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1 20:09: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校本課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實現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基礎因素
1.以語文課程角度開發校本課程的選擇空間
(1)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基于高中語文課程的特點
新課程要求我國使用教材統一化,但是同時要滿足學生的素質發展,在此基礎上要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那么高中語文課程在多種要求下需要做出的改革要滿足以下兩方面:
第一,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基于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基本功。
第二,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要結合語文課程的發展與學生素質教育要求,在此基礎上落實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內容,保證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自主選擇權力。
(2)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空間基于高中語文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對高中語文教材提出的要求是在制定教材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和教師的發展空間,使教師能夠靈活使用教材,使語文內容具有創新性,將課堂上與課后的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開放式的語文教學模式,一方面體現因材施教,一方面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語文校本課程注重的也是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形式,教師充分了解學生需求,從而開發出適合學生特征的課程,這樣才能夠全面的培養學生,使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一定教育價值。
2.以學生對語文課本內容的需求角度分析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1)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需求趨向多元化
高中階段的學生對語文的知識與涉及面要求是非常廣的,所以就需要校本課程中具備多元化的領域知識。所以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應滿足以下兩方面需求:
第一,校本課程中語文文章的選擇要注重現代性與藝術性,但是也不能忽視文章本身的哲學性與文化性,選擇文章的角度要基于學生素質發展與文化素養視角。
第二,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區別于陳舊的教學內容,所以在知識量的設置上要做到少而精,以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出發,滿足各個階段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要求。
(2)學生對語文學習方式的選擇趨向多元化
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相對來說已經趨于成熟,所以對于知識的渴望是多元化的,并且主動學習與參與意識還是非常高的,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協同合作、小組探討以及完成課后實踐活動或參加各種比賽,這個階段的學生愿意主動接受語文知識,可以是講座、論壇以及參觀等形式,所以就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利用校本課程中的內容展開豐富的課程教學,以滿足學生對校本課程內容多元化的需求,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
3.以語文教師落實與開發角度衡量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可能性
(1)語文教師落實校本課程的主要方式是以學生需求為主
教師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拓展校本課程內容,其中包括對相關語文實踐活動的材料補充以及活動的方式的增加,或者是將課程中的內容進行整合,這樣能夠有效減少相關知識點之間的分離,也能夠拉近學科之間的距離,最終開發出學科之間相互關聯的課程內容以及跨學科教學內容,部分教師在校本課程中采用新編制內容,也就是開發出語文教學的新單元,在教學過程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深化新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使學生的文學視野得到拓展。
(2)語文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指導思想是以課程標準為主
高中語文教師在落實課程教學的時候主要以適宜的課程開發內容為主,這也是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主導思想,那么教師在對校本課程開發時要滿足以下三點要求:
第一,充分了解學生的對文學領域的偏好,掌握不同能力階段的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需求程度。
第二,校本課程開發要建立在高中語文課程健康發展與課程進度要求基礎上。
第三,充分應用學校能夠提供的語文開發資源,利用學校語文教學優勢。
二、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策略
1.探索高中語文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點用以開展多樣化的語文教學實踐活動
資源意識在語文教師開發校本課程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將所有語文課程資源視為校本課程開發的可利用資源,進一步挖掘和開發本地、本校以及即時性的語文課程資源,將這些教學要素適時的編寫到校本課程教材中,使語文教學能夠與現代化信息社會中的生活軌跡有效銜接,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并且學以致用。
同時,校本課程中要注重語文實踐課程的編寫,實踐活動能夠充分展示出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能夠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實踐、協作以及探索能力,使學生在社會與自然環境中領略語文知識并將其深化理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以及信息整合能力,最終實現培養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的。
2.高效利用學校傳統優勢資源用以開發傳統文化教育課程使國民精神得到傳承
區域性文化特性對于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來說是資源的完善與特色教育的實現,所以地區間的民間文化、傳統特色可以作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資源,編寫地域性特色教育課程教材,使語文教學與文化傳承有效銜接,使國民精神得到沿襲。每一個地區的文化資源,歷史名勝、山川園林、琴棋書畫、詩詞曲賦、民間藝術、以及民風民俗都是獨特的校本課程開發資源,所以學校與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過程中可以嘗試添加一些傳統文化,使學生能夠了解到傳統的文化意境,更好的融入社會發展,了解國民人文情懷,使學生的精神底蘊得到完整的構建。
3.科學開發多樣化語文校本課程用以滿足學習個體的不同需要
(1)主題類型校本課程開發
這種類型的校本課程開發模式是以橫向拓展為主,進而對多元化的知識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使校本課程的結構、整體得到優化,使其能夠延續可持續發展的研發方向,以此能夠發展成為語文教學系列課程,主題類型的校本課程開發中也有針對特殊知識面進行縱向拓展的開發形式,這種對某一知識領域進行深化與信息整合的開發方式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個別學生對此知識領域的學習與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學科拓展類校本課程開發
這種類型的校本課程開發方式是將語文教材作為圓點,進而向圓點周圍展開輻射形式的研發,以此編寫成系列教材。學科拓展類型的校本課程開發是建立在該學校語文教學現狀以及教學規律基礎上,以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程度為重心,有效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展開校本課程的內容開發與編制,這種系列教材能夠穩固學習基礎,使學生的語文知識視野得到拓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這種校本課程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符合大多數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要求,是教學進度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對于學生的整體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驗)》[M].人民教育出版,2003.
[2]徐玉珍.《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與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2003.
“瞧,這是我們四(6)班王老師給我們開設的微課程《有趣的魔術》,可有味道了。”
“王老師給我們四(5)也上過,我們也喜歡《有趣的魔術》。”
“快來看,這是我們班的黃老師和微課程《微電影之配音》。你們知道嗎?上次我們學的是給動畫片《貓和老鼠》配音,你們沒有學過吧?”
“我們有《趣味24點》,還有《水果特攻》呢。”
……
這是紹興市柯橋區錢清鎮中心小學的小學生在參觀新布置的微課程文化長廊時的對話。小朋友們對自己曾經學過的微課程的喜愛和自豪感言溢于表。
錢清鎮中心小學開設微課程課堂已近兩年,開設出百余節微課程,有《我型我塑》、《巧手鉤錦》、《指尖的藝術》、《神奇的莫比烏斯帶》、《錢小好舌頭》等趣味微課程,這些微課程的設置,引起了教師學生課堂生態的良性變化。
以往,各學校開展校本課程開發,常常仿照省、市地方課程,全校一門課程,一個內容,從一年級學到六年級(或是分成高低兩段)。這樣的好處是全校統一,聲勢浩大,單方面易出成績。但弊端也顯而易見,課程開發耗時費力,成本較大,同時由于不能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和興趣愛好,學生并不喜歡。這樣,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錢清鎮中心小學從學生需求和興趣入手,充分發揮中青年教師特長,引導教師因班制宜,因科制宜,積極開設短小精悍,趣味性強,富有特色的微課程,掀開了校本課程開發的新面紗。今在這里拋磚引玉,希望能得到專家、同行的指點。
一、微課程,讓校本課程變“小”了
錢清鎮中心小學的微課程入口小,時間短,內容精,目標微。該校開設的微課時間一般在10-30分鐘之間,內容的選擇和目標的定位盡量小微化。像該校好幾位教師都開設了《趣味24點》,粗一看題,仿佛是同一堂課,細一觀察,原來是迥然不同。三年級的祝教師開設的24點定位于三八二十四、四六二十四的應用,因為三年級數學剛教了九九乘法口訣表;四年級陳老師教學的24點側重于寫,側重于算法的記錄,通過算法的記錄,理解運算的先后順序;六年級高老師主授的24點則相對有難度,有挑戰性了,因為他所精選的24點牌題好些需要運用分數乘除法,對習慣于整數算法的學生絕對是個考驗,對大多數同學來說,這一微課,徹底顛覆了他們腦中原來習慣的24點算法,本課學習之后,大家豁然開朗:原來24點還可以這樣算。這樣的微課,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的,每一次的目標都是比較微小的,每一個內容都是精致的,這讓校本課程也微型化了。
二、微課程,讓校本課程變“活”了
全校性統一的校本課程開發龐大費時,轉變不易。錢清鎮中心小學開設的微課程,不光讓校本課程變“小”了,同時,也讓校本課程變“活”了。課程開發,要讓學生喜歡才行。體育張老師開始開設了一堂四年級《你追我趕》的微課,學生反應寥寥。有同學就說:“這跟體育課有什么區別嗎?為什么叫微課呢?”結果,這《你追我趕》的微課最后只得取消。張老師在與教科室老師、組內同事一起討論、探究之后,重新又設計了一堂微課《追風少年》。課前一天給學生布置了個作業,看誰能在微課上想辦法追上風?誰就是追風少年。課堂上,學生勁頭很足,雖然開始能想到辦法的很少,但經張老師一點撥,大家如夢初醒,紛紛要求舉手嘗試。有的敞開外套向前跑,風把他的外套給吹了起來;有的握著紅領巾的一頭向前跑,紅領巾迎風招展;有的女生解開自己的辮子向前跑,發絲隨風飄逸;有的看到張老師準備的一疊報紙,拿起一張放在胸前向前跑,報紙被迎面的風緊緊的吹牢在胸前……這一微課當然大受學生歡迎,張老師的微課“活”了,學生的思維也“活”了。全體老師在這樣的環境中開發微課程,不變就“死”,會變才“活”,校本課程在“變”與“不變”之間越變越“活”。
三、微課程,讓校本課程變“富”了
微課程小而美,短而靈活,適應性強,開發成本低,草根性的特點更便于牢接地氣,讓廣大一線教師參與其中。它幫教師們克服了對課程開發的畏難情緒,戰勝了對課程開發的畏懼心理,較好的激發了教師對微小課程開發的興趣,滿足了教師業務成長的心理需求和對課程開發的成功體驗要求,使教師們積極投身于微課程建設中來。
老師們能針對學生平時具體學習需要,進行短時班級性校本課程開發。大家的思路很開闊,有結合學科知識探究、實踐的,如數學學科的《巧算24點》、《有趣的數陣圖》,語文學科的《趣味漢字》、英語學科的《我是英語小導游》等;有整合學科知識的,如《QQ空間》;有側重健身活動的《快樂足球》;有注重技藝特長的《含“琴”脈脈》;有聯系生活實際的《水果特攻》(生活中的水果知識解秘);有來自學生玩具愛好的《魔方》、《我愛炫酷空竹》;還有《有趣的魔術》、《微電影》等綜合性課程……內容廣泛,科目眾多(具體見最后附表:錢清鎮中心小學幾年來開設微課程內容匯總)。它的靈活多變,它的應需而生,促使更多、更好的微課程不斷涌現。微課程改變了以往校本課程幾個課程一成不變的開發模式,它應學生需求而生,為學生成長服務,為體驗成功服務,為優化教育教學服務。學生的興趣愛好有多少,它就有多少;教育教學的優化要求有多少,它就有多少。微課程,讓校本課程越來越“富有”。
四、微課程,讓校本課程變“趣”了
錢清鎮中心小學的微課程首先在于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微課程變得更有趣是該課改研究的一個重點。英語黃老師設計了一堂三年級《英語單詞一家人》的微課,family中有daddy、mummy、brother、sister、baby五個單詞,如何讓學生愛上這一課且有別于平時的英語課呢?黃老師頗費了一番腦筋,后來她把這五個單詞一家人與五個手指結合起來,讓學生推薦哪個手指當誰daddy,哪個手指當誰mummy…….并說明理由,學生興趣盎然。更絕的是,進而她又讓大家把這些人物畫在自己相應的手指上,邊唱歌曲邊用手指表演,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一堂微課下來,也許,這幾個單詞學生并不個個能讀得準確,但課堂上洋溢的趣味會讓他們終身難忘,學習的興趣會滲透到其他課堂。
五、微課程,讓校本課程變“群”了
錢清鎮中心小學微課程經過近兩年的開發,逐漸積少成多,結小成群了。
為更好的利用現有微課資源,學校教科室組織老師進行研究、討論。有道是獨木不成林,一課難稱雄。學校決定整合、提升微課資源,把相同、相近、相似的微課整合成一個個內容豐富,漸次上升的微課群,使短小精悍的微課更有深度和廣度,更受學生的歡迎。
例如:有不同老師開設同一內容,但目標定位不同,教學對象也不同,可組合成群。如前面所述不同老師開設的《趣味24點》。
有內容不同,但學科上頗為接近的微課,可組合成群。如《精彩簽名》、《錢小好舌頭(繞口令)》、《趣味字謎》、《玩轉漢字》、《動畫成語》、《對子天地》等都可漢字有關,可組合成《神奇的漢字》群。
對此,筆者有一些思考與認識,想妄論于此,與大家交流。
校本課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校本課程一詞是由菲呂馬克(furumark)等人在1973年一次討論課程的國際性會議上提出的,不過當時他們把它界定為學校中的教師對課程的計劃、設計和實施。到了1979年,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指出:校本課程的出現,其實也是教育制度內權限與資源重新分配的現象。由此不難看出,所謂校本課程應該是立足于學校、教師和學生實際,從學校的本位出發,充分整合學校及周邊區域內的相關資源,對學生進行拓展性能力培養的一門課程。既然是課程,當然,有相應的教材也無可厚非,關鍵是這種校本教材的定位與開設該怎樣界定,這是需要我們探究的問題。
正如前文所說,有些學校對于校本課程的開發、校本教材的編寫從一定意義上講游離了校本課程的實質,完全是為開發校本教材而編寫教材,充其量,可能是為了應付領導檢查或充門面,其意義并不是很大。如,有的學校編寫的校本教材《物理奧賽讀本》,其內容基本上就是一本習題集,其目的也很明確,就是利用校本課程的課時來進行物理學習,這無異于給物理課增加了一個課時。再如,有的學校編寫的校本教材《(史記)讀本》,編者從《史記》中精選了一部分選文,并且對選文的重點詞語做了注釋,對選文也提供了參考譯文,本來,現行的幾套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中都有《(史記>選讀》的選讀教材,再弄一個《(史記)讀本》就有點重復了,可當我們仔細翻閱這本教材時還發現,編寫者還精心設計了自讀訓練題目,分別有“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發展”三個欄目,其中“自主學習”兩小題,分別考查實詞、虛詞,“合作交流”兩小題,分別考查信息篩選、內容理解與概括,“探究發展”兩小題,分別考查斷句和翻譯。對此,我們有些懷疑,認為這是典型的文言文閱讀訓練集。為了進一步證實這個想法,我們通過網絡搜尋發現,這些文段全部出自近幾年各地的高考模擬試題。這種校本教材真得令人啼笑皆非。在與一位某校負責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的朋友座談時,他很真誠地對我說:“什么校本課程,真要像上級要求的那樣校本課程開發出來又有什么用?它能提高學生應對高考的能力嗎?只要與高考無關或關系不大,學校就懶得花錢印這種教材,學生更懶得上。”真是一語中的,道破天機啊!如果真是這樣,那倒不如干脆不開發這種校本課程,學校花錢不算,老師還要弄虛作假,如此這般,會對我們的學生產生怎樣的負面影響呢?
校本課程體會
學校為了豐富同學們的業余生活,發展同學們的各種興趣愛好,學校在每各周星期三和星期四下午的最后一節課開設了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的種類特別多,有微機、田徑、美術、書法、折紙,還有關于科學研究和發明的……很新奇,同學們都覺得很有意思,每個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來報名。
我報的是“研究性學習”,從一開始到現在我們研究的是植物和動物,老師告訴題目,然后我們在家里查資料,然后再和老師一起到校外觀察。我們去海上公園觀察生機勃勃的各種植物,到花店觀察繽紛艷麗的各種鮮花。回來之后我們一起交流,這個過程很有意思,可以通過親身感受,讓課本上的知識與實際上的連在一起。也讓我更多的認識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通過校本課程,我們擴大了知識面,了解到了更多課本以外的知識,校本課程太有意義了,它開闊了我們的眼界,豐富了我們的知識。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2-0189-01
經歷了第一輪的探索,我省新課程改革帶著成功的甜蜜和失誤的苦澀進入了第二輪。作為基層學校新課程實施的親歷者,三年來,筆者參與了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全過程。就我校和周邊學校的情況來看,在探索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絕大多數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有著較高的熱情,但也存在著明顯的誤區。下面僅作簡要分析。
一、校本課程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和學校的認知水平制約課程開發
由于以前單一集中的課程體制的長期根深蒂固的影響,許多學校和教師習慣于僵硬的執行國家課程的指令性的要求和規定,工作被動服從依賴性強。在思想意識上,把自己視為國家課程的被動接受者和實施者,缺少課程開發意識,缺乏開發課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甚至采取消極抵制的態度。這種情況下即使參與了課程開發,也是用開發的課程材料去迎合國家課程的要求,而不是去實現社會發展和地方經濟對人才的多樣化需要的培養目標。這是教師開發課程的最大障礙。
2.對校本課程的認識偏差影響了課程開發
經過三年的實驗,一些教師和學校在理論上已經對校本課程有所認識,但在操作層面卻混淆了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的區別,所謂的校本課程的開發,只是囿于編寫教材而已。其實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實施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自己開發的適合學校實際狀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的、能夠體現學校自身特點的課程。校本課程與校本教材有著本質的區別。作為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選擇和組織的全部教育內容及其進程。課程有三層含義:一是總體的課程計劃,二是分學科的課程標準,三是課程內容(學科教材)。但從了解的情況來看,目前普遍存在著一提校本課程建設就是簡單地等同于編寫校本教材的現象。許多學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課程開發,其實只是在編寫學生閱讀文本而已。許多學校開發的校本課程就是十多本教材,而從教材的要求來說,它又不一定完全符合作為校本課程的要求,只能說是一種人文讀本和科技讀本。可見,學校和教師對校本課程建設的認識的偏差影響了課程開發。
3.校本課程開發不能凸現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需求
現如今,以學生為中心的學校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任何課程的實施都要切實關注學生的內在發展動力,以學生需求為根本點。校本課程開發的根本目標是為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校本課程開發需經歷成立小組、需求調查、培訓教師、資源調查、教師競標、學生選用、跟蹤評價、動態調整等程序,其核心應該是需求調查。但一些學校開發校本課程,不注重學生需求,也不進行需求評估,代之以一些行政指揮式的操作。一些學校不顧本校的實際情況,不注重教師力量的整合,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的力量散點分布,力量分散,導致校本課程開發處于無序狀態。還有一些學校,不關注學校特色的形成,學校發展的立足點、學校的教育理念都不甚明了,校本課程的開發只是為開發而開發,為利用而利用,表面上轟轟烈烈,其實只是停留于淺層次的利用上,無助于學校與學生的高層次發展。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1.加強師資培訓,樹立正確的校本課程開發觀念
教師正確的課程觀和對校本研究的自覺性是校本課程開發取得成功的前提。但目前大批的教師素質還無法達到這樣的水平,因此進行針對性更強的師資培訓是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糾正偏差提高水平的前提。通過培訓,讓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更加明確校本課程的定位,讓學生、教師進一步理解校本課程的特點和作用,使校本課程開發的所有參與者都能樹立嶄新的校本課程開發觀,從而產生校本課程開發的強大動力,保證校本課程開發朝著正確的方向順利地持續發展。
2.充分發揮各校本課程開發主體的作用
校本課程開發以學校為主體,包括學校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和家長、社區人士等。校本課程的開發,既要發揮師生的主觀能動性,還應宣傳發動家長和社會周邊人群,發揮校外資源的優勢。也可以學校之間橫向聯合,或者與其他科研機構聯合,以減輕學校的開發壓力,提高開發效率。
3.展現學校自身特點,發掘學校特色
學校特色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積淀下來的、為大家所公認的、獨特的、穩定的、良好的生存和發展方式。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是以學校的教學形式存在,有的是以學校課外活動的形式存在。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直接服務于實踐、改進實踐,特點在于應用性和實踐性。這一特點決定了校本課程的開發應該立足于學生發展的需要,并充分考慮學校的特色、結合學校及社區的獨有資源進行。
校本課程開發,給我們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盡管我們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是相信經過各方努力,定會使校本課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但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學校和教師完全執行指令性的課程計劃。新一輪課改中,強調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是一種生態系統。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教師日常的教學過程就是課程的創生和開發的過程。打破了教師對于校本課程的神秘感,消除教師對于校本課程的距離感。
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是開發校本課程的關鍵,同時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教師的任務是借助現成的教參講授教材,教師的專業能力發揮受到極大的限制。現在,要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激發每一位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讓教師在專業發展中形成反思態度和反思能力,同時通過教師研究態度和研究能力的培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2.教師培訓要“以校為本”,并貫穿于校本課程開發的全過程
教師培訓是校本課程開發成功的有力保障。當務之急是要加強對教師課程知識的培訓。在培訓中筆者以為應堅持“以校為本”,校本培訓應是培訓的主要形式。在培訓中樹立“學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師即研究者”的思想。可采用開發前的集中強化培訓和開發過程中的邊學習邊提高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開發前的集中強化培訓主要是讓教師了解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等一些基本知識。在校本開發過程中,學校要有計劃地安排學習和研討活動,隨時解決課程開發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相信這定是提高教師專業水平、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科學評估學生發展需要,實現課程創新,形成辦學特色
學校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要科學評估學生發展需要,繼承學校優秀傳統和已經形成的特色,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現有資源,開發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和學校發展需要的校本課程,實現課程創新,進而形成辦學特色。
1.學生發展需要是開發校本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第一個階段——“需要評估”中,要明晰學校的培養目標,要評估學校及社區發展的需要,要分析學校與社區的課程資源等。在這些研究工作中評估學生的發展需要是關鍵環節。要綜合考查學生興趣、特長,學生發展意向,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做出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設想。
2.在繼承傳統上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傳統,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現在很多學校在第二課堂活動、學生的養成教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傳統項目、特色項目。這些之所以還不是課程,還不能成為學校的辦學特色,所缺少的是把它們放到課程的概念下去開發、實施。
三、整合、開發、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因地制宜地開發校本課程
1.在校內,教師是最主要的課程資源
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教師具有極大的智慧潛能,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巨大資源寶庫。教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運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載體,而且教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資源。
2.在校外,充分利用社區資源
社區應作為最重要的校外課程資源基地被開發和利用。充分地利用社區的一切人文和自然資源。校本課程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社區的優勢、傳統和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豐富性、多樣性。提高學生的實際生活能力,培養他們的自信、自主和獨立批判的精神,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參加本次置換脫產研修培訓,聆聽眾多教授講師們關于教育教學方面內容的講述,既加深了對教育工作性質的了解,又掌握了更多關于教育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李波教授《民族地區課程與教學改革》、葛大匯教授《課程教學研究專題》、王鑒教授《中國西北多元文化教育與民族地區地方課程開發研究》三位老師相關課程的講授,以及課堂上組織的小組討論把我的思維帶入了之前從未接觸過的領域——關于校本課程的開發。
校本課程是由學校針對學生的興趣及需要,結合學校的實際和當地傳統的優勢,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和實施的課程。是學校自行規劃、設計、實施的課程。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是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發展特色教育的需要,更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下面就校本課程開發的幾個問題略作論述。
一、校本課程的開發
(一)校本課程概念的界定
“校本課程開發”于1973 年在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召開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國際研討會上由菲呂馬克和麥克米倫(Furumark and Mcmullen) 兩位學者首先提出,此后便得到了廣泛響應。學者們也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對這一概念做出了許多不同的界定,以下將幾種常見的概念摘錄如下:(1)菲呂馬克:校本課程開發意指參與學校教育工作的有關成員,如教師、行政人員、家長與學生,為改善學校的教育品質所計劃、指導的各種活動。(2)麥克米倫: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校為基地的課程開發工作,該工作大部分依賴學校教職員工以及學校的現有資源。(3) 張嘉育: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為達成教育目的或解決學校教育問題,以學校為主體,由學校成員如校長、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人士主導,所進行的課程開發過程與結果。
通過對概念的考察,可以得出校本課程開發是一種課程開發策略。是一個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主張自主進行的適合學校具體特點和條件的課程開發策略。是一個開放民主的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的決策過程,即校長、教師、教研人員、課程專家,甚至包括學生以及家長和社區人士共同參與學校課程計劃、實施和評價活動。它是一個持續和動態的課程改進過程。
(二)校本課程的分類
依據學校的現狀和當地生活實際,小組討論認為,校本課程可開發六大類課程。
(1)學習拓展性課程。內容可選擇語文、數學、外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應強化學科知識拓展,特別是學法指導、學科競賽、查缺補漏。
(2)科技探索性課程。內容可選擇航模制作、無線電控制、電腦網絡連接、天文觀測、地理探險、環保、化學、生物工程等等。課程的內容應該是當今科技發展前沿,既貼近現實生活,又能激發學生探索和創造的興趣。
(3)學習、生活技能性課程。內容有攝影攝像、園藝設計、植物栽培、交際禮儀、服裝設計、家政服務、安全救護、公共資源使用與檢索等。
總之, 校本課程的內容選擇應圍繞學生與自然、學生與他人、學生與文化、學生與自我等四個方面, 以研究性學習作為校本課程建設的重點。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我以為校本課程應圍繞以下五個原則來進行開發:
1.以學生為本的原則。課程結構決定著學生的素質結構。校本課程必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辯證地處理好社會需要、課程體系和學生發展的關系。發掘能夠開放學生頭腦、激發學生參與興趣的課程。
2.繼承和創新相結合的原則。對原有的學校課程予以分析、總結,根據面臨的教育發展新要求,將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修改或研制具有時代特點,符合學校辦學特色的課程方案和教材。既要繼承傳統的優秀課程資源,又要在傳統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體現必要的超前意識。
3.多樣性原則。校本課程開發,無論是課程設計,還是課程實施與評價,必須自始至終以具體學校和學生的獨特性與差異性為出發點,才能凸顯校本課程開發的個性化特征。在開發和利用校本課程時,要充分考慮學校、社區、學生的特殊性和多樣性。
三、開發校本課程的意義
(一)校本課程成為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
長期以來, 我國一直采用國家統一的課程設置,全國中小學基本上沿用一個教學計劃、一套教學大綱和一套教材,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強調的是普遍性、基礎性。沒有、也不可能充分考慮各地方、各學校的實際;更不可能照顧眾多學習者的認知背景及其學習特點;更無力在學法指導與策略教學方面采取相應的、有針對性的措施。而在現代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國家需要的是多種教育層次、多元化人才, 能夠及時接收現代信息,很快適應社會生活變化的人才。顯然, 國家課程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不能全面支撐國家教育目標的實現,而校本課程能夠很好地彌補國家課程的缺陷,盡可能地反映地方、學校、學生的差異性,同時能及時融進最新的科技成果,突出學校特色,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可供選擇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能夠有力推進學校特色建設
學校特色建設正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建設適應社會變革與發展的教育體系,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需要;是提高辦學效益,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是規范辦學中拓展與豐富某一個性化教育要素的行動。建設學校特色就是為師生進步、學校發展提供多種可能。對內凝聚人心,明確方向,挖掘出教育者和學習者的巨大潛能,擴展學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對外可以為社會提供個性化服務,主動適應和滿足社會的需求。特色課程的構建是實現學校辦學特色的重要載體,所以要形成學校特色就必須首先關注課程的差異性,校本課程最能滿足這種客觀存在的差異性,可以說校本課程是學校特色形成的一種具體保障。校本課程的開發能夠重視學生智能結構類型的差別,使不同類型學生的潛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成為適合學生的教育。
(三)開發校本課程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教師專業化發展包括觀念意識、政策體制和教師的專業素質三大方面的內容。在教師專業化發展過程中我們應該倡導以下新的理念: 教師專業發展以教育專業發展為取向;教師專業發展是終身性的;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是內發性的;教師專業發展內容和途徑是全方位的;教師應結合工作中的問題來學習,增強學習與發展的針對性。開展校本課程不僅能累積獲得實踐經驗,而且能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豐富自己的教育理論,使教師的知識結構更加趨于合理,開發校本課程堅持以人為本,教師以充分了解學生為前提,做出符合學生實際的課程安排并及時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從而使教師從經驗型向專家型發展;開發校本課程有利于課程觀念的轉變如民主觀念、合作觀念、創新觀念,更有利于教師合作精神、創新精神的養成。對教師而言,這既是一種挑戰, 也是一種機遇。
(四)開發校本課程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校本課程的實施注重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學科教學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注重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培養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更加適應未來社會。
四、校本課程案例分析
這里主要介紹培訓時我們小組討論的一個案例。在確定校本課程的主題時,我們是根據學校和自身的具體情況相結合來確定的。學校在任何一次大型會議上都把加強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再者現在對環境保護、食品中毒等安全方面的問題也都比較重視,結合這些情況我們把主題定位為《安全與自救》。
在安排具體課程內容時,我們主要是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季節來進行安排的。比如春季是傳染病和火災多發季節,我們就在3月—4月安排傳染病與火災預防和自救方面的內容;5月—7月安排食物中毒、溺水、洪澇災害的預防和自救等方面的內容;9月—10月安排消化道疾病、運動受傷的預防和自救等方面的內容;11月— 12月安排交通安全、煤氣中毒的預防和自救等方面的內容。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根據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例如,在火災預防和自救這部分內容中,我們安排兩次課來進行。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08-0180-02
2001年6月8日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基礎教育新課程實行三級課程管理體制,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改革的方向正從原來單一的國家模式走向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模式”。國家將學校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并列,從而使校本課程的開發獲得了政策上的支持。預示著校本課程在今后將成為廣大中小學的課程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國課程的一種重要補充,成為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一個大亮點。
一、校本課程的界定
校本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實施的全部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以及學校自行開發的課程。而狹義的校本課程專指校本課程,即學校在實施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依據黨的教育方針、國家或地方的課程計劃、學校教育哲學、學生需要評估以及學校的課程資源。它強調以學校為本位,并與外部力量的合作,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課程資源。”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開發校本課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教師和學校發展的個性化需求并促進其發展。從課程理論發展的角度來講,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級管理的課程政策,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政策和管理體制的重大變革,是現代課程理論與我國現實國情相結合的合乎邏輯的發展方向和必然選擇。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因此教育應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就是依據學生個人的發展狀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滿足學生需求的課程,來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校本課程在開發的過程中照顧到了學生的特長和興趣,讓學生通過感知、感悟和體驗本土的文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使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2.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成為課程與教學的領導者、組織者、實施者、評價者,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論、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在掌握國家課程政策和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發展特點和現實需要基礎上參與課程改革。這必將有利于教師專業精神、專業技術的提高,有利于教師個性特長的發揮,有利于造就一支專業素質和理論水平高的教師隊伍,這對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有利于豐富學校課程的內容和形式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依據學校的特點,本校學生的個性特征而開發的,課程內容豐富多樣,形式繁多。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和特長來學習這些課程。校本課程是伴隨著學生的自我成長不斷發展與豐富的,課程即教育情景與師生互動的過程和結果,具有生成性和動態性。
4.有利于促進課程決策的民主化
校本課程的開發打破了以往學者專家對課程開發的壟斷,所有與課程有利害關系的人士均可有參與課程開發的,使得課程決策民主化。這樣,學校成為課程設計的權力主體,使得學校在課程的選擇和編制上有了一定的自。同時,也為解決課程的統一要求與多樣性之間的矛盾關系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為了廣大中小學校各種教育理念和課程理念提供了一片“試驗田”。校本課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課程的開發,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成為課程開發的參與者,實現課程決策民主化。
5.有利于促進學校特色的形成
學校特色體現在學校的文化建設、教師教學和課程設置等方面,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校本課程開發充分體現出了學校的獨特性,擴大了學校在課程上的主動權,學校可以因地制宜地進行課程開發和創新,創立自己的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促進自身發展。
總之,校本課程“以開發符合學生、學校或地方等特殊需要的課程方案為目標”,滿足學生學習需求,體現學校特色。校本課程的實施促進學校自身和學生個性的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的發展和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對學校來說,應通過開展參與式的校本培訓,不斷強化教師的課程意識,進而理解和把握課程的本質,掌握課程開發的本領。對教師來說,要進行自主學習,多閱讀一些關于課程理論和校本課程開發理論方面的書籍與報刊,以獲得理論的指導和實踐的啟迪。
三、校本課程的分類
依據地方、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學校可開發六大類課程。
一是學習拓展性課程。以語文、數學、外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為基礎,開展與這些基礎學科相關的學科知識競賽,查漏補缺,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二是科技探索性課程。內容可選擇制作飛機模型、無線遙控玩具、網站制作、軟件開發、天文觀測、地理探險、生物工程等等。學生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培養自身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是藝術欣賞性課程。內容有電影、電視的藝術欣賞,中西方美術作品欣賞,舞蹈、音樂、書法、文學欣賞等。目的是為陶冶學生的情操,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四是生活類課程。內容有社區服務、植物栽培、家務勞動、學習安全生活常識等。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樂觀的生活態度,愿意為創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五是體育類課程。可選擇游泳、武術、體操、田徑、球類、棋類等,也可以根據本地的特色開發一些體育課程,使學生具有強壯的體魄。
六是報告、實踐性課程。內容有學科教學、心理咨詢、價值取向、職業輔導等為主題的講座、校外人士輔導及各種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
校本課程的內容選擇應圍繞學生與自然、學生與社會、學生與文化、學生與自我這四個方面,以研究性學習作為校本課程建設的重點,滿足不同學生的生長需求。
四、校本課程開發的成功經驗
1.“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
杜郎口教學即教室三面墻全部設為黑板,以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前后的黑板,均被分為八塊,側面及走廊墻面的黑板均被分為十二塊,每位同學都有屬于自己的固定的一塊小黑板,余者或以小黑板為補充,或以水泥地面為黑板,作為自己的展示空間。學生在上面默寫、作題,增強了透明度,強化了競爭意識,滿足了他們的自尊心,同時便于老師縱觀全局,集體講解,在第一時間反饋訂正。杜郎口中學是讓學生在黑板默寫,學生互相交換、當場批改。學生把默寫內容展示給大家,并且由學生互改,既讓學生多了幾分學習動力,又讓學生在批改他人的作業中又得到一次提高,它更符合人的心理規律――因為每個人都有被人尊重需要,特別是被同伴尊重的需要;每個人都是老師可利用的教育助手,所以這塊被學生占領的小黑板,就是每個學生自己的人生大舞臺。
杜郎口中學的教學基本模式包含“關注個體差異;鼓勵主動參與;促進和諧發展”三項課堂教學要求;“預習、展示、反饋”三個模塊;“備課預習;認定目標;交流合作;展示提升;穿插鞏固;達標”六個環節。每節課要求教師講解不多于10(分鐘),學生自主學習超過35(分鐘),簡稱為“三三六”或“10+35”模式。
2.楊思教學模式
楊思課堂“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的六個基本環節
(1)提示課堂教學目標。讓學生總體知道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
(2)指導學生自學,讓學生自學什么、怎么學、用多長時間、應該達到什么要求、如何檢測。
(3)學生自學(教師巡視)。學生自學,教師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端正學生自學意識。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動腦,認真自學,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
(4)檢查學生自學效果。讓中差生后進生回答問題或板演。暴露學生自學后存在的疑難問題。
(5)引導學生更正、指導學生運用。學生觀察板演,找錯誤或比較與自己做的方法、結果是否與板演相同;學生自由更正,讓他們各抒己見;引導學生討論,說出錯因及更正的道理;指導學生歸納,上升為理論,指導以后的運用。目的: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就讓他們自己解決,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師引導、點撥的問題;通過討論,教師點撥,使學生進一步加強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逐步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6)當堂訓練、批改。布置作業;督促學生獨立完成;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學生作業。目的:通過完成課堂作業,檢測每位學生是否都當堂達到學習目標。
3.蔚縣剪紙藝術
蔚縣剪紙知識體系方面:蔚縣剪紙概述;歷史沿革:剪紙起源,初創階段,成熟階段,創新階段,鼎盛階段;制作工藝:剪紙的分類,制作流程,藝術特色;通過這三個板塊,學生能夠理解或掌握蔚縣剪紙的歷史沿革和剪紙工藝等知識。教材結構方面:教材共有十四課,每課有確定的教學目標,圖文并茂的正文,相關知識的拓展,課后作業練習,這些就是蔚縣剪紙教材的結構特點。課程內容包括:戲劇人物臉譜,文物古跡,皮影,神話傳說,民俗風情等等。學生的剪紙也富有創造性,造型生動活潑。教學過程:請教當地藝人,力求客觀全面真實準確。
蔚縣剪紙藝術讓學生了解當地的特色文化,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培養了學生健全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陳玉琨,沈玉順,等.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那是在三年級的時候,我參加了校本課程,我選的是合唱,因為,我覺得合唱是一項很好的選擇,第一:學習它可以讓我的歌聲變得更優美、更好聽。第二:因為不是自己在唱,而是一個集體一起唱,可以增加自己的集體榮譽感。第三:如果參賽了,可以鍛煉我的意志。爸爸也對我的選擇很滿意,他說學習合唱可以為未來打基礎,萬一要表演的話還能有個拿手的特長。
于是,我們就結伴進入了合唱教室,唱歌之路就此開始了。
每個周五的下午,我們都會去合唱教室唱歌,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和爽朗的笑聲,我們每天都很開心。
在合唱班里,我也認識了許多好朋友,和老師漸漸的也熟悉了起來,我們的老師姓魏,她有一頭烏黑發亮的長頭發,苗條的身材,和一口美妙的歌聲。她帶領我們合唱團唱歌,有時候我們調皮,他也會嚴厲的批評我們,有時候也會調皮的和我們開玩笑。現在,我雖然已經離開合唱團有一段時間了,但是,我依然記得魏老師的模樣。
在合唱團的這段日子里,我的心情此起彼伏,有時候開心,有時候難過,有時候后悔,開心是因為我們的歌聲得到了老師的大力表揚和贊美,難過是因為我們的調皮而惹老師生氣,后悔是因為在合唱團沒有多少比賽,后悔報了這個班。
每天,我們堅持不懈的練歌,嗓子有時候累得說不出話,只是為了參加一個比賽,有的時候,我真想放棄,但是,為了比賽,為了成功,我們只能這樣練著,一日復一日,我們的努力和付出沒有白費。
當我們參加了唱紅歌比賽,并且獲得了一等獎的時候,我高興的一蹦三尺高,往日的不開心和辛苦,全都消散了。
在合唱團的這些日子里,我成長了許多,也學習了很多,知道做事要堅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廢。
合唱團,謝謝你,給了我歌聲的基礎,給了我生命的啟迪。
校本課程我最棒
金海岸小學六年級六班 于小珊
校本課程使我們學校獨有的一個課程。每到星期五的下午,各班的學生都會匯集到不同的班里去。我們打球的打球,畫畫的畫畫,練書法的練書法,學編織的學編織。每個禮拜五的下午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光。
今天,我興沖沖的來到了我的校本課程班—國畫班。我一直非常喜歡國畫,因為畫國畫不僅可以一步步的提高我的國畫技術,還可以加強我的修養。
老師要講的內容可真多呀!他的話就像自來水龍頭里的水一樣“嘩嘩”地向外流。終于,老師說:“下面,大家開始畫吧!”沒等老師說完,我便胸有成竹的畫了起來。
我照著老師說的方法畫,大筆一揮,畫上便出現了兩朵怒放的牡丹。我又濃墨重彩,畫出了兩個枝。我舉起手,小聲叫著:“老師,老師!”老師應聲過來了,他看了看,說:“整體不錯,就是花兒太拘謹了。”我明白了,又拿了一張宣紙,開畫了。這次,我沒有那么急躁的草草了事,而是一筆一畫的仔細勾畫。我心里默念著老師說的要點:畫牡丹要用中鋒,顏色不要太重,不要太艷;老枝需要濃墨、要粗,給人一種凸凹不平的感覺,而新發的枝要又細又直,顏色還要淡一些……很快,我就畫出了一支開的正艷的牡丹。
畫完之后,我又叫老師過來,老師詫異的說:“這是你畫的嗎?是我給你的示范吧?你太棒了!下課休息吧!”我高興的就像剛出籠的小鳥一樣,飛奔出了教室。
放學的時候,我的心里還甜滋滋的呢!
校本課程伴我成長
金海岸小學六年級六班 滕媚如
我有一個美麗的學校,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擁有著非常豐富的實踐活動,在這里我們盡情歡樂盡情學習。
學校里開設的校本課程可真不少呢,寫字、畫畫、體育、樂器……樣樣具備。我們在快樂的學習時也在不停的體驗中。
在我的年級里,主要為實踐活動,如做壽司、做水果沙拉、開設跳騷市場,讓同學們足足吃了個“大飽飯”在我的印象里最深的是那次做壽司,有兩位老師教過我們做壽司。有一次我們的林老師教我們做壽司,可是有的同學并不會做,怎么辦?老師急的滿頭大汗。會做的同學在一旁“津津樂道”的做著,可不會做的呢,帶著材料,只能干看著別人享受著快樂,心里走過一絲寒意,可林老師呢?林老師是個大學生,什么稀奇的事沒有見過。她把那些同學安撫下來,自己找了一副手套,坐下來慢慢的教那些并不會做壽司的孩子,聲音溫柔而甜美,好像一位媽媽在認真的教誨自己的孩子。我頓時眼前出現一層薄薄的霧,因為這次實踐活動讓我看到了一位老師如何融入我們的心里,和我們成為朋友,如何和我們一起去感受著一份豐收的喜悅。
在一次次的校本課程中,同學們品嘗到了酸甜苦辣,體會了作家、畫家、廚師和音樂家……的種種快樂和煩惱,體會了名人的辛苦和樂趣,我們在一天天長大,有趣的生活也在隨時的陪伴我們。
校本課程伴我成長
金海岸小學六年級六班 卜淞杰
日照市金海岸小學舉辦了校本課程活動,它能使我們學到許多知識,讓我們在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里一邊玩一邊學,體驗校本課程帶給我們的歡樂。我參加校本課程是手工剪紙,老師教了我們剪牛、企鵝、金魚和蝴蝶等,內容精彩富有風趣,在老師的精心開導和鼓勵下,我們做的栩栩如生。完成后,老師會讓我們把做好的放在多媒體前,給大家觀賞,算得上是分享吧。
校本課程不僅能帶給我們歡樂,還能讓我們學習新知識,以前不會的現在都會了。也不用報那些令人厭煩的復習班 ,業余班什么的。讓孩子們擺脫家長的約束,校本課程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想學什么就學什么,不想學的便可以拋在一邊,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發揮。校本課程有多類,琴棋書畫運動等總有一樣是自己熱愛的,無壓力的做自己喜歡的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具有很強的主動性。這也比較合乎我的性格,“做事喜歡低調嘛!”
哈哈!我喜歡校本課程的最主要原因可能就是無壓力完全來自內心深處的喜歡,所做的那份愉悅吧!就像我平常喜歡寫作,喜歡把我的快樂、幻想、對大自然優美風景的感嘆,我小小的煩惱······用文字去表達,或感嘆或釋放,總會表達的淋漓盡致,但真正讓我為比賽的征文而寫,我的大腦一片空白,靈感頓失。這是我喜歡校本課程的主要原因吧!
感謝金海岸小學,感謝老師們,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里,總算還給我了一個沒壓力做自己喜歡的事的一項課程,讓我能感覺來自內心真實的愉悅!
校本課程伴我成長
金海岸小學六年級六班 張心盈
學校開展了許多校本課程,同學們對校本課程充滿的好奇,但也不知道具體教些什么,便報了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我和班里的幾名女生都報了農民畫。反正我喜歡畫畫,課堂也比較安靜,所以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農民畫。
初來乍到,老師做了自我介紹,我們對她都不陌生,她是教我們美術的莊妮老師。她先為我們講解了農民畫的體現——農民畫大多來源于剪紙、年畫、刺繡,所以在造型上吸取它們的特點,因此造型夸張、變形、具有裝飾性,體現出民間特色。在裝飾上有的用黑色的線勾、有的用白色,還有的用金、銀色勾線,使色彩豐富的畫面產生和諧之美。接著她給我們看了幾幅她自己創作的農民畫,讓我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農民畫到底畫些什么——農村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村過節的景象、各種家禽……一節課下來還真是學到了不少知識。
第二節課,就到了發揮實力的時候了——開始畫畫。雖然上課聽的很認真,可以到自己時間的時候,還是不知道該怎樣下手。老師看我們都不知道該怎么畫,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只兔子說:“大家在這兔子里面畫上喜慶的圖案就可以了。”得到了老師的指導大家很快就開始了創作。雖然一開始畫的都不太好,可經過老師的指導,還是比一開始畫得好多了。漸漸地也有了農村喜慶豐收的畫面感了。不知不覺中也發現自己喜歡上話農民畫了——喜歡它的線條、喜歡它的色彩、喜歡它的夸張。
校本課程給了我快樂,它伴我成長!
“校本之旅”
金海岸小學六年級六班 范小訥
四年級的校本課程,是我難忘的旅程。
我自小就學習樂器,曾學習過二胡,電子琴等,可到最后都沒有堅持下來。唯獨古箏,不管是有趣的,還是枯燥的,我都一直在堅持,從沒想過放棄。
要說我對古箏的興趣,也是從校本課程油然而起的。
剛開始,我也曾顧慮過,因為我聽大姐姐說:學古箏很困難,容易把手指磨出泡來。我聽了以后,興致一下子減了一半。媽媽看見了激勵我說:“與其相信別人的話,不如自己去嘗試一下。”就這樣,我便開始了古箏的旅程。
在這次不一樣的旅途中,我嘗到了艱辛的酸,也嘗到了喜悅的甜。總之,在那段日子里,生活就像打碎了的五味瓶一般……
在學習中,我不僅學會了許多知識,還交了許多朋友。我知道了古箏是古老的漢民族弦樂,屬彈撥樂器。結構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后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
在我的理解里,彈古箏就好比上樓梯,每上一個臺階,難度就會增加。
就這樣,我在一滴滴勤勞的汗水中,在一次次刻苦的練習中,在一個個困難面前,終于站在了今天這個階梯上——第五級。
當我轉身看我一路走來的腳印,我心里感到無比的自豪。但當我抬頭看看上面的“階梯’,我就會暗暗為自己打氣,遇到困難時,我總是想:加油吧!終有一天“你”會站在最高的臺階上,加油!
校本課程
金海岸小學六年級六班 劉詩語
校本課程是我們學校的一門特別課,在每周五的下午,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來上,是不是聽著感覺很
我們的校本課程豐富多彩,有羽毛球、手工、電腦美術、籃球、乒乓球、圍棋等等。
我選的校本課程是乒乓球,在體育館上課。
之所以要選這個課程嘛,是因為我有一點胖啦,需要運動鍛煉,再就是,我挺喜歡那個小小的球飛來飛去,尤其是有時候看那些高手們打球,太牛了,一個小球被2個球拍來來回回彈來彈去,卻始終很聽話地在空中飛舞,
每個周五下午,我都會特別期待地帶著我的球拍和球球去體育館。
老師先是讓我們熱身,然后教育我們打球時拿拍的動作要領和滑步,練好動作后我們就開始打了!
開始我一點都不會發球,左手拿球,右手拿拍,一打球沒了,球拍卻都沒碰到球,好糗!慢慢地,學會發球了,正手打,感覺球越來越有彈性似的,越來越聽話,反手打,開始有點別扭,感覺那動作像弄刀削面一樣有趣。有時老師會讓幾個同學一起練習雙打,雙打時有時兩人一起跑過去接球,碰到一起,結果誰都接不到球;有時兩人都等對方接,結果都沒接到球,這可要鍛煉大家的配合協作能力。
漸漸熟了之后,我越來越喜歡乒乓球了,雖然有時打起來的時候記不住那些動作,但就是瘋狂地打,打一局很長時間。
有時在家里我也會對著墻壁打,或是練習一下掂球什么的,都挺有意思。
以后每個周五的校本課程就成了我的享受,每次打完球都是大汗淋漓的,渾身輕松。大家也都去練習乒乓球吧!
有趣的校本課程
金海岸小學六年級六班 葛富元
每個星期五下午的兩節課,都是我盼望已久的課程 ------ 校本課程二胡課。吃完午飯,我就早早背上二胡到學校,我總是第一名到音樂室的。
我按照老師的要求,先擦拭好松香,再對對弦的音準,在老師沒來之前,我們就吱吱呀呀亂拉一通,比比看誰拉出來的聲音特別。然后我們有人會說:聲音像跳舞、像馬兒跑、像放屁屁,呵呵或者什么都不像,我們幾個學二胡的同學就大笑大鬧,很好玩。
等到校本老師來了,我們就不鬧了,都認真地接受老師的指導。我們耐心地練胡基本功:拖弓子,揉弦子,誰都不敢偷懶,因為老師一直看著我們。然后是練習曲子或者學習新曲子,我最喜歡的是《賽馬》,很快樂很緊張的感覺;可是我弄不太懂《敖包相會》、《豫北敘事曲》、《拉駱駝》等里面的內容。我按照老師教的去拉,聲音很好聽,老師說曲子里面的感覺等我長大了就知道了。我們最喜歡合奏,夸張地說是聲震教室、響徹整個校園,聲音很大,每個人都很賣力,一起拉曲子特別好玩。當然,也會有人濫竽充數,拉跑調調了。
天長日久,我們與老師都熟悉了。練累了的時候,老師會讓我們休息,會給表現優秀的同學一點獎勵 -------一塊巧克力夾心糖或者別的好東西,鼓勵我們好好學習,勤奮練習。我最盼望老師會給我一個大大的A。
我喜歡民樂,喜歡拉二胡。愛音樂的小孩不變壞。歡迎來看看我們的校本課!
校本課程伴我成長
金海岸小學六年級六班 凌雨叢
今年,我已經是六年級的大學生了,學校的課程安排上取消了我們的校本課程選修,這令我至今對它還是流連忘返,每到周五下午總是想起當時選修課程的情景。
四年級老師讓我們選修課程的時候,我看同學們有的選電腦操作,有的選舞蹈,還有的選合唱、手工……我經過考慮,最終選擇了農民畫。因為我特別喜歡畫畫,從上幼兒園我就開始學習兒童畫,我經常在學習完閑著的時候畫畫玩,比如我喜歡畫卡通女孩、畫各種小動物、還有設計手抄報版面等等。可農民畫我卻從來沒有接觸過,所以我特別想學習一下。
大家可能以為農民畫就是農民畫的畫,錯!農民畫不光是農民畫的畫,它還表現著明顯的地域特色,更多的使用鮮艷的色彩,夸張、飽滿的描述,來勾畫美麗的田園風光和栩栩如生的農家生活,體現了農民的淳樸和生活的真實感。
怎么樣,你喜歡它嗎?下面就讓我把第一次畫農民畫的樂趣告訴大家吧!
在第一次農民畫課上,老師教我們畫“魚”。這個“魚”一定要畫的大,因為要給它裝飾。我把魚畫的大大的圓鼓鼓的,按照老師的指導想象著在魚的身子上添加了一些花紋和圖形,還畫了一些魚兒生活的海底世界,然后給它涂上了色彩鮮艷的顏色。那節課,我得到了老師的表揚,我心里美滋滋的呢。
隨著后來對農民畫更多的學習,我漸漸的學到了農民畫更多的知識,對它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就越來越喜歡農民畫了。
校本課程伴我成長
金海岸小學六年級六班 肖宸宇
我選擇的校本課程是葫蘆絲。可別小看了這個小小的樂器,由它吹出來的曲子,每一個音符的背后都有著不為人知的努力和辛酸。
在我上二年級的時候,聽過一曲葫蘆絲吹奏的《月光下的鳳尾竹》。那優美的旋律,清純的音質立時吸引住了我,迷茫在藝術世界里的我毫不猶豫地將音樂方標指向了葫蘆絲。也許是上天有意安排的吧,沒過幾天老師就讓我們自選校本課程,于是葫蘆絲在我的視野里又一次脫穎而出,成為了我無比熱愛的課外專長。
剛學的日子里,我那個勤奮勁兒真是無人能比,課堂上我練得最多,老師的什么要求呀,什么技巧呀,我都統統記了下來;回到家里,一有時間就練習葫蘆絲,樓上樓下的鄰居們天天都沉浸在清亮的葫蘆絲聲里。
可是,并非勤奮就一定能成功。有一天,老師讓我們練了一首曲子,難度對我們來說非常高,名叫《軍港之夜》,是一首較為舒緩優美的樂曲。課堂上,我第一次知道了挫折的厲害,第一次產生了厭學的念頭。為此,我對葫蘆絲熱情慢慢退減,有一次甚至躲在教室里沒去上校本課程。老師知道了以后,放了一曲名家演奏的《軍港之夜》,優美悅耳的聲音進入了我的腦海,我想起了我學葫蘆絲的理由。是啊,一名真正成功的藝術家,怎能被這一點點的困難嚇倒呢?我重拾了信心,又一次拿起了我無比熱愛的葫蘆絲。
我們學校還有許多校本課程,如足球、陶藝、剪紙、素描、書法、圍棋等,可我從不羨慕別人報的校本課程。路是自己選的,抱怨、羨慕又有什么用呢?以后,不論多么艱苦的排練,多么難的曲子,都不足以嚇退我,葫蘆絲這個愛好,會一直伴隨著我成長。
我的校本選修——足球
金海岸小學六年級六班 呂青明
我非常喜歡運動,尤其喜歡踢足球。每天幾乎都要流一身汗,一天不碰足球腳都癢癢。于是校本選修我選擇了足球。我們這里大多數都是五、六年級的同學。都是去年代表學校參加過比賽的,所以無論是配合還是默契程度,都非常流暢,非常棒。我們現在正積極訓練,準備明年奪取冠軍!
每次訓練的時候,大家都非常輕松,也通常會鬧出笑話來。比如:守門員厲明浩,沒保住球,表演了“公雞下蛋”。還有耿樂開的門球,簡直就是給對方前鋒助攻……
踢足球的時候,我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享受,享受著快樂的感覺。記得去年比賽的時候,我們對戰連云港小學,一開始的比賽我們踢得都很艱難,讓人壓著打。不久我們就失球了,我們越踢越沒信心。但是就在下半場開場的5分鐘,我們又有了希望。對方壓著我們打,我們就打快速反擊,利用我的速度優勢來沖擊對方的防線。不久我們就收到了成效,又是一次快速反擊,我跟崔洛源相互配合,很快的就打穿了敵人的防線。快到禁區了,我毫不猶豫的起腳射門,球進了!球進了!我們又有希望了,漸漸地比賽的主動權,被我們掌控了,比賽的最后3分鐘,又是快速反擊,這次只不過是我一個人。我面對2個比我高一個頭的大個子,我冷靜的選擇了,人球分落,機會,我一刻也不敢耽誤,搶腳射門,球進了!!!我們們絕殺了連云港的球隊……最終我們獲得了第5名,雖然成績不怎么樣,但是我們畢竟是五年級跟六年的踢。去年是練兵,今年的目標是冠軍!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球,許多國家都把它定為國球,足球在歐洲比較盛行。尤其是西班牙、意大利等,幾乎人人都會踢球,男女老少齊上陣。哪一個城市都有幾座免費公開的球場,足球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了。大家知道嗎?20世紀末的世界杯的一場比賽,最多有十萬多名觀眾來到現場觀看。大家可想而知,足球對世界人民的影響力有多大!
我希望我們的國家有越來越多的人都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來,為中國足球走上世界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校本選修
金海岸小學六年級(6)班 劉爍
校本選修大家俗稱為校本課程,這是一個人性化的課程,不需要交學費就可以學到許多東西。這里面有許多班組:英語班、數棋班、圍棋班、象棋班、體育項目、音樂歌唱班等。
我在這里學的是圍棋,開始是跌跌撞撞的,因為我帶著同學走錯了班組,本來是有低年級組和高年級組的班,我當時是低年級組卻走進了高年級組,大家都怪我,因為高年級組的老師很嚴厲。后來,我們在這個圍棋班組里學到了好多的圍棋知識,說二個很普通的吧:“大飛”“小飛”。
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重點就是要規劃什么樣的課程。
明確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彰顯學校的辦學理念。通過構建校本課程讓學校靈動起來,鮮活起來。讓學生的興趣發展和個性張揚的訴求得以實現,讓老師職業成就感和自我價值得以提升。
二、圍繞一個核心
我們把學生樂享作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核心。充分尊重在學生的興趣,了解學生的需求及課程取向。我們將學校現有課程的開設情況向學生做了介紹,并設計了如下問題:你想申報哪個課程?你還希望學校開設哪些課程?由學生自主報名,自愿參加。
三、成立一個團隊
學校為發揮課程研發團隊對課程建設的助推作用,成立了三級課程研發一個體系的團隊:學校課程組、教師團隊、學生。
四、打破一個傳統
校本課程統一安排在周五下午,上課的地點打破傳統的固定班級方式,采取走班與留班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五、做實一輪培訓
課程的實施者與開發者是教師,只有教師對課程的認識清楚了,課程建設才不會成為一紙空談。因此,教師的課程培訓一定要及時跟進做到位。
(1)認識課程:學校出臺基本的課程框架后,引領全體教師學習學校的課程體系設置。使教師對學校的課程體系的構建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2)了解課程:為強化教師的課程開發意識,學校組織全體教師觀看山東濰坊北海雙語學校高峰校長和廣文中學趙桂霞校長的課程建設報告,并組織骨干教師專程前往山東參觀學習,實地考察,了解他們的課程設置及實施情況。
(3)實踐課程:學校將《樂享課程》規劃向全校教師進行解讀,讓老師們明白學校整體的課程規劃,每個人應該做什么,又該怎樣做.
六、建立一個機制
學校以獎勵機制創設課程研發氛圍。
①提供課程基金。②發放活動經費。③納入績效考核。④評選星級課程。⑤獎勵課程團隊。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為學生提供了更高遠的成長空間,也為教師搭建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同時助推了學校的內涵發展。
課程內容存在交叉和重復。部分課程的質量還有待提高。一開始,學校課程追求一個“繁榮”的狀態,但繁榮的表象下課程的總體質量有待提高。種種信息提醒我們:重新審視學校的校本課程建設,分析現象,查找原因,完善課程體系、升級課程策略。借助課程團隊的集體智慧,在總結的基礎上,對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進行了發展和提升。
(一)不斷發展的課程目標
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經歷了由“知識本位”到“能力本位”的升華過程;經歷了從單一的“知識性目標”到“三維目標”的過渡過程;經歷了“課程目標”服務于“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統整過程。
(二)不斷變革的課程結構
隨著課程目標的不斷發展,課程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著變革。文化路一小的課程結構最初包括“基礎型課程”、“發展型課程”和“自主型課程”。該課程結構在后來的課程體系完善和實施過程中逐漸顯露出其冗雜、交叉重復、定義界定不清晰等先天不足。于是該課程結構簡化調整為“基礎型課程”和“拓展型課程(公共必修課程、自主選修課程)”兩類,新的課程結構雖然解決了門類清晰化的問題,但依然存在目標界定混亂的問題,經過進一步的發展,現在的課程結構為“基礎型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研究型課程”。
(三)不斷完善的課程實施
基礎課程始終以《標準》為依據,不斷地深入研究標準,并實現了以《標準》為依據的《課程綱要》指導教學。而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實行了集中課時制。除了個別課程外,其他課程全部集中在每周五的下午兩節課進行活動――讓孩子們度過一個不背書包的下午。在不變的形式下,發生著內涵的變化――由“走班”與“留班”相結合發展成了校級課程“混合走班”,中高年級課程“平行走班”,低年級“留班”相結合,經完善后的課程實施在目標達成度和課程廣度上實現了質和量的提高。
(四)不斷合規的課程評價
本著“評價是為了得到更好的課程”的評價理念,從重評價知識技能改為重評價綜合素質;從教師單一評價改為學生、教師、同伴、家長多維評價;從評價學習效果改為評價課程質量。
校本課程的主要做法應為:
(1)學生選課。在進行課程規劃時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必修課人人必修,選修課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報,學校根據選報情況結合實際再做出調整。為避免學生憑感性認識或盲目跟風報課,要求班主任指導學生理性報課,結合自身天賦、興趣特長、需求等自身情況來報,最終基本達到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