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9 06:13: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國企深化改革工作計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Abstract: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mechanism,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will be fundamental change.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basic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as one of the enterprises managing archives work, must be subordinated to and serve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is center, and expounds the archives work should be how to renew the idea, deepen reform,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o continuously.
Key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 transform the mechanism, archives reform
中圖分類號:C2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必然要求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實現管理現代化;而邁入新時代的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是對國有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政企分開,轉換經營機制,增強企業活力。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生產經營為中心,以技術進步為重點,致力于生產建設,提高經濟效益。
國有企業在轉換機制的過程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將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作為企業基礎管理之一的企業檔案管理,若仍墨守陳規,必然不能適應企業深化改革的發展需要。在轉換機制中,企業檔案工作的深化改革,具有挑戰性的探索價值。筆者認為,國有企業的檔案工作,深化改革,拓寬新的服務領域,從而為促進經濟建設發揮積極的作用。
企業檔案工作對國有企業轉換機制的適應性
市場經濟,主要是指通過競爭、價格、供求等市場機制來調節和實現
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經濟運行方式。現代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不但包括物的商品市場,而且把一切涉及商品生產有關的科學技術、信息、人才、勞務等都推向市場,使這些領域也得到迅速發展,并對非經濟領域產生廣泛、強烈的影響。
國有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具體反映在四個方面:其一,企業的各種要素包括人、財、物在內,都要具有市場性,即企業市場化。其二,企業的一切活動要圍繞市場進行,一切目標要通過市場來實現。其三,企業的一切活動,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為首要目標。其四,企業必須竭盡全力,為市場提供合格的產品和優質服務,以滿足市場需求。
企業轉換機制后,生產經營成功的決策,將來源于及時、可靠的檔案信息資源,以及對其正確分析和使用。由于檔案工作是一項條件性和服務性較強的工作,它的生存與發展,無不受到社會外部條件的制約。就其本質而言,雖不屬于純經濟領域的活動,但它卻能參與包括經濟活動在內的一切社會活動,不僅能夠帶來社會效益,而且也能夠帶來經濟效益,具有一定的經濟功能。
檔案工作適應國有企業轉換機制的要求,需努力做到“三個轉變”:
1.1 檔案信息層次從一般性、經驗性,向高層次、綜合性轉變。不斷提高檔案信息的層次,為領導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為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服務。
1.2 檔案編研由零星、分散向集中、專題轉變。企業檔案部門,要以企業重大、關鍵的經營、生產、技術問題,作為檔案編研的重點課題和主要內容。使檔案編研,貼緊經濟建設的“需求線”。
1.3 檔案信息網絡由單方面向全方位轉變。要保持檔案信息靈敏的、暢通的渠道,企業檔案部門一方面要積極參加生產經營活動,拓展視野,擴大渠道;另一方面,要主動把檔案信息觸角伸向各個領域,做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基本覆蓋方方面面。
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轉換機制后的企業檔案工作,要真正發揮主觀能動性,要認真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檔案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鑒別、取舍和選擇,盡可能地趨其利而避其害,揚長避短,優勢互補。
轉換機制后企業檔案工作深化改革的抉擇
由于市場經濟具有企業行為自主化,資源配置市場化,經營管理法制
化的特征。企業的生產與經營成敗與否,已成為企業能否存在和發展的關鍵。實踐證明,不重視內部管理,企業就沒有活力,不重視技術進步,產品就沒有競爭力。企業檔案工作就是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為技術進步服務的一項不可缺少的基礎管理工作。市場經濟要求檔案工作改革和發展,這將引起挑戰,帶來機遇;面臨壓力,增加動力。促使企業檔案工作從深層次和新角度上“吐故納新”,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扎扎實實的業務基礎建設和開發檔案信息資源上來,為生產、經營服務。如何創造性地深化改革企業檔案工作,本人認為需從兩方面予以努力和實踐:
2.1 要樹立創新精神
面對市場經濟的現實,把檔案工作放到市場經濟的社會大環境中,探
尋最佳“結合”部,實現“接軌”,在主動適應上下功夫。比如企業轉型后,在廣泛的經營活動中,加強了經營計劃管理增加了預測、決策、規劃職能,健全了銷售服務系統,應運而產生了大量的企業經營檔案。這就需要我們摸索企業經營管理的規律,探討經營檔案的特點,從而探索經營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必將對企業經濟活動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要有強烈參與意識
在新機制的運作中,作為檔案工作者,要樹立強烈的參與意識,要以
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市場經濟的海洋里,發揮檔案這種知識載體的優勢,找準位置,勤奮工作,忠心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主對象。
企業檔案管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科研活動的各個環節有著不可分割和密切聯系。企業檔案工作的交叉性、實踐性也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地參與企業管理。關鍵在于要從形式上的制度化。轉入本質上的參與性,從文件材料收集的準確、系統控制措施,到企業全方位各環節職能管理上的參與。有了參與,才能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參與既能提高檔案案卷質量,又能提高檔案服務質量,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勞動,向科學管理要效率,為企業全方位多層次服務。
3. 企業檔案工作要服從并服務于經濟建設
企業檔案工作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在于它的服務性,即必須服從并
服務于經濟建設,多方位的開發利用檔案信息資源,充分發揮檔案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盡可能地為社會提供利用。檔案工作充分發揮服務功能的關鍵在于四方面:
3.1 檔案工作的服務由“封閉型”轉變成“開放型”,力求向企業各
個領域,各項工作提供綜合利用和開放服務。
企業檔案工作服務變“被動”為“主動”。打破傳統的服務方式,
可采用“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從過去被索取的靜態服務轉化為主動提供的動態服務。
企業檔案工作,在為各項職能管理當好助手的同時,還要為領導
的決策做好參謀,針對經濟活動的“疑點”、“難關”,源源不斷地提供并充分利用豐富的各種門類的檔案材料作為決策的依據和參考,并對執行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利用檔案信息,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措施。
鄭煤集團公司以其下屬的超化礦、米村礦、東風電廠的優良資產發起設立“鄭州煤電股份有限公司”,經中國證監會批準,公開發行A種股票8000萬股,鄭州煤電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股票簡稱:鄭州煤電;股票代碼:600121)。鄭州煤電成為國有煤炭企業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第一家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煤炭企業。鄭州煤電公司總股本30000萬股,其中鄭煤集團公司持國有法人股22000萬股,占總股本73.33%;社會公眾股8000萬股,占26.67%。上市發行的股票面值1元,發行價5.50元,上市后成功募集資金44000萬元。組建股份公司,發行股票并上市,實現產權多元化,由國有經濟改變為混合所有制經濟。鄭州煤電公司通過募集資金建設了告成煤礦和東風電廠二期工程,新增煤炭產量90萬t,發電量4億kWh[1]。鄭州煤電股份公司上市發行的社會公眾股中,經批準,其中10%可由公司高管和職工購買。股份制企業職工購買本企業股票,確認了對企業資產擁有了與其份額相應的部分所有權,使職工依此分享企業的經營利潤,加深了企業職工與企業相互依存的關系,也增強了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和對企業經營行為約束的意識。股票上市從證券市場融資,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最佳選擇。上市公司最大的特點在于可利用證券市場進行籌資,廣泛地吸收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從而迅速擴大企業規模,促進企業快速發展,同時,使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為企業增強活力。鄭州煤電上市時,由于受證券市場發行規模限制,當時只將兩個煤礦和一個電廠的資產投入上市公司,另外還有5個煤礦沒有上市。2011年,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鄭煤集團公司實施重大重組和增發新股同時進行。一是向社會投資者增發1億股,每股10.19元,可募集資金10.19億元;二是將趙家寨、白坪煤礦等價值44億元的煤炭資產裝入上市公司,把上市公司中的房地產資產,經評估價值11億元置換給集團公司,使上市公司煤炭主業更加精干,實現集團公司煤炭類資產整體上市。整體上市后通過增發新股再次募集資金,擴大了社會公眾股的股份,鄭煤集團公司持有股份由73.33%降為63.83%。國有股份逐步降低,使混合所有制經濟成份更趨合理化,更加有利于企業發展[2]。
1.2新建煤炭企業實現股權多元化
新建礦井項目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吸收社會股東參與煤礦建設。由集團公司與外部法人采取股份制等多種形式,共同組建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內部職工持股,吸收法人投資向社會募集資金,引進資本,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又一種形式。鄭煤集團白坪煤礦是首個采用股份制形式建設的新井,注冊資本2億元。鄭煤集團公司控股55%,出資11000萬元,其余45%由社會股東和公司職工共同投資。白坪公司按投資比例,組建公司董事會和監事會,以確保各方股東利益。企業重大事項由股東大會和董事會作出決議。各方股東都派人員參與企業管理。白坪礦井概算94647萬元,各方注冊資金2億元,礦井建設資金不足部分由新公司向銀行借款,各股東按比例對貸款進行擔保。白坪礦井建設由于采用新模式、新機制,僅用45個月建成年產180萬t的礦井,且當年投產、當年達產,3年實現利潤4.5億元,股東都得了豐厚的回報,創造了混合所有制經濟建設新井的典型范例。此后,鄭煤集團所有新建礦井都采取股權多元化形式建設[3]。1.3輔業改制單位國有股份退出或部分退出國有大中型企業在進入市場中,還面臨經營范圍過寬、主業不突出、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按照企業的戰略目標,煤炭企業以煤為主業,也可以發展煤、電、煤化工等為主業。主業確定后,其他如水泥廠、修造廠、建筑公司等多種經營單位為輔業。根據國家相關政策,為了使主業盡快做大做強,企業產品結構、資產結構、人員結構得到優化,對輔業進行改制。通過改制,輔業單位國有資本退出或部分退出,國有企業改制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促使輔業單位走向市場,自負盈虧。自2005年起,鄭煤集團公司對確認的25家輔業單位先后進行了改制。在改制過程中,確定改制形式及股權設置方案是關鍵環節。1)國有股權退出方案。具備一定市場生存能力的改制企業,但與集團公司主業關聯度不大,可直接改制為非國有企業,國有股份全部退出。集團公司不再參股和入股,由改制企業員工持股,經營者管理層持大股,改制后的企業為獨立法人、獨立核算、面向市場、自負盈虧[3],如商業公司、燃氣公司、印刷廠等。2)國有股份部分退出方案。部分企業與集團公司主體企業有關聯,其產品還要依賴主體企業的內部市場,如機械加工、礦山配件、水泥制品等。改制時要考慮企業的生產狀況和發展前景,可以保留部分國有股份,一般在20%左右,給企業較大的經營權。股權設置要以調動持股者的最大積極性為原則,一方面股權不能過于集中,管理層不能超過50%,過于集中不利于調動廣大職工積極性或可能損害小股東利益。另一方面也不能過于分散,股東人數太多影響企業重大決策,也可能導致在監督、控制方面缺乏動力和激勵[4]。經過5年的時間,25家輔業單位與改制前相比,銷售收入大幅提高,增長9.7倍;企業實現利潤大幅提高,由虧損全部扭虧為盈;職工收入大幅提高,增長2.7倍;企業從業人數下降2%。實踐證明,國有企業改制為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成功的,而股權結構、持股比例及法人治理結構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2煤炭企業深化國企改革是解危脫困的必然選擇
經過多年的探索,鄭煤集團公司在集團層面或者在上市公司實現了股權多元化,企業生產規模迅速擴大,走向了良性發展道路。但還要看到,由于煤炭企業自身特點和歷史形成因素,集團公司內企業間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很多問題在此次產能過剩危機中暴露出來。鄭煤集團公司與大多數煤炭企業一樣,產品結構單一,沒有形成產業鏈條,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差。當煤炭市場出現波動,對集團公司的生產和經營造成很大影響。非煤產業規模小且未形成規模生產,沒有完全和真正走向市場。另外,部分“僵尸企業”和因去產能而關閉的資源整合企業,涉及大量負債,這些債務都是集團公司統借統貸,礦井關閉退出后,留下大量負債,集團公司背起了大量債務,導致集團公司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當前,盡管煤炭市場呈階段性企穩向好的態勢,但煤炭企業生存發展嚴峻復雜的局面并沒有得到根本性好轉。面臨著改革脫困和轉型發展的雙重壓力,必須站在戰略高度,繼續推進國企改革向縱深發展。繼續深化改革,也成為鄭煤集團公司的必然選擇。
3煤炭企業要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
當前,國有企業改革正從頂層設計邁向施工階段,處于關鍵時期。2017年在產權制度改革、組織結構改革、僵尸企業處置、過剩產能化解、企業兼并重組、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等重點改革工作,必須加大力度,有序推進。深化改革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法人治理結構建設為關鍵,在重組盤活資產上有新招數,在管理創新上有新突破。基本工作思路是:堅持“以煤為主”,煤炭主業通過優化生產,去雜歸核,擴大利潤,做好加法;化解過剩和落后產能,分離企業辦社會,處置不良資產,清理欠款債務,做好減法;構建創新驅動機制,提高質量效益,提升運營水平,做好乘法;樹立人均功效概念,分流安置富余人員,倒逼減人提效做好除法。
3.1全面深化改革與解危脫困、轉型發展相結合
1)繼續發揮鄭州煤電在證券市場的融資優勢。鄭州煤電作為鄭煤集團公司控股的上市公司,已經實現煤炭板塊整體上市,要充分發揮鄭州煤電在證券市場的融資平臺,加快發展,做大做強。鄭州煤電總股本10.15億元,其中集團公司持有6.48億股,占總股本的63.83%。目前鄭州煤電國有股份在絕對控股的情況下,仍有13%的減持空間,待股票價格達到一定高度,再減持股票,在證券市場出售,預計可再融資10億元,使國有股權戰略性減持。同時上市公司規范經營,業績良好,創造條件,可以再次配股和增發新股,再次募集建設資金。推進資產證券化,拓寬融資渠道。擬將鄭州煤電應收賬款7.3億元資產證券化,發行債券。2)堅持新建項目實現股權多元化,建立相適應的法人治理機構。推進煤電一體化戰略,已與華潤電力簽訂登封電廠和告成煤礦煤電一體化合作項目,與大唐集團簽訂合作建設三門峽1×100萬KW機組項目。積極推進內蒙古錫盟煤電基地2×100萬KW超超臨界空冷低排放坑口電廠建設。這些新建項目,一開始就是股份制企業,混合所有制產權。全面深化與電力企業的戰略合作,以資產資本為紐帶,建立完善“供煤、供水、供熱+煤炭供需長期協議”合作模式,積極發展“煤炭+優勢產業”,推進與其他電力企業、燃煤電廠、地方供暖企業資產重組。大平礦鋁資源開采項目已完成資產評估工作。本項目擬出售49%的產權,引進主業匹配、管理規范、具有資金和技術優勢的戰略投資者,組建股份公司,實現股權多元化。以上國有控股企業,在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同時,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實行外部董事派出制度和外派監事制度,培養一批德才兼備、業務精通、勇于擔當的董事和監事隊伍;打造一批政治堅定、善于經營、充滿活力的職業經理人。
3.2加快化解過剩產能工作
鄭煤集團公司已關閉礦井29對,去產能516萬t,完成國家下達計劃。在保證生產經營秩序、職工利益、企業穩定的前提下,通過內部分流、外部就業、內部退養、分離移交、離崗長休等措施,多渠道、多途徑分流安置職工,努力做到轉崗不下崗,轉業不失業,已經分流安置8475人。其中,內部退養3865人,轉崗安置1276人,解除勞動合同1651人,其他(退休、再就業中心托管、傷病致殘)1683人。
3.3以改革促管理,以創新促管理
鄭煤集團公司轉變管理職能邁出關鍵步伐。進一步明確集團功能定位,集團層面管戰略、管方向、管指標、管考核、管監督,職能定位是服務基層,支持基層。集團公司將構建“決策中心——利潤中心——資金中心”組織體系。總部職能部門實行大部制,機關實行4大部管理,即生產部、經營部、政工部、后勤部,部處室減少90%,機關管理人員由598人減至100人,壓減83%。處級領導干部由71人減至10人,壓減86%。每年可減少管理費用近4000萬元。從一般職員到部門領導,全部公開招聘,打破行政級別,實行任期制,按崗定薪,崗變薪變,年度考核,末位淘汰。全面清理和規范集團公司管理職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分批下放安全生產、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物資采購、銷售管理等11個方面管理權限。激發二級單位自我改革、自主發展的積極性。
3.4處置“僵尸企業”
鄭煤集團公司下屬企業戶數123家,其中二級單位84家,三級以下的非煤產業多數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經過摸底排查,決定重組整合一批,股份制改造一批,轉讓一批,剝離移交一批,依法清理一批,堅持有進有退,加大國有經濟布局戰略調整和企業戰略性改組力度。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深化企業改革、提質增效和結構調整的重點工作,集團公司成立了處置“僵尸企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僵尸企業”相關對策,指導和組織有關單位開展處置“僵尸企業”工作。制定了工作方案,力爭用2年的時間基本完成“僵尸企業”處置任務。對關停企業逐一進行排查梳理,研究論證,初步確定15家企業為“僵尸企業”,分別按照4種類型處置。1)兼并重組類。通過股權轉讓,引入戰略投資者,設施兼并重組,盡快盤活有效資產,如龍力水泥公司等。2)轉讓退出類。對資產規模較小的企業,經過評估公開轉讓,職工安置要到位;對資產規模較大的企業,利用河南省資產經營公司處置不良資產平臺,運用市場化方式進行處置,實現資產價值最大化。如商丘中亞化工公司、穎青化工公司、連云港療養院3家。3)清算注銷類。對嚴重資不抵債、沒有前景的企業,按照“養人不養單位”的原則,對有效資產進行盤活處理,對職工進行分流安置,對債權債務進行清理,對公司進行清算后依法進行注銷。如水泥廠、特種水泥廠、錦都飯店、輕化公司、鄭銀礦業公司等。4)破產清算類。對已關閉退出的兼并重組礦井,依法加快破產清算工作進度,通過人民法院實施關閉破產程序,完成破產程序后依法注銷。
3.5剝離和移交企業辦社會職能
1)企業退休人員移交社會化管理。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是指職工辦理退休手續后,其管理服務工作與原企業分離,人員移交街道(鄉鎮)和社區實行屬地管理,由社區提供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退休人員重癥慢性病申報、走訪慰問、社會公益、困難救助等服務。原則上按企業退休人員的戶口所在地或常年居住地進行移交。通過推進社會化管理服務,使退休人員晚年生活質量得到組織管理和服務上的保障。鄭煤集團公司現有退休職工25508人,分布在全國17個省(直轄市)和104個縣,僅河南省內就分布在79個縣(市)區。所有退休人員都要按照《企業退休人員移交社區管理花名冊》《企業退休人員移交地情況調查表》《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基本信息表》三表規定逐一進行信息填寫核對,且要與本人見面、簽字確認。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是解決企業辦社會問題,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措施,也是2017年深化國企改革,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的重點任務。此項工作計劃2017年8月底前完成。2)“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是指國有企業將家屬區水、電、暖和物業管理職能從國有企業剝離,轉由社會專業單位實施管理。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供水、供電、供熱(供氣)及物業管理分離移交,是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國有企業減輕負擔,集中精力發展主營業務,也有利于改善職工居住環境。鄭煤集團公司的“三供一業”移交工作,供水涉及25613戶,供電涉及38489戶,供熱涉及12139戶,物業25662戶。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制定了《“三供一業”維修改造管理辦法》《“三供一業”維修改造資金管理辦法》,明確維修改造資金實行專戶、專賬、專人、專管、專審、專用,明確管理責任,加速推進。目前,“三供一業”維修改造工作正在有序進行,21個家屬區11404戶居民已完成物業改造設計及方案會審。“三供一業”維修改造共爭取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7.03億元,資金已全部到位。要求2017年年底前完成改造,盡快移交。3)企業的醫療機構改革。隨著國企改革的深入推進,對煤炭企業特有的職工醫院也要加快進行,作為深化改革、剝離企業辦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經過多方調研,最終選定天津民生醫院管理有限公司作為集團公司總醫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合作伙伴,雙方舉行了合作簽約儀式。通過引進天津民生醫院管理集團的專業管理、學科建設、品牌植入、資金支持,使鄭煤集團總醫院的產權多元化,同時獲得長期發展所需的優質醫療品牌、專業的醫院管理、充沛的資金和醫師隊伍等,引進國內外優質醫療資源,快速提升鄭煤集團總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從而形成“大綜合”“強專科”的現代綜合醫院,把鄭煤集團總醫院建成鄭州西區的區域醫療中心。合作協議還約定了兩個保持:保持現有總醫院管理團隊及職工隊伍穩定,職工待遇在現有基礎上只增不減,逐步提高;保持醫院服務于鄭煤集團的職責不變,繼續全力以赴為鄭煤集團安全生產、應急搶險救援、離退休人員提供醫療保障服務。總醫院作為改革的試點,另有7家職工醫院的改革都在抓緊推進中。4)幼兒教育剝離改制。幼兒教育剝離改制工作方案制定,7家幼教機構將全部在產權交易中心掛牌,出讓股權。
作者:張玉東 單位:鄭州煤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1]張海鵬,張玉東.新常態下煤炭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對策探討[J].煤炭經濟研究,2015,35(11):36-40.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6-000-01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了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同時,又指出,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實現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的重要講話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進加強明確了方向目標、重點任務和基本遵循。那么,如何改進和加強國有企業職工在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調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實現國有企業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怎樣適應這個新形勢、新要求,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層次和水平,努力為企業生產經營服務,是擺在我們每個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穩定的有力保證。但是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價值取向日趨多樣性,這些都給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如何面對新情況、適應新形勢,研究新問題,創出新路子,責無旁貸已成為每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當務之急。因此,必須不斷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著力于教育人、溫暖人、激勵人,致力于平心態、暖心房、穩心緒,引領職工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最大限度地凝聚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共識和力量。
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應對職工思想意識形態變化的內在需求
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國有企業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國企工作者們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的精神也不斷得以繼承和發揚。但我們應該看到,職工隊伍隨時代在發生變化,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職工的思想觀念也有了轉變。針對這些情況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職工思想政治教育,以不斷提高職工團隊凝聚力和進取精神。
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適應國有企業適應發展環境變化的需要
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建立以來,給國有企業的發展內、外部環境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價值觀、生產理念、職業道德等思想意識形態的變化,對國有企業職工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在這種內外環境巨變的新形勢下,加強國有企業職工思想政治教育,是確保職工保持正確的價值觀,提升思想認識,建立新型生產關系的重要保障。
三、國有企業的特殊性要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比其他行業而言,國有企業有其特殊性。尤其是煤炭企業,從工作環境來說,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使得職工的工作條件相對惡劣、勞動強度大、安全風險較高。因此,要培養職工對工作的吃苦和敬業精神,就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發揮。由此可見,國有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大有可為,提升大有作為。”那么,如何推進思想政治工作思維理念、運行模式、指導方式、方法手段創新呢?筆者認為:
(一)要有新的觀念
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實現創新發展,首先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打破思維定式。一要強化網絡思維。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為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值得我們積極去開發和運用。二要強化法治思維。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樹立法治思維,學會運用法治方式調解企業內部矛盾,努力形成依法辦事、用法解決問題、靠法化解矛盾的良好法治氛圍,推動國有企業在法治軌道上健康和諧發展。三要強化服務意識。企業的中心任務是生產經營活動,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與生產經營活動有機結合,避免“兩張皮”現象的發生,從而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確保穩定。
(二)要有新的思路
一要增強工作計劃性和條理性。對工作要講章法,但絕不拘泥于章法,注重在實際工作中進行方式方法的變通。二要增強大局意識。要學會從全局和整體出發,來思考和謀劃工作,不能夠打盆說盆、打罐說罐,頭疼治頭、腳疼醫腳。三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在統籌思考的基礎上,要善于抓住“關鍵少數”,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四要用聯系的觀點思考工作,為職工在思想上解惑,在精神上解憂,在文化上解渴,在心理上解壓,以“供給”激活“需求”,實現“供需兩旺”。
(三)要有新的方法
高度認識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選擇。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必將為中央企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發展產生強大推動力。在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我國市場經濟立法進程將不斷加快,保障公平競爭的法律規范將更加完備;依法行政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的深度和廣度將進一步加大;公正司法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得到有效保障,司法公信力將明顯提高;全民法治觀念進一步增強,各類社會主體的依法治理能力也勢必大幅提升。所有這些,都將為中央企業改革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環境,同時也對中央企業平等適用法律、公平參與競爭、依法合規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挑戰。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內在要求。隨著國資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大都是比較難啃的硬骨頭,包括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組建和授權運作,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規范發展,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等等。全面深化改革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改革必然帶來利益關系的調整和法律關系的重構,因此,改革越是艱難,越要依法合規。中央企業只有全面提升依法治企能力,自覺將改革精神與法治思維有機結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制度,規范運作,才能落實好各項改革措施,有效避免在實踐中出現重大矛盾和問題。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中央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近十幾年來,中央企業經過跨越式發展,資產規模不斷擴大,經營指標大幅攀升,經濟效益顯著增加。而國內外大企業經驗教訓表明,企業越大,其經營發展就越依賴法治。正如一艘巨輪在大海航行,法治就是壓艙石。如果離開了法治的保障,很有可能帶來巨輪傾覆的大風險。未來一個時期,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任務很重,提質增效和保增長的壓力也不小。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市場需求不足、產能過剩以及融資成本偏高等不利因素,中央企業平衡短期增長與長期發展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與此同時,中央企業還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內外部法律挑戰。從國內市場監管看,有關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的統一規范更加嚴格;從國際經貿規則看,對國有企業的特殊約束將逐步加大。在這些挑戰面前,中央企業只有信法守法用法,才能使企業巨輪在市場經濟中乘風破浪駛向遠方,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全面打造法治央企,是企業法制工作向更高目標邁進的強大動力。打造法治央企,是中央企業依法治企的升級版,代表著企業法制工作的新高度。法制工作的價值,始終體現在保障和促進企業改革發展的大局上。當前,中央企業主營業務伴生的傳統風險依然很多,重組整合遇到的風險問題錯綜復雜,國際化經營中的境外風險更加凸顯,社會各界對央企廣泛關注期待的輿情風險交織呈現。可以說,各種風險“警報聲”不絕于耳,中央企業對風險防范的需求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迫切。然而,當前中央企業一些領導干部運用法治化解風險的能力仍然不強,對法制工作的重視程度仍有待提高,企業法律顧問的配備比例不足,隊伍的能力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企業快速增長的法律需求。因此,在順利完成三個三年目標基礎上,將央企法制建設全面提升到法治央企建設,這既是企業應對法律風險挑戰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企業法治建設進程中要實現的一次新飛躍。
準確把握法治央企的核心內涵。
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要求中央企業根據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任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努力將企業打造成為對外依法經營、對內依法治理的法治社會模范成員。要深入理解法治央企的精神實質,準確把握法治央企的核心內涵。
首先,法治央企是依法治理的企業法人。要使法治成為企業各級領導干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價值觀。企業治理結構要依法構造,各治理主體要按規履職。企業規章制度體系要健全完備,制度執行要嚴格有效。全員合規意識要牢固樹立,依法辦事和按章操作要成為廣大員工高度自覺的行為習慣。
其次,法治央企是誠信守法的經營實體。要帶頭遵守國家各項法律法規,堅決杜絕違法牟利現象,為全民守法作出表率。要崇尚契約精神和誠信精神,重合同、守信用。支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善于依法維護企業權益,切實保障國有資產安全。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充分發揮以總法律顧問為核心的法律顧問隊伍作用,確保法律審核全面到位,企業經營發展的法律支撐和保障堅強有力。
此外,法治央企是公平競爭的市場主體。要在遵守市場規則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自主平等、規范有序的市場行為,引領帶動各類所有制企業共同營造法治化的市場環境。要重視倡導公平正義,自覺維護市場秩序,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要進一步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意識,熟練掌握國際規則和東道國主要法律,逐步取得有關國際規則制訂的話語權。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國家如此,企業亦如此。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使法治成為中央企業實現做強做優、世界一流目標的基本遵循和保障,這是中央企業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中承擔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職責。我們一定要大力彰顯法治精神,增強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經濟的踐行者、推進者和帶動者。
今后一個時期中央企業法制工作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
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必然要求中央企業法制工作在順利完成三個三年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再深化、再提升、再創輝煌”。今后五年(2015―2019年),中央企業法制工作的總體目標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中央企業改革發展中心任務,按照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的總體要求,力爭再通過五年努力,進一步深化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法律顧問制度和法律工作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合規管理能力和依法治企能力,中央企業以總法律顧問為核心的法律顧問隊伍全面實現專職化,法律人員配備比例接近國際同行業標準,全部中央企業法制工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三分之一以上企業力爭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努力為中央企業改革發展、做強做優提供更加堅實的法律支撐和保障。
根據上述總體目標,下一階段中央企業法制工作的重點任務是:
繼續推動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建設再深化。
這是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服務企業改革發展、更好發揮作用的核心要求。要圍繞法治央企建設,進一步拓寬企業法律風險防范領域。結合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規范開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等重點改革任務,嚴格開展法律審核,確保企業各項改革于法有據,切實加強產權保護,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要著力將法律服務全面融入企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和國際化經營,重視處理好風險與商機的平衡,以更加完備的法律風險防范機制促進中央企業提質增效升級。要加快建立全集團統一的法律管理信息系統,運用信息化手段使法律審核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剛性約束,從而有效實現法律風險防范的全覆蓋。要針對境外企業法律風險高發頻發領域,深入研究制訂法律風險防范的具體措施,妥善應對境外重大法律糾紛案件,堅持獨立法人地位,有效防范因“刺破公司面紗”帶來的法律風險。
繼續推動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建設再深化。
加強和深化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建設,是推動中央企業法制工作再上新臺階的重要組織保障。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關于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的要求,切實把進一步健全完善中央企業法律顧問制度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在組織建設方面的重點任務。要繼續推進總法律顧問的專職化和專業化,全面落實總法律顧問職責。在業務規模大、國際化程度高、法律工作機制完備的企業,積極探索推動專業素質高、管理能力強的總法律顧問進入核心決策層。要適應企業法律顧問執業資格制度的改革要求,深入研究企業法律顧問能力評價機制,抓緊推動建立并積極發揮全國性企業法律顧問協會的作用。要進一步加大企業法律顧問培養力度,健全保障激勵機制,拓寬職務職級和專業技術晉升通道,深入開展企業法律顧問崗位等級資格評審工作。努力打造一支適應法治央企建設需要、能與國際法律同行同臺過招的優秀法律顧問隊伍。
繼續推動企業法律工作體系建設再深化。健全完備的法律工作體系,是進一步提升中央企業法制工作層次水平的重要基礎。要全面促進法律工作體系不斷完善提高,確保在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和作用發揮三個方面同步推進。要科學界定企業法律部門承擔的法律管控、法律服務、法律監督等職責,深入推動法律管理與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效融合。要加快健全中央企業境外法律工作體系,大力推動在境外重要子企業全面設立法律事務機構或配備專職法律顧問。要積極開展與國際跨國公司法律工作的對標,加快制訂本企業法律工作規范和指引,全面明確法律工作內容、程序和手段方法,努力提高企業法律工作規范化、標準化水平。
努力實現企業合規管理能力再提升。大力加強合規管理,是未來一個時期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應對法律規則變化、支撐企業穩健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所有中央企業都要堅持把依法合規作為業務開展的前提、檢驗結果的標準,在處理合規管理與經營業務的關系上,要始終堅持合規要求高于經濟利益,業務活動遵守合規制度,對違規行為實行“零容忍”。要盡快建立統一有效、全面覆蓋、內容明確的合規制度準則,健全企業前期防范、過程控制及違規懲處機制。要結合各企業實際,探索建立分工負責、協同聯動的合規管理工作體系,明確由總法律顧問牽頭,法律部門作為合規管理綜合部門,相關業務部門和紀檢審計監察等部門共同參與、齊抓共管。要突出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反商業賄賂以及環境資源、稅務、勞工、知識產權等合規管理的重點領域,面向企業領導干部、關鍵崗位人員、海外工作人員等重點人群,有針對性地加強合規教育培訓,加快形成全員合規的良性機制。
努力實現依法治企能力再提升。不斷提升依法治企能力,是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央企業法制工作的最終目標。未來五年,要持續強化企業各級領導的法治思維,將企業領導干部集中學法制度化、常態化,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的重要指標。要深入推動將依法治企成效納入所屬子企業考核體系,積極探索具體有效的考核辦法。要進一步提高中央企業依法治理水平,高度重視公司章程作為企業內部的統領性、基礎性規范作用,依法明確公司治理各主體間的職責權限。要依法規范中央企業對子企業行使股東權,加快完善授權委托制度,正確處理好維護出資人權益與尊重子企業經營自的關系。要深入培育中央企業法治文化,努力為依法治企能力的再提升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
推動落實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新五年規劃的工作要求
上述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是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新的五年規劃。為確保完成,再提出五點工作要求: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中央企業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實施新的五年規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具體舉措。我們要從推動國資國企改革、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抓緊研究明確新五年規劃的領導責任和工作責任,實行任務到崗、責任到人,健全相關督促檢查和獎懲機制,確保這項工作落實到位。
制訂計劃,落實方案。所有中央企業都要以新五年規劃為依據,結合本企業實際,認真抓緊制訂具體工作計劃和方案,把準時間節點,細化分解任務。要在制訂方案中注重鞏固三個三年目標成果,防止工作滑坡。要突出問題導向,將解決本企業法制工作的薄弱環節作為下一步工作的落腳點。要加強調研論證,切實摸清底數,明確對照指標,確保各項措施可操作、可檢查、可考核。要在實施方案中注重將落實新五年規劃與支撐企業重點業務、保障企業重大項目結合起來,把能否依法促進企業提質增效升級作為檢驗法制工作的重要標準,爭取做到邊實施邊見成效。
突出重點,深化提升。新五年規劃的重點任務,概括起來就是“繼續推動三項建設再深化,努力實現兩種能力再提升”。要準確把握各項重點任務的內在聯系,做到環環相扣、協同推進。要始終以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為核心,以法律顧問隊伍建設為抓手,以深化完善法律工作體系為基礎,全面提高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水平。要將合規管理能力的提升,作為當前推進依法治企的重中之重,盡快建機制、定規則、成體系。要重視總結實踐成果,通過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手段,將依法治企的工作要求切實轉化為企業各部門、各業務板塊的行為準則和規范。
大膽探索,分類指導。中央企業在實施新五年規劃中,要堅持區分不同子企業的法律需求,因企施策,分類指導。要針對上市企業與非上市企業的不同特點,將證券市場準則和有關監管要求,融入上市企業的法律管理。要區分境外子企業與國內子企業面臨的不同法律環境,注重將國際經貿規則、東道國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納入境外子企業投資并購、開展國際貿易法律審核的重點內容。要根據資本運營企業與實體企業的區別,針對資本運作法律風險防范的特點,著重加強項目的法律盡職調查和決策的法律程序監督。要區別混合所有制企業與國有獨資企業,對混合所有制企業重點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行使股東權利等方面把好關。
廣泛宣傳,營造環境。中央企業要以全面建設法治央企為契機,積極宣傳落實新五年規劃的重要意義,努力爭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要重視調動企業各職能部門的積極性,凝聚合力,協同推進。要按照四中全會要求,深入開展企業全員法治教育,持續推進普法工作,積極創新法治宣傳形式,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職工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2014年10月1日,《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正式施行,中央企業要依據條例及時公示信息,維護企業信用,努力在全社會展示誠信央企、陽光央企的良好形象。
為切實做好對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新五年規劃指導推動工作,國務院國資委將采取以下三項措施:
第一,強化兩類指導。一是貫徹四中全會精神,結合中央企業實際,研究制訂全面推進法治央企建設的指導意見,推動落實法制工作新五年規劃各項目標任務。二是針對國資國企改革發展中有關法律風險防范的新情況新問題,研究出臺有關工作指引,進一步發揮法治在企業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中的支撐保障作用。
第二,完善兩項制度。一是繼續推動完善企業法律顧問管理制度,積極參與“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相關改革任務的落實工作,努力爭取在立法層面進一步明確企業法律顧問的組織體系、職責范圍和總法律顧問的職責定位、職級待遇等。二是探索完善企業法律顧問評價制度,加強與相關部委的溝通協調,研究建立企業法律顧問能力評價體系,逐步構建企業法律顧問專業技術晉升渠道,統籌發揮全國性企業法律顧問協會的作用。
第三,推動兩個交流。一是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跨行業、跨區域的學習交流,樹立國內先進、世界領先的標桿企業,宣傳推廣法制工作的好經驗和好做法。二是積極推動中央企業與地方國有重點企業的廣泛交流,在法制工作領域互相取長補短、加強“央地合作”,充分發揮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新五年規劃的示范帶動作用。
最后,關于中央企業法制工作,我再強調三點:
第一,四中全會的召開為中央企業法制工作迎來了又一個春天。面對法治建設的大好形勢,中央企業法治工作隊伍要抓住機遇,借力發力,突破重點,攻克難點。關于四中全會提出的剛性要求和國資委作出的明確部署,中央企業要逐條對照、加以落實。
×⒈企業共青團面臨著挑戰,同時也存在機遇。
×企業由過去以思想政治為先導轉變到現在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不可避免地會把共青團工作降到了一個較低的地位,青工對于“您對近年來企業團組織及其工作的總體評價是:”的青工認為團組織“在企業中的地位”沒有變化或不如過去,的青工認為近年來“團組織的自身發展”上駐足不前或不如過去。同時,共青團工作離不開各級領導的支持和團員青年的積極參與,而現階段,只有——不到半數的青年認為本單位領導比較重視和支持團的工作,有的青年認為本單位領導不太重視團的工作。并且,由于共青團工作目前普遍存在著對團員青年的教育形式不夠,大環境影響小環境,大氣候影響小氣候也造成團員青年組織觀念淡薄。更重要,是目前企業共青團組織開展活動形勢陳舊,手段單一。面臨企業改革改制,共青團工作存在著一些方面的不適應,反映到青工當中則的人認為“工作內容缺乏吸引力”;的青工認為“新的機制沒有形成”;的青工認為“組織設置不靈活”。團組織如何圍繞企業的工作核心,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基礎,突出中心,統籌安排,積極有效地開展活動,是當前企業共青團工作面臨的嚴峻挑戰。
×但是,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要得到長足的發展,還得靠人,特別是具有創新意識和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年輕人,企業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發揮出青年人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企業的技術才能有進步,隊伍的活力和凝聚力才會進一步增強,這樣企業團組織仍舊有獲得長足發展的機遇和空間。廣大團員青年對于團組織在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中所面臨的前景具有客觀的分析:認為“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的占,認為“挑戰嚴峻,需要下大力氣才能解決”的占有;認為“是進一步發展的機遇”的也占有;只有的團員青年認為“生存和發展比較困難”,其余的則認為“和以前差不多,不會有變化”。同時,對于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共青團組織,團員青年仍然寄予厚望:“您認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企業團組織有什么影響”(限選一項)中選擇“地位和作用會有一定提高”的占,選擇“地位和作用將大大提高”的也有,選擇“地位和作用會有所下降”的只有。
×⒉企業共青團組織要立足于青年需求,充分體現“雙服務”職能。
×團的工作對象是青年,要做好工作,出好點子,就要了解青年的實際需求,才能切實地貼近青年,深入基層,服務一線。“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改制,您認為企業共青團應主要在哪些方面發揮作用?”問題當中,選擇“培養高新人才,提高青年素質”的占有;選“推動企業文化的發展”的有;選擇“創新創效,促進創新機制的形成”的有。青工對于本題的選擇也是對共青團組織提出了要求:要更好地體現團組織的“雙服務”作用,服務企業,服務青年。在問及“您認為在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改制中,青年最需要團組織提供的服務是(可多選)”在八個備選項中,選擇“崗位技能培訓,提高素質”的團員青年高達,其次有的青年選擇了“提供學習和發展機會”;的青年選擇“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的青年選擇“維護青年合法權益”;的青年選擇“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廣大團員青年對于共青團工作并非漠不關心,而是給予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在企業改革改制日益深化的條件下,您希望企業團的活動應如何進行?(限選一項)”團員青年紛紛獻計獻策,的青年認為企業團的活動應該在企業內部深入開展,有的團員青年建議與其他企業聯合開展。而對于企業團組織的品牌活動“科技創新創效”活動,團員青年有如下評價:的青年認為“是個好活動,但單憑團組織難以搞好,要聯合有關方面”;同時有的青年認為創新創效活動“符合企業和青年發展的需求,應大力開展”。對于企業共青團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廣大團員青年參與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年您參加了幾次團組織開展的活動”有接受調研的團員青年至少參加過次以上,并且有的團員青年參加團組織的活動次以上。
×調查表明:工廠團的工作有一定趨于良好的發展態勢,在服務企業經濟建設,服務團員青年成長成才方面開展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也應看到,團的工作離團員青年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就是我們下步工作的動力。團的工作重心是和團員青年的自身需求相一致的,我們要根據廣大團員青年的需求,我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強團的建設,更加充分地體現“雙服務”職能,更好地服務企業,更好地服務青年。
×⒊對于未來共青團工作的思考
×企業的改革轉制給團的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要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站在青年成才的角度,明晰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計劃,組織開展活動。
×首先,應從共青團組織建設上入手,在基層團支部書記的選拔過程中,引進競爭機制,崗位競聘,能者上,庸者下。嚴格到期換屆制度,更多地吸引有能力,有熱情,有信心的有為青年成為團的干部,使團干部崗位成為青年展示自我,鍛煉能力的舞臺,避免因團干部長期不換屆而滋生的懶惰和應付思想。
×同時建議工廠能夠大力起用青年人才,“不壓擔子難成才,少壓擔子晚成才”。此次接受調研的青工為什么會對于大量改革與發展問題認識模糊,主要原因是參與的少。在工廠技術、管理以及工序間的關鍵崗位,青年沒有機會擔當重要角色,壓力不大,成才速度相對較慢,回顧一下工廠評聘的青年拔尖人才、技術骨干、技師、高級技師當中,歲以下的青年比例不到!如果不改變目前狀況,那么再過幾年能被評上的青年骨干,已經不再年輕了。企業的改革與發展需要青年積極參與,以高漲的熱情投身其中,青年的價值體現需要企業賦予責任與使命,這樣才能形成企業與個人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企業由過去以思想政治為先導轉變到現在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不可避免地會把共青團工作降到了一個較低的地位,青工對于“您對近年來企業團組織及其工作的總體評價是:”的青工認為團組織“在企業中的地位”沒有變化或不如過去,的青工認為近年來“團組織的自身發展”上駐足不前,或不如過去。同時,共青團工作離不開各級領導的支持和團員青年的積極參與,而現階段,只有——不到半數的青年認為本單位領導比較重視和支持團的工作,有的青年認為本單位領導不太重視團的工作。并且,由于共青團工作目前普遍存在著對團員青年的教育形式不夠,大環境影響小環境,大氣候影響小氣候也造成團員青年組織觀念淡薄。更重要,是目前企業共青團組織開展活動形勢陳舊,手段單一。面臨企業改革改制,共青團工作存在著一些方面的不適應,反映到青工當中則的人認為“工作內容缺乏吸引力”;的青工認為“新的機制沒有形成”;的青工認為“組織設置不靈活”。團組織如何圍繞企業的工作核心,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基礎,突出中心,統籌安排,積極有效地開展活動,是當前企業共青團工作面臨的嚴峻挑戰。
×但是,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要得到長足的發展,還得靠人,特別是具有創新意識和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年輕人,企業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最大限度地發揮出青年人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企業的技術才能有進步,隊伍的活力和凝聚力才會進一步增強,這樣企業團組織仍舊有獲得長足發展的機遇和空間。廣大團員青年對于團組織在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中所面臨的前景具有客觀的分析:認為“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的占,認為“挑戰嚴峻,需要下大力氣才能解決”的占有;認為“是進一步發展的機遇”的也占有;只有的團員青年認為“生存和發展比較困難”,其余的則認為“和以前差不多,不會有變化”。同時,對于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共青團組織,團員青年仍然寄予厚望:“您認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對企業團組織有什么影響”(限選一項)中選擇“地位和作用會有一定提高”的占,選擇“地位和作用將大大提高”的也有,選擇“地位和作用會有所下降”的只有。
×⒉企業共青團組織要立足于青年需求,充分體現“雙服務”職能。
×團的工作對象是青年,要做好工作,出好點子,就要了解青年的實際需求,才能切實地貼近青年,深入基層,服務一線。“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改制,您認為企業共青團應主要在哪些方面發揮作用?”問題當中,選擇“培養高新人才,提高青年素質”的占有;選“推動企業文化的發展”的有;選擇“創新創效,促進創新機制的形成”的有。青工對于本題的選擇也是對共青團組織提出了要求:要更好地體現團組織的“雙服務”作用,服務企業,服務青年。在問及“您認為在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改制中,青年最需要團組織提供的服務是(可多選)”在八個備選項中,選擇“崗位技能培訓,提高素質”的團員青年高達,其次有的青年選擇了“提供學習和發展機會”;的青年選擇“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的青年選擇“維護青年合法權益”;的青年選擇“提供信息咨詢服務”。
×廣大團員青年對于共青團工作并非漠不關心,而是給予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在企業改革改制日益深化的條件下,您希望企業團的活動應如何進行?(限選一項)”團員青年紛紛獻計獻策,的青年認為企業團的活動應該在企業內部深入開展,有的團員青年建議與其他企業聯合開展。而對于企業團組織的品牌活動“科技創新創效”活動,團員青年有如下評價:的青年認為“是個好活動,但單憑團組織難以搞好,要聯合有關方面”;同時有的青年認為創新創效活動“符合企業和青年發展的需求,應大力開展”。對于企業共青團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廣大團員青年參與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年您參加了幾次團組織開展的活動”有接受調研的團員青年至少參加過次以上,并且有的團員青年參加團組織的活動次以上。
×調查表明:工廠團的工作有一定趨于良好的發展態勢,在服務企業經濟建設,服務團員青年成長成才方面開展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也應看到,團的工作離團員青年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就是我們下步工作的動力。團的工作重心是和團員青年的自身需求相一致的,我們要根據廣大團員青年的需求,我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強團的建設,更加充分地體現“雙服務”職能,更好地服務企業,更好地服務青年。
×⒊對于未來共青團工作的思考
×企業的改革轉制給團的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要站在企業發展的角度,站在青年成才的角度,明晰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計劃,組織開展活動。
×首先,應從共青團組織建設上入手,在基層團支部書記的選拔過程中,引進競爭機制,崗位競聘,能者上,庸者下。嚴格到,期換屆制度,更多地吸引有能力,有熱情,有信心的有為青年成為團的干部,使團干部崗位成為青年展示自我,鍛煉能力的舞臺,避免因團干部長期不換屆而滋生的懶惰和應付思想。
×同時建議工廠能夠大力起用青年人才,“不壓擔子難成才,少壓擔子晚成才”。此次接受調研的青工為什么會對于大量改革與發展問題認識模糊,主要原因是參與的少。在工廠技術、管理以及工序間的關鍵崗位,青年沒有機會擔當重要角色,壓力不大,成才速度相對較慢,回顧一下工廠評聘的青年拔尖人才、技術骨干、技師、高級技師當中,歲以下的青年比例不到!如果不改變目前狀況,那么再過幾年能被評上的青年骨干,已經不再年輕了。企業的改革與發展需要青年積極參與,以高漲的熱情投身其中,青年的價值體現需要企業賦予責任與使命,這樣才能形成企業與個人雙贏的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一是全力完成收入任務,力爭實現收支平衡。截至11月底,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5547萬元,同比增長23.8%;預計全年能完成人代會批準的目標任務49230萬元。到11月,全縣一般公共預算實現支出180350萬元,同比增長1.9%;預計全年完成支出189000萬元,較上年增加15260萬元。通過盤活存量、調整結構,努力實現全年收支平衡。
全縣基金預算支出完成18329萬元,同比增加9522萬元,增長108.1%。
二是優化結構,推動平穩運轉。堅持“過緊日子、過好日子”,預計全年壓減一般性支出10%以上,民生支出占比超過一般公共預算的70%;我縣“六保”“六穩”工作有序推進,財政運行良好。
三是全力保障,確保扶貧成效。緊緊圍繞脫貧攻堅規劃和目標任務,聚集“兩不愁、三保障”,科學規劃安排扶貧項目資金。截至11月底,2020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總投入6891萬元,比2019年增加3884萬元,增長130.9%,其中,縣級配套資金3181萬元,比2019年增加1166萬元,增長57.62%,形成財政扶貧資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扶貧投入同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相適應,有效保障脫貧攻堅資金需求。
四是主動作為,抓好重點工作。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全力保障重點工作投入,投入肺炎疫情防控資金3344.1萬元;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資金3989.96萬元;鄉村振興12532.44萬元;脫貧攻堅縣級配套資金3281萬元;助力企業發展3463.17萬元;入股四川銀行5005萬元;解決金糖司等企業安置資金1954.5萬元;四好公路建設和鄉村公路建設資金4199萬元;污水處理廠建設資金875萬元;鄉村文化旅游節(冬季)活動經費和西瑤鎮布衣三寨國家AAA級風景區建設資金487.1萬元;教育均衡發展基礎設施項目資金5271.71萬元;安排體育廣場、法治廣場、公租房一期歷史遺留問題資金4764.43萬元;機關幼兒園等三個幼兒園建設資金4415萬元,衛計婦幼中心建設1102萬元,扎實推進全縣各項重點工作順利開展。
五是優化程序,嚴格投資評審。堅決做到從政府項目預算資料的審查接收、評審人員的安排、評審過程、結論復核,全部通過評審管理程序規范運行,確保整個評審環節的合法合規。截至11月底,共評審項目200個,送審140121.4萬元,審定133434.8萬元,審減6686.6萬元,審減率4.8%。
六是形成合力,常態化資金監管。對我縣直達資金分配下達及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動態監控,全面掌握我縣直達資金分配下達及使用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截至11月底,我縣財政直達資金及特別抗疫國債共分配資金26628.25萬元,實際支付24049.5萬元,支出進度為90.32%。
七是大力清理,盤活閑置資產。對全縣139戶行政事業單位經營性及閑置資產進行清查,共計清查出經營性及閑置資產203處,總價值1.49億元。并將其中產權明晰、價值1414.58萬元的22宗資產,移交農文旅司和國資公司進行經營管理。
(二)各項工作推進情況
一是大力推進脫貧攻堅補短補差工作。共規劃實施脫貧攻堅補短補差項目137個,其中安全住房及住房功能改造項目12個,解決建卡戶242戶615人居住條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施安全飲水等項目55個,受益人口1374戶6052人(其中貧困戶636戶2801人);實施基礎設施項目50個,計劃完成通組路、產業路、入戶路164.9公里,解決3580戶17900余人(其中貧困戶1124戶5704人)產業發展、交通運輸行路難問題;開展公共服務設施、雨露計劃、扶貧小額信貸貼息、“巾幗行動計劃”、“扶貧保”、貧困戶公益崗位等項目20個,受益貧困戶3544戶15748人,扶貧成效顯著。
二是持續有序開展鄉村振興。積極配合農業農村、林草等部門爭取上級投入,有序開展鄉村振興、現代農(林)業園區建設,安排資金2569萬元支持產業發展。
三是切實加強民生保障。截至目前,代繳1.61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金額404萬元;代繳1.7326萬困難群眾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金額173.26萬元;安排困難群眾價格臨時補貼1696.06萬元。
四是建章立制,加大盤活力度。在存量資金季報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存量資金管理,實行動態清理和盤活機制。截至11月底,收回存量資金11156.47萬元,按原用途保留3034.49萬元,統籌使用8121.98萬元。
五是扎實有效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進一步提升評價廣度、深度和質量,充分挖掘資金使用的最佳效益、最大潛能。2020年選取支出績效評價項目77個,項目支出績效評價資金總額5.258億元。
六是全力推動PPP項目。繼續實施教育均衡發展基礎設施建設PPP項目(第一期)項目。同時,推動黑水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及鄉村振興(PPP)項目(第一期)規劃,爭取今年進入財政部PPP項目庫,全力爭取明年動工實施。
七是及時兌付惠民惠農補貼。2020年1-11月通過“一卡通”發放監管系統,發放惠民惠農財政補貼共41項,發放金額12915.90萬元,占到位資金的92.45%。
八是圓滿完成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按照省州關于開展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要求,由財政局牽頭,協調組織部、檔案館和城南城北社區等部門,于10月底圓滿完成15戶國有企業560名退休人員(其中:82名退休黨員)的總體移交和接收任務。
九是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組織對縣屬國有企業進行全面清理,分類制定我縣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總體規劃,提出理順國有企業監管體制,深化國有企業專項發展具體方案;整合重組農文旅司、南絲路集團和銀鴻絲業,改革工作有序推進;投資設立金沙建設投資公司,公司運行良好,已實現利潤總額721萬元;投資設立寧興人力資源公司和眾誠保安公司,深挖行業發展潛力。
十是嚴格執行公務卡強制結算目錄,截至2020年11月,我縣公務卡刷卡消費達到1955萬元,同比增加526萬元,增長36.81%。增長額及增長率均屬全州前列。
(三)存在的問題及短板
一是財政支出規模小,財政保障水平低。我縣財政一般預算支出規模2016-2018年均為15億元左右,2019年提高到17億元;但仍是全州倒數第一,且是全州唯一一個低于20億元的縣。由于支出規模小,縣級可用財力非常有限,2020年預計全縣可用財力11.94億元,其中“三保”支出占據了10.51億元,可用于發展的資金非常少。
二是財政增收乏力。我縣的蠶桑、烤煙發展等支柱產業已到達極限,新的穩定的財源未建立,亟需補充。
三是國有企業規模小,融資還本付息壓力大,資產分布零散,經營業務單一,參與市場競爭能力差。1-9月增虧企業6戶,盈轉虧企業2戶;減少盈利企業6戶;銀鴻絲業全年累計借款35615萬元,支付利息1544萬元難度大。
四是國庫對外借款20630萬元,全部借給國資公司用于發展縣域經濟或基礎設施建設,短期內無法消化。
五是自2019年四季度以來,400萬以下工程納入政府采購致使我縣政府采購工作量劇增,同時采購機構業務水平參差不齊,更是加大政府采購監管工作的難度。
六是上級部門安排工作和下達資金時要求地方財政安排或配套資金,導致地方財政壓力過大。
二、2021年工作計劃
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減稅降費”各項政策,緊緊圍繞收入目標任務,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稅收征管,努力挖掘增收潛力,嚴格依法征收;進一步加強非稅收入管理,確保非稅收入及時收繳入庫,努力實現財政收入穩定增長,預計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2020年增長6%。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加快支出進度,在確保項目質量的前提下,切實加快項目開工建設和在建項目實施進度,形成更多實物工程量和資金支出量;嚴格實行直接支付制度,推動財政資金直接惠企利民,保證財政支出穩步推進,確保全年財政工作目標任務圓滿完成。
(一)具體舉措
一是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圍繞縣委縣政府各項決策部署,聚焦重點區域和重大項目,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同時,指導、督促各預算單位提高項目預算執行率,對前期規劃不實、資金對接不精準、實施有困難的扶貧項目,縣財政將調劑閑置項目資金用于其他建設進度快、資金需求急的項目。
二是繼續推進脫貧攻堅鞏固提升,搶抓貧困縣2020年全面脫貧摘帽契機,協助扶貧、民宗等扶貧主管部門,積極爭取上級加大扶貧投入,創新扶貧機制,扶持優勢特色產業,加大產業扶貧力度。
三是認真分析研判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以盤活農村集體土地為基礎,圍繞現代農(林)業園區建設,支持創建省級、國家級園區,積極爭取上級投入,助推鄉村振興。
四是加大政府性資產清查評估力度,做大做強國資公司,力爭新增資產20億以上,增強國資擔保能力,為社會發展奠定投融資基礎。
五是加大投融資力度,加強與金融機構溝通協調,促進中學分校區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城市建設和康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六是加快推進黑水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及鄉村振興(PPP)項目(第一期)實施,力爭年內進入財政部PPP項目庫,2021年3月前掛網招標。
七是精研政策爭取項目。重視政策分析研究,細化完善項目儲備,加強中央、省、州政策的收集研究,找準新出臺的政策對號入座,抓住與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點,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引導等領域包裝一批有規模、上檔次、后勁足的上報項目,力爭更多項目列入上級扶持范圍。
八是積極對接爭取資金。最大力度爭取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事業、“三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垃圾處理體系建設、城市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等專項資金支持,保障建設項目順利實施。
九是積極支持烤煙、蠶桑主要支柱產業發展,穩步轉變財政支持發展方式,大力提效積極的財政政策,認真落實國家、省州更大規模減稅、更明顯降費政策,抓好財政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等各項政策落實落地,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十是牢固樹立“過緊日子、過好日子”思想,嚴格遵照“六保”“六穩”的保障序列安排預算支出,足額預算各項民生和政策性支出,增加對脫貧攻堅、民生、“三農”、科技創新、生態環保等領域的投入,堅決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控“三公”經費增長。
(二)加快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貿易質量效益
在注重保持外貿出口規模的同時,要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力促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一是加快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制訂《*市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支持企業加大技術工藝改造投入,加快實現由OEM(貼牌生產)向ODM(原始設計制造)和OBM(自有品牌制造)轉變,支持加工貿易企業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引導企業抓住機遇購買國際著名品牌和專利,加快品牌建設和自主研發進程。抓住擴大內需的機遇,推動加工貿易企業擴大內銷。二是優化外貿產品結構。以*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為契機,以落實《*市發展自主出口品牌若干意見》為抓手,重點推進50家自主出口品牌重點企業和50家自主出口品牌重點培育企業完善品牌發展體系,促進企業開展品牌國際注冊和國際推廣。高標準推進“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國家醫藥出口基地”、“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和“國家軟件出口創新基地”建設,打造引領*對外貿易高端化四大旗艦。三是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服務貿易既是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增長點,也是優化外貿結構的重要內容。要以服務外包、軟件出口、技術引進、文化出口、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旅游相關服務、運輸服務等為重點,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貿易企業。積極鼓勵中小型服務企業開展對外交流和合作,創立服務貿易品牌。充分發揮*作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的政策優勢,有效運用專項資金,加快*開發區等服務外包示范區建設。支持服務外包產業的人才培養、國際資質認證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與外匯、財政等部門聯合,進一步做好服務貿易統計工作,爭取盡早*服務貿易統計報告。四是積極擴大進口。利用大宗產品國際市場價格大幅下跌的機會,擴大*短缺能源資源的進口。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實施進口便利化措施,簡化手續。
(三)堅持“三促進”導向,推動利用外資穩中求優
發揮利用外資對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積極作用,抓住國際金融危機中生產要素流動頻繁的機遇,加大利用外資力度。一是注重引進與創新相結合,加大現代產業的招商引資力度,引導外資參與國企重組和傳統產業技術改造。鼓勵外資設立研發機構,在利用外資中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引進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數控裝備、汽車等產業的核心技術方面有新突破。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引進*急需的各類國際型人才。二是利用外資提升“*服務”。以*空港、南沙、黃埔三個國際物流園區和白云、花都、荔灣、番禺、增城五個區域性綜合型物流園區為載體,著力引進具有先進國際物流管理和服務理念的第三方現代化國際物流企業。推動外資金融機構向珠江新城金融商務區和*金融創新服務區等金融核心功能區集聚,提升*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金融服務功能。引導外資商務會展企業進入中央商務區、臨港商務區、會展商務集聚區,打造國際商務會展中心。加強與日韓港臺等地文化創意產業的合作,大力發展網游動漫、影視傳媒等創意產業。推動亞運相關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招商引資,積極爭取國家政策的支持,開放包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內的更多投資領域。拓寬投資渠道,吸引受金融危機影響而積極尋求投資渠道的石油資金、私募產業等各類產業基金。三是加大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招商引資力度。重點推進石油化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的對外合作,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軟件、新材料、環保和新能源、數字家庭等領域加快引進龍頭項目,繼續跟進中科煉化一體化、廣汽豐田整車擴建、LG液晶模組及骨干配套廠等大項目。以南沙龍穴造船基地和番禺中船*低速柴油機生產基地為平臺,著力抓好機械重工和海洋工程項目的引進。
(四)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提高投資促進績效
要注重招商引資整體績效,瞄準高端項目,突出招商引智、挑商選資,力求引得進、留得住、做得強。一是要集中力量辦好一批有針對性的招商引資活動,推動一批技術含量高、溢出效果好、成長性和產業帶動力強的高質量大項目進駐*。要重點辦好在香港舉辦的2009*新春投資推介會暨外經貿白皮書會,北美高新技術、先進制造業和生物醫藥項目招商會,中東石化及其產業鏈招商會,臺灣電子信息產業推介會等一批項目招商活動,要注重實戰效果,確保工作有實效,項目有落實。二是要做好項目的跟蹤服務,積極開展“服務招商”。切實幫助外商投資企業解決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以政策扶持和良好服務紓解企業困難,穩定企業經營。全力推動企業增資擴產,以歐美日和港臺投資企業為重點,鼓勵其增資擴股或將設計、研發等產業高端向*轉移。三是重點加強對大型跨國公司的招商,列出*招商目錄,選取符合*產業發展方向、投資意愿強的世界500強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進行“一對一”的推介。繼續實施和完善2009年吸引大型跨國公司投資*專項資金的資助申報辦法,促進重大項目落戶*。四是認真落實《*市鼓勵外商投資設立總部和地區總部的規定》,積極引進跨國公司總部,發展壯大總部經濟,著力打造亞太地區重要總部經濟區。五是進一步完善吸收外資工作機制,積極推進*投資促進服務平臺建設,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和激勵機制。各區、縣級市要根據本地區產業發展實際,資源共享,橫向聯合,錯位招商,群策群力引導外資在*布局的合理化和集約化。
(五)深化區域合作,提升穗港澳臺合作水平
結合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關于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率先實現科學發展的決定》,著力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落實CEPA系列協議,深化穗港澳合作,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重點推進對港澳現代物流、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的招商引資工作。加快落實CEPA在廣東先行先試的政策措施,促進穗港澳在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環保等領域的全面合作。加強對臺招商,爭取引進以電子信息為核心的高端制造業大項目。聯合構建穗港澳臺貿易投資綜合電子商務平臺和“大通關”信息平臺,推進技術創新平臺、研發設施和科技資源共享,共同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城市群。
(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擴大對外經濟合作發展空間
一、2006年計劃執行情況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發展戰略,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努力克服“三低一小一滯后”的矛盾,推進招商引資項目開發建設,整合各種社會資源,促進全市經濟全面發展。全市經濟總體運行態勢良好,效益明顯提高,實現“十一五”良好開局。
據預測,全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433999萬元,同比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162161萬元,增長11.4%;第二產業86043萬元,增長17.5%;第三產業185795萬元,增長11.8%。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37.4%、19.8%和42.8%。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以下特點:
三次產業比重結構還不盡合理。與05年相比,第一產業提高了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持平,第三產業下降了0.6個百分點。第一產業比重仍偏大,第二產業比重偏小,三次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第一產業中,由于糧食實現恢復性增長,種植業主要產品產值明顯增加,熱帶水果收獲喜人,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漁業生產平穩發展,農林牧漁業完成增加值162161萬元,同比增長11.5%,第一產業的比重有所提高。其中糧食總產量8.9萬噸,同比增長52.1%;干膠產量4075噸,同比下降10.7%;蔬菜總產量15.72萬噸,同比增長17.1%;瓜果總產量6.15萬噸,同比增長15.8%;水產品總產量和肉類總產量繼續獲得較快發展,分別完成了61100噸、37171噸,同比分別增長13.9%、5.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正在不斷深化,農業整體效益正在日益提高。第二產業中,由于合理調整了工業規劃布局,永青物流、黃河家俱廠等項目在禮紀工業經濟園區建成投產,廣藿香產業化、萬州制藥、萬杰實業等項目規模不斷擴大,促進工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工業完成增加值48368萬元,同比增長15.5%。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7511萬元,同比增長12.3%;由于旅游項目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全市建筑業完成37675萬元,同比增長20.0%,拉動了第二產業的增長。第三產業中,服務業、旅游業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全市消費品零售總額150100萬元,同比增長14.3%;全市貨物運輸量1438萬噸,貨物周轉量128728萬噸公里,分別同比增長9.9%、13.2%;全市接待旅游過夜人數268萬人次,同比增長0.3%;旅游收入78360萬元,同比增長4.8%,旅游收入增長快于游客增長。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重點建設項目成果豐碩。由于神州半島旅游項目基礎設施工程、北坡供水工程、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農村道路通達工程、石梅灣旅游區、博鰲特別規劃區道路、興隆溫泉大道改造、城北新區、美國蘆薈水療度假村、艾美五星級酒店等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的穩步推進,中海永青、黃河家俱廠、廣藿香產業化等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帶動了我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0142萬元,同比增長31.5%。
進出口總值略有增加,外資利用大幅增長。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604萬美元,同比增長2.0%;其中出口493萬美元,同比下降2.8%。實際利用外資3865萬美元,同比增長38.0%。
財政收入保持增長,GDP含稅率亟待提高。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6598萬元,同比增長23.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4856萬元,同比增長16.8%。GDP含稅率5.0%,亟待進一步提高。
城鄉居民和農民收入增加,人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市在崗職工人平均工資15213元,同比增長23.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0元,同比增長15.1%,高于GDP增速2.4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現金收入3698元,同比增長11.0%。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事業穩步發展,教育、文體、衛生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2006年,全市共投入資金5541萬元,新建與改造校舍面積6萬多平方米,農村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投入資金218萬元,新建改造鄉鎮醫療業務用房4032平方米,全市醫療衛生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群眾看病難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通信網絡進一步加強,06年新增6個村委會27個自然村看上了有線電視;文明生態村建設成果顯著,公眾環保意識增強;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加強,城市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更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經濟總量小和質量不高,“三低一小一滯后”的矛盾仍然突出;二是特色產業和品牌產品較少。此外,市場經濟秩序還不夠理想,社會誠信度不高,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對這些問題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二、2007年工作計劃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實施“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發展戰略,在2006年打下的“十一五”規劃良好開局基礎上,保持這種勢頭并有所加快發展步伐,根據全市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2007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
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以上;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以上;
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50%以上;
利用外資總額增長19%以上;
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3.1%以上;
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2%以上;
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長10%以上;
新增就業崗位5000個,有組織轉移就業10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5‰以內。
實現2007年的發展目標必須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實施“投資拉動、城市化帶動、龍頭企業驅動和園式啟動”的經濟發展戰略,充分依托利用資源,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加快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鞏固和提高第一產業、適度發展第二產業、以全面打造旅游強市為主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注重發展循環經濟。主攻“三低一小一滯后”的主要矛盾。按照省委四屆七次全會提出的“五個必須”:必須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培養經濟發展內動力,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努力打造環境特色;必須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努力打造產業特色;必須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努力打造體制特色;必須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努力構建和諧萬寧。做到“五個堅持”:堅持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戰略方針;堅持改革開放為動力;堅持調整經濟結構為主線;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富民政策。努力實現“五個新突破”: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取得新突破;新型工業壯大發展取得新突破;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新突破;改善投資環境取得新突破;打造體制特色取得新突破。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優化產業結構,打造旅游強市。
加大調整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旅游模式轉型,在創新中打造萬寧旅游新特色。一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的方針,抓緊做好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不斷優化旅游產品結構,依托資源優勢,開發三種特色旅游產品:即依托109公里黃金海岸帶,開發突出濱海度假康樂旅游文化;依托溫泉、南藥、熱作、美食、演藝和多國風情等有利條件,開發和提升興隆康復療養旅游產品;高標準改造興隆旅游區和高水平開發東山嶺旅游區,突出萬寧東南亞文化、溫泉文化、佛教文化、人文文化等文化旅游產品。繼續策劃和開展文燈節、美食節、東南亞風情文化等旅游促銷活動,提升萬寧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二是加快建設神州半島、博鰲(萬寧區)、石梅灣、日月灣等精品景區、度假休閑區項目,開發旅游品牌,提高我市濱海休閑度假旅游檔次。三是積極開發熱作、瓜果、花卉等生態農業觀光游,增加旅游景點。四是進一步優化客源結構和旅游產品結構,加強旅游區綜合治理,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加強誠信建設,樹立萬寧旅游良好形象。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教育培訓、醫療保健、現代物流、交通運輸、信息服務、社區服務等。突出發展商貿物流業,高標準規劃商業網點,積極發展信息、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業等中介服務業。大力發展餐飲、文化娛樂、運輸等傳統服務業,鼓勵社區服務業,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提高服務層次。
以資源優勢為依托,發展特色加工業。在堅持不污染環境、不破壞資源、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的“三不”原則的前提下,加快工業區域布局調整步伐,盡快形成富有特色的產業發展基地。一是不斷壯大園區經濟。一方面要加快禮紀農產品加工園區規劃建設,盡快形成以果蔬加工、熱帶果汁加工、旅游食品(工藝品)、保健品、南藥、木制品加工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產業化工業發展園區;另一方面要加快鈦鋯礦產品深加工園區建設,發展海綿鈦、高鈦鐵等產業,提高鈦鋯礦產品附加值,使我市資源加工業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集群優勢,走上園區化的發展道路,實現工業的跨越式發展。二是要不斷優化投資環境,采取多種靈活方式、手段,敞開大門,形成大開放的格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扶持一批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的工業龍頭企業,借助外力發展新型工業,為工業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三農”工作新突破。
按照省委、省政府與市委、市政府部署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以“調精種植業、調大畜牧業、調強海洋漁業”為重點,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鼓勵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著重發展熱帶高效農業、畜牧業和海洋漁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以農產品儲藏、運銷為主的服務業,大幅度提高非農產業的比重。重點抓好畜牧、水產養殖、海洋捕撈、熱作、果蔬、水產品、林業等優勢特色農業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建設,積極培育和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想盡辦法,爭取國家和省大力支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農村“五大”(即農田水利建設、農村電網改造、縣鄉公路改造、良種良苗基地建設)、“六小”(即農村人畜飲水、民房改造、改水改廁、農村沼氣、廣播電視村村通、文明生態村建設)工程。繼續建設萬寧水庫、軍田水庫除險加固,小海防潮堤工程和港北供水工程。把農村沼氣和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與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啟動石梅灣、神州半島供水工程建設項目,新增農村沼氣池2200個,新建文明生態村121個。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重點抓好基礎教育,注重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服務。以鎮衛生院建設為重點,逐步建設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市、鎮、村三級服務網絡,完善農村公共衛生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繼續實施好“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四是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認真落實改善農民工進城就業環境的各項政策措施,繼續加大對農民的生產經營技能培訓力度,擴大勞務輸出,爭取全年有組織轉移10000個農村勞動力。五是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進一步清理整頓涉農收費,采取有效措施抑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六是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加快城市化建設進程。
(三)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力。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要千方百計加大對城北新區、興隆旅游區、神州半島、博鰲(萬寧區)、日月灣等重點區域投資力度,促使污水、垃圾處理廠盡早開工建設,加快改造城鄉公路,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為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增強發展后勁。繼續增加對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基礎設施的投資,改變社會事業建設滯后的狀況。
(四)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打造體制特色。
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務必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和政府職能轉變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大力度改革行政審批體制,規范完善行政審批制、首問制、行政首長負責制,打造服務型政府。二是規范政府投資管理,提高投資效益。三是加強對社會投資的引導和調控,確保投資良性循環。四是要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推進我市國有企業實現國企職工“雙退”的目標,促進非公經濟發展。五是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和開發性金融合作體系,改善金融環境,拓寬非公經濟融資渠道,解決融資難問題。
(五)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努力構建和諧萬寧。
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務必在構建和諧萬寧方面邁出新步伐。一是加快發展科技產業,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二是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把“兩基”攻堅作為主要工作目標,保證中央和省專項資金實施的工作實效和質量,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全面推進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籌建萬寧優質高級中學,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鼓勵扶持民間投資辦教育事業。三是加快醫療衛生建設,積極籌建市第二人民醫院和市中醫院。四是確保廣播電視綜合大樓、東山嶺廣播電視發射臺機房和配套設施如期開工建設,加快籌建市文化中心。五是完善“三集中”扶貧機制,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水平,進一步解決上學難、走路難、看病難、飲水難問題。
切實抓好就業再就業。落實好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拓寬就業渠道,鼓勵自主創業,抓好就業培訓,確保實現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000個。重點解決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重組關閉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以及退役軍人的就業安置工作。擴大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的覆蓋面。積極探索建立、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堅決打擊違法犯罪分子,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強化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完善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和應急物資儲備。完善社會救助機制。抓好對城鄉困難家庭、弱勢群體的救助。加強政府工作。認真解決各種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妥善處置,努力維護社會穩定。打造平安萬寧。
2010年上半年,全市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15241萬元,增長35.06%。其中:市本級完成40436萬元,增長42.75%;江城區完成10682萬元,增長22.50%;海陵區完成5902萬元,增長67.29%;陽春市完成20375萬元,增長30.87%;陽西縣完成9027萬元,增長38.90%;陽東縣完成25715萬元,增長24.32%;崗僑區完成7萬元,下降90.41%;高新區完成3097萬元,增長60.72%。
全市一般預算支出完成207717萬元,增長14.79%。其中:市本級完成55133萬元,增長30.31%;江城區完成20403萬元,增長6.64%;海陵區完成6398萬元,下降0.88%;陽春市完成52162萬元,增長9.51%;陽西縣完成24147萬元,下降9.22%;陽東縣完成45057萬元,增長27.08%;崗僑區完成176萬元,下降28.46%;高新區完成4241萬元,增長43.42%。
二、2010年上半年主要的幾項工作
(一)狠抓財政收入征管,確保收入足額入庫。2010年上半年,我市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15241萬元,實現了35.06%的增長,為年度目標任務的49.3%。在經濟回升勢頭尚未鞏固,財政增收壓力大的情況下,市財政局千方百計抓好組織財政收入工作,確保財政收入及時足額入庫。一是強化收入情況監測工作,掌握收入主動權。進一步加強收入情況尤其是重點稅源的監測工作,繼續實行財稅聯席會議、收入通報制度等行之有效的抓收入機制,及時反映收入完成情況,預測收入增減變化趨勢,跟蹤監測新的稅收增長點,確保各項稅收收入及時足額入庫;二是推動非稅收入征管電子信息化建設,杜絕非稅收入“跑冒滴漏”現象。充分利用非稅收入征管軟件,拓寬管理領域和征管范圍,進一步建立健全督查監管機制,確保非稅收入及時足額入庫,2010年上半年非稅收入共完成31415萬元。
(二)規范支出管理,確保資金用在刀刃上。為嚴格控制一般性財政支出增長,確保集中財力辦好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大事,保證社會保障、農業、教育、科技、衛生等重點項目支出需要。市財政局按照科學化、精細化的要求,進一步規范財政支出管理。一是從源頭控制支出。在保障全市機關單位正常運轉的前提下,認真抓好全市各項公用經費節支工作。2010年上半年,全市公車費用、公務接待費用、辦公費用、出國費用、會議費用基本維持零增長。二是強化預算約束,及時足額撥付預算資金,從嚴控制各項超預算追加,對各種臨時請款認真調查,堅持市、縣(區)長“一支筆”審批制度嚴格資金支付;嚴格按月、按進程撥款,堅持不提前、不拖延撥付。三是健全管理制度。加強財政資金國庫專戶管理,健全支出管理制度,規范支出程序。四是切實加強對財政支出的稽核和檢查,對財政撥付的資金進行跟蹤問效,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提高財政對經濟社會的保障能力。根據上級財政部門的工作部署,2010年,我市繼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進一步促進加快經濟轉變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推動全市經濟平穩健康增長。一是繼續推進擴大內需新增中央投資項目建設。截止2010年6月30日,我市共爭取到77個項目,上級財政撥付我市擴大內需中央資金16135.1萬元,省配套資金12447.8萬元。我市各級財政部門按照加強管理、特事特辦、快速實施、確保效益的原則,按時撥付擴大內需資金,并切實加強資金的監督檢查,確保擴大內需資金高效合理使用。二是加強省示范性產業轉移園區競爭性扶持資金和2009年省基礎設施轉移支付補助資金的跟蹤問效,根據《陽江市使用省示范性產業轉移園區競爭性扶持資金管理辦法》和《陽江市產業轉移工業園發展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的規定,嚴格審查項目,監督資金的使用,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充分發揮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培養我市新的經濟增長極,促進我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三是制定了現代產業發展引導資金使用方案。將省補助我市2009、2010年的現代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共1億元用于支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促進我市經濟發展。四是在我市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的情況下,把科技三項費用等財政扶持資金投放到重點項目,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帶動效應,帶動社會資金的投入,推動民營企業發展,拉動地方經濟的增長。五是認真組織家電下鄉、汽車摩托車下鄉、家電汽車“以舊換新”等活動。市財政部門已將2010年家電下鄉財政補貼資金1500萬元預撥到各縣(市、區)財政專戶。為了進一步簡化兌付程序,方便農民領取補貼,我市家電下鄉補貼已全面實行網點代墊。并將省下達給我市的2010年汽車下鄉財政補貼資金1400萬元分解撥付到各縣(市、區),由各縣(市、區)按“鄉級審核、鄉級兌付”或“鄉級審核、縣級兌付”兩種方式發放。
(四)集中財力,重點保障公共財政支出。按照《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2009-2020)》的部署,在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公共交通以及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醫療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邁出新步伐,著力推進我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2010年上半年,全市教育經費支出44053萬元,同比增支5760萬元,增長15.04%,主要用于安排我市城鎮中小學生免費義務教育經費以及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及校舍維修改造等方面;全市醫療衛生經費支出16413萬元,同比增支1179萬元,同比增長7.74%,主要用于加強全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認真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任務等,全市農林水事務經費支出11912萬元,主要用于扎實落實財政支農惠農政策,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的覆蓋面,促進城鄉和諧發展。
1、全面落實促進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2010年上半年,市本級財政撥付失業人員職業介紹和職業培訓補貼資金253萬元,加強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再就業工作的開展。
2、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一是落實配套資金,扎實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2010年,市財政投入了2200萬元支持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開展,全市參合率為99.9%。二是進一步做好社保擴面征繳工作。全面建立養老保險擴面聯動機制,明確擴面重點人群和對象,使社保參保擴面工作收效明顯。2010年,全市參加養老保險達293195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88701人;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366996人;參加失業保險176716人;參加工傷保險158559人;參加生育保險119804人。三是做好低保救濟工作,至2010年6月30日,我市的低保救濟人員共84306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其中城鎮低保對象16229人,農村低保對象68077人。市本級低保資金支出520萬元。
3、扎實做好教育事業的經費保障工作。一是不斷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2010年春季,全市共免城鎮義務教育學生公用經費1255萬元,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5464萬元,為確保這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市財政部門還專門組成調研組,深入基層扎實開展調研工作,加強資金使用情況的跟蹤管理。二是建立健全義務教育教師工資福利保障長效機制。2009年,在全市教師落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每月不少于200元津貼補貼的基礎上,2010年再次提高義務教育教師不少于100元的津貼補貼,大大提高了全市教師的工資待遇,基本實現了“兩相當”的工作要求,確保了教師隊伍的穩定。三是積極配合市政府及教育有關部門落實陽江市第一中學遷建和陽江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新建的各項工作。目前已下撥“兩校”建設資金13177萬元,同時,積極協助“兩校”利用銀行貸款做好學校建設項目。
4、加大財政支農力度,不斷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的覆蓋面。一是2010年市財政預算共安排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043多萬元,用于推進土地治理、改造中低產田、機耕橋路等的建設,為農業生產發展夯實基礎;二是支持科技興農,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支持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和板塊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做強做大具有區域優勢的農產品。三是進一步健全涉農補貼機制。其中:⑴綜合直補,省按核定的播種面積167萬畝和補貼標準49元/畝撥付到我市8184萬元用于2009年農民農資綜合直補,⑵種糧直補,省、市、縣三級共安排配套種糧直補資金1158萬元,專項用于種糧補貼工作。目前這兩項補貼,我市已基本兌付完畢,惠及30.79萬農戶,127.35萬農民。
(五)扎實做好市屬國企改革等各項工作。一是認真完成第二、第三批市屬困難國企職工補償金等資金的核準發放工作,并就職工的社保欠費工作與職能部門溝通協調,確保改革工作順利進行。二是穩妥推進有關企業改革重組工作。為進一步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在我市經濟建設中應有的作用,市財政部門于6月初向市政府報送了《關于進一步推進市屬國有企業改革工作的請示》,提出了組建市公用事業集團公司、實施產權轉讓方式改革企業,將企業推向市場和關閉市商貿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屬下市面粉廠等6家無發展前景的困難國有企業等初步的工作方案。三是著力做好市屬國有企業的監管工作。根據《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市國有企業實際,擬定了《陽江市市屬國有企業薪酬管理暫行辦法》報市政府審定。
(六)深化財政制度改革,不斷強化源頭治理。一是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建立統一的電子化政府采購管理交易系統。我市電子政府采購平臺在6月份正式投入使用。二是進一步完善市屬國有產權交易平臺規范產權交易行為。對市直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市屬企業國有集體產權和公共資源權益等國有集體資產交易,必須進入珠海市產權交易中心在市行政服務中心的交易服務窗易,進一步規范了產權交易行為,為我市國有資產(產權)流轉發揮了積極作用。三是深入開展“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社會團體、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小金庫”專項治理工作,繼續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小金庫”治理“回頭看”及整改工作,探索建立防治“小金庫”長效機制。四是進一步加強對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扶貧和救災救濟資金以及政府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加強對大額資金的實時監控。
(七)加強機關建設,推動財政工作科學發展。一是認真做好機構改革工作。做好與市國資委合并銜接工作,并根據新批準的“三定”方案,在局機關范圍內實行競爭上崗,順利完成了各科室的人員跳動和工作交接。二是開展“深化作風建設,提高執行力”活動。局制定了《陽江市財政局關于深化作風建設提高執行力的實施方案》,重點提高了提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執行力;提高服務群眾、服務基層、服務企業的執行力;提高貫徹落實厲行節約各項規定的執行力;提高反腐倡廉制度建設的執行力等四方面的要求。三是做好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市財政局認真做好“雙到”工作,切實落實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目前,已完成24戶貧困戶的建檔立卡工作,已落實幫扶資金40萬元。
2010年上半年,全市財政運行情況基本良好,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各項重點支出得到了保障,基本保證了工資發放、行政機關正常運轉和各項社會事業對財政資金的需要。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稅收增收亮點不多,收入完成進度未實現“雙過半”。二是剛性支出不斷加大,收支矛盾突出。三是財政堆頭小,對民生的投入與人民群眾的要求仍有較大的差距,財政對民生領域的投入需進一步加大。
三、2010年下半年工作計劃
2010年下半年,我市各級財政部門將繼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創新機制,完善制度,深化改革,推進財政管理科學化、精細化,為支持地方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一)提高組織收入力度,努力完成全年預算收入任務。把抓好增收節支工作作為財政工作的首要任務抓緊抓好,為市委、市政府各項戰略決策部署和中心工作提供財力保障。把強化征管、促進應收盡收落實到精細化管理的具體措施上來。稅收方面,繼續實行預算執行分析及財政運行情況通報等有效制度,確保各項收入穩定增長,及時入庫;非稅收入方面,不斷推進信息化征管建設進程,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切實做好非稅收入征管工作。
(二)提高財政支出管理精細化程度,保障重點支出需要。一是嚴格按《預算法》要求編制預算,強化預算約束。嚴格按照預算的范圍和內容執行支出預算,從嚴控制追加支出,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二是保障重點支出需要。按照《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2009-2020)》的部署,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三是以深化財政改革為載體,著力完善財政資金分配和使用機制。圍繞公共財政職能,不斷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等三大改革,繼續做好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加快推進財務核算信息集中監管,公務卡結算等改革,確保財政支出高效合理,為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