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1 08:40:3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銀行卡產業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場來自銀商之間的紛爭驚動了業界。繼沃爾瑪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對萬事達、維薩信用卡組織提起集體訴訟,要求降低商戶扣率之后,類似事件也在我國深圳發生。其實,抵制刷卡并非始于深圳。003年,上海、成都等城市的_些商家就曾因商戶扣率攤薄其利潤而采取過類似的行動。但是在成都等地的拒刷事件只局限在一二個商家范圍內.相比之下,深圳銀商刷卡扣率糾紛所涉及的規模遠遠超過成都等地。這﹁國內首次零售商聯合挑戰銀行的事件涉及深圳市46家零售商,其年銷售總額超過300億元,占深圳市年零售總額的70%以上,并且幾乎涵蓋了深圳各種零售業。如果出現全面停刷銀行卡,那么深圳銀商的利益之爭,將會危及消費者的利益。而且,我們看到拒絕刷卡事件正在向全國范圍蔓延,若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將會影響整個銀行卡產業的發展。在整個事件中,銀商爭論的核心問題是:銀聯的經營模式是否涉嫌壟斷。
.國外銀行卡產業的費率糾紛及其啟示
然而,這場銀商之爭并非是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過程中所獨有的。縱觀全球銀行卡產業,特別是近幾年來,銀行卡產業的集中定價機制不斷受到來自零售商、管制機構以及學術界的挑戰。在美國,以沃爾瑪牽頭的幾百萬家零售商維薩、萬事達對簽名借記卡交易收取了過多的費用,這場官司歷經7年之后,維薩、萬事達最終同意降低簽名借記卡扣率,并支付高額賠償款項。在英國,英國公平競爭局(theOfficeOfFairTrading)于003年月得出初步結論:認定萬事達的交換費違反了英國的競爭法案。在西班牙,有關監管部門正根據西班牙商業聯盟的投訴對信用卡交換費展開調查,初步結論也認為交換費偏高。歐盟對銀行卡組織的定價展開了深入的調查后,認為現存的交換費具有限制性合謀定價的性質,最后作出分階段降低交換費的決定。澳大利亞聯儲根據著名經濟學家凱茲所提出的“凱茲報告”對澳大利亞銀行卡產業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引入競爭,打破銀行卡組織的壟斷;取消銀行卡組織反額外收費規則,并要求交換費降低約40%。由于在眾多有關銀行卡組織的反壟斷訴訟中,澳大利亞信用卡改革是繼美國沃爾瑪案、歐盟維薩案后,全球銀行卡市場監管領域最為重要的進展,并且其改革力度相當大,因而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引起了經濟學家對澳儲改革以及銀行卡支付系統的系列討論。蓋斯和肯(GansandKing,003)針對澳儲的改革措施,分析認為,取消反額外收費規則以及降低交換費的措施并不必然導致交易費用的降低,引入競爭不一定能提高產業的效率。諾切特和泰勒(RochetandTirole,00)認為,在反額外收費規則下,銀行卡組織設定的交換費和社會最優的交換費是一致的。施馬蘭西(00)、瑞特(Wright,003)對交換費的集中定價機制進行研究,所得結論與諾切特和泰勒相同。可見,交換費是商銀爭論的真正焦點。
二、銀行卡產業的運作機制
與一般的產品不同,銀行卡產品在銀行卡組織提供的平臺上,由發卡行和收單行共同提供,由消費者和商戶共同消費,從而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系統(見圖)。
在圖左邊,發卡機構和消費者構成了發行市場的供需雙方。發卡機構通過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參與發行市場的競爭,在成本收益的基礎上決定銀行卡發行數量以及發行對象,并激勵消費者使用銀行卡。消費者基于銀行卡方便、安全等優點選擇銀行卡,并向發卡機構支付一定的卡費(如年費)。在圖右邊,收單機構和商戶構成了收單市場的供需雙方。收單機構和商戶通過電子收款(POS)協議形成戰略關系。收單機構向商戶提供終端設備,并進行資金清算,承擔一定的資金清算風險。從資金流動看,消費者刷卡消費后,發卡機構將扣除了交換費的交易資金支付給收單機構;收單機構扣除收單服務費和銀聯網絡服務費后,將剩余交易資金支付給商戶。可見,銀行卡特約商戶的扣率為“交換費+銀聯網絡服務費+收單服務費”。在整個交易中,卡費由發卡行根據市場情況確定。收單服務費通過商戶和收單機構談判決定,交換費一般由銀行卡組織設定,最具有剛性。在我國,發卡行收取的交換費和銀聯網絡服務費屬于我國《價格法》規定的政府定價。銀行卡組織或者政府通過設定一定的交換費將發行市場和收單市場聯系起來,并通過交換費對兩個市場進行收益分配。由于交換費是商戶扣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交換費才是商戶與銀行卡組織及其會員爭論的焦點。
三、銀行卡組織運作機制的經濟學
銀行卡產業是典型的雙市場網絡產業。根據諾切特和泰勒等學者對雙市場網絡產業的研究,銀行卡產業的經濟特征介于多產品寡頭壟斷產業和網絡產業之間。許多經濟學家對前一類產業都有深入的研究,比如包莫爾、威爾遜等。多產品寡頭壟斷產業最大的特征是消費者可以將外部性完全的內部化,比如,互補性產品(刮胡刀和刀片)的消費者通常是同一人,他根據互補性產品總效用最大化來決定是否消費。對于多產品的定價通常是根據產品的交叉需求彈性進行的。而在雙市場網絡產業中,兩個市場雖然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但是其外部性卻不能完全內部化。比如,在銀行卡產業中,商戶對銀行卡的需求取決于受理銀行卡帶給商戶的收益是否大于其他的支付工具;或者通過受理銀行卡是否有助于保留現有消費者,甚至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在整個決策中,商戶幾乎不會考慮受理銀行卡帶給銀行卡另一需求方(消費者)的效用,以及帶給整個網絡的價值。具有雙市場網絡特征的產業不能將外部性完全內部化的主要原因是存在較高的交易成本。首先,消費者和商戶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若商戶要求消費者為其獲得的刷卡效用支付一定的費用,那么商戶將承擔較高的交易成本,如合約成本。該交易成本限制了商戶向消費者的要價能力。其次,兩個市場的需求方承擔的成本差異較大。商戶作為銀行卡服務產品的需求方,他承擔了終端費用(押金)、扣率等,該費用遠遠大于持卡人的卡費,但是過高的交易成本使得商戶很難將其所承擔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雙市場網絡定價與單市場網絡定價不同。在單市場網絡中,由于消費者的需求是相互獨立的,因此網絡運營者不能在消費者之間進行交叉補貼,交易量主要取決于價格水平,與定價結構的關系不大。而在雙市場網絡中,比如銀行卡產業,銀行卡組織需要設計一種價格機制促進消費者和商戶參與到網絡中。因此,銀行卡組織的定價不僅與銀行卡交易的價格水平有關,而且更依賴于價格結構,通過將總價格在需求方之間合理分配來促進雙邊市場的發展,從而達到整個網絡交易量最大化的目標。
從社會和銀行卡業務的角度看,雙邊市場的相互依賴性很強。首先,對銀行卡產品的需求是持卡人刷卡需求和商戶受理卡需求的綜合反映,只有協調一致,持卡人和商戶才能從中受益。其次,銀行卡產業具有很強的網絡外部性,即某種銀行卡帶給持卡人的效用隨著受理該銀行卡的商戶數量的增加而上升;商戶受理銀行卡獲得的效用也隨著持卡人刷卡的增加而上升。因此,只有足夠的持卡人和商戶參與到網絡中,銀行卡支付系統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可見,對于銀行卡組織來說,關鍵是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發行市場和收單市場的協調運作。
銀行卡組織促進兩個市場相互作用主要通過交換費來實現。一方面,交換費隨著發卡機構的成本上升而上升,隨著收單機構成本的上升而下降。若發卡機構的成本高于收單機構,由于銀行卡服務產品需要兩個市場相互作用來提供,為促進交易量上升就需要成本較低的一方分擔一定的成本,這就產生了由收單機構向發卡機構支付的交換費。另一方面,交換費是發卡機構利潤的來源之一。當交換費上升時,發卡機構可以降低卡費,增加消費者刷卡的凈效用,從而引起消費者的刷卡需求上升。但是,由于交換費的增加,商戶扣率也增加,商戶從刷卡交易中獲得的收益小于持卡人收益,這樣導致兩個市場的需求增長不一致,因此,需要通過交換費將消費者獲得的較多的效用轉移給商戶,從而保持兩個市場的平衡發展。
交換費通常是由銀行卡組織集中設定的,因此它不斷受到來自于反壟斷機構的質疑。在商戶拒刷銀行卡的風波中,大多數認為銀聯是壟斷定價,迫使商家接受過高的扣率。但是,經濟學家們的研究表明,由于銀行卡產業具有雙市場網絡產業特征,網絡外部性大大限制了銀行卡組織運用壟斷力量的能力。網絡外部性迫使開放型卡組織的運作目標與社會福利最大化目標相一致。具體來講,如果銀行卡組織試圖從一個市場獲取較高的壟斷利潤,比如,設定較高的交換費,收取較高的商戶扣率,那么對于銀行卡組織來說,它是一個自我毀滅的策略。因為,雖然可以從價格過高的市場上獲得超額利潤,但是該利潤是短期的。過高的價格必然會減少該市場的需求,由于網絡外部性的作用,商戶對銀行卡需求的減少會降低持卡人使用銀行卡的效用,從而影響消費者的刷卡需求,其結果是整個網絡的交易量大大降低,這是違背銀行卡組織初衷的。在激勵相容約束下,銀行卡組織不會運用壟斷力量從任一市場獲取短期利潤,而是以社會最優的方式將網絡外部性內部化,從而決定了其運作目標和社會福利最大化目標是一致的。
四、我國銀行卡產業的市場規模分析
當前普遍認為銀聯運用壟斷力量操縱市場,應該打破當前銀聯的壟斷局面,引入競爭。但是,在現有的市場規模下,并不適宜打破銀聯壟斷,引入競爭。
首先,銀行卡產業具有自然壟斷產業的特征。
所謂自然壟斷產業,包莫爾等經濟學家認為:自然壟斷最顯著的特征是其成本函數的弱增性(subad—ditivity),見圖。
圖中AC:表示單個企業的平均成本,顯然,當產量小于Q,時,由一家企業生產能使成本最低,在這一產出范圍內,成本是弱增的。為了考察當產量大于Q,時的成本最小化的方案,我們引入兩個企業的最小平均成本函數。在圖中,假定兩個企業的生產效率相同,AC表示這兩個企業的平均成本曲線,AC和AC在產量Q*點處相交,Q*決定了成本弱增性的范圍。當產量小于Q*時,由單個企業生產的成本最低,所以,在此范圍內成本是弱增的。盡管在產量Q'與Q*之間存在規模不經濟,但是,從社會效率看,由一個企業生產效率最高。因此,在成本弱增性的產出范圍內,為實現較高的生產效率,應該由一家企業經營;當產出超過成本弱增性的范圍后,引入新的企業增強競爭才有利于提高社會效率。
銀行卡產業是典型的自然壟斷產業。對于管制者來說,是否引入競爭以提高產業的效率,關鍵是考察當前的產業規模是否超過成本弱增性的產出范圍。
我國銀行卡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銀聯的成立和“34”工程的基本完成大大改善了我國銀行卡的受理環境,各發卡行的大力營銷使得相當部分的消費者已形成了刷卡消費的習慣。截止到003年底,加人中國銀聯的發卡機構共有09家,比00年增加了87家,銀行卡累計發行量達到6.48億張,比上年同期增長30.6%,人均持有銀行卡0.48張。近三年,每年交易金額的絕對增長額都在萬億元以上,并且呈加速增長趨勢(見圖3)。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信用卡》003年各期及中國銀聯網站相關數據與相關資料整理所得。
雖然近幾年我國銀行卡產業發展十分迅速,但是遠遠低于美國銀行卡產業規模。美國998年的銀行卡發行量就已經達到7億張,截至00年,美國信用卡交易總額到達.3萬億美元,每筆交易大約為78美元,人均持有銀行卡在5張以上,遠遠大于我國銀行卡同類指.標。00年美國僅信用卡交易就占到居民消費支付總額的5%,而我國003年消費者持卡消費總額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例僅7.58%。可見,與美國銀行卡產業相比,我國不僅發行總量低,而且通過銀行卡實現的消費額更低。再來看美國銀行卡產業結構,維薩和萬事達占有美國信用卡市場88%,借記卡市場75%。雖然近些年,維薩和萬事達屢屢受到反壟斷訴訟,但是這些訴訟案幾乎都沒有認定維薩和萬事達運用壟斷力量操縱市場。可見,在目前我國銀行卡產業規模較低的情況下,斷定銀聯是壟斷組織,從而打破壟斷引入競爭,不但不能提高銀行卡產業效率,反而會造成重復建設。
五、打破壟斷引入競爭不適于目前產業發展
從發卡市場看,我國銀行卡存在較大的結構問題。截至00年底,我國已經發行的銀行卡中95.9%為沒有透支消費和預借現金功能的借記卡,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我國持卡消費較低的情況。此外,發卡市場一直維持“粗放型”推進模式。各家銀行為搶占市場,片面追求發卡數量和規模,營銷手段以集團式捆綁銷售為主。在已經發行的銀行卡中,因銀行工資、代收公用事業費等搭售的銀行卡居多,居民主動申領的很少,這就導致了大量的“睡眠卡”產生。據農業銀行廣西分行統計,該行發行的300多萬張銀行卡中,有35萬張銀行卡的余額不足0元,其中余額為0元的就有95萬張,占到總發卡量的/3還多,但余額僅僅只有0.55‰。大量的“睡眠卡”增加了銀行的發卡成本、數據管理和客戶維護成本,造成整個發卡市場的單位成本很高。
從收單市場看,銀行卡的受理環境不太理想。POS數量超過5000臺的城市有7個,其中只有北京、上海、廣州超過0000臺,其次是成都、深圳、天津、西安,分別在5000臺~7000臺之間。同城跨行交易成功率在9%以上的只有深圳、廈門、上海、天津、長沙。異地交易成功率最高的是廈門、上海、大連、天津,但也只有70%左右。銀行卡特約商戶少,POS密度偏低及交易成功率低,導致持卡消費較低,其結果是整個收單市場的單位交易成本很高。
可見,目前銀行卡單位交易成本偏高,產業效率較低主要是持卡消費比率偏低造成的,而不是壟斷引起的效率損失。
隨著銀行卡支付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和普及,目前我國銀行卡消費支付在零售支付中的占比已經達到38.6%[1],尚未受理銀行卡的商戶主要是中小商戶以及縣域以下地區的大中型商戶。向中小商戶普及銀行卡支付對于深入發展銀行卡具有重要意義。受制于中小商戶收單業務的收益率較低、中小商戶受理銀行卡的積極性不高等因素,我國中小商戶受理銀行卡的比例還比較低,本文著重分析中小商戶受理銀行卡中存在的問題和現行發展模式。
一、中小商戶銀行卡受理現狀
關于中小商戶的界定各方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本論文以可操作性和完整性為原則,將中小商戶定義為月刷卡交易額不超過10萬元的商戶,包括已受理銀行卡和未受理銀行卡的全部中小商戶。2012年二季度末境內全部聯網商戶數為388萬戶,其中中小商戶約有234萬戶,約占已受理銀行卡的全部商戶數的60% 。但從全國范圍來看,根據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測算,2009年初我國中小商戶總計約為2,495萬戶 ,已受理銀行卡的中小商戶僅占全國中小商戶數的9.38%,還有很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從行業分布來看,已受理銀行卡的中小商戶主要分布在批發市場(32.60%)、成衣店(15.09%)、百貨(4.46%)、餐飲(3.97%)、超市(1.83%)、賓館(1.73%)和其他行業。從區域分布來看,已受理銀行卡的中小商戶主要位于廣東(11.28%)、浙江(8.74%)、江蘇(5.64%)、北京(5.35%)、青島(4.79%)等沿海和發達城市,而對于廣大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商戶,市場發展相對落后。
二、中小商戶受理銀行卡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小商戶受理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動力不足。一方面收單機構拓展中小商戶的意愿不強,另一方面中小商戶受理銀行卡的積極性較低。
(一)收單機構發展中小商戶的收益率低導致商業利益難以保障
現階段我國的收單主體可以分為三類:商業銀行個金部、信用卡中心和銀聯商務等專業化收單機構。從收單機構的角度來看,不同類型的收單責任主體對發展中小商戶的利益訴求存在較大差異。盡管部分收單機構對中小商戶受理市場發展有一定潛在需求,但因收單收益低、維護成本高所帶來的商業利益難以保障問題而導致總體發展動力不足。
對信用卡中心而言,其利潤來源主要是透支利息、商戶回傭和年費收入,因此,整合商戶資源作為服務持卡人的營銷平臺并獲取收單收益是信用卡中心關注的重點。然而,中小商戶的規模和質量參差不齊、所處的行業相對分散,從而導致商戶聯合營銷效果差、收單收益低,再加上中小商戶的套現風險較大,因此,信用卡中心拓展中小商戶的動力明顯不足。對銀行的個金部而言,其利潤來源主要是中間業務收入和吸納存款帶來的收益。因此,銀行個金部發展收單業務的主要目的不僅是收單收益,而是向商戶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包括吸納商戶存款、向商戶提供貸款、資金結算等其它相關業務所獲取的收益。盡管單個中小商戶的存款規模不大,但整體中小商戶的潛在業務規模對商業銀行個金部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銀行個金部對拓展中小商戶收單市場有一定的興趣。對銀行卡收單機構而言,其利潤來源主要是收單收益。因此,商戶扣率高、交易量大的優質商戶是其發展商戶的首選。而中小商戶的交易規模偏小、且維護成本較高,不足以吸引專業化收單機構進入該市場。
由于中小商戶的刷卡規模小,按刷卡交易額一定比例收取的收單收益普遍較低。同時,收單機構在發展銀行卡特約商戶的過程中,為商戶投放POS終端,進行培訓和機具維護都需要成本投入,而中小商戶經營穩定性低、地域分布分散、收銀員素質不高且簽購單保管意識較差等問題,都會增加收單機構的維護成本。因此,收單機構在發展中小商戶時,經常會出現收單收益難以彌補經營成本的情況,這直接導致了收單機構對這類商戶缺乏市場拓展動力。即使只考慮POS終端每年的折舊成本(按最長使用年限5年計算),以及最低的商戶維護成本,每個商戶的拓展和維護總成本約為727元/年,收單機構若要達到盈虧平衡點,按照目前境內平均0.2%的收單收入計算,則每個受理商戶的年刷卡量至少要在36.4萬元以上,按平均32%的銀行卡滲透率計算,商戶實際年營業額需達114萬元以上。但即使在以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80%左右的商戶年營業額低于百萬元。
(二)中小商戶對受卡成本較為敏感并且意愿不強
商戶受理銀行卡的主要成本是商戶手續費,而單個中小商戶的平均交易金額約為473元/筆,遠低于全國商戶1,044元/筆的平均交易金額 ,因此,單筆交易金額低的特點使中小商戶的受卡手續費在銷售收入中的占比偏高。其次,商戶受理銀行卡除需支付手續費外,還需支付額外的通訊費。目前,每筆銀行卡交易的通訊費約為0.2元,按筆均交易金額100元測算,幾乎是中小商戶平均刷卡手續費的20%。此外,部分地區還存在收單機構向中小商戶轉嫁機具成本的情況。如在深圳地區,商戶申請POS機具不僅要繳納機具押金,若當月無交易,還需支付60元左右的機具維護費。綜合考慮,以商戶月均刷卡交易金額10萬元、銀行卡滲透率32%、平均刷卡交易金額100元/筆、毛利率15%、平均商戶手續費為刷卡交易金額的0.95%、通訊費0.2元/筆,中小商戶的刷卡交易成本占毛利潤的2.5%,這意味著商戶若不受理銀行卡可多獲取2.5%的利潤。尤其是在商戶不清楚受理銀行卡能帶來銷售收入增加等間接收益的情況下,受理銀行卡的直接支付成本會加大中小商戶的成本敏感度,從而降低受卡積極性。
中小商戶受理銀行卡的意愿不強。一是,商戶出于對規避稅收征管的考慮,不愿意受理銀行卡而使交易透明化。商戶通過銀行卡進行交易,其刷卡記錄可以作為稅務部門的征稅依據,從而很難規避稅收,所以部分中小商戶不愿受理銀行卡。一些商戶即使安裝POS機,也常以機器有故障、銀行系統升級等為借口,有意設置刷卡障礙,影響了銀行卡的應用。二是,銀行針對中小商戶的營銷宣傳較少,因此中小商戶不完全清楚受理銀行卡所帶來的好處。由于中小商戶的銀行卡受理情況不理想、收單機構的收益偏低,使得銀行對中小商戶的配套營銷等增值服務投入有限,中小商戶對受理銀行卡所帶來的提高經營效率、促進銷售收入、降低現金管理成本和避免收取假幣的風險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認識不夠,其受理銀行卡的積極性沒有得到有效調動。三是,中小商戶市場仍處于培育期,商戶受理銀行卡可增加銷售收入的示范效應不明顯。盡管二級地市和縣鄉地區的居民基本都擁有銀行卡,但刷卡消費習慣尚未形成,是否受理銀行卡對商戶銷售的影響并不明顯;同時,在同行業的中小商戶中,受理銀行卡的氛圍不足,受理銀行卡所帶來的增量收入也不明顯,這也降低了中小商戶受理銀行卡的意愿。
部分中小商戶不具備申請受理銀行卡的資質。在現有管理辦法和條例下,部分中小商戶不具備申請受理銀行卡的資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受理商戶的發展進度。目前,部分中小商戶由于缺乏完整的證明材料(三證一表) 而不具備申請受理銀行卡的入網資質;另一方面,遵照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 ,部分中小商戶因所在專業化市場的集中經營和管理而無法辦理單獨的營業執照,由此無法申請開立基本存款賬戶作為單位銀行結算賬戶。
三、現有中小商戶收單商業模式的利弊分析
目前,我國中小商戶銀行卡受理市場發展模式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北京地區為代表的財政補貼模式;另一類是以海南地區為代表的中小商戶發展基金補貼模式。這兩種模式各具特色,也各有利弊。
北京市政府為改善奧運期間銀行卡受理環境,規定商業街區、旅游景區、賓館酒店等重點地區、行業領域的中小商戶必須受理銀行卡,并且對直聯商戶和專業化維護公司實行財政補貼。該發展模式的好處是立竿見影。截止到2008年年底,北京受理銀行卡的特約商戶和POS機具分別是2005年的5.16倍和3.9倍,受理環境得到快速改善。該模式的主要弊端在于單純依靠行政強制力量有違市場發展原則,從而使中小商戶受理市場發展不具有可持續性,奧運會后商戶撤機率較高。
海南地區為推進銀行卡受理市場的深入發展,由發卡行共同出資設立中小商戶發展專項基金,對符合條件的中小商戶 的收單機構實施POS機具成本補貼。該模式對提高收單機構積極性、促進中小商戶受理市場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海南省自2009年5月實施該補貼機制9個月以來,當地中小商戶數增幅高達251%。但是,該模式只適用于當地的特殊市場發展環境,不具備推廣至全國的普適性。一是海南模式屬于72號文歷史模式的延續,從鼓勵發展直聯商戶的機具補償演變為鼓勵發展中小商戶的補償基金,因而不具有全國推廣性;二是海南共有9家發卡機構和6家收單機構,市場參與主體較少,發卡機構和收單機構之間對這種補貼方式比較容易達成共識;三是海南的中小商戶補貼資金按月發放,而商戶的動態管理和資金分配均采取手工統計,存在很多操作困難。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 中國支付體系發展報告2008 [R].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9.
[2]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 中國支付體系發展報告2009 [R].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10.
[3]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 中國支付體系發展報告2010 [R].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11.
[6]劉廷煥, 許羅德. 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09 [R].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9.
一、前 言
第三方支付平臺是一種網上支付的安全支付服務,能夠在買家確認收貨之前,替買賣雙方保管好貨款,并且確保交易的安全性。由于電子商務中的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不是面對面進行的,這種沒有信用保證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了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博弈:商家不愿先發貨,怕貨發出后不能收回貨款;消費者不愿先支付,擔心支付后拿不到商品或商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博弈的最終結果是雙方都不愿意先冒險,網上購物無法進行。第三方支付平臺正是在商家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了一個公共的、可以信任的中介,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電子交易中欺詐行為的發生,消除了人們對于網上交易的疑慮。
二、電子商務與第三方支付
(一)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依托Internet進行營銷宣傳、業務洽談以及支付結算等商務活動的新型網上在線貿易方式。它將參與商務活動的各方,商家、顧客、銀行或金融機構等利用計算機網絡統一的聯系在電子商務的統一體中,全面實現網上在線交易過程電子化。電子商務系統的關鍵在于完全實現網上在線電子支付功能。
(二)第三方支付
所謂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產品簽約、并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的交易支持平臺。在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交易中,買方選購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賬戶進行貨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方檢驗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
(三)電子商務與第三方支付
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平臺是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的資金“中間平臺”,是在銀行監管下保障交易雙方利益的獨立的非金融機構。在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交易中,買方選購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賬戶進行貨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方檢驗物品后,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簡言之,它就是一種承擔“代收代付”和“信用中介”的第三方機構。
三、第三方微信支付平臺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微信支付平臺
(1)微信支付平臺的產生
騰訊公司旗下的微信產品對移動支付平臺這一服務項目的開發過程,以及在此基礎上與“滴滴打車”的合作,進而改變人們出行方式的新嘗試。面向巨大的出租車市場,改變了市民“路邊招手”、司機“掃大街”的出租車運營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出租車的空載率,緩解了上班高峰期乘客打車難的問題。
2013年12月31日,微信5.0上線了,該版本微信添加了如表情商店、綁定銀行卡、收藏所閱讀、綁定郵箱、分享信息到朋友圈等新的功能,為支付平臺實現邁出了探索性的一步。2014年1月15日晚,微信了貨幣型基金理財產品――理財通,被稱為微信版“余額寶”。投資者只要綁定相關合作銀行的銀行卡就能購買微信理財通。
(2)“滴滴打車”漏洞分析
作為支付平臺的合作“滴滴打車”宣布獨家接入微信,支持通過微信實現叫車和支付,在接入微信后,用戶可以在“我的銀行卡”中打開“滴滴打車”,并完成叫車和微信支付;并且在滴滴打車客戶端也接入了微信支付,目前使用微信支付付款的乘客可立減10元車費,支持微信支付收款的司機可立享10元獎勵。
央廣網北京7月16日消息打車軟件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方便,但隨之而來也產生了新的問題。近日有消費者反映,用滴滴打車軟件叫到了“黑車”。家住在北京豐臺區的衛女士反映,7月12日的上午9時許,她通過滴滴打車軟件在家叫到了一輛去往世界公園的出租車,可出了小區門之后發現,停在門口的竟然是一輛私家車。
四、第三方微信支付平臺的相關建議
(一)應用網絡金融平臺的建議
滴滴打車司機端注冊需要司機提交真實姓名、公司、車牌號、準駕證號等等信息,待身份審核通過后才能使用。當我們叫到黑車時,可以把車牌號、司機的注冊手機號一并記下反饋給客服,查詢核實之后會直接禁用黑車的賬號。
在使用網絡金融平臺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防范:
1、在平時登錄支付寶時,取消“記住用戶名”、“十天內自動登錄”等設置。
2、選擇只有自己知道的郵箱作第三方認證通道。網絡金融時代除了密碼之外,有一個認證渠道很重要,修改密碼這樣的操作都會經過這個平臺進行認證,所以建議選擇一個隱蔽的只有自己知道的認證平臺,比如,市民可以選用只有自己知道的郵箱作為認證渠道,而這個平臺也會起到像密碼一樣的保護作用。
3、設定消費限額。銀行業內人士指出,持卡人最好對綁定快捷支付的銀行卡進行限額設定,這樣可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如果遺失手機,出現安全隱患后,這時候修改銀行卡密碼是不行的,這時候最先要做的是打電話給支付寶客服,凍結自己的支付寶賬號,然后凍結支付寶綁定的各銀行卡的賬號,還需對自己的手機號碼進行掛失,防止其他綁定手機的業務出現安全問題。
五、結 論
總而言之,第三方微信支付平臺服務的出現符合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也是網上支付業務創新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其本身依附于大型的門戶網站,且以與其合作的銀行的信用作為其信用依托,因此第三方微信支付平臺能夠較好的突破網上交易中的信用問題,有利于推動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溫斌.我國網上支付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 .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2] 趙穎.第三方支付的模式分析及問題探索[D]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 李二亮.第三方支付分析研究[D] .西南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B
現實世界正在興起一種新的企業形態——平臺型組織,它將兩類需求截然不同但又相互依賴的用戶吸引并維持在自己的服務網絡,協調雙方需求,幫助用戶實現外部性的內部化。Evans(2003)將這類平臺型組織稱為雙邊市場,如銀行卡支付平臺、操作系統和搜索引擎等,其核心特征是“雞蛋相生”的網絡外部性。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平臺型組織皆為雙邊市場(Hagiu和Wright,2011;傅聯英,2011)。然而,許多理論文獻往往將平臺型組織的雙邊市場特征視為一種先驗性知識,鮮有文獻對其進行科學識別與實證檢驗,更談不上結構分解與計量測度,這顯然是不嚴謹的。可能的原因在于完備的雙邊市場實證檢驗存在兩大困難:其一是如何在確保理論意義的基礎上實現理論模型向實證模型的準確轉換即模型設定問題;其二是無法回避的變量選擇、內生性以及微觀數據與計量模型的統計適切性等技術性問題。顯然,如果上述兩大困難無法克服則不可能準確地判斷雙邊市場特征的現實存在性;而如果雙邊市場特征的存在性這個問題不能得到明確肯定的回答,那么,正如Hayashi和Weiner(2006)所言,理論文獻中的數理模型結論適用性與預測力將非常有限。
有鑒于此,本文重新梳理了雙邊市場的各類定義,基于雙邊市場的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給出了平臺型組織雙邊市場特征檢驗的一般思路。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個特有的數據集,采用邏輯演繹與計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運用歸屬曲線模型對中國銀行卡支付平臺雙邊市場特征的現實存在性、內部構成及其強度進行檢驗、分解與測度,以澄清銀行卡支付平臺的核心特征及其潛在成因,力求在確保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實現方法的簡約性與結論的明確性。
一、雙邊市場的判定條件
既然并非所有網絡型平臺皆為雙邊市場,那么,到底具備何種特征的網絡型平臺才是雙邊市場呢?換言之,判斷雙邊市場的條件該如何刻畫呢?接下來,我們將對其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進行闡述與界定,在此基礎上給出實證檢驗雙邊市場特征的一般思路。
(一)雙邊市場的必要條件
雙邊市場理論是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前沿領域,對于雙邊市場的概念界定至今缺乏一個公認權威的嚴格定義,許多學者采用描述性定義刻畫雙邊市場。Evans(2003)認為雙邊市場的必要條件有三:其一是有兩類需求截然不同的用戶;其二是一方用戶獲得的價值隨著另一方用戶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三是中介平臺的存在對于一方將另一方創造的外部性內部化是必需的。
在有些場合下,某類用戶數量的增加或減少會被另一類用戶所珍視(即外部性)。但是,由于個體間兩兩相互交易會產生巨大的交易成本,單純通過市場交易無法將此類外部性內部化,因此需要中間型組織加以協調。于是,Rochet和Tirole(2006)據此認為判斷雙邊市場成立的必要條件是科斯定理失效。如果科斯定理依然有效,只要當事人之間通過討價還價就能糾正協調失靈,實現外部性內部化,中間型組織就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由此可知,雙邊市場是一類介于市場與一體化組織之間的中間型組織,它的存在源于個體間通過純市場方式交易的低效率或者組織失靈。從代表性雙邊市場的演進來看,很多的雙邊市場(如操作系統、社交與婚戀網站)確實源自一體化組織或者個體市場交易協調失敗。
考察現有文獻對雙邊市場及其特征的分析與界定,可以發現,多數文獻都是基于Evans(2003)提出的必要條件進行推演從而認定某些組織(市場)具有雙邊性特征。顯然,這種方法很容易導致對雙邊市場定義理解的泛化(Hagiu和Wright,2011;傅聯英,2011),或者滋生一種雙邊市場的“帝國主義”傾向,使人們誤以為任何連接著兩邊用戶的平臺型組織都具有雙邊市場特征,見表1。
(二)雙邊市場的充分條件
概括起來,主流文獻對雙邊市場充分條件的界定,有Rochet和Tirole(2006)為代表的“價格結構非中性說”和以Armstrong(2006)領銜的“交叉網絡外部性說”。
“價格結構非中性說”的精義在于“給定每一邊的價格,如果平臺實現的交易量僅僅取決于價格總水平,而對價格結構的變化不敏感,那么這種雙方互動的市場是單邊市場;反之,在價格總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如果平臺實現的交易量因價格結構或者相對價格水平而變化,那么這種雙邊互動的市場就是雙邊市場”。顯然,“價格結構非中性說”是有其適用范圍的,它必須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才能成立:其一是必須禁止產品或者服務供給方實施額外收費;其二是收單機構處于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如果第一個條件不滿足,例如特約商戶可以對卡類用戶收取一筆額外費用實現轉移支付,那么,交換費的需求協調功能將喪失,進而導致價格結構中性;而第二個條件不滿足時,例如收單市場完全競爭,其結果是直接引致交換費中性。
“交叉網絡外部性說”借用了網絡經濟學的網絡外部性概念,將雙邊市場界定為這樣的市場,“存在兩組需要通過平臺實現互動的用戶,其中一組用戶加入平臺的收益取決于加入該平臺的另一組用戶的數量”。當然,采用這一定義來表征雙邊市場也有其隱含假設——其他條件特別是平臺對雙邊用戶收取的費用固定不變。如果某一方用戶數量變化的同時,雙邊費率結構也發生變化,則難以判定用戶加入平臺的收益變化,更加難以識別收益變化是否來自用戶數量的變化。
“價格結構非中性說”從相對價格和交易量的相互關系定義雙邊市場,在邏輯上非常完美但卻略顯抽象,不能對雙邊市場特征的直觀檢驗提供更多有意義的洞見——姑且不論相對價格與交易量信息的缺乏。“交叉網絡外部性說”運用效用函數的形式描述雙邊市場,符合人們基于網絡經濟學的直觀認識和習慣。然而,如果對“價格結構非中性說”與“交叉網絡外部性說”作更深入的思考,可以發現兩者有其內在聯系。價格結構非中性的背后原因之一就是交叉網絡外部性,正是由于平臺雙方彼此給對方創造的網絡外部性不對稱,平臺型組織方有調整相對價格的事實基礎,進而影響交易量。兩種觀點之間的區別僅在于層次和角度,將兩者視為對立的觀點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Rochet和Tirole(2002)在對雙邊市場進行“終極思考”(Final Thought)時也考慮到了交叉網絡外部性,并且認為如果平臺能夠在兩類終端用戶之間實施有效的交叉補貼,則具有網絡外部性的市場通常都是雙邊市場。這一判斷條件實際上將價格結構(交叉補貼)與交叉網絡外部性統一起來,給出了判定雙邊市場的充分條件。綜上,我們可以發現交叉網絡外部性在刻畫雙邊市場特征中的重要性。實際上,現有的相關實證文獻在檢驗雙邊市場特征時,采用的一個簡化方法就是運用計量模型對交叉網絡外部性或者是正反饋環效應存在性與統計顯著性的檢驗,如Rysman(2004,2007)。
在通訊傳媒領域,Rysman(2004)構造了包含讀者和廣告商需求函數以及黃頁運營商利潤函數的計量模型,使用1996年的美國黃頁相關數據運用GMM方法對網絡外部性進行檢驗。結果發現,黃頁用戶和廣告商之間互相重視,黃頁用戶使用黃頁對廣告的影響以及廣告對黃頁用戶使用黃頁的影響都是顯著為正,雙邊用戶之間存在顯著的交叉網絡外部性效應。Rysman(2004)正是據此認為黃頁具有明顯的雙邊市場特征。胥莉等(2008)對即時通訊軟件的自網絡外部性與交叉網絡效應分別進行了測度,發現自網絡外部性對用戶決策有顯著影響,交叉網絡外部性在即時通訊市場中并不顯著。
在電子支付系統領域,Tucker(2005)利用兩個指示函數(Indicator Function)構建出自動清算系統(ACH)的用戶采納模型并運用似然有界估計(Likelihood Bounds Estimation)測度其交叉網絡外部性,結果發現ACH系統內部雙邊用戶之間存在正反饋效應。Loke(2007)實證考察了影響商戶受卡決策的因素,發現消費者的用卡決策和其他商戶的受卡決策對商戶的受卡決策有影響的顯著,由此認定雙邊市場的正反饋特征存在。Rysman(2007)運用1994年至2001年美國銀行卡業四大知名卡組織的相關數據,采用原型Logit模型和嵌套Logit模型(Nested Logit)實證檢驗了銀行卡平臺的雙邊市場特征,發現銀行卡組織存在著顯著的交叉網絡外部性效應,消費者對卡的使用量與商戶受理該卡的數量間存在正反饋效應,其加權平均交叉網絡外部性強度為0019829。駱品亮等(2010)基于雙邊市場充分條件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對銀行卡平臺雙邊特征進行實證分析,揭示了銀行卡支付平臺具備單向交叉網絡外部性特征的事實,測度發現銀行卡網絡交叉網絡外部效應強度為0876。
然而,在雙邊市場語境下,雖然交叉網絡外部性揭示了雙邊市場的本質屬性,但基于“交叉網絡外部性說”采用計量模型進行實證檢驗也有其內在的缺陷,該方法并不具有良好的“內部效度”——在雙邊市場情形下,自網絡外部性與交叉網絡外部性天然是一對孿生兄弟,總是相伴而生且相互影響,即使能夠確定效用的變化來源于平臺另一邊用戶數量的變化(交叉網絡外部效應),但它不能令人信服地斷定該效應并非源于本邊用戶數量的變動(自網絡外部效應)。整體來看,相關實證文獻的檢驗方法并沒有對網絡外部性進行結構分解,故未能考慮到同邊用戶帶來的自網絡外部性的影響(如Rysman(2007))。即使考慮到了兩種網絡外部性的存在,卻尚未在同一計量模型中對兩種網絡外部性進行分離(如Loke(2007),駱品亮等(2010))。嚴格的實證檢驗必須重視網絡外部性的結構,將自網絡外部性與交叉網絡外部性進行有效地區分,并且需要進一步說明交叉網絡外部性而非自網絡外部性在網絡型平臺雙邊市場特征的形成中更加具有解釋力。歸屬曲線模型(Attachment Curves Model ,ACM)能夠在保證理論基礎的前提下恰當地解決該問題,實現方法的簡約性與結論的明確性。
歸屬曲線模型實質上是一組微分方程,最初由Kumar等(2010)用來實證檢驗“雅虎知識堂”網絡外部性的非對稱性和搜索引擎雙邊用戶的動態變化。運用歸屬曲線模型對雙邊市場特征進行檢驗的思路是:首先依據微分方程的形式對數據進行處理,描繪出變量的增量與存量關系曲線——歸屬曲線,觀察圖形是否符合歸屬曲線模型所顯示的(準)單調性趨勢;然后運用計量方法去驗證交叉網絡外部性而非自網絡外部性對于該產業(市場)的雙邊市場特征形成更加具有解釋力。
具備結構化計量模型特征的歸屬曲線模型刻畫了微觀經濟主體的最優化行為過程,明確地將理論模型與計量模型相結合,從而使雙邊市場的識別過程具備良好的理論基礎以及更多的統計結構,能夠有效地識別出經濟變量的影響機制。此外,歸屬曲線模型將自網絡外部性效應和交叉網絡外部性效應納入了到同一個回歸方程(組),全面準確地刻畫了網絡型組織或者市場的網絡經濟特征,其結構參數具有明確的經濟意義。所以,歸屬曲線模型在模型的理論基礎和結論的直觀性方面要優于普通的正反饋效應方法對交叉網絡外部性的判斷,更加符合文獻提出的雙邊市場特征檢驗的條件。
(三)一般思路
結合上述有關雙邊市場判斷與檢驗的理論文獻,本文認為,雙邊市場特征判斷在思路和方法上必須突破抽象的邏輯演繹,盡可能廣泛收集有關制度特征、行業性質等方面的數據進行嚴密的實證計量分析。網絡型平臺雙邊市場特征判定的一般思路應該將邏輯演繹與實證檢驗統一起來:首先按照Evans(2003)、Armstrong(2006)以及Rochet和Tirole(2006)等提出的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對網絡型組織的經濟特征進行粗判斷,然后可以基于“交叉網絡外部性說”應用歸屬曲線模型(ACM)和計量方法進一步進行精細的實證檢驗,力求在保證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實現方法的簡約性與結論的明確性。
二、實證檢驗與結構分解
本部分將在特征描述的基礎上應用歸屬曲線模型實證檢驗銀行卡支付平臺的雙邊市場特征并對其網絡外部性進行結構分解。
(一)經濟特征描述
現有文獻基于雙邊市場定義的邏輯演繹認為,銀行卡支付平臺具有雙邊市場的重要特征:銀行卡組織連接著持卡人與商戶兩類需求截然不同的用戶,兩邊用戶的效用函數包含了對方的數量,持有某品牌支付卡的消費者越多,更多的商戶就越愿意加入該支付卡組織并受理其各種支付工具;反過來,某品牌支付卡的受理商戶越多,更多消費者就傾向于持有并使用該品牌支付卡。這就是銀行卡支付平臺持卡人與受卡商戶間“雞蛋相生”的交叉網絡外部性效應。
(二)計量模型設定
按照Kumar等(2010)的定義,記nji(t)表示(j=c,m)為卡組織i(i∈k)在j邊的相對份額,那么銀行卡支付平臺在t時刻的市場狀態則可以用以下向量的形式表示:
[JB((]nc(t+1)nm(t+1)[JB))]=(1-ε)[JB((]1010[JB))][JB((]nc(t)nm(t)[JB))]+εX[TX-]σ(nc(t))[JY](1)
在(1)中,定義σ(·)為特約商戶達到某一特定規模時新增消費者加入某一品牌銀行卡組織成為其持卡人的比率,而將δ(·)定義為某品牌持卡人達到一定規模時受理該品牌銀行卡的特約商戶比率。在此基礎上,歸屬方程σ(nc(t)),δ(nm(t)):[0,1][0,1]具有良好的遞增性質,并有σ(0)=δ(0)=0,σ(1)=δ(1)=1。這一性質刻畫了銀行卡支付平臺持卡人與受卡商戶間“雞蛋相生”的交叉網絡外部性特征——如果沒有商戶受理該品牌支付卡,則不會有消費者愿意成為該銀行卡品牌持卡人;而如果所有的商戶都與該銀行卡品牌簽約受理,那么每一個消費者都愿意持有該品牌銀行卡。對(1)式進行變形獲得nji(t)的增量變化為:
[nc(t)]′=-εtnc(t)+εtδ(nm(t))+μ(nc(t),nm(t),t)[JY](2)
[nm(t)]′=-εtnm(t)+εtδ(nc(t))+ν(nc(t),nm(t),t)[JY](3)
式(2)和(3)就是Kumar等(2010)測度網絡外部性的計量模型——歸屬曲線模型(ACM)。其中,μ(·)和ν(·)是具有零期望的隨機噪音方程。
歸屬曲線方程的特別之處在于其在一個等式中同時刻畫了卡組織支付平臺存在的交叉網絡外部性與自網絡外部性:一方面,ACM模型反映了卡組織平臺現有特約商戶基數如何影響持卡人增量以及持卡人基礎如何影響商戶增量,這體現在(2)和(3)的第二項;另一方面,平臺兩邊現有用戶也將影響相應各邊的增量變化,這體現在(2)和(3)的第一項。由此可見,與結構化計量模型一樣,歸屬曲線模型也具備穩健的理論基礎與良好的統計結構。此外,歸屬曲線模型形式良好,其微分形式能夠有助于識別經濟因果關系。
(三)實證檢驗
由于中國人民銀行的《支付體系總體運行情況》2009年以后不再統計特約商戶和特惠商戶等數據,造成更長時間段的數據結構不完整,因此變量觀測值選取1995-2009年的完整數據。我們基于該數據集,運用歸屬曲線方程(2)和(3)實證檢驗銀行卡支付平臺的雙邊市場特征。本文關注的數據包括發卡量、特約商戶數量、POS機數量,其中1995-2005年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統計年鑒》,2006-2007年數據來源于國研網,2008-2009年數據來源于銀聯信(http://)和中國人民銀行2009年年底的《2009年支付體系總體運行情況》報告。我們使用發卡量表示持卡人數量,鑒于中國銀行卡產業存在大量休眠卡的事實,這種替代實際上是有偏的,需要進一步處理。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初,國內信用卡發卡量年均活卡率為62.31%,約四成信用卡處于未激活狀態。我們對原始數據乘以0.6231進行調節,大致地獲得持有并正在使用銀行卡的持卡人數量。接下來,根據(2)和(3)從增量和存量角度對數據進行處理獲得相應的歸屬曲線,見圖1和圖2。
結合Kumar等(2010)對歸屬曲線的定義與解釋,根據中國銀行卡支付平臺歸屬曲線一和曲線二,得到以下結論:
1.中國銀行卡支付平臺雙邊歸屬曲線整體上呈現出遞增或者不變的特征,這大致符合Kumar等(2010)對歸屬曲線單調趨勢的理論判斷。
2.盡管兩條歸屬曲線存在著一定的相似點,但同一歸屬曲線內部又具有明顯的不同。根據歸屬曲線一和二可以發現,[nc(t)]′與nm(t)構成的持卡人歸屬曲線(歸屬曲線一和二的左邊部分)比較陡峭,變動劇烈且頻繁,[nm(t)]′與nc(t)構成的商戶歸屬曲線(歸屬曲線一和二的右邊部分)前期一直很平坦,到最近的年份表現出突變的特征。同一條歸屬曲線對于卡組織的兩邊用戶而言卻又是非對稱的,反映在經濟意義上,收單網絡(受理商戶或POS終端)一邊給發卡網絡(持卡人)一方帶來了強烈的交叉網絡外部性,收單網絡規模的擴張引起持卡用戶基礎的顯著變化;而持卡人基礎的變化起初并沒有引起收單網絡規模顯著增加,直到近期,收單網絡規模增量變化與持卡用戶基礎之間才呈現出跳躍式遞增的關系。按照Kumar等(2010)定義的歸屬曲線模型性質,這表明中國銀行卡支付平臺具備顯著的交叉網絡外部性。
3.盡管歸屬曲線能夠直觀地告訴我們交叉網絡外部性的存在,但是從方程(2)和(3)可以看出,直接網絡外部性也有可能塑造曲線的上述特征。因此,必須將兩者進行分離,且需要進一步測量交叉網絡外部性與自網絡外部性在銀行卡支付平臺雙邊市場特征形成中的解釋程度。
我們首先來分析銀行卡支付平臺發卡市場歸屬曲線,基本思路是比較nm(t)和nc(t)對[nc(t)]′的解釋力強弱,將[nc(t)]′分別對nm(t)和nc(t)進行回歸,得到相應的擬合優度R-squared,并比較其數值大小。其中,因變量持卡人增量用Δcardholder表示,特約商戶基礎用銀行卡簽約商戶數量merchant表示,持卡人基礎為年度持卡人存量cardholder。鑒于數據的趨勢項較強,我們對變量取對數以削弱這種趨勢,并藉此降低和消除時間序列異方差。而為了減弱序列自相關性,我們根據信息準則相應地加入了AR(1)和(或)AR(2),得到表2中的回歸模型一和模型二。
在表2中,自網絡外部性系數與交叉網絡外部性系數在1%的顯著水平上通過了統計檢驗。模型一和模型二的R-squared值表明,POS終端對持卡人基礎增量變化的解釋力(Predictive Power,86.3%)要強于持卡人基礎本身的解釋力(7235%)。換言之,交叉網絡外部性更能解釋因變量持卡人數量變化。與此同時,必須指出的是,如果將代表交叉網絡外部性的解釋變量換為簽約商戶(Merchant)進行穩健性(Robustness)檢驗(表2中回歸模型三),我們發現顯著性水平、交叉網絡外部性方向、強度都與模型一非常接近,交叉網絡外部性的解釋力甚于自網絡外部性,這充分表明上述結論具有較強的穩健性。
由于數據均已對數化,變量前面的系數就是因變量對解釋變量變動的彈性。根據表2的模型一,可以發現商戶一端規模的變化對持卡人基礎變化的影響是微弱的,其彈性值和交叉網絡效應皆為0.000000012。這一強度數值究竟是高還是低?我們可以將其與發達國家成熟的銀行卡市場(平臺)交叉網絡外部性強度進行對比。
我們利用其測度的四大卡組織交叉網絡外部性系數,以當年各卡組織的市場份額為權重,計算了1994-2001年美國銀行卡市場加權平均交叉網絡外部性強度為0.019829。這意味著就整個市場而言,受卡商戶數量每增加1%,將引發采用銀行卡支付的用戶數比率增加0.00019829個單位。由此可見,與發達國家的歷史水平相比,我國銀行卡支付平臺的交叉網絡外部性強度依然顯得微弱。
接下來,分析銀行卡支付平臺收單市場歸屬曲線,可以得到表4的回歸結果。
從表4中可以看出,自網絡外部性和交叉網絡外部性系數都在1%的顯著水平上通過相關統計檢驗。從R-squared統計指標來看,自網絡外部性對模型的解釋力與交叉網絡外部性對模型的解釋力之間差別很微小,其數值僅為1.85%。所以,嚴格地按照歸屬曲線模型的定義,自網絡外部性能夠比交叉網絡外部性更多地解釋收單市場網絡規模的顯著變化。在經濟意義上,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對此進行探索性解釋。
我們對此的第一種解釋是,商戶的POS受卡決策受到同業間競爭效應與示范效應兩個方面的影響,這兩種自網絡外部性效應超出了消費者給受理商戶帶來的交叉網絡外部效應。商戶受理銀行卡能夠給消費者提供的效用是一種獨立于商品或者服務本身價值的額外收益,隨著支付卡在消費者中的滲透以及商戶之間的激烈競爭,POS支付終端便捷性帶來的額外收益越來越為消費者所重視并成為了消費者光顧商戶的“保健因素”而不再是“激勵因素”。因此,受卡商戶對持卡人數量變化的敏感程度降低,反而對同業的受卡POS規模決策敏感,不管持卡消費者用戶基礎多寡,商戶都傾向于接受POS支付。Rochet和Tirole(2011)賦予這種現象以“無奈受卡”(Must-take Cards)的稱謂。
我們的第二種解釋是,中國發育不成熟的收單市場環境阻礙了收單機構方對持卡人規模變化的即時響應。中國銀聯并非如老品牌VISA和MasterCard一樣是純粹的標準開放式卡組織,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在完成市場啟動使命之后,中國銀聯并沒有退出競爭性的收單市場環節。獨立的第三方收單機構與具有縱向能力的中國銀聯在收單市場的競爭是非對稱且不公平的,制約了收單市場的壯大與成熟,同時阻礙了收單市場對發卡市場用戶基礎變化的響應。
按照標準開放式卡組織的內部治理機制,中國銀聯顯然不應該同時扮演數據傳輸者和收單行的雙重角色(Fu等,2012)。而事實上,中國銀聯利用其旗下子公司銀聯商務和數字王府井涉足收單市場,形成了銀聯與特約商戶直連的模式,從而在收單市場上與收單會員機構爭利。按照現行的交換費在發卡行、數據傳輸提供者(中國銀聯)和收單行之間7:1:X的利潤分配模式,在直連模式下,中國銀聯可以從收單市場上侵占原本屬于專業收單機構可以賺取的近2個點的利潤,于是銀聯在每筆業務中幾乎能夠無風險地獲得近3個點的利潤。在這種扭曲的利益均衡機制下,專業收單機構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去拓展潛在的受卡商戶,導致刷卡環境惡化造成交易量不夠理想。結合銀行卡支付平臺發卡市場和收單市場的歸屬曲線,我們發現,中國銀行卡支付平臺具有非對稱弱雙邊市場特征,收單市場會對發卡市場產生統計上顯著但強度上微弱的交叉網絡效應,而發卡市場對收單市場的交叉網絡效應不如自網絡外部性有解釋力。根據表2和表4,在中國銀行卡支付平臺中,其雙邊市場特征結構上可以分解為兩種網絡外部性,其強度見表5。表5給出的信息告訴我們,在銀行卡支付平臺的雙邊網絡外部性結構中,發卡市場對收單市場與收單市場對發卡市場的兩項交叉網絡外部性強度(黑體加粗)盡管都非常地微弱,但是兩個子市場交叉網絡外部性具有非對稱性。不管是在發卡市場還是在收單市場,自網絡外部性在強度上遠甚于交叉網絡外部性,這為我們理解中國銀行卡支付平臺目前的動力機制提供了有益的證據。
三、基本結論與政策啟示
(一)基本結論
盡管自網絡外部性與交叉網絡外部性在網絡經濟學中是一對孿生兄弟,但就雙邊市場而言,其核心特征在于交叉網絡外部性。本文運用歸屬曲線模型對銀行卡支付平臺的雙邊市場特征及其外部性內部結構進行了檢驗、分解與測度。研究發現:
1.中國銀行卡支付平臺整體上具有非對稱性弱雙邊市場特征。收單市場網絡規模的擴張引起持卡用戶基礎的顯著增加,而類似的交叉網絡外部效應反過來并不明顯;在中國銀行卡市場的早期階段,持卡人基礎的變化并未引起收單網絡規模的顯著增加,直到近期方才漸顯。
2.形成中國銀行卡支付平臺非對稱性弱雙邊市場特征的深層次原因在于平臺治理制度欠完善導致的激勵扭曲效應。中國銀行卡市場的中堅力量中國銀聯并非如VISA和MasterCard一樣是標準開放式卡組織,制約了收單市場的壯大與成熟,同時也阻斷了收單市場對發卡市場用戶基礎變動的即時響應,長期的畸形發展已使收單市場成為了中國銀行卡市場最明顯的“木桶短板”。
(二)政策啟示
既然收單市場受理環境的不完善阻礙了發卡市場交叉網絡外部性向收單市場的傳導,那么,正如駱品亮等(2010)、傅聯英(2011)指出的,進一步促進收單市場的整合顯得非常必要。于是,一個自然的追問是,具體該如何對國內收單市場的軟環境和外部硬件環境進行培植和整合呢?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由于收單市場不成熟的根源在于中國銀行卡市場制度基礎的不完善,因此建議改革中國銀行卡支付組織(平臺)內部治理機制與多方利益均衡機制,健全卡組織運行的制度基礎,嚴格執行卡組織多方利益博弈規制。在完成發卡市場與收單市場啟動的使命后,中國銀聯宜徹底退出競爭性的收單市場環節,讓利于卡組織成員特別是從事收單業務的第三方機構,從而真正保證中國銀聯作為開放式卡組織在性質與使命上的純粹性。
2.監管部門宜出臺財稅和金融措施繼續輔助培育與催熟第三方機構主導的收單市場網絡。如果說整個銀行卡支付網絡是社會生活中的功能性基礎設施,那么收單網絡則是該基礎實施的核心部件。考慮到收單網絡的基礎性地位及其發展現狀,相應的融資與財稅支持是急需的,建議將收單機構POS機具投入計入其經營成本,在稅前列支;也可以設計費用列支及稅收扣減等政策,激勵特約商戶自行購買或者租借POS機具等終端受理設備。上海已經先試先行,上海市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本市第三方支付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對符合條件的收單機構從“上海金融發展資金”中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鼓勵各相關區(縣)結合實際,安排相關資金,全力支持支付產業發展,此經驗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Evans, D.S. The Antitrust Economics of Two-sided Markets [J].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 2003,20:325-382.
[2] Hagiu, A., Wright, J. Multi-sided Platforms [EB/OL].[2011-12-24].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No.12-24.
[3] 傅聯英.中國銀行卡市場的弱雙邊市場特征及其價格結構策略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4] Hayashi, F., Wiener, S.E. Interchange Fees in Australia, the UK,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t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J]. Economic Review, 2006, III: 75-112.
[5] Rochet, J.C., Tirole, J. Two-Sided Markets: A Progress Report [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7:645-667.
[6] Armstrong, 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 37:668-691.
[7] Rochet, J.C., Tirole, J. Cooperation among Competitors: Some Economics of Payment Card Associations [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2, 33: 1-22.
[8] Rysman, M. Competition between Networks: A Study of the Market for Yellow Pages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4, 71: 483-512.
[9] Rysman, M.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ayment Card Usage [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7,55: 1-36.
[10]胥莉,王耀斌,陳麗.廣告支持型雙邊市場的網絡效應——即時通訊市場的實證分析[J].系統管理學報,2008(17):615-621.
[11]Tucker, C. Empirically Evaluating Two-Sided Integrated Network Effects: The Case of Electronic Payments [EB/OL]. ACH Paper.
[12]Loke, Y.J. Determinants of Merchant Participation in Credit Card Payment Schemes [J].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007,6:474-494.
[13]駱品亮,韓沖,余林徽.我國銀行卡市場雙邊性檢驗及其政策啟示[J].產業經濟研究,2010(2):64-72.
[14]Kumar R., Lifshits, Y., Tomkins, A. Evolution of Two-Sided Markets [EB/OL]. Proceeding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arch and Data Mining .
1.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商家與銀行建立了各種樣式的支付交易業務,為銀行客戶在各商家店鋪中消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以網絡為平臺的一種新型電子商務的興起,更是促進了銀行卡電子消費的熱潮。銀行、商家、持卡顧客,交易、消費中的各類數據在不斷地產生,但當前對客戶的消費行為數據還沒有較高水平的研究、挖掘。本文就顧客消費行為進行研究,以此提高銀行和店鋪對顧客服務的效率和質量。
2.銀行業務及客戶介紹
2.1 銀行業務
銀行業務,由名稱可知,銀行為客戶能提供和辦理的與銀行相關的業務和服務。根據銀行業務辦理的復雜程度和銀行業務對銀行網點的不同依賴程度,可把銀行業務劃分為:以一般性客戶貸款、普通外匯買賣、商業貿易性融資等為主的傳統業務和以銀行的衍生產品、租賃、引進戰略投資者、結構性融資、收購兼并上市等為主的復雜業務;而按照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組成情況,銀行業務則可分為: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這三類主要業務。其中,負債業務是商業銀行形成資金來源的業務,是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和資產的重要基礎。中間業務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而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包括交易業務、清算業務、支付結算業務、銀行卡業務、業務、托管業務、擔保業務、承諾業務、理財業務、電子銀行業務。資產業務是商業銀行運用資金的業務,包括貸款業務、證券投資業務、現金資產業務。
2.2 銀行客戶
根據與銀行業務或銀行服務中存貸款客戶的性質和特點,可把銀行客戶分為對公的客戶和對私的客戶兩種,對公則主要針對的客戶是公司單位、政府部門;對私則是普通的私人單人客戶。
3.銀行客戶消費行為及數據挖掘技術
隨著銀行商業化發展的不斷推進,多數銀行為追求高營利,不斷拓展其下屬支行和營業網點,及其辦理業務領域。如商業銀行開展的吸收存款、發放短期和中長期貸款、國際結算、代銷兌付承銷債券等傳統商業銀行業務以及銀行卡業務。
3.1 銀行客戶消費行為
本文提及的消費行為是指銀行客戶在現實社會和網絡中所發出的消費行為,如:銀行卡刷卡消費、存款、購物、轉賬以及相應的網絡中的網購、轉賬、繳費等銀行客戶消費行為及通過銀行系統進行的各類操作記錄。
將銀行客戶的消費行為、喜歡、時間等相關信息進行匯集、傳輸、存儲到相關的數據庫系統中,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從數據庫中發現并抽取所需的消費行為信息,對各種數據之間的關聯與規律進行分析、挖掘,并歸納性推理,從中挖掘出潛在的有價值的知識,幫助銀行決策者進行正確的決策和市場客戶拓展。
3.2 數據挖掘相關技術
數據挖掘(data mining,DM)是從大量的、不完全的、不清凈的、待確定的數據中挖取隱含在其中的、但又可能是潛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
數據挖掘的目的是對給定的數據在經過數據預處理之后,選取合適的數據挖掘算法進行知識發現。常用數據挖掘算法有:神經網絡、遺傳算法、決策樹、統計分析、模糊集等方法。
4.基于數據挖掘的行為分析研究
根據當前國內各銀行現有的銀行客戶管理信息系統,可以擁有顧客互動模塊、公共信息模塊、銀行產品信息模塊、數據存儲模塊、數據分析模塊、工作管理模塊等不同模塊。通過對銀行客戶的消費行為信息采集,特別是對銀行客戶網上消費行為的研究,用戶的愛好和習慣則會成為銀行、商家共同營銷的感興趣的知識。同時,國內外信用卡市場在國內爭奪銀行客戶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對國內各類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營銷、客戶維護等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運營模式應逐步轉變成為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中心、以數據為中心的運營模式,從銀行客戶的消費行為中發現用戶的偏好和消費趨向,注重銀行服務的人性化設計和管理,讓我國各類銀行對所擁有的信用卡和儲蓄卡客戶的處于穩定和增加中。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在銀行客戶信息和銀行卡管理中應用的深入研究和應用,采用數據挖掘技術對銀行客戶消費行為有針對性地細分、挖掘是為銀行、商戶、銀行客戶提供群體服務和提高營業網點營銷服務的一種創新應用。銀行客戶消費行為數據挖掘過程的簡要框架如圖1所示。
通過對銀行客戶的消費行為分析、挖掘,具有一是銀行能根據各營業網點實際情況,綜合分析,找準市場定位,挖掘潛力客戶;二是根據消費行為,能給客戶提供更加滿意的銀行產品服務,起到提升服務品牌的目的;三是提高銀行對客戶管理的精準性,使管理和效益達到雙贏目的;四是通過消費行為分析,改進不足和完善服務,提高客戶忠誠度,更有利于銀行產品市場營銷。
5.綜述
通過對銀行、商戶、銀行客戶的綜合信息,特別是銀行客戶消費行為信息等進行綜合匯集,在實體商戶中的消費行為、網絡中的電子消費行為、歷史銀行業務等信息的綜合數據挖掘,結果表明:對銀行客戶消費行為智能分析可在客戶維護、銀行產品研發、客戶群建立、銀行商戶管理、銀行客戶信用等管理方面,有利于改進和提高銀行管理工作。同時,及早發現銀行客戶的資金流轉、交易的異常情況,并進行重點追蹤、分析,以便后續工作需要。這在銀行業務管理中具有較好的研究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巖.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D].黑龍江大學學位論文,2012.
[2]范明,孟小峰.數據挖掘概念與技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8:1-63,70-117.
[3]范明,范宏建.數據挖掘導論[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4]王新剛,李曉明.數據預處理在高校專業課程改革中的應用探討[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9,26(10):149-151,176.
0引言
移動支付對于國人已不是一個新概念了,早在2000年初便得到移動運營商的大力推廣。但當時技術、政策、商業模式都處在萌芽階段,并沒有條件投入大規模商用,只是嘗試性的測試,小范圍內試運行,且也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幾年過去了,國內的移動支付依然是不溫不火地發展。而歐美,特別是日韓的移動支付已發展地如火如荼。移動支付是否能推廣關鍵在消費者手里。因此研究消費者如何評價這幾年的國內移動支付技術環境和政策環境的變化很重要。
1潛在的巨大國內市場
1.1巨大的手機用戶群體
GSM協會于2008年4月16日在網上的最新調查報告稱,全球已有超過30億的手機用戶數量。
GSM協會指出全球最大的GSM市場在中國,手機用戶數量己達5億9000萬,并且每月增加700多萬新用戶,對這第3個10億的貢獻為14%,毫無疑問2008年中國的手機用戶數量必將突破6億。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1.2巨大的銀行卡持有量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地方金融十一次論壇上,中國銀聯總裁許羅德介紹,到2007年9月底,中國銀行卡發卡量超過13億張,發卡機構達到183家。可見銀行卡的使用越來越普遍。而手機與銀行卡合二為一也成為一個大趨勢。
2引進計劃行為理論剖析移動支付遇到的瓶頸
2.1計劃行為理論(TPB)
根據TPB理論,人的行為模式受到3項內在因素影響:
(1)個人行為態度:個人對自己行為可能出現的結果的一種看法和觀點。
(2)主觀規范:對他人的標準化行為模式的主觀性感知。
(3)知覺行為控制:對于促進或阻礙行為效果的相關因素的認知。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圖如圖1所示。
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是決定行為意向的3個主要變量,態度越積極、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覺行為控制越強,行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2建立移動支付TPB模型
計劃行為理論是從信息加工的理論、以期望價值理論為出發點解釋個體行為一般決策過程的理論。由于移動支付是一種個體理性行為,它不但受到個體主觀因素的影響,而且還與外界的客觀環境等條件相關。所以本論文根據TPB理論,從個人內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方面來分析影響移動支付的行為,如圖2所示。
2.2.1影響移動支付的內部因素分析
TPB認為個人的行為意向是預測行為的最佳變量。在實際控制條件充分的情況下,行為意向直接決定行為。對于移動支付而言,個人想要使用移動支付的意向越強,代表他越可能從事該行為。
(1)移動支付的態度傾向
個人進行移動支付的態度傾向是個體對執行該特定行為喜愛或不喜愛程度的評估。例如,用戶在面對新的支付方式時,首先要先主觀判斷要不要更換手機,安全性如何,支付程序是否復雜,若不使用以后消費是否會不方便。這就涉及到移動支付中消費者比較關心的安全問題和成本問題。
安全是制約移動支付發展的關鍵因素。資金安全永遠是銀行考慮的第一要素,也是影響消費者體驗的首要障礙。目前,我國手機支付實現技術主要有基于短信、WAP、BREW等技術,由技術原因造成的數據傳輸中的加密性和數據的實時性、完整性不夠,使得支付面臨安全隱患。手機由于攜帶的隨身性,其丟失和損壞造成個人信息泄密的概率較高,這也是手機支付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ForresterResearch調查公司做過一份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消費者認為信用卡安全是最大的問題。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手機支付的成本過高,支付程序繁瑣。這也是消費者比較關心的一方面。成本包括直接交易成本和使用支付服務的固定成本,還有技術上基礎設施的成本(例如用戶可能需要購買新的移動電話)。而新的支付系統需要新的硬件設備來支持這是必需的。
支付程序繁瑣一方面是由移動支付的產業鏈分工不明確,產業鏈效率低造成的。手機支付是個復雜的產業鏈,涉及銀行、信用卡組織、移動運營商、手機終端廠商、手機支付平臺提供商、商業機構、內容和服務提供商、用戶等多個環節,需要各個環節的聯合啟動推進產業發展。從而造成產業鏈協作效率低下。無論對于運營商還是銀行來講,做手機支付都需要重新對自有的網絡進行技術改造,并提供相應的額外服務。而對于銀聯來講,受制于自身的體制限制,業務創新和市場反應能力也相對較差。
(2)移動支付的主觀規范
移動支付的主觀規范是指個體在決策是否使用該服務時感知到的社會壓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團體對個體行為決策的影響。
移動支付的一方:年輕人喜歡追求時尚,易于接受新事物,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移動運營商應該注重推廣用戶體驗活動,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
移動支付的另一方:商家。如果商家不支持移動支付方式,當客戶要求使用移動支付時,商家也會面對社會壓力和需求壓力。
(3)移動支付的知覺行為控制
移動支付的知覺行為控制是指個體感知到執行移動支付難易程度,它反映的是個體對促進或阻礙執行行為因素的知覺。個人認為自己承擔起移動支付帶來的成本壓力,或者是移動支付的資源或機會越多時,則他對執行該行為的控制知覺越強。移動支付的資源是指移動支付工具越來越電子化和移動化。移動電話、網絡、信息技術通常會加速移動支付的發展。使用移動支付的機會有很多,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坐公交車刷卡,在商場買東西刷信用卡等。越來越多的場合都會用到移動支付。而此時消費者就會比較容易接受移動支付。
2.2.2影響移動支付的外部因素分析
影響移動支付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因素和政策環境的因素。本節以TPB理論的外部變量為基礎,來分析影響移動支付的主要外部因素。具體包括:
(1)用戶年齡:據中國信息產業部于2008年1月28日的最新統計顯示,截止2007年末,中國手機普及率已達41.6%。而據“2007中國首屆城市移動信息化創新論壇”上公布的數據,目前我過城市移動電話普及率為93%。而在年輕人當中這一數據更高。所以移動支付的用戶群還是集中在20—30歲之間的年輕人,他們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2)受教育程度:由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報告稱,受教育時間越長的人,獲得就業和高薪的可能性越大腳。而這也直接關系到他們接受和使用移動支付的程度。
(3)使用手機或網絡的技巧:年輕人更傾向于使用多功能手機,包括聽音樂,手機上網,拍照等。而老年人只局限在打電話或發短信等簡單的功能。
(4)政策環境因素:目前我國的信用體系不夠健全。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信用缺失的現象普遍存在。信用作為一個文化問題,它的培養是需要一個很長周期的,需要一個真正完善和深入人心的漫長過程。根據調查顯示,國內的手機用戶中有超過90%的曾經收到過欺詐短信,更有半數以上的用戶對通過手機進行支付的安全性抱有懷疑態度。
3移動支付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根據以上的分析,一下就手機終端的改造,支付的安全問題,支付的程序方面提出3個解決方案:
3.1手機終端的低成本改造方案
移動運營商和手機廠商定制合作是日本手機市場的通行法則。這一模式目前已相繼被包括中國移動在內的運營商所借鑒。目前,主要的移動設備制造商,諾基亞、索尼一愛立信、西門子、摩托羅拉等提出了各自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同時移動支付應用也對移動終端提出了特殊的功能要求。圖3就提出了一種移動支付手機終端改造方案。
RF_ID(radi0frequencyidentiifcation)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一個顯著特點是它可以同時識別多個標簽,操作快捷方便。此技術已上公交卡業務上廣泛應用。
在手機主板上嵌入RFID模塊,只需對手機做些小的改動,就可以實現此功能。IC卡嵌在手機背殼上,IC卡是獨立的,該卡既可以接受RFID讀寫模塊的操作,又可以接受商戶終端的操作。RFID讀寫模塊主要作用是修改IC卡上的金額,比如用戶消費或充值時。IC卡的獨立性保證了Ic卡發行方的利益和積極性。
3.2安全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安全問題是最大的隱患之一。安全包括數據的完整性、用戶身份的認證、驗證、數據的保密性、交易的不可抵賴性。具體講就是消費者認為,數據從手機向銷售點讀卡機傳送過程中,無論其傳遞途徑是移動網絡、紅外線技術或是藍牙這類無線網絡,都有極大的可能被攔截“。此外,手機被盜或丟失同樣也帶來安全隱患。我們就其中一個重要的交易環節來說明。手機支付過程如圖4所示。
此交易過程有幾個關鍵點:敏感數據從手機向讀卡機傳送,攜帶銀行賬號及支付密碼的數據向銀行或第三方傳送及其返回過程都存在著安全隱患。
解決方案:要制定更高的技術安全規范。我們可以借鑒韓國SK電信公司的MONET業務方案,當使用支付業務時,設置個人認證號碼(PIN)、賬戶密碼和保安卡等,采用三重安全防衛。保安卡的功能類似副卡,一旦手機丟失或被盜就可以使用副卡。而當用戶輸入密碼時,若超過規定次數,就自動鎖住,避免用戶手機丟失時他人的惡意盜用。
3.3成本、過程繁瑣問題及解決方案
造成支付繁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支付產業鏈涉及眾多角色。用戶使用支付業務時要通過各方驗證,輸入各種驗證信息,這導致了支付過程的繁雜和效率低下。本論文提出了一種優化的手機支付應用模式。如圖5所示。
此種模式是采用銀行與運營商合作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是適合中國國情的。
對銀行而言,其機會與挑戰就在于將其現有的服務連接到移動裝置上去。銀行擁有以現金、信用卡及支票為基礎的支付系統,并在重要的相關服務中占據著壟斷性地位。而在中國移動運營商是不可能繞開銀行系統而自立門戶,主管用戶賬戶的鑒定、清算等敏感業務的。
目前在日韓用卡支付已成為主要的支付手段。電視購物、網絡購物、移動購物等日益成為流行的消費及購物方式,這導致了傳統的銀行業務不足以滿足消費者對消費自由度、便利以及節約時間的需求。國內的銀行應有危機意識,要重視消費者的需求。
0引言
移動支付對于國人已不是一個新概念了,早在2000年初便得到移動運營商的大力推廣。但當時技術、政策、商業模式都處在萌芽階段,并沒有條件投入大規模商用,只是嘗試性的測試,小范圍內試運行,且也沒有取得明顯的效果。幾年過去了,國內的移動支付依然是不溫不火地發展。而歐美,特別是日韓的移動支付已發展地如火如荼。移動支付是否能推廣關鍵在消費者手里。因此研究消費者如何評價這幾年的國內移動支付技術環境和政策環境的變化很重要。
1潛在的巨大國內市場
1.1巨大的手機用戶群體
gsm協會于2008年4月16日在網上的最新調查報告稱,全球已有超過30億的手機用戶數量。
gsm協會指出全球最大的gsm市場在中國,手機用戶數量己達5億9000萬,并且每月增加700多萬新用戶,對這第3個10億的貢獻為14%,毫無疑問2008年中國的手機用戶數量必將突破6億。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1.2巨大的銀行卡持有量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地方金融十一次論壇上,中國銀聯總裁許羅德介紹,到2007年9月底,中國銀行卡發卡量超過13億張,發卡機構達到183家。可見銀行卡的使用越來越普遍。而手機與銀行卡合二為一也成為一個大趨勢。
2引進計劃行為理論剖析移動支付遇到的瓶頸
2.1計劃行為理論(tpb)
根據tpb理論,人的行為模式受到3項內在因素影響:
(1)個人行為態度:個人對自己行為可能出現的結果的一種看法和觀點。
(2)主觀規范:對他人的標準化行為模式的主觀性感知。
(3)知覺行為控制:對于促進或阻礙行為效果的相關因素的認知。計劃行為理論模式圖如圖1所示。
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是決定行為意向的3個主要變量,態度越積極、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覺行為控制越強,行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2.2建立移動支付tpb模型
計劃行為理論是從信息加工的理論、以期望價值理論為出發點解釋個體行為一般決策過程的理論。由于移動支付是一種個體理性行為,它不但受到個體主觀因素的影響,而且還與外界的客觀環境等條件相關。所以本論文根據tpb理論,從個人內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方面來分析影響移動支付的行為,如圖2所示。
2.2.1影響移動支付的內部因素分析
tpb認為個人的行為意向是預測行為的最佳變量。在實際控制條件充分的情況下,行為意向直接決定行為。對于移動支付而言,個人想要使用移動支付的意向越強,代表他越可能從事該行為。
(1)移動支付的態度傾向
個人進行移動支付的態度傾向是個體對執行該特定行為喜愛或不喜愛程度的評估。例如,用戶在面對新的支付方式時,首先要先主觀判斷要不要更換手機,安全性如何,支付程序是否復雜,若不使用以后消費是否會不方便。這就涉及到移動支付中消費者比較關心的安全問題和成本問題。
安全是制約移動支付發展的關鍵因素。資金安全永遠是銀行考慮的第一要素,也是影響消費者體驗的首要障礙。目前,我國手機支付實現技術主要有基于短信、wap、brew等技術,由技術原因造成的數據傳輸中的加密性和數據的實時性、完整性不夠,使得支付面臨安全隱患。手機由于攜帶的隨身性,其丟失和損壞造成個人信息泄密的概率較高,這也是手機支付所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forresterresearch調查公司做過一份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消費者認為信用卡安全是最大的問題。調查結果如表2所示。
手機支付的成本過高,支付程序繁瑣。這也是消費者比較關心的一方面。成本包括直接交易成本和使用支付服務的固定成本,還有技術上基礎設施的成本(例如用戶可能需要購買新的移動電話)。而新的支付系統需要新的硬件設備來支持這是必需的。
支付程序繁瑣一方面是由移動支付的產業鏈分工不明確,產業鏈效率低造成的。手機支付是個復雜的產業鏈,涉及銀行、信用卡組織、移動運營商、手機終端廠商、手機支付平臺提供商、商業機構、內容和服務提供商、用戶等多個環節,需要各個環節的聯合啟動推進產業發展。從而造成產業鏈協作效率低下。無論對于運營商還是銀行來講,做手機支付都需要重新對自有的網絡進行技術改造,并提供相應的額外服務。而對于銀聯來講,受制于自身的體制限制,業務創新和市場反應能力也相對較差。
(2)移動支付的主觀規范
移動支付的主觀規范是指個體在決策是否使用該服務時感知到的社會壓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團體對個體行為決策的影響。
移動支付的一方:年輕人喜歡追求時尚,易于接受新事物,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所以移動運營商應該注重推廣用戶體驗活動,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
移動支付的另一方:商家。如果商家不支持移動支付方式,當客戶要求使用移動支付時,商家也會面對社會壓力和需求壓力。
(3)移動支付的知覺行為控制
移動支付的知覺行為控制是指個體感知到執行移動支付難易程度,它反映的是個體對促進或阻礙執行行為因素的知覺。個人認為自己承擔起移動支付帶來的成本壓力,或者是移動支付的資源或機會越多時,則他對執行該行為的控制知覺越強。移動支付的資源是指移動支付工具越來越電子化和移動化。移動電話、網絡、信息技術通常會加速移動支付的發展。使用移動支付的機會有很多,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坐公交車刷卡,在商場買東西刷信用卡等。越來越多的場合都會用到移動支付。而此時消費者就會比較容易接受移動支付。
2.2.2影響移動支付的外部因素分析
影響移動支付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因素和政策環境的因素。本節以tpb理論的外部變量為基礎,來分析影響移動支付的主要外部因素。具體包括:
(1)用戶年齡:據中國信息產業部于2008年1月28日的最新統計顯示,截止2007年末,中國手機普及率已達41.6%。而據“2007中國首屆城市移動信息化創新論壇”上公布的數據,目前我過城市移動電話普及率為93%。而在年輕人當中這一數據更高。所以移動支付的用戶群還是集中在20—30歲之間的年輕人,他們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2)受教育程度:由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報告稱,受教育時間越長的人,獲得就業和高薪的可能性越大腳。而這也直接關系到他們接受和使用移動支付的程度。
(3)使用手機或網絡的技巧:年輕人更傾向于使用多功能手機,包括聽音樂,手機上網,拍照等。而老年人只局限在打電話或發短信等簡單的功能。
(4)政策環境因素:目前我國的信用體系不夠健全。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信用缺失的現象普遍存在。信用作為一個文化問題,它的培養是需要一個很長周期的,需要一個真正完善和深入人心的漫長過程。根據調查顯示,國內的手機用戶中有超過90%的曾經收到過欺詐短信,更有半數以上的用戶對通過手機進行支付的安全性抱有懷疑態度。
3移動支付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根據以上的分析,一下就手機終端的改造,支付的安全問題,支付的程序方面提出3個解決方案:
3.1手機終端的低成本改造方案
移動運營商和手機廠商定制合作是日本手機市場的通行法則。這一模式目前已相繼被包括中國移動在內的運營商所借鑒。目前,主要的移動設備制造商,諾基亞、索尼一愛立信、西門子、摩托羅拉等提出了各自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同時移動支付應用也對移動終端提出了特殊的功能要求。圖3就提出了一種移動支付手機終端改造方案。
rf_id(radi0frequencyidentiifcation)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一個顯著特點是它可以同時識別多個標簽,操作快捷方便。此技術已上公交卡業務上廣泛應用。
在手機主板上嵌入rfid模塊,只需對手機做些小的改動,就可以實現此功能。ic卡嵌在手機背殼上,ic卡是獨立的,該卡既可以接受rfid讀寫模塊的操作,又可以接受商戶終端的操作。rfid讀寫模塊主要作用是修改ic卡上的金額,比如用戶消費或充值時。ic卡的獨立性保證了ic卡發行方的利益和積極性。
3.2安全問題及其解決方案
安全問題是最大的隱患之一。安全包括數據的完整性、用戶身份的認證、驗證、數據的保密性、交易的不可抵賴性。具體講就是消費者認為,數據從手機向銷售點讀卡機傳送過程中,無論其傳遞途徑是移動網絡、紅外線技術或是藍牙這類無線網絡,都有極大的可能被攔截“。此外,手機被盜或丟失同樣也帶來安全隱患。我們就其中一個重要的交易環節來說明。手機支付過程如圖4所示。
此交易過程有幾個關鍵點:敏感數據從手機向讀卡機傳送,攜帶銀行賬號及支付密碼的數據向銀行或第三方傳送及其返回過程都存在著安全隱患。
解決方案:要制定更高的技術安全規范。我們可以借鑒韓國sk電信公司的monet業務方案,當使用支付業務時,設置個人認證號碼(pin)、賬戶密碼和保安卡等,采用三重安全防衛。保安卡的功能類似副卡,一旦手機丟失或被盜就可以使用副卡。而當用戶輸入密碼時,若超過規定次數,就自動鎖住,避免用戶手機丟失時他人的惡意盜用。
3.3成本、過程繁瑣問題及解決方案
造成支付繁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支付產業鏈涉及眾多角色。用戶使用支付業務時要通過各方驗證,輸入各種驗證信息,這導致了支付過程的繁雜和效率低下。本論文提出了一種優化的手機支付應用模式。如圖5所示。
此種模式是采用銀行與運營商合作的方式。而這種方式是適合中國國情的。
對銀行而言,其機會與挑戰就在于將其現有的服務連接到移動裝置上去。銀行擁有以現金、信用卡及支票為基礎的支付系統,并在重要的相關服務中占據著壟斷性地位。而在中國移動運營商是不可能繞開銀行系統而自立門戶,主管用戶賬戶的鑒定、清算等敏感業務的。
目前在日韓用卡支付已成為主要的支付手段。電視購物、網絡購物、移動購物等日益成為流行的消費及購物方式,這導致了傳統的銀行業務不足以滿足消費者對消費自由度、便利以及節約時間的需求。國內的銀行應有危機意識,要重視消費者的需求。
現在銀行卡在人們生活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大到購房買車,小到網上購物,都離不開刷卡消費。據中央銀行統計,我們日常生活中支出100元,就有25元通過銀行卡支付,其中信用卡透支消費占到了相當大的比例。隨著信用卡在我國的廣泛使用,一些不法分子開始盯上了信用卡套現這個生財之道,所謂信用卡套現,是指信用卡持卡人不通過ATM或銀行柜臺等正規渠道提取現金,而是通過~些非法中介機構以刷卡消費的名義取現。目前常用的套現手法主要是通過中介POS機刷卡付手續費套現和借助互聯網,利用電子商務網站的交易平臺,通過諸如支付寶等網絡支付工具,進行虛假交易套現。
一、信用卡違規套現亂象分析
作者2009年6月26日在百度上輸入“信用卡套現”,搜索引擎顯示的相關網頁多達218萬篇,而在2009年5月17日搜索時相關網頁才192萬篇。其中絕大部分網站都標明能夠提供信用卡提現服務,這些中介公司大多是打著“理財公司”、“商貿公司”等的招牌在做信用卡套現業務。
為什么有的信用卡持卡人選擇來這種非正規的中介公司套現,而不是去銀行取現呢?
假如在銀行的ATM機上用信用卡取現,持卡人往往只能取出信用額度一半左右的現金,且銀行還要收取1%一3%不等的手續費和每天萬分之五的利息,如果逾期沒有還款,銀行還要收取欠款的循環利息。而去所謂的信用卡公司套現,則相當于在POS機上刷卡消費,不但不用支付利息,還能獲得最長56天的免息期,持卡人需要支付的,僅僅是給這些公司刷卡額2%~3%的手續費。以招行信用卡為例,在ATM機上取現一萬元的手續費為100元,30天的利息為150元,總計250元;如果是通過信用卡套現公司提現,以2%的手續費計算,只需支付200元,費用減少了20%。在取現超出信用額度后,這些信用卡套現公司還可以為持卡人辦理名為分期付款、實為取現的業務。以一張額度為5萬元的信用卡為例,最多可以取出10萬元2O萬兀的現金。
按照中國銀聯的相關規定,商戶只需返給發卡行及銀聯0.5%~2%不等的費用‘剩下的差價就是這些套現公司的收入。高額的收入使得從事信用卡套現業務的公司數量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然而,面對這些惡意套現公司,我國目前卻并未出臺明確的規定予以打擊。
其實,在費用表象下暗含的是融資渠道的不暢通。拋開惡意套現不談,實施信用卡套現的,大部分是因為其他融資渠道不暢通,如果急需三五萬元現金,去銀行貸款手續相當繁瑣,需要抵押,且不一定能貸出來。這樣,持卡人有需求,銀行(聯)有利潤,中介有服務,信用卡套現就這么泛濫了。
二、信用卡違規套現亂象背后暗含金融風險與體制漏洞
信用卡套現公司為什么能夠獲得大量可以用來刷卡消費的POS機呢?
關鍵還是利益。現在信用卡收入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第一是收取年費,第二是循環利息收入,第三是扣率,就是從商家刷卡后獲得的消費返點收入。即當消費者在商戶刷卡以后,信用卡發卡行從商戶那獲得的返點手續費,目前根據商戶的不同,獲取的返點手續費介于0%一2%中間不等。
在獲得商家返點之后,參與交易的金融機構要進行利潤分成,其中信用卡發卡行、POS機提供者和中國銀聯的分成分別為70%、20%和10%。信用卡每成功交易一筆,安裝了POS機的金融機構就能穩賺商家返點10%的收入。基于此,各個金融機構都希望能盡可能地多裝自己的POS機。銀聯和各大銀行為了擴大自有POS機的覆蓋范圍,都逐漸降低了POS機安裝門檻。這樣有些美容院、小雜貨店,都能很輕易的裝上POS機,POS機的泛濫,催生了刷卡套現的溫床。
但使用信用卡消費和套現性質完全不同,前者是支付行為,而后者是借貸行為,其風險遠遠大于刷卡消費,在某種程度上是涉嫌虛構事實的貸款欺詐。惡意套現對金融業整體造成的風險與損失究竟有多大?從具體金額來說還很難準確地預計,但帶來的危害應該說至少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信用卡套現擾亂了金融秩序,增加了我國金融的不穩定因素。我國對于金融機構有嚴格的準入制度,對金融機構資金的流人流出都有一系列嚴格的規定予以監控。那些不法分子通過虛擬POS機刷卡消費等不真實交易,變相從事信用卡取現業務等行為卻游離在法律的框架之外,違反了國家關于金融業務特許經營的法律規定,背離了人民銀行對現金管理的有關規定,還可能為“洗錢”等不法行為提供便利條件,這無疑給我國整體金融秩序埋下了不穩定因素。
第二,金融風險加大,銀行壞賬率上升。持卡人拿到的套現資金相當于獲得了一筆無息無擔保的個人貸款,而發卡行又無法獲悉這些資金的用途,難以進行有效鑒別與跟蹤,信用卡的信用風險形態實際上已經演變為投資或投機的信用風險。2008年全國商業銀行的信用卡貸款壞賬率與上一年相比,大幅提高了約2個百分點。
第三,大量不良貸款的形成也將破壞社會的誠信環境,損害市場信心,阻礙信用卡行業的健康發展。
第四,刺激地下融資的發展,為不正當資金使用提供便利,降低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和權威性。
那么究竟是什么導致了信用卡違規套現的泛濫呢?
(一)利益輸送,中國銀聯角色錯位
中國銀聯定位的失當客觀上對惡意套現行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銀聯,并不是由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批準設立的中國銀行卡組織——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而是其控股的從事銀行卡收單專業化服務的銀聯商務有限公司。中國銀聯與生俱來的官方背景使其在市場競爭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旗下的銀聯商務更是在全國POS機市場攻城略地,風光無限,甚至以前有的城市規定,只讓銀聯裝POS,不讓銀行裝POS。目前國內60%以上的POS都由銀聯發展而來。
中國銀聯本身是為各家銀行卡提供服務的一個機構,是負責信用卡信息的轉移、資金清算的。現在銀聯為擴大自身利潤比例,直接安裝POS機,從事實上在業務層面與銀行之間形成了一種正面競爭關系,在利益上形成了沖突。銀聯在這里,既是管理者,但是自己也裝POS機,又是市場的從業者,條件比銀行還優惠,事后監管也松,導致銀行不得放松條件去競爭。
(二)跑馬圈地,商業銀行無序競爭
信用卡惡意套現現象的存在,源于各大銀行在信用卡方面的無序競爭。
據麥肯錫公司預測,未來幾年中國的零售信貸市場將呈指數增長,僅信用卡帶來的個人信貸規模,到2013年利潤將達到130億-140億,成為僅次於個人住房貸款的第二大零售信貸產品,占零售信貸利潤總額的22%,占整個銀行利潤總額的14%左右。這么大的市場,是中國任何銀行都不敢忽視的,各商業銀行紛紛在信用卡市場展開爭奪。由于在早期過于注重擴張的速度,商業銀行采取的是一種跑馬圈地,強占市場份額的方式來發展信用卡。
一個最明顯的體現是,中國信用卡發卡數量近年來快速增長。在銀行卡發卡總量中,信用卡占比進一步提高。根據中央銀行的統計數據,截至2008年底,全國累計發行銀行卡約18億張,較2007年底增加l6.7%,增速較2007年回落15.9個百分點。其中,信用卡發卡量為1.42億張,同比增長速度高達57.7%,占銀行卡發卡量的比重從上一年末的6%提高到7.9%。商業銀行信用卡信貸余額為1582.12億元,同比增長110.9%。
從發卡機構看,截止到2009年3月底,國內信用卡發行銀行已接近三十家,其中有l7家銀行的信用卡累計發行量超過了50萬張的規模。除全國性的商業銀行全部發行了信用卡外,很多地方性銀行都正在積極發卡或籌備發卡。我國的信用卡業務總體已經從一線城市逐漸向二三線城市甚至農村的縱深方向發展。
但在高增長的背后難掩信用卡壞賬風險偏高的事實。中國的商業銀行,盡管不少并未披露相關數據,但從少數可獲得的數據也可以證實,信用卡壞賬風險偏高的事實。2008年14家上市銀行的平均壞賬率為2.04%,而公布信用卡貸款壞賬率的4家上市銀行平均壞賬率卻達到了2.9%。更危險的是,壞賬率與上一年相比,大幅提高了約2個百分點。其中,興業銀行由2007年的0.86%大幅提高至1.63%,招商銀行也由1.92%提高到了2.77%。
(三)監管缺失。法律法規存在盲點
事實上,信用卡“套現”之所以能順利完成,是持卡人利用了與銀行關于“透支消費短期借款免息”的約定,“套現”商業機構利用了其與銀行POS機約定中關于“信用卡刷POS機消費,銀行向商業機構付款”的約定,持卡人與POS機商業機構惡意串通,虛構消費交易套取現金的結果。但目前并沒有法律明文規定信用卡套現是違法行為,套現人就算被抓到也無法定罪,頂多在銀行信貸記錄上有污點。
那么,我們不僅要問,難道沒有相關的法律和規定進行約束嗎?有,從法律層面,有商業銀行法、反洗錢法、支付結算辦法、銀行卡管理規定等。但是這些法律和規定,一是過于籠統,比如對于審核,只要求審核客戶身份,怎么審核、應該審核什么東西,沒有明確規定,這是市場無序競爭的原因所在;二是這些法律和規定,多是從經濟角度加以監管,力度比較有限。如信用卡管理辦法規定:“持卡人違反本辦法規定套取現金的,對其按套取現金數額的30%至50%處以罰款”,且不說對非法套現的取證有很大難度,就此處罰力度,顯然違法成本過低,導致大家對法律沒有畏懼感;三是目前規范銀行卡業務的主要法規文件是1997年的《支付結算管理辦法》和1999年的《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但這兩個辦法都屬于部門規章,缺乏法律效力,銀行查獲提供非法套現服務的不法商戶后,一般的措施只是收回其POS機。非法套現的持卡人被查獲后,一般由銀行采取止付、凍結賬戶和記人“黑名單”的做法,不能施以更為嚴厲的處罰。因此,違規套現問題,歸根到底是法律監管缺失、執法不力造成的,只有在這兩輛方面加大力度,才能對參與者產生足夠的威懾力。
三、美國的前車之鑒
作為信用卡的發源地,過度依賴刷卡、過度透支,給美國金融體系埋下了巨大的隱患。截至2008年底,美國信用卡債務接近1萬億美元,相比2003年增幅超過25%;而隨著金融危機爆發,還款率直線下降,信用卡壞賬率上升18%,總額超過9.61億美元。有經濟學家擔心,一批批信用卡客戶的破產,正在誘發新一輪金融信貸危機。
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的銀行和發卡商們通常只面向信用良好的客戶發卡,其利潤來源主要是面向持卡人收取的年費和合理利息。但后來伴隨相關法律法規的放寬,銀行發卡對象范圍大幅放寬,沒有收入的學生也成為發卡對象。同時,為吸引更多客戶,多數銀行的信用卡都免收年費,銀行的利潤來源轉變為以利息和對高風險客戶收取的延期還款罰金為主。
這與國內信用卡市場至少有三點共同之處:一是降低風險標準擴大發卡范圍,缺乏資信的人群,如學生、低收入者等,也成為持卡人。二是銀行的利潤來源不以年費和合理利息為主。三是利益鏈在加速自身運轉的同時,也在積聚毀滅自己的力量。來自上海金融審判庭的數據顯示,信用卡糾紛案件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2009年集中出現了信用卡透支套現糾紛等新類型案件。2008年至今,僅上海市黃浦區法院就受理信用卡案件4052起。20世紀90年代初期,曾經出現過的信用卡惡意競爭、盲目發展、盲目透支以及無節制套現狀況,其教訓同樣值得我們深思。
四、信用卡套現的經濟分析與對策建議
銀行卡套現本身是取現的灰色形式,其存在基礎,按照經濟學價格管制的觀點,是銀行的取現費率設置太高,強制性地試圖拉高信用卡取現的均衡費率,結果消費者自發尋求消解活動,將取現費率降至最低,這就是所謂“套現”。套現本身在現有高成本取現的格局下可以算一個多方共贏的改進。對持卡人而言,以更低費率拿到了小額貸款。對參與這一灰色產業的中介和銀聯等,也都拿到了屬于自己的一份利潤。但對于發卡行而言,因為本質同樣是取現,銀行喪失了拿到更多取現費用的空間,因此成了“受害方”。信用卡套現的存在反映了該金融產品設計中存在不可消滅的套利空間。同時因為該種套利空間涉足金融和商品兩個市場,大大降低了套利的流動性,使其得以相對穩定的存在,而不似金融市場上套利空間一旦出現就會被市場行為所消滅。
純粹的信用卡取現行為并不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只要這一行為建立在持卡人健康穩定的收入現金流的基礎上。而信用卡套現的行為之所以可能危及到金融穩定的原因是,持卡人往往會套取超過自身可許額度的金額。支撐這一行為的是諸多銀行競爭性地濫發信用卡。最終持卡人的總額度很容易超越其總收入的可用額度。一旦消費者套現過多,很可能形成呆賬壞賬,讓銀行蒙受損失。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如何在發展信用卡產業、拉動消費與警惕信用卡危機之間作出平衡,如何在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之間求得平衡,不僅重要而且迫切。龐大的信用卡套現數額游離在監管層的視線之外,不僅加大了銀行的經營風險,也使中國金融業安全面臨著挑戰。為了防范和化解信用卡套現產生的風險,促進信用卡業務的健康發展,筆者認為應盡快加速相關立法進程,監管到位,完善信用卡市場環境,建立多層次、多機制的征信體系,培養全民信用意識,著力解決中小企業和個人融資難的問題,才能從源頭上清理“非法套現”滋生的土壤。
(一)完善立法才能治本
要打擊惡意套現行為,防范信用卡套現帶來的金融風險,首先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堵上政策方面的漏洞。要明確信用卡套現行為的性質,在法律中嚴格界定非法套現行為的構成要件和處罰標準,才能在現實中產生對非法信用卡套現的威懾力,以保障銀行的資金安全,維護金融秩序的穩定。其次,建議加大對銀行卡立法的力度。銀行卡已經成為國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金融工具,有關銀行卡持有者與發放機構之間的權利義務及發卡機構、商戶之間利益的平衡等都需要效力層次較高的法律予以確定。以保證在處理銀行卡相關問題時有法可依。同時解決執法不嚴問題,否則就算相關的法律制定的再全面,再細致,執法監督不力,那也只是一紙空文。
(二)銀聯服務回歸,金融監管到位
銀聯應該主動調整自己的定位,回歸銀行業服務機構的角色,避免與各大銀行產生業務上的競爭關系。一要將銀聯納入銀監局直管,同時將電子虛擬交易等納入到銀監會管理之下;其次要建立專門的信用卡監督部門,解決各地監管標準不一的問題,逐步完善信用卡市場環境,可以通過發卡銀行、收單銀行、銀聯三方建立統一的取現/套現可疑交易監控體系,對疑似套現、銀行卡盜用等交易進行識別、監控、分析、打擊。平攤監控成本,避免“搭便車”現象,最終提高監控效率。
(三)發卡從嚴。約束商戶
在目前法律規定尚不健全的情況下,發卡機構應該在大力拓展信用卡業務的同時,加強風險防范意識,發卡前嚴格審核申請人的條件和審批額度,強調發卡源頭的風險控制。在與特約商戶的協議中,明確特約商戶不得協助持卡人套現,強化其違約責任,以約束特約商戶的行為;推出審核機制,對特約商戶進行級別評估,對不同風險級別的商戶,提供不同的服務。引入一銀行卡保險機制,與保險公司合作,參與信用卡風險的有關保險,降低信用風險。
(四)完善征信體系
-
根據萬事達卡國際組織的預測,到2010年,中國年收入達5000美元的中產階層將達到1.55億人,在未來的幾年,我國的信用卡市場將會迎來爆發式的增長。雖然我國國內信用卡市場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和外資銀行相比無論在經驗、資金實力、管理水平還是技術手段都有很大差距。基于此,本文對如何完善國內信用卡信貸消費市場提出一些建議。
一、實現信用卡發卡業務的公司化改造
信用卡業務及其他銀行卡業務主要是增加儲蓄的管理理念產生和發展的,目前由于管理層重視程度不夠,以及銀行龐大的組織架構特別是金融體制上的原因,我國的信用卡發卡業務一直由銀行的零售業務部負責,而在國外成熟市場中,信用卡業務由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的信用卡公司全權運作,發卡業務的公司化改造并非易事,公司化改革涉及組織結構的設計、未來公司與現有傳統銀行零售服務的資源重組、未來公司業務和產品的重新定位等一系列問題。在公司化改造過程中,我們應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業務運營機制和組織結構合理、責權明確的管理體制。
1.機構公司化
按照市場化的原則,中國銀行可將現有銀行卡業務部門改造為銀行卡公司。銀行卡公司由所在銀行控股,同時為促進銀行卡公司的長期發展,可以吸收海內外的資金或技術、機器設備入股,采取中外合資經營或合作經營的形式。銀行卡業務經營規模較大的銀行還可根據中國業務量的發展狀況,在各地成立區域性銀行卡分公司。
2.經營集約化
以總公司為統一法人,對分公司實行垂直領導與管理,由總公司統一決策、集中調配業務資源:加速建立集中式業務處理模式,逐步將卡片制作、對賬單發送、授權與客戶服務、賬務處理等職能集中至總公司。
3.服務延伸化
由于發卡業務是銀行個人金融服務的一個方面,銀行卡發卡業務的經營必須建立在傳統零售業務經營服務的基礎上,信用卡發卡業務公司化經營后,應充分利用現有的零售業務網點優勢,將信用卡的服務延伸到儲蓄網點的柜面。
4.利潤中心化
信用卡公司要以利潤作為經營的中心目標和最終目的。在公司化運作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真正樹立“利潤中心”觀念,切實強化成本核算,要逐步做到對業務流程中每一個環節的作業成本和利潤貢獻度都進行精算,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成本核算和利潤目標管理;第二,以利潤貢獻度的高低作為業務考核的主要尺度,不論是分公司內部的利益分配還是總公司對各分公司的利益分配,均應以利潤貢獻度的高低作為最高要的參照標準,向利潤貢獻度高的人員、部門和分公司傾斜,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5.風險化解規范化
在綜合考慮信用卡發卡業務特性的基礎上,提取適當比例的信用卡呆賬、壞賬準備金,建立完善規范的呆、壞賬核銷管理制度。
二、完善自身功能、拓展持卡人市場
1.改善評估系統,保障有效發行
針對目前睡眠卡含量較大的現象,建議各信用卡發行機構在向目標顧客發行信用卡時首先要考慮未來市場的收益。各發卡行應根據自身條件加強信用卡評估系統的完善,把發展的重點轉移到手中有錢、有消費能力同時有用卡需求的市民中。國家已經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工作目標,這一舉措將在未來會對信用卡市場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緩解評估矛盾,雖然現在很多的發卡行實行“定額存款保證金”辦法,即申請者在經過評估后,由銀行訂定保證金額,有意者可在銀行存入該筆款項,則可獲批領用信用卡,這就是所謂的“準貸記卡”。但是此卡的透支功能非常有限,而且信貸利息又很高,因此大多數人都望而卻步。
鑒于此,我們認為應該改變評估系統,準確訂定申請人的信用度,以此確定保證金額度和信用額度,在要求申請人存入定額存款的同時,給予較活期存款更高的利息,使申請人不致因該筆存款受損;另外根據評估所的信用額度給予持卡人相應的透支額度,實現信用功能,保證信用卡發行后的有效使用。
2.完善產品組合,提高產品質量,爭取獲利機會
提高信用卡產品質量首先是指外觀,但最重要的是功能和附加服務。VISA國際組織就是信用卡產品策略的典型代表,作為一個非贏利性質的信用卡機構,它的責任是為屬下的會員提供豐富的產品選擇。VISA有完善的產品組合,有相當長的產品線,以至于可以滿足不同國家、不同會員、不同層次的顧客需求。這也正是VISA“全球運作、本地服務”的最高品質所在。我國現時發行的信用卡雖然在品種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大多都是沿用其他品牌產品的功能,品種單一的情況不但限制了自身的發展,更難起到活躍市場的作用。如果將發展的重點放在對產品功能和服務的改善和提高上,可以在滿足市場需要的同時為銀行、商戶發掘利潤增長點。
例如,我國房改政策的出臺、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建立已經為信用卡提供了一個可供開發的市場。針對住房公積金所有者不了解賬戶具體情況,而所在單位經辦人又無暇應付眾多查詢的現狀,工商銀行首先推出了住房公積金牡丹查詢卡,不但受到廣大職工和企業的歡迎,而且也大大提高了牡丹卡的影響和聲譽。
外幣業務風險大、利潤高,外幣信用卡業務風險系數更大,但回報率也更為可觀。近年來,我國與各國間的交流來往頻繁,到國外讀書和工作的人也越來越多,外幣卡除了吸引國內長駐外商、學者等,同樣可以吸引短期在國外居留的中國人。國內的信用卡都已加入了國際組織,利用這些組織的商戶網絡,發行外幣信用卡,不但可以較低的使用成本吸引大批顧客,而且能為國內信用卡經營獲利、在國際上打響品牌創造機會。
三、加強特約商戶的市場營銷
在信用卡運作的流程中,特約商戶,起著支持和聯結的作用,被稱為持卡人的“樂園”,沒有特約商戶市場的支持,持卡人市場也將難以維持。特約商戶是信用卡賴以生存的主要條件,而且對信用卡市場的發展非常重要。加強特約商戶的市場建設,主要從數量和質量幾個方面入手:
.梯次發展一批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特約商戶
通常國內信用卡發行機構對大型商戶不但上門宣傳、給予手續費方面的優惠,甚至有些還提供一些額外的業務培訓等。然而對于一些小型企業則反復進行規模、資產狀況等各種調查,或者在企業加入后不提供相應的服務,或者采取怠慢的態度,使小型企業被自然淘汰。信用卡巨頭VISA在特約市場上則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無論商戶規模大小,也無論交易筆數、交易金額多少,VISA提供的是整齊劃一的服務。VISA在特約商戶市場上的優勢奠定了其信用卡龍頭的地位。因此,國內品牌在培育特約商戶市場時必須兼顧中小型商戶市場。高消費市場能吸引額度較大的資金,例如AMERICANEXPRESS就是將市場定位在高消費市場的成功典范。但是,中小型市場畢竟是廣大普通市民消費的主要市場,在我國,受傳統消費意識和仍然落后的經濟現狀的制約,普通消費曾仍然占12億人口的大多數,從信用卡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看,中小型商業企業才是最大的潛在特約市場。
2.提高特約商戶的服務質量
在發展商戶的過程中,首先應注意提供有效的咨詢和授權服務,開辦受理信用卡的業務培訓,幫助解決受理中遇到的困難;其次,應該深層次加強合作,爭取建立長期穩定的特色合作關系。
加強日常管理,主要是要保證受理質量和交易的順暢,以及對加強對特約商戶的信息控制。由于信用卡業務具有一定的風險,這種風險既來自于持卡人,也可能來自于受理單位。因此,要定期對特約商戶進行資信評估,得出資信等級,并根據等級采取不同的授權控制和付款承諾。
3.結合社會新興產業,開發受理新行業
發展航空、道路、保險及水電等收費領域,能形成一個量多、質高、結構合理的特約商戶網絡。目前幾乎所有的商業銀行所發行的信用卡業務都開辦了各類代繳費等中間業務,在一些中等城市信用卡業務也進入了旅游、養老金、住房公積金等領域,但目前這些領域的消費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舉例來說,城市交通離不開公共交通工具,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建設地下鐵路、地上輕軌等設施來緩解地面交通阻塞狀況。現代交通工具多采取自動投幣方式,但是零鈔清點工作帶來的麻煩和偽鈔、殘鈔帶來的損失也令公交部門頭疼。如果發展公交公司為特約商戶,就可以充分發揮信用卡結算中介的職能,既能帶來社會效益,又為信用卡市場拓展提供機會。
四、加大促銷力度,提升服務水平
信用卡營銷是指商業銀行通過激發人們對信用卡商品的需求,設計和開發出滿足持卡人需求的信用卡商品,并且通過各種有效的溝通手段使持卡人接受并使用這種商品,從中獲得自身最大的滿足,以實現經營者的目標。一般來講,信用卡營銷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吸引合格的新客戶,擴大市場占有率;二是充分挖掘持卡人的現有的和潛在的需求,給銀行創造盈利機會。可見,信用卡作為高度市場化和個性化的金融產品,營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加強品牌效應
對于消費者來說,金融產品的內容就是服務,一個熟悉的品牌或是一個市場占有率極高的品牌往往就是他們選擇信用卡時的決定因素。正如著名廣告商奧美公司所說的“品牌是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品牌的差異性是在持續不斷地溝通中形成的。
我國的信用卡由銀行發行和經營,而持卡人對信用卡的使用如同他認可的其他商品一樣也存在著相當的習慣性和品牌忠誠度。信用卡品牌的建立受銀行業務的影響較大,而信用卡品牌的推廣也主要依賴銀行品牌。因此,品牌差異無疑已經成為信用卡業務成敗的關鍵。
2.廣告促銷
把廣告作為重要的促銷手段之一,VISA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誰擁有VISA誰就決定游戲規則”這一廣告,給大眾一個充滿趣味、強有力、又帶有些詭辯性的形象。此廣告曾榮獲肯薩斯廣告大賽銅獅獎,并一度在信用卡界成為一個新話題。
除廣告促銷外,信用卡的服務促銷也是維護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服務促銷的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人員培訓和優化服務兩個方面。加強金融從業人員的業務和服務培訓是國內信用卡服務營銷的關鍵。成立專門的促銷隊伍,配備熟悉信用卡知識的專業人員,向顧客提供周到細致的業務咨詢,同時盡量簡化申請手續,為潛在客戶提供便利。針對特約商戶市場進行有效宣傳,引導目標商戶認識特約的潛在利益,提高現有客戶持卡消費的欲望,實現信用卡市場“金三角”的全方位受益。
五、加強持卡人風險管理
目前中國單調劃一的信用額度分配辦法不能滿足風險防范的要求。不同的持卡人應給予不同的信用額度。對一些信用較差或存在其他潛在風險的客戶給予較低信用額度。對所有持卡人應利用信息系統所提供的消費行為模式及還款模式并結合其個人信息來動態調整其信用額度,這樣我們即可防范于未然,將風險限定在允許的范圍內。
管理層對于風險的認識程度是制約信用卡業務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在信用卡的業務過程式中,風險管理無處不在,過嚴的風險控制會使得卡片申請通過率降低,客戶用卡不方便、忠誠度下降;過松的風險管理會給銀行帶來巨大的潛在風險。但是風險與盈利成正比,沒有風險就沒有盈利。在信用卡業務的風險管理中,我們應記住風險管理不是將風險控制或降低為零,而是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內。這是風險管理的核心所在,也是我們風險管理的指導方針。
信用卡市場的完善和發展是一個整體的問題,要獲得成功就必須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可喜的是,中國的中央機構和各家商業銀行都越來越重視信用卡市場的發展,不斷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隨著各家銀行對信用卡業務的重視程度和資金投入的不斷加大,金卡工程的進一步實施貫徹,信用卡市場現在的問題必將不斷得到解決。科技的發展和在金融領域中的應用的不斷深入,也將使信用卡業務在功能,制度,機制乃至整個用卡環境上有更大的發展。總之,中國的信用卡市場具有十分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郭志紅:入世對中國信用卡市場的影響,招商銀行,2000.10
[2]林采官:中國銀聯,2005中國信用卡發展論壇,2005.1
[3]田力:信用卡營銷策略一覽[J],北京:中國信用卡,2003.8
[4]吳洪濤: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
貨幣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商品貨幣、紙張貨幣和電子貨幣。從貨幣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貨幣制度的變遷是為了提高貨幣流通速度、降低貨幣流通費用,從而降低商品交易費用。20世紀70年代以來,電子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一體化使經濟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特別是以因特網為代表的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使人類社會逐步向信息社會邁進。由于金融業對信息有超乎其他產業的特殊需求,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在這個網絡經濟時代,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金融業在業務處理、顧客服務、經營決策、管理拓展方面的技術環境。這些革命性的變革無疑都必須依賴于貨幣及支付手段相應的電子化。電子貨幣的出現和發展是20世紀末支付領域最為引人注目的事件,它正在并將會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改變銀行的經營方式。由于在降低交易費用上的巨大優勢,電子貨幣取代傳統通貨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當然電子貨幣對傳統銀行業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戰,商業如何應對電子貨幣的沖擊就成了商業銀行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一、電子貨幣相關概念解析
20世紀以來,電子商務在世界范圍內悄然興起,作為其支付工具的電子貨幣也隨之產生和發展。電子貨幣的產生被稱為是繼中世紀法幣對鑄幣取代以來,貨幣形式發生的第二次標志性變革,并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的應用與發展不僅會影響到電子商務的進行,而且會影響到全球的金融體系。
(一)電子貨幣的定義
電子貨幣就是由消費者(及相對的特約商戶)占有的,存儲在一定電子裝置中,代表一定的貨幣價值的“儲值”或“預付價值”的產品。具體而言,這里所講的電子裝置通常包括兩種形態:以IC卡為媒質的智能卡和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電子貨幣載體。電子貨幣的貨幣價值以數字信息的方式存儲在電子裝置載體中,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儲值卡、智能卡,以及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支付的貨幣形態。電子貨幣不是紙質的,也不像電子資金劃撥一樣涉及到銀行,這種新的貨幣形態可以離開銀行的中介作用,在交易過程中不用同存款發生密切聯系。就其現階段而言還只是一種新的支付形式,還要以現有存款為基礎。
(二)電子貨幣的特性
1、電子貨幣是以計算機技術手段為依托,通常以各類電子設備(如智能卡)及計算機存儲器為價值載體的貨幣
電子貨幣主要有卡類和計算機兩種載體。以卡類為載體的電子貨幣,卡中的芯片能夠根據事先存儲在里面的程序和外部銷售終端或其他設備(如電子錢包)的指令存儲和處理信息。借助特殊的設備和終端,卡中代表金錢的信息可以被識別,并且按照指令進行轉移。而以計算機為載體的電子貨幣進行交易時,需要借助個人計算機和互聯網,交易前要先下載或從發行人那里獲得專門的軟件,通過特殊的軟件和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實現電子貨幣數額的計算和轉移。這種強大的存儲和處理能力是傳統的提款卡所不具備的。提款卡主要是通過輸入密碼同中央數據庫相聯系,通過中央數據庫增減相應的金額,卡本身不存在代表電子貨幣信息的增減。
2、電子貨幣是一種信息貨幣
電子貨幣說到底不過是觀念化的貨幣信息,它實際上是由一組含有用戶的身份、密碼、金額、使用范圍等內容的數據構成的特殊信息,因此也可以稱其為數字貨幣。人們使用電子貨幣交易時,實際上交換的是相關信息,這些信息傳輸到開設這種業務的商家后,交易雙方進行結算,要比現實銀行系統的方式更省錢、更方便、更快捷。
3、電子貨幣價值傳送的無紙化
電子貨幣是現實貨幣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職能的虛擬化,是一種沒有貨幣實體的貨幣。電子貨幣是在電子化技術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出現的一種無形貨幣。一般來說,電子貨幣的價值通過銷售終端從消費者手里傳送到貨物銷售商家手中,商家再回贖其手里的貨幣。商家將其手里持有的電子貨幣傳送給電子貨幣發行人從其手里回贖貨幣,或者傳送給銀行,銀行在其賬戶上借記相應金額,銀行再通過清算機構同發行人進行結算。整個過程是無紙化的。所謂無紙化是與票據、信用卡相比較而言。而且,電子貨幣可以在各個持有者之間直接轉移貨幣價值,不需要第三方如銀行的介入,這也是電子貨幣同傳統的提款卡和轉賬卡的本質區別。電子貨幣在這一點上,很類似于真正貨幣的功能。
4、電子貨幣是可以進行支付的準通貨
電子貨幣能否被稱為通貨,關鍵在于電子貨幣能否獨立地執行通貨職能。就目前而言,電子貨幣可以起到支付和結算的作用,但電子貨幣只是蘊涵著可能執行貨幣職能的準貨幣。首先,電子貨幣缺少貨幣價格標準,因而無法單獨衡量和表現商品的價值和價格,也無法具有價值保存手段而只有依附于現實貨幣價值尺度職能和價值儲藏職能;其次,由于電子貨幣是以一定電子設備為載體—智能卡和計算機,其流通和使用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設施條件及軟件的支持。因此,尚不能真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最后,盡管目前電子貨幣最基本的職能是執行支付手段,但是現有的各種電子貨幣中的大多數,并不能用于個人之間的直接支付,而且向特約商戶支付時,商戶一方還要從發行電子貨幣的銀行或信用卡公司收取實體貨幣后,才算完成了對款項的回收,電子貨幣不能完全獨立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可見現階段的電子貨幣是以既有通貨為基礎的新的貨幣形態或是支付方式。
二、電子貨幣對傳統銀行業的挑戰
伴隨著社會的信息化、網絡化,銀行的主要功能由依賴于存、貸款數量的資金中介功能,向為顧客提供電子清算服務和信息服務功能的重心傾斜。在這一變化中,傳統銀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三:一是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信用創造等在法律上如何定位;二是如何保證電子貨幣的安全性,以及如何規避電子清算系統風險;三是銀行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如何向信息化經營轉變,與金融電子化趨勢相適應。
(一)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
目前國際間對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這一金融監管的對象的認識尚存在較大分歧。歐洲大陸各國認同這樣的觀點,即電子貨幣的發行應該包含在金融機構的業務中,其發行主體應該屬于金融監管的對象之一。1998年,歐盟委員會在歐盟理事會提交的指令草案中規定,發行電子貨幣的機構與傳統意義上的“信用機構”享有同樣的市場準入權利和相同的競爭條件。這體現在:第一即使電子貨幣發行機構無意從事傳統信用機構所提供的全部金融服務,它依舊有權在整個歐盟成員國范圍內自由從事經營活動;第二電子貨幣發行機構只接受設立地成員國一國的管理和監督,這也使其在經營條件上與傳統的信用機構完全相同。在美國和英國,占主導性的觀點則是,若對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進行嚴格的監管和限制,會損害民間機構的技術開發和創造精神,把電子貨幣的發行限定于金融機構還為時過早,因為一些證券公司、特殊貸款公司、非銀行支付供應商、信用機構也能提供電子貨幣服務。如果將電子貨幣的發行主體限定于中央銀行,則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沖突。因為貨幣是中央銀行獨有的利益,它來自貨幣發行權,即能使市場參與者將其負債作為貨幣的權利,該利益反映在對生息資產通過以發行貨幣的方式進行無息或者低息融資的回報上。如果法定貨幣被私人電子貨幣所取代,這部分中央政府收入來源就會喪失或者減少。如果由中央銀行以某種形式發行電子貨幣,不僅可以向消費者提供無風險的電子支付產品,還可以換回貨幣收益的損失。但這樣做的代價很大,因為政府的介入會沖淡市場活力的發揮,抑制私營領域的發展,阻礙進一步的金融創新,而且高風險的新興商務可能會浪費納稅人的錢財。從目前來看,各國只允許銀行發行電子貨幣,從而有利于對其監管。
(二)銀行的結算職能
隨著小額結算方法的多樣化,以及開放式網絡結算服務使用者隊伍的不斷擴大,結算業務作為銀行固有業務的地位受到越來越大的威脅,結算業務的提供者已超出銀行范圍。例如電信、交通、旅游等行業發行的名目繁多的、儲值性質的磁卡或IC卡,實際上已成為新形式的“結算帳戶”。例如儲值卡的發行公司,在銷售卡時,即與購買者之間產生了借貸關系,這筆資金是在儲值卡使用時逐步清算的。這種資金清算,與銀行存款用作結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這些行業能用更低的價格,通過電話、因特網,提供更貼近顧客需求的服務,那么在結算業務領域,銀行將可能被其他行業奪去更多的機會。
另外,以往企業間交易的買賣雙方,其資金授受都是通過銀行中介進行的,銀行可以從中收入一定比例的手續費。但是,隨著金融EDI的應用,促進了貨款的相互抵沖及企業間的差額結算,這對企業無疑有效地削減了手續費支出。同時,隨著企業EDI應用的發展,這種結算方法必將在企業集團內部普及。其結果是,雙方的交易信息不必通過銀行即可相互交換,貨款的抵沖也不必經過銀行即可進行,銀行不僅喪失了手續費的收入,而且無法掌握企業的資金流向。這對銀行的結算職能及資金監督職能又是一個挑戰。
(三)結算網絡的國際競爭
電子貨幣、電子結算發展的結果,將為使用者跨越國境利用由外國經營者提供的結算服務創造了更多機會。特別是由于因特網的發展而形成了世界范圍的通信網絡,以電子貨幣進行的結算服務,已出現無國籍化的動向,國內金融機構與外國機構之間將處于直接競爭的環境。如何增強結算網絡的國籍競爭力,已成為各國銀行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同時,為了保護使用者利益,1997年5月,10國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會議(G10)下設的電子貨幣作業部的報告書中指出:關于跨越國境的電子貨幣及電子結算的使用,在法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管轄權問題是復雜的,并且某些方面可能是不明確的,即使是對國內的使用者,其保護措施和監督體制也不盡完善。因此,由外國主體發行的電子貨幣和提供的結算服務,目前應限定其范圍。
三、電子貨幣對商業銀行經營的沖擊及應對策略
我國已由中國人民銀行為牽頭單位,配合國家各主要商業銀行及金融機構聯合建設中國金融數據通信網和全國銀行卡信息交換中心,充分利用金融系統電子化基礎設施,加強中央銀行的支付清算職能,加快資金周轉速度,以逐步確立和完善我國支付清算體制,加快實現全國范圍內銀行卡跨行、異地支付業務授權及清算信息自動交換。目前,我國金融卡發卡量超過10300萬張,全國金融卡信息交換中心和清算中心已建立,金融衛星網擁有646個衛星站,覆蓋了全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和700多個縣,全國電子聯行平均每天往來5萬多筆,轉匯金額平均每天達800——1000億元,大大提高了轉匯效率,縮短了資金在途時間,平均每天為企業減少利息開支500萬元。金融卡的發行,使得消費群體、商業領域和銀行之間形成了互相支持、簡易方便、安全可靠、促進發展的緊密關系,非金融卡發卡量突破1億張,廣泛地應用于交通、水電、煤氣、醫療衛生、安全保衛等方面。
(一)電子貨幣對商業銀行經營的沖擊
1、對銀行生存和經營的挑戰
電子貨幣的普遍使用,使得網絡銀行的出現成為必然。就目前而言,網絡銀行有兩類:一種是完全依賴于互聯網發展起來的網絡銀行,另一類是指傳統銀行運用公共互聯網,把網上銀行業務作為銀行零售業務柜臺的延伸,達到24小時不間斷服務的目的,并節省銀行的經營成本的模式,完全意義上的網絡銀行即第一類網絡銀行。根據美國BoozAllen和Hamilton公司1996年4月公布的調查報告,網絡銀行經營成本僅相當于經營收入的15%——20%,而傳統銀行的經營成本占到了收入的60%,開辦一個互聯網銀行所需的成本只有100萬美元,還可用電子郵件等技術提供一種全新的真正的雙向交流方式,而建立一個傳統銀行分支機構需要150萬——200萬美元,外加每年的附加經營費用35萬——50萬美元。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網絡銀行業務成本優勢顯著,對傳統銀行的經營已構成威脅。
2、對客戶市場占有率的沖擊
電子貨幣是通過電子網絡發行并可在全球范圍內流通的貨幣,這就使一國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的權力被打破,于是世界上那些擁有先進技術和大量資本的機構和個人(如軟件公司、電信業者、中介業者等)像商業銀行一樣都將發行和經營電子貨幣作為其主要業務。這種狀況給商業銀行進行信用創造的基礎帶來了嚴重沖擊。如果其他公司發行了代表自己品牌的電子貨幣,那么這些公司就可能越過銀行單獨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其中包括向客戶提供電子貨幣。電信、交通、旅游等行業發行的名目繁多的、儲值性質的磁卡或IC卡,實際上已成為新形式的“結算賬戶”。例如儲值卡的發行公司在銷售卡時即與購買者之間產生了借貸關系,這筆資金是在儲值卡使用時逐步清算的。這種資金清算與銀行存款結算的作用相似,而且如果這些行業能用更低的價格,通過電話、因特網提供更貼近顧客需求的服務,那么在結算業務領域銀行將可能被其他行業奪去更多的機會。
3、對銀行經營方式的沖擊
傳統銀行的銷售渠道是分行及其廣泛分布的營業網點,獲取規模經濟的途徑是不斷追加投資和多設網點,發展的基礎是資金利差。隨著電子貨幣的出現,其經營方式將受到極大的沖擊。一方面電子貨幣的使用多依賴于計算機網絡系統,這就使僅有廣泛分布的營業網點而沒有便利的計算機服務網絡的銀行經營寸步難行;另一方面電子貨幣的多樣性會無形中削弱銀行信貸的規模,也將使得銀行賴以發展的基礎發生動搖。因此一些金融界有識之士指出,商業銀行如果近幾年內拿不出可行的電子貨幣,那么其他電子貨幣發行單位將搶占更大的市場。這無疑對傳統的商業銀行經營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二)我國商業銀行應對電子貨幣的策略
電子貨幣產品的開發對銀行業務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目前,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步伐的加快,各家商業銀行的競爭生存意識迅速加強,利用金融業務及工具創新來擴大市場份額的工作力度日益加大,各家商業銀行都已意識到了電子貨幣市場所蘊藏的巨大商機,哪家銀行在該領域領先一步,其就將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
1、加快金卡工程建設速度,開發以金卡為核心的表外業務品種
1993年國務院聽取電子部關于實施電子貨幣工程(金卡工程)的總體方案,并于1994年成立了國家金卡工程協調領導小組。標志著我國金卡工程的開始。我國金卡工程的應用目標是先從銀行卡(信用卡、智能卡)起步,建立現代化的實用電子貨幣系統,具體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銀行卡授權、結算、發卡、流通、服務體系,最終減少現金流通量,以電子貨幣(信用卡、智能卡)替代現金流通,與國際金融支付體系接軌。實施“金卡工程”發卡銀行之間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通存通兌,可以實現銀行電子化、網絡化。
“金卡工程”最初的重點在于推廣信用卡和其他銀行卡的應用。這是由于我國網絡環境相對歐美而言比較差,且我國的支付工具也相對比較落后,現金交易占了交易總金額的很大部分,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仍處在起步階段。因此,確定先發展銀行卡為支付工具,再在此基礎上發展智能卡。智能卡是銀行卡發展的比較高級的形式尤其是智能IC卡。目前在我國12個金卡工程試點城市銀行卡信息交換系統全面投入運行。1999年初,各商業銀行卡發卡量達1億多張,銀行IC卡300多萬張。我國IC卡產業起步雖晚,但發展迅速。IC卡在我國的生產、應用發展更是迅猛。目前已在金融、商貿、交通、電信、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旅游人口管理以及公共事業收費管理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我國IC卡發卡金融機構達55家,發卡量達3.8億張。可以受理銀行卡的飯店、商店、賓館等特約商戶約13萬家,各金融機構裝備的自動柜員機總計5萬臺,銷售點終端機34萬臺,全國受理銀行卡的電子化業務網點13萬個,截止2002年交易總額為84532億元。其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世界平均增長的水平。我國金融電子化系統建設己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實施了電子貨幣(銀行卡)工程。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種類較多,使用范圍局限性較大,使用成本較高,尚不方便快捷。因此我國四大國有獨資銀行應加快信用卡合作開發步伐,將現在的四大信用卡合為一卡,增強信用卡的服務功能。一方面方便客戶使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商業銀行降低成本,提高競爭能力。同時為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提供合作的條件。四大國有獨資銀行可率先統一表外業務創新的標準,開發以信用卡業務為核心的各種新型服務工具,隨著金卡工程的實施推動我國電子貨幣的使用,同時加速電子貨幣創新步伐,用以抗擊網絡銀行對其業務的可能沖擊。
2、積極開發新工具,進行業務創新
一方面商業銀行要積極擴展原來的銀行業務如在柜臺之外辦理存款取款,開設個人理財賬戶如消費賬戶、投資賬戶、外匯交易賬戶等,以辦理及個人消費信貸、教育投資信貸、投資組合工具等業務,積極與各大型商場、超市等電子貨幣使用頻繁的單位聯系,在以上單位設立POS機等,將銀行、單位、政府、個人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以商業銀行為核心的龐大的服務網絡,以降低風險,增加收益,抵御電子貨幣帶來的商業銀行收益減少的危險;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積極進行網上銀行業務的創新。隨著以IP網絡技術為主導的信息革命的深化,傳統銀行以存款、貸款和轉帳結算為主的資金信用中介將逐漸弱化,因為新的在線電子支付的手段不斷更新將不斷削弱銀行在結算方面降低貨幣流通和商品流通過程交易費用的比較優勢,從而網上業務的重點將日益向為公司和個人提供理財咨詢和金融增值服務方面轉移,Internet網、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使傳統銀行在分支機構和結算體系方面的優勢蕩然無存。借助Internet網,總分行制商業銀行能夠在網上實時、快捷地提供個性化、互動性極強的金融服務,結算支付將逐漸成為廉價的、甚至在將來是免費的無償金融服務,因為這是網上銀行爭奪客戶和網上金融市場份額所內生的競爭機制的必然結果,網上銀行將日益向網上證券交易、網上保險、網上拍賣和其他網上投資業務方面發展,網上銀行在這些領域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務,隨著網上銀行電子貨幣資金的相對充裕,網上投資理財技能將成為稀缺的信息資本,銀行業與證券業將日益走向融合,關于投資咨詢和理財的信息資本的運營效益將日益成為決定網上銀行成敗的關鍵。
3、建立以客戶為導向的主要營銷方式
電子貨幣的應運而生使商業銀行之間和其他金融企業、非金融企業對電子貨幣的流通總規模有重要的影響,從而商業銀行的職能必須進行重大轉型,商業銀行之間將為爭奪網上電子貨幣支付、結算上的市場份額而進行激烈的競爭,為此商業銀行必須不斷地提高在線電子貨幣支付和結算的服務質量,甚至會導致這幾項業務走向完全的免費,商業銀行和其他在線金融服務企業爭奪網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權更加激烈。網上商業銀行爭奪網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權在本質上就是爭奪網上客戶群,就是爭奪網上金融市場份額。網上銀行收回經營成本所依賴的經營收入和資本收人,將主要依賴網上廣告收人、投資理財咨詢服務收人和馳名品牌、商業銀行的馳名網站門戶的數字化品牌在股票市場增值。商業銀行要根據客戶的不同要求進行金融創新,提供與其需要相適應的電子貨幣類的金融服務。同時采用一定的激勵手段,如為強化消費者信心,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對在使用電子貨幣中遭受損失的客戶給予一定的賠償。商業銀行要真正建立起以客戶為導向的營銷模式,使客戶不管何時何地都可以享受銀行提供的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務,爭取占有更多的顧客群。
4、建立完善的電子貨幣支付系統
安全性一直是電子貨幣使用過程中最為關注的問題,就總體形勢來看,為保證Internet下信用卡支付的安全性,VISA、Mastercard、Microsoft、Netscape和GTE等專門簽訂了Internet信用卡支付的安全電子交易協議,以期建立更加安全的Internet信用卡支付系統。目前正在運行的無條件匿名電子支付系統和可記錄的匿名電子現金支付系統能在相當程度上保證電子貨幣支付的安全性。但是由于網絡安全技術的局限,目前人們對銀行電子貨幣安全性的擔憂并未減輕,任何經營電子銀行業務和電子貨幣業務的機構都希望他們的帳戶管理和風險管理系統能受到嚴格的控制,能夠防止虛假電子貨幣在系統上進行交易。但事實上,由于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多條信息途徑的使用,系統的安全性越來越難以得到保證。計算機黑客可以在任何地方通過網絡進入電子銀行系統。安全性風險的防范越來越重要。對于電子貨幣業務,如果安全系統被破壞,則可能導致欺騙業務發生。而對于其他形式的電子銀行業務,未經授權的闖入既可為銀行帶來直接損失,也可以產生其他問題。例如電腦黑客通過網絡闖入電子銀行業務系統,尋找使用客戶的機密材料,使客戶利益受損。而缺乏對系統的嚴密控制,外部的第三者闖入系統設置病毒,會給銀行帶來更大的損失。電子銀行及電子貨幣既可能遭受外來者入侵,更容易受到內部職員的破壞。某些心術不正的職員可通過在暗中獲得的數據進入客戶的帳戶竊取資金,而另外一些職員不經意的錯誤也可能對銀行計算機系統的運行產生危害。這就要求商業銀行繼續努力,建立真正完善和安全的電子貨幣支付系統,促進電子貨幣業務的發展。
結論
雖然我國金融電子化起步較晚,離國際先進水平尚有較大距離,但近年各家銀行相繼推出了各種與電子貨幣有關的服務,主要集中在零售業務領域。例如,使用信用卡支付的銀行POS系統,以及使用IC卡代替現金用于小額支付的預付式系統等。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內網絡用戶的不斷擴大,社會對電子貨幣、網絡銀行業務的需求必將迅速增長。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面對信息技術進步、金融國際化、傳統銀行業務衰退等國際性發展趨勢,重新認識銀行固有的結算、信用創造、資金中介等職能,重新檢討銀行業務的發展方向,制定新的經營戰略,是經營管理層當前的重要任務。其中,對目前正在開展的電子交易業務,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如何與Internet結合,應積極研究并及時展開工作。首先抓緊時機上網,以防再度發生被搶注“域名”事件。網絡銀行業務可從信息、提供信息服務、咨詢服務開始,直至全方位的交易服務,分階段逐步展開。否則,將會喪失發展機遇,其損失無可估量。
參考文獻:
(著作)金光華、田昊箭、王蓓、刑林明:《電子貨幣》,立信會計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5頁。
(著作)唐應茂:《電子貨幣與法律》,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3頁。
(著作)趙立平:《電子商務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167頁。
(著作)陳進:《電子商務金融與安全》,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6頁。
(著作)姚立新:《電子商務下的金融創新與運作》,中國時政經濟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9頁。
(論文)陳穎:《電子貨幣發展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影響的思考》,《廣東經濟》2006年第7期,第72頁。
(論文)孔立平:《電子貨幣對中央銀行的影響與對策》,《商場現代化》2004年第13期,第56-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