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2 23:48: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外科考察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科考野人
今年83歲的杜榕桓,給人的印象非常爽朗,言語中不時帶點小幽默和小調侃。這位著名地貌學家說,他一生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野外,可以說是個不折不扣的“野人”。
野外驚險自不必說,因為在科考中傷了雙腿,如今只能靠拐杖行走。他的左腿是在1973年復查川藏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時摔的。考察完臘月大塌方路段第4條泥石流后,突遭暴雨,杜榕桓指揮大家撤退,自己卻是最后一個出來的。雨大路滑,他從6米高的懸崖上摔了下去,左腿膝關節軟組織受傷,韌帶撕裂,當時就不省人事了。另一條腿是在1982年考察東川小江流域的時候受傷的,江水很涼,留下了急性關節炎的后遺癥。
在古鄉溝考察時,他和科考隊員們一起觀察了85次泥石流,掌握了世界上最寶貴的泥石流資料,一條溝一年內能爆發泥石流85次,這屬于世界奇聞。當時科考隊為了在源頭觀測就住在山上,幾個月不下來,還組織敢死隊去最危險最近距離的現場。有一次杜榕桓走在前面,突然一個大石頭滾了下來,他迅速躺下,大石頭剛好從他肚皮上飛過去。
杜榕桓說,沒有上過冰山就不叫冰川學家,沒有親眼觀察過泥石流就不叫泥石流學家。1986年,杜榕桓獲得了竺可楨野外科學工作獎章,他還是最早一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獲得者,并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科學院一等獎等榮譽。
步入晚年的杜榕桓沒有遺憾,他還寫下兩首詩勉勵自己:一首是“你老我老他亦老,自然規律難避繞。發揮余熱盡心力,老有所為樂淘淘”;另一首是“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八十小老弟。回首科學創業路,笑看此生無憾遺”。
凍土研究
1960年,高山冰雪隊與蘭州地理室合并成由施雅風領導的冰川凍土積雪研究所。在施雅風的倡導和組織下,研究所成立了凍土學科組(周幼吾任組長、杜榕桓任副組長),在中科院率先開拓了青藏高原凍土研究。為配合青藏鐵路興建,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周幼吾和杜榕桓組織了青藏高原凍土考察隊,沿青藏公路開展了格爾木至拉薩的高原凍土綜合考察,查明自昆侖山西大灘至藏北那曲間的600多公里_范圍內分布有連續發育的多年凍土層,厚達十幾米至一百多米,考察隊還對凍土的形成、結構特征、凍土冰緣現象、凍土發展演變等及其對鐵路工程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研究。
杜榕桓說,修建青藏鐵路最大的難題就是高原凍土,凍土如果沒有處理好,路基不穩,天冷時地面就會凍脹鼓起來,天熱時發生融陷,地表就會陷下去。
杜榕桓說,光看地面看不出凍土,至少要挖8-10米的坑,而且不能爆破,只能手挖。“都是自己挖,沒錢雇臨時工。”當地氣溫晚上可達零下二十攝氏度,有人耳朵都凍壞了,只有把耳朵割掉,也有人手都凍黑了,就趕快把手鋸了,不然整個人都會殘廢;大伙兒兩年里都吃不到油,沒有拼搏精神是上不去的,即便是28歲正值壯年的杜榕桓,一上青藏高原就指甲塌陷,狠狠地掉頭發……
考察結束后,考察隊提交了凍土考察報告,這是青藏高原凍土考察研究的處女作,填補了凍土學研究的地區空白和學科空白,對建立發展高原凍土科學和青藏鐵路的興建與暢通,起到了奠基作用。
識破冰川
1963年,杜榕桓調入泥石流考察隊,當時泥石流還不叫泥石流,叫冰川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