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7 01:23:3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外科醫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0世紀末,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醫學教育改革實踐中獲得廣泛認可,作者所在院校的神經外科較早的引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習者的合作來解決真正的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自導學習和獲得結論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然而,隨著大量研究客觀證據的,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傳統教學方法日現弊端,需要轉變醫學教學模式,通過更好的應用科學證據來指導臨床實踐,在這種模式下,如何收集、評價證據并為我所用成為面臨的問題。
1.2神經外科循證醫學教育的應用及問題
1992年David Sackett教授首先提出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模式,其后歐美等國開展的循證醫學教育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有效途徑,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循證醫學以設計嚴謹、方法科學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系統性評價或Meta分析,特別是大規模、多中心、前瞻性、雙盲RCT的客觀證據為基礎,研究結論更具可靠性和可信性,使眾多臨床治療決策發生了根本的觀念性改變。循證醫學教學模式在傳統醫學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通過上述循證醫學手段和方法,對其優缺點有所揚棄,在教學中引入循證醫學的批判性思維和科學的方法論,尤其是注重實證,以臨床證據為行動依據,注重依靠證據評價解決實際臨床問題。但目前神經外科問題為基礎教學模式中的循證醫學教學內容相對缺乏,神經外科學特別是近年來涉及顱腦外傷、腦血管病和腫瘤學的理論與技術日新月異,許多治療方法、方案大量出現,所以出現文獻報道結果不一甚至相反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教學依靠教師個人臨床經驗積累、觀點缺乏共識甚至矛盾等,較易令學生重主觀,重師承,輕客觀,輕實證,難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因此,在神經外科問題為基礎的教學計劃過程中,引入循證醫學教學模式,通過對文獻進行二次加工并綜合分析,最后獲得合理的循證醫學結論,可有效引導學生獲得正確結論,據此指導神經外科臨床實踐,對神經外科臨床教學大有裨益。
2結合問題為基礎教學法的循證醫學培訓體系的內容和評價
2.1培訓體系的建立及具體授課內容
循證醫學相關課程培訓:①循證醫學課程理論授課。介紹文獻檢索、證據獲得及評價方法;②循證醫學專題講座。Meta分析在神經外科疾病診療過程中的應用實例;③神經外科案例分析。重點選取腦腫瘤目前診療進展及治療方案薈萃分析評價。舉辦循證醫學雜志沙龍(Journal club):①選擇相關的新發表的論著作為Journal club交流文獻。文獻質量由主講教員把關,以提高學生的關注程度和討論熱情。②組織學生提前查閱相關背景材料,準備多媒體資料、幻燈片、手術錄像等,提出待解決的臨床問題并匯報文獻。③組織提問和討論,討論內容多集中在文中研究方法、統計方法是否得當,文中對研究數據的解釋是否合理,文中的研究結果是否有臨床應用價值等方面。問題為基礎教學結合循證醫學教學具體授課內容:由1名主講教員和3名見習課、討論課授課教員組成教學團隊,主要由7個學時完成。具體授課內容:①選取神經腫瘤典型病例,引導學生提出有關疾病診斷、治療等需要解決的問題;②組織學生根據所需解決的問題通過EBM網站及其他文獻檢索途徑,查尋最新、最佳證據;③根據循證醫學評價文獻的原則,以小組為單位對研究證據的真實性和實用性進行嚴格評價,并結合病例具體情況,闡述自己的診斷和治療;④指導教師進行點評和小結,最后提出臨床處理方案;⑤密切觀察和隨訪,總結臨床經驗,對已進行的臨床實踐作后效評價;⑥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循證醫學理念指導下教學的評價。問卷內容包括循證醫學教學是否能夠強化基礎理論知識,是否有利于臨床技能的掌握、擴大視野、開拓思維、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是否有利于提高自學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以及是否贊成該教學方式等問題。
2.2教學效果的評價
2.臨床外科的其他的相關護理過程
在手術中,需要合理的控制血量,逐步改善綜合性的血容量控制,防止出現低血壓問題。術后的護理需要合理的觀察血壓變化問題,改善整體的記錄過程,防止出現血壓的降低,快速地輸液控制速度,實現有效化的血壓下降,造成低血壓的20%降低,采用合理的鎮痛藥控制,逐步完成充分的血容量控制。惡心嘔吐問題的臨床醫學護理過程控制,是采用術后的鎮痛藥物控制,減少患者的整體胃腸道反映問題控制,以防止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患者在主觀上會出現一系列的相關心理影響,會出現煩躁、恐懼等問題的心理控制,距離的嘔吐會增加腹部壓力,防止引起上口的初學問題,造成疼痛控制,影響患者的整體食欲。患者一旦出現強烈的嘔吐現象,應該及時告訴匯報醫生,完善整體的協助護理,加強患者的綜合性呼吸狀態控制。尿潴留需要合理的對鎮痛藥進行中樞的神經系統控制,防止出現一系列的反射作用控制,改善患者的綜合性腹肌收縮管理,改善患者的綜合性生理干擾控制,加深綜合性的個體差異管理,防止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因素的影響,防止出現PCA患者的整體尿滯留問題。在術前需要合理的在控制患者的整體大小便,防止出現一些列的膀胱按摩方法控制管理,采用合理的留置導尿控制。拔管錢需要合理的綜合性•功能鍛煉,需要合理的綜合性尿道管理后進行排尿,做好護理過程控制,改善綜合性的負擔問題,實現合理的綜合性術后排尿時間控制管理,改善患者的綜合性尿管滯留時間,實現有效化的綜合體優化控制。的排氣時間控制采用合理的綜合性胃蠕動抑制控制過程,改善PCA鎮痛的整體效果,實現合理的病人術后活動管理,加深綜合性的護理過程情況分析,實現有效化的術后1過度,加強患者的整體創下活動能力,改善患者的整體地位變化,保護胃腸患者的綜合性恢復能力控制,防止出現一些列的腹部控制問題。改善患者的皮膚狀況,防止出現瘙癢問題,逐步采用的組織釋放完善綜合性的護理過程控制,實現合理的皮膚清潔護理。采用抗組胺藥物進行合理的控制,逐步緩解患者的整體皮膚狀況,病情嚴重的問題需要合理的降低或停止PCA。對于PCEA的綜合性護理主要是對于防止托管問題的護理過程控制,采用合理的鎮痛控制,改善患者的綜合性護理過程控制,護理人員需要和醫生進行合理的溝通,保證三通的效果,實現合理的綜合性治療過程控制,實現合理的藥業滲透靜脈炎控制。
選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于我院就診的32例患有急腹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16-71歲,平均年齡(40.3±11.7)歲。全部患者均經過病理檢查及手術證實確診,所有患者均伴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均有手術探查指征,經術前實驗室檢查、彩超、CT等檢查,術前明確診斷26例(81.25%),術前診斷不明而有探查指征6例(18.75%)。在32例患者中,術后證實22例患者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其中18例膽囊頸部結石嵌頓。5例上化道潰瘍穿孔合并彌漫性腹膜炎;2例急性壞疽性闌尾炎合并穿孔;1例腹部刀刺傷;2例胃十二指潰瘍穿孔。
1.2手術方法
均全麻,術前置胃管及尿管,臍周小切口采用開放法穿刺1OmmTrocar(嵌頓疝手術時腔鏡由疝頸部進入腹腔),建立人工氣腹,壓力維持8~13mmHg,腹腔鏡環視腹腔,術中循循序探查膽囊、肝、結腸、胃、小腸、闌尾、十二脂腸、及盆腔有無積液和病變等,探查應全面,避免漏診;在無開腹手術精細觸覺的情況下,易遺漏后位器官或腹膜間位、部分腹內臟器病變。對于體檢、病史高度懷疑的部位存普遍探查的基礎上應重點探查,特別術中診斷與術前診斷不符者,不要只滿足于一種臨床診斷,要考慮是否有多種原發病,必要時應及時中轉開腹進一步探查[1]。中轉開腹只是手術治療手段由首選向次選的轉變,并非手術失敗[2]。探查明確診斷后,根據病灶位置選擇2~4個操作孔,上腹部病變則在劍突下和右側肋緣下建立lOmm和5mm操作孔;下腹部病變可在麥氏點下方和左下腹建立5mm和10mm操作孔,插入操作鉗進行操作。如果術中腹腔內污染較重,則先吸引和沖洗,術畢用大量生理鹽水和加入抗生素的藥液反復沖洗腹腔,以減少術后引流量及毒素吸收所致的不良后果。
2結果
2加深綜合控制護理管理過程
加深醫療護理的綜合治療過程,防止引流管過程的有效控制,改善綜合性肝膽疼痛,造成異位囊腫。逐步的減少引流管的引流速度,保證合理的控制過程,提高患者整體的防護意識管理,加強患者的有效溝通。提高護理的風險意識控制管理,加深安全性教育過程控制,采用合理的培訓過程,完善綜合性的護理人員安全意識控制,抱枕護理人員較高的安全防范過程,實現醫療設備的有效化管理,加強具有安全性的相關因素的控制,從而保證了臨床型合理護理的綜合過程控制,完成肝膽護理控制,加強護理工作人員的責任感,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嚴格流程控制,完善護理人員的控制導管的技術應用。通過對臨床醫學肝膽的外科護理控制,改善肝膽患者在身心上負擔,逐步完成治療過程中的心情治療,完成相關的臨床性治療過程,以便于醫生進行安全化的治療過程控制,保證肝膽治療過程的成功性。對護理過程中的相關內容進行規范控制,保證患者的病情管理,記錄要保證真實性、有效性、客觀性和合理準確性。實現醫療設備的有效化管理,加強具有安全性的相關因素的控制,從而保證了臨床型合理護理的綜合過程控制,完成肝膽護理控制,加強護理工作人員的責任感。肝膽病人的有效護理可以保證合理的醫學外科技術,合理的糾正護理過程控制,實現綜合性的臨床護理,保證合理化的臨床醫學過程。提高自身的綜合技術水平,優質安全化護理過程質量控制,保證最低范圍的醫患糾紛,防止產生誤會問題,讓患者更加滿意與自我價值管理。逐步的轉換護理的觀念,完善綜合性新型的操作控制,改善患者的自尊心,實現綜合性的多治療方法的合理的臨床過程控制管理,保證相關手術過程的合理性,加深綜合性護理過程控制,改善相關設備的應用效果,改善臨床醫療護理者與患者之間的關系的有效控制[3]。
例如:麻醉方面,歷史上曾有華佗使用中藥湯劑麻沸散進行麻醉;外科感染方面,一些局部感染可以使用消腫散、魚石脂軟膏、芙蓉膏、黃金散和玉露散等藥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消退腫脹;燒傷病人的護理方面,Ⅰ°燒傷使用京萬紅軟膏治療,II°燒傷使用濕潤燒傷膏和麻油紗布包扎治療;毒蛇咬傷使用季德勝蛇藥治療;腫瘤治療五大手段其中就有中醫的扶正祛邪、通經活絡、化瘀散結、清熱解毒和以毒攻毒方法。
(2)外科學分論中與中醫學有關的內容包括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口服逍遙散和小金丹等中藥治療
腸梗阻病人可以使用大、小承氣湯,針刺雙側足三里等方法通便;痔瘡治療使用馬應龍痔瘡膏,苦參湯坐浴;膽石癥治療使用消炎利膽片、消石片、消石散等藥物;膽道蛔蟲病使用烏梅湯驅蟲;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使用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治療;尿石癥使用金錢草顆粒利尿驅石;骨科病人護理涉及中醫骨傷學知識;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采用中醫推拿、按摩、理療等方法。
(3)皮膚病和性病病人護理也涉及許多中醫學知識
漢代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就提出治療濕疹采用“浸瘡,黃連粉主之”的治療之法;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可以使用中藥雷公藤;系統性紅斑狼瘡采用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用雷公藤、青高素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藥治療,還可口服火把花根治療;色素性皮膚病(如白癜風)使用中藥丹桃沖劑配合黃芪口服液治療;銀屑病可以使用一些涼血解毒、活血化瘀的止癢方劑(黃連解毒湯和五味消毒飲)治療。
2中西醫結合教學方法的優勢
2.1培養護生人文素養
中醫作為國粹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一脈相承。中醫的諸多理念就是從我國古代哲學中衍生而來的,譬如陰陽五行理論、相生相克學說、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等。故《素問》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也。”指出學習中醫者須通曉天文、地理和醫道等。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滲透中醫學知識,進而溫習中醫歷史,講敘如張仲景、華佗、李時珍等中醫名家的故事,無疑對提高護生人文素養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可彌補醫學院校人文氣息薄弱的缺陷。
2.2促進護生身心健康,為護生人生導航
我校護生絕大多數是女生,在教學中講授一些中醫學知識,可以教會護生預防和治療感冒、腹痛、痛經等常見病,督促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抵抗力。在講授西醫知識的同時穿插一些古代中醫名家的經歷和治病救人的事跡,可以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更有吸引力。
2.3培養護生嚴謹的醫學態度,樹立整體護理理念
中醫講究辨證論治,整體觀念,這與現代外科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謀而合。在外科護理學課堂上講授古代中醫名家嚴謹的工作作風,對于培養護生認真的醫學態度具有積極作用。現代護理注重整體護理,以實施護理程序為方法,恢復健康為目標,為病人提供計劃性、連續性、系統性、全面的涉及身心、社會、文化綜合因素的優質護理。中西醫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符合整體護理要求,對于促進病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中醫在數千年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診治疾病和護養病人的經驗,并且形成了獨特的理論體系。中醫歷來講究醫護不分家,強調“三分治,七分養”,這也符合整體護理觀念。
3外科護理學教學中中醫學知識的滲透方法
3.1邀請中醫護理學教師參與集體備課
教師集體備課是以教研室為單位,組織教師集體研讀教學大綱和教材、分析學情、制訂教學計劃、分解備課任務、審定備課提綱、反饋教學實踐信息等的一系列活動。邀請中醫護理學教師參與外科護理學教研室的集體備課,讓其從中醫角度闡述外科疾病治療方法,而外科護理學教師也提出建議,希望在中醫護理學教學中注入外科疾病中醫治療方法的講解。這樣的備課別出心裁,使教師受益匪淺。
3.2鼓勵學生參加繼續教育學院的中醫職業技能培訓
我校繼續教育學院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已經開展了諸如中醫按摩、中醫針灸和中醫推拿等項目的職業培訓,并且可以授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可的職業技能證書和級別認定證書。應動員和支持護生參加這些培訓,使護生醫學技能多樣化,成為擁有一本護士執業資格證書、多本職業技能證書的人才,而這些技能也可以在外科護理中得到應用,如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等。
3.3改革外科護理學教材,適當增加中醫治療和護理內容
目前,我校高職護理專業使用的外科護理學教材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外科護理學》(2版),該教材實用性強,內容翔實,但缺點是對中醫治療外科疾病的方法介紹較少。可在“骨科病人的護理”章節適當增加中醫骨傷科治療方法,讓護生了解中醫治療骨傷的方法;對腫瘤病人的中醫護理方法只用一句話帶過,沒有詳細講解中醫治療腫瘤的方法和藥物,護生普遍希望能適當增加這部分內容。因此,可在適當的時候編寫校本教材,增加中醫治療外科疾病的內容,從而適應新形勢下復合型護理人才需求。
浙江師范大學大學體育課程健美操初級班2個女生班(分別為36人和35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檢索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等,對相關研究進行梳理與綜合分析。1.2.2非實驗設計由于教學班級的限制,不能采用隨機和匹配等方法去選擇和分配被試,不能主動操縱自變量,不能有效控制無關變量,因此,本研究采用非實驗設計研究的固定組比較設計,采用觀察、問卷調查、作業與記錄分析等方法分析學生的行為態度與成績。本研究在2011-2012年度對浙江師范大學大學體育課程健美操初級班2個女生班,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非實驗設計教學實踐。其中,實驗組學生36人,控制組學生35人,實驗組7人有健美操學習經歷,控制組11人有健美操學習經歷。實驗組采用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將課外體育納入課程學習評價范疇,按課內外一體化模式實施教學,并進行相應的學習評價。考慮教學對象都為初學者,以低年級學生為主,結合本學期的體質測試任務要求,確定具體評價方案。實驗組:專項技能(成套動作)占40%,體質測試(50m、800m)占20%,課外學習占20%,理論占10%,平時表現占10%。將課外體育鍛煉、比賽表演、資源利用等課外體育學習與活動作為課外學習評價內容,并采用自評、互評與系統記錄等輔助評價形式。控制組:專項技能(成套動作)占50%,體質測試(50m、800m)占20%,理論占20%,平時表現占10%。1.2.3問卷調查法為期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后,對實驗組學生36人(一年級26人、二年級10人),控制組學生35人(一年級27人、二年級8人,1人特殊情況未參加問卷調查)進行了主觀態度問卷調查。1.2.4數理統計法對調查結果和學生成績進行數據整理,并利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課內外一體化”模式下學習評價系統構建
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是按教學組織與管理形式進行分類的一種體育教學模式[4]。對學生的課外體育進行引導與管理,并將課外體育納入課程學習評價是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關鍵特征。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實施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協調統一的系統工程,需要有關部門、基層單位及廣大學生的協同配合,才能形成切實有效的管理與評價機制。學校體育長期以來以課堂授課的形式為主,受傳統觀念,特別是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學校體育課甚至可有可無,課外體育鍛煉更是處于一種無序狀態。因此,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外體育,建立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需要從課程學習評價方面進行改革探索。近年來,隨著高校教學與校園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逐步完善,體育設施與場地器材投入的不斷加大,以及體育俱樂部與學生社團的發展,使大學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實施條件日益成熟。課程網絡平臺的建設也為實現課堂內外的連接提供了契機,校園網絡環境為非面對面教學與管理提供了保障,基于網絡環境的學習平臺,不僅實現教學資源的系統化建設,而且能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服務于學生的課余體育學習與鍛煉。將學生選課、學分管理及學習成績評定等教務管理系統功能,與校園一卡通、《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管理系統,以及專門的健身服務平臺(包括課外學習與鍛煉的監控與管理、同伴與教練的預約、健身方案的制定等功能)、體育俱樂部、課程QQ群等功能建設融為一體,發揮教務管理部門、場館中心、體育運動委員會、俱樂部、學生社團等各職能部門的聯動作用,構建具有長效機制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與學習評價系統,將學習評價系統融入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管理中,對學習行為實現引導激勵、診斷鑒別、反饋調節等功能,真正實現“課內外一體化”教學。
2.2課內外一體化模式下學習評價改革實踐效果分析
2.2.1學生對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接受程度調查顯示:無論是實驗組還是控制組,大部分學生對課外體育作為大學體育課程目標的認識是明確的。實驗組一半的同學認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實施效果好或非常好,有1/3的同學對體育課程實施課內外一體化教學管理持滿意及以上態度。可以說課內外一體化教學能被大多數同學接受,實施效果也被多數同學認可,但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效果及教學管理還需進一步提高與完善。2.2.2學生對課內外一體化學習評價的接受程度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改革的重點是課程學習評價的改革,學生對學習評價的接受程度也關系到學習評價的執行效果。從兩個班級對課內外一體化學習評價的態度來看,課內外一體化學習評價滿意度較高,說明課內外一體化學習評價具有積極意義。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與熱情得到不斷改善,總體認為課內外一體化教學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效果。2.2.3學生對課外體育評價內容的選擇從贊成課外體育作為大學體育學習評價內容的比例來看,課外體育作為大學體育課程學習評價內容基本得到認可。學生對課外體育評價內容的按選擇多少依次排序是(見表7):體育鍛煉、比賽表演、知識學習、社團活動、體育欣賞(與社團活動相同)、資源利用、運動訓練。可見,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意義與價值具有較深刻的認識。2.2.4學生對學習評價采用互評方式的態度評價方法的選擇是課程學習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本研究在對健美操成套動作評價和學習態度評價中采用了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結合教師評價計算最后得分。學生對運動技能與學習態度兩方面采用互評,以及互評指標與評價具體方法上的態度,明確表示反對的極少,但表示贊成及以上的人數都未過半(見表8、9、10、11)。可見,互評方式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互評方式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的動力一般,互評方式產生的其它隱性學習功能尚需進一步研究。2.2.5學生成績比較分析學生的課程綜合評價中專項技能考核內容為成套健身健美操動作,實驗組中值為86.5,平均分86.3;控制組中值為85,平均分84.9。另外,體質測試內容為50m、800m,實驗組中值為73.8,平均分75.5;控制組中值為72.5,平均分73.5。從專項技能考核與體質測試的平均分與中值的比較來看,實驗組較好。但由于非實驗設計的局限性,課內外一體化教學對學生成績的直接效果還需進一步實踐探索。
2.3“課內外一體化”模式下學習評價改革思考
2.3.1強化學習評價的激勵與導向功能大學體育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是“終身體育”教育的關鍵環節。能否科學地教育引導學生將體育作為生活的一部分,終身堅持體育鍛煉,是大學體育課程評價改革的重要目標。《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體藝〔2002〕13號)中明確指出“評價中應淡化甄別、選拔功能,強化激勵、發展功能”。要提高課外體育學習與體育參與的效果,學生需要獲得教師及外界的引導、激勵和幫助,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有效地管理與監控,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學習習慣,循序漸進地培養自主學習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課內外一體化的課程教學與管理中,同樣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不僅倡導“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選擇項目、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三自主教學形式,而且注重引導激勵學生自主開展課外學習、自覺參與課余鍛煉。大學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不僅是簡單增加學生課余鍛煉的任務,而是強調建立課堂與課外學習的緊密聯系,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學習模式,最終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實現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2.3.2拓展學習評價的時間與空間學習評價應是對學生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包括體能與運動技能、認知、學習態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開展,不僅要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將課程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拓展到課外,還要把課外學習納入學習評價中。體育俱樂部活動、課余體育競賽、體育表演、體育相關技能與資格認證、體育社團活動等都可作為學習評價的內容,將豐富多樣的課余體育內容納入學習評價中,確定適宜、可行的課外學習評價內容與比重,使學習評價范疇延伸到課外。將體育運動委員會、俱樂部、學生社團、體育單項協會等各類校內、外組織也納入課程資源建設與管理中,加強各部門的聯系與配合,使其在學習評價中也發揮作用,促進學習評價主體與內容的多元化。2.3.3以信息化帶動評價過程的智能化建設當前,實現課內外一體化學習評價的關鍵是如何客觀、準確、便捷、有效地對課外體育學習進行評價,包括學生在課外的健身參與、體育文化活動等內容。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對課外活動進行信息化管理與服務成為可能。具備選課、學分管理及學習成績評定等功能的教務管理系統,以及網絡教學與服務平臺是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基本環境,特別是校園一卡通的應用,《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管理系統,以及專門健身服務平臺的建設,不僅服務于學生的體育學習與鍛煉,而且使體育學習與課外體育參與也能得到很好的管理與幫助,使有限的課程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實現教學資源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利用校園網絡與信息技術平臺,還能服務于課程管理和課程學習評價,通過網絡信息平臺的驅動使管理工作日趨智能化,使記錄與統計工作便捷、準確,形成多部門的聯合協調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以信息化管理促進學習評價過程的智能化,為課內外一體化模式下學習評價改革發展提供了動力。2.3.4權衡評價內容的全面性與針對性課內外一體化教學中,考慮學習評價內容全面性的同時,還要兼顧評價內容與指標的側重點和針對性。既要將體能、技能、認知、態度、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全面納入學習評價體系,又要考慮課內與課外,不同年級、不同教學階段,學習評價的側重點也應有所不同。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任務、內容不同,學習評價的側重點也不一樣。課堂學習評價關注教授內容取得的直接成效與學習反饋,課外學習評價關注自主行為與態度。課內、外學習任務與內容繁多,體育活動參與的形式也靈活多樣,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既要使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緊密聯系、融合統一,又要使課堂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中的任務內容與培養目標各有側重。在制定學習評價方案時,針對不同年級或不同能力層次學生,學習評價內容也應有所差異。低年級以掌握好基礎理論、基本技術和技能為主;高年級以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個性為主,提供更多的主動空間,自由選擇項目和課堂,逐漸過渡到自我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同教學階段教學任務與學習目標不同,學習評價的內容也應有所側重。初始階段一般以體能素質、技能基礎和學習態度為主;基本階段以掌握技能的優缺點和學習態度為主,進行全面評價;結束部分以技能掌握與素質提高情況為主,兼顧其它。2.3.5考量學習評價形式與方法的適宜性學習評價需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進行客觀的衡量和科學判定需要通過各種測量和相關資料的收集,當然,影響成績的因素有一定的復雜性,有些是無法通過測量獲得的。科學的學習評價不僅包括對學習過程與結果的定量描述(測量),還應當包括定性的描述(非測量)。難以做到精確評價時,模糊評價也是適宜的評價方法。根據評價內容與指標的特點,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絕對性評價與差異化評價相結合,從而提高評價方法的有效性,使其有利于實際操作,有利于促進學習,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同時,也可將自評、互評等形式引入學生學習評價中,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為輔。通過自評與互評,實現角色的轉換,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審視自己的學習情況。另外,還需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與不同發展需求,既要有相對統一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又要關注學生的進步程度,不僅給弱勢學生提供動力與關懷,還要為體育尖子生發展特長創造條件,保證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益。
2偱證醫學的實施意義
實施偱證醫學,大力促進了推廣和應用有效的干預措施,對于臨床上無效措施的淘汰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阻止了無效措施的繼續產生,很好地分配利用了衛生資源。在世界上,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系統服務質量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發展偱證醫學。醫學工作者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經驗醫學的局限性已經在目前不斷發展的現代醫學和不斷提升的患者的自身健康意識面前暴露無遺。對于患者來講,要確定好1種治療方法或者是確定1種治療決策,所要依據的就是客觀確定的數據,再經過科學系統的分析評價所的出來的結論,而不是那種憑著醫生的個人經驗或者是感覺來確定的。偱證醫學的有效運用,是促使醫療行為向著科學道路發展的有力途徑。
3偱證醫學的基本方法
概括來講,開展偱證醫學總共包括3個方面,同時還要依賴于現代臨床中流行病學的基本方法和理論。第一個方面是證據的制作:也就是臨床隨機對照研究;第二個方面是證據的歸納檢驗:也就是歸納分析臨床研究數據;第三個方面是證據的傳播:也就是將證據呈現出來,以供醫療決策者參考。
3.1臨床隨機性對照研究
有效獲得可靠證據的最佳途徑即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其實施意義重大,是循證醫學在現代意義上開端的象征。“隨機”和“對照”兩個因素是臨床研究中的兩個重要方面,“盲法”的運用更加增加了結果的客觀性。因此,醫學界目前較為推崇的對照研究方式即大規模多個中心臨床隨機性雙盲研究。其中,臨床科研當中的一項基本原則和重要方法即隨機化。
3.2系統評價
臨床隨機進行的對照研究結果,由于受到樣本大小、研究對象和抽樣誤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制約,出現不完全正確的現象也在情理之中,所以說,要想得到相對正確的結果,還要綜合分析多個隨機對照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判斷。要想得到綜合可靠地結論,就需將所有主題當中的相關RCT結果進行全面的收集,再經科學有效地定量合成,才能夠達到要求。
3.3臨床指南
又叫做指導原則,是指根據專家所討論的結果所制定出來的相應的疾病的處理和用藥準則。專家收集各種證據并結合偱證醫學原著,劃分證據的來源和等級,通過一整套的評價之后,匯總相關結論,進而形成一種指導原則,用于針對某一特定的疾病,用于這一疾病的階段性的臨床診治的指導原則。在這一過程中,專家來源的主要渠道共有4個不同方面的因素,分別是研究原著、系統綜述、報告、專家意見。另外,伴隨著不斷出現的新研究,研究證據也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得以更新。臨床指南的質量與否,是要經過嚴謹的論證的,而就算是一個高質量的臨床指南,很有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需要更改了,要么是內容的增加,要么就是更改內容。所以說,臨床醫生所面臨的考驗很嚴峻,需要及時地診斷并且選擇新的證據,作為臨床診斷的判斷。
4偱證醫學應用于皮膚外科學
偱證醫學在皮膚外科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僅校正了過去傳統的皮膚科學理念,而且改變了醫療工作者的治療理念,提供了患者更好的有效治療。通過研究偱證醫學的治療方法和原理,醫療工作者將將這些科學的觀點運用到了臨床診療過程當中,將偱證醫學具體實踐在治療過程的具體活動當中,例如查房中、門診、病例探討中、疾病會診過程中以及學術研究過程中,在這些過程中將患者的實際情況和所提要求進行匯總,及時地發現臨床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這些問題包括臨床表現、發病原因、預后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檢查數據等等。
以銀屑病為例子,將循證醫學應用于臨床實踐中需經歷4個步驟:①發現問題。銀屑病能否被治愈?②搜集證據。檢索相關文獻,同時將這些文獻進行科學甄選,經過對結果的分析研究,顯示出來通過全身系統療法和光化學療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但是在相關文獻當中,并未發現有徹底將銀屑病根治的記錄。當前,銀屑病的治療只有將不同的治療手法聯合運用,能夠使銀屑病在短期內達到較為理想的改善,并達到長期控制的目的。③證據評價。對于檢索出來的相關文獻,要根據治療質量來加以評價,同時采納那些具有較高真實性和可靠性的文章。④應用證據。告知患者與其情況類似的對象,如果患者選擇放棄根治,那么轉為采用系統治療的方法。
偱證醫學已經在皮膚外科領域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不能滿足于現狀,因為在皮膚外科領域,等待著循證醫學來研究和填補的空白區域還有很多。
例如,醫生在皮膚外科較為常見的皮膚腫瘤——惡性黑素瘤,許多皮膚外科醫生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探討研究有效地提高其治愈率需要擴大多少距離來切除皮損。后經偱證醫學證明,能夠有效的提高黑素瘤治愈率的關鍵因素是腫瘤的期別(TNM),而非是擴大切除距離。因為切除距離是否擴大與黑素瘤的預后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并不大。例如是否已經轉移到其他臟器,是否已經累及周圍淋巴結,這些都與惡性黑素瘤患者的預后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在皮膚外科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作用的Mohs顯微外科手術,能夠正確的判斷惡性黑素瘤是否已經被切干凈或者是避免無謂地擴大手術的切口。經研究顯示,Mohs手術幾乎適應所有的單灶襲性皮膚科腫瘤,但是,另一點和患者相關的是。實施Mohs手術,需要投入較高的硬件和人力,在患者方面則相應的所付經濟代價就要高出很多。所以,偱證醫學同時還具有高效價比的特點。經研究顯示,Mohs手術不適用于皮膚相對松弛的非暴露部位當中較小的基底細胞癌和Bowen病等,這是由于在經濟代價上來講,較大面積的切除所要付出的經濟代價要小。雖然在皮膚外科領域,偱證醫學已經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研究皮膚腫瘤的病理學工作中還存在著很大的空白。皮膚外科當中最為常見的皮膚腫瘤即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至于其可能存在的病因已經在教科書中記載了很多,這些病因都給了患者很強的預示,在病情發展和預后方面使得患者本身更加的清楚明確。假如能夠研究出來病因,那么就可以更好地對該腫瘤的患病人群進行預防。研究中國人最常見最易發生的皮膚腫瘤的發病病因,需遵循偱證醫學的研究方法,對疾病發生的相關性和設想的危險性進行合理的探討。
對于有效治療瘢痕的方法在醫學界一直眾說紛紜,成為了困擾多年的一個難題。其中,主要的治療方法有冷凍、激素局封和局部注射化療藥物等,當然,最為有效的還屬手術切除聯合化療法,與此同時,治療瘢痕的藥粉也紛紛上市。但是,在臨床醫學中,只有正確地依據循證醫學,加上嚴格遵照隨機對照研究,得出的證據才可靠才科學。在篩選藥物的過程中,更加要注意的是,目前國家藥監局要求采用隨機、對照、雙盲和多中心方法來作為藥物的臨床試驗規范。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科學知識也得到了迅猛發展,醫生不可能能夠將所有的醫學相關知識掌握。擺在醫生面前的一個嚴峻挑戰就是,在偱證科學決策得以發展的同時,不僅要看到患者所患有的疾病,還應能體會到患者由于疾病帶來的不安和焦躁的情緒。作為皮膚外科的醫生,就有責任和義務為患者的治療提供最為有效和患者最為需要的治療,在現代醫學領域,偱證醫學作為1種方法論、治療思想,已經成為了1種工具,也是患者最大利益和現代醫療有效性的一種可靠保障。
一、引言
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疑問句在留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出現頻率極高,對其思維和交際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零起點和初級階段的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重點和難點之一。現代漢語疑問句本體研究和母語習得研究成果非常豐富,相比而言,漢語疑問句的二語習得研究卻比較薄弱。
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年齡、性格、認知風格、語言學能、學習者的態度、動機等因素都會影響學習者對現代漢語疑問句的習得。在起點相同,教師、教材、課堂內的語言輸入和輸出等因素基本相同的前提下,有的學習者針對疑問句的習得速度較快,另一些學習者的習得速度則較慢。因此,研究者認為課堂教學因素恐怕難以對上述習得差異做出令人滿意的解釋,本文擬通過對留學生課外語言輸入與疑問句習得的關系進行理論探討,以期為留學生的漢語疑問句教學提供些許借鑒。
二、第二語言習得的輸入和輸出理論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學習語言的行為實際上是對周圍環境(周圍人們的語言)的刺激做出反應的行為,強調外在環境因素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中心地位。語言輸入是由外在的語言刺激和反饋構成的,學習者通過對語言刺激的模仿,如模仿語言結構或語言模式,形成了固定的言語行為模式,通過正面的反饋和糾正得到強化,達到加強正確反應的效果,長此以往就養成了語言習慣,在反復操練過程中達到了語言習得的目的。語言是一種習慣,是人類所有行為的基本部分(Ellis,1985)。
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相反,心靈學派認為學習者的內在因素,即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第二語言學習者,不可能接觸到所有語言現象,但是學習者可以發現語言中的隱形特征,掌握在語言運用中很少出現的現象,產出以前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句子。這說明貧乏的語言輸入只是語言習得的“觸發”(trigger)因素而已,學習者是通過內在的語言習得機制習得語言。
“互動觀”(interactionist)介于行為主義語言輸入觀和心靈學派語言輸入觀之間。“認知互動理論”(cognitive interactionist theory)不單單強調語言輸入環境的重要性,也不僅僅強調語言習得內在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將兩者結合起來。語言習得是學習者內在加工機制與語言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外在的語言輸入為第二語言學習者提供并輸入大量的語言信息,第二語言學習者處理這些信息并不是全盤的吸收,而是通過自身的語言學習系統對信息進行整合,整合后有用的信息才會發揮作用(Ellis,1994)。
上述三種語言輸入觀涉及語言輸入的三個重要理論假設,第一個理論假設是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人類只能以一種方式習得語言,即通過信息的理解,或通過“可理解輸入”的方式,我們通過理解包含i+1水平的語言輸入,按照自然習得順序,從目前的習得水平i進入下一階段的習得水平i+1”(Krashen,1985)。對成年人來說,大量的可理解輸入主要來自于和本族人交談時使用的“外國人的語言”(劉,2010)。在輸入的過程中最好避免學習者的情感過濾(the affective filter),只有在情感過濾較低的真實言語交際中輸入的語料才會最終參與語言的內化(internalization)過程,促進習得的進程(仇鑫奕,2010)。
作為Krashen語言輸入假設的擴展,Michael Long提出了“互動假設”。要想充分理解和認識語言輸入的本質及其對第二語言習得發展的影響,僅僅考察單向的語言輸入是不夠的,應該高度關注母語者和學習者共同參與的互動過程。雙方進行意義的溝通時,母語者為學習者提供的語言輸入在語言形式、話語結構和功能方面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語言形式的調整使語言輸入更簡單易懂,更適合學習者的語言水平;話語結構和功能的調整通過詢問、重復、確認、解釋等方式使語言輸入更容易理解。
繼Krashen和Long的語言輸入假設之后,Swain認為學習者對語言信息的加工僅僅局限于意義的加工,而這種加工是不完整的,提出了“語言輸出假設”。輸出在二語水平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或者否定了。語言輸出促使學習者必須對語言表達的形式進行加工,只有這樣才能使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得到全面的發展。
綜上所述,Krashen側重語言輸入,Long重視同母語者之間的語言互動,Swain則更關注語言輸出。這些學說都鼓勵第二語言學習者積極地與目的語國家成員使用目的語進行交際,增加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進而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在影響漢語疑問句習得的眾多影響因素中,課外語言輸入、語言輸出和語言互動的數量、質量、方式和條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
三、疑問句習得影響因素
初級階段的留學生習得疑問句的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四種類型疑問句的差異和難度對留學生習得的影響;第二,留學生的個體差異、態度、動機及學習策略等因素對第二語言習得影響;第三,外部環境因素對疑問句習得的影響,主要分為課堂語言環境和課外語言環境。其中,課外語言輸入歸屬于外部環境因素中的課外語言環境因素之中。
初階段留學生主要習得一些結構簡單,語法項目較少,語用功能簡單且易于掌握和操作的句式。選擇疑問句的習得難度較低,留學生在口頭或者書面表達時易于操作。但是由于初級階段的留學生漢語水平有限,導致連接詞混用或誤用且疑問選項多為較簡單的名詞或者形容詞。特指疑問句的習得的重點和難點在于疑問代詞的習得,“什么、多少(問數量)、哪兒、誰”比較簡單且處于疑問代詞的核心地位,而“哪里、多少(問價格)、多少(問年齡)、怎么樣、什么時候、幾、多、怎么(問原因)、怎么(問方式)”則較為復雜且處于相對邊緣地位。是非疑問句的習得中,留學生很難準確地把握疑問句的語氣詞的細微差別,因此常常出現疑問句語氣詞誤用的現象,表現為“嗎”的使用泛濫。正反疑問句習得方面尚處于萌芽狀態,由句尾疑問詞“嗎”的疑問句過渡到重疊結構的正反疑問句,且重疊結構多數為簡單的單音節詞語,如“是不是”、“好不好”等。
留學生的個體差異、態度、動機及學習策略對現代漢語疑問句習得產生一定影響。個體差異可以分不變因素、可變因素和介于兩者之間的一些因素,不變因素指不被外部環境控制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語言學能等;可變因素指隨著外部環境變化而變化的因素,如態度、動機等;介于不變因素和可變因素之間的一些因素如認知風格等。學習態度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對漢語為第二語言的態度也潛移默化地影響漢語習得效果,對現代漢語疑問句持有畏難情緒或者否定態度,勢必延遲習得時間,習得效果會不盡如人意。習得動機可以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指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獲得的愉悅感和滿足感,外在動機指在學習第二語言過程中會獲得外在的獎勵或者避免懲罰等,零起點和初級階段的留學習得漢語疑問句的首要動機是通過詢問獲取相關信息,在理解會話者的同時也獲得理解。學習策略是留學生學習語言過程中采用的普遍傾向或方法,有的學習者主動尋找學習疑問句的機會,參與交際互動,而有的學習者則利用字典或者教材,獲得疑問句應用實例,掌握漢語疑問句結構規則。
外部環境因素對疑問句習得也會產生影響,外部環境因素可以分為課堂語言環境和課外語言環境。在課堂語言環境中,教師對疑問句教學,帶有鮮明的“教師語言”色彩。此外,有著相似學習基礎和學習動機的學生之間交流互動,在對話當中也會使用簡單的疑問句。但是,課堂語言環境較為封閉,學生接觸的疑問句無論是話題意義還是結構形式都比較有限。而在課外語言大環境中,面對不同的交際對象和話題,留學生則可以接觸最真實的語料。
四、課外語言輸入與疑問句習得的關系
(一)課外語言輸入與疑問句習得的關聯
在影響初級階段留學生習得漢語疑問句的眾多因素中,課外語言輸入屬于外部環境因素中的課外語言環境。留學生進行課外語言輸入彌補了課堂語言教學的不足。課堂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但是課堂教學也有局限性。學習者在課堂上接觸到疑問句的時間和數量是有限的;學習者學到的通常是“課堂語言”或“教科書語言”,與實際生活中真實鮮活的語言有一定差距;課堂教學多側重于疑問句語法規則等形式要素的學習。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我們主張教師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外進行語言輸入、語言互動和語言輸出,并將課外的語言輸入與課堂教學中學習疑問句的基本知識、語法規則和部分疑問句交際技能相結合,活學活用。
課外語言的交際互動使學習者將課堂上學到的疑問句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學習者要想獲得活的目的語語言知識,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第二語言能力和技能,如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或技能,并達到較高水平,必須進行大量的語言實踐(呂必松,1996)。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利用適當的機會創造有效的課外語言交際互動,往往能夠有一些創造性的收獲,所學的知識在得到鞏固的同時也獲得了多方面的拓展。
(二)課外語言輸入調查實施
語言輸入至少存在兩個來源:“內部來源”和“外部來源”。“內部來源”即語言輸入來源于中介語(Interlanguage),中介語把學習者的語言系統看成是一種獨立于其母語和目的語的、獨立的、完整的語言系統(王建勤,2012)。“外部來源”指的是教學與社會環境向學習者提供的語言輸入,語言輸入的對象為教師、同學和社會環境中各行各業的人,輸入的媒介包括口頭輸入和書面輸入。
課外語言輸入的對象可以是中國人、母語相同的國家的人,也可以是說著不同語言的其他國家的人。除了同學、教師進行交流之外,第二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之外也會與不同職業和階層的社會成員進行互動。在同這些交際對象進行交流時,有的留學生在整個會話過程中是話題的發起者與主導者,留學生本人講話的時間多,而會話者主要以傾聽為主,說話的時間較少,我們稱這一類留學生為輸出主導型;有的留學生則與之相反,不管交際的對象是中國人、母語相同的國家的人還是其他國家的人,在整個會話過程中開口率都不高,聽對方講話的時間遠遠長于自己開口講話的時間,這一類留學生我們稱之為輸入主導型;還有一類留學生介于輸出主導型和輸入主導型兩者之間,即在交際過程中,參與會話與傾聽對方兩者兼顧,我稱之為互動主導型。此外,針對留學生課外語言輸入和互動意愿和實際的語言輸入和互動情況之間的差異也應該進行區分。
課外語言輸入的媒介有口頭輸入和書面輸入。從聽、說、讀、看四個方面,主要涉及聽中文廣播節目,看中文電視節目、網絡中文視頻、中文CD和中文課外書,讀中文報紙和中文雜志。語言輸入的最佳項目是學習者身邊的事物和思想(Ellis,1994),在學校內(如教室、食堂、宿舍樓、圖書館)與同學、餐廳服務員、宿舍管理員、圖書管理員的交流,在社會公共場合(如超市、商場、菜場、銀行、醫院、旅游景區)與服務人員、柜員、醫生、游客、導游之間的交際,所涉及的話題多為臨時性話題,其廣度和深度差別很大,且交際不會持續太長時間,所以在這些場合和機會中涉及的知識和概念重復率高,具有可理解性,最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
五、結語
初級階段留學生疑問句習得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疑問句的難度、留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等、外部環境因素,我們將課外語言輸入歸入外部環境因素中的課外語言環境之中。根據語言輸入和輸出相關理論,并結合留學生在課堂外進行語言輸入的實際情況,將習得漢語疑問句的留學生分成輸入主導型、互動主導型和輸出主導型三類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課外以互動為主導的留學生疑問句習得效果顯著高于輸入主導型和輸出主導型的習得。所以,留學生應將課堂上學到的疑問句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彌補課堂疑問句教學的不足。同時,課外應發揮主動性,盡可能地多與漢語母語者互動交流,聽說并重,在兼顧語言意義和結構形式的同時,還注重語言細節;在同母語者互動結束之后,對交流中的表現進行客觀的評價,積極地進行自我反思,不斷總結,從而促進漢語疑問句的習得。
參考文獻: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4]Long,M.H.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6.
[5]Swain,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 Gass,S.M.and C.G.Madden(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Rowley:Newbury House,1985.
[6]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7]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M].北京:國家教委對外漢語教師資格審查委員會辦公室,1996.
[8]劉.對外漢語教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在教育競爭的主流影響下,大多數高職院校重視學生專業課學習,關注學生就業率,卻往往忽視了學生身體的健康培養,忽視了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無法安排時間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從而導致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日益下降。因此,學校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參加運動的能力,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但目前高職院校的課外體育活動開展卻并不盡如人意,多方面的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制約
了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
一、存在的問題
1.缺乏體育鍛煉時間
在學校生活中,學生學習壓力很大,且在課余缺乏活動的放松時間,種種強壓學習,成為制約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因素。在高校,雖然對學生的早操、課外活動時間有明確的要求規定,從制度上強制確保了學生的課余活動時間,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忽視了學生真正利用這些課外活動時間的可能性。尤其是高職院校,學生文化課學習時間安排得緊湊,實訓時間安排得滿,想要進行適度的課外體育活動就需要等到下課之后,可是一般下午下課就已經接近吃晚飯的時間,學生想要參加課外體育鍛煉,就只能利用晚餐的時間了,或者更多的學生情愿放棄活動,去尋求更多的學習時間。
2.場地設施和器材不完善
受學校的體育場館、設施條件的制約,無法滿足高職院校所有學生體育鍛煉的需求。雖然教育部每年都會將大量的財力投入到高職院校發展上,但由于全國高職院校數目眾多,基數大,因此分配到各個院校的支持資金數額就很少;而院校需要維持學校各方
面的提升運轉,因此會對資金進行多方面劃分利用,重點一定是在教學方面,從而不難設想,投入到體育設施建設上面的費用肯定少之又少。現有的體育設施無法得到及時的維修和護理,只能任由公共體育器材老化和損害,報廢在一旁,無法被學生使用,遠遠滿足不了學生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的需求。同時,在近幾年中,隨著高職院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為了保證在現有條件內,能夠滿足學生的教室和住宿需求,有的院校不得不去占用體育課鍛煉場地、場館,使得原本就不充足的體育活動場地、資源和體育鍛煉設施又一次
被強占使用,直接從基礎條件上影響了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也嚴重打擊了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
3.缺少教師組織和指導
受院校教學任務安排的影響,專業體育教師組織、指導學生活動的缺乏也成為制約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已經進行了小學、中學、高中等十多年的體育學習,但是絕大多數的學生仍然沒有形成自我鍛煉的意識和習慣,因此,需要專業的
體育教師進行組織和指導,幫助學生養成自主鍛煉的意識和習慣。然而目前各高職院校對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工作卻不盡如人意。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人數不足,教學工作量重,在很多時候,只能在早操和課間操期間能夠對學生進行課外活動組織和指導,其他
時候,尤其是在下午課外活動時間,教師都在忙于課程教學,因而很難看到專業教師出現在鍛煉場地上進行活動組織和指導;還有
部分高職院校體育部師資中存在著兼職教師,專業素養不高,無法合理有效地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和指導,從而在另一方面也制
約了學生參加體育課外活動的興趣。
二、課外體育活動存在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1.建議
(1)學院領導應當重視學校體育課外活動的開展情況,以院級領導為首設立專門的小組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的考核、評價。組建由領導、教師、學生組成的監督管理體制,做到人員落實、時間落實、場地器材落實、活動內容落實、評價措施落實,提高課外體育活動的整體效益。
(2)學院應建立和完善課外體育活動的考核制度和獎罰措施,
推動體育教師不斷地提高專業能力,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
外體育活動的熱情。教改委應制訂學校體育課外活動評價體系,學院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建設情況,應作為高職院校評優考查
的必要條件。
2.對策
(1)在高職院校體育改革的同時,依據學生所學專業特點,結合自身能力和愛好,參考學校的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和開展學生所喜愛的體育活動項目。同時,我們還應該始終秉承“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的理念,推動學校樹立以適應學生生存發展、強身健體為主的體育鍛煉機制,打造高職院校課外體育活動的新局面。
(2)場地、器材、經費是體育活動開展實施的首要問題。為此,現有場地、器材的利用效率要充分提高,同時,各級領導要重視體育經費的投入,使場地、器材逐步完善。
(3)高職院校應該培養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自覺性,充分調動學生自覺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院校可以從學生社團方面入手,成立一些專項體育社團,由社團牽頭組織一些體育競賽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競賽活動,給學生展示自己體育才能的舞臺,提升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培養學生體育活動的自覺性,同時還讓學生體驗嘗試了“社會角色”,將體育鍛煉與社會生存技能培養充分結合。
參考文獻:
[1]中國學生體制與健康研究組.中國學生體制與健康調研報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楊忠偉.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趙金鳳.山東省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析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4]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4.
[5]范立仁.全國學生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現狀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0(02).
[6]徐玉娟.南京市高校高年級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調查與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03.
1 醫學論文的基本要求
1.1 創新性醫學論文的創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發展醫學成就,破解醫學問題。醫學論文有無創新,選題是關鍵。選題創新是醫學論文寫作的靈魂,是衡量醫學論文價值的重要標準。可體現在:①理論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見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論方面的獨創見解,又要提出這些見解的依據;②應用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技術等,也就是要寫出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的關鍵,或揭示原有技術移植到新的醫學領域中的效果;③創新性還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進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謂選題的可行性,是指能夠充分發揮作者的綜合條件和可以勝任及如期完成醫學論文寫作的把握程度。選題切忌好高鶩遠,脫離實際,但也不應過低,影響主客觀的正常發揮,降低了醫學論文的水平。影響選題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觀條件,包括作者知識素質結構、研究能力、技術水平及特長和興趣等;②客觀條件,包括經費、資料、時間、設備等。
1.3 實用性 撰寫醫學論文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及應用。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夠指導科研、指導臨床、造福人類的主題,因此,選題的實用性尤為重要。
1.4 科學性 醫學論文是臨床和醫學科學研究工作的客觀反映,其寫作的具體內容應該是取材客觀真實、主題揭示本質、科研設計合理、論證科學嚴謹、表達邏輯性強、經過實踐檢驗。所以,嚴格遵守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醫學論文寫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選擇有研究價值及發展前途的主題,應積極開發研究新領域、新學科和新理論。2 選題的基本方法
2.1 根據課題研究的結論來確定主題 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為:①以科研的結論或部分結論作為醫學論文的主題;②科研結果與開題時預測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尋找主題;③科研達不到預期結果,可總結經驗,從反面挖掘主題。
2.2 在科研過程中選題 醫學科研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意外的現象或問題,作者如果能夠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可以在這些偶然中獲得新的選題。
2.3 在臨床實踐中選題 臨床工作是醫學論文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作者在臨床中會經常遇到許多需要解決的實際應用問題或理論問題,對此,只要從本學科實際出發,用心思考,會從中產生很多好的主題。其包括:①探討發病機制與預后情況;②分析臨床癥狀與表現;③研究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從文獻資料中選題 醫學文獻是人們長期積累的寶貴財富,是醫學論文選題的重要來源。閱讀最新文獻資料,可以了解當前醫學科學研究的進展情況,開拓思路、激發靈感,從而挖掘提煉出好的醫學論文主題。
3 醫學論文的一般體裁
3.1 實驗研究 一般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藥理、生物、寄生蟲和流行病學等實驗研究。主要包括:①對各種動物進行藥理、毒理實驗,外科手術實驗;②對某種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體外實驗;③某些藥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蟲實驗;④消毒、殺蟲和滅菌的實驗。
3.2 臨床分析 對臨床上某種疾病病例(百例以上為佳)的病因、臨床表現、分型、治療方法
和療效觀察等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新建議、新見解,以提高臨床療效。
3.3 療效觀察 指使用某種新藥、新療法治療某種疾病,對治療的方法、效果、劑量、療程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觀察、研究,或設立對照組對新舊藥物或療法的療效進行比較,對比療效的高低、療法的優劣、不良反應的種類及程度,并對是否適于推廣應用提出評價意見。
3.4 病例報告 主要報告罕見病及疑難重癥;雖然曾有少數類似報道但尚有重復驗證或加深認識的必要。
3.5 病例(理)討論 臨床病例討論主要是對某些疑難、復雜、易于誤診誤治的病例,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進行集體討論,以求得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臨床病理討論則以對少見或疑難疾病的病理檢查、診斷及相關討論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