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31 17:04: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新醫學模式,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醫的基本理論受惠于中國古代“天人相應”思想,逐漸形成了整體觀、平衡論和“中和”的文化觀念。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導下,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既重視臟腑組織功能及其內在的聯系,也強調人體自身與環境的統一與和諧,并從自然界的變化過程中來探索生命活動和疾病發生發展與演變規律。因此,中醫學始終強調運用人體的整體和動態平衡思維,來認識生、長、壯、老、已及機體發生疾病后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從而掌控預測疾病的發展脈絡與演變趨勢,并確定相應的診治原則。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中醫的整體治療對腫瘤的影響,不僅可增強和調整人體免疫力,抑制癌細胞誘導分化,促進癌細胞凋亡和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相互變化與協調,而且更促使人體的整體功能恢復以抑制腫瘤的轉移與復發。中醫的整體觀正是西醫所忽略的,如西醫的腫瘤分期只考慮局部的變化,很少重視機體整體的評估;西醫的支柱療法也是只重“攻”,而很少考慮機體自身保護治療的“補”;微創手術仍停留于解剖層面上,很少見到以保護機體功能為目的的“生理微創”。中醫的“扶正”理念不能被西醫所接受,然而西醫的現代化手段也正是中醫能否早日進入醫學主流世界所必須的條件之一,所以中西醫結合必將使腫瘤防治產生革命性的突破與發展,對世界腫瘤的防治做出重大貢獻。中醫把握的是個性和整體,它通過辨證和用藥加減解決了個體間的差異,而西醫把握的是共性的整體,依靠的理論是抽象產物,是事物的共性和一般,但中西醫共同揭示的是個體生命的不同層次的規律,二者都把健康與疾病防治作為共同努力的終極目標。客觀地比較中西醫學,方能正確地認識中西兩種醫學在學術上的差異和統一,中醫應當學習和利用西醫現代科學技術完善自己的基礎理論和技能方法,而西醫在宏觀調控與整體觀和平衡論的認識方面也必須加強與中醫互補,從而開創一種中西醫結合的新醫學模式。
2促進中西醫結合向轉化醫學聚焦
轉化醫學是近年來國際健康領域出現的新概念,是一種臨床與基礎醫學互為動力的雙贏理念,對促進醫學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我們曾提出臨床與基礎醫學密切結合是腫瘤防治的重要舉措[2]48,之后有學者進一步闡述了轉化醫學的概念,認為應該從臨床工作中發現、提出問題并與基礎合作,并在臨床工作中驗收其成果,以提高醫學總體水平[4]。轉化醫學可以使臨床與基礎彼此直接聯系,相互快速轉化,推進醫學發展,使患者直接受益于科學技術的發展。
2.1中醫“扶正祛邪”理念是抗腫瘤治療的雙重寶劍”
癌癥的發生除細胞本身的基因突變外尚存在諸多外在因素,如免疫系統的監視效應不利可導致腫瘤持續生長,而應用中醫“扶正祛邪”理念施以攻補兼施則可抑制癌細胞生長。再如一類廣泛存在于人體免疫細胞上的具有生物學功能的蛋白分子,有一種蛋白可以與其存在于淋巴細胞表面的受體以“鎖陰結合”的方式相互配接,能激活殺傷腫瘤的淋巴細胞,削弱抑制殺傷腫瘤,二者協同可有效地發揮抗腫瘤作用,這一認識正是取自于中醫學扶正與祛邪的治療理念。
2.2中西醫結合是向轉化醫學轉型的重要體現
健脾法治療對荷瘤脾虛動物的效驗研究顯示,脾虛型鼠移植肝腹水癌模型(HAC)后,應用健脾類藥物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藥物組的腫瘤潛伏期延長,發展減慢,瘤體縮小,宿主全身狀態良好,生存期延長,癌細胞分裂像減少,細胞動力學的分期明顯下降,對宿主免疫反應可見T細胞活化、NK細胞數值升高;在與化療藥物環磷酰胺綜合應用后,可見瘤體加速縮小,NK細胞明顯激活[6]613。此外,活血化瘀治療的抗腫瘤作用也應立足于中西醫結合基點上,如川芎的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明顯抑制B16-F10黑色素瘤的人工肺轉移;赤芍、丹參與小量化療藥物合用可明顯減少腫瘤肺轉移,但單用活血化瘀藥則有促進腫瘤轉移作用[6]619,如此更驗證了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的顯效性。
1 現代醫學模式的發展
醫學模式是指醫學科學對人體和疾病的認識,是人們關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觀點,是醫學臨床實踐活動和醫學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框架。在不同的時期,由于人們對健康、疾病、致病因素認識上的差異,存在著與醫學發展程度相適應的不同的醫學模式[1]。
現代醫學模式起源于16世紀中葉醫學開始進入實驗醫學階段以后,不同學科分門別類地對人體的形態結構、功能及生理、病理狀態下的各種生命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一模式被稱為生物醫學模式,它將疾病診斷治療的立足點放在與生物學變化相聯系的基點上,它在確定生物致病因素、闡明機制和形成規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人類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生活方式等發生了巨大變化,疾病構成、人口結構、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環境因素、健康概念、衛生需求等等均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現代醫學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來,即只考慮了人的生物屬性,忽略了人的社會屬性,只重視機體生理活動,而忽略了個體心理活動、社會因素等在疾病中的作用。
1997年美國精神病學、內科學教授恩格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一概念,其主要內容包括生物遺傳因素、環境(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因素、生活方式與行為因素和衛生服務因素。這一種全新的臨床醫學模式概括了影響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從醫學的整體性出發,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綜合作用,突出了社會因素的決定作用,它的誕生標志著人類進入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時代。
隨著21世紀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大量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方法被引入醫學,如成像技術、基因工程技術、人工器官、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和信息工程技術等等,使醫學在預防、診斷和治療上獲得日趨精密、高效、快速、簡便的方法和手段,從而極大地提高了醫學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因此,近年來又有人提出將醫學模式擴展為“生物社會心理技術(工程)”模式[2]。
醫學模式的不斷豐富發展及轉變,不僅全面地改造了世界臨床醫學領域專家、學者對疾病和健康、診斷和防治等多層次綜合認知、判斷標準,同時對臨床醫學教育也提出了全新的、多方面的要求。
2 醫學模式轉變對醫學研究生教育的影響
多年來我國醫學院校由于受傳統醫學模式的影響,醫學思維多半局限于生物科學范圍,在醫學教育中缺乏人文科學以及現代高科技領域知識,使現有的醫學教育與新的醫學模式要求和形勢發展存在著相當的差距。
目前國內臨床研究生教育思想和觀念滯后,仍主要采取導師負責制,從招生選才、入學后選修專業課程到選定研究課題、參與臨床實踐、完成論文等培養的全過程主要靠導師或以導師為主組成的指導小組進行個別指導,學生的知識結構要求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師的知識內涵;此外,由于臨床專業研究生學習、臨床工作任務的繁重,以及過于專注為完成學位論文的需要,使他們的活動范圍局限于課堂、圖書館、實驗室、病房或手術室,無暇顧及其他領域的進展,“專”而不“博”,不僅限制了他們在自身專業上進一步的發展,也極大的限制了他們的創新性。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新的醫學模式要求必然促使我們重新對臨床研究生的培養工作進行全新的分析和研究。
新的醫學模式不僅僅要求治好病人的軀體病癥,而且要求積極主動從多方面、多層次防治疾病,強調加強預防,減少患病率,以全面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這就要求醫學研究生的思維方式隨之轉變,除掌握醫學知識外,還要涉及心理學、倫理學、行為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衛生經濟等多方面的知識,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
跨入新世紀,臨床專業醫學研究生培養教育中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正在發生轉變,適應新醫學模式的醫學教育如教育觀念、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在各高校醫科院系中正展開積極的探索,其目的就是逐步形成一個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生物科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知識結構人才的新的教育模式。
3 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的醫學模式具有更強的綜合性和社會性特點,研究生教育要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其次要對人才的知識結構進行調整,以轉變其臨床工作的思維方式。為達到此目的,必須針對臨床醫學研究生的指導以及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特點,為他們創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在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
第一,強化醫學倫理道德教育。醫學倫理道德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基石。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科技的發展賦予了它新的內涵。如克隆羊的誕生使得克隆人體器官的研究突出地擺在人們面前,今后也將有越來越多的臨床科學研究涉及同樣的倫理道德問題;再有,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使得臨床醫生對疾病的診斷治療越來越依賴高端的儀器設備而忽略了與病人心理的交流,眼前只見“病”不見“人”。這些現象時刻提醒著我們應理性地認識到醫學倫理學的重要性。“沒有醫學倫理學,醫生就會變成沒有人性的技術員、修配器官的匠人、或是無知的暴君”[3]。因此說,醫學倫理道德教育對當代醫學研究生的教育來說不是已經足夠了,而是要更加強化、更加深入。源于社會需要的不僅是醫術精湛,更是兼備高尚醫德的醫學大家。 轉貼于 第二,加強人文科學和社會知識,拓寬專業知識面,加強相關學科綜合知識的教育。新的醫學模式涉及生物科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領域,這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在發展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結果。醫學實踐總是在道德、倫理、法律、宗教的引導下進行的,只有通過人文科學和社會知識的教育,才能使醫學實踐與社會發展相一致[4]。作為臨床醫學研究生應該學習借鑒人類優秀文化的遺產,對于哲學、歷史、文化藝術、倫理學和自然科學發展史等各個領域都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無論從什么角度評價,國際上一流的醫學院都隸屬于綜合性大學,當前我國高校合并構建綜合性大學為我國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提供了良機,應該利用合校后文理滲透、學科交叉的有利資源,采取多方面措施多種形式多渠道有針對性地對醫學研究生開展有關人文知識及當代技術前沿的學術講座,積極開設一些綜合幾門交叉學科知識的選修課程,在補充基礎醫學教育不足的同時,改進單純的生物醫學知識結構,汲取與本專業研究相關的知識,使他們緊跟社會發展,在寬厚知識的基礎之上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調整完善知識結構,使他們開闊視野,擴展思路,勇于創新。
第三,嘗試開放式的跨學科聯合培養工作,鼓勵研究生較多地接觸外部環境。針對研究生學習、科研以個別指導、個體活動為主的狀況,在學習和臨床科研工作中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群體實踐活動和接觸相關領域基礎和臨床科研工作的機會。如構建國家級、校級學術交流活動平臺,利用教育部舉辦的暑期學校、博士論壇等教育資源,鼓勵研究生走出學校,走出院系,開拓視野,促進臨床專業研究生與本專業及相關專業領域師生的交流合作;建立多個課題組共同參與的綜合性實驗室,組織假期的社會調查和面向社會、社區的技術服務等,使研究生在更廣闊的學術與社會領域中活躍學術思想,了解自己周圍的環境,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在與社會的接觸中培養敬業精神,增強社會的責任感,順應社會的發展,全面提高臨床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第四,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導師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導師的榜樣和影響力是最直接也是最深遠的。高層次的導師群體,是研究生培養的基本前提。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更要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完善考核制度,督促導師不斷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升學術水平,時刻把握科學技術發展前沿,充分發揮導師的工作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做到言傳身教。
總之,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直接受到社會需要和學科發展的制約,它是否能適應新的醫學模式,培養出現代醫學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人才直接關系到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因此,在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政策、培養措施以及管理方法等諸多方面上還需要進一步的實踐和探索,力求使醫學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盡快完成轉軌,符合醫學模式轉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兆松,王忠彥,呂海波. 試論醫學模式轉變與醫學教育改革[J]. 西北醫學教育, 2005,13(2):24125.
我國醫學模式轉變中面臨著許多挑戰:醫療資源不足與人口眾多的矛盾仍然很突出、發展緩慢的中醫學與快速膨脹的西醫體系矛盾尖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道德建設明顯滯后的矛盾的解決方式還在探索等等。護理工作又是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的發展,醫學的進步,客觀上對護理學科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作為現代醫學領域中一門專門學科。如何適應這一新醫療模式轉變的挑戰,作者認為:從事護理管理工作者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積極開展工作,以激發和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增強護理人員的職業認同感,使他們熱愛臨床工作,眷戀永不肯離去,使護理工作邁向新的臺階。
1 做好情感化管理
護士的工作是瑣碎、緊張和乏味的,隨著病人服務要求的提高,護士的心理壓力也漸漸增大,害怕自己一不留神讓病人產生誤解,既影響病人的治療,又產生護患糾紛,因而一到上班,護士便全身心地,謹小慎微的投入到了工作中去,而到了下班之時已是感到相當疲憊的護士們,只想回到家中好好的休息一下。在科室里,除了年輕護士碰到護理或是治療上的難題,向護士長和高年資護士請教外,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少了,時間一長,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就會擴大,心理上也會出現不平衡。鑒于此,護士長應該加強情感化管理,激發護士的工作積極性,消除護士的消極情緒,讓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態、穩定的情緒、滿腔的熱情,快樂地去面對每天繁忙的工作。
2 民主化管理
民主化管理就是讓相關的護士一起參與決策,護士長在做出涉及有關病房護士的決定時,如果不讓護士長以外的其他人來參與,通常會使護士覺得自己由人擺布,會自然而然地起來激烈反對,相反如果能讓相關護士參與決策,并聽取她們的意見,非但不會挫傷她們的自尊心,反而還會提高她們的士氣,增強她們對病房的歸屬感,感到自己是病房重要的一員。
3 定期組織活動
護士班次多,倒班快,夜班頻繁,從而打亂了護士的生活規律,體質、情緒容易受到影響。護理工作瑣碎,勞動強度大,其勞動價值并未得到人們的承認,護士心理上易產生壓抑感、自卑感。所以,在管理中要注重緊張與寬松相結合的人文環境的營造,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病房定期組織活動,由病區護士輪流擔當活動組長,設定活動主題,安排活動內容,決定活動地點,選擇活動時間,活動內容有體育運動、娛樂活動、智力競賽、集體游戲、生日聚會等等。不僅緩解了大家的工作壓力,調節了情緒;而且在活動中增強了團隊配合意識,增進了同事間的友誼,鍛煉和培養了護士的組織力和號召力。
4 從自身做起,樹立榜樣作用
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說:“沒有什么事情能夠象榜樣這么溫和而深刻地打進人們心里。”作為一個護理管理者,不僅是指揮,更重要的是要帶動一群人,這就需要管理者本身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使被領導者從心理上信服,從而尊重和服從領導者,愿意追隨。因此,護士長應為人師表,把提高自身素質和敬業精神放在首位,其個人的政治態度、工作作風、品德修養、風度儀表、言談舉止諸方面都應起表率作用。通過早晚查房詢問和關心病人,與病人親切交談使護士效仿;擇期參加各班次的輪轉,可以發現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指導,增加威信。
5 換位思考,增進溝通
俗話說:“將心比心”、“以心換心”,伴隨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發生的變化,護理管理者的管理僅靠“權力”對護士一味采取強制管理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現代護理管理學也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把以“人為中心”的管理作為最根本的指導思想,堅持一切從“人”出發的管理理念。護士是一群特定的群體,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出臺與實施及護理模式的改變,以致現階段護士工作量大,心理壓力也大。他們中間有的渴望自我價值的實現;有的渴望得到社會各界的尊重與理解;有的渴望能參加繼續教育學習、外出進修深造等。這就要求護理管理者除了平時平易近人,不斷縮短與護士之間的距離,深入了解護士思想動態外,還要常常站在她們的位置上進行思考,找準她們不同個人的內心的渴求,盡量滿足護士合理、健康的需要。或是在工作上使她們有展示自我才華的空間,體現自我價值;或是通過正式的、非正式的談話、交流與溝通,緩解她們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同時積極尋求讓他們能有充電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護理工作的健康發展,才能更好地調動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6 合理安排,用人之長
護士是為人們提供健康服務的特殊職業群體,要求她們具有完備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護理管理者應樹立以人為本觀念,遵循“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的原則,調動和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智慧和潛能,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說:護士長應對每―個護士進行正確的定位充分挖掘每個護士的潛力,根據護士的能力、性格特點及特長,用人之長,避人之短,使每個護士對自己的崗位有認同感和滿足感。如:安排高年資護士與年輕護士同班,實行一對一的傳幫帶;讓工作能力強、語言表達能力強、理論基礎好的護士做責任護士;對骨干護士的工作要給予肯定和充分信任,并常與之商榷護理治療新方案,讓他們有參與管理和協助管理的熱情。
總之,護理管理者和護士都是圍繞患者這一中心不同層面上的同心圓,是共同為服務對象提供護理服務的,在這個過程中,患者是護理服務的對象,護士是完成護理服務的主要群體,護理管理者在關注患者接受護理服務結果和反映的同時,也要關心護士、了解護士、尊重護士、愛護護士和充分調動護士的積極因素。
參考文獻:
[1] 包玉穎 論新醫學模式與中醫的契合 亞太傳統醫藥 2007,(05)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8-0135-02
一、新醫學模式下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現狀
生物化學在醫學教學當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它是醫學能夠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重要支柱。在當前醫學中,生物化學為醫學提供理論基礎和現實指導意見[1],讓醫學能夠從生物化學角度進行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從根本上提高醫學的質量和水平,讓醫學發展向著分子學進行發展。同時,生物化學在醫學當中占有重要作用。生物化學主要包括:蛋白質、核酸、糖、脂、非營養物質等。它還包括基因的突變和基因重組,讓人從根本上認識到人類性狀是由一些基因控制的。與此同時,生物化學還包括一些人體生物新陳代謝功能。例如:三羧酸循環、核苷酸循環等。它指出在人體代謝過程中,是怎樣進行正常新陳代謝的。這樣在醫學中,對于一些疾病來說,醫生可以從根本上認識到發生的原因和病理,讓醫生可以從本質出發來認識到其中的原理,從而為更好地解決患者醫學問題服務,使其盡快發現病灶并做出理論支撐。
當前,在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當中,它為培養一批優秀的醫務人員做出了杰出貢獻。它讓更多醫生能夠對人體有更為清晰的認識,讓醫生知道人體正常新陳代謝是怎樣進行的。這樣,我們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醫學知識、了解足夠的醫學常識,以對一些疾病治療有一套合理的實施方案。這就讓我們當代醫學治療從表層轉到本質,從根本出發認真發現其中的基本原則,從而為更為準確發現病情、合理安排治療病情做出重要支撐。但是,生物化學教學當中,我們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學生對于學習生物化學的積極性不高,學到的內容沒有得到很好地實踐檢測,讓學生在學習生物化學中不能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
二、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
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當中,學生對于學習一些基本的知識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其中的一些原因,對于深層次的了解缺乏認識。從而導致學生對于生物化學的學習收獲不是特別明顯,不能更好地在醫學中進行創新發展,以促進醫學朝著更高水平去發展。(1)學生對于生物化學知識了解不是特別深刻,不能清晰掌握其中的原理。生物化學是一門復雜的學科,它需要學生能夠從微觀中認識到其中的一些知識和原理,懂得從微觀上來看待一些表觀問題,從而更好地進行自主發展和自我學習。生物化學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有很多,包括糖、脂、蛋白質及生物大分子的代謝反應。這些知識需要學生去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懂得其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只是簡單停留在記憶當中,對一些知識進行背誦從而記住。但是,對于這些知識是怎樣貫穿于整個生物化學的就不知道了。生物化學需要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把握,讓學生能夠充分學習到整體的內容,從而讓學生對生物化學有清晰認識,讓學生能夠將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解決醫學的實際問題。(2)教師傳授生物化學知識方式相對單一,不能很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生物化學教學當中,教師的教學方式仍采用傳統“教師講解―學生聽課”的模式。這樣使得學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基本課堂當中,對于學習這一部分知識而言,不知道該在哪些方面進行提高和重視。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當中缺乏對于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查,只是單純地進行知識的講解,讓學生懂得其中的原理,但是沒有讓學生在實踐當中進行深層次的了解。由于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教師講解內容不能通過實踐操作呈現在學生面前,只是給學生描敘了一種過程。這樣很容易使學生理解不透這部分內容,同時還會造成理解上的誤差,不能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其中的原理和方法,也不能讓其真正了解這些知識。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僅能夠對這些知識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還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有一個模型,以幫助學生記憶這些內容,保證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能夠學到最多的知識,讓學生不再被動地學習生物化學,而是主動進行創新,讓學習動力更為高漲。(3)生物化學教學實踐內容相對欠缺,學生不能很好進行知識實踐。在生物化學教學當中,學校投入較大時間和精力在基本知識傳授當中,但是對于實踐操作內容相對欠缺,從而造成學生的實踐能夠不足,不知道該把知識如何運用到實踐當中[2]。這就需要學校為生物化學教學創造更多的實踐課程,讓學生能夠在實踐當中對于知識進行充分學習和檢驗。這不但對于學校培養創新性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同時還能為學生個人發展創造良好條件,讓學生在實踐當中充分認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同時學生在實踐當中獲得靈感和創新,讓學生知道在實際醫學中如何將知識進行運用,保證學生在實踐當中充分獲取知識。
三、新醫學模式下發展醫學生物化學教學的對策
在新醫學模式下,要求我們醫學人員不僅要有豐富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具有扎實的醫學知識基礎,懂得如何進行醫學疾病的預防和檢測,讓醫生能夠及時發現其中的病因和導致的因素,為更好安排醫學治療,對于病情有準確把握,合理安排治療過程,從而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手段,解決他們身體上的問題。同時,還要積極進行知識的創新和發展,從原本掌握知識中找到疾病解決的對策,從而促進我國醫學事業的發展和進步,讓我國醫學事業能夠有更高層次的發展,從而促進我國醫學有一個廣闊的空間,能夠在世界醫學上占據重要的地位,引領醫學前沿的發展。(1)創新和豐富醫學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學到最為寶貴的知識。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需要教師來進行,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最為豐富的醫學知識,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要讓學生能夠從心底認識到其中的原理和基本過程。教師要改變以往傳授知識的方式,不能單單從課本上進行知識的傳授,同時還要對于知識進行現實講解,讓學生能夠理解透其中的基本原理。例如:在講解三羧酸循環中,需要給學生傳授最為基本的醫學知識,同時還要讓學生能夠通過視頻學習到抽象的知識。讓學生知道在哪些環節中需要加上羧基,在哪些過程中進行脫氨基等。這樣,可以讓學生能夠對每一過程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讓學生不僅可以具有扎實的醫學基礎,同時還能對每一個循環過程有深刻認識,讓學生能夠從課堂之上學到最多知識,為以后的醫學問題的解決和處理打下堅實的基礎。(2)注重對于學生實踐操作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合理運用各種知識到實踐當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當中學生能夠重視到哪些內容是我們常常會忽略的,哪些內容是需要我們著重重視的。對于學生實踐操作的培養,可以讓學生知道在實踐當中,醫學生物化學是如何進行運用的。在病情診斷中怎樣去運用生物化學進行病情確診和病情治療,讓學生能夠懂得這些知識不是死板的,而是活的、能夠解決人民實際問題的科學。同時,注重對于學生實踐操作的培養,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較大程度的提升,同時還能讓學生在實踐當中加深對于一些內容的重視,知道怎樣進行醫學創新來解決當前醫學。并且,注重學生實踐操作,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際當中,給學生提供實驗室進行生物化學知識的運用,真正了解一些基因在復制、轉錄、翻譯中重要的途徑,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其中的重要原理,為更好地進行醫學創新打下堅實基礎。(3)創建生物化學學習教學途徑,讓學生之間有更好的交流學習的平臺。學習生物化學知識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讓學生把自己不懂的知識及時反饋給教師,讓教師知道學生在哪些方面中存在疑惑和難題,這樣可以更好地解決他們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還要給學生之間創建交流平臺,讓學生之間進行很好地交流學習,讓學生之間學習生物化學成為一種興趣。學生當中遇到不會的問題時,可以互相幫助解決,較大程度地提升其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平臺一些好的學習視頻和學習資源,方便學生進行下載學習,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時間都能學習到最好的學習資料,方便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黃柏青.新醫學模式下醫學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西北醫學教育,2011,(1).
[2]新醫學模式下免疫學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張紅欣,何浩,康莉,宋文剛.醫學教育探索,2010,(02).
【Abstract】 Under new time and new medical model,the medical market is renewedly arranged anew.Then,there are some weak special medical departments such as burn department.Howwill they be survival in market competition and gain to develop?The writer put forward five viewpoints to discuss those special departments’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weak special department medical market construction of the special department continuative development
隨著社會的發展,工農業生產現代化程度的提高,生產安全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一些工農業生產的意外事故在逐年下降,隨之而來一些專科的病人來源在減少,市場在縮小,例如燒傷外科就屬于這一類在現代社會中的弱勢專科。且現代醫學的發展,舊的純生物醫學模式已逐漸被新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的模式所代替,醫學的范疇也由單純的救死扶傷向著社會大醫學過渡。醫學也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進入市場,一個醫院一個專科的建設與發展也不可能違背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優勝劣汰。在當前醫療市場中,像燒傷外科這一類弱勢專科,如何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學科上謀發展,把這類專科做大做強,變弱勢為強勢,值得我們深思。
1 認清形勢,更新觀念,適應醫療市場
1.1 適應醫療市場的變更 工業的革命推進生產的現代化,文明生產及工人的安全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以及人們生活居住環境的改善,一些工農業生產及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故在逐步下降,導致了像燙傷這一類病人的逐年減少,造成了整個醫療市場構成的變更。這類專科由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推病人”、“轉病人”現象到現在的“等病人”、“要病人”、找病人”。病人是醫療市場的主體,也是專科建設與發展的基礎及動力。所以說贏得病人是一個專科建設與發展的核心。
1.2 適應醫學模式的轉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現代化的建設,醫學模式也由舊的純生物醫學模式向新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轉化。醫學的范疇在擴大,已形成了一個社會大醫學。社會及病人對醫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已不能滿足于以往的“好死不如賴活”的生活原則,轉向追求更高的生命質量。醫學面對的服務對象不但是“生物人”,而且是“社會人”。這樣就給醫學的各專科不斷地提 出新的課題。換句話說專科的發展不但要在專業水平上有發展,而且還要在經濟、社會、管理有發展。只有這樣該專科才能適應新的醫學模式下醫療市場的不斷變更。才能贏得病人,求得專科生存和發展。
2 創專科特色,樹專科品牌是發展之本
在競爭日益強烈的醫療服務市場中,要在本專業領域具一定的聲譽,在整個醫療市場中,在整個醫院中占據一席之地,必須通過:(1)敏銳地洞察學科發展的動向;(2)摸清外部環境及社會形勢;(3)認清自身內部的情況及特點;(4)縱觀當地醫療市場迎合市場的要求。科學地提出本專科在近幾年的主攻方向,在人、財、物上,在臨床及科研上均有所傾斜;在某一二個專題上做強做精,從而在本學科中創出自己的特色,而形成影響,具一定的聲譽;只有回頭客才是真顧客,只有能夠向他人引薦本企業產品的顧客才是真顧客。顧客的忠誠度是企業生存之本。在醫療市場也是如此。在整個醫療市場中樹立自己的專科品牌,從而贏得市場,擴大市場,贏得病人(特殊的顧客),得到發展。在這方面我院燒傷科這幾年來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原則,在提高燒傷整體救治水平的同時提出了提高手燒傷和頭部燒傷醫療水平及功能康復,改善病人的功能的主攻方向,得到預期結果。在本學科中創出自己的特色,在專業水平上跨入國內先進行列,贏得了病人,社會知名度不斷增大,專科業務覆蓋區域不斷地得到擴大,得到社會的承認,使專科病人得到了補充 [1,2] 。
3 人才是專科發展的關鍵
專科建設,保證特色項目,用有限條件發揮出最大的科研效益,才能盡早、盡快多出成果。在這方面我們的體會首先是人才建設問題。人才是醫院發展的動力,也是醫院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因素。在人才建設上要注重學科帶頭人的提高,只有他們加快知識更新,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站在學科發展前沿,才能開發新的科研項目,研究出高檔次的科研成果,使本專業處于本區域衛生系統內外較先進水平。專科的發展關鍵是要有一批學有所長的技術骨干和有知名度的專家,充分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內外環境。專科不但要有一個合理人才梯隊,而且要有一個健全的人才結構,也就是說:專科的人才梯隊在年齡上老、中、青相結合,技術職稱上高、中、初相結合。從而使專科建設穩步進步,后繼有人;在專科的人才結構上,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和訓練,做到專科內的每一個人均有自己在本學科領域中的專長,特色,做到在某一方面勝于科室中的他人,學得較深,而具一技之長。形成一個由不同特長,不同專業水平相結合的合理化的智能機構,從而使專科在學科上能夠全面發展,從而節省專科中人才資源,做到各有所長,專業知識在本專科中得到互補,吸引專科領域中的各類病人,使他們得到最好技術水平的(專家級的)治療。真正實行“院有優勢,科有特色,人有所長”的目標 [3] 。
4 科學管理是專科發展的動力
【中圖分類號】R1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7-0165-01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社會心理因素已成為影響人類健康,造成疾病甚至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研究老年心理、社會因素與心身疾病的關系,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減少死亡的發生。所謂心身疾病,又稱心理生理障礙,是一組與精神緊張有關的軀體疾病。心身疾病作為一種新的疾病分類方法,近年來已日益受到重視,特別是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心身疾病思想、理論和方法的實際意義和科學價值日益突出。
根據心身疾病范圍,我們對在公惠醫院2010年6月-12月份住院老年病人120例進行觀察統計,其中男性109例,女性11例,最大年齡90歲,最小年齡60歲,平均年齡71.5歲。從觀察統計中發現,有許多病人在患病前受到各種程度不同的不良情緒、生活事件應激等因素影響。在本研究中,心身疾病中以高血壓、冠心病為最多(70.8%),其次是腦梗塞(13.17%)。這是住院病人的一大特點,也是老年病人的特殊性。Jonas等[1]用一般生活質量量表評價情感障礙癥狀,發現抑郁和焦慮癥狀與高血壓發生率增高相關[2]。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功能障礙也相應增多,與人口老齡化成正比的人類疾病譜也隨之發生了明顯變化。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發病率逐年上升。做好惡性病早發現,慢性病早治療,老年病早預防。近兩年來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大多數都是因為子女工作繁忙,每周來一次或幾周來一次探,而使這些老年病人大都有孤獨感,恐懼感、抑郁感、多疑等等。這些不良情緒擾亂了正常體內器官功能平衡,引起新的疾病或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在防治老年心身疾病中,用新的醫學模式。選用如下五個方案:
方案一: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經常深入病房,多與病人溝通、解釋病情,做好精心護理。護士在操作治療時,力求一針見血,減少病人的痛苦,取得病人的信任。醫生和護士多關心患者的生活起居,做患者的知心朋友,多與患者交流,幫助患者認識認知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而有利于提高心理治療的效果[3],并且可以提高老年人戰勝疾病的信心。
方案二:重視患者的個性特征和心理狀態。老年人睡眠差,要掌握病人的失眠因素,做好睡眠護理。有研究發現,改善睡眠質量,減少心理應激,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能夠改善預后[4]。因此,護士應深入病房,了解影響睡眠的不良因素,關懷和保健措施,有時比藥物更為重要。醫生查房時以談心的形式了解病人的思想動態,解除各種憂慮,如恐懼,了解老年人的家庭、社會、心理等特點,開展心理平衡勸導。
方案三:積極治療原發病,盡早讓病人減輕各種疾病的癥狀體征。注意老年人的營養需要,做好飲食護理,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促進身體康復。心身疾病病人飲食營養根據有關資料報道,多吃些色彩鮮艷,含維生素高的蔬菜和水果,可消除緊張的情緒,有益于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減少心身疾病的發生。
方案四:抓住主要病理機制,阻斷心身之間的惡性循環。掌握不同的藥理作用,采取恰當的給藥方法、給藥時機以及有效的藥量,才能達到最佳療效,并能減少醫療費用,減輕患者負擔。
方案五:借助多種方法綜合防治。醫護配合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病房里一些心腦血管疾病后,語言、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更需要親屬的配合。這些人中,以老伴、兒女最為適合。他們細心周到,可給病人更多的體貼和安慰,解決醫療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應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保持家庭關系的融洽,爭取有利的生活環境,使老年高血壓患者得到生活照顧、家庭和社會的支持等,從而改善生命質量。
做好心身疾病防治的三個階段:
早期:本期應消除心理刺激和穩定情緒波動,改善患者的精神情感狀態。
中期:這一階段合理的防治應該是心身兼顧。
晚期:這一時期應以藥物治療。心身疾病的藥物選擇,必要時可配合應用一些維生素類的藥物,以及抗焦慮藥、抗抑郁藥物、小劑量鎮定催眠藥物配合以提高治療效果。
消除這些心身疾病要根據不同病人個體差異,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為指導,開展心理平衡療法:1.說服解釋,2.鼓勵安慰,3.交談宣教,4.分心轉移,5.引導升華。使病人恢復器官功能,解除誘因,使機體康復,獲得理想效果。積極做好老年人心身疾病的防治,從而提高老年心身疾病患者的生命質量,改善患者的預后,延長預期壽命。
參考文獻
[1] Jonas BS, Lando JF. Negative affect as prospective risk factor for hypertension[J].Psychosom Med,2000,62:188-196
[2] 龍金亮.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社會影響因素比較研究[J]臨床心身疾病志.2005.1l(2):l40-141
“我們應該用健康醫學模式對待非傳染性慢病,用健康物聯網應對井噴式的慢病發病態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空醫學工程創始人、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俞夢孫給健康物聯網下了一個定義,“健康物聯網就是把健康醫學模式與物聯網技術相結合,它的靈魂是以健康為中心的醫學模式。”
他進一步解釋說:“目前以疾病為中心的醫學模式,關注點是疾病,目的是治病,這使得醫生往往是患者得什么病就治什么病,有些病不容易治好。如果跳出疾病思維,從健康角度去考慮,那么慢性疾病患者實際上有許多通向健康的道路。這就是健康醫學模式,它的關注點是健康,目的是增進健康。”
俞夢孫進一步指出,人具有強大的自組織能力,各種疾病、亞健康狀態多由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的變化引發。所以,生病后不應僅僅是治病,而要以機體健康運行模式為目標,調理整體失調狀態,增強機體的自組織和自修復能力。
為實現上述目標,俞夢孫想到了將健康與網絡結合起來:“跳出現有醫療體制,把網絡技術與健康概念連在一起,借助互聯網信息傳輸形式,以及與此相匹配的健康狀態辨識與調控技術,就能對人的健康進行網絡化管理。”
讓每個人能與健康專家直接對話
健康物聯網讓每個人能與健康專家直接對話,維護健康。“在這種模式下,每個人都會建立健康檔案,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測更新,并針對具體情況做網絡干預。比如以最短距離、最低成本找到能有效治病的社區醫療機構,甚至在家接受健康服務。與之相配套的,需要建立健康培訓園區,包括社區醫生、健康師等。這個模式里還可以有保險公司的參加,它可以把一部分理賠額拿出來做健康干預。這樣,讓社會各方都參與,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這是俞夢孫對健康物聯網未來前景的展望。
健康物聯網還能夠幫助實現數字化的健康管理。這種新的健康管理模式可提供實時服務,為用戶提供在線服務平臺,為衛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檔案實時的動態數據,并將三方有機結合起來。該體系由3部分組成:自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記錄等)、健康監測(包括健康指標監測,如血壓、血糖、血氧、心電等,智能健康預警,查看居民健康檔案,查看健康常識與健康指導等)、遠程健康協助(包括用膳食、鍛煉以及其他健康技術進行指導)。
總而言之,健康物聯網讓醫學模式回歸到人的整體,它是一場醫學變革。以健康醫學模式代替疾病醫學模式,以健康物聯網途徑在全社會推進健康醫學模式,就能構建起以尊重生命為宗旨,以提高人體系統穩態水平為目標的人類健康工程。
此外,健康醫學模式和健康物聯網既適合慢病人群,能提升其生活質量,促進康復,也適合具有特殊健康和能力要求的人群。因此,“健康物聯網是落實‘健康中國2020’戰略目標的、帶有中國特色烙印的現代科技社會大工程。”
可穿戴設備助推物聯網
健康醫學模式的核心技術有3部分:生命信息的感知(包括家庭、社區醫院里的智能床、智能血壓計和其他可穿戴設備),整體健康狀態的辨識(面向個人健康信息監測的云服務中心),健康狀態的調理(分為飲食、鍛煉、心理、物理能量等幾個部分)。上述三者構成一個以提升人體穩態水平為中心的完整系統,簡稱s I R模式,可以使80%的常規慢病人群留在社區進行動態化管理,讓三甲醫院專注于少數疑難雜癥的救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醫改。“過去5年間,SIR模式已在部分腫瘤、糖尿病、銀屑病等疾病患者的健康恢復上取得顯著效果。”
近年來大為流行的可穿戴醫療設備將在健康物聯網中發揮作用。可穿戴設備可直接連接到用戶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上,每測量一次,都會將時間、結果記錄下來,并繪出變化曲線,供患者參考。數據上傳至云計算中心,還可持續跟蹤后續情況,醫生或健康師可動態評價康復效果,及時監測康復進展,發現潛在風險。預計到2017年,中國可穿戴便攜醫療設備市場銷售規模將接近50億元。
中國醫療器械企業也紛紛投入重金研發可穿戴醫療設備。比如現在比較常見的可穿戴設備智能腕帶:將一個帶有傳感器芯片的硅膠腕帶戴在手腕上,把一天的生活全記錄下來,包括心率、血壓、運動等。云服務中心可為其推送健康食譜,做生鮮配送,指導家人做飯或做餐飲配送等工作。
俞夢孫指出:“健康物聯網的應用將帶來巨大的市場和發展空間,這個產業將成為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因為它關乎每一位老百姓的生活和健康。它是萬億級的、有利于民生的新型產業,是使社會趨向健康發展的產業。”
基于物聯網云計算技術,在俞夢孫的指導和關懷下,北京海利贏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了一套“智慧城市健康物聯網”體系,將智能醫院監測管理系統、院前移動急救醫療系統、院外社區慢病管理系統、家庭個人健康與數字生活等整合起來。目前,海利贏已經推出睡眠監測床墊、智能監測腰帶等設備終端,并與總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河南安陽人民醫院等全國多家醫院進行合作,推廣健康物聯網產業的落實。
抓緊制定技術標準
2014年2月17日,《國務院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1 5年,實現物聯網在經濟社會重要領域的規模示范應用,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初步形成物聯網產業體系。
衛生行業物聯網標準工作組組長、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信息辦副主任高燕婕也曾指出,利用物聯網技術構建“電子醫療”體系,能夠實現遠程醫療和自助醫療,進而降低公眾的醫療成本。衛生計生委將加強物聯網技術在醫療保健、公共衛生、藥品、血液等方面的應用。
隨著社會發展,全球化浪潮不斷推進,醫學模式向著多樣化轉變,由原來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新的醫學觀越來越深入人心。而這一切對醫學大專院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新任務和新要求。
當前社會存在很多違反社會道德,有悖醫德的人和事,這也從反面強調了加強醫德醫風建設的重要性。本文就創新醫學大專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的綜合方法進行了論述。
一、引言
進行醫學大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關鍵。只有不斷創新醫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才會擁有思想政治方面的活力,讓學生思想得到真正轉變,并真正理解教育內容,最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創新醫學大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論基礎
1.以人為本是醫學大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的價值主體。
對醫學大專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枯燥無味的。只有創新才會為其增添活力。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極為必要的,要真正教育人、說服人,最終塑造人,這個過程需要醫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告別原來單純的理論講解,將思想政治與我們的生活聯系在一起。
將大學生成長中的需求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中,讓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中體會到自身主體作用的體現,并感受到切身利益得到維護。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和潛能開發,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功能、調節功能、激勵功能和開發功能。
2.全面發展實現醫學大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根本目標。
科學發展觀的中心內容是推進社會和人全面發展,而這是對醫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當代很多醫學生在一些物本價值取向和科技為本的價值取向的影響下,更注重物質創造,過分強調自我,而忽視人文修養和道德追求,更淡漠社會責任。這種現象嚴重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如果不加以教育,這樣的醫學生走向社會定會不斷出現嚴重的醫療事故。只有加強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堅持以人為本,注重道德影響力,才會促進醫學生全面發展。
3.協調發展實現醫學大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基本原則。
協調發展是全面發展的保證,全面發展是協調發展的基礎。堅持醫學大專生的協調發展,是讓醫學生不僅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發展,更注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醫學生要有一顆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的心,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創新醫學大專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方法和途徑
1.將傳統醫德教育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醫學發展源遠流長,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更不能摒棄我國古代醫德思想教育內容,這是對優良醫德的繼承和發揚。古代醫學把“仁術”和“濟世救人”作為醫業宗旨。醫生的目的是救人疾苦,并講仁愛、廉潔、不謀私利。
新歷史條件更要求醫務工作者尊重生命,繼承和發揚醫德傳統。而這些很好地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傳統醫德教育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中,要求醫學大專生刻苦鉆研,并認真學習醫學專業知識,豐富自己的學識和醫術。學習過程中要勤于思考,努力加強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
2.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建設,構建校園和諧文化。
學校要為大學生創造文明、整潔和怡靜的環境,把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作為學校核心,營造濃郁的學習氣氛。醫學大專院校要結合實際,創造出有自身醫學特色,能激勵人奮發向上的校園精神。課堂上教師要加強教學管理,對課堂效果、定期測評及考風考紀教育等都要進行嚴格控制,讓醫學生更全面了解醫學教育的嚴肅性和嚴謹性。讓學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知不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有醫學特色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感悟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實踐有助于促進醫學大專生專業知識學習和理解,將社會實踐與專業特色相結合,如開展義診活動,進行社區健康衛生知識宣教活動等,學以致用,讓知識更好地轉化為自身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應用水平,并在實踐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日后學習中更有針對性地進行。
社會實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學生親身感受到患者被病痛折磨,以及一些醫療落后地區衛生需求不能滿足后將更理解患者家屬的擔憂,并將更充分地感受到醫療職業的神圣,實踐中學生會學到校園里無法學到的知識,產生從未有過的一些感觸,這些都能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4.構建網絡平臺,拓展醫學大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和渠道。
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對課堂上由于時間限制而沒有講透徹的問題出來,也就是“廣播”,學生可以“收聽”和“關注”形式更深一步認識,當然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進行回復,促進學生對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學習和理解。
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辦思想政治教育講座,針對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學生想要了解的醫學思想理論進行探討交流,這樣學生可以真正參與進來,調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活力。
四、結語
關鍵詞: 心身醫學;體驗式教學;模式
0 引言
心身疾病是一類由于心理社會緊張刺激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主要作用,導致肌體功能持續性的偏移,組織損害和結構改變的器質性軀體疾病,亦稱心理生理疾病。它的范圍很廣,涉及內、外、婦、兒、五官、泌尿、皮膚、口腔等各種疾病。根據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心身疾病的患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國外調查人群中為10-60%,國內綜合性醫院初診病人中占1/3左右。心身醫學又稱心理生理學,是一門生物醫學、心理學、社會醫學等多學科的交叉學科,它是研究在心理、生理和社會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人類疾病和健康的相關理論,探討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上的作用[1]。心身醫學的兼具實踐性和理論性明顯的區別于其他的醫學學科,然而,我國目前的心身醫學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對于治療實踐,尤其是心理治療技術重視不夠。這種以課堂為主的理論教學,使得學生難以掌握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療技術,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難以對心身疾病開展心理治療。針對目前的狀況,我們對研究生的心身醫學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把“體驗式教學”引入心身醫學的教學為主,與此同時,對教學內容、考試方式進行配套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 體驗式教學的涵義和特征
體驗式教學源自體驗式學習,因此,要了解體驗式教學,首先必須清楚什么是體驗式學習,體驗式學習具備什么特征。體驗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通過實踐與反思相結合來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大衛· 庫珀在以前學者的研究基礎之上提出的體驗式學習模型,強調親身體驗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通常將學生置身于特定的場景或事件中(親身體驗),對于自身所親歷的事件發表看法,進行反思,形成有關思想、感覺、聯想及其它觀察的資料,進而運用理性邏輯分析資料,在自己已知的知識中尋求類同的體驗,并將形成的初步結論、新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由此可見,親歷和反思是體驗式學習的兩個核心環節。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以一定的理論為指導,有目的地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并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親自地去感知、領悟知識,并在實踐中得到證實[2]。“體驗”的“體”,意為設身處地、親身經歷;“驗”,意為察看感受、驗證查考。體驗具有過程性、親歷性和不可傳授性,是充滿個性和創造性的過程。體驗式教學強調的理念是在做中學,即在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是體驗式教學的精髓。體驗式教學擁有完整的學習環節,即體驗、分享、交流、整合、應用這樣一個循環過程[3]。體驗式教學與傳統的教育模式很大的區別是:前者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是支持者、幫助者、引導者和組織者。在教學中,教師積極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積極體驗、參與和有效運用知識。由于體驗式教學的良好教學效果,受到學生和老師的普遍歡迎,在多種學科的教學中迅速推廣。
體驗式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思想、教學方式以及具體實踐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區別。首先,體驗式教學以體驗、總結、分享和解決問題為導向,傳統教學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識為導向;其次,體驗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引導、啟發作用,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作用;第三,體驗式教學強調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通過體驗來學習,傳統教育強調在課堂中學知識;第四,體驗式教學講究學習主體的領悟和體會,傳統教學講究記憶。兩種不同的教學方式有著不同的結果,傳統教學的“教”不一定導致“學”,更不一定產生“會”。而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生通過具體情景中的活動獲得體驗,同時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有效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教”是旨在通過提供學習情境、信息、操作等方式,為學生創造適合的情境,通過情境中的活動體驗促使學生理解與掌握。
2 我國心身醫學教學現狀
目前,體驗式教學模式已被廣泛應用到諸多學科的教學,如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等,但我國高校中,體驗式教學處于理念認識階段,很多師生尚不了解[4]。在心身醫學的教學中,也一直沿用傳統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一直處于主導和控制地位,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和附屬的位置。其二,教學過程以單向知識傳遞為主,忽視學生即時的體驗和感悟。事實上,學生對心身疾病的理解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主觀體驗和感受,而不是心身疾病抽象的概念講授。其三,教學內容注重理論講授,輕視心理治療操作、技術練習和臨床實踐。一些學校心身醫學理論教學課時安排較多,技術操作和臨床實踐課時安排較少,學生缺乏練習和實踐的機會。四是,臨床實踐中注重藥物治療,忽視心理治療。臨床實踐中,對于常見心身疾病的治療僅限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實際上并沒有開展。因此,學生在臨床上難以學習與掌握諸多的心理治療技術。心身醫學課程不是一個理論性課程,不是以教授概念和理論知識為目的,但也不是說教育中沒有相關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心身醫學涉及到很多心理治療技術,如軀體心理療法、音樂療法、生物反饋療法、放松療法、催眠療法、行為療法等,對于這些技術的學習需要通過體驗式學才能掌握。因為,再精彩和生動的講授都無法替代個人的親身實踐和直接體驗。
3 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心身醫學學科的實踐探索
目前,體驗式教學模式已被應用到中學教育的諸多學科的教學中,如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等,但在高校的教學中應用的很少。在高等院校教學中,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尤為如此,照本宣科,難以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對學生的思考和探索缺乏啟迪作用,在開發和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方面尤顯不足[4]。從心身醫學的學科特點來看,十分需要改革陳舊的教學方式,采用體驗式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因此筆者針對當前心身醫學的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將體驗式教學模式引入教學,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評方法進行以下改革與探索。
3.1 教學內容和教學團隊的建立 根據教育學中“最近發展區”的理論[4],對教授的內容要適合學生發展水平。醫學研究生不同于醫學本科生的教學,醫學研究生已經積累了相關的理論和實踐,有了一定的醫學基礎,具備了相當的自學能力[5]。對于醫學研究生的教育,應該重在促進體驗、啟發思考,而不是相關概念和知識灌輸。對于心身醫學的教學內容應作相應的改革,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
首先是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與改革。心身疾病是有心理因素引起的軀體疾病。對于心身疾病的治療原則是“心身同治”。目前心身醫學的教材,在心身疾病的藥物治療上描述較多,而這些內容在內科學和精神病學中有詳細的論述,學生都已學過;在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療上論述較少,而且這些論述也是理論性的。學生雖然學過多種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療,但都沒有實踐過,不會操作。所以,雖然學了心理治療技術,但都沒有掌握。針對這種狀況,作者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與探索,把過去學過的有關心身疾病的藥物治療的內容進行簡化,增加和豐富相關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療內容。
其次是對任課教師進行相關培訓。心身醫學中諸多的心理治療技術在心理咨詢中運用的并不多,如軀體心理療法、舞蹈療法、生物反饋療法、催眠療法等,這些心理治療技術在心身疾病治療中運用較多。因此,我們的專業教師對這些心理治療技術也不熟悉。為此我們對專業教師進行了相關心理治療技術的培訓。要求學生學體驗的,我們教師首先體驗;要求學生掌握的,我們教師首先應該掌握。此外,我們還根據不同教師在某項心理治療技術的擅長情況,進行科學分工與協作,發揮特長,提高教學效果。
3.2 體驗式教學方式的建立 體驗式學習開始于體驗,之后內省、討論、分析及體驗、評估[6]。體驗式教學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方法也較為靈活,但強調“在做中學”,“從體驗中感悟”是體驗式教學的核心”。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的機會,參與表現的機會,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注意學生的親身體驗。學生的知識不是靠“灌”的,而是通過體驗“悟”出來的,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絕知此事須躬行”[7]。教師要融于學生之中,現實要融于情境之中,體驗要融于實踐之中,知識融于感悟之中。通過參與實踐、產生體驗、分享感受、交流談論、教師點評等環節,使學生不斷持續學習熱情和興趣,充分開發和挖掘創新思維的潛能,鍛煉和培養多方面的能力[4]。心身醫學中有很多概念非常的抽象如:應激、挫折等,僅靠傳統的課堂上的理論講授學生是無法真正領會和理解這些概念的內涵。此外,另外還有一些心理治療技術如音樂療法、家庭療法、催眠療法等,課堂講授也無法讓學生掌握這些治療技術。所以在講授這些心理療法時,作者首先讓學生接受治療,體驗該療法對人的影響和作用;然后,每學生分享在該療法中各自的感受,交流各自的體會和認識,歸納和總結這些療法的技術要點、操作步驟,分析作用原理;然后在讓每一位學生反復練習和實踐該療法,直到比較熟練運用這個技術;最后是對該療法進行理論總結。
創設特殊的情境是增加體驗的很好的方法。體驗式教學在一種情境化的學習過程中,激發了醫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課堂變成了學生自己的舞臺,學生在各種體驗中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知識、能力的獲得,也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8]。在心身醫學的教學中,作者除了利用醫院的真實情境教學外,作者還通過心理劇、角色扮演、心理游戲等多技術為學生創造一種與真實環境相似或相近的情境,提供一個良好學習氛圍,促進和鼓勵學生對知識進行積極體驗和探索。尤其是心理劇和角色扮演,可以創設和模擬一些生活真實場景,讓學產生“身臨其境”的體驗。學生在指定場景中擔任不同的角色,教師進行指導、分析,并進行最后總結。這種方法突出操作性、講究趣味性、注重實效性、兼顧學理性[9]。借助這些直觀、形象的情境,對學生的感官產生強烈的刺激,使之進入所創設的情境氛圍中,激起相應的體驗和情感。通過體驗提出并發現問題,談出自己的感覺和看法,進而加深對某個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認知。
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也是增加體驗的有效手段。通過多媒體、網絡使用教學模擬軟件,讓學生在虛擬的仿真環境中了解、掌握實際工作中的各項業務流程[10]。透過多媒體技術,不僅能讓學生看到、聽到,甚至能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和體驗到。如通過生動活潑的畫面、聲音或3D 動畫的技術,能夠幫助學生進入放松個狀態,或會回憶某種情緒,從而產生特殊的體驗和感悟。
3.3 評價方式的改革 考試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試不僅要考察其理論知識掌握成度,更重要是考察學生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以往心身醫學考試多以閉卷的考核方式為主,考試識記內容過多,而操作性、應用性和創造性考核較少等情況,結合心身醫學的學科特點,作者采用了以技術和應用考核為主,以理論考核為輔的考試方法。
首先,考核形式的多樣化。傳統的評價模式把學生以課堂學習為主的學業成績作為評價的惟一尺度,考試便成為對學生進行評價的一種根本性教學制度。這種用一種標準、一把尺子的評價模式不能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狀況,也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導致學生只重視知識的結論,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降低了教學的質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作者在心身醫學的考核上采用技術考核、口頭表達和創新能力考核以及理論考核相結合的方法。技術考核是指對各種心理治療技術操作掌握的熟練考核,采用“一對一”的模式進行,隨機抽取所講授的心理治療技術兩種進行實際操作;應用和創新能力考核是指由研究生選取一個關于心身醫學的主題內容進行專題報告;理論考核是指傳統的筆試。其次,考核的內容以技術操作與應用為主理論考核為輔。這主要通過以下兩個規定來實現:三種考核所占比例分別是50%、30%、20%;技術操作考核不及格不能參加后面的考核。第三,考核的時間是分散與集中相結合。分散考核是指心理治療技術的考核是“一對一”分散進行;集中考核是指應用和創新能力、以及理論考核集中進行。通過考核形式、內容等改革,把單純考察學生死記硬背理論知識的取向,轉變到側重考核查學生實際技術和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方面來。此外,對學生來說,評估之后不能只關心“分數”,而要通過“評估”來體驗“錯誤”。認真總結“錯誤”究竟有哪些,各類錯誤之間究竟有什么聯系,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矯治等等。同樣教師也要作相應的反思,并幫助學生矯治“學習誤差”的積累。體驗“錯誤”是一種高層次的“體驗”,學生掌握了這一本領,對他的終身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7]。
參考文獻
[1]許蘭萍,郎森陽,姜鳳英.心身疾病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6,6.
[2]銀星嚴.體驗式培訓效果評估探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196(18):54-58.
[3]袁洪廣,楊靜,江開忠.論體驗式學習在公安培訓中的應用[J].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5(1):85-88.
[4]王學東.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24(6):131-133.
[5]任偉.淺談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J].醫學教育探索,2009(01):88-90.
[6]林思寧.體驗式學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9.
[7]潘玥舟.體驗式教學的理論與應用[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6,8(6):62-65.
伴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教育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21世紀醫學教育展望報告》指出,當前醫學教育存在著“課程設置分散,培養出來的學生學非所用,導致醫學衛生人才的專業能力不適應患者和全體健康的需要”的問題和危機,明確提出要“課程體系要以培養學生必備勝任能力為目標”。我國《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各醫學院校要積極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構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與醫學知識相結合,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新型課程體系。為順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和衛生服務體制的改革的需求,部分醫學院校近年來對課程體系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但大部分高校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研究臨床醫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課程目標和課程實施等,構建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既是醫學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適應我國臨床醫學教育發展的需要。
1研究方法
以臨床崗位勝任力為導向,緊密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醫改大局需要,通過優化臨床醫學課程設置,構建出滿足社會需求、學生需要、促進學科發展和職 業發展的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以著力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崗位勝任力的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
1.1文獻法
通過大量查閱文獻,回顧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的發展歷史,分析總結現階段的課程體系特點和存在問題,界定本項目研究價值、可行性和相關課題的內涵、外延,并找到項目研究的理論依據,制定相應的項目目標、研究思路和實施方案。
1.2對比研究法
整理調研資料,總結國內外地方醫學院校課程模式的特點,結合我學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原有的課程設置、培養目標,分析制定出符合醫學教育和新醫改要求,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的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
1.3問卷調查法
通過問卷的形式調查我校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及教師的課程設置滿意度,了解學校對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需求情況,以找出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不足,并基于此提出相應的對策。
2研究價值
本研究首先調查和分析目前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通過 對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性質的分析和討論,提出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設計 構想;最后,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構建滿足社會需求、學生需要、促進學科發 展和職業發展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為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1)體現了服務醫改大局、培養具有崗位勝任力的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的總要求。本項目緊密圍繞《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精神,充分體現了教改服務醫改大局、培養具有崗位勝任力的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的總要求,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方面,高度吻合醫改需求,高度契合醫學人才培養要求。
(2)融人文于醫學一體,創新全程職業道德育人理念。本項目通過構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模塊,將人文教育課程安排實行縱向連貫、橫向滲透,貫穿始終。使人文教育融入專業知識傳授中,通過通識課程教育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和人文精神,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3)為其他院校課程改革提供借鑒。本項目以崗位職責為依據,以個人實際素質能力為基礎,以崗位勝任力為核心, 構建出滿足社會需求、學生需要、促進學科發展和職業發展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體系,可為其他院校進行專業課程改革提供參考借鑒。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