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7 09:18: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八年級英語下冊第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對于數學課本中出現的概念、性質、定理、法則等知識點,由于其本身具有較高的嚴密性、邏輯性和推理性,因此對這一類知識的閱讀就需要咬文嚼字了,宜對它們的表達方式反復推敲,逐步弄清楚結論成立的條件,準確把握結論的內涵。例如,對于七年級上冊《一元一次方程》中課本提到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需抓住方程是“等式”且“含有未知數”這兩個特點來理解這個概念。再如對于七年級下冊《垂線》中的“在同一平面內,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這一性質時,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規定“有且只有”呢?是什么意思?而“過一點”中的這一個點與“已知直線”有怎樣的位置關系呢?這個位置關系會不會影響這一性質呢?接下來,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推理認證,要讓學生明白:“有且只有”是有的意思而且是具有唯一性的,“點”與“已知直線”的位置關系并不會影響這個性質,即不管這個點是在已知直線上還是在直線外,過這個點都有而且只有唯一的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互相垂直。此外還應提示學生對于課本中加框或者加彩字的內容,也應該細細推敲,因為這些內容也是重點,具有幫助理解、擴展知識等作用。
2. 數學課本的閱讀材料的閱讀
數學課本中出現的閱讀材料的學習內容,它既富有挑戰性又蘊含著豐富的哲理,能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而且非常接近學生認識的發展區,有利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根據這些特點,我們應當深入挖掘其內涵,引導學生開展這些學習內容的探究。
案例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五章出現的觀察與猜想“x2■+p+qx+pq”,它可以作為學生開展數學活動的素材。
教師:(引言)我們知道,在學習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中,從課本第148頁的練習題2這里,可以知道x+px+p=x2■+p+qx+pq,而整式乘法相反方向的變形就是因式分解,故可知x2■+p+qx+pq為x2■+p+qx+pq=x+px+p。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二次項系數、一次項系數與常數項在因式分解中各有什么特點。
最后師生歸納結論:二次項系數為1的二次三項式分解因式時,常數項為其某兩個約數的乘積,而一次項系數恰好為這兩個約數的和。
3. 例題的閱讀
數學課本中的例題絕大部分都是通俗易懂的,隱含著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及數學思想、方法,而且對下一節課的知識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例題的閱讀至關重要。在指導學生閱讀例題時先讓學生仔細審題,分析解題的關鍵步驟并嘗試解題;再讓學生試著用其他方法解題,盡量做到一題多解;最后引導學生總結解題規律,以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
案例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17.2實際問題與反比例函數”,對于例3和例4的內容,鑒于學生在物理學科上還沒學到,對此較為陌生,教師通常都是直接告訴學生這是“杠桿定理”,讓學生記住,然后講例題,這樣學生都較難接受。所以我在講授這節課的內容時先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后再來完成教學任務。
師:同學們,大家都有玩過蹺蹺板嗎?
生:玩過。
師:好玩嗎?
生:好玩。
師:那我們回憶一下玩蹺蹺板的樣子,好嗎?
生:一高一低,一起一落。
師:暖羊羊和美羊羊能在一起玩蹺蹺板嗎?
生:可以(不可以)。學生的回答出現了分歧。
師:既然大家的意見不同,那我們來看看一個視頻吧(暖羊羊和美羊羊在一起開心地玩蹺蹺板)。她們玩的蹺蹺板與我們玩的蹺蹺板有什么不同呀?
生:……(七嘴八舌地回答)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17.2實際問題與反比例函數”,請大家翻開閱讀課本51至53頁的內容。
待學生閱讀完后,教師簡單地將例3、例4的原理講解一遍,并讓學生解決兩道例題所附帶的的問題。
學生經過閱讀課本,發現問題后開始進行組內交流。如果還存在不能理解或者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再對它們加以引導和講解。這樣,學生便可以漸漸地學會如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了,不但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相聯,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 提示與說明的閱讀
數學課本中相關知識或者練習題的后面附有小括號的提示語千萬不可忽視,往往解題的關鍵正是在這里。例如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習題19.2”的練習題16,如果不看后面的提示語,對于這道題學生根本無從下手。這個提示語在這里起到關鍵的作用,從這里學生可以想到用“三角形中位線”這一性質來解決這一難題。
Go for it!(《新目標》)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與美國湯姆森學習出版集團合作編寫的。它以話題為主線,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合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形成一套循序漸進的生活化的學習程序,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采用活動途徑,倡導體驗參與;注重過程評價,促進學生發展;開發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
教師若能靈活運用這套教材,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只教教材,遠遠達不到預期效果。好生吃不飽,基礎薄弱學生只是蜻蜓點水,重點沒掌握。這呼喚當今教師改變傳統的教材觀,改變把教材當作教學的“處方”,迷信教材,按部就班,不敢躍雷池半步。什么是教材觀?教材觀即人們對教材本質及功能的認識,它反映了教材使用者對待教材的態度與方式,它從根本上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方式。
本人作為一線教師認為Go for it!教材表面上,內容較少,部分內容跳躍較大,前后聯系不緊密。這就需要教師采用正確的教材觀對Go for it!教材進行重組,樹立課程意識,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
一、 重組原則:根據本校本班學生實際情況重組教材
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是教學的主體。新課程標準提倡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案例:Singapore、Australia、The United States、Canada、France、The United Kingdom、China、Japan、
教材來源:Go for it!(新目標)七年級(下冊)Unit1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Section A
教材處理思考:國名不僅是重點單詞,也是學生認為較頭痛,難掌握的,較枯燥的單詞。詞匯教學不僅是帶讀,拼讀,更重要是引導學生由意義到文化,由文化到思維,使學生對詞匯學習產生興趣。這樣,不僅鍛煉了思考能力,而且訓練了用英語思考的能力。所以讓學生在初一下學期仍然對英語報有極大興趣,成為我教學設計的“隱性”目標。本人執教基礎較好,以“靜”為主的A班與英語基礎偏弱,以“鬧”為主的B班,學生活潑開朗,喜歡表達自己的觀點。
教材處理方式:根據兩班的實情,刪去了有實無意義的活動Section A 1b(直接在圖上對八個國名畫圈及1b的內容),采用兩種不同方式對教材進行重組。
為激發A班學生的興趣,改用幸運52”形式,增加用英語搶答世界地理常識,如“哪個國家叫做獅城”等。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拓展學生的人文地理常識,符合A班的靜中取鬧。而在B班,則采取形象直觀的卡片,我將八個國家五顏六色的國旗圖案分別畫在卡片上,反面寫上英語單詞。采取學生積極性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課后檢測兩班學習效果,比重組教材前測試成績提高于20%。
二、重組方法
1.增加
案 例: 學習西方文明禮儀。
教材來源:Go for it!(新目標)九年級Unit 12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教材處理思考:當今許多中學生對我國禮儀文化知識缺乏。假設教師為了教教材而教,一上課直接導入西方禮儀,不會給學生大腦帶來沖擊,學生只是被動接受。
教材處理方式:(1)上課前增加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介紹,激發學生好奇心,為下一步對比學習西方見面禮及餐桌禮儀做鋪墊。(2)拓展到別人家中做客禮儀及邀請禮儀,西方送禮禮儀;學生會自主發現中西方禮儀不同,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比中西文化差異的探討,興趣更濃了。(3)為了讓學生靈活應用所學知識,在課后補充拓展了在學校中學生應做到哪些禮儀,經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尊師重教”的思想。達到德育目的。
2.刪減
案 例:學習直接引語與間接引語及賓語從句。
教材來源:Go for it!(新目標)八年級(下)Unit 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教材處理思考: Section A 部分利用電視劇中三個人物Marcia、Lana、Ben、之間相互轉述第三者的話來學習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即賓語從句。我在A班上完課,許多學生普遍反映:三個人物名字太繞口,三人轉述的句子過于枯燥,不知所云,提不起學生想轉述的念頭,只是機械重復連自己都不感興趣的句子,學習效果怎能好呢?學生掌握情況不容樂觀,作為新課標理念下的教師,怎能固守“死”教材呢?《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每位教師“面向全體教師,注重素質教育”,幫助他們建立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處理方式:在另一班教學時,刪除了SectionA全部內容,并改用了模擬家長會,家長會后,用間接引語,轉述語、數、外等老師對某位學生的話,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輕輕松松地掌握了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學會如何轉述第三者的話了。
3.調近類似話題
建議一:教材來源Go for it!七年級(下)
調近方式:把unit 11 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單元調整在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后上。
調近原因:兩單元共同為表示喜好(Preferences or likes or dislikes),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先學喜歡動物的原因,再學喜歡電視節目的原因,對事物進行評價,逐步遞近,加強學生印象。
建議二:教材來源:Go for it!七年級(下)
調近方式:把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調整到Unit 1 Where’s you pen pal from?之后上。
調近原因:先學會Unit 1如何交筆友,詢問筆友的國籍,再來學Unit 7的如何詢問筆友的外貌,前后聯系緊密,方便學生學以致用。
建議三:教材來源:Go for it! 八年級(下)與七年級(下)
調近方式:把八年級(下)最后單元Unit 10 It’s a nice day,isn’t it?學習反意疑問句及日常交際用語―如何與人寒暄,提前到七年級(下)Unit 6 It’s rainning 之后。
調近原因:讓學生在低年級就接觸很實用的一種談話方式,如何與人寒暄;在學完詢問天氣情況之后,立刻學習有關談論天氣的句子。讓學生加深對其理解。
建議四:教材來源:Go for it!七年級(下)Unit I want to be an actor.
調整方式:不按照Section A到Section B從前到后的順序上。直接把Section B 1a 提前與Section A 1a 放在一起教,即一起學習八種職業與學習八個描繪職業的形容詞。
調整原因:突出重點,節省了課時,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結束語
Go for it!教材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表面上看,Go for it!教材內容比較少,比較零碎,但如果教師在把握所教學生特點及Go for it!教材特色,主動積極地對教材進行整合,努力成為課程的創造者和開發者。
參考文獻:
1、實行集體備課,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
眾所周知,備課是教師能否上好課的前提,也是能否迅速提高教學水平的主要環節。我們在備課中做到了兩個吃透,即吃透教材和吃透學生,為了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我們集體備課,做到了六個統一:統一劃分課時;統一確定學習目標;統一自學指導;統一每節課的幾學幾教;統一課堂作業;統一階段評估。
2、科學安排教學課程
我們在備課時,根據自己學生的情況,在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創造性地整合教材,把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組、改、增、刪這樣的整合,整合后的教材調動了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
2.1“調”和“組”指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將相關話題進行整合,使其內容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這個調整可是單元之間的,即單元的先后順序可以調整,如七年級下冊的Unit 8 I’m watching 中華勵志網 TV ,我在看電視,他在讀書,媽媽在做飯等,我們不妨提前學這一單元,因為在生活中,同學們可以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來進行交流,如A問 What are you doing ? B答I’m eating an apple 等。不同的進程也可有不同的安排。上冊書我們提前結束了,當時我們預算到下學期的時間緊張,于是我們在春節前就開始了下冊的教學,當時,同學們已學的筋疲力盡,又復習了兩周,怕引起學生的膩煩心理,我們把下冊書關于動物的第三單元學了,由于孩子們平時就愛看《動物世界》節目,備課時我們找出有關動物的圖片以供課上用,這樣的安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效果確實不錯。
調整也可以是課內的,譬如重新調整和組合某一節中幾個部分的順序,例如: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Section 6中就可把3a、3c、3d放到一塊講和練,講的同時學習其中的新單詞,通過練習單詞引入句型What do you do ?進而引入句型Where do you work ?最后引入What do you want to be ?和 Why do you want to be ?并讓學生寫出自己將來想干什么,這樣集中練習,即鞏固了單詞,又掌握了句型,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一次合作學習的機會,把1b、2a、2b組合到一塊,強化集中訓練聽力,更能提高聽的效率,這樣整合的教材在45分鐘內同學們把單詞輕松掌握了,句型會靈活運用了,聽力也得到了訓練。一節課中,聽、說、讀、寫都能得到充分的訓練,只是須老師課前要備好課,在知識的講解和展示上,要征服學生,課堂確實能達到快樂高效。
2.2“改”、“增”、“刪”也是我們靈活處理教材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如九年級的Unit 6,Section B中要求寫出你最喜歡的樂隊的名字,由于我們班大多數學生沒有他們喜歡的某個樂隊(band),我們就把樂隊改為了演員(actor),這樣也可激發孩子們的興趣。
除整合教材外,我們根據學生的入學基礎和教材特點,統一劃分課時,我們現在的教學,七年級一般是三到四課時,Section A、Section B各一課時,練習與講評是一課時,個別單元難點多時可能要用上四課時。
以七年級下冊Unit 8為例:
第一課時:詞匯課,集中識詞;
第二課時:聽說課,完成Section A和Section B的3b, 要求學生掌握一般過去時態的結構和動詞形式的變化,會從口頭上運用一般過去時態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三課時:讀寫課,完成Section B的3a部分和58頁的Part 3,使學生從聽、說、讀、寫幾方面靈活運用一般過去時態。
八年級上冊我們一般用4課時,下冊由于多了Reading 這一部分,又加了1個課時。
九年級也是用5個課時,第一課時,集中處理單詞,Section A、Section B、Reading各一課時,第5課時,用3——5分鐘把一單元的要點難點和同學們一起系統一下,然后同學們進行靜心做題,最后老師用10—15分鐘精講。
課下同學們參照我們縣編制的學案進行預習、復習、練習,習題稍多時,由老師提前精選而定。目的就是讓老師必須帶著整合的目光去審視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簡中求精,打造高效課堂。
4、建立高效課堂評價標準
引言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個體,受不同家庭、生活經歷、自身能力、認知能力的影響,使得每個學生客觀上都存在一定差異。而這種差異性使得學生學習能力與認知能力都會有所差異,如果在初中英語課堂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勢必會讓一部分學生感到不適應。而分層教學法主要是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級,針對不同層級的學生展開目標設計、講授、提問與任務,進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
一、如何對學生進行分層
課堂分層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能夠對學生有一個充分的理解,這也是實施分層教學模式的前提。只有教師對學生的了解足夠透徹,才能夠合理的將學生分層,進而設計針對性的教學內容。通常情況下,大致將學生分為三個層級,即優(A層級)、中(B層級)、差(C層級)。每節英語課根據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針對性設計不同層次學生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實施教學分層。
二、英語課堂分層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
(一)目標分層
結合初中英語教學大綱,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
A層:達到大綱要求,掌握教材內容,聽、說、讀、寫、全面發展,具備初步寫作和會話能力。
B層:基本達綱,掌握教材重點內容,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
C層:掌握最基礎的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能,具有基本的聽、讀能力,兼顧說、寫。
(二)講授分層
同一個知識點根據A、B、C層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求掌握不同層次的用法。如在講授賓語從句的用法時,教師可先用英語講授一遍其用法,要求A層學生能聽懂。然后教師再用中英文夾雜講解一次(這時只有關鍵語法詞如(object clauses等用英語,其余用中文表達),要求B層學生聽懂。最后用全漢語再講授其用法,要求C層學生聽懂。通過三種不同方式的講解,既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全英語教學的需要,又讓知識點得以鞏固。既滿足了A層學生全體英語教學需要,又滿足了B、C層學生獲得基礎知識的需要。針對A、B、C層學生要求其掌握不同程度的難度、深度和廣度。如下表
A、B、C層學生掌握賓語從句的用法表
(三)操練分層
如講授仁愛版八年級英語下冊Unit5 topic2,sectionC時,對A、B、C層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操練要求。A層:能夠自己設計情景用as…as…和not as(so) …as…自由表達。B層:能夠根據教師提供的情景用as…as…和not as (so) …as…進行表達。C層:能用教師提供的替換詞作機械的替換練習。
(四)提問分層
如上課復習提問仁愛版七年級下冊的有關問路交際用語時:
T:(提問A層學生)Excuse me.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Bank?
S1:…
T:(提問B層學生)Excuse me.Is the library in Xinhua street or in Zhongshan Road?
S2: It’s in Xinhua street.
T:(提問C層學生) Excuse me. Is there a restuant in Zhongshan Road?
S3:Yes ,it is.
T: Thank you.
(五)作業分層
A層:多自學,挖潛能,快速解題,總結規律。
B層:多鼓勵,勤反饋,作業快速批改,互相訂正。
C層:低起點,降難度,作業當天面改,逐題弄清。
三、分層教學實施的效果
分層次教學既有利于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能讓每一位學生找到了合適的學習目標和方向,激發了各層次學生學習英語的欲望和興趣。同時,使得整個課堂的學習競爭氣氛更為濃厚更為活躍,達到保尖、促中、補差的作用。多年來,在英語課教學中,我一直堅持使用分層教學模式,不僅學生的英語成績明顯提高,而且發展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結束語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推進,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化教學需求。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的全面性與有效性,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分層教學能蠐行Ы學生、教學內容、教學設計進行分層,實現因材施教,進而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
【參考文獻】
[1]鄒丹.《初中英語分層次教學情況實驗報告》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初中英語新課標很容易讓人和高效聯系起來,在新課標的實施中已經證明了它的高效性,也很明顯人們在新課標的教學中也獲得一些完成高效課堂的方法。
一、新課標下小組合作學習與高效課堂的關系
新課標的新主要表現在與傳統教學的差異,及區別于和傳統教學形式,新課標要求課堂上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老師作為引導者。這也需要老師與學生之間多進行溝通和交流,老師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英語水平,在整體進行把握的時候也要進行學生差異化的指導。也可以讓學生形成英語學習小組,在小組分配上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性格特點,讓學生們在英語學習中進行討論和思考,相互促進,相互彌補。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新課標下的英語教學不再是停留老師單方面的進行授課,學生在課堂上作為被動者,而是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進行思想的碰撞形成高效的可課堂目標。
二、先課標下豐富的課堂組織與高效課堂的關系
新課標必然要求老師在教學方法上不斷的改變,展現了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和效果性。所以在新課標下 的課堂組織形式要豐富多彩,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比如這節課學習購物,可以設計情景進行表演,讓學生先把教師布置成為小商鋪的形式,在準備一些小道具,學生輪流扮演shopassistant和customer,設計購物時的句型進行演練,再如,再如,八年級下冊第6單元第二部分學習收藏這一課程的時候,讓一位學生扮演TV host,其他學生來介紹自己的收藏品,這樣設置情景的表演,學生會有很大的興趣,參與度也很高。記憶英語單詞是初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難題,是教學中可以使用游戲法,一位學生扮演singer,模仿singer的動作,讓其他學生來猜他模仿的是什么,通過游戲學生們可以更加深刻的記住singer這個單詞,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對單詞進行深層的記憶。所以初中英語課堂豐富的教學方式,對于高效課堂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新課標下注重語言教學與高效課堂的關系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不是單純的為了應付考試,會做英語題目不是新課標的目的,也達不到高效課堂的標準。所以在新課標教學下要把握語言教學。語言教學包含了很多的內容,如,技能,情感,交流,跨文化知識等,所以老師在教學上要有自己的方法。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Unit9 When was he born這一單元的時候,老師要在課前和學生進行交流,看學生喜歡那些名人,然后在課堂上投學生所好,將學生喜歡的幾位名人的圖片在對媒體上進行播放,讓學生們交流自己喜歡的名人的出生時間、職業還有愛好,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還突出了課堂上將學生作為主體的新課標思想。再就是老師在和學生進行語言交流的時候要照顧到每一位學生的基礎,在對學習水平高一點的學生可以問一下主觀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如“If you were the…,what would you doWhy”在對于學習水平弱一些的學生可以將問題簡單化,如,“Do you think it is…Can you tell me about…”老師要注重基礎好的學生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也要幫助基礎弱一些學生能力上的進步。在語法學習上,不能光靠死記硬背,要在運用中總結語法的規律,在語言輸出的階段,要設計靈活的方式,比如,講故事、演話劇、小組表演,讓學生在交流中將語法進行運用和記憶。在新課標下的英語語言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運用能力,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高效的課堂。
四、新課標下運用多媒體教學與高效課堂的關系
在以往的教材中主要是與現實社會脫節的內容,新課教材的內容上進行了根本的高效化,緊貼現實,讓學生在學習到知識后可以在生活中的到很好的實踐,但是教材上內容總還是有限的,表現形式上也比較單一,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我們要結合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將內容進行全面的理解。在結合聲音、圖上、文字多元化的教學上,可以讓英語課堂更加的生動形象,將英語抽象的語境在多媒體教學中得到具體的實現,而且這種視聽化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更有熱情。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教學對實現高效課堂有非常好的輔助效果。
結束語:總而言之,所謂的高效課堂,就是教學的最大化體現,我們提出高校課堂是需要引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去研究教學規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新課標的開展就非常明顯的體現的高效課堂這一點,老師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會不斷的將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材觀點進行改變,在實踐中總結出課堂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上更有積極性和思維性。老師通過對新課標不斷的反思再結合教學上的方式不斷的提高教學的高效,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
作者簡介:劉亞男。女.本科畢業.農安縣伏龍泉鎮中學英語教師。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3-0180-01
俗話說,學以思為始,而思又以疑做源。無疑便無思,無思則學難成。對于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提問來說,它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紕漏。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只增不少,卻沒起到任何好的效果。其提問成為一種形式,而學生上行下效,不疑不思,只是一味的應付。例如有些教師常常以“Who can? Anybody try!”、““Be quick,please!”等形式向學生發問,學生也只是不經大腦,一味地以“yes”或“no”作為回答,顯然這并不能引發學生英語言語活動的進行。因此,教師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的過程中,要以學生自身的認知、心理生理、思維等方面為落腳點,以實現提問的價值性。
一、以遵循學生認知特點為落點,有效提問
課堂提問所面向的群體是學生,所以,教師要在學生自身的認知的基礎上設置問題,考慮到學生自身的認知特點,并予以遵循,以其作為提問的出發點,進行有效提問。由此,學生的身心才能在合適、并與之相符的環境中發展。可以說,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而對于教師而言,要看到學生個體存在的差異性,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探究廣度,讓學生群體都有參與提問的可能性。
例如,在教學新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1Reading“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這一部分教學內容時,我設計了以下一組提問:
What can a robot do in the science fiction movies?
What are scientists trying to do for robots?
Will the robots do the same thing as a person?
What will the robots be like?
Is it good for us to have robots in the future?
How will the world be different in 50 years?
在這一組提問的六個問題中,第1、2個問題是屬于理解層次的,課堂上讓英語水平比較差的同學來回答;第3、4個問題是屬于分析層次的,課堂上讓英語水平中等的學生來回答;第5、6個問題是屬于綜合層次的,課堂上讓英語水平較高的同學來回答。這樣的提問設置是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實現的,它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相符,使其得到自身相應的發展。
二、以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為落點,有效提問
興趣是學習積極性產生的土壤,沒有興趣,學習活動就無法正常的進行。對于英語的學習來說也是如此,沒有興趣的投入,便沒有學習效率的輸出。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善于轉化視角,要從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增加問題的趣味性,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趣問”,這樣,才能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參與度,給學生創設英語語言實踐的情境。
好玩、好奇、強烈的自尊心是初中生顯著的心理特點。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上,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以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不能以偏、難、怪的問題為難學生,而應該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新穎、具有趣味性的問題,這樣,才能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以積極的學習熱情投入到英語學習中來。例如,新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是要讓學生掌握一些表示地點的名詞“post office,restaurant,bank,supermarket…”以及如“next to, near, between”等表示方位的介詞和短語。那對于起引導作用的教師來說,該怎樣使這兩項內容聯袂起來,并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呢?課前,我讓學生先去制作一些表示地點名詞的小卡片,課堂上,我讓學生利用這一些小卡片創設英語對話的情境,并通過富有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英語語言實踐活動。在教師有效提問下,同學們應用關于地點及方位的句型進行對話。這一提問方式以遵循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為落腳點,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從而使他們滿載激情地投入到有效的學習中。
三、以遵循學生的思維特點為落點,有效提問
何為有效提問?它應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方向,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在思維的激發下,進行有效學習的教學模式。可以說,“學貴有疑”,疑是在思考的前提下產生的。所以,教師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其提問的設計一定要以遵循學生自身的思維特點為落點,引發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思考,從而邁向學的頂峰。
如“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這一課,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Why do people go traveling ? This weekend several foreign friends of mine are coming to visit places of interest in China,where would you like them to go? Why? 這三個問題是具有梯度的,同時他是具有開放性的,在以上三個問題中,前面兩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經過一定的思考就能夠回答,而第三個問題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學生要根據自己的體驗進行想象才能回答,從而使新舊知識自然地銜接起來,因此,能夠有效地促進全體學生的積極思考。課堂上,學生利用自己以前學過的詞組,并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針對這三個問題進行了回答。這樣,學生通過思考總結出了這樣的結論:有的人外出旅行是為了游覽名勝,有的是為了放松消遣,有的為了購物,有的可能是探親訪友。
可見,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設計具有一定梯度的問題,能夠讓學生以原有的思維起點出發,根據課文內容進行有效的思考,有效的思維,從而進行有意義的英語文本對話,在這個過程中促進英語語感的培養,提高英語水平及思維能力。
基于課堂提問的重要性,在新課程下,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思維特點設計有意義的提問,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提問本身應有的價值功能,學生才能在英語課堂上進行有意義的文本對話,從而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葛衛華.摭談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興趣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09(02).
[2]周彩云.怎樣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J].《山西教育》,2009(06).
關鍵詞 初中英語;教師;學生;角色;作用
教師為了不教,授之以漁才是教學的根本之策。縱觀近幾年以來各地的英語教學經驗,都體現了“以學生學習需要為根本先學后教”的特點。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發揮他們主體能動性作用和地位,能有助于緩和課堂教學的緊張氛圍,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學習情境中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該種方法運用能使得教師由全程包辦轉化為學生學習的觀眾、指導者,讓學生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愉快地表演精彩節目。
一、創設活潑情境讓學生走上舞臺盡情展示
言為心聲,情由境出。教師退居課堂上的主宰角色,讓學生激情展示自己的語言學習才華,能使得課程教學更具有人文性和情趣性。為學生搭建自由快樂的平臺,讓他們有屬于自己學習安全空間的載體,更能激活他們的潛能。
以生動活潑的情境創設為載體,突出自由化、情趣性和豐富性,讓學生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融入課堂,幫助他們消除學習的緊張心理。創設民主、平等、和諧情境,讓每一位同學都能感受到課堂愉悅的氛圍,激活他們的內生動力和潛能;多給學生提供支持和服務,為他們準備相關的學習背景資料、學習道具、媒體設備等,豐富課堂教學情境;關注學生的差異化,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幫助他們在主動嘗試中主動歸納自己的思想和方法,深化理解感知。
活潑情境創設能使得學生享有更多自由學習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在大膽嘗試中主動融入課堂。在譯林版八年級上冊Unit1 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親身經歷,按照“Who is your best friend?”和“What do you learn from your good friend?”引導學生進行自由演講,幫助他們更好激活自身的學習潛能,鼓勵他們大膽嘗試表達。教師在學生表達過程中,多以觀眾的身份來給他們鼓掌,讓他們在展示的過程中加深理解運用。
二、嘗試互動交流讓學生享有自由探究機會
英語交際性需要學生在學習中多交流,在探究過程中不斷發現新問題,增強互動交流運用能力。通過互動交流來讓學生增強認知體驗,能使得學生在彼此合作的過程中形成團隊學習精神,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也更加輕松,有助于提高教學有效性。
互動交流模式運用能使得學生在實踐運用中,帶著問題主動交流,帶著質疑主動探究,讓課堂成為他們議論紛紛的樂園。教師在運用中,根據學生學習差異創設豐富的學習任務,突出層次性和導向性,讓他們在深入思考感悟的過程中主動探究;多鼓勵學生在同伴交流、小組討論、角色對話、師生溝通等表達中,大膽提出自己的意見和主張,讓他們有自由表達的權利;多融入學生的互動交流,參與他們的討論,指導他們靈活運用語言知識。教師從臺前走向臺下,不進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更能夠在他們自由探究的過程中更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方法。
學生的積極交流,能使得他們將識記轉化為表達運用,使得語言信息由儲存轉化為解碼運用,幫助他們走出啞巴英語的困境。在八年級下冊Unit 6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閱讀教學中,可建議學生運用同伴交流形式,圍繞“What do you want to say with ORBIS doctor?”進行表達,幫助他們深化語篇整體理解。在此基礎上,可建議學生“What do you think of ORBIS doctor?”和“What do we should learn from ORBIS doctor?”進行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將理解轉化表達運用,幫助他們在主動交流中積累語言知識和提高語用技能。
三、運用形成評價讓學生增強學習信心激情
掌聲和喝彩是教師送給學生最好的禮物。英語課程倡導在教學過程中用激勵評價,讓學生在語言知識技能行程中發現自己的精彩和進步,更利于活躍課堂教學。形成激勵評價運用,讓學生在感受多方全面評價中更好總結反思自己。
改變傳統重結果評價模式,多引導學生在自我歸納的基礎上主動調整學習思維方法,更深受他們的青睞。教師可指導學生學會同伴互評、小組點評等方式,鼓勵他們多從其他同學的經驗中汲取成功之處;教師多指導學生在相互評價中主動發現問題,讓學生在自我學習、主動反思的過程中提高綜合學習運用能力。這樣的模式運用,能使得學生客觀全面了解自己,增強學習信心動力。
如上所述,教師退后一步其實就是將學生推向課堂教學前沿,讓他們在暢所欲言的過程中自覺主動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設和諧情境、激活學生學習主體能動潛能,鼓勵他們在彼此互動交流中將學習認知感悟主動講出來,培養他們積極探索和積極合作學習精神,提高英語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3年)[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第3版
在本文看來,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第一步便是設置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是因為,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是學生邁出第一步的一個重要前提。在傳統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對枯燥無味的英語課堂非常厭煩,甚至經常會不交英語作業,(下轉第26頁)
(上接第25頁)
上課不認真聽講等等。試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怎么可能主動地進行自我學習,自主探究,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又怎么會得到提高。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并幫助他們逐漸養成這樣的好習慣,教師必須首先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刺激他們的內部學習動力。其中,設置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便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在設置這些活動時,教師必須考慮某一個年齡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并能夠真正地深入學生的生活,了解他們的興趣,并在設置這些課堂活動時有效地將課堂任務與學生興趣結合起來。同時,在設置這些課堂活動時,教師還必須注意所設置的活動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太難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他們不愿意積極地參與進來,而過于簡單也無法有效地激起學生的積極性。除此之外,對于中學生而言,特別是對于那些初中階段的學生,教師所設置的課堂活動也不能是一成不變的,而應該隨著不同的課型和不同的難度有所變化,如進行歌曲教學,故事教學,視頻教學,比賽教學等等,這樣,才能有效激發起所有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能夠為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在講解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Traveling時,為了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愿意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教師可以指導同學們在課前每人準備一些自己曾經在旅游時拍的一些照片,并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在展示的過程中,同學們還應該用本單元所學過的目標語言來描述這次旅行經歷以及自己在旅行中的感受。具體來看,教師可以這樣指導學生:“Boys and girls, before this class, you are required to prepare some photos taken when you are in travel. Then, in the class, you will present these pictures to your classmates. Certainly, when you present, you should also describe your own traveling experiences and your feelings with the words and sentence patterns we have learned in this unit.”
第二,教師努力“簡政放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進行自主學習的機會。
在本文看來,為了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進行自主學習的機會是必經環節。這是因為,任何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實踐活動中進行不斷地磨礪。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努力學會“簡政放權”,把更多的思考問題的機會,探究問題的機會,自我探索的機會留給學生,從而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進行自主學習的機會。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如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教師必須努力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不能認為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才更正確,更全面,而應該努力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大膽地進行“簡政放權”。第二,教師還必須注意在“簡政放權”時,教師所留給學生的任務的難度不能過大,否則會在剛開始便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另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教師所給學生提供的自主學習的任務難度也必須是由易到難,這樣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第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拓展思路,不能簡單地認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內容僅僅包括書本上的那些知識。反之,教師應該樹立宏觀地“學習”觀,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僅包括學習課本中的內容,還包括學習如何在課堂中互幫互助,如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如何進行高效地課堂展示等等。比如,在講解由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Friends中的詞匯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同學們對所學過的詞匯進行總結。但是,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進行自行總結,并由學生進行記憶的話,將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沒有為學生提供了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探究的機會。反之,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的方式,為他們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
第三,有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4
一、引言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從廣義上講,提問是指有任何詢問功能的句子,更確切地說,課堂提問是指教學提示或“傳遞所學內容原理的刺激或他們該做什么和如何做的指示”。因此,如何優化設計問題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二、初中英語閱讀課中教師設問的不良傾向
課堂提問是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也是最富影響力的教學藝術。有研究表明,在學校的各科教學中,英語閱讀課堂提問無論是提問頻率還是提問人次都多于或高于其他學科。課堂提問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課堂內容的優化,課堂結構的連貫,師生互動的有效性,學生較高級思維能力即評判性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但是在日常教學中很多教師還存在著設問的不良傾向,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設問不簡潔明了,不能激發學生興趣
生動、有趣的問題能豐富文本信息,幫助學生預測文章內容,但過多課外的圖片、名人故事、短文等用來呈現新單詞、新詞匯、新句型,會導致學生不能迅速而自然地投入到閱讀材料的學習,因此在導入部分,語言越簡潔,問題越直接越好。
2. 設問難度不恰當,不能很好地建立學生自信心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圍繞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展開的教學設計才是有效的。但是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學習習慣、興趣愛好,因此如果教師不能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實際水平,就不能關注設問的難度、深度、廣度和維度,問題不是太難就是過于簡單,學生難以或者不愿意回答,結果會嚴重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挫敗學習的自信心。
3. 設問的作用不顯著,不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的
教師一個好的設問應該是讓學生能清楚地知道思考的角度,回答的方式和評價的標準。但現實課堂中經常會有教師使用過于開放的問題,諸如“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tory?” “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story ?”等來設問,學生不知如何準確作答或者僅僅只是隨便作答,而答案往往也比較松散細碎,思維不夠縝密;或者由于教師在設問時對要求不明確,在學生回答完一個問題后,又不斷疊加問題或不斷追加要求,這必然會打斷學生連貫的一個思維過程,與最初設問的目的也相距甚遠。
4. 設問過于細化,不能圍繞文本的主體信息
現在的中考閱讀理解題型中,越來越重視學生對文本閱讀的綜合歸納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師在幫助學生梳理文本信息的過程中,往往會設計很多細節性的問題,將簡單的信息復雜化,而對于可以重點解讀,深入挖掘的信息又輕描淡寫,把復雜的信息簡單化。課堂中這樣的設問只會讓學生關注到細枝末節,而忽略掉文本的主體信息。
三、基于思維活動層次的問題設計
閱讀是一種交際的信息加工過程,其實質是一系列復雜的思維活動。語言與思維相互依存,共同發展。語言的發展水平標志著思維的發展水平,就本質而言,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思維訓練的過程。在構建學科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關注學生思維發展,教會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的能力是構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點內容。
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 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領域》一書中,他明確地對有關知識的回憶或再認,理解能力或理智技能的教育目標進行了分類。在他研究的基礎上,2001年安德森又將教育目標分成兩個維度,其中一個為認知過程維度,按復雜程度不斷加強順序,依次為記憶(識別、回憶)、理解(解釋、舉例、分類、總結、推斷、比較、說明)、應用(執行、實施)、分析(區別、組織、歸隱)、評價(檢查、評估)和創造(產生、計劃、生成)。
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學和安德森的認知過程維度對教師課堂中設計問題有重大的啟示作用。所提問題可以從簡單逐漸發展到復雜,可以按學習目標的要求,分層次提出問題,而閱讀過程中讀者的思維也是一個由較低層次(記憶、理解)向較高層次(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發展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中設計的問題就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思維工具,因此基于學生思維活動層次的特點而設計的問題是形成并發展學生較高級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課堂實例
鑒于現實教學中種種設問的不良傾向,基于學生思維活動層次的特點,并結合人教版八年級下Unit8 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 (SectionA 3a-3c)為例做一闡述。
本單元的主題是文學與音樂,該課例是閱讀課的教學。由于涉及的文本屬于英美小說,對于中國初中生而言可能并不熟悉,因此將文本的主要內容、人物和事件的發展關系用戲劇場景的視覺表象形式生動、清晰地展示給學生。閱讀文章改編自Robinson Crusoe,整篇文章分為三幕,即Scene1--Left Behind on a Lonely Island, Scene2―Struggle Against Hard Life, Scene3---Look For Friends.
首先,整堂課以brainstorm形式進行導入,學生通過討論回答問題What do we need to survive on the island,以此激活舊知,引入主題。
接著,教師設問What are the things on the sand? What did Robinson eat and where did he live?等這幾個展示型問題的設計處理了文本中可能會出現的生詞障礙,并且還只是停留在認知和理解的層次,所以回答者幾乎全部依賴于文本信息。英語學科薄弱的學生也能積極主動參與問題的回答,教師也能及時地關注到學生對文本信息的掌握程度。這樣,通過師生互動形式,基本能完成閱讀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 即read the lines。考慮到文本中運用了大量的現在完成時的語法知識,通過設計問題What has Robinson done to get things on the island? 并通過完成句子的形式1. He ____ animals and birds for food.2. He ____ to grow fruit and vegetables. (keys: 1. has killed 2. has learned )讓學生在篇章中感知理解語法,而不是以往的單純的語法知識點講解,同時加深了對文本細節信息的印象。
其次,為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也遵循思維活動的層次特點,設問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does Friday probably say to Robinson in the picture? 該參閱性問題從文本內容的空白點進行設計,借助配圖,目的在于拓展文本內涵,彰顯文本特征。它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記憶層面,更要學會分析作者字里行間蘊含的信息。學生通過文本的閱讀和信息的梳理后,可以逐步體會read between the lines 而形成自己的想法,慢慢減少對文本的依賴程度,而教師對于學生問答的預知度也將遠遠低于展示型問題。
再次,在該閱讀課的讀后環節中,基于學生情感的共鳴點設計了兩個評估性問題,內化內容思想,發展心智思維,即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him to survive on the island for so many years? What spirit does Robinson have? 同時,閱讀課教學的另一個核心任務read beyond the lines也在學生思考回答評估性問題的過程中得以完成。
最后,通過全方位的多維度的文本解讀,要求學生運用英語思維的能力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即小組討論提供一些Tips for surviving on an island, 學生運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儲備和本堂課學到的一些生存技能,集思廣益,相信可以歸納總結出幾條荒島生存的小貼士。
五、結束語
問題,作為“腳手架”,是啟發學生閱讀過程中思維的工具,這就需要教師認真研讀和分析文本,梳理語篇主題意義;關注并遵循學生思維活動層次的特點,優化設計課堂提問,在幫助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整合語言知識學習和語言技能發展,培養思維品質和語言學習能力,盡量避免因為閱讀課中設問的不良傾向而失去應有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金傳寶. 1997. 美國關于教師發問技巧的研究綜述[J]. 外國中小學教育, (03):5-8
2. Lorin W. Anderson. 2009年.《布R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一、現狀分析
隨著“減負增效”理念的不斷深入,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既要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又要讓學生較好地理解英語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教師只有把握住有效的課堂時間,在單位時間內提高教學質量,才能真正做到“減負”。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英語教師需要摒棄過去那種陳舊的教學模式,在中學英語教材與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整合上下功夫,更新教學觀念,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嘗試,在實際教學中利用模塊整合教學法來實踐于英語課堂教學中,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目前常見的幾種整合模式有:華南師范大學李克東教授提出的“3L”整合模式[1];北京師范大學劉儒德博士提出的“五階段”[2];北京師范大學的馬寧、余勝泉對“整合”模式進行的三個階段十個層次的劃分等[3];此外還有其他廣大中小學教師根據自身的實踐經驗對“整合”模式的類型一些摸索和總結。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活動為中心,突出有效的教學原則,整合多元化學習方式,利用模塊整合教學法實踐于英語課堂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本文主要內容是筆者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談談模塊整合教學法在英語課堂實踐中的運用。
二、英語課堂教學整合模式探討
無論如何整合教學內容,我們的真正目標都只有一個,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以支持其終身學習。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從實際出發,在學生掌握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筆者經過實際教學實踐,在模塊整合教學課堂中初步運用了以下教學思路模式,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2.1準備部分
2.2.1 研究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的基礎,通常是對已有教材進行研究與挖掘,可以從英語課堂教學入手。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學科進度、教學狀況等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重組。例如初三復習階段,學生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時間緊,任務重。在進行復習時要求教師要有高超的復習技巧,認真分析近年來的中考試卷,研究考點、命題方向。同時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優化設計,科學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解題技能。筆者仔細分析cloze tests 題型的共同特點,對杭州市三大中考題型:單詞拼寫、完形填空以及選詞填空有效整合,并以此類題型為一個整體模塊進行實際教學,探索解題思路,培養學生解題技能。
2.1.2制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制定通常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技能上可針對不同的課型分別制定,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目標則應體現出培養學生哪方面的素養,通過什么方法來實現等。教學目標決定了一節課的總體方向和要解決的問題。如在設計《skills of cloze test》一課時,筆者利用英語模塊復習法的教學原理,緊扣杭州市中考命題思路,將詞、句和語篇進行了有機地整合,其課堂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處理此類問題的解題技巧,讓學生在實際訓練中靈活運用。因此筆者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我
2.2實施部分
2.2.1找準契合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了學習任務后,在教學時,如何適時地找準各教學內容之間的契合點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說它是整個模塊整合法是否能夠在實際教學中有效運用的關鍵所在。案例一:《skills of cloze test》一課中正是結合了三大題型共同的解題技巧,即對空缺詞詞性的有效預測及對詞性的判斷,并利用句子所給的關鍵信息,語法規則,邏輯推理和常識,以及特定的語境來解題。通過分析,總結,歸納來培養學生的解題技能。
[案例片段1]
在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找到各教學內容之間的契合點是要靠教師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和探索精神不斷嘗試的。如案例二:形容詞和副詞《Adjectives and Adverbs》的復習教學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副詞的主要作用是對動詞、形容詞、副詞的修飾,形容詞的作用是修飾名詞。其共同點都是在起修飾作用。尤其是形容詞和副詞之間的相互轉換,以及比較級和最高級的用法。結合近幾年來的教學實踐,引入模塊手段進行教學,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掌握這類詞匯的用法。
[案例片段2]
形容詞和副詞的整合教學,利用詞匯教學原理,節選各類中考的經典題型,全面整合復習這兩類詞匯的用法,讓學生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2.2.2積極引導學生思考
本環節是這類課堂目標是否達成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從簡單的重復、機械化的完成任務中解放出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就必須要積極引導學生對任務的思考: 我要做什么?我為什么要做?我要怎么做?教師要不斷引導,打開學生的思維。只有培養學生能夠自主獨立解決這三個問題,才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對單詞拼寫題非常容易失分,基礎弱的看懂了句子,在茫茫詞海中卻想不到這個詞,好不容易想到了該詞,實際填寫中又由于自身知識能力的欠缺而沒用使用詞的適當形式。例如:My h_____ are reading, singing and dancing.會做的學生往往也會填hobby而不是正確形式hobbies,學生往往不注意后面be動詞的形式are,審題是不注意在句子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信息提示,導致在考試中失分嚴重。在案例《skills of cloze test》一課中,筆者就設計了Sentence Cloze Test這個環節。從對空缺詞詞性的判斷,尋找所給的關鍵信息,等多種渠道培養學生分析,觀察以及解題能力。
[案例片段3]
2.2.3及時進行總結
總結是對教學內容的回顧和提煉。總結的內容除了知識內容之外,主要還應對學習過程與方法進行總結。總結過程中應盡可能將總結的結果可視化,可使用黑板或幻燈等一些常規手段。總結的結論不應唯一化,學生的各種經驗、想法等,都應予以正確的引導使其規范,從而引起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全面提升。案例《skills of cloze test》基本課堂模式可總結如下:
本案例教學總結:本課利用英語模塊復習法的教學原理,緊扣杭州市中考命題思路,將詞、句和語篇進行了有機地整合,通過篩選各類中考試卷樣題(包括單詞拼寫、完形填空以及選詞填空)樸實、真實、扎實地演繹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輔之于學生題型之間存在共性的解題技巧和有效復習方法,巧妙的把相對獨立但又相互依存的模塊內容有效整合。從而使學生脫離以往解決類似題目時,沒有思路或容易出錯,使知識內化成為學生能力,學以致用。從本案例來看,每個步驟學生都在教師不斷的引導下,點撥思路并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讓學生慢慢享受解題的過程,在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中體驗著成功的喜悅。
2.3拓展部分
2.3.1展示交流評價
展示交流評價階段是學習者對本次學習的回顧與交流。展示的內容一般為學生作品。交流的雙方可以是師生之間或者生生之間,以生生交流為主。交流的內容應包括學生學習對象、技能、方法以及思考過程。評價對象以方法和思考過程為主,評價量規可由學生自行討論制定,重視學習的過程。例如:案例三:閱讀課與寫作課的有效整合。整堂課的主要步驟是:閱讀理解――討論話題――選擇立場――寫作訓練――評價交流――成果展示。
[案例片段4]
新課標《Go for it 》每個單元的話題選材緊扣生活,貼近實際,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活動空間,教師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閱讀與寫作的有效整合,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如在處理九年級(上)教材第三單元第22頁section B 3a閱讀文章之后,緊跟閱讀材料中的話題之一,“Do you agree to wear school uniforms ?”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英語寫作教學。
學生們發言積極踴躍,好的句子可以說是接二連三,在表達自己見解時基本用上了前面的詞語。接下來教師即興設置了一道作文題: As you know, in many schools, students should wear school uniforms , some students like them, but some students don’t want to wear them because they think they’re ugly and uncomfortable. Now please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is.(字數在60-70字左右.) 老師在黑板上給出如下示范表格
挑了三篇學生的范文(分別是基礎較弱的,中等的,較好的學生)在幻燈機上當場集體反饋,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范文如下:
作文1點評:字數達標, 語言達意, 亮點是用反問的方式提出假設,進而引出對方觀點的表述,但最終轉折表達自己的觀點是贊成穿校服的,同時也引出學校制度必須遵守的德育教育。
作文2點評: 這個學生非常聰明,很會利用書上剛學會的詞和句,如劃線部分,語句之間的連接比較自然.他的觀點非常鮮明,開門見山,持反對意見表達自己的想法,特別是最后一句很有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作文3點評: 本篇作文出自基礎較好的同學,語言內容明顯豐富一些,特別是能夠靈活掌握一些連接詞的用法,如劃線部分,這點對基礎較好的同學來說作文要想得高分是非常關鍵的,教師在平時的訓練中也要有意識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本堂課例是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寫作訓練,兩塊內容有效整合,讓學生在掌握已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在實際的寫作中得到較好的運用。尤其是基礎較弱的學生會適當模仿運用閱讀中有效的句子,為自己的寫作服務,適當的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尤其教師是在課堂上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對學習成果互相檢查,互相學習的有效平臺,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就感。
2.3.2發現新的問題
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該問題可以是與本課內容相關的,也可以是與本課學習方法相關的,或者學習過程中想到的其他問題。教師學生共同對問題進行討論,可以從中確定之后的學習內容。在上節課中,學習基礎較弱的學生無疑是能體驗一回成功的喜悅,如學生陳侃,平時考試作文基本不得分,最多時候也只能得兩三分的那種,但在本案當中他能學會模仿閱讀篇章的一些好詞好句,然后運用自己有限的學習能力,初步掌握了基于閱讀的寫作課的一些收獲。以下是他個人在本堂課中的寫作收獲:
(教師個人點評:語言尚通順,基本達意,知道把書上的句子拿來用,這點很好。交流完之后,我及時的肯定了他的進步)。但是新的問題是,如果換一個寫作話題的話,對他們來說要用不同的詞句,重新組織語言,那又將是一種全新的挑戰,所以作為一線教師,要不斷的發現問題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有效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
三、整合模式的優勢
3.1對學生產生的作用
3.1.1改變了以往學生學習過程的被動性
在以往的教學中,為了課堂的知識和技能目標,教師和學生往往都不得不直奔主題,無法細細品嘗享受學習的過程。在此模式中,課堂學習目標就是學習者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思考,在思考過程中完成了課堂教學目標,享受了教學過程。比如說案例《skills of cloze test》中,學生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引發積極的思考:本節課我要學什么――cloze test題型的解題技能;我為什么要做――提高解題能力,提高成績;我要怎么做――通過學習、思考、訓練、總結、歸納。學生在不斷的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又如在案例《Do you agree to wear school uniforms?》基于閱讀的寫作課中,同學們積極踴躍的主動發言,充分說明了學生個體學習的主動性。
3.1.2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在經過這樣的技能訓練以后,學生逐漸開始不再簡單模仿、完成任務,而開始獨立思考,在每個教學階段都在老師啟發式引導過程中學會開動腦經,積極思考并根據所學技能跟同學進行交流經驗,形成一定的思維碰撞,使所學知識得到有效的運用。例如在案例《skills of cloze test》中,在整堂課中教師不斷的提問,學生不斷的觀察、思考,不斷的挑戰自我,從而獲取知識和技能。經過這樣的技巧訓練以后,學生可能會在下次遇到相似的問題如在單詞拼寫題,完形填空,選詞填空等題型中運用已學的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思考: What’s my opinion about this idea?然后積極踴躍的各抒己見,學習個體的發散性思維得到了充分地引導和淋漓盡致地發揮。
3.2對教師產生的影響
此模式要求,能適時引導學生思考,能協助學生討論探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伴隨著學習者學習能力提高的就是教師自身的素養。在研究此類課堂的初期,由于自身素質的欠缺,感覺此類模塊整合課無從著手,但經過幾次嘗試以后發現:只要我們平時多點時間去研究,去觀察,去思考,去實踐,那么你就有新的啟迪。把系統的知識通過模塊整合來處理,學生所習得的知識就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做一個有心人,善于發現日常教學中整合的契機,并在實際教學中加以運用。筆者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發現我們的Go For It 教材還有很多可以整合的案例。比如,對教材話題的整合:例如 “problem” 話題在教材八年級上冊Unit2 What’s the matter?和八年級下冊Unit 2 What should I do ?都有涉及;教師可以就problem所涉及的語言信息作整合,重組語言項目,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更加完整,更有體系,而且這樣的語言訓練既來源書本又高出書本。教師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整合,不應僅僅局限于某一個知識點,而應立足于整體,可以拓展到一個單元、一冊書,乃至整個中學英語教學內容,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充分發揮整體結構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