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9 04:12: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主題思想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曾贊揚伯夷、叔齊是人格偉大的人,認為他們能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具有獨立意志自主意識,不為任何外部壓力所屈服。并強調這種人格能夠做到識禮、知人,是非分明,意志堅強。識禮,就是能認識和掌握社會規范;知人,就是能正確認識別人,也能正確認識自己。在此基礎上然后“能好人,能惡人”,即是非分明,能堅持正確信念,與邪惡勢力斗爭。
2、理想如命,志堅如鋼。孔子要求他學生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這就是仁,即“仁以為己任”,這樣才能力行仁道,力拒惡道;并要求學生義無反顧地去追求仁,他說:“欲仁而得仁”、“求仁而得仁”;還要求學生“志于仁”,時時刻刻不離開仁,“茍志于仁,無惡也”,“君子無終食之間述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要求學生在關鍵時刻以生命捍衛仁,“志士仁人,無求人以害人,有殺生而成仁”。同時認為作為積極的道德主體,必須有如鋼的堅強意志,“臨大節而不可奪其志”;強調堅持精神,“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復一簣,進,吾往也”;還強調要能經得住艱難的考驗,“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3、愛人寬人,立人達人。孔子十分注意行為主體自覺性的培養。他努力培養學生的仁愛精神,使之成為學生的人生原則和理想。仁愛精神今天理解就是一種利他精神,包括利群、利社會、利國家,即為仁,就是能寬厚待人。他對學生子張說:“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于天下為仁矣”。利他精神體現在與人交往中,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里的主題也可以理解為“專題”,即它與傳統的根據教材體例來進行課堂教學不同,其是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或者是能引起學生共鳴的事情,且圍繞著一個主題來進行討論和思想升華。因此,關鍵問題之一便是如何進行主題選擇。筆者認為,主題選擇應有的放矢,即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應在遵循主流的同時,讓專題教學作為有益的補充。
(二)對“探究行為”的解析
探究行為是學生學習的高級行為層次,其中包含著兩個環節:(1)問題意識導向;(2)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對于前者而言,我們需要在主題教學中前置性的設計出適當的問題,進而來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對后者來說,則要求變“教師主導”為“教師引導”,從而主要依靠學生自主完成對事件思想性的提煉和升華。
二、主題探究模式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作用分析
通過上述認識,該模式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作用可分析如下。
(一)對實施課堂教學的作用
這是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的,其對實施課堂教學的作用可以借助現階段教學現狀來反映出來。現階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往往依賴于教師的“講”來完成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對學生情感訴求的關注。通過引入主題探究模式后,在收斂性的主題和問題導向下,便能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與自身有關的思想品德問題學習中來。這種參與感將有助于減輕教師搜集案例的負擔,且能使教師在與學生的平等交流中獲得彼此情感的增進。
(二)對學生思想提升的作用
不難發現,這是站在學生學習角度來進行分析。初中生的學習規律包括,缺乏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課堂學習集中度不高等。另外,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普遍喜歡熱鬧和爭辯。因此,通過引入主題探究模式來充實思想品德教學,就能在規避他們學習上的軟肋和迎合他們學習中喜好的基礎上,切實提升他們的思想意識水平。
三、分析基礎上的實施對策
構建根據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礎上,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施對策構建。
(一)明確主題探究模式實施的目的
以“揚起自信的風帆”這一課為例,該課程教學應引導學生相信自己、不畏困難的意識和情懷。緊緊抓住這兩點,將使課堂教學更為緊湊和實效。那么,主題探究模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呢?很明顯,通過該模式來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的參與到“不自信產生原因”的問題討論中來,從而借助事物參照來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可見,這就明確了主題探究模式實施的目的,即增強學生的現實感。
(二)確立主題探究模式實施的邊界
前面已經闡述了筆者的觀點,即主題探究模式應成為思想品德教學有益的補充。因此,這里就需要確立主題探究模式的實施邊界。作為有益的補充一定是起到為常規教學添彩的作用,另外若要較好地激發起學生的主體性和探究意識,首先,需要完成前期的課程內容學習。因此,建議將該模式放在每課教學的最后,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呈現。如通過對“揚起自信的風帆”這一課的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后來實施。
(三)建立主題探究模式實施的評價
建立主題探究模式實施的評價實則在于構建起教學控制措施,這里的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但重點應放在事中控制上來。評價對象不僅涉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應涉及教師在主題選擇和課堂組織教學的績效。因此,在引入這種模式的初期,應組織教研組的同行相互聽課、評教,最終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學應用模式來。
四、實證討論
以“揚起自信的風帆”這一課為例:隨著前期教材內容的講授,緊接著可以利用一堂課的時間來實施主體探究模式。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將具有正能量的明星篩選出來,將他們的成長故事設計成一個專題來展現在學生面前。如選擇劉德華的演藝歷程(他被演藝界稱作勞動模范),首先給學生播放劉德華演唱的“十七歲”,歌詞涵蓋了他從藝以來的心路歷程,而這種形式是學生所喜歡的。然后,分組來組織學生來結合自身的體會來提煉出“一個人健康成長所要具備的素養”。最終,教師給予總結指出自信的意義,以及如何向劉德華一樣建立起自己的自信。
(一)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體現了時展的需要
首先,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和揚棄。相較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視為主客體關系,將受教育者當作“灌輸”的被動對象,片面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價值,忽視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個體價值,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則強調人作為主體的存在,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尊重并提升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及個體價值。其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基礎。主體間性是個體和群體的有機融合,其中的個體主體性,既可能使其他個體主體性得到加強,也可能使其他個體主體性受到制約。主體性向主體間性轉向的首要障礙就在于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不足,因此需樹立全新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二)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實效性
首先,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了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養、開發學生的主體性為目標導向和價值追求的,一方面有助于大學生個體自我意識性、獨立自主性、選擇創造性的主體性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學生個體的成長與完善,使大學生真正實現“終身性”“創造性”等可持續發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著淵源,二者相輔相成。在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健康心理及主體人格的形成和養成。再次,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完善了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管理。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尊重受教育者主體性地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平等民主的基礎之上的,這有利于人才的培養和管理,建設和諧、多元的校園文化環境。
二、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困境
(一)理論研究的發展困境
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界定不明。主體性在教育理論界的興起,始于對“學生是教育主體”的認識,因而多數情況下主體性指的僅是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即便把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雙方的主體性基礎之上,現實當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也無法使其主體性對等統一。事實上,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直接負擔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教師和輔導員外,還存在著一些隱性的“教育者”,如高校中的行政、管理、后勤等人員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存在問題。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主體性本身沒錯,但在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有些學者卻過于夸大主體的絕對性和無限性,忽視一定的歷史條件,使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另一種誤區當中。雖然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對話模式來解決過于完美的主體問題,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性地看待“以人為本”的問題。
(二)實踐研究的發展困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特殊性。首先,置身多元復雜的現代社會中、處于心理發展重要階段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重視也會影響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實質是對個體知、情、意、行的培養過程,而知、情、意、行的發展是動機、情感、理想、意志等心理人格因素共同參與、協同作用的過程。大學生心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惑、障礙或變態心理狀況直接影響著他們的主體自我意識,也阻礙了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其次,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就是學校教育利用主體性、發展主體性、放大主體性,推出具有鮮明主體性的大學生,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和操持者。③但在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少將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上升到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層面。而教育者作為主導性的主體也未與作為發展主體的受教育者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使其意識到主體性發展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在具體操作中,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夠達到真正的“教學相長”。因此,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亟需提出改進的對策。
三、改進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
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根據大學生主體發展的實際需要,科學把握與大學生之間“主體——主體”的雙向互動交往,民主、平等地與大學生進行交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及良好環境的感染,喚醒、激活大學生個體潛能中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成為對自己、對社會富有責任感的社會主體。
(一)科學把握“主體——主體”的雙向互動交往活動
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主體”的互動交往活動。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就是如何科學把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向互動活動。首先,互動過程要注重平等性。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之一是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培養、開發他們的主體意識和能力。但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獨立自主的平等的主體人。因此,不能片面強調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貶低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忽視受教育者的思想訴求,也不能夸大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而應在主體與主體之間建立平等的雙向互動交往模式。其次,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在高校這個特殊的環境中,教育者并不單單是授課教師的代名詞,還要增強其他人員的“教”的藝術:即注重教師“教”的顯性教育與教師“行”的隱性教育相結合、學校管理人員“有形”的宣傳教育與“無形”的間接尊重相結合,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受教育者。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每個大學生都具有主觀能動性,不是被動接受的“物品”,受教育者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主動自我學習、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評價,建立與教育者的良性互動。總而言之,“教”與“學”是辯證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因此,科學地把握這兩者的互動交往是提高高校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關鍵。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形成
心理因素往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容易忽視或不易察覺的個體內部因素。沮喪、焦慮、壓抑、自我貶低等不良情緒、心態及心理問題既影響受教育者的學習效率,又影響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因此,我們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關注大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當前社會,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民主意識逐漸加強,他們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有了更加正確的認識,渴望獲得尊重。因此,教育者要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建立“意識—地位—能力—精神”四位一體的模式,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尊重其主體地位,發展其主體能力,培養其主體精神。其次,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主體人格。塑造主體人格,就是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樂觀的態度和堅強的意志,以及全面發展的個體主體。
從哲學上說,主體和客體是對人與世界本質關系的普遍概括。一般都認為主體是人,客體是人的實踐和認識的對象。在這種觀念下人似乎天然就是主體,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將主體、主體性與人聯系起來則是近代哲學的事。在西方的古代哲學中,人與主體是相分離的,無所謂人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性。
在古希臘哲學中,第一個使用“主體”這一范疇的是亞里士多德。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主體并不是一個專屬于人的哲學范疇,而是一種同屬性相對應的東西。亞里士多德是在本體論的意義上來理解主體的,他認為主體是一個貫穿在事物和變化之中的對事物起著支撐作用的不變的“存在者”,是萬事萬物的終極原因和本體。所以,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本體、實體、主體在本質上并沒有區別,甚至可以互相替代。因此,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不僅人是一個“主體”,一只小狗、一塊石頭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也可以成為一個“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在古希臘并無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概念,也沒有突出人的創造性的主體性思想。
古希臘哲學大體上只是處于人類思想發展的幼年時期,這時的哲學思維還未將人類的主體與客體、對象與自我加以區分,主體與客體、人與世界處于原始的統一狀態之中。古希臘哲學家們對“人是什么”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哲學探討,也只是局限于從本體論的角度對世界本原作不懈的追問。當處在追求終極根源本體論思維方式之中時,主體作為一個表達中心的概念,必然不涉及人,本體論的思維方式是造成主體與人相分離的理論原因。
(二)近代西方哲學中以認識論為基礎的認知主體論
隨著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人在對自然和社會的關系上也發生了變化,人逐漸成為了世界的主體,主體概念開始同人統一起來,人也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但是近代哲學將人的主體性歸于理性,認為只有理性才能使人成為主體,人只有作為理性的人才能認識自然的規律,發展科學,獲得自身的幸福。于是近代哲學就發生了從本體論向認識論的轉向,將對主體性的理解囿于認識論范疇。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命題開創了認知主體哲學的先河,開創了對主體、主體性的研究。在這一命題中,“我思”是思想的第一原則,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因為在笛卡兒看來,一切都是可以懷疑的,唯獨“我思”是不能懷疑的,它是其他一切確實可靠的知識來源,具有不容置疑的可靠性。在笛卡兒這里,“我”即“思”,“思”即“我”,思維的主體和主體的思維被當作是一回事,這樣,先驗的邏輯理性就成為人類主體性的化身,形成了絕對的權威。盡管笛卡兒突出了主體的自由、能動的特點,但是他是以認識的形式來表達人的主體性特征,因此,這種主體性是經驗的,而這種自我意識的主體哲學也必然導致主客二分。
面對這種困境,康德認識到自我主體不可能通過經驗或有限的個體理性來保證,于是康德用無限的先驗意識取代了笛卡兒的有限的自我意識,用共同性的普遍理性取代了個體理性,大大地弘揚了人的主體性。康德把人的本質即理性歸于主體的先驗構造,通過先驗統覺來說明自我意識,完成了自我意識向先驗意識的轉化,使認知主體哲學得到真正的確立。
人的主體性原則到后來的黑格爾那里則被推到了極端,黑格爾通過“實體即主體”這一命題,把主體性提升到本體論的層面,從而把人的主體性“絕對化、本體化為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1]。這樣“絕對理念”就成為了創造宇宙萬物的主體,而自我作為一種執行認識功能的先驗的理性精神也就獲得了絕對性和至上性。盡管黑格爾通過在本體論上把世界精神化,解決了主客二元分裂的矛盾,但是他把主體完全絕對化了,這也就意味著理性主義面臨著危機。
(三)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中以人的生存為基礎的生命主體論
近代哲學家們將“人的理性”變為“理性的人”,將人唯一化、單向度化為抽象的觀念人,這引起了以叔本華為首的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哲學家們的猛烈攻擊。他們以體驗的非理性主義的新維度去重新詮釋人的主體性,重新恢復人的現實存在,使哲學回歸于人的生存的價值領域。叔本華首先提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2]。在叔本華看來,生存比認知更根本,生存才是人的本真存在,而理性認知只不過是生存的手段。他提出了“生存意志”這一概念,用以說明人的存在、活動、認知的內在目的和原因,使哲學對主體和人的研究從認知層面轉向了生存的價值、目的層面,開創了現代人本主義生命主體性研究的先河。
尼采批判理性對生命的壓抑,弘揚主體的創造性和生命力,賦予主體以激情、沖動、永不停息的擴張的生命品格。尼采用“上帝已死”的吶喊和“重估一切價值”的主張,展開了對理性哲學的批判。在尼采看來,生命的本質不是生存,而是生命力的發揮,即權力意志。權力意志指的是人的充盈的生命力,是原始本能的釋放,是充滿激情的永不停息的創造,是人的自主、自覺的自我實現。現代主體哲學理解的主體都是過程和歷史發展,而并非固定不變的實體,從這個角度說,尼采哲學奠定了現代主體哲學的根基。人是歷史的產物,因此在不同的歷史境遇中,哲學家賦予了人的主體性不同的內涵。無論是古代哲學中對主體性的超驗的理解、近代哲學將人的主體性抽象的發展,還是現代哲學仍以意識為基礎從生命的活動來理解人的主體性,都將主體性理論陷入了理論困境。馬克思正是在揚棄前人思想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對主體性理論進行了生成性的變革,科學地闡明了主體性的內涵。
二、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對西方主體性理論的揚棄與變革
主體性原則作為西方傳統哲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在哲學理論上的杰出貢獻在于高揚了人能動的本質,認識到人具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最大的缺陷在于對主體范疇作了抽象的規定和理解。使得主體性原則、人的能動性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被抽象地發展了。馬克思在批判繼承西方傳統主體性理論的基礎上,以實踐為基礎的生成性對主體性理論進行了變革。
首先,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對主體進行了科學的規定。主體性問題的關鍵在于回答主體是什么。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主體與人統一起來,但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對主體作出了先驗的、抽象的理解,對人的主體性的認識和理解也僅僅局限在認識論領域。馬克思批判了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把人歸結或等同于“自我意識”的神秘主義觀點,在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建立了科學的主體人的理論。馬克思指出:“主體是人,客體是物。”[3]同時馬克思認為,人首先無疑“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但又不僅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人還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人是對象性的存在物,意味著人是實際活動和實踐創造著的現實主體。正是在對象性的活動和關系中,才能現實地確立人與周圍世界的統一性,才能現實地確立人對感性世界的主體地位,才能揭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有意識的存在物、類——社會存在物在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中的有機統一。所以,人的主體性正是在從事對象性的實踐活動的歷史過程中確立和發展起來的。由此可見,馬克思所理解的作為主體的人不是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而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客觀存在的、能動的人。這樣,作為主體的人是有生命的、自然的、具有物質的本質力量的存在物。
其次,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體性學說的基石,也是人的主體性生成的現實依據。馬克思認為主體性作為人的特性,其根源、實質應到人的本質中去尋找。勞動、實踐是人的類特征、類本質,因此勞動、實踐造就了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并非“天賦之物”,它是在實踐中生成的。以勞動實踐概念為核心的唯物史觀表明,隨著勞動實踐的發展,人的自我意識形成并不斷發展和提高,從而使人的主體性得以辯證發展。主體性的存在是以主體的存在作為前提的,如果離開了主客體關系也就無所謂人的主體性,而實踐是主客體關系形成的前提,因此,實踐就成了主體性存在的依據。實踐不僅是主客體分化的標志,也是其統一的基礎。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4]人與自然界原本是渾然一體的,正是由于以生產勞動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實踐活動才使人從與周圍環境的原本統一中分化出來,提升成為現實的、自為的主體;與此相對應,自然物也就成了現實的客體。因此,有了實踐,才有主體,主體性才有了依托和載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實踐是主體性生成的現實根據是十分貼切的。
最后,馬克思將“歷史”維度引入主體性思想之中,強調了主體性的社會性和歷史性。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的直觀性時說:“他周圍的感性世界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已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5]馬克思認為人是一種歷史性存在,人的實踐活動雖然表面上看來是逗留于“現在”,但它必定要源于“過去”并著眼于“未來”。換言之,“現在”、“過去”、“未來”同時并存而把實踐活動迎面帶給人,由此彰顯人生存的歷史性維度,因此必須把人的主體性置于歷史的發展中來加以考察。主體性的生成以歷史為載體,得以世代延續,不斷創新,不斷地“成為其所是”。同時在歷史條件的制約下,由于各種因素的全面影響,主體性的生成也獲得了歷史的相對確定性和保障,從而在能動與受動、繼承與創造、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的統一中實現和發展。
三、結語
就馬克思的主體性思想來看,由于他把實踐作為考察人的主體性的前提和基礎,使自己的主體性思想具有下述特征:他的主體是感性的個人主體,關心的是現實人的生活世界,強調的是主體的社會性和歷史性;他既把人看作自然、社會的主體,又把人看作自己的主體;既注重人類的主體性,又注重個體的主體性;既強調主客二分意義上的主體性,又注重主體實際意義上的主體性。馬克思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高揚了主體的能動性,從對象性的實踐活動出發去把握作為哲學研究對象的感性世界和現實的人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建立了一種以主體人的實踐為內在靈魂和本質特征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不僅實現了主體性理論的根本性變革,而且在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史上實現了一場思維方式的變革。因此,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思想實際上開啟和引導了當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向。
摘要:人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人的主體性的澄明也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境遇中,哲學家賦予它不同的內涵。馬克思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來理解主體和人的主體性,科學地揭示和說明了人的主體性,實現了主體性理論的根本變革。
關鍵詞:主體;主體性;實踐
參考文獻:
[1]張志偉,歐陽謙.西方哲學智慧[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87.
[2]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7.
主體間性理論既是當前理論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必然選擇。要實現從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轉變,不能一味沿襲傳統的、慣性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必須拋棄傳統的思維定勢,真正從內容、手段、方法、載體、環體等方面進行一體化的改革和創新,使學生感受到從所未有的新穎獨特,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并自覺地參與到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悄無聲息地實現教育的目的。具體地說,主體間性理論運用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切忌只重工作目的性而不考慮方式方法,始終堅持平等對話原則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論非常注重目標的達成度,甚至忽視了手段和方法的適宜性,以致于出現了事與愿違的后果,并未實現預期的目的,“勞而無功”卻在社會、學校“背”上罵名,最終呈現出學生不滿意、黨委政府不滿意的狀態。如何有效地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呢?一方面,講究工作方式方法,注重教育情境創設。方式方法上要講求“外虛內實”。表象層面上不能顯得目的性太強,“昭然若揭”,“有意”惹起學生的反感,從內心產生抵觸情緒,失去了開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骨子里面確實有工作的想法和目的,絕不是簡單、單純的交流聊天,承載著應有的責任和使命。要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其核心就在于教育情境的創設,教育活動的精心策劃。經過精心設計的情景是雅致的,經過精心策劃的活動是巧妙的。既能實現教育目的,又不引起學生的警覺和反感,取得教育者的水平和藝術。另一方面,嘗試師生交往對話,營造平等和諧氛圍。對話是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對話的前提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人格上保持平等。要堅決革除傳統模式下教育者“高高在上”,開展工作“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受教育者被“虎視眈眈”“眾目葵葵”,大有“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的架勢,營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對話的基礎。因此,雙方要以平等的姿態、朋友的身份進行交往,忘卻傳統意義上的師生尊卑,徹底拋棄“不愿談”“不敢談”“不能談”的心理障礙基礎,從心底里把對方當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親人,真正朝著師生間無所不談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狀態和境界。
二、切忌只顧把控話語權而不契合學生實際,始終堅持互動交流原則
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話語權的把控。正確的一方把握了話語權,就讓正確的思想得到不斷的傳播,延伸思想政治工作的積極效果;相反,如果錯誤的一方把握了話語權,就讓謬誤的觀念象疾病一樣流傳,擴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消極效應。但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話語權的把控不應憑借教育者的優越地位,而是靠要講究藝術和技術的。一方面,要用以知識為基礎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學生。現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越來越難做,一味只采用傳統的灌輸方式,效果不理想,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既要發揮傳統方式的積極作用,又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還對教育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格魅力對人的影響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和持久的。因此,教育者自身既要有淵博的知識,尤其是熟練地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在開展工作過程中能夠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得到學生的信任和佩服,做一名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且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模范地做到,自覺地把自身塑造成為學生學習的標桿和示范,起到言傳身教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堅持以學生的實際為工作出發點來“取悅”學生。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地強調教育者要做什么,達到什么目的,很少兼顧到受教育者的實際和需要,工作開展起來不能契合學生的內心想法,得不到學生的有效支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行其道”,成了兩條“平行線”,不能產生“交集”,更無從去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現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不能做“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能脫離學生實際,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學生的實際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邏輯起點,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以急,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學生的“心坎”上,自然得到學生的支持和歡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必然“水到渠成”。
三、切忌只重單方面主導而不調動學生參與,始終堅持合作教育原則
在網絡信息時代,高校學生接受信息改變了傳統的單一形式,來源渠道更加豐富和多元化,加劇了其個性的形成和獨立的意識,對人生、對社會有了他們自身的認識和看法,而且輕易不受成年人的左右。但畢竟學生的認識和看法不會完全成熟和正確,教育者要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成熟和成長。一方面,要變“單主導”為“雙參與”。“互動”才可能“和諧”。社會學上的“互動”是指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眾之間通過語言或其他手段傳播信息而發生的相互依賴的過程。這種相互作用既有積極的過程和結果,也有消極的過程和結果。當然,消極的過程和結果不是人們所要追求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只有雙向互動,并產生積極的結果,才是工作追求的根本目的。所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拋棄傳統的“教育者主導、學生被動接受”的單向性模式,轉而謀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參與,調動兩個積極性,共同致力于育人和成長的目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愉快地實現工作目的。另一方面,要變學生“被動”為“主動”。傳統模式下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不能有效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漸漸失去興趣,教育過程就完全演變成了教育者個人在唱“獨角戲”,“臺下”的觀眾都“心不在焉”,無論多么“精彩”都不會獲得“觀眾”的掌聲。而主體間性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學生)都處于主動地位,只有雙方共同主導才能完成整個教育過程,期待出現預期的效果。所以現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把學生擺在主體的地位,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主人翁地位,發揮主人翁的作用,把教育的目標變成自身成長的需要,由過去的被動接受轉變為現在的主動參與,由“要我做”變為“我要做”,從而把教師的職能從過去的強行灌輸轉變為指導引導、營造環境,由過去的“絞盡腦汁”要學生接受轉變為現在的“心情舒暢”地保駕護航,學生自主地吮吸成長需要的“乳汁”。
四、切忌只顧一意孤行而不考慮學生感受,始終堅持溝通理解原則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觸摸(及)人的靈魂的工作。要改變學生的思想、凈化學生的靈魂,必然要顧及學生的感受,切不可仍然效仿傳統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我行我素”,只有求得師生之間的價值或者觀念的共識,開展起工作來才會得心應手。一方面,要善于傾聽學生意見,避免“獨斷專行”。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講求教育者要怎么樣就怎么樣,而不是學生想怎么樣就怎么樣。而現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則更加注重以人為本,主張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只有摸清學生實際情況,了解學生真實需求,開展工作才是科學的、具有針對性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學生,摸清學生情況是開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接觸學生,了解學生”是摸清情況的有效路徑和最佳選擇。教育者只有深入實際,深入學生一線,和學生打成一遍,做學生朋友,與學生交心談心,在輕松愉快的交流中掌握開展工作的第一手資料,做到工作決策有依據,工作措施很科學,實施起來具有針對性,學生接受起來很容易,呈現出來的效果令人滿意。另一方面,要善于換位思考問題,考慮學生感受。傳統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站在教育者角度思考問題,而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則主張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問題,即人們常說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既然學生成為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必須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考慮學生的真實感受,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開展工作的措施必須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主動爭取學生的參與,主動邀請學生的配合,主動贏得學生的支持,師生齊心協力,并肩戰斗,輕松愉快地“走完全程”,順理成章地到達“幸福彼岸”。
參考文獻
[1] 周先進.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何以成為必然[J].前沿, 2010(07).
[2] 熊寶金.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實踐路徑探究[J].大慶社會科學,2010(10).
[3] 陳倩.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途徑探究[J].科教導刊,2010(03).
[4] 李小紅.主體間性教育模式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3(09).
在網絡信息時代,信息并不稀缺,那么真正稀缺的是什么呢?這就是注意力。
一.以信息消費者為中心的4C理論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注意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心理活動,是人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同時人的注意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其中“有意注意是一種自覺的有目的的,在必要時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這種注意的集中與人的活動目的息息相關,而“無意注意又叫不隨意注意,它是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消費者絕大多數是上網大學生,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2年7月的調查數據,在我國約2650萬網民中,l8—24歲者占到36.8%,而這正是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互聯網的特性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不再是單純的受眾而成為信息消費者,使教育方式由灌輸式向雙向交流式演變。此時的教育客體具有絕對的主動性,而要獲取教育客體的注意力,傳統的“教育主體中心論”已無法適應,為此貫徹“信息消費者為中心”的理論則勢在必行。
本文主張以信息消費者為中心,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4C理論:即是consumer(信息消費者),cost(滿足信息消費者的需求),convenience(信息獲得的便利),communication(溝通)。
二從宏觀角度如何利用4C理論獲取和維系注意力
(一)改革和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
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內容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網絡化程度不斷增強的受教育者,面對新興的網絡社會,只有改變傳統方法,運用現代化手段,才能真正發揮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例如可以利用BBS功能、Email、虛擬社區、OICQ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可以利用網絡信息交換,達到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教育引導的目的。高校網絡思想政冶教育方法現代化,不是對計算機技術的簡單搬用,而是一個創造性運用的過程,也不僅僅涉及教育的某一方面,而是涉及到各各環節,包括思想信息調查環節、教育反饋環節、教育評估環節等。
(二)要營造良好的高校網絡環境,形成信息消費者之間的群體效應
調查顯示,網絡受眾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在少數的知名網站,呈現出“馬太效應”。(5)美國互聯網調查公司2001年6月4日報告稱,美國在線、雅虎、微軟以及Napster 4個網站吸引網絡美國用戶駐足瀏覽的時間占所有美國用戶上網時間的一半還多,即四家網站瓜分網民半數線上時間。為此,高校不僅僅要營造名牌效應更要在充分發揮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導向作用,優化高校網站這個小環境,從而反作用于網絡大環境。應該下功夫營造多層次的文化,以高品味和高學術性為目標,廣泛組織文化活動,形成良好的整體氛圍。
三、從微觀角度如何利用4C理論獲取和維系注意力
(一)研究并培養信息消費者的注意力
2001年6月l1日美國尼爾森網絡評估公司的一份報告稱,就整體的瀏覽量而言,排在前五位的還是人們熟悉的網站,分別是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微軟、雅虎、Lycos以及Excite。(6)首先要堅持在網上網下開展調查問卷、座談、個案分析等形式繼續研究注意力的現狀。其次,采取開設課程、組織研討等多種形式對注意力加以引導。再次,努力創造信息消費者新的需求,形成新的匯聚點,也是做好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證。
(二)引導信息消費者正確的使用網絡,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教育者需幫助信息消費者努力具備3個方面的能力:其一、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術的能力。其二、對互聯網富集信息的鑒別能力。信息消費者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力的培養,科學技術文化知識的豐富,在網絡信息的趨利避害的選擇中顯得尤其重要。其三、迅速及時的信息處理能力。及時反應能力既包括在對信息的加工、修改、放大、重新組合、利用以及反饋等一系列思維和技術操作過程中,也包括在對信息所產生的影響的妥善處理過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還應幫助廣大受教育者增強網絡法制和網絡倫理道德觀念,提高對假、丑、惡的分辨能力,使其網上言行符合法律規范和社會公德的要求。
(三)引導信息消費者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中,堅持網上網下的思想引導相結合
當代大學生的思維能力,知識水平和生理、心理的發育狀態已具備了自我管理的可能,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就是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其中一條重要的途徑就是加強學生社團的建設。學生社團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愿組織的群眾性團體,它使大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的體現;社團活動的過程面向學生是平等、合作的,它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尊重和培養。另外,成立大學生權益維護中心也是學生自我管理的一個重要載體。它參與學校的教學、管理、科研,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特質。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建設依托的課程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其生存和發展狀況直接影響教學團隊建設的狀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育的主陣地,是引導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也能夠為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支柱。高校必須大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管理和改革,維護其重要的地位,從各個方面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順利開展,使其真正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課程。
然而,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存環境的實際情況看卻參差不齊,總體上綜合性院校最好,文科類學校為其次,理工類學校的大部分狀態有待提高。
1.行政機構建制。教社科[2008]5號文件明確要求,各高等院校應當建立獨立的、直屬學校領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二級機構。該機構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門和理論研究機構,又是理論學科點的依托單位。為貫徹教育部文件精神,部分高校已經按照文件要求,設立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的二級機構。但是,考慮到各種情況相當一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類高校依然持觀望態度,沒有實質行動,依然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門維持在教研室的級別,有的學校雖然也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但都是所謂“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為應付教育主管部門檢查而已。當然,有的理工類院校也非常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如南昌航空大學,由于其學校領導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校發展、對學生培養的重要性,因此他們不僅建立了學院,而且在建設經費方面也能夠滿足需要。可以說,只要行政建制一天不真正解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地位就不可能得到維護和提高。為進一步落實教社科[2008]5號文件精神,各省出臺了相應的實施意見,并且要求沒有按照教社科[2008]5號文件精神辦事的高校,務必于2009年秋季開學前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獨立二級機構。
2.學時保障。按照教育部2005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規定,高校必須按照各門課程的學分開設,不得隨意變動,具體學時依據各高校的標準確定。大部分高校在學時保障方面還是能夠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開設,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類高校在學分和學時方面嚴重不足。有的學校表面上學時和學分都有保障,但卻隨意增加實踐教學學分和學時,導致理論教學學時變相減少,這明顯違背了教社科[2008]5號文件規定本科院校的實踐教學學分為2學分文件精神,這種學時安排使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過程中明顯感覺學時不足,只能夠蜻蜓點水地抓住一些主要問題進行講述,很難系統講述。
3.同工同酬。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待遇應該不低于其他教師,甚至可以向其傾斜。大部分學校是能夠實現同工同酬,甚至也的確有部分高校進行了適當傾斜。但是,有些高校,包括理工類高校,在計算教學工作量時總是不能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其他課程教學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沒有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與其他教師的同工同酬,更不可能有所謂傾斜。
面對這種生存環境,要真正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引起高校黨委和行政的進一步重視,在高校黨委和行政的相關政策的扶持中,開創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好的生存及發展環境,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發展,為高校的科學發展和和諧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教學團隊的差異性問題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的建立必須經過正常的程序,按照學校的整體部署進行,與其他教學團隊共同競爭,并經專門機構最終認定。按照教高[2007]1號文件的精神,對教學團隊進行培育、遴選和建設,對于不符合建設要求的教學團隊,必須終止建設。
1.遴選過程中的基礎差異問題。理工類高校是以理科工科專業為重點、特色和代表的學校。一般來說,理工類高校中發展水平高、發展歷史長、學科層次多和實力強的專業都是理科和工科專業,文科類專業則都呈現出學科點少、層次低、辦學時間短和實力弱等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雖然時間也很長,但是,由于理工類高校一般沒有本科專業做依托,其發展水平與其他綜合性院校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如何在相對較低的基礎上謀生存求發展,關系到教學團隊目標的實現,更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教學團隊遴選過程中,如果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與其他強勢學科的教學團隊在同樣條件下競爭,將很難獲得學校相關部門的扶持和資助。因次,高校依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的基礎科學分組,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進行適當扶持非常重要。
2.運行中的扶持力度問題。教學團隊通過遴選后,將在遴選部門的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下著手進行建設。國家級和省級教學團隊不僅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廳會進行資助,團隊所在學校也需要進行配套資助,校級教學團隊則由學校直接進行資助。在確定資助的過程中,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是否需要進行傾斜、如何傾斜,關系到教學團隊的發展。
3.考核標準的差異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在建設過程中能夠得到相關方面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也必須接受主管部門的定期考核。由于身處理工類高校,教學團隊的發展基礎和發展速度與其他高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如何依據這些差距確定科學合理的考核標準,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考核的實踐看,這個差異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標準的高低問題。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依托的課程發展基礎及速度與其他課程相比有差距,這是客觀的現實,教學團隊的考核部門必須正視這種現實,在制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的考核標準時不能太高,而必須低一些,以確保經過努力建設的教學團隊能夠繼續獲得資助,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實現。二是標準的內容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體現形式與其他課程存在一些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要求考核部門在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確定考核指標時不僅標準要低,而且要不一樣。考核部門必須實事求是,因課程而宜,體現課程本身的特殊性,不能與其他課程標準一樣,搞“一刀切”。
三、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的融合問題
兼職教師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以專任為主、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建設原則,符合教社科2008[5]號文件的精神,是緩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師資隊伍緊缺的重要途徑。思想政治理論課兼職教師在任何一個高校都普遍存在,只是理工類高校表現得更加突出。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理工類高校文科專業少,相當一部分文科基礎的行政人員由于在職稱評聘中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學工作,所以他們就以兼職教師身份參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團隊建設過程中,解決好專兼職教師的融合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學生教材的問題。
學生教材是經過專家不斷推敲、論證,最終形成的最適合某一階段學生的最佳書籍。但是畢竟教科書中的知識是有限的,每一堂課的時間也很短暫,怎樣使學生增大學習興趣、學到更多的知識呢?這又是新課改提出的另一新要求,要求教師不再像以前照搬照講課本,而是要按著預習、思考、上課、作業、復習、反思的進程學習,在上課之前學生是帶著疑問在聽,這樣更能使學生集中精力,同時在課堂上發言、討論,活躍課堂氣氛,通過自己復習反思后再做作業。教師要明白教材只是一種輔助工具,不是真正的“知識”。真正的“知識”在書外、在實踐中、生活中。
3.教師備課與動態生成問題。
在每一堂課之前,教師都會進行認真備課,所以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希望按照自己備課的順序來進行,不希望有偏差,以此來完成教學任務,這也是傳統教學模式課堂評價的標準。但是講課過程中,每一節課內容不同、學生不同、學生的反應不同,出現不可預見的情況是很正常的,即動態生成問題,教師在這方面要靈活應對,妥善處理出現的意外情況,這樣更能增加課堂氣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教師要正確對待新課改的要求。
新課改中教材知識傳授不再那么重要了,教師要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表現、發揮、意見。這讓教師們一時難以接受。怎樣對待這個問題?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快速改變觀念,盡量用最短的時間去適應新的變化和要求。
5.教師要采用正確的教學手段。
1.前言
現階段,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諸多問題,如文化基礎設施匱乏、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隊伍素質低等,因此,加大對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園區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2.學生生活園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2.1文化基礎設施匱乏,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氛圍
學生生活園區的文化建設是高校園區思想政治教育極其重要的一個載體,而目前高校園區普遍存在文化基礎設施匱乏、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不足的現象,如學生活動和娛樂場所比較缺少,廣播、影視、報欄和專刊等輿論陣地的建設及管理欠缺。文化基礎設施匱乏以及活動場所緊缺,容易降低學生的活動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進行集體活動,減少學生交流和學習的積極性。而學校開發商多建筑網吧、歌舞廳和酒吧等休閑空間,極易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讓其產生奢侈享樂的思想,不但會造成學校管理不當,而且也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學秩序。
2.2管理體制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無法有效開展
大多數高校并未建立學生生活園區教育的管理機構及學生群團類組織,而部分高校以創立新組織的形式及工作機制對其進行管理,但運轉中組織部門的配合度不佳,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無法有效開展。而學生管理部門沒有對后勤管理部門的管理監督權,導致后勤管理部門的經營理念與學校“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教學理念不符,一切以經濟利益為主。而政治輔導員進駐園區后,其身份具有雙重性,導致工作的職責模糊,缺少考核機制及相關的激勵機制,進而導致園區的思想政治教育無法有效開展[1]。
2.3管理隊伍素質不高,阻礙園區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
園區管理人員是指承擔學生的生活園區管理的后勤工作人員,園區管理人員是與學生直接接觸和深入交流的人群之一,其地位相對比較重要,但是目前園區管理人員主要存在三大問題:(1)文化水平較低:學生園區的管理人員大部分是由學生宿舍管理人員與臨時工組成,他們存在無學歷、無職稱和無工作經驗等問題,在工作中時常出現生活管理不到位,思想政治引導不合理等情況;(2)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由于園區管理人員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大多素質較低,工作的態度和能力不足,根本無法勝任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3)管理人員的工作理念出現偏差:管理人員多數是受企業經營理念的影響,因此,在園區管理的工作中,會片面注重自身的經濟利益,而不具備高校教育為人的思想理念,從而無法將園區工作做好。以上的問題嚴重阻礙高校園區育人功能的發揮。
3.加強生活園區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3.1開展園區活動,營造良好氛圍
(1)在園區進行網絡建設,挖掘出高校網絡的教育功能,從而豐富生活園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可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和交流的網絡平臺,并在上面增添一些正確、積極的思想觀念及文化信息;也可在生活園區內設置一個“網絡學習點”,為無電腦的同學提供無償上網的機會,讓其能上網充實自己;還可利用網絡進行宣傳教育,如qq聊天、微博交流、利用百度搜索等,讓思想政治的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中;(2)加強園區內硬件設施的建設,為學生營造較好的環境,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學習。首先可在生活園區內設置宣傳欄,張貼一些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其次可在學生宿舍樓層墻壁上張掛名人壁畫或者名言名句等,使學生耳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最后可在學生的生活園區內成立一個圖書閱覽室,讓學生可隨時借閱報刊和書籍,增強學生生活園區文化育人的功能[2]。
3.2完善各項機制,加強對園區的管理
3.2.1建立健全的管理規章制度
建立健全的管理規章制度是學生園區管理的前提條件,從而可通過管理及服務實現育人目的。建立健全的管理規章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制定出科學的學生管理制度;(2)制定園區管理人員的管理制度,明確園區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和工作紀律等;(3)明確學校的各個職能部門及院系工作延伸到學生園區的規定和要求。
3.2.2成立學生生活園區的工作委員會
成立學生生活園區工作委員會,從而引導和協調生活園區的工作,還需要成立園區學生管理的綜合機構,負責生活園區的教育管理類工作,并在綜合管理機構之下設立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學生心理健康的咨詢和服務部門、物業管理部門和安保部門等,做到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共同管理好學生生活園區。
3.2.3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
在高校學生生活園區管理中,需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園區工作者的績效實施考核評估。具體建立的方式有:(1)制定比較合理園區工人員的考評制度:考核內容可以體現出其工作的成效、工作的態度、工作的作風和工作的水平等;(2)制定學生的平時考評體系:內容有學生的道德行為、品行狀況、學習狀況、人際交往的能力等項目。為生園區內學生建立檔案和推優評獎等提供依據。
3.3建立高素質的園區管理隊伍
合理構建園區管理隊伍,可讓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效性和實效性,而加強園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建立構建高素質的園區管理隊伍為前提,具體的方式有:(1)培養專職工作人員:挑選有理論修養及奉獻精神和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經驗的人,擔任專職的工作人員,從而才能使其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責任心;(2)擴充兼職工作人員數量:高校園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科研及管理工作等存在密切聯系,因此,可擴充適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兼職人員數量。如聘用教學和科研人員承擔園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引進心理健康教育類的工作人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是園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高校園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環節,所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隊伍建設,引進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素質人才,就能將園區思想政治工作落實到位。
3.4堅持主體性原則,發揮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
(1)建立健全的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建立健全的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可讓學生能參與到管理中來,讓學生的自我管理組織能成為學生的群體組織。選拔或培養比較優秀的生活園區的學生干部,并讓其加入到生活園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但能增添學生生活園區管理工作的活力,也能讓學生更貼近生活;(2)引導學生進行自律管理:學生生活園區可實行學生自律管理,從而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要求內化成學的思想觀念及行為習慣,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作用;(3)拓展學生的參與渠道:在學生生活園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鼓勵學生全過程地參與到生活園區的管理中。如學生可通過參加園區的活動,了解園區的工作,并在園區適當設置學生輔助管理的崗位等,讓學生能在參與中體會到管理的重要性[3]。
4.結束語
高校學生生活園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做好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從生活園區入手,并針對目前園區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尋找最佳的解決措施,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做好高校的生活園區管理工作。(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中文論文字數在400以內即可,英文論文會與中文稍有區別,還有分不分段落的問題上也有不少爭論,嚴格來說,博士論文摘要分段是有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論文寫作在字數上要有一定把控,字數過于少不足于支撐其論文的架構。
博士論文摘要結構于內容
摘要數字的巧用,是一個論文點睛,引開論文的開頭,帶領讀者快速進入論文。
博士論文研究背景及主題,這個是很多同學很難把握,主題要有創新,熱點時事。
內容陳述鮮明,主題思想清晰。不可文不對題,東拼西湊。這樣會是一個糟糕的論文,沒有營養,缺可讀性。
博士論文摘要具備什么特點
論文主題要具有獨特性
論文邏輯思路是創新性
論文摘要是內容引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