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02 06:12:2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化素養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制定制度,加大行政制約力度
雖然社會公德規范不是法律、法規,不能強制執行,但也需要養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適當的行政制約手段,還是十分必要的。對違公德規范的行為給予適當的行政處罰,會產生積極的推進作用!
三、樹立典型增強遵守公德的自豪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模仿是人類的天生本能,“說講十遍,不如做個樣子看一看”典型是摸得著、看得見的活教材。各級政府和企事業單位都應大力樹立道德模范,對諸如拾金不昧、助人為樂、愛護公共設施、見義勇為等先進人物,要大力宣傳和表彰,也可適當給予獎勵。也使人們學習有目標、行動有方向!讓廣大公民都認識到遵守社會公德是光榮的,增強遵守社會公德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四、提高公民文化修養
(一)文化修養的界定
人們對文化修養的理解,多數人把對漢語言掌握的多少、漢語言使用的靈活程度、書面語言的使用能力和技巧看做是文化修養的高低的標準,實際是把文化修養和文學修養等量齊觀了,可以說這是一種狹義文化修養的界定和理解。這是對文化修養的片面理解。其實,文化修養是指人的綜合素質,不但包括對哲學、歷史、文學、法律等等社會科學的汲取量,也包括道德修養、藝術鑒賞能力,還包括對自然科學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乃至包括、情感世界。文化修養是認知世界、感悟世界、創造生活、駕馭生活的綜合素質。
(二)提高公民文化修養的意義
公民文化素養的高低是衡量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智力水平和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公民文化修養的提高,是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能否強盛的基礎所在。從最基礎生活增面,公民的文化修養水平關涉到每個公民的生活質量。沒有好的文化修養的公民,生活是單純的,是純粹物質的享受,領略不到精神享受的愉悅,不會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提高公民文化修養的途徑
1.擴大義務教育范圍和年限
公民文化修養的提高,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公民獲取知識提高文化修養最為系統的途徑。但我國目前依然有大量的失學兒童,新的文盲群體還在不斷生成。這一現象嚴重地降低了中國公民的整體文化修養水平。因此,繼續擴大義務教育的范圍,延長義務教育的年限,才會加速公民整體文化修養的提高。2.加強各類媒體宣介力度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各類媒體軟硬件設施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覆蓋面和傳播能力不斷擴大和增強。這為宣傳和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渠道。因此,各類媒體應該針對不同受眾群體開設專題版塊和欄目,有意識、有計劃、有規律地加大科學文化知識的宣介。
3.大力構建新型科學文化知識普及平臺
除了傳統媒體,新的宣傳載體不斷出現,要有意識地充分利用這些新的載體,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工作。比如互聯網,是當代最有活力的信息傳播渠道,通過政府職能部門、社會團體,組織各種形式的知識講座。支持、引導、指導廣大網民建立各類知識的交流QQ群。又比如戶外電子屏幕,都可充分利用起來,制作播放短小精悍的科學文化知識普及短片。
4.創新科學文化知識普及形式
不同受眾群體,都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和不同的是人生閱歷,對各類知識的吸取,都有著不同的喜好方式。因而,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形式也要多元化。要大力提倡和推動創新活動。比如發揮各類科研機構、各類社會團體、演出團體的作用,組織文化進軍營、進社區、進廠礦等活動。以各類受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進行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普及。
5.舉辦各類科學文化知識競賽
政府應劃撥資金,支持政府有關部門、社會團體積極組織各類知識競賽,獎勵優秀者,提高公民的自覺學習意識。各類競賽活動要避免形式主義,避免作秀,更要避免搞成專家型的知識競賽。要根據不同群體,有針對性地組織競賽活動。
二、在湘繡發展中還要解決其品牌設計中的文化差異問題
在湘繡發展中解決其品牌設計中的文化差異問題,是保持湘繡產品活力和魅力的關鍵,也是文化素養在品牌設計中的關鍵。因此,在湘繡產品設計以及湘繡產品品牌設計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制約因素,在其造型材料、文化背景、圖案構成、色彩搭配、甚至是文字和數字使用中都應該給與足夠重視,使得湘繡品牌設計在不失其原有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可以結合其企業文化特色和針對消費群的文化內涵產生最大的情感效應,給人以想象與品位的聯想,確定其企業品牌的定位和發展,充分展現出文化素養的魅力體現。
二、信息文化素養的培養
在信息技術課堂進行信息文化素養的培養,信息技術教師必須敏銳、準確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提煉,讓信息技術學科文化成為學生喜歡了解、樂于探索的內容。初中信息文化素養培養是多方面的,筆者根據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講述其中的幾條途徑供參考。
1.與實際相結合,給課堂融入計算機硬件文化。
信息技術分硬件部分和軟件部分,通常教師比較關注軟件部分的教學。硬件部分無論從原理、結構上都是比較難的知識,因此,要將信息學科文化融入教學比較困難。教師在教學時融入實際的計算機硬件拆解和虛擬采購,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的同時,將計算機元件的價格、選型、外觀等信息融入到教學中來,可以培養初中學生對計算機硬件有更加直觀和深入的認識。筆者在課前預先準備了四臺報廢的計算機,將其拆解,并在各種硬件設備上貼上了名稱標簽,在操作課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并做好網上查找內容的任務清單,讓學生在網上了解相關知識后,告訴學生虛擬購機的網址。學生根據已經了解的硬件設備特點和價格后,挑選自己喜愛的硬件進行虛擬購買。學生從這個虛擬購機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了計算機硬件及其價格知識,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現實意義的計算機知識的教學,能夠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計算機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
2.立足史料,關注技術背后文化的滲透。
關注信息技術發展的歷史,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學科的思想體系、文化內涵和創造價值的認識能力。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經常穿插計算機發展史料和IT界的風云人物及他們的小故事,這些信息技術史料的滲透,對學生所產生的感召力,比讓學生多學幾步操作技能更有深遠的意義,學生能從諸如此類的史料文化中終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第七課《編輯文字》,其編輯的文字內容是計算機發展史,筆者把這課分成兩課時。第1課時設計如下:先讓學生看史蒂夫•喬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學演講視頻和演講稿,以激起學生對于計算機發展史的興趣,然后讓學生通過網絡了解計算機的發展史,最后讓學生完成事先準備好的有關計算機發展史知識點的“分類游戲”,通過“分類游戲”,學生們進一步掌握計算機發展史。第2課時則用計算機發展史素材進行排版,引導學生在這些計算機史料之中體會其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也體會其中蘊含的豐富的人類文明的創造價值的風采,從而讓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產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3.立足學科整合,有效開展文化滲透。
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整合分為兩部分,一是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作為工具和載體,輔助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和自主學習過程,用更加直觀有趣的方法表現數學、英語、語文、物理、化學、生物和其他學科的知識點和難點,有靜態媒體無法實現的優點。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學科里面有很多知識是與信息學相關的,在這些知識的教學時,結合計算機技術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了解這些知識的意義,使學生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中獲得智力開發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了解了知識背后的原理和學習意義。例如,計算機的數制轉換通常是在初中數學課中出現,學生往往只能學習如何求解這些題目。實際上,這個內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術課程中,引領學生理解在數字電路和計算機中,利用開關電路實現“0”和“1”運算和存儲的原理,使學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輕松解答這類題目,理解這類題目的意義所在。
4.加強信息倫理道德的滲透。
由于網絡技術的突飛猛進,同時家用電腦、筆記本、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硬件設備普及率非常高,多數初中學生可以非常容易獲取龐大的網絡信息資源。面對沒有歸類和屏蔽的網絡社會,如何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必須基于學生信息倫理道德的培養。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觀,善于區分信息的好壞,是學生信息文化素養重要的因素。在課程教學的同時,教師要逐步讓學生知道如何辨別網絡信息中的真實性,在信息時要遵守道德行為規范,要有責任心,共同維護網絡;要讓學生理解軟件的版權問題,不能夠通過網絡剽竊;對網絡的效率要有認識,錯誤的信息通過簡單的傳播會迅速造成惡劣的影響,無法控制,因此不可以傳播虛假的信息;在教學中融入“知識產權”、“盜版”、“黑客”等涉及計算機網絡安全和道德的內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將信息倫理道德滲透到教學過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師文化素養。
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文化素養,才有可能讓信息技術課堂充滿文化氣息。教師可以通過參加學科教研活動獲得實踐研究經驗和理論指導,通過學習和總結形成必要的知識結構。教師備課要充分,不但要準備各種虛擬素材、實物素材,而且要對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經據典,充分準備相關材料。教師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學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網絡信息道德修養,掌握更多的計算機及網絡相關知識,可以將這些融入日常教學中,達到提升學生素養的目標。
2.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習資源
在文化信息的認知及傳遞過程中,除了認真挖掘教材中的固有內容之外,教師還要及時通過多種渠道開發文化學習資源。可通過外文歌曲、音樂、雜志、報紙、歌劇、電影、紀錄片、網站等資源,在引導學生了解異國地理、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習俗、生活方式等基本信息之外,引領學生領略異國多元文化的獨特風情,如新西蘭毛利文化的觸鼻禮、哈卡戰舞,印度絢麗的紗麗,蘇格蘭高地的“格子控”,墨西哥的玉米情結,南美洲瑪雅文明等。在課堂教學中,積極采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聲像資料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制作符合學生和教學實際的多媒體課件,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同時,加大文化信息量,增強文化信息學習的趣味性、時代性和交互性,將學習渠道擴寬,將文化教學多層面地有效地滲透到語言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語言交際的實際運用能力。
3.構建文化課程群,優化教學模式
《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指出,高校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應是著眼于培養出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因此,各高校除了開設英語專業基礎及技能課外,還開設了諸如英國文學、美國文學、英語國家概況、英語短篇小說選讀、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西方社會與文化概論等課程。這幾門課課程,涵蓋了英、美等幾個主要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學、習俗等內容,既相互獨立,又彼此滲透。因此,高校英語專業應開展課程群建設,優化教學資源,增強課程間的層次性和知識的遞進性[1]。同時,改變目前很多教師各自為戰的單一、松散性的課程建設狀況,進行學科之間的聯合,注重課程之間的相互銜接,優化整合相關課程,形成課程的科學完整體系,減少課程間教學內容的重復和遺漏,提高教學效率。此外,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改變陳舊的“三尺講臺一言堂”的傳統教育理念,突破單一的語言知識傳授或講解模式,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核心,啟發引導學生,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有效傳遞,結合課外網絡閱讀、小組合作等方式,推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和協作精神,同時在課內外組織學生開展諸如歷史事件陳述、“我眼看世界”、人物再現、主題研討、展示、文化知識手抄報、情景演練、微劇、微電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同時,通過互動網絡平臺,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的交互活動。
4.接觸西方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包容意識
國家無論大小,無論歷史長短,都是人類文化不可切割的一部分,都具有其特有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模式,不存在優劣和高低之分。文化包容,基于文化平等,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文化平等的觀念,反對那種對不熟悉的文化模式予以懷疑和敵對的“文化自我中心”傾向,又要反對那種“外國月亮圓”的文化自卑意識。了解異族異國文化,看到不同文化的優點,即使自身不接受,也要用一種包容的心態去理解這種文化形式的地理、歷史條件和生存空間。發揮“有容乃大”的優良民族傳統,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跨文化交流活動,大量接觸具有特色的異域文化,合理引導學生進行文化對比和探究,培養學生用新的視角了解異族異國的社會習俗和思維方式,用尊重的、開放的、寬容的心態對待外來文化。
二、巧寫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水平的提高不僅僅和讀書密不可分,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寫作技能。日常生活中,認真觀察,積極動腦,勤于練筆,堅持寫日記或周記。不論長短,只要寫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一個片段,一個見解,一個創意,都是收獲。在平常的寫作指導與批改中,我不斷變換作文和批改的方式,不斷提高要求,讓學生步步提高,看到自己的進步,在成就感中不斷培養學生的信心。初次作文,我以規范為首,從立意、構思、語言、內容、書寫、段落層次、標點符號等方面做出具體的要求,將作文謄寫在作文本或稿紙上。作文批改以教師的面批為主,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找出其優點,同時說出自己的建議,有利于以后的作文指導和學生水平的提高。中段作文以標新立異展示個性為主,用作文紙進行訓練。具體方法是:用一張八開附有格子的紙,第一面讓學生列提綱,從第二面開始作文,第三面的后面和第四面是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修改。此次形式的作文以師生課堂共評和優秀例文引導為主,在看到自己長處的同時,主要是學習別人的優點,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魯迅先生說,作文是改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對于學生作文的修改,一方面可以借鑒別人的優點,例如好的作文題目,巧妙的構思,充實的內容,精彩的段落等;另一方面可以修改自己的不足,或是局部修改,改正錯別字,注意語句的精練與生動,也可以是整段,甚至是整篇文章,直到滿意為止。修改好的作文,教師給予指導,等雙方都滿意后,再進行打印,變成鉛體字,編輯成冊,收入個人文集或班級文集,讓學生有成就感。對于特別優秀的作品,教師或學生自己積極地往雜志或報紙推薦投稿,爭當文學小明星,在自己發表作品的同時,又增強了自己的信心。
文學的中介是語言,對語言的認知、反應、歸納、表述———即駕馭語言的能力如何,直接反映著個人的文學素養。要想使自己的演唱聲情并茂,感人至深,首先,必須使演唱符合歌詞的內在要求,必須要有著較高的文化修養。好的文化修養都是從一定的文化底蘊中所產生出來的,高爾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與許多高尚的人交談”。讀書是提高個人素質和修養的重要途徑。多讀書,讀好書,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通過了解書中的知識,可以對問題進行多方面的認識和思考,在讀書中豐富自己的知識層面,在積累的過程中思想才會不斷地進步。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思想有多遠,行動就能走多遠。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漸完善個人素質修養的,有了正確的思想基礎,就會有明確的行動方向。思想既要繼承也要發展,要與時俱進,適應時展的要求。
二、多聽多唱,提高自身音樂修養
學習聲樂的過程中,多聽多唱對聲樂的學習起著關鍵的作用,只有多聽音樂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音樂,才能更好地把握音樂,多聽多唱不僅對歌唱者的樂感還是音準、節奏等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而且有助于提高歌唱者對音樂的興趣愛好。好的音樂具有五大功能:一是聲,好的聲音傳入耳朵被大腦感知作用于人體;二是情,音樂可以直接的表達人的情感,向人類訴說著感情中的喜、怒、哀、樂等,直接作用于思維和人的肌體,產生養生健身效果;三是意,同樣的歌詞,不同的旋律和節奏,所表達的音樂情感是不相同的,音樂具有著多樣性,根據作曲家的經歷和個性等因素的不同,對作品的理解也不同,同樣的音樂在不同的演奏者或演唱者的二次創作中所表現的音樂意境也是不相同的;四是速,在音樂中節奏的快慢和對音樂情緒的波動控制,對、思維與反應產生有著非常直接影響,快而強的音樂使人聽之欲動,感覺有力或振奮,安靜又祥和的音樂則使人心非常緒平,雄壯有力之樂使人精神倍加抖擻;五是音波,即音樂所產生的音波,也會對人的生理反應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多聽能體會出樂曲獨特的表達方式,多賞析各類音樂作品,對聲樂演唱著也是非常有益的,不管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古代的還是現在的,在欣賞不同音樂的過程中,帶來的體驗是不一樣的,但都有著相同的對音樂的共鳴,逐漸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境界。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自己的目標,和所規定練習的計劃,只有堅持不懈的思考和練習,才能真正的掌握聲樂所需要的技巧,在不斷的練習和思考的過程中,才能鞏固并完善聲樂演唱所需要的技巧,在鞏固技巧的同時,才能將技巧更好的運用到聲樂的作品中,將作品反復的練習,熟能生巧。技術、情感、表演等相結合才能使聲樂的演唱更加完整。
三、了解作品的內涵需要文化與藝術修養的配合
把握一首作品的內涵,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這就需要具備一定得文化素養。怎樣通過演唱來表達出來,就要要求演唱者具備良好的藝術修養,兩者結合才能完美的詮釋作品。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主張禮樂教化人民,追求大同世界。老莊主張回歸自然,回歸人的本真境界。提高自身素質,樹立美好形象,依靠的是人的自覺性和頓悟性。一個人只有在內心深處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有自覺接受教育、改正缺點的愿望,才有可能改變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質。以人為本的自主創新精神,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科學永無止境,探索永無止境,思想解放也永無止境。科學的最基本態度之一就是探索,這對聲樂演唱者也是至關重要的。作為一名聲樂演唱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是有益并且必要的。它不僅可以使聲樂演員對音樂作品進行細密的賞析、正確的理解和精湛的表演,并且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和藝術內涵,從而使聲樂表演更加傳神,生動,產生強大的藝術魅力和情感張力。
1.職業素養為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提供思想內容。當前部分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缺乏主導性,主要表現為活動形式化、功利化和娛樂化,而真正的校園文化活動應該體現追求真理的大學精神、體現師生共同的社會理想、體現現代人的精神品質和體現人的道德取向,只有具有主導性的校園文化活動才能夠有利于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有利于建設優良的校風學風和有利于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一般來說,職業素養的四個方面內容職業道德、職業思想、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都可以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指導思想,使校園文化活動主題更鮮明,更符合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2.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為職業素質培養提供平臺。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為培養職業素養拓展新的渠道,提供良好的平臺。高校學生對于校園文化活動具有極大的熱情和積極性,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傳播信息、知識具有獨特的優勢。把職業素養的內容寓于演講、講座、競賽等形式多樣的高校校園文化活動中去,讓學生在和諧、輕松的環境中從心理上接受、從行動上踐行職業素養的內容,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正如沈壯海先生說:校園文化有針對性地寓德育于專業技能的教學之中,寓德育于科學知識的傳授之中,并使之經常化、具體化,變成大學生易于接受的東西,從而達到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之目的。
二、基于職業素養的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建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國外高校校園文化活動建設非常重視個性化的校園文化精神發展,側重于大學精神和大學理念的培養,而在形式和制度上卻不拘一格,對我國基于職業素養的校園文化活動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目前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包括建立校園文化的制度保障機制、發揮教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建設校園文化的品牌項目和打造校園文化建設的環境工程。
1.建立校園文化的制度保障機制。以職業素養為主導的校園文化活動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一套健全、有效的制度保障機制作為保證,包括經費保障、審批機制、人員保障、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所有的校園文化活動都需要經費的保障,充足的資金是保證校園文化活動順利進行、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關鍵因素。同時,規范的審批機制有利于學校篩選主題鮮明、積極向上、與學校辦學理念吻合的校園文化活動。還要求校園文化活動有人員指導、組織、執行,包括指導老師、學生社團、學生個體等。客觀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是校園文化活動的指揮棒,給校園文化活動指明方向,明確學校對不同類型的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使以職業素養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可持續健康發展。
2.發揮教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教師在校園文化活動中一般擔任指導教師的角色,因此教師的素養、知識結構水平往往決定著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質量。一方面,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科學的學生觀和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樂于作為校園文化活動的指導教師。教師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應該發揮主導作用,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以職業素養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避免低俗、娛樂、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另一方面,教師應結合自身的知識結構水平,把自身的專業知識與該專業的職業素養相互融合,把職業素養的培養創造性地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中去,從而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教師在指導校園文化活動時除了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還可根據自身的態度、指導的側重點調整、控制、引導校園文化活動的質量。
當代中國,盡管青年的道德滑坡、素養缺失現象紛繁復雜,但所占比例不大,道德文化的主流仍然是積極的,主要呈現為以下三大特點:(1)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青少年普遍認為,“作為一個人,當然要愛自己的祖國”。愛國不僅體現在言論中,更展現在實踐中。八零后、九零后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以實際行動努力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進步。(2)崇尚民主、平等、自由。青少年普遍希望社會能給予他們人格的足夠尊重,希望父母給予較大的思想自由空間,希望學校給予所有學生以平等尊重的教育態度。不少青少年向往人的全面發展,向往普遍民主和充分自由平等的愿望。(3)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多元化。青少年的人生追求多種多樣,除了健康、知識、理想、人品等目標外,越來越多的青年已注意到金錢財產和權力地位的影響和作用,但值得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能夠在利己與利他中尋得完美的平衡。
2、“道德滑坡”現象頻發
典型案例:(1)郭美美案件——極端拜金主義。一個小小的微博炫富事件,一個女孩的偶發個人行為,引發了整個社會的慈善信任風暴。郭美美炫富行為的實質無非是極端拜金主義的一種表現。我國青年當前的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信仰缺失引致的價值觀異化現象屢見不鮮。(2)李某某案件——極端個人主義。出生藝術世家、就讀名校,擅鋼琴、長書法,如此才華橫溢的少年卻逐漸囂張跋扈,最終鋃鐺入獄,觀其行為,是典型的個人主義在作祟,“天下唯我獨尊”的心態令他枉顧法紀、淡忘道德。當代青少年于改革中成長,擁有豐富的物質條件和優越的教育環境,被家庭、學校、社會寵愛,不少人以自我為中心,處事自私、為人冷漠,利己主義的傾向十分明顯。
3、“素養缺失”前景堪憂
典型案例:(1)埃及神廟刻字案件——國民素養有待提高。南京某中學在讀的初一學生,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用中文刻上“丁某某到此一游”,再次引發了國內外民眾對中國游客素質的質疑。或許有人說,14歲還是個孩子,不應對其偶然的行為過分苛責。但筆者認為,這一事件的重點并不在于追責,而是在于青少年正處于形成基本道德素養標準的關鍵時期,應以此事件為警示,重在教育,并使民眾轉變有些行為“理所當然、無傷大雅”的觀念。(2)復旦大學投毒案件——人文教育的缺失。駭人聽聞的馬加爵事件、中南大學的割喉事件,類似事件并不偶然,足以說明我國人文教育的缺失,尤其是對青少年的人文教育。過于注重文化成績,未深刻意識到人文道德方面言傳身教的重要性,這正是中國教育的最大短板。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問題的產生絕非偶然,究其原因,可從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探尋。
1、家庭教育的失敗
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目標的偏頗。“上好大學、找好工作”成為父母對孩子前途的首要選擇,“成為具有良好品格的人”對父母來說并不重要,唯分數論英雄,衡量標準過于單一,成人后,青年功利主義傾向嚴重。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榜樣的缺失。社會的飛速發展導致單親家庭數量的急劇增加,家庭的不完整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性格養成與道德的培育。有些家庭即使完整,但是父母忙于工作或耽于玩樂,未給孩子樹立起道德榜樣,成人后,此類青年趨于冷漠、缺少溫情。
2、學校教育的失衡
一方面是知識教育與德行教育的失衡。雖然大中小學都有設一些德育課程,但是所有零星的德育課程的總和甚至還及不上英語的一門詞匯課程,如此弱化德行教育,培育出的青年高分低德或是有才無德,對個人、對他人、對社會都產生了不利影響。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本身的失衡。我國長期以來的道德教育以教師傳授道德知識體系為主,而德育真正的本體“人”、受眾“學生”卻被邊緣化了。教師機械灌輸道德信條,學生被動接受道德條文的填塞,學校依據德育課成績評估德育效果。如此道德教育,德育效果微乎其微,道德問題的產生成為必然。
3、社會教育的失范
一方面是社會組織的職能缺位。某些社會組織的職能缺位和個別政府部門的不作為導致某些非道德的行為無法受到合理判定。對本國文化傳承的不重視與不確定,使得青少年缺乏道德模范與行為標桿,對文化的尊重程度降低。另一方面是網絡社會的不利影響。快速便捷的網絡在提供海量資訊的同時,還有一些不道德、非主流的行為受到廣泛傳播,個別事件被過度夸張,青少年缺乏對信息的篩選與判別能力,極易受欺騙或被鼓動,成為不良的“范本”。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文化問題的對策
針對以上問題產生的原因,須對癥下藥,在思想道德文化方面,轉變家庭教育的目標與方式、發揮學校德育的重要作用、優化外部環境的示范引導都至關重要。
1、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1)美國經驗:通過開設人文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心理咨詢、生活指導、道德實踐等進行道德教育,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人格”,達到教育目的。重視公共環境建設,各式各樣的圖書館、博物館和紀念館遍布全國,這種“實物教育”往往比直接的理論灌輸更生動有效。(2)新加坡經驗:道德建設法制化,將教育與嚴格管理、道德要求與法律結合起來,如隨地吐痰者罰款200元、亂扔紙屑和煙頭罰款1000元等。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努力營造良好的道德教育大環境,并采取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策略,同時,嚴格控制新聞機構和大眾傳媒,保證輿論引導的科學性。
二、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特點
文化的發展符合時代的脈搏。體育文化首先具有時代性。體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時代本質特點,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培養也是與時俱進的。改革開放以來,外國體育文化進入校園,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首先體現在技能與知識的掌握,網球運動促使大學生提升了體育意識,奧運會的舉辦在近距離體味奧林匹克體育精神的同時,更加促使大學生豐富其體育品德與體育個性。體育文化具有民族性。我國文化精髓在體育文化上的滲透表現為和平、溫良、寬柔。因此,國內文化背景下的大學生體育文化,其性格氣質、審美情趣、體育個性、體育品德均具有鮮明民族性特征。體育文化具有國際性。體育文化表現出交融趨勢,國內外的體育文化活動方式與內容基本接軌,發達的傳媒業加快促進了大學生體育賽事關注行為趨于同步。體育文化具有滲透性。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的培養是高校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學習和科研活動是大學生的主體文化活動,而體育文化素養則是主體文化的必要補充并且滲透到其他學科領域,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合作精神和堅強意志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體育作為特殊的世界性語言,逐漸成為大學生交往的最佳手段之一,良好的體育文化素養能使參與者產生自主性、獨立性、積極向上勇于挑戰的精神和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以及公正的態度、集體協作的精神、開朗活潑的性格,進而使大學生得以全面發展。
三、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方法
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首要方法是要轉變人才培養觀念,注重發揮教學主體作用。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廣大的體育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人才教育和培養觀念,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培育觀念應該是面向新生事物急劇涌現的未來、面向開放的世界、面向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化要求,這是要轉換的教育觀念。認識到這個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時代環境,才能夠從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應用現代教育理念指導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培育工作,由此才能夠牢固樹立起新的歷史時期人才培養的質量意識、人才意識,形成教育視野的前瞻性和實踐性,才能夠形成良好融洽的師生觀,才能符合教學實踐活動對于現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的基本需求。人才培養觀念的轉變有助于廣大的體育教師充分展現其施教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發揮其自身主導作用,有助于教與學雙方施教者的教學主體作用,對于發揮大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也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平等的教師與學生關系,創建溫馨、濃郁學術氛圍的教學環境。在此釋然、寬松的求學環境下的求知、施教兩個教學的主體興趣和欲望必然會得以激發,主動學習的環境自然形成,教學相長的學習活動不如穩健的良性循環,能夠極大地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第二個方法是要改革創新,構建新的課程教育體系。傳統的學校體育課程體系注重競技知識而輕視健身能力、注重共性輕視個性、課程模式單一、結構失衡,上述的諸多方面的課程教育體系錯誤的設置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不全面的體育文化素養培養傾向。重新審視和構建結構合理、遠瞻規劃的新課程體系,勢在必行。高校教育管理者應從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和大學生的需要出發,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擴大課程改革的試驗范圍和內容,并大膽借鑒先進經驗。新的課程體系的構建,為全面培養大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提供保障。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第三個方法是要重視大學生課外業余體育活動,開辟高雅的健身休閑場所。工作和學習之余積極投身鍛煉與運動逐漸成為現代快節奏生活的必須,也逐漸成為社會生活的時尚組成,通過鍛煉與運動獲取生活的幸福和快樂,應該成為社會主體的大學生所認可和關注。大學生永遠是時代的主宰者,也是鍛煉與運動成為人生快樂的體驗著,大學生理所應當地成為代表時代先進文化的楷模,成為余暇體育活動中的主流。鑒于這個認識,高校教育管理者應該認識到高校對于大學生的余暇時間中鍛煉與運動的重視欠缺,要自覺修正那種大學生體育活動的自發、無組織的游離狀方式,要充分滿足廣大學生的體育運動需求。要鼓勵大學生立足于校園高雅的健身休閑場所,完成其喜歡的鍛煉與運動,而不必外出校園,光顧社會化健身運動場所。應該發揮高校體育場館設施較齊備和師資的優勢,順應大學生的學習余暇進行鍛煉與運動的休息娛樂趨向,吸引更多的大學生投身鍛煉與運動。
隨著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數量與日俱增,各用人單位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即不僅要求專業高技能,而對非專業技能的人文素養要求也越來越看重。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13年的企業評教反饋中顯示,企業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職業素質要求,以10分為滿分,排在前幾位的依次是團隊精神(9.4)、誠實守信(9.2)、敬業勤奮(9.2)、溝通能力(9.2)和學習能力(9.2)。這些職業素質無不是人文素養的具體體現和實質所在。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則會有高尚的精神情操、豐富的人文情懷和崇高的道德責任感,并可化為精神力量而成為解決問題的內在綜合品質和前進動力。我國著名科學家華羅庚、茅以升、李四光、錢偉長、鄧稼先等均能熟記“四書五經”、《全唐詩》等,正是因為他們具有很高的人文素養,而蘊育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才造就了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因此,不可否認,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與事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它可以成為事業走向成功的催化劑。
1.2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一個國家能否穩定發展并不斷地走向繁榮富強須有主流意識形態既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而能被人們普遍所認同且具有引領作用的核心價值觀的生成,絕不是水上之浮萍,它是根植于歷史長河中不斷孕育而沉淀的沃土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奮斗目標,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層面以及“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個人層面的要求,無不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凝練和寶貴精神財富的集中體現。傳統文化的愛國精神、和諧思想、講誠信、重禮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息息相關。“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因此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核,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它承載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和追求。
1.3繼承傳統美德、凈化社會風氣的必然要求
中國傳統文化講禮儀、倡和諧、守誠信、尚友善、求大同、崇正義、講仁愛,這是中華兒女無論走到哪里都為之自豪的傳統美德。但不可否認,現實中誠信缺失、個人主義、拜金主義、自由主義、崇洋等現象叢生,而很多人將其產生的原因歸結為市場經濟、對外開放帶來的沖擊。雖固然有之,但反思自問,我們有多少人已將自己的傳統美德忘卻并已拋棄?一個民族的良好風尚是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凝聚力,體現在對本民族的認同感,而認同是建立在對事物的了解,對內涵的把握。因為種種原因,人們對傳統文化越來越淡忘,因而何談對它的認同和傳承。忘記過去,就等于背叛,社會存在的道德滑坡、各種不良風氣的存在等,就是對優秀傳統美德的背叛。“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孔子把“禮”作為衡量舉止修養的標準。要想立身處世必須從禮儀開始學習。“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禮記•中庸》)“誠”是事物的根本,沒有誠,就沒有萬事萬物的存在,也就談不上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立足。“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淮南子•氾論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正是有了這些優秀傳統美德,才架起了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橋梁,成為中華民族和文明唯一沒有中斷而屹立于世界的根源所在。傳統文化是財富,維系著我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并成為良好社會風氣的凈化劑和思想道德防線的守護神。
2以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養成的途徑
2.1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養
教師的人文素養不僅包括其在本專業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還包括對本民族積淀的人文精神的理解把握和行為的高尚與否。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是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提升的關鍵。如果教師自身的人文知識匱乏、人文素養低下,學生便難以在他的教育活動中獲得人文精神地提升和熏陶。因此,作為師者,無論從學識還是做人都應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表帥。首先,要言傳身教,以德樹人。要自覺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以良好的師德去熏陶感染和塑造學生。其次,要勤讀書。不斷學習人文科學知識,用豐富的傳統文化等人文知識武裝頭腦,從而具有充沛的思想感情、多元的文化知識結構,要培養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才會游刃有余。再次,要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摒棄糟粕。教師應自覺傳承和弘揚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堅決抵御腐朽落后的思想,并按時代新要求,創新性地將人文素養貫穿于整個學生學業教育的全過程。
2.2加強人文學科課程體系的建設
課程體系是實現育人活動的培養目標和指導思想,它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將構成課程的各個要素進行排列組合,是保障和提高教育目標的依托和關鍵。高職高專院校人文學科相對欠缺,需通過不同課程體系的構建來彌補,特別是“要加強文化基礎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開足、開齊、開好文化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同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相關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比重,各地、各職業院校充分挖掘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第一,開設中國傳統文化選修課,解決高職院校人文學科相對欠缺、學時短等現實問題。可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選課情況,有的放矢的通過經史子集、傳統禮儀、優秀典型歷史人物等的學習“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第二,從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提取與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相貼切的結合點,以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養成。如以“概論”課、“基礎”課的“構建和諧社會”、“繼承愛國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等章節專題內容為載體,通過補充運用傳統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進行拓展,使學生在學習和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第三,各科教師要深刻認識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意義,要深入發掘各類課程中的人文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滲透,自覺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2.3大力開展校內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
文化活動具有凝聚功能、激勵功能、推動功能、認同功能。開展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各種活動,可以創設實實在在的情境,使所弘揚的精神和價值觀從抽象到具體得到激活并創新,從而產生共鳴。大學生思維活躍、精力充沛,熱衷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作為引領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者應適時引導,各部門要大力協同開展以傳統文化與時展相融合的系列主題活動,不斷強化校園傳統文化的氛圍,并以生動、活潑、有趣的形式,如讀書報告會、文化沙龍、論壇、征文比賽、國學知識競賽、詩歌朗誦、書畫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公益勞動等,使大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學到知識。同時感受到了美的享受、無聲的啟迪,潛移默化地升華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精神境界、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也激發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