價值理性的宏大敘事,也就造就了大眾文化的日常化、瑣碎化甚至是庸俗化。大眾文化以現實的關懷和當下的感受為切入點,彌散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在某種程度上使教學話語體系的深度結構轉為喪失深度的平面結構。
大眾文化的流行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立足于感性層面形象的審美化,而不是精神層面信仰的審美化。大眾文化的流行性所導致的話語體系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動化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使教學話語體系喪失對思想內容的形式分類、抽象概括和邏輯論證能力,最終導致語言世界的空洞化、思想世界的虛無化、情感世界的零度化。
大眾文化的消費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是以純粹欲望的滿足構建自我價值體系的快餐文化,而不是以心靈的震撼來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經典文化。大眾文化的消費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教學話語體系的語言符號不再反映現實,而是遮蔽現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技術化的批量生產,顯然是對教學話語體系表意方式的必然性消解。
二、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具有創造性作用
誠然,大眾文化本身蘊涵著能動的解碼力量。大眾不是單質的一元化群體,而是復雜的多元化組合;大眾文化的受眾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有著生命活力的自由創造者。大眾文化的興起,改變了文化的內涵,并對既有的文化格局帶來嚴峻的挑戰,但是文化走向大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大眾文化的發展將為人類文化發展提供一種全新的路徑。同時,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
大眾文化的商業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天然的平等品格和民主精神,在文化形式上實現了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轉變、等級化向民主化的轉變、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轉變。大眾文化的商業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促使教學話語體系從控制支配轉化為對話交流。正是在這種主體間性的語言交往中達到相互理解,進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系統。
大眾文化的媒介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的廣泛性、普及性和開放性,從根本上消解了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中的差異性、等級性和壟斷性,這對于文化資源的共享、共同意識的建構、價值信念的傳承等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大眾文化的媒介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擴展了教學話語體系的文化視野和文化空間,進而促進教學話語體系形成有效的理論自覺。
大眾文化的娛樂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以其溫馨、輕松、休閑、歡樂、回憶等手法,使在緊張疲憊、超荷壓力生活下的大眾放松心理狀態,彌補生活的單調性、片面性和孤獨性。大眾文化的娛樂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以風趣幽默的話語風格表達嚴肅莊重的思想內涵,使大學生對抽象思辨的文本更易理解;以民主平等的語言對話傳遞高尚深刻的核心價值理念,使大學生與教師達到價值的視域融合。也就是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通過交互式體系的轉變,達成對核心價值理念的普遍認同。
大眾文化的世俗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文化走向民主化、平民化和生活化。大眾文化的世俗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能夠在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之內建立公共文化交流空間,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政治上的公民權,也會塑造大學生文化上的公民權。
大眾文化的流行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的新穎性、動態性和獨特性。大眾文化的流行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并不是基于控制性思維的意識形態話語霸權的重建,而是要將觸角伸向身體領域、消費領域和符號領域,在無意識世界中探尋大學生自我平衡和信仰皈依的表現形式。
大眾文化的消費性特征,決定了大眾文化的效率性、活躍性和創新性,大眾文化從其審美趣味的普泛化出發,緊緊把握時代流行的脈動,吸納廣泛的接受者,力求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大眾文化的消費性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教師不再是純粹的灌輸者,學生不再是純粹的接受者,教師必須考慮到學生現實需求。商品的交換價值原則滲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意味著在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對意識形態語言符號的消費,維持與現實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
三、大眾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的實現路徑
大眾文化由于對感性層面物質欲望的執著,導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的功利化、標準化、庸俗化和空洞化,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大眾文化對教學話語體系的創造性作用。大眾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要實現從教學理念、教學機制、教學內容到教學模式的全方位創新,筆者認為,的基于實踐的語言交往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轉變的實現路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語言交往不僅涉及互為主體的師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而且語言交往作為內在的環節實現了價值和意義的生成。這種語言交往實踐規避了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可能導致的灌輸化、控制化和同質化等消極影響,倡揚了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產生的平等化、現實化和效率化等積極意義。
(一)語言形式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發展趨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返回生活世界,建構起基于生活世界的語言交往,開辟充滿意義的語言交往的公共空間,意味著揚棄教師抽象的獨語,在師生之間的語言交往中達到普遍性共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生活話語轉化消解了大眾文化對思政教學所可能造成的功利化、平庸化和浪漫化等消極影響,強化了大眾文化對思政教學所生發的親民化、平實化和風趣化等積極意義。
(二)語言形式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發展的另一方向。在大眾文化視域下,語言形式還有朝著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使之更加深刻地把握人們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性質、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決定了其語言交往形式不應停留在生活世界的具體化層面,而應該上升到精神世界的抽象化層面,通過精神層面的語言交往觀念地建構起意義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精神世界的語言交往對于大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避免癡迷低俗的物質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中,應盡可能地創造精神世界的語言交往,構建起抽象化的普遍性價值共識,進而將價值共識引向實踐過程本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學術話語性質定位避免了大眾文化對思政教學所可能引起的膚淺化、平面化和粗疏化等消極影響,提升了大眾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所引動的開放性、時代性和創新性等積極意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發展的方向要求語言交往具備精確化、科學化和模型化等特點。在大眾文化視域下,科學技術構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語言交往精確化、科學化和模型化發展的助推器。現代科學科技使語言交往超越了自然語言的局限性,構建出純粹形式的科學語言,通過語言的邏輯化實現對人們的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確把握。在大眾視域下,科學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語言交往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創造了語言符號的新形式,創新了交往主體的新觀念,創制了交往方式的新樣式,最終將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語言活動的交際能力獲得空前的提高。在某種意義上講,科學技術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交往的必要前提和理論方法的創新動力。
在大眾文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要實現創新,就必須回到交往實踐中去。在交往實踐的基礎上,通過語言交往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更加親近生活世界;通過語言交往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更加富有意義;通過交往語言的精確化、科學化和模型化發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話語體系創新更加科學化。
參考文獻:
[1]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系統的生成—以科學發展觀為視域[J].東南大學學報,2010(4):117
中小學教育必須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這已是為實踐所證明的雄辯命題。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是一個直接關系到整個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的龐大系統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全新教育體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諸如目標與任務,決策與管理,模式與評價,環境與資源,手段與技術,科研與培訓等各個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于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因而,對于中小學教育信息化這個過程必須逐步探索,及時總結,切莫等閑視之。
經過本人的全面了解和系統分析,結合周邊學校的一些實際情況,以下我粗淺地來談一談本人對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發展過程的一些體會和看法。
一、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建設
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教育信息化離開了能適應學生信息化學習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就成不了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信息化教學環境,決非僅僅硬件系統而已,而是硬件、軟件和潛件三者有機的綜合系統,與傳統的教學環境相比,其具有明顯的優勢:①.增強了共享學習資源的通信功能;②.實現了教學設施的網絡化;③.促進了多媒體學習環境的完善。對于這一塊的建設,我校領導層以長遠的眼光,審時度勢,在學校經濟并不寬裕的情況下,耗巨資跨出了邁向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第一步。在這幾年里,為了能滿足學生信息化學習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多媒體計算機教室、寬帶校園網、電子閱覽室、遠程教學信息網絡系統。目前,學校正在積極想辦法,多方籌集資金,加緊多媒體教室的建設。致力于建設用于信息化教和學的各種支持系統及用于各種教育資源、教育設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統等。
二、信息化教育資源的建設與利用
信息化教育資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種資源,如學科教案、電子教材、各類素材、試題、百科知識、教研論文、教育新聞信息及各類教育統計數據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學過程的開展與控制;有賴于通過對各類教育信息資源的傳播分析、處理、加工、利用等手段來進行。換句話說,離開了教育信息資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學活動便難以開展,教育信息化更是無從談起。
時下不少的中小學趕浪潮耗巨資建立的校園網,由于缺乏教育教學信息資源,難以發揮其在教學、科研和管理上應有的作用與效益,造成設備的閑置和浪費,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校園網的設施將面臨著急速貶值的尷尬境地。這便是稱為“有路無車無貨”的現象,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學信息資源的嚴重缺乏,這一問題也成為了制約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瓶頸”。針對這一現象所形成的“瓶頸”,我們已充分認識到了其中的厲害關系,及時從市場上引進和購置了大量的各學科電子教材教案,各類素材,共享軟件、試題,并從K12、百年樹人及北大附中遠程教育網引進大量的教育教學資源,彌補了由于教育教學資源不足形成的“瓶頸”,并且與其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以適應信息技術和教育信息化建設不斷發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與師資培訓
現代信息技術向人類發起的挑戰,使得整個基礎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促使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體制、教育模式、教育內容和學生學習方式都隨之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自然地,被視為課改之關鍵所在的教師,其職能、角色的定位,也將逐漸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設計者、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學習資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這種新型教師的職能轉變,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必須包含現代化師資培訓的重要內容。
對于師資培訓,培養出適應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師這項工作,我校雖然已走在了前面,但校領導認為,這個問題仍將作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教育管理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可見我校領導對此項工作的重視!學校已經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了能適應學生信息化學習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并且引進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學活動所需的教育信息資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兩個基本條件都基本具備的情況下,要走好走遠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轉變教師職能,將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設計者、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學習資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目前,這項工作已是制約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對此,當務之急應是立即啟動和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工作,針對老教師的特殊情況,從頭從快從優開展教育信息技術的培訓工作,切實地轉變教師職能,這項工作已刻不容緩,也只有這樣才能將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為我校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四、教育信息化與新型教學模式的建構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指導下,在某種環境中展開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從目前某些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實施情況來看,有些領導和教師還存在著片面的模糊認識,他們只是關注建機房,購設備,網絡布線等硬件設施的建設,只是片面地追求學生的升學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上,而對與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不甚重視甚至根本不去考慮。具體表現在:一些教師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動地去學習計算機,掌握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不用或者很少用學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資源;一些領導也不重視信息技術課的開展情況,不重視培養教師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學的能力,對教師能否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及是否使用了現代教育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活動的情況不重視或不作要求。
如果是這樣,我們便會步入一個“怪圈”:一方面叫喊投資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經費短缺;另一方面花費了大量資金建設起來的計算機機房、多媒體計算機教室、電子網絡教室、電子閱覽室,電子備課室,遠程教學信息網絡系統、校園網等現代化教育教學設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資源卻閑置在那里,對一線的教學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實質性作用,僅成為供檢查、參觀、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將面臨升級換代貶值的風險,因此將嚴重阻礙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教學能力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專業能力,是由多種具體能力構成的一個綜合體,教學環境的變化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新要求。信息技術環境特別是網絡環境下教師開展教學活動需要具備的新教學能力得到了一些學者的研究與關注,陳麗等學者(2003)提出了中小學教師要具備現代教育觀念、系統化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監控能力等七個方面新的能力。Smith,T.C.等學者(2005)根據課程教學的三個階段,歸納總結了教師開展網絡教學應具備的51種能力,并分析了每個階段教師的具體能力。Vera Queiroz(2003)分析指出,在網絡環境下,教師要具有不同于傳統教學的技術應用能力、課程設計和實施能力等。Jia-Ling Lee與Atsusi Hirumi(2005)、陳麗等(2003)、Smith,T.C.(2005)、Vera Queiroz(2003)、Ahmad G. Abdulla(2004)、陳鳳燕(2005)、錢煥新(2006)等學者雖然從不同側面探討了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構成,但還缺乏對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系統研究,其能力體系尚需進一步研究和明確。
對教師能力的發展, Benner, P.(1984)、Fuller F. 和Bown O(1975)、Melanie Clay(1999)、歐陽向東(2003)、張煥華(2001)、譚強(2003)等國內外學者已經在這方面有較多研究成果,國內外對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小學教師技術操作能力方面的研究與培訓較多,對于網絡環境下通過校本培訓來發展教師教學能力特別是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研究還比較缺乏,需要進行系統深入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三、研究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構建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體系,明確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目標和內容,探討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現狀與問題,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由于校本培訓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研究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對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課題將研究提出通過校本培訓發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有效策略,并在實踐中予以檢驗和完善,從而優化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的質量,促進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提高教師實施信息化教育的能力。
四、研究內容
本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五個方面:
1.信息化環境下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體系構建的研究
研究當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改變了傳統教學環境以后,中小學教師在信息化環境下要順利實施教學活動應該具備的能力體系,厘清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內容,明確信息時代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目標。
2.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通過調查、訪談、實地觀察和文獻研究等方法,掌握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實際狀況,探討中小學教師能力發展的途徑,分析影響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阻礙因素,剖析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存在的問題。
3.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中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特點
分析研究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中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特點,才能針對其特點,提出有效的發展策略。
4.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中發展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策略
校本培訓是發展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方式,針對校本培訓中發展中小學信息化教學能力存在的培訓模式單一、理論脫離實踐等問題,將信息化教學資源應用于校本培訓,在混合學習理論、知識管理理論等理論指導下,研究網絡環境下通過校本培訓發展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有效策略。
5.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中發展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實踐與反思
以廣州市部分中小學為試驗基地,實施校本培訓中發展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策略,驗證策略的有效性,通過反思,總結其優點與不足,分析解決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中發展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本課題研究擬采用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結合、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結合的方式,綜合運用文獻分析法、實地觀察法、綜合法、歸納法、行動研究、試驗等多種研究方法開展。
對于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體系構建的研究將采用文獻研究法、綜合法等研究方法;對于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將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歸納法等研究方法;在運用文獻研究法、綜合法、歸納法等方法提出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中發展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策略以后,綜合上述研究成果,采用行動研究法,開展網絡環境下發展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校本培訓,并對試驗結果進行反思與總結。
六、課題研究的創新點
本課題研究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對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的研究,抓住了實施信息化教育的關鍵因素和信息時代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方面,構建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體系,使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
2.本選題將信息化資源的應用與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結合起來,探索了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新視角,有利于調動教師、學校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的積極性,通過校本培訓促進信息化資源應用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互相作用,使二者在互促互動中相得益彰。
七、理論意義和研究價值
研究中小學教師實施信息化教育過程中專業能力發展方面面臨的問題,構建中小學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體系,對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目標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研究網絡環境下通過校本培訓發展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途徑與策略,對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中發展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豐富中小學校本培訓和網絡環境下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對于信息化教育的順利實施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網絡環境下校本培訓中發展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策略的研究與實踐,能為廣大中小學在網絡環境下開展校本培訓、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導,優化校本培訓的質量,促進信息化教育的發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八、預期成果
1.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體系構建的研究,論文。
關鍵詞:農村地區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分析;建議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我國教育跨越式發展和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它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適應21世紀知識經濟挑戰的需要,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和途徑。這對教學設備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中小學來說,教育信息化更是重中之重。雖然經過多年的現代化建設與改革,該地區的中小學建設了機房和多媒體教室,并開設課程逐步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微機操作,使學校信息化建設得到了一定程度發展,從目前的整體情況來看,已初具規模,初步享受到了信息化改革給教育、生活等帶來的高效、快捷與方便。但是,這些與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來說,筆者認為僅僅是拉開序幕,任重而道遠。
二、現狀調查及分析
在研究過程中,首先在青海大通地區(4鄉4個初級中學)范圍內、選擇遜讓鄉中心學校、青山鄉中心學校、青林鄉中心學校及西山鄉中心學校,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5份,就對該地區整體信息化教育普及與發展過程進行調查。下面對收回的有效問卷(185份)進行分析:
(一)對四個中心學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環境建設情況分析
名稱遜讓鄉中心學校青山鄉中心學校青林鄉中心學校西山鄉中心學校衛星、校園教學教學中使用教學中使用教學中使用教學中使用計算機機房6個機房5個機房6個機房4個機房多媒體教室12個10個11個8個電子白板10個教室5個教室8個教室5個教室
(二)信息化環境建設對教學需要的滿足程度
項目滿足程度完全滿足20%基本滿足25%不能滿足45%遠遠不能滿足55%
從以上表格中看出,西山鄉中心學校的信息化建設還比較落后,在訪談中了解到學校有1100名左右學生,生機比例為20:1,但多媒體教室和電子白板數量遠遠不能滿足教學;僅有20%的教師認為硬件環境建設完全滿足教學需要,近55%的教師認為遠遠不能滿足教學需要。所以,信息化環境建設對民族地區而言還有待于加強。
(三)教師獲取教學資源的途徑及利用情況
項目獲取及利用率校園網教學資源10%Internet獲取資源60%教育教學資源專門網站45%多媒體教學光盤等電子資源40%行政部門的教育信息網10%同行之間資源共享35%其它方式10%從以上表格中看出,教師通過Internet搜索教學資源的占60%,到教育資源類專題網站查找教學資源的占45%,利用多媒體教學光盤等電子資源的占40%,顯而易見,互聯網是教師獲取教學資源的主要渠道,學校在這方面應該加強建設。
(四)在新課標推進下,各學科教師最希望獲取教學資源
項目獲取及利用情況
新課標理念48%與新課程改革配套素材70%行之有效教學個案45%課程整合的案例20%名師在線指導25%其它方式25%
從以上表格中看出,新課程提倡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提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但教育資源短缺,實際上嚴重制約著這些工作的正常開展。如圖5所示,在新課程推進過程中,學科教師最希望獲得的教學資源中,與新課程配套的相關素材占70%,課程整合案例占據20%,新課程改革理念占48%。可見,教師們在新課程推進中,與新課程相配套的可直接利用的教輔材料很少。
(五)影響教師獲得教育教學資源的主要障礙
項目獲取及利用情況網絡條件不完善20%檢索不便15%資源量太少44%教學資源與教材不配套45%優質資源質量少30%教師備課機不夠28%其它10%
從以上表格中看出,資源與教材不配套、資源數量太少、資源質量差在影響教師獲得教育教學資源的障礙中排前三位,分別占44%、45%和30%,接下來是網絡條件不具備、教師備課機不夠等。在訪談中西山鄉中心學校的一位老師這樣說:“我們學會了操作計算機,也學會了從網上下載資料,剛開始積極性很高,經常從網上下載資料,但往往下載一大堆,卻找不到我們真正孺要的,慢慢也就不去上網找了。”
三、對策建議
通過研究分析,青海大通農村地區的教育信息化在軟硬件建設、教育觀念、信息技術應用、師生信息素養及設備管理等方面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這些問題極大地影響著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少數民族農村地區必須探索出適合本地區經濟、文化、教育和學校實際情況的信息化發展道路,不能照搬照抄發達地區和省會城市中小學的方式和經驗;否則,就會造成軟硬件設施閑置和資金浪費,影響學校的發展。為解決以上的問題,筆者認為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創造學習信息技術的氛圍
只要學校領導、教師要充分認識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學校的各項工作才會有活力,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和應用信息技術的氛圍。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該制定相關政策來調動信息技術專業人員和學科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積極性,推動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學校上級部門領導從思想上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學校領導要在日常工作學習中,成為應用信息技術的帶頭人,做到“領導清障搭臺,教師表演技能”。
(二)增加軟硬件資源建設的資金投入和融資渠道。為了解決教育信息化建設資金這一瓶頸問題,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一些扶持優惠政策。加大專項資金向學校投資力度,同時,學校也要解放思想、拓寬辦學思路,爭取一些項目資金向學校傾斜,還要加強與企業合作籌資,吸納社會資金,讓教育信息化面向校園的同時,面向社會,互惠互利,實現雙贏,來促進農村地區的教育均衡發展。
(三)應用網絡技術支撐平臺。學校應該采取Linux和NC網絡技術,搭建校園網絡服務中心來管控教育教學中軟硬件資源,軟資源都在NC服務器運行,有利于維護初始投資硬件資源,并延長終端機的使用壽命和提高軟硬件資源的利用率;還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維護強度。這樣,對農村貧困地區中小學的信息化遠程教育和教育均衡發展產生一定的社會價值。
(四)積極調動教師開發教學資源的積極性。開發教學資源是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改善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經濟比較落后的農村民族地區的中小學,由于缺乏因地制宜的教學軟件和教學資源,更應該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鼓勵和支持教師們制作教學課件和開發教學軟件。為此,其一,有效激勵制度制定,調動廣大教師開發教學軟件的積極性;其二,制定軟件開發機制和質量標準;其三、建立教學資源研發基地,保障資金、合作開發、重在實用;其四、依托地區高校(西北民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的科研力量開發適合的教學多媒體教學軟件。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培訓。學校應制定相應的師資建設計劃,聘用高學歷和專業技能強白領人才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來加強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師的培訓模式;鼓勵教師提高學歷教育的進修和培訓,開展有的放矢的校本培訓;組織開展學校之間教學觀摩活動,進行具體的教學案例培訓等教學研討模式,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教學能力。
(六)加強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將信息技術和課程置于同一系統中來思考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方法,既需要考慮整個系統,又需要考慮到系統中的各個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才能進行全方位的、全面的融合。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系統圖如圖1所示。
四、結束語
總之,由于地域、信息、交通等種種原因,農村民族地區在教育信息化建設與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而信息技術應用在各領域廣泛應用、有力推動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挑戰與機遇并存。當今社會,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是當下教育的主題和基本價值,只要緊緊抓住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均衡發展這一有利途徑,結合各學校的實情調查研究,科學決策和有利保障機制(國家經濟投入、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在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社會力量三方面的通力協作,只有實現了教育公平與均衡發展,才能促進社會公平、和諧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和人的全面發展。(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西北民族大學研究生處資助的科研創新項目,項目編號:ycx14082。
參考文獻:
[1]楊翠娥 黃祥祥.對民族地區農村教育公平問題的思考[J].民族論壇――教育?教學,2009.
[2]彭紅光 林君芬.以信息化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機制和策略[J].中國電化教,2010(10).
下面就本縣中小學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措施談談我的看法:
問題一:傳統教育觀念制約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1.就目前本縣教師而言
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普遍不高,學校領導重視不夠,仍以傳統教育觀念指導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教學工作,制約了教師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積極性和水平,造成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與學。
2.沒有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的教育信息化發展
從本縣的調查情況來看,大部分學校沒有將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中,只是有學校電教處或信息中心制訂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這里主要的問題一是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根本就沒有可以遵循的標準,隨意性太大;二是有些部門出具的建設規劃和裝備要求與現在以數字媒體和互聯網為主體教育信息化建設不相符;三是就本縣而言學校生均公用經費中沒有明確學校教育信息化投入的比例,政府的專項經費更是缺乏,由此造成學校教育信息化裝備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普遍存在。
措施一:針對上面的問題,要求學校領導和教師樹立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教與學的新觀念。堅持建、管、用并舉,以應用為核心,以應用促發展;強化行政管理和業務指導兩項職能;實施“三通”“兩平臺”“三通”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平臺”即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
問題二:重“硬”件,輕“軟”件
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應用;重配備,輕培訓;重投入,輕管理”等不良現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資比例過大,軟件投資明顯不足,導致硬件、軟件和潛件發展不平衡,出現有先進的網絡設施,缺少適用的應用軟件和教育信息資源,缺乏懂信息技術的學科老師等不協調發展局面,結果造成先進的信息化設施無法有效利用,很多學校的網絡設施僅局限于上網,或往往變成上級考評的對象及供領導參觀的現代化擺設,應用成效與預期目標存在很大差距。
措施二:加大軟、硬件投入,完善教育信息資源中心建設,配合“班班通”工程的實施,依托上級教育資源網,采取以遠程教育資源為主,互聯網搜索資源作為拓展,以購買資源和自建資源作為特色,建立起學校的資源庫。在兩個層面上做好地方資源庫建設。一是由教研室牽頭,電教人員做好技術支持,建立縣級的學科網站群。如:化學、數學、英語網站等。二是由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發動教師利用中央電教館教育源庫、基礎教育資源網、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等制作課件,建立校本資源網站。
問題三:教師技能問題
教師素養需要提高。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技術給教師帶來了新的難度。教師不僅要了解教育技術理論,還要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現代化的媒體,具有在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中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問題。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是教師教育素養、學科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整合的過
程,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根本
變革。
措施三:要全面加強師資培訓,培養一支具有較高信息素養和教學水平的復合型教師隊伍。切實加強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建設,培養造就一支包括技術隊伍、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在內的高素質的教育信息化隊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根據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要求,學校要求配備一定數量的計算機網絡和教育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管理、維護人員,并根據學校規模,配備足夠的信息技術教育教師。
學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教師思想意識的提高。相信在各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最終會促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發揮最大的作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一、背景分析
為適應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提高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水平,發揮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教育部于2004年底頒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緊接著啟動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全體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與考核,河北省也加入了這一建設計劃,在全省中小學教師隊中開展了綜合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全員培訓。
此外,為了全面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以信息化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河北省近幾年以農村教育信息化為重點,投入巨額資金,用于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初步構建起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用的基本環境。為進一步規范信息資源配備,引導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性發展,河北省教育廳于2005年底頒布了《河北省中小學教育信息資源配備標準(試行)》。
作為一個農業大省,河北省農村學校和農村教師占據了絕大多數。農村學校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投入的效益的發揮,影響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性發展,影響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以及基礎教育質量的持續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綜合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計劃能否順利開展。為了了解河北省農村學校現代教育技術使用情況及存在問題,我們促進我省信息化建設的良性發展,我們對河北省中部地區展開了廣泛調查,取得了一些數據,以期為我省后續的教育決策起到一等的參考作用。
二、基本狀況
2008年8月,我們利用教育技術專業學生放暑假的機會,對石家莊、邢臺、邯鄲等地市56所農村初中、小學的語文、數學、外語等14個學科的教師進行了調查摸底,其中既有相對較發達的東部平原縣市,又有西部信息化發展力量較弱的縣區。此外,我們還結合了實地調研、課堂聽課、訪談等形式,共發放調查問卷600份,回收問卷574份,回收率96%。
本次調查內容主要涉及: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遠工程”的配備、農村中小學教師關于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與理解、信息技術能力、資源開發能力、信息技術與課堂整合及培訓等問題。
1.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配備
(1)硬件設備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現代教育技術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就無從談起。據調查,經過近幾年的不斷投入,已具備一定的成效,河北省農村中小學的現代教育技術常規教學媒體的配備基本初具規模,有一半以上的學校配備有幻燈機、投影器、錄音機等常規教學媒體,而以計算機為主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學校配備了計算機、視頻展示臺等信息化教學媒體。
(2)教學軟件
據調查,經過近幾年的積累與投入,目前中小學擁有的教學軟件資源已相對較為豐富,其中,最豐富的是錄像帶、光盤,其次是幻燈片、投影片,擁有計算機、視頻展示臺等信息化教學媒體的學校也基本擁有多媒體課件。在這些教學軟件資源中,大部分是購買,自我開發的很少,而且有些已經損壞,有些已與教學內容不符。值得注意的是錄音教學已呈現極為萎縮的趨勢,在被調查的學校中,只有2%的老師還采用錄音輔助教學。
(3)“農遠工程”建設情況
河北省從2004年就開始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因此,此次調查,我們也把“農遠工程”作為一項重要的調查內容。根據調查,我省的“農遠工程”發展速度還是比較快的,在被調查的56所學校中,占一半多的學校已配備或正在配備“農遠工程”,模式大部分是衛星教學收視點和計算機教室模式,這為實現我省農村教育信息化搭建了共享平臺,為廣大農村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式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為實現城鄉教學資源共享提供了保障。
2.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
(1)認識與應用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已認識到現代教學媒體對其教學起到了促進作用,他們能夠熟練操作幻燈機、投影器、錄音機等常規教學媒體,擁有了使用教學媒體輔助教學的意識,能夠在教學需要時自覺使用,而且自己主動搜集信息資源。而且有近40%的老師正在建設或擁有自己的個人網站或博客。
但是,老師們應用的積極性需要進一步調動,只有四分之一的老師在日常教學中能夠積極主動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媒體輔助自己的教學,有一半的老師是偶爾使用,另有四分之一的老師是基本不用。而且有62%的老師是在做觀摩課、公開課或是在領導要求時才使用。原因有很多,教學資源、硬件條件匱乏、設備使用不熟練、學校管理不適應教學需要等問題都存在。
(2)教育技術能力
眾所周知,教育技術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教學的最優化,而教學最優化的實現又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在本次調查中,我們發現,在具備硬件條件的學校,大部分老師能夠操作投影器、幻燈機、錄像機、影碟機、錄音機等常規教學媒體,50%以上的老師能夠操作計算機,除了上課使用外,近80%的老師課下利用計算機或查閱信息、解決教學問題,或備課、寫教案,或收集資源、開發課件。但是由于能力與網絡條件的限制,網絡教學還很不普及,只有極少數的老師創建有個人教學網站(網頁或個人博客)來輔助教學。
三、存在問題和建議
總體來看,無論從硬件設施配套方面來說,還是從教師的教育技術的能力來說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特提出對策或建議。
1.加大教學資源軟件的投資
我們知道,如果把硬件比喻做“汽車”的話,軟件就相當于“貨物”,如果只發“汽車”(即硬件),而忽略配備“貨物”(即軟件教學資源)的話,其效果無疑等于零。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現在針對農村中小學的投資力度確實在加大,但是,合適的教學資源軟件卻跟不上,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有些學校的教學資源軟件投資是一次性的,即剛買來設備的時候購買的,其后,無論是損壞還是與教學內容不符了,都不見新的教學資源軟件補上。這需要各級領導與管理人員引起重視,尤其是管理人員積極與部門領導溝通,因為畢竟比起硬件來,軟件資源還是要便宜很多。
因此,許多老師呼吁,應多為他們配備多種多樣的教學資源與軟件,特別是常規媒體的教學資源,由于其投資小、技術要求低、使用起來靈活方便等原因,在農村中小學還是非常受歡迎的。
2.注重針對性培訓
經過近幾年的大力度的培訓,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被調查的老師中,有近70%的老師承認曾在近五年內參加過培訓,而且有三分之一的老師認為培訓對他們的教學非常有用,有近一半的老師認為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他們也渴望對他們的培訓針對性更強一些,比如加大多媒體素材的處理與課件開發、設計(課堂)教學方法的課時比例等。常規媒體教學在農村中小學還有很大利用空間,特別是西部山區,常規教學媒體在其學校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由于應用能力、環境限制等因素,常規媒體是很多老師的首選。因此,在注重信息技術媒體培訓的同時,也要考慮常規教學媒體教材的開發與設計(課堂)教學方法的培訓。
另外,現代教育技術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學的最優化。因此,在培訓過程中,還要多注意引導老師科學選擇媒體輔助教學,媒體沒有好壞、先進與落后之分,要從教學實際出發,科學地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媒體,其最終目的是達到教學的最優化。不能讓老師們產生出現“唯多媒體”、“多媒體是萬能的”等印象。
3.加強管理力度
目前,在農村中小學信息化建設中投資的力度日益加大,但是在信息化管理管理方面出現了一些漏洞,比如管理規章制度不健全、技術人員力量不過硬等。據調查,有個別學校到現在還沒有專職的管理人員,有的學校讓其他部門的老師或行政人員做兼職。有的學校倒是有專制的管理人員,但是從本校的老師中任意找一位老師代替,這些老師既不懂教育技術,又沒有經過培訓,只管開門,不管維修、維護,當老師需要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的時候卻無法得到,使得老師們的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設備輔助教學的積極性受到打擊。而且,由于管理人員的技術力量薄弱,導致有的設備剛用一段時間就壞了;而有的學校管理人員盡管技術力量過硬,但是由于維修維護資金的限制,最后只能將設備“一鎖了之”。所以在調查過程中,當問到對學校的現代教學媒體(含設備、資源)管理、維護與技術支持是否滿意時,有將近一般的老師表示不太滿意。因此,建議學校在建立健全管理規章制度的同時,管理人員盡量采用有教育技術專業背景的老師擔任,如有人員編制的困難,由學校其他老師擔任的話,就盡量選擇懂設備、積極性高、責任心強的老師來擔任,而且要經常不斷的送出去參加培訓。
此外,還應當有針對性地面向農村中小學教師展開信息化案例教學、課件開發、論文評比等大賽活動加強農村中小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調動廣大農村中小學老師的積極性,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
在調查過程中,除去無效網站,實際調查了120個教育網站,其中以中小學各主要學科的網站居多,而象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思想品德等學科的網站偏少,網站中包含的多媒體教學資源也就相對較少,總的來說,在這些網站中,以教學指導,課外輔導等的傳統文字資料占的比重相對較多,為78.6%,試題和論文的比例相當,各占68.3%,其次是教案63.2%,而涉及網絡多媒體資源的課件占59%,圖片占48.6%,動畫為28.6%,視頻為16.9%,音頻最少為13.7%。從以上的調查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目前的教學網站資源中,仍然是以傳統文字資料為主,而網絡多媒體資源比重偏少,且更新速度較慢,很多網站很久都沒有新的內容更新,且各網站間的抄襲現象非常嚴重,存在重復性的內容很多。
根據對濟南市20家中小學校的老師和學生的走訪調查顯示,教師能夠積極主動的利用網絡多媒體資源進行備課和教學的比例不到15%,而學生能夠利用網絡多媒體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比例更少,為不到7%,在經濟條件不好的鄉村中小學中這個比例更加少,究其主要的原因:一是意識不到位。目前我國升學考試和平常考察教師教學成果和學生學習成績的主要形式仍然采用以前的應試教育,教師為了取得教學成果,學生為了取得優異成績,因此大部分人會因循守舊,沿用以前得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二是硬件設施達不到。雖然所調查的學校都位于濟南市的市區,但是很多學校都不具備正規的多媒體教室,很多配備多媒體教室的學校也因為設備老化等原因而得不到充分的使用,很多時候教師想利用網絡上的多媒體資源上一堂演示課,因為設備達不到要求而不能實現,這種情況在鄉村中小學中更為普遍;三是老師的專業技能差。這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教師身上,因為他們在求學階段沒有接觸過網絡多媒體資源,且因為他們多年教學經驗的累積和習慣的形成,已經不太接受這種新生的事物。
在享受網絡多媒體資源的受眾方面,占我國20%的城市中小學的老師和學生享受了大部分的資源,而大部分的農村中小學校因為缺少硬件設施、網絡不通暢、缺乏專業技術老師等原因很難享受到網絡上的多媒體資源,雖然近幾年我國中小學教育的重心已經開始由城市轉向農村,由東部轉向西部,國家為此也為農村中小學,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村中小學拔出了大量的教育資金,但是因為這些學校的歷史欠賬太多,很多學校都將專門用來建設多媒體教室的資金挪作它用,有些即使建成了多媒體教室,但是利用率卻很低,有些甚至是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這種種的表現直接制約了我國基礎教育網絡多媒體資源的推廣和普及。
教育網站中存在的資源大部分是傳統文本形式的資源,多媒體資源相對較少。細化到各個學科,由于各學科的教學特點是不一樣的,因此所需要多媒體資源的比重和類型就不一樣,像音樂、英語這樣的學科就要多發展音頻資源,而像生物、美術、地理等學科主要是發展圖片資源,而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多一些FLASH動畫是必須的,這只是對各學科的一般看法,具體需要那些資源還要以調查為依據,畢竟需要的才是有價值的,如果只是依靠一般看法來添加多媒體資源,有時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網絡多媒體資源還不是很豐富,還沿襲著教育需要什么樣的多媒體資源,科研機構就在網絡上什么多媒體資源的模式,因而服務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且在很多領域由于資金不到位,存在技術壁壘,科研機構和教育者不積極配合,因此在網絡上的多媒體資源數量少并且技術粗糙,難以滿足使用者的需要。隨著國家在中小學教育中幾次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小學教育中的學科種類更加細化,如原先在初中才開始學習的生物和英語等課程現在已經搬到了小學進行學習,由于小學生在認知水平和接受水平上的有限性,原先網絡上的多媒體資源就不再適用,必須為改革后的課程設計新的、讓小學生能夠接受的多媒體資源,這也體現了網絡多媒體資源更新速度慢的特點。同時,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教育開始由學校教育和局部教育向著整體教育的方向發展,原先以學校為單位進行的封閉式教育雖然有利于學校間教學活動的競爭,但從長遠看它也給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帶上了枷鎖。
教育網站中存在的資源大部分是傳統文本形式的資源,多媒體資源相對較少。細化到各個學科,由于各學科的教學特點是不一樣的,因此所需要多媒體資源的比重和類型就不一樣,像音樂、英語這樣的學科就要多發展音頻資源,而像生物、美術、地理等學科主要是發展圖片資源,而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多一些FLASH動畫是必須的,這只是對各學科的一般看法,具體需要那些資源還要以調查為依據,畢竟需要的才是有價值的,如果只是依靠一般看法來添加多媒體資源,有時容易造成資源的浪費。
當前,我國政府提出了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的教育策略,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門紛紛響應,而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的核心就是網絡多媒體資源的利用,就目前我國教育的現狀和我國的綜合國力來看,這還將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利用網絡讓農村的學生接受與城市學生同樣的教育,而我國的互聯網起步較晚,很多的技術壁壘還沒有攻克,加上學校的硬件配置達不到要求,因此這項工程需要分幾步走來完成。
教育主管部門應對加強區域教育的系統規劃和管理、提高整體績效、對我國網絡多媒體資源的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教育現代化和信息化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趨勢,然而各地區之間存在的區域競爭日益激烈,對教育的投資比例也嚴重失衡,傳統的教育投資理論已無法解決區域教育信息化所面臨的一系列新的問題與挑戰:如何依據教育組織目標、結構和戰略重點的新變化,確定符合實際的投資規模和比例?在區域教育信息化投資總量給定的情況下,如何對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發揮最大的投資效益?如何確保區域教育信息化投資的穩定性與連續性,避免以應付評估為導向的短期投資決策行為?等等,這些都是當前區域教育信息化所實際面臨的非常復雜而又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難題。只有加強對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宏觀、整體、系統規劃與管理,從學校各自為政的封閉競爭轉向以區域為基礎的校際聯盟,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難題,實現區域內優質教育多媒體資源的共享,提高區域教育信息化的整體績效。
一、前言
教師職業成為一種專業,經歷了從經驗化、隨意化到專業化發展的過程。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提出: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通過專門訓練和終生學習,逐漸習得教育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并在教育專業時間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專業教育工作者的過程[1]。
信息技術和教育的聯姻,要求我們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時空觀和教育價值觀來審視教育問題。信息技術課作為一門特殊學科,其重要地位日漸凸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作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骨干力量,應該具有更強的專業性。因此,探討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這一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教師專業化發展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
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國際教育大會提出:“專業化:作為一種改善教師地位和工作條件的策略。”1998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的“面向21世紀師范教育國際研討會”也明確提出,“當前師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師專業化問題”,培養專業化的教師成為國際教師教育改革的目標。教師專業化是現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
(二)教師個人自身成長的需求
教師的形象不僅僅是教書育人,傳道授業,更重要的是,教師也應該是一個不斷豐富、全面發展、逐步成長直至走向成功的情智載體。在基礎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和教師專業化浪潮的沖擊下,教師個人專業發展成為教師個人發展的需求正納入人們的視野,成為教育改革研究的焦點。
(三)信息技術教育在新時期的特殊地位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開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揭開了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上的新篇章。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信息技術教育(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一覽無疑。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正在成為各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研究的熱點課題,信息技術課的開展以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亟需建立高質量的教師隊伍,要求信息技術教師具有更強的專業性。
二、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安徽省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培訓情況、部分信息技術教師的實際情況的調查分析,可以發現,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還沒有定位。一些學校對信息技術教育是不是基礎學科、中小學教育如何適應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認識模糊。
二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程度不盡人意,專業發展方向不明確。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發展雙專業性(教育專業性、學科專業性)沒有共同體現;信息技術教師向硬件或軟件方向的專業化發展不明確。
三是教學人員混雜。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絕大多數都不是教育技術學專業或計算機等相關專業畢業”,也沒有經受過系統的師范教育。他們所學的專業與所教學科完全不同,入職起點差別很大。并且他們的入職動機也與許多其他學科(如語文、數學等等)有較大的差別,具有兩極分化的特點:一部分信息技術教師是因為沒有其他的出路,由于種種原因在學校中沒有可做的工作而被安排在這個崗位上的;另一部分則是在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希望自己能夠有所作為而主動選擇了這個新興學科作為發展點! [2]部分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專業發展速度緩慢。
此外,還存在一些其他問題,諸如學校對信息技術課不夠重視,保障制度不夠健全;缺乏標準的信息技術課教師評價體系;領導對信息技術教師培訓不重視、不規范,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三、促進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發展策略
(一)提高對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的認識
1.在學科的定位上。(1)從為學生信息化服務方面來提升專業發展;(2)從為學科信息化服務方面來提升專業發展;(3)從為學校信息化服務方面來提升專業發展。
2.自身定位。信息技術教師應變“消極等待”為“主動出擊”,以實際貢獻來提高地位。(1)刻苦學習,加強自身素質;(2)積極參與教研,用成果說話;(3)積極思考,在反思中成長。
3.學校應在思想上重視信息技術。(1)對信息技術教師的錄用嚴格把關;(2)根據學校具體情況為信息技術定好位;(3)建立積極的信息技術課教師評價體系;(4)在政策和經費上加強支持。只有教師自身逐步認可教師教育,教師教育才能成為教師繼續學習的重要方式. [3]
(二)以校為本,提高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水平
提高信息技術教師隊伍的質量,必須以專業化為導向,建立完善的信息技術教師教育培訓一體化體系。從理論上說,政府教育部門、教師教育與培訓機構、教師任職學校和教師本人等,都應該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參與者與執行者。但是現實并非如此,在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過程中并不全部包括上述所有參與者,尤其是教師本人缺乏決定本身專業發展方向及其方式的自主權,他們只是被迫于滿足教育系統或學校的需要、統一考試或繼續任職的需要而接受在職培訓等專業發展活動。這種被動的發展模式亟待改進。下面將以此為切入點,探討以校為本的教師專業發展途徑。
1.校本科研。其蘊涵的基本理念應為:學校是“校本科研”的基礎,“校本科研”的問題是從學校教學實踐中歸納和匯集的;教師是“校本科研”的主體,促進師生共同發展是“校本科研”的直接目的,“校本科研”必須植根于教學實際。根據校本科研“為了學校,在學校中,基于學校”的特征,教師要獲得專業發展,離不開“校本科研”的引領。學校應積極構建以校為本的研究機制,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反之又以教師的專業成長來推動學校發展,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教師的校本科研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途徑,因為教師校本科研不但可以促進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同時也可以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4]
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引導教師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開展行動研究。大量成功案例說明,經驗型教師正是通過不斷的行動研究而較快地成長為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師的。“中小學教育科研未來的前途并不在于是否能為豐富和發展教育理論貢獻什么知識或為教育實踐提供什么有效的工具,而在于它將成為中小學教師成長發展的手段,成為中小學教師成長發展的一種方式,甚至是一種新的生存的狀態”。 [5]
2.校本培訓。校本培訓的內容是以課程改革為核心,在學科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理論方面做適度拓展。信息技術教師的需求各不相同,校本培訓的內容也應靈活多樣,處理好各個內容之間的關系。信息技術教師校本培訓的目的之一是將集中培訓的課程理念在教學一線中得以落實,使更多的教師真正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因此,校本培訓的內容也可以以課程改革為核心,在設計培訓內容時,在學科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理論方面做適度拓展,必須具體到教師某一點上學科知識的欠缺。
校本培訓需求分析是了解學校希望通過培訓達到什么樣的預期目標、培訓效果以及教師自己希望或愿意參加何種培訓以提升個人發展和自我成長的調查分析過程,這是開展校本培訓的前期準備和基本前提。開展校本培訓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校和教師的共同發展,因此,校本培訓的目的既要考慮學校發展的需要,也要兼顧教師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需求,同時要關注教育改革對教師和學校的要求。
校本培訓必須服務于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和課程改革等多重要求。我們可以從新課程改革需求、學校以及教師三個方面對培訓內容進行了設計,在具體的培訓實施時,應根據教師的情況、學校發展需求以及課程改革的需要進行培訓內容的選擇和組合。另外信息技術教師的培訓組織形式應該是靈活多樣的,可以是在學校的統一培訓之下,可以是以學校為基地,聯合開展培訓,可以由骨干教師負責,在學科組內組織培訓,也可以和大學、進修學校等合作。培訓的方法也多種多樣,有主題研討、案例研究、專題講座、課堂教學展示、討論交流、自學反思,等等。根據教師特點、培訓需求與目標、培訓內容的不同要求,綜合采用多種培訓組織形式、培訓方法組合進行培訓,確保培訓效果和培訓目標的實現。
四、結語
加強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推動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可從多方面入手,理念層面:樹立教師專業化的理念,改變以往教師被動專業化發展的局面;制度層面:建立系統的教師專業化的保障制度;實踐層面:突出教師專業化的特色,強調“師范性”和“學術性”的齊頭并進,加強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結合,最重要是在學校內營造一種研究和創造的氛圍,提供環境支持,使教師邊行動邊研究,在實踐中落實新課程理念,解決實際問題,同時為新課程實施提供反饋,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薛博,董玉琦,劉琳.信息技術教師專業發展:一項質的個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