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09 09:12: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誠信文化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會計人員有意識的對會計賬目進行修改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進而來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例如,會計人員通過作假賬、偷稅漏稅等來非法獲取金錢。若要在根本上解決會計信息的失真,加強會計誠信文化建設是必要的:首先,加強高校培養過程中的誠信教育;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尤其是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更應該在平時的工作中誠實守信,堅決杜絕作假賬現象的發生,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其次,建立良好的會計誠信環境;在平時的工作中盡量多讓會計工作人員接觸正面的信息,尤其是剛剛從事會計工作的畢業生,避免他們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再次,建立信用檔案;目前我國的信用檔案建立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隨著信用檔案機制的逐漸完善,應該將那些違反誠信的單位和個人記錄在案,并且個人能夠通過網絡或是相關單位進行查詢,進而增強個人和單位的誠信意識。
1.2會計誠信文化建設是會計發展和生存的根本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即是個人或是單位的道德資源,也是經濟資源。會計誠信對于維持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因此,在經濟活動中,應該加強道德建設,加強會計誠信文化建設。會計誠信是會計發展和生存的根本。
1.3會計誠信文化建設是保證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關鍵
會計誠信文化建設能否順利進行是影響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會計誠信受到破壞,市場經濟運行的環境必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會嚴重阻礙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企業和企業之間,企業和政府之間的信任度將嚴重下降。而且,市場經濟越是發達,誠信就顯得更為重要。會計信息是反映和監督經濟活動的一項重要指標,如果會計信息失真,則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并有可能影響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宏觀調控。因此,會計誠信是保證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關鍵,要加強會計誠信文化建設。
1.4增強會計誠信文化建設有利于企業養成誠實守信的觀念
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如果能夠增強企業的會計誠信文化建設,則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業的競爭力。首先,如果企業能夠對所有的合作以及即將合作的企業誠實守信,必定會贏得良好的,甚至是極高的社會信譽度,進而可以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同時,企業中的每一位員工也要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到誠實守信,除了對外能夠做到誠實守信,對內更是應該如此。其次,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加強會計誠信文化建設可以將企業在長期奮斗過程中形成的優良品質傳播下去,有利于在整個企業內部形成一個良好的誠信環境。有助于企業員工養成強烈的責任心,有助于提高企業員工的凝聚力,進而有助于培育誠實守信的企業精神。
2建設良好的會計誠信文化的措施
上面論述了加強建設會計誠信文化的重要性,那么該如何做呢?下面筆者提出幾點關于建設良好會計誠信文化的措施。
2.1在會計誠信建設過程中,逐漸完善相應的法律規定
會計誠信文化的建設僅僅依靠道德的約束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等來指導和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針對那些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人員應該做出相應的處罰,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同時使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得到廣泛的弘揚。
2.2建立會計人員誠信檔案
通過誠信檔案的建立,使誠信文化建設融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尤其是在會計行業。由于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服務質量,尤其是誠信程度直接影響到整個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因此,建立會計人員誠信檔案對于維持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監督會計人員的職業行為等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同時,通過定期向社會公布會計人員的不良、違法記錄以及相應的懲罰措施,可以強化對會計人員的約束和管理。
2.3強化會計誠信文化的教育力度
在加強會計誠信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誠信教育是關鍵之一。第一,可以將會計誠信文化納入到會計從業考試內容中,并將個人的平時誠信消費或是其他誠信相關內容也列入到考核范圍內。第二,加強高校會計專業學生的誠信文化教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觀念。第三,加強會計人員會計誠信文化的培訓,要盡可能地將會計誠信文化建設的概念、內容、內涵等納入會計人員繼續教育過程中。社會各界可以通過這些行之有效的,或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來逐步完善會計誠信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是美國人在20世紀80年代初總結日本管理經驗和美國管理教訓才提出來的,是一種文化與經濟結合的產物,又稱公司文化、組織行為、組織文化和管理文化。我國學者魏杰總結指出:所謂企業文化就是企業信奉并付諸于實踐的價值理念,也就是說,企業信奉和倡導并在實踐中真正實行的價值理念。由此可見,企業文化現象都是以人為載體的現象,而不是以物質為中心的現象,由一個企業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業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業發展過程中逐漸積累形成的。同時,企業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企業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是構建在傳統的民族文化基礎之上,另一方面是根據企業自身的發展,歸納創造,形成企業自身獨特的文化要素和精髓,創造出有利于企業發展的企業文化。
作為東方文明的發源地,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許多值得流傳和發揚的精華,對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企業文化的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的企業文化。這一企業文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簡單商品經濟下的手工作坊文化,它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而完善;第二階段是在工業發展時期的中國企業文化,它是企業文化的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當代中國企業文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創新。
一、以德治企
企業文化的精髓是德。孔子認為,人要講高尚的道德品格修養,守信于德,古代皇帝用“仁德”來教育他的臣民,陶冶修煉,塑造美德,以德服人,當今提倡“以德治國”,并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各行各業都在提倡職業道德,教師講師德,醫生講醫德,企業講“企德”,就是以德治企,把德熔鑄到企業管理中,并在企業行為中加以提倡和應用,成為企業的行為準則。
德是商之本,無德不成商。創建于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擁有境內外兩家上市公司,海內外四百多家藥店,以其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聞名于世。自創辦至今,同仁堂始終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不敢減物力”的古訓,秉誠“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信條,歷經風雨,閱盡滄桑,鑄就了一塊享譽中外的金字招牌。同仁堂以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修仁德,濟世養生”作為企業精神,以“德、誠、信”作為企業的職業道德,以堂訓、古訓為企業的基本內涵,以“誠信為本,藥德為魂”作為企業的經營宗旨,以“以義正,義利共存”作為企業的經營哲學。個性鮮明的企業文化在同仁堂的發展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以德治企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企業在管理中要實行以“德”服人,實行人性化的管理,使企業充滿和諧的氛圍。太極集團有限公司曾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藥作坊式加工廠,如今已是擁有資產上100億元的國有大型企業,擁有“太極集團”、“桐君閣”和“西南藥業”三家上市公司。靠的就是“忠誠、團結、努力、責任”的太極理念。太極集團實行以“德”服人,成功地開創了啞鈴型發展格局下的“全員營銷”模式。以“德”治企業,持續推動企業資本優勢快速擴張。
二、重視人才
企業最重要的財富不是擁有多少資產,而是擁有多少人才。人才是企業成功的第一要素,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企業,得人才者得未來。企業家艾科卡說:“你可以取走我企業的所有存款,拆去我工廠里所有設備,但務必請你留下我們所有的員工,因為他們才是我們企業的真正財富”。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認為“人的素質是海爾過去成功的根本,今后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人的素質問題,你能把許多人的力量聚合起來,這個企業就成功了”。美的集團董事局主席有一句口頭禪:“我寧可放棄可賺100萬元利潤的生意,也不放棄一個有能力的人才”。在美的海納百川的胸襟下,美的吸引了大批優秀的人才,他們在企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美的公司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對企業文化的影響深遠。重視人才表現在企業要用好人才,為人才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企業給做出成就的員工給予獎勵,給有才華的員工提供升遷的機會。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你能翻多大的跟斗,我就給你搭建多大的舞臺”,海爾集團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等競爭方式選拔人才,惟才是用,而不是講資歷,所以在海爾管理人員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幾歲,實現企業管理人員的年輕化,使整個企業充滿生機與活力。太極集團的董事長白禮西說:“能夠經營管理好人才的企業,才有可能成為最終的贏家”。太極集團選拔人才從不論資排輩,而是采用“德才兼備為上用,先德后才為中用,先才后德為下用,無德無才為不用”的思想,使一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從而加速了企業的發展。煙臺東方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隋元柏常說:“我們對待員工要像五星級賓館對待客人那樣,特別是我們的科技人員”可見企業對人才的重視。
當今世界的競爭不是產品的競爭,而是人才的競爭,一些企業利用各種方法爭奪人才。煙臺東方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史上永遠記載著這樣一個例子:某名牌大學的一位博士想到東方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去發展,東方電子信息產業集團聽到此消息后,認為他是企業所需的人才,就給他發去了任命書,并給他配置了專車和安排了一套住房,這位博士來到公司不到一年就主持開發了一套大型電子自動控制系統,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價值,這就是得人才者得企業的鮮活的例子。煙臺東方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由不足百萬元的小廠一躍成為擁有18億資產的大型企業,靠的就是人才的引進。
三、誠信經營
誠信是一個企業的道德和行為規范,誠信是一個企業的立業之本。一個人講究誠信,其它人才會相信他;一個企業講究誠信,消費者才會信賴它,才會去購買它的產品,企業才能獲得利潤,企業才能發展、壯大,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立于不敗之地。
誠信作為道德化理,千百年一直貫穿于企業的管理之中。偉志集團是一家成立于1987年的民營企業,由一個由5000元貸款起家的服裝作坊發展成為了一個擁有400多家服裝專賣店的集團公司,偉志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向炳偉先生在《我的財富——善誠智勤》一書說:“誰的資本和誰來經營資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抱著什么樣的目的來經營,在經營的過程中我們為社會做了些什么?為國家做了些什么?為他人做了些什么?”。向炳偉先生制定了“善誠智勤”的企業理念,遵循“不滿意就退貨”的服務承諾,推出“你穿衣我洗衣我燙衣”的服務理念。為顧客著想,有時公司遇到能贏利但對公司信譽有影響的業務,公司為了長遠發展和對顧客負責都給以拒絕。
誠信鑄造信譽,信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海爾集團認為公司銷售的不是產品而是信譽。在海爾公司有這樣一個故事,公司有一位銷售員為潮州的一位用戶送洗衣機,當車開到離潮州還有2公里地方時出現了故障。怎么辦,是明天再送,還是再等車修好再送?為了公司的誠信,為了顧客,這位銷售員背著75公斤重的洗衣機,走了2公里路把洗衣機送到用戶家里,有如此員工維護企業形象,海爾“真誠到永遠”的理念就能真正地實現。
誠和信是中華民族最美好的東西,國家提倡誠信,企業用誠信來鑄造輝煌,用誠信來教育員工,用誠信和以義取利精神來善待顧客,企業只有在誠信中才能發展壯大。四、追求創新
創新是企業的動力。任何企業要發展,都必須要不斷創新,超越自己,追求卓越,才能獲取更大的利潤。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創新需要以知識和技術為基礎,需要以人力和物力為后盾,所以創新的程度取決于一個企業學習知識和技術的能力,以及將知識和技術迅速轉化為行動的能力。海爾集團,用了二十的時間,把一個虧損147萬的小廠把它變成了中國的第一品牌,其年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是什么原因使海爾獲得如此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創新,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海爾的競爭優勢在于創新,創新是海爾公司的靈魂”。海爾公司所倡導的海爾文化是:以觀念創新為先導,以戰略創新為基礎,以組織創新為保障,以技術創新為手段,以市場創新為目標。海爾的創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取別人的精華,創造性的學習和借鑒。太極集團在準備銷售“曲美”產品時,太極集團高層就決定在銷售模式上進行創新,于是成立第一個產品經理組,對市場進行的調研和上市論證,制訂營銷模式。在短短幾個月內,他們就完成了從產品論證到上市,并取得了令人驚奇的效果。太極在業內首創中國第一個藥品經銷權拍賣會,第一次用法律程序來選擇經銷商,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反響,效果出奇的好,也提高了太極集團的知名度。可見,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
企業的創新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堅持不懈地進行,不斷的創新才能不斷推出新的技術和新的產品,企業才能獲取更大的利潤,才能推動企業的發展。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說: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創新的成果都是相對的、暫時的,今天的成果到明天就不一定是成果,所以你這個成果在別人推倒你之前,自己要先否定自己,只有自己不斷推倒自己,才能永遠不被別人打倒。1995年,當海爾的研發部門對整個市場調研之后發現每年的6月~10月是銷售洗衣機的淡季,其原因是整個洗衣機市場只有大洗衣機,人們無處買到洗少量的衣服能節約水和節約電的小洗衣機。海爾公司的員工經過200天的奮斗,終于生產出了這種小洗衣機——小小神童洗衣機,一個多月就銷售了10多萬臺,小小神童問世后不久,海爾又推出第二代、第三代,到如今已開發了第八代小小神童洗衣機。此后,還成功地生產出能洗水果、削土豆皮等獨具功能的洗衣機。可見,海爾集團把技術創新放在首位,不斷推出新產品和新技術。
中國的企業文化傳承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許多優秀品質,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企業文化,推動著企業向前展,但也應看到,中國傳統企業文化也有一些不足,如人情大于制度,“自給自足”生活方式使企業有小生產經濟的印痕,不過,這些不足已得到了改善,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得到完善,從而形成燦爛的中國企業文化。
參考文獻:
[1]趙建平:企業文化——管理的靈魂.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2
[2]王成榮:企業文化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深刻理解城市規劃的本質特性。
一是可持續性。核心內容是人地規模,要加大力度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節省資源,為市民創造良好舒適的居住、生活環境;
二是權威性。我國《城市規劃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條規定摘要:“城市規劃區內的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服從規劃管理;
三是前瞻性。根據城市發展規律預先測定城市未來發展的性質、規模、布局以及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各項指標;
四是科學性。科學是講求實際的,其本性質是創新,是追求真理;
五是嚴厲性。城市政府在執行規劃時必須控制死,按規劃進行建設,約定俗成,培養居民自覺執行規劃的全局意識。還有就是整合性、民主性、藝術性、銜接性等特性。只有真正理解、領悟了城市規劃的以上特性,才有可能建設、管理和經營好我們的城市。
二、規劃編制和實施中存在的幾個新問題
1、城市定位新問題。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基礎,是確保城市功能有效發揮的前提。而現實的情況是,由于我們自身發展落后,造成城市規劃時間滯后,定位不高,起點較低。城市定位沒有找準,會造成無序建設,要素配置不合理和財力的浪費。
城市定位是城市在區域中的職能定位,找準了城市的定位就找到了城市的核心競爭力。一個準確、鮮明的城市定位,對于制定城市發展戰略,實現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縣作為欠發達地區,自然生態環境保持相對良好,這是發達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因此我們的城市總體特色應定位在“山水生態”上。要充分體現這一特色,必須在規劃中對本縣的區域環境、整體布局、建筑風格、景觀效果等進行細致深入地探究,充分利用大自然賦予的青山綠水這一寶貴資源優勢,做好山水文章,使城市和山水有機融合,實現人和環境的和諧發展。
2、規劃的統籌發展新問題。統籌,就是要牢固確立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發展,就是要把城市做大做強,做優做美,不斷提高城市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以往的規劃只有城市總體規劃、城鎮體系規劃,而且和其他規劃聯系不緊密,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在規劃工作中,首先要探究的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的戰略規劃,這是管宏觀、管全局、管根本的。在這個戰略規劃的指導下,再進而探究城市群、城鎮體系規劃。接著,再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最后,制定交通、市政等專項規劃。因此,要切實加強規劃的系統性,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的良性發展。
3、城市規劃編制和管理銜接不夠。規劃對目前狀況而言,針對性不強,缺乏城市規劃的整合性,缺乏城市規劃的整合性,并影響到城市規劃的實施,失去了城市綜合的、多功能的環境。規劃編制和管理形成了兩張皮,造成技術力量分散,技術思想隔斷,實施反饋和成果調整渠道不順暢,降低了規劃對城市過程的反映能力,規劃管理越來越遠離規劃實施。此外,土地有償使用把規劃管理的重點引向城市的局部,管理方式趨向于以接受用地申請的被動型,越來越少地對城市建設策略和公共投資施加影響。
4、城市環境建設不夠。遂昌縣是一個典型的山城,建成區面積4.3平方公里,南溪、北溪穿城而過。1.5平方公里的妙高山聳立城中,成為天然的“城市公園”。生態綠色,秀山美水的自然環境是我們的優勢和特色。可是城市建設由于受到地理環境的局限,建設條件較差,歷史上形成的老城區的環境建設落后,也就談不上高綠化率了,而在舊城改造中由于受到許多客觀條件制約,綠化率也都很低。城中居住區內的綠地率距離國家標準30%還很大。如近幾年拆遷安置建設的北門小區、官碧路住宅小區內的間距僅4米,而建筑層數卻達到五、六層高,葉坦安置住宅小區日照間距也僅為7米。區內幾乎看不到公共綠地及公共活動場所。安吉縣也是跟我們相似的山城,城市建設條件相近,而他們的縣城建成區綠地率已經達到了人均綠地面積13.5平方米。城市建設有序、整潔,綠地率較高,環境宜人。綠化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環保、城市生態、城市景觀和城市疏散的重要保障,是城市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創造一個安閑舒適的人居環境,這是城市建設永恒的主題,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如何使遂昌成為名符其實的生態城市,使城區內建設用地和綠地相間相融,形成城市風貌韻律和節奏交替的變化格局,做好綠色文章,把中心城區建成最佳的人居生活空間,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急需去探究解決的新課題。
5、工業園區的規劃、建設管理還需進一步加強。工業園區是縣委、縣政府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的載體,肩負著實施產業集聚,實現資源優化組合的使命。工業園區已根據我縣所具有的豐富自然資源特色優勢而被定位為“特色制造加工業生態園區”,可謂定位準確。近幾年入園企業也不斷增多,園區建設如火如荼。可是這幾年的工業園區建設也暴露出一些新問題和不足,存在著部分入園企業未按基建程序就倉促上馬,造成規劃滯后,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配套,建筑隨意性大,廠房布局零亂松散,其結果必然是部分入園企業經濟效益不高,甚至對環境造成污染,這也有違“特色制造加工業生態園區”的正確定位,也有悖于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協調統一。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工業園區建設要充分考慮我縣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園區內的環境、綠化也是應該高標準建設。工業園區是城鎮的延續,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園區建設要和城市建設相互銜接,只有高標準建設工業園區,引導園區可持續發展,使之成為適宜創業發展,適宜生活居住的生態型新城,鼓舞企業投資工業園區的信心,推動工業園區的開發和建設。
三、開展規劃創新,提高規劃管理水平
城市規劃是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大事。建筑號稱“百年大計”,規劃形態延續的時間更長,是關系到千秋萬代的大事,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幸福。規劃師聰明的一筆,不僅可以節約投資千百萬,還可以惠及子孫后代;如出現一次敗筆,可能浪費千百萬,還要殃及子孫,貽害無窮。
二、加強城建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對策
(一)積極開發城建檔案信息化軟件。在工作中,要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積極開發適用于城建檔案信息化建設的軟件技術,建立安全穩定的信息軟件系統。在進行信息化處理過程中,要把安全、穩定和保密放在第一位,確保歸檔的數據和信息不被破壞和損毀。對于檔案,要采取嚴格的安全保護措施,一律不得與網絡連接;對于非文件,即使在網上查詢,也要采取身份確認、防火墻、數據備份等安全防護措施,既防止別人盜用信息又可以有效地防范計算機病毒侵入造成數據破壞,確保軟件系統和和數據的安全。
(二)實現城建檔案信息管理規范化。在城建檔案信息管理實踐中,首先要不斷完善城建檔案信息化規范體系,建立管理、業務、技術三個層面的操作標準與規范,盡快制定《城建檔案信息化管理與操作規范》、《城建檔案信息化技術保障細則》等規章制度,為城建檔案數字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積極探索網絡環境下的保護知識產權與保障用戶公平使用的辦法。再次,要建立城建檔案信息化建設評估體系,以評促建、以評促改,通過對城建檔案信息化建設與管理的評估來推動城建檔案信息管理規范化的落實。
三顧茅廬得高士,三會黃石收《素書》,七擒孟獲安疆域,立雪程門添新知。它們都說明了一個道理:誠實是立身之本,守信是立業之基。誠實守信,矢志不渝,一如既往,就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就能辦成很難辦成的事,就能把握住千載難逢的良機,就可以給自己的人生、事業插上飛翔的翅膀,就有希望攀登上別人難以逾越的高峰。當代中國最著名的企業海爾的成功之道,就是高揚“真誠到永遠”、“服務至上”的大旗,并以上乘的產品質量和不斷創新抓住了用戶的心,牢牢坐穩了中國家電行業的第一把交椅,并把市場拓展到了世界多個國家,使企業成為世界知名企業,品牌成為世界知名品牌。
人無信不立,家無信不和,企無信不旺,國無信不穩。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在個人人際交往和單位經濟往來中,應當以史為鏡,以人為鑒,以正反兩個方面的例子為參照物約束自己的言行,堅守誠實信用的道德規范和法律原則,努力為端正社會風氣、凈化社會環境、建立良好的社會政治經濟秩序,為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曾經一度被奉為至寶的“商戰三十六計”早已成為“昨日黃花”,風光不在。由于經濟的大發展和民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世界不少發達國家企業、跨國公司都把為客戶創造價值作為自己的使命,而不是把企業看作是利潤機器。企業追求利潤和講究信譽是相互依賴而生存的,從長遠觀點來看,講究倫理道德才是獲取利潤的根本途徑,國際國內成功企業的經驗都證明了這一點。
對員工講誠信。企業各級領導要說了算、定了辦、許諾了就兌現,不開空頭支票,不推脫耽延;各車間各部門各工序之間,任務計劃要求啥時完、保證啥時完,服從指令,遵守時間;各崗位員工把高標準做好本職工作看作是推進企業誠信文化建設、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敬業報國的根本體現,不管任務多重、困難多大,同心協力,團結奉獻。
對客戶講誠信。要“一切為了客戶,一切服從客戶,真誠服務客戶,急客戶之所急,幫客戶之所需”的經營理念和服務理念深入人心。從總經理到每一名員工,一切人力、設備、產品、車輛等資源均必須服從“用戶服務優先”的原則,保證用戶一個電話打來,服務人員24小時之內到達,汽車趕不上就乘飛機,寧可虧了本錢,不可失信客戶。企業員工要用誠信、用熱心、用心血、用汗水贏得用戶的信賴和稱贊,贏得回頭客和大批定單。
對合作伙伴講誠信。無論是對企業的原輔材料物資供方還是產品、技術協作方,企業都要做到誠實守約,講究信用,通力合作,互惠互利,在長期的合作中建立一批有資質、有較強技術力量和較好信譽的固定合作伙伴,對企業保證生產進度和市場需要、促進企業發展和做強做大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半個世紀以來,特別是近三十年來,信息革命已經滲透至各個經濟部門,迅速改變著傳統產業和整個經濟的面貌。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拓展了制造業的廣度和深度,產生了一批新的制造哲理和制造技術,使制造業正發生著質的飛躍。縱觀制造業信息化進程,可將其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功能自動化階段。七十年代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生產領域的自動控制提供了可能,使得以計算機為輔助工具的制造自動化技術成為可行,由此出現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工藝規劃(CAPP)、物料管理計劃(MRP)等自動化系統。
信息集成階段。八十年代針對設計、加工和管理中存在的自動化孤島問題,實現制造信息的共享和交換,采用計算機采集、傳遞、加工處理信息,形成了一系列信息集成系統,如CAD/CAPP/CAM、CAD/MRPⅡ、CAPP/ MRPⅡ,CIMS。
過程優化階段。九十年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在知識經濟發展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企業意識到除了信息集成這一技術外,還需要對生產過程進行優化。如用并行工程(CE)方法, 在產品設計時考慮下游工作中的可制造性、可裝配性等,重組設計過程,提高產品開發能力;用企業經營過程重構(BPR),將企業結構調整成適應全球制造的新模式。
敏捷化階段。九五年以后,以Internet為代表的國際互聯網,正以極快的速度在發展。Internet 在改變信息傳遞方式的同時也改變著企業組織管理方式,使以滿足全球化市場用戶需求為核心的快速響應制造活動成為可能,敏捷制造(AM)、虛擬制造(VM)等新的制造模式應運而生。
從制造業信息化進程可看出,隨著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從知識到應用之間的間隔越來越短,未來的制造業在某種意義上將成為一種信息產業,信息將成為制造業的決定因素,用信息技術促進未來制造的改造已成為時代潮流。21世紀,世界制造業發展的總趨勢是:信息技術在促進制造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仍然是第一位;獨占性技術決定了產品的價值和價格;聯合和競爭兩位一體,并超出國界,敏捷性成為制造業追求的目標;管理創新對制造業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制造技術繼續圍繞信息化、智能化、精密化、集成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
2 敏捷制造信息化需求
2.1 信息需求
信息革命促使了市場全球化,使現代企業呈現集團化、多元化和動態聯盟的發展趨勢:企業跨越不同的地域,產品涉及多個領域。這些企業需要及時了解各地分公司的生產經營狀況,同一企業不同部門、不同地區的員工之間也需要及時共享大量企業信息,企業和用戶之間以及企業與其合作伙伴之間也存在著大量的信息交流。只有了解企業信息的需求,才能有效管理組織這些信息,選擇合作伙伴,實現敏捷化制造。企業信息涉及有關產品設計、計劃、生產資源、組織等類型的數據,不僅數據量大,數據類型和結構復雜,而且數據間存在復雜的語義聯系,數據載體也是多介質的。
制造業中信息按其需求可分為兩部分:產品制造信息、企業服務信息。其中產品制造信息包括產品信息和工藝信息。
產品信息[1] 包括與產品制造有關的所有信息,如產品幾何拓撲信息(3D實體模型、2D圖紙以及VRML格式圖片等)、加工要求信息、組成產品零件的材料和熱處理信息、裝配要求信息、產品檢驗信息、產品功能信息、產品制造成本和制造周期等信息。
工藝信息 包括產品制造過程中的各種加工方法及其應用范圍、設計規范,用于新產品的加工工藝性和設計可行性評價,提供各種加工手冊、設計手冊。
企業服務信息包括產品市場信息(產品基本價格、批量價格、價格的有效期和交貨期)、企業生產能力信息(主要設備、特殊設備、大型設備)、企業產品開發能力信息等。
2.2網絡服務需求
對制造業企業來說,網絡應用服務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希望上網企業信息,如企業介紹、產品介紹等;
能有行業性的專業網站提供行業信息、行業動態等;
能在網上了解有關的政策法規,為企業活動提供依據;
能在網上跟蹤行業技術信息,為企業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
與用戶進行網上信息的交流,及時反饋用戶意見,組織網上用戶的培訓與產品使用問題的解決等;
與協作生產企業進行網上的信息交流和商務活動,提高工作效率;
開展網上的商務活動,如產品銷售、產品的虛擬展示等;
數字化產品模型共享,建立一個虛擬三維產品的“圖書館”,讓各企業分享,減少巨大的重復性CAD造型工作。
制造業信息化建設和研究現狀
3.1 信息化現狀
目前我國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設資金,全國的信息高速公路網絡已初具規模。企業的CAD、CIMS、ERP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也出現了不平衡,如:
“信息公路上的車不多”,網上信息量少,內容不夠豐富,不能吸引用戶;
上網費用還太高,不能被廣大用戶所接受;
技術上還較為復雜,用戶無法自我維護;
網上的電子商務條件還不成熟,無法進行網上交易;
Internet服務提供者(ISP)和Internet內容提供者(ICP)的服務質量還有待改進;
眾多傳統的傳媒業正面臨著重新劃分市場的激烈競爭。
必須解決如何利用信息網絡為廣大用戶,特別是直接創造財富的制造業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這一問題。
3.2 制造業網絡工程研究現狀
市場的全球化使得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出現了一系列現代生產模式和制造哲理,要求改變企業現有的組織結構,實現多種敏捷組織形式,如項目任務協同功能工作小組、虛擬集團及多種合作組織機構,建立起協同合作為主導的“競爭 � 合作 � 協同”機制。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為制造業中海量信息的處理提供了可能,促進了敏捷企業網絡化工程的組建。
國外典型研究有[2~6]:1994年美國能源部提出了“敏捷制造的使能技術(TEAM)”,TEAM集成產品的設計和制造,建立了一個“產品實現過程模型”;“全美工廠網絡(FAN)”建立于1995年,是國家工業數據庫,提供包括生產能力,各種工程服務項目、產品及其價格和性能數據、銷售和用戶服務專門服務;1995年洛克海德·馬丁航空公司建立“制造系統的敏捷基礎設施網絡AIMSnet”,利用國際互聯網支持和管理敏捷企業的供應鏈;美國通用電器研究和開發部的“計算機輔助制造網絡(CAMnet)”建立于1996年,它通過Internet網提供多種制造支撐服務,如產品設計的可制造性、加工過程仿真及產品的試驗等,使得集成企業的成員能夠快速連接和共享制造信息。這些網絡主要為大公司的成員和客戶提供服務。
國內的主要研究有:
虛擬異地合作設計組織[7] 主要強調在產品設計和開發中,獲取設計知識的異地合作。我國企業存在一批可以支持產品開發中設計知識獲取的資源或潛在資源,要使這些資源以及企業外資源能以企業開發某項產品的行為為中心并和企業組織在一起,共同為這個項目的完成進行設計知識、特別是新知識的獲取工作。已有一些異地合作設計組織的新概念和關鍵技術研究,在實驗室中有一些局部非常初級的試驗,如上海交通大學與上飛廠之間進行了異地設計的聯網試驗;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也在策劃異地合作設計網,但這些工作仍屬開始階段。
分散網絡化生產系統[5],[8] 強調生產系統的網絡化。分散網絡化是指將動態的、沒有固定隸屬關系的和地理上相隔的集團,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把它們加以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快速地以合理的成本將產品從設計轉入生產。通過國際互聯網,對產品設計、工藝、生產和工況信息從一個生產單元傳送到異地的生產單元進行測試。上海先進制造技術中心于1998年提供的上海交通大學的快速原形制造中心的上網服務,同濟大學也與香港某些中小型企業進行了聯網合作制造模具的試驗,但這樣的系統還需要有進一步的研究和配套措施。
4 敏捷制造網絡工程實施建議
利用互聯網、企業內部網,構建敏捷制造網絡集成平臺,可建立有關企業和高校、研究所、研究中心等結合成一體的敏捷制造網絡體系,實現基于網絡的信息資源共享和設計制造過程的集成;建立以網絡為基礎的,面向廣大中小型企業的先進制造技術虛擬服務中心和培訓中心,建立網絡化制造工程,具體實施包括基于Intranet 的制造環境內部網絡化和基于Internet制造業與外界聯系的網絡化,如圖1。
4.1基于Intranet的制造環境內部網絡化
實現企業中工程設計、管理信息系統等制造過程各子系統的集成,完成企業內部網的
圖1制造業信息化網絡工程建議
建設,深化應用CAD、CIMS技術,提高企業在計算機網絡支持的新型制造模式下的管理水平。
工程管理信息化概念是信息化在工程管理領域的具體應用,滲透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不同企業之間的合作、企業的產品服務以及系統的集成創新等不同的方面。對于工程管理來說,具體包含了設計階段、施工階段、運營管理階段等不同的時間階段,工程管理信息化在整個的管理生命周期中都有所體現。企業工程項目的運營管理在企業的日常活動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內容,企業的工程項目的運營管理既包括了運營部分,也包含了工程的管理部分,具體對應著企業運營系統和企業的管理系統。這兩中系統的根本區別在于處理的信息內容是不同的,企業運營系統對應著企業的經營信息,企業的管理系統對應著企業的管理信息,對于工程信息化來說,如何將兩種系統有效的結合在一起的關鍵是實現經營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資源信息共享,并提供統一的處理方式,滿足工程項目的管理需求。對于工程項目的建設來說,一般情況下會由幾個施工單位同時在工作,所以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特點就是企業間的合作,對于不同的企業來說,其目的都是在為了保證工程項目的順利完工,所以盡管在工程管理的過程中,不同的企業存在著差異,但是他們所利用的數據、信息、相關設備是一致的,所以為了提高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必須利用一個合理高效的技術平臺實現資源工程資源的優配置和工程信息、數據的共享,滿足不同企業間的溝通協作的目的。工程項目的建設就是為獲取其使用價值,在工程建成以后的運營管理和使用的過程中,必須利用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統來集中工程建設者和工程使用者之間的信息溝通,達到公共服務的目的,這是工程管理信息化在工程使用階段的重要價值,同時,工程建成以后也需要工程管理信息系統來對工程建設的質量進行有效的監督,使工程的價值和效益滿足其質量要求。
2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點
為了體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特點,在這里筆者將工程管理信息化和企業管理信息化做了相關的比較。工程管理信息化與企業管理信息化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但是其根本體現在于企業管理形式和工程管理形式之間的區別,相對于企業管理,工程管理有著自己的生命周期、穩定的管理運行狀況和變化不大的管理體制,所以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在工程項目的生命周期內對工程的施工建設狀況、管理狀況而實行的一種信息組織模式。同時,企業管理信息化強調的是企業內部各個職能部門的業務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有效組織和協調,工程項目信息化更加強調在一個工程項目內不同的單位之間的施工信息和工程相關數據的共享和處理,突出信息組織的跨越性。同時,工程管理信息化和企業管理信息化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兩者的的建立實施都是為了實現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應用的目的,都是基于相同的技術實現方式和技術手段,所以系統的構建上可以做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實現共同的規劃和設計,此外,兩種信息管理方式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不同的部門之間或者不同的企業之間實現更好的信息與資源共享問題,提高管理的效率與水平,這也體現了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特點。
3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相關建議
3.1將工程管理信息化滲透到工程的整個生命周期
由于在工程的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內都有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所以可以將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理念滲透到工程建設的整個生命周期里邊。其核心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高單一的信息平臺在不同建設階段的信息收集、信息處理和信息應用模型的適用性,并有效結合工程建設和工程管理的實際情況。所以必須加強基礎的信息化理論和工程不同階段信息化實施及其設計模型的研究,開發出在不同的工程建設階段的通用理論體系,使信息處理平臺更加具有通用性和層次性,建設出在工程設計、工程實施、工程驗收、工程使用管理等階段具有普適性的信息資源設施和基礎平臺,形成包含基礎軟硬件設施、信息處理、應用系統和信息使用等不同層次的管理體系。
3.2將單一的工程管理信息平臺轉變為綜合的信息管理平臺
將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單一平臺轉變為綜合的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其在不同管理平臺之間的信息處理協作和信息資源共享以及新平臺開發、不同服務平臺的合理集成等方面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考慮信息系統使用者的根本數據需求和信息需求,將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單一服務模式轉變為涉及伙伴協作、工程使用服務和功能集成等方面的綜合服務模式,對管理系統的內在使用空間進行有效的擴展和延伸,提高單一平臺的最大利用價值,從而實現工程不同參與者之間的信息協作,提高工程的整體效益。
3.3將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技術和平臺建設有效集成
現階段,工程管理系統的適用性仍然處在針對單一的工程技術方案的階段,對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應用范圍拓展到不同系統平臺的匹配研究和有效集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系統設計者有效的分析不同工程方案之間的特點和匹配關聯程度,從而設計出相對統一的針對標準方案的技術原型,將不同項目所包含的信息資源進行統一的規劃和設計,提高信息化應用平臺的集成性能,擺脫傳統的根據指定的技術設計方案來確立信息管理系統的弊端,提高工程技術流程和業務流程的信息利用價值,在平臺的統一調度之下,實現不同工程技術業務的合理匹配,完成不同的技術平臺的模型集成和技術集成。
2相關理論研究分析
2.1GIS技術介紹。GIS技術是在地理空間數據庫的基礎之上,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對空間數據的采集、管理、分析、模擬、顯示等具體操作。GIS主要由以下幾部分構成:硬件設備、軟件支持、地理空間數據、分析模型與應用人員。基于這五大模塊,GIS可實現如下功能:1)數據采集功能。在保證數據采集的時空完備性與準確性的前提下,GIS可獲取人工編碼、數字化地圖等數據,并實現采集過程的高效簡便。2)數據儲存功能。GIS可以將來源、屬性等條件各不相同的數據儲存在空間數據庫中,并實現數據類型的合理劃分,以便數據查詢與分析。3)數據整理功能。一方面,GIS可以查詢數據,并能在特定請求下再現數據信息;另一方面,其對數據的審查、糾錯、格式化、轉換等操作也是十分強大的。4)空間分析功能。GIS的空間分析功能主要包括兩部分,對數據進行地理操作和轉換以及對數據的統計分析,例如空間插值分析、緩沖區分析、網絡分析等。GIS技術可與多種信息技術結合,如互聯網技術、3S技術、VR技術等,其優良的使用性能與應用的靈活性對于城鄉規劃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而言是非常合適的。2.2城鄉規劃的理論介紹。城鄉規劃是各政府為實現該階段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做到合理調控城鄉資源、發展城鄉建設、實現城鄉和諧、保障公眾利益而進行的統籌兼顧的具體計劃。它主要包括兩大工作,第一階段是城鄉規劃編制,通過對建設工作的總體規劃與詳細規劃實現規劃結果的可靠性與多樣化;第二階段是城鄉規劃的實施與管理,即完成對規劃編制工作的嚴格落實與有效監管。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鄉規模擴大與人口激增也對城鄉規劃設計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系列要求只有轉變傳統的城鄉規劃方法才能滿足,工作人員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城鄉規劃管理效率與服務水平,才能形成科學的城鄉規劃信息管理系統,以更好地指導并進行城鄉建設。
3系統的空間數據庫設計
本系統的設計主要運用了GIS技術,而GIS技術對空間數據庫的設計要求是非常高的,由于城鄉規劃項目與地理等環境因素關系密切,而這些因素的數據庫數量很大且關系復雜,所以空間數據庫的設計對該系統而言至關重要。3.1空間數據庫設計原則。3.1.1功能實現原則。數據庫的設計需要滿足以下功能:1)精準模擬功能。數據庫可通過建立數據模型來模擬實現真實情況中的信息聯系,這個過程主要受到兩方面因素的作用:數據模型與設計質量。因此,在設計數據庫時,設計人員必須充分掌握設計需求與系統環境,充分利用良好的軟件開發平臺,以實現精準模擬功能。2)可接受功能。數據庫的設計需要充分考慮DBMS的特點,要建立起能夠被DBMS所接受、支持的數據與處理模型。可以說可接受功能是數據庫有效性與適用性的保障特點。3.1.2系統的管理設計原則。空間數據庫具有大數據性、高復雜性等特點,組織形式多樣,可具體顯示圖形與數字信息,達到高效管理數據,因而數據庫的設計需要做到以下管理原則:1)信息管理:數據庫的設計覆蓋面要廣應包攬所有應用和管理的相關信息,且其反應的地理位置信息必須要準確,一定要達到當地城鄉規劃的精度要求。此外,數據庫中所儲存的數據質量要高度保證,做好圖形與屬性數據間的合理匹配。2)數據分析管理:設計數據庫時需確保儲存數據的規范化與標準化,以實現城鄉規劃管理信息共享與數據格式轉換,為該系統的可開發性提供拓展空間。3)用戶界面管理:數據庫應方便管理,數據可易于存取、查詢、統計、分析、顯示等。3.2空間數據庫的數據組成。系統數據庫由不同層次的規劃圖形數據和統計數據共同組成,可具體分為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兩種,例如城鄉規劃地形圖及其層次劃分的相關數據等均屬于空間數據的范疇,而屬性數據包括各種基礎指標及其相關統計信息等。系統具體的層次表設計如表1所示:3.3空間數據庫的數據組織。3.3.1數據集的創建。要求數據集由相同空間參考的要素組成,可用于存貯數據并對同范圍內的不同數據進行統一管理和組織。數據庫的創建過程包括以下三部分:數據庫工作區的獲得、空間參考的定義以及新要素數據集連接的建立。其創建可在ArcEngine環境下進行,可使用IWorkspace等軟件進行空間屬性的收集,并將其結果回饋至IFeatureDataset接口生成。3.3.2矢量數據入庫。在本系統的設計中,矢量數據可大致劃分為地形底圖、路線、規劃紅線、管道地線、鐵路、地塊標注、規劃區界限、河流湖泊等圖層。一般情況下,一個矢量數據等同于一個作用要素,需被存放到工作區的數據庫中。以ArcGIS平臺為例,ArcCat⁃alog將矢量數據調整好后,可通過ShapefiletoGeoDatabase命令將矢量數據由shape格式轉化為GeoDatabase格式并存儲在ArcSDE相連接的空間數據庫中。3.3.3柵格數據入庫。柵格數據包括遙感影像、三位地形、地質圖等多種數據。在ArcEngine平臺下,柵格數據將按照RasterSDE模式入庫,在此過程中,RasterWorkspaceFactory表征柵格工作區工作,而RasterWorkspace則是柵格工作區,RasterSDELoader主要實現柵格數據的入庫操作。3.4空間數據庫的具體設計。考慮到地理要素收集的開放性、一致性與標準性,本系統的數據模型選擇了Geodatabase。該空間數據模型采用了面向對象技術,可以實現實際環境與數據模型的關系建立。在該系統的設計過程中,Geodatabase可依照層析劃分將地理數據構造成數據對象,并表達要素之間空間關系,建立對象——關系模型,使行為、關系、屬性等表征能力得以擴展,從而進一步擴展GIS技術的應用面。本系統采取由上至下的層次設計結構,地圖上的任意要素均對應一條屬性記錄,且每個空間實體也對應著數據模型中的對象,繼而實現圖層與要素集合的對應,具體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4系統的功能性設計
4.1系統的開發環境。該系統的設計主要基于ArcGIS平臺,該平臺可運行在不同設備上,如服務器端、移動終端等,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此外,該系統選擇了ArcEngine嵌入式GIS組件工具庫,可用于構建自定義GIS和制圖軟件,可支持多種開發環境并且實現跨平臺部署。再次,本文選擇了NETFramework技術,從而提供一個具備一致面向對象的、可消除腳本環境、具備更高安全性的代碼執行環境。4.2系統的功能模塊設計。4.2.1圖形編輯管理功能。該模塊包括圖形的輸入、處理和圖面整理修飾三大功能,圖形輸入主要是實現圖像數據的導入,圖形處理是根據實際環境與用戶體驗要求對圖像進行調整與更新,而圖面整理修飾則主要是達到美觀的視覺目的。用戶在使用圖形編輯管理功能時,可以對圖像數據進行導入、增加、刪減、更新、調整、修改、轉換等操作。在具體的操作方式上,本系統采用了分幅的方法,可以根據用戶需求自行選擇不同比例、不同格式的圖像,更為方便快捷。4.2.2控制規劃管理功能。控制規劃管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大模塊:圖層管理模塊、屬性查詢模塊、空間定位模塊、統計分析模塊、空間分析模塊、距離測量模塊、地理位置選取模塊。用戶可以通過該功能實現信息的查詢以及分析。圖層管理模塊可用于相關圖層信息的查看與管理,屬性查詢則是充分利用了空間信息的交互性與搜索功能,從而實現對城鄉規劃具體地理位置的分析;統計分析則可實現相關數據的統計與計算,空間分析可以對具體的城鄉規劃建設的具體用地實施緩沖區分析并計算出其影響半徑;距離測量主要是完成圖像上兩點的長度量取,而地理位置選區功能主要是用于查找符合要求的地塊。4.2.3電子批復功能。城鄉規劃建設的實施必定會伴隨著多種文件許可的批示與指令,因此信息管理系統的電子批復功能十分重要。在該系統的設計中,電子批復模塊主要負責意見書與許可證的批示業務,例如開發項目的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用地許可證、建設工程開發許可證等。電子批復功能可以GIS實現有機結合,進一步達到圖像、文字、表格管理的高效性,進而實現圖文辦公的一體化發展。4.2.4用戶交互功能。由于城鄉規劃需要面向大眾進行展示,所以該系統的用戶群體包括設計開發人員與城鄉居民兩大部分。基于上述需求,用戶交互功能主要包括三大功能模塊:透明公示模塊、全景查看模塊以及局部細查模塊。透明公示模塊主要是滿足公眾對城鄉規劃的基本了解需求,并依次為基礎逐步利用信息平臺實現城鄉規劃的高參與度與廣面向性;全景查看模塊主要通過城鄉規劃的平面圖與結構總圖以及各種數據指標,實現對城鄉規劃區的總體視圖展示,從而使大眾可更直觀準確地了解城鄉規劃的建設布局;局部細查模塊更側重于某一部分的細節處理,例如規劃中某一地區的綠地建設,某一處的管道排線分布等。4.2.5輔助管理功能。輔助管理功能包括兩大功能模塊:輔助信息圖的管理與服務器終端的管理。首先是輔助信息管理,主要可實現對信息圖的操作,例如地理界限的劃分、路線分區等;其次是對服務器終端的管理,可分為日志管理、權限管理、備份管理。日志管理可實現對用戶每一操作流程的有效記錄;權限管理是針對具備操作權限的使用者而言的,此模塊可實現每一小項菜單的控制;備份管理可對數據生成相應的邏輯備份,以數據包的形式儲存起來,以備在必要時刻提供備份和數據的還原工具,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證用戶的體驗感覺。
現狀分析與設計條件解析
功能———從多樣走向單一。山花街地塊內部包含15m寬的城市道路(山花街),地塊內建筑以臨街線性分布的2~4層居民自建房為主,其形式多為底商上宅。隨著政府的搬離,由政府機能所帶動的地塊生命力逐步喪失,商業功能沒落,僅剩的居住功能也由于建筑老化,環境落后等原因在逐步衰落,只留下老年人和留守兒童成為了山花街生活場景的主要人群。這一情況與我國大多數小城鎮中心地塊十分相似,即復合功能向單一功能轉變,建筑品質下降等都成為了舊城衰退的誘因(圖2)。
空間———從豐富走向衰落。山花街地塊作為沿街形成的線性地塊和道路交叉口,道路與建筑之間形成的交往空間自然成為了街區公共、半公共的場所,內部街道成為了居民的主要生活場景。圍繞著街道鄰里熏肉箱、夜間的小燒烤攤等等都充分體現了山花街以“街”為主的空間傳統和生活習慣。然而隨著90年代以來的房地產的開發,地塊外側的高層商品房建設將地塊內部的自建住宅孤立,外加居民擅自建設及亂搭亂建的情況嚴重,整體環境變差(圖3)。
機遇與危機同在,位于本地塊東南側的陳家中學是鎮區最主要的教學資源,東北側的桔子廣場正在進行改造,旨在創造出適宜公眾的公共空間,其中的戲臺、廣場等重要節點的塑造正是植根于當地特有的娛樂活動;同時西側的現有過境路向城市內部道路轉變所形成的商業氛圍也為本地塊提供了商業潛力。如何結合文教功能與公共交往空間,合理重置本地塊的功能成為本更新的重點問題之一。同時現狀的低層高密度也給更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形式束縛。
更新改造模式
通過上文對于山花街現狀的介紹,可以發現,對其進行形如大城市的居住區規劃是不符合其發展需求的。大城市的舊城更新為居住區規劃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兩個導向:第一,以經濟效益為導向,多是以房地產商的資金為經濟依托,通過高容積率來達到經濟效益。這樣的規劃策略在小城鎮是不適用的:高的容積率在小城鎮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空間效益,對小城鎮的傳統肌理產生破壞。第二,以景觀效益為導向,強調居住區的景觀優勢,多為單一的居住功能和少許配套功能。這種規劃策略在長沙這樣的小城鎮也是不適用的:山花街本已單一的社區功能如不在更新規劃上加以補充,將使社區無法延續其原有的生命活力。因此該方案提出以下更新框架:在規劃上結合新舊綁定開發的政策手段,引入商業的多樣化功能,采取點式高層的住宅以滿足更新開發的經濟壓力,同時運用建筑裙房的空間塑造來延續地塊文脈,給予居民宜人的交往空間。
政策引導———新舊綁定開發的政策手段。長沙鎮山花街更新因地塊較小,原住民較多的情況,采取大規模激進式的開發模式在地塊經濟性和更新可行性上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有以下兩點:原有容積率高于2.0,依據現有的舊城拆遷還房的經驗以及長沙鎮現階段地價和房價之比,“拆一建三”①才能基本滿足房地產開發有利可圖;然而,若單一地采取以開發商利益為主體的政策導向,必定會導致不符合小城鎮現狀的城市格局和不符合原有居民居住習慣的建筑形制。故該次更新改造積極探索適應長沙鎮發展需要的多元共存互補的更新模式:在政策手段上,建議政府對開發商采取“新舊綁定”的政策,規避開發商利益優先的問題,在給予新區容積補助的情況下,適當降低舊城更新的容積率壓力,將山花街地塊的容積率壓力降至“拆一建二”②,同時加強對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原住民提供可選擇的居住地,這樣才能帶動新區建設和舊城更新。
開發策略———以商業為導向的開發方向。如前文現狀分析中提到,山花街現狀的單一的居住功能是地塊活力喪失的主要原因。簡•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樣性”的概念曾明確提出了若要一個地區保持活力,就必須保證內部區域的主要功能必須要多于一個,最好是多于兩個。這些功能可確保人流的存在[3]。該次更新正是基于對于山花街地塊多樣性的分析,結合周邊環境提出以商業為導向。這里設置的商業并不是巨大的商業綜合體,而是適宜于小城鎮發展的小企業(小規模功用),這些零售業、文化和娛樂業等服務行業的入駐,確保了分時段的人流的存在:區別于單一的住宅區所導致的同時段出行,多樣的零售業可以將學生流聚集與此,文化與娛樂業也可以吸引晚間來廣場散步或娛樂的居民。同時商業導向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開發商的利益,也為原住民提供一定的就業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參與性。
引言
基礎教育中教師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認識存在著誤差,對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的教學使用僅僅是替代了傳統的教學手段,并沒意識到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的支持、變革作用。由于教師對其認識不足,信息技術在優化課堂教學活動的作用并不突出,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偏離了正確的信息化道路。本文將從活動理論這一視角,重新分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以便獲得更有實際意義的教學設計思路。
一、關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在課堂教學中將信息技術(多媒體、網絡等)、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優質的信息化學習資源和合適的信息技術學習方式,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同時,教學的目標也不僅僅是學生認知獲得,還有信息技術技能、解決問題技能和思維方式的改變。此外,以先進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提倡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和知識的意義建構。這些目標的實現,需要信息技術的課堂活動支持,實踐中,教師對信息技術支持教學改革的存在一定的不信任,僅將其當作黑板一樣的工具,具體存在以下四種問題:
1.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注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堂中使用信息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認知,從而提高學習質量。要達到此目的,信息技術的使用要符合一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實際教學實踐中,某些教師不顧教學內容的特點,只重視信息技術的使用形式。比如某位教師執教圓的認識時,為了演示圓的畫法,利用3D建模做了一個圓規模型,并制作了一段三維動畫。案例的結果表明,雖達到教學目標,但是費時又費力,用傳統的教學手法同樣可以做的,甚至教學效果要明顯的多。信息技術使用過程中,不注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研究,只注重信息技術使用的形式,為創設教學情景而使用的音樂、動畫、視頻等,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給學生的認知過程帶來干擾,影響態度、情感的培養。所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分析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擇符合學生特點的信息技術,以待提高教學質量。
1.2信息技術代替傳統媒體,教學手段單一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致使很多教師課堂中往往直接運用多媒體的展示代替傳統的教學手段,但是多媒體、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的使用并不能涵蓋所有的教學內容,有些教學內容如數學、物理課程中的推導過程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黑板書寫)等就可以很好的展現。
由于傳統媒體教學手段具有其獨特的長處,如黑板板書的可隨時調整功能,模型的的空間結構功能,投影儀的靜態展示功能,幻燈機的實景放大功能等等,這些都有較理想的教學效果,而且使用十分方便,投資少,設備要求不高,因此至今仍具有很大的魅力。[2]并且傳統的教學手段更有利于教師的靈活發揮,具有一定的延時性,給學生留出適當的思考時間。單純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學生面對的只是機械的演示,減少了和教師互動的時間,效果并不比傳統手段顯著。因此,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那些用其它教學手段難以表達或不能表達的內容作為制作多媒體課件的題材,把握現代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的最佳時機和位置。
1.3信息技術的使用干擾學習活動的進行杜威曾指出,經驗是通過個體的活動實現的。課堂中使用多媒體、計算機等技術也是為了促進學生認知,但是由于部分教師對技術的誤解,課堂中從開始到結束都在應用課件演示,使原來的教師的教變成觀看計算機的演示,缺少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缺失教師的引導,減少了學生自我想象思考的時間,不利于自我知識的建構。尤其對于一些需要實際觀察和動手實驗的課程,若只是應用電腦進行演示教學,甚至取代學生的實際動手實驗操作,會使學生產生依賴性和懶惰性,減少學生進行探索的機會和興趣,錯過了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機會。實際教學時,可以采用計算機輔助實驗課的教學與真實觀察相結合,計算機實驗演示與動手實驗操作相結合。
1.4對學習評價的忽視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評價并不能只是簡單的認為是學習結果的總結性評價,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變革,在教學過程中,一定的形成性評價是必要的,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對教學活動的自評、學生的評價及學生之間的評價結合一起,有助于提高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效果。
二、活動理論的核心特點
活動理論是一個交叉學科的理論,是研究在特定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下人的行為活動的理論。活動理論將人類認識的起點和心理發展的過程放在活動上,認為人的心理發展(有意識的學習)與外部實踐活動是辯證統一的。活動不能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發生,意識也不能發生在活動情境之外。
2.1活動構成要素之間的互動活動系統包括六個要素:主體、工具、客體、分工、共同體和規則(Engestrm,1987)。活動系統里的構成要素并非穩定且互相獨立,而是動態且持續不斷地與其他構成要素互動。在活動系統中,主體、工具和客體是核心要素。也就是說,所有活動都是以客體為導向(object-oriented),是由人類(主體)通過工具作為媒介對客體進行改造來完成的。每種活動最終都產生一定的結果,這種結果可以是物質的、精神的或符號的。人類的行為活動處于社會文化的情境脈絡中。而在活動系統中,規則、共同體和分工是對人類個體活動發生的社會文化環境因素的描述。共同體是活動主體所在群體,對學生來說,可能是學習小組或班集體等。規則是指對活動進行約束的明確的規定、法律、政策和慣例,以及潛在的社會規范、標準和共同體成員之間的關系。分工是指共同體內合作成員橫向的任務分配,也指縱向的權力和地位分配(Engestrm,1999),即分工可以根據各活動的具體情況協商進行,也可以自上而下縱向組織。一個組織如何分工,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參與者的工作文化的性質和氛圍。由此可見,這六個要素是互動聯系的,共同制約著活動系統的活動進行。
2.2活動具有層次結構(hierarchicalstructure)活動理論認為,活動是由動機和目的聯接的活動,是活動、行動和操作的完整體系。活動是有意識的過程,包括一連串的行動,行動又包括一連串的自動化的、無意識的操作。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雙向動態的:活動可以分解成為行動,并最終被分解為操作;操作也有可能被打斷而成為行動。
2.3活動以工具作為中介(toolmediation)活動理論認為人類活動必須以工具作為媒介。工具是人類(主體)作用于客體的手段。工具可以是像榔頭、計算機等物的東西,也可以是像符號系統、程序語言、模式或啟發等抽象的、精神上的東西。工具將活動主體與客體聯系起來。工具不僅在活動自身的發展中形成,而且還保留了特定的社會、文化、歷史色。因此,對特定文化工具的使用影響了個體外部行為的屬性和內部心理機能的發展。
三、活動理論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過程的啟示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過程中,信息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也是一種學習方式的變革。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對于學生而言,學生的學習由被動的接受,轉變為主動的意義建構,成為積極的學習者。對于教師而言,不僅是教學手段的多樣化、信息化,規則共同體分工工具主體客體結果活動行動操作同時他們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參與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所以信息技術參與下的課堂教學活動發生變革,提倡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活動理論自誕生之日起就反對以灌輸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教育,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就必須首先讓學生作為主體去活動,在活動中完成學習對象與自我的雙向建構。參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的問題分析,活動理論對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活動的啟示如下:
3.1強調活動基本要素的分析課堂教學中使用使用信息技術后,教學活動中的基本要素有學生個體、學習工具(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學習內容和目標、遵循一定規則組成的學習共同體(班級或是小組)、小組內部分工和學習成果。
3.2強調活動流程的設計這里所說的活動是教學活動,因為信息技術的使用服務于課堂教學。現代科技手段應用于教學后,教學結構、教學模式應隨之發生變化,課堂活動流程也會隨之調整。活動是由一系列的行動和操作組成的,它們之間具有序列性和層次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后,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亦須從活動、行動、操作的層級關系考慮,將每個活動分解為若干個行動或操作,并且將這些行動或操作序列化,形成連貫的活動流。
3.3強調工具的中介作用工具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的重要中介。課堂學習活動中,工具是指學習活動的支撐環境,是學習活動得以開展和持續的技術條件,包括各種學習資源、認知工具、通訊交流工具和學習方法等(kuutti,1996)。
3.4強調活動的設計應體現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出發點,也是終結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活動系統中各要素的設計應遵循同一目標,體現同一性,有利于整個系統效率的提升。
3.5強調活動的設計體現學習者的個性特征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知識建構。知識的建構需要學生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所以活動系統的設計注重學生原有的學習經驗和興趣特點等個性特征。
四、基于活動理論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設計
從以上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誤區分析,結合活動理論對其實施過程中的理論借鑒,活動理論中,教學設計的最佳分析單位是活動,隨著現代科技手段的發展,技術勢必融合于教學、學習過程中,因此信息技術環境下,活動設計的任務就是分析學習/教學活動系統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的動態關系。
4.1確定活動系統的整體目標活動理論認為,活動是由動機和目的聯接的活動。動機和目標是保證確認活動系統中的各要素復雜關系的重要因素,起到引導設計者和學習者正確行動的作用。學習活動的設計首先分析學習者的特征,根據學習者先前經驗和個性特點以及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確定活動系統目標。
4.2確定活動任務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活動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活動,教師通過對學習內容的剖析和對學習者先前知識的了解,對學習內容的重新排序,以便確定活動任務。這一環節的進行,有助于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模式,便于學習活動的開展。
4.3確定活動學習共同體根據學習者面對的多種類型的學習任務的綜合程度,一般將學習任務分為三類:概念學習、問題解決和設計。對于不同的學科,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教學模式都不盡相同。教師依據不同的任務的特點,靈活選擇不同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模式。
4.4活動設計流程
1)活動規則的建立分析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以及學習主體特點將學習內容劃分或重新排序選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學習/教學模式設計活動框架(各階段的目標)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建立學習資源庫設計活動策略和規則設計活動評價設計活動過程修正為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加強活動中學習主體的交流溝通,制定共同規范,包括任務完成進程、學習者交流時間及教師指導時間和方法等。
2)活動工具的選擇及學習資源的建設活動工具包括信息技術手段和傳統的教學手段。工具的使用應遵循學習者的興趣特點和學科內容,以激發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的精神。資源環境的設計就是要求教師優化整合信息資源,圍繞學生需要合理組織信息資源,并保證資源、信息的及時供給。
3)活動任務的細化活動任務的細化主要是教師作為設計者,遵循循序漸進的學習特點,將活動任務逐步劃分為各個任務子系統,給予學生思考和自我建構的空間,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保證學習任務的完成。
4)教師的主導作用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并不等于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下,教師要定位為教學情境的創設者、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指導者、學習工具運用的幫助者、協作學習的組織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尤其是中小學學生的認知水平較低,自制力有限,在以多媒體和網絡資源為主的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下,教師的主導地位就更加重要。
4.5活動評價的設計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評價,活動的評價應是總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結合,同時學習者之間可以互相交流并反饋活動過程信息,教師對其是否達到目標進行總結,對結果進行評價。
在評價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總結學習的優缺點,為后繼學習積累經驗。
五、結語
活動理論僅是作為優化框架應用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學習手段,是促使教學變化的催化劑,其與課程教學的融合過程是長期的過程。需要廣大基礎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及時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才能達到深層次整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嚴育洪.新課程教學問題討論與案例分析[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66.
[2]張曉燕.中學生物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及應對措施[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3):71-73.
[3]戴維.H.喬納森(2002):重溫活動理論:作為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的框架,喬納森,蘭德(2002);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