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1 15:01:5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學科滲透法制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葉圣陶曾經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語文學科中蘊涵著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過語文學科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應當充分挖掘教材,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結合實際,學科滲透,巧妙地融入愛國主義、政治思想、道德品質、法制等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
語文教師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機械傳輸層面上,還應該積極主動地探討如何將法制知識穿插和糅合到課程的日常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學科知識的同時吸收到相關的法律知識,讓他們從小就有法制觀念,知道法律可以保護自己,但又不能超越法律界限。
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這既不是強加附合,更不能喧賓奪主,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必須將學科教學內容與法制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要注意簡單化、牽強化的形式主義,在教學中恰當地把握尺度,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
十代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系心理學教研室李玫瑾教授也十分關注青少年法制教育問題。她說,學校的法制課程應該像語文、數學一樣,列入到小學和中學的基礎課程之中。這種法制教育不是講法律條文,而是從人與人的關系與法、社會規則與法、自由與法、甚至幸福與法等講起,讓人在接受教育的早期就能認識法律與人和社會生活的關系。
綜上所述,我認為作為一個中學語文老師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陣地,找準“滲透點”。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法制教育的主要場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實際,既深刻挖掘德育內容,又巧妙設計滲透方法。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例如,我在教學課文《我家門前的小河》后,學生都對小河一年四季的美景由衷的喜愛。此時我引導學生再聯系現實,看看現在周邊的河流沒有一條是清澈的,和二十幾年前完全不一樣。以前校門口的小河中有小孩在游泳、打水仗,婦女在河里洗衣服,現在河里全部被垃圾填塞,惡臭熏天。這是為什么?學生通過分析、通過討論、通過比較就會發出感嘆“保護環境多么重要啊!”此時再適時介紹《保護環境法》,使學生了解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這個問題,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這樣聯系實際滲透法制知識,使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而是自然認同。
法制教育中的滲透必須依托教材,離開了教材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充分利用教學的主陣地,同時找準滲透點,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見影。
2、把握“滲透時機”
教師從教材出發,覓到滲透點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長的“活水”。顯而易見,滲透點是客觀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須遵循其在教材中所處的特定位置、層次、地位來具體安排,隨著教學進度隨機滲透。這就是說滲透的方法、形式、時機都應利于創造最佳的滲透氛圍,不能因為滲透而置教學知識于不顧,牽強附會,強行滲透;也不能只顧及教學,對法制教育敷衍了事或事過境遷才勉強滲透,這樣都會破壞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應。由此可見,把握好滲透時機是為了獲取最佳滲透效果,只有精心設計教學,充分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充分利用“滲透渠道”
語文課堂教學就是實施中小學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們要善于結合實際,既深刻挖掘德育內容,又巧妙設計滲透方法。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教育。
葉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一”,如何在作文教學中處理好這個“統一”,是語文教師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依據作文自身特點,可對學生進行生動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應該把作文教學作為教育的重要課堂。
4、掌握“滲透度”
找準滲透點是為了解決從哪兒滲透從何處切入的問題,把握滲透時機是為解決什么時間、怎么切入的問題。而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這種滲透如果“透”得不夠,不到位,則會功虧一簣,效果不佳;而“滲”得過度則會改變學科性質,變成法制課,這就要求教學中我們要做到既不可偏頗一方,又能抑揚有節,調度有方,處理好滲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適度而不過度。
二、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法制教育
數學新課標提出:數學教育教學活動,必須要建立在學生的認知和已有的生活經驗上。貼近于生活,讓學生更易理解。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教材“克和千克的認識”時,我通過讓學生動手掂一掂,讓學生明白克和千克的區別,知道克是較小的質量單位。通過資料介紹一克的危害,讓學生了解雖然一克很少,但是危害卻很大。這樣結合教學和實際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遠離”的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0-246-01
一、善于挖掘課文內容,做好法制教育滲透
課文是學生進行語文知識學習的主要途徑,也是情感教育、法制教育的重要載體。現行的課本中有著豐富多彩的經典篇章,這些都是經過專家、學者根據當代青少年的特點以及社會現狀精挑細選出來的,其中蘊含著多樣化的教育內容,其中不乏有法制教育的案例。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以傳授教學知識為主,法制教育知識為輔,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忽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不能喧賓奪主,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適度滲透,潛移默化。同時,教材有法制教育因素時才可滲透,如果沒有,絕不能牽強附會,以免淡化法制的權威,抹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教學中教師也要認識到每節課中蘊含著的法制內容,善于進行教學內容的深層次挖掘,以便能夠更好的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七年級上冊教材中第一課《散步》一文,就有一句話“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在這句話中就涉及到作為中年人有贍養老一代的責任和義務以及撫養下一代的責任和義務。在這里,就要給學生滲透“贍養”則指成年人對父母或長輩的養老行為。而“撫養”是指父母或長輩對后代的養育。讓學生理解詞義后,就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文件中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父母有撫養子女的義務和權利。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從而要讓學生明白,成年子女不贍養父母是違法的。他們也是受法律保護的,享受權利的同時還要盡自己的義務。
二、善于組織口語交際,進行相關知識拓展
“聽說讀寫”全面發展是實現學生語文素質綜合提升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教師往往會忽略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過于注重自身價值的體現,課堂教學中經常是教師“一人獨大”,學生很少有發言、參與課堂討論的機會。這就導致很多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出現問題,在與人交流、辯論的時候很難將自己的意見完整的表達出來。所以在當前教學中,就需要教師能夠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培養,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習感知,畢竟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的發展。在教學《散步》一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文內容的分析:在家庭遇到分歧的時候,“我”為了尊重母親選擇走大路,體現了尊老的孝道,而母親疼愛孫子,愿意和孫子一起走小路,則體現出了愛幼的傳統美德,如果是你,你會怎么選擇呢?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討論。在此基礎上引入著名自然學家培根“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文明之舉”這句話,引導學生進行課文中心的總結與歸納,讓學生認識到“尊老”和“愛幼”都可貴,這既是一個人也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標志,但我更贊成培根的話,“尊老”更可貴。因為這是人類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們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珍貴美德――“孝”的集中體現。同學們,你們知道“孝”字的最初寫法嗎?它是一個會意字,上面一個“老”字,下面一個“子”字,古人解釋“孝”為“善事父母者”,“百善孝為先”,我希望同學們能深刻理解“尊老”的含義,把中華民族“善事父母”這一美德傳承下去!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就能夠從情感角度更好的提升學生對于法律的認知。
一、近年的法制工作中我做到區分層次上好法制課,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做到有計劃、有課時、有教材,并密切聯系學生思想實際,使學法、用法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實踐中,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識水平由淺入深地分階段、分層次施教。
1、小學階段側重法律常識的啟蒙教育,使其初步了解一些與日常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法律常識,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品德行為。同時,按照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法律常識滲透,幫助學生樹立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增強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2、把法制教育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在教學中結合本學科特點,有意識地滲透法律知識,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受到法制教育。結合數學課和音樂等學科教學,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等知識。
二、形式多樣,提高法制教育效果。
1、我充分利用通過宣講法律故事進行典型案例分析等,對學生進行生動直觀的教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育效果。
2、是開展班級比懂法多教育活動提高學生的學法興趣。
3、依靠社會、學校和家長做好所在區域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教育活動,并協助家長做好監護工作,共同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特別是做好對“行為偏常”學生的幫教工作,努力切斷少年兒童違法犯罪的源頭,確保學生不出問題。
三、突出重點,提高法制教育針對性。
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除上課時進行必要的法律知識教育,培養學生法制觀念外,重要的一點,就是少年兒童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對少數有不良行為以及有不良行為傾向的“問題學生”實施重點幫扶,預防和減少犯罪。
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簡單化、庸俗化的形式主義,這里說的是滲透,既不是強加附合,更不能喧賓奪主,因此必須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找準“滲透點”,讓思想教育直透心田
各學科教材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滲透必須依托教材,離開了教材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識之中,呈隱性狀態。只有充分駕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諦,探尋到知識教學與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點,即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的“滲透點”。例如:在教學六年級語文《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當學生通過閱讀感悟到:“地球母親是那樣的可愛,同時又是那樣的容易破碎,作為小學生,我們該怎樣保護地球媽媽呢”時,教師適時抓住滲透點――“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危機,為了保護我們的地球母親,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了我們的家園,每一個公民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任何破壞環境的行為必將受到法律與大自然的制裁。”學生在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并能將保護地球的意識付諸行動。
二、把握“滲透時機”,讓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教師從教材出發,找到源頭――滲透點后,引出源源流長的“活水”。顯而易見,滲透點是客觀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須遵循其在教材中所處的特定位置、層次、地位來具體安排,隨著教學進度隨機滲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點是動情曉理,“情動”而“知書達理”,這就是說滲透的方法、形式、時機都應利于創造最佳的滲透氛圍,即學生認知與接受滲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為滲透而置教學知識于不顧,牽強附會,強行滲透,也不能只顧及教學,對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過境遷才勉強滲透。
三、掌握“滲透度”,使教育到位而不越位
找準滲透點是為了解決育人從哪兒選擇突破口,把握滲透時機是為解決什么時間、怎么突破的問題,教師要恰倒好處地處理二者的關系。而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這種滲透如果“透”得不夠,不到位,則會功虧一簣,效果不佳;而過“度”則會改變學科性質,變成法制課,這就要求教學中我們要做到既不可偏愛一方,又能抑揚有節,處理好滲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0-245-01
法制教育是學校教學的一項重要工作,特別是在初中時期,由于學生的身體發育還沒有完成,此時的他們相對于成人而言還比較弱小,更需要我們的保護與愛護,也更需要法律的保護。所以在初中時期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法制教育對于他們提升自我保護意識、豐富日常學習生活、增加社會知識以及拓展社會視野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初中《思想品德》科目就為我們進行相關的法制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同時也提供了很好的途徑。本文筆者就自身的一些工作經驗以及學習心得入手,談一下我的一些見解,旨在為實現學生法制意識的逐步提升、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法制教育打好基礎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相當于是給了學生一把通往知識寶庫的鑰匙,對于學生的學習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思想品德由于科目知識的理論性較強,學生學習興趣相對較低,教學的過程中更是如此:想要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教學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實現教學的有效進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法制知識的重要性,讓他們自主對于學習有一個傾向性。比如教師就可以根據初中生的特點,用案例的的形式向學生進行講授,例如在教學《一念之差》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就要列舉一些近些年來的青少年犯罪案例,通過與自己年齡相仿、性格相近的人物事件來讓學生認識到很多時候犯罪就是一念之間,一個沖動就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悲劇,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此外,教師也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豐富多彩的品德課堂,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法制教育的有效開展打好基礎。
二、充分利用課本知識,為法制教育尋找依據
課本是我們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學生學習品德課的一個基本載體。現行的品德課本都有是由知名的專家、學者根據大綱的要求以及新的教學理念制定的,可以說是初中生品德教育的金科玉律,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就要根據課本知識進行教學,充分利用其中的知識結構、教育理念,將品德課教好。例如在教學《一念之差》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的主要內容:誘惑有美好的誘惑和邪惡的誘惑之分;我國法律規定:吸毒違法,販毒有罪;戰勝敵人的前提是要戰勝自己。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課本知識學習的同時進行法制教育的滲透,讓學生能夠根據課本內容了解國家法律、不斷提升自身的法制意識,讓學生認識到法律就在書本之間,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善于聯系實際生活,為法制教育豐富素材
品德知識源于生活,同時對于品德知識的教學、學習也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在生活中予以運用,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充分的聯系實際生活,將課本的理論知識具體化,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有要學的知識,同時學習的知識也能夠運用到生活中,進而實現他們對于科目的學習積極性,實現教學的有效進行。比如在教學某個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練習自身的實際去進行討論、評價,如果我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應該怎么辦等等,從生活中的實際場景來實現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例如在教學《一步之遙》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就要聯系我們的日常生活,比如“小時偷針、長大偷金”,讓學生認識到大錯是由小錯一步步積累而來的,從一定程度上講,小錯與大錯,不良行為與違法犯罪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之間的距離只有“一步之遙”如果經常犯小錯,有不良行為,又不及時改正,就極有可能一步步地走向違法犯罪的深淵。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案例來引導學生進行法制內容的學習,豐富學生的學習素材。
四、重視學生學習體驗,為法制教育豐富途徑
在小學各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有利于學生法制意識的培養,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但在目前客觀存在的小學教育體系中,學科課程居于中心地位、起著主導作用,滲透法制教育同樣不可能逾越學科課程和課堂教學。鑒于社會上出現的許多不良現象,對小學生的成長獲多獲少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讓學生轉變認識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學科滲透法制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1)目的性原則。學科教學始終是一項帶有明確方向性和目的性的活動,小學法制教育在學科中滲透也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活動,要求教師把法制教育列入教學目標,并在備課和各學科教學中善于挖掘教材所包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法制教育,同時學校在開展學科教研活動時作為教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2)有機性原則。在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過程中,應注意把學科教學內容與法制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不能把學科教學上成法制課,不能漠視各科教學內容中蘊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據各學科特點,恰當把握尺寸,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如五年級教學“折線統計圖”,教師可以設計“城區大氣中二氧化硫和煙塵監測結果統計情況”的題型,可結合時下我國部分城市空氣質量差的現實,進行環境保護法的滲透。在教完例題后適時講到城區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嚴重超標,氣味讓人頭暈欲嘔,河水變得越來越混濁等,并告訴學生,這些都是由于人為破壞環境所造成的,使學生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由此既完成了數學教學目標,又和法制教學有機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這樣,同學們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3)情感性原則。學科教學的法制教育滲透,必須富有情感性,必須講究氛圍,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動以真情。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不僅要有知識的交流,還要有思想情感的交流,這種交流對進行法制教育的滲透十分有利,可以使學生觸景生情,知理明情,達到“內化”的實效。如:教學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我最好的老師》時,讓學生感悟懷特森老師是一個實事求是,追求真理,要求學生做到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才能具有善于發現,探索真理的能力,充分反映了懷特森老師對學生的濃濃深情,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教師法》的滲透,增進學生熱愛老師的思想感情。
三、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的一般方法
在學科滲透法制教育,首先應充分遵循學科教學的規律,根據學科的特點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法制教育的因素,同時還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滲透方法,使學科教學與法制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科教學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實效。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接觸的不再是簡單的書本知識和父母的言傳身教。手機、電腦、電視等現代科技帶來的不良信息充斥學生的生活,社會上不良風氣也給孩子們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正能量的信息,滲透法制教育的內容可以說是勢在必行,也是切實有效的。
加強中小學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及教師的法定責任;是“法律進學校”的工作重點;是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基礎工作;是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培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合格公民的重要舉措。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推進依法治進程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是青少年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是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治本之策,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維護社會穩定的迫切需要。對廣大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步驟。
一個偉大民族的復興需要安定、團結的環境。青少年就是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茁壯成長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根本所在。青少年的教育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教育,更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才能成為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二、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操作性
1.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應從小抓起
學生年齡越小的時候性格形成越不穩定,是非觀還沒有完全建立,所以應該在孩提時代就抓好該項工作,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滲透和加強。以我的孩子為例:孩子就讀小學二年級,在學校老師會指導給孩子樹立是非觀念,也會讓孩子勇敢指出事情的對與錯。孩子很容易地樹立起是非觀念,走在街上當看到有行人闖紅燈能指出這種行為不對。雖然這小小的事例,但從中可以看出孩子很容易樹立是非觀,另外,很多違反國家法律的人之所以違法,一部分原因是在童年時期留下心理陰影。所以,在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越早越好,要精心呵護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
2.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不斷堅持
當學生的法制觀念和是非觀念建立以后不是說就可以終止了這項工作,相反,在長大的過程中,孩子的性格、人格形成是極不穩定的,很容易受到其他復雜的不良信息的影響,孩子會產生疑問,已經形成的法制觀念與是非觀念會發生動搖,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學滲透法制教育不但要長抓,更要慎重、重視這項任務,確保學生在成長的過程受到保護。這樣才能不讓學科教學滲透法制教育成為空談而流于形式。
現代學校教育是一個復雜而又開放的系統。學校教育要適應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要求,就必須從學校教育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都高度重視法制教育,包括完善素質教育理論,強化法律素質;建立科學的法制教育課程體系。努力探索學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營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園環境。作為教師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把法制教育作為一項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驗法制法律,遵守法紀,把個人的需求與自己的權利義務結合起來,與社會責任感聯系起來,讓學生逐步養成遵紀守法的習慣。在學科中滲透法制教育沒有固定的時間,我們可以在所要講授的學科內容中努力尋找法律知識的切入點或滲透點,在向學生進行傳授知識的同時,將法律知識自然地融入學科教學過程中。以數學課為例,談一下本人在數學教學中是怎樣滲透法制教育的。
一、充分挖掘開發學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內容
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必須將教學內容與法制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數學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教學內容中蘊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和教材內容,在教學中恰當地把握分寸,潛移默化地進行滲透。如:在講數據的收集一節時一邊由我國先后進行的人口普查的數字得出一組數,一邊由人口的急劇增多給學生講我國的計劃生育法的必要性以及一些關鍵點。
二、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在豐富多彩的數學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能把進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時機掌握恰當,運用靈活,對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抵制心靈污染,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學過簡單的數據整理后,我給學生布置作業:放學回家后調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數量,通過計算一個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后結合垃圾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說說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既掌握了有關的數學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滲透了環保法,使學生明白了環境保護人人有責,可謂是一舉兩得。
學生通過收集和研究數據,組員之間激烈的討論,不僅獲得了知識與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及綜合素質也得到了提高,更能促使學生成為關注自我生存,關注社會環境,有一定法制觀念的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的學生。從小在孩子的心靈里播下法制的種子,將來一定會成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例如在講到有關利率的計算時,將征收個人所得稅的稅率計算方法設計成作業題,既融入到了所學的知識中,又向學生們滲透了稅法的教育。通過具體的教材內容來演繹法律條文,使抽象的條文形象化、具體化和實用化,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又理解了交稅的光榮。
三、寓法制教育于游戲活動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 閱讀教學 法制教育
當今的社會是法制的社會,人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廣大青少年知法、懂法是其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加強青少年法制教育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是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是青少年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是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治本之策,是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維護社會穩定的迫切需要。對廣大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步驟。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21世紀,學校教育已不再滿足于對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學生也不能僅僅具備讀寫計算能力,風云變幻的世界要求他們具備社會生存能力,更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而語文教學在完成學校德育工作任務方面有著獨天德厚的先決條件。因此,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應憑借學科特點,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德育滲透,傳授知識技能,也可滲透法制教育內容,讓學生從小就有法制觀念,知道用法律保護自己,養成懂法守法的習慣,從而健康成長,成為“四有”接班人。使學生具有“三心”“四愛”“五好”的良好品質。
一、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適時有度
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當地把握分寸,適時滲透,潛移默化。如:教“贍養”一詞時,教師要與“撫養”聯系起來,指出“撫養”是指父母或長輩養育后代,而“贍養”則指成年子女對父母或長輩的養老行為。在學生理解詞義后,教者進一步引導學生:在《未成年保護法》《預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規定,父母有扶養教育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也有贍養老人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養的權利,但也相應的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從而明白享受權利就要盡義務的道理。
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一課時,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到母親掙錢扶養作者兄妹的艱難,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也感悟出作者對母親那份崇敬和愛戴,那份孝心,那種愧疚――“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進而升華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學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國法律規定的義務。這樣的語文教學,使學生在接受祖國語言文字熏陶時,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要因課而異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有關環境保護、贊美大自然的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指導學生在讀書中享受自然美,也應讓他們明白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如:四(下)語文教材中,《特殊的葬禮》一文講的是巴西總統菲格雷特親自為即將消失的塞特凱達斯瀑布主持葬禮,號召參加葬禮的生態學、環境學的專家教授及大批熱愛大自然的人,保護自然生態,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消亡的悲劇不再重演。《云雀的心愿》中小云雀看到由于人們亂砍濫伐造成土地沙漠化、沙塵暴肆虐、洪水泛濫成災的嚴重后果,告訴人們森林的重要性。而《沙漠中的綠洲》講的則是阿聯酋人民不惜一切代價從國外買水買土買樹苗花草,種植綠地,改變生存環境,使生活更加美好。這組課文通過正反事例告訴我們節約用水、植林造林,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學習《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資源管理條例》、《環境保護法》、交流搜集到本地工廠排污造成水污染、破壞自然環境的資料圖片及節約用水常識,并結合“3.22世界水日”“中國水周”、“6.5世界環境日”開展水法環保宣傳活動,教育學生爭做環保小衛士、節水型家庭。
(二)在口語交際中滲透法制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學校即生活,生活即學校”。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對世界觀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也應適時滲透法制教育,幫助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評判,做個知榮辱恥的人,同時也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如口語交際“學會鼓勵”中有這么一段話:張為民買了一套航模材料,回家拆開包裝盒,發現有幾個零件損壞,他想去退換卻沒有勇氣。在教學時老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買了東西,我們就是消費者,與商家就有了合同關系,就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商家對于售出的商品應該保證質量,這種偽劣商品完全應該找他退換,這是你的權利。商家如果不肯退換,你可以通過“3.15”向消費者協會投訴,甚至可以到法院他。通過討論交流,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提高了學習法律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