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2 12:55:2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端午的鴨蛋教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學校傳統節日活動策劃(端午節)一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幼兒園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現將端午節期間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系列活動方案制定如下:
[活動目標]
1. 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于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活動內容]
(一)知識分享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二)學習端午節的兒歌。
(三)動手操作
各班開展包粽子,制作荷包、編制五彩線等活動。
(四)區角創設:
1. 科學角:投放艾草和菖蒲。陳列不同造型的荷包(香袋)。
2. 美工角:放臵制作荷包、五彩線、和制作粽子的材料。張貼賽龍舟的圖片,屈原的圖片等。
3. 閱讀角: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五)家長工作: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 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4. 參加班級的包粽子等活動。
[活動過程及時間安排]
(一)活動準備工作
1. XX月XX日(周X)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 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鴨蛋等過節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事先準備好通知條,發給家長)
(二)xx月xx日—xx日區角創設。
(三)xx月xx日知識學習: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了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四)xx月xx日,學前班包粽子,大班做荷包,中班折荷包,小班編五彩線。
(五)xx月xx日,品嘗粽子,掛荷包,帶五彩線,學習兒歌。
附:家長通知條、兒歌資料、活動教案、溫馨提示。
尊敬的各位家長你們好:
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即將來臨:為了增進小朋友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習俗,從小培養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情感,請各位家長:首先跟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其次帶孩子購買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鴨蛋、五彩線等過節物品。感受節日氣氛。第三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謝謝家長的配合,并提前祝愿小朋友、家長端午節快樂!
xx幼兒園
20xx年x月x日
學校傳統節日活動策劃(端午節)二
活動四:折紙粽
主要涉及領域:藝術
【活動目標】
1、探索折紙粽的方法,嘗試用長條紙通過反復折疊的方法制作粽子。
2、在共同布置環境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
【活動準備】
1、各色長條紙若干。
2、已經折好的大紙粽。
3、折紙粽步驟圖。
【活動過程】
1、觀察大紙粽,激發折紙粽的興趣。
2、探索折紙粽的方法。 (1)猜測紙粽的制作方法。 (2)展開紙粽,觀察折痕,討論折紙粽的方法。 (3)借助步驟圖,整理折紙粽的經驗。
3、折疊紙粽。(引導幼兒在遇到困難時,通過看圖示、觀察小朋友制作等方法來幫助解決問題。)
4、將幼兒制作的紙粽用針、線串在一起,布置環境,體驗成功的快樂。
學校傳統節日活動策劃(端午節)三
一、活動背景
讓學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節里各種各樣的風俗習慣,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這節日的淵源,形成,民間各種不同的慶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載的中國所獨有的文化內涵,以此來體驗的意義;體會班級就是一個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級大家庭的成員,應該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增強學生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同時通過這次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核,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青少年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讓節日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與幸福。
二、活動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
2. 通過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體會家庭歡樂、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過對節日的了解使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特點。
4.培養學生搜集,整理,比較,分析和運用資料的能力以及語言概括和表達能力。
三、活動時間
端午節前兩天
四、活動準備
1、將學生分為4組,分課題收集世界各地端午節的節日和風俗習慣,以及端午的相關資料。
五、活動方案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
1、搜集有關端午節的名稱、由來、端午節的傳說故事等等。
2、調查訪問身邊的長輩,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3、端午節故事演講。
第二階段:以班會形式進入活動
1、情境導入
激情朗誦有關端午節詩歌
2、進入活動主題,交流感悟
第一主題:話說端午
1、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2、端午節的傳說與民間故事
3、端午詩詞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題:端午實踐活動
粽子、香袋
1、感受粽子的香甜和香袋的美。
2、學習用折紙做的五彩粽。
3、體驗勞動和分享的樂趣。
4、設計別致、精美的粽子。隊員們每年是怎樣過端午的呢?(隊員講出各種賀端午的民俗活動)
引出——賽龍舟,端午食粽。
5、舉辦食粽宴
師:端午節,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粽子?往年你和誰一起吃?
師:你吃的粽子是買的呢,還是別人送的?誰送的?(是買的,也有送的;是媽媽送給奶奶的,也有小姨送姥姥的……)
師:為什么要送粽子?
A、師給隊員送粽子并送上祝福的話;粽子該是投入大海的,因為你的胸懷像大海一樣的寬廣,別忘了給自己投一個粽子!祝端午節快樂!
B、隊員相互送粽子;
C、鼓勵那些不愿意把自己的粽子送給同學的隊員,將自己的愛心和祝福送給隊員。
吃粽子(大家一起吃粽子,體驗班級大家庭的溫暖和團圓,一邊聽輔導員講故事)
師:端午節在我們中國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節。
六、討論端午節活動方案
1、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們有什么想法嗎?談談今年打算怎么過端午節。
2、隊員之間交流。
七、小結
隊員們了解了那么多關于端午節的知識,又為過今年的端午節出了那么多好主意,雖然大家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來慶祝這個傳統佳節,但每個人心中有個共同的最美好、最傳統的愿望,那就是: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端陽處處祥。祝福親愛的朋友端午節快樂!
老師感到好開心!最后,我提前祝大家端午快樂!
第三階段:拓展,延伸。
通過今天的活動,我們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名稱、起源及節日風俗習慣,欣賞吟誦了有關端午的詩詞。今后我們還要進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分4個活動小組)
1、端午的風俗習慣。
2、端午的傳說和故事。
3、關于端午的詩詞。
4、關于端午的食品。
八、實施策略
這次活動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活動準備,搜集有關端午節的名稱、由來、端午節的傳說故事;調查訪問身邊的長輩,了解家鄉過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活動的節目,端午故事演講等等。第二階段,以班會形式進行“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龍舟。齊歡聚,賀佳節”的班會活動。第三階段,拓展,延伸,進一步研究端午的風俗習慣,傳說故事等,在此基礎上擴大研究范圍,可研究關于,端午的詩詞,端午的食品等,使學生理解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涵的文化內核,真正了解節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增強科學節日文化理念,弘揚創新節日文化,讓節日真正給隊員帶來快樂與幸福。
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高深,還是古怪;學生的回答,不管是不夠全面,還是錯誤,都不要“一棒子打下去”,不要打擊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相反,要尊重學生,鼓勵學生,要引導他們積極思考,這要求教師實行教學民主,要具備教育機智,不能把課堂教學看成是教案的翻版,它應是教師的創造性勞動。
教師設計問題,要貼近學生的思維,要注意問題的彈性。所謂“貼近學生的思維”,就是教師的設問要符合學生的知識實際、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如果把滿堂都問得啞口無言,或者都能齊聲地回答,這個問題對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就沒有意義了。例如,《端午的鴨蛋》一文講到作者對家鄉思念的方式,初中學生對“方式”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可改問:“作者通過敘寫哪些事情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學生很快就能找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吃咸鴨蛋等這些思鄉的方式。
所謂“問題的彈性”,就是答案的多項性。要少設計唯一答案的問題,不設計答案是“是、不是;對、不對”之類的判別答案的問題。以對《項鏈》中路瓦栽夫人的人物形象分析為例。假如路瓦栽夫人沒有丟失項鏈,她會怎樣呢?她能爬上上流社會而過上幸福生活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具有多項性,她既有爬上上流社會過上幸福生活的可能,也有可能成為上流社會那些達官貴人的。對《項鏈》的結尾,還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佛來思節夫人說那掛項鏈是假的,路瓦栽夫人會怎樣做呢?這個問題更給學生帶來了想象的空間。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學生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即可,大可不必強求答案的統一。
上例中所設計的問題就都具有彈性,學生的經歷不同,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回答。教師的總結要能夠結合社會實際,挖掘德育的內容,同時不隨意否定哪一種說法,這樣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從思維和語言的自身規律看,重視思維訓練要與語言訓練相結合。葉圣陶先生說:“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語言說得好,在乎思維的正確。”要在語言文字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把語文教學落到實處。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應學習準確地形容和準確地表述動作,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碧綠、光滑、高大、紫紅、低唱、彈琴”等詞語用得好,還要讓他們認識到為什么好。筆者采用的方法是:去掉或者調換這些詞語對比著讀,首先讓學生感受到這些詞語寫得好,再分析好在哪里,如“碧綠”能否換為“蒼翠、淡綠、濃綠”?不能,因為它寫出了菜的顏色、長勢和嫩的質感。再如“彈琴”能否換為“拉二胡”呢?不能,因為蟋蟀聲音很有節奏,符合彈琴的特點。當然,學生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同時又能夠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也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
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1活動過程:
一、教師出示幼兒用書中劃龍舟的圖片,引出活動主題。
教師出示圖片:小朋友,你們知道圖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嗎?什么節日人們會舉行劃龍舟比賽呢?(引導幼兒知道是端午節。)
二、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1、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
2、教師請幼兒說一說。
3、教師講述《屈原的故事》,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
4、教師:端午節為什么要劃龍舟呢?教師講述劃龍舟的來歷。
5、教師:你們知道端午節初了吃粽子、劃龍舟之外,還有什么風格習慣嗎?教師展示艾草圖片,讓幼兒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端午節兒歌。
(兒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劃龍舟呀真熱鬧。)
三、讓幼兒完整聽屈原的故事。
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
2、他為什么要跳江自殺呢?
3、人們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劃龍舟呢?
教師反思: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們國家古代的一位偉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一心為國家大事擔憂,眼看著國家就要面臨災難卻無法挽救,于是整天憂心忡忡,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跳江自殺了!但是他的尸體一直都沒有找到!他自殺的時候剛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們就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在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粽子。賽龍舟是為了趕跑河里的魚蝦,怕他們吃掉屈原的尸體,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飽魚蝦,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體!由此可見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與愛戴的人啊四、請幼兒說說自己過端午節的經歷。
教師:馬上就是端午節了,我們家里都已將開始包粽子了,你們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準備呢?
教師小結:每年的端午節我們都要包粽子和包子。包粽子要用粽葉和糯米,根據個人的口味,人們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豬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紅棗,做成甜粽子!
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2活動目標:
1、對民間活動有興趣,知道龍舟賽活動是中國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
2、樂意嘗試剪貼添畫的方式表現龍舟的細節特征。
3、愿意參加美術活動,感受繪畫活動的快樂。
4、引導孩子們在活動結束后把自己的繪畫材料分類擺放,養成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龍頭的圖像、淺藍色紙、剪刀、固體膠、PPT、視頻、放碎紙的小籃
活動過程:
一、視頻導入
(意圖:觀察龍舟的特征,知道賽龍舟活動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活動。)
1、PPT:看看大人們在做什么?他們劃的船是一艘什么樣的船?哪里是船頭?
2、小結:大人們劃的船樣子像龍,抬著頭很神氣的龍頭,細細長長的身體,上面有鱗片裝扮,龍的尾巴向上翹。
二、師生演示
(意圖:重點學習剪貼“龍頭”圖像的方法。)
1、我們也來玩玩賽龍舟的游戲。
2、請你們和老師一起做龍舟。
三、幼兒創作
(意圖:有序的使用工具材料表現龍舟的特征。)
1、龍舟我們自己做。
先用小剪刀(剪下圖片上的龍頭),用固體膠固定龍頭的位置,用記號筆從龍頭下方接住龍舟船身,讓尾巴向上翹,最后添上鱗片。
2、幼兒創作。
(1)提醒幼兒按步驟剪紙、添畫,完成龍舟。
(2)邀請誰坐在你的龍舟上和你一起劃龍舟。
四、分享交流
(意圖:在游戲的過程中有喜愛民間活動的興趣。)(播放音樂“龍舟奪錦”渲染氣氛)
1、用倒數計時,表示賽龍舟游戲開始。
2、幼兒布置作品在場景中,最快的幼兒就是龍舟賽第一名的勝利者,以此類推2、3名……
3、找一找人數最多的龍舟、數一數龍舟上劃船的人數。
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3活動目標:
1、理解、學習童謠,能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對童謠活動感興趣。
2、遷移有關端午習俗的相關經驗,嘗試續編童謠,體驗編編、說說、玩玩的樂趣。
3、感受節日的歡樂氣氛。
4、運用物品特征與諧音學說祝福語,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與端午節習俗相關的圖片、實物,幼兒進行過有關端午節習俗的調查。
活動過程:
1、欣賞童謠,理解主要內容。
五月五,端午日,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蘸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1)交流有關端午節習俗的經驗。
指導語:端午節,人們都會有些什么活動?
(2)欣賞童謠,理解主要內容。
指導語:
①在這首童謠里,你聽到了什么?
②你有什么聽不懂的地方?(根據幼兒的討論、交流情況,幫助幼兒理解"門插艾、香滿堂"等。)
2、學習童謠,了解拍手游戲的玩法。
(1)嘗試朗誦童謠。
(2)討論拍手游戲的玩法,激發朗誦興趣。
指導語:我們可以怎樣念這首童謠呢?(引導幼兒兩兩結伴邊對拍手邊朗誦童謠。)
(3)兩兩結伴,邊拍手邊朗誦童謠。
3、遷移端午經驗,嘗試續編童謠。
如:五月五,是端陽,香包帶,香滿堂;五月五,是端午,龍船下水人跳舞。
4、記錄并欣賞幼兒創編的童謠。
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節社會課,我把這一節課的重點放在讓幼兒通過了解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萌發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引導幼兒通過學習以多種表現形式創造端午節氣氛。在教案的設計上,整個教學內容安排緊湊也有一定的條理,首先我有針對性地選取了幼兒的兒歌作為課題切入點,一開始就給幼兒創造美好的情境。
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4活動目標:
1.簡單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傳說,在活動中了解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以及熏艾葉等風俗。
2.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對端午節風俗問題的互動里。
3.通過手工制作感受端午節的氣氛,萌發對傳統節日風俗的興趣。
4.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征。
5.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樂意參加布置環境的活動。
活動重點:
1.通過觀看視頻讓幼兒簡單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及傳說。
2.通過PPT了解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以及熏艾葉的風俗。
活動難點:
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到對端午節風俗問題的互動里。
活動準備:
1.有關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節來歷,賽龍舟、艾草、粽子、掛香包圖片,艾條等;
2.春節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圖片;
3.手工材料紙杯子,五色彩線,雙面膠等。
活動過程:
一.引入部分看圖猜節日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圖片,我們共同閱讀,圖片里的人在干什么?
2.師:這是什么節日?誰來告訴老師一下這個節日里我們都要做什么?
3.師:知道了前面那些圖片是描述春節的。
那我們現在再看一下這幾張圖片,圖中有什么?是什么節日?
二.基本部分。
1.師: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端午節。
端午節是哪一天有沒有人知道?端午節是紀念誰的?有誰知道端午節的故事?
2.師:好,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端午節的來歷》來進一步了解下端午節。
3.師:看了短片以后誰來告訴老師一下端午節是哪一天,都有哪些習俗?
4.師:端午節吃粽子,你們吃過嗎?誰來說一說?
5.師:除了吃粽子以外,端午節還有一種游戲叫劃龍舟。
那在我們這個地方是很少見的。
6.師:小朋友們想不想看真正的劃龍舟是什么樣的?下面我們就通過一個小視頻來看看真正的劃龍舟是什么樣。
7.師:(讓配班老師悄悄點燃艾葉)大家聞到什么味道沒有?是什么味道呢?哦!原來是艾草呀!誰知道艾草有什么作用呢?(夏天會有很多蚊蟲,點燃的艾草有這樣一股特殊的味道,它可以趕走蟲子。
剛才我們只聞到了它的味道,現在我們一起看看他的樣子。(圖片)
8.師:今天呀,我們小朋友一起了解了這么多關于端午節的事情,誰來給老師說一下我們當地是怎么過端午的都有什么風俗習慣?(插柳條,戴荷包,吃卷糕,韭菜盒子等)
9.師:小朋友們現在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了嗎?它是為了紀念誰的節日?
三、手工制作。
1.師:下面我們做個小手工,制作一個漂亮的荷包送給我們的爺爺奶奶祝我們的爺爺奶奶節日快樂。
2.師:好,荷包做好了,我們把漂亮的荷包放在桌子上。
說了這么多小朋友們再來說一下端午節師幾月幾日,是紀念誰的節日?
四、聽老師講故事師:講了好,最后大家聽老師講一個故事,一個關于端午節的故事《布老虎吃粽子》
教學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大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大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然后活動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為主展開從而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這個人物對于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了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動中看來,孩子對于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為了使活動更加有效,我還給幼兒豐富了一些其它的經驗: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五黃”指黃鱔、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動還是比較投入的。
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5活動目標:
1、學習下蹲走,鍛煉腿部力量和協調性。
2、體驗團結協作的樂趣,初步競爭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3、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煉他們的個人能力。
4、主動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及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節奏輕快的音樂。
2、龍舟頭飾8個。
3、小紅旗1面。
活動過程:
一、準備活動
1、談話導入:
小朋友,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這節課老師教小朋友做一項非常有趣的體育游戲,想不想做呀!在做游戲之前先跟老師來運動運動做做熱身操好不好?
2、聽音樂,師生一起做模仿動作(體育項目)游泳操(活動上肢)射箭操(弓箭步,左右開弓)乒乓球操(半蹲,體轉)競走操(全身運動)。
二、"開龍舟"游戲
1、談話揭題: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玩《龍舟比賽》的體育游戲,哪個小朋友知道什么是"龍舟"?
2、老師出示掛圖,向幼兒介紹《龍舟比賽》。
過渡語:要想進行龍舟比賽,我們先要學會怎么"開龍舟"。
3、幼兒四人一組,后面的幼兒依次抱住前面幼兒的腰蹲著向前走。
(老師只交待"開龍舟"游戲的基本玩法,讓幼兒自己在玩中體驗怎樣使"龍舟"前進的技巧)
4、集中讓幼兒一起說說,"開龍舟"游戲玩得怎樣?遇到什么困難?怎樣才能使龍舟開好?
①大家要一起走。
②要一起喊口令。
③還要一起出同一個方向的腳。
師:如果大家速度一致,有節奏地走,"龍舟"是不是就能開得快呢?小朋友們再試一試。
5、幼兒八人一組再玩"開龍舟"游戲老師觀察幼兒游戲的情況,進行個別指導。
三、競賽游戲:賽龍舟過渡語:現在小朋友們的龍舟開得很好了,下面我們來進行龍舟比賽,看哪條龍舟最先到達終點,就算勝利。
1、幼兒從起點出發,開展龍舟賽。
2、給勝隊表揚鼓勵。
四、放松整理活動。
1、師:小朋友,我們剛才進行了龍舟比賽,大家表現真不錯!現在是不是有點累呀!下面我們就來放松放松,跟著老師來:甩甩手,轉轉頭,扭扭腰,踢踢腳,拍拍腿,深呼吸。
2、整隊回教室。
活動反思:
本次的活動內容"賽龍舟"選材教好。首先考慮到了幼兒的興趣特點,有利于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整個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同時,"賽龍舟"活動具有民族特點,與亞運會也有相關性。
幼兒園活動目標基本上分三個部分,認知方面,技能方面,情感方面。幼兒體育活動更注重技能和情感,所以幼兒體育活動目標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幼兒在活動中學到的技能和產生的情感。對于技能方面,還要注意具體技能方面的問題,如"走,跑,跳等"。這方面容易被忽略,因為我們往往只重視整體技能,如"協調性,靈活性等"。此次活動目標的設計就忽略了具體技能方面的問題。
進入八年級上學期,一部分學生的語文成績退步得較快,從七年級時的八九十分退步到六七十分,甚至是不及格。這難道是因為八年級語文的知識難度較大、學生能力要求更高而導致的嗎?答案也不盡然。與七年級的語文學習相比,八年級的語文學習確實對知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仔細觀察退步學生學習語文的狀態,就會發現:課堂上為求知而閃動的雙眼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疲倦黯然的眼神;考試時試卷上空白的地方越來越多,甚至作文也開始交白卷;作業的書寫情況每況愈下,涂改、潦草日益嚴重……是什么讓語文學科的學習變得如此被動了呢?是什么讓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了呢?
反思之一,看備課。編寫教案,三維目標赫然。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都能從知識的積累中形成能力、感受情感塑造價值觀嗎?教學目標的制定是符合學生的學情,還是僅僅為了體現教師自己想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呢?反思之二,看課堂。課堂是教與學的主陣地,是思維碰撞的場合。但學困生跟不上課堂教學節奏,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越來越低,漸漸他們失去了學習的熱情與動力,剩下的只有麻木和渾渾噩噩。反思之三,看課外閱讀。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學習生活枯燥而單調,本應該通過閱讀來豐富語文的外延,但課外閱讀的時間卻被作業無情地擠占,課外閱讀行為也被“看閑書”的觀念所禁止。久而久之,學生就誤以為語文學科既無聊又無味,成績退步便是自然之事。針對“學困生”學習中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解決。
一、營造課堂參與氛圍,削減基礎知識積累
語文學習是對古典文化的傳承,是為了更準確地運用語言文字。一個孩子如果在異國的語言環境中生活,只要他融入其中,或許無法書寫,但運用當地的語言進行交流是不成問題的。學困生學習成績退步的根源還在于缺乏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愿意融入語文學習的情境中。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于語文的學習,如果指望學生面面俱到,反而是“面面不到”。由于量多難消化,學困生遭受的學習挫折也就越多,加上學困生對基礎知識的積累不耐煩,如果不能從任務總量上削減,那么,他們自暴自棄的思想就會愈發滋長。如果學困生長期得不到進步與肯定,其積極性必然會受到打擊,因此可適當降低對他們在基礎知識積累上的要求,對要求識記的內容放寬一些,以退為進,未嘗不是一劑良方。
作為補償,我將語文課堂上的導入環節和拓展環節交給了學困生,要求班上成績滯后的學生輪流上講成任務。具體做法是:課前由教師簡要地概括課上的內容,學生根據相關內容查找資料,選擇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故事、詩歌、圖片、影像等,在課堂導入和拓展環節中進行展示。這種做法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后進生的學習熱情,他們為了找到相似度高的資料,往往能認真研讀課文,從最初的只能找出相同的名稱,到后來能找出與課文敘述相似的內容、抒發相似的情感、運用相同的寫作手法等資料。在這一查找資料的過程中,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潛行于地下的熔漿一般迸發出來,“想露一手”的欲望被激發出來,以前不肯背誦或背不熟的文章現在已能流利成誦了。
如教學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臺階》一課時,有位學生課前積累了三句唐詩,他是這樣導入的:唐詩中與臺階有關的詩句不少,如:
(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唐?劉禹錫《陋室銘》
(臺階上清幽的景色傳遞出作者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2)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唐?杜牧《秋夕》
(展現宮女孤單寂寞的心情)
(3)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唐?溫庭筠《更漏子》
(表現作者離別時凄涼悲苦之情)
臺階可以傳遞出人物的不同情感,那么李森祥筆下的臺階又傳遞出怎樣的人物情感呢?這個導入既營造了詩歌的意境,又很好地將“臺階”能傳遞出人物情感這一特點彰顯出來,看得出設計者花費了很多心思,展現了學習語文的靈心蕙質,而正是這位設計者,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語文考試成績僅僅82分!
又如,學了《岳陽樓記》一文后,有位學生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與莊子的《逍遙游》“無所待”的境界聯系在一起,得出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超越了古仁人和莊子。言語或許有偏頗之處,但這種心游萬仞的發散思維是有益于語文學習的。“景中一蓑翁,融入吟哦境”,不論孩子“吟哦”出什么,只要他們肯做、愿意做,就有了進步的可能。
二、改預設為生成,側重語言品味
王榮生教授說:“語文老師的教案最好不要用‘教學目標’這種高雅的詞語。改用‘教學結果’行不行?這至少有利于語文教師把事前設計與事后效果區分開來,把自我懸想與學生實情區分開來。”“目標”與“結果”的區別,即前者側重于課堂預設,后者側重于課堂效果。面向學困生的課堂要具有明確性、包容性和開放性,這樣才會具備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在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能力上,教師可以通過讓學困生多遍朗讀和復述課文內容來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朗讀和復述都是在對熟悉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情感基礎上進行的,這既協調了學生學習過程中聽、說、讀、思能力的配合,又為下一步的語文學習打下了基礎。
王尚文說:“學生在閱讀中發現了自己與作品之間的落差,就有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彌合它。”所以,我們要做的是以學定教,以教促學。“文本無語笑東風,細讀有情長思量”,語文課堂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發現文字之美。如在教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一文時,可就第二、三自然段的語言引領學生進一步分析品味文章。“……其實……還不就是……只是……使人驚奇不已。”副詞的使用將作者對家鄉鴨蛋的情感一波三折地表現出來,曲折有致又生動多姿。“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在這個吃鴨蛋的語境里,品讀動詞“扎”與“捅”的區別、“冒”與“噴”的區別,如果學生能在語言的反復體味中品出與初見文章時那種索然無味的不同韻味,那么,心中的喜悅之情就會溢于言表。
三、拓展語文外延,發現生活的美
語文的外延是廣闊的,不能僅局限于教材。學困生之所以感到語文學習無味,其中作文就能體現這一點。這是未能將生活與語文學習聯系起來。學困生的作文往往事件陳舊,只敘事不描寫,語言表達口語化,在經歷低分的打擊后,他們開始消極應付甚至索性不寫。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作文來源于生活,如果缺乏對生活細膩的感受,寫作材料就會受到限制。王尚文說:“教師對教學事件的設置須是為了營造真誠的寫作意圖,引導學生為了真、善、美,為了正當的目的與人交流,并且通過寫作進一步加強學生對自我意圖的觀照意識和能力,實現寫作心靈的反塑作用。”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個“有心人”,引導學生注意觀賞四季不同的景象,如發現晨昏中校園的美景,回憶夏日暴雨后的如煙云嵐,無意間見到的寵物萌態,極目遠眺鄉野的一縷炊煙以及尋找平凡中的感動等。仰首春華,俯身秋實,林林總總的美盡情綻放于心。隨著科技的發展,用手機進行照相和攝像能夠實時捕捉精彩瞬間,教師可借助現代科技將美好的生活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暢談感受是幫助學生拓寬寫作素材的一種好方法。另外,通過指定書目的方法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以此補充生活體驗、豐富生活閱歷。正如陸機在《文賦》中所說:“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
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參與、品味、拓展,語文對于學困生來說就呈現出了別樣新奇的風景。W生上語文課的熱情明顯提高了,課堂上的質疑、討論聲明顯加大了,學生臉上浮現出了輕松愉悅的笑容。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語文考試及格率達98.7%,這驗證了對“學困生”實行語文學習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241-01
1 初中美術教學的現狀、不足和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意義
在教育改革逐漸深入的階段,初中的美術教育受到極大的重視。可是,由于傳統的升學理念,初中的美術教育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雖不斷推行素質教育,可是還沒有實現美術課程的最大化關注,并且應用著不同的教學技術,使得理想效果不是特別明顯。同時,存在著形式化的教學評價,直接關系到培養美術素養方面,導致初中生在學習美術的時候沒有積極性。
這一系列的不足極大的影響了教學目標、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活動順暢進行。就現階段的美術教學現狀和不足而言,初中的美術教學當中需要嚴格關注教學效率和目標管理,采取與時代同步的美術教學方式,才可以將初中美術的教學效率提升,從而將美術教學質量提升。
2 提高初中美術教學效率的措施
2.1 要把實踐活動納入到美術教學中
美術這一科目擁有著較強的實踐性,會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進行美術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把實踐和理論知識有所貫穿,繼而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素質。在這一系列的實踐活動當中,初中美術教師不但要對詳細的操作方法有所講解,還要引導學生主動的將自身的想象力發揮出來,開展個性創造流程。美術教師還要對學生的相關作品提供展示的平臺,讓學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例如:在學校中或者在班級當中舉行作品展,又或者通過相應的社會資源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等。
另外,美術教學還需要和生活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美術教學的活動不是非要進行在課堂中,教師足可以按照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們一起走出教室,將美術創作開展在社會當中。例如:帶領學生們在學校周邊的景區或者公園寫生,也可以運用出版報等方式增進美術綜合能力。也就是美術教學是利用實踐把生活升華,如果和生活脫離掉,美術的學習定會枯燥乏味。那么,有必要把實踐活動納入到美術教學當中,才可以提高初中美術教學效率。
2.2 提高美術教學效率需要提升學習興趣
現代化的具體分析表明,擁有學習興趣才能夠取得成效,能夠將教師的教學質量提升,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在現代化的初中美術教學當中,美術教師需要將興趣培養放在首位,才可以提升教學效率,針對初中生的興趣點以及心理特點,開展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的選用。在美術教材的具體內容基礎上,選取初中生能夠有興趣的內容開展細致的補充流程,用這樣的方式將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和興趣調動起來。
例如:美術鑒賞當中,可以納入動畫人物的設計,同時利用評價塑造人物的色彩運用來將教學目的實現,從而將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實現。又例如:教學《端午節》當中,教師可以不只是單一的布置繪畫或者制作紙粽子等作業,可以將教室作為平臺,讓學生們突發奇想,將教師布置成為富有“節味”的環境。學生可能會美化墻壁、畫鴨蛋、做龍舟……此時教學氛圍一定會愉快且輕松。學生通過一同創造,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會將興趣升華。也就是要將學習興趣作為重點,對教案系統設計。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達到學生集中注意力的目標,自然會提升美術教學的效率。
此外,還可以對多媒體巧妙利用,當下人們對于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評價有所不同,為避免褒貶不一,應該將學生和美術教學的內容需要放在首位,將學生發展作為多媒體的使用基礎,不可以將多媒體代替教學講授重點內容。
2.3 善于利用討論教學方式
因為在美術教學方面要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以及美術鑒賞能力,現代的初中美術教學就應該將討論教學方式不斷應用。利用討論活動,讓學生們對所學習的美術作品談論自身的感受,同時通過學生之間的不同理解和感受到的,進行討論和內容的分析,加深學生的記憶和認知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學生的美術素養。
同時,討論的教學方式還可以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可以為學生在課前留一些預習題目,需要學生調研美術作品的內容表達和創新思路。運用這樣的方式能夠將作者色彩的運用方式和構圖技巧詳細掌握,學生的基礎運用能力和美術素養相應提高,就能夠將美術教學效率提高。
2.4 將美術課堂教學“三要素”為基礎
現代化的初中美術教學研究當中,課堂教學的“三要素”直接制約著教學效率的實現。初中的美術教學活動具體會將教科書作為基本,其中教材、學生、教師可以形成教學活動的要素。對三要素的掌握和了解,能夠將初中美術教學的效率提升。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當中,實現學生為主體能夠將學習主動性調動起來,其中對教材了解的基礎之上,還要嚴格關注教學進度的掌握。這樣才可以保證教學內容合理開展,教學效率有效提升。在編寫初中美術教材時,基本遵守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可是難免會有一絲漏洞,教師應該善于豐富教材,通過系統的構建和引導,讓教學開展更加順暢,讓教學效率逐漸提高。
2.5 樹立美術教學效率的理念
初中美術教師以及教研組需要將教學效率理念樹立,才可以將美術教學效率提升。利用教學成果檢測的關注、美術教學效率的關注以及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可以提高初中美術教學效率。同時要將其三者有效擴展,將教師對待教案設計、教學活動的反思和回顧實現,能夠為初中美術教學方法的改進,以及教學效率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初中的美術教師有必要在制定教學策略方面有所強化。按照初中生的普遍生理特點,具有針對性的明確美術課堂的教學進度和方法。利用教學方式轉換、內容轉換等方式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起來。用這樣的方式就能夠將美術教學效率提升,也能夠加快促進美術教學目標的實現。
3 結語
根據以上的論述,現代化的教育改革過程中,針對初中生的綜合素質需要逐漸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增強美術等課程的教學和改革。想要將初中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得到滿足,以及滿足其審美能力,現代的初中美術教學過程中,需要嚴格關注教學理論的應用和教學方式。通過較為針對性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式,能夠將學生的美術學習積極性以及興趣得到調動,力求讓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以及興趣調動起來,從而將初中美術教學的效率提高。
參考文獻
[1] 陳凱波.如何提高初中美術教學效率[J].美術教育研究,2012(4):128.
借著課改的東風,浙江寧波鄞州田莘耕中學基于對語文拓展性課程理念以及功能的深刻認識,經過調研、探討后選題與規劃,設想開發了基于地域文化的語文拓展性課程――走進現代作家蘇青。
一、地域文化文學類拓展性課程的界定
地域文化是在自然、歷史中被約定俗成的,與“熟人社會”的鄉村生活倫理結構密切相關。它常常以風俗習性的文化意識為內核,程式化的“生活相”為外表,呈現出一種不成文的生活規矩、習慣性的生活方式、傳統性的生活思維方式。
對學生來說,當這一切出現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時,就顯得比較陌生。比如在教學蕭乾的《吆喝》、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以及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等課文的時候,面對這些顯現地域文化的民俗題材,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立即就呈現了捉襟見肘的尷尬。
到哪里去尋找鏈接認知斷檔的橋梁?地域文化名人,尤其是他們所創造的接地氣的文學作品。
毋庸置疑,學校的日常教學活動都在具體的地域內展開,都與特定地域發生著或顯性或隱性或長期或短暫的關系,由此地域文化的文學作品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學校拓展性開發中重點關注的內容。
所謂地域文化文學類拓展性課程,就是在國家教育方針指導下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文學類作品,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的自我規劃和自主選擇能力為宗旨,按照學生的興趣和身心發展的需求,結合學校特色和師資優勢等條件而開發出來的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程。
二、選擇地域文化文學類拓展性課程的設想
浙江寧波鄞州田莘耕中學語文拓展性課程選擇地域文化文學類資源主要有以下幾個設想:
(一)基于生本的語言特質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青生活的民國時代,擺脫了科舉八股文的束縛,她自己曾經就讀過國立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外文系,后來又從寧波到上海發展,她的作品語言可圈可點。
蘇青作品呈現的語言風格與她生活的吳方言地區有關,受到該地區的地域、民俗文化熏陶。蘇青為了把自己世俗的市民理想徹底地傳達給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讀者,她在作品中有意無意地選用寧波方言、俗諺等言語來構建作品的氛圍。她的作品語言“偉大單純”(張愛玲);“平實而熱鬧”“少有警句,但全篇都是充實的”(胡蘭成);“流利活潑,更多奇氣”“嫵媚可愛與天真”(實齋);“流暢躍動,頗富奇氣”(盛英)。
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蘇青語言的民俗化、多元化、口語化特點,以一種親和而又陌生的形式呈現。
(二)基于教材的民俗拓展
浙江省現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的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單元提示”對這個單元的教學作了以下闡釋:民俗是人類文明積淀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關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與民間文化。本單元所選課文,大多是寫各地節日風俗的,也有講述民間藝人軼事的,描繪街頭商販吆喝的,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
教參對這個單元的文本教學做了如下“單元說明”:教學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民風民俗的知識介紹課;本單元教學還應該充分體現《課程標準》“注意開發利用課程標準”的精神。教師應注意利用當地民風民俗,引導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教參并沒有對民俗民風知識和“民俗審美”予以辨析,而后者恰恰是本單元的教學主體。
由于教材對民俗審美問題的忽略,在課后研討與練習的問題設計方面顯得相當寬泛,在具體的教學中,師生容易脫離民俗中歷史、環境、人這三個主要的審美元素,距離建立在獨特地域文化空間的民俗的娛樂性、自在性、山野性以及傳承性的價值比較遙遠。
民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在自己的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反復出現并代代相習的生活文化事項,具有不可忽視的審美價值。這種審美價值既可以從豐富多彩的民俗事項以及民俗活動中呈現出來,也可以借助外顯的感性形象使人產生內在的愉悅。
蘇青在20世紀40年代自辦刊物《天地》的發刊詞中這樣說過:“以常人地位說常人的話,舉凡生活之甘苦,名利之得失,愛情之變遷,事業之成敗等,均無不可談,且談之不厭。”這樣的創作無疑決定了蘇青創作的民俗基調。
與之相對應的是,蘇青作品里寫的小市民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寫老百姓所熱衷的民間習俗,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歷史積淀。從文學史上看,在行文中融入民俗,并非先例。但是以物質民俗(飲食、婚俗等)和心理民俗作為突破口,蘇青可以說是開啟了先河。
(三)基于《課標》的文學提升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三、地域文化文學類拓展性課程的開發
(一)課程的創建
1.建立機構
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套用、借鑒,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田莘耕中學圍繞“體驗成長快樂,建設幸福家園”理念,決定開發“走近現代作家蘇青”校本課程,成立了校長和骨干教師共同組成的課程發展中心,投入到現代作家蘇青資源的挖掘中。 課程發展中心明確了目標,確定教材編寫教師,制定了教材編寫方案框架,使拓展性課程的開發有了執行力。
2.編寫教材
經過選題論證、培訓指導、分工合作、集體探討等程序,學校決定編寫《走進現代作家蘇青》校本課程。初中學生逐步擺脫對感性材料依賴,逐漸學會了應用理論來指導抽象思維活動,思維逐漸呈現獨立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表現為喜歡獨立思考、尋根究底和質疑爭辯,思維日趨成熟。遵循學生身心特點,教材分故居重訪,作家履歷,作品選錄(散文、小說、戲劇、訪談),拓展探究(語言、民俗、文學、書評、讀后感、教案、教后感),兼顧趣味性、梯度性與可操作性。
3.培訓師資
校長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使教師提升素養。教師聆聽寧波教育學院教授鄭東輝博士課程建設報告,課程發展中心教師去廣州橫福中學學習該校的建設課程經驗。課程發展中心教師深入研讀《鄞州文藝評論》,相關文章《亂世中的“芳華”歲月――蘇青戲劇創作漫談》等則要求深讀并內化。
4.邀請專家
學校打算邀請鄞州區教研室專家進行課程論證,會同寧波市鄞州區文聯的文藝評論家協會保持聯系,鼓勵教師加盟該協會對蘇青戲劇的研究。學校還會向寧波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研究文藝民俗專業的教授討教,以提升教師的研究素養。《走進現代作家蘇青》課程內容主要有:作家介紹、作品選錄、故居重游、拓展探究。
(二)課程的操作
1.優化課程結構
學校安排每周一節語文課為拓展性閱讀。筆者打算利用這堂課進行教學:組織學生賞析蘇青散文集《浣錦集》,分組自主確定小課題,例如印證蘇青與張愛玲散文淳樸與蒼涼的差異;引導學生賞析蘇青小說,再讀再品悟,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作探究,比如她小說中的寧波方言、俗諺以及她與張愛玲小說的風格異同等。
2.優化課程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