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0 19:45: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當前國際形勢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O世紀末以來,經濟全球化的速度明顯加快。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是在資本主義主導之下進行的,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的進一步延伸,因此,廣大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面臨較大的困難與挑戰。
一、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審視經濟全球化
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全球化問題的主流看法為,目前世界范圍內展開的經濟全球化實質就是世界范圍內的市場經濟化。他們主張在世界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充分發揮價格和利潤在市場中的作用,建立一種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而經濟全球化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使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從而實現生產要素或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最優配置。廣大發展中國家則從自己的國際利益出發,對于經濟全球化提出了自己的解釋。他們認為目前正在進行的經濟全球化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先導和主體的,其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化以及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全球化。這是一場有利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經濟秩序全球化,其受益者主要是美國和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2.從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看,發展中國家只是被動地卷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而不是經濟全球化的發起者和推動者。從目前經濟全球化的狀況看,發展中國家始終處于弱勢狀態,不占主導地位,更不是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并且這種關系在21世紀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不會發生變化。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生產一體化、市場世界化、貿易投資自由化以及資本流動國家化打破了民族國家的固有界限,使世界各國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整體。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促進了信息產業的發展,高科技手段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使國際經濟全球化或者一體化進程加快。在當今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夠脫離世界經濟而獨立發展,自行運轉。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整個世界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關系。
3.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對于他們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領域,跨人了政治、道德、文化等領域。從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來看,經濟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利益和經濟關系,而且涉及更為復雜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等領域的沖突。
二、經濟全球化對于發展中國家帶來的積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提供了機遇。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外貿結構的優化,從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推進本國的工業化與現代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
2.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外資的進入對于發展中國家加強基礎建設和基礎工業的建設,提高有關部門的效益,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起著積極的作用。
3.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發揮比較優勢,開展對外貿易。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及貿易壁壘不斷下降,有利于發展中國家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外貿易。
4.有利于促進發展中國家的體制改革。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與國際市場規則接軌,將會推動發展中國家引進、學習、借鑒外國的管理經驗,結合本國實際進行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從而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內部體制改革。
三、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極大地增強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不穩定性。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圍內的各國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賴度已經超過30%,個別國家則達到了50%一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經濟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和不可避免的事情。自9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賬戶的逐漸開放,不少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都受到了嚴重的挑戰。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就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金融危機,隨后又波及俄羅斯以及整個拉美地區,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震蕩。國際游資的存在肯定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歸根源之一。自60年代起,盡管各國的經濟學家一直在探索對國際游資的監管方法,許多深受游資之苦的國家也曾努力加強資本管制。但總體而言,這些探索和努力的收效并不明顯。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全球經濟、貿易迅速一體化的情況下,資本管制的有效性正在不斷下降,國際游資可以利用各種渠道方便地繞過或躲避資本管制。因此,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穩定與否,就不僅取決于國內因素,而且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
2.經濟全球化使得財富越來越向少數發達國家和利益集團集中,加劇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使得財富越來越向少數發達國家和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加大。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其一,是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并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導權,不可避免地會使它們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其二,是名義匯率下降導致的國民生產總值名義值的減少。在過去10多年里,由于種種原因,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名義匯率出現了不少程度的下降。在一些發生危機的國家,貨幣的名義貶值自然使國民生產總值的名譽值減少。況且,由名義貶值引起的實際貶值又將導致貿易條件的惡化,進而在國際交換中付出更大的代價。
3.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被削弱。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特別是在財稅和貨幣政策方面)的獨立性,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這種考驗大致有兩種不同的形式。~種是經濟的主動讓渡。從關貿總協定(現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歷次減稅和貿易自由化談判,到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為了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被迫進行的經濟調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動讓渡。總體而言,這種讓渡對于有關國家來說是有利的,因為它們能夠從中得到期望的各種回報。另一種是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經濟的侵蝕。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國公司。由于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很少會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完全一致,因而它們對于東道國的許多政策措施經常會表現出一種本能的抵抗和規避。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在匯率動蕩時期,跨國企業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顯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量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4.環境退化與經濟全球化同步。經濟全球化下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也讓人感到不安和對未來信心不足。雖然我們不能把環境惡化的責任簡單地推到全球化頭上,然而,正是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家園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市場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建立在過度消耗資源基礎上的市場擴張、城市化、財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過度消費及其消費模式的“傳染”、“普及”效應,是地球環境退化和惡化的主因。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世界勞動分工和布局的大轉移,發達國家已專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識產業,而發展中國家則成了工業制成品和資源密集實物產品的主要產地,成了全球環境代價的主要承受者。許多發達國家和全球性公司不但沒有為地球環境惡化承擔更多責任,反而自私地推卸責任。這就使得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變得日益尖銳。
四、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措施
1.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加強聯合自強的趨勢。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薄弱,單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具備同發達國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獲得盡可能多的經濟利益,廣大發展中國家應團結一致,開展“南南合作”,推動“南北對話”。
并且在地域相同或情況相似的國家中,實行地區經濟一體化,彼此開放市場,共同抵御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并探尋經濟發展的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家的聯合自強也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目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許多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如東南亞的東盟,中東的海灣合作委員會,非洲的“西非經濟和貨幣聯盟”、“東南部非洲共同市場”、“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非加太集團,南美的“共同市場”等,都顯示出了很強的生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當中給了發達國家有力的回擊。為了有效維護自身利益,發展中國家要敢于、善于對現存的不合理國際經濟舊秩序進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爭,迫使發達國家在制定全球化規則時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利益,削減發展中國家債務,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和技術。超級秘書網
在文本情感分析成為一種時尚的分析法時,對于金融證券域的分析,需要立足金融證券的實際展開。一是,對各相關的對象展開分類。不可能面面俱到,主要立足當前國內的主要證券實施。二是,要確定時限。就是在什么時間段內去提取那些文本信息,才能達到對于各種經濟指標的平衡性,而不至于因為短期國內國際形勢造成的曇花現象。三是,抽取多少文本信息,即是量的選擇。如何才能把握好抽取的量與文本的質的問題,即要在相對的量內選擇盡可能展現情感傾向的典型文本來。因而,要做好基礎性的工作。首先,要全面地閱讀與學習,閱讀相關的情感文本,閱讀關于文本分析的案例及相關的理論,獲得學術上的支持。其次,要注意甄別,尤其是相關的文本信息時段的甄別、信息真偽的甄別、主體的甄別,以確保全面性,才能獲得較為公正的結論來
二、基于語素的文本情感分析
(一)框架
任何工作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既定框架內實施,因而,該情感探測也同樣需要建框。一方面,要針對金融證券域建框,即要針對那些金融證券產品實施文本情感探測。不能沒有目標,也不能目標太多,因而要注意其典型性、代表性。另一方面,為探測內容建框。既然是金融證券域,就應該主要是以企業的經濟數據為藍本,立足金融證券域的各種相關的評價、評論以及預測,在其中發現那些情感傾向性明顯的文本信息,進而去歸納、綜合、分類與提取
(二)種子集選取
在上述框架內,通過有針對性地選取,如相關各種典型的預測、企業走向較為理性的穩定的評價,及立足企業不穩定的各種元素基礎上的悲觀的預測等,在其中選取甄別,進而在較多的信息中,歸納出規律性的結論來,進而指導各相關主題的發展。在實際的工作中,盡可能地把各種情感傾向都有代表性選取。尤其需要注意的原則是,在選取情感文本時,切記加入自己的情感傾向,務必保持客觀的心態,來面對文本
(三)文檔情感傾向性計算
這種傾向性,主要各相關主體在對相關經濟形勢理想觀察下,帶著個人情感的評論等,雖然帶有個人主觀色彩,有著各種利己的祈禱式的祝福,但是,其中還是有著較多的理性成分。在通過其文本的詞匯、語句及整個文檔的格局等,都可以獲得相對文檔且可靠計算值來,進而結合企業發展數據得出合理的結論。因而,在計算中要以文本的細粒度為基本,進而展開情感屬性的研究,盡可能地把設計相關政府輿情分析、企業的發展趨勢分析及其他主體的個人追求分析,都計算入內,才能得出經濟的綜合運算結果來。
三、試驗結果
(一)試驗數據集
為獲得較為科學穩定的數據,作者分別各抽取股票、期貨、基金等三項常見的金融證券域語素一百份展開研究,利用web情感探測進行分析。(如表所示)
此表,可以看出,越是變化多、不穩定且難以把握的金融證券,各主體投入的情感越多。同時,也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那些跌入谷底,且暫時沒有希望的金融證券,人們投入的情感相對較少,或者是根本的放棄
(二)評測方法
詞數據的獲得,就是針對上述三種金融證券采取隨機分別抽取一百份文本,進行逐個的統計獲得。集中地運用文本情感分類、情感信息抽取、情感傾向自動摘要等評測方法。其中,“積極”、“消極”與“淡定”比例,是在總情感比的基礎上展開的計算,獲得了相關的數據。通過這些數據,基本可以直觀地看到各種情感傾向性,進而對企業的相關發展趨勢展開新的預測。
(三)實驗結果
該實驗結果,基本上能較為直觀地反應當前經濟發展的形勢。其中,不僅可以看到企業發展的現狀,也可以觀察到他們近期可能會出現的一些情況,諸如經濟的好轉,或者繼續在短時間內惡化。當然,對于一些較為敏感的企業,如茅臺酒等,由于受到國內節約形勢的影響,其股票也受到了重創,在情感傾向性的分析中尤為突出
眾所周知,在學習過程中,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許多學生不愿學英語,關鍵是他們對英語沒有興趣。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輕松、愉快、主動、有效地學習,關鍵是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中職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
中職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普遍存在英語基礎不扎實、英語單詞記的少,學習起來非常吃力、信心缺乏、恒心與毅力不足,對英語學習完全喪失了信心和熱情,有些學生甚至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恐懼感。這就意味著當前的英語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消除負面的、消極的英語學習心理,戰勝英語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才有可能逐步改善英語教學效果,提高英語成績。
二、提高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老師在課堂中必須向學生闡明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及英語應用能力在今后就業、工作崗位上具有的優勢,讓學生潛意識產生要強烈學好英語的意愿,明確學習目的。老師通過向學生闡述國際形勢,我國的勞務輸出和服務貿易狀況,國外醫療衛生機構優越的待遇和福利, 講述醫護人員到國外發展的成功事例和失敗的教訓,解釋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對今后工作的重要性。
1.充分利用電教多媒體,將醫學術語融入英語教學
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于一體,圖文并茂,能使教學形象化、立體化,更為生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縮短學生與認知材料之間的距離。為此,教師在教學生認知單詞和課文前可以精心設計課件,把抽象的語言、單調的詞匯形象化。
2.以實踐激發學習興趣
實踐永遠是興趣的好導師,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實踐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也要在學習實踐中進行。只有通過實踐,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本身的交際功能,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中職學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具有強烈的求知欲。
老師在教學時要創設互動情景,以“現場直播”的方式讓學生感受真實的工作情景。老師在課堂上可將全班分為若干小組,每一組由2 名學生組成,分別扮演病人與護士,表演病人與護理人員的對話,如“How are your teeth”?“not good, it is aching”,“When did you last see a dentist”? “Maybe one year ago”(您的牙齒怎么樣了?不太好,我感到很疼;您上次看牙醫是什么時候?大概一年前吧)。通過努力創設真實的現場情景教學,一方面讓學生從靜態的聽課狀態轉變成動態的互動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效果,另一方面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提高語言交流能力。
三、總結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日益密切,與之相對應,我國面臨的世界競爭越來越嚴峻。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工商管理的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尤其是隨著遠程教育、聯合辦學的開展,工商管理教育應對國際化發展形勢的改革已經成為一種必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各界對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國家化意識,并深入了解國內、國際工商管理形勢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下工商管理教育的現狀
首先,教學目標進一步明確。當前,大部分高校都根據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和要求,制定了具有針對性和時代性的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目標適時調整了課程內容和形式。其次,師資體系逐漸完善。許多高校都根據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積極提升教師隊伍水平,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師資構建原則。借鑒吸收、引進聘請國外優秀工商管理教育者,并組織教師通過多種途徑接受國家化培訓。再次,課程體系更加科學。根據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大部分高校都構建了相對應的課程體系,例如積極推進雙語教學或全外語教學,還對工商管理專業教材進行了適當調整。積極開設國際化課程內容,并引進外文原版教材。最后,實行常態化國際交流。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革新傳統工商管理教學模式,一方面加強與地區、國家級單位和企業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借鑒吸收國際先進工商管理教學理念,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學術交流,以提升自身的工商管理教學水平。
二、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下工商管理教育改革途徑
當前我國高校工商管理教育都根據國際形勢,在教學內容、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形式等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革新,但不可否認,我國高校工商管理教育中還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不僅不符合當前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的內在要求,反而嚴重阻礙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因此,高校應當根據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的特點,改革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筆者根據多年研究經驗,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完善國際化培養途徑
首先,應當適時課程國際化。高校應當積極引進當前世界最新的工商實踐研究成果,引導學生及時了解和學習各種新知識、新觀點,以增強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全球化戰略和國際化思維。與此同時應當重視基礎專業課程,深入探究我國工商管理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將創新、引進、吸收有機結合。其次,要開展國際化工商管理論壇。高校要充分借鑒和利用周邊地區與國家的國際化教育成果,并與相關國家高校聯合舉辦工商管理論壇。當今社會,韓國、新加坡、印度等國家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都已取得顯著成績。這些國家培養了大批國際化工商管理人才,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我國高校與這些國家的高校不僅文化特征相似,而且地緣接近,聯合舉辦工商管理論壇成本相對較低,且操作起來更加便捷。除此之外,高校還應當與工商界展開交流溝通,工商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積累專業經驗、豐富專業知識儲備。深入了解工商行業的發展規律、發展現狀。因此,我國高校應當根據自身條件,積極利用本地區的國際企業、外貿企業、企業家協會等資源,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國際化工商管理者參與論壇探究,進而幫助大學生了解最新的工商管理動向與問題。
2.構建國際化師資隊伍
首先,高校應當引進和聘請國外著名管理學院的學者或具有國際工商管理經驗的從業人員,為學生講授國際化管理理念與經驗。其次,高校應當排遣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到國外進修,或安排教師到知名企業參與管理和決策,這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積累教學案例、管理經驗,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業務素養。在參與國外培訓或企業管理的過程中,工商管理專業教師能夠接觸和了解最新的專業教育理念,進而更新知識儲備,引進國際化管理知識。再次,高校還當鼓勵教師不斷拓寬自身視野,進行跨學科研究,豐富工商管理專業教師的知識儲備,以適應當前的國際化趨勢。最后,高校應當設立多元化人才引進機制,要根據工商管理課程體系,積極引進不同專業和學科的高級人才,加強專業知識的交叉與融合。
3.構建國際化培養體系
當前,我國對高校的教育教學評價途徑主要包括兩種:一是根據學術論文和課題情況進行評比;二是教育部組織的高校評估。很少有針對工商管理教育的評價標準和制度。因此,若要應對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就必須根據工商管理教育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評價標準與制度,根據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在市場環境中的市場化程度、生存能力。以及工商管理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自我發展能力,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構建符合國際化發展趨勢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霍國慶.臺港地區工商管理教育的特色及發展走向———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臺港考察記錄[J].管理評論,2003.
[2]姚福生,王磊,張志偉,謝峰.新時期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初探[J].學術論壇,2008.
[3]楊芙蓉.面向國際,處理好工商管理教育中的幾個問題[J].職業技術教育研究,2002.
[4]李興華.試析歐盟內部語言紛爭的經濟因素[J].法國研究,2008.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創業;研究熱點;作者分布
大學生就業是目前我國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2014年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已經突破700萬,就業問題沒有最難,只有更難。近年來,國家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業,相繼出臺一系列的鼓勵政策,研究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文章也越來越多。本文選定近10年來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期刊做計量研究,對大學生就業的研究成果進行研究梳理,為國家關于大學生就業政策方面的改革提供學術支持。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運用陳超美博士開發的CiteSpace軟件,對下載近10年來CSSCI來源期刊收錄的高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1472篇文章,包括《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大學生就業》《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探討》等基本載文信息的多個論文指標進行文獻分析。
二、研究熱點及趨勢分析
對數據的熱點關鍵詞進行統計,得到關鍵詞4181個。通過相近詞合并,在關鍵詞排序當中,大學生(644次)共現詞頻最高,排在第二位的關鍵詞是就業(390次),這表明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為大學就業,有高度聚焦性。排在第三、四位的是創業教育(159次)、創業(76次),排在第五、六位的是高校(75次)、就業指導(66次)。這表明我國大學生就業面臨許多理論與現實問題,創業、用人單位情況和大學生就業指導等是學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其中高校擴招和就業為研究熱點運用軟件的因子和聚類分析方法對文章的關鍵詞進行聚類,該領域研究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
因國際經濟危機持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調整,加之高校連年擴招,畢業生數量眾多,使得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有學者認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我國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的發展、社會的穩定與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等都有直接影響[1]。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困境的七大誘因為大學擴招導致論、體制弊端論、勞動力市場結構缺陷論、初次就業率統計指標設計局限論、結構性或摩擦性失業論、高端產業發展不足論、就業能力欠缺論[2]。九個因素為團隊合作、創新與問題解決能力、內省性、專業技能、實踐經驗、職業動機、就業信息獲取、求職方法及自我定位[3]。四個維度即基礎能力、專業能力、個人特質、社會適應能力等構建大學生就業能力[4]。還有學者認為就業信息的網絡化與合理應用、指導內容的多樣化與方式創新、主體需求的個性化與互動交流等有助于大學生就業、創業[5]。卓越導向和成長導向對大學生創業意向有顯著正影響,環境因素的引入對預測個體創業意向有增量效度[6]。
(二)高校擴招背景下用人單位意向和就業指導問題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良好趨勢,但在宏觀就業形勢方面,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總體上不容樂觀[7]。隨著高校擴招,畢業生規模日益增加,從2000年開始,大學生的就業難上加難。2000年時,我國高校僅畢業107萬人,到2015年畢業生規模達到749萬,增長達到7倍。從招生規模來推測,2014年以后五年內,應屆畢業生規模都在700萬人以上。大學生就業問題,在許多地方凸顯出來,每一個畢業生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8]。因此國家必須調整高等教育發展規劃,適當控制招生比例,保持適度規模,從而降低高校擴招所帶來的畢業生就業風險[9]。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雖然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但很多大學生把報考研究生當成了規避就業的理想選擇,大學生畢業行為選擇受到社會、家庭、同齡群體和個人實際情況等綜合因素的影響[10]。
三、作者與機構統計分析
(一)研究作者統計
大學生就業、創業的研究團體日漸擴大,為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本文對作者及作者發文頻次進行統計發現,CSSCI數據庫共收錄了1921位作者(含合著作者)的1472篇論文,其中發表過2篇論文的作者有169人,發表過3篇及以上論文的作者有72名,黃敬寶發文量最多,黃兆信、曾爾雷和施永川組成團隊,徐小洲和梅偉惠組成團隊,再加上孟大虎和岳昌君這兩位作者,是近幾年研究高校大學生就業的主要人物。
(二)研究單位統計
研究單位分布能反映出我國不同高校在該領域的研究實力。通過統計,在2004-2013年間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共發文27篇,居載文作者機構發文量之首;溫州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共發文20篇;浙江大學發文16篇,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發文15篇;中國人民大學發文13篇。由此可見,研究該領域的核心高校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東南沿海地區,研究大學生就業的核心力量聚集在北京,西部西南地區大學生就業的研究成果略顯不足。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穩居機構發文之首,核心作者群的實力最為雄厚。溫州大學創業人才培養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近幾年研究高校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機構。
四、發表期刊被引用統計
據數據統計,《高等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教育發展研究》三大期刊的文獻被引用的頻次較高。在作者發表的論文中,由曾湘泉獨自撰寫的《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一文在《經濟研究》發表,被引用421次,是就業文獻中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文章認為,初次就業率統計指標設計的局限,客觀上夸大了這種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程度[11]。排在第二位的是謝志遠刊登在《教育發展研究》上的《關于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297篇論文引用了該文中的數據或觀點,該文指出大學生出現“就業鴻溝”的根源在于院系的專業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脫節,造成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真正原因是學生就業能力不足[12]。而木志榮的《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探討》一文,則從大學生創業的角度指出了當前推動我國大學創業教育發展的兩個重心,一是建設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二是組織培養優秀的創業教育師資[13]。此外,吳志功和喬志宏的《美國大學生生涯發展與就業指導理論評述》、房國忠和劉宏妍的《美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及其啟示》等高頻被引文獻對美國的大學生生涯發展、就業指導與創業模式等進行了闡述,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五、結論
本文運用CiteSpace信息軟件系統進行科學計量統計,通過對我國高校近十年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文獻進行統計分析發現:①關于中國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學術研究緊扣新時期國家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政策調整、就業指導與求職過程、勞動力市場與專業設置、用人單位的調查、職業選擇及影響因素等主題,這些學術研究也為國家就業、創業政策的改革完善提供了思路。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溫州大學創業人才培養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是該領域最重要的研究單位。③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呈多學科交叉趨勢,與相關領域的研究比較緊密,與時代同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劍平.貧困大學生就業困境分析[J].社會科學戰線,2005(4):317-319
[2]邊文霞.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與面臨困境動因研究成果綜述[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0(4):92-97
[3]羅崢,方平,付俊杰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初探[J].心理學探新,2010(1):74-77
[4]李恩平,牛沖槐,董國輝.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維度探討與對策建議[J].生產力研究,2010(3):168-170
[5]余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信息化路徑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0(1):140-142
[6]陳丹,王文科.大學生創業意向影響因素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113-119
[7]劉大為.全力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水平[J].中國高等教育,2010(24):1
[8]周駿宇.大學生就業難,都是擴招惹的禍?[J].社會,2004(6):1
[9]馬寧,陳立文.高等教育大眾化與高校畢業生就業風險[J].河北學刊,2005(6):205-208
[10]徐曉鵑,馮剛,馬宏.大學生就業與報考研究生行為選擇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地區某高校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7):45-48
[11]曾湘泉.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J].經濟研究,2004(6):87-95
利用外資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可以彌補農業資金缺口,而且外資還是資本、專利及相關技術的結合體,其對農業增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特別是在轉移現代技術和管理經驗、發展關聯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外資政策是中國經濟政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探討金融危機對我省農業利用外資的影響,對完善涉農外資政策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金融危機對江蘇農業利用外資的影響
(一)農業利用外資數量減少
2007年中期,美國發生了次級貸款危機,隨后危機又演變成為金融風暴,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均受到影響。2008年上半年,跨國并購交易額比2007年下半年減少29%。2009年前9個月,全球并購投資總額為16200億美元,同比下降37%。據聯合國統計,200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了約21%,由2007年的1.83萬億美元減至1.45萬億美元,預計2009年還會下降30%左右。受不斷深化的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發達國家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比2007年減少了32.7%,降為8401億美元。2008年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為5177億美元,增長了3.6%,但增幅遠低于2007年。
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利用外資的數量也大幅下滑。2009年1-8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4131家,同比下降24.82%;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58.67億美元,同比下降17.52%。外資大省江蘇也不例外,2009年1-5月,江蘇省新批外資項目1391個,同比下降20%,協議外資154.5億美元,同比下降25%,實際到賬外資107.5億美元,同比下降18%。
江蘇農業利用外資的情況也因金融危機的暴發而發生逆轉。2007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資農業項目390個,增資項目114個,協議注冊外資27.87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實際利用外資13.12億美元,同比增長24.4%。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農業利用外資新批、增資項目同比減少,但項目質量、規模有所提高,協議、實際利用外資與去年基本持平。2008年1-12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資農業項目290個,同比減少25.64%;增資項目89個,同比減少21.93%;協議外資27.58億美元,同比基本持平;實際利用外資13.32億美元,同比增加1.54%。但是2009年1-6月,江蘇省農業協議注冊外資7.2億美元,同比下降15.5%;實際利用外資1.9億美元,同比下降43.3%,下降幅度明顯加大。
(二)農業利用外資的效益降低
農業利用外資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外向型農業的發展,而農產品出口是外向型農業的一個重要方面。2009年1-7月,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505.2億美元,同比下降12.5%。其中,出口212.6億美元,同比下降8.2%;進口292.6億美元,同比下降15.3%。7月當月,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86.5億美元,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額、進口額及逆差分別為32.9億美元和53.6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9.9%和4.1%。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也下降較多。1-8月,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為7325.29億美元,同比減少22.57%;其中出口4048.27億美元,同比減少22.23%;進口3277.22億美元,同比減少22.99%。
江蘇農產品出口形勢與全國一致。2002-2008年,江蘇農產品出口總量分別是6.56億美元、7.99億美元、8.74億美元、10.42億美元、13.83億美元、16.38億美元、19.79億美元,總增幅達210.7%。但是到2009年1-5月份,全省農產品進出口總額29.21億美元,其中,出口6.53億美元,同比下降17.6%;進口22.68億美元,同比下降11.9%。蘇南五市出口2.96億美元,同比下降19.47%;蘇中三市出口1.52億美元,同比下降21.12%;蘇北五市出口2.05億美元,同比下降11.55%。單月農產品出口連續第7個月同比下降,降幅14.96%。從市場看,1-5月份全省對日本、韓國、美國和歐盟等4大傳統市場的出口額分別為1.36億美元、5.102萬美元、1.2億美元和1.06億美元,同比增幅分別為-11.3%、-14%、-8.7%和14.2%,僅對歐盟的出口出現回升。農產品出口下降阻礙了外向型農業的發展,降低了農業利用外資的效益。
二、應對危機應把握的涉農外資投資形勢
(一)農業利用外資的國際形勢
第一,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的《2009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在全球FDI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投資于農業領域的FDI卻一路飆升。從整體上看,當前投入農業的外資總量較低,但增長迅猛。20世紀90年代末,全球每年流入農業的FDI還不到10億美元,但是在2005-2007年,年流入量增加了2倍,達到30億美元。第二,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以及不斷加快的經濟衰退,不僅嚴重影響了全球FDI的前景,也改變了FDI的格局。2008年發展中經濟體和轉型經濟體外資流入增速有所減緩,但仍保持了持續增長的態勢,在全球FDI流量中所占比例飆升至43%。而發達國家FDI流入量出現了大幅度下降,驟降29%,流入量僅為9620億美元。第三,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面面臨著來自高低端兩個市場的激烈競爭:在低端領域,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吸引外資正面臨來自周邊發展中國家的挑戰;在高端領域,中國難敵發達國家的競爭。
(二)農業利用外資的國內形勢
第一,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日益融合。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已經實現了全面的開放,許多世界品牌在中國出現,與此同時“中國制造”在全世界流行。在世界經濟的分工與合作中,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目前國內資金供給充裕。2006年外資占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僅為5.04%,已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2008年8月,中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45萬億元,同比增長19.28%,居民儲蓄和企業存款分別超過和接近20萬億元,銀行資金充裕。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已超過1.8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1位。第三,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較快增長。據聯合國貿發會議近期對241家跨國公司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仍然成為對外資最具吸引力的國家,排名第2-5位的國家依次為印度、美國、俄羅斯、巴西。從長遠來看,跨國公司仍看好中國,將其列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地。2009年8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4.99億美元,同比增長7%,自2008年10月以來首度正增長,引資形勢出現好轉。第四,利用外資的法制環境日益完善。為推進運用法律手段來調整和管理外國投資,中國先后制定頒布了60多種外資法規,到目前為止,已形成一個由各種專項立法及相關的單行法律·法規相互聯系的外國投資法體系。第五,國民待遇取代了優惠外資的政策環境。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統一標志著中國利用外資政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外資企業在華享受20多年的超國民待遇走向終結。此外,外資企業單獨享受的稅前扣除優惠、生產性企業再投資退稅優惠、納稅義務發生時間上的優惠等今后也將與內資企業統一。外資企業在城鎮土地使用上的超國民待遇政策2008年初已經結束。事實上,目前在國家層面上,外資在華享受的超國民待遇已經所剩無幾。
(三)外商投資的新趨勢
第一,從全球跨國投資的方式看,并購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一直是跨國投資的主要方式。現階段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方式仍是“綠地投資”,即投資建廠。這主要是受中國相對低廉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以及中國資本市場不夠完善等因素所影響,但是,由于近年來中國自然成本以及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綠地投資”在中國的優勢已不如周邊其他國家,并購重組將成為中國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第二,跨國公司參與農業的形式不限于外國直接投資,還包括訂單農業,如外國超級市場或食品加工商訂立明確規定價格、數量、質量和其他要求的合同,來跨國采購農產品。目前,跨國公司在全世界范圍內實施的訂單農業遍及110多個發展中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涉及到的農產品品種很多,有些情況下占農產品總量的份額也很大。食品加工和超市等跨國公司投資訂單農業,使得跨國公司參與該行業的實際規模成倍擴大。2007年,農業領域的外國直接投資存量為320億美元,但2005-2007年,僅投入食品和飲料行業的外國直接投資就超過400億美元。
三、進一步強化江蘇農業利用外資的對策
(一)堅持吸引外資的基本政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6-0121-02
一、序言
《高等學校日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是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分委會等機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等文件的精神而制定的。新版《高等學校日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出臺,要求日語專業學生應掌握日語語言文化知識、國際形勢相關知識,具備堅實的中國語言文化基礎,了解相關專業知識以及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形成跨學科、跨文化知識
結構。因此,解讀國家標準的總體框架下的課程體系,建設適合新建本科院校日語專業的課程體系尤為重要。
二、解讀《高等學校日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總體框架下的課程體系
新“國標”對日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以及課程體系都有明確的規定。新“國標”的出臺,對日語專業具有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解讀新“國標”,探討新形勢下的日語專業課程體系的發展趨勢愈顯其意義的重大和深遠。
新“國標”下的日語專業課程體系分為四部分,由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實踐環節和畢業論文環節組成。
(一)公共課程
公共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類,包括思想政治理論、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軍事理論與訓練、人文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第二外語等方面的課程設置。
(二)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包括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專業特色課程三方面。專業核心課程又包括外語技能課程(聽、說、讀、寫、譯等)和專業知識課程(語言、文學與文化的基礎課程,以及論文寫作與基本研究方法課程)。專業核心課程中的技能課程有基礎日語、高級日語、日語會話、日語視聽說、日語演講與辯論、日語閱讀、日語基礎寫作、中日筆譯理論與實踐、中日口譯理論與實踐等。專業知識課程有語言、文學與文化的基礎課程,以及論文寫作與基本研究方法課程。有日語語言學概論、日本文學概論、日本概況、跨文化交際、學術寫作與研究方法等課程。專業選修課程要拓展學習領域,提高對所學專業的整體把握能力。有中日語言對比、日語詞匯學、譯文賞析、日本文學選讀、日本文學史、比較文學、日本文學研究與實踐、日本社會與文化、日本歷史、中華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課程。專業特色課程由各高等學校日語專業根據辦學優勢及特色、師資力量等靈活設置。有商務日語系列、旅游日語系列、科技日語系列、信息日語系列、翻譯系列、區域研究系列、管理學日語系列、影視動漫日語系列等課程。
(三)實踐環節
實踐環節重視培養學生的日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實踐環節包括專業見習與實習、課外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活動、國際交流等。
(四)畢業論文環節
畢業論文環節是培養學生研究并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可采用學術論文、翻譯作品與翻譯實踐報告、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可以用日文或中文撰寫,使用中文撰寫時,字數不少于6000字,同時須有不少于2000字的日文摘要;使用日文撰寫時,字數不少于8000字,同時須有不少于800字的中文摘要。
通過新“國標”分析可以發現,日語專業核心課程中要求有論文寫作與基本研究方法課程。而專業選修課程突出了中日語言對比、日語詞匯學、比較文學、日本歷史、中華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課程。實踐環節增加了國際交流。畢業論文(設計)形式也更加多樣化。
三、新建本科院校日語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
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日語專業課程體系基本與新“國標”相匹配,但是仍有部分課程體系需要進一步建設和完善。
(一)日語專業核心課程
日語專業核心課程體系與新“國標”匹配。分為外語技能課程和專業知識課程。外語技能課程主要通過專業基礎課程完成。聽的技能由日語視聽A(一)~(五)、基礎日語A(一)~(四)支撐;說的技能由日語會話A(一)~(三)、基礎日語A(一)~(四)支撐;讀的技能由日語閱讀(一)~(二)、高級日語(一)~(二)、基礎日語A(一)~(四)支撐;寫的技能由日語寫作、日語論文寫作、日語語法(一)~(三)支撐;譯的技能由日語筆譯(一)~(二)、日語口譯(一)~(二)、基礎日語A(一)~(四)支撐。
(二)專業知識課程
專業知識課程包括語言、文學與文化的課程。主要通過專業方向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的專業選修課程與專業特色課程完成,開設日語語言學概論、日本文學、日本概況、市場營銷c、國際商務談判等。
(三)實踐環節
實踐環節由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完成,開設日文錄入實踐、日語專業行業模擬實踐、日語翻譯實踐等實踐課程。
(四)畢業論文環節
目前筆者所在學校的畢業設計要求單一,要求學生用日文寫出6000字的畢業論文。
通過與新“國標”的對比可以發現,我校日語專業核心課程的課程體系與新“國標”匹配。而專業知識課程中的課程名稱與新“國標”不完全匹配。例如現開設有日語翻譯理論與實踐;日漢筆譯實務;日漢口譯實務課程。但新“國標”中的名稱為中日筆譯理論與實踐、中日口譯理論與實踐。同時日語專業知識課程中沒有設置學術寫作與研究方法。另外在選修課程的設置中缺少中日語言對比、日語詞匯學、比較文學、日本歷史、中華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
另外,日語專業的特色課程、實踐課程和畢業設計的改革創新成為當務之急。只有完善課程體系才能達到新“國標”人才培養的要求,真正實施全人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日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有時不是自己的教學任務也主動幫助他完成。生活方面,同事之間也能夠做到和諧相處。不管是同科組還是同年級同學校的同事都能夠互相幫助。業務方面共同學習、共同提高。有時同事碰到要經濟方面的幫助也都能夠盡自己所有幫助他好事多多,不勝枚舉。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德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倫理習俗、人的信念和良知等來維系的用以維持社會的安定和秩序,教師是向受教育者學生傳遞人類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和進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專業人員。唐?韓愈《師說》中“師者。調節個人與他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集體與集體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有著一定的示范作用。
上課的語言修煉、生活中的師生往來、同事的相互關心,本人在工作生活中處處以師德的修養來要求自己。都能夠盡自己所能,形成一個和諧的工作、生活氛圍。年有一位來自農村的貧困學生,由于家庭生活的艱辛,多少次想退學回家去打工,解到這一情況后,聯系到學生家長,和他一家人共同商量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經過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說明,加上我對該學生在生活上給予了很大幫助,使該學生在今年的高考中順利的考上了大學,同時申請助學貸款上了大學。
而且在下課后、生活中也要為人師表。經常和學生們打成一片,作為一個教師不但是課堂上的老師。下課后一起聊天,共同談生活、談人生、談世界,一起在運動場蹦跑…
第二,在教育教學工作能力方面。
本人勝任、熟悉中學六年的教育教學工作,長期不斷地對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深入研究,熟悉掌握高考大綱,寫了大量的教育教學論文總結,很多在有名的期刊發表。
上課時本人能夠根據教材特點,結合當時的社會面貌、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進行授課。高中一年級的經濟學知識,運用生活中的形勢變化情況,巧妙的融合在教材中,讓學生通俗易懂,真正了解商品、經濟、價值規律的常識,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關知識,讓學生了解當前的社會體制、股票市場等。高中二年級的哲學常識抽象、費解,本人能夠把教材的問題融入在每一個小故事中,同時插入有一定笑話、幽默的例子,使學生在歡樂的課堂氛圍中學習,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觀點。對高三枯燥無味的政治常識,本人能夠結合當前各國的政治制度生動講解,對一些的知識點,我把每一個要點以故事的形式串以來,使學生很輕松的把握了課本知識。
第三,在工作考勤方面。本人自從參加工作以來就一直養成以校為家、惜時如今,堅守本職的工作作風,我的辦公桌以及家里的房間都貼有不斷更新的時間表、課程表,從不因私人的事情耽誤學校的正常工作,每天嚴格按照學校規定的上班時間到校,不遲到、不早退,也從不因自己的身體的小毛病以及家里的事情隨便請假,每年每學期都得到學校的全勤獎勵,同時每節課上課前也都能夠準時在預備鈴響之前站在教室門口,能夠保證一節課的完整性,也從不曠缺過學生一節課。做班主任時更是起早貪黑,從早到晚按時到位在每一個教學、休息環節體班級象家庭一樣的溫暖!
第四,在工作成績方面。任職以來,本人在教育教學工作崗位上做出了很大成績。每年每學期樂意接受學校的工作安排,任教過不同層次的班級,學生們都非常喜歡我的上課方式,畢業以后都能夠獲得學生、家長們的良好口碑,一年又一年,一屆又一屆。
關鍵詞金融危機企業財務風險控制
在由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席卷世界時,我國國有企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對于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國內企業現行的財務管理制度中,缺乏對于各類風險的有效預測和監控,導致我國企業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難以及時進行財務策略的調整,難以抵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
一、國有企業面臨的財務困境
1.融資擔保難,資金緊缺
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企業融資渠道狹窄,常用的銀行貸款的模式也因金融機構銀根緊縮變得難以為繼,在當前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市場波動下,國有企業融資困境更加凸顯。主要表現在:大部分國有企業信用等級較低,不具有規模優勢,融資成本高、風險大;大部分國有企業內部缺乏科學合理的財務管理戰略,融資渠道開拓困難。
2.管理模式僵化,資金控制力量薄弱
國有企業內部長期形成的內部職責不分,財務管理混亂,財務監管不嚴,會計信息失真等不良現象,并沒有因為金融危機的發生而有所緩解。現金閑置、資金流失或者嚴重負債致使企業陷入嚴重的財務困境,其主要的表現形式是企業現金流的中斷,財務危機爆發而使企業倒閉。另外,大多數國有企業在投資上過分依賴貸款,企業為了盡快回收資金,迫求短期投資目標,對投資可行性研究和長遠籌劃不足,進而盲目投資,造成資金的流失和企業效益的降低,形成了企業財務管理的惡性循環。
3.新形勢引入新困境
國有企業處于日漸規范的市場競爭中,同金融機構、投資者和其他企業之間的聯系和融合越來越緊密,參與國際貿易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因此,受到的宏觀經濟環境和市場的影響因素也越來越多。當前的金融危機形式給我國國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國際經濟蕭條,商品流通和市場需求減少,消費萎縮,企業業務和利潤下滑;國有企業面臨著金融風暴后的管理危機和資金運營危機,企業的管理變革,企業運營成本、管理成本急劇上升,而企業效益卻在不斷下滑,這種內部危機在外部危機的沖擊下將被激活,并把企業拖入內外交困的境地,給自身的穩定和發展造成嚴重威脅。
二、構建以財務管理為核心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
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企業生存和進一步的發展成為了首要目標,而要想實現健康成長和持續經營,在整體戰略部署下制定和實施科學合理的財務戰略顯得至關重要。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國有企業應看到成長和變革的契機,通過加強財務管理,對企業外部和內部資源重新整合利用,調整整體戰略布局和財務戰略規劃。
1.樹立“全員財務”的觀念
企業領導重視財務的著眼點是決策、組織和協調,決策主要是宏觀方面、戰略方面的。在協調上既要關注協調企業與投資人、債權人、國家、銀行、社會監督部門等錯綜復雜的關系,還要關注協調企業內財務部門與其他各部門之間的關系。
企業領導改善財務管理的主要手段應包括:建立科學合理的財務管理機構,配備具有良好素質的財務人員;制定與完善先進、嚴格的財務制度、科學可行的考核與獎懲辦法;明確企業的管理方針、財務政策。
2.加強財務戰略的創新,解決融資困境
(1)國有企業財務管理觀念創新。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創新是企業為適應環境變化而對財務管理要素所作的重新選擇。國有企業管理模式僵化,阻礙了企業的迅速發展,財務管理的創新可以推動國有企業的全局管理創新模式。國有企業財務管理觀念的創新必須結合自身的生命周期特點,利用市場機會,把握經濟動態,爭取在財務治理、財務制度、財務控制、風險防范等方式上進行創新,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融資模式的創新。一方面,通過對自身企業內部信用政策的制定、信用治理、信用信息渠道的拓展等提升自身信用等級,向外部投資者、客戶等相關利益者提供企業信用狀況的信息,有效緩解與各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態,并與銀行、投資商之間培養良好的財務關系和合作關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技術創新積極創新國有企業融資方式,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的市場意識和風險管理意識,為國有企業的信用狀況提供內部或外部的保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風險,進而增強了企業的融資能力,緩解國有企業的融資困境。
3.生產經營管理以預算為中心
企業要建立全面預算制度,包括財務預算(即成本,費用資金,盈虧及貨幣收支預算)、營業預算(即生產銷售,采購,人工費預算等)和專門決策預算(如技改,購置固定資產等),并使全面預算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保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目標的實現。
4.成本管理以環節控制為中心
環節控制是根據系統論和控制論原理提出來的。具體地說,成本管理必須按照這樣的秩序分別進行控制,才是全員、全面、全過程且有效的成本管理,即設計成本的控制――采購成本的控制――生產成本的控制(即在制定合理的單位消耗定額前提下,應將指標分解到班組或個人,實行二級和三級核算制,把責任會計與成本會計相結合進行核算,以保證有序且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三、結語
國有企業應正確面對當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從中看到危機所潛藏的新的出路和機遇,積極探索企業財務管理新模式和財務戰略的新路徑,明確自身財務戰略定位,變革僵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政府政策和資源,突破外部環境束縛,增強企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1)03―0099―03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向精品化目標邁進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和迫切的現實需求。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黨賦予高校的神圣使命。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的形勢觀、政策觀,學會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分析形勢,理解和執行政策,是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擔負的重要任務。當前國內外不斷出現的新形勢、新問題,使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受到了很大挑戰,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還存在一些亟待加強和改進的地方。從課程安排上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平均每學期16學時,本科四年期間計2個學分。相比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時多,學分少,導致部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思想上不夠重視。從課程內容上看,一方面教育內容與其他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有重復,容易使學生在重復學習相同理論時產生厭倦感;另一方面課程教育內容的及時性強,涉及范圍廣,要求教學內容及時快速更新,對教師能力素質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從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普遍要求來看,在學生獲取信息更加迅速便捷的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教育形式、教師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需求促使高校必須積極主動地去研究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建設發展問題,進一步增強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精品化建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人手。
一、教學內容設計要注重特色化
目前高校形勢政策課程內容主要根據教育部每半年印發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來確定。但是高校形勢政策教育內容涉及范圍很廣,如果不結合學校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和系統的規劃設計,很容易出現教學內容重復的現象,同時也很難在實際教學中把握重點,形成體系,取得實效,辦出特色。“形勢與政策”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課程,其教育教學目的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相一致的,即著眼于大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而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的“隨機性”和“多變性”上,這種特殊性使得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有著很大的設計空間。
1.從學生成長需求設計教學內容,確定不同年級的教學重點
不同年級學生成長需求的關注重點是有差別的,比如剛入學的新生,對了解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有著迫切的愿望;高年級的學生對了解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有著迫切的需求。形勢政策課可以針對學生最希望了解的形勢政策人手,確定不同年級的教學重點內容,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和教學效果。
2.從學校辦學特色設計教學內容,突出不同學校的特色優勢
任何一門課程要辦出特色,都必須與學校的辦學特色相結合,為學校育人目標的實現起到積極的作用。形勢政策課可以充分發揮課程內容廣泛的特點,著力把與學校辦學特色、專業特色相關的問題講好。比如,師范類院校可以國內外最新的教育類形勢與政策內容作為重點,農業類院校可以國內外最新的農業類形勢政策內容作為重點,理工類院校可以國內外最新的科技類形勢政策作為重點等,這應該是不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精品化建設的有效著力點。
3.從課程開設目的設計教學內容,發揮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育人功能
在結合學生、學校實際確定教學內容的同時,可以根據教育部每半年下發的教學要點,確定每學期形勢政策課程的其他重點內容。如社會、政治、經濟、國際形勢等方面的熱點問題等。要充分發揮形勢政策課程第一時間傳遞形勢政策信息的動態性特點,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使這門課程成為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激發學生關注時事主動性的有效載體,成為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引導學生正確分析熱點焦點問題的主渠道、主陣地。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一門針對性、時效性和變動性很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它的內容體系可分為基本穩定部分和與時俱進部分。歸納起來,上述前兩部分內容應該是相對穩定的,第三部分內容是動態的,需要在每學期開課前及課程進行中臨時確定。
二、教育載體設計要實現立體化
形勢與政策課程不僅在教育內容上要求新、求精,而且在教育方法和途徑上也必須創新、求變。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時效性,實現精品化課程建設目標,需要積極改進形勢與政策的教育教學形式,設計并搭建動靜結合、內外依托、師生互動的立體式教學模式。
1.動靜結合,編制學習資料手冊,構建動態化教學資源庫
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據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范疇,將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的基本理論、路線、綱領、政策等相對宏觀、穩定的基礎理論匯總整理,以編制手冊的形式發給學生作為基本學習資料,便于學生自學并對基本理論有較系統的掌握。這種傳統的書面資料學習方式是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應當秉承的教學形式。另一方面,形勢政策教育教學應積極發揮網絡優勢,構建動態化教學資源庫。網絡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網絡思想教育陣地可以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及時更新和補充。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內容豐富,及時性、動態性強,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層出不窮的社會焦點、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等,通過單一的課堂途徑是無法滿足教育教學需求的,網絡無疑是一種較好的途徑選擇。形勢與政策網絡教育教學平臺建設,可以依托學校宣傳部門、黨團組織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已有網絡平臺,形成合力,構建形勢與政策動態化網絡教育資源庫。
2.內外依托,探索打造能夠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形勢政策教育有效載體
在校內,在一課堂教師講授、二課堂網絡理論陣地宣傳教育的基礎上,形勢與政策教育可以嘗試通過成立學生理論社團的方式讓學生在課余進行主動的思想理論和形勢政策學習。從目前高校社團建設情況來看,政治理論社團是學生社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政治理論社團在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政治理論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從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角度去有意識地成立相應理論社團的實例還很少見。因此,嘗試建立形勢政策理論社團并制定相應的配套鼓勵政策機制,應該是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形勢政策學習的一條有益之路。同時,引導學生開展校外社會實踐已成為絕大多數高校形勢政策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形式,社會實踐在學生形勢政策教育中的作用也被高校師生廣泛認同。但目前形勢政策社會實踐教育教
學較之第一課堂教學來說,在運行保障、評價機制等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與設計。
3.師生互動,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主動進行方向引領
課堂教學是“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堂教學成功,則“形勢與政策”課實效性彰顯。在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實踐中,大學生表現出很強的表達個人對時事熱點問題看法的愿望。通過演講、辯論、主題發言、小論文等形式開展的學生間交流討論活動深受學生的歡迎,成為學生表達個人觀點的有效渠道,也被學生視為提升個人表達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素質的有效平臺。同時教師通過參與學生的交流討論,及時了解掌握了學生思想動態的情況,為主動進行理論指導和政治方向的引領提供了現實依據。存在的問題是,目前高校的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基本是在百人以上的大課堂進行,由于課堂大、人數多,發動學生主體能動性以及師生互動的頻率、人次和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影響,對教師掌控課堂交流討論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應該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校園網絡平臺的優勢,開辟較之課堂交流更為便捷、廣泛的師生在線交流平臺,使學生有表達觀點的途徑,使教育者更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而增強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三、教師隊伍建設要突出專業化
課程建設的主體是人,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形勢與政策精品課程成功的關鍵,“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強的課程,再加上內容的綜合性也非常強,同時課堂組織教學的難度也很大,這就需要擔任這門課的教師具有較深的學術造詣和人格魅力。教師隊伍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應是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精品化建設的一個努力方向,是增強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保證。
目前,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師資隊伍呈現“大思政”的特點。即教育者既包括形勢與政策課專職理論教師,也包括學校黨、政、工、團部門的領導干部;既包括從事一線學生管理的輔導員,也包括從校外聘請的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領導干部。專兼職結合、校內外結合的師資隊伍從專業背景和業務特長來說,呈現出多層次、多領域、多性質的特點。如果不能夠對師資隊伍進行有效的規劃整合,容易導致教育教學出現不系統、不深入、沒特色的結果。
1.實現“術業有專攻”的專業化師資隊伍結構
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內容雖然具有領域廣,及時性強的特點,但還是可以根據內容進行歸類的。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內容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形勢觀、政策觀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形式、任務和發展成就教育;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重大活動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當前國際形勢與國際關系的狀況、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對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國政府的原則立場教育幾個方面。高校形勢與政策師資隊伍應根據課程的主要內容,結合每名教師的專業背景和業務特長進行分類,實現“術業有專攻”的專業化師資隊伍結構。
2.打造形勢與政策教師的專業化團隊
由于教師專業背景和業務特長的限制,如果不根據教學內容對教師隊伍進行專業化的整合構建,而是籠統、隨機的給每位教師分派教學任務,就會出現一個教師要面臨講授多個知識領域內容的情況,導致教師備課壓力大,對講授內容缺乏信心,傳授知識信息不深人的結果,進而影響教育效果。應讓每名教師只承擔一兩個專題,使教師在一個相當穩定的時期,將負責的專題研究得精、深、透,使之成為這些問題的專家。同時,專業化師資隊伍建設要在對教師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加強對各知識領域教師的針對性培訓,使每個教學內容領域擁有相對固定的師資配備,并重點做好其中教學骨干的培養。形勢與政策教師的專業化團隊打造,應該是這門課程精品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突出亮點。
參考文獻
[1]姜相志,王國學.把“形勢與政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
的課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2-74.
[2]彭月英,鐘佩君.“三經四緯”解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體系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78―80.
[3]高忠.構建四位一體的“形勢與政策”教育課程體系[J].思想
政治教育研究,2006(2):90-92.
[4]羅維.“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改革芻議[J].寧波大學學
報(教育科學版),2009(12):115―118.
[5]鐘佩君.“形勢與政策”精品課程建設模式創新研究[J].學理
論,2009(11):53―55.
[6]彭月英.“形勢與政策”重點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湖南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