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7 02:59:0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自律能力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馬克思認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馬恩全集》第一卷,P15)意味著道德價值的根據在于人自身而不在人之外。
康德認為:真正品德的產生,是來自人們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約束,可以自主規范來約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轉引自《道德與文明》1996年第1期,P29)
杜威也認為:學校德育不應背記某些規則,良訓箴言,關鍵是發展道德判斷力,才能適應變化著的社會。
然而,現實中人們的道德行為似乎大都來自外在的某種壓力或利益驅動(他律),而很少自主選擇、自我踐行(自律)。在教育中,對學生僅提出社會規范要求或目標,而對學生如何去習德、自育、踐行,即自我教育、自律能力的培養研究不多。從我國歷史上看,傳統德育的核心是封建德育,其目的是培養維護封建制度的“奴才”——各級統治者與“聽話”的“愚民”,品德評價標準為:被動接受,盲目服從,唯唯諾諾,師云亦云,因循守舊等。在道德教育上一切努力可稱為“聽話”教育:從一個剛出生還不懂事時起的“乖孩子,聽話”到要求兒童青少年“在家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直至要求成人“在單位聽領導的話”,一個人即使毫無獨立思考、判斷、選擇與行動以及負責的能力與精神,只要是“聽話”就是“好孩子、好學生、好同志”。魯迅在評論中國的家庭在教孩子時曾指出,那種教育只是“使他(孩子、學生、青少年)畏葸畏縮,仿佛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這種教育,“其實都不過是制造許多適應環境的機器的方法罷了。”(《魯迅全集》第4卷,P565,第11卷,P9)平平庸庸,唯唯諾諾雖不是壞學生,但已不適應現代社會對人的品德要求(開拓、進取、創新素質)。
另一方面,自律符合學生道德心理特點和德育規律。當代青少年處于探索社會、探索人生的重要時期,他們的思想特點是不輕信、不盲從,既不唯書,也不唯師,在觀察和對照中思考,在思考中觀察與對照。個體道德意識發展是影響道德內化的重要因素,自律是促進道德內化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個體不斷評判自己的道德認識,找出差距,主動吸取道德上的要求以充實自己。只有將社會要求的價值觀轉化為自己的價值取向(自化),外在的道德規范經個體分析、判斷、選擇、嘗試,才能形成自己的信念;只有在實踐中切身感受,知行統一,情理交融,才能持之以恒,只有具有主體精神的人,才能自覺行動,而真正的權威也正是來自于人內在的精神力量。
因此,自律能力的提出是以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的主動性、能動性特征、需要及其規律為基礎的,也是以現代社會及其發展趨勢的需要為基礎的。
二
所謂自律,是指根據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和道德思維,為自己立法,并按自己的意志和立法去行動。即指不受外界困境和邪惡影響,不為快樂、幸福、欲望等情感所驅使,也不受神意、天命的支配,而是根據自己的“立法”,為實現自己的道德理想而行動的道德原則。它是依賴于理性的“善良意志”,而不是個人隨心所欲的任性,強調“出自法則”去行動(利他、利己)。自律使人自覺選擇道德行為,糾正不道德動機,在道德法庭上,自己充當人和審判官,檢查和審判自己的言行。皮亞杰研究兒童道德發展中的“自律”,指的是人的行為受自己內在獨立思考和價值標準的支配而不是外在的社會規則。
自律能力,指道德選擇和行為是依據通過作為道德活動的主體的人理性思考后選擇的道德原則自愿作出的,它可以表述為道德上的“三自能力”即自立、自行、自控能力。所謂自立即自我“立法”,也即自我要求,這涉及道德認識,道德理想諸方面;所謂自行即自我“行政”,也即自我鍛煉、自覺踐行,養成道德行為習慣;所謂自控即自我“司法”,也即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與通常所謂“良心”或“內心的道德法庭”相似。具體內容包括:自主思考、自我勸告、自我選擇、自我修養、自我踐行、自我克制、自我防御、自我督促、自我評價、自我調控、自我塑造、自我判斷、自主責任心和自我負責,以及獨立的社會適應和交往協作等能力。
相對而言,他律是指由外在因素決定自己意志的道德準則,即道德選擇與行為是由主體自身之外的、未經自己理性思考的、被迫接受或考慮的各種規則和原因支配的(如恐懼、壓力、圖取報償等)。處于學齡前和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往往沒有約束自己的能力,道德評價能力較低,需要靠教師和家長的約束來行動。隨著主體自身成熟,這種外在權威形式逐漸轉換為青少年內心的某種覺悟和信念,開始有意識地自覺地服從自己,即走向自律。但應該看到,學生在其道德意識建構過程中,情緒性動機、遵從權威和功利性動機占很大比重,效果與動機很難統一,這決定自律的不穩定性。
自律是道德人格完善的內在機制和主觀途徑。所謂道德人格就是人格在道德方面的規定性,它由價值目標(動力和導向因素)、價值原則(準則因素)和道德責任心所構成的統一體。道德人格完善,則指主體自主作出的道德決定在道德實踐過程中不受任何阻礙地被實現的狀態或境界。具有自律的人表現出健康人格特質如自覺性、自制性、包容性、堅持性和自主性等。
三
德育應該培養學生在個體道德生活和社會道德生活中學會自律。然而,青少年學生存在的問題表現在自我評價障礙、意志薄弱、人格障礙、挫折心理等。中國古代道德修養論中的“慎獨”、“主敬”與西方的“有得于內,無待乎外”對我們培養學生自律能力的方法有所啟示,下面來談一些具體做法。
(一)挫折教育。也稱逆境磨煉,是指通過展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養學生正確認識駕御挫折能力的一種教育活動。即是說讓學生不在挫折中消沉、徘徊,向挫折學習,在挫折的鍛煉和考驗中成熟,奮進、崛起,自處逆境仍然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從而培養對未來生活的適應性和調節周圍環境的能力。當今時代充滿著競爭、挑戰和風險,青少年需要挫折教育、改革開放需要挫折教育,社會呼喚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學生挫折承受力和適應能力呢?孔子借“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暗示身處逆境更利于修養砥礪品行,顏回在陋室而不改其樂,表現出對貧困逆境的超越和對“道”的神往,得到孔子的贊揚。孟子也曾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肌膚,空乏其身,行佛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不能”。(《孟子·告子下》)俄國的奧斯特羅夫斯基在經歷童年的磨煉,戰爭的考驗后,在身殘志堅下寫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光輝巨著。日本教育也規定:要創造機會把孩子投入艱苦環境中鍛煉,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據說在一所私立小學的校門口,有一塊水池,學生每天脫下木屐從水中走進校園,即使寒冷冬天,也從不在教師面前喊冷。挫折可從反面豐富人生的經歷,加強品德實踐能力,“吃一塹,長一智”,“失敗乃成功之母”,便是這一道理。當學生遭遇失意、失敗時,教師要增強其挫折心理免疫力,克服輸不起的心理障礙,從跌跤中學會走路,在水中學會游泳。此外,人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在學生中開展負面教育(反面教育),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克服保姆式的教育。
(二)自我評價教育。自我評價是學生依據一定的品德評價標準,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價值判斷。自評作為自律的有效手段,表現在三個方面:(1)自我意識,它是指人對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圍事物關系的一種認識,也是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學生對祖國集體的愛、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廉恥感等品德知識,都建立在對個人需要同社會需要之間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2)自我激勵,青少年學生自覺性、自制力較差,品德中好行為習慣不穩定,通過自評可幫助學生自我反省,進而自覺地進行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3)自我調控,在實際生活中,常有的行為不為人知即“個人獨處”的情況,經常檢查一言一行可以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品德的純潔,從而抵制外界的不良誘因。
(三)道德問題討論。所謂道德問題,是由個體在特定條件下不能實現預期目標而形成的,它包含認識、目標、障礙三個因素。問題的解決,是從困難障礙中尋找一條出路。德育實質上是一個由“已知”出發,幫助學生在個人與他人、集體、祖國利益發生沖突時如何處理,利他利己,動機與效果相結合,實現德育目標的過程,可以說,德育是道德問題解決的教育和教學。當代西方德育課大多數都引進美國科爾伯格的道德認識發展理論,采用道德難題討論方法,把培養判斷力作為德育的中心任務。一是不要簡單地告訴學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惡,而要讓學生參與德育實踐,對善惡作出評價;二是德育要注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決策能力的培養。科爾伯格設立不同的道德兩難問題(情境),如海因茨偷藥的故事,供學生討論,或者提供體驗道德疑難問題的實踐機會,幫助學生正視問題所固有的道德內容,引出學生談出所作的判斷基本理由,并鼓勵他們以不同的道德觀相互交談,目的在于發展學生道德認識能力,選擇能力,判斷能力,更加適應社會生活。應該指出的是,學生在進行道德選擇時,不但要有行為上的自由,而且要有理智上的自由,不但要有外在規定他律性的保障,而且要有內在需求自律性的支撐。
(四)道德責任心培養。強調個人對社會盡責是我國德育的傳統,孔子主張“仁以為己任”,明末顧炎武疾呼:“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小學思品課本里提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祖國”。然而,當前青少年學生普遍缺乏責任感,為此,德育應指導學生樹立對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甚至對全球的責任,樹立學習責任心、生活責任心、工作責任心等,在家庭生活、社會公德、職業規范等方面接受社會關于個人道德責任的各種要求。如在班級中,讓學生明白是班級的主人,讓學生承擔各種對集體負責的角色,引導他們對班級負責,激發學生履行道德責任的動機,強化因履行道德責任而引起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對責任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為了責任,處于現實可能的道德主體,他律性。
出于責任,處于自為的道德主體,自律性。(五)設置活動性德育課程。實踐活動為自律能力的形成提供一個鍛煉機會。學生在課堂上習得的道德觀念,可以說是:“認知性德育課程”中的“理智的道德”,易導致學生在走向社會面對道德困境時,常產生言行脫節、表里不一等“雙重人格”現象。而活動性德育課程是讓學生在參與真實的社會生活過程中認識社會生活的真面目,進而參與社會生活改革與創新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在社會道德環境中具有獨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斷與選擇能力,自主負責的行動能力,不妨稱為“實踐的道德”。因為學生是道德生活的主體,“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客體,“接受者”、“旁觀者”,德育的效果是從外顯行為來評價的。活動性德育課程的內容包括勤工助學、社會公益、生產勞動、社會宣傳和咨詢、晨會、班團活動、課外活動等。其作用:(1)引導學生分辨周圍發生的突出社會現象,(2)注重學生自育的主動性,(3)為自律品德發生提供保證。
四
培養學生自律能力應注意的幾項原則:
層次性原則。真正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可以說“從心所欲不逾距”,但面對不同教育對象,我們只要求:在幼兒園,培養學生自理能力(生活習慣養成)、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脾氣、性情);在小學,培養學生低層次的自主自制,是非判斷能力;在初中,初步形成自主自制,是非判斷能力和道德評價能力;在高中,比較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較強的自主自制能力、是非判斷和交往協作能力等。
主體性原則。人在自身發展中處于主體地位,品德發展也存在自我構建的問題。主體所具有的獨立、自覺、能動和創造的內在特性,是主體得以確立的內在依據和根本標志。如果我們不能說服學生應該自育,而又想塑造學生品德,那只會是徒勞,因為外在道德觀念必須為道德主體所認同,才發揮作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給教師的建議》1984年版,P348)具有自律能力的人,在何處何時遇到問題,先想到依靠自己的道德思維,判斷標準,而非依靠外部的標準和力量去解決。所以,教育要啟發學生作為活動主體有權利有責任自愿地主動地民主地參與各種校內外活動,以此發展自主意識、自律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主人、集體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實踐的主人、評價的主人。強調的是自覺的行動積極的行動。
針對性原則。從德育實際需要出發,顧及學生個性年齡特征和思想品德基礎,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他律與自律相結合,使自律內容豐富,方法靈活多變。
總之,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標是教會學生學會自律。自律能力的培養,可以說是學校德育今后長期的任務,由于作者才粗識淺,本文提及的幾種方法,僅供教學參考,其操作效果如何?有待于實踐的驗證和理論的進一步探討。
參考資料:
1.魏賢超:《現代德育理論與實踐》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2.李道仁:《學會學習》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市場食品安全在流通領域的狀況(參考了2008年數據)
近年來,由于大力推行認證、索證、索票、信用檔案、場廠(地)掛鉤等準入制度,市場食品安全把關作用得到加強。調查顯示,食品安全的國家標準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業采用了國際標準;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4.45%通過了ISO9000、ISO14000和OSHMS18000三類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7.11%設立了無公害產品專區,16.31%設立了綠色食品專區,6.14%設立了有機食品專區,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礎建設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環境因素的占59%,實行食品衛生安全崗位責任制的達91%,把食品安全指標量化并作為考核依據的達86%。2004年,全國32.9萬家食品經銷企業中,有15.1萬家建立了進貨驗收制度,14.5萬家建立了購銷臺賬制度,11.9萬家建立了銷售食品質量承諾制度。
1.2食品安全監管人員在市場實行監管作業
批發市場普遍實行了自檢制度,實施檢測的零售店鋪數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務部門定點檢測機構已覆蓋了較大的范圍,并形成了企業自檢、社會中介機構受托檢測和政府部門監督抽檢三道“防線”。據調查,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42.6%設立了檢測室,55.1%配備了專職檢測人員,其中最多配備了62人;連鎖超市中,73%配備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建立了目標責任體系,21%向其所屬門店派出衛生質量巡查專員。
2食品經營者的自律及防范
2.1食品經營者自律
1)食品經營者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必須對經營的食品安全負首要責任,嚴把食品質量入市關
2)食品經營者要建立健全內部質量管理制度,落實領導、部門負責人和工作人員的食品質量查驗責任,設立食品質量監督員。嚴格執行食品質量查驗,查驗食品質量的真實性,嚴防有毒有害、污染、變質、不合格食品、冒牌食品進入經營場所,嚴防食品安全事故發生
3)食品經營者應當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對所經營的食品向消費者做出質量承諾。
4)食品經營者經銷的食品質量必須合格、價格合理、計量準確,不經銷有毒有害、污染、變質、過期、不合格食品或者無廠名廠址、無生產日期、無保質日期的食品、冒牌食品。
5)食品經營者銷售食品必須向消費者提供相關質量合格證明,出具銷售發票等購物憑證。
6)食品經營者對消費者發現存在質量問題的食品、包裝標識不符合規定的食品,或者經國家有關部門抽查檢驗判定為不合格食品,或者經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檢驗檢疫等部門確認的消費者申訴舉報的假冒偽劣食品,可憑購物發票等憑證予以退換,并依法予以賠償。
7)食品經營者應當積極負責的維護消
費者權益。對質量不符合規定的食品,應當立即停止銷售、進行清理、登記、向工商行政管理或者質量檢驗檢疫、衛生行政等部門報告。
2.2經營者自律是根除違法經營行為的關鍵。
近年來,盡管各地農村工商所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整治流通領域食品經營者銷售超過保質期、“三無”、變質等食品和未建立并遵守進貨查驗記錄制度(進銷貨臺賬制度)的違法行為,但這些違法行為在農村尤其偏遠農村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重要一點在于農村流通領域食品經營者未真正擔負起社會責任、嚴格做到自律經營。
1)廣泛宣傳《食品安全法》
農村工商所可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食品安全法》,讓每個農村食品經營者知曉該法,并入心入腦,增強經營者自律意識。需要注意的是,在宣傳時,農村工商所一定要創新宣傳的方式方法,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食品經營者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宣傳。比如,筆者所在的農村工商所,就在該法頒布之前,向轄區內的所有流通領域食品經營者發放了“食品安全溫馨提示書”,把農村食品經營者最常見的6種違法經營食品行為和相應付出的違法成本以表格的形式一一列舉在提示書上,并在提示書中提醒他們如何去做才能降低食品經營成本,食品經營者一看提示書就明白自己該如何自律,很容易接受工商部門的善意提醒。
2)加大市場檢查的頻率和查處的力度
農村工商所要加大對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食品經營者的市場巡查頻率,認真、細致地查找經營者店堂和倉庫中的食品,檢查其建立并遵守進貨查驗記錄制度情況。發現其有違法經營食品行為,剛開始時務必要考慮到廣大農村食品經營者的實際狀況和心理接受能力,建議推行行政指導和柔性執法,保護絕大多數農村食品經營者守法的積極性,相信他們會自覺行動起來,擔負起社會責任,改正違法行為,做到自律經營,絕不能粗暴執法,一罰了事。但對那些屢教不改者,要堅決依法予以重罰,直至其關門倒閉,以此警示其他食品經營者,促使其自律經營。
3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還存在有以下問題(以農村為例)
3.1集市散裸裝食品的“兩防”設施不夠完善,農村集市食品近60%為散裝、裸裝,雖然有的業戶添置了網罩,解決了防蠅問題,但防塵效果不理想。食品店的散裸裝食品標示不清晰,調查發現,農村商店所售的散裝食品多數無原料說明,無加工日期,無保質期,消費者正當權益得不到保障。
3.2農村雜貨店食品混放嚴重。農村雜貨店規模較小,衛生狀況較差,商品類別較雜,洗化用品與食品混放,存在食品被污染的隱患。
3.3銷售三無產品、超期食品現象依然存在。部分經營業戶銷售本應淘汰的過期商品,少數業戶為牟取利潤違規銷售三無產品,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3.4部分食品質量堪憂。集市和小食品店出售的果凍、汽水等食品普遍存在色素、有害菌超標現象。部分飲料由糖精、色素和水簡易勾兌而成,未經殺菌處理,便進入市場流通。
3.5部分食品外包裝質量低劣危害人體健康。許多小企業、小作坊為降低成本,選用質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制瓶進行食品外包裝,有些企業使用未經充分消毒殺菌的二次包裝,對消費者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3.6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來自三個方面:1)部分生產企業和批發商、零售商盲目逐利,形成了劣質食品供應鏈。一些小企業、小作坊為降低成本,用不合格原料加工食品,以低價戰略向農村傾銷;部分批發商貪圖利潤,批量采購低價劣質產品;一些零售商只顧“適銷對路”,對食品質量置若罔聞,銷售低價“三無”商品。很多劣質食品和“三無”食品,正是通過這一供應鏈條流入農村市場。2)農村消費能力偏低,農民食品安全意識薄弱。農村總體經濟水平不高,農民購買能力不強,質量過硬的名優食品難以占領市場。很多農民缺乏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容易成為假冒偽劣食品的受害者。同時,多數農民辨偽能力不強,在消費時沒有查驗證照和索要發票的習慣,給一些“三無”食品、過期不合格食品和城市淘汰食品流入農村埋下了隱患。3)農村市場存在監管薄弱環節。食品安全工作已呈現出“跨區域流通、多部門交織”的特點,多數劣質食品由外地加工窩點制造并向本地輸出,打掉這些加工黑窩點,需要區域合作、部門配合,存在一定難度。農村食品銷售網點多、分布散、流動大,難以實現集中監管。
4加強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管的意見建議
4.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長效監管體制。
要有效整合監管資源,促進監管工作高效有力地施行,真正形成各監管部門各司其職、相互協助、無縫對接的聯動機制。要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各項監管制度,切實做到監管工作全履蓋和經常化。
4.2強化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
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是做好監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根據當前食品安全監管狀況,還要繼續加強執法人員業務培訓,提高執法水平,提高整體防范食品安全能力。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作用,鼓勵其積極舉報違法案件,達到實時監管的效果。
4.3強化食品源頭監管
要繼續加強農產品源頭的監管,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加快無公害基地和無公害產品建設,對已通過認證的無公害基地的產品實行動態監管。要繼續加強對外來食品的監管,建立健全各項監管制度,實現食品質量監管關口前移,對食品質量安全衛生情況進行跟蹤監測,把好食品市場準入關,確保食品源頭安全.
4.4加強食品流通領域監管
要大力倡導現代流通組織方式和經營方式,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要切實落實經銷企業進貨檢查驗收、索證索票、購銷臺賬和質量承諾制度;全面落實市場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質量監測制度,嚴格實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銷毀、公布制度,加大對違法經營行為的打擊力度,確保流通環節經營秩序規范。
4.5加大餐飲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力度
餐飲衛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要進一步加大對餐飲衛生的監管力度,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對餐飲單位食品、餐具等進行經常性檢查、監測機制,保障食品消費安全。要加大對無證經營的整治,開展集中整治衛生不合格現象,規范其經營行為,保證食品清潔衛生。
4.6加強食品安全宣傳和培訓教育
要采取多種宣傳形式,宣傳食品安全知識,提高廣大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識、維權意識,增強防范能力。要加大對食品生產經營業主和從業人員的培訓,進一步提高食品生產經營業主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增強企業法人的第一責任意識、法制意識、社會公德意識,把好食品安全“入口關”。
4.7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在制定、落實國家和行業標準、產業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在誠信建設、規范經營行為等方面形成自律機制,從而作為支撐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會組織
致謝
本論文設計在老師的悉心指導和嚴格要求下業已完成,從課題選擇到具體的寫作過程,無不凝聚著老師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畢業論文寫作期間,老師為我提供了種種專業知識上的指導和一些富于創造性的建議,沒有這樣的幫助和關懷,我不會這么順利的完成畢業論文。在此向老師表示深深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目前,不少教師對師德規范內容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如將育人等同于思想教育,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對學生的示范和潛移默化的影響等。有關部門對基層教師教學工作的檢查,大多變成文字的要求,使得教師的課余時間幾乎都用于“按要求完成各項檢查任務”。教師職稱評定時,硬件的要求在教師間差距體現很小,關鍵看“小分”,即各項評優、獲獎等“小分”的差距,成為決定教師職稱晉升的關鍵所在。而教師評優受學校名額少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反映教師的實際差距,這必然會影響到教師個人的工作情緒。有的學校管理者,不鼓勵甚至阻止教師獨立探索,這也讓教師倍感壓抑。
當前,教師晉升職稱除主要硬件標準外,實際決定教師職稱晉升的是所謂“小分”的區別,即論文、獲獎和“優秀”“先進”等各種榮譽,而對教師師德行為要求并不突出。所以我們常看到一些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師德素養并不高,教學水平也不突出。有的教師教學水平不錯,但師德形象很差,動不動就發脾氣、訓學生,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不敢問問題,擔心被教師瞧不起。相反,有的教師為人厚道,師德素養高,教學水平也很高,是學生認可的好教師,卻因不善寫論文而喪失晉職機會。而發達國家和國際教育組織在20世紀末就明確提出:聘任未來教師的標準應該不僅僅注重申請者的知識基礎,個人的素質如良好的道德責任感、積極的工作態度以及出眾的交際能力等同樣是必要的。基于此,建議教師職稱晉升時應將師德行為表現放在重要的地位,甚或對師德表現突出的教師給予晉升職稱的特優待遇,以激勵教師樹立良好的師德形象,規范言行,不斷提高道德修養。學校管理者要充分信任每一位教師,給他們一定的自,發揮教師教育創造的能力,使教師在自主、自覺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成就自己的師德。
教師是師德建設的主體,師德建設要充分尊重并發揮教師的自主性,使師德建設真正成為教師的一種自我成長需要。師德既是客觀、外在的規則和秩序,更是職業的內在要求。我們只有不斷地加強師德修養,進行道德自律,才能獲得教學的成功,贏得學生的信賴,也才能生發職業的幸福感。建議將教師道德自律納入學校規范要求,讓教師學會自律,做到自律。
(作者系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樊林小學教師)
提出的背景:中學階段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 培養出具備一定社會能力的學生,而不是只會死讀書的“應試人才”對提高全民素質具有特殊意義。
中學生現狀:
第一,社會性體驗不足甚至是空白。 由于緊張的學習,加上網絡的普及、獨生子女的增多,學生與人、與社會的交往日益減少,其生活體驗和社會體驗明顯不足,出現了人際交往和社會生存能力的障礙。
第二、自立遲緩。家庭的嬌生慣養,信賴性強,缺乏獨立能力。
第三、沒有協作精神。由于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大部分學生變得任性和自我,不懂得與人合作。
第四,語言表達能力弱。現在的學生沉靜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不與人溝通,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有些老師不懂得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表達的機會。
“社會能力”的內涵:
社會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分析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進行自主思考的能力。 能夠與他人相協調并能自律地進行社會生活的實踐能力。社會能力還包括具有豐富人性、正義感和公正心,能夠自律、有奉獻精神、熱愛自己的國家
面對急劇變化的社會里,要求學生在將來能夠具備一定的社會能力,盡快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作為教師在培養學生社會能力上承擔著不可推卸責任和義務。本人就化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談一些做法,以求拋磚引玉。
一、語言表達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差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回答問題總是支支唔唔說不出來,聲音細小,就是說出來也表達不清楚。這在今后的工作和與人相處中都是一種交流障礙,給個人的生活、工作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你就是滿腹經綸表達不出來也是枉然。
首先教師要做好示范作用,教師的用語要精確、規范,講解的思路在清晰易懂。特別是講解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概念時老師要能夠用精練的語言讓學生理解。比如講解“物質的量”這個抽象的概念時,我告訴他們這是一個物理量,如同長度這個詞一樣,是一個整體詞。它用來表示物質所含粒子數目的多少,正如“長度”來表示度量的物理量。如同 “長度”的單位是“米”
一樣,“物質的量”也有它的單位,國際上用“摩爾”來表示。
其次教師在教學中做有心人,將表達的機會留給學生,當然你得有足夠有耐心。學生在剛開始表達的時候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聲音小、說不清、詞不達意等。心急的教師會覺得是浪費時間還不如自己來講得快,以為這樣效果就好。卻不知將學生鍛煉的機會給流失了。我的課堂基本都交給學生來展示。化學實驗讓學生做,讓他們說實驗的準備、操作思路、估計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方案、描述實驗的現象、解釋等都由學生完成。化學用語,化學圖象,實驗裝置圖等都可以讓學生來表述。遇到問題讓學生先說,解題的思路、用到的知識點、注意的問題等 ,可以到講臺、也可以在座位上。學生回答問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講臺,只要老師把機會留給學生論文的格式論文的格式。
二、團隊合作能力
團隊合作是團體成員為實現團體目標共同努力的行為。合作是在成員通過完成某一種活動,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協作, 共同完成任務,分享經歷、責任共同承擔的過程來培養。只有團體成員相互協作,共同努力完成,團體才能獲得成功。 需要個體成員能夠與他人通力合作,不以個人小利為私,達到協調配合的目的。
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完成任務。
首先將學生分組,選小組長。制定一定的獎懲措施。制定每一個任務的實施細節,這些細枝末節的工作就要教師去認真準備。比如實驗的合作,要求每個團隊成員都要有精心的準備,有詳細的實驗設計方案,實驗結束后有實驗報告。能夠準確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并且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問題提交,對沒有問題的學生,教師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讓他們主動去學習。比如他沒有提出問題,就去讓他回答問題。對不自覺合作的學生,要請其他成員監督他,幫助他,讓每一個成員都積極參與到小組的團隊合作中。讓學生在通過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會幫助別人、體會幫助別人的樂趣,感受被幫助的溫暖素質教育論文素質教育論文,感受到團隊的合作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三、耐挫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一些磨難。現在的孩子,在他們人生的路上被一路呵護,幾乎所有的挫折都有人幫他們解決了。面對困難無所適從。遇到困難不是退縮、逃避就是想不開做出過激的行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以便將來能適應社會。比如在解決難題過程時獨立思考,學會解決障礙;考試的失敗中學會面對挫敗;化學實驗中失敗的教訓;還可以通過化學史上,科學家們在研究過程中的無數次的失敗來引導學生,我們的前人是如何面對失敗。
四、 人際交往的處理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團隊內外關系的能力。簡單說就是能否與周圍的人相處融洽。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能讓人盡快適應環境,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人際交往能力的包括:(1)表達理解能力。即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準確理解別人的想法,不產生交流障礙。這是人與人交往的首要因素。(2)人際融洽能力。能盡快和周圍的人融洽相處。接納別人也被別人接納。 (3)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獨立解決問題,沒有很強的依賴心里。
教學過程中,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互動合作中培養與人相處的能力;回答問題、表達思維過程中培養表達能力;提出一個問題,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自己獨立完成實驗,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將學術誠信教育貫穿于用戶教育中
高校圖書館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將學術誠信教育貫穿于新生入館教育、文獻檢索課和專題培訓講座等這些常規的用戶教育中,通過這一系列課程培養他們良好的學術誠信意識,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
2.2.1新生入館教育
新生入學教育是整個大學教育的起點,是學生邁入大學校園的第一課。因此,從大學生入學開始,圖書館也應當把握機會,借助新生入館教育課來開展學術誠信教育,將學術誠信教育貫徹于學生利用圖書館的全部實踐活動中,讓他們了解學術誠信的含義、價值、基本要求及對自身的重要意義,了解學術不端行為的表現及各自的危害和懲治辦法,學習《關于在學位授予工作中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建設的意見》、《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不端行為處理的意見》、《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等學術道德規范相關文件。通過這些基本的課程內容提醒大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涯中做到遵紀守法、公開公正、尊重科研成果,力戒學術不端。
2.2.2文獻檢索課
《文獻檢索》課是培養學生信息意識、信息能力,掌握快速獲取信息與知識的一門方法課。圖書館還要將學術誠信教育融入到“文獻檢索課”教學活動中,在課中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教育內容,既要教會學生能用科學的方法獨立地獲取文獻信息,同時還要指導學生要用科學的態度來合理使用所需的文獻信息,避免剽竊行為的發生。對低年級本科生,要側重介紹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的基本常識,如文獻信息資源利用規范、學術論文撰寫規范、學術引文規范、學術成果規范等;對高年級本科生,可以介紹一些學術評審規范、學術管理規范、學術制度規范、學風規范等。另外,還可以講解文獻的合理使用規則、文獻的引用規則等。
2.2.3專題講座
專題講座是圖書館開展用戶教育最常見的形式,也是圖書館行使信息素質教育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舉辦的學術誠信教育講座也要按照不同層次的學生組織不同的素材和內容,分為低年級專場和高年級專場。針對低年級學生,圖書館可以聘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和學者來講授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基本內涵、要求和重要意義,學術不端行為的內涵、表現、危害及避免方法,教育部以及學校等單位制定的關于學術不端行為的相關文件;針對高年級學生,講座內容則可以傾向于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典型學術造假案例剖析講解、識別和判斷論文抄襲的方法、介紹參考文獻處理工具軟件使用方法等。
2.3購買學術不端檢測系統
圖書館應該購買識別論文抄襲的軟件系統,并安排專門工作人員為教師科研成果和學生論文是否涉嫌抄襲提供檢測服務。目前國內的學術不端檢測系統有萬方公司的論文相似性檢測軟件、CNKI的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等,這些軟件系統能夠標注出疑似抄襲的文句、段落,并能估算文字復制比,自動生成檢測報告,這提高了論文抄襲者被揭發的概率,從心理上對抄襲者形成了強大的震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剽竊行為的發生。
2.4利用圖書館網站開辟學術誠信教育專欄
高校圖書館網站應充分利用自身影響力廣泛的優勢,成為大學生學術誠信教育的重要平臺。首先,專欄要簡單明了介紹學術誠信條例或政策、學術誠信的概念與核心價值觀、學術寫作規范、學術不誠信的行為表現、學術不誠信行為的處理程序和處罰措施等相關內容,方便了學生對基本知識的了解。其次,專欄要詳細介紹不同學科的各種引注方法,并且對每種引注方法進行鏈接,點擊后可以詳細了解和學習,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需求進行有目的的選擇。另外,專欄還可提供大量的關于學術規范、學術道德方面的文獻和其他高校信息素質教育課程的相關鏈接,增加大學生學術規范方面的知識,指引學生如何避免考試作弊和論文抄襲,避免發生學術失信行為。
就專著與教材來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周鴻書《新聞倫理學論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協會編《新聞職業道德》、陳桂蘭主編《新聞職業道德教程》、王軍《新聞工作者與法律》、黃瑚《新聞倫理學》、王天定《新聞道德與規范》、黃瑚編《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陳汝東《傳播倫理學》等。這些撰著已經涉及新聞職業道德的歷史、基本理論、原則規范、內涵等各方面內容,較系統地介紹了新聞職業道德的方方面面。
就研究論文來看,僅以CNKI收錄文章為考察對象,就可獲得專門研究“新聞職業道德”的論文617篇和涉及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文章近千篇,這還不包括CNKI未收錄期刊上的文章及國內出版的論文集中的文章等。可以看出,研究論文數量巨大。
就研究開始的具體時間來看,1979年12月,復旦大學新聞系編印的《外國新聞事業資料》(1979年第4期)上發表的《新聞道德的準則》首次將新聞職業道德引入我國新聞學研究中。但當時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并未引起更多人關注,直到1982年,由于黨的“十二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在各行各業加強職業責任、職業紀律的教育”,從而大大促進了新聞領域對新聞職業道德的研究,新聞職業道德概念隨之開始在新聞界流行和普及,并為各界所認同。
總括1979年至今的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可以看出這樣幾個階段:
1、1979年—1991年:這一時期,新聞界經過撥亂反正,在理論上弄清了新聞事業的性質、社會定位等帶有根本性意義的大問題,意識到了新聞事業既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是現代社會中一門具有獨特的社會職能的職業。既然是職業,就必然有其職業道德要求。同時,這個時期新聞失實這種新聞實踐領域的老問題依舊存在,而追求不正當物質利益的行業不正之風這類新問題又接踵而來。所有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這個時期新聞職業道德研究的逐漸興起。當然,總體來看,這一時期的相關研究內容還較為單一,主要集中在反對新聞失實、虛假新聞,提倡新聞工作者追求新聞真實性等方面;也出現了少量研究美國新聞職業道德、反對有償新聞、新聞倫理學等的論文,但數量很少。
2、1992年-1997年:這個時期,對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無論從論文數量還是從研究強度來看都明顯加強,論文數量每年都在增加,到1997年達到第一個研究高峰。之所以出現這樣一個研究,一方面與這個時期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出臺與不斷修訂有關系——1991年1月《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出臺,1994年4月、1997年1月兩次修訂,《準則》的出臺明顯推動對新聞職業道德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與這個時期新聞界在市場化中片面追逐利潤、淡化新聞報道的社會責任有關,另外,這個時期“有償新聞”的泛濫也促使了人們對新聞職業道德研究的熱潮。與此相應,這個時期,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內容明顯豐富了;而且,與有償新聞有關的研究明顯成為一個重點。
3、1998年-2004年:這一階段,有償新聞研究在繼續,但與前一階段相比,對有償新聞的研究大都與突發事件結合起來論述。突發事件成為促進這個階段新聞職業道德研究不斷延續的重要因素。《東周刊》事件、2003年山西繁峙礦難事件引出的受賄事件等,都促使了新聞學術界對職業道德研究的重視,新聞職業道德研究走入又一個高峰,僅2004年一年的研究論文就達百余篇。同時,從新聞專業主義角度審視新聞職業道德成為新的研究熱點。其次,新聞倫理學研究也在繼續:除了對國內新聞倫理問題進行研究外,對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新聞倫理研究的介紹和論述增多。另外,對新聞職業道德觀的相關研究也受到了重視。除此以外,研究者開始從新聞娛樂化、炒新聞、新聞策劃等角度研究新聞職業道德。還有,網絡道德的相關研究也開始出現。
4、2005年至今:這個時期,從有償新聞、虛假新聞、炒新聞、新聞專業主義等切入對新聞職業道德的研究在繼續。同時,新聞職業道德與我國的相關政策相聯系(如新聞職業道德與和諧社會的構建,三個代表與新聞職業道德等)的研究,也占不小比重。隨著2006年網絡傳播研究成為熱點,對網絡環境下的新聞職業道德的關注度明顯增大。另外,研究者對新聞自律的研究越來越重視了。
二、研究的主要視角和內容
總括20多年來有關新聞職業道德的研究,可以發現以下研究視點和內容:
1.新聞失實與新聞職業道德關系研究
新聞失實是新聞職業道德研究的一個最常見的切入點,也是從80年代初新聞學界一開始研究新聞職業道德問題至今一直持續關注的一個點。當然,隨著不同時期新聞失實形式的不斷變化,研究的認識和結論也在不斷地更新。就內容來看,對新聞失實的研究主要圍繞失實的表現、失實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失實等層面來展開;從目前來看,不同層面的研究論文數量都很龐大,所獲得的認識和具體內容也較為系統、深入。從研究成果的形態和類型來看,也相當豐富和多樣,有新聞理論著作中較全面、系統的梳理和闡述,有研究論文中就某一認識視點所做的深度分析與論述,也有大量來自業界的對某些失實個案的解剖和反思。
2.“有償新聞”與新聞職業道德關系研究
“有償新聞”在新聞職業道德研究中也占有很大比重。與“有償新聞”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償新聞”的成因、后果及如何防治等方面。
關于“有償新聞”的成因,研究者的觀點較為統一,普遍認為,“有償新聞”的成因主要分為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從主觀看,新聞工作者社會良知的喪失,對個人和小團體利益的追逐是重要原因。①從客觀因素看,市場化背景下形成的新聞產品市場交易的不規范,為“有償新聞”的出現提供了機制和土壤;企業或其他組織在市場競爭中的宣傳需求,則為“有償新聞”提供了買方市場。
關于如何防治“有償新聞”,研究者主要圍繞“自律”、“領導”、“監督”、“改革”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各自的對策。從近年的研究來看,加強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自律,似乎受到更多人的強調。如有學者認為,無論是監督、評議還是懲罰,起到的無非是一種修枝剪葉的功效,只有新聞職業道德教育,才是從根做起,才能夯實新聞職業道德理念的根基。②當然,也有學者提出通過提高新聞工作者的待遇的方法來杜絕“有償新聞”。③
3.新聞炒作、新聞媚俗與新聞職業道德關系研究
90年代以來,新聞炒作與媚俗之風盛行。一些媒體迎合人們的低級趣味,一味媚俗,大肆炒作,引起許多社會公眾的反感。新聞實踐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引發了學界和業界對新聞炒作與新聞媚俗問題的關注。
新聞炒作與媚俗和新聞職業道德的聯系在于:首先,新聞職業道德的缺失是新聞炒作與新聞媚俗的原因之一;其次,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是減少和避免新聞炒作與新聞媚俗的重要條件。一些對新聞炒作與媚俗問題的研究者正是由此出發對新聞新聞炒作與媚俗問題進行強調和關注的。
4.典型案例與新聞職業道德研究
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常以新聞界發生的某些違反職業道德的典型案例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通過某些案例,呈現新聞職業道德的現狀與問題,并進一步提出對策。這類研究的路徑一般是:案例介紹引出新聞道德缺失話題,然后就新聞道德問題的相關內容、對策進行論述。
如,著名的山西繁峙礦難中11名記者受賄事件,就曾成為新聞職業道德研究的一個典型案例,引發了許多研究文章。另外,“茶水發炎”事件、“楊麗娟事件”等也都曾引起眾多學者由此出發對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和討論。有學者指出,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和職業良知的記者,必須做到:絕不有意編造虛假新聞,這是新聞工作者的一條最基本的道德底線。④
5.新聞專業主義與新聞職業道德關系研究
從新聞專業主義切入來研究新聞職業道德問題,是近年新聞職業道德研究出現的一個重要特點。圍繞二者間的關聯,有學者指出:新聞專業主義從本質上說,至少包含三方面的理念:新聞媒介的社會功能、新聞從業者的使命和社會責任、新聞從業者的行業準則。⑤還有學者認為,新聞專業主義中的媒體社會功能、新聞從業者使命和社會責任應該對應著新聞職業道德中的職業職責和職業權利;同樣,新聞專業主義中的行為準則和新聞職業道德中的職業利益也密切相關,新聞從業者只有在滿足一定的行業準則前提下,才能夠獲得其應有的職業利益,獲得別人的賞識和尊重。因此,新聞職業道德是新聞專業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新聞成為一項專業的必要條件。同時,新聞職業道德也對新聞專業主義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⑥另外一些學者把新聞專業主義視為解決新聞職業道德缺失問題的治本之策。如陳力丹認為,通過長期的新聞專業主義教育,內化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角色,是解決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長遠之計。⑦
6.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法制關系研究
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法規,一個涉及新聞自律,一個涉及新聞他律,兩者密不可分,故研究新聞職業道德必然要涉及新聞法制問題。在這方面,一個基本的認識是,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法制之間是相互作用的:新聞職業道德為新聞法規提供存在的價值基礎,對新聞法規具有多方面補充;反過來,新聞法規又可以保障新聞道德規則的實施。⑧從現有研究看,學界往往是將自律和他律同時作為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途徑來看待的。如有研究者就強調:新聞傳媒職業道德建設一要靠他律,二要靠自律。⑨
7.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措施研究
研究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措施者也不少,取得的認識也較為多樣。如有研究者強調,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應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自律監督機制;二是建立健全重視職業道德修養的機制;三是完善和加強有關職業道德修養的學習制度等。⑩另有研究者則提出,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應當促使新聞職業道德內化;促使宏觀管理和調控體制良性整合;優化新聞職業道德的外部監督體系;提升社會公共道德水準和道德判斷力,鏟除違背職業道德的社會土壤等。11
8.外國新聞職業道德狀況研究
對外國新聞職業道德的介紹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相關研究視角和內容主要分為這樣幾類:
(1)美國新聞職業道德狀況研究。這方面研究相當多,有些研究也較深入。如關巖德的《美國新聞道德建設簡況》一文,對美國新聞道德建設的情況作了較全面、深入的介紹,具體涉及到美國新聞職業道德建設的理論基礎與發展,美國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規范,美國新聞行業的內部監督機制(如新聞評議會、媒介內部專職督察員或道德顧問的設置、新聞評價活動)等;另外還介紹了美國新聞院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的情況。12
(2)各國新聞職業道德準則比較研究。這方面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陳中原的《形象與信譽的基石——81個國家(地區)、7個國際組織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初步比較分析》。該文從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出現時間、價值標準、新聞生命、采寫原則、版面安排等五個方面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進行全面比較,分析了各國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共性和個性。13
(3)中外新聞職業道德狀況比較研究。此類研究的路徑一般是先介紹西方新聞自律情況,再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做說明。以肖志峰《西方新聞自律的歷史演進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鏡鑒》一文為例,文章首先介紹了西方新聞職業道德發展的歷程,然后轉向西方新聞自律發展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啟示的探討。14
9.網絡媒體職業道德研究
網絡媒體職業道德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網絡給新聞職業道德帶來的影響和網絡環境中的職業道德要求等方面。就第一方面的研究來看,很多人的認識已經比較明確,如認識到網絡媒體在真實性、抄襲、把關人缺失、新聞保密、隱私權等方面都更有可能出現諸多問題。15就對網絡新聞職業道德要求的研究看,研究者多從強化職業責任和自我約束能力、依靠自律原則規范從業者的行為、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等方面進行強調。16可以看出,目前這方面研究的層次還比較淺,主要停留在傳統職業道德理論與網絡傳播特點的機械對照與分析層面。
三、小結
綜觀近年來有關新聞職業道德問題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和認識:
1、新聞職業道德問題涉及新聞傳媒的公信力和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因此對其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2、從現有研究成果看,研究成績總體來看是不錯的。對一些問題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也獲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而且,研究視野比較開闊,涉及面比較廣,研究內容也比較深入。在新的研究視角的開拓方面,研究者也較為注意。如近年來,新聞倫理學、網絡環境下的新聞職業道德、新聞自律等新的研究視角被不斷開掘出來。
3、從現有研究來看,問題也是明顯的。主要表現為有關新聞職業道德問題出現原因和對策的研究中前后邏輯與可行性分析的缺失。具體來說:在成因分析方面,大多著重于原因的說明,而缺乏原因與結果之間的必然聯系的論證和分析;在涉及新聞職業道德缺失的后果時,偏重于情緒性的宣泄和簡單層次的描述,且理論視野較為狹窄;在對策研究方面,學界提出的種種對策往往沒有足夠的理論支持,也缺乏可操作性,多為自說自話和拍腦袋的產物。當然,這些問題已經獲得了一些學者的重視。
注釋
鄧名瑛:《“有償新聞”的倫理批判》《倫理學研究》,2005年第6期。
胡忠青:《西方新聞自律的理論與實踐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啟示》,《今傳媒》,2006年第6期。
曾凡斌:《新聞職業道德的缺失與重構》,《視聽界》,2005年第3期。
鄭保衛:《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年第8期。
陸曄,潘中黨:《成名的想象: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話語建構》,《新聞學研究》(臺),2002年第4期。
景剛:《新聞職業道德與新聞專業主義》,《當代傳播》,2004年第4期。
陳力丹:《新聞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3期。
黃瑚:《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版。
馬秋楓,張晉升,王天權:《論廣東新聞傳媒職業道德的他律與自律》,《暨南學報》,2005年第5期。
周宗杰:《簡論加強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職業時空》2007年第2期。
陳敏:《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建設關鍵性因素分析》,《新聞界》2006年第1期。
關巖德:《美國新聞道德建設簡況》,《國際新聞界》,1998年第1期。
陳中原:《形象與信譽的基石——81個國家(地區)、7個國際組織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的初步比較分析》,《新聞記者》2001年第11期。
肖志峰:《西方新聞自律的歷史演進對我國新聞道德建設的鏡鑒》,《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鄭瑜:《互聯網對新聞職業道德的影響》,《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論文題目:
學生姓名: 學 號:
專 業:
指導教師:
年 月 日
開題報告填寫要求
1.開題報告作為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委員會對學生答辯資格審查的依據材料之一.此報告應在指導教師指導下,由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前期內完成,經指導教師簽署意見審查后生效.
2.開題報告內容必須用黑墨水筆工整書寫,按成教處統一設計的電子文檔標準格式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紙上后剪貼,完成后應及時交給指導教師簽署意見.
3.學生查閱資料的參考文獻應在3篇及以上(不包括辭典,手冊),開題報告的字數要在1000字以上.
4.有關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寫,應當按照國標gb/t 7408—94《數據元和交換格式,信息交換,日期和時間表示法》規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如"XX年9月26日"或"XX-09-26".
畢 業 論 文 開 題 報 告
1.本課題的研究意義
中國互聯網經過10年的持續發展。目前在普及應用上正步入嶄新的多元化應用階段。有關數據顯示,中國寬帶用戶、網絡國際出口帶寬、上網方式和途徑、網絡應用服務更趨多樣化。人們對互聯網的使用廣度、信用度、依賴度正在逐步提高。隨著網絡提供的功能和服務的進一步完善,網絡應用化、生活化服務正逐步成熟。互聯網的影響正逐步滲透到人們生產、生活、工作、學習的各個角落。中國互聯網整體呈現較快的增長態勢。但中國地區之間互聯網發展水平、普及水平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呈現"東快、西慢,城快、村慢"的特點,因此,加大對于互聯網應用和發展的研究力度,借鑒國外互聯網應用的成功范例引入和普及互聯網應用的先進經驗是當務之急。
2.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
第一,從全國人口來看,互聯網普及率還很低,僅有7.9%,與世界平均水平約14%還有較大差距。因此要普及互聯網,讓更多人來使用互聯網是任重道遠的事情。
第二,網上信息資源還不夠豐富,質量比較好的、能反映我國優秀文化的、對廣大網民有真正用處的信息還不夠多。根據國信辦的調查,截至XX年底,我國共有6.5億中文網頁,比XX年底差不多翻了一番,但是僅占全世界網頁數量(300多億)的2%,比例很低。因此我們需要網上有更多豐富的內容,特別是健康的、有質量的、有針對性的內容。
第三,目前,互聯網產業雖然在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方面進行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從整體上看網絡應用水平和實效(即網民的用戶體驗)還比較初級。在技術驅動下產生的包括網絡游戲、電子商務、無線寬帶、voip、p2p等新的應用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
第四,新技術發展遭遇機遇和挑戰。當前國外互聯網新技術層出不窮,一直處于互聯網發展的領先地位,而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比較薄弱,因此需要更加努力,迎頭趕上。
第五,網絡安全和網絡文明面臨嚴峻挑戰。網絡文明要靠政府法制、行業自律、網民的自覺來維護,而最關鍵的應該是網民素質的提高。就像交通管理一樣,有交通法規的限制,也有警察的監管,但是最關鍵的還是司機素質的提高,否則交通事故還是無法避免的。同時,提供內容、服務的企業也應當承擔其責任,實施行業自律。
3.論文提綱
我國互聯網在若干領域的應用
1.互聯網在政府中的應用
2.互聯網在企業中的應用
3.互聯網在消費群體中的應用
我國互聯網應用前景
1.互聯網將加速融入我們的生活
2.互聯網經濟逐漸產生效益
3.寬帶網絡建設打通互聯網應用瓶頸
4.互聯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畢 業 論 文 開 題 報 告
指導教師意見:
(對本課題的深度,廣度及工作量的意見)
指導教師: (親筆簽名)
年 月 日
研究生需要從人生發展的高度認識良好的學風對自己一生的重要意義。養成良好的學風,需要加強德育教育,提高研究生的自律意識,讓學風建設變成研究生自己的事情。
1.品德體現
做學問首先要學會做人,應該使研究生明白品德永遠比智力和知識更重要。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是一種層次更高的專業學習。不僅是做畢業論文需要我們進行課題研究,即使是日常的學習也必須帶有研究的意識,訓練研究的方法和能力。我們要把書本里的學問變成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必須對科學具有敬畏的理念,嚴謹求實,細致入微。
2.自覺體現
現在教育界有一種很受推崇的觀點:好學生不是教出來的,是學出來的。這非常形象地說明了自覺學習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為此,所有高校都在不斷地探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教學條件等方面的改革。作為研究生,寫論文本應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證明學習成果的最佳表現形式。不應該把寫論文作為自己的負擔。應該自覺地、主動地參與課題的研究,并發表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3.態度體現
嚴謹求實是學風直接而具體的體現,好高騖遠、淺嘗輒止是很難發現真理的。在學習的道路上,要想學有所成,必須保持足夠的耐心,心無旁系,不為短期的利益誘惑而分散精力,浪費時間。很多學術大師、科學大師的一生,之所以能夠創造出驚天動地的科技成果,都離不開他們對科學、對事業的執著追求。
二、營造良好氛圍,倡導學術誠信
良好的學術環境和濃厚的學術氛圍對于培養研究生的優良學風也是必不可的。加強學術交流,定期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作學術報告,展示學科前沿,拓展研究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習興趣,活躍校園學術氣氛。
1.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本學期我院面向研究生開展了品牌活動“名師講壇”,先后邀請了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左建平和王家臣教授、山東科技大學陳紹杰副教授、中南大學周子龍教授等前來做學術報告。另外,學院每年開展“研究生學術論壇”活動,包括研究生自主開展學術交流、學術沙龍等活動。
2.發揮導師作用,形成師生良好互動
通過定期的教學抽查、座談等多種形式,強化和落實導師責任,普及強化學術道德、學術規范等相關知識,充分發揮導師的榜樣示范、專業把關以及教育引導作用。
3.加強宣傳力度
在學院網站開設專版弘揚學術道德,倡導優良學風,開展學術誠信與學術道德宣傳展板和簽名等活動,以此加強宣傳效果。
三、以人為本,構建長效管理機制
研究生教育管理主要包含研究生教學體系結構和研究生學位論文及答辯的監督考核體制兩方面內容。一方面,優化教學體系結構,促進優良學風。為了使研究生在學習階段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并學好專業知識,更好地從事科研工作,應根據科技發展和市場需求,深入調研和分析,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規范落實,注重監督,建章立制保障優良學風。研究生學位論文和答辯是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環節,應嚴把選題、論文評審、答辯三道程序,尤其論文評審是檢查論文質量的重要關卡。學校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論文評審條例,監督論文質量,對于評審中的問題及時進行修改、補充、完善,不合格的論文取消答辯資格。第三方面,科學評價,強化激勵,建立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目前,許多高校對研究生在校期間發表學術論文的數量、級別等都作了相應的規定。對在高水平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的高質量論文應給予資助和獎勵,以激勵研究生創造更好的科研成果。
四、導師履職盡責,發揮引導作用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研究生的學風建設與導師的言傳身教密不可分。一個負責任的導師,能夠通過言傳身教,把自己的工作態度、知識和能力、乃至于人生觀、價值觀傳授給學生,進而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效果和人生理想都產生積極的影響,引導學生在成長的道路上保持正確的方向,培養他們嚴謹治學的學風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論文摘要:我國證券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也存在著許多不規范、不成熟的地方。通過回顧我國證券監管體制的歷史演變,為進一步促進證券市場的良性發展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辦法。
一、證券監管體制的歷史演變
中國證券監管體制的演進是伴隨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產生和發展而建立起來的,并隨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其體制變遷及其特征與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不同階段與格局相適應,并與市場發展的客觀需要和內在的政府監管目標相吻合。我國政府對監管體制的選擇和調整決定于我國特殊的經濟、政治、文化、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歷了以下3個階段:
1.1981—1985年,無實體監管部門階段
這是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萌芽期。除了國債發行之外,基本上不存在股票市場和企業債券市場。雖然于1984年公開發行了股票,但股份制試點與股票交易僅限于極其狹小范圍。該階段不存在真正的監管體制或明確的管理主體。
2.1986—1992年,監管體系雛形階段
總體上,我國證券市場仍處于規模極小的“嬰兒期”,與之相對應,在政府管理層面上出現了若干監管上述證券市場領域的部門主體,但未形成統一、有序、通暢的集中管理體系。監管體制框架中的政府部門和自律組織等若干因素已出現,但仍表現出明顯的初創特征和摸索性質。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管理企業債券、股票等有價證券,管理金融市場”被正式法規確立為證券市場主管機關。但監管職責不明確,實踐中的管制權力缺乏集中型模式所要求的權威性和管制力度。地方政府體現出監管框架中的分權性和非集中性。證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政府管制。多部門介入的管理格局略見雛形。行業自律監管組織尚未擔負實質性自律職能。
3.1992一l998年,初級集中型監管體制階段
1992年l0月,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步人了集中型監管體制階段。從有關資料可以看出,1996年以后,市場取得飛速發展,無論是日均成交金額還是日均開戶數都是呈現上升的趨勢,這充分說明了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與此相呼應,集中型管理體系逐漸形成。確立中央監管機構,一部分權力根據證券活動性質和歸口的不同劃分給國務院各部委。地方政府相當程度地介入證券市場管理,形成了中央與地方相結合的市場管理體系。首次確立獨立于其他部門的專門性證券主管部門,擺脫了依附于財政或中國人民銀行的舊模式。一定程度上兼顧了我國證券市場發展與規范進程中所牽涉到的錯綜復雜的諸多方面的難題。但是,仍表現出權力分散、獨立性和權威性弱、缺乏覆蓋全國性的監管機構的動態特征。總體上,這個階段表現出多層次的、多元化以及部門分工協作的中國特色,且明顯地顯示出過渡期的特征。
二、我國證券監管體制的現狀及其內在機理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實行的是集中統一的監管體系,即以政府監管為主導,集中監管和市場自律相結合的市場監管框架。
1.監管主體
1998年國務院批準了中國證監會的職能、內部機構和人員編制的“三定”方案,確定了證監會是國務院直屬機構,負責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并成為取代國務院證券委員會職能的惟一最高證券監管機構。根據該方案的規定,證監會將建立集中統一的證券期貨監管體系,在全國各地設立派出監管機構并實行垂直管理,但在現實中,我國監管主體存在多元化現象,主管部門之間關系較為復雜和不協調。
2.自律組織是資本市場監管體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自律組織有兩種形式,即社會性的監督組織和行業自律。前者主要包括證券業的中介服務組織如會計師事務所。后者包括兩方面:一是證券交易所的場內自律,二是場外交易的自律,即中國證券業協會進行的自律監管。
3.監管法規體系
1998年以前我國證券市場和監管是通過一系列的行政法規,包括全國性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的行政法規。1998年《證券法》的通過標志我國證券市場依法治市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證券法》和《公司法》作為我國證券監管的法律基礎和其他證券法規共同構成證券監管法規體系。現行證券監管體制具有集權性和一元化、權威性和獨立性高、兩級管理垂直化以及自律性弱的特征。雖然仍存在自律管理作用未得到足夠重視的問題,但這個體制框架與我國證券市場現在高速發展相適應。現行證券監管體制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針對如何克服原體制存在的內在弊病和矛盾。
三、未來證券監管體制的進一步完善
在全球化程度加快的大環境下,我國證券監管體制應當立足國情,放眼世界,不斷健全、完善。證券監管體制的建設,不僅關系到證券市場的發展,更關系到經濟安全,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進一步完善證券監管體制必須全面考慮,放眼未來,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有效的改造。
1.加強證券監管體制的自身建設,逐步健全與完善
證券市場是變化無窮的,只有依據客觀規律,制定完善制度才能保障市場健康運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樹立科學監管理念。監管理念主要包括:第一,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第二,確保公平、高效、透明;第三,降低系統風險;第四,樹立國際化意識。
(2)明確監管職能,提高監管水平。監管機構作為規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其職能就是保障市場的公平、公開以及公正地對待所有市場參與者,體現了監管理念和目標。相應的權限,應當依據其職能而定,即僅能作為“裁判員”。并非事無巨細一概全攬,不能把“運動員”兼于一身,應減少證監會在監管中的行政干預色彩,增強其對上市企業以及證券市場的各參與者的監管手段和能力。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監管過程中,要加強對行為和過程的監管,而不僅僅是對結果的監管,對監管者而言,行為本身比結果更值得關注。同時,改善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水平,努力實現手段的間接化、多樣化、市場化,減少政府對市場的操縱。此外,應當提倡監管行為的科學化、民主化,保證公正地權衡各方利益,保護投資者信心。(3)完善監管體系,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監管。隨著證券市場的成熟,政府主導和行業自律相結合的監管體系日益成為大多數國家選擇的主流。充分發揮兩者的優勢,避免各自的缺憾,對于完善監管體系是十分重要的。自律監管具體而言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加強自身監管機構的組織建設;第二,要盡快完善自律管理規則;第三,要理順證券交易所管理制度。
2.改善證券監管的外部環境,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1)健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建立良性的立法、司法環境。證券市場的發展,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監管,這就要求首先要完善立法,去掉或者完善一些與現有政策和法規相矛盾的條文,法律是要不斷向前發展的,結合目前市場需求不斷完備證券監管的法律制度,盡快細化證券法的相關規則,出臺相關的法律條文,形成完善的證券法規體系。其次是要加強執法,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執法措施,再完善的法律條文也無用,因此我們不能忽視有法必依的重要性。
網絡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媒介或手段,在近年來迅猛發展,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等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在這種網絡造就的虛擬社會面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在網絡社會中,網絡所特有的隱蔽、虛擬、開放、無序等特點,使現實社會中以外力監督為重點的傳統道德教育范式很難在網絡道德培養中取得效果。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推崇的“慎獨”思想及精神,其終極目的則是強調依靠個體的理性自覺精神,形成其道德自律,最終達到“至德”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慎獨”思想與網絡道德培養之間,其實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和極強的契合性。在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培養方面融入儒家傳統的“慎獨”思想,對于大學生在網絡中形成自律意識和自律行為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儒家傳統的“慎獨”思想及其修養方法
先賢孔子最早提出的“慎獨”思想,已經在我國的道德教育領域成為一種精髓。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之事。它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和關鍵性環節,不僅可以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還可以評定一個人的道德水準。道德自律是“慎獨”的本質,它強調對法律的自覺遵循,即使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個體仍然能夠嚴于律己,主動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在中國傳統的儒家學說中,“慎獨”作為一種“修身之法”“入德之方”,首先便是被當作一種修養自我道德的方法而出現的。作為一種道德修養的方法,“慎獨”包括慎隱、慎微、慎欲、慎辨、慎言、慎行、慎始、慎終八個方面。具體說來,就是要隱處自律,注意細節,把握欲望的“度”,謹慎辨析身邊事物的是非曲直和自己的言行,做事情的時候要秉持慎重的態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僅要開個好頭,還要一如既往堅持到最后,從而謹慎收尾。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及影響
隨著近年來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形成了一個全新的虛擬社會,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相應發生了重大改變。由于網絡本身固有的共享性、交互性、隱蔽性、虛擬性等特點,使得整個網絡社會也被打上了隱蔽、虛擬、開放、無序的烙印,網絡道德也變得更加自主、開放和多元。因此,現實社會中以外力監督為重點的傳統道德教育范式很難在網絡道德培養中取得效果,傳統道德的約束力在網上幾乎不復存在。于是,一部分自律性比較差的大學生,由于缺少了公眾眼光的監督,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在網上的一些行為開始變得肆無忌憚,有欠妥當,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網絡道德失范問題。主要概括起來,包括瀏覽不良信息、惡意攻擊他人、網絡知識侵權、信息破壞、網絡成癮等幾個主要方面。
而網絡道德失范,會造成大學生在現實社會中價值取向的紊亂,會對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會導致大學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對現實生活產生疏離感,甚至會影響先進文化在大學校園中的普及和提高,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和危害,相當深遠和嚴重。
三、“慎獨”思想與大學生網絡道德培養的內在契合性
高校進行網絡道德培養,其根本目的是對一種高層次的道德自律性的培養,在于使學生形成一種更加自律的網絡道德人格。歸根結底,它是對大學生網絡德性的一種自我建構過程。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推崇的“慎獨”精神,其終極目的則是強調依靠個體的理性自覺精神,形成其道德自律,最終達到“至德”的理想人格。
由此可以看出,“慎獨”精神與大學生網絡道德培養之間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它們在內容上具有統一性,在主體意識上具有融通性,在目的上相互吻合,在本質上也是相互一致的。將“慎獨”思想應用于大學生網絡道德培養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它將有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理念,有助于防止大學生的網絡失范行為。
四、“慎獨”思想應用于大學生網絡道德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一)運用“慎始”思想,培養正確的網絡道德理念
始,開始,起頭。慎始,謹慎的開始。作為萬物的起點,始是行事為人這篇大文章的開頭,“君子慎始而無后憂”,只有開好了頭,以后的發展才能有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爭取一個良好的開端,做到慎其始。我們應該把“謹慎開始”作為一種基礎性教育,搶先一步,在對大學生進行網絡技術教育之前就提前進行。對大學生普及一些網絡道德知識和規范,讓他們明白網絡世界同現實世界一樣,自有這個世界中應該遵從的道德規范,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也就是說,我們要用“慎獨”的思想克制住最開始的歪心雜念,讓學生在最初接觸網絡的時候,就養成良好的網絡習慣,讓正確、良好的網絡道德理念在一開始就得以形成。
(二)運用“慎隱” 思想,培養自覺遵守網絡道德的習慣
隱,藏匿、不顯露。慎隱,隱處自律,是指個人獨自活動、沒有人在場的時候,也不為所欲為,不做見不得人的“虧心事”。結合“慎隱”思想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應該讓大學生從本質上理解自己為什么需要遵守網絡道德的根本原因,讓他們遵守網絡道德規范,不應該是被迫的,也不應該出于對懲罰和道德輿論抨擊的畏懼,它應該是一種自覺自愿的自律行為。我們要喚醒大學生的網絡責任,讓他們在網絡中能充分考慮到其他網民的存在,從而自覺自愿的遵從網絡中的相關規范和原則。即使在沒有人監督,只有“天知、地知、我知”的網絡中,也能做到隱處自律,自覺的遵守網絡規則。
(三)做到“慎微”,自覺形成“不以惡小而為之”的意識
微,就是細小。慎微,就是注重細節,不因小事而放縱,細微之處也保持自律。網絡世界中“微處自律”精神的形成,可以通過“慎微”教育在上網大學生中取得成效。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大學生應該自覺形成“不以惡小而為之”的意識,充分認識到“微”中所蘊藏的巨大能量。第二,教育大學生對自己網絡行為中的細枝末節隨時保持高度的警惕,自覺謹慎自己的行為,防微杜漸。第三,讓大學生們明白,微小或萌芽狀態時的錯誤言行,很容易改正,但它常常因為小而被忽略,于是小錯變大錯,甚至走向不道德的深淵。因此,我們要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慎微”教育,使他們規范和約束自己網絡行為中的所有細節,做到自覺地防微杜漸。
(四)做到“慎言”,自覺做到網絡言論文明
言,言論,言辭,語言。慎言,即是勿放縱,即使在獨處之境,沒有約束,也要謹慎言語。對于上網大學生,我們要結合“慎言”思想來教育,要讓他們在網上嚴格自律,管得住自己的嘴巴,不造謠傳謠,不隨意評論,不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不“信口開河”,從而凈化整個網絡語言環境,讓他們的網絡言論文明誠信。總之,讓大學生能自覺地謹慎自己的網絡言論,做到不該說的不說,不能說的不亂說,自覺地傳遞網絡文明。
(五)做到“慎行”,培養規范的網絡道德行為
行,行為。慎行,即檢點自己做所的事情,謹慎自己的行為。我們要進行“慎行”教育,讓上網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行為真正地規范起來,讓大學生在上網時提高認識水平,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習慣,不該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堅決不做,自覺減少和防止網絡盲動行為。
(六)做到“慎欲”,增強抵御網絡誘惑的能力
欲,貪欲、欲望。慎欲,強調對欲望“度”的把握,它并不要求除欲或者無欲,而是要求對可能產生的各種違背道德、有悖良心的感望,加以慎重的對待,控制過分的、不正當的欲望。網絡中的信息可以說應有盡有,形形。我們要加強大學生對網絡誘惑的抵抗力,就必須抓好“慎欲”教育,讓大學生在面對誘惑時能有堅定的自律精神,能對自我進行嚴格的克制,從而培養起他們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監督能力。我們要讓大學生知道,有欲望并不可怕,只要能夠正確、理性的認識它,不放縱,那么欲望從某些層面上來說,還可能會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
(七)做到“慎辨”,形成正確的網絡理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