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2 19:30: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考察探究活動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藝術考察課程所依據的學習理念
藝術考察課程所依據的是建構主義學習觀與社會文化觀學習理念。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只有通過把個人世界里的經驗組織起來以提高個人面對世界的效能,學生才能主動地建構自己學習的求知方式”。①建構主義的情境式學習是通過問題解決而進行的,是一個建構過程。學習者與環境互動并主動地對外在的經驗加以篩選、組織和整合,學習者無須依賴一些既定的程序來進行心智活動。社會文化觀強調實踐活動對學習發展的重要性。把活動與社群文化有組織地聯系起來,并強調認知過程從屬于社會過程和文化過程。學習活動與社會情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關系。學習是因共同參與實踐社群文化而產生的。建構主義觀與社會文化觀相輔相成。在實踐中面對特定情境時,尋找有意義的解決方法。學習應成為學習者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相互撞碰、開放式學習。學習者依據自己的活動,在具體的學習環境和空間建構自己的學習方式,在具體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生成學習的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樣的學習是創生式學習,筆者稱為“藝術考察活動式學習”。
二、藝術考察課程中學習者與教師的關系
教學變成考察活動,教學不再是說教,而是協作和幫助,教學成為考察活動的組織和協作式的框架與在具體考察情境中上下求索發現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變成考察者并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與考察成為主動參與、主動進取,在興趣與激情的引導下,在開放的環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學習與考察。在具體的學習環境和社會文化背景中碰撞創生出自己的學習考察成果。教師變成考察者的協助者和服務者,與考察者共同建構考察方法,在具體的社會文化背景中與學習者、考察者共同建構考察成果,當然也是學習者進行學習與考察活動的咨詢者和解決問題的協助者。
下面筆者具體列舉一些藝術考察課程課例:
1.課程簡介
藝術考察是藝術情景式實踐教學。運用建構主義學習觀與社會文化觀學習理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過學習者的親身感知與體驗使學習者做到知行合一,自主建構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文化、藝術與社會的動態關系,擴展藝術視野,提高學生全面藝術素質與文化修養。在國內選取藝術考察對象如石窟、碑林、專題博物館、民居、帝王宮殿、帝王陵墓、名山大川等。
2.教學目標
擴展學習者的藝術視野,感知與體驗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學會對各門類藝術的賞析、考證并能深入研究,提高對藝術的研究能力與審美能力。通過訪問民間藝人、著名畫家、民俗專家,以畫速寫、做筆記、記錄影像等動態情景式學習方式獲取藝術資料,為各門美術專業課搜集素材。通過藝術考察的一系列活動,學會欣賞、感知、探究不同時代的藝術品,獲取優秀藝術經驗與豐富的藝術知識,培養學習者熱愛優秀的中國文化,開發學生的藝術創作思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3.教學重點與難點
了解不同地域的傳統文化、風土人情、民俗等,探究其與藝術的關系。提高學習者生動準確地感知考察對象藝術特征的能力,掌握快速記錄與把握藝術要領的能力。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習者舉一反三、實事求是、應目會心以及應物象形的藝術思維與實踐能力。
4.教學內容
根據教學內容,確定藝術考察對象如石窟、專題博物館、民居、名山大川等。先聘請專業導游或當地專家、學者講解其文化、藝術、歷史價值。教師作為學習者的首席與學習者共同學習。在聽完介紹之后教師與學習者討論、探究、訪問并進一步深入考察。在考察的真實情景中教師給學習者傳授搜集考察資料的方法。
(1)學習者根據考察的不同地域,自由選擇藝術考察的側重點,如游歷名山大川、名勝古跡,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
(2)學習者訪問民間藝人,欣賞民間藝術,感知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與方法,獲取藝術靈感。
(3)參觀考察不同專題博物館,提高審美欣賞能力,提高藝術視野和藝術感知能力。
(4)學習者搜集自己感興趣的藝術素材,根據自己的特長,認真整理考察記錄。
5.考察延伸與藝術考察報告和撰寫考察學術論文
(1)學習者通過不同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方式如速寫、筆記、影像等,仔細分析并深入細致地整理自己獲取的信息資料。
(2)把藝術考察的對象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中國人傳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整合探究,深入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特征。
(3)教師講授考察報告、學術論文的撰寫方法與要求。
(4)藝術考察外出時間為15天,回校整理資料、圖書館查閱資料、完成考察報告和撰寫學術論文共15天。
6.考核方式
課堂教學包括教師講授考察報告及藝術考察學術論文的撰寫方法與要求。學生按照課程要求撰寫考察報告與學術論文,教師根據文章質量、課堂表現與考察態度情況,給予綜合評價,以百分計入成績。教師根據質性與過程性評價方式,把分數與學生的過程性成績客觀地填入下表。
三、為什么要在美院美教專業開設藝術考察課程
美術院校美術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學習中國畫等專業基本功的同時,還應該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與美術史,加深對國學包括儒、釋、道文化的研究,培養研究型人才。美術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建筑等綜合概念。開設藝術考察課程主要是開闊學生藝術審美視野,感知不同地域風土人情,賞析經典藝術品,提高藝術審美能力。通過速寫、筆記、影像等記錄方式,為專業課收集素材。通過藝術考察活動培養學生以優秀的中國文化為底蘊,開拓創作思路。藝術考察課程中,教師以藝術考察活動式學習方式引導學習者參觀名勝古跡、洞窟壁畫等,培養學習者搜集資料、篩選信息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創作、互動、整合、展示的綜合性藝術和文化素養。教師引導學習者在社會生活或藝術環境中了解與國畫課程內容相關的知識與能力,鼓勵學習者接觸多樣的文藝形式,豐富文化素養,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并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發表見解。學習者在社會生活情境與藝術考察活動中提高體驗藝術的綜合能力,并形成學生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情感、態度等綜合人文素養。
美術教育專業學生更應該明白自己將來做中小學美術教師或藝術教師,要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美術與藝術史與發展軌跡,這些具體的美術史與藝術史真正的存在方式是生態的存在于地面、地下與民間。所以給美術教育專業的學生開設藝術考察課程更顯重要。
一、開展探究性的教學活動
1.組織對南小河溝的實地考察,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和戰勝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南小河溝位于距西峰城區13公里的董志塬西畔,溝壑縱橫,谷坡陡峭。南小河溝流域面積36.3平方公里,是黃委會西峰水保站堅持半個世紀研究水土流失規律的基地,也是全國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樣板。根據這里土壤侵蝕的規律,實行了“保塬、護坡、固溝”的治理方針。南小河溝的治理經驗已在董志塬周圍乃至整個黃土高原廣泛推廣應用,僅慶陽地區按南小河溝治理模式進行的小流域治理可謂遍地開花,收效顯著。這種治理目前正在以更大的規模進行。西峰人“近水樓臺先得月”,一面就近學習西峰水保站進行小流域和小區治理的新鮮經驗,一面接受專家的指導,將水土保持與發展山區經濟、脫貧致富的目標結合起來,創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農林牧生態結構優化模式,大力進行以保持水土、防治泥沙流失為中心的經濟作物的開發利用、退耕還林、植樹種草,做到土不下坡,青水常流,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南小河溝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方法和顯著治理成效受到國際水土保持界的關注,先后有俄羅斯、加拿大、英國、荷蘭、美國、澳大利亞的專家、學者來進行科學考察和學術交流,國際聲譽很高。如今被譽為鑲嵌在黃土高原上的一塊翡翠的南小河溝,已經馳名中外,其青山秀水,蒼松翠柏,吸引人們常去領略她那迷人的風光。通過利用周末、節假日帶領學生實地考察,學生既理解了課本上抽象的地理知識,又接受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洗禮。
2.組織學生參觀慶陽石油開采基地和石油化工廠。我市位于陜甘寧盆地邊緣,有大面積的古地理成油環境。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5億噸,新近探明的西峰油田石油地質儲量1.0822億噸,控制石油地質儲量2.0316億噸,預測石油地質儲量1.2383億噸,三級儲量合計達4.3521億噸,被稱為中國石油近十年來的最大發現,日產塬油1600噸,已建成生產能力93萬噸,開發前景廣闊。通過實地考查,一方面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尤其是看到石油化工廠高聳的煙囪大火熊熊,濃煙滾滾,對環境污染很大,同學們深感憂慮。
二、組織學生撰寫研究性教學活動的考察報告
1.根據活動前的要求,考查結束后要求每人要撰寫。800字以上的小報告,而很多學生寫了近2000字,還提出了一些有創見性的觀點,表現出極大的參與熱情。
2.在個人小報告的基礎上,開展班際優秀論文交流。每班選出2―3篇,學生對推選的文章進行認真篩選,力爭為班級爭光,這充分表現了他們的合作意識、競爭意識和積極上進的精神。
3.在優秀論文匯展后,積極推薦參加中國地理學會舉。辦的“地球小博士”論文大賽,很多學生獲獎,指導教師也受到地理學會和學校的表彰。通過這樣的活動重要的是學生獲得了社會實踐經驗和受到了環境教育。
三、探究性活動的意義
1.探究性學習課程理念初步體現。此次活動不僅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興趣,并體驗成功與快樂,而且重視學生的自主參與,活動前播放錄像片,讓學生自己去查資料、實地調查,提出創新性的見解。如將南小河溝小流域水土保持的成功經驗以小論文的形式推薦給自己的家鄉,給石油化工廠寫信,言辭懇切地和他們商談如何保護大氣環境和地下水資源。探究活動的開展,對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發展自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研究性學習目標初步實現。通過此次活動,學生激發了觀察生活、研究問題的興趣,提高了鑒別、分析、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通過參與活動,學生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培養積極的社會責任意識。
3.新的學習方式的一次嘗試。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對學習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學習不再是一種外在的強迫過程和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積極、主動的過程,在組織活動中靈活引導,學生主動去尋找、去發現。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身臨其境,社會責任意識增強了,學習的目的明確了,體現了學習為其終身服務的理念。
四、探究性活動的教學啟示
在學農之余利用廣州市中學生勞動技術學校豐富的生物資源和該校長期農業生產實踐積累的農生產設施設備和知識開展一系列的課題探究活動,以激發學生對勞動積極性與生物學習的熱情。所以我們開始本課題的探究活動。
我們想要加深對平日里所見到、吃到的各種食物的了解,以此次學農為機會,實地調查,拍照取樣和品嘗,結合植物學知識,探究我們所食用的食物是來自作物的哪個組織、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并對其了解分類。通過查找資料和咨詢專家撰寫研究性學習的報告并向全班同學做匯報,接受大家的咨詢和質疑。
希望能達成:學農,愛農,做農的傳人。
二、活動目標
1、本次探究通過實地考察農作物、了解其的名稱及其生長情況、了解農業生產的技術。
2、探究各種農作物可食用部位來自植物的哪一組織、器官,以及其名稱的由來,功能,價值和意義。
3、體驗植物的魅力與神奇,感悟生命珍愛大自然。
三、活動實施的具體過程:
1、小組成員選取,指導老師進行課題的引入,并集合討論課題研究方向、范圍與規劃。選取調查小組組長和成員分工。
2、由指導老師帶領我們小組成員實地考察廣州市中學生勞動技術學校農作物種植區(包括西作物區、水稻田、百谷圃、南作物區),辨認農作物種類并近距離觀察作物生長情況,果實的形態,可食用部位。實地拍照、取樣,并進行品嘗農作物。實地考察31種農作物:蘿卜、沙葛、姜、大蒜、芥藍、大頭菜、芋頭、高粱、水稻、花生、辣椒、紅皮蘿卜、油菜、芋頭、紫薯、向日葵、沙葛、小麥、大頭菜、茄子、南瓜、番茄、蒲瓜、菠蘿蜜、黃蛋果、番石榴、火龍果、枇杷、桑葚、香蕉、楊桃、柚子、釋迦。在考察的同時小組成員充分感受田園風光。
3、討論并查找相關資料(植物的器官、花的結構、果實的類型及其對應的水果)、對其進行了解并對調查取樣的農作物分類。小組成員交流意見,提出疑問,并通過討論得出初步的結論。
4、分組撰寫調查報告。
5、補充調查廣州市中學生勞動技校溫室大棚種植的作物(番茄、苦瓜、蒲瓜、小南瓜、茄瓜)并對資料進行錄入。
6、詢問有關專家,提出改進意見。
7、針對專家提出的意見進行討論并完善報告。
8、小組成員分享并向班級匯報。
四、結果與評價
結果:了解了不同植物的可食用部位的組織或器官的名稱。分析其功能,作用和種類等。探究了農作物的進化發展過程、加深了對現代科學在農業發展和農產品品質提升的重要意義的理解。小組成員受益匪淺,開闊視野,鞏固和拓展了基本的植物常識,體驗了豐富的田園學農生活。
評價:在老師悉心的帶領之下,冒著蛇與太陽的挑戰,我們流著汗水,不斷地探索,不怕艱辛不怕勞苦,順利完美的完成了本次探究。感到很高興很興奮。讓我們對植物有了根深的了解。
五、學生收獲(可附學生作品):
一、實地認識的農作物和水果
農作物24種:番薯、蘿卜、沙葛、姜、大蒜、芥藍、大頭菜、芋頭、高粱、水稻、花生、辣椒、紅皮蘿卜、油菜、芋頭、紫薯、向日葵、沙葛、小麥、大頭菜、茄子、苦瓜、南瓜、番茄、蒲瓜
認識的水果12種:菠蘿蜜、黃蛋果、番石榴、火龍果、枇杷、桑葚、香蕉、楊桃、柚子、釋迦、木瓜、葡萄
二、可食用部分分析
1、食用部分為該植物的根:番薯、蘿卜、沙葛、姜
2、食用部分為該植物的莖:大蒜、芥藍、大頭菜、芋頭
3、食用部分為植物的果實:
如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機會,這是自己在教學中經常碰到的一個難題,因此自己在多年的科學課教學中作了大量的探索研究:立足于一個“小”字,開展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以“五小”實踐活動為主體的探究平臺的研究,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探究的機會。
一、“科學小種養”―培養濃厚的探究興趣
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教學之初,我針對兒童具有好奇、好問、好動的天性,從科學小種養入手,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通過讓學生“養小金魚”、“飼養小蝌蚪、“種植一棵小菜苗”等活動,親近小動物和花草樹木,珍愛生命,培養學生對動植物的情感。學生通過自己的小種養,觀察到動植物的一些有趣現象,從而激發了探究的興趣。
二、“科學小實驗”―加強科學探究方法的訓練
小實驗是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探究方法的有效途徑。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行設計探究實驗方案,教師只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的關鍵處作一些點撥,逐步使學生形成獨立探究的能力。課外,我有目的、有重點地結合科學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開展小實驗活動。自己選編了“魚鰭的再生”、“螞蟻的鼻子在哪里?”、“莖會彎曲嗎?”等50多個小實驗,不定期的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究活動,通過觀察寫出實驗小報告。經過小實驗的訓練,學生走上了明目標、細觀察、勤記錄,善分析、得結論寫文章的自我發展之路。
三、“科學小制作”―培養學生動手創造設計能力
小學《科學》教材中有許多動植物標本制作方面的內容,可是標本制作方法與技巧講得很簡單。我把教材中簡約的制作方法變為豐富多彩的實踐探究活動。在教學標本制作課前,我提早一個星期要求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或者雙休日在父母的陪同下到田間山野親自采集一些動植物,然后帶回課堂,再教他們如何壓制植物標本和昆蟲標本的技法。最后,讓學生根據教材介紹的方法和步驟獨立探究標本上臺紙、防腐處理、塑封裝盒等工事。當一張張、一盒盒、一瓶瓶“鮮活”的標本出自于學生自己的手時,學生們感到無比的快慰和興奮。通過生物標本小制作,學生不但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吃苦耐勞科學精神和心靈手巧的動手能力。
四、“科學小考察”―培養關心生態環節意識和參與社會決策能力
“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大量動植物瀕臨滅絕。關心生態環境就是關心人類自己。”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的安排,我還常常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開展了大量的“科學小考察”活動。如利用雙休日時間帶領學生去60里開外的新昌地質公園進行“古生物木化石小考察”、“新昌萬馬渡冰川遺跡小考察”;還有學生自行組織的“家鄉長毛兔養殖推廣小考察”、“家鄉野生珍稀動物小考察”等等。一次次考察,一次次苦與樂的錘煉。學生的科學品質、意志得到了磨練。
五、“科學小試驗”―培養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搖籃
外港河是南京江寧人民的母親河,她橫穿江寧主城區,上下游均與秦淮河相連,沿河兩岸有上萬居民和數十家企業。多年來,由于河道淤積,加上企業排污,居民亂倒垃圾,外港河慢慢變成了“龍須溝”。為創建文明城區和生態示范區,江寧區把整治外港河列為重點建設項目。依托外港河、竹山、東晉博物館建成了竹山文化休閑公園,將“龍須溝”變成主城中的景觀河,造福廣大居民。目前外港河的景觀雖然有較大的改觀,但河水顏色發黑、氣味難聞的現狀影響了居民的觀光休閑活動,也污染了秦淮河的水質,嚴重影響南京的城市形象。外港河水質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就是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它強調通過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探究與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與自然、社會、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科技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園藝》是江蘇省勞動與技術教育省編教材,園藝與生活密切聯系,它美化城市,美化校園,美化家庭。學生對學習這門課很感興趣。作為一名勞技教師,如果教學還停留在你教我學的層面上,那與新課改的精神是不相符的。怎樣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外港河水質污染治理上是我校勞技課的一個研究課題,因此我們結合《園藝》課教學組織學生開展此次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來解決身邊的社會熱點問題。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參觀、考察了解外港河河水污染情況。
2.通過調查研究,使學生了解外港河水質污染的原因。
3.會用實驗的方法對外港河河水進行測定。
4.認識凈化水質的水生植物。
5.了解無土栽培技術在水質污染治理上的應用。
6.初步學會水域綠化設計的方法。
7.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8.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活動準備
1.準備照相機、筆記本、塑料瓶、試管等。
2.調查、了解外港河的污染源。
3.了解外港河河水污染情況。
4.查閱資料,了解一些河、湖生物治理污水的措施。
5.向老師和專家咨詢無土栽培的知識。
6.走訪環保部門了解環保知識。
三、組織方法
實地考察、咨詢訪問、查閱資料、對比實驗、模擬制作、設計方案。
四、實施步驟
(一)實地考察外港河,了解水質污染情況
活動的第一階段,把全班的學生按興趣分成幾個組,教師布置調查任務,由學生親自去實地考察,通過所見所聞,激發探究興趣。學生在考察中要完成的任務:
1.找出外港河的污染源。
2.采集水樣,以便測定。
3.攝制外港河水現狀和污染源的影像。
學生把采集的外港河水樣和外秦淮河水樣、自來水進行對比研究,從顏色、氣味、固體懸著物、酸堿度幾個方面進行對比,掌握外港河水質污染情況。每小組學生根據實地考察結果和對比實驗結果撰寫一份調查報告。
(二)課內調查報告交流,激發活動積極性
活動的第二階段,是學生的調查報告交流,每個小組都有翔實的調查報告,有的圖文并茂,有的是實物對比,通過交流,學生了解到外港河水質污染的原因是:沿河居民小區和一些單位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江寧區的污水處理廠未投入使用。學生通過對外港河水的測定,知道了外港河已被完全污染,生態平衡被破壞,對環境造成了極壞的影響。通過觀看學生拍攝的照片,大家感到外港河地區是多么的臟、亂、差,和我們江寧的經濟發展極不協調。通過學生親手獲得的資料,使他們意識到,外港河河水治理已迫在眉睫。活動既增強了學生的憂患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展開調查研究,進行方案設計
第三階段的活動,我們請學生為外港河水域綠化進行方案設計。教師不僅組織好活動,還為學生出謀劃策。許多學生利用雙休日的時間,到新華書店、圖書館查找資料,還上網查找污水凈化的知識,有的走訪環保局了解有關知識,有的實地考察江寧的各種水域,了解適合江寧生長的水生植物。經過兩個星期的調查、研究,學生獲得了第一手資料。我們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在課堂上,學生探討秦淮河、蘇州河、太湖等水域采用的生物凈化方法的優缺點,并對各小組的外港河水域綠化設計方案思路進行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各小組為外港河水域綠化設計出方案。
(四)成果展示匯報,總結評價促提高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每個小組都完成了設計方案。為了讓學生的勞動成果得到認可,我們邀請有關專家、教師觀摩匯報課。在匯報課上,每個小組都交出了內容翔實的報告,不僅有文字說明,還有圖案設計。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闡述自己的設計方案。有的小組提出城市生活污水、工業污水要經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要在枯水期對河道進行清淤;有的小組提出參照南京治理秦淮河的方法,在河內栽種美人蕉、鳶尾等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凈化污水來改善外港河水質;有的小組還提出參照無錫利用水葫蘆治理太湖污染的方案。每個小組發言后,其他小組、教師和專家對其進行評價,找出存在的問題,提出修改的意見。經過匯報后,學生的方案得到了認可,他們享受了成功的喜悅,自我價值得到了體現。
(五)活動延伸促發展
各小組在完善外港河水域綠化設計方案后,活動并沒有結束,各小組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活動。如,利用廢棄泡沫制作泡沫浮床,進行植物的無土栽培,來增強自己的感性認識,培養自己的環保意識和動手能力;有的小組給環保局寫信,對外港河水域綠化提出建議,讓本次的綜合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本次活動,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自然的了解,對社會的了解與參與,密切了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建立了新的學習方式,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培養重點,促進學生多方面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樹立起建設美好家園的情懷。
項目分為4個環節,分別是科學培訓、野外考察、專題探究和手工制作。每個環節之間緊密銜接,各個環節又可以獨立自成體系,不受場地、時間、參與學生等因素的局限,十分靈活。結合學校和參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采取系列培訓的形式系統學習,也可以獨立開展單項活動。
科學培訓
科學培訓在科技館是采取開展常規課程的形式,固定每周末上課,報名的同學可以提前預約課程。開展的課程系列有“認識葉片”、“小小顯微鏡”等。顯微鏡課堂中,學生們認真觀察葉的橫切面標本。課堂給孩子們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讓他們認識到生命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生命的本性就是物質性;同時,也認識到可以借助觀察工具和其他工具,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
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帶領孩子們走近大自然的懷抱,釋放他們的天性。活動前教師會提前交代活動的目的,分發葉片考察報告。活動中鼓勵他們細心觀察千姿百態的葉片,記錄下植物的名稱、分類和生長環境,并描繪出葉片的形狀,完成完整的植物葉片考察報告。同時,告訴孩子們不要直接采摘樹葉,只能通過撿拾新鮮的落葉,帶回去以備手工制作之用;提醒他們不能隨手丟棄垃圾,培養他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專題探究
戶外活動時,學生們往往會觀察到一些細微而有意思的現象。比如,葉片正反兩面的顏色不一樣,大多數落在地上的葉片是背面朝上等。孩子們認真地觀察周邊的世界,并提出了疑問。樹葉為什么在秋天變黃了?哪些植物的葉是能吃的?植物的葉里面有哪些成分呢?植物的葉里面的水是怎么傳輸的?
教師則從中篩選出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幫助學生確定最終的研究主題。主題確定好之后,學生們按照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分析結果、分享討論的研究思路,合作開展探究實驗。探究活動以分組形式進行,教師在這個環節當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學生們自己制訂任務書,明確每個組員的任務。
當學生們遇到困難時,教師指導如何查找資料,如何想辦法解決問題。較之結果,教師會更加關注過程,因為只有在探究的過程當中,學生們才能夠逐漸形成科學的思維和態度。小組之間實驗結果出現不一致時,教師不直接把正確的結果公布,而是組織學生們繼續討論思考,尋找原因,重新實驗。
手工制作
這個環節是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完成的,主要是學生們利用最常見的葉片開展創意制作。
拼貼畫:完整的樹葉的形狀是千姿百態的,有橢圓形、扇形、掌形、心形等,學生們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巧妙地利用不同的形狀作為他們畫面的元素,組成一幅具有立體感的拼貼畫。
拓印畫:葉片形狀不一,背面大多還有清晰的、紋理不一的葉脈凸起。幾乎任何有凹凸表面的物體都可以通過拓印在紙上留下它們的背影,所以,葉脈肯定也可以拓印下來。只要事先構思好畫面主題,然后在葉的背面涂上顏色,通過拓印,就可以將葉脈的身影留在紙上,這樣就能創造出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作品。
葉脈書簽:為了讓學生們直接觀察到葉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葉脈分離出來。和葉肉組織相比,葉脈組織的質地十分堅韌。教師指導學生采取一定的方法除去葉肉組織,只留下葉脈,這樣就能直接觀察到葉脈的形狀和結構了。之后,學生們用顏料、水彩筆進一步美化葉脈,給葉脈過塑,這樣就能制成極具創意的便于長久保存的葉脈書簽標本。
項目評估方法
為了跟蹤和評估活動過程,我們采取了一些簡單又易行的方法。
學習單
在每一個項目開展之前,教師都會按照本項目的教學目標及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結構情況制訂一份適宜的學習單,督促學生養成時時記錄實驗現象、實驗結果等的良好習慣。并通過學習單的回收查看,及時掌握學生們對本項目的掌握情況及項目仍有待改進的地方。
行為觀察
在活動舉行的過程中觀察發現,小學生對大部分可動手操作的課程表現出極大熱情。另外,在這個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使用儀器和工具,還能動手制作。活動讓學生發揮了創意和想象,認識了自然環境的價值,培育了他們正確認識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交流會
開展交流會,邀請參與的小朋友展示他們的活動成果,并探討收獲,收集他們的建議。交流會使得學生能將自己在實驗中的所想、所學、所得與其他同學分享,能提高學生的膽量與語言表達能力。
特點和創新性
重視學生學習心理
孩子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熱愛自然,所以項目選擇了以植物的葉片為學習中心。孩子們對這一話題感興趣,從而延展出不同層次的科學知識,并引導孩子們進行思考和探究。嚴謹的科學培訓與活潑的野外考察相結合,既讓孩子們釋放天性,又能掌握科學探究的過程。
重視情感培養
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增長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還重視培養學生們的情感。嚴謹的科學培訓重視學生的科學精神培養;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活動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操;野外考察等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館校結合,內容延伸
項目選題緊扣學校教材,學生對主題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是他們熟悉的話題。該活動為學校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學校科學教師對項目可以很方便地給予支持,實施起來沒有困難。科技館的科學教育活動很好地發揮了互動性、體驗性的優勢,提升了活動的趣味性,學生可以更投入地參與到活動中來。此外,科技館實驗教育中心不僅有專業的科普教師和先進的理化生實驗室,還毗鄰省植物園和省府文化公園,教學條件非常有優勢。
項目成果
活動開展以來,共計接待小朋友8000余人次,受到孩子們的普遍歡迎。
2013年“一葉一世界”項目在五一期間為雅安災區的同胞們舉辦了專場義捐活動,活動通過義賣小朋友現場制作的葉脈書簽,共募捐到4411元人民幣,并將募捐得到的全部善款通過“壹基金”捐獻給雅安地震災區的同胞。
一、教學設想
探究性學習是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學習科學內容,從而在掌握科學內容的同時,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此次“讓萬福河真正成為幸福之河”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考察了解家鄉(萬福)河流污染狀況,學會簡易的水質分析方法,并根據調查所得提出切實可行的防治對策和合理化建議。
二、具體實施
在具體組織實施時,要特別強調以下具體目標:一是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二是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具體操作如下:
1.設計一個調查問卷,要求學生根據調查問卷對萬福河進行具體考察。
探究活動――讓萬福河真正成為幸福之河
目的:了解家鄉河流污染狀況,作一次沿河考察。
河流名稱:萬福河
考察內容:
①觀察水的顏色。
②看水面有哪些漂浮物。
③觀察河岸植被,有無草木護堤,水土流失是否嚴重?
④沿河有哪些工廠企業,有無向河流傾倒工業、生活垃圾的現象?
⑤沿河兩岸有多少個廢水排污口?其中工廠廢水排污口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污口各有多少?
⑥河岸附近農田菜地農藥、化肥的污水是否有可能流入河流?
⑦沿河有無醫療衛生系統的污水排入?
2.組織學生做一個水質分析小實驗。具體步驟如下:
①采樣:用大玻璃杯在河流中采取水樣。
②觀察水的顏色:取一小塊白色瓷片放入水中30~40厘米深,水體在瓷片上呈現的顏色即是水色。
③聞水的味道:取100毫升水樣,放在250毫升錐形瓶中,蓋一表面皿,在電爐上加熱至沸騰,立即取下錐形瓶就可聞其氣味。
④看水污染對生物的影響。將水樣倒入燒杯中,然后放兩條小魚在水里,如小魚始終在燒杯中漫游,說明水質較好,污染不嚴重。如小魚放進去過不了多久就死去,說明水質污染嚴重。
做完實驗后,要求學生做一份實驗分析報告,通過做實驗分析出萬福河水質受污染的程度。
3.以按座位就近組合為原則,將班上每十位同學分為一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沿河考察并撰寫調查報告。
三、心得體會
一、超越文本型作業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立足課內,注目課外,拓展性布置課外閱讀作業,開闊學生視野,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1.預習性的課外閱讀。這種閱讀通常在課前進行,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探究性的閱讀。這樣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識,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識,又在閱讀、加工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參與了閱讀實踐。
2.課后結合課文內容的課外閱讀。這種閱讀是在學生學完課文后,延伸性地閱讀有關資料,參與語言實踐。
二、讀寫結合型作業
語文教材的內容豐富,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筆者利用課文材料,設計一些課外練筆,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想象訓練。
1.仿寫。仿寫是小學生學習作文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是從閱讀到獨立寫作過程中起橋梁作用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借助范文指導學生進行仿寫,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發展創造思維能力。在仿寫時,要精心選擇具有明顯特征且具有價值的精彩片段。
2.續寫。此舉要求學生根據原文的敘述,合理推敲故事的發展趨向,這種形式的練筆,能夠培養學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學生的想象引向縱深。
三、實踐活動型作業
1.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課。學生通過親身經歷的語文實踐活動,把書本知識轉化為活動技能,彌補了單純的課堂教學的不足。
2.大膽創新,開展輕松愉快的實踐活動。小學生活潑好動,愛唱愛跳,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實踐活動不能成為學生運用語文的一種負擔。因此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愛做的實踐活動。
2、學會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學會與人交流;培養觀察、實踐、想象和人際交往等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和決解問題的能力。
3、養成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態度和知難而退的探索精神。
活動一、自己種菜樂趣多
(1)活動準備:
收集資料,了解哪種蔬菜容易種植、哪種蔬菜生成期短、當今蔬菜有哪些,或與家人交流,分享他們種菜的經驗或知識。
(2)活動過程
一、收集資料
1、確定本小組要種植的蔬菜。
2、收集有關蔬菜種植的資料
3、交流、討論種植自選蔬菜的工具、條件和方法。
4、設計自選蔬菜的種植方法和步驟。
二、種植行動
1、小組合作開展種植行動。
2、觀察、記錄蔬菜的生長情況。
3、全班交流討論種植活動的進展以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三、分享時刻
舉行"小菜農交流會",把種植過程中的觀察日記、照片、獲得的經驗、教訓體驗等,與大家交流。
活動二、蔬菜保鮮揭秘
(1)活動準備:
準備一些常見蔬菜。
動過程安排
一、收集信息
1、通過書刊、報紙、網絡等收集有關蔬菜保鮮的資料,并加以整理。
2、確定自己想驗證的保鮮方法。
二、設計實驗方案
1、設計實驗方案和步驟。
2、確定實驗的時間主地點。
3、準備實驗需要的材料。
三、實驗
1、開展實驗
2、做好實驗記錄。
四、得出結論
1、整理、分析收集到的資料,對照實驗假設,得出實驗結論。
2、向其他小組介紹自己的實驗結果。
活動三、蔬菜營養大盤點
(1)活動準備:
通過瀏覽書刊、報紙、網絡或訪問營養專家,了解常見蔬菜的營養價值。
(2)活動過程
一、收集資料
查找有關蔬菜營養的資料。
二、做調查
召開座談會,了解某些同學不愛吃蔬菜的原因。
三、點子大會
小組討論如何幫助不愛吃蔬菜的同學改變不良習慣。
四、宣傳小隊
1、寫宣傳材料。
2、組成宣傳小隊向同學們宣傳蔬菜的營養價值。
放風箏去
主題教學目標:
1、了解風箏的歷史和有關知識,掌握制作風箏和放飛風箏的方法和技巧。
2、提高收集資料、整理資料、有條理地敘述以及使作工具的能力。
3、掌握觀察、比較、實驗等探究的基本方法。
4、培養探究的興趣、團結協作的精神,以及喜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活動一、風箏的故事
(1)活動準備:
通過收集資料或請教語文老師,了解講故事的技巧。
(2)活動過程:
一、收集資料
(1)收集有關風箏的資料
(2)對收集到的故事進行分類。
二、講故事練習
a)小組內部進行講故事排演。
b)以小組為單位,推薦代表講故事。
三、故事會
1、各組的代表上臺講故事,進行講故事比賽。
2、進行評比。
活動二、自己放風箏去
(1)活動準備:
有關風箏制做的材料。
(2)活動過程安排
一、交流討論:
1、通過書刊、網絡、采訪他人等途徑,收集有關風箏和風箏制作的資料。
2、共享資源,交流、總結制作風箏的方法。
二、設計風箏
小組合作,設計自己要做的風箏,并畫出設計圖。
三、制作風箏
1、小組合作扎風箏骨架。
2、制作風箏面。
3、固定骨架和風箏面。
4、系提繩。
5、美化自己的風箏。
四、試驗調整
試飛,改進自己制作的風箏。
活動三、一起去放飛
(1)活動準備:
準備自己制作的風箏
(2)活動過程安排:
一、交流討論
1、討論放風箏對天氣的要求。
2、交流討論放風箏的技巧。
3、討論放風箏的注意事項。
二、放風箏
學生和家長一起,或學生和教師一起放風箏。
三、回顧與總結
1、回顧自己在制作、放非風箏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
2、總結放飛風箏的經驗和教訓。
3、全班交流各自在風箏主題活動中的收獲和體會。
歡樂校運會
主題教學目標:
1、自主規劃,自主解決問題。
2、團結協作,共同完成任務。
3、體驗團結、拼搏、和平等奧運精神。
活動一、我為班級出點力
(1)活動準備:
回憶自己歷屆校運動會上的所見所聞,并與同學交流。
(2)活動過程
一、分組
1、確定組別。
2、組建小組。
二、制定計劃
1、各小組制定小組工作計劃。
2、全班交流工作計劃。
3、各組修改并完善計劃。
三、各組行動
1、各組執行工作計劃。
2、總結、評價、反思。
活動二、隊列設計
(1)活動準備:
回憶歷屆校運動會上各班的隊列方案。
動過程安排
一、設計隊列設計方案
1、向專家詢問隊列設計的基本要求。
2、設計自己的隊列方案。
3、各組交流評選最佳方案。
二、完善隊列設計方案
1、利用體育課時間,根據選出的最佳隊列方案進行操練。
2、討論、解決、發現問題,進一步完善方案。
活動三、我們的校運會明星
(1)活動準備:
準備制作小報用的紙、彩色筆、剪刀、雙面膠,剪報等。
(2)活動過程
一、選舉校運動會明星
1、討論什么樣的人可以當選校運動會明星,制訂校運動會明星的評選標準。
2、根據確定的標準,選出班級中的明星。
二、制作小報
1、了解小報。
2、制作小報
三、展覽評選
1、展示并推薦自己的小報。
2、觀看并評價他人的小報。
服裝大觀園
主題教學目標:
5、了解服裝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通過實踐,體驗、認識服裝設計及服裝展示的內涵和意義。
7、培養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8、提高分工合作、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9、有計劃地做事,能與他人合作互助。
10、提高對服裝的鑒賞力和審美力。
活動一、民族服裝大展示
2、活動準備:
學生準備;回憶春節聯歡晚會上少數民族的服裝,與同伴交流、討論民族服裝的特點。
3、活動過程安排及指導建議:
一、收集資料
(1)自由結合成小組。
(2)制訂活動計劃。
(3)收集有關民族服裝的資料。
二、制作展板
(1)整理資料,確定展示內容。
(2)小組長合作,制作展板。
三、展示與交流
(1)展示自己制作的展板。
(2)參觀其他小組制作的展板。
(3)各小組進行自評與互評。
活動二、圍裙巧計
1、活動準備:
去商店或上網了解市場上出售的圍裙的款式、價格與面料,以及哪種圍裙最受歡迎。
2、動過程安排及指導建議:
一、調查需求
3、通過訪談,調查媽媽需要怎樣的圍裙。
4、收集資料,了解不同面料在防水、防油、耐用、舒適、易洗等方面的特點。
二、設計圍裙
4、設計圍裙。
5、聽取意見,改進和完善自己的設計。
6、畫設計圖。
三、匯報交流
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設計的圍裙。
四、匯報交流
活動三、服裝秀
1、活動準備:
觀看電視中的時裝表演節目。
2、動過程安排及指導建議:
一、明確任務與分工
1、欣賞時裝表演。
2、確定組別(如模特兒組、服裝造型組、評委組、場地布置組、音樂燈光組、主持人組、公關組等)及各組工作內容。
3、自愿報名,組建小組。
4、制定小組工作計劃。
二、準備
各組根據工作計劃做好準備工作(例如,模特組學走臺步,服裝造型組籌集服裝并進行搭配)。
三、彩排與演出
1、多次彩排,發現問題,及時改進,確保演出成功。
2、收拾表演場所,歸還物品。
關注一次性用品
主題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考察、辯論、了解身邊一次性用品的種類,使用情況,知道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利與弊。
2、懂得節約資源,知道多使用耐用品是保護大自然的行為。
3、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4、學會在探究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和分享不同見解。
活動一、誰在使用一次性筷子
(1)活動準備:
收集資料,了解一次性筷子的制作過程,以及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利和弊。
(2)活動過程
一、制訂調查計劃
1、組建小組。
2、擬訂調查問題。
3、制訂調查計劃。
二、調查行動
1、實施調查。
2、做好調查記錄。
三、撰寫調查報告
1、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統計和分析。
2、撰寫調查報告。
活動二、是是非非話一次性用品
(1)活動準備:
收集資料,了解辯論賽的程序和規則.
動過程安排
一、組建小組
1、確定正反和反方的觀點。]
2、組建小組。
3、擬訂本次辯論賽的程序和規則。
二、收集有關資料
1、通過查閱書籍、上網獲取有關資料。
2、通過與家長討論、向專家咨詢獲取有關資料。
三、準備辯論卡
1、根據觀點篩選、整理收集到的資料。
2、制作辯論卡。
四、進行辯論
開展辯論
活動三、一次性用品再利用
(1)活動準備:
收集一些一次性用品,要洗干凈并晾干。
(2)活動過程
一、創意
1、介紹自己收集到的變廢品為寶的制作例子。
2、思考、討論已有的變廢品為寶的制作思路。
3、確定自己的創作思路。
二、制作
1、利用廢舊一次性制作新產品。
三、改進與交流
1、找出自己作品的缺點,并進行改進。
2、班級開展交流。
社區我的家
主題教學目標:
1、了解社區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認識保護社區環境的重要性。
2、學會通過調查、考慮等途徑獲取信息,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激發熱愛家鄉、熱愛社區的思想感情,增強社會責任感,增強尊老愛幼的意識和環境意識。
活動一、社區老人狀況調查
(1)活動準備:
通過調查了解社區中老人的生活狀況。。
(2)活動過程
一、準備
1、自由組成探究小組。
2、小組討論采訪的時間、地點及分工情況等,制定采訪計劃。
3、小組擬訂采訪提綱。
二、采訪行動
1、各小組自主選擇一個小區進行調查、采訪,并做好記錄。
2、對收集到的資料及時進行匯總、整理。
三、交流
將自己調查的成果介紹給大家。
活動二、社區環境考察員
(1)活動準備:
準備考察裝備,如照相機、記錄本、錄音機、社區地圖等。
活動過程安排
一、制定計劃
1、學生自由組成探究小組。
2、小組討論社區環境包括哪些內容。
3、小組討論本次考察的時間、地點及分工情況等
4、各小組做好實地考察前的準備工作。
二、實地考察
1、各小組自主選擇一個小區進行考察,并做好記錄。
2、整理、分析資料,撰寫考察報告。
三、匯報交流
1、各考察小組對社區環境作出綜合評價,提出改進建議。
2、各小組介紹考察的情況及自己的分析,回顧本次探究活動,交流活動感受。
3、進行自我評價和小組互評。
活動三、理想的社區
(1)活動準備:
收集資料,了解社區建設、社區規劃方面的知識。
(2)活動過程
一、調查現在的社區`
1、調查、了解社區目前在設施、環境等方面的情況。
2、了解人們對居住社區的看法和期望。
二、規劃理想社區
1、收集資料,了解理想社區的規劃要求。
2、比較現實社區與理想社區,發現問題,提出改進設想。
3、畫出自己心中理想的社區圖。
三、匯報交流
一、放飛大自然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今農村小學與大自然的關系,遠不如以前來得密切。讓學生放飛大自然是我們科學活動的主要內容和主要形式。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資源豐富,物產眾多,是開展科學實踐活動的有利場所。讓學生放飛大自然,走向田野,探索大科學中無限奧秘,在走向大自然這一活動中,學生可享受到大自然中無窮的樂趣,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組織學生野游是一種行知有效的最佳方式,如:踏青、春游。春天陽光明媚,萬物復蘇,鮮花竟放,正是觀察植物,認識植物的最佳時節之一。
組織學生搞小秋收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秋天到了,組織學生采集植物種子,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收獲的喜悅。
“實地考察”是放飛大自然的又一種形式。對于環境污染,學生的認識是膚淺的,通過實地考察,真正地讓學生看到環境污染的危害,才能從內心深處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放飛大自然方式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筆者只提供幾例,力求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動手實踐、親歷過程
聽來的記不住,看來的記不牢,只有動手做過的,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科學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這就不是教師包辦代替。這里學生“做”“親自實驗”尤為重要。
種蓖麻如果不是學生動手實踐,親歷過程,親自種,就沒有收獲的喜悅。
養蝌蚪是一個比較長的實踐過程,要每隔兩三天換一次水,加一次水草,還要認真觀察,做好飼養記錄。通過養蝌蚪,學生親歷了蝌蚪的發育過程。這不僅培養了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在操作中學到知識,同時,還培養了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和長期的實踐的毅力。
三、大膽探究、勇于創新
新課程理論中提到:創造性是研究性學習的一個主要特征,研究性學習重在使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學生在玩電動小賽車時發現外表看起來形狀一樣的兩個馬達,轉速怎么就不一樣呢?為了揭開這個謎,他們拆開馬達,仔細研究,結果發現里面銅絲的粗細不一樣,從而導致馬達轉速不一樣,銅絲的粗細決定馬達的轉速(功率),這實際就是他們以后要學的《電產生磁》《電產生動力》兩課所涉及的知識。趙海峰同學利用賽車馬達改裝了一個纏線機,這是學生大膽探究,勇于創新的成果。這無疑就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們在再三感知彈簧、鋸條等物體的彈性,同時感受彈力的實踐活動中,有的學生提出“彈性”和“彈力”有區別這一獨特的見解,在提到彈性在生產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問題后,同學們討論熱烈,五花八門,由彈簧想到車減震、床墊、沙發,由弓箭想到各種槍的撞針;由足氣的球想到各種車的輪胎,同時提出并回答充氣的輪胎比木輪先進在哪里的問題。
四、學習方式上的整合
在科學課程中,提倡的是探究性學習,《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顯然,讓學生親歷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學會探究問題的策略,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 ,讓他們在進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以提出(發現)問題作為探究學習的開始;以科學探究活動作為學習的主要形式;以學生已有的經驗與認識作為基礎來建構知識;以事實和證據作為科學解釋的依據;以合作學習作為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開放作為探究學習的前提;以探究的過程作為評價的主要對象。
小學科學課的學習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實驗法和學生的思維方法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并伴隨著參觀、調查、訪問、宣傳等一些活動,這些方法的教學主要滲透在具體的探究活動中進行。
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倡導學習活動方式的多樣化,要盡可能地采取多種多樣的活動方式的理念。在內容組織或活動實施過程中,要求每一個主題盡可能采取考察調查活動、觀察活動、設計活動、實驗活動,從而,通過多樣化的活動方式,達到各領域之間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