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1 04:23: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生創新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當前的高校教育教學中,灌輸型教育依然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應試之風,這些瓶頸制約著創新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開展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是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對于高校良好學風的形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隨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如何提高實效性的問題日益凸顯。有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課外科技活動,由于部分教師的研究領域和實踐經驗的局限,加上高校場地和設備的限制,制約了科技創新項目的研究向更高層次發展。就經濟內涵而言,大學生科技創新產生的科技成果理論上可以直接用于生產中并產生經濟利益,但實際的成果轉化率卻很低,因為很多科技創新項目大多以理論為主,進行簡單的實驗,有的只經歷了小試,卻沒有經歷中試及以上階段,使得其實用性較低從而導致轉化率不高,還有不少科技創新項目只停留在理論階段。隨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推進,這些問題就顯得愈加突出,直接制約了當今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向縱深發展,這些問題亟待解決。協同創新高度契合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治理需求。協同創新的核心是協同,必然涉及多個方面、多個領域,通過跨學科、跨部門、跨單位的合作,高校與企業、科研院所創新資源整合起來,為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搭建了學習和實踐的完整平臺。正是因為多種創新主體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整合,協同創新在科技與企業之間搭建了一條橋梁,既減少了高校與企業交往過于直接而產生的文化、機制等的不適和矛盾,又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有效的知識、場地、設備等資源,促進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發展。與此同時,協同創新并不局限于高校與企業、研究院之間的聯系,也體現在高校內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聯系,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同樣依賴高校的內部環境,協同創新讓高校各職能部門聯系成為一個有機結合體,從線性模式逐漸發展為網絡模式,為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提供了廣闊舞臺。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條塊分割已經完全不能適應科技創新的要求,必然要求在協同創新背景下建立全新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在頂層設計、組織領導、運作機制、條件保障等方面進行全面規劃設計,以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深入健康發展。
3當前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和活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大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興趣不高、意識不夠、氛圍不濃
受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學術氛圍還不夠濃郁,部分學生缺乏對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深刻理解和認識,加上有些高校沒有組織專業人員對大學生科技創新作系統的講解,部分學生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去。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有足夠的興趣并且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嶄露頭角的學生所占的比例較小,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帶動課外科技活動良好氛圍的形成。有些高校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重競賽、輕普及”的短視現象,科技創新覆蓋面較窄,沒有為大學科技創新活動搭建足夠的平臺。
3.2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和激勵機制
部分高校還沒有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建立專門的管理制度,有的僅僅是在其他的規章制度上提及大學生科技創新。有的高校為某個科技創新活動如“挑戰杯”活動成立了臨時管理機構,但卻缺乏嚴謹規范的管理制度,直接導致很多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都沒有制度保障,使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受到限制。除此之外,資金和場地的支持也是重要保障,但有的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在人財物方面投入不足,大學生科技立項經費來源主要是臨時性行政撥款,沒有設立專項研究基金。有的高校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陣地人均可使用面積較小,專門用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的設施和設備的數量也較為有限,無法保障科技創新活動順利進行,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科技活動層次與質量的提升。激勵機制的缺失導致大學生缺乏參與科技活動的動力,不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
3.3隊伍建設機制不夠完善
大學生科技創新隊伍建設主要包括管理隊伍、指導老師隊伍和學生隊伍三個層面。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有些高校隊伍建設力度不夠,沒能整合學校內部資源,相關部門沒有真正參與其中,甚至有的高校僅僅依賴團委在負責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單個部門的力量比較有限,不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機制的完善與發展。在指導老師方面,有些指導老師與指導的科技創新項目并不完全對口,指導效果大打折扣,難以將大學生科技創新提升層次,從而使導致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出現停滯現象。部分優秀學生可以提出較好的研究思路,但由于缺乏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指導,不能將項目研究推向深入。
3.4科技創新項目缺乏實踐性,缺乏市場實用價值
有些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僅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或者停留在參加比賽層面,并沒有實現成果轉化。由于缺少科技創新轉化意識,一旦項目完成,便束之高閣,不少項目能做到小試階段就很不錯了。有的項目由于缺乏條件、缺少場地和設備導致無法做到中式階段及以上。所以,不少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不過是“點到為止”。有些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的課題是指導教師的研究項目,與市場需求聯系不大,缺乏市場實用性,做完用不上就直接丟掉了,非常不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的轉化和推廣。
4協同創新背景下大學生科
技創新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對策根據系統論、協同論和協同創新有關理論,分析協同創新及其背景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主客觀要素,分析其相互作用的整體性和動態性,通過其結構與功能、運行機制與環境的優化,構建和實施協同創新背景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
4.1提高思想認識,樹立全員科技育人意識
科技創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科技創新并非某一個部門的職責,高校所有職能部門都有支持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義務,因此,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的過程中要樹立全員育人意識。無論是科學技術發展院、研究生院、教務處、學生工作處、財務處,還是校團委、工程訓練中心、圖書館,都需要聯合起來,實現高校內部的協同。高校應定期開展關于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學術講座,幫助學生培養科技創新興趣,幫助教職工提高科技育人意識。此外,高校還可以邀請企業的技術員工或者科技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來校開展科技項目和科研方法的介紹,提高大學生對科技創新的意識和興趣,推動高校、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外部協同。高校還可以定期組織師生去企業和科研院所參觀實習,例如分批次組織學生去武鋼進行現場參觀,現場觀看武鋼科技創新項目,提升師生員工科技創新意識,加強科技素質的培養。
4.2健全組織體系,加強對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組織領導
組織體系的建設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發展,在協同創新的背景下,要建立健全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組織體系。成立大學生協同創新中心,由校領導擔任協同創新中心管理委員主任,選任教學科研突出的教授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研究生院、科學技術發展院、教務處、財務處、學生工作處、校團委、工程訓練中心、圖書館等部門的負責人以及校外企業、科研院所負責人擔任中心管理委員會成員,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研究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重大問題,解決大學生科技活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將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吸納到高校中來,聘請他們擔任科研導師,邀請他們定期舉辦學術講座,指導大學生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研究。
4.3理順運作機制,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4.3.1企業與高校聯合舉辦科技文化藝術節科技文化藝術節以其生動性、互動性、科普性,吸引了廣大師生的積極參與,成為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載體。從目前情況開看,科技文化藝術節主要是以學術講座與沙龍、科技發明制作、校園學術競賽等為基本形式開展,大都局限于校園內部。由企業和高校聯合舉辦的科技文化藝術節正是協同創新在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中的體現,可以拓展科技文化藝術節的內涵。例如汽車學院與東風汽車公司、化工學院與武鋼、城建學院與中建公司、醫學院與天佑醫院等聯合舉辦活動,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拓寬大學生的視野,為大學生提供了解企業的機會,為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同時,學生也有機會到企業中進行實際操作,可以提升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
4.3.2將科技創新基金基地建設與企業生產經營緊密結合依托企業建立科技創新基金和基地,使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與企業科技創新結合起來,更加強化了實踐環節。從立項選題到中期檢查再到結題驗收,鍛煉了大學生的實驗和科研能力,這一過程離不開科技創新基金和基地的支持。而將科技創新基金基地建立到企業中去后,學生可以從企業的角度思考問題,可以直接參與企業科技創新項目,突出了項目研究的實踐性,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除此之外,企業的設備相對齊全,具備了中試試驗及以上的條件,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完成項目試驗,可以使科技項目的成果轉化率大幅度提高。
4.3.3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參加國內外科技創新競賽各級各類科技創新競賽為大學生培養創新實踐能力提供了廣闊舞臺,以其競技性、科技性、大眾性特點,吸引了青年學生廣泛參與,成為大學生創新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場地、設備和知識的不足,制約了學生參賽作品水平的提升,即便是有很好的作品,也往往只停留在參賽層面上,難以實現成果轉化。瞄準競賽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可以提高參賽學生的競爭力,也可以為參賽學生提供必要的設備和場地。在賽事結束后可以將比賽項目成果直接用于企業生產經營,大大提高了成果轉化率,可以助力企業發展,實現共贏。
4.4完善保障機制,為大學生科技創新開展創造條件
要想把大學生科技創新辦成廣泛持久的活動,必須以完善的體制機制為保障,必須建立規范的制度體系。主要包括政策法規保障、經費保障、設備場地保障三個方面。
4.4.1政策法規保障政策是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關鍵,國家、地方、高校出臺相應的政策、法律法規,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國家可以出臺促進這一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設立官、產、學、研合作機構為協同創新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制度支持。
總結前人的研究,我們認為:科技創新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是包括教育在內的各種社會事物進步與發展的共同因素。一般來講,科技創新是指主體(人)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其中的某些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科技創新能力,是個體運用已有的基礎知識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通過自身努力,創造性的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思想、觀點、方法和產品的能力。
2.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養高等專門人才的機構,具有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的職能。21世紀對大學生的要求將更加注重由思想品德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心理身體素質等方面構成的全面綜合素質,更加注重學生的開拓性和科技創新能力,這是由于當今科學技術和當今世界都正處于前所未有的變化之中,中國也正面臨著巨大的發展與機遇。微電子與信息技術的發展,新結構材料的應用,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發展,以及環境科學、工程的進步,使人類的科學工程活動空間和水平拓展到一個極高的領域、高度和規模;現代科技的蓬勃發展與奇跡的不斷涌現,全球政治經濟的激烈競爭和廣泛合作,資源,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的尖銳矛盾,迫使人們努力尋求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些矛盾,對我國這個人口大國來講,在人均資源貧瘠,中國民族工業只有走科技創新發展之路。而擔負著培養高層人才的高等教育,是中國科技科技創新的關鍵,培養新時代的具有科技創新意識與能力大學生就成為必然。
二、當前高校對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注重知識傳授,忽視對個人能力的培養
當前高校在對大學生的培養過城中,課程內容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學方法仍以課堂講授為主。在這種課程安排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低;另外,當前高校的許多教師思想陳舊,缺乏創造性,無形之中限制影響了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下思想呆滯,缺少敢于質疑的品質,學業上沒有創造性;而且,很多高校對學生成績的評價實施學分量化,這種方式讓學生一味的追求成績,對自己創造能力的發展不重視,造成動手能力較差,缺乏實踐能力。
2.課程安排不合理,過于詳細
當前高校課程的設置,一般分為專業課與公選課。在專業的設置上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很多高校注重專業課程的安排,將所有的課程幾乎都是本專業擴展,學生的學習從大一到大三,一頭鉆進專業課程中,不注重學科的交叉,而學科交叉是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的關鍵。盡管,近年來高校也設置了選修課,不過大多停留在表面,難以形成一定的深度。
3.重視認知教學,忽視情感教育
大學生正處于最豐富的時期,而高等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世界觀、認知觀為主要方向,往往忽略了對學生情感的培養,而情感的豐富是發展創造力的關鍵,它對形成學生好的想象力,觀察力和思維力有很大的幫助。當前高校教育大多注重智力的培養,忽視情感教育,對大學生科技創新力的形成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4.忽視心理教育
科技創新人才應該是有理想、有抱負、有決心、勇于前進、并能有效的進行自我激勵的人。但某些學生因為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志愿學校而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學習上缺乏動力,缺乏明確的目標,專業思想不了牢靠,成才意識差,缺乏創造精神。
5.教師忽略對備課的科技創新意識
大多高校教師在上課時,只是完成自己的課時量,按部就班的按照課程大綱的要求完成對學生的授課。在備課過程中,也僅僅是對課本知識的照搬,很少對知識點擴充,備課沒有科技創新,重復老一套,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影響,授課沒有科技創新,學生的學習也很難有所科技創新。
三、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對策研究
1.樹立科技創新教育的理念
科技創新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具體化與深入化,是以加強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人格的培養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作為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價值觀、質量關、人才觀,以科技創新教育觀念為先導,加強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為核心目標,改變過去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構建新型教育體系,將科技創新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落實到每個教學環節。為此,教師在教育理念上要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傳授知識為主轉向培養學生會學習與創造為主的教育方式;二是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培養其科技創新心理素質;三是教師必須具有科技創新思想與科技創新意識。在高校中,教師是大學生的領路人,教師的科技創新思維、科技創新思想,是決定學生具有科技創新理念的關鍵,因此,教師必要具備一定的科技創新思維與科技創新意識。
2.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進行科技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就要體現創造性學習的特點。首先在教學內容上,構建一個科技創新型的教學內容體系,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習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相結合,課內學習與課外主動學相結合,專業學習與開闊視野獵取多種學科知識相結合。其次,建個創造性學習模式,在教學方法上,一是要樹立學生主體觀,打破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把教育教學過程變為學生主動學習過程。二是要改變滿堂灌的教育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引導式方法,注意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教師隊伍的科技創新意識
高校教師作為實施科技創新教育的領頭人,是高校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關鍵。首先,高校教師要在思想上具有先進性。在學科教授中有意識地加強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科技創新思維、科技創新品質的提高,讓學生從潛意識中形成一種科技創新理念;其次,要根據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不斷加強創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不斷深化教學的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及考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教師不要僅僅再滿足于講課、解惑,發揮組織、引導、控制作用。最后,作為教師能夠接受學生對自己的質疑,能夠錯誤平和對待,要以自身的科技創新思維,創造意識去影響,指引大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與提高,最終激發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激情。
4.建議高效、科學的評價機制
由于現有的考試方式,高效合理的評價機制,有利于激勵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形成。這方面,首先改革現行的考試體質,因為現有考試方式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測試,用考試的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學生水平高低,這種方式大大限制了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可以給教師一定的權利,根據課程的特點,教學的內容,采取靈活多變的考試方式,如書面答卷,科研論文,社會調查報告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測試、考評,以讓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提高自己的科技創新意識與科技創新能力;其次,改變以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來評價學生學習與教學質量,構建綜合性素質指標體系,可以從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思想到得修養、身心健康水平、文化技能特長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再次,建議有利于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激勵機制。如:對在科技創新方面成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彰和獎勵,并作為選拔優秀生,推薦研究生和頒發獎學金的重要依據。對獲得國家或省級科技創新成果的學生,以及在校內外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作出成績的學生,申請免修相關課程。
5.設計利于科技創新能力的課外作業
第一,作業設計應力避枯燥無味的簡單重復和機械訓練。作業的形式要新穎,富有趣味性,要能引起學生濃厚的作業興趣,把完成作業作為自己的一種內在需要,形成一股強大的內在動力。只有這樣,才能驅使學生主動、精細地去觀察分析和思考。比如:數學的一題多解、變式訓練以及把純數學問題轉化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現實問題等,都是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第二,作業設計要富有挑戰性。跳起能摘到桃子的感覺是愉快的,作業設計既要源于課堂教學,對課堂教學所獲得的知識、技能、技巧進一步鞏固,加深印象,又要略高于教材,努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作業設計要加大實踐操作的比重。動手實踐能夠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的欲望和靈感,能調動其各種感官配合工作,有效地刺激大腦皮層,使大腦處于一種高度的興奮狀態,有利于學生學活知識。第四,教師必須加強對課外作業的輔導,啟發學生打破舊思想框框的束縛,從不同角度積極思考問題,訓練發散思維,同時要鼓勵引導學生對各種科技創新性設想進行分析、整理、判斷,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
6.引導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地自我培養
(二)“服務型”模式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需要針對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個人思想行為的多樣化以及全面發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變“說教、訓斥和管理”為“傾聽、關懷和服務”,有針對性地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成才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務,進而改變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和排斥心理,使大學生實現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最終達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教育目標。
(三)“服務型”模式是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隨著繳費上學、就業分配等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服務”的職能得以凸顯。同時,大學生主體地位進一步凸顯,學生的主體意識、維權意識、自主意識、教育消費意識也得到不斷增強。在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除政治、思想、道德、法紀和心理等內容的教育外,還應當增加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創業指導、心理咨詢以及其他能力素質拓展等具有“服務”特征的教育內容。“管理型”模式已經難以有效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實現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四)“服務型”模式適應構建和諧校園的需要在“管理型”模式下,由于受社會轉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價值觀念等新變化的影響,高校出現學生知與行的不和諧、學生干群關系的不和諧、不同學生群體關系的不和諧、學生身體與心理的不和諧以及就業理想與現實的不和諧等問題,這些不和諧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地解決或者任其自由發展,其結果必然滋長大學生對社會、學校和同學的不滿情緒,給和諧校園建設造成極大隱患[5]。為了解決以上存在的不和諧問題,各高校需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充分引導大學生學會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分析歷史、認清現實、消解內在和外在沖突,進而達到“引導人、鼓舞人、激勵人和塑造人”的教育目的。因此,構建“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和全面發展”為目標的“服務型”模式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必然選擇。
以人為[:請記住我站域名/]本的“服務型”模式的實踐路徑
(一)在大學生個性突出、法制觀念與維權意識不斷增強的今天,“管理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因此,高校應當創新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以尊重大學生為服務的根本原則。當代大學生擁有豐富的思想感情、細膩的內心體驗和多元化的生活追求,是具有能動性、創造性、發展性和現實性的享有獨立人格的人,教育者必須對他們的價值觀、人格、權益、言行舉止、個性、興趣愛好和生活方式等的接納、關注和愛護。在教育服務過程中,教育者應深入了解和關心大學生的喜怒哀樂,積極回應大學生的利益訴求,虛心聽取大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平等、坦誠地與大學生進行交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2.以大學生主體地位為服務的立足點。強調大學生主體地位,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服務過程中必須始終將大學生視為服務過程的主體,讓大學生在教育者的指導下,自主確立組織方式、活動程序,并付之于行動,通過大學生自身的探究和體驗,培養大學生獨立的思維、自主的意識和自覺的行為,以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3.以大學生需要為服務的出發點。在思想政治教育服務過程中,高校應當根據大學生的內在需要組織設計、開展教育服務活動,因勢利導,激發和調動大學生自覺地接受教育服務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從“有針對性地滿足、疏導大學生的生理需要;緩解心理壓力、保障校園安全,滿足大學生的安全需要;創造交往機會、營造和諧的交往氛圍,滿足大學生的歸屬和愛需要;變更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滿足大學生的自尊需要;引導大學生成才、成人,滿足大學生的自我實現需要。”[6]從這五個方面滿足大學生需要入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服務。4.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服務的最終歸宿。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認為,人的發展從根本上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具體表現為人的實踐能力、素質、需要和社會關系的發展。《意見》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所以,高校應當以“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最終歸宿。
(二)完善“以人為本”的服務制度1.領導制度。各高校應當建立
黨委領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委員會制度。該委員會定期研究部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重要工作,討論解決服務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相關部門各負其責、有關方面大力支持的全方位服務格局。2.保障制度。新時期,高校必須不斷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系兩級組織領導保障制度,不斷完善服務辦公場所、服務設施、服務活動基地和服務經費投入等的資金保障制度,不斷完善服務隊伍的教育、培訓等的隊伍建設保障制度,不斷完善服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保障大學生接受服務的權利,從而構建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務保障制度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目標得以順利實現。3.監督制度。各高校應當通過設立監督電話、設立監督意見箱、組建監督員隊伍、成立服務申訴處理委員會等常態化監督措施,以及聽取服務情況匯報、現場服務檢查、接受服務對象個別訪問、服務部門或人員警示提醒談話、服務存在問題質詢和投訴受理等形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監督的規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質量的有效提升。4.評價制度。針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評價制度存在的不足以及服務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高校必須立足[!]于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服務目標,從服務者的服務態度、服務方式、服務過程、服務效果等方面入手制定評價細則,運用服務材料查閱法、服務成果匯報法、服務對象座談法、問卷調查法、參與服務活動法和抽樣調查法等評價方法,建立和完善能夠反映服務真實情況的立體評價制度。 (三)《重要講話》和《意見》精神明確指出高校的教育目標是“把大學生培養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這一教育目標的視角分析,應當從以下四個方面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平臺:
1.教學服務平臺教學服務平臺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服務效果的好壞。為了打造一個科學的教學服務平臺,高校應抓好四個工作:
(1)以“貼近社會實際、貼近生活實際、貼近學生實際”原則,整合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整合過程中,高校必須以教學大綱為主線、以教材為參考、以大學生生活和思想實際為前提、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為最終目標,統籌兼顧,有的放矢,努力做到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本文認為整合后的教學內容應當包括:以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公民道德、法治思想等為主的知識傳授型基本內容;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生態道德、網絡倫理和生命觀教育等為主的品格塑造型時代內容;以就業觀和創業觀教育、人際交往與自我調試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閑暇能力的閑暇教育等為主的能力培養型具體內容[8]。
(2)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應當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認知水平、法律意識、學習、生活、家庭和個性特征等實際情況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變化為依據進行改革創新,主要包括說理教育法、心理疏導教育法、網絡教育法、思政沙龍教育法、實踐教育法和榜樣激勵教育法等。
(3)建設高素質的教學服務隊伍。建設“以人為本”的教學服務隊伍應當抓好以人為本服務理念的樹立、良好思想道德品格的培育和高超教學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礎上著力打造一支能夠始終“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和幫助學生”的高素質的服務隊伍。
(4)建立良好的教學服務實踐基地。高校不但應當抓好革命遺址、文化遺址等傳統基地建設,而且應當著重抓好新生適應性教育基地、競爭力拓展教育基地、大學生黨員教育基地、成才服務基地、創業教育基地、校企產學研合作基地、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企業文化培訓基地、社會生活適應訓練基地等基地建設。
(5)構建高效的教學服務網絡。網絡具有自由性、平等性、新穎性、隱蔽性和個性化等特點,利用教學服務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學能夠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針對大學生熱衷網絡生活的實際情況,高校應當著力打造以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和網頁、電子郵件、微博、QQ群、BBS論壇、飛信等載體為主的教學服務網絡,因勢利導,潛移默化,增強教學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國際化的高等教育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思想,有個性,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人才。而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仍處于初級階段,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后。一是定位不清晰。目前很多高校管理者都沒用把創新創業教育上升到戰略任務高度,普遍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是為就業有困難的專業或者學生提供創業思路和方向。二是教育模式陳舊。當前許多高校仍停留在以教師、課本、課題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不僅導致大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更加阻礙了大學生自我探索、主動尋求知識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三是課程設置不合理。目前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大綱不完善,多是簡單的幾門未成體系的選修課,內容多為創業實務、創業管理、創新教育與創業規律這幾方面的理論知識,而鮮有涉及創新創業思維激發、精神培養等必要實踐環節。
(二)創新創業教育普及性不高
大學生作為一群高素質人才,本身對創新創業教育的需求很大,但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卻屬于精英式教育,僅使一小部分學生受益。如當前高校設立的“創新實驗室”、“創業園”、“企業孵化器”等創業項目,一般都只吸收少數特別優秀的學生,絕大多數學生都被拒之門外。同樣,相關的學科競賽也是選拔特別優秀的學生參與。正如一項關于大學生創業跟蹤調查數據顯示,72.2%的創業者認為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對其創業影響較小或沒有影響;77.8%的創業者回答沒有接受過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因此,我國現有的教育體系缺乏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普及性不高。
(三)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薄弱創新創業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授課教師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實踐經驗,但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師資力量卻十分薄弱。一方面師資隊伍數量小。通過查閱1987年出臺至2012年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發現從未設置“創新創業”相關專業,這說明我國暫時沒有創新創業科班畢業的人才。雖然教育部從2003年開始進行常規化、專業性的創新創業教師師資培訓,培養了一批創新創業教師,但培養數量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要。另一方面師資隊伍質量不高。大部分高校基本都沒有專職創新創業教師,大多創新創業課程由團委生工作處等部門管理人員、部分管理類專業教師教授,這支隊伍不僅對創新創業專業知識的掌握不足,而且缺乏創新創業實踐經驗,無法勝任大學生創新創業知識的傳授。
(四)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環節單一
實踐環節是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之舉,但當前高校創新創業實踐環節卻呈單一化:一是實踐途徑單一,僅依靠校園文化活動帶動創業活動,如舉辦創業計劃大賽、創業發明競賽等,未能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實踐體系;二是組織載體單一,多以學生社團為載體開展創業實踐,如創業者協會、創業者俱樂部等學生社團;三是運作機制單一,多以學校為主導,未建立包含政府、企業、學校和學生在內的多方合作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既缺乏實踐場所,又缺乏實踐機會,更多的只是紙上談兵,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大打折扣。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引入社會工作視角的獨特優勢
(一)社會工作理念契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價值理念是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創新、創造性。而社會工作是以“助人自助”、“尊重平等”、“服務”為理念,以接納、非批判、敬業、個性化、當事人自決為專業價值,運用社會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遵循公平原則,相信每個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會、審美和精神方面有天賦的價值、尊嚴、潛力和權力,有改進自我,實現自我的能力,有選擇能力和自我決定的權力。兩者的理念切好吻合,引入社會工作,尊重學生,幫助學生開發潛能,激發學生創新和創造力,最終培養出適合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社會工作方法符合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個性化需求
當前高校創業教育工作方法偏重傳統的說教、灌輸式的工作模式,忽視教育對象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缺少對學生的個性化服務,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樹立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社會工作方法是一種科學的助人方法,借鑒社會工作方法之平等、尊重以及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讓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秉承社會工作理念,從管理者角度轉換為服務者,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再進一步引導他們樹立創新創業意識,激發創業斗志。
(三)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適應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時代變化
創新創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自主創業和全面發展。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創新創業環境日益復雜,有效借鑒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打破創新創業教育困境,促進其創新和發展。一方面幫助大學生或者學校充分調動內在的潛能。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有重點地培養學習能力、技術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洞察力等。根據學校專業特點,挖掘專業特色,打造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另一方面合理配置創新創業教育資源。通過小組工作、社區工作,整合個人、學校、社區、社會多方面資源,形成創新創業教育的良好氛圍。
三、基于社會工作視角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新路徑
(一)樹立戰略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理念
借鑒社會工作理念,引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樹立戰略性理念。一是引入助人自助理念,改革一味灌輸、忽視學生內在學習潛力的教育方式。助人自助就是堅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觀念,在教育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比較、分析,鼓勵自主參與創新創業活動,提高創新創業技能和水平。二是引入尊重平等理念,改善教授者與學習者單一被動關系。尊重平等理念就是教師要站在理解、尊重學生的角度,轉變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被動服從的單一教學模式,形成主客體互為賓主、互相交流的模式,激發靈感,創新創造。三是引入服務學生理念,轉變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主義。高校教育工作的目標是一切為了學生,維護所有學生的利益,因此要增強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者服務意識,把所有學生都納入到創新創業教育中,根據學生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導。
(二)拓展多元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
引入社會工作方法,拓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首先運用個案工作法,形成創新創業教育的個性化。個案工作是通過專業的個性化方式為個人提供物質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務,以幫助其減輕壓力、解決問題、挖掘生命潛能,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水平。由此,創新創業教師可以進行一對一的訪談或咨詢法與學生建立較為親密的交流關系,在此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學生,分析其自身的優缺點,啟示學生揚長避短,發揮比較優勢。其次運用小組工作法,促進創新創業教育高效運行。小組工作是通過小組成員之間有目的的互動互助,促使小組成員改變原有行為。具體是鼓勵學生形成創新創業互助小組,如舉辦模擬創新創業設計比賽,讓每個小組成員都得到鍛煉的機會,大家共享創業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小組成員更容易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可以使自己的定位更加準確,及時調整創新創業目標。最后運用社區工作法,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良性發展。社區工作法是通過組織社區成員有計劃地參與集體行動,在參與過程中,讓成員建立對社區的歸屬感,培養自助、互助和自決的精神,加強其社區參與及影響決策的能力和意識,發揮成員的潛能。因此教育者要將學校和社會資源進行最大化整合,充分發揮專業實習單位、社會實踐單位等資源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和社會實踐。
(三)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隊伍
優質的教師資源是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保障,高校需要建立一支具有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高素質教育隊伍。一方面要堅持專任為主,專兼結合的原則,盡量把熟知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巧的專職人員或者專家納入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隊伍中,構建一種以學校社會工作為統領的教育服務系統模式。另一方面要對教育隊伍進行理論和實踐培養。理論方面是在課前進行助人專業知識學習和技能的訓練,幫助其掌握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實踐方面要鼓勵教師申報或參與校內的創新創業項目,創立創新創業教研室,同時深入創業企業實習,親身參與創業活動,經歷創業過程總結創業經驗,在把這些經驗帶到課堂中。
二、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基本模式
創業教育的培養模式可以分為通識培養類、專門培養兩大類型,專門培養類型又可以細分為專業培養模式、復合培養模式。經過專門培養,幫助學生實現從“創業激情”到“創業能力”的質的轉變。通識培養模式將針對所有在校大學生,是一種廣譜式的教育模式,一般在大學一年或者二年進行。將創新、創業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講授創業管理、技術創新方法等基礎類課程,使學生能夠了解創業和創新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掌握創新基本方法,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要求。專業培養模式屬于創業教育最高層次的教育,它是以面向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開設的創業教育模式,具體以創業各階段面臨的問題和如何實施創業問題為教育內容,創業的專業性很強。培養的目標是創業企業的管理者或者商業模式的創新者。在大學一年、二年的時間里,要主修完大學基礎類課程和管理類核心課程。復合培養模式是在創業通識教育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高層次教育,是以面向非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開設的創業教育模式,采取“管理類核心課程”與“創業教育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管理類知識和創業類知識。由于這類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基礎,所以培養的目標可以是管理型創業者或者技術型創業者。在大學一年、二年的時間里,要主修完大學基礎類課程和本專業的核心課程;對于有條件的學生,建議輔修管理類第二學位課程,管理類課程內容同上。
創新教育是推動素質教育的核心。它是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育。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21世紀健康需求的變化,對護理人員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護理教育改革提出了挑戰。護理教育要面向未來,就必須適應社會需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特別是要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大學生創新素質的內涵
創新素質是指人在先天遺傳素質基礎上,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所獲得的穩定的在創新活動中必備的基本心理品質與特征,主要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創新意識是指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樹立科學的創新觀念和意識。它是創新活動的動力系統,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人們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造潛能。創新思維是指發明或發現一種新方式并用以處理某種事物的思維過程。它有五個明顯的特征:積極的求異性、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象、獨特的知識結構以及活躍的靈感。創新思維是整個創新活動的智力結構的關鍵,是創新能力的核心。創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創新活動的氣質、性格等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征。具體指具有敢于懷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險的科學精神,挫折面前不氣餒、不動搖,決不因困難和挫折而放棄自己的想法和計劃,勇于突破思維定勢的束縛,有相對較強的獨立性品格。創新意識和創新人格可以統稱為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是指人們在學習和繼承前人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新設計,提出獨特的見解和完成創造發明的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心理創新能力、思維創新能力和行為創新能力。
二、培養護理學專業大學生創新素質的主要措施
1.轉變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護理學專業是直接維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專業,護理職業的性質決定了護理專業大學生除了要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護理教育過程中,必須轉變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在傳授和學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注意培養學生實現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的能力;在教學中要強調發現知識的過程,強調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探索精神;在適度衡量掌握知識的數量和精度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從創新能力和提高素質上衡量教育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思維能力的訓練,讓學生認識學科的本質、掌握學習方法;在強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在重視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要重視基礎知識和人文知識的學習。為適應對創新人才的要求,必須在教育觀念上實現三個轉變:⑴從傳授知識為主轉向培養學生會學習和創新為主;⑵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⑶教師自身要強化創新思想和創新意識。
2.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只有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才能夠實現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教師的知識可以分為本專業的學科知識、教育和心理學知識和實踐教學中面臨突發事件時所應該具備的解決方法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求教師在這三面不斷地開拓自己。要廣泛地涉取,如:人文、社會、自然科學、哲學、藝術等多領域的知識,真正使自己成為具有豐富知識的教學專家。其次,要提高專業課程的講授水平,使學生在專業課的學習中得到創新意識啟迪,最為關鍵的是授課教師本身應具有創新能力。教師的創新能力主要表現為創造性的思維能力、研究能力以及創造性的教學能力。在講課過程中,能夠從新的視角,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并使問題得以解決,不但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還可以調動他們進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活動。教師的創新能力還體現為具有較強的研究水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研究,可以更充分地接受學術前沿知識,在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同時,可以在教學中將學科的最新動態傳授給學生,從而使學生獲得最新知識。[3.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學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創造完美人生的過程。傳統的護理教學方法,如:“填鴨式”“、灌注式”的教學,課堂上教師灌輸,學生疲于記筆記,缺少獨立思考和消化的機會。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壓抑了學生的創新潛能。因此,教師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要運用教學相長的教學方式,如:啟發式、討論式、情景式、以問題為中心、內容不完全教學法等。將多種教學方法優化組合,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思維習慣和口頭表達能力。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以知識的傳授者自居,應當把自己的教學行為看成是與學生一起共同來重新發現科學真理的過程,要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大膽發表意見,進行自由爭辯。使“權威教學”轉變為“共同探索”,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作為教學核心目標的行為指南,真正實現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地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
4.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創新不僅需要智力因素,也需要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激發創新意識,促使創新思維更好地發揮和運用。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己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精神,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大膽質疑,營造勇于創新、勇于發現問題,探索未知的氛圍,使學生將學習中所引發的思考提出來與教師共同探討,刺激學生的創新思維。
5.利用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實踐教學課時較多,護理操作技能是學科的特色。因此,加強實踐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重要手段。以往的操作技能教學,注重強調操作程序的準確性、操作動作的規范性、評價標準的統一性,不利于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在實踐教學中,要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改革以往“教師演示——學生模擬練習——教師指導”三段式實驗教學模式,采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實踐反思討論法、角色轉換法、情境模擬教學法等,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性,強化護理操作中的創新能力培養,在不違反操作規程的前提下,對學生的創新嘗試和行為予以認同并鼓勵。在操作技能的考核中,將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列入考核標準中,使學生認識到只是完整流暢、機械性的完成操作是不會取得最佳成績的,也不是學習最終的目的。這樣,既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二、大學聲樂教學現狀
要在大學聲樂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有必要分析一下教學現狀:第一,教學體制的不適宜。現階段,雖然,高校聲樂教學中一直倡導著創新教育,但是并沒有將創新很好的融入到教學中,教學結構、教師配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都是在傳統教學體制下安排的,單獨在某個環節中強調創新是不足的,而且容易引起斷節;第二,教學觀念的不適宜。教師的觀念不能適應創新教育主要體現在:不同年齡結構教師的教學理念有很大的差別;老教師教學經驗足,但教學理念相對保守,年輕教師跟進創新容易,但教學經驗少;年輕教師接受新觀念的難度小,而老教師接受難度大;還有就是大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但是又不愿意接受創新思維,缺乏創新精神。
三、如何發展大學聲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其一,在聲樂教學內容上創新。聲樂教學就是教師將音樂理論知識、音樂鑒賞能力和表演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聲樂教學的內容要適應學生的真正需求,與音樂市場接軌,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發現、創作新好作品,通過音樂理論的掌握,培養學生鑒賞作品的能力,引導學生發現作品的美,并將這些美加以利用,創作出更美的作品。教學不應當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還可以充分利用中國傳統音樂、西方優美樂曲等,引入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創作帶來靈感。同時,教學內容要貼合學生實際,以培養學生的鑒賞、表演等能力為目標,鼓勵學生創新,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其二,在聲樂教學方法上創新。長期以來,我國的音樂教學都依賴于講臺、課桌式的師生關系,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的陳舊,以及師資參差不齊等狀況,制約了聲樂教學的進步。教學中,應當以科學的發聲為基礎,以學生為主導,尊重學生的實際,給予學生準確的定位引導,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質。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獨唱、合唱、重唱、表演唱等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訓練,講解方法也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個案講解、示范演練、個別鑒賞、現場表演等。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將圖文并茂的影像傳遞給學生,帶給學生更好的視覺、聽覺效果,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通過多媒體獲取信息方便快捷。
高等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對大學生邏輯思維培養。形象思維與靈感思維能力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內驅力。尤其對于設計類學生而言,“不拘一格、別出心裁、獨樹一幟”是潛力與能力的體現。音樂是相對于其他專業而言,更自由、更感性、更靈動。音樂與設計有著共同的特點———沒有對與錯,而在美的追求上,都是永無止境的。設計中的簡約、優雅、精致,如同現代音樂、浪漫時期和古典時期音樂一樣,各具魅力。發現、感知并創造美,是作為一名優秀的設計者應不斷提升的能力。音樂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打開視野,暢游在藝術的海洋中,盡情的體驗、發現、想象、創造。
(二)音樂藝術教育美育功能發現美———音樂打開了美的視野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音樂是語言的升華。“音樂始于詞盡之處。”圣桑說,“音樂能說出非語言所能表達出的東西,它使我們發現我們自身最神秘的深奧指出;它能傳達出任何詞不能表達的那些印象和心靈狀態。”音樂的神秘之處,在于它的可意會性。經典藝術作品通過人聲及不同樂器種類,在旋律、節奏、表情等元素組建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幅幅色彩各異、風格鮮明、精美絕倫的圖畫,等待我們去打開、去發現。感知美———音樂是一把打開心靈的鑰匙。當延綿起伏的旋律娓娓道來,豐富的心理活動隨著音樂時而緊張、時而放松,實現了音樂與心靈的共鳴。通過情緒的感受與教師的正確引導,可以鍛煉大學生情緒的調控能力。能夠欣賞藝術、感受它的美,是人生一大幸福。這種能力幫助大學生心靈堅強,不為外界的困境而頹廢。創造美———音樂的啟發和創造的作用。科學和藝術,前者是理智、冷靜,后者是感情、興奮;一個客觀、準確,一個主觀、朦朧。但本質都是人類精神領域里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學習音樂,除了感官靈敏之外,更重要的是音響作品背后的情感內容,藝術價值、流派風格等。大學生們通過系統音樂學習,加強藝術形式和內容了解,愉悅身心的同時,開拓了眼界、豐富知識面。
(三)音樂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樂藝術教育作為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其根本目的是對大學生精神上的塑造與培養,健全人格的培養。
1.高校音樂教育有利于豐富德育教育內容
高校的德育教育形式應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且注重教育成果的時效性。音樂藝術教育是大學生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內容,學校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音樂藝術教育與實踐活動,營造直觀真切、生動形象的環境,激發學生所有的感官,讓受教育者整個身心浸泡在藝術審美與道德真理之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大學生的綜合道德素養和思想政治水平。讓道德文化不再是枯燥的概念,而是有鮮活思想、有呼吸的生命體。意識升華積極影響行為規范,從而拓展與延伸了德育教育的廣度、深度和長度。這種本質的改變將為大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夯實基礎。
2.音樂對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積極作用
(1)音樂教育促進個體思想認識的升華
大學生通過經典音樂藝術作品聆聽與感受,世界杰出音樂家作品的創作背景與創作主題的了解,結合自身的經驗與體會,產生豐滿地、積極向上、充滿力量的思想價值體系。音樂的目的,不僅局限于聽覺享受,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升華。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學科,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想境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音樂教育培養愛國主義情懷
愛國教育是高校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將愛國主義以音樂的形式讓學生聆聽,激發愛國熱情。音樂是表演的藝術,通過演唱、演奏、舞臺表演將內心對祖國的熱愛與忠誠淋漓精致地表達出來。當今音樂藝術表演形勢發展迅速,如何引導學生聆聽、賞析經典的愛國主義音樂作品,例如歌唱祖國大好河山、歌頌國家文化與歷史的經典作品;演奏展現民風民俗、展示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民族民間音樂。都是愛國主義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3)音樂實踐可以強化大學生團隊合作意識
增強集體榮辱感和團隊合作精神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音樂實踐中,合唱與合奏是典型的集體性藝術活動,團隊合作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聲部間的平衡與和諧;力量的分配與協調;音準到位、音色統一;作品的深刻理解。都離不開集體共同努力。高校音樂藝術教育可以通過課堂、第二課堂、大學生藝術團等多種教育活動形式,通過適當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集體活動中,參與音樂作品的排練、匯報、演出和比賽中。當學生通過集體活動,學會分享、學會體諒、學會分擔時,高校的德育教育作用就得到了充分體現。
二、如何有針對性地深入音樂藝術教育教學活動
提升高校音樂藝術教育水平與教學質量是新形勢下,高校人才培養計劃中必不可少的內容。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姍,將認知領域的學習水平依次分解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這六個由淺入深的層次,每一較高層次必須以前一較低水平為基礎和前提。這種明晰的目標分類法體現了教學規律,對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也同樣有指導意義。
(一)銜接初等音樂教育
深化音樂藝術教育工作學校的音樂教育應該具有一條由小學到大學連續發展的軌跡。中小學音樂教育目標圍繞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音樂感知能力,建立以聽覺感受為主的審美判斷力。高校音樂教育的對象是文化知識層次較高的青年大學生,教育目標不能僅僅停留在為提高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上,更應在人才知識結構和總體素質要求的基礎上,即造就一大批現代科學社會所需要的一專多能的全方位的高級人才。
(二)構建教育平臺
開設必修與選修課程大學生音樂文化素質提升,離不開基礎音樂知識的支撐。開設由樂理、視唱練耳、曲式分析和音樂表現等基本理論知識于一體的綜合必修課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結合設計類專業學生的特點和專業發展需求,應當開設豐富多彩,門類齊全的選修課。以及結合各二級學院專業特色,開設音樂美學、音樂社會學、音樂心理學、計算機音樂、音響學等跨學科課程。為該專業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內容,拓寬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審美能力。
(三)探索教學模式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大學音樂藝術教育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動的、擴展的理解,從而增強批判力和評審力,形成學習和創新的態度。因此,教學形式應當結合設計類專業發展需求做到生動靈活。例如結合該專業學生特點,通過問答式、案例式、協作式、發現式等學習方法,培養和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興趣與能力。并在課余時間,為設計類的大學生們提供各類藝術觀摩、學習和實踐機會,充分鼓勵設計類學生參與到大學生藝術團和藝術社團,參與到各類音樂實踐活動中。通過提升課程設置合理性、內容安排針對性和各類觀摩實踐、第二課堂參與性,發揮音樂藝術教育的應用價值。
二、實例論證
現從河南省高校中抽取3名管理類畢業生,運用灰色綜合評價模型對3名畢業的就業競爭力進行測評。定性指標量化。個人形象管理、理解與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身心素質、就業服務指導、家庭背景屬于定性指標,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統計出了3名同學在各評價因素上的得分。專業能力、外語及計算機能力分別根據學分績點、外語及計算機考證成績直接給出。學校及專業影響力由專家根據學校及專業排名給出。實踐經驗、學習和創新能力、就業期望先由本人給出相關資料和描述,再由專家打分。
1.2成立校學科競賽實訓基地為進一步推動學校科技實踐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本著解放思想、敢于創新的精神,加大研討,深入研究,探索加強學科競賽等實踐教學相關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和新制度,切實落實本科人才培養根本任務,成立了校學科競賽實訓基地,設立研究基金及改革研究項目,以全校本科教學大討論為契機,以項目研究為驅動,將學生的科技實踐創新活動納入日常教學工作中,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與實驗內容緊密結合,創新實驗教學方法,形成學生創新活動的長效機制,保障學生大面積受益。
1.3自主創新實驗室及題庫建設依托與國際知名公司聯合的實驗室成立了3個大學生自主創新實驗室,成立了13個俱樂部,5~8組/個俱樂部,3人/組。針對歷屆電子設計競賽題目以及我校培訓題目、內容等,與時俱進,緊跟各類題目技術發展方向,建設各類題目題庫及設計方案指南,并將題目題庫及設計方案指南在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應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擴大受益面,做到電子設計競賽活動不斷線。學生在競賽基地及自主創新實驗室活動的部分場面如圖1所示。
1.4參賽學生選拔機制改革歷屆參賽學生選拔是通過理論考試與面試相結合的方式,這種方法帶來的弊端很多,主要表現在選人不準、意志力看不清、半途逃避等,給競賽培訓帶來了困難,浪費了其他同學鍛煉的機會。在總結歷屆電子設計競賽組織過程中出現的這些關鍵問題的基礎上,對組織、選拔、組隊培訓、參賽等過程與管理體制進行了完善,要求各實驗室結合課改、課外興趣小組等形式對有興趣的學生進行課外科技創新訓練,記2學分,形成長效機制,對創新能力強、能吃苦耐勞且意志力堅強的學生推薦到校競賽實訓基地進行強化訓練,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其具體選撥參賽學生機制如圖2所示。
1.5培訓指導思想與方法教練隊伍、競賽基地、題目題庫等健全后,重點應落在學生課外的培訓中,其培訓指導思想為積極認真參與,豐富學生科技活動,推動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建立科學有效的培訓體系,培養學生提高專業理論水平、工程素質及創新能力,鍛煉學生意志品德,樹立協作精神。方法路線為:(1)培訓內容有針對性、繼承性和前瞻性。(2)培訓分階段進行,兼顧知識梯度與受眾面。(3)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養。(4)強化綜合技能培養,激發創新能力。(5)注意培養協作精神與競爭意識。
2實踐教學內容與競賽知識點融合,建設實踐教學體系
針對學科競賽特點及知識點,在學校實踐教學體系總框架下,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研究、探索實踐教學內容與電子設計競賽有機結合的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其中面向本科生開設了電源設計、功率電子設計、自主創新實驗等選修課程,在電路實驗中增加了電阻、電容、電感元件的簡單測量,模擬電子線路實驗中增加了程控增益放大器的設計,射頻電子線路實驗中增加諧振放大器的設計,數字電路實驗中增加FPGA設計,微機原理實驗要與單片機有機結合,增加DDS信號產生設計、輸入輸出控制設計等內容。實踐教學內容與電子設計競賽有機結合實踐教學體系初探如圖3所示。
3結合改革內容具體培訓及發現的問題
經有關實驗課程內容改革實施,加之各實驗室教師選拔,推薦到競賽實訓基地進行培訓的學生,經一個月單人單組基本知識點強化培訓與實踐,結合每個學生硬件、軟件設計能力特長,3人一組組隊,每隊再根據3人綜合特長,選擇1-2個競賽題目方向,進行系統訓練,訓練題目難度、技術要求、設計步驟與方法等嚴格按照國家競賽要求進行。訓練作品之一如圖4所示;組隊培訓的具體內容與培訓中發現的問題如表2所示。
4成效
4.1實驗課受益面學生從認知到研究、從單元到系統,對實驗內容和模式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在電工電子實驗中心真能學到很多知識,知識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全校80%以上專業和90%的近萬名/年學生四年中均受益。實現了“大面積成才,強化優秀生培養,促進拔尖生脫穎而出”分類培養目標。
4.2競賽實訓基地受益面在實訓基地,學生自由組成科技興趣俱樂部更加活躍了創新氛圍,常年在俱樂部參加課外自主創新實踐活動達500余人,出現了課外實驗室的場地難求局面,寒暑假“俱樂部”也是燈火通明。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本科生及其科技作品,低年級學生被高年級的創新作品深深吸引,90%學生參加各類競賽和科技活動,把競賽實訓基地、俱樂部及自主創新實驗室作為第二課堂。
4.3參賽成績我校選拔了25支隊伍參加了2013年的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其中獲全國一等獎7個,二等獎3個,獲陜西省一等獎14個,二等獎7個,三等獎3個。全國一等獎成績名列第四,其中一人獲瑞薩特別獎。2013年競賽成績與2011年相比有了明顯的提高,如表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