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7 03:59: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博物館展示設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 引言
博物館展示設計是一種空間組合,根據參觀者的視線,以各種媒介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展現各種展覽信息。現代博物館展示設計主要在建筑空間、展示環境、多媒體和互動技術等方面較以往有新的突破。特別是將多元化設計理念引入到博物館展示中,已成為新時期博物館展示設計的主流。博物館展示通過運用空間規劃、平面布置、燈光、色彩配置等手段營造出了富有藝術感染力和個性,力求使觀者接受設計者計劃傳達的信息。本文結合工程實例,主要論述了博物館展示設計要點。
2 博物館展示設計原則
2.1 展示空間的分割與延續原則
博物館作為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不僅重視室內空間及平面布局,而且要重視把握好博物館展示空間的一般性注意事項,包括陳列密度、流線原則、柱網與空間組合等等。博物館的展陳安排是將展示對象的特征進行形象化、具體化、獨特化表現的過程,展示空間、展線組織構成了設計的風格基調。在展示區的劃分上,采用一定的光線、聲音、味道或一些裝飾物進行空間分割,并通過對空間的分割與延續,讓觀眾在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與博物館進行互動。
2.2 互動體驗展示原則
博物館的互動展示是博物館多元體驗理念的集中體現。互動展項設計代表著現代博物館陳列設計的趨勢。博物館實踐證明,互動是最受觀眾喜愛的陳列方式。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博物館在使用傳統互動設備裝置的基礎上,更多采用觸摸屏、媒體視聽播放、機械互動與網絡互動等設備裝置。在服從于展示內容的前提下,通過合理的設計,吸引觀眾參與,充分實現博物館傳播與展示的職能。
2.3 “以人為本”原則
現代博物館的陳列展示設計越來越多地借鑒人體工程學原理,努力為觀眾提供更加舒適的展示空間。空間的均衡、流線的通暢、節奏的起伏、情緒的張弛、空間的疏密、亮點的突出,以及色彩的冷暖、用光的強弱和材質的對比等等都是構成整體展覽效果的因素;參觀者的行為、情感及審美體驗等也都是博物館展示陳列重點考慮的方面。
3 博物館展示設計――以廣東省博物館新館為例
廣東省博物館新館位于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新城珠江東路2號,占地面積約41027平方米,主體建筑包括地上5層、地下1層,總建筑面積66980平方米。藝術篇陳列及臨時展廳施工與布展工程位于建筑物內的三層、三夾層,設計、施工面積約6211平方米,層高分別為:5米、7米、12米不等。場館主要包含木雕廳、書畫廳、陶瓷廳、端硯廳及三個臨時展廳裝修設計及施工、陳設設計及布展。
3.1 設計理念
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代表著一個國度及其民族歷史及現代文化。在博物館的設計上應對展示藝術表現手法尋求新的探索和突破,要注重高新技術和材料的合理運用,實現理想性與藝術性、科學性與觀賞性、教育性與趣味性的完善結合,努力打造公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品牌,在對廣東省博物館的設計上,我們強調和貫徹以下幾點設計理念:
(1)倡導多元化趨向――在這里指陳列形式廣義的多樣化。
(2)突出個性特征――個性化是風格、是特色,它即是地域風格的彰顯,更重要的是對陳列精神內涵的詮譯。
(3)追求人性化設計――在博物館陳列活動中,人性化的設計是確立“觀眾是上帝”體現對人的關懷、對人的尊重,于細微處見設計師的精神。
(4)整體化設計意識――整體化設計是指兩方面。一是對內容分化中保持整體感的安排處理,它著眼于展線順序中的節奏、設備種類大小的不同配置、造型、色彩、材質、語言都能統一協調,其他的輔助展品的制作還應做到風格整體統一。
3.2 博物館新館展示設計
(1)木雕廳:展示廣東人的風尚習俗和人文精神
木雕廳的設計主要以飽滿繁復、精巧細膩、玲瓏剔透、金碧輝煌的藝術風格為主。那美侖美奐、造型各異的器物品類,那生活氣息濃郁、民俗意蘊深厚的題材紋飾,那惟妙惟肖、纖毫畢現的雕刻工藝,無不形象地展示著廣東人的風尚習俗和人文精神,具有獨特的魅力和迷人的風采。
木雕廳展出木雕實物品類豐富,精品疊出,如場面宏闊、精細入微的描金漆畫詩經意境圖大壽屏,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的圓雕蟹簍,還有造型獨特、精雕細刻的神龕、神亭、神轎、薰爐罩、饌盒、糖果架、紙煤筒……琳瑯滿目,多姿多彩。逼真復原的傳統民居廳堂、臥室、書房等場景,通過家具陳設與建筑裝飾的有機結合,生動地再現了木雕制品在廣東地區民間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讓觀眾充分領略到廣東木雕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意蘊。
(2)書畫廳:光、色調與空間的設計提升觀展體驗
書畫廳空間設計打破傳統的“屏風”序的設計格局,將重點文物參與其中,構成了主題
式景框,形成多個參觀的視角。通透的空間層次,吸引觀眾去觀看,從而調動觀眾的情緒,形成空間視覺上的一種暗示。在設計之初,考慮到書畫的明度較暗,使得文物本身的面貌和特征得不到凸顯,而影響展示的效果。因此,此次的裝飾設計,選擇白色作為主要色調,塑造出了盡量不干擾文物的陳列平臺“白色介質”。同時又借助燈光設計所產生的微妙的光影變化來營造靜態空間動態化的效果,使得文物的展示效果更加突出。展廳整體在空間設計與裝飾上更具現代感和包容感,觀眾在觀展過程中充分體驗到其視覺暗示的情感化體驗和視覺中心的動態體驗。
(3)陶瓷廳:追求“以人為本”的展示策略,傳遞心理體驗
陶瓷器廳的空間設計將文物閱讀的邏輯秩序作為組織脈絡,以場景式置入的方式營造整個展示空間。場景式置入是指陳列對象所涉及的各個因素之間的集合,這種集合是在各個具有求真性的場景中間實現一種整一性的空間組合。由于瓷器本身就已經十分精美,外加的美化設計會干擾和減弱觀眾的參觀注意力,因而展示設計重在展示文物的歷史形態與現存狀態,讓文物展品成為展示中心。該廳的展陳融合了雕塑、布景、多媒體、影像技術等多種藝術和科技手段,運用場景式置入的手法,探索微縮場景創作,將與瓷器生產、銷售和使用相關的各類場景置于文物陳列的通柜序列體系中,讓觀眾進入到虛擬逼真的場景,體驗陶瓷傳統制作工藝信息的延伸與擴充傳播。這種場景式置入與展廳整體以文物為中心的設計方向相協調。
陶瓷器廳的展示設計在優先滿足觀者對文物鑒別信息的基礎上,追求“以人為本”的展示策略,通過心理暗示的情感體驗,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產生精神共鳴,同時,從工藝的進步、器物的演變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古代陶瓷文化的面貌。希望觀眾通過參觀展覽,能夠進一步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并增強民族自豪感。
4 結束語
總之,隨著博物館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主要以各種多媒體技術手段為支撐的多元的互動體驗展示模式。博物館的陳列展示設計主要以觀眾的感受作為出發點,通過藝術化的空間塑造和視覺感受,通過文物及其所營造的展示環境、文化氛圍,突出表現特定場景中觀眾與展品的溝通與對話,提升展示手段的感染力,從而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突出展示最根本的目的。
1995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以研究、教育、欣賞為目的而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和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的,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大眾開放的非營利永久機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前任館長托馬斯.P.E.霍文曾表明,博物館擁有“巨大潛力,不僅能夠促進現代社會的穩定與發展,而且能夠提升其質量,并實現社會卓越發展”。①在博物館里,觀眾可以享盡自由時光——他們可以自由地在展廳里漫步或駐足,對某些展品一開始可能心不在焉,而后卻猛地恍然大悟,可以自由順原路折回、也可以自由放空、任意遐想,這一系列過程,就是與博物館交流的過程。吉爾曼曾提出“當一個博物館能夠提供豐富知識讓觀眾好奇時,才算真正發揮出了其全部作用。”
1.2博物館的功能與發展
早在古代與中世紀時期,博物館的雛形就已顯現,那時期的博物館可以稱其為藏品儲藏室和學習、研究之地;到了16世紀出現了兩個新的詞匯來表達“博物館”:畫廊、儲藏室。然而這兩類博物館內的藏品幾乎很少對公眾開放,他們主要是王宮貴族、教皇和富豪的;17世紀末,博物館開始步入公眾生活;18世紀,人們還是熱衷科學與自然法則,當時的知識分子希望在博物館內收藏人類的藝術品、科學產物以及自然標本等。到了20世紀,博物館不再局限于藏品,漸漸偏向參觀者,衍生出了博物館實踐的研究以及針對博物館參觀者的研究。到了21世紀,博物館觀眾的重要性已經逐漸超越博物館收藏的重要性,博物館與觀眾間的“溝通”也已被重視。現如今隨著科技與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博物館的參觀者從傳統的知識“接受者”,轉變成了知識傳播的“參與者”甚至“主導者”,這種變化不僅使觀眾獲得了全新的參觀體驗,也增進了博物館與觀眾間的溝通與交流。而物聯網在其中的作用也逐漸顯著。②
2物聯網
2.1什么是物聯網
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縮寫IoT)是一個基于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通過物聯網可以用中心計算機對機器、設備、人員進行集中管理、控制,也可以對家庭設備、汽車進行遙控,以及搜索位置、防止物品被盜等(圖1)。物聯網一般為無線網,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電子標簽將真實的物體連上網絡,在物聯網上都可以查到他們的具置和相關信息。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報告③,“物聯網”的概念正式問世。報告中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到來。
2.1物聯網的作用
在未來,物聯網將改變我們所處的環境及生活,包括改變我們自身。回顧歷史,當我們看到互聯網是如何影響現代教育、通訊、商業、科研、國家管理和整個人類社會后就會知道,物聯網的發展將會超越互聯網。而且毫無疑問,物聯網將成為人類進步上的重要探索及階段。物聯網,可以稱其為互聯網發展的全新階段,人類可以把大量的數據采集、分析和分配轉換成各種信息、知識,甚至是智慧。從這一角度來看,物聯網的發明具有重大的意義。目前,物聯網已經向我們展示了其縮小貧富差距的能力,它們可以將世界資源提供給更需要的人們,并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的星球并學會預見問題。物聯網的作用可以說是無限的,在物聯網時代,也許你的電冰箱不僅僅只有電冰箱的功能,首先它可以采集你的數據,根據你所儲藏的食物,監測你的身體健康,并根據你的身體狀態,給你提供合適的膳食菜單。我們可以理解物聯網將“數據”傳變為“智慧”。在下圖中的金字塔中由4個層面:數據、信息、知識和智慧。有用信息的收集是建立在數據上。大量的數據收集會有助于揭示規律性和發展趨勢。而當信息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將會化成知識。而最頂層的智慧便是知識加經驗。知識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但智慧卻不會改變。而這一系列的過程都源于最底層數據的收集。而物聯網就是利用這種擴展數據的方式。數據容量的增長加之互聯網傳遞數據技術的發展將幫助人類更快地向前發展。
2.2物聯網與博物館
曾幾何時對于博物館領域而言,物聯網還是一個新興事物,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技術的發展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運用了物聯網技術。目前物聯網技術在博物館中主要是運用在參觀者獲取展品信息及博物館位置信息等相關信息。自從博物館采用了物聯網技術后,參觀者就可以根據自身定制屬于自己的導覽服務,這樣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的參觀服務有助于提升博物館的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和吸引更多的人流。對于博物館來說,物聯網的教育價值與商業價值在于它可以允許參觀者通過其選擇的智能設備直接與藏品交換信息。藏品中的對象作為藏品數據的保存者,并且也能與其他物件交流。不難想象,未來的某天,當一個參觀者來到某個藝術館時,便收到藝術家的做平展覽位置的提醒,只因為參觀者在其他博物館曾經看過這位藝術家的作品。一旦站在這幅畫作前,一個微型傳感器便會提供給參觀者豐富、多層面的信息,提供購買該畫作的復制品或3D模型的機會并送貨上門,或者預定免費講座的座位。所有這些只需拿起手中的移動設備一掃便可。
3物聯網技術在博物館展示設計方面應用
時至今日,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與發展已經基本可以在博物館領域應用,國外的博物館領域已經廣泛運用物聯網技術,為國內的博物館物聯網應用提供了良好的參照與借鑒。
3.1館藏管理
物聯網中首當其沖的一個特點就是智能化的監控和管理。所以博物館就可以利用物聯網來進行館藏品的智能化管理、運輸、庫存等。工作人員可以熟練地了解每個藏品的具置、收藏狀態等。物聯網的智能管理與傳統藏品的管理相比,大大減少了工作量、時間以及人力。可以實時對藏品進行監控,遇到相應問題時可以及時處理。
3.2觀眾參觀服務應用
(1)電子門票
隨著社會人文的發展,部分博物館的免費開放,觀眾人數會大幅增長,博物館都將面臨人流浪超負荷,工作任務繁重的問題。但是隨著物聯網與可移動設備的快速發展,博物館電子票的出現可以為博物館帶來諸多方便,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博物館可以通過網站或發送二維碼等方式,給觀眾提供購票憑證。通過將物聯網的RFID技術與電子票及觀眾的移動手持設備相結合,即可實現博物館內的觀眾定位。系統通過閱讀器采集觀眾的數據,分析相應的人流量及位置數據,可以及時為工作人員提供信息作出相應的調整。
(2)指示系統
觀眾在參觀博物館中看得最多的毋庸置疑是展品,而其次就是博物館的指示系統。觀眾在參觀博物館時,指示系統是一個重要的引導環節,如何通過良好的指示系統來帶領觀眾進行博物館的參觀是一個重要環節。通過物聯網技術,應用內置RFID電子標簽的門票或觀眾的移動設備,可以全面感知用戶的存在與位置信息,然后快速準確地對觀眾的位置進行數據分析,然后給觀眾制訂一個準確,有效,親切的參觀路線,減少觀眾的觀展障礙。
(3)多媒體導覽系統
導覽系統可以說是博物館展示中的重中之重,傳統的單項傳播展示已無法滿足年輕人的口味了,他們所期待的是博物館傳播的多樣性。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觀眾與博物館的互動性與自主性的加強。通過物聯網技術,可全面感知觀眾存在。通過RFID等物聯網技術增強展覽與觀眾的互動,并應用觀眾的移動終端將預先設定的服務推送到觀眾手中。美國技術創新博物館是第一家使用RFID技術腕圈的博物館,該博物館認為這是參觀了解博物館的一種最好的方法,因為這樣,參觀者能夠實現與展覽之間的互動。觀眾還可實時查詢自己的位置,回顧參觀路線,獲取最優路線導引服務,調整參觀行程并選擇需要的服務。同時當持有電子門票或手持設備的觀眾靠近展品,系統根據觀眾所在位置情況,觸發功能模塊,顯示該展品詳細的文字、語音、圖片和動畫等多媒體介紹資料,使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其背景資料,使得科普、人文宣傳更生動、更容易理解,知識更全面。觀眾可以通過移動設備更輕松地查看展品名稱、內容等信息。同時根據觀眾在博物館內的當前位置分析,結合以往的參觀數據及用戶信息數據,給出觀眾獨特的個性定制路線,自由參觀展品,引導觀眾參觀整個博物館。
3.2展廳環境控制應用:
物聯網的相應技術可以有效控制和檢測博物館文物保存環境。通過物聯網紅外傳感器技術的使用,得到當前文物所儲存的濕度、溫度等多項環境因素,以及參觀過程中人流量及動向的變化,從而能夠更好地針對這些因素的變化及時采取一些相應的調整措施,使得文物儲存的溫度以及濕度等環境得到恢復,使得文物的保存有一定的保障,同時告誡工作人員展廳的人流情況等,對博物館的人流進行相應引導。案例1:倫敦歷史博物館引進NFCRFID標簽倫敦博物館與諾基亞公司開始合作測試一套系統,通過該系統,NFC手機用戶可以從館內兩處NFC標簽處得到優惠券、展品信息、預約等信息。倫敦博物館于1976年建成,里面珍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寶。當觀眾將手機貼近某些標簽的時候,游客的手機可以自動連接到博物館的Facebook主頁或者是Twitter主頁,在那里他們可以炫一下展品。觀眾還可以通過一些標簽,瀏覽存儲在博物館文獻中的藝術品照片,下載博物館的樂曲等多項創新應用服務,這些服務功能的增加都促進了觀眾在參觀中的體驗感及獲取信息的便利性。
自從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在不斷提高,在此社會發展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模式也在發生著轉變,更加追求綠色、環保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現階段,大氣之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這一主要成分可以促使全球氣候條件發生重大變化,可見,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思維模式也隨之改變,低碳思維融入到了各行各業的發展進程中,給各個行業發展的產業結構帶來了重大影響,因此,博物館展示過程中,也要通過低碳化的設計方式,促使博物館的運作符合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要。
一、對于低碳設計的概念淺析
當前的時代倡導低碳環保的發展理念,低碳式的經濟發展成為全球經濟發展中的必要因素。所謂的低碳經濟指的就是在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前提下,高效的應用能源,促使能源消耗更具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特征,應用技術創新的方式,逐步實現產業轉型和制度創新,減少對于自然能源的使用量,進而降低環境污染問題的出現幾率,最終促使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實現共同發展和進步。現階段各個行業的設計人員都要倡導節能、環保、減排以及生態化的發展,同時符合低碳時代的發展趨勢,展示行業的運作中也應如此,以博物館展示設計工作為例進行分析,要想促使博物館展示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體現出低碳化的特征,就要從用材、設計和構造等方面做好把控工作,將低碳化的發展理念滲透其中,極大的推動博物館的穩健發展。在此過程中,若想促使博物館展示工作體現出低碳化的特征,就要在設計環節做好把控措施,通過適宜的設計方案,借助低碳化的策略和方針,積極應用新式的環保材料,制定節能方案,降低能耗消耗量,最終起到間接的生態保護作用,逐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博物館展示設計工作中,將會涉及到空間創作這一重要的環節,其中涵蓋著道具設計、展示空間設計以及展示設施設計等內容,在此過程中,還要本著接受信息以及傳遞信息的原則,在空間和時間的范圍之內,應當將展品作為中心位置,借助科學技術手段的作用,逐步達到調動觀賞者情緒的目的,營造一個良好的空間環境。若想在博物館展示工作落實過程中,要想體現出低碳化的特征,相關的設計人員要對展品信息予以展示,以此為基礎,使材料的擇選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積極融入新技術,對展示予以更改。
二、低碳化設計理念下的博物館設計方式分析
要想促使現代博物館的設計過程中,需要體現出低排放、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特色,應當對低碳設計方案予以優化,相應的減少環境破壞問題和物質浪費情況,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環,博物館的低碳化設計環節,應當從布展材料、空間規劃等多個層面做好把控工作。
(一)低碳設計在博物館空間規劃中的應用
博物館展示空間規劃過程中,一定要促使規劃方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借助低碳化的設計方式,對自然資源高效的利用,將低污染和低排放作為基礎內容。在博物館展示空間融入低碳化的設計理念,可以對結構予以精簡化,避免出現功能過剩問題。博物館展示的設計,需要有科學的功能分區,其中含有辦公管理空間、展示展覽空間以及公共活動空間,這些空間之間的聯系都是極其緊密的。不同的空間功能可以直接影響空間流線組織和空間結構分布等,此時就需要對交通組織空間合理安排,而后提高空間的實際利用率,逐步營造一個良好的空間環境。博物館展示空間之中的公共活動空間以及辦公管理空間的設計過程中,都要做好連接工作,而后充分利自然光線的作用,對采光面積和遮陽情況予以控制,極大的提高觀眾的舒適度。比如,在博物館展示空間的休息位置,亦或是資料查閱位置等,可以充分利用玻璃的作用,將光線引入到這些區域范圍之內,盡可能的降低人工照明,借助自然通風的作用,對空間范圍內的有害氣體予以清除,同時可以對螨蟲以及真菌等微生物予以抑制,在夏季可以充分降低室內的溫度,最大程度的減少對于空調的依賴度。
(二)低碳設計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方式分析
低碳設計過程中,要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相一致,對綠色環保材料予以合理擇選,重點關注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回收工作,與此同時,要本著“能源節約”的原則,切實提高材料的應用效率,盡可能減少環境污染,為人們的身體健康提供保障。現階段的低碳設計理念在博物館展示之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可以應用環保或是低碳的材料,提高博物館設計工作的環保性能。所謂的低碳材料指的就是,制造過程體現出低污染、低能耗以及低排放的特征,這樣的材料一般都為新型材料,同時可以實現再生產和再循環。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的時展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理念開始融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中,轉變了產業的運作和發展結構,而對于博物館展示空間來講亦是如此,相關的博物館展示區域的設計人員,應當明確社會發展的主流價值觀,比如,可以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滲透到設計工作中,促使最終的設計方案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體現出環保、健康、生態和綠色的特征,使人們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體會到低碳設計的精髓之處,潛移默化的使人們的價值觀發生改變,將博物館的社會價值體現出來,實現更為長遠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永軍.低碳設計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2,18(20):82-83.
[2]劉長金.現代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低碳理念分析[J].華章,2013,27(31):147-147.
關鍵詞:小型博物館;展示設計手法;分析探究
引言:小型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就是利用博物館內有效的利用空間,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手法將館藏的各種標本、文物等進行有機的排列組合,為觀賞者提供良好的欣賞價值的同時,還可以讓藏品的展示充分體現出社會歷史發展的某種規律。通常情況下,博物館的展示設計應該突出藏品的陳列主題,并且根據陳列主題進行內容的整體構思,然后有效利用各種藝術手段和現代科學技術對館內藏品進行陳列展示,提高小型博物館的觀賞價值。
一、小型博物館展示設計手法的原則
(一)正確認識小型博物館的主要任務
博物館是較為特殊的一種文化機構,不是簡單的對自然物和擁有文化價值物品的保管,他對社會大眾有著展覽、陳列以及輔助教育的作用。所以,博物館在展示設計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其主要內容,然后再進行合理的設計。一方面,博物館要營造一個相對理想化的展示環境,主要包含博物館的室內燈光設計、空間設計、多種輔助設備設計等要素。為藏品的展示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優化博物館的展示空間[1]。因為展示設計手法對藏品的展示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如果可以設計出最優的展示方案,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博物館的觀賞性,為社會大眾營造一種更加藝術、直觀的觀賞空間。此外,在博物館展示設計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展示的安全性。因為在博物館展出的藏品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是見證歷史文化發展的標本和文物,所以,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安全保護設計也非常重要。
(二)充分考慮博物館的空間性,合理的設計展示方案
不同種類的博物館其展示設計手法也是有所不同的,通常情況下,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包括藝術類、科技類、歷史類、綜合類等陳列空間。例如,藝術類的展示設計,它的展示品主要是一些書法作品、繪畫作品以及手工藝術品等,在展示設計時不僅要充分考慮他們各自的獨立性,同時還要為社會大眾提供一種全局性的視覺體驗。而像綜合類的展示設計就要堅持自由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緊緊圍繞博物館的主題進行綜合性的展示,突出博物館的主題特征[2]。
二、小型博物館展示設計的方法
(一)正確掌握博物館展示空間的比例尺度
不同的博物館展示空間的尺度比例給社會大眾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選擇合適的空間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會大眾的舒適感。如果博物館空間比例過于夸張會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的展示環境,給社會大眾帶來一種距離感。所以,要對博物館內部展示空間的比例尺度進行合理的規劃,最大限度的優化展示空間。例如,在設計博物館的展示空間時,從入口進入博物館后,如果長度方向距離的設計超過了整個展示空間的寬度,會在一定程度上拉長管內的展示空間,給社會大眾營造一種距離感[3]。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館的空間比例尺度的設計與人的感覺有著很大的關系,不同的設計方案給社會大眾營造的感覺也不同,所以,應該從社會大眾的感覺出發,合理的設計博物館空間比例,從整體上突出展示空間的性質。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展示空間組合的各種主次關系,體現出博物館展示的節奏感和層次感,保證博物館藏品展示的連續性。
(二)要善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博物館的展示設計
博物館展示空間的設計要充分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將現代計算機技術、音頻技術等融入到展示空間的設計中去,為博物館展示增添新的元素,吸引更多社會大眾的眼光,提升博物館的所展示藏品的欣賞價值。同時,還可以讓博物館的展示空間更加立體化,層次更加鮮明。例如,在展示某些歷史文物過程中,如果依然利用單一文字的方法進行介紹,不但會影響介紹信息的完整性,同時還會讓社會大眾產生一種視覺疲勞,而如果能夠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技術,將藏品信息以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的形式靈活展現出來,不僅可以豐富藏品信息的展現形式,同時可以清楚的介紹藏品的信息,增加藏品信息的完整性,讓社會大眾一目了然,進而提高博物館的展示效果。
(三)博物館展示設計要考慮社會大眾的互動性
隨著博物館行業的不斷發展,其展示設計逐漸融入了新的概念,就是要充分體現出社會大眾之間的互動性,不僅可以突出博物館的傳播功能和教育功能,同時,還可以有效提高博物館對社會大眾的吸引力。例如,充分考慮社會大眾對藏品參觀的趣味性需求,可以在博物館展示空間中設置相關的興趣展廳,增加社會大眾的情感體驗,滿足社會大眾的精神需求[4]。在展廳空間內可以放置恐龍,并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營造恐龍下蛋的景象,增加展廳空間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激發社會大眾的興趣,提高社會大眾之間的互動積極性。此外,還要為博物館營造一個良好的展示環境,有效利用燈光效果營造良好的參觀氛圍。在設計展示光效時,應該全面考慮藏品的特點和價值,為他們提供科學合理的光效。例如,在主展品區域內,應該將燈光集中到藏品身上,降低周圍空間的亮度,凸顯出主展區的地位。
三、結語
總而言之,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對其內容的呈現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掌握科學合理的展示設計手法不僅可以提高對空間的利用率,同時還可以提升博物館的展示效果。因此,博物館要高度重視館內空間的展示設計工作,正確掌握博物館展示空間的比例尺度,提高展示空間的利用率和合理性;善于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博物館的展示設計,豐富藏品的展現形;增加參觀者之間的互動性,突出博物館的傳播功能和教育功能,促進我國博物館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竇萌春.基于體驗設計的博物館環境教育展示設計流程探討與應用[D].北京林業大學,2015.
2、提高展示中的觀賞性與趣味性特點在地質博物館互動性展示的設計中,為了提高展示對社會公眾的吸引力,擴大參觀者的數量,社會人員在設計過程中應積極地提高展示中的觀賞性與趣味性。這一工作主要包括了以下幾點。一是提高展示設計中的藝術性。在互動性展示設計中,為了提高展示的觀賞性,設計者可以提高設計中的藝術性,利用藝術性的色彩搭配、圖案構成等,是參觀者地質知識的學習中完成一次藝術欣賞過程。二是添加參與性的活動。在地質互動性展示設計中,設計人員可以根據展示內容,制定出與展示內容的互動性活動,利用活動與游戲的方式,在提高展示趣味性的同時做好知識的傳播工作。如在地質礦物展示中,將水晶、雌黃等礦物結晶進行開放性展示,是參觀者可以近距離接觸與觸摸,在專業人員的介紹下零距離了解礦物,提出問題獲得解釋,就是一種很好的互動活動。三是制作出具有趣味性的宣傳短片。在地質互動性展示過程中,技術人員結合展示內容制作出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宣傳短片,在展示中通過顯示屏進行播放也是一種很好的提高展示趣味性的方法。在實際的地質博物館展示設計中,這一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
3、實現展示中多媒體技術應用在地質博物館互動性展示的設計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實現現設計理念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展示設計中,設計人員需要以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為核心,實現多媒體技術的的綜合應用。其主要的應用主要包括了以下幾點。一是多媒體影像技術。在互動展示過程中,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支持下的多媒體影像播放技術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在地質博物館展示中,將利用計算機技術制作的三維影像應用在展示過程中,可以很好的起到輔助展示作用。二是輔助多媒體技術應用。在展示設計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還應該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聲音、光線、渲染等輔助技術的應用。這些技術在計算機技術控制下,可以完成自動調整、轉換等工作,為互動展示設計的完成提供全面支持。
二、博物館互動性展示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地質博物館互動性展示設計中,我們發現雖然現代的設計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是實際設計過程中依然需要注意以下的幾點問題。
1、互動性有待提高在實際的互動性展示設計中,其主要的互動性也是依靠活動、講解等傳統方式完成的,計算機技術輔助下的人機互動,甚至是利用智能手機等現代化通信設備完成的互動技術應用依然沒有出現。這是下一步互動展示中互動技術設計中主要研究內容。
2、新技術的應用研究計算機與網絡技術作為當今社會的主流技術研究內容,其應用研究與技術更新速度極快。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好地提高互動展示設計中的技術含量,進而提高地質博物館展示的整體質量,設計人員需要實時的做好新型展示技術的應用研究工作,在展示設計中做好技術更新研究,為互動性展示設計的進行提供技術支持。
3、趣味性只起到輔助作用在地質博物館互動性展示的設計中,我們必須注意設計是為知識傳播服務的,其趣味性設計只是展示的一項輔助手段。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設計中限制趣味性的內容,使其不出現喧賓奪主的情況。
關鍵詞:
展示設計;博物館展示陳列;分步驟教學
0引言
博物館展示設計所涉及的專業知識點是多學科的綜合,較為復雜。在博物館展示設計教學中,由于所教授知識的系統性,需要前期學生對展示空間、展示道具、展示照明以及平面、數字多媒體等各種相關專業知識的積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給予學生更多的理論知識、拓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是重點探討的問題。在類似系統性較強的課程教學設計中,利用課內外分步驟、分階段的教學法,能夠將理論、實踐相結合,達到知識鞏固的目的,并且能夠讓學生熟知完成實際項目的相關步驟,將學院派的設計與社會實際項目相結合,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博物館展示設計專業人才。
1博物館展示設計課程內分步驟教學
課內分步驟教學針對課程的系統性較強的特點,教師將各個步驟分開,把時間、任務劃分明確,使學生明確各個階段的學習任務,增強學生的時間觀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針對博物館展示設計課程的課內分步驟教學如下。
1.1基礎理論、實踐作業、知識鞏固三步教學博物館展示設計課程的學時一般安排96課時,由于其學時長、周期長的特點,分步驟循序漸進的對學生進行教學,按部就班的完成博物館展示設計課程的教學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從理論到實踐到知識鞏固的三步驟教學中,理論課程講解占到教學時長的四分之一。基礎理論課程的講解以理論配合實際案例進行,避免枯燥無趣理論知識的強行灌輸。設計作業占到教學時長的四分之二。設計作業最好選擇適合課時需要的實際項目,在實踐中將理論知識進行運用,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在設計作業環節要求教師根據實際項目的文本、設計、施工步驟等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要求,在課堂中模擬設計公司完成項目的工作模式,使學生有實踐性的體驗,為融入社會奠定基礎。知識鞏固占到教學時長的四分之一。知識鞏固部分是通過模型的制作落實到三維可見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能夠檢驗前期設計方案的可實施性。在模型制作過程中不僅能夠明確博物館的空間概念、細節部分設計的優劣,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1.2分階段、分任務的學生匯報、教師講評制三步驟的匯報、講評制,需要前期教師規定好明確的時間表和任務表,在規定的時間要求學生按照要求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能夠使學生樹立明確的時間觀。
(一)調研階段調研在設計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教學開始就要鍛 煉學生的調研能力。調研階段開始前,教師應先做相應的調研要求,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去調研、帶著興趣去調研。調研分為書籍、網絡、市場、問卷等各種形式,通過廣泛的收集相關資料,更能明晰自己所做博物館的國內、外現狀情況,以及目前現有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優缺點。通過自己的實際調研,將調研結果寫成調研報告并做出匯報文件,在課堂中進行匯報。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鍛煉學生的匯報能力。
(二)草圖方案階段前期的調研加上明確的主題,進入到草圖階段。草圖階段按照每人或每組選定的主題將學生組成討論小組,進行頭腦風暴的設計討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平面圖中設計出理想的方案,這個階段要求學生能夠自主、靈活的進行設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不做過多的設計講評干預,使學生能夠順利的將自己的初步想法進行表達。草圖階段對數量要求較高,當學生完成一定數量的草圖時也會自我進行篩選出比較滿意的幾套方案,在自我篩選后進行草圖方案階段的設計匯報,匯報完畢由討論小組成員提出方案中的優缺點,給予每個同學一次的點評機會,在點評他人方案中審視自我方案缺陷,鍛煉學生跳出自我思維定式,以創新型、多角度的視角進行方案的初步設計。最后由教師做最后的點評總結。
(三)效果圖、模型階段初步方案完成后進行細部深化,效果圖階段將二維的設計稿轉化成三維,在三維模式中能夠深入推敲設計方案的細節部分,進一步完善設計方案。再通過模型制作以更直觀的模式,建立空間概念。
2博物館展示設計課程外分步驟輔助教學
培養學生建立課外自主學習式學習模式,能夠更好的輔助課內教學。
2.1學習興趣組在興趣小組中,可以把博物館展示設計課程中的任務進行拆解,讓學生自己選擇較有興趣的小組,進行分部的訓練。例如將博物館展示設計拆解為:展示道具設計、展示櫥窗設計、展示照明設計、展示空間設計、展示色彩設計、展示心理學、展示平面設計等興趣小組。在每個小組中根據設計比賽題目,布置相應的任務。分部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同時增加學生參與設計比賽的積極性。
2.2開放工作室在開放工作室的設立中,以設計團隊為組合,起初可以通過真題假作來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慢慢培養對設計任務的敏感度。然后接收實際的設計項目,帶領學生按部就班的完成項目,提供給學生社會實踐的機會。
3結語
博物館展示設計課程中的一部分技能是在課外知識的日積月累中形成的。只有具備較寬泛的知識面和眼界才能夠更好的將課堂知識熟練的運用,完美的表達自我創意的思想。由于靜態的、久遠的、古老的展品自己不會說話,需要通過展示陳列將其展示,并向公眾訴說展品的歷史故事的同時,要符合現代人們的審美,增強對其展品的理解力。這就要求學生了解所設計博物館主題展示領域的展品及相關文化的歷史信息,沒有文化、沒有故事只注重形象、外觀的展示設計不能深入人心。因此倡導課堂內和課堂外相輔相成的分步驟式學習方式,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分步驟的對系統知識進行接納,分步驟的進行知識鞏固。增加學生課外閱讀量和課外實踐能力的鍛煉,避免了過多知識的堆積式灌輸和短時性的知識學習。
參考文獻:
博物館現狀
現今大多數博物館依然采用傳統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將展品放在玻璃展柜里面,全部陳列出來,旁邊放上圖片文字解說。這種呆板的展陳方式,游客根本不知道這些展品有什么歷史故事和寓意,很多游客也懶得去看大段的文字,通常都是走馬觀花,隨便看看。這樣根本就沒有體現出博物館教育的意義來,游客參觀完了博物館,一點知識都沒有獲取到。而且讓整個游覽的過程少了很多樂趣,少了很多互動。因此,如何使游客在同一博物館空間里,看懂展品,增強互動,獲得身臨其境,穿越時空的不用體驗是博物館展陳設計的本質。
博物館設計趨勢
1.實體博物館
現在比較流行的展示方法就是深度研究展品背后的故事,研究如何將這些故事呈現在游客的面前。例如采用1:1的模型真實的還原當時的情景,中國茶葉博物館就有1:1比例的茶館模型,這樣不僅能吸引游客觀看,而且將展品真實的還原在游客的面前,讓游客如同身臨其境,簡單易懂。
當然,除此之外,近年來一些先進技術在博物館設計上也漸漸運用起來。例如,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360度全景展示等。大英博物館推出數字展館,游客只需戴上虛擬現實裝備,就能回到青銅時代,體驗到沉浸式的體驗,仿佛身在其中,這給游客帶來了很多便利,也讓參觀博物館這件事情變得更加有趣和難忘。這比呆板的展示和填鴨式的解說要方便和實用很多。
有些博物館也利用終端設備,讓用戶更多的參與其中。例如浙江省博物館,游客可以在終端設備上,對瓷器的顏色進行改變,可以自己“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瓷器。這樣增強了互動和樂趣,讓整個參觀過程不再枯燥。
2.互聯網博物館
互聯網博物館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基于實體博物館的互聯網博物館;一類是沒有實體博物館作為依托的虛擬博物館。兩者都基于現今非常流行的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博物館app很常見,全國各大博物館都相繼推出了自己的app,例如故宮博物院的《每日故宮》、《紫禁城十二祥瑞》、《皇帝的一天》、《故宮展覽》等,蘇州博物館出品的蘇州博物館app,國外的還有大英博物館等等等等。主要是借助移動互聯網,將實體博物館搬上互聯網,方便用戶隨時隨地參觀博物館。但大多數博物館app依然是圖片文字語音解說,這樣絲毫沒有新意,沒有從本質上改變。互聯網博物館很重要的一點是交互體驗,所謂的交互就是人與機器、軟件、界面等等之間的互動,需要用戶盡可能的參與,這樣才能提起用戶的興趣。
交互上比較好的有,故宮博物院出品的app《故宮展覽》,如圖1,就利用了導覽、二維碼、360度全景展示等技術,讓用戶可自由切換于各場館之間,而且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故宮博物院的《皇帝的一天》,通過卡通人物加上游戲故事講述皇帝一天的生活,同時將博物館展品、歷史文物融入其中,這樣不僅讓孩子覺得有趣,也能寓教于樂,讓孩子在玩耍中學到知識。還有《紫禁城十二祥瑞》,不只是簡單的呈現十二祥瑞的圖樣,而是利用有趣的展現方式,更多的讓用戶參與,用戶可以自己拼湊自己心目中的祥瑞圖。
除此外,在實體博物館中運用的一些技術,也正在移動端得到運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為平板電腦開發了一款基于手勢操作好增強現實技術的恐龍互動電影,將已經滅絕的生物展現在公眾面前。
現在也有虛擬的全景博物館app,只需要借助VR設備和手機,就能隨心所欲的參觀虛擬博物館。
博物館設計的創新基礎
未來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肯定會越來越多的運用于博物館設計中,但這些都是手段,都是為提高博物館體驗而服務的。博物館的交互體驗是未來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是博物館創新設計的出發點。
另一個就是文物背后的故事,游客在觀看展品的過程中,應該是有血有肉的,不能只有展品而沒有故事,只有將故事融入其中,再借助技術等其它手段才能提高用戶體驗,才能讓游客真正看懂展品,真正能夠從中學到知識,了解到中華文明。
在文物和背后的故事之間建立一條被觀眾感知的線索,沿著這條線索穿越時空的體驗,有針對性的深度挖掘文物的文化背景以及觀眾的文化背景,交互設計才能創造出獨特的體驗效果。
引言一、研究背景博物館是一個以研究、教育、欣賞為目的}fn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和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見證物、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并向大眾開放的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從近代博物館出現到當今現代博物館,經過兩個多世紀的變化發展,博物館作為一個社會文化教育機構的存在,充分發揮了收藏、研究、教育二大功能。基十對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藏品即實物的收藏和保存,博物館通過專家學者的一系列科學研究工作,一方面揭示了藏品中蘊藏的關十人類活動和自然變遷的各種信息內涵,發現其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構成重要的科研學術成果;另一方面,在對藏品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博物館充分利用藏品和相關科研成果信息,設計、舉辦各種陳列展覽并對社會公眾開放,通過運用大量文物、標本、模型等實物資料,多感官、多渠道地向觀眾傳播各類歷史文化和自然科學信息,使觀眾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觀眾在參觀學習和增長知識的同時,思想道德水平、科學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精神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滿足,博物館發揮了獨特的公眾教育與服務功能,這不僅是有它別十其他文化教育機構的重要標志所在,更體現了一個博物館存在的價值。
伴隨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計算機科學和網絡信息技術不斷進步,數字博物館作為博物館的一種新類型產生并迅速發展起來。目前,關十數字博物館的概念、規則等問題,國際上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存在各種不同的理解與定義方式。筆者比較同意的一個說法是:數字博物館是以數字形式對實體藏品的各方面信息進行采集和管理,實現藏品的永久保存,并可以通過互聯網為用戶提供數字化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多種服務的信息系統。數字博物館采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數據庫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人機交互技術,構造出分布式的數字信息資源系統,為文化遺產提供永久的數字化保存、管理和傳播手段。2數字博物館最早出現十20世紀90年代初的美國,隨后歐洲一些信息科技大國與重視文化傳統的國家如法國、英國、德國以及亞洲的口本都陸續開始了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和推展工作,這些發達國家通過數字博物館的建設來推動文化資料的數字化存儲和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并形成了相當的規模。
進入21世紀,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媒體的發展,我國數字博物館的建設也紛紛興起。盡管起步較晚,但其發展速度之快、勢頭之猛,可以說得上是舉世矚目。作為知識經濟的重要載體,數字博物館本身也是一個創新工程。它改變了以往藏品資源存儲、加工、管理及使用的傳統方式,成為以數字化手段收集、保護、展示各種重要文物、標本的重要“場所”,是全社會文化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重要教育基地。數字博物館在教育與服務的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它為知識傳播提供了一種嶄新的途徑,使博物館的教育與服務功能發揚光大。同時,它以自身的開放性,為科學成果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二、研究內容和意義本文針對數字博物館展示方面的研究現狀,通過論述博物館展示的形成與發展狀況,介紹實體博物館和數字博物館展示的相關概念和要素,闡述實體博物館陳列展示內容設計的基本理論,在此基礎上,對數字博物館和實體博物館的展示特點進行較為系統、全面的比較,進}fn對比、探析出數字化展示的內容設計與實物性陳列展覽內容設計的差異所在。
本研究結果將為今后數字博物館展示的內容設計提供必要、有價值的參考,使專業設計人員能夠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數字博物館在展示的內容設計方面與實體博物館的相異之處,突出數字博物館自身的特點和優勢}fn實施有效設計創作,進}fn使數字博物館展示的獨特價值和魅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現,更好地滿足觀眾不斷增長的多層次文化需求,充分實現其社會教育功能。同時,本研究也為數字博物館在展示內容設計方面更深層次的研究初步奠定基礎,以促進其相關理論體系的逐步形成,推動數字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三、文獻綜述近些年有關數字博物館展示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從計算機專業的角度對數字化展示相關技術的探討,目_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吳偉波、曹文君在《對十數字化博物館實現中的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實踐》一文中,專門介紹了多媒體數字化文物展示的處理技術,包括圖像處理、音頻處理、視頻處理和動畫處理技術,同時,對數字博物館系統實現過程中的展示頁面優化問題進行了探討。榮國棟、孟祥旭((Inspeck3D-DF二維掃描儀在數字博物館中的應用》一文簡要介紹了二維掃描技術和Inspeck3D-DF二維掃描儀的性能參數,并以文物紅陶的制作過程為例詳細介紹了如何使用Inspeck3D-DF建造文物模型。李振波、孟祥旭等《復雜虛擬場景構造及交互漫游實現研究》一文針對數字博物館虛擬漫游的需要,根據虛擬現實中復雜虛擬場景漫游的特點,探討了復雜虛擬場景構建及進行多通道交互漫游的若干技術問題,結合數字博物館的實踐,給出了虛擬場景的構造過程,并通過立體顯示等多通道交互技術實現了復雜場景的虛擬漫游。
二、增強現實技術可以適當解決中小型博物館展示手段單一、互動體驗欠缺的問題
文物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對參觀體驗的要求也是隨著時代背景而發生變化的。如果博物館的陳列展示只以文物為重,而不考慮觀眾與時俱進的需求,是無法有效地發揮其傳承歷史、弘揚文化的作用。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地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獲取信息的渠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可以通過網絡,使用互聯網終端就能獲取原先必須要親臨實地才能獲得的知識和信息,所獲信息量之大、之快是過去無法想象的。博物館要勇于面對網絡化知識傳播的沖擊,改變傳統的實體展館單一形式,從20世紀傳統定義中解放出來,利用新的技術手段尋找嶄新的解決之道,探索新的生存之道,考慮如何讓實地參觀博物館成為不可替代的體驗。對于提升觀眾的參觀體驗、重拾博物館學習的興趣、加深參觀記憶等重要問題而言,通過利用計算機虛擬技術與互聯網技術模擬臨場體驗,獲得令人印象深刻且難以忘懷的信息,會是值得探索和嘗試的方向。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數字時代,這對博物館的發展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更為集中、快捷而高效的信息流動是技術發展的重要趨勢,當代世界博物館的發展趨勢表明,數字化、集成化、網絡化、智能化將是博物館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展覽方式和展示設計而言,更具多樣性和設計性。針對實體博物館數字化展示的特點提出“擴增展示空間”的展示方式新概念。而增強現實則是當下一個奇妙的例子,增強現實技術是在虛擬現實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研究領域,對真實場景有著更好的增強效果,能將計算機產生的虛擬場景融合到真實環境中,虛實融合,增強用戶對真實環境的感知。由于用戶與虛擬世界聯系的同時,也未切斷與真實世界的聯系,交互方式更加符合人們的認知需求。基于圖像識別的增強現實技術,目前在展示設計中應用比較普遍,將其應用于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展示中,將會擴展博物館的展示空間,它把相關信息通過計算機技術現實化、視覺化,讓現實環境與虛擬內容進行互補、疊加,提供展品的全方位信息,增強觀眾在展品參觀中的感受,提升數字化瀏覽的互動性和體驗感,為文物展示發展帶來新的生機。歐洲、美國的一些著名研究機構在此方面展開了最早的探索和研究,2001年希臘多家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成立了聯合開發小組設計開發Archeoguide系統,用于對希臘古遺址如太陽神廟的數字增強再現。瑞士日內瓦大學的MIRALAB實驗室也在古遺址以及古代人物情景的數字化增強再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在2009年的SIGGRAPH大會新興技術展示部分,MultimodalFloor(多模式反饋地板)的出現讓人們更加深化了對這方面技術的認識。哥倫比亞大學開發的移動增強現實系統(MARS)為校園景觀提供附加的多媒體信息,以便人們了解它們的歷史。例如,早期的增強現實技術系統均采用桌面計算機或工作站作為系統運行平臺,采用透視式頭盔顯示器作為融合顯示設備。基于早期構架的AR系統限制了用戶的運動范圍,無法應用于戶外環境。隨著移動計算設備和網絡技術的急速發展,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技術在網絡和各種移動設備上的研究和應用也日益廣泛,針對移動增強現實系統的研究和應用也應運而生。
一、綜述
魯錦是魯西南民間織錦的簡稱,她是山東省獨有的一種純棉手工紡織品,最早可以溯源至商周時期。魯錦博物館座落于魯西南小城鄄城縣境內,建筑為“新漢風”風格,設計方案從博大精深的漢代歷史文化中吸取精髓,展現了古樸典雅,內斂而平和的漢代建筑風貌。作為博物館室內設計的主案設計師,筆者經過與博物館管理方的多次溝通,確立室內展示設計應遵循“新漢風”風格,做到簡潔而不失個性與標志性。既能突出漢代文化特征,又兼具新穎現代的特征,使其成為中國魯錦的文化藝術殿堂。
根據博物館的建筑風格以及魯錦的特點,我初步整理出博物館室內展示設計必須符合的要求:1、博物館為“新漢風”風格的建筑,我們將從漢代文化中濃縮、提煉藝術符號融入室內環境,使得內外風格統一,相得益彰。2、在色彩搭配與材質運用上,與展示內容緊密結合,最大限度地烘托精美的文化展品,達到最佳的展示效果。3、充分滿足博物館安全、堅固、耐用、易于維護等方面的要求,同時利于文物保護及環保節約的要求,設計好消防設備與通道。4、采用多種手法及聲音多媒體技術,加強展示效果和宣傳形式,能更有效地突出宣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5、提倡節約型設計,在人流導向組織上力求簡明便捷、視覺合適、參觀路線最短;在燈光等處理上采用節能設備,人近燈亮,人走燈滅。
二、參觀流程設計
參觀流程設計是博物館室內展示設計的基礎和靈魂。通過對一些紡織類博物館的調研與實地勘察,并根據魯錦展示的具體要求,我與設計團隊規劃設計出初步的參觀流程,以文物、圖版、模型、象征性場景、多媒體等各種現代展示手段,生動再現中國魯錦的成就及高超的手工技藝。
1、序廳
引導觀眾進入主題的序廳,起著凸現博物館特性和主題的作用。大廳正中設置黃道婆傳授紡織技藝的場景雕塑,其背后做文字說明;右側墻面用玻璃版面簡要介紹魯錦年表;北側墻面用壁畫(漢代常見的藝術形式)展現魯錦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到市場銷售的整體過程。這樣,觀眾在參觀之始就對魯錦生產及發展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下一步的參觀做好知識準備。
2、魯錦文化廳
由序廳進入便是文化廳,其中的陳列分“前言”、“ 魯錦的淵源與發展”、“絢麗多彩的中國魯錦”三部分,展示魯錦的發展歷史和絢麗多姿的紡織珍品。“魯錦的淵源與發展”區,通過“元代以前魯錦的發展――元明之后棉花的普遍種植與魯錦的發展――近現代魯錦的融匯與創新”等子單元的展品與圖版的有機結合,展現中國魯錦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絢麗多彩的中國魯錦”區分工藝流程介紹、圖案意境、品質卓越三部分,首先介紹軋花、彈花、紡線、漿染等72道紡染工序;其次介紹色澤艷麗、千變萬化的幾何圖案藝術,集中展示漢代以來出土的魯錦圖案石刻;最后介紹其無污染、透氣性好、吸汗、富有彈性、柔軟舒適等等優越品質,全面展示魯錦的文化藝術魅力。
3、采棉廳
棉花的普遍種植促進了魯錦的快速發展,采棉廳則主要是展示棉花的自然屬性,講解棉花的播種、護理與采摘過程,圖文結合。魯錦制作離不開采棉,根據近代農民采棉、脫棉的過程,制作蠟像人物置于工作場景中,并配備勞動工具,復原現實、典型的場景,人物與場景的制作都必須做到生動逼真。
4、模擬演示廳
模擬演示廳相對于其他廳來講是一個動靜結合區域,以魯錦的織造流程為主線,用織布工具形象生動地讓觀眾了解魯錦生產過程。展覽分“燈箱影像展示”、“蠟像模擬場景區”、“織布工具展示區”(分為彈棉器、脫棉器等小型工具展示區與復原的古老紡車、織布車等大型實物展示區)、“ 現場操作表演區”四部分。動態的表演展現了我國古代織機的先進,具有強烈的感染效果。此廳還設立“實踐園地”,觀眾可在此動手制作魯錦工藝品,切身感受純手工制作帶來的無窮樂趣。
5、連廊
過了模擬演示廳后一樓參觀結束,連廊是連接一樓與二樓的樓道區域以及各廳之間的通道,在這些環境中做好文化意境展示與導向設計相當重要。在角落處做好局部裝飾,連廊中的窗戶用花窗進行裝飾,古樸典雅又比較實用。
6、古代展示廳
二樓的第一個參觀處是古代展示廳,其中區域分“禮尚往來――皇室貢品――民間日用”三部分,把收集的古代魯錦工藝品分類別、朝代進行展示;并模擬古代民間婚房布置,配以魯錦嫁妝,形象地展現古代與人們關系密切的衣、食、住、行中的各類魯錦紡織品。
7、明清街
在古代展示廳后面便是“明清街”,它再現了明清時期魯錦銷售街區的市景狀態,體現古代魯錦繁榮的面貌與人們的熱愛程度。路線雖不長,但是集中了當年的名牌老字號,精致且有代表性。
8、現代展示廳
“明清街”像一條連接古代與現代的通道,過了“明清街”就到了現代展示廳,它第一部分將展示現代魯錦的精湛技藝、產品變異、國際獲獎產品、能工巧匠、魯錦名人介紹及菏澤魯錦業發展的歷程、菏澤魯錦的國際地位等(圖文介紹);第二部分將展示現代精美的魯錦產品以及現代家庭的魯錦配飾,讓觀眾能夠切身感受到魯錦給居家環境帶來的溫馨與甜蜜。
9、多媒體廳
參觀完前面的廳后,考慮到一些游客的身體狀況便設置了多媒體廳,這里以多媒體視頻演示魯錦的文化歷史與生產工藝等,游客在游覽休憩之余可以更深一步了解魯錦的相關知識。多媒體廳是展示魯錦的動態區域,給人感覺耳目一新,視覺效果獨特,能加深人們對魯錦的了解與熱愛。
10、魯錦旅游產品廳
最后一處,魯錦旅游產品廳位于博物館內的出口處,這里將集中展示博物館內設計師研發與生產的魯錦產品。作為博物館的附屬展示廳,旅游產品廳還將配置有茶座休息室、講演區、游客購買服務區等,使得魯錦博物館在宣傳文化藝術知識的同時能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三、“新漢風”風格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