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7 08:12: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社會主義思想,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社會屬性是人的二重性的一個方面,正因為如此,在人類政治思想中任何人的政治觀點或政治主張都不可能回避集體主義的存在。這是社會主義思想生命力強大之所在。
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一種集體主義思想,在西方可以上述到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年)的《理想國》,在中國可以上述到《禮記·禮運》。對社會主義思想最明確的描述在中國是《禮記·禮運》,在西方是托馬斯·莫爾(1478-1535年)的《烏托邦》。不過中國的“大同思想”和柏拉圖的《理想國》不是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而產生,而是純集體主義思想的一種社會構思。我們現在通常所講的社會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制度對立物的社會主義,它從工業革命開始,是西方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時期的一種集體主義的政治思想。這種社會主義是從托馬斯·莫爾開始,經過法國的圣西門(1760-1825年)、傅立葉(1772-1837年)、英國的歐文(1771-1858年)等到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我們現在區分的各種社會主義都是社會主義思想的一種流派。如果說西方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國的《禮記·禮運》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最高社會道德理想,那么,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一個最大特點是它是作為資本主義初期剝削、壓迫、貧困、不平等現象的對立物對未來社會的最高道德構想。
所有社會主義思想都是集體主義思想的衍生,是集體主義思想的不同形式、不同時期的反映。社會主義思想在農業社會具有濃厚的道德色彩,只是作為資本主義對立物的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才具有濃厚的奪取權力的政治色彩。思想是時代的反映。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初期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種批判,它反映實行社會改造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弊端的愿望。近現代社會主義思想家都致力于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痛苦以及作為這種生產方式基礎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競爭。它們設想將來民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方式從資本家手中奪得支配生產資料和管理政府的權力。托馬斯·莫爾、意大利的康帕內拉(1568-1639年)、法國的梅葉(1664-1729年)、法國的摩萊里(1720-1780年)、馬布利(1709-1785年)等等與農業社會相聯系的社會主義大都希望社會溫情脈脈,保持農業社會,共同勞動,平均分配。與工業文明相聯系的社會主義,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仍然主張社會溫情脈脈,共同勞動,平均分配。
作為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可以表述為:社會主義思想是人的社會屬性的派生物,是人類共同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在人和社會的關系上,它強調人的社會屬性,強調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強調社會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從屬于社會集體。作為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思想在馬克思的學說中表述得最為充分和全面。馬克思講的人是抽象的人,群體的人,而非具體的個人。馬克思是從社會關系來論證人的本質、人性,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的社會哲學基礎。
社會主義思想只是集體主義思想的一種流派,我們沒有理由把社會主義思想等同于集體主義思想。我們同樣沒有理由否認集體主義思想作為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屬性。與集體主義思想對立的是個人主義思想,而不是資本主義思想,與個人主義思想對立的是集體主義思想,而不是社會主義思想。 轉貼于
威廉?莫里斯(1834―1896)是工藝美術運動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既是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奠基人,也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其設計思想與觀點對工藝美術運動以及后來的設計發展頗具影響,更是對藝術領域發起一場真正的改革運動起到了決定作用。此外,他的設計主張和觀點又與19世紀的社會主義思潮相契合,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
在政治上,莫里斯是一位積極地社會主義者。他曾經講道:“我不希望那種只有少數人的教育和自由存在,同時也不追求為少數人服務的藝術。”、“人既然要勞動,那么他的勞動伴隨著幸福。否則,他的工作也是不幸的,不值得的。”以上言論體現了他主張社會平等和反對壓迫的思想。他的這種思想一方面受早期社會主義者拉斯金的思想影響。后者的設計理論具有強烈的民主和社會主義色彩。他強調設計的民主色彩,強調設計為大眾服務,反對精英主義設計,亦如他本人所說;“以往的藝術都被貴族的利己主義控制,其范圍從來沒有擴大過,從來不去使群眾得到快樂……與其生產豪華的產品,倒不如做些實實在在的產品為好。請各位不要再取悅于公爵夫人,而生產紡織品,你們應該為農村的勞動者生產,生產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他的這種社會民主思想也正是莫里斯所推崇的;另一方面,其思想也是對當時設計現狀――兩個重要問題的反映,一是過分裝飾,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的漫延;二是工業化的來臨。其中問題之二工業化的來臨造成了不少社會問題,比如貧民窟的出現,城市底層人士生活水平的惡化,童工、女工的困苦生活等。此時,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無產階級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非常惡劣,且無人來改變這種現狀,如何解決以上問題,也是先進知識分子所關心的。以莫里斯為代表的藝術家希望通過日常的家庭用具、家具、衣服等價廉而物美的設計來改善人們的生活并滋潤人們的心靈。他們認為如果人們的心靈得到滋潤,社會問題也就自然而然得到解決。其設計思想反復強調兩個基本原則“產品設計和建筑設計是為千千萬萬的人服務的,而不是為少數人的活動;其次,設計工作必須是集體的活動,而不是個體勞動”也是為此。
針對批量化生產導致的部分設計水準的下降,設計師嘗試用裝飾來彌補產品設計的不足,如將哥特式紋樣裝飾到蒸汽機,在紡機上加大批洛可可風格的飾件等。凡此種種,表現出的是過分的裝飾和對歷史風格的參考。對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無產階級而言,他們無力購買因用材及裝飾造成的昂貴產品。而莫里斯關注普通人的設計思想,帶有明顯的社會主義色彩。為滿足大眾的需求,莫里斯于1961年成立的從事家具、紡織品和日用品設計為主的“莫里斯、馬歇爾、福克納公司”其目的就是要生產手工制作且人人都買得起的用品。如他們生產了一種結構簡潔的“一天完成”的家具,它的突出特點具有濃郁的民主色彩。他呼吁藝術家關注普通人的民主思想,為現代設計所引用,現代設計的思想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莫里斯反對繁瑣的歷史主義裝飾,強調“為大眾服務”以及簡潔的造型。若按莫里斯的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進行設計,確是可解決現實社會中的不少問題,更可改善大眾尤其是社會底層的生活水平。然事實卻非如此,他高品質的設計和精致手工制作形成的產品價格并不能為平民所接受。也就是說,他的貴族出身和高雅風格也影響了他為大眾服務理想的現實。這與社會主義思潮的追求相悖。
在莫里斯的思想中,他所推崇的是復興手工藝,認為只有哥特式、中世紀的建筑、家具等設計才是誠實的設計,反對機械化大生產。雖然他后來認識到機器生產的發展趨勢,在其后來的演說中承認應該嘗試成為“機器的主人”,把它用作“改善我們生活條件的一項工具”,然而莫里斯對工業文明終生還是持否定態度。不難發現,僅靠手工藝生產,一方面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再者,其高昂的價格也只能為貴族所接受,成為貴族的設計。這與他提出的“我不愿意藝術只為少數人服務,僅僅為了少數人的教育和自由……”“要不是人人都能享受藝術,那藝術究竟跟我們有什么關系?”的主張背道而馳。建筑師韋伯為莫里斯在肯特設計的住宅――紅屋,雖然擺脫了維多利亞時期繁瑣的建筑特點,考慮到了功能需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部分吸取哥特風格細節,比如塔樓、尖拱入口等,在某種程度上與為大眾服務存在一定差距。
從某種程度而言,威廉?莫里斯的觀點與主張既有社會主義進步的一面,又有顯而易見的不足。一方面他希望能夠為大眾設計的思想,主張為社會提供好的設計,改變設計中的矯揉造作的裝飾,帶有濃厚的社會主義民族色彩,成為了現代設計運動中最主要的內容。另一方面,他對工業化批量生產的否定,與社會發展潮流相悖,過于對裝飾的強調,而增加了產品的費用,也不可能為低收入的平民所享有,因此其產品也是象牙塔的產品,代表的是知識分子一相情愿的理想主義結晶。
參考文獻:
[1]何人可.工業設計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1:70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9:54
[3]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9:56
[4]梁梅.設計現代設計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7:5
[5]梁梅.設計現代設計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7:7-8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中蘊含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探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與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之處對于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意義重大而現實,本文將在此方面做出努力。
一、具體含義: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世界
從具體含義上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將個人、社會、國家與自然等概念及其相互之間的社會關系狀態都納入到了它自身的范疇之內。換言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是自身的身心和諧,接著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此基礎上是社會各系統、階層之間的和諧,最終達到人類社會與自然以及國際社會國與國之間的和諧狀態。這一具體含義所包含的邏輯思維、思想觀點和價值取向正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鮮明體現。《禮記•大學》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禮記》也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堅持由小及大、由里到外的人才培養模式與道德修養方式,即首先從自我個人的點滴實踐做起,在加強自身德行的基礎上逐步惠及家庭鄰里,再進一步拓展到社會、國家乃至天下,當人類社會實現了以個人身心和諧為基礎的社會、國家、民族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時,就是步入到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世界。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概念的提出正是遵循了儒家思想文化中大同世界建立的基本思路方法,深刻體現了儒家大同思想的思想原則與價值追求。
二、原則特征:古代中國對道德和禮儀的價值追求
整體來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就是現代性與傳統性的相結合,現代性主要體現為諸如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等特征,傳統性則主要表現為誠信友愛、和平正義、穩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特征。而這些基本特征又需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才能加以實現,這些原則既有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等指導性原則,也有改革開放、四項基本原則這些根本性原則。《資治通鑒•周紀》載:“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體現了古代中國社會以德為本、為先的價值取向,即便是現代性特征也是在充分借鑒以道德禮儀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而其基本原則既是黨革命與建設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優秀傳統文化中道德禮儀內涵在新時期黨治國理政之中的深刻體現。主席曾指出:“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是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就更離不開以道德原則為核心根基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支撐,而反過來,正如中國傳統價值觀所堅持的那樣,這又使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理念深刻體現出對道德和禮儀的一貫追求。
三、踐行措施: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實踐觀
十六大以來,同志針對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要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加強調查研究和理論研究,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實現安全發展,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大力建設和諧文化,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由此可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踐行措施正是著眼于中國社會最現實的民生問題以及最迫切的經濟、文化等問題,立足當前中國的基本國情,通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個方面的發展來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尤其是其對建設和諧文化和堅持公平正義原則的做法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實踐觀十分契合。荀子云:“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這一說法從根本上體現出古代中國社會以道德為本、著眼生活實際的實踐思想,即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還是平日工作學子中的言語思想,都應該在立足實際的基礎上,堅持文明禮儀、落實道德原則,從而在不斷提高自身德行修養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社會與國家的幸福和諧。而黨和國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措施的提出也正是遵循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實踐觀的基本理念與思路方法。
四、結論與行動: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和諧社會的精神根基所在總而言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離不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支撐,無論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思想,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踐行措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是重要的理論來源、精神支撐與思想智慧的源泉。從具體含義的角度來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體含義的提出不僅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儒家大同思想的延伸拓展,更是其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背景下的新應用。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原則特征的形成則是古代中國史傳統思想價值體系在當下中國社會的新體現,意味著其以道德禮儀為根本的思想追求與價值觀傾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被著重參考借鑒。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貫徹落實的具體實踐措施也深刻蘊含著中國社會傳統的“著眼現實、以德行修養為根本”的實踐觀。由此可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念的借鑒參考,也是其得以真正實現的內在精神根基。由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基礎作用。黨和國家要在堅持以為根本指導的前提下,立足中國現實,大力弘揚和踐行優秀傳統文化,推動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著重借鑒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最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基礎。
參考文獻:
[1]線裝國學館編委會編著.四書五經第一卷[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2頁
[2]張文治編:國學治要(經部史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76頁
[3](北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一冊),卷第一周紀一[M].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月1日第2版
[4]: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158頁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4-0024-02
一、從孔子“微博”中透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內涵
(一) “君子和而不同”——“和”思想
孔子是“和”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前人“和”、“同”理論的積淀基礎之上,在其“微博”中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第十三》)的經典話語,他認為和諧的本質是“和而不同”。“和”是和諧,是統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本質的,深層的,“同”是具體的,表象的。“和而不同”,其本質就是在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而不是表面上的相同與一致。“君子所見略同”,我們耳熟能詳,其實追其根源,正是人們的內心見解一致,而表面上卻未必相同。
當今時代,孔子“微博”的“和”思想是我們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準則,它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標志性的價值符號,體現了我們華夏文明的突出特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仁者愛人”——“仁”思想
“仁”字在孔子“微博”中出現109次。其弟子樊遲向他請教什么是“仁”時,孔子的回答是“愛人”(《論語·顏淵》)。其實“愛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是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而后“推己及人”,愛所有人,愛整個社會。如果整個社會都施行“仁政”,那么社會的和諧就會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可見,孔子的“仁”思想充分體現了古代統治階級與百姓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也暗含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必要性,一個仁愛的社會是我們古往今來的不懈追求。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和保證,孔子“微博”中的“仁”思想,恰恰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蘊含著恒久的生命力,它超越了歷史的,超越了時空的界限,為今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克己復禮”——“禮”思想
孔子主張對社會實行禮治。當弟子顏淵問仁時,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又問,孔子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孔子生活在禮儀被普遍破壞而得不到遵守的年代,因此,呼吁人們要實踐“禮”的要求,踐行“禮”的規范,從而創造和諧、安定的理想社會。
孔子“微博”的“克己復禮”對今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自古以來中國就被國際上譽為“禮儀之邦”,但面對當前道德的滑坡,誠信的缺失等現象,作為龍的傳人的我們,對目前的“禮儀之荒”應該感到悲哀和心痛。這對于新時期構建和諧社會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新的要求,孔子“微博”的 “禮”思想被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它對于今天我們社會秩序的維護,人民生活的安定以及和諧社會的推進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四)“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中庸”思想
“中庸”也是孔子“微博”中和諧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孔子“微博”中“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闡明了“過”與“不及”兩種極端,說明治理百姓的有效方法是中庸之道。在努力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貫徹“中庸”思想,掌握溫和之道,對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推進整個社會的全面文明和進步,具有深遠的指導價值。
二、孔子“微博”中透視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豐富外延
(一)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人與自然的和諧
孔子“微博”中強調:“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可見,孔子主張天地與人的和諧相處。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也體現了儒家思想“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人類應該尊重自然,服從自然發展的規律,認識自然,保護自然。自然是我們人類的伙伴,為我們提供生存必不可少的各種資源,為我們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物質條件,可以說,沒有自然就沒有我們人類,自然與人類是一個統一體。
孔子“微博”中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當今時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在環境形勢嚴峻,資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孔子“微博”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思想,對構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提。
(二)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人與社會的和諧
孔子“微博”主張“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也就是說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不要主觀臆斷,不要自以為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以自我為中心,孔子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他的“微博“中還主張“君子衿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也就是說不結黨營私,不與他人爭執,不搞小團體,始終保持與他人的和諧。這些都表明孔子非常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孔子“微博”中有關人與社會關系的思想,充分強調“人和”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孔子“微博”的這一思想,仍閃爍著理性的光輝。建設和諧社會,除了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更需要我們全社會人與人關系的和諧。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正常開展工作的前提和保證,人與人和諧相處才能保證社會秩序的安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人與社會的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
(三)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個人身心的和諧
孔子“微博”有關個人身心和諧的論述主要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強調自省。孔子強調“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里仁第四》。第二,強調自律。孔子主張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正所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衛靈公第十五》。第三,強調誠信。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第二》第四,強調學習。孔子主張“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陽貨第十七》)
2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促進思想政治工作環境的創新
2.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引領思想政治工作環境創新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環境的創新始終堅持領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作為主導思想,它使我黨舉什么旗幟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同時作為重要的理論基礎,始終占據統領的地位。我黨將作為根本指導思想,在其指導之下,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向我們展示了指導思想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然而現階段我國正經歷著經濟體制改革等巨大變革,各種利益的碰撞必然產生各種思想變化,縱觀這些因社會的變革而產生的思想的變化,雖然主流是好的,但是各種社會思想五花八門,其中也不乏一些反或歪曲社會主義詆毀經濟改革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大力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環境創新的重要性便開始凸顯出來。要堅持指導思想,就必須對思想政治工作環境展開創新。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環境不僅可以有效阻止這些非思想的蔓延,還可以使思想在中國的指導地位得到鞏固,同時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另一方面,要對時代精神進行弘揚,思想政治工作環境創新是必然條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時代與民族精神是其精髓所在,它的存在使應該具有怎樣精神風貌的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答。所謂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撐。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正因為形成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在改革的過程中一往無前。也正是依靠這種民族精神,我們克服了一系列的艱難險阻,取得了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功。然而,目前我國已經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利益關系與組織形式開始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同時面對國際上各種西方價值觀思潮的沖擊,各國綜合國力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這種條件下,更需要我們建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斷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創造良好的政治工作環境。
2.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視域下如何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環境
首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輿論環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對思想政治工作輿論環境的創新主要可以從導向、疏導以及監督三方面進行,堅持思想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立場,并對目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思潮進行剖析,通過各種有效的宣傳方式和手段,引導和促進各種社會思潮的健康發展。其次,對思想政治工作人際環境進行創新。任何人都不能離開社會、離開他人而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人際環境的創新主要表現在建立示范性群體、塑造健康群體等方面,發揮群體的示范性作用,為人們提供健康的價值導向。同時還應牢牢把握各類媒體陣地,通過傳播弘揚正能量主流思想,影響和融合各種不正確的思想觀念,及時化解各種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害的思想潮流,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是應該通過形象生動的教育方法激發出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情感,凝聚共識,合力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后,對思想政治工作組織環境進行創新。任何人都會受到組織環境的影響,組織環境也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組織成員會受到組織成員精神面貌以及價值取向等因素的影響。組織環境主要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工作環境以及社區環境等方面。不管是在哪種環境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應該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和良好的形象對組織成員進行感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文化潛移默化地融入到每一個身邊的組織成員的思想與行為中,不斷激發全體成員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情懷,形成共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文化和行為準則。
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有效途徑
1.堅持的指導地位。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就要堅持的指導地位。意識形態的教育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所在,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據主導的地位。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時,必須堅定不渝的始終堅持在高職思想教育全過程的指導地位,堅持用引導學生,讓學生正確的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所在,更好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并積極的引導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的擁護者和建設者,高舉中國特色的偉大旗幟。在意識形態領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體。
想要構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就要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教學體系的主體。包含:“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幾方面內容。要以這幾方面為主題構建新的符合新時代背景的高職思想教育體系。引導高職學生以八榮八恥為準則,遵守基本的道德規范,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了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新時代精神。對學生進行深刻的理論思想指導,建立正確的世界觀、道德觀、社會榮辱觀,并堅定不移的擁護社會主義,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培養出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職學生。
3.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
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讓高職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盡量的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發感悟,進行自我教育。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對于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和特點,并結合教育發展的規律,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還要解決學生生活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關注學生參與的熱點話題,切實解決學生的問題,尤其是與學生利益密切相關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問題,讓他們在自己的實際生活中,真正的了解并深刻體會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作用,從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方針,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注重學生的參與,增加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接觸最先進的政治方針與思想,了解新的動態、新的變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是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中明確提出的。當前,我國政府要努力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這一偉大目標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和必然趨勢。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一項重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這需要舉國上下,共同努力,需要各個相關部門協調合作,共同推進。在這個歷史進程中,要加強文化建設,這是進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
而儒家的和諧思想也是一個豐富的思想體系,它包括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以及人自我身心內外和諧。而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對儒家思想進行全新的詮釋,進行重新認識和理解、發揮,將之作為強大的精神支撐,作為良好的文化條件,推進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儒家和諧思想的內涵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主要的內容,也是其最為重要的構成部分。我們要對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現代價值進行更為客觀的認識和把握,這樣才能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現實,才能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其中儒家文化中的和諧意識以及人本意識等對中國社會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和諧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思想的本質,主要包含兩個意思:“和”與“合”。也就是說“和合”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和最為重要的構成部分。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們就將“和”作為了一個哲學的抽象范疇進行研究和領會,進而揭示了和諧的價值、本質,揭示了和諧的內涵。
孔子的學生有子就提出了“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其中“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和”為調和、和諧、協調的意思,“貴”是珍重的意思,含有價值判斷的意義。所謂“和為貴”,就是認為和諧是天底下最珍貴的價值,是人世間最美好的狀態。
而荀子提出“和則一,一則多力”的主張。他認識到了在一個組織內部,人們如果能夠和諧相處,那么就能取得一致,力量也就會相應地增多,進而實現組織的強大,最終戰勝萬物。孟子曾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只是戰爭,進行社會勞動或是改造社會的過程中,決定其勝負或是成敗的就是人心的向背,如果再組織內部實現和諧,那么就會齊心合力取得最終的勝利或成功。“人”是“天、地、人”中地位最高的,也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而在“時、利、和”中“和”又具有最高的價值。
此外,孔子的“和而不同”命題揭示了和諧的本質特征。其中“和”是一個統一體,由諸多性質不同或對立的因素構成,而這些因素之間也是一種互補和協調的關系,這樣就能形成新的狀態或是新的事物。而“同”是指因素、意見等的一致或是相同,這些因素、意見等的簡單相加不能產生新的狀態或是新的事物。所以說孔子提出的“和諧”不是簡單的同一,而是一種有差異的統一。其“和”即為多種因素的并存與互補。和諧的本質在于統一體內多種因素的差異與協調。儒家的和諧思想主要包含以天人和諧、身心和諧、人際和諧等方面的內容。
二、儒家“和諧”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和諧社會在《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版)中解釋為:指體現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創造活力,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穩定有序的社會。
1.儒家和諧理念,促進現代社會的協調發展
儒家和諧理念的重點就是“和為貴”的價值觀,其認為和諧是世間最珍貴的價值,也是一種最完美的狀態,能讓萬物各得其所。儒家和諧理念在當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也能發揮積極作用。它能夠協調各種利益關系,能夠平衡各方面的關系,最大化地化解各種復雜矛盾,進而實現社會各方面適度、平衡、協調的發展,才能實現和樂人民,國家強盛,才能實現國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諧觀能為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思維方式上的支持和借鑒,同時也為我國處理外交事務,解決國際問題提供新的思路。同時,儒家和諧思想在國內矛盾處理過程中,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進而實現生活環境上的完善,實現社會風氣的好轉。儒家和諧思想除了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或是沖突以外,還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實現換位思考,進而實現個體間的目標或利益以及原則等方面的協調一致,實現個體間的有效合作等。
2.塑造和諧心態,培養人全面發展的和諧人格
儒家的修身以及身心和諧思想能呈現出個體的心態,能呈現出其與社會的關系。只有在社會生活中個體實現身心和諧,才能推進社會的和諧。也就是說有了和諧的人格才會有人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所以說儒家思想中所具有的現代價值就在于其和諧的社會心態,而這種心態能實現或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和諧人格的塑造。以此對構建和諧社會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市場經濟形勢下利益格局也發生著變化,貧富差距也被拉大,社會收入或是分配不公現象比較普遍,而這些問題都急需解決。在社會心態領域中呈現較為明顯的失衡、浮躁、無序等消極現象,都會對人在生活中做出理性判斷和日常行為帶來影響。當然這也有誘發偏激行為的可能,對社會穩定帶來消極影響,進而影響到和諧社會的建設或是建設步伐。而儒家思想中的“修身”等和諧思想能幫助我們擺脫物欲的消極影響,進而確立相對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同時市場經濟把人與人的關系建立在利益之上,這樣就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寸利必爭,人因利或和或散,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微妙,變得脆弱。過于松散的人際關系也會對社會的穩定帶來不良影響。而儒家的“忠恕”之道以及和諧心態就能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起到促進作用,為其提供了精神道德基礎。
此外,儒家的仁學思想能對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鑄造,對“以人為本”的理念等提供更為豐富的思想資源;儒家的“禮之用,和為貴”的和諧思想能為“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理想社會提供最大的服務,而這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可資借鑒價值。儒家的和諧是“天人合一”的和諧,能為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同時,儒家和諧思想還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總之,人類若想實現長久發展,就應該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對儒家和諧思想進行全新的詮釋和運用,在推進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發揮其精神支撐和文化條件的基礎作用,儒家和諧思想在和諧社會構建中呈現其特有的思想魅力,我們應該有所吸收和借鑒地對其進行學習,進而從中挖掘和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2)02-0117-012
通行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讀本》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地位歸納為三點:“法治思想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指導思想”;同時,這個《讀本》還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作用歸納為五點:“我國一切立法活動的思想先導”、“我國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實現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的思想基礎”、“確保我國司法機關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實現司法公正的思想保障”、“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法律意識的價值指引”、“發展法學教育、繁榮法學研究的重要保障”,等等。[1]這兩個方面的界定與概括,確實有助于我們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所承載的一些功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界定與概括主要局限于專業性的法律、法治領域。如果我們超越法律、法治的專業視界,如果我們從更寬廣、更幽深的思想視野來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所享有的思想地位、所承載的思想功能,也許就不止于此。
簡而言之,本文的研究發現: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可以用馮友蘭所說的“闡舊邦以輔新命”或“舊邦新命”來概括。為了對這個觀點進行有效的論證,下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思想地位建構一個簡單的參照系,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古今中外的同類思想形態進行比較,從文化比較的角度,探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在思想史上的位置。接下來,分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誕生的思想背景,以闡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應時而生”之“時”到底是什么;也許,只有在特定的時代背景與思想背景中,才能更恰切地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思想地位。在此基礎之上,再來考察古老的中華文明在轉型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新的文明秩序的基本脈絡或基本骨架,以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對這種逐漸成型、逐漸定型的文明秩序的確認、提煉、總結,以證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作為文明秩序原理之地位與功能。最后,是一個結論和延伸性的討論,旨在進一步廓清本文的觀點,同時也對可能出現的詰難予以初步的回應。本文希望,通過這樣的論述,有助于促成關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之思想地位的更深入的思考,有助于促成關于當代中國文明秩序走向、文明秩序原理的更深切的關懷。
一、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之思想地位的參照系
如何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思想地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必要通過對思想史的重新排列、重新建構來尋找。在思想史上,有一些思想形態所擁有的思想地位,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所擁有的思想地位,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因而,可以把它們作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之思想地位的參照系。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要性;途徑
當今社會發展呈多元化趨勢,形形的文化意識在不斷的融合和撞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其獨到的價值理念指引中國社會主義意識思潮,不但推動了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還為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繁榮昌盛指明了道路。對于大學生來講,他們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未來的建設者,肩膀上承擔的責任非常重大,所以說,他們的價值觀和思想道德水平決定著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將來的命運。由此可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有效的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很著較強的必要性,如此以來,不但可以幫助他們正確樹立各種觀念,還可以有效的塑造他們的人格,進而,使大學生思想和道德的全面提升。
一、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
就依中國的發展來講,它是不可能離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其具體原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我國的發展意義重大,是進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不可或缺的中間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在理論基礎上進行的不斷延伸和創新,對我國今后的建設有著關鍵性的指導意義,同時,對我國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它不僅體現了意識形態的科學性,還展現了理論發展的客觀性。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言,它是以馬克思物質觀、歷史唯物主義思想以及辯證法為哲學指導,以目前我國的國情來看,將具有傳統性的道德文化、科學性的價值體系進行有效的融合。
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有效的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1.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是促使教育回歸理性的有效方法就教育而言,它是引導和激勵人們的一種手段,其價值主要體現在接受教育的學生在理性上發生了質變。作為具有特殊意義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講,它在理性質變上的教育意義更是不言而育的,對于思想教育來講,它的目的不是有關思想理論的認知性傳授,而是依靠教育的形式,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積極有效的理論知識,通過學而致用來調節自身的意識結構,進而使自己在思想認知上不斷的升華,最終達到實踐成長的目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但具有實踐的科學性,還具有時代的先進性,可以有效激起學生潛藏的內驅力,讓學生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完成自身思想意識形態的內在升華,進而達到自身價值觀的外化,如此以來,不但促進了自身的成長,還有效的推動了社會文明的發展。所以說,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有效的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是單純的時代需要,更重要的原因為:它是教育回歸理性的有效方法和學生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2.有效塑造了大學生的積極思想意識并實現了他們人格的成長我們都知道,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肩負責任重大,其價值觀和道德文化素養直接影響我國的發展和前進的方向。大學階段是一個特殊時期,不但是他們人生的轉折點,還是身心逐漸成熟的重要階段,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大學生如果思想不堅定或者是指導性思想不正確,就很容易被各種思想意識或各種錯誤的價值觀影響,由此可間,只有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才不會出現什么偏頗,才能有效的促進他們人格成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但可以有效的塑造大學生的積極思想意識,而且還可以實現他們人格的成長,那么,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就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將它完全融入到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利用理論的思想、觀點以及方法來科學的看待世界,并利用科學有效的認知方法論,來看待現實中的問題。在現實生活和學習中,肯定會遇到許多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在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還可以不斷的充實自己,進而可以創新發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自己成長路上的指明燈。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科學有效的凝聚出大學生民族精神的探知力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為核心、具有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但為中華兒女提供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還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動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提出的理想、追求、民族精神,不僅是中華民族崛起的目標,還是中華民族理想追求的高度概括,有著無比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大學生是未來中國發展的棟梁,讓他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在于,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理想價值追求和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是密不可分的。利用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進而培養他們對中華民族發展的使命感,如此以來,就將學生的夢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緊緊地栓在一起。民族精神是支撐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主要動力,所以說,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更不例外。所謂民族精神,就是在民族文化中根植時間最長久,最能顯現民族本質文化的精神凝聚力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就包含了愛國主義精神,通過愛國主義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氣質的精華,大學生在傳統道德文化的熏陶下,領略出中華民族的精神魅力,進而提升了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熱愛,激發了他們將自身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思想覺悟,并不斷的引導大學生以民族精神為基礎來展望世界,用發展的眼光來學習和吸取人類一切文明的果實。在改革開放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時代精神的開放性、創新性和大學生的教育理念相輔相成,時代精神可以有效的鼓勵大學生不斷的前進和創新,以便大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有效抒發,如此以來不但激發了大學生的創造能力,還有效的促進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創新和發展。
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有效的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1.加強對思想政治老師理論實踐和品質修養的培養要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有效的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就要尋找有效融入的關鍵性環節,就目前對大學生的教育來看,其科學有效的融入方法,就是要在理論實踐和品質修養上實行雙管齊下,即,不僅要提高思想政治老師的理論實踐素養,還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老師的品質修養。老師作為育人者,育人亦先育己,所以,作為老師來講,應當不斷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并充分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內涵,在不斷的認知過程中,老師自身的理論修養會得到有效提高,然后再轉化為自身的理想信念,然后運用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適時的引導學生,進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地植入到大學生價值觀認知的體系中,讓大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自身思想意識的升華,完成個人能力的外化。如此以來,有效的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其以科學、正確、發展的眼光看待社會多元化發展的思潮,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堅固的“防火墻”,以便有效提高自身的批判反思能力。
2.回歸教育本位將“教”與“學”進行有效的結合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講,它自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意識性,所以,它必須要有一定的物質載體進行主觀接受,如此以來,這就決定了其教育的根本必須是學生。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接受能力,還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消化能力。因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有效的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第一步為:回歸教育本位,歸還教育過程中學生的主題地位,實現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創新式教學,將教與學真正的結合在一起。
四、結束語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有效的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僅是教育實質的要求,還是社會實踐的要求。老師的思想認知對學生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所以,要不斷加強老師綜合素質的培養,進而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以便大學生真正領悟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
參考文獻:
[1]張詣,常學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J].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1).
[2]謝金迪,叢小舟.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6(06).
[3]袁琳,張翠英,段小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分析[J].才智.2016(11).
敬愛的當組織: 我們上的第一節課是由政治學研究院的俞思念老師帶來的《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彩課程,他主要從四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精辟的論述。他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旗幟和方向,中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還認為,中國還要廓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種種疑難,以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俞老師在充滿激情的講課中,他的手機鈴聲還曾響起了兩次,但他每次都是非常果斷地掐掉電話,繼續講課,這種敬業的精神著實令人感動。預備黨員們也被這種氣氛所感染,雖然課堂的音響效果不是很好,但是大家都表現得非常認真,生怕漏掉了某些精彩片段。
原本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一些概念化、符號化的認識,但聽完俞老師的課程之后,我在思想上經歷了一場特別的洗禮,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真正的堅持,就是真正的堅持社會主義,中國在以后的發展道路上,仍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指引方向。在這面大旗的指引下,我們一定能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也是黨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還應該堅持黨的領導,不搞私有化和多黨制,讓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堅信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這只是我一些基本的想法,我們還應該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在求知和實踐的道路上,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是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動上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