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8 20:31: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實驗室質量改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Key words: quality supervision institute;laboratory;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improvement core
中圖分類號:F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4-0048-03
0 引言
隨著檢測市場的開放和競爭的日益加劇,檢測機構作為提供第三方檢測服務的技術組織,根據檢測實驗室的國際認可準則,建立和運行檢測實驗室的質量管理體系是確保檢測服務科學、公正、高效、準確的必由之路。本文在總結了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理論與方法,總結了質量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發展、闡述了質量管理體系相關理論和方法,闡述了其質量管理w系建立;通過內外審情況和顧客滿意度調查,對質檢所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有效進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質檢所質量管理體系的改善策略和建議。研究對相關檢測機構或實驗室的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和運行改進具有一定借鑒和參考價值。
1 質量管理體系概述
質量管理體系就是指在單位內部建立,為了實現產品質量目標所進行的系統性質量活動。質量管理體系可以根據不同企業的組織特點,分別對產品的設計、生產、檢驗以及銷售等各環節進行質量管理,對質量管理工作進行標準化,是對單位內部質量管理工作的具體要求。在單位的管理過程中,質量管理體系的最新標準就是單位實行的質量管理體系,這個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多個質量管理體系之一。根據單位實行的體系標準,質量管理體系的定義就是在質量方面指揮和控制組織的管理體系,這個體系中包括質量方針的制定、質量目標的確定、產品質量控制與改進等與質量相關的活動。
2 質檢所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現狀分析
2.1 檢驗報告存在質量問題
檢驗報告是指質檢所在接受客戶的委托后,在實驗室對客戶的產品進行檢驗,根據檢驗結果為客戶出具的質量文件。一般來講,檢驗報告的質量代表了質檢所的專業性水平。在質檢所出具的檢驗報告中,經常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檢驗報告中的檢驗結果的數據準確性較低。第二,檢驗報告中首頁的信息存在錯誤。第三,報告中對檢驗結果的描述存在錯誤。根據這些問題,在質量管理體系的改進中需要對其進行分析與改進。
2.2 檢驗報告出具不及時的問題
在質檢所出具檢驗報告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檢驗報告出具不及時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會拖慢委托單位產品的檢驗過程,影響產品從開發到經營的整個過程的順利進行,而且會對質檢所在行業內的信譽產生一定的影響,阻礙質檢所的進一步發展。
2.3 質檢所服務質量存在的問題
對于委托單位來說,服務質量是對質檢所的最直觀印象,如果服務質量存在問題,就會給委托單位留下不良的印象。在質檢所實驗室的服務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無法充分理解并掌握委托單位的需求。第二,對委托單位的反饋信息處理不及時。如果不能準確的理解委托單位的需求,就無法根據這些需求做好客戶分析,導致服務的過程中沒有針對性,或者將委托單位的需求理解錯誤,進而提供錯誤的服務。與此同時,如果對委托單位反饋的信息不能夠及時的進行處理,就會影響到委托單位的產品檢驗過程,導致委托單位對質檢所產生不信任。
為保障建筑工程實驗室檢測結果的客觀性、準確性,為建筑施工工藝調整提供可靠的依據,應強化對建筑工程實驗室工作的管理、監督,不斷提升檢測工作的科學性、嚴謹性、公正性。建筑工程實驗室檢測數據和結果準確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有抽樣及樣品處置、儀器設備、環境條件、檢測方法、試驗人員等,只有強化對上述各項因素的控制,才能真正確保檢測結果可靠、有效。因此,強化建筑工程實驗室質量監督工作,尤其是強化對技術人員的有效監督,對于保障建筑工程施工工藝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1、建筑工程實驗室質量監督工作現有問題
1.1 監督機構設置不完善
大部分檢測實驗室均設置了類似“質管部”這樣的體系管理部門,但由于該部門通常屬于職能部門,其部門任職人員的技術能力不足以對業務部門監督員的日常監督工作進行指導、監督、考核。
1.2 監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首先,建筑工程實驗室質量監督工作目前的計劃性較差,每年度的工作目標不明確,導致許多監督員在工作中無章可循,質量監督工作相對散漫,成效不顯著;其次,對質量監督結果的公開、處理力度不足,質量監督結果往往僅作為參考,并未以此為依據對相關負責人進行責任追究;最后,建筑工程實驗室多數未建立或執行對監督員的考核機制,不能對監督員的工作起到有效的引導、激勵作用。
1.3 監督員素質參差不齊
首先,由于部分管理者對建筑工程實驗室質量監督工作重視不足,導致監督工作流于形式,對高素質質量監督人員的引進較為滯后,監督員素質參差不齊;其次,部分監督員自身知識和技能水平有限,對一些技術標準、監督制度的理解不足,導致質量監督工作中不能及時發現現有問題并提出可行的整改措施。
2、建筑工程實驗室質量監督工作改進對策
2.1 完善質量監督組織構架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監督網絡在實驗室檢測監督工作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保證質量監督能夠貫穿實驗室檢測的每一個環節,讓監督網絡不斷完善走向成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向上,監督網絡應該設立在實驗室的最高管理層,比如,實驗室主管技術人員、主管質量人員,并由實驗室相關技術、質量管理部門的技術管理人員及各檢測部門的技術人員組成。對于這些人員的職責和監督范圍,都要出臺明確的工作職責和規范。確保每個環節都能協調一致,推動監督網絡的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
2.2 完善質量監督制度體系
2.2.1完善年度監督工作計劃
制定完善的年度監督工作計劃,監督工作計劃的內容主要包括監督時機、內容,所需資源、記錄、處理措施等,監督計劃紀要具有保持期限性性,又要關注到計劃期限內有可能發生的變化,期限性是指制定計劃的所實施的時間,包括監督項目的人員、期限、依據、監督的主要環節等;動態的結合實驗室在實際運作中實況,有具體的工作人員對這些突發事件做出的監督處理。
2.2.2 明確監督結果的處理方式
在監督工作進行中,會出現各種問題,應該做到卻別對待,對于一般實施性不符合,就是體系有明確的規定,但是監測工作人員自身原因造成了不標準的現象,監督人員可以在現場對其做出指導,并將此事宜詳細記錄下來即可;嚴重的實施性不符合及體系不符合,就是指不遵守體系規定造成活有可能造成檢測結果錯誤的行為,或者提議對造成不符合行為甲乙規定約束的問題,對此問題監督工作人員要綜合匯報給相關主管部門,并制定出解決措施。對不符合的寫出評估,并在其他部門宣傳實施相關的預防措施,以免出現同類的問題。對于體系中沒有具體的規定的,主管部門要會同其他相關管理部門,出臺相關文件給予明確,并擇機進行質量手冊的完善
2.2.3 完善績效考評體系
要提高監督工作的有效性,必須要完善實驗室的監督工作激勵機制,激發技術人員參與監督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監督工作產生責任感,由此營造一種正能量的競爭氛圍,與此同時,實驗室的質量管理體系,要結合實際對監督工作的有效性評價制定標準,對監督工作的每一個部分都能做到正確的指引,讓監督工作的進行有目的性、方向性,充分發揮出考核激勵制度的導向作用,從而保證實驗室質量的管理水平走向新臺階。
2.3 強化監督員隊伍建設
為促進監督員隊伍整體素質的不斷提升,應積極引進高素質人才,對此應注意以下幾點:1)新聘任的監督員不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較強的問題分析能力和專業技能,也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2)應結合實際工作需求來確定監督員的數量,使監督員能夠有效覆蓋所有質量監督領域,通常,監督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一般應在10%左右;3)應對資質良好的監督員賦予獨立監督的權利,使其更公正、客觀地開展監測監督工作。
其次,要積極對監督員隊伍開展培訓教育活動。首先,要經常開展質量意識教育,使監督員認識到質量監督工作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為加強和改進質量監督工作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其次,要為監督員提供豐富的培訓交流、繼續深造等教育機會,不斷提升監督員的知識儲量和業務素質;強化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的宣傳教育,使監督員認識到自身利益與質量監督工作質量的密切聯系,主動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促進質量監督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發展。
3、總結
綜上所述,建筑工程實驗室質量監督工作意義重大,經常反思實驗室質量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進對策,是保障實驗室質量監督工作,乃至保障建筑工程項目施工質量的重要基礎。針對目前建筑工程實驗室質量監督工作現狀,認為應從完善組織構架、完善規章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和強化監督員隊伍建設三個方面入手來提升建筑工程實驗室質量監督工作成效。
參考文獻:
[1]吳國祥,謝琳.建材檢測實驗室質量監督的探索[J].價值工程.2010(6):117-11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血液學檢驗是三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新型的醫學檢驗人才既要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又要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醫學檢驗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側重于職業技術能力,實驗課在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高低。其中血細胞形態觀察又是實驗課的重要內容,由于血細胞種類繁多,又分為不同的階段,學生學起來往往會感到太抽象,學習起來非常困難,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血液學檢驗實驗教學的質量,是檢驗專業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1]。在血液學檢驗實驗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改進實驗教學,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的訓練,提高了血液學檢驗實驗教學質量。
1調整實驗內容,適應臨床需要
隨著血液學檢驗技術的發展,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出現,一些舊方法、舊儀器被更新、改進,我們邀請教學醫院的檢驗專家,根據高職學生畢業后的工作環境,結合目前臨床血液學檢驗的需要和實驗室的具體條件,對血液學檢驗的實驗內容進行合理選擇,淘汰了一些滯后的實驗內容,例如出血時間、凝血時間檢查等實驗內容,增添了血液病骨髓片的種類,增加了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血漿凝血酶原時間測定(PT)等實驗內容,實驗學時與理論課學時的比例達到了1∶1,通過這些調整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先進性,使學生及時了解檢驗技術的發展前沿[2],保證了與臨床檢驗的密切聯系。使學生通過實驗教學,熟練掌握實驗技能,為今后的臨床檢驗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高水平的實驗技術人員和實驗教師是實驗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出現,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學習,以適應工作的需要。我們通過老教師的傳、幫、帶,通過在職學歷教育等方式全面提高本專業人員的教學水平。充分利用北京豐富的臨床檢驗資源,選派人員到各級醫院臨床檢驗科進修學習,積極參與血液學檢驗相關課題研究,提高本專業人員的綜合素質。
3認真做好實驗前準備,保證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
3.1根據實驗內容,做好實驗用品計劃 每一學期末,我們都及時清點現有材料,根據下一學期課程做好計劃,淘汰部分質量差的并及時補充所需的典型的骨髓標本片[1],及時定購所需的實驗用品,在新學期開始,就把所訂購的用品領回。根據實驗內容再次核對,若有差錯,及時調換、補充,確定準確無誤后按要求分類存放。從而從物質上保證了各項試驗的順利開展。
3.2提高實驗教師素質 作為一名實驗教師,必須有過硬的素質。①要有雄厚的理論知識儲備,不僅要對本專業、本學科的知識熟練掌握,還要有對相關學科知識的銜接和應用能力。②應具備豐富的臨床標本處理經驗和扎實的臨床檢驗操作技能。因此,我們實驗教師除了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外,還不定期的到教學醫院、附屬醫院的檢驗科去觀摩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3.3加強試驗預習 在每一次實驗課之前,都要求學生提前預習實驗內容,對細胞的形態、實驗的原理、試劑、注意事項等基本知識都做到心中有數,這也是學生做好實驗的第一步。這樣,在實驗課上,學生才能做到有備而來,在實驗過程中起到主導的作用,而不只是被動的接受。
3.4認真做好預試驗 在每次實驗課之前,我們都要做預試驗。通過預試驗來驗證標本片的好壞、試劑的質量,熟悉操作過程、及時發現實驗過程中的問題,并找出解決的方法。通過預試驗還可以對試驗用品合理的分配,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目的。每次預實驗的過程、結果及經驗教訓我們都詳細記錄下來,以積累經驗,為以后進一步改進實驗教學提供依據。
4改進課堂教學 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血液細胞學實驗教學中,我們改變以往那種老師先講述,然后學生鏡下觀察的教學模式,引入多媒體病例討論和顯微鏡下形態觀察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病例為先導,學生圍繞病例進行討論,教師從中啟發,最后歸納總結。使學生從宏觀上對該疾病的診斷有一個整體認識,然后帶著問題在鏡下進行形態觀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5加強實驗技能訓練 規范學生操作
實驗技能訓練是實驗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僅僅依靠實驗課的有限時間,學生很難掌握技術要領,從而達不到實驗教學要求。因此,鍛煉學生的規范化操作技能是實驗教學目的所在。為了強化學生基本實驗技能訓練,在一個階段的實驗課上都讓學生反復練習顯微鏡的使用、血涂片、骨髓片的染色、觀察等基本技術,從而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這些基本技術。
血液學檢驗實驗與學生進入臨床檢驗科進行的工作密切相關。為了使學生的實驗技能訓練不僅僅局限在實驗課上,我們還利用課余時間開展了臨床檢驗操作技能比賽。我們選擇臨床最常用的臨床檢驗技術及骨髓片細胞形態觀察作為比賽項目。在比賽前一段時間內開放實驗室,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實驗技能訓練,復習、鞏固所學的實驗操作;所有參賽學生按照隨機的原則抽簽分組進行比賽;評審教師根據考核標準,對學生的實驗操作給予考核評分。經過教師綜合評價后計算每組的平均分數,評選出獲勝團隊并給予適當獎勵。通過操作技能比賽不僅可以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6強化實驗考核 規范成績評定
血液學檢驗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驗課的成績占總成績的30%。實驗考試分為兩部分。①學生平時考勤及上課態度、實驗報告書寫等情況,占10%;②細胞形態觀察,占20%。考前由教師擺出 20臺顯微鏡,每臺鏡下一個典型細胞或特殊結構的標本片,讓學生依序辨認,要求正確填寫細胞或結構名稱及細胞發育階段等,考試時間 10 min,或者通過PPT依序展示40張典型細胞或特殊結構照片,讓學生辨認,考試時間為20 min。實驗考試合格者方允許參加理論課考試。以上的考核方式,在第一次實驗課上我們就對學生加以強調,以引起學生的重視。通過嚴格的考核制度,學生重視了實驗課的學習,提高了臨床實踐能力。
總之,為適應我國現代化發展對醫學檢驗人才的需求,對血液學檢驗實驗教學的改革非常必要[3]。通過以上幾種方式,我們在實驗課教學中取得了一些成果,提高了血液學檢驗實驗教學質量,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為其將來的臨床檢驗工作奠定了基礎。隨著醫學檢驗技術的發展,我們也將根據臨床檢驗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調整充實驗內容和方法,不斷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培養出更多、更好適應臨床發展需要的血液學檢驗人才[4]。
參考文獻:
[1]李海燕,曹勵民,賀紅艷,等.提高血液學檢驗實驗教學質量的探索與體會[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12):993-994.
中圖分類號:G424.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3-0142-03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和學校標準化建設的推進,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對九年義務教育的投資力度,廣大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部分農村中小學修建了實驗室,并配備了一些技術較先進、精密度較高的實驗儀器和設備,對開展實驗教學、實施素質教育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調查發現,不少農村中小學實驗儀器的運用情況不盡如人意,實驗開出率和儀器設備的使用率很低,實驗教學開課嚴重不足,造成了教學資源的閑置和巨大浪費。因此,應將農村中小學充分、科學、合理地運用實驗儀器,充分發揮儀器設備的使用效益,全面開展實驗教學,作為一項重要課題進行認真研究并改進。筆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造成儀器閑置、使用率低、實驗教學開展不力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
1 實驗教學在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新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
首先,實驗是學習自然科學的重要方法。因為一切自然科學都來源于實踐,所有自然科學知識和自然規律都是在對大量自然現象觀察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和科學實驗總結出來的。所以,實驗是我們總結規律、獲得知識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們學習自然科學的重要方法。例如,八年級物理教材在研究力和運動的關系時,設計了伽利略實驗,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學習難點。
其次,實驗又是自然科學的重要內容,是自然科學知識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實驗教學的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已經從原來的理、化、生、科學擴展到各個學科;新課程標準對實驗教學的要求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如物理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列入“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之中,并將科學探究分為七個要素,且對每一個要素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科學探究既是物理課程的目標,又是物理課程的重要內容。
如九年級物理教材中“探究電流跟電壓、電阻關系”的實驗,不僅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探究結論,知道電流跟電壓、電阻的定量關系,更要求學生會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選擇合適器材,熟練進行實驗操作,準確收集實驗數據,科學分析、歸納得出結論,并具有和其他實驗小組進行交流、評估,找出差距,改進實驗,提高實驗的能力。所以,實驗教學不再是過去的以“驗證”為目的的實驗,而是通過探究過程,經歷與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相似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所以,實驗本身是自然科學的重要內容。
實驗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求知欲,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自然科學的教學,如果離開了實驗,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根本無法理解、接受和掌握知識。如九年級物理教材中分子運動理論的知識,研究的是微觀領域內物質的構成及分子的運動情況,為了使學生認識分子的運動情況,教材中安排了二氧化氮氣體和空氣的擴散實驗、硫酸銅溶液和水的擴散實驗,通過這些實驗,學生很直觀地了解和掌握了微觀領域內分子的運動情況,如果沒有這個實驗,學生就很難理解,甚至無法想象,而實驗教學以其特有的趣味性和直觀性使學生在愉悅中學習知識、理解和掌握知識,開發智力,提高能力。這是其他任何方法無法比擬和替代的。
2 儀器設備存在問題,不能很好達到實驗教學要求
近年來,雖然對農村中小學配備了大量的儀器設備,但調查發現:有些儀器設備的質量存在嚴重問題,性能不良,精密度低,實驗結果常常令人尷尬。如筆者在演示定滑輪特點的實驗時,用彈簧測力計測得加在繩子末端的力小于鉤碼受到的重力;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時,很難得到“重力跟質量成正比”這樣一個簡單實驗的理想結果;學生分組用“光的傳播、反射、折射實驗器”探究光的反射、折射定律時,由于儀器質量問題,學生無法得到理想的實驗結果。走訪調查發現,遇到如此尷尬的同行很多。這些由儀器設備的質量和精密度造成的尷尬困擾著每個實驗教師,影響著實驗教學的正常開展。另外,由于很多學校沒有專職的儀器管理人員,儀器設備得不到正確地保養和及時地維修及故障地排除,使儀器的性能降低,實驗效果不理想,極大地影響了教師做實驗的積極性,這也是教師用講實驗取代做實驗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不僅影響了實驗教學的有效開展,降低了實驗開出率和儀器設備的使用率,更是影響了學生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
3 課時安排較少,教學時間緊張
新課程標準對八年級物理課建議每周安排2課時,九年級理、化課每周安排3課時。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理、化課每周安排2~3課時,實踐證明,這個時間比較緊張,特別是九年級理、化課。如果1課時當中穿插了演示實驗,那么這1課時的內容就難以完成,教學計劃就會被打亂,教學進度勢必受到影響。另外,做分組實驗時,由于農村學生操作不熟練,實驗操作能力較差,有些探究實驗在1課時內無法完成,這就造成了實驗中斷,嚴重影響了實驗效果,也影響了教學進度。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農村初中將1課時由原來的45分鐘改為40分鐘,實踐證明這是極不合理的。因此,很多教師為了不拖延教學時間,不影響教學進度,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就把做實驗變成了講實驗,嚴重影響了實驗教學的開展,也影響了實驗儀器的使用和儀器設備效能的有效發揮。
4 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還存在一定不足
首先,實驗課教師必須重視實驗、勤于動手。實驗教學是一個非常繁雜的工作,需要提前申請,準備器材、課前演練、領用器材、親自(演示實驗)或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動手實驗、記錄和分析實驗數據、整理數據、歸納總結、整理器材、歸還器材、記錄實驗完成情況等。一個實驗得準備幾個課時甚至幾天,需付出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重視實驗、勤于動手是一名實驗課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其次,實驗課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業務素養。實驗課教師必須熟悉本學科的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以及課程標準對相關實驗的目標要求,熟悉儀器管理規范,了解各類儀器的規格、結構、性能、特點及使用方法,并掌握一般的維修和保養技術,這就要求實驗課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業務素養。
再次,實驗課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準備實驗的能力和熟練的實驗操作能力。實驗課教師對每一個實驗都要認真研究,周密計劃,精心準備,事先填寫好《實驗通知單》,準備實驗器材,檢查實驗儀器是否正常、性能是否良好,器材是否充足,并提前做好演練,盡可能發現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胸有成竹。對于演示實驗,教師要把熟練的操作過程和規范的操作動作展示給學生,給學生做好示范作用和引領作用。
最后,實驗課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組織、指導學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實驗故障、排除實驗故障的能力。新課程標準對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好多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究性實驗,增加了實驗的難度,提高了對實驗技能的要求。這就要求實驗課教師必須按照新課標要求,組織學生認真做好分組實驗,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故障,及時排除故障,確保實驗順利完成。并利用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組織、指導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探究,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調查發現,有些農村中小學教師自身素質低,敬業精神不強,做實驗嫌麻煩,懶得做實驗;有些教師學習力不強,缺乏責任感,專業知識不足,對有些實驗儀器的性能不了解,使用方法不掌握,實驗操作能力差,害怕做實驗;有些教師實驗設計能力和準備實驗能力差,操作不規范,影響實驗效果;有些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實驗的能力有限,應變能力和排除實驗故障的能力差,很難順利完成實驗。
綜上,要徹底改變農村中小學實驗儀器使用率低的現狀,充分發揮儀器設備的效能,全面開展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就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針對農村中小學積極舉辦各種形式的行之有效的專業培訓。通過培訓,使廣大實驗課教師切實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實驗教學的重要作用,認真鉆研新課程標準對實驗教學的具體要求,認真學習各種儀器設備的結構、性能、特點和使用方法,提高專業水平增強專業素養,熱愛實驗、重視實驗,充分運用一切實驗儀器設備,發揮儀器設備的效能。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1-0250-02
《生物技術實驗》是一門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實用性強,實驗技術要求高、操作性極強的課程,它不僅是對理論的補充和驗證,也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及科學思維的重要手段。如何充分發揮實驗教學作用,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滿足社會對理論和實驗技能并重的全面合格人才的需要,是目前生物技術實驗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現代生物技術創新作用主要體現在科學研究的進步之中,因此,在有限的學時內,我們要緊跟當代先進科學技術發展前沿,對生物技術實驗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革探索研究。
一、優化實驗教學內容
根據教學培養目標和生物技術特點,改變傳統實驗教學模式中分散、孤立的單純學習某一實驗技術的缺陷,以生物技術的核心DNA重組技術(基因工程)為主線,把當前科研領域實用的先進基因工程技術引入實驗教學中,優化整體設計,緊緊圍繞基因工程的幾個步驟(分、切、連、轉、篩),將基因工程常用的實驗技術按目的基因的制備、目的基因與載體的連接、感受態細胞的制備和轉化、重組質粒的鑒定、重組蛋白的表達等有機地融合起來,開設以綠色熒光蛋白(GFP)基因(獲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克隆和表達為主的“一條龍”綜合性實驗。整個實驗內容兼顧基礎和前沿,加強了實驗內容的完整性、針對性和先進性。同時把GFP用于分子水平基因的表達與調控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隨時觀測到實驗現象,使晦澀和抽象的理論知識宜于理解和掌握。學生通過從基因克隆到表達的整個實驗過程,關鍵實驗技術受到系統、良好訓練的同時,又能對實驗的總體目標和所要解決的問題有整體的認識,并在實驗的過程中掌握生命科學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方法。
二、改進實驗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們學會自己學習,建立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以往的生物技術實驗教學往往以教師為主體,整個實驗過程通常是實驗前教師講、學生聽,實驗中教師先示范、學生再操作,實驗后學生撰寫實驗報告、教師批改。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嚴重束縛和制約了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為此我們采取在實驗教學開始之前,先向學生講解生物技術的發展狀況及應用,讓學生了解利用生物技術在生物學、醫學、制藥、國民經濟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存在的潛在巨大魅力和商業價值。同時帶領學生參觀生物技術實驗室,講解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功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著眼點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實際水平,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前2~3周安排布置學生預習和熟悉所要開展的實驗項目,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安排實行獨立操作和整體訓練的實驗方式,把每8名學生編成一個大組,2個學生為一個小組,所有實驗材料的準備、試劑的配置等原由教師準備的步驟全部放手由學生自己去做,分配到組,由組長負責管理,每個組員都有義務參與。授課時采用傳授式、提問式、啟發式和討論式相結合教學方法,使學生重點掌握實驗原理和技術要點、每種試劑的作用、實驗中應該注意的問題以及整個實驗的設計思路,要求學生按實驗技術規范操作,盡量做到“心到、眼到、手到、腦到”。由于學生對各種新實驗相對比較陌生,許多精細、貴重的實驗儀器未曾用過,實驗操作中還有許多細微的環節需要注意,教師可先輔以多媒體動畫演示或進行示范性操作,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進行監督和規范化指導。由于每個小實驗結果都是下一步實驗的基礎,前面的實驗失誤后,后面的實驗將無法進行,因而學生會積極主動關心自己的實驗情況,遇到問題積極與老師交流,分析問題原因,自覺認真地做好實驗的每一步。實驗結束后安排各實驗小組以PPT形式匯報實驗體會,講解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動員全班同學相互研討評價,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和綜合分析能力。
三、強化實驗教學管理,建立科學合理的實驗考評考核方式
過去生物技術實驗課考試成績主要以實驗報告和閉卷考試進行評分,不能全面客觀評價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及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們從實驗教學的目標出發,以學生能力考核為核心,以基礎知識掌握為基礎,制定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分標準,實行對實驗教學全過程、多層面的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實驗態度(10%):主要考查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出勤情況、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預習情況、對實驗室儀器設備的愛護以及與其他同學的合作情況等。對于上課積極回答問題,認真分析交流實驗經驗的同學在實驗總成績中給予4~6分加分的獎勵。實驗技能(30%):主要考查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基本實驗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實驗基本操作的正確與否不僅直接影響到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儀器的使用壽命,而且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操作技能、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學習作風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在實驗過程中積極動手操作或有改革創新、提出的實驗方法科學合理的學生,在實驗總成績中給予4~6分加分的獎勵。實驗報告(30%):實驗報告是對學生實驗情況的全面反映,可以直接體現學生對實驗理解掌握的程度。為了培養學生用簡潔、準確的語言高度概括實驗的能力,我們要求學生撰寫實驗報告要完全按照學術論文的格式,根據實驗記錄從多方面去深入分析、探討實驗出現的現象、實驗結果、實驗成敗的原因和注意事項等。對因實驗失誤導致實驗失敗的學生,只要能仔細分析,找出失敗原因和改進措施,仍可給高分。閉卷考試(30%):主要考核學生對實驗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實驗內容中的難點、關鍵點、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及一些理論聯系實驗的問題以試卷形式進行測評。
通過上述改革措施非常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從實驗材料的準備、試劑的配制、實驗操作、實驗記錄、實驗完成后的清理工作等均自己動手,直接參與到整個實驗的全程。實驗環節一環扣一環,一環出錯,整個實驗必須重新開始,因此學生在做實驗時必須非常認真、嚴謹,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責任心,學生也學到了傳統教學中往往不做或由老師代做的實驗知識,同時也掌握了主要的生物技術實驗方法,提高了學生總體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對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有實驗的成就感,實驗教學效果也得到了明顯提高。
總之,在生物技術實驗教學中,要不斷總結實踐經驗,圍繞培養目標,更新觀念、銳意進取,緊跟現代科技發展,深入開展實驗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不斷提高生物技術人才培養質量,為生物技術產業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6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7)09-0245-02
1 試驗方案
1.1 同一溫度、不同年份煙梗試驗
取2002年煙梗、2004年混打梗各100Kg,測試60℃水溫、不同浸泡時間下,存放4h后煙梗水分和回透率。
1.2 同一浸泡時間、不同水溫試驗
取2002年煙梗100Kg,測試浸泡40s、不同溫度下,存放4h后煙梗水分和回透率。
1.3 均勻設計試驗
取2002年份的煙梗200Kg,分成若干份(每份以薄片箱約15Kg為單位),測試不同浸泡時間、浸泡溫度下,存放4h后水分和回透率。
該試驗的測試的重點是煙梗年份一定的情況下,測試浸泡時間和浸泡溫度這兩個影響因素。浸泡溫度和浸泡時間直接影響煙梗的水分和回透率。“浸泡法處理煙梗”的新工藝重點要控制浸泡時間和浸泡的溫度,精確的確定這兩個參數有利于煙梗吸收料液,避免膨化后加料降低填充值的缺陷,改善梗絲的品質。
試驗方法采用選擇均勻設計而沒有采用其它試驗方法的原因:
(1)該試驗的水平數較多,不太適合正交試驗。
(2)由均勻設計試驗的特點決定:每個因素的每個水平做一次且僅做一次試驗,每行每列有且僅有一個試驗點。
所以結合本次試驗的條件,只需進行6次試驗。
我們知道正交試驗法(正交設計)是目前最流行,效果相當好的方法。但是每一個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正交試驗也不例外,它只宜于用于水平數不多的試驗中。若在一項試驗中有s個因素,每個因素各有q 水平,用正交試驗安排試驗,則至少要作q平方次試驗,當q 較大時,q平方將更大,使實驗工作者望而生畏。
均勻設計是由我國統計學家方開泰在1978年提出的,均勻設計就是只考慮試驗點在試驗范圍內均勻散布的一種試驗設計方法,也是通過一套精心設計的表來進行試驗設計的。每一個均勻設計表有一個代號 或 ,其中“U”表示均勻設計,“n” 表示要做n 次試驗,“q”表示每個因素有q個水平,“s”表示該表有s列。的右上角加“*”和不加“*”代表兩種不同類型的均勻設計表。通常加“*”的均勻設計表有更好的均勻性,應優先選用。
每個均勻設計表都附有一個使用表,它指示我們如何從設計表中選用適當的列,以及由這些列所組成的試驗方案的均勻度。表1是U*6(64)的使用表。它告訴我們,若有兩個因素,應選用1,3兩列來安排試驗;若有三個因素,應選用1,2,3三列,…,最后1列D表示刻劃均勻度的偏差(discrepancy),偏差值越小,表示均勻度越好。
結合本次試驗有兩個因素,每個因素有六個水平,恰好可以使用U*6(64)。再結合表1,我們可以確定出試驗方案.如表2所示。
2 試驗結果及分析
2.1 不同年份煙梗對比試驗結果
從測試結果來看,處理后的煙梗增濕能力和存放年份關系很大,這在實驗室小樣試驗結論相同,相差一年的煙梗浸泡時間能縮短一半。這表明設計浸泡煙梗設備時,必須考慮到不同年份煙梗處理時間的差異;同時,煙梗在浸泡處理時,也必須分年份進行處理。
2.2 不同溫度對比試驗結果
采用2002年煙梗,浸泡時間為40s。從測試結果來看,隨著溫度的升高,煙梗的水分和回透率也隨之增加。從40℃升高到50℃時,水分增加2.18%,回透率增加15%;從50℃升高到60℃時,水分增加1.22%,回透率增加10%。表明,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煙梗的吸水速度有所降低,從經濟角度來看,不必追求過高的溫度。
2.3 均勻設計法試驗結果
水分選擇區間33%-35%;回透率選擇區間70%-90%。數值在區間內的為1,不在區間內的分別按界限值進行折算。
說明樣本的回歸方程代表性強,該回歸方程有意義。
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F檢驗)是對因變量與所有自變量之間的線性關系是否顯著的一種假設檢驗。F統計量定義為:平均的回歸平方和與平均的殘差平方和(均方誤差)之比,對于此二元線性回歸方程:
式中,SSR為回歸平方和,是由回歸方程可以解釋的那一部分離差平方和,SSE為殘差平方和,是用回歸方程無法解釋的那一部分離差平方和
n為樣本數,k為自變量個數。F統計量服從第一自由度為k、第二自由度為n-k-1的F分布。即F∽F(k,n-k-1)
從F統計量的定義是可以看出,如果F值較大,則說明自變量造成的因變量的變動遠遠大于隨機因素對因變量的影響。即是F統計量越顯著,回歸方程的代表性就越強。
此回歸方程的F統計量F=0.01220.0009(6-2-1)=20
F
聯立①②得一元二次方程組:
分別取Y1=1,Y2=1,解得:X1=51X2=50
對求得的上述條件進行試驗驗證,測得水分為34.14%、回透率為70%,符合條件要求,證明方程有效。這說明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際上該方程都是有效的。從而也得出較佳的加工參數為(適用2002年煙梗):
水溫為:51℃;浸泡時間為:50s。
參考文獻
[1]余建英,何旭宏.數據統計分析與SPSS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2]張公緒,孫靜.新編質量管理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羅俊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
[4]中科院數學所數理統計組編.正交試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
[5]張承恩.推廣均勻設計的講課提綱[M].1994.
[6]劉鐘祥.關于降低卷煙焦油量的有關問題[J].煙草科技,1997,(5):5-6.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grade highway, pavement structure layer is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and the use of driving comfort, and for the high-grade highway pavement structure layer mainly in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 and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two. Because the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 have good driving comfort and good use performance, fast construction speed, easy to repair, so our country freeway pavement into asphalt pavement mos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the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Key words: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improvement
中圖分類號:U416.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施工質量控制
在現今我國的高速公路的建設管理體系中,我們還僅僅的停留在質量檢驗階段,采用的檢測方法和質量檢驗的判定標準都是基于規范的合格評定,屬于一種事后的評判。但是我們知道,在整個工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原材料的質量波動、瀝青混合料的級配變異、施工的工藝水平、機械設備等各個關鍵環節都會對路面質量產生影響,故此在進行施工質量控制時必須有實時動態的信息來實施確實可行的控制措施,而我國采用的事后檢驗標準明顯是一種滯后和被動的做法,無法對工程的質量起到應該有的動態控制與質量改進的作用。而這種事后認定的施工質量控制做法,在工程的試驗段實施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我們都知道,在現今的高速公路建設中,《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JTGF40-2004)中明確規定,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的瀝青路面在施工前應鋪筑試驗段,其他等級公路在缺乏施工經驗或初次使用重大設備時,也應鋪筑試驗段。當同一施工單位在材料、機械設備及施工方法與其他工程完全相同時,也可利用其他工程的結果,不再鋪筑新的試驗路段。熱拌熱鋪瀝青混合料路面試驗段鋪筑分試拌及試鋪兩個階段,在試拌工作未達到預定要求前,不得進行試鋪階段。
試驗段是目前施工中進行施工質量控制的關鍵工序,試驗段的控制就是為了確定后續施工中的瀝青混凝土質量控制、施工工藝、施工產品的質量檢驗等方面的標準。我們也很容易的發現,在試驗段的鋪筑中,往往都能做到業主要求并能按照施工質量技術規范進行,但是現今很多通車的路面所反映出來的路面性能狀況卻不能盡如人意。當然在分析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過我們也不禁要發出這樣的疑問,作為主要施工質量控制的試驗段是否妥當?試驗段的意義和作用是否已經失效?就我國目前的瀝青路面施工質量而言,在路面材料、結構、施工工藝、施工設備、施工隊伍的水平、人員的素質等各方面,都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而在質量控制方面卻不斷地暴露出一些問題,其中在試驗段的施工中表現的尤為明顯。試驗段確定的施工工藝,施工方案更多的僅僅是局限于所攤鋪的100-200m左右的長度范圍內。當在大范圍施工中,各個環節的變異性使得后續施工的產品已經不能很好的與試驗段的質量水平相匹配;另外一方面,
我們也應該了解,基于各種因素的制約,當前試驗段的長度往往只有100-200m,最長也不會超過300m,那么在這樣的一個長度范圍內,施工參數的變異性累加效應將會變的更加的突出。很多情況下,100~300m的長度范圍內的施工要保證所有工序和施工設備都同時達到最佳狀態,是很困難的,一般都是剛好實現了穩定狀態時,試驗段的瀝青路面施工就已然結束,那么,面對著這樣一個半成品體現出來的材料配備、人員安排、機械施工工藝、施工質量檢測方法與檢測指標等一些施工參數,能夠有多大的可信度就值得我們思考。再好的路面結構設計,都必須要通過施工來實現,不同的施工方法、工藝水平和管理水平建成的路面結構從材料參數到結構層厚度都不可能只是一個定值,都會有明顯的變異性,而且變化在一個較大的范圍內,即使是在同一種施工方法,統一工藝水平建成的路面結構的各個參數也會不同,所以在任何實際的施工過程中,都會不同程度的存在施工參數的變異性,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施工參數的變異性的大小與路面施工的質量息息相關,而瀝青路面的施工質量又對其使用壽命有很大的影響。
2.施工質量改進
質量改進是質量管理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質量管理的核心內容和關鍵點,質量管理的各種辦法,包括建立、實施質量管理體系和進行認證,歸根到底是要建立一套持續改進的機制,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地增強滿足顧客要求的能力,從而持續地獲得顧客的信任和滿意。按照ISO9000-2000的定義,質量改進就是通過采取各項有效措施提高產品、體系或過程滿足質量要求的能力,使質量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新的高度。質量改進是要建立在這些基本過程之上的。
在我國的公路基礎設施建設中,由于采取“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建設模式,如今很多通車或在建的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部分二級公路都是基于這種模式,收費公路是一種兼具公益性和商品性于一體的特殊商品,具有典型的“公共產品”屬性特征,那么,提高這類產品的施工質量改進能力既是業主確保路面服務質量,提高服務于全社會用戶的路面使用性能,有效發揮建設投資效益的重要管理措施,同時對于施工承包商來說,不斷的路面施工質量改進能夠給路面質量品質上帶來飛躍,讓施工技術隊伍積累更多成功經驗,完善自我的施工質量管理體系,降低合同規定的質量缺陷保證期的運營成本,贏得良好商譽并創立優良的企業品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與在整個工程建設項目的各方,唯一可以說達成一致的意識就是通過不斷的進行路面的施工質量改進,進而提高瀝青路面整體的質量水平,而這是需要業主、施工承包人、監理、原材供應方和任何其他的參與人員去共同支持。然后,從現今的管理模式來看,持續性的質量改進的進行會遇到不小的障礙。
在工程建設的施工過程中會有各方面的問題出現制約著施工的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行持續的質量控制與質量改進。而工程建設的業主方對于工程的把握也是把穩定性和可控性放在首要位置,通過質量控制,我們希望達到的就是維持穩定,工程是立足于一個穩定的質量基礎之上。于是,施工方所有工作的開展都是圍繞著如何通過各種補救性措施去讓失控情況重新回歸受控。而質量改進則是在質量控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各個不同階段性施工中出現的影響質量水平的變異因素,進而采取措施降低其變異水平,創建一個全新的穩定狀態。上述的施工活動是不斷的循環進行,直至整個項目完工為止。我國現行的瀝青路面施工質量管理體系中,受到技術與方法的限制,大部分施工環節主要采用僅僅局限于合格判定的抽樣檢查作為質量控制和質量改進的基本原則,瀝青路面施工質量評定與驗收并不能實現對于設計進行符合性檢驗,建立在這樣檢驗標準下鋪筑而成的瀝青路面根本不能很好的體現“疲勞設計”的技術準則以及設計目標。從設計理念上來說,我國當前的發展已經日趨成熟,而隨著國家高速公路網的不斷完善,所積累的施工經驗也很豐富,但是在施工質量改進方面依然還是缺乏全面、系統的方法與技術,施工的承包商,在路面施工過程中,當表面彎沉值、平整度、壓實度、TD等一些常規檢驗指標難以達到合格判定要求時,就要進行必需的質量調整。這一種補救性的質量調整主要是為了改變上述一些質量檢測指標的可控制能力,以保證它們在下一次施工完成品的檢驗中能滿足驗收合格的標準。這樣的調整目的是糾正施工過程中原材料、施工工藝、機械設備、施工人員等環節中出現的差錯,不過是一種質量糾錯,是一種事后糾正而已。瀝青路面具有“單件產品”的特點,所花費的建設費用較大,像批量產品那樣摒棄不合格產品來體現最終產品的總體質量要求的做法很不現實。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511.0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2-0081-02
水稻是我國乃至世界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我國是世界上稻米產量最多的國家,而且水稻是我國人民的主食。食用人口占總人口的60%以上。在我國,為了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在育種方面有相當長的1日寸間以水稻的高產為目標,對稻米的品質有所忽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國際貿易競爭的加劇,對優質稻米的需求日益增高,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才較為系統地開展稻米品質研究。張小明等研究發現,消費者購買稻米時主要考慮“食味”者占45%。可見在稻米市場中“食味”已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買與否的重要因素。但由于長期忽視稻米品質的研究,造成我國優質稻米品種較少,價格也遠遠低于日本、泰國大米,缺少國際競爭優勢。因此,提高中國稻米食味品質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筆者對水稻食味品質改良研究的情況加以綜述,并對現代轉基因技術研究稻米食味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討論。
1 傳統改良方法
1.1 雜交育種
雜交育種是水稻傳統育種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利用雜種優勢的雜交稻育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國際水稻研究所于1979年發現,運用雜交育種,將高直鏈淀粉含量品種與低直鏈淀粉含量品種進行雜交,可以育出有中等直鏈淀粉含量的優良品種。李關士等研究指出,當育種親本中有一個是直鏈淀粉含量低的品種,通過雜交育種就可以獲得直鏈淀粉含量相對較低的優良品種。武小金研究指出,親本基因的顯性互補決定了水稻雜種優勢,也有研究者認為上位性效應在雜種優勢中起決定性作用。總之,稻米特殊配合力和一般配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受雙親遺傳距離的,影響。要改良稻米品質,必須加大雙親的親緣差距,同時如采用回交或復交,可使超顯性效應和加性效應得到最大程度的累積。從而擴大遺傳背景的差距。
1.2 系統育種
在水稻育種中,系統育種也是品質改良的重要方法之一。國際水稻研究所通過系統育種選育高直鏈淀粉含量的品種14個(系),并測定其高直鏈淀粉含量,經多代留種后,高直鏈淀粉含量品種還有4個,其他10個品種原有的高直鏈淀粉含量的種性喪失,成為低直鏈淀粉含量品種。
1.3 誘變育種
在優良食味品質的水稻的培育方面,射線輻射誘變育種也能發揮重要作用。例如,舒慶曉等用60 Coy(3000y ocoy)射線輻射育成的多種顏色突變系,從中篩選到1個葉色黃化的低糊化溫度突變體,定名為Mgt-1。利用近紅外光譜技術可以對水稻不同樣品的直鏈淀粉含量等進行檢測,從而篩選出食味品質優良的優質種質資源材料,并為品質育種服務。隨著技術的發展,近年還出現了神經網絡法等新方法,該方法可模擬專家的定性、定量評價工作進行數據聚類,其運用了人工神經網絡理論,從而滿足稻米品質科學評價的要求。黃麗蘇等利用RBF神經網絡模型,綜合評價了2004年國家南方稻區晚秈優質稻區試品種的品質。
2 現代轉基因技術改良
轉基因技術可以將水稻基因庫中不具備的基因轉入水稻,從而實現水稻種質創新。近幾年,國內外利用現代轉基因工程技術改良稻米食味品質的研究增多,其中大部分都是從降低直鏈淀粉含量角度改良稻米的食味品質。例如,Ttoh等介紹了轉蠟質基因導入雜交水稻的三系保持系龍特埔等3個秈型雜交稻親本,致使部分轉基因水稻T和T的下代種子中的直鏈淀粉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徐軍望將正義rbe I基因轉入明恢86,使稻米的直鏈淀粉含量平均下降15%等。
多媒體教學使得教學方式趨于多樣化,擺脫了傳統教學黑板、粉筆、教材的單一模式,尤其是對英語教學來說,多媒體可以從視覺、聽覺等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英語對語感的要求是非常強烈的,它是學生進行聽說訓練的基礎,多媒體的應用正好可以彌補傳統英語教學在這方面的缺陷。英語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一般是由專業人員進行的,它不僅可以供學生學習,也能彌補教師的知識缺陷。英語教材自帶的課件里,通常包含課文朗讀、重點知識講解以及一些問題的提出,利用這種課件進行教學,會給學生帶來視覺、聽覺的沖擊,可以讓學生更快速地掌握教學重點,進而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使得中專英語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都得到了提高。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科學地使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
(一)基于當前教師命題能力普遍不高的現狀
我們曾對校內教齡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師進行過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平時對學生的練習、檢測能堅持自己選題、編題,進而自主命題的教師不到總數的10%;許多教師甚至沒有命過一次題。多數教師,包括老教師對學生的練習、檢測主要采用兩種解決途徑:一是購買市場上現成的教輔材料;二是使用上級業務部門編寫的試題。這種采用“拿來主義”的做法,使編制習題、命制試題對許多教師來說變得越來越陌生,教師命題能力也逐漸退化。由于缺乏針對性的命題研究,導致課堂教學質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二)基于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需要
學生的理解領悟能力和解題技巧為何在低層次徘徊?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大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包辦代替過多,學生未能充分參與;二是教師主導弱化,未能實施有效教學策略,如教師備課質量低下,課堂上點撥、指導不到位,教學策略的選擇不當,學生未經歷體驗過程等。許多教師由于缺乏篩選、評價與命制試題的能力,往往原封不動地將教輔材料發給學生訓練,通過“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導致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一方面需要把教學質量提升上去,另一方面也需要把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降下來,這就需要我們深入研讀課標、學科指導意見和教材,深入研究試題在考查學生什么知識、什么能力、什么思想方法以及試題的難易程度,通過研究高考試題,提高命題能力,把這種能力遷移到平時的練習、作業設計中,精選、精編作業,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三)基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需要
考生答卷失誤的種種表現,實質上反映了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問題表現在考生身上,根源卻在教學方面。要提高教學質量,需要優化教學質量的形成過程,即需要優化和改進教學的五個基本環節。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改進課堂教學,設計有效作業。改進課堂教學,即要把重“教”的課堂轉變為重“學”的課堂,使課堂成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的課堂;設計有效作業,就是要求教師設計有針對性、高質量的作業。作業是否有效與教師的命題能力直接相關,很難想象一位缺乏命題能力的教師會設計出與教學目標高度關聯的有效作業。
(四)基于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需要
教師的專業素養,一般包括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三個方面。教師專業素養主要體現在能否備好課、上好課、命好題三個教學環節。命好題,即編制出一些原創性、高質量的試題,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通過學習課程標準、研究學科指導意見、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高考試題,提高命題能力,才能得以實現。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學策略不斷優化,使得教學更加精準,具有針對性。
(五)基于學校自主組織考試的需要
盡管大范圍的統一考試目前還不太可能消失,如提前班學生的招考、畢業年級的模擬考試等,但是學校內部還是有各種類型的考試,比如單元考試、期中考試等,對這些考試,學校有命題自,需要教師去命題。學校應該以科學、有效的命題為引導,改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發揮考試的檢驗、激勵和導向功能。
二、實踐――怎樣提高教師的命題能力和改進課堂教學
教師命題能力欠缺,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以“命題”為研究主題的研修活動過少,教師缺少必要的命題技術培訓與指導;二是許多學校為了體現考試公平,往往采用上級業務部門統一命制的試題,導致教師的命題權缺失。要提高教師的命題能力,我們可以采取“兩個結合”的策略,即比較研究與合作研討相結合、技術培訓與命題比賽相結合。讓教師在學習、實踐和研究中不斷提高命題能力。
(一)通過技術培訓,提高命題規范性
邀請省市學科教研員或命題專家對教師進行命題技術培訓,使命題工作從隨意走向規范、從經驗走向科學。盡管不同學科的命題思想、命題技術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命題程序和命題要求。
1.明確考試要求
教師要對考試范圍內的知識點進行梳理,并按照從低到高的能力水平進行羅列,作為命題的主要依據。
2.擬定命題計劃
命題計劃一般是通過“雙向細目表”(見表1)來體現的。“雙向細目表”包括兩個維度:縱向是學科的知識內容。根據教學基本要求,參照各部分知識在學習中所用的時間,以及對后續學習的影響和應用價值等因素,確定考查的知識點或能力測試點及其所占比重。橫向是各知識點的具體要求。包括考試要求、預估難度、題型、試題來源等。擬定命題計劃,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復、混亂、偏離等現象出現;另一方面可以反映考查內容分布的合理性。
3.編制試題
依據命題計劃表,利用題卡命制試題(見表2)。
表2 題卡
4.組卷、統計
按照先易后難的原則進行組卷,難度相同的按章節順序。再利用匯總表進行統計,突出試題的質量指標,反映試卷整體情況。
5.用心打磨試題
“磨題”是試卷命題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磨題”環節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思考學生可能回答的答案,判定這些答案中哪些可以給分,哪些不能給分,即評分寬嚴的把握;二是揣摩學生的解題思路,重新審視試題給予的情境是否充分,問題提出的角度是否自然、有無歧義;三是準確地估計試題難度,影響試題難度的因素很多,如解答問題路徑的復雜程度、回答問題需要的表達水平、以往解題經驗等。“磨題”時要再三地讀題,反復推敲問題情境是否交代清楚,表達是否簡練、通俗易懂,是否符合學生的閱讀水平。
(二)通過合作研討,提高試題研究能力
教師個人獨立研究有其局限性,往往帶有自己的偏見,需要和同伴合作討論,借助集體力量對試題進行客觀評價、深入分析。
1. 備課組合作研討
在開學初,備課組長把每個主題單元(模塊)的命題任務分解給備課組每一位成員,讓教師自主命題,然后利用備課組活動時間,組織教師“說題”和研討。最后,命題教師根據備課組全體教師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修改、完善試題,供備課組每位教師使用。教師“說題”和合作研討要圍繞試題所含的知識點、能力點、試題的難易度、試題的考查價值以及試卷所覆蓋的知識面、核心知識的含量等方面進行。
2. 校際合作研討
開學初,學校教學處與教研組長及聯考學校共同商討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各年級考試的具體安排,包括命題學校及學科、命題研討時間、提交試卷時間、考試時間、匯總成績時間等。需要指出的是,承擔命題任務的應該是各校教學骨干,以保證試卷質量;命題研討時間比考試時間提前兩周左右;命題研討圍繞學科指導意見進行,主命題教師要逐題說明試題考查的知識點或能力點、試題的難易度、試題的來源等;研討時對題不對人,針對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
通過教師自主命題和集體合作研討,有利于促使教師對知識點和具體要求進行梳理和分類,從而提高其對教學內容的把握能力,而這種能力對一個教師的成熟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控制試卷難度,發揮考試對學生后續學習的激勵作用,讓學生在考試成功的喜悅中開始新的學習,也有利于提高教師對各類統一考試的把握能力,從而提高教師組織復習迎考的能力。
(三)通過模仿改編,提高試題創新性
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要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試題命制能力,就要從原創試題開始。其實,原創試題的要求非常高,并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一開始就定位于原創試題并非是明智的選擇。筆者在提升自己的命題能力時,主要是處理好模仿、改編與創新的關系,學會在模仿改編中創新。
模仿是最基本的一種命題方式,往往也是試卷命題實踐邁出的第一步。一旦在教學實踐中覺得某個題目不錯,便可以進行模仿:模仿它的表述方式、模仿它的選材技巧、模仿它的設問策略、模仿它的答案組織等。當然,模仿并不是一個簡單照搬和機械復制的過程,而是一個積極思考、主動創造、消化吸收的能動過程。通過模仿,不但可以實現對不同知識點的考查,而且可以教師在模仿的過程中,領會命題的思路,掌握命題的技巧,提升命題的能力,實現多贏效果。
在模仿的基礎上,可進一步對試題做改編的工作。從具體的意圖看,改編可分為兩種:一是“去粗取精”式的改編,即對某一試題,如果我們覺得在某些方面存在問題,或尚有可完善之處,我們就可通過對它的改編,讓試題變得更完美。二是“由此及彼”式的改編,即某一試題本身沒有問題,且又有較多利用空間,我們便可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挖掘,從這個題目延伸出其他題目來。就主觀題的改編而言,這種“由此及彼”式的改編具體可考慮兩大原則:一是問題不變改材料,即用新的情景材料取代原題的情景材料,通過情景材料的變化使題目的“相貌”變得更漂亮;二是材料不變改設問,即在原題材料下,對題目的設問進行變換(主要包括:主體變換,如把“政府”換成“企業”;知識變換,如把“經濟生活”換成“政治生活”;角度變換,如把“為什么”換成“怎么辦”;等等),以達到考查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的。通過對題目的改編,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題的資源,發揮原題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變式訓練對學生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改編更能開闊我們命題的思路和視野,提高我們命題的能力和水平。
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學會模仿,善于改編,其實就是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給自己造就一個較高但又堅實的“基礎”。再則,一個連模仿、改編也不會的人,談何創新呢?要提升自己的命題能力,就必須從模仿、改編中學會創新。
三、展望――今后教學中應如何改進
縱觀近幾年的浙江高考試卷,順應著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要求。高考命題站在為高校選拔新生的高度,已逐漸確立了以考查學習能力為核心的考查目標體系,其考試內容和形式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而我們的教學改革卻反應遲鈍,總也跳不出知識中心的窠臼,擺脫不了教材的束縛。如高考命題關注學科素養和學習能力,教學中卻注重知識掌握和學習成績;高考命題強調主干知識和獨立思考,教學中卻固守題海戰術和死記硬背;高考命題強化材料意識和論從史出,教學中卻堅持以本為本和現成結論;高考命題刻意創新、重點突出,教學中卻因循守舊、面面俱到。教學改革的前提是教學觀念的更新,關鍵是教學目標的確定。其核心是教學內容的優化,推動力是教學評價的導向。
(一)體現“兩性”統一,濃郁歷史味道
讓人文性與科學性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融合,是高中歷史學科的內在要求,唯有遵循這樣的要求,我們的課才會上出濃郁的歷史味。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應盡力把對史料的理解、品味、表達與人文精神的熏陶糅合在一起,力求體現科學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二)注重主干知識,提高訓練實效
教學中,只有扎扎實實地進行史料的訓練,人文精神的傳遞才會有載體;只有注重人文熏陶,歷史主觀題的訓練才有生機和活力。每一位歷史教師都要有意識地在對學生進行歷史訓練的過程中,落實歷史學科的史料性和人文性。
(三)實施有效積累,引導鞏固運用
人們常說,有豐富的積累,才會有良好的悟性。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讓學生注意自主學習,有效的積累不是靠教師的強迫取得的,而是學生對知識、技能的自覺建構,是一種有意義的自覺行為,伴隨這種行為的是一種運用的沖動。實施有效積累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對所要積累的語言材料進行充分的感悟、理解和品味,激發積累興趣和欲望;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對積累的材料進行遷移運用,加深理解,強化積累;三是要分層要求,因材施教,正視學生的差異;四是要豐富手段,創新形式,重視效益。
(四)優化過程設計,引導有效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