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5 18:20: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經濟學思想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選擇能啟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我們的大學教學也常常是遵循一套固定的模式:先復習舊課,列出1、2、3幾個概念或問題,然后是導入新課,板書要講的章、節等內容,并在相當程度上很注意“板書”這一教學環節。多年的教學經驗使我感到板書固然很重要,但也時常覺得普遍為大家所接受的條理清晰、重點難點突出的板書對大學生的思維能起到一定程度的啟發思考作用的同時,往往更多的起到的是相反的抑制思考的作用。特別是在政治經濟學的教學中,許多概念、原理還沒等教師在黑板上寫完,學生馬上就會產生這樣的意識:高中時學過了,誰不知道。其后的教學活動我們可以想象會是什么情景。因而,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要著重從現實經濟生活中挖掘好的素材,引到課堂教學中來,通過介紹、分析、講解,啟發、調動、吸引學生思考,并在學生積極思考的過程中,把他們原來有所接觸但實際并未掌握好的經典概念予以生動的解釋。在這個前提下再板書必要的綱目,我覺得比為板書而板書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09-0277-02
由中央宣傳部組織編寫的《科學發展觀讀本》(以下簡稱《讀本》)一書,從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理論背景、實踐基礎和歷史地位,到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精神實質,再到深入學習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內容非常周全[1]。科學發展觀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創新的路徑之一是以問題邏輯的方式對科學發展觀進行闡釋和重構,重在釋疑解惑,形成基于問題邏輯的科學發展觀教學體系平臺。
一、構建科學發展觀的問題邏輯體系
問題邏輯是專門研究問題的一門應用思維科學,其中心任務是揭示問題之間及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這個范圍內所產生的各種問題的邏輯性質和關系[2]。以問題的方式推進科學發展觀進“思政課”,我們開展的一項主要工作是:根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教師對問題(《讀本》的基本內容)進行梳理、歸納并與教材內容對接,通過問題層次細化,建立科學發展觀的問題邏輯體系。層次細化所指向的是問題的層級關系,即預設一級問題,然后把問題細化為二級、三級層次;或者把大的難題化解為小的問題進行解答。具體做法如下:
1.建構六個一級問題的邏輯體系:“科學發展觀為什么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為什么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全面協調科學發展為什么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什么是科學發展觀的實質?”“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什么要堅持改革開放?”“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為什么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其中一級問題“科學發展觀為什么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統領其余五個問題,也是其他問題必須回答的總問題。“以人為本為什么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的問題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問題,只有搞清楚這個問題,才能更好地回答后面四個問題。后面四個問題是一個橫向邏輯,共同為推動社會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服務。
2.建構基于問題邏輯的二級問題體系,即在每個一級問題的基礎上建構二級問題體系。如一級問題“科學發展觀為什么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下有三個二級問題:“為什么要提出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為什么是發展觀探索的最新成就?”“科學發展觀為什么意義重大”等。
3.建構三級問題體系。如,二級問題“為什么要提出科學發展觀?”下面有四個三級問題:“傳統發展觀為什么面臨挑戰?”“發展為什么不能等同于經濟增長?”“單純經濟增長的發展為什么會造成嚴重后果?”“為什么要科學發展?”通過以上三級問題體系的建構,從而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的問題體系,構建科學發展觀的問題邏輯體系。
二、建立問題和問題之間的邏輯關聯
在一個“問題場”中,問題之間總是存在某種聯系,如何建立三級問題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成為建構科學發展觀問題體系的基礎。這里主要有以下幾種邏輯關系:
1.并列邏輯。所謂并列的邏輯關系,就是說在一個大的問題內部所細化的諸多問題之間是屬于一種并列的邏輯關系,并不存在一個問題比另外一個更重要、更根本的問題,它們以同等的力量共同支持“元問題”。在建構科學發展觀的問題體系里,存在某些的三級問題的并列關系。如“為什么改革開放要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作為一個二級問題,通過并列的邏輯關系細化為:“為什么要提出‘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做到‘不折騰’為什么要不斷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等并列邏輯關系的三級問題。“和諧社會建設為什么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細化為“民族團結為什么在和諧社會建設中處于重要地位?”和“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為什么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 兩個并列的三級問題。
2.遞進邏輯。建立遞進的邏輯關系的問題是基于問題邏輯的根本。遞進關系就是一個問題為下一問題做前提、基礎或者鋪墊,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深化。通過層層深化而不斷建構問題體系。如“為什么人是發展的本質?”的問題在細化為三個問題過程中就采用遞進的邏輯。即“‘以人為本’的‘人’為什么是指廣大人民群眾?”“‘以人為本’為什么比‘以民為本’更具優越性?”“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問題為什么是‘為了誰,依靠誰’”等。
3.互補邏輯。問題之間的互補邏輯就是一個問題成為另外一個問題的補充。由于問題總是基于探求特定的未知領域的問題,因而總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個局限性就要求有相關的問題作為補充,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建構問題體系。
4.因果邏輯。因果邏輯是問題之間產生一種因果聯系,進言之,正是有了這個問題,才會導致產生另外一個問題,或者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因果邏輯逐漸成為科學發展觀的問題體系建構的重要方面。
三、實現教學內容與學生問題的有效對接
基于問題邏輯的科學發展觀進“思政課”教學體系建設,除了在科學發展觀內容與教材相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問題體系,還要通過在課堂內外采集和解答學生問題,把學生問題納入問題體系,將學生問題與科學發展觀教學內容對接起來,實現科學發展觀內容與學生需要的對接。在推進學生問題與教學內容的對接,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三類問題的對接,具體對接如下:
1.教材核心問題與熱點問題的對接。黑格爾指出,“個人無論采取任何方式履行他的義務,他必須同時找到他自己的利益,和他的滿足或打算。”[3] 大學生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社會家庭共同體的一員,具有這個時代的基本特征,對社會問題有著天然的接觸和感觸;另一方面是學校共同體成員,在這個共同體里,又追求著一種學院式知識,在知識的共同體“濡化”下成長。而前者更具有根本性。這就決定了學生必定會無意識地與社會現實所接觸,又有意識地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他們之間的張力很容易困惑許多學生。只有把教材核心問題與社會的熱點問題對接起來,才能打通長期困惑學生心中的種種謎團和困惑。讓學生在了解現實問題的過程中領悟教材的核心問題,在學習教材的核心問題過程中更加清楚地認識社會的熱點問題。
2.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理論來源于實踐,一直以來,學術界對科學發展觀進“思政課”更多是基于實踐操作層面上來做文章,而對理論本身的“說清楚、講明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而,重視理論問題的研究,在進“思政課”過程中,把一些理論說清楚,從而使思想上不造成困惑,同時也有利于把問題領悟更加透徹,從而避免進“思政課”的實踐過程中走過場,流于形式。在一定意義上說,加強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的相結合,更加能夠推動人們對科學發展觀的認同和支持。
3.學生問題和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的對接。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4]。學生的成長的需要是學生學習的最主要動力之一,而成才的需要就成為最主要的利益所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把學生的問題與學生成長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通過樹立學生的問題,建構學生的問題體系,從而有效地反映出學生的思想動態,也更加充分地了解和把握學生的成長需要。
四、構建科學發展觀問題邏輯體系的意義
1.問題邏輯與學生理解。問題體系使理解的重點和難點及關鍵點一目了然,有利于明了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關節點。科學發展觀的問題邏輯體系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突出重點和難點,使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學習科學發展觀到底要關注什么問題?應該關注哪些核心問題、熱點問題等。
2.問題邏輯與創新思維訓練。問題特別是具有邏輯關聯的問題體系,本身蘊涵著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很好方式。問題和問題體系一方面必須建立在相應的知識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又指向未知。學生提出問題本身就促進了大學生積極思考,而提出越來越深刻問題的進程,是創新思維能力最好的培養方式之一。
3.學生需要和人才培養需要的結合。在傳統的“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里,更多地關注國家的需要、集體的需要。在一個價值觀念多樣性的、行為取向的多樣性的社會環境里,大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具有自己的追求和思考的方向,具有選擇自己方向的權力和主觀能動性。康德指出,“不要讓你自己成為他人的純然手段,要對他們來說同時是目的。”[5]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許多的學生更多的關注自己的成長機會,這就要求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的需要和人才培養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使它們之間的張力保持在最佳的角度使學生在適應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滿足自己的需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增范,齊建英.《科學發展觀讀本》是一本好教材[EB/OL].henan.省略/ztzl/system/2008/10/21/010101917.shtml, 2011-01-25.
[2]周曉林.邏輯學教程[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175.
1網絡環境下高中政治教學存在的問題
1.1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近幾年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網絡已經深入千家萬戶,在光怪陸離的網絡世界里,學生受到多種思想的影響。社會思想的多元化,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變化,這樣對高中政治的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作為德育教育主要陣地的思想政治課堂,如何在網絡環境下更加有效地開展教學顯得十分重要。但是有些教師對于如何在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目標還不太清楚,對于新環境下的教學究竟應如何實施也沒有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方案,對于一些結合網絡環境的探究活動課也不知道如何開展。特別是目前網絡上的信息繁多,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網絡上的新事物以及新思想等,是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目標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2網絡環境對教學模式的挑戰。網絡環境下東西方文化相互滲透和影響產生的新鮮事物對中學生來說吸引力很大,它一方面提供了一個活躍思維、開闊視野的空間,另一方面卻也留下了一些網絡誤區。例如,現在的微博、QQ、博客等網絡平臺給予了學生從多個渠道接觸社會的機會,但是卻沒有正確引導學生的網絡觀點,這就需要思想政治課程在這方面積極開展教學。但是傳統的教學理念很大程度上淡化學習過程,重視的往往是結果,造成了忽視以學生為主體的情況,組織教學過程中習慣于按照教師自身的思維定式來設計授課思路,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這樣中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形成的主體意識會對傳統的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不易接受,甚至產生逆反心理,這對思想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1.3網絡環境下需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學生通過網絡可以快速地獲取信息,對一些新的思想和社會現象通常會產生不解,這就需要政治教師進行引導和解答。但是,目前高中政治教學還是圍繞著已經制定好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按部就班地向學生傳遞知識,學生消極被動地配合教師活動,接受知識,造成學生缺乏去主動思考問題的探究精神以及遇到困難后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網絡上的不良信息的是非判斷力不強,弱化了學生的道德意識。
2網絡環境下開展高中政治教學的策略
2.1網絡環境下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學理念。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教學重點,將學生所面臨的問題作為德育教育開展的中心。要改變過去以分數來衡量學生優差的思維定式,靈活地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將學生從死記硬背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建立更加合理科學的授課環境,讓學生在輕松的課程上快樂地接受知識,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覺悟,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2.2網絡環境下要以理論聯系實際開展教學。思想政治課不同于其他的基礎課程,它是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一門學科。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把課堂上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并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指導,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學中的知識點。政治課程的教學要具有時代感,教師應該能夠敏銳地捕捉到社會現象并與教材知識結合,把網絡上的熱點知識擴展到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關注生活、關注科技、關注政治,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最終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2.3網絡環境下要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高中階段是學生壓力最大的時段,他們不僅面對著生理以及心理逐漸成熟過程中的困惑和苦惱,而且還承受著升學的壓力。網絡環境下,學生很容易受到網絡上不良思想的誤導,在一時沖動的情況下發生過激的行為。因此,高中政治教學要做到教師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對學生有愛心,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
2.4網絡環境下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目前,由于獨生子女的家庭較多,學生的集體意識已經逐漸淡化,這已經影響了學生日后的成長。因此,在政治課上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以小組進行討論或者合作來解決問題。建立網絡交流平臺,大家利用QQ群、微博等多種形式進行交流,將課堂從從課上延伸到課下,極大地縮短了學生間以及學生與教師間的距離。
總之,當前的網絡環境已經成為影響高中政治教學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合理引導學生的網絡意識,那么會有更多的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產生偏激的思想、建立錯誤的價值觀等一系列的負面現象。針對高中階段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性,社會各界以及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共同努力,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德育建設,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思想政治課堂成為伴隨學生健康成長的好伙伴。
參考文獻:
[1]涂青松.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
教育,2006,(10).
[2]平歡梅,張軍.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青島行政學
為什么論文定位猶如打靶子呢?
在打靶時的定位就是要瞄準靶心,即使打不中十環,也很有可能會打中九環或者八環,或者往壞里說打中七環或者六環或者更低。反過來,如果瞄準的是六環,那么,一不小心結果就很有可能是脫靶。寫經濟學論文的道理也在于此。我們不是要求每個經濟學研究者都發國內頂級的《經濟研究》或者都發國際頂級的《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EconomicReview),但在定位上我們要瞄準最高級別的經濟學期刊。孔子說過,“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孫子兵法》里也說過,“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如果我們瞄準的是《經濟研究》,即使不能在《經濟研究》上發表,就算要往下掉好幾個級別,也很有可能會在國內一般CSSCI期刊上發表出來。如果我們瞄準的是《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EconomicReview),即使不能在《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EconomicReview)上發表,就算要往下掉好幾個級別,也很有可能會在國際一般SSCI期刊上發表出來。瞄準靶心的過程是提升我們的品味的過程,即使功力達不到,但也決不會走了一條“南轅北轍”或者“緣木求魚”的歧途。張五常教授就特別強調品味的重要性,我想這也是他能寫出并發表很多具有原創性思想的論文的重要原因。品味問題在經濟學論文寫作意義上就是瞄準靶心的定位問題。好品位意味著可能會有更好的學術潛力和學術未來,意味著更容易在發表上從低級別的期刊向高級別的期刊“升級”.
為什么論文選題猶如找座位呢?
同學們跑到教室去上課,一定要找一個合適的座位坐下來,或前或后,或左或右,總之是要找一個別人沒有坐的位子。寫經濟學論文也是這個道理。在論文選題的過程中,必須找到自己合適的“座位”.如果你的選題的具體細節都已經被別人研究過了,那么你根據此選題寫作的論文在經濟學文獻中就不會有“座位”.在文獻中沒有“座位”的論文,學術期刊也往往不會給你發表,特別是國際期刊對這一點的要求就更加嚴格。選題是必須跟文獻閱讀和文獻積累聯系在一起的,楊小凱教授生前曾多次強調中國大陸的大多數經濟學者在文獻積累上不過關。一個選題是不是合適的選題,一方面要看這個選題本身是否具有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看這個選題有沒有被別人做過。張五常教授多次提醒經濟學研習者,論文選題是在文獻閱讀前面的,論文選題不是從文獻堆里找出來的。你需要做的是,先找到一個選題并想好對付這個選題的具體思路,然后再去檢索和閱讀相關文獻。如果已有的文獻沒有做你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做了。如果已有的文獻已經做了你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只能發出一聲嘆息了,這聲嘆息的內容就是楊小凱教授所講的“英雄相見略同”,因為你想到了已經的“英雄”所想到的東西,你自己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做“英雄”的潛質了。總之,經濟學論文在選題上不能坐別人已經坐好了的“座位”,不能在低水平重復中做無用功。
為什么論文構架猶如選兵器呢?
選擇合適的工具是一門大學問。我經常在課堂上告訴同學們的一句話就是,“騎著自行車永遠上不了月亮,不是人不行,是工具不行。”看看中國名著中的人物使用的那些幾乎量身定做的兵器吧。《西游記》里孫悟空使用的兵器是金箍棒。《水滸傳》里林沖使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盧俊義使用的兵器是點鋼槍,李逵使用的兵器是板斧,魯智深使用的兵器是禪杖,石寶使用的兵器是流星錘。《三國演義》里劉備使用的兵器是雙股劍,張飛使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關羽使用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很顯然,選擇跟自身能力匹配的兵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自身的戰斗力,正所謂“好馬配好鞍,良將配寶刀”.在找好了論文的選題以后,緊接下來的一步就是在構造框架時讓思想跟工具匹配起來,也就是要找到合適的分析工具。簡單的分析工具對付復雜的問題,可能會力不能逮,所謂“殺牛用殺雞刀”是也。復雜的分析工具對付簡單的問題,可能會大材小用,所謂“殺雞用殺牛刀”是也。在這一點上做到恰如其分本身就是很難的事情,正因為很難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論文的質量。但是,就現階段中國經濟學界的整體實力來說,工具箱里的工具還不是很厚實,還不是很精良,甚至沒有達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程度,所以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提升高級微觀學、高級宏觀經濟學和高級計量經濟學等“三高”課程的教學水平。很明顯,只有擁有更多的工具可供選擇,才能讓思想和工具更好地匹配。
為什么論文成文猶如加調料呢?
大家都知道,美食追求的是色、香、味,而在成就美食的過程中調料的作用往往功不可沒。調料種類繁多,包括咸味調料、甜味調料、酸味調料、辣味調料和鮮味調料等。選擇合適的調料,那可是大廚的學問。經濟學論文要求的是視角獨特,論證透徹。很多經濟學論文寫作者選題做得不錯,構架也做得很好,但就是論文整體上看起來“瘦骨嶙峋”、“面無血色”、“病病歪歪”,問題就在于作者在如何“加調料”上沒有過關。經濟學論文不能僅僅是數學公式的堆砌,也不能僅僅是給出一個問題的答案,經濟學論文需要注重自身的可讀性。經濟學的研究方向甚多,專門研究微觀經濟學的學者可能不懂宏觀經濟學的數學公式,專門研究宏觀經濟學的學者可能不懂微觀經濟學的數學公式,經濟學期刊的主編也不是萬事通,在作者文字寫得不清晰且文字論證不透徹的情況下,論文的初審就很有可能通過不了,國外叫“deskrejection”.所以,作者在論文成文的過程中一樣學會“加調料”,讓自己的論文看起來“有血有肉”,讀起來“有滋有味”,即使不能像精致的散文那樣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回味無窮”,但至少也要讓人讀起來通暢順溜而不至于要靠猜測作者的意思才能磕磕絆絆地讀下來。
也有助于讀者閱讀理解。那么,這些經濟學論文各有什么重點和要求呢? 下面逐一分析。
這是一種介紹具體經濟學方法和經驗的論文。在經濟學實踐中,我們通常會摸索出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應該說,任何一個有一定教齡的教師,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會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經驗。當這種方法和經驗相對成熟時,我們就可以通過總結和提煉把它寫成經濟學論文。這種論文的標題,通常是用《……的嘗試》(做法、應用、實踐、探索),或者是一個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勵學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嘗試》《“自學——質疑——釋疑”的閱讀經濟學的應用》《用經典范讀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經濟學論文的寫作程式一般為——
1.闡述運用方法的依據
為什么要運用這種方法?依據是什么?任何一種新穎方法的運用,不可能憑空捏造,總會有一定的背景。背景通常有兩種:現實背景和理論背景。現實背景是指當前經濟學中的實際情況和客觀存在;理論背景是指新的經濟學理論和思想。方法介紹之前,應該把它扼要地寫清楚。寫清楚背景,有助于增強論文的現實針對性,有助于增強方法的實用性。如果這種方法所涉及的概念比較冷僻,還有必要對概念作些詮釋, 以便讓讀者一讀開頭就能明白。
2.介紹方法的實施過程
這是經濟學論文的重點部分,必須對方法作詳細的敘述。介紹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有的方法是漸進式的,有邏輯順序,這就應該按邏輯順序一步一步地介紹;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沒有嚴密的邏輯性,這就可以根據先主后次的順序來介紹。在介紹時,小標題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詞語,也不要用表示結果的話來代替操作,要盡量用操作性的語言,直接寫明怎么做。比“如每學期向學生推薦三篇時文美文”,如果換成“用時文美文陶冶學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紹過程時,最好用小標題,分條列項。如果操作步驟較多,在小標題下還可以再分幾個方面來說。總之,方法的介紹要有層次性,力求讓讀者讀起來方便。
3.陳述方法實施的效果
一種科學而新穎的方法實施后,往往會取得理想的效果。作為方法型的經濟學論文,有必要把效果陳述出來,以引起讀者的關注。效果有顯性和隱性兩種,對顯性的效果,能夠用數據說明的,盡量用數據;對有些無法用數據說明的,可舉例說明,選擇一兩個典型事例。陳述效果時,最忌諱的是光說些大而空的話,比如“提高了積極性,激發了興趣”。用事實說話,讓人心服口服,是這一部分的關鍵。當然,陳述的效果必須與實施的方法相關,不要把與本方法毫不相干的效果也統統扯上去。
4.陳述應注意的若干事項
經濟學不同于其他學科,是一門“經世致用”之學,它與實際生活結合極其緊密,具有顯著的應用性特色。這一學科特點決定了經濟學論文選題時必須考慮研究的問題有無現實意義,要借助選題將所學理論與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通過分析研究解決經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此,在論文選題時必須關注社會經濟領域中的現實問題,特別是經濟改革和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譬如房價過高、通貨膨脹、貧富差距、就業問題等都可以作為研究的領域,作為論文選題的內容,這對于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2.專業性原則
經濟學本科畢業論文作為學位論文,選題理所當然應與學生所學專業和所要申請的學位掛鉤。同時畢業論文是對學生四年所學專業知識的一個檢驗和總結,是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能力的體現,這也要求論文選題要緊緊圍繞經濟學科,體現經濟學的專業性。對選題而言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專業領域內選擇確定論文題目。由于經濟學本身具有研究面寬的特點,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出現選題偏離專業領域的情況,因此在選題時更要找準經濟學的切入角度,保證選題與專業的相關度。二是要體現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征的分析方法,譬如實證分析、邊際分析、均衡分析、靜態分析等,如果能在選題中有所體現,更能反映經濟學專業的特點。
3.可行性原則
選題的可行性是指畢業論文的選題一定要切合實際,具備完成選題的主客觀條件。具體來說,首先,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專業所長等主觀條件的角度判斷學生是否可以駕馭選題。譬如,當一個不擅長經濟計量分析的學生面對一個計量分析的選題時,一定會因難度過大而感到難以勝任,這顯然不符合可行性的原則。其次,必須從選題本身的工作量、理論難度和深度、指導教師水平、圖書資料查詢條件、論文完成的時限要求等方面評估完成選題的客觀條件是否具備。以資料的可獲取性為例,經濟數據中省、市級以下的數據一般很難獲取,往往需要進行實地調研而且調研工作量極大,本科學生往往很難獨立完成,缺乏數據的情況下,選題再好也很難寫出高質量的論文。
二、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面存在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夠,選題確定過于隨意
一方面,不少老師存在“重研究生論文,輕本科論文”的思想,開題以前老師實際介入并不多,往往交由學生自主選題,沒有給予相應的交流、指導和建議;另一方面,本科學生“重工作,輕論文”,第七、八學期正是學生找工作和考研的階段,很多學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應聘、工作實習和備考方面,無暇顧及畢業論文;還有一部分學生自認為學業已成,將來從事的工作與論文研究的內容無關,抱有走過場的心態。凡此種種,對論文選題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不花功夫搜集資料并斟酌選題,臨近開題時往往隨便選一個題目應付了事。在開題答辯中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某個學生信口說出一個選題,卻對該選題的研究意義、文獻綜述、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茫然不知,當老師指出其選題存在問題時,學生會立即將選題更換成另外一個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題目,選題的過于隨意增大了題目的不確定和變動性,最終會累及論文質量。
2.偏好大選題,涉及面過于宏觀
較之其他專業,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過大、過泛的現象尤其突出。究其原因,一是與學科特點相關,經濟學研究分為宏觀、微觀部分,宏觀經濟學研究經濟中有關總量的決定及變動,涉及的是失業、通貨膨脹、經濟波動、國際收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宏觀“大”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形中會強化這種“大”問題的心理暗示,選題時就會貪大求全,動輒冠以“中國”或“我國”的字樣;二是學生往往擔心選題太小沒有東西可寫,認為宏觀選題題目大、外延廣,寫作時順著每個外延發揮一下,就可以達到論文要求的篇幅,因而選擇了過寬過大的題目。比如“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選擇”“試論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等選題,這類選題本身包括了多維度和多層次,要求研究者對各個層次、各個維度的問題有清晰和準確的認識,本科生的理論水平和對現實經濟問題的認知能力顯然達不到這一要求,過于宏觀的選題寫出來的東西往往缺乏深度、沒有重點。
3.選題范圍狹窄,題目相似度高
其實經濟學涉及面廣,又貼近社會生活,現實中有眾多問題值得研究,即使是同一個問題,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應該說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論文選題空間,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的范圍和題目應該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或者是因為指導老師連續幾年給學生的題目缺少變化;或者是因為學生相同的專業背景使他們的學術思維、研究視野趨于一致;或者是因為學生主要通過圖書館資料檢索,趨同的選題手段使那些點擊率高且參考文獻多的選題容易中標,結果就是選題往往集中在幾個話題上,題目“扎堆”且重復率高,很難做到教育部要求的學位論文“一人一題”。比如人民幣升值、期貨市場、中小企業融資、貿易壁壘等都是近年學生熱衷的選題,連續幾年的畢業論文都可能出現相同的選題,甚至同一年同一個答辯小組中的題目也可能完全相同或僅有一兩字之差。
4.缺乏經濟學思維,選題偏離專業方向
目前經濟學本科畢業論文選題中仍存在部分偏離經濟學專業的選題,譬如“校園超市的營銷分析”,這個題目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營銷專業的題目,基本看不出經濟學的專業特色,嚴格意義上就是一個不合格選題。但如果把它改成“校園超市的壟斷市場分析”,從題目就可以看出該選題是運用西方經濟學微觀理論中的壟斷市場理論分析校園超市,無疑凸顯了經濟學的專業特色。第一個題目之所以出現專業偏差,除了指導老師把關不嚴之外,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經濟學思維。經濟學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結論。經濟學教育除了傳授經濟學理論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體會和掌握經濟學思維方式,并運用這種思維方式分析經濟問題,形成關于社會經濟現象或經濟問題的解釋。但現實中有部分學生及至畢業也沒培養起經濟學思維,在選題時,面對經濟實踐中的具體問題,不能“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找不到經濟學的切入視角,導致選題與專業相關度不高。
三、提高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質量的建議
1.前置選題工作,夯實選題基礎
針對學生忙于找工作和考研、無暇顧及論文的情況,比較現實的做法是將畢業論文選題的時間安排適當前移。比如在學生一進入大四階段,有條件的學校甚至可以在三年級就讓學生進入選題環節,提早確定指導老師,通過與指導老師交流溝通,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可以早一步確定論文大方向。再有意識地將課程設計、社會調查以及專業實習等實踐環節與畢業論文結合起來,同時熟悉相關的理論分析方法和工具,展開文獻檢索和閱讀,從中搜集和積累相關資料,隨著對相關問題認識和了解的不斷深入最終確定選題。前置選題工作的好處是給予論文選題環節充裕的時間保證,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斟酌并熟悉相關的知識領域,為提高選題質量打下扎實的基礎。
2.強調畢業論文重要性,進行選題環節專項輔導
應以院、系或專業為單位,召開畢業論文動員會,宣講畢業論文的作用、價值和要求。強調畢業論文的寫作不僅是學生總結、檢驗、深化所學專業知識的過程,更是訓練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將來工作或更深層次研究奠定基礎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指導論文不僅是培養目標要求的職業責任,還是反映教師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更是一個向學生學習提高自己的機會。總之,只有師生思想上高度重視,才能通力配合選出好的題目,做出好的文章。可以為學生進行選題方面的專項輔導,教會學生如何選題。譬如,通過舉辦講座有針對性地講解選題原則;結合以往的論文題目說明選題如何找到經濟學的視角,如何以小見大、挖掘深入;尤其要注重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法的介紹。在多種選題方法當中,相對適合經濟學本科學生、值得推薦的方法有以下兩種:第一是實踐選題法。即在社會實踐、經濟調研和專業實習中,了解現實中出現的新問題、新趨向,通過調研取得第一手資料,以此作為選題的依據。第二是查閱文獻法。即確定感興趣的領域,閱讀該領域內權威的專業文獻資料,了解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那些該領域中尚未解決的課題或許就是選題方向。
3.強化選題階段的導師作用,重視任務的落實與檢查
針對指導老師在選題階段作用缺位的情況,要強化導師的指導作用。指導老師要及早進入角色,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不能坐等學生上門詢問,而應主動了解學生的專業興趣點,介紹獲取與選題相關的文獻資料的渠道。向學生推薦綜述性或經典的文獻,幫助學生分析調查研究、搜集數據的難易程度,啟發學生尋找經濟分析的角度和需要運用的實證研究方法,幫助學生對選題可行性給出基本判斷,避免選題的盲目性。針對學生不重視選題工作的情況,指導老師要通過布置給學生任務的落實與檢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比如,可以讓學生就閱讀的文獻資料、關注的經濟熱點問題寫出綜述,專業實踐中可以讓學生寫日記、寫報告,以此督促、推動學生發現問題,找到自己的視角;還可以要求學生跟老師通過郵件或電話定期匯報,在和老師交流中也可能就會找到合適的選題。
數學本科論文參考文獻:
[1]史寧中,柳海民.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與實施路徑[J].教育研究,2007,(8):10-13.
[2]王玉文,馬海鳳,趙宇華.現代數學思想選講[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3]史寧中.漫談數學的基本思想[J].數學教育學報,2011,20(4):8.
[4]張禾瑞,郝炳新.高等代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朱繼歡.關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思考[J].現代商業.
[6]黃麗.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高專數學課程模塊化教學改革探討[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6).
[7]趙國喜,王守印,梁桂珍,李鑫.河南省高師數學本科專業學生就業探微[J].管理學刊,2009(10).
數學本科論文參考文獻:
[1]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馬本江.信息經濟學教學改進的新思路探析[J].教學改革,2010,13(6):117-119.
[3]楊君,張成科.信息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40-42.
[4]方厚政.信息經濟學課程的研究性教學方式探討[J].中國信息界,2012,3(8):74-78.
[5]張雅君.本科信息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4(8):97-99.
[6]蘇菊寧,陳菊紅,楊變紅.基于提前期壓縮的非對稱信息供應鏈契約[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9,29(6):39-45.
[7]周蓉,盧志學.非對稱生產規模供應商的兩階段投標策略[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27(12):36-42.
數學本科論文參考文獻:
[1]羅富榮.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對策[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0(04).
[2]鐘波,劉瓊蓀,付鸝.知識經濟時代應用數學本科教育改革的幾點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1(09).
[3]劉應明,王寶富,白蘇華.數學類本科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改革與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2009(03).
[4]吳季松.知識經濟學理論、實踐和應用[J].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03).
對已發表期刊論文信息進行挖掘和分析,是了解經濟學研究全貌或某一學科或領域研究現狀和趨勢的基本方法。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從未停止過。比如在研究領域方面,黃泰巖和張培麗(2008、2014)通過對 CSSCI 來源期刊經濟類排名前 20左右期刊的專題性分類統計,對歷年中國經濟研究熱點問題進行追蹤和分析。儲鳳玲(2013)通過對 20062012 年《經濟研究》發表的 963 篇論文的 JEL 編碼分析,對經濟學研究熱點領域進行研究。姜春林和杜維濱(2010)利用 19982007 年 SSCI 影響因子排名前十位的期刊,對國際經濟學界的主要研究領域進行了分析。研究方法方面,成九雁和秦建華(2005)對 19792004 年間《經濟研究》刊載的 3902 篇論文中計量經濟學方法的應用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肖金川等(2014)基于 20012012 年五大英文頂級經濟學期刊,對國際頂級英文期刊應用的計量方法進行了更為細致的統計分析。此外,劉俊婉等(2004)對 19982002 年間經濟學領域重要期刊、機構、論著和作者的影響力等方面信息進行了綜合分析。從研究方法來看,現有研究方法大致分為兩種:第一是采用詞頻分析法、共線分析法、內容分析法等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年載文量、著者、研究領域、文獻來源、文獻被引頻次等特征進行統計分析(李穎,2005);第二是選定特定數量的相關領域期刊或權威期刊,對研究領域、研究方法、作者以及引文等信息進行統計分析,這種方法問題針對性較強,但是樣本信息匯總的工作量較大。
以上研究現狀可以看出,現有研究存在三個不足:首先,大多是針對研究領域或研究方法等單一信息的分析,而綜合信息研究文獻較少,尤其是對近期文獻成果的研究更為少見。其次,在樣本選擇上,選擇單一期刊或多種期刊,選擇方法缺乏統一的標準,沒有考慮單一期刊發文導向對樣本質量的影響以及不同期刊樣本的可比性問題。最后,研究領域的確定上也較為隨意,不具備系統性和可比性。本文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對經濟學研究現狀進行分析,并從以下方面出發對上述三個問題進行突破:首先在樣本選取上,選擇國內公認的經濟學領域權威期刊,增加樣本容量的同時,增強樣本的可比性。其次,在經濟學研究領域分類上,采用國際上通用的 JEL 文獻分類方法對研究領域進行統計分析。最后,對研究領域、應用研究方法和研究隊伍構成三個方面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基本涵蓋了現有研究中關注的基本問題。
二、樣本選擇
目前,人文社科類期刊被普遍認可的標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系統(簡稱 CSSCI),二是北京大學的人文社科期刊排名。一般認為,《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管理世界》分別作為兩大系統中經濟學、管理學和綜合性社科期刊中排名第一的期刊,具有極高的權威性。《經濟學(季刊)》作為綜合性經濟學科中除《經濟研究》以外排名最高的期刊,也是大多數重點高校和研究機構的 A 類或重點期刊。因此,本文選取《經濟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組成四大期刊進行統計研究。
分析顯示,這四大刊物是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等國內經濟學類學術獎獲獎論文的重要來源期刊。國內經濟學領域的長江學者、杰出人才、優秀博士論文得主、新世紀優秀人才等幾乎都在此四刊上發表過論文。2012 年,這四刊全部入選《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印證報告(2012)》(簡稱 CAJ-IJCR)2012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人文社科期刊),其中,《經濟研究》復合影響因子 11.555,是人文社科期刊中復合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經濟學(季刊)》國際他引影響因子 0.253,是人文社科期刊中國際他是影響作用最高的期刊。因此,這四刊的選題取向、研究方法和學術規范對中國經濟學研究起著重要的導向或引領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中國經濟學發展取向。
三、研究隊伍結構和布局
對四大刊物的作者信息匯總分析凸顯了經濟研究的方式和隊伍構成的一些新的取向和特點。首先,多人或多機構合作研究已成為應對重大問題的重要科研方式。本文的作者信息按發表文章的作者人次和機構計算,對于跨領域的研究成果,本文按照其所屬學校或機構的原則進行計算。統計結果為,作者人次總數為 2640 人次,平均每篇文章作者為 2.35 人次。其中 2012 年每篇文章作者為四人次及以上的數目為36 篇,占當年總數 9.8%,;2013 年 40 篇,占當年總數 10.5%,;2014 年 47 篇,占當年文章總數 12.4%,。這表明,經濟學領域的合作研究和團隊化研究正在不斷增強。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3-0087-02
引言
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s)是一門用于驗證和測度的學科,是運用數學、統計學和經濟理論對經濟現象進行定量分析的社會科學學科。計量經濟學是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新型學科,雖然發展歷史較短,但應用十分廣泛,已經在經濟學科教學和研究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對計量經濟學的評價,如P.Samuelson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經濟學是計量經濟學的時代;P.Henry稱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這一社會科學中的帝國主義;R.Klein評價在大多數大學和學院中,計量經濟學的講授已經成為經濟學課程表中最有權威的一部分。1998年教育部把計量經濟學確定為經濟學類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之后,這門課程在國內普及開來。
計量經濟學雖然在中國普及的時間較短,但近幾年國內計量經濟學的發展特別快。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在本、碩、博課程中將計量經濟學作為重要的基礎課程,國內出版的教材不斷更新,研究中運用計量分析方法的論文比重持續上升。然而,實際教學當中計量經濟學卻是教學難度較大的課程,特別是對文科背景的經濟學類學生來說是“難學”的一門課程。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進行漸進性的改革和探索,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本文擬對教學實踐當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探討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一)基礎知識薄弱
計量經濟學“教學難”的最大特征是文科背景經濟學專業學生們基礎知識的相對薄弱。眾說周知,計量經濟學是綜合性較強的一門課程,要求學生不僅對微積分、線性代數、統計學等先修課程的良好基礎,而且還對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經濟學專業基礎課同樣要求良好基礎。基礎知識的相對薄弱是導致學生們“難學”的直接原因。這個原因筆者認為主要來自于學生的主、客觀兩個方面。主觀上對于大多數文科背景學生來說數學性質課程的學習難度較大,缺乏興趣,因此,沒有打好高等數學基礎。客觀因素是學校課程安排和教師教學質量的問題。在課程安排上,比如筆者所在大學以前開設的是統計學原理,并不是統計學。因此,大多數學生并沒有學到統計學領域重要的基礎知識。還有微、宏觀經濟學等經濟學類基礎課程內容并沒有學好,這主要來至于教師教學質量。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當中講教材內容之前,先利用兩、三節課復習統計學基礎知識,并在正文講授當中注意復習微、宏觀相關內容,與學生加強溝通一步一步地提高學習興趣和參與討論的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差異
目前大多數課程的教學都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方式跟傳統的板書教學方式的確具有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板書教學方式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特別是在數學推導過程當中板書的優勢就體現出來。有些學生甚至教師都認為推導過程并不重要,只想利用其結果,但不通過推導過程怎么能理解計量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呢?沒有打好基礎就根本學不到更深的內容。筆者在實際講授過程中都試過板書和多媒體教學方式,雖然現在的學生都習慣了多媒體教授方式,但計量經濟學的講授當中板書教學方式還是受到學生們的歡迎。他們認為跟著老師一步一步計算,就能跟著老師的思路學下來,也能清理自己的思路。在多媒體教學當中也重視板書,有些圖形或公式通過板書重復說明,并利用大量例題解釋相關內容,因此,教學速度與板書教學速度相差無幾。通過實踐發現多媒體和板書教學方式的結合,以及大量案例的應用是與目前筆者在校學生們水平基本吻合的教學方式。
(三)課程安排與實踐
計量經濟學是強調理論和運用軟件的實踐相結合的應用性課程。因此,實際教學由理論課和上機實驗兩個部分組成。由于學校的課程調整,我校計量經濟學的學時從32學時增加到48和64學時等不同學時。2006年筆者到校任教時開始這門課程的學時調整至64學時,但有時又調整至48學時。如果是32和48學時教學安排的話,就根本上不了實驗課,教學僅限于理論課的講授。通過幾年的實踐發現,合理的學時安排是48學時理論課和16學時實驗課。48學時足夠講完符合本科生水平的內容,16學時上機課也讓學生基本了解相關軟件操作。上機課安排開學第二個月開始上,第一個月主要講授相關理論,第二個月開始一周一次理論課和一次上機課。上機先利用兩節課講Excel操作,目的是要掌握Excel圖表處理的基本操作和運用數據分析功能的回歸分析操作。之后具體實踐STATA或者是Eviews等相關軟件的操作。
(四)論文不規范
學習計量經濟學的目的就是在實際研究中應用計量經濟方法分析特定經濟現象。通過本科生和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或者是研究生學術月活動中的論文審查,發現計量論文中存在很多問題。第一,學生對模型的建立缺乏了解,容易把數學恒等式當成模型進行分析。這突顯學生們對計量基本概念的理解不透徹,對各個要素之間邏輯關系的理解不足。第二,相關檢驗的問題上容易把原假設和備擇假設弄混,因此,得出的結論往往與計量分析結果背道而馳。第三,采集的樣本數量少,而解釋變量卻很多,在自由度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也做回歸分析寫出論文。實驗課當中曾經講過典型模型的推導過程,以及根據經濟理論建立模型的過程,但效果不佳,怎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一項我們長期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建議
(一)強化基礎課程
通過多年的計量經濟學和其他專業課的講授當中感受到的最大困惑是學生們相關課程的基礎較弱。與高等數學課程不同,微、宏觀經濟學以及統計學、數理統計等課程是學院教師主講的課。筆者認為目前所在學院學生基礎課程的較弱原因,主要是學院對基礎課程的重視不夠和教學梯隊的不完善所引起。重視程度上筆者曾幾次提議要強化習題課,以此來強化學生對相關課程的認識和學習。特別是在研究生課程安排上,要求基礎課程以年為單位設置課程,但都沒有得到體現。教學梯隊問題上開會時所探討的梯隊問題實際上并沒有落實,之前不管學生們的評價如何,基礎課程由老教授們壟斷。隨著擴招講基礎課的教師增加,但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學安排并不是按照學科出身來安排,而是出現互相搶課的現象。因此,要強化基礎課程,首先要提高教師素質,其次建立良好的教學梯隊。
(二)建設案例庫
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教學和實驗課都離不開案例,通過案例加深與計量模型相關的經濟理論的理解,并提高學習興趣。國內有些大學已經編寫相關實驗課的教學指導書,并建立案例庫,這方面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做得較好。筆者剛開始編寫教案時大量參考日本教材上的案例,每個章節都設幾個案例,重視通過案例來加深相關學習內容。只是理論課中的案例從樣本數或其他方面的因素在實驗課中缺乏針對性,因此,需要專門用于實驗課的案例庫。但案例庫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緊靠任課老師難以完成。我院能講計量經濟學的教師較少,難成立教學團隊或成立專門的案例庫建設小組。目前只能實行拿來主義,收集電子版教材發給學生,以此來彌補欠缺部分。數據整理和分析、案例的選擇等對我院來說一項長期工程。
(三)強化論文寫作能力
作為一種方法論學習計量經濟學的目的之一是在實際研究中的應用。寫過計量分析論文的人都知道,剛開始寫計量論文的時候寫作難度較大,最好在導師的帶領下邊寫邊學習是一種有效的途徑。但是受師資力量的單薄,還有教學中忽視相關問題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一直受到很大限制。無論是為畢業論文,還是讀研究生等長遠目標著想,必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筆者認為實際教學當中至少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第一,講課當中選擇幾篇符合學生水平的相關計量論文,講解計量論文的格式、建模、檢驗和經濟現象的解釋等相關問題。第二,適當的布置課程小論文,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從中找出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改,直到達到一定的水平。第三,通過學院組織的各種論壇和學術會議的積極參加,拓展學生的視野,圍繞會議中的題目進行討論,循序漸進地提高基本素養。
結論
自從計量經濟學在國內普及之后,其重要性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國內學者對計量經濟學的研究也日益加深。但是由于普及的時間較短,很多院校存在教師隊伍的計量功底參差不齊,相關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問題。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逐漸摸索清楚了講這門課程的一般規律,相關基礎課程和實驗課的安排得到了強化。通過理論課學生們基本上掌握了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思想,通過實驗課學習相關計量或統計軟件操作,能夠借助輔助軟件進行計量分析,畢業論文中運用計量方法的論文比重逐步上升。我相信,教師隊伍的不斷努力和相關部門的重視下,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會不斷完善,會涌現出更多的計量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子奈.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10,(1).
[2] 張益豐,周衛民.本科計量經濟學“問題導向型”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0,(2).
[3] 彭長生.文科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的問題與改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9,(6).
2.教學方法的改革
微觀經濟學原理與思維方式的形成,是培養經管類專業人才的第一步。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內容很豐富,但也很抽象、深奧、難懂,學生難于消化,特別是要用高等數學的知識證明和推導經濟理論,使很多學生普遍感到經濟學難學。要做好教學,就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培養其專業興趣,多傳授實用性強的知識,最終使經濟學原理“印”在學生的腦海中。將微觀經濟理論學習過程中的抽象、難于理解的問題,變為具體和簡單。
首先,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在對教材進行整理、歸納后,借助國內外最新的教學內容、精彩片段等,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于《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需要將圖、表和數學都作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后,可以節約出大量的課堂時間,這對教學內容的完成將更有利;同時教會學生看圖表、做圖表對學習微觀經濟學基本理論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會學生如何看圖、如何作圖。“一圖勝千言”--解釋經濟現象時,有時用圖來說明要遠遠好于語言的羅列。
第二,教學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過程本身就是教學相長,師生互動環節也早被提出,敢于提問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創新。因為,正確的提問代表著創新的方向,沒有正確的方向也就沒有創新成果。從學習活動方式來看,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活動僅限于“預習、聽課、復習”之中,他們在相當程度上“懶于思考、缺乏問題意識”。這種學習狀態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因此,可以考慮將課堂實驗的方法引入《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來。形成師生互動,老師引導,學生參與其中的信息雙向交流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成主動的知識探詢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教師也可以發現學生的能力和興趣。了解學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強案例教學。案例教學在現代教育領域已被廣泛使用,我們不僅要加強對西方經濟社會的研究,揭示西方國家的消費者行為、生產者行為、企業組織與管理等的新變化,還要加強對我國經濟實踐的研究;通過大量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例子讓學生了解,西方經濟學原理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經濟社會之中,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和經濟有聯系。西方經濟學原理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人們生活、理財的可靠指南。
第四,注重習題練習。通過做習題可以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并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習題練習可以使學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糾正學習中的錯誤,鞏固所掌握的知識。并且我們可以在學期初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經濟管理研究的前沿課題供學生選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選題查找參考文獻.依據所學知識分析研究課題并總結自己的觀點。最后要求學生在小組前進行答辯演講。表達自己的觀點,回答其它同學提出的問題。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確表達、敢于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和不怕困難、勇于擔當的性格。
3、考試形式改革
對任何課程來說,考試都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雖然它是教學過程的終端,但對整個教學過程逆向影響十分顯著,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和教育質量的高低。對微觀經濟學課程來說,考試是其教學過程的延續,是學生深化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學生將所學到的觀點和方法運用于解決分析實際問題,使其所學內容得到強化,加深了對課堂上所學理論的理解并且提高其綜合素質,也使思想得到進一步升華。同時,考試也是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情況的綜合檢驗,是對教與學的一次全面性反饋。通過考試,教師可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了解學生思想的階段性變化,開展針對性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