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8 01:12:1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化強國夢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國好編輯要牢記歷史和時代使命。中國編輯的命運從來與國家的命運、時代的使命相連,編輯的脈搏隨著時代跳動。被譽為“民主戰士”的鄒韜奮,就是堅持使命的中國好編輯。他投身出版正值處于最危急的時刻,他不顧個人安危,陸續創辦《大眾生活》《生活日報》《抗戰》《抵抗》《全民抗戰》等報刊和出版社,積極宣傳團結抗戰主張,力挽民族于危亡。今天,我國又處于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全民族、全中國人民的夢,是一個偉大的夢。中國好編輯要響應時代召喚,義無反顧地為實現中國夢傾注全部心力和智慧,要把眼光投向全民族、全中國,投向子孫后代,心中要裝著祖國的富強、民族的興盛和人民的幸福,牢記編輯肩負的使命和責任,而不能落伍于時代。
中國好編輯要成為引領思想的大家。編輯是思想者 ,是用思想引領工作、推進潮流、啟發讀者、教育大眾。編輯大家和編輯匠人的區別就在于有沒有編輯思想,中國好編輯自然是編輯思想的引領者。中國近代出版的翹楚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其創始人都是思想大家,都有鮮明的編輯思想。例如張元濟,他的主張是“吾輩生當斯世,他事無可為,惟保存吾國數千年之文明,不致因時事而失墜”。宣傳、保存中華文明,這就是他的編輯思想。葉圣陶的“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將讀者放在首位”,也是他的編輯思想。有編輯思想,才能眼界開闊,才有目的和方向,才能團結帶領大家為實現編輯思想而努力。
中國好編輯要立志編輯精品。編輯的職責是編書、編出版物,但不是編一般的書和出版物,也不僅是編一般的好書和好出版物,而是要立志編精品、編傳世之作。好編輯和一般編輯的區別也就在這里。劉杲曾說:“我們不可能也不應當要求每一本書都能傳世。但是,就圖書出版的總體而言,我們應當下決心攀登高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出版傳世之作是圖書編輯工作的最高要求。”精品和傳世之作要求內容可以傳世,并具有很高的語言文字質量。精品要精編,編輯加工質量應當是高的,裝幀形式也應當是美的。海豚出版社社長俞曉群在參加“積極向上”筆讀專題時將自己的編輯經驗歸納為“書不厭精、文不厭細”八個字。他要求把書編得很精,做得很細,一批精品經他的手面世,一連串響亮的名字進入他的作者名冊。“他們的作品紛紛落足海豚出版社,形成一排排立得住的誘人的圖書”。海豚的書大都是漂亮的精裝,優良的質材,名家的設計,精細的加工。他追求書的精美是要面對網絡圍困另辟蹊徑,求得傳統圖書的生存發展,他要把書做得有品位、好看、可以傳世,使網絡不能輕易取代。這就是一位中國好編輯志存高遠的堅守和承諾。(下轉第7頁)
當前在中國夢教育內容還不能大規模進教材的情況下,積極探討如何在倫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中國夢教育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讓中國夢教育先“進課堂、進學生頭腦”,高校廣大倫理學一線教師可以說責無旁貸。
一、結合中國夢教育,合理地處理教材
倫理學課程中,與中國夢教育相關的內容很多。以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五愛”規范內容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處理“五愛”規范的教材內容時,在備課、設置教案和課堂教學等環節要體現中國夢教育的內容和精神實質。
中國夢是國家夢。“愛祖國”就要愛自己的國家,自覺維護國家的尊嚴、主權和,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努力學習,貢獻力量,早日實現國家富強。
中國夢是民族夢。“愛人民”就要愛每一個骨肉同胞,堅定人民立場,服務人民,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全體國人共同努力。
中國夢是強國夢、復興夢。“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規范很好地體現了這個內容。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全體中國人的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離不開全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國夢的實現更離不開堅定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教師處理教材時,如備課、設置教案、課堂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結合中國夢的教育靈活處理這部分教學內容,使中國夢教育和“五愛”規范內容教學兩不相誤、相得益彰。
二、結合中國夢教育,進行研討式課堂教學
中國夢教育能否落到實處,不僅在于教材的處理,課堂教學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和途徑。我在參考各種教學法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踐和倫理學課程特點,以及具體教學內容的不同,選擇進行研討式課堂教學的實踐探討。
研討式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然后師生共同查找資料,研究、討論、實踐、探索,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
我在倫理學課堂結合中國夢教育進行的研討式教學具體操作如下:
1.教師根據倫理學課程具體的教學內容,布置3~5個與中國夢相關的選題給學生;
2.學生根據選題,獨立查找與中國夢教育和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
3.分組充分討論,小組達成共識;
4.課堂研討,這是關鍵環節,在教師的引導下,各小組可以交鋒,甚至激烈辯論;
5.最后教師總結點評,凸顯教師主導性的環節。
教師就課堂的研討-交鋒-辯論,肯定各方合理觀點,并指出不足之處,予以提高。
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研討式教學法可以避免教師滿堂灌和學生缺乏問題而學習的弊端,激起學生的“緘默知識”,使學生在研討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想法,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更新知識結構,也適應現代教育發展要求。
三、結合中國夢教育,進行課堂主題演講
選擇與中國夢教育結合緊密的教學內容,比如“五愛”道德規范教育等,在研討式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安排1-2節課的時間,讓學生登臺演講。選5-7個學生代表當評委,最后綜合得分評出一、二、三等獎。根據學生演講具體實際,教師進行綜合點評,指導提高。
課堂主題演講具體操作如下:
演講內容:請選擇課本第三章第二節“五愛”道德規范內容,結合中國夢教育,聯系社會熱點進行演講,題目自擬。
演講形式:提前報名,根據報名情況最后確定5-10人參加演講。
演講時間:每人5-8分鐘。
獎勵形式:獎勵平時成績分,有條件的可考慮適當物質獎勵。
注意事項:普通話演講;可帶手抄筆記或資料,但不能完全低頭念稿;評分標準在教師指導和監督下由評委自由把握,但須統一。
四、結合中國夢教育,布置課外作業,撰寫小論文
通過研討式教學,通過課堂演講,在學生理解基礎上適當布置課外作業,撰寫中國夢小論文,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進一步鞏固提高,以深化課堂教學內容和加深對中國夢教育的理解。可以在全班范圍進行,學生寫完后交給教師檢查并打分,作為平時作業依據,優秀的甚至可以指導其在刊物上推薦發表。
五、結合實際,進行中國夢教育的課外實踐活動
中國夢教育最終要見諸學生的行為活動,在活動中去感受、去領悟、去提高。
中國夢是愛國夢。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愛護花草樹木,愛護祖國的山山水水,自覺維護祖國的尊嚴和名譽,樹立祖國利益至上、國家利益至上觀念,維護祖國安全,保衛祖國,自覺踐行“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的行為規范。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本質的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逐漸提升,現在已經穩居世界前列,在國際經濟和政治舞臺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正走在大國崛起、民族復興的道路上。作為唯一一個社會主義社會的大國,中國的發展引起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注意和警惕,他們精心炮制了“中國”,宣揚中國的崛起會給周邊國家和全世界帶來威脅的觀點,中國的國際環境一度很被動。為了應對這種現實,為國內經濟發展、社會改革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中國提出了“和平崛起”的觀點并上升為國家戰略。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經濟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支柱。想成為強國,必須首先成為“海洋強國”。中國想實現“和平崛起”的國家戰略目標,對海洋的掌控至關重要。而中國是傳統的大陸文化國家,幾千年來國家和國民的海洋意識都不是很強。想要實現“和平崛起”戰略,我們必須要先成為海洋強國。想成為海洋強國首先要發展國民的海洋意識。這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認識培養國民海洋意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和平崛起”的國家戰略下發展國民的海洋意識已成為我們強國之路的第一步。
1海洋意識與海洋文化
文化沒有清晰的概念。但是不論文化的定義如何,其核心是價值觀念。而海洋意識,實質上也是在海洋文化層面上討論關于海洋的價值觀,即對海洋及其價值的認識和追求這種價值的行為方式。筆者認為,海洋文化和大陸文化的最基本差異在于大陸文化更多是一種農牧文化,而海洋文化更多是商業文化。兩種文化對民族特性、社會結構、經濟基礎、政治制度乃至意識形態都有不同的影響。相對于大陸意識,海洋意識具有以下特點:
1.1重商意識
即重視物品在流通和交換過程中帶來的利益的理念。盡管產品交換伴隨著人類文明史,但商業作為一個重要社會行業,則是在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產生。在古代大陸型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始終占據絕對優勢,商業活動局限在狹小的范圍,也因此扼制了商業意識的發展。中國傳統社會長期存在的“農為本商為末”觀念即是此例。但在古代的地中海地區,地形的分割和當地物產的不足使海外貿易很早就成為社會的主業之一。
1.2冒險和進取精神
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從事的海上謀生活動遠較陸居者艱險。尤其是遠洋航海販運,可以用九死一生來形容。又因遠洋販運所帶來的巨額利潤,更誘使航海者不懼途中和異域的未知風險,不斷開拓航路和市場。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求欲望強烈,非陸居者所能比擬。
1.3開放性和多元性
海外通商和海外謀生是海洋型社會存在的基礎,社會對人流和物流的開放是其存在的基本條件。海洋意識既崇尚不斷從異域和異質文化中汲取物質和精神營養,也激勵人們的海外遷徙活動和較少限制外來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視商品和人口的流動為常態,與“安土重遷”和“閉關鎖國”的大陸型社會意識有較大的差異。
2海洋戰略與“和平崛起”戰略的關系
縱觀幾千年的中國的社會發展歷史,大陸經濟一直是中國國民經濟主要的組成部分,而中國的文化也主要以農耕文化為代表。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普通國民,大多認為只需要土地就可以養活老百姓、維護好統治。可以說數千年來,無論朝代如何更迭,中國一直實行的是以大陸經濟為主要國民經濟組成部分的“大陸戰略”。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也一直是世界上國民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但是,我們要承認的是,這種對陸地的重視、對海洋的忽視,不僅是中國歷史上興盛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對海洋、對海洋力量的不重視,中國逐漸落后,從世界大國被淘汰。而近代的世界強國,如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他們的崛起都是依靠海洋。海洋給他們帶來豐富的資源,他們利用海洋的資源發展自己,然后利用自己的海洋優勢地位侵略其他國家,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自己更大的發展。中國不會采取侵略別人的手段來發展自己,但是在21世紀的現實條件下,中國想要實現“和平崛起”的國家戰略,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從“大陸戰略”轉向“海洋戰略”已經成為必由之路。
從“大陸戰略”向“海洋戰略”轉變,發展海洋經濟,成為海洋強國,是中國實現“和平崛起”的必要的戰略轉型,這是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需要,也是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有深刻的內在必要性。
2.1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促使中國實行“海洋戰略”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對外貿易持續增長。世界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和貿易交流肯定會越來越頻繁。而在所有的對外貿易中,海洋貿易的比重最大,其比例遠遠高于航空貿易和陸地貿易。海洋貿易占主要地位是有深刻原因的:一是地球海洋面積要遠大于陸地面積,這導致海洋貿易的比重要遠大于陸地貿易;第二是海洋運輸的成本要比航空貿易的成本小很多,這造成海洋貿易的比重要遠高于航空貿易。海洋貿易對于對外貿易的重要性,以及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要求中國必須走向海洋。
2.2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促使中國實行“海洋戰略”
中國現在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能源需求國。能源問題早就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能源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能源安全問題。能源安全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能源的安全運輸;另一個是能源的儲備。能源的進口也屬于對外貿易的一個部分,能源進口的運輸的主要方式就是海運。另外一個是能源的儲備,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世界上大部分陸地的資源都開采殆盡,想要發展,我們必須依靠海洋,從海洋中獲取資源,從海洋中獲得發展。因而發展“海洋戰略”,成為海洋強國是解決能源問題,特別是能源安全問題的必要條件。
2.3復雜的國際安全形勢促使中國實行“海洋戰略”
現在中國國民的海洋意識非常薄弱。中國人大多都知道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國有多大的海洋國土。根據《聯合國海洋公約》等國際法律和文件,中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和幾千公里漫長的海岸線,中國還擁有太平洋底7.5萬平方公里區域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海洋也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作為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中國的發展和強大引起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強烈警惕和反應,他們不僅炮制了“中國”,還從各個方面給中國掣肘,幻想延緩中國的發展和強大。中國的國際安全形勢,特別是海洋國土的安全形勢非常嚴峻。必須要承認的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的綜合國力特別是海洋實力還不夠強大。復雜的國際安全形勢,促使中國必須轉向“海洋戰略”,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成為海洋強國。
3發展海洋文化,提高國民海洋意識
上面我們已經證明:實行“海洋戰略”,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成為海洋強國,是中國發展的內在必要要求決定的,也是中國實現“和平崛起”戰略的重要條件和必由之路。而想順利成為海洋強國,讓中國的老百姓認識和重視海洋,讓老百姓認識到海洋是中國國土的重要組成部分、認識到海洋經濟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發展海洋文化、提高國民海洋意識是實現上述的重要保證。現在中國老百姓的國民海洋意識是很差的。幾千的陸地經濟和農耕文化造成了這樣的現狀,想要提升國民的海洋意識,我們必須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層次的進行教育和普及。
3.1正確戰略規劃,加強政府導向,培育國民的海洋意識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經濟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想要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中國就必須要走向海洋,實行“海洋戰略”,從基礎做起,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海洋強國。國家已經提出要通過健全與海洋相關的法律、制定和完善具體的國家海洋戰略、積極發展和強大自己的海洋軍事和經濟力量、對國家所屬的海洋事務進行有效的管理來實現海洋強國的夢想。培育國民海洋意識是實現海洋強國夢的基礎工作。
做好培養國民海洋意識的培育工作,首先要從國家層面上做好詳細的戰略規劃,各級地方政府也要做好政策導向。國家在某些事務上的立場、政策、觀點和行為,會對該國國民在該事務上的意識和看法產生直接的影響。因而,中國政府在海洋事務上的戰略、各級政府在海洋意識教育上的政策導向也會對國民海洋意識的培養有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說,政府特性決定了民族海洋意識形成及發展趨勢,政府的政策導向將引領民族海洋意識的發展,政府對海洋事業的關注和投入將成為國民海洋意識不斷增強的加速器和動力源。我們首先從國家層面做好培育國民海洋意識的整體戰略規劃,為培育工作搭好平臺的結果;而各級政府應該有意識的加強政策導向,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宣傳和教育來培養和提升普通老百姓的海洋意識。尤其是沿海地區,本來祖輩們對海洋的探索積累了很多經驗,但是我們缺乏荷蘭那種把自己的海洋意識,通過免費的體驗教育(每天都有自愿者在船甲板上給孩子介紹20世紀,船員們的生活,在體驗中了解歷史了解自己的祖先,了解海洋)來一代代的傳承。
3.2加強海洋高等教育,建立海洋事務綜合人才的培養機制
海洋事務設計各個領域經濟、軍事、外交等等,因而需要的是大批的海洋綜合人才。我們要建設成為海洋強國,培育普通國民的海洋意識是基礎,可以認為是打地基,而培養海洋綜合人才則是該地面上的建筑。沒有建筑,只有地基是無法讓人居住的。同樣的道理,沒有大批的海洋綜合人才處理國家的海洋事務,國民的海洋意識培育的再好也沒有用。
中國的海洋領土有300多萬平方公里,還有7.5萬平方公里的海底勘探權和開采權,加上幾千公里海岸線,因此我們需要大批的海洋事務綜合人才來管理和處理海洋事務。所以,為了能有個安全舒適的家居住,除了打好地基之外,我們還要花大力氣蓋好地面建筑。我們要加強海洋的高等教育,國家應該加大對海洋類高校和海洋類學科建設的支持與引導,打造屬于我們自己的海洋綜合人才培養的搖籃。同時,有了這些人才培育的基地,這種效應可以從上到下的傳遞,成為增長國民海洋意識的種子。
3.3展開多種形式的海洋知識滲透,讓國民的生活充滿海洋的氣息
培養國民海洋意識,我們需要創造其形成與發展相適應的“海洋氛圍”,展開多種形式的海洋知識滲透。主流媒體海洋理論的傳播、對國家海洋戰略的闡釋;政府海洋制度的建設與海洋政策的實施、國內國際海事活動的組織與引導;民間海洋研究機構普遍設立與研究活動的廣泛展開;多樣化普及海洋知識的書刊的推廣、豐富多彩海洋廣告文化的培植;航海競賽、海洋旅游、海洋探險等情景參與活動的推廣等等,必將讓國民的生活充滿海的氣息,在生活中養成海洋意識,在海洋意識中積極生活。
4.結語
“和平崛起”是中國的國家戰略,是中國實現民族崛起和國家復興的必由之路。而成為海洋強國,發展海洋經濟是實現“和平崛起”國家戰略的必由之路。要成為海洋強國,我們必須要從基礎做起,積極培育國民的海洋意識,培養海洋綜合人才。我們堅信,中國的崛起就在前方!
參考文獻:
[1]葉世明.文化自覺與中國現實海洋文化價值取向的思索[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1):18.
[2]馮梁.論21世紀中華民族海洋意識的深刻內涵與地位作用[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09(1): 74.
[3]孫志輝.提高海洋意識繁榮海洋文化[J].求是, 2008(5):54.
[4]段桂霞.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海洋意識教育[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05.
[5]張德華,馮梁,顏家坤.中華民族海洋意識影響因素探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 2009(3):85.
[6]顧興斌,張楊.論中國的海洋意識與和平崛起[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2):16.
[7]葉云飛.試論海洋類高校學生海洋文化素養的培育[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4):97
[8]劉新華.海權優先:當代中國的地緣戰略選擇[J].社會科學,2008(07):56.
[9]胡啟生.海洋秩序與民族國家:海洋政治地理視角中的民族國家構建分析[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1):85-102.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3-0120-03
引言
“中國夢”由許許多多不同的元素構成,而文化元素則是其中之一。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的文化)是階級社會中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同時又帶來較大影響和作用。文化是一個復雜的體系,不但包括文化的物化形態,同時也包括文化的價值形態,兩者既相互聯系又有質的區別。文化的物化形態主要表現在物質生產和生產力的發展上。物質生產是人類興衰和發展的基礎,而生產力發展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中國夢”需要物化文化基礎的保障。因此,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筑牢國家發展繁榮的物質基礎。文化的價值形態是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任務。“中國夢”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撐。包括提供理論支撐、思想先導和精神動力。中國夢因有了文化力量推動而變得高遠而磅礴,鼓舞著中華民族不懈努力、不斷奮進。高校會計文化建設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中國夢”的文化元素植入高校會計文化建設中意義重大。本文從分析“中國夢”與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關系入手,以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為切入點,深入分析高校會計文化建設與實現“中國夢”的目標差距及其原因,并從實現“中國夢”的視角下提出完善的措施和辦法,它對改善高校教育環境、保障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研究它,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實現產生直接影響。
一、“中國夢”與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關系
(一)“中國夢”與高校會計文化建設概述
1.“中國夢” 的概述。黨的十以來,“中國夢”一詞為國人熱議,受世界關注。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社會和諧的增強。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筆者認為,“中國夢”實際上是一個目標,而每一個目標都是中國夢的一個組成元素。它在國家層面上表現為民族復興、國家強盛;在個人層面上表現為人民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中國夢”既包含著“強國”與“富民”兩者之間的融合,還包含著國家、民族和人民對和諧社會的向往及其對理想的追求。
2.會計文化建設的概述。我們所說的文化,是指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與“中國夢”一樣,會計文化建設的問題是學者們近年來研究的重要內容。袁婷在《中國會計文化建設研究》中認為:“會計文化是一個包含層次很廣的復雜體系。主要內容包括會計物質文化、會計制度文化和會計精神文化。”[2]學者唐玉玲認為,會計文化建設具有“指導、凝聚、約束、增值”等功能[3],許多學者能根據目前我國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會計文化建設的路徑。孫方在《我國特色會計文化的建設研究》中提出:“政府應當出臺相應的政策給予支持與保障,為會計文化建設營造一個有利的環境。”[4]基于“中國夢”的文化元素,可以將會計文化建設歸納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個方面。
(二)“中國夢”與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互動關系
黨的十確立了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這為我們追尋和實現“中國夢”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學者們對“中國夢”與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內在關系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認為“中國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文化引領的最高境界,而高校會計文化則是千千萬萬“個體夢”之一。“中國夢”與高校會計文化建設有著密切的互動關系,“中國夢”對會計文化起到統馭、控制和指導作用,會計文化則對“中國夢”起著輔助作用,兩者相輔相成,互為發展,互為因果。在國家這個大時代,要把“中國夢”變成現實,需要依托無數“個體夢”的凝練。每個會計都會有一個小夢想,她是構成“中國夢”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時也是“中國夢”的延伸和發展。“中國夢”要發展壯大離不開“個體夢”的實現。
1.物質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中國夢”實現的基礎。任何夢想的實現都離不開物質基礎。“中國夢”的實現也是如此。教育作為富民之本,強國之基,一定要有足夠的發展經費做保障。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說道:“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又說,“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5]。會計是一項重要的經濟工作,辦教育離不開會計物質文化的發展。每個會計發展的背后都是對教育事業發展的艱辛付出,會計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是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繁榮,也是國家的發展和繁榮。
2.制度文化是助力中國發展進步和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障。制度作為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它是助力中國發展進步和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障。從國家層面來說,制度一般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除國家層面的制度外,由于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部門以及不同的崗位都有其具體的做事準則。因此,也會有許多行業制度、單位制度以及崗位制度等,制定這些制度的目的都是使各項工作能夠按計劃按要求達到預計目標。會計制度,是“政府管理部門對處理會計事務所制定的規章、準則、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6],按照法律的構成、制定機關和效力的不同,我國法律規范的層次主要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等。相應地,我國會計法律制度的層次主要包括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和會計規章。我國會計法律制度必須納入國家管理范圍且不能與憲法有所抵觸。而各省(市)人大常委會在同憲法、會計法律、行政法規不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會計規范性文件也屬于我國會計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會計制度是在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以促進高校財務管理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為目標,以規范資金支付、強化財務管理和強化資金監管為切入點而制定的會計行為規范和準則。加強高校會計制度文化建設目的在于促進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助力中國發展進步和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障。
3.“中國夢”的價值導向功能是會計精神文化建設提升的依托。高校會計作為高等教育事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為改善高校教育環境、保障教學質量和提高科研水平服務的。而隨著高校經濟活動和經濟業務的日益發展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出現了一些會計行為失范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解決,必然會擾亂國家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和改革發展穩定。而“中國夢”的精神元素為會計工作者指引著人生的方向,帶給其前行的希望和勇氣。因此,加強高校會計文化建設,是促進教育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和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出路。
4.“中國夢”與會計文化建設互為依存共同發展。“中國夢”的實現是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發展的產物,兩者之間不僅僅是集體與個體的關系,二者更多的表現為相互依存和發展的動態的融合的唇齒相依的內在聯系,需要相互之間的依托發展才能實現的良性循環。兩者相互關聯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中國夢”。主要表現在:“中國夢”為高校會計文化建設提供一種內核精神,是高校會計文化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夢”為高校會計文化提供價值導向作用,并成為高校制定各種財務管理制度等行為規則的思想基礎;“中國夢”通過對理想的展望和對會計人員的歷史使命的教育來充分發揮和展示財務人員的才智和積極性,并成為凝聚和激勵財務工作者為實現“個人夢”而努力工作的一種正確的方法;而高校會計文化建設也為“中國夢”提供物質基礎和思想基礎;通過“中國夢”向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滲透或延伸,在兩者價值觀念相互交融。這些互動關系,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會產生重大影響。
二、高校會計文化建設與實現“中國夢”的目標差距及其原因分析
近年來,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仍有許多不適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還不適應,教育落后的面貌沒有根本改變。特別是隨著“中國夢”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日益深入,以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探尋“中國夢”背景下的高校會計文化建設已成為高校改革發展實踐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會計物質文化相對薄弱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各種物質基礎還比較薄弱,尤其在高等教育方面,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地區間教育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依然突出,辦學資源有限與高校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管理職能的多元化使高校內外經濟關系日益復雜,廣大財會工作者支持參與高等教育改革和投身到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會計物質文化建設不均衡。例如,會計的工作環境較差,會計核算工具五花八門,會計信息技術難以支撐以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為核心的應用型高校財務管理運行系統,會計隊伍整體水平不高,缺乏既懂會計業務又精通信息技術,既懂國內會計又懂國際會計業務的綜合素質較高的會計人才,會計理論研究重點不突出、效果不明顯,高校會計服務教育事業發展的能力不足和水平不高等。這就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通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來切實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努力實現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教育質量提高的新期待。
(二)高校會計制度文化相對滯后
實現中國夢,必須予以制度保障。制度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作為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規范的會計制度建設是財務工作的前提和基礎[7],而目前我國的會計制度文化建設還相對滯后,主要表現在法律建設、制度改革、管理文明等的落后。尤其是,高校會計制度文化與現實不相適應,其信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會計制度的適用性有待進一步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會計制度文化建設不完善,缺乏政策杠桿調節,無法形成“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機制。
(三)高校會計精神文化素養缺失,觀念扭曲
精神文化建設是一個文化含義,主要指的是團隊文化內涵。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矛盾突出。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也有相當部分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會計人員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一些會計人員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8],尤其在會計職業道德方面存在假賬泛濫、腐敗頻發、誠信缺失、正義淡化、意志消沉、責任冷漠等。這些現象不但影響每一位從事會計工作人員的行為規范,而且還嚴重制約了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文素養的缺失和價值觀念的扭曲。
三、“中國夢”背景下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
(一)夯實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助力“中國夢”實現
高校要推進會計文化建設,首先要夯實會計物質文化建設基礎。一要加強硬件建設,不斷改善會計工作條件,完善會計所需的辦公場所、現代化核算工具、信息系統等硬件設施;二要加強會計隊伍建設,要在國家會計政策體系發展的框架下,加大對高校會計人才的培養力度,要在高校實施高層次會計人才、青年后備會計人才以及會計名家培養工程,同時要加強高校會計隊伍梯隊建設,不斷夯實會計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三要充分利用高校國際辦學的契機,積極開展會計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高校會計服務教育事業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四要建立健全會計學術交流機制,深入開展會計理論研究、學術交流活動,加大會計理論的指導力度,重點抓好會計課題研究,在全國會計領域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學術研究成果,從而不斷提升高校會計理論研究水平。
(二)加快完善高校會計文化制度建設,為“中國夢”實現提供法律保障
要推進高校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加快完善高校會計文化制度建設。完善的會計管理制度是具體化的會計文化,具有強制性。它為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提供標準統一,內容準確、完整的會計信息,并在處理各種經濟關系的工作中維護著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會計文化制度建設是我國制度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是規范各種會計行為和處理各種經濟關系的一項重要原則。而完善高校會計文化制度則是國家財經方針政策在高校會計工作中的體現,它是規范高校辦學行為和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因此,在新時期,一定要加強高校會計文化制度建設。一要加快完善高校新會計制度的相關配套政策,確保高校財務工作的順利進行;二要加快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努力提升高校財務管理能力;三要貫徹落實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會計準則制度,積極推進高校內部控制規范體系有效執行;四要對高校會計管理工作進行全面梳理,分析會計工作存在的困難以及在貫徹實施新會計準則和高校新會計制度過程出現的新情況,從預算管理、風險控制、績效考核與評價等方面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和辦法,達到以制度加強管理,以制度推進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目標。
(三)培育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內核精神,自覺引領“中國夢”的實現
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是立人、強業的靈魂。培育高校會計文化建設的內核精神,就是要在會計精神文化建設中,塑造獨具魅力、振奮人心的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高校會計精神。一要加強會計人員綜合素質培養。注重培養會計的行業精神,注重強化會計人員樸實、誠實、務實的品格和高效、準確、細致的工作作風。二要注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建設。在會計精神文化建設過程中,要把會計人員職業道德作為會計人員后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特別是要注重抓好會計從業人員的誠信建設,引導高校會計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三要注重增強會計工作的榮譽感,引導會計人員崇尚誠信、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務本致效,促進高校教育事業健康穩步發展。要培育會計工作者的自信心和責任心,讓強大的精神力量引領我國會計事業邁入“會計強國”的行列。
會計小夢想,國家大時代,每個會計發展的背后是單位行業的發展,是國家社會的發展,是中國夢的實現。我們和廣大會計一起,努力推動會計文化建設,推動會計行業進步。
參考文獻:
[1] 深情闡述“中國夢”[N].新華時報,2012-11-30.
[2] 袁婷.中國會計文化建設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12):80-81.
[3] 唐玉玲.中日會計文化比較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 孫方.我國特色會計文化的建設研究[J].經濟師,2013,(12):13-14.
[5] .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人民網,2014-09-09.
1.(2014·南通二模)2013年12月23日,“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周”活動在北京開幕。展覽設“剪刻繪畫”“文學史詩”“紙張印刷”“制茶工藝”“木作編扎”等多個主題展區,涉及20個省區的433項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產。這一活動()
A.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B.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時代性特征
C.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
D.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趨同
解析 本題考查中華文化的特征的知識。“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周”活動展示了“剪刻繪畫”“文學史詩”“紙張印刷”“制茶工藝”“木作編扎”等,從而說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故選A。B不符合題意,題干未涉及中華文化的時代性特征。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是既定的,排除C。D錯誤,各民族文化在交流的同時,又保持著各自的特性。
答案 A
2.(2014·南京、鹽城一模)以“書寫的文明傳遞,民族的未雨綢繆”為主旨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通過單純而又簡樸的方式吸引觀眾在電視機前同步參與,在游戲中學習知識、領略漢字之美。這啟示我們要()
A.全面傳承文化,弘揚中華文明
B.開展特色活動,傳承中華文化
C.加強文化交流,變革多樣文化
D.堅持愛國主義,弘揚民族精神
解析 本題考查燦爛的中華文化。材料中的方式有利于人們在游戲中學習知識、領略漢字之美,從而傳承中華文化,故選B。A錯誤,對于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C、D不符合題意,題干未涉及文化交流和民族精神。
答案 B
3.(2014·東臺二模)從文化角度看,鄭和下西洋早已不僅僅是一個歷史事件,更是一種文化象征、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鄭和“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的精神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賞”。“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的精神體現了()
A.忠誠老實精神 B.無私奉獻精神
C.愛國主義精神 D.勤勞勇敢精神
解析 由“熱愛祖國”可知,體現的是愛國主義精神,故選C。
答案 C
4.(2014·揚州一模)嶺南文化能與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和睦共處,而且敢于和善于同異質文化進行直接嫁接,拿來為我所用,形成獨特的文化流派。這表明嶺南文化的發展得益于它的()
A.獨特性 B.多樣性 C.開放性 D.包容性
解析 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之處,體現了文化的包容性,故選D。C中的開放性隸屬于包容性。A、B體現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符合題意。
答案 D
5.(2014·江蘇啟東中學模擬)舞蹈是我國古代“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南北,把以前的樂舞聚在一起分為雅俗兩部,又收集了波斯、中亞諸民族和東亞鄰邦的樂舞,共為七部。后來又增加為九部。這九部樂舞的名稱分別是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其中清樂和禮畢是南朝的舊樂,其他的樂舞都是我國少數民族的樂舞或域外樂舞。這一歷史事實表明()
A.少數民族的舞蹈藝術比漢族發展得早
B.中華民族的樂舞帶有很強的包容性
C.樂舞是從隋朝開始發展起來的藝術形式
D.樂舞是少數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
解析 由題干材料中“其中清樂和禮畢是南朝的舊樂,其他的樂舞都是我國少數民族的樂舞或域外樂舞”等信息可以看出,B正確。A、C、D說法均錯誤。
答案 B
6.(2014·安徽黃山質檢)駱駝具有耐饑耐渴、忍辱負重的品性。有人便把徽州人拼搏奮進、百折不撓、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比喻成駱駝精神,于是便有了“徽駱駝”的稱呼。下列選項中與駱駝精神體現的中華民族精神一致的是()
①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③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 本題考查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題干中駱駝精神體現的是自強不息,①③體現的是自強不息的精神,故答案選C。②④體現的是愛國主義精神,排除。
答案 C
7.(2014·衡水中學調研)中國古代哲學和藝術對西方的影響舉世公認。儒家、道家、禪宗等的思想理論,一直影響著從啟蒙運動時代至今的西方思想界。文學藝術的影響力尤為顯著。元雜劇在18世紀曾一度風靡歐洲,借用中國素材來創作戲劇在歐洲成為時尚。這說明()
A.中國文化曾深刻影響西方文化,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B.中國文化走過了從自信到自卑再到自信的歷程
C.只有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武裝頭腦,才能進一步培養文化自信
D.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相互聯系,不可分割
解析 本題考查文化自信等知識。材料中沒有涉及中華文化的沒落,也就無所謂“自卑”,B排除;材料沒有涉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文化自信的關系,C排除;材料沒有涉及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關系,D排除。A正確且符合題意。
答案 A
8.(2014·常州二模)某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就《文化生活》學習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綜合探究。某組同學撰寫論文的主要參考文獻有:《社會制度與文化發展》《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論文化在我國國際影響力中的作用問題》《傳統文化現狀研究》。據此推斷,該組的研究主題最有可能是()
A.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要性
B.大力發展人民大眾文化的路徑
C.公民科學文化素養的東西方比較
D.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的反思
解析 本題考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知識。該同學的參考文獻體現了通過繼承傳統文化來推進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故選A。
答案 A
9.(2014·揚州二模)在急劇變化的社會生活中,人們在告別傳統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會遭遇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沖突。對此,我們應該()
①在文化建設中堅持指導思想的多元化 ②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 ③在現代化建設中,堅持以思想道德建設為中心 ④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在文化建設中我們應該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化,①錯誤。③錯誤,在現代化建設中,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故選D。
答案 D
10.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關系到每個公民的價值取向,應該從小抓起,從教育入手,而且要貫穿于國民教育的全過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①公民就能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②能夠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人的決定作用 ③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以抵御錯誤思想的影響 ④能夠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①說法太絕對;“價值觀對人的決定作用”的說法錯誤,②排除;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能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進國民素質提高,③④符合題意。
答案 B
11.(2014·山東濟南模擬)2014年,山東建立部門協調機制,積極推進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技普及、體育健身等資源整合,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探索管理使用體制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文化建設提出的要求是()
①文化發展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②積極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 ③把發展支柱性文化產業作為主要途徑④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文化建設提出的要求應該是重視社會效益,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①②符合題意;③④均不符合題意。
答案 A
12.作為中央電視臺傾力打造的一個精神品牌節目,《感動中國》已經連續舉辦十一年。過去十一年間,該節目向全國觀眾推出了100多位人物,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一種讓觀眾感到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因此該節目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此項活動開展的意義在于()
①發揮道德模范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榜樣作用
②發揮大眾傳媒在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③弘揚主旋律,倡導人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④傳遞正能量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開展評選感動中國人物活動,有利于發揮道德模范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榜樣作用,弘揚主旋律,倡導人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①③符合題意;本題考查的是該活動的意義,②所述內容顯然不是開展該活動的意義;④表述錯誤,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
答案 B
二、非選擇題
13.(2014·山西省三校聯考)黨的十提出了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要求。
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作用愈來愈凸顯。文化軟實力對內要解決凝聚力和創造力的問題;對外要解決闡釋力、參與力問題。任何國家和民族都是憑借文化的獨特性和內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一個社會如何才能有活力?從文化上看,對外要解決闡釋力。要對國際社會解釋中國社會發展的正當性,靠什么解釋?意識形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文化的全部功能屬性發揮出來,多層面、全方位去“風雨化人”。其次是解決參與力問題。現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不僅要成為世界文化百花齊放中爭奇斗艷的一枝奇葩,更要成為世界文化演進中大有作為的參與者。為世界文化注入“中國元素”,提供“中國理念”。
結合材料,運用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知識分析,如何提高中華文化闡釋力和參與力。
解析 本題考查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的相關知識。設問限定用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知識分析,設問的角度是如何提高中華文化闡釋力和參與力,屬于措施類非選擇題。可從中華文化的特征、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等方面去回答。
答案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要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用獨特的文化魅力來提高闡釋力和參與力。②中華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要堅持、兼容并蓄,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強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用開放的文化心態來提高闡釋力和參與力。③中華民族精神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民族之魂。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用我們的精神風貌去贏得理解與尊重。④中華民族精神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要立足世情國情,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時代內涵,用與時俱進的文化品質來增強認同,擴大影響。
14.(2014·廈門一中高三檢測)黨的十報告指出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強調文化強國建設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就文化強國的目標和路徑提出了明確要求。隨后,全國各地掀起轟轟烈烈的文化建設,各地制定的“文化強省”“文化興市”“文化強縣”舉措紛紛出臺。然而,其間潛藏的盲目性不容回避,有的地方認為文化強國建設就是繼承傳統;有的地方沒有吃透報告精神,宣稱像抓經濟建設那樣狠抓文化建設;有的地方對文化的本質規律缺乏清醒自覺認識,盲目鋪攤子上馬大項目和大工程……
(1)結合上述材料,簡要指出文化強國建設與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關系。
(2)為什么說各省市在文化強國建設方面存在盲目性?
關鍵詞體育強國小學體育大眾體育
2008年9月29日,主席于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中的講話中指出“要進一步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號召,由此,體育界開始熱烈討論如何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而我國與體育大國美國的差距就在于我國的大眾體育發展不完善,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實現大眾體育就要從義務教育階段小學體育教育抓起。美國政府對小學體育發展尤其重視,我國的農村小學占大多數,體育現狀實施的并不好,是我國體育教育事業最薄弱的環節。
一、體育強國的內涵
體育強國一詞最早是在1964年原國家體委主辦的內部刊物《體育參考》刊登的譯文“《朝日新聞》分析東京奧運會各項比賽”中談到“1952年前蘇聯參加赫爾辛基奧運會后,美國和前蘇聯成為世界兩大體育強國[1]。而關于體育強國的概念正式表述是在1985年《體育理論》一書中出現的,定義為“世界重大綜合性比賽的運動競賽中名列前茅的國家”。后來隨著我國專家和學者對體育強國的逐步探析,體育強國的涵義也有一維戰略向兩維、多維戰略發展。體育強國是指在以社會體育為基礎,競技體育為先導的體育事業發展各個領域的總體發展水平,在世界處于一流和前列的國家,這些體育不僅包括競技體育和大眾體育,還包括體育科技、體育教育、體育文化、體育場地、體育產業等方面[2]。各個方面協調發展,缺一不可。
20世紀50到80年代,美國,前蘇聯之所以被公認為世界兩大體育強國,就是憑借其在競技體育的強大實力。據此,2008年奧運會我國取得第一集團金牌總數的優異成績,按一維理論已步入體育強國行列,但是大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差距過大,我國不能夠稱得上體育強國。如今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九年義務教育的推進,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國具備實現體育強國的諸多優勢。
二、小學體育課的優化對實現體育強國的戰略目標有奠基作用
(一)在實現體育強國的發展戰略過程中,小學生少年兒童都是最強有力的后備人才
由表1可知美國排名在前的項目在小學階段已開始課程得到普及,我國的優勢項目并未在學校體育教育中普及,從這一點來看,我們還存在差距。做好小學體育教學工作,是最為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做好小學生體育工作,培養競技體育人才
美國的運動員是依據個人的興趣,進行訓練,參加比賽。我國的運動員則是通過層層選拔后入圍,接受正規的集體訓練。如果運動的特長能從小抓緊,對具有先天特質的小學生感興趣的運動項目予以培養,在經過長期的訓練后,會比高中階段后接受訓練有新的突破。
(三)做好小學生體育工作,發展體育文化,體育科技,擴展體育產業
小學生是國家的棟梁,培養社會主義新一代接班人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小學體育文化的普及,激勵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加大對體育產業的投資和關注。例如小學體育表演將為體育界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三、小學生學習體育的優勢
體育的興趣要從小培養,小學生是個性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骨骼柔韌也比較好。從小培養小學生某項體育特長,不但能增強體質,增進健康,還能幫助小學生在群體中產生優越感,越發的表現自己,通過的榜樣的帶動示范作用,會激發越來越多的同伴愛上體育,為終身體育和體育教育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四、現階段農村小學生體育課存在的問題
參考魏夢田,高前進等對河北省農村小學學校體育現狀調查結果。
(一)體育教育缺失,出現“陰陽”課程表
被調查的1226所小學中,體育課的開課率僅為75.2%,其中只有70.6%的學校每周上兩節體育課,48.8%的學校能完成教學計劃,43.4%的教師課前備教案,兼職和代課教師占56.9%,52.8%的學校每周堅持做課間操和眼保健操,43.6%的學校開展課余體育鍛煉。表明小學體育教育的實施現狀并不良好。
(二)社會體育經濟規劃不合理,小學體育設施配備落后
1226所學校中,62.2%的學校有籃球場地,68.2%的學校有田徑場地,98.2%的學校有活動場地,但均為土質地面,沒有一所小學有足球場地。按照國家教委《中小學體育設施器材配備目錄》要求計算,農村小學器材達標率僅為38.2%。
五、建議
(一)體育部門、教育部門轉變觀念,通力合作,取得雙贏
1.做好社會呼吁工作
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定期檢查小學生的體育課實施情況,利用公開檢查,暗訪,調查問卷的方法,實實在在落實國家的體育課程標準,保障小學階段每周開設兩節體育課。
2.加大經費投入,完善學校體育設施
對于或偏遠地區的小學要加大經費投入,配給學校必要的體育設施。對于較發達地區的小學,要規范引導,科學選擇體育設施。
3.完善小學體育教師用人機制
參考閆偉,王慧琳等專家“80-代”不同性別中小學體育專業發展狀況比較,女性體育教師數量較少,體育教師的科研水平較低,職業心理特點存有倦怠現象。年輕負責高水平的新一代體育教師會讓小學生產生貼切膜拜感,從而積極的投身到體育活動中來。
(二)小學體育教師需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1.以愛學生為出發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小學階段體育課的目標重在培養小學生的運動興趣,小學體育教師是孩子真正的“玩伴”,也是小學生體質發展的“啟蒙老師”,要做到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小學生,不論其身體素質好壞,有無各方面的特長,教師都要積極的發現小學生身上的閃光之處并予以培養。
2.提高科研水平。
體育教師要把小學生體育事業當作自己的人生事業對待。不斷學習,創新,備好每一節體育課,上好每一節體育課。以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為出發點,找到最有利于提高教學成績和促進小學生體質發展的教學方法。通過記錄總結工作日記,同行之間的研討,切實保障實現小學體育發展目標。為我國小學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三)家長配合學校做好小學生體育工作。
通過查閱美國的小學生體育課堂相關資料得知,美國的小學生家長每周要盡可能的至少參與一節小學生體育課活動,調查顯示在家長的陪同下,小學生更愿意展現自己,進而取得更優異的成績,家長和孩子共同學習的經歷會促使家長與小學生在假期的鍛煉,另一種程度也是體育課的延伸。
注釋:
①通訊作者:趙晶;工作單位:天津體育學院圖書館.
參考文獻:
[1] 呂嘉.關于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J].人文雜志.2000(05):17.
[2] 王智慧.邁向體育強國進程中兩個重要問題的戰略定位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2):34.
教育部頒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中考、高考升學考試中的比重。”這充分說明國學將是未來特色學校的品牌課程之一,以國學構建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以國學構建學校內涵式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1.利用學校已有的國學特色,夯實內涵式發展的根基
每個學校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蘊,在此基礎上形成有競爭力的特色校,可以夯實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根基。福建省廈門松柏中學,從2006年福建省高中語文課改增設國學校本課以來,已經在國學教育方面創建了自己的品牌,即兩岸國學教育交流特色。臺灣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得比大陸好。通過加強兩岸國學教育交流,吸收臺灣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方面的經驗,可提高學校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夯實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根基。堅持做好國學特色,還可以促進海峽兩岸的教育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建設全國一流的品牌學校。
2.創建學校未來的國學特色,明確內涵式發展的方向
隨著《綱要》的頒布,“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優勢學科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研究,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提供理論基礎和學理支撐”受到各級大學的重視。很多大學也開始招收國學特長生。如果學校繼續致力于推廣國學教育,使學生形成特長,學校更具特色,就能夠為全國高校源源不斷地輸送特色人才,這將使一所普通高級中學更富生命力,也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方向。
三、以國學構建學校內涵式發展的實施方案
1.成立國學領導小組,加強國學特色教育的領導
《綱要》還鼓勵各地各校組織專門力量,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機構的建設,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專業服務和指導。霍普金斯也指出“教師的發展能夠為學校建構可持續發展的能量”。為凸顯學校國學教育的特色,學校應成立國學推廣領導機構,號召有興趣致力于國學教育教學推廣的各學科教師,本著自愿原則,成立國學工作團隊,建設一支國學教育骨干隊伍,在國學特色校建設、交流與推廣過程中,成為學校內涵式發展的締造者和有力保障。
2.實行各處室總動員,充分挖掘國學特色
以國學構建學校內涵式發展,學校各部門各處室要凸顯出國學教育的特色。
一是教務處可利用其管理職能,構建內涵式發展。如開設國學誦讀課,在早讀課或閱讀課上實施,組織學生進行系列經典誦讀,積極營造“誦讀經典,積淀文化底蘊”的書香校園。可根據各年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循序漸進地安排誦讀內容。如初一誦讀《弟子規》《三字經》,初二誦讀《百家姓》《千字文》,高一誦讀《論語》《大學》,高二誦讀《孟子》《中庸》等。
二是鼓勵根據教師特長開設個性化的國學特色校本課。學校可組織教師開發國學系列校本教材并開設國學校本課,將國學教育與各學科教學有機結合,使國學校本課程成為學科課程的有力補充,形成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加強國學教育特色。語文組可以經典為主,如古代詩詞歌賦、《古文觀止》等;歷史組開設以文化歷史名人為系列的校本課,或發展史、史書史料、出土文物鑒定方面的校本課等;政治組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等;音樂組開設欣賞傳統音樂、戲劇的課;美術組開設古代名畫欣賞、書法欣賞等;體育組開設太極拳等;數學組可以組織研究《九章算術》等。有些課程若難以找到與國學的關聯,也不必勉強,可以自成特色,建設學校“一校雙翼”的多元品牌。
三是總務處在學校整體環境的設計、規劃上,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既要符合現代教育教學要求,又可營造富有國學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廣大師生沐浴在古香古色的典雅環境中,使學生在濃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中感受國學,學習國學。
3.開展以傳統文化精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的德育
一是開展國學主題系列活動。利用升旗儀式、班團活動、重大節日、報告會、家長會等,廣泛開展多種包含傳統文化的主題教育活動,將國學主題班會納入班級考核進行評比。以國學文化立人,培養不拘形式、大膽創新的優秀學生。
二是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寒(暑)假、傳統節日、重大紀念日等開展社會服務活動,設立創新性國學活動主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開設“德育國學大講堂”,引導師生在實際生活中了解傳統美德,認識國學內涵,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并努力探索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國學教育模式。
4.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的校本培訓、評比和研究
一是開展國學校本培訓。校本培訓可以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形式,讓教師參加校外國學培訓課程或研討會;以學校國學發展階段需求為中心,邀請名副其實的國學專家來校指導。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4-0084-03
引言
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使奧林匹克以驚人的速度席卷全球的每一個角落。這種影響并不僅僅限于某個領域,它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尤其是對各個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挑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所體現的是一種以世界上不同民族原生文化為主體的文化體系。本文在奧林匹克全球化的語境下,從文化多樣性視角重新審視了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與功能。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要在奧林匹克強勢文化籠罩全球的環境中立足,必需發掘自己的精髓,傳承并發揚不同于其他體育文化并且在某些方面凌駕于他者文化之上的精粹,需要本民族體育文化的特色與特點,并且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優勢文化,是不同于他者文化的瑰寶。
1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特有的價值與功能
相比競技運動過度商業化、職業化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民族傳統體育本身所具有的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既彌補奧林匹克運動的先天不足,又能使人感受與自然和諧共存,人類屬于大自然,遵從自然規律的科學意義。提倡探索體育人文觀的過程,其實就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價值的過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復興,離不開體育人文價值觀的確立。以西方體育為參照系,反觀中國古代身體活動,會發現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與生俱來的和諧價值,順應了后工業時代體育的需求。它是自然經濟基礎下產生的原生態體育,為后現代休閑娛樂的回歸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原料,順應自然的和諧價值、體現多元的文化生態價值、其游憩養生特征都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走向繁榮提供可能。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競技,富有進取心、積極向上的民族,同時也是一個智慧的民族。競爭是人類自進化起經自然選擇驗證的崇高精神品質,人類自誕生至現在之所以生生不息,就是因為這種頑強的競爭精神,作為自強不息的民族,奮發與競爭的精神價值將是民族傳統體育實現現代化轉型的核心與關鍵,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與生產勞動、宗教祭奠、軍事戰爭等有密切的聯系,但仍然具有競技的本質特征,同時,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還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與價值功能。
1.1 民族傳統體育的民族凝聚與民族識別功能――文化多元化在民族中的完美呈現
觀乎人文,以化天下。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和發展的靈魂和標志,體育是一種按照人的目的、意志、理想去占有、改造自身自然地創造性的活動,同時又是一種合規律性的活動。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既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直面國人身心的康健。數千年以來,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其主流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侵染,始終沒有突破其束縛。
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之一,它體現于民族日常生活中,滲透到民眾的觀念里。它是構成民族精神的必要因素,是一個民族成其為民族的充要條件。它體現著民族內認同的情感需求和民族間的區別。它是彰顯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與民族個性的物質載體,它是體現民族自豪感的標志,是體驗民族自豪感的身體行為方式。
1.2 民族傳統體育的休閑娛樂價值――現代人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渴求與呼喚
當今社會的高度競爭,工作、生活、學習壓力越來越大,與壓力同行的是各種生理與心理疾病,亞健康人口數量巨大,大量病態的社會人忍受著現代文明病的侵襲,地球在變得相對越來越小的同時,人們的內心卻越來越封閉,“宅”是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本能的一種反叛現象,虛幻的網絡正越來越嚴重地侵襲著真實的生活,社會性的降低對人類發展是危險的。現代人享受恬淡閑適歡娛生活情趣的能力越來越差,一方面是后工業時代文明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是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摒棄造成的,要喚起人們對享受美好生活體驗休閑娛樂生活的動力,極具休閑娛樂價值的民族傳統體育是一劑良藥,現代人在極力追逐與享樂自然科學帶來文明的同時,更加需要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成果的滋養,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側重于“身”的現代文明,也離不了側重于“心”的傳統文化。
2 民族傳統體育的出路
體育是一種文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華夏民族的身體文化,是東方身體文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民族傳統體育的精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少數民族先民在歷史長河的演進中所創造的珍貴的民族文化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價值。然而,在現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卻逐漸失去了其主體地位,甚至由于長期遭受冷落而漸漸走向消亡,歸根結底是族人對本民族傳統文化認知度的淡漠,族人對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可度的降低,以及對本民族文化歸屬感的削弱,民族對于少數民族同胞來說,已經僅僅成為獲得某些補助、補貼、加分的工具。傳承出了問題是一切問題的根本,年輕一代人已經不會說本民族的語言,他們的父輩有的只會本民族語言的片言只語,有的僅處于對自己祖輩的情景回憶與幻想。
意識決定行動,沒有深刻意識到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巨大價值,流失是毫不在乎的,就不可能懂得珍惜,民族意識的淡化造成民族傳統文化的嚴重流失,自我民族認同感越來越低,導致民族意識淡漠。
2.1 民族傳統體育與民族文化的辯證統一關系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民族文化的物質載體。它與民族文化猶如樹根與土壤的關系,沒有民族文化的滋養、哺育,民族傳統體育不可能生存,更不可能茁壯成長、枝繁葉茂;沒有傳統體育的盤根固守,民族文化就面臨流失的危險。
2.2 本土是民族傳統體育發揚傳承的基本道路
民族傳統體育的發揚與傳承離不開本民族百姓的了解、學習、參與及繼承,即首先應該使其本土化,這樣說其實有點自相矛盾,但現實就是這樣的,我國相當一部分少數民族同胞的青少年一代甚至中年一代人已經不會自己本民族的語言了,語言這一基本文化要素不能傳承意味著生活經驗傳承的最基本方法(即口口相傳)這一環節出現了斷層,更不要說接下來的口傳身授環節了。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失去本民族的語言即失去了本民族傳統的思維習慣與意識形態,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在民族之林退化成“泯然眾人矣”,最后也只得萬般無奈地看著消亡。
2.3 教育是民族傳統體育發揚傳承的主要方式
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在2000年《新世紀:祝福篇》中說:“奧林匹克運動,首先是一個教育運動。”奧林匹克運動在全球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早已證明其蓬勃的生命力,民族傳統體育要煥發生機,必需使其成為教育運動。這里的教育運動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是大教育。這種大教育需要由政府自上而下的引導來實現,政府部門宏觀的政策引導及宣傳可以有效彌補民族意識淡漠的問題。政府有關部門出資帶動及引入市場機制積極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是解決當今我國民族傳統體育被邊緣化的切入點,少數民族群眾不能在深層次意識里去發現問題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有賴于政府強有力的物質、精神、制度文化的支持。筆者認為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自我教育(即自我反思促進自我成長),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家庭里祖輩父輩的講述和帶動是對后代的最基本教育,也是最具影響力的教育,熱愛運動的家庭祖祖輩輩都近乎狂熱地喜愛本民族的傳統體育,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勢必會對家族熱愛的運動感興趣,進而積極投身其中。一個個家庭組成了社會,家庭氛圍演化為社會環境,家庭氛圍影響社會大環境的同時,反過來社會大環境又強化了家庭氛圍。家庭教育傳授的是各種經驗,學校教育教授的是知識、理論、文化,學校教授的理論文化知識激活家庭傳授的各種經驗,同時,各種經驗通過理論文化知識得到升華,再通過自我成長過程中的社會實踐得到檢驗、驗證,升級為自我身心體驗。我認為文化就是通過這一過程得以傳承與發揚,同一道理,體育是一種文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華夏民族的身體文化,是東方身體文化。傳統體育文化要得以發揚傳承離不開教育,因為傳統本來就是生活經驗的傳遞過程,是上一代傳授給下一代的教育活動。
3 結論
如何發揮中國智庫的公共外交和對外傳播作用?
2013年8月21-22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以下簡稱“人大重陽”)承辦了題為“大金融、大合作、大治理”的國際智庫研討會,邀請了G20國家的26名代表參加研討會(以下簡稱“20國智庫會議”),為兩周后舉行的G20首腦俄羅斯峰會獻計獻策,引起了輿論界與各國政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媒體用“中國首次舉辦20國智庫會議”、“中國智庫初顯國際號召力”等標題來評價此次會議。尤其是由人大重陽主導通過的《G20智庫共同聲明》,更是被不少與會者與媒體界所稱道。
特點:代表性強,會期及時,主題明確
20國智庫會議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參會國齊,代表性強。G20國家均有智庫人員參加,充分代表了G20國家的各方視角與觀點。多數與會者都是G20研究的專家,或至少做過G20與世界治理研究,對本國的G20立場或世界治理的困境有獨到的見解。
二是會期及時,影響直接。在G20首腦峰會之前的半個月召開,在輿論傳播和國際溝通方面都對G20首腦峰會起到了重要的咨詢作用。事實上,在此之前,本次會議也收到了2013年主辦國俄羅斯和2014年主辦國澳大利亞官方的相關反應。
三是主題明確,交流充分。與會者必須遞交論文,論文主題的核心要求就是對G20機制提出建議與未來展望;會議期間,則要求發言人不必拘于與會論文的內容,而是就前面發言者進行回應、或更深入的闡述,以提高智庫交流的信息量。
效果:推動達成集體共識
智庫研討會與一般意義上的學術研討會雖有高度相似性,但由于智庫國際互動的政策訴求較多、現實關懷較強、會務成本較高,會議的效果不應僅僅定位在知識的溝通,更應當全力推動達成某種集體共識。如果能影響他國智庫的研究議題、思想主張,將是對本國外交的巨大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講,20國智庫會議達成的“20國智庫共同聲明”堪稱一個典型范例。該聲明同意“著手組建G20智庫年會機制,以加強G20成員之間的溝通,為G20的發展貢獻行之有效的思考和建議”,表達了20國智庫人員對“全球經濟顯現復蘇勢頭,但仍然面臨一系列挑戰”的評估,也“呼吁二十國集團各成員之間加強國際宏觀經濟和金融政策改革的研究,增加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以及“呼吁二十國集團密切關注金融市場和國際貨幣體系,以推動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繁榮”。最重要的是,該聲明“呼吁二十國集團的智庫重視研究”13大重要議題,以“加強溝通、開展合作研究”。聲明雖只有500多字,討論之前已經過數輪的艱難溝通、幾易初稿,會議討論時也爭論激烈、幾度陷入僵局,但承辦方仍然很好地主導了會議節奏,最大限度地在共同聲明中注入了中國觀點,也最大可能性地推動了20國的思想共識。聲明簽字通過時,全場響起了經久的掌聲,所有與會者都對中方的努力抱以極高的肯定,有與會者還贊賞道,這次會議讓其體會到“中國特色的創新與進取”。
困惑:強化智庫的對外傳播作用任重道遠
中國急需建設一批高水平智庫,為推進中國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同時,還需要把這批智庫打造成有效的國際交流平臺,通過公共外交和對外傳播的手段,吸納各國智慧作用于中國發展,傳播中國理念以影響他國社會。
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現代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們獲取各類信息和知識的途徑越來越便捷,面對大學生閱讀持續下滑的現狀,高校圖書館作為文化的傳播者和社會教育的實踐者,要充分利用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優勢,尋求有效途經和措施,搭建各種平臺,推動閱讀推廣活動的開展,培養大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強化終身閱讀學習的理念,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高校圖書館的教化育人職能。
一、閱讀推廣的重要意義
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是民族傳承文明的重要方式,在閱讀的過程中,是大學生的社會意識、價值觀念、文化素質等方面不斷提升和發展的過程。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文化的力量、注重知識和文化的培養,閱讀不僅能把幾千年的文明傳承下來,同時,還能和不同時代的人對話。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我們更需要主動學習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各種先進和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就要努力讓主動閱讀的習慣伴隨我們的一生,我們更需要一種精神引領前行,這需要有閱讀的力量來支撐。
二、大學生閱讀現狀
(一)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閱讀新媒體的類目豐富,形式多樣。高校大學生用手機和各種移動終端“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現象日益盛行:公共場所無論在操場、廣場、食堂、公交車還是地鐵上,或者在排隊等候的時候,隨處可見很多大學生用手機在來消遣閑暇,通過調查大學生的閱讀內容,除了閱讀網絡流行小說、玄幻小說,就是查看微信、微博、短信、還有撲面而來的各種廣告和和娛樂八褂,瀏覽方式大多都是快速瀏覽,形成的這種快餐式、跳躍式、碎片化的淺閱讀風潮,它有便捷、快捷、經濟的優勢,呈現出簡短、零碎、易讀的特點,造成了注意力難以持久、無法進行深入思考、閱讀力退化等淺閱讀帶來的弊病。
(二)由于就業崗位競爭激烈,當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使大學生閱讀價值取向也隨之改變。對讀者借閱情況進行分析,通常閱讀是以拿證、考研、做畢業論文設計為主。發現很多讀者借閱圖書是為了應付各類型考試,從借閱圖書的時間和內容就能反映出來,還有參加到英語四六級考試,考研、考公務員大軍中的讀者,他們所借圖書的類型大多為考試類、輔導類專業教材及解題集等,還有一個借閱專業書籍高峰期就是畢業生做論文設計的時候,真正能夠靜下心來,用心閱讀,做閱讀筆記的大學生讀者少之又少。
(三)當代大學生閱讀量少,已經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大學生閱讀量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學的“應試教育”,以及大學仍然沿襲填鴨式的滿堂灌的教育方式,很多大學生從小就沒有養成主動閱讀的學習習慣。這種只重視教科書而不重視課外閱讀、經典閱讀的習慣,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必然會暴露自身知識的缺陷和不足,在競爭日益激列的當下很難在崗位上擔當重任。
三、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存在的困境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沒有達到滿意的結果,除了高校圖書館自身原因外,還有來自制度、體制,人員素質、學生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缺乏有效監督的長效機制,沒有總體的布局和長遠規劃。有的高校設立了負責閱讀推廣活動的學生組織,有的高校設立了類似的組織,還有的高校甚至根本就沒有設立負責閱讀推廣的組織機構。已經成立的學生組織和類似組織并非高校和圖書館的直屬機構,因為沒有相關的資源,也沒有賦予他們相關的權限來組織和協調閱讀推廣活動,從而影響了閱讀推廣活動的順利實施。有些圖書館甚至沒有設立相關組織,而未設立專門機構的高校圖書館,往往會臨時組織一些人員來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有的甚至會把閱讀推廣的任務臨時分配給其他部門,閱讀推廣活動沒有整體的規劃,不具備延續性,更難產生全校師生閱讀推廣聯動性的效應。
(二)其次是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缺乏創新。首先是許多高校圖書館在規劃閱讀推廣活動中,缺乏整體的規劃。經常基于慣性思維,缺乏與大學生讀者深層次交流與互動,沒有事先調查大學生的閱讀興趣,對讀者的需要不清楚,即便已經開展了閱讀推廣活動,學生參與意愿不強,活動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有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受內容限制,需按照指定的書目開展一校一書活動來進行,很多生對指定的這一本書根本就沒有興趣,更談不上閱讀推廣活動引起讀者的共鳴。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大都不是科班出身,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入門門檻不高,圖書館工作人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不多,更加制約了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因此也就很難規劃、執行有水平的閱讀推廣活動。
(三)許多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活動時,較少針對全校所有師生開展聯合閱讀活動來促進學校內的閱讀推廣的實施。所以沒有建立基于高校圖書館全校師生閱讀推廣的長效機制和協調機制,就不能形成閱讀推廣活動的規模和聯動效應,就大大限制了閱讀推廣活動的影響和效果。
四、改進措施與途徑
高校圖書館要加強對閱讀推廣活動的重視,認識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發揮其對大學生讀者的影響和強調自身在社會主義特色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建立高校閱讀推廣活動的長效機制;結合高校大學生讀者的真實需求,增加活動形式和內容中的創新元素;結合自身的館藏優勢、設施特色,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強專業人才的外部引進;增加對現有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投入,嘗試現代化設備的應用,借助科技的力量促進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
(一)成立高校閱讀委員會,建立高校閱讀推廣活動的長效機制。成員分別從圖書館、學工處及團委、教務處、宣傳部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專班,由一名校領導分管,閱讀委員會辦公室可以設在圖書館,館長兼任主任。委員會的職責是制定閱讀推廣的整體規劃及方案,牽頭協調閱讀推廣活動的整體推進,具體任務、職責分解到相關部門和責任人,相關職能部門及責任人各負其責,各司其職,高質量地推動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
(二)在高校閱讀推廣活動中,相關職能部門如教務處、宣傳部、學工處、團委、圖書館等都是閱讀推廣的主體,都應擔負起責無旁貸的閱讀推廣工作。教務部門可以考慮把閱讀納入公修課或選修課的課程,通過選修閱讀課來修學分,學分納入學位評定和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內容。宣傳部門在活動前,充分利用廣播、網絡和微信、微博、短信提醒做好閱讀推廣的宣傳和造勢,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學工部門和團委可以利用學生干部和學生組織,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同時把閱讀活動嵌入其中,充分利用暑期活動,招募閱讀推廣活動的志愿者,對他們進行培訓,讓他們成為推動閱讀推廣活動的中堅力量。高校圖書館充分發揮他的資源優勢,提供各種文獻資源,除了做好新生入學期間的入館教育,還要加強閱讀推廣人員的業務培訓,為努力培養大學生的閱讀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興趣提供更多專業人才。
(三)廣泛動員各二級學院老師積極參與閱讀推廣活動中來。讓老師參與推薦好書、推薦經典和各種專業書,并分門別類指導學生的閱讀推廣活動。
(四)高校圖書館需要在閱讀推廣活動中充分利用社會的各種力量和資源。聯合當地圖書館、高校周社區書屋,書店,開發制定科學適用的閱讀推廣機制,有效地擴大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影響。聯合高校師生和周邊社區人人參與,就能掀起閱讀推廣濃厚氛圍,做到活動前有預案,活動中檢查督促,活動結束有總結評比,肯定成績,查找不足,這樣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就能達到理想效果。
五、結語
閱讀推廣活動不僅是人文精神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國家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作為高校圖書館更應擔負起閱讀推廣的義務和責任,只有學校和各級政府組織高度重視,落實好責任,建立閱讀推廣的長效機制,閱讀推廣工作才能達到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讓我們一起共同閱讀,豐富大學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實現文化強國夢,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把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工作有序扎實推進。
【參考文獻】
[1]楊莉,陳幼華,謝蓉.高校圖書館開展專業閱讀推廣的實踐探析[J].圖書館雜志,2015(12):29-37.
[2]萬慕晨,歐亮.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效果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22):72-78.
[3]許天才,楊新涯,王寧,魏群義.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多元化趨勢研究――以首屆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大賽為案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6(02):82-86.
[4]王宇,王磊,胡永強,付瑤,杜洋.圖書館閱讀推廣實踐和理論的新進展――東北地區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研討會綜述[J].高校圖書館學報,2016(04):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