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4 17:19: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舞蹈語言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語言在舞蹈創作中的運用
1、歌編舞
以歌編舞,舞盡曲意。歌編舞是以歌曲的旋律、風格和歌詞的意境為基礎創編的舞蹈。語言在這里是以歌詞的形式出現。歌詞加上音樂的翅膀,使歌聲在所有樂聲中最富于表情和魅力。用歌聲作為舞蹈的伴奏最為自然、和諧。所以,用歌曲編舞這種形式極為多見,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當然,其中自然少不了歌詞這個語言因素的作用。
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往往成為舞蹈創編者選擇的對象。有的直接選用完整的歌曲,有的把歌曲作一些改變;有的選擇歌曲的一個片斷,有的則重新創作一首或一個歌曲片斷。
歌編舞的幾種創作形式。
(1)用完整歌曲編舞
選定一首歌曲,不加任何改變,以歌曲的旋律、歌詞和風格為依據來編舞。過去,人們常常選用《義勇軍進行曲》、《歌唱祖國》、《我們走在大路上》等傳統歌曲創編舞蹈。改革開放以來,《在希望的田野上》、《父老鄉親》、《春天的故事》、《辣妹子》、《中國娃》等一批優秀歌曲又成了主要對象。
選用完整歌曲編舞是比較常見的創作形式。其原因:一是流行的群眾歌曲較多,選擇范圍大;二是這些歌曲的旋律優美,適合舞蹈;三是音樂磁帶比較容易獲得,創編者不用為了請人創作或錄音花錢費力;四是流行的群眾歌曲大家都比較熟悉,用這樣的歌曲作為舞蹈音樂有助于觀眾對舞蹈作品內容的理解和產生共鳴。
這種創作形式比較適合基層群眾性的舞蹈創作。但采用完整歌曲編舞,在創作的自由和發揮上有一定的限制,因為創編者只能完全按照歌詞的內容和音樂的節奏特點來構思和設計舞蹈動作。
(2)用改編歌曲編舞
以某首歌曲為基礎,根據舞蹈表現的需要,重新組織和改編歌曲。
用改編歌曲創編舞蹈。編舞者可以根據舞蹈內容和表現的需要改變或重新創作新的音樂部分,使舞蹈音樂既容易理解和產生共鳴,又有一定的新鮮感,同時還給舞蹈創編者留下更多的自由創作空間。
不過,改編歌曲不象完整歌曲那樣容易獲取,它需要有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和錄音師的一系列創作活動才能最終獲得滿意的結果。
(3)選用歌曲片斷
根據舞蹈內容表現的需要,從某首歌曲當中節選一個段落,安插于舞蹈音樂之中,起到烘托氣氛、畫龍點睛的作用。
這個歌曲片斷通常用在舞蹈作品的或結束之處,一般作為主題歌出現。人們可以通過歌曲片斷的歌詞來聯想舞蹈表現的內容和情感,加深對舞蹈作品的理解。歌曲片斷的突然出現還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把觀眾的情緒推向。
歌曲片斷也可以放在舞蹈的開始部分,通過歌詞把觀眾帶入特定的環境和意境之中,起到點綴和烘托的作用。
戴愛蓮在六十年代創作的《荷花舞》,就選用了歌曲片斷,歌詞的內容加深了人們對舞蹈作品的理解,人聲的伴唱更是富于情感,把人們帶入美的境界。
(4)創作歌曲片斷
根據舞蹈內容表現的需要,創作獨唱或合唱的歌曲片斷,安插于舞蹈的某個部分,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現效果。
舞蹈《飛奪瀘定橋》在表現戰士冒著烈火沖向敵人,舞蹈到達的時候,只用舞蹈已無能為力,這時,采用了歌聲來代替真實生活中的口號和吶喊聲。當橋頭火起,戰士突然靜下來構成一幅持戈待發的畫面時,響起了高昂的人聲伴唱:“啊!熊熊的烈火,阻擋不了我們前進!沖上去!沖上去!沖上去!沖上去!把敵人消滅光!”雄壯的歌聲表達了戰士的決心。在這里,歌聲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舞之不足,以歌詠之。用舞蹈難以表現的東西,可以借助語言來表達。
二、語言在舞蹈表演中的運用
1、歌伴舞
歌伴舞是以演唱為主、舞蹈為輔的表演形式。它的特點是歌舞結合密切,歌詞比較樸實、通俗易懂,歌詞的語言音調和音樂曲調結合緊密。它的舞蹈動作比較簡單,只是為了烘托氣氛。這種形式以通俗歌曲和流行歌手的表演為多。
2、說、唱、舞
這種表演形式在90年代越來越普及。表演者一邊舞蹈一邊用快速多變的節奏和抑揚高低的音調配合著音樂喊說出較長的語言段落,然后再以邊唱邊跳的形式把同一語言段落表演出來。
用詞大多表述簡單、具體的事物或直接表達情緒和感覺。重要的歌詞常處理為重音,并常以切分音的節奏出現。歌詞一般不用抽象、費解的文字,盡量選用易于快速理解的語言。
音樂一般根據語言本身的節奏和音調進行夸張和強調,大多采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節奏組合搭配。
有時語言的選用并不是為了它的內涵,而是為了其動聽的節奏效果。如“咱們那個老百姓,今個兒真高興”。演員用切分音的節奏和著音樂說出,其結果不僅給聽覺增加了新穎的成分,也為內容的強調增加了份量。
這種表演形式一般是舞蹈演員自己演唱,是一種很有潛力的表演形式。
3、號子加吆喝
勞動號子在舞蹈中的使用較為多見,效果很好。它可以讓觀眾迅速理解舞蹈表現的內容,明確舞蹈動作的表現意義,通過號子聲還可以告訴觀眾關于舞蹈表現的地域和地方特色等等。號子很容易配合舞蹈動作,烘托氣氛,把情緒推向。除了號子外,短短幾個字的吆喝聲對舞蹈表現也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如一聲“過年了!”可以馬上把你帶入春節的環境和氣氛當中。一聲具有地方特色的吆喝,可以讓觀眾知道這是哪個民族,是山區還是草原,是塞北還是江南;也可以告訴你是什么節日,或是什么樣的場面。這種聲音對烘托某些特別氣氛十分有效,頗引人入勝。
除以上所說的創作和表演形式外,還有一些尚待開發的新的創作方法。
三、語言參與舞蹈的新方式
1、配解說
利用解說詞介紹背景,貫穿劇情。語言在這里的功能是提供時間、地點、年代、人物及其目的等背景信息。
舞蹈藝術長于抒情,拙于敘事,所以解說詞中不要有評論感情的內容,把感情的表現留給舞蹈去發揮。有些敘事性的特定內容或環境,舞蹈難以說清,可以交給語言去表達。為了充分發揮舞蹈藝術的特點及其表現力,凡是動作性強的內容應一律留給舞蹈來完成。解說詞不必細說事情是怎樣做的,或人們是怎樣想的,只需介紹一下地點、人物和身份就足夠了。
利用解說詞還可以推動劇情的發展,把情緒推向,或制造一種激動的氣氛。所以,解說不僅可以安排在開始,也可以用在結尾,或部分。
使用解說詞一定要幫助觀眾加深理解背景材料。解說要簡明,不能壓倒舞蹈本身,或過分地凌駕于其他因素之上。
2、加吟誦
由單人或男女兩人有節奏地吟誦詩文,烘托氣氛,表達感情。可以根據舞蹈內容選擇或創作一節詩文,語言要易于理解,富有韻律感。要保證觀眾能夠聽清、聽懂。朗誦的配樂音量要弱或不配樂。
3、加對話
表演者利用對話直接交流,可以明晰地介紹人物關系和情緒,幫助觀眾了解舞蹈內容。這種形式在國外的舞蹈創作中已有嘗試,在國內還是一個尚待開發的領域,這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有待于我們去發現和挖掘。
4、插科打渾
使用幽默滑稽、妙趣橫生的語言,或富有地方特色的語言音調,配上相應的舞蹈動作,可使二者相得益彰,情趣盎然。二者的結合給觀眾帶來輕松愉快的美感。這種形式可用在群眾性的舞蹈表演中。
語言和舞蹈的結合方式還遠不只這些,有許多新的結合方式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開發。我們在運用二者的結合時,必須充分了解和正確區分語言藝術與舞蹈藝術的異同,既要發揮各自的特長,又要使二者有機地結合,相得益彰。
語言和舞蹈最主要的差異就是時間拍節的不同。語言可以很快地把一些意象送到觀眾腦子里,而且嚴謹精確。而要求舞蹈演員在很短的時間內把這些概念和內涵傳達給觀眾卻是不可能的。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一是要注重語言的易懂性,避開艱澀難懂的語言而尋求一些較為舒緩簡單的詞句;刪掉某些詞句或段落,改變語法結構,只保留最關鍵的詞句,這樣才易于觀眾理解。二是要仔細選擇最有特色的語言,以體現其易懂性。無論是說還是唱,傳進耳朵的聲音要清晰可辨,標準是讓聽眾毫不費力。編導不要受充滿想象力的優美詩篇的誘惑,把它們引入舞蹈藝術之中,以為越多的想象力便會產生越多的神奇力量。人們可以從書本中隨意地反復吟誦,最大限度地品味它的美妙。而在舞蹈過程中,當觀眾要想在嘈雜的音樂聲中抓住這些轉瞬即逝的詞句時,他們多半會茫然若失。所以,語言必須簡煉,刪去模糊的隱喻,力避華而不實。
沒有創造就沒有人類生活的發展。英國科學家黑克舍說過:“在每一項偉大發現的背后總是伴隨著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充分發揮。”創造力在人的一生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作為一種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兒童時期是人的生命進程中思維、學習與創造最活躍的時期,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對一切未知事物充滿興趣。他們善于幻想和想象,是進行創造力培養的最佳時期。因此,創造力的培養需從少兒開始。
舞蹈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涵蓋了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學科內容,在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人的和諧發展,尤其在發掘人的創造潛能方面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獨特的作用。通過舞蹈教育,讓孩子參與舞蹈情境和情節的設定、動作的編排以及表演,表達他們對事物的感受、想法,激發孩子們發現、探索的欲望。這對少兒創造力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
一、我國少兒舞蹈教育的現狀
從學齡兒童學習舞蹈的情況看,年齡越大,學舞蹈的人就越少。每個正常的人一出生就會手舞足蹈,在學齡前常會在大人的歡笑中伴著音樂高興地跳著自編的舞蹈。“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他們天生好動,喜歡新鮮變化的事物,善于幻想。舞蹈這門綜合藝術給他們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然而,自從接受正規舞蹈教育后,本對舞蹈感興趣的孩子逐漸害怕上舞蹈課,甚至在舞蹈課上失去原有的信心,以致不再對舞蹈感興趣而放棄進一步的學習。這是什么原因?經過調查分析,主要有兩點:第一,現行的少兒舞蹈教育方法是“口傳身教”,其主要表現為對動作的模仿,同時貫穿著強化式、強制式、封閉式訓練,老師怎么說,學生就怎么做,“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上行下效,一遍又一遍地重復一個動作、一個組合。這種教育方法雖然是舞蹈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教育者也習慣將舞蹈作為一個固定要領灌輸給學生。但殊不知這一切可能抑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自由發展,使他們漸漸地喪失了主動性而滋生了依賴性,不知不覺地扼殺學生的創造力。單一的模仿讓孩子感到枯燥,尤其對于模仿能力和舞蹈條件較差的孩子來說,動作不及別人快,舞姿不夠優美,容易使他們喪失對舞蹈的興趣。第二,絕大多數家長認為,學習舞蹈就是為了鍛煉形體、培養氣質。當他們把孩子送往舞蹈培訓班學習后,希望老師在訓練中對他們的孩子嚴格要求,他們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基本功有沒有長進,上過幾次舞臺。若孩子在這方面表現不佳,家長可能就認為孩子不行而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使孩子喪失學舞蹈的信心。傳統的舞蹈教學過多倚重于動作模仿學習的接受學習方式,忽視了孩子發現學習的方式,這種偏向影響了孩子創造潛能的開發和學習的興趣。在舞蹈教學過程中,讓孩子位于主體地位,并創造寬松的教學環境,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創造力的形成。通過創造表達個人思想和情感,它比一味地模仿更能讓人心情愉悅。
二、少兒舞蹈教育目標主要在于培養兒童的創造力
我們需要從“純粹藝術”教育中解脫出來,使學生在創造藝術形式和美的感覺過程中獲得美感體驗,藝術教育的最終目標并不是藝術活動的有形結果,而是喚起創造的熱忱,幫助人們提高到一個更高的生活境界。通過舞蹈教育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以利于學生積極靈活地適應新世紀的社會變化。
傳統的舞蹈教育重點在于動作的模仿和訓練,但模仿不等于創造,模仿會讓孩子們漸漸產生依賴的慣性,不勤于動腦,不善于動腦。從心理學角度看,人在被動狀態下,大腦易于疲勞,思維相對遲緩,并易于產生抵觸情緒。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舞蹈教育者們真正需要思考改變目前陳舊的、不合理的舞蹈教育觀念,消除舞蹈教育的種種弊端,改革不適合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少兒舞蹈教育,將少兒舞蹈教育目標定位于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以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三、在少兒舞蹈教育中進行創造力培養的具體方法
(一)營造平等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
學生的創造力必須在愉快的心情下、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促進者。教師應充分相信每個孩子都具有創造潛能,讓他們學會表現自我,敢于表現自我。無論學生表現得怎樣都應該給予鼓勵,這種敢于表現的精神,最終將引發蘊藏在孩子們心靈深處的創造天性。
(二)讓孩子回歸自然
被譽為“現代舞之母”的鄧肯對少兒舞蹈教育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我讓孩子們到我的學校來就學時,至關重要的一點是讓他們意識到蘊藏在自身之內的這種力量,讓他們意識到他們和宇宙之間的關系,從而激發他們心中強大的熱情,激發這種實際存在的美的因素。”她稱這種方法為“喚醒靈魂”。為此,她經常讓孩子們自由自在地在樹林里、海邊奔跑、跳躍,到自然中去感受浮云的飄動、禽鳥的飛翔、林濤的起伏、樹葉的搖曳,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對這些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和難以遏制的內心沖動,從而用舞蹈動作表現出來。這種創造沖動正是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的結果。
(三)進行“即興”舞蹈訓練
“即興”是在人的無意識過程中,瞬間對“客觀事物”的感觸而發生興致,進入表現的狀態。所謂“即興舞蹈”是舞蹈者隨自己的興致所至而手舞足蹈。它的藝術表現如同詩人的即景嘆吟,畫家的即席揮毫潑墨,在藝術表現的內因上是一致的。即興對人的行為而言,是人的本能,是人感受“客觀事物”的最初本性,即行為手段。如:當孩子還在母親的懷中聽到音樂就會“手舞足蹈”,那些在幼兒園的孩子們聽到動聽的音樂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舞動全身,這些都屬即興舞蹈。即興是創作的伴侶,創作往往有某個即興引發。在即興狀態下能讓人意外地發現新東西,并通過感悟到的新發現,由身體語言表現出來,在不知不覺中挖掘創造潛能。那么如何進行即興舞蹈的訓練呢?方法很多,下面是筆者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幾種方法。
1.引導孩子通過=對舞蹈元素的運用,調動出他們自身的動作
舞蹈是一門傳情達意的藝術,而任何風格的舞蹈的情感表現都借助于動作的時間、空間、力量三要素的變化來幫助完成。讓學生在理解并把握三種元素在動作中的運用過程中,培養投入的狀態和探索精神,挖掘創造潛能,并為他們在即興中做到傳情達意打下基礎。
(1)時間元素:體現在節奏和速度上。節奏在音樂中常見的有2/4拍、3/4拍、4/4拍,可以讓學生配合節拍的長短用跺腳、扭臀的方式表現,也可兩人一組相互用相同或不同的身體部位碰觸,來把握身體的節奏感。速度指動作的快慢,訓練中可讓學生配合有巨大反差的音樂進行運動,也可通過啟發學生不同情緒的表達來訓練他們動作速度的運用。如:做一組動作,當表達情緒較平穩時動作速度會較平緩,表現興奮、高興或激烈時動作速度會較快。
(2)空間元素:空間劃分按身體不同部位與地面的接觸可分為一維空間、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讓孩子認識三維空間,可通過做靜態舞姿的方式,一維空間用膝部及膝部以上部位著地做各種舞姿;二維空間則腳著地做任何舞姿,身體離開地面的舞姿在空中為三維空間。待學生認識三種空間后,通過限制在一種空間里的運動訓練挖掘他們自身盡可能做到的動作。如:要求只在一維空間做流動,運動過程中老師不斷啟發用身體的不同部位接觸地面,并體會接觸時其他部位能產生的動作,這樣訓練的結果,學生能發現無數的一維空間動作。每種空間分別得到訓練后再綜合訓練,即空間變化的訓練。讓孩子感悟動作在空間的變化產生的不同效果。
(3)力量元素:動作的力度也是舞蹈的重要表現方式。教師可啟發學生想象微風、強風和臺風的不同,感受力的不同,也可啟發學生以生活中的各種用力的感受來進行變化,如:嘗試客氣地向對方伸手表示“請給我”時動作柔和,而表現生氣或命令時,同樣的伸手動作卻干凈、有力等等。讓學生體會到對力度的把握可使動作產生出不同的質感,在舞蹈中表現不同的情感張力。
有了分組練習作為基礎,再讓學生進行綜合變化練習。在即興過程中,老師在適當的時間提醒學生三種元素的變化,讓學生對舞蹈三元素的理解和運用更加清晰。同時,學生們為自己發現了如此豐富的動作而心情愉悅,并對本身能力產生了自信感,從而增強創作的欲望。
2.道具應用練習
讓學生將一個普通的司空見慣的物品做道具,進行充分運用。如:用一件長袖上衣做道具,學生首先想到的是穿在上身,脫下來后用手拿著。通過嘗試和探索,發現它能遮在頭上當帽子和傘,可套腿上,脫下來可用兩腿夾著,也可一個袖子套手臂另一個袖子套腿,還可以兩個人每人穿一個袖子等等,方法應有盡有。同樣,用不同樣式的凳子做道具,通過與凳子不同的接觸方式可做出各種意想不到的造型和流動動作等等。學生們通過訓練,從一種司空見慣的道具中發現了意料之外的用法。而在此過程中,學生為了不斷有新發現需要積極思考、探索和嘗試,無形中發展創造思維,開發了創造潛能。
3.情境聯想練習
兒童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感覺進入設定的情境中,用形體將老師提示的情節表現出來。如,在山上玩,突然天下大雨,進入一個很黑的山洞避雨,一只蝙蝠飛過被嚇了一跳,涼風吹到身上,又冷又害怕。第一遍老師先不提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想象進行即興表演,不管學生表現怎樣,老師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勵,接下來老師以設疑方式,帶領學生通過想象對每個小情節進行深入地分析。如,老師問:在山上玩得非常開心時突然下起大雨,此時的心態怎樣,會怎么做,山洞那樣黑進去時會不會作思想斗爭等等。以此拓展學生的思維,然后讓學生再通過即興表演展示自己的所想。此時,教師需要及時捕捉和發現學生在瞬間迸出來的動態和形象的舞姿,及時表揚,及時再現,及時總結,以好帶差,以強帶弱,共同提高。
4.音樂即興練習
剛會走路的孩子聽到音樂就手舞足蹈時,毫無約束毫無限定,這種音樂即興叫“非限定性即興”。若舞者根據某個音樂和某個要求的限定,在未經構思的情況下,即刻用舞蹈動作做出反應,這種即興就叫“限定性即興”。“限定性即興”需要孩子們對舞蹈元素有初步認識后才能運用。我們面對天性好動不喜受約束的孩子們,在進行音樂即興時既要運用“非限定性即興”方式,又要運用“限定性即興”方式。訓練方法為,首先選擇適合他們年齡階段的有特色的,能刺激他們舞蹈的欲望和創造沖動的音樂。第一遍,由學生自由表現由音樂帶來的感受和沖動——“非限定性即興”;第二遍,在老師的情感啟發和要有元素變化的要求下進行即興——“限定性即興”。在“限定性即興”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時機引導,啟發學生把對音樂的旋律、節奏力度、情感變化與舞蹈動作時的時間、空間、力量三種元素的探索有機結合。有音樂的刺激、教師的引導,學生會全身心投入其中,啟動自己一切感知器官,在快速的思考中,去想象、尋找、表現。
5.不同場景的即興練習
當孩子們在排練廳已得到一段時間的即興練習,學會探索挖掘新動作后,將他們帶到不同環境,在老師有意引導和啟發下,激發他們進行即興舞蹈。如,帶他們到大自然中放飛心情去感受自然,此時,因愉快心情的驅使和老師的誘導,他們會毫無顧忌地以舞蹈的方式表達心中的快樂。此時林中的花、草、樹,海邊的沙和浪花都是他們借以表達心情的道具。不同的環境能給孩子不同的刺激,帶來不同的感受。通過即興鍛煉孩子的適應能力、敏銳的思維和反應能力,并培養孩子的創新精神。
(四)在編排節目時讓學生參與思考和創造
編舞是對舞蹈知識技能的重組,是建構和解構的過程。這一過程要經歷舞蹈整體構思到舞蹈形態的捕捉,主題動作的提煉到舞蹈畫面構圖處理等環節。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參與思考與創造無不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編排節目時已有自己的構思,孩子們的想法可能不同,不管怎樣先給孩子們的想法予以肯定,再談談自己的構思和這樣構思的原因,讓孩子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讓孩子懂得如何構思一個完整舞蹈。在編排動作過程中,教師有意安排學生參與創造,創造中教師啟發他們的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可讓孩子從一個點、一個事物、一個動作聯想到多方面的事物或動作,如,編排舞蹈《扯筍筍》,有一段是表現孩子不同的扯筍狀態和動作,老師先讓孩子自己編,然后再整理。過程中老師設疑:在扯筍時的狀態怎樣,筍多嗎,在哪個方位,怎樣扯?等等。通過啟發讓孩子們展開想象,充滿激情地投入到動作的創編中。結果孩子們編出來的神態、動作各異,非常新穎,有些動作竟是老師意想不到的。孩子們也因為參與了動作創編,因而在自我表達和表現方面得到了滿足,體會到了創造帶來的樂趣,這樣自然就更激發了他們的創造熱情。
結語
在這個知識經濟競爭和人才科技競爭的21世紀,各行各業都在呼喚創新。作為素質教育組成部分的舞蹈教育若能將孩子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接受為探索和發現,變技能技巧訓練為潛能開發訓練,變純模仿為創造,那么舞蹈教學將不僅會受到更多孩子的歡迎,而且能夠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充分開發孩子創造潛能,增強孩子的創造力,這對孩子人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價值是人們對物質、文化需要的體現,價值的產生是由物質、文化自身固有的功能決定的。功能的多少,作用的大小,決定了人們需要的程度。“體育價值觀是體育行為的杠桿”。體育舞蹈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是體育運動的一部分。它的興起和發展深受廣大群眾的青睞,顯示出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強大的生命力。自1984年以來先后有日本、英國、美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體育舞蹈專家前來我國進行表演與教學。北京、廣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組織了相應活動,掀起了全國各地學習與推廣體育舞蹈的熱潮。我國體育舞蹈在體育中的作用已被國家教委所重視,1987年國家教委為高師體育增設了體育舞蹈課,一些大學在體育課中也增加了體育舞蹈的內容。體育舞蹈在我國得到如此迅猛發展,從本質上講,是其自身功能與價值所決定的。為了能使體育舞蹈在我國長期穩定的發展,應首先對其功能與價值進行研究,以求得共識。本文通過自身的實踐經驗,查閱了有關文獻資料,對體育舞蹈的價值進行了幾方面研究,旨為廣泛宣傳推廣這一新興體育項目,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運動學價值
體育舞蹈是根據人體解剖、生理特征,在音樂在伴奏下,通過人體各環節有節奏的變化而塑造出不同難度的形體動作和造型,表現不同的情感和技藝,達到自娛自樂和增強體質或進行競技的一項體育運動。體育學是研究人的身體全面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綜合性學科。作為體育運動的基本內容和實現體育目的手段與方法的體育舞蹈,是體育文化系統中的新生事物,是體育研究的對象。當前社會已經步入了科學化、自動化、信息化時代,人們繁重的勞動量將減少,工作時間縮短、休閑時間增多,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必然成為人們提高生活質量滿足自我需要的高級精神享受和追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對體育內容、手段和方法,提出了多樣化的要求,通過在娛樂中運動,達到更好地完善自身,改造自我,適應社會需要的目的。
體育舞蹈在我國的興起與蓬勃發展的實踐證明,它是實現體育目的,使身體得到全面發展的基本手段,是人們十分喜歡的一項體育運動。
體育舞蹈的形式有個體練習,但更多的是群體練習,在運動過程中要求參加者相互配合,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體育舞蹈運動的過程,也是一個追求美、創造美、實現美的過程,參加者在活動中可以表現美、欣賞美,獲得美的享受。
運動學是體育科學中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研究對象是人體運動的一般規律,把運動知識化、系統化、理論化,更好地指導體育運動實踐,實現體育的目的。體育舞蹈遵循了人體運動的一般規律,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運動形式,豐富了體育運動的內容,是強身健體的有效手段和可靠方法。體育舞蹈動作,以人體肌肉活動特有的運動形式產生負荷,刺激內臟器官,促進呼吸、循環、消化、神經等系統機能的增強,滿足肌肉負荷后的需要,維持機體在新的情況下的平衡。由此可見,體育舞蹈具有明顯的體育運動學價值,因而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是當今社會中人們喜聞樂見的體育運動項目。2生理學價值
運動生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體對運動的反應和適應的學科。根據運動負荷的價值或理論,學術界曾提出如下結論:即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機體的血壓、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電圖等都沒有明顯的變化,健身價值不大;心率在130/分時,每搏輸出量開始出現接近或達到一般人的最佳狀態,健身效果明顯;心率在150次/分時每搏輸出量開始出現緩慢的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之間雖無不良的反應,但亦未能出現更好的健身跡象。因此,通常把一般人的健身效果的最佳區間保持在120—140次/分之間。生理學實驗證明,心率在120—140次/分情況下活動,身體各組織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應,代謝狀態最好。查閱有關資料可知,華爾茲最高平均心率為142.8次/分,探戈舞最高平均心率為142.6次/分,恰恰舞最高平均心率為145.2次/分,牛仔舞最高平均心率為172.8次/分,以上四種舞蹈對健身效果明顯,具有生理學價值。
3心理學價值
體育舞踞是一項全身性娛樂運動,對參加者的身心很有好處,有明顯的心理學價值。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的注意是受指向性刺激制約的。在翩翩起舞的過程中,人的注意力必須集中在欣賞優雅的舞曲和依照音樂節奏將內心情感抒發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轉移,能使其它部分機體得到調整和充分休息,所以體育舞踞具有消除疲勞、陶冶情操、康復機體、消除心理障礙的作用。另外體育舞蹈還具有調整人際關系的作用。由于體育舞蹈是一種群體運動,在集體場所進行,能使參加者體驗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把“我”置于“我們”之中,起到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作用。
4美學價值
身體自我觀念是指個體上關于自己身體的看法和感覺的總和[1]。在心理學上,自我是一個獨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2]。對自我最早的研究區分出了主體的“我”和客體的“我”,主體的“我”是一種能動的,工作于個體內部,負擔起組織管理責任以獲得自身最大成就的功能;而客體的“我”則是自我知識的總和,是產生自我概念的基礎。把自我作為知覺對象來研究,自我也稱為自我概念,它作為一種假設的結構用以解釋和預測人類的行為,被認為是個體通過自身經驗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自我覺知[3]。自我是具有層次性的,身體自我作為自我系統中最早發展起來的部分是個人對自己身體方面的看法,是整體自我概念中一個基礎而重要的部分。身體自我由4個部分組成,即身體吸引力、運動能力、力量和身體條件[4]。而體育舞蹈對提高身體自我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身體自我的外表和身體自我能力兩個方面的影響,其中身體自我的外表由身體形態、身體的吸引力和身體健康等幾部分構成。經常從事體育舞蹈可以使運動者在生理、心理及體能三個方面的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對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體育舞蹈對提高身體形態的影響
體育舞蹈能有效的改善人的身體形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體育舞蹈能促進青少年兒童身體的健康發展和正確的身體姿態的形成;另一方面,經常從事體育舞蹈可以減少人體多余的脂肪,有助于形成或保持一個自我滿意的身體形態,從而有利于自信心的提高。而自我滿意的身體形態對生活、學習、工作等各方面有重要意義。有調查表明,體育活動對大學生的身體自我描述有積極的影響,每周參加3次以上和累計達到1h的體育活動就能夠提高大學生對自己身體描述的認識[5]。也正是因為體育舞蹈對身體形態的特殊作用,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都主動積極的參加體育舞蹈鍛煉。
2體育舞蹈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充分的說明體育運動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而通過體育舞蹈可以改進人體形態,改善身體機能,增進身體健康,對發展自我滿意的身材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體育舞蹈的重要性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投入到體育舞蹈鍛煉當中的人也越來越多。體育舞蹈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能夠提高運動系統的功能。(2)體育舞蹈對促進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功能也有很重要的作用。(3)對提高人的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體育舞蹈能夠使人的心理素質身體適應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許多研究表明堅持經常性地體育舞蹈,不僅是一種積極性的休息,同時對增強體質有著積極的作用。通過鍛煉,能更好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態,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不斷增加神經系統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盡快消除身體疲勞,始終能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6]。
3體育舞蹈對身體的吸引力的影響
由于體育舞蹈能有效的改善人的身體形態,所以對提高身體的吸引力也有著很好的作用。擁有一個自我滿意的身體形態,人們對自身的滿意程度會不斷提高,同時,自信心也會得到提高。因此,無論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都能擁有一個積極的情緒,而積極的情緒對人體經常活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以提高體力和腦力勞動的效率,有助于發揮出自己的最大能力,從而使自我身體的吸引力和自我價值感得到明顯的提高。
4體育舞蹈對身體自我能力的影響
實踐表明,通過體育舞蹈鍛煉能有效提高身體自我能力。例如:人們可以通過練習華爾茲、狐步和倫巴等節奏稍慢的這一類型的體育舞蹈項目,使人們得到高層的幸福感,即精神的幸福,是一種擺脫了一切人世束縛苦惱的超現實的幸福。而對于主觀幸福而言,人的主觀身體感受比客觀身體形象更重要。當一個人感到空虛時,他可以通過體育舞蹈來充實生活,消除空虛感,提高人的自我調節能力。同時,人們可以通過參加集體舞蹈表演和團體舞等團體活動,來提高自己的協作意識和集體主義榮譽感,有利于處理生活、學習和工作當中的各種關系,以提高身體自我的吸引力和適應能力。此外,有研究表明,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專業訓練,人的舞蹈技能會有所提高,而隨著舞蹈技能的提高而產生的驕傲和愉快的情緒能促進高自尊心的發展。
總的來說,體育舞蹈對提高身體自我發展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經常從事體育舞蹈鍛煉能夠使人擁有健康的身體、充沛的體力、極強的自信心和適應能力,形成科學的身體自我概念、良好的身體自我調節能力和高自尊心,無論在學習、工作和生活當中都能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臺北:華東書局,1998.
[2]潘建芳.青少年身體自我的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3).
[3]孫延林.體育活動對大學生身體自我描述的影響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2004,(1):20-22.
舞蹈是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情感的一門獨特的、古老的藝術。舞者要達到美感呈現、情感表達及內心世界的體現就必須長期不懈地鍛煉、雕琢。但在這一過程中,舞蹈所引發的運動損傷常常相伴而生,直接影響訓練和水平的發揮。舞蹈運動損傷主要與舞蹈動作有關。據有關學者對從事舞蹈專業多年的在校學生進行運動損傷問卷調查、統計顯示:舞者用于支撐、平衡、穩定的部位損傷發生的幾率較高,尤其以腰背部肌肉、足踝部關節韌帶、膝關節等處最明顯。這與舞蹈專業旋轉、跳躍、復雜多變的舞姿造型多集中體現在腰胯、下肢有關。其中急性損傷僅占總人次的4%,絕大多數損傷都是慢性、積累性損傷。這種慢性損傷常常影響舞者的身心健康,留下終生的遺憾。
如何養成健康、正確的訓練習慣,使藝術生命更加燦爛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一、舞蹈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
1.訓練前準備運動不充分:違反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和功能活動的規律,肌肉的力量、彈性、伸展性和協調性均較差,容易發生損傷。
2.運動強度過大、運動量過度集中,造成機體局部負擔過重,引起局部肌肉、肌腱的微細損傷。
3.技術上的錯誤與失誤:拉伸軟組織幅度過大、過猛,超越了關節運動軸的功能和幅度,違反人體結構功能的特點及運動時的力學原理,或者技術走樣、動作角度不對、重心不穩、站的距離及姿勢錯誤等導致損傷。
4.身體功能狀況不良:睡眠休息不好,受傷或病初愈階段,生理功能和運動能力相對下降。這時參加訓練將會使肌肉力量轉弱、反應遲鈍、身體協調性差、警覺性和注意力也減弱,容易損傷。
5.個性特征差異:情緒不穩、低落、急躁、急于求成,或膽怯、猶豫等都可成為致傷原因。
6.思想上重視程度不夠。
二、運動損傷的預防
認識到舞蹈運動損傷的原因,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訓練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充分的準備活動可以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加肌肉中毛細血管開放的數量,減少肌肉的粘滯性,提高肌肉的力量、彈性和靈活性,同時可以增強韌帶的彈性,使關節腔內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韌帶的損傷。
2.遵守科學訓練的原則
在訓練中要根據個人特點和技術水平制訂適當的訓練計劃,訓練內容要廣泛易行,包括各項專門訓練和全面的身體訓練。訓練方法要多樣化,在基礎中要不斷融入相關的組合,以防止重復性單調動作引起局部負荷過大,造成局部軟組織勞損。
3.嚴格控制訓練量極限
人的訓練量有一定的極限,適度的訓練量能增長機體的運動能力,延長舞者的藝術青春。在訓練中要充分考慮生理、心理特點,用科學的方法,根據個人的情況注意大、中、小訓練量的有機結合,切忌急于求成,避免受傷。
4.加強易損傷部位的訓練
有的舞者只重視肌肉柔韌性、伸展性的練習,而忽視肌肉力量的練習,肌肉力量的不足是造成舞蹈運動損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訓練中要有針對性地加強易損傷部位的訓練。如加強股四頭肌力量的練習可以防止膝關節損傷,而加強三角肌、肩胛肌、胸大肌和肱二頭肌的練習則可以防止肩關節損傷。
5.訓練時注意間隔放松
在舞蹈運動中,組與組之間的間隔放松非常重要。間隔放松的形式有多種,如:著重于上肢訓練后,可做些放松走動;著重于下肢訓練后,可以仰臥,將兩腿舉起抖動或做倒立。這樣可以促進血液的回流,也能使肢體疲勞的神經細胞加深抑制,有助于消除疲勞,防止運動損傷。
6.訓練后要做整理運動
舞蹈訓練后肌肉、關節、韌帶等軟組織會出現疲勞及收縮反射,長時間的收縮反射會造成肌肉、關節、韌帶的攣縮。而運動后的整理活動——靜力牽張(拉伸)練習,可以消除訓練后肌肉疲勞和收縮反射,增強肌肉柔韌性,預防運動損傷。整理活動也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可以使精神、肌肉、內臟一致地恢復平靜。可采用推、揉、捏、按、壓、拍擊、抖動等手法按摩肌肉,使肌肉中毛細血管擴張和開放,加強局部的血液循環,加速肌肉運動中廢物——乳酸的排除,從而達到消除疲勞的作用。7.提倡合理的生活制度
做到起居規律,勞逸結合,保證充分的睡眠時間。訓練后應及時補充熱量、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進食營養、易消化的食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訓練后還可進行溫水浴,加速全身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速疲勞消除和體力恢復。
8.加強安全教育,進行心理調節
訓練中要克服麻痹思想,普及運動損傷的常識,開設舞蹈保健課程,增強自我保健、保護意識。舞者的成才之路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訓練和演出中損傷總是難免的,要加強心理調節、自我放松,使舞者在心理和人格上健康發展。
三、舞蹈運動損傷的治療
舞蹈運動損傷治療如果不及時、不徹底,損傷組織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纖維化或者瘢痕化,影響舞蹈動作的完成。簡單的按摩和治療可使肌肉放松,粘連松解,促進血腫、水腫吸收,調節肌肉的收縮與舒張,增強損傷部位的血液供應和修復能力。因此,舞者掌握一些治療損傷的方法是必要的。
舞蹈運動損傷主要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筋膜、關節囊和關節軟骨的損傷。多為挫傷、軟組織拉傷、關節扭傷、骨折、脫臼等。
1.挫傷:傷后第一天予以冷敷,24小時后可熱敷或活血化瘀酊劑外用,約1周后可吸收消失。較重的挫傷可用云南白藥加白酒調敷傷處并包扎,每日2—3次,加理療。
2.軟組織拉傷:指肌纖維撕裂而導致的損傷。主要是運動過度或熱身不足造成,一旦出現痛感應立即停止運動,并在痛處敷上冰塊和冷毛巾,保持30分鐘,使小血管收縮,減少局部充血、水腫,切忌搓揉和熱敷。
3.扭傷:由于關節部位突然過猛扭轉,損傷了附在關節外面的韌帶和肌腱。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扭傷時,將扭傷部位墊高,先冷敷2—3天后再熱敷。如扭傷部位腫脹,皮膚青紫或疼痛,可用陳醋半斤加熱后用毛巾蘸敷傷處,每天2—3次,每次10分鐘。
4.骨折:開放性骨折,不可用手回揉,以免引起骨髓炎,應用消毒紗布對傷口作初步包扎,止血后,再用平木板固定送醫院處理。
5.脫臼:即關節脫位。一旦發生脫臼,應保持安靜,不可揉搓脫臼部位。如脫臼部位在髖部,應立即將傷者平臥送往醫院。
舞者懂得以上治療措施就能有效地預防舞蹈運動損傷,延長舞齡。
綜上所述,舞蹈運動損傷應引起舞者的高度重視,只有了解損傷的原因,懂得如何預防及簡單治療,舞者的藝術生命才會更加燦爛常青!
舞蹈是一門古老的身體語言藝術,具有悠久的傳統。從其產生看,其產生在尚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是伴隨先民圖騰崇拜和祭祀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的。早期舞蹈往往在祭祀性場合表演,成為先民祭告神靈、傳達神意、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現存各民族民間舞蹈中,有許多舞蹈就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極強的儀式性特點,這是各民族早期思維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舞蹈中的遺存。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舞蹈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性質也不斷地發生變化,成為一種具有極強審美價值的欣賞性藝術,具有娛樂、表演、抒情等多種藝術特性,但是這些特性都是從舞蹈最早存在的儀式性中漸漸衍生出來的。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舞蹈的根本屬性是儀式性。
一、何謂儀式
郭于華在其《儀式與社會變遷》一書中說:“儀式,通常是指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特征的由文化傳統所規定的一整套行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凡俗的活動。這類活動經常被功能性地解釋為在特定群體或文化中溝通(人與神之間、人與人之間)、過度(社會類別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強化秩序及整合社會的方式。”紀蘭慰認為“儀式就是通過一定的時間、地點、對象、形式再現社會習俗(生活)的一個過程;通過歲歲重復、交替的程式化、制度化的儀式行為,實現某一時刻儀式所意味著的一切。”前者主要從儀式的社會功能角度對其進行定義的,后者主要從儀式的過程性角度定義的。雖然側重點不同,但皆揭示了儀式的基本內涵,即儀式的程式化、制度性和象征性。《說文》曰:“儀,度也。從人,義聲。”墨子·天志》:“置此以為法,立此以為儀,將以量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黑白也。”又《說文》曰:“式,法也,從工,弋聲。”《詩·大雅·下武》“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毛傳:“式,法也。”可見,“儀”和“式”的本義皆是法度、準則、規矩的意思。中國古代“禮儀”連稱,其實就是指各種禮俗儀式,這是古代早期儀式的主要內涵。儀式行為者往往通過姿勢、舞蹈、吟唱、演奏等表演性活動和對象、場景等實物性安排營造一個有意義的儀式情境,并從這種情境中重溫和體驗這些意義帶給他們的心靈慰藉和精神需求。因此,一個儀式,就是一個充滿意義的世界,是一個用感性手段作為意義符號的象征體系。所以,象征人類學家特納認為,和動物的儀式化相比,人類儀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儀式中的象征符號具有組合和重組的類似語言的能力,儀式就是“一個符號的聚合體。”儀式符號大致有:(1)語言形式的符號,如頌辭、詩文、韻白、咒語以及歌詞等;(2)物件形式的符號,如道具、服飾、用品、繪畫、塑像、樂器等;(3)行為形式的符號,如行動、姿勢、手勢、舞蹈、歌唱行為、演奏行為以及儀式角色的扮演等;(4)聲音形式的符號,如呼叫聲、吶喊聲、吟誦聲、歌唱聲、響器敲擊聲、舞蹈節奏聲、音樂演奏聲等。可見,舞蹈是儀式符號中比較重要的一種,它既可充當行為形式符號,還可充當聲音形式的符號。
二、先秦儀式的文化內涵與社會生活
中國上古時期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是以禮俗儀式為核心展開的。“禮”之本義乃指祭神之器,而后引用為祭神的宗教儀式,再而后才泛指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儀式。《說文解字·示部》:“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所謂“豊”,《說文》曰:“行禮之器,從豆,象形。”可見,禮是淵源于上古巫祝事神活動的。孔子曰:“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引)可見,禮俗儀式在早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歷代王朝建國之初最重大的文化舉措莫過于制禮作樂,也說明禮樂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性。從本質上說,禮是為了從自我約束的層面讓人們去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從制度的層面來維護社會等級。而禮的外在形式則是儀式,即通過各種儀式行為和過程規范社會的各種秩序,再現禮的精神內核。祭天祭祖、歲時祭典和其他政治儀式決定著國家的政治秩序;禮儀中的等級規則決定了集體內部的交往秩序;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儀式及其他各種人生禮儀和節日慶典儀式決定著人們的生活秩序;春祈秋報及其相關節候性祭典與各類生產儀式,構成了農業社會中的經濟秩序。由此可見,儀式是上古時期生產生活各領域的中介環節,也是社會秩序的表征性符號和文化事項的聯結點。它表征著上古時期整個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節奏。儀式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一方面,體現為儀式使生產生活的各方面有秩序地開展;另一方面,儀式還承載著集體意識如生命觀、死亡觀、倫理觀、禁忌觀等民族文化的深層心理內涵。三、中國早期的儀式及其類型
意大利學者維柯《新科學》認為每個民族的誕生和發展中大致經歷了互為銜接的三個時代,即神的時代、英雄時代、人的時代,我國早期先民的認知觀念和儀式活動也可從維柯所分的這三個時代進行分析。
所謂神的時代即人類的史前社會。從現存文獻記載和考古學成果證明,中國早期的儀式活動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山頂洞人已經有鬼魂崇拜觀念和與此相關的喪葬巫術儀式,新石器的仰韶時代已經有社祭的考古遺存,龍山時代已經有祭祖的考古遺存。夏朝之前的顓頊、堯、舜、禹等方國時期,從大量而成套的祭祀儀器的出土可見,此期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祭祀禮儀。這些禮儀是原始宗教的產物,是在先民自然崇拜、圖騰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原始的支配下進行的。早期先民對這些看不見的力量或以臣服與膜拜的方式進行祭祀,或借助某種神力進行干預、制服以達到目的,于是產生了巫術思維和巫術儀式。
所謂英雄時代即夏商時期。這時候的祭祀儀式是圍繞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進行的。夏禹治理水患當為中華民族英雄崇拜觀念最早的表現。他死后被奉為社神,人們制禮作樂歌頌其功德,《大夏》樂舞就是為祭祀夏禹而作的。當然,大禹還具有祖靈的性質。商代祖先崇拜觀念占據主導,現存甲骨卜辭中有相當數量是商人祭祀鬼神的記錄。《禮記·表記》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所尊之神,除自然神、英雄神以外,還主要是祖先神。甲骨文中“帝”、“上帝”等字樣,不是后來抽象意義上的帝,而與“祖”的意義是相同的。《大濩》樂舞就是表彰商湯滅夏之功的祭祀儀式樂舞。
所謂人的時代,即西周及以后的祖神分離和以德配天的祭祀儀式。西周重人事而輕神事。其宗族崇拜觀念強調道德教化和政治秩序,傾向于人事和倫理的經營。其祭祀儀式無論祭祖還是祭天,都有意識突出禮儀制度的性質,其《大武》、《大象》樂舞,是這種觀念在意識音樂中的體現。
以上勾勒了中國古代早期儀式發展的基本面貌和特點。下文對中國早期的儀式類型作簡要勾勒。
1、巫術儀式
巫術是人類童年時期,對人自身和人以外的自然的認識還處于蒙昧狀態時對神秘的異己力量有所感受和體驗的時候,自然產生的言辭和行為,并使其固定化的結果。原始時代的人們相信人與自然存在著的某些神秘聯系的觀念,幻想人可以通過某種特殊的方式影響自然和他人,于是產生了巫術。巫術儀式一般包括巫術行為和與此相關的一整套巫術觀念。通常形式是通過一定的儀式表演來利用和操縱某種對象影響人類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滿足一定的目的。巫術的儀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種據認為賦有巫術魔力的實物和咒語。中國大約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隨著氏族社會圖騰崇拜的出現,也出現了相關的神話和巫術。中國早期巫術涉及古人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除個體巫術外,還有公共巫術,如禳災巫術有《山海經》中的驅旱魃巫術,《呂氏春秋》中的湯禱桑林的止旱求雨巫術;順祝巫術有《呂氏春秋》祈求農業豐收的“葛天氏之樂”;詛咒巫術有《尚書·牧誓》中的克敵巫術等。2、占卜儀式
占卜儀式起源于原始范疇中的前兆迷信。史前的先民們相信事物發展的趨勢與一些特定的事象諸如氣候、天象、夢境、卜兆等出現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這樣便產生了根據特定事象推知事情結果的占卜儀式。主要有龜卜、筮占、謠占、夢占等儀式。《史記·龜策列傳》曰:“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自三代之興,各據禎祥:涂山之兆從,而夏啟世;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禮記·表記》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無非卜筮之用。”西南各少數民族現在還保留著一些古老而原始的占卜儀式。如藏族、云南羌族、四川彝族、貴州苗族、湘西土家族等皆有各種占卜儀式。
3、祭祀儀式
史前社會的祭祀儀式種類繁多,說明祭祀儀式在中國早期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儀式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儀式當屬蠟祭、社祭與祖祭。張光直先生認為:“仰韶時期農村里最要緊的儀式是祈豐收,拜土地;在他們儀式用的器皿上畫幾個象征繁殖力的女子性器的紋樣,正說明我們祖先祭祀時的虔誠,并吐露作為這片誠心之原動力的耕作生活之艱苦。這就是后來的蠟祭。所祭之神有八種,又稱八蠟,是在十二月時索求四方百物之神而祭之,以求得農業豐收。社祭是對社神的崇拜儀式,源于史前時期對土地的崇拜,后來演變為人格化的土地神靈崇拜。而且,社神具有自然神、農業神與部族神混合的特征。祭祖儀式最早可能在龍山期新石器時代就產生了。在仰韶村(龍山時期)出土的陶祖,很象一尊男性性器模型,據張光直先生推斷,這是中國史上拜“祖”的最早實證。他認為:“中國古代的‘祖’字,本來是個性器的圖畫,亦即祖先牌位的原形。
4、儺儀式
“儺”據說產生于黃帝時,儺祭開始時只限于宮廷,謂“大儺”、“國儺”。逐漸遍及于鄉村,謂“鄉人儺”。殷商時起就可見此宗教儀式,周代舉行最為盛大。傳說方相氏可以驅鬼逐疫,最遲在漢代,驅儺已與蠟祭發生聯系,在蠟祭前一日,宮廷中要舉行大儺。《后漢書·禮儀志》對此有比較詳細的記載。舉行儺祭時,巫師就要裝扮成方相氏,身上穿著熊皮,頭戴留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邊開路,一邊喊:“儺!”率領十二個戴著面具、裝扮成各種野獸的人--戴面具所具有的戲劇性已為人們所公認,后跟一百多個扎紅頭巾、穿黑衣服、手執撥浪鼓的少年兒童,到宮室、房舍、各處跳躍、呼喊,并合唱祭歌《趕鬼歌》以驅逐“疫鬼”,最后,把鬼趕到河里,把火炬丟進水里,表示鬼全部被河水逐走了——人們歌唱、舞蹈、打斗,場面甚為壯觀,也極其富于戲劇性。據《論語·鄉黨》記載,每逢年三十孔子老家舉行儺祭儀式時,孔子就“朝服而立阼階,觀鄉人儺”。
5、人生儀式
人生是人的一生從一個階段過度到另一階段的重要標志,通過儀式強化人生轉折時期的標志,表明先民對人生的獨特理解和對生命的珍愛。有誕生儀式、冠禮、葬禮等。其中,冠禮最重要。冠禮源于氏族社會的“成丁禮”或“入社式”。
以上僅簡要羅列了中國早期社會儀式生活的發展演進和最為重要的幾類儀式生活。
可見,上述儀式內容已經涉及到早期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體現了先民的生活內容,也反映了先民的思維觀念,而這些儀式大多數都要借助樂舞的形式進行。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舞蹈藝術是伴隨著早期先民的各種儀式而產生的藝術形式,其直接目的是為先民的儀式活動服務的,也是整套儀式活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正如張本楠先生所說:“原始宗教儀式的進行過程就是原始舞蹈的創作和表演過程,原始宗教儀式的發展歷史就是原始舞蹈的發展歷史。無妨說,原始舞蹈就是宗教儀式。”
參考文獻:
郭于華:《儀式與社會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
紀蘭慰:《論民俗舞蹈的儀式》,民族藝術研究1999年版。
薛藝兵:《儀式音樂的符號特征》,中國音樂學,2003年第2期。
《維柯·新科學》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頁。
中圖分類號:H0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181-02
一、企業商務英語語用的具體應用領域
對于企業來講,隨著業務的擴展和規模的擴大,對外商務談判成為了重要的工作內容。在對外商務談判中,要想取得積極的談判效果,就需要企業具備較強的商務英語語用能力,因此,企業商務英語語用具體應用在對外商務談判領域。企業商務英語語用應用在對外商務談判領域主要有以下形式:
1.翻譯企業商務談判所需的英語文件
在企業商務談判中,在談判之前企業需要對外商的背景資料進行詳細的了解,這些資料中通常都是英語文件,為了保證企業能夠對外商的背景資料正確地了解和認識,需要企業具備專門的英語翻譯人才,能夠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將英語資料和文件翻譯成漢語。在這一翻譯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兩點:一是要根據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指導,在翻譯的過程中根據中文與英文的文化差異對關鍵詞匯實現正確翻譯。二是要在這一過程中,正確運用英語語用知識,在翻譯的過程中使英語文件的原意能夠體現出來[1]。
2.完成企業商務談判與外商的正常口語交流
在企業商務談判中,除了英語文件的翻譯之外,與外商的口語交流成為了談判過程的重點。因此,如何保證企業正常的口語交流成為了保證商務談判取得成功的關鍵。在英語口語的運用中,我們不但要清楚跨文化交際理論中所提到的文化差異,還要注重英語語用知識的實際運用,保證企業商務談判中能夠與外商進行無障礙交流,減少口語錯誤帶來的誤解,減少因口語表述不清而引起的誤會,保證企業的商務談判順利進行。從目前企業商務談判來看,英語語用知識的運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3.確保與外商簽署的英語正式合同文本的正確性
由于中英文的差異,在關鍵問題的表述上往往存在一些不同,這一點在其他領域也許問題不大,但是對于企業商務談判來說就顯得非常關鍵。如果企業沒有一支較強的翻譯隊伍,并且不具備較高的英語語用能力,就很難在商務談判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一旦因為合同簽署時不能正確處理合同文本的文化差異,在翻譯過程中犯錯,將會對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企業必須在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指導下認真研究企業商務英語語用策略,發揮英語語用的積極作用,保證企業商務談判的正常進行。
二、企業商務英語語用現狀
對于目前多數企業來講,對于商務英語語用的研究和理解不盡相同,但是對商務英語語用的重要性都引起了足夠的重視,這不但是企業經營的實際需要,也是企業商務英語語用發展的必然階段。在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指導下,企業商務英語語用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對商務英語語用引起了足夠的重視
從目前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來看,多數企業對商務英語語用都引起了足夠的重視,對商務英語語用所起的作用都有較為正確的認識,能夠將商務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作為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進行[2]。有些企業已經將商務英語語用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能力,鼓勵員工通過學習實踐來不斷提高英語語用能力。對于企業員工來說,商務英語語用能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要想使其形象化,就要通過實際的商務談判來培養和鍛煉。從目前多數企業的做法來看,對商務英語語用的重視程度都是比較高的。
2.多數企業都致力于培養一流的翻譯人才隊伍
隨著企業業務量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大,企業的商業談判越來越多,所接觸到的外資企業也越來越多,由此急需建立一支一流的翻譯人才隊伍,來保障企業商務談判的正常進行。目前許多企業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一些企業已經開始致力于翻譯人才隊伍的培養,旨在通過培養高素質的翻譯人才,來達到提高企業商務英語語用能力的目的。在目前企業商務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多數企業已經找準了商務英語語用能力培養的關鍵所在,在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指導下,正確處理中英文差異,提高翻譯人才的英語語用能力[3]。
3.企業商務英語語用對于跨文化交際理論的理解更加深入
目前企業在商務英語語用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跨文化交際理論的重要性,并且能夠在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指導下,正確處理中英文差異,使商務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能夠找到切入點,保證商務英語語用能力能夠取得良好的培養效果。由于企業商務英語語用能力是關系到企業商務談判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對跨文化交際理論的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從目前企業的實際商務英語語用能力來看,較初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進步[4]。但是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企業商務英語語用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將影響企業商務談判的效果。
三、企業商務英語語用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指導思想必須與時俱進
全民普法二十多年來,人民法律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國家民主與法治進程取得了巨大進步。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必須確立與之相適應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指導思想,做到與時俱進。一是樹立正確的普法觀念。普法工作是一項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偉大事業,其長期性、艱巨性和漸進性是不言面喻的,尤其是我們這樣長期浸透在封建歷史長河中的國家,更是如此。要牢固樹立長期作戰、吃苦耐勞、默默無聞、堅忍不拔的思想,克服一切可能的急功近利和悲觀情緒,把功夫下在對廣大群眾的潛移默化和潤物細無聲上。二是樹立科學的普法理念。要從側重普及(來源:文秘站 )法律知識,轉到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上來;要從側重履行法律義務方面教育,轉到增強公民積極的法律意識上來,尤其是要用現代法治理念教育引導公民的權利意識和義務觀念;要從側重法制教育的普及率,轉到強化公民自覺自愿參加法治實踐活動上來。
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形式必須不斷創新
關鍵詞:坎普 桑塔格 審美文化
蘇珊桑塔格于1964年在其《關于“坎普”的札記》一文中明確提出了“坎普”(“Camp”)的概念。在她看來,“坎普”“顯然是現代的,是復雜性的一個變體,但并不等同于此。”“它不是一種自然形態的感受力”。“坎普的實質在于其對非自然之物的熱愛:對技巧和夸張的熱愛。”[1]
一、桑塔格“坎普”的構成
1、從“札記式”寫作看坎譜的形式本質
有一些學者將桑塔格的美學看作是形式主義美學,這個判斷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桑塔格對于藝術形式外觀的格外的關注,并對其展開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對于“坎普”這樣美學新范疇,桑塔格明確指出:“要把握這種獨特的難以捉摸的感受力,札記的形式似乎比論文的形式(它要求一種線性的、連貫的論述)更恰當些。以一種正經和專題論文似的方式對待坎普,只會使人不知所措。”[2]以札記形式作文論坎普,文章本來就已經是充滿了坎普風格。
《“坎普”札記》英文原名為《Notes on “Camp”》,“note”一詞在英文中的解釋有筆記,短箋,注釋之意。此文是桑塔格以奧斯卡·王爾德的言論為對象所作的筆記和注釋。文章不似論文,也沒有主體鮮明的嚴密論證,這種寫作方式讓人想到羅蘭·巴特。桑塔格在其文論中不吝對羅蘭·巴特的贊美,她說:“我想巴特將會作為一個相對傳統的特立獨行者,即以比他最狂人的崇拜者現在所宣稱的還要更偉大的作家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3]羅蘭·巴特將文本視作是不斷游移的、沒有原初性和恒定象征意義的實體,因而提倡碎片性編制的寫作方式,試圖在這樣一種開放和無定向的語言方式中揭示那個“閃耀的能指星群”。《“坎普”札記》除卻開頭對坎普內容的簡要概述,剩余大部分則由8段王爾德的言論和58段桑塔格對此的闡釋構成。以序列劃分的,看似在邏輯間沒有緊密聯系的語段形成了一個非線性、網絡狀的結構,在這種結構中,感受力得以描繪,而非僵化為了思想。可以這么說,羅蘭·巴特這種碎片式的寫作方式是適合“坎普”這樣豐富而復雜的范疇的。
這種寫作方式可以看做是古典本體論到近代認識論到現代語言論轉向的表征。古典哲學重視本體,所以出現了柏拉圖之問,不斷的質疑只為弄清邏各斯是什么。近代哲學關心的是“人的認識能力問題”。20世紀哲學的重心則是語言論。世界不在是一個永恒不變的本體,人認識世界的能力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是怎樣談論世界和談論人對世界的認識的。只有語言正確了,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才能講出世界的本質。而語言學進一步發展成為符號學。符號學是什么?海德格爾說“語言是人的寓所。”卡西爾說:“人是制造符號的動物。”語言符號是連接人與外部世界的中介,亦是人文化生存的確證。[4]人此在的意義在語言和符號中得到展現。羅蘭·巴特就通過否定了符號學中能指與所指的一一對應性,意在通過建構一個開放式的系統揭示意義。細讀《“坎普”札記》文本,坎普的特征與符號學不無關聯。這聯系在于坎普對技巧的熱愛之中。符號學認為語言符號是連接人與外部世界的中介,而具有坎普藝術風格的藝術在一定程度上也充當了符號的角色,正如桑塔格所說,“坎普是一種以風格表達出來的世界觀——不過,這是一種特別的風格。它是對夸張之物、對‘非本來’熱愛,是對非本身狀態的事物的熱愛。”[5]坎普改變了事物本來的面貌,使之呈現出偏離其本質的意義。人通過這樣一種不同以往的風格重新認識事物,乃至認識世界。
2、坎普內容:作為一種感受力的坎普
1) 唯美主義
桑塔格將坎普看做是“唯美主義的某種形式,”“是把世界看做審美現象的一種方式。”唯美主義產生于英國19世紀后期,它以“為藝術而藝術”為口號,其代表人物王爾德提出美是高于一切的,他反對藝術的功利性,主張藝術不受道德約束和自然模仿藝術的觀點。正如他的名言:“一個人應該要么成為一件藝術品,要么就穿戴一件藝術品。”藝術和審美的價值被其提升到了超越人生的高度。坎普觀即是唯美主義者必須堅持的態度。
桑塔格認為坎普也是“一種見之于物體和人的行為的品性”。因此,并非所有的東西都能夠被看做是坎普。首先,裝飾性藝術構成了坎普的大部分,因為其“不惜以內容為代價來突出質地、感性表面和風格。”坎普的這一特征與唯美主義所強調的藝術的自為性不謀而合。藝術正是以其形式特征而獨立成其為自身。其次,則是“夠邊緣”,大部分糟糕的,媚俗的藝術以嚴肅的眼光視之即成為坎普。
2) 非自然
桑塔格明確的指出:“自然中沒有什么東西能夠成為坎普。”因為,坎普是以大量技術因素為基礎的。坎普之人則是“十分纖弱以及極度夸張的人物,”特別是“女性化的男子或男性化的女子”。而不論是坎普人還是物,其都表現出了對于“夸張之物,對于‘非本來’的熱愛,是對處于非本身狀態事物的熱愛。”坎普就是存在與這種‘本來’與‘非本來’的張力中。此外,坎普還是“‘生活是戲劇’這一隱喻在感受力中的最遠的延伸。”普通貧乏的事情加引號后,意義有所改變。例如,女人加上引號成為“女人”,此時“女人”不在只是生物學生規定的雌性哺乳動物,而包含了諸如母性,美麗,誘惑等更繁復的意義。在這其中感知坎普,即是感知加了引號的意義。
總之,“坎普是哪種兼具兩性特征的風格(‘男人’與‘女人’、‘人’與‘物’轉換)的勝利。”為使人或物完成這種轉換,需要的是技術的力量,還有對自身激情、感性感受力的刻意激發。因此,坎普具有非自然的內涵。
3) 嚴肅
坎普與嚴肅直接的關系微妙而曖昧。正如桑塔格所說,“純粹的坎普范例非蓄意而為;它們絕對嚴肅”,“只有那些適當混合了夸張、奇異、狂熱以及天真的因素的嚴肅”,“坎普是一種嚴肅規劃自身的藝術,但它不能被全然嚴肅地對待,因為它‘太過了’。”實質上,坎普需要的以一種嚴肅的態度對待夸張或者奇異的事物或人,可見坎普區別與傳統藝術的一點則是其對象的特殊性。帶有坎普色彩的嚴肅,桑塔格將之稱為“失敗的嚴肅”,這里的失敗性關鍵在于對待事物的嚴肅程度,歸根結底,坎普強調的嚴肅性,在觀者看來它無可避免的帶有諧謔腔調。
關于“嚴肅”的論述,還有一點值得注意:“人們可以以嚴肅的方式對待輕浮之事,也可以以輕浮的方式對待嚴肅之物。” “輕浮方式”據桑塔格的解釋是“作為理想的技巧,即戲劇性。”具體是“以一種喜劇色彩的世界觀”對待事物,表現為“不那么投入事態的體驗,不動聲色、超然事外的體驗。”超然事外的態度發現嚴肅中的特別的、好玩的一面,坎普因而形成。可以這么說,坎普趣味不存在輕浮與嚴肅、低級與高級的等級序列。
二、從“坎普”看當代審美文化
1、“坎普”溯源
“坎普”音譯自英文“camp”一詞,有三個主要意思:第一,作為名詞時:有“帳篷”、“度假”、“拘留營”、“軍隊”、“陣營”等意思。第二,作為動詞,意味著“扎營”、“暫住”。第三,作為形容詞,主要代表“女性化的,典型的同性戀特征的”及“夸張,滑稽可笑的”含義。桑塔格所論的“坎普”,是對這個詞本身三種含義的包容:“‘坎普’這個詞作為動詞的一種通俗用法,做某件事,稱作‘做坎普’(to camp)。做坎普是一種誘惑方式——它采用的是可以作雙重解釋的浮夸的舉止,具有雙重性的姿態,行家深知其中三味,外行卻對此無動于衷。同樣,延伸開來說,當這個詞變成一個名詞,當某個人或某個東西成了‘一個坎普’(a camp),其意也有雙重性。在事物可被理解的‘直接的’公共意義的背后,人們發現對該事物的個人的、滑稽的體驗。”[6]
2、雅俗不分的“坎普”風格
人類社會經歷了從前現代,到現代,再到后現代的歷程,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也經歷了從未分化——分化——未分化的嬗變。西方審美文化最早也是文野不分,雅俗難辨的。正如杜威所說:“形形的原始文化如舞蹈、啞劇、音樂、壁畫、文身、裝飾、陳設等,往往是用來顯示杰出的才能,表示群體或氏族的身份,表達對神靈的崇拜,或者成為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7]但到后來,文學藝術最終還是與日常生活形式分離開來,成為一種審美和觀賞的對象。古希臘時代,就將文類分為了不同的等級,史詩和悲劇是高貴的文類,喜劇是中庸的文類,諷刺詩和鬧劇則是低俗的文類。19世紀浪漫主義詩學則對雅俗分化的觀念提出了挑戰,他們信奉“一切好詩都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放棄了詩歌的敘事因素。而時間過渡到現代社會,現代主義的興起則將雅俗文化的分化推向。現代主義正是用一種反審美、反形式的激進風格對抗著商品社會的流行價值觀,歸根結底他們仍是將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分別對待,其本身則是高雅文化取向。至此,雅俗文化完成了從未分化到分化的轉變。而從現代到后現代,雅俗分化轉向了雅俗的去分化。這一趨向出現的時間也即是桑塔格提出“坎普”的時間,即20世紀60年代。
特里·伊格爾頓認為,后現代主義是一種折中主義、多元主義的文化風格,它“模糊了‘高雅’和‘大眾’文化之間,以及藝術和日常經驗之間的界限。”[8]桑塔格所論的“坎普”正是這樣一種后現代主義風格的典型。桑塔格認為,“太重要的”或不夠邊緣的不能成為坎普。可見,坎普是為大眾文化的代言,坎普要求以嚴肅的態度看待大眾文化,就如過去對待高雅文化一樣,在這樣一視同仁的眼光中,‘高雅’與‘大眾’的界限被模糊掉了。后現代主義介入的市場機制,使得藝術或者文化同商品社會規則不可分。坎普同樣也為此種藝術代言,如將蒂凡尼的燈具視作和畢加索的繪畫具有同樣的審美價值。這也恰恰是后現代主義對藝術和日常經驗界限消解的表征。但是仍有一點值得注意,桑塔格所論坎普實在存在兩個維度,一個是“當某個人或某個東西成了‘一個坎普’(a camp)”,坎普作為名詞,代表了一系列具有坎普特征的對象;另一個,則是一種“坎普觀”,是一種感受力,是對“非自然之物”的熱愛之情。如果說,前一個維度可以代表后現代主義文化觀的種種,那么后一個維度則或多或少帶有現代主義的精神。感受力所需要的是切身的體驗,而體驗則來自于對自我的認識,對“此在”的探索。將感性體驗作為認識事物唯一依據,坎普正是這樣一種眼光:從調動自身激情出發,放棄雅俗的區別對待,以嚴肅的態度欣賞鄙俗的藝術,使之形式的審美特性特以突出。(作者單位:貴州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蘇珊·桑塔格著,程巍譯.反對闡釋[M].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301.
[2]蘇珊·桑塔格著,程巍譯.反對闡釋[M].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302.
[3]蘇珊·桑塔格著,陶潔、黃燦然等譯.重點所在[M].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76.
[4]張法著.20世紀西方美學史[M].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13.
[5]蘇珊·桑塔格著,程巍譯.反對闡釋[M].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