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6 14:58:0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數學認識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學生分析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對于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
設計理念
數學知識要加強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適當調整教材的呈現方式,力爭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課堂上以“聰聰”和“明明”兩個小精靈為主線,讓它們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幫助學生解決難題;當它們自己遇到難題時,讓學生幫助解決,進一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養實際生活中的購物能力,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3.通過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愛護人民幣。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玩具熊,筆、橡皮、尺、練習本等。
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教學流程
一、導入:從生活出發,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老師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師:猜一猜,用多少錢買來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錢?(請學生回答。)
師:好的,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錄像。教師邊看邊問: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錢的示意圖,問:“零花錢可以用來干什么?”
【滲透德育: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獻愛心等。】
小結: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板書:認識人民幣。)
(看課件)今天,老師請來了兩位小朋友:
(課件播放配音)“我叫聰聰。我叫明明。嗨!大家好,認識我們嗎?我們一起來認識人民幣。比一比,看誰學得好。”
師:同學們,加油呀,可不能輸給聰聰和明明。
二、新授:認識人民幣。
1.認識人民幣。
師: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我國發行的第5套人民幣(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仔細看,這些錢你們都認識嗎?
(1)區別新版和舊版:以10元為例。
①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么認識的?點擊數字“10”和漢字“拾”,點擊單位“圓”(大寫)。
②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新版),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么認識的?
小結:對!看人民幣上的數字和數字后的單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③區別:這兩張10元的人民幣有什么不同?(圖案、大小、顏色,等等。)
④聯系實際:10元錢可以用來干什么?
(2)區別紙幣和硬幣。
①課件顯示5角紙幣,問:你是怎樣認識的?
②課件顯示5角硬幣,認一認。
③課件同時出現5角紙幣和硬幣,區別不同。
④課件出示背面,問:背面是什么?(國徽。)
小結:國徽是我們國家的標志。人民幣上都有國徽,所以我們應該愛護它,不要隨意損壞它。
2.隨意點幾張大額人民幣,集體回答。
20元,50元(新、舊版),100(新、舊版)。
3.老師給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些人民幣,把它拿出來。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一個拿,一個認。
4.分類:這么多的錢放在一起,多不整齊,請小朋友想辦法分類整理一下。
(1)按單位分:元、角、分(板書)。
(2)按質地分:紙幣、硬幣。
(3)按數字大小分。
(4)按新版、舊版分。
請學生匯報:展示臺上展示。
5.請小朋友們把錢推到左上角,將書翻到第47頁,你發現書上的人民幣和我們平時所見到的人民幣有什么不一樣?(課件顯示。)
小結:像這樣,在人民幣的左下角有一道紅色斜線,這樣叫樣幣,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換錢游戲:進行簡單的計算。
1.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不知道聰聰、明明認識了沒有?
(課件播放配音)“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人民幣按單位有元、角、分。那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來做一個換錢游戲,好嗎?”
一張2角可以換________個1角。
一張5角可以換________個1角。
小朋友們,動手換一換吧!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可以左右兩人一組,也可以前后兩人一組。
(引導)小朋友,我們看聰聰、明明在干什么呢?
2.情景對話:出示課件并配音。
聰聰:“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里拿著一堆錢):“我拿10個1角錢去買一把尺。”
聰聰:“你拿這么多1角錢,丟了一個多可惜呀!”“那怎么辦呢?誰來幫幫我?”
請學生回答。
明明:“謝謝你!現在我知道了。1元錢可以換10個1角錢。”
(板書:1元=10角)
四、實踐活動。
(課件顯示,配音)我們不僅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元、角之間的關系,同學們想不想活動活動,老師準備了一些小獎品,獎給活動中表現好的同學。
1.師生互換:老師手中有1元錢,能換你手中幾張2角錢?(同桌可以互相幫忙。)
2.生生互換(解決不同的付錢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簡便的。
師:(拿一件玩具)買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幾種付錢方法?
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請小組匯報(組員可以幫忙),發給點子最多那組獎品,表揚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
許多種方法,再說出哪種方法最簡便。
3.(課件播放配音)小朋友們想不想用自已手中的錢去買自已想要的東西?好,讓我們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配音樂)
選四名售貨員,開始自由下座位買。
【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后洗干凈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五、總結。
(課件配音)小朋友,這節課我們上得真愉快,學會了很多知識,你們都學會了什么?
(課件配音)你們說得真好,小朋友們再見。
生:聰聰、明明再見!
評析
聰聰和明明是本套新教材新引入的小精靈。它們扮演的角色是:遇到難題讓學生幫助(以達到激趣的目的);也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以達到解困的目的)。整節課上以這兩個小精靈為主線,成為本節課學生學習上的伙伴。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下學生作為教育對象,對他們的培養也要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當代高中生,他們自身處在身心發生變化的叛逆青春期,內心比較敏感,思維比較活躍,比較追求個性的發展,他們具有十分廣泛的興趣,強烈的自尊心,以及高遠的志向。當然,在這個青春期階段,他們還不夠成熟,渴望被尊重,內心很脆弱,了解到高中生的共性特點,作為教師,就要在因材施教的過程中,更加注重跟學生的交流方式和教育方式。在人文精神的培養方面,本來就要求教育者注重被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尊重被教育者的個性,通過引導作用讓被教育者能夠自我認識和自我完善。在人文精神的培養過程中,教師的言行有說服力才能讓學生愿意去接受教師關于人文知識的傳授。尊重,是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尊重學生的個性、想法、要求。當然作為教師也要有強大的包容心,當學生做出比較過分的行為的時候,教育者應該耐心的教育,要讓學生感覺到平等,以及讓學生在講道理明事理的氛圍中跟教師建立融洽的關系。尊重能夠挖掘人的潛力,激發人的上進心,開發人的智力。
2轉變教育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的傳授占了幾乎所有的課堂時間,學生很少表達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在歷史課的傳授過程中,往往陳述性的講課方式容易讓學生走神懈怠,參與度不高也是人文精神培養過程中的一個詬病。所以要摒棄傳統的單純的死記硬背的接受狀態,要挖掘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們發表自己的見解,了解學生們的思維,并積極的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平等和自由,有自己的學習空間,這種方式可以加強學生的記憶印象,起到一個知識根深蒂固的作用。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教與學相結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他們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課堂的生動性,體現在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并整理學生自己的思路,課堂上與教師互動,作為教師也要給學生發揮的空間,讓學生成為主動參與者。在歷史教學中這種方式改變課堂枯燥的效果更明顯,在歷史知識的展示中,學生的自豪感會變強,也更愿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對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在自己的思想基礎上融合教師的傳授能得到更高程度的提高。
3組織積極有效的學習活動加強學生對人文精神的培養
首先,歷史學習過程中,研究性學習是十分必要的。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在新課標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浪潮下,更加重視學生的個體發展,全面發展。在歷史學習中,搜集史料,篩選資料,整理史料,都能培養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動手能力,樹立實事求是的態度。其次,是實踐活動,在通過與社會的接觸中,培養公民意識。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對公民意識的培養,從歷史的角度關注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學會去關愛社會的弱勢群體,關心老人。學生在課余時間也可以在教師的要求下去做問卷調查,在實際行動中了解社會現狀,建立個人的人文情懷。社會是一個鮮活的課堂,所感所見都會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加深對這個社會的認識,同時在歷史課堂上見到的變遷和文化發展也對弘揚我們民族的文化,提高愛國主義情懷有著重要作用,所以要多開展實踐活動和教育研究活動加強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
電影作為一種綜合的藝術表現形式,能夠通過文學、影像、音樂等多種元素向觀眾講述故事、傳輸思想。一部好電影,不僅是影視手法的嫻熟表達,更是藝術思想的完美體現。墨西哥導演岡薩雷斯近年來執導的多部電影,給我們樹立了典范,特別是他的《荒野獵人》。岡薩雷斯導演過《通天塔》這樣既充滿戲劇性又探討人性關系的作品,《荒野獵人》延續了其一貫的藝術風格,即在融合了種族、暴力、宗教、哲學、歷史、意識流等元素的基礎上對人類自身進行了審視和思考。影片講述了19世紀美洲北部一個皮草商人起死回生、為子復仇的故事,情節較為簡單,也沒有過多的人物對白。該片演員的演技、管弦樂器的配樂、攝影技術等,令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單憑這些,它還不足以在奧斯卡評獎中脫穎而出。奧斯卡電影獎一向重視作品的“故事精彩、價值創新和人性深度”[1],《荒野獵人》堪稱佳作,岡薩雷斯獲最佳導演獎,其魅力應該歸于該片蘊含了深刻的哲學思維,演繹了岡薩雷斯電影中的“哲學法則”。影片通過一個近乎蠻荒的電影背景,向觀眾藝術地闡述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的復雜關系。本文以《荒野獵人》為例,從上述三方面來闡釋岡薩雷斯電影中的哲學法則,以期歸納撰寫一部好的影視劇本所需的技巧以及好的影視劇本所應具備的文學元素。
一、人與自然:文明與野性的角逐
人類是自然界極其微小的一部分,其存在依賴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而人類創造的文明實際上是對自然深刻改造的結果。在《荒野獵人》中,主人公身負重傷,喪失自由行動的能力,遭同伴拋棄,當他的槍支也被奪去時,就完全成為一個自然屬性的人。這時,他身上所體現的是人作為動物與生俱來的求生本能。盡管他依然心懷喪子之痛,盡管他依然遭受內心仇恨的煎熬,但他不得不放下心理包袱,理性思考在人跡罕至的蠻荒之中如何延續岌岌可危的生命。格拉斯目睹狼群掠食野牛,雖然他饑腸轆轆,但不敢靠前,這表明人類在自然環境中并不具備優于其他物種的特權。如果一定要說有特權,那應該就是人類具有極其頑強的求生本能,這使其成為自然條件和其他物種的統治者。影片有一個鏡頭令人震撼:格拉斯為了在朔風凜冽的環境下存活,剖開馬腹、去除內臟、赤身而臥挨過漫漫長夜。這是人類在惡劣環境下求生本能被激發的表現,也正是由于這一本能特征的傳承,才使人類能夠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息。除此之外,人一旦脫離文明重返自然狀態,就是一個依賴自然恩賜的弱小生命體。自然界和其他物種的存在滿足了人類衣食住行的需求,所以人類要心存感恩,珍愛自然。影片一開始,就出現了格拉斯等人捕殺麋鹿的鏡頭,可見動物是人類食物的來源。隨后又出現了格拉斯的同伴們制取獸皮的血腥場面,他們只留下動物的皮毛,而將鮮血淋漓的動物肉體拋去,這一做法是對人類貪婪屬性的深刻諷刺,人們掠殺動物已不再是為了滿足自身對食物的需要,而是為了制成商品以謀取更大的利益。這一違背道義的行為也超出了人作為自然生命體存在的本源意義。很快影片便出現了印第安人前來搶奪毛皮貨物,并與格拉斯的隊伍互相廝殺的場面。可以說,戰爭是人類遭受自然懲罰的一種極端形式。藝術源于生活,被欲望和貪婪蒙蔽雙眼的人是真實存在的。因此,《荒野獵人》所傳達的“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具有嚴肅的現實意義。影片中,印第安人首領和法國商人交談的一句話頗具哲學意味,法國商人說印第安人的皮草是偷來的,而印第安人首領回復說:“Youallhavestoleneverythingfromus.Everything!Theland.Theanimals.”在自然面前所有人都是盜竊者和掠奪者,貪婪是人類社會性的本質特征,但不是人的天性。大自然完全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卻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影片以人類捕殺物種這一軸線創造出了萬鈞的劇情張力,讓人在“文明”的題旨之外,深思人與自然之間的共存性和依賴性。影片中不斷出現格拉斯來到一個堆積如山的牛頭骨圖騰前的鏡頭,這寓意著人類對其他物種的過度屠殺是一種違背自然法則的暴行。“人熊大戰”激動人心,格拉斯攻擊熊幼崽,卻遭到母熊的猛烈反擊,母熊兩次放過格拉斯,但都被格拉斯拿起的武器再次激怒。這諷刺了人類對自然毫無顧忌的掠奪,同時也詮釋了人與自然本可以和諧相處。如果有一天,其他物種全部滅亡,人類也將自行消失,因為人類也只是全部食物鏈中的一環。據說,格拉斯的扮演者萊奧納多是一名素食主義者和環保主義者,選擇出演本片也許正是其內心意向的真切表達。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自然都猶如一面鏡子,將人類的行為結果投射給人類本身。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在這個浮躁的年代,保持敬畏自然這份不變的信念,是勇氣,也是幸福。人對自然的敬畏必然會提升人類的靈性,這也是維系文明的真義所在。
二、人與人:同化與異質存在的較量
就人的本質而言,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體,沒有種族、地域、血統的差異。但由于生存空間和資源的限制,每個人一出生就如同商品一樣被貼上了國籍、種族、出生地等人為標志。這種天生的差異造就了對自然資源和生存空間占有度的不平衡,更進一步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無端仇恨的產生。影片的主流價值觀在于反對暴力和種族歧視,建立和諧世界,這與西方具有現代意義的主流價值觀———反恐主義是一脈相承的。《荒野獵人》中有三種不同族群的人:印第安人、法國人和美國人,他們相互聯系又相互斗爭。美國人從印第安人的領地獲取獸皮,遭到印第安人的殺戮,印第安人則將截獲的獸皮轉賣給法國人,以獲取槍支和馬匹來保護領地不被美國人侵占。法國人不僅暗中收購毛皮,而且綁架了酋長的女兒并栽贓給美國人,支持印第安人與美國人對抗,這樣既可以消滅商業對手,又能買到廉價的皮草。可以說,利益是造成三個族群互相排斥、互相仇視的根本原因。格拉斯是一個美國白人,與一個印第安女人相愛并生下一子。但好景不長,妻子慘遭白人士兵殺害。為保護兒子、為妻報仇,格拉斯將這名士兵殺死。由于身世復雜,又帶著一個擁有印第安血統的孩子,他常遭隊友的猜疑。但在格拉斯身負重傷時,他的同伴起初并沒有對他棄之不顧,這一點彰顯了人性本善的精神內涵。然而,隊友菲茨杰拉德利欲熏心,為了金錢,不僅殺害了格拉斯之子,還將格拉斯拋棄在荒野任其自生自滅。可見,人性中善與惡原本處于一種平衡狀態,而利益可以將這種平衡打破,將人類推向了罪惡的一端。格拉斯垂死之際,得到一名印第安人的救助而得以生還,不料這名印第安人又被法國人縊死于樹上。為了報恩,格拉斯救出一名印第安女子,盜走馬匹,最終回到營地。曲折的身世和坎坷的經歷使格拉斯逐漸認識到種族并不能成為人與人之間的屏障,人性的善惡也并不與人際關系的遠近有著必然聯系,素昧平生的所謂敵人也能出手相救,近在咫尺的朋友也會落井下石。“文明與種族并不等同。同種族的人可能因文明而產生深刻的分裂;不同種族的人可能因文明而趨向統一。……人類群體之間的關鍵差別是他們的價值、信仰、體制和社會結構,而不是他們的體形、頭形和膚色。”[2]經歷了起死回生,格拉斯獲得了超脫世俗的大徹大悟,對生死和善惡有了重新的認識,也許這正是《荒野獵人》(TheRevenant)還被譯為《還魂者》的原因。《荒野獵人》表現出利益是造成不同族群之間互相殺戮的根本原因。古往今來,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慘絕人寰的事件的發生,無不與某一群人為了獲得其覬覦的利益有關,而人與人之間仇恨的集中表現形式就是戰爭。戰爭不僅是自然懲罰人類的極端手段,也是人性中惡的一面的極致表露。翻開歷史的篇章,戰爭對人的惡性所激發的程度每一次都超乎人的想象。格拉斯在彌留之際總是幻想與亡妻和兒子的重逢,表現了他對親人的思念、對幸福的渴望,物質的欲望造成心靈的創傷使人類更加向往心靈的凈土,而情感則成了心靈孤獨空虛的唯一救贖,這也是對殘酷現實斗爭深惡痛絕的深刻寫照。影片結尾,格拉斯為子復仇之后,獨自走向陡坡,深深嘆氣,表情痛苦,眼神中流露出無奈和悲傷。可見,殺死仇人并未撫平他心靈的創傷,仇恨可以消除,傷痛卻難愈合。每個人都能成為善意的傳遞者,也能成為惡行的發起者,如耶穌所言:“天堂在你心中,當然地獄也在!”不管是人與人的仇恨,還是不同人群間的戰爭,都是一把雙刃劍,獲勝方可能會摧毀所謂敵人的生命,也可能會暫時獲得眼前所謂的利益,但仇恨和戰爭帶給人們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永遠都是難以愈合的傷痛。影片雖未明確表達,但可以看出導演和編劇的意圖:只有敬畏生命,關愛他人,珍惜和平,人類才有享受幸福生活的可能。
三、人與自我的矛盾:人性中光輝與黑暗的此消彼長
“我是誰?”這是一個最容易被忽視又最難以回答的問題。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對于外在世界的探索程度要遠遠高于對人類自身的認識。作為一種具有高度自我意識的生命體,人本身充滿了各種復雜的矛盾,如生與死的矛盾、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矛盾等。就《荒野獵人》而言,人的自我矛盾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個體與整體之間的矛盾
每一個生命體都具有很強的排他性。由于大氣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獲得它們是人與生俱來的求生本能。但是,人類之所以區別于其他物種,正是由于人類還具有極強的整體意識。人類一方面要求個體需求不斷擴大,另一方面又要約束自我不能超越道德的界限,這就構成了作為個體生命的人和作為整體社會一部分的人之間的尖銳矛盾。這種矛盾在菲茨杰拉德身上有著鮮明的體現,他對利益有著迫切的追求,即使在與印第安人廝殺的生死存亡之際,依然不愿放棄毛皮貨物;在格拉斯身負重傷之時,他建議殺死格拉斯以減輕全隊的負累。唯利是圖、以自我為中心、人的個體特征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但菲茨杰拉德又有著一定的整體觀念,雖然與隊長產生了激烈沖突并堅決要留在船上運送皮貨,但最終還是服從整體放棄了木船和大部分皮貨,選擇跟隨隊伍回到營地。在殺死格拉斯之子,拋棄格拉斯之后,他明知罪行可能暴露,但還是回到了營地,既為了獲得船長的獎賞,更為了獲得在群體中的歸屬感。最后事情徹底敗露,他才只身逃進森林。可以說,菲茨杰拉德在故事中一直處于個體性和整體性的徘徊狀態,他一直在為自我利益考慮,但殘酷的現實和惡劣的環境又讓他不得不投身于整體以獲得相對安全舒適的生存環境。現實也是如此,很多人終日忙碌就是為了打敗競爭對手而獲得切身利益,但同時又不得不與競爭對手保持緊密的聯系以獲得有用的資源和信息。這種矛盾狀態的產生就在于人類的私心,只有改變自我觀念,以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豁達心態去面對每一天,才不會為生活所累,為現實所煩惱。
(二)精神與物質之間的矛盾
“Thewindcannotdefeatatreewithstrongroots.”這是格拉斯之子在格拉斯垂危之際告訴他的一句話,運用了隱喻手法。“樹根”指人強大的精神意志,“風”暗指殘酷的現實。不管現實如何殘酷,它都難以擊倒一個有著強大精神信念的人。格拉斯的復仇經歷展示出精神信念對一個人的重要性。“Aslongasyoucanstillgrababreath,youfight,keepbreathing.”每當格拉斯接近死亡時這句旁白就會出現,呼喚他努力活著。這其實也是格拉斯自己精神意念的展現,如果沒有強大的精神信念作為支撐,他不可能在殘酷的荒野中生存下來,這種精神力量既來自對親人的懷念,也來自對仇人的憎恨。愛與恨的交織,使格拉斯在沒有希望的荒野之地,依然沒有熄滅心中的希望之火。精神與物質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矛盾。首先精神依賴于物質而存在,人的精神依賴于自身的肉體。格拉斯在身體傷殘之時,精神也幾度崩潰。他曾在冰洞中手拿木炭寫下“FITZGERADKILL-EDMYSON”,這一鏡頭暗示出他對于生存感到極度的絕望,對于現實的無奈,精神上對于復仇的放棄。這種精神上的退縮正是由于肉體的虛弱和物質的匱乏。相反,因為獲得獎賞,生活在營地的菲茨杰拉德過著優裕的日子,但由于精神上的負罪感卻精神萎靡,靠飲酒度日。同時,某些精神又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格拉斯之妻遭受殺害之后,胸口緩緩飛出一只小鳥,妻子對格拉斯微微一笑;格拉斯在彌留之際,幻想與兒子在一處殘缺的教堂之中重逢。這些畫面都象征著,精神至上,精神不死,可以在依然思念自己的親人中傳遞下去。通過正反人物的精神世界也可以看出,物質的滿足并不一定帶來精神的快慰,同時物質的匱乏也可能帶來精神的迷失。物質與精神的矛盾統一,折射的是善與惡的較量,人性中光輝與黑暗的此消彼長。但無論如何,人只有保持一顆強大的內心,擁有堅固的精神支柱,才能在殘酷的生命旅程中走到最后,這也許是影片帶給我們的哲學智慧和精神啟發。
四、余論
近年來,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日益破壞,反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電影題材逐漸增多,如電影《阿凡達》,也是在告誡人們要珍視生命、愛護自然。在現實的召喚下,文學工作者和影視文學的創造者也應該懷著一顆博愛之心,將這種敬畏自然的精神傳播出去、發揚光大。其實,不管藝術手法如何復雜,藝術思想如何深邃,藝術形式如何豐富,藝術的本源意義始終在于教人求真、使人向善、為人創美。存在是人類永恒思考的哲學話題。時至今日,社會的發展已經使人類的存在形式遠遠超出其本源意義所限定的范疇。人們已不再滿足于“活著”,而是為活著注入了各種形式,甚至不管這些五花八門的形式對生命體本身是否有實際意義。只要這些形式能夠滿足某種感官的需求,滿足于欲望的膨脹感,就會有無數人趨之若鶩。于是,就有了各種畸形病態的行為方式出現,就有了人與人之間無端仇恨的產生。人們已不再追求生命本身所應有的“真”,也不再探尋不同生命之間所應包含的“善”,更不再創造生命存在所應帶來的“美”,而只是一味地索取,企圖以各種利益的獲得來滿足無盡的欲望。如此,到頭來只會造成生命方向的迷失、人類道德的淪喪、自然環境的破壞和社會秩序的混亂。影片最后,主人公講了一句話:“Revengeisatthecreator’shands.”這揭示出所有違背自然法則、違背道德的行為都會遭到懲罰,不管遭受懲罰者是個體的人還是整體的人類。正如海明威所言:“喪鐘為誰而鳴?喪鐘為你而鳴!”[3]不論是個體還是整體,永遠都要對自然懷有尊重之心,對生命懷有敬畏之心,對自我懷有懲戒之心,在生命路途上,在歷史長河中,且行且珍惜。
[參考文獻]
[1]周思明.奧斯卡美學密碼:談《荒野獵人》的啟示[J].中國文藝批評,2016(03).
數學作為學校最重要的學習科目之一,其教育的意義不僅見之于物,還應當見之于人. 數學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數學教育的價值首先應當從人的發展方面去衡量,中學數學教學應當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但是現行的數學教材所羅列和陳述的只是作為結論的知識,并沒有展現數學知識的發生和發現過程,更沒有展示數學家艱苦卓絕的探索和奮斗歷程,從而大大限制了數學教材的育人功能. 數學教材的處理應當深刻挖掘數學知識的思想內涵,將教育的內容滲透到知識的學習過程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深層理解和消化數學知識的需要. 那么作為教學的首要環節——教材處理,應當從哪些方面入手去挖掘人文知識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呢?
一、介紹與數學知識相關的豐富的歷史文化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已經把“數學文化”增加為新的學習內容,這將大大改變目前數學課程枯燥乏味的現狀,同時也要求教師在數學課堂中加強歷史文化知識的傳播與滲透.
首先是數學史. 數學史是數學產生、發展的歷史.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當了解自己這門學科的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發展規律、理論體系、思想方法和名人傳略. 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說過:“數學發展史給我們提供了關于數學概念、方法、語言發展的歷史道路的重要信息,它常常指示我們在學校教學中形成和發展這些概念、方法、語言的途徑. ”同樣,英國數學家格雷舍也說:“任何企圖將一種科目和它的歷史割裂開來,我確信,沒有哪一種科目比數學的損失更大. ”由此可見,數學教學應當充分利用數學史知識.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結合課本我們可以補充介紹許多數學史知識. 如集合理論的產生與集合理論對近代數學發展的影響,復數的起源與背景,自然數冪和公式的歷史發展,帕斯卡對數學歸納法的貢獻,尤其是我國悠久的數學歷史和輝煌成就,如在學暅原理時補充介紹祖氏父子的生平事跡與數學成就以及圓周率在西方的歷史境遇,在學項式定理時補充介紹我國南宋數學家楊輝和《詳解九章算法》,糾正歷史錯誤(據考證楊輝三角最先的研究者是賈憲,故應更名為賈憲—楊輝三角,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在學習解三角形時可以介紹劉徽的《海島算經》,學習數列時可以介紹《張邱建算經》等.
其次是一些其他文化知識. 比如在學習遞推數列和數學歸納法時可形象地引入中國古代用以傳遞信息的烽火臺來闡述遞推過程,在學習排列組合內容時引入田忌賽馬的故事來說明排列與組合的不同,在學習數列內容時引入被稱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的沈括與《夢溪筆談》中有關數列求和“隙積術”知識的敘述(高中語文書本中收錄了沈括《夢溪筆談》中的文章《雁蕩山》),同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還應當向學生介紹“李約瑟難題”,即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三卷數學的最后一節中提出的三個問題:中國傳統數學為什么在宋元以后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中國傳統數學為什么沒有發展成為近代數學?為什么近代自然科學不是發生在中國古代和外國古代,而是發生在伽利略時代的歐洲?
另外可以在教學中運用一些“古文”,以豐富數學課堂語言,增強數學課堂“文學味”. 如描述祖暅學習的專注程度“…當其詣徽之日,雷霆不能入”,描述祖暅原理的“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描述極限的“一日之棰,日去其半,萬世不竭”(《莊子·天下篇》),描述圓周分割的“…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描述錐體體積原理與公式的劉徽理論“邪解立方得兩塹堵…”、“邪解塹堵,其一為陽馬,一為鱉”等.
二、重視數學美獨特的育人功能
在素質教育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重視開發數學美獨特的育人功能應當成為全體數學教師的共識,數學美所包含的數學概念的簡單性、統一性,結構系統的協調性、對稱性,數學命題和數學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還有奇異性、序列性、節律性等,無不在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是揭示教材中的數學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教材處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 數學形式的簡單性
數學的特點決定了數學形式的簡單性和應用的廣泛性. 簡單是美的特征,也是數學所要求的. 數學中一些概念、定理比較復雜難懂,我們應當從中歸納出最根本的特點,用最簡潔的語言進行教學. 比如“兩個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質”一節,無論是判定的依據還是性質的結論都與交線有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重點突出“垂直交線”.
2. 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數學建模教學已被新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列入教學內容,數學知識應用的重要性也已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教材處理應當加強數學知識與社會生產生活實際的聯系,比如利用對數計算預測2012年人口,利用三角函數知識進行建筑物高度的測量等,這樣的教學能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強化學習興趣.
3. 數學結構的對稱性和和諧性
人才職業能力標準形成需注意的幾個方面
2012年10月26日至28日,“環境歷史與人類文明”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在天津舉行。該論壇是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在南開大學研究生院指導、眾多兄弟院校大力支持下,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生態環境史研究中心組織舉辦。是為中國環境史學科領域首次全國博士生學術聚會。
本次論壇下設“環境問題的多學科關懷”“環境·空間·社會”“動植物資源與人類活動”“環境·水利·經濟”“外國環境史探研”“環境史理論方法與史料整理”等六個主要議題,共收到學術論文36篇,來自18個高校、科研單位包括歷史學、人類學、哲學、民族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的60余位博士生參加了交流和討論。論壇邀請美國著名環境史家唐納德·沃斯特、北京大學包茂紅、北京師范大學梅雪芹、中國人民大學夏明方和南開大學鞠美庭、王利華、陳志強、朱彥民、余新忠、付成雙等知名教授,及侯深、夏炎、曹志紅等新銳學者發表專題]講或現場評點。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所高國榮研究員還對論壇評獎活動予以了特別協助。與會青年學者和專家、教授結合自己的研究,針對中外環境史研究和當代環境問題分別發表了學術觀點。論壇安排密集、緊湊,氣氛熱烈,取得了豐富的學術成果。現簡要綜述如下:
1.對當代環境問題的多學科思考
為推動環境史研究的跨學科交流,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尋找學術接口,論壇特別邀請了部分從事當代環境問題研究的青年學人參加。面對當下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嚴峻現狀,來自不同學科的博士生從專業角度為應對現實的生態環境危機給出了自己的專業見解和多角度的剖析。蘭州大學王蘭以青海省河南縣為例,提出建立新型的合作經濟組織——牧民專業合作社對于有效地對抗自然災害、更好地保護草場的意義。南開大學王瑜闡明了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問題,關鍵是要建立起“政府為主、市場為輔、社會廣泛參與”的環境保護機制,進一步完善現代環境倫理觀。南開大學王舒鴻認為必須采用有效措施加大對中西部省區環境問題的政府規制,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中國環境效率整體提升。廈門大學周飛考察了新世紀以來以滇池為重點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污染防治過程。云南大學和六花通過對云南麗江、大理、楚雄三地傳統農耕方式和血吸蟲病流行關系的研究,來考察云南少數民族農耕文化中的環境疾病觀。
2.關于外國環境史研究
近些年來,中國的世界史研究者在環境史理論、方法的引介方面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與此同時,有關世界環境史的實證研究也正呈現豐富之勢。北京師范大學施雱以二戰后美國畜牧養殖業濫用抗生素問題為中心,考察了其造成的嚴重公共衛生后果,并分析了問題的原因。北京師范大學王玉山認為殖民時期美國東北部移民的殺狼行為,不但滿足了其生存需求,也通過傳說承續了傳統,并制造了英雄殺戮惡棍的正義,使其精神需求得以滿足。廣西師范大學劉榕榕總結了公元6世紀爆發的“查士丁尼瘟疫”復發的特征及其影響,認為瘟疫的不斷復發令拜占庭帝國遭受了沉重打擊。北京大學喬瑜認為在殖民背景下,“干旱說”被作為關鍵詞寫入了澳大利亞的白板論,用以證實殖民地開拓的正當性。北京師范大學嚴玉芳以美國資深環境史學家卡洛琳·麥茜特為例,認為她的研究在宏觀上比較全面、清晰地展現了性別與環境關系]化的歷史脈絡。首都師范大學杜憲兵考察了19世紀的印度霍亂,并就其流行模式進行了分析。
3.關于歷史上的動植物資源與人類社會生活關系研究
作為生態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動植物資源,對于人類文明而言必不可缺,這方面的議題在本次會議上得到了重視。復旦大學黃權生考察了武陵民族地區森林變遷的歷史過程。北京大學李欣指出秦漢時期社會常規性取材活動可分為薪炭消耗和材木利用,兩漢社會頻繁的自然災害亦與此緊密相關。石家莊學院趙九洲考察了明代華北的燃料危機,并就其產生的原因、社會影響、社會應對進行了分析。復旦大學張蕾認為早期江南的野生水竹資源十分豐富,對宋元文人宅院產生了重要影響,曲水修竹成為經典的造園法式。北京大學羅瑋主要針對元明時代中央政府所頒布關于樹木保護各項法令政策進行梳理。復旦大學徐文彬考察了明清福建地區的虎患,并就其產生的原因和社會影響進行了分析。
4.關于水資源以及相關作物種植、水利設施、水利工程研究
清華大學王炳文對中古時期敦煌吐魯番水利研究學術史進行了整理。南開大學方萬鵬就水磨在中國起源的時間問題、唐代官方水碾硙政策的轉變以及五代、北宋時期水磨發展的新特征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杜新豪考察了明清畿輔種稻運動的生態背景,厘清了先前畿輔種稻史中的若干觀點。南開大學朱華就隋唐時期關中水資源狀況進行了研究。南開大學劉小朦梳理了金元以來張家口壩上地區的鹽湖周邊生態與人類活動的歷史變遷。廈門大學許博考察了清代“石羊河”名及其指向,認為其名的出現,與下游鎮番縣河源水權觀念的興起存在密切關聯。復旦大學穆俊研究了1930—1937年間綏遠省大黑河水利工程計劃。
5.關于居住空間和區域生態環境變遷研究
南開大學張野認為以貴族為主體的游閑者與以苑囿為中心的游閑空間之間形成了明顯的文化互動。陜西師范大學劉興成提出隋大興城官員貴族住宅空間分布呈現明顯的西密東疏特點,此格局與城市地形地貌有關,受風水觀念影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榮華剖析了“含沙射影”一詞從漢到唐詞義的變化,認為這種變化反映了漢唐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陜西師范大學聶傳平考察了北宋政府在對西北吐蕃居地的開發與開拓過程中的人與自然互動。陜西師范大學劉超建以1757—1795年天山北路東段屯墾為例,探討了在國家政策下所進行的移民開墾—農耕技術選擇—生態環境變遷三者之間的相應機制。上海理工大學劉振華在生態史的視野下考察了近代南陽盆地社會生態衰敗的過程。西北師范大學雷興鶴認為清代幾百年間,甘肅隴東地區的經濟和生態環境息息相關。
6.環境史理論方法與史料整理
南開大學連雯從環境角度考察中西傳統人天觀之差異。南開大學潘明濤評介了加州學派、裴宜理和周錫瑞等人的研究中如何將生態環境因素納入歷史尺度的考量中。南開大學陳林博考察了威廉·克羅農對單向度“自然—文化”觀的批判。清華大學張景平介紹了清華大學歷史、水利兩系合作開展的“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獻搶救性整理計劃”相關情況。南開大學曹津永討論了環境史研究中的文化視角。
以上諸議題在會議探討中進一步得到深化,與會人員對于何謂環境史和如何進行環境史研究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作為新興學術領域的環境史,國內的研究一直受到歐美環境史研究的影響,繼續加大相關研究成果的譯介和對海外進行實證研究是當前研究必不可缺的一環。另一方面,如何汲取、融匯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資源,結合中國實情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環境史研究,亦是我們急需解決之事。
大家能分別舉一個例子嗎?
生1:同分母的分數相比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數相比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相比較。如和。
師:大家說得很全面。請大家分別說出這三種類型的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小組討論,指名匯報。)
生4:同分母分數相比較,分子大的分數值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較小的分數值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要先通分,變成同分母的分數,再比較大小、如和,=,=,因為<,所以<。
師:那么,我們是怎樣得到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數,分數單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數包含分數單位的個數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數值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數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數值就大。
(有部分學生呈似懂非懂態。)
生8: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有同樣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給5個人吃和平均分給6個人吃,當然是分給5個人時每人得到的糖多。
(學生紛紛點頭微笑,教師表揚了生8,并準備進行小結。)
生9:我覺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較,有時也可以先約分,再比較。如和,因為>,所以>。
生10:我覺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約分再比較。如和,因為比單位“1”少,而比單位“1”少,因為>,所以<。
(師生共同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還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數再比較。如和,=,=,因為<,所以<。
(同學們不約而同地為之鼓掌。)
師:剛才三位同學提出了比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的獨特方法,你們覺得這些方法,哪種最簡便?
生12:能約分的,先約分再比較,顯得簡便。
生13:有些分數不能先約分再比較。我認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數再比較,顯得簡便。如和,化成是和,比通分成和,數目顯得小,因此來得簡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顯得簡便,那么為什么課本上都講先通分,再比較呢?
……
從上面的教學片斷中,可以看出學生學得相當主動積極,不僅課堂參與程度高,而且思維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成功體驗。反思整個教學活動過程,我認為教學的關鍵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在“交流”中學習
從上面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到,學生在自身的數學學習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在交流中充分發揮了“學生共同體”的作用。
在交流中,學生把自己在分數大小比較時積累的感性經驗表述出來,使大家具體、清晰地區分比較分數大小的不同類型和多種方法,尤其是有幾位學生還提出了與書本上介紹的方法不相同,卻也十分科學的方法。如課本中對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分別提出了先約分再比較,先把分子化為相同再比較以及聯系分數意義逆向思考來比較等富有創造性的方法。
在交流中,學生不僅理清了知識的結構,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過交流、碰撞,激活思維,促進了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等良好品質的培養。
在交流中,學生思維積極,思路開闊,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完善。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二、“知識鏈”比“知識山”更重要
讓學生把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進行系統整理,通過分類、舉例、轉化、比較、聯系、探究等活動,將課本中結構嚴謹的規則轉化成與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相適應的,便于學生長久儲存和隨時提取的知識。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對于分數大小比較的各種類型、方法及其來源,不再是堆積而成的“知識山”,而是井然有序的“知識鏈”。知識只有形成“鏈”,才能發揮整體功能。
這樣可以促使學生頭腦中不斷形成有層次的、條理化的“知識鏈”,大大提高知識的檢索、提高效率。今后學生遇到比較兩個分數大小時,就能充分利用頭腦中的“知識鏈”,并以“如果……(具備分數大小比較的某種條件),那么……(就采取何種方法)”的產生式.精確靈活地進行比較。
數學知識是按一定的關系和一定的模式構成的對事物結構的認識。數學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不斷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教學過程中,要適時進行整理,促使學生及時形成一個個“知識鏈”,再把不同時期不同內容的知識鏈進行組織、抽象、概括和分類,使之成為一個層次結構網絡。
三、引導的藝術
上面的教學,教師沒有一講到底、一練到底,也沒有隨意地、無目的地讓學生討論,而是精心設計四個層次的問題:
1.比較分數大小時常遇到哪幾種類型?
2.比較分數大小各采用怎樣的方法?
3.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是怎樣得來的?
音樂美學問題的認識論述 音樂美學問題的認識論述 :小學音樂論文:音樂課堂教學過程 我國民族音樂的形成與特點 音樂鑒賞教學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
音樂美學問題的認識論述 更多 精品 源自 3 e d u 教 案
一、感性與理性相結合——音樂美學特征語言表述的可能性探尋 二、具象與抽象的融合——音樂美學學科的發展定位
上文關于音樂美學表述的實現已經論述了它的可能性和可實施性,雖然學者們對于相關問題在方向和方法上已經提出了引導性的建議意見,但要真正實現學科語言的表達還有需要解決的困難與問題。其中,使感性描述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有效性和理性分析最大程度的還原音樂中呈現出的感性要素是一個具體而又復雜的過程。對于具體音樂作品中的感性與理性的認識在很多學者的研究中都有所提及,例如韓鍾恩教授在感性與理性的中心問題上指出,①“邏各斯(logos)之所以退出中心,就在于它極端理性;語音(phono)之所以成為中心,就在于它復原感性。因此,所謂邏各斯中心主義向語音中心主義位移,其實質就是:由相對約定、模糊、虛幻、抽象的邏各斯,逐[12]漸趨向于絕對確定、清晰、實在、具像的語音。”本文認為,這種形而上學的哲學思想雖然本身具有的不足是致使這種理性分析重心偏移的成分,但是真正影響這種問題平衡的是對于理性哲學部分的過分強調,而忽略了對于感性問題的重視。因此,學科的發展需要建立在對學科性質和屬性的定位上,如上文所述,音樂美學存在三種屬性,即本質屬性、感知屬性和價值屬性,三種屬性之間亦存在一定的邏輯關系,本文以為,這種關系首先表現在,以具象作品為基礎的研究方法上。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音樂美學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屬性都需要通過對于具體作品的感知來實現,因此,音樂作品中可以具體分析或可以被具體化的要素都是音樂美學研究中至關重要的切入點。其次,上述三種屬性的關系還表現在,抽象屬性的實現方面。價值的衡量需要一定的標準,本質的概括也需要某種對比,所以,這兩種屬性都具有抽象性,都不具備獨立性,需要建立在可具體化的條件之上,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具體作品的感性認知無疑成為了實現二者的最有效方法。而這種具象屬性與抽象屬性的轉換不是像法則一樣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不同情況自由變化的,因此,上述三者之間更類似于一種游移關系。對于音樂作品的感知需要以一定的歷史環境為背景,在不同的音樂歷史時期,音樂風格有著顯著的差異,因此,音樂具體表現手法也有著迥然不同的使用習慣。例如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的創作嚴格按照功能和聲的寫作方式序進,而浪漫主義的鼎盛時期,作曲家們往往有意規避傳統中的規則與習慣,追求和聲的復雜化,最大限度的去功能化,這樣就導致了音樂在風格上的區別,從這個角度來說,音樂的本質發生了變化。此外,在兩個不同的時期,音樂欣賞的標準也隨著音樂風格的變化而變化著,因此,無論是創作主體還是審美主體對于音樂價值判斷的標準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的,調整的要點即是對于音樂具象屬性和抽象相對合理性的融合,同時這也避免了音樂美學由于側重從理論到理論的研究而變得晦澀難懂,也能更加客觀的從具體環境、風格、作品等感性認知的角度出發,使其通過有理有據的實際分析和理解,從而在理論抽象升華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對作品進行有效性表述,進而回歸到具體音樂中,最終實現對于音樂作品從感知到解析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闡釋的過程。結語隨著當代音樂美學的發展,除了傳統的學科基本問題依然存在之外,面對20世紀各種新理論、新觀念的不斷涌現,本文認為,首先對于學科的原理性和實踐性研究仍然是研究的側重所在,而關于二者相結合的問題仍然是一個有拓展潛力的領域;其次對于學科所具有的屬性問題,很多學者都分別從一般性與特殊性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但二者的關聯性及并存性并未得到相應系統化理解和認知;再次,當代的哲學對于本體的提倡使我們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于音樂作品感性認知進行更深層面的研究嘗試。而如何將感性的音樂有效的描述,如何將理性的分析與審美主體表現的可感性相對應,如何實現音樂美學學科意義的語言表述等問題都是新時期音樂美學研究所涉及并亟待解決的問題;最后,當代的研究現狀客觀上加速了我國的研究者對上述新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而從現階段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和相關學者們近期的研究成果來看,學科間的交叉研究在不斷加深,在多元化的發展前景中怎樣兼容他學科優勢的同時進一步顯現音樂美學的學科意義是值得研究者們思考并研究的問題。
2個人知識管理和教育技術學專業特點
塞繆爾·約翰遜曾說過:“知識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知道一件事物,另一種是知道從哪里可以找到它”,前者我們稱為隱性知識,后者稱為顯性知識.人類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充斥著對知識的渴求,學習者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來掌握新知識,知識可以是學習者通過對信息加以提煉、轉化和表述形成的,也可以是存在于人的大腦中而難以被表述出來的.知識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是對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共享、更新、利用和評價的過程.個人知識管理是一種新的知識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指個人將獲取的各種零散的和隨機的信息轉化為可被系統利用的個人知識,并幫助個人將隱性知識有效地轉化為顯性知識,構建個人知識庫,以利于現在和將來個人知識的存儲、使用和交流.美國的PaulA·Dorsey教授提出了個人知識管理的廣義定義:“個人知識管理應該被看作既有邏輯概念層面又有實際操作層面的一套解決問題的技巧與方法.”個人知識管理的實質是對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管理的一套科學方法,它可以整合個人信息資源,提升個人工作效率,提高應變能力.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它與時展密切關聯,只有不斷發展的新知識才能為教育技術注入新活力,使其具有可持續發展性.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的二級分支學科,它關注的焦點不是科學技術本身,而是現代科學技術在教育過程中運用時所蘊含的教育、教學規律.教育技術學是教育研究中的技術學層次的學科,它探索如何分析、解決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獲取改善教學的方法,并且強調能夠在相同的教學情境中重復使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體現了技術的本質屬性即可重復性.同時,教育技術學是具有方法論性質的學科,教育技術學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和改善人類學習的質量,著重研究運用“系統方法”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具體操作過程、操作方法及方法論.
3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和特點決定了本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策略.只有了解了教育技術學的學科性質,才能使教育技術本科生把握好學習的方向,從而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真正利用教育教學規律實現和現代技術高效的結合,從而優化、完善個人知識結構體系,提升個人對信息的感知和認識并進行提煉、轉化和表述,使其真正為個人所用,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和水平.下面以赤峰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如何利用個人知識管理的方式開展教育技術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作為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要求其具有教學系統設計能力、教學媒體設計與開發和應用與評價能力、現代化教學系統的使用維護與管理能力、持續更新補充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的能力以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研究的初步能力,除此之外還應具有扎實的教育學基礎知識、系統的掌握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方法的能力.教育技術學專業的課程就是圍繞著這些能力要求進行設置的.首先,學生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基礎教育理論知識,使之具備現代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和專業理論修養;教育技術導論的學習引領學生了解本專業的概況、核心思想和基本觀念以及專業范圍和主要研究方向,幫助學生把握和理解本學科的特征,展示本學科主要方向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引導學生逐步發現和確定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教育技術學是真正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一門專業,更是教育知識、媒體技術和教學藝術相互滲透的學科,要求學生文理兼備,學生在學習教學系統設計、遠程教育學基礎、廣播電視編導等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編程語言、攝影攝像非線性編輯等實踐性課程,具體包括文字處理軟件、網頁制作軟件、課件制作軟件、動畫制作軟件、編程軟件和非線性編輯軟件等,要求學生能夠利用這些軟件在知識加工的基礎上形成實踐作品.由于當今技術的更新速度飛快,各類信息數據和知識紛繁復雜,這就要求教育技術學生具備不斷更新補充和完善理論知識的能力和快速學習軟件并能夠實踐應用的能力,因此學習對個人知識進行管理就顯得尤其緊迫和重要.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在個人知識管理過程中存在一定問題,首先對個人知識管理缺乏系統地認識和了解,對個人知識管理這個概念模糊不清,對知識的系統掌握欠缺,沒有構建起自己的知識庫,不能夠將知識進行很好的整合,終身程度不夠;其次,在進行知識學習和個人知識管理過程中缺乏主動探索積極求知的精神.
4利用個人知識管理進行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
知識經濟時代,學習者獲得知識的途徑和種類多種多樣,具備個人知識管理意識的人才是真正適應時代的人.教育技術學是一門集教育理論、媒體技術和教學藝術于一體的學科,所學科目范圍廣、內容深、實踐性強、更新快,在沒有完全將一門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時,另一門技術又接踵而至,能夠對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是個人職業發展和能力水平提升的有效辦法和手段,如何利用工具將個人知識進行有效管理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4.1幾種有效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
4.1.1個人知識管理工具———iNota這是一套個人知識管理編輯工具,以樹狀結構來分類及管理資料,包含詳細的資料注解,可通過拖曳或剪貼的方式取得文字或圖形,可自動轉成XML文件,并以自動化的方式整理、歸類,利用重點注記及內容加值的方法,建立個人的目錄與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提高信息處理與知識吸收的效率.iNota的主要功能特色包括簡易的操作接口、清晰的資料分類、詳細的資料批注、簡明的搜尋方式、輕松的數據儲取和自動轉存檔案等.
4.1.2知識的交流與共享———Blog(也稱博客)Blog是一種簡單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技術門檻較低,簡單易操作,容易生成.Blog是基于網絡的類似個人網站的表現形式(見圖1和圖2),可以時時更新,可以“帖子”,也可以對個性化的知識以及有價值的信息與資源進行鏈接,可以利用Blog完成數字化學習筆記,隨時記錄遇到的問題、產生的想法和思路,能夠減少知識信息的流失.同時,Blog能夠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提升期探究能力、協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Blog經濟實用,對個人信息的獲取組織、表達交流和安全性等都提供了適當的支持,是一個相對理想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
4.1.3個人知識管理工具———WizWiz(為知)(見圖3)集收集資料、截圖、加密文檔于一體,可以快速保存網頁和離線瀏覽,能夠隨時隨地記錄靈感和想法,具有豐富的編輯功能,可以和谷歌日歷同步(見圖4),有豐富的接口導入數據,是一款主體功能豐富的個人知識管理工具.
一、 畢業設計(論文)題目: 360與qq的競爭戰略分析
二、 畢業設計(論文)工作規定進行日期: 2010 年 12 月 22 日起至 20011 年 6 月 10 日止
三、 畢業設計(論文)進行地點: 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四、 任務書的內容:
目的: 1.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在指導教師指導下,提出有一定理論意義與實用價值的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2. 培養學生獨立檢索、翻譯本專業外文資料的能力。3. 初步具備搜集、整理、篩選信息資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科學研究論文的寫作技巧與規范化要求,受到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4.通過該論文的撰寫,對360與qq的競爭戰略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并搜集相關案例進行實證分析,加深對360與qq的競爭戰略進一步分析。
任務:
1)提出選題《360與qq的競爭戰略分析》的初步設想。
2)搜集、整理與論文有關的、充分的、準確的文獻資料,擴充查閱范圍。
3)構思論文框架,編寫論文提綱,向指導教師提出開題報告。
4)分析、篩選已有的信息資料,提出研究設想與計劃。
5)撰寫論文初稿,反復修改,提交初、定稿及打印稿。
6)該文選題有一定的挑戰性,要求作者盡量挖掘已有的文獻資料,同時根據需要多閱讀有關激勵理論和人力資源管理的書籍期刊,在論文撰寫過程中提高自身科學素養,通過案例分析能對中國電信現行激勵機制的現實指導意義作出較有啟發的論述。
7)完成外文資料的翻譯。
(三)撰寫步驟與時間安排
1.2011.1.7前:按畢業論文寫作要求進行選題,并與指導教師進行溝通,對選題進行分析并匯報與選題相關資料的占有情況。指導教師下達“畢業論文任務書”,對畢業論文提出明確要求。
2. 2011.1.8-3.8:完成開題報告,就所選課題明確寫作的意義和目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內容、預期寫作進度等。
3. 2011.3.9-3.13:形成畢業論文寫作粗綱,并提交指導教師審閱。粗綱應反映出論文的基本輪廓、基本觀點及寫作思路。
4.2011.3.14-3.18:根據指導教師意見,形成寫作細綱,并再次提交指導教師審閱。細綱應能較詳細地反映出論題所包含的論點、論據及相關數據資料。
5.2011.3.19-4.6:完成外文文獻資料的翻譯及不少于2萬字的讀書筆記的撰寫。
6.2011.3.19-5.6:以細綱為基礎,寫作完成初稿,提交指導教師審閱。
7.2011.5.7-5.22:根據指導教師對初稿的修改意見,形成畢業論文正稿,交指導教師批閱。
8.2011.5.23-5.26:定稿并按規范化要求完成裝袋并上交指導教師;進行答辯準備工作。
9.2011.5.27-6.10:進行畢業論文答辯。完成導師評語、評審意見、答辯評語及成績評定、匯總上報等工作。
(四)成果要求
畢業論文要寫出3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及相應的外文摘要,畢業論文全文不得少于6000字。論文應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現實指導意義,結構嚴謹,語言流暢,相關數據和專業術語運用準確。論文內容組成與打印規范按《集美大學本科學生畢業論文撰寫規范》的要求執行。
參 考 文 獻
1波特, 競爭論(新版),中信出版社, 2009
2陳明哲 ,動態競爭,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李斯,勞斯特 ,22條商規,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9
4黃曉斌,網絡環境下的競爭情報,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5布里金肖,網絡公司價值評估 ,經濟管理,2005
6 陳墨,網絡營銷應該這樣做,機械工作出版社,2011
指導教師簽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簽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