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8 05:54:3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世界地理知識點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悠久的歷史
位置范圍:位于喜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區,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間
內陸國:尼泊爾、錫金、不丹(均與中國相鄰)
國家 臨海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印、巴與我國相鄰)
島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斯里蘭卡以佛教為主;印度、尼泊爾以印度教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伊斯蘭教為主。居民為白色人種
(2)自然條件
地形:北部喜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內,下游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熱帶季風:全年高溫,6~9月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為旱季。西南季風災害,孟加拉國受影響最大。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處于西南季風的迎風坡世界降水最多
熱帶沙漠:西北部降水稀水,加上原始森林遭破壞形成
南亞地區因北面有高山屏障,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偏高。
地形地貌
喜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陸部分被稱為“南亞次大陸”。由于喜馬拉雅山脈把南亞跟亞洲其它地區隔開,使南亞在地理上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而“南亞”則是由南亞次大陸的大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島嶼共同構成的。北部為狹長崎嶇的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略成弧形、廣闊的恒河—印度河低地,而南部則是西部略高、東部略低,起伏平緩的德干高原。
南亞地區界線明顯,年輕的褶皺山脈(如西北部的蘇來曼山脈,北部的喀喇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巴達開山脈和阿拉干山脈等),圍繞在半島的北面,南臨大海。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恒河沖積而成。印度河源于我國西藏,流經南亞西部干旱地區,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西北喜馬拉雅山區,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的是俄羅斯,其次加拿大、美國,中國位居世界第四位。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于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于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里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于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后,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后,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并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老撾、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熱帶;
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分布地區氣候特征對農業產生的影響熱帶雨林氣候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全年高溫多雨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么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并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于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恒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于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于英國出于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后,獨立后,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件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
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
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
以圣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
一、世界的陸地與海洋:
(1)海洋和陸地分布:三分陸七分海(29%和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線:P29
二、海陸變遷
(1)魏格納大陸漂移假說
(2)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第三單元世界的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天氣:時間短、常變化氣候:時間長、一般不變化
常用的天氣符號:(預報天氣)P46
陸地上日氣溫一般出現在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氣溫的年較差=月平均氣溫的值一月平均氣溫的最低值
(北半球陸地上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
二、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要求能繪制和讀圖分析
三、世界氣溫、降水的分布規律:
世界氣溫分布規律:
1、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緯度因素】
2、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上氣溫高于海洋上氣溫;冬季相反。【海陸熱力差異】
3、在山地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0C,【地形因素】
世界降水分布規律:降水的主要類型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緯度因素】
2、南、北回歸線,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降水多;中緯度地帶,內陸降水少,沿海降水多。【海陸因素】
3、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地形因素】
四、溫帶東岸——溫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旱。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暖少雨。
溫帶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暖濕潤
——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旱,冬季溫暖濕潤。
第四單元世界居民與地區發展差異
一、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增長:人口增長率的大洲是非洲,人口增長率最小的大洲是歐洲
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反映人口的增長快慢。
2、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來表示。
(2)人口稠密區: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
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東部等.
3、世界的人口問題:(1)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糧食短缺、毀林開荒、草場超載、生態惡化、用水緊張
(2)增長過慢帶來的問題:人口老年化,勞動力資源不足,國防兵力不足
(3)人口遷移帶來的問題:交通擁擠、治安惡化、用水緊張、就業困難
世界上的人口不能無節制地增大。人口的增長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
二、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及其主要分布地區
人種:根據人類體質特征將世界上的居民劃分為白色、黃色、黑色人種。
分布: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也屬于黃色人種。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三、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漢英俄阿西講法語、);
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流傳最廣的語言是英語;
三大宗教:基都教(信仰人數最多)、伊斯蘭教(在我國又叫回教或清真教)、佛教
四、世界聚落,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面積的六個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2、國界劃分依據各不相同,有用山脈、河流、經緯線等。
領土是國界線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
3、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要理解“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發達國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北”
發展中國家大多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南”
通常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劃分國家。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
4、國際組織
聯合國——的國際組織,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總部在美國紐約;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是: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
世界貿易組織——WTO總部在瑞士的日內瓦
1、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
(1)、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山脈)——淮河(河流)一線分布。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夏季氣溫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最氣溫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3)、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和南京。
(4)、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山地氣候區。劃分溫度帶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2、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1)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臺灣的火燒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的托克遜。
(2)依據氣候的干濕程度,我國可以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和干旱地區。這四大干濕地區所對應的植被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
3、我國氣候特征: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1)雖然我國氣候類型多樣,但季風氣候顯著,季風氣候區最為遼闊。冬夏季風的不穩定容易帶來各種災害性天氣:冬季風活動強烈就會爆發寒潮(大風、降溫和霜凍);夏季風活動不穩定,容易導致旱澇災害(夏季風活動強,易造成“南旱北澇”;夏季風活動弱,易造成“南澇北旱”),此外,我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夏秋季節經常遭受臺風影響。
(2)讀我國冬夏季風示意圖,完成下列各小題:(10分)
①表示冬季風的是A圖,它來自蒙古和西伯利亞地區,氣流性質寒冷干燥,所以我國大部分地區冬季氣候特點寒冷干燥。
②影響我國的夏季風來自太平洋和印度_洋上空的暖濕氣流,所以我國東部地區夏季氣候特點_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是季風氣候突出的特點,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濕潤,物產豐富,被稱為“魚米之鄉”;而阿拉伯半島上卻降水很少,氣候干燥,沙漠廣。前者主要受惠于季風氣候顯著)
③我們把_夏(冬、夏)季風影響明顯地區稱為季風區。除青藏高原地區外,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
(3)我國東部地區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風所帶來,降水主要類型是鋒面雨,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季節過后,最有可能出現的天氣是伏旱。
【地形和地勢】
1、讀我國東西向(北緯32º)地形剖面圖,回答下列問題;
(1)A代表地勢第一級階梯,地形以高原為主,氣候類型是高原山地氣候;
B代表地勢第二級階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C代表地勢第三級階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2)圖中序號代表的是:
1青藏高原,2橫斷山脈,3四川盆地4長江中下游平原,5黃海。
(3)、從圖可以看出,我國的地勢特征是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4)、受地勢影響,我國大多數河流流向是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河流從高一級階梯流向低一級階梯時,落差大,有利于水能發電。
我國這種地勢分布對氣候、交通的影響如何?如對氣候的影響:有利于暖濕氣流深入內陸形成大面積的濕潤地區等;對交通的影響:河流自西向東流,溝通了東西部的交通等。
2、結合我國地形圖和讀課本P22圖2.2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可以看出:
(1)我國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2)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第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第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從我國地形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地形具有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的特點。(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
(1)縱橫交織的山脈,構成我國地形的基本骨架。(結合《地圖冊》P10—11頁,知道以下山脈的走向:階梯分界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天山、秦嶺、南嶺等。)
(2)我國四大高原是指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
四大盆地是指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是指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河流和湖泊】
讀我國主要河湖的分布圖,熟悉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塔里木河和京杭大運河的位置及水文特征;熟悉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的位置湖泊性質。內流區和外流區的界線(大致與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相一致)及位置。
1、(1)圖中序號①代表的河流名稱是長江,它發源于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河流長度居我國第一位。因為它水能資源豐富、航運價值高,因此分別有“水能寶庫”、“黃金水道”的美稱。上游:源頭——宜昌(武漢);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最長的支流是漢江(武漢),此外還有岷江(宜賓)、嘉陵江(重慶)、湘江(洞庭湖)和贛江(鄱陽湖)等支流。
(2)為什么說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答:因為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階梯交界處,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
(3)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是防洪。試分析長江中下游洪澇災害頻發的主要原因:
2、(1)圖中序號②代表的河流名稱是黃河,它發源于巴顏喀拉山脈,注入渤海,呈“幾”字形分布。上游:源頭——河口;中游:河口——舊孟津;下游:舊孟津——入海口。
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和涇河等(課本P48圖,記住位置)
(2)黃河的憂患及治理(參照筆記)
幾種常見的天體:
恒星、星云、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等,
2、天體系統
(1)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宇宙天體系統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遠依次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帶位于火木之間。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
1、宇宙環境2、地球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溫度)、地球的質量適中(大氣)、液態水
一、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的概念:太陽源源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3、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二、影響太陽輻射能的因素
1、太陽高度角(緯度)2、海拔高度3、天氣狀況
三、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大氣結構:太陽的大氣層由里到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
2、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陽風(日冕)
3、對地球的影響:①擾動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②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現象;③作用于兩極上空大氣,產生極光;④對氣候的影響
地球運動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線速度
自轉
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一個恒星日23時56分4秒
除極點都是15每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公轉
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一個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約1度每天
近日點最快
遠日點最慢
正午太陽高度角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達到值,南半球達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南達到值,北半球達到最小值
晝夜長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達晝達到值。越往北越長,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晝達到值,越往南晝越長,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傳播介質
通過莫霍界面
通過古登堡界面
縱波P
固液氣
明顯加快
突然下降
橫波S
固體
明顯加快
突然消失
巖石圈厚度大于地殼厚度
根據地震波的這種變化特征,我們把地球分成三層(地殼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氣的受熱過程(自己寫出):
風
所受的力
最后風向
近地面的風
地轉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
與等壓線成一個夾角
高空的風
地轉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與等壓線平行
常見天氣
過境前
過境時
過境后
降雨區域
舉例
冷鋒
晴朗,溫高壓低
陰雨大風天氣
晴朗溫低壓高
鋒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氣南下,沙塵暴
暖峰
晴朗,溫低壓高
連續性降雨
晴朗溫高壓低
鋒前
常見天氣
氣壓狀況
運動方向
對應天氣
典型天氣
氣旋
中間低,四周高
北逆南順
陰雨天氣
夏季南方的暴雨臺風
反氣旋
中間高,四周低
北順南逆
晴朗干燥
長江伏旱、秋高氣爽天氣
氣壓分布
亞歐大陸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夏季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氣候類型
分布范圍
氣候特點
成因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地區
全年高溫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氣壓的控制,氣流上升高溫多雨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到40度大陸西岸
夏季:炎熱干燥
冬季:溫暖多雨
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盛行西風的交替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到60度大陸西岸
全年溫暖濕潤
全年受盛行西風的控制
熱帶季風氣候
(南亞季風)
南亞地區
全年高溫,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風(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冬季:東北風(海陸熱力差異)
亞熱帶季風氣候(東亞季風)
大陸東岸20到35度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溫暖濕潤
夏季:東南風 海路熱力性質的差異
冬季:西北風
溫帶季風氣候
(東亞季風)
大陸東岸35到55度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東南分
冬季:西北風 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全球氣候變化的表現: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和干濕變化。
全球氣候變暖的可能影響:1海平面上升2溫度的變化3影響水循環的過程。
水圈的特點:連續但不規則
河流的補給形式:地下水(最穩定)、大氣降水(東部地區最主要)、冰川補給(西部地區)、季節性積雪(東北地區)、湖泊水
水循環的過程(海陸間循環):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沿岸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漁場(四大漁場,秘魯漁場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擴散
通常所說的水資源: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水資源的豐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徑流量
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時間:夏秋多,冬春少 空間: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水資源對經濟影響:數量影響經濟規模,質量影響經濟效益。
現在水資源利用出現的問題:數量,隨人口和工農業生產用水量不斷增加
質量,人類生產生活排污不斷增多
面對措施 開源: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修水庫,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
第一節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亞洲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為界與歐洲相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以白令海峽為界與北美洲相望。(圖6.2p2)亞洲的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圖6.4p3)
2、亞洲是世界上面積,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注意不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和北冰洋)面積達4400萬平方千米。
3、地形與河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勢影響,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圖6.5p4,結合圖認真完成第5頁的活動題)
4、亞洲之最:
(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積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世界陸地點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海拔-415米);
(3)亞洲第一長河是長江,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中國(瀾滄江)、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源于中國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歐洲],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南美洲])
(4)亞洲面積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面積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貝加爾湖[俄羅斯];
(6)世界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世界的群島:馬來群島。
5、氣候: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亞洲東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密切關系,受夏季風的影響而易發生旱澇災害。(圖6.96.10p7氣候類型、主要國家氣候分布,認真完成第8頁活動題)
第二節人文環境
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地區,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11個(2003年),亞洲有6個。分別是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和印度尼西亞。人口最多的是亞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極洲外);人口增長率的是非洲,人口增長率最低的是歐洲。(圖6.146.15p10-11)
2、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活動p12)
3、亞洲民族十分復雜,大大小小有1000個,其中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的發祥地:黃河—長江流域的華夏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倫文明。共同特點是適宜的溫帶和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注:兩河流域古代氣候條件好)不同地區的民族,在建筑、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方面的不同。(圖6.17p13,活動p13)
4、亞洲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絕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印度;發達國家較少,如日本。
第七章
第一節日本
1、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自北向南依次為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的是本州島。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面積37.7萬平方千米,人口1.27億(2003年)。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最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為主,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日本為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對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圖7.2p18,活動p19)
3、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日本的港口城市是橫濱。日本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二戰以后,經濟高速發展,對工業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國內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很強。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這樣有利于原料的進口和產品的出口,揚長補短。(工業分布的原因見活動p23)
4、日本民族構成單一,大和民族占絕對優勢。日本文化既有濃厚的大和民族的傳統色彩,又有強烈的現代氣息,是東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第二節東南亞
1、東南亞在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圖7.17-18p26-27)
2、東南亞的國家是印度尼西亞,的內陸國是老撾。注意與中國接壤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3、氣候類型主要包括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濕熱的氣候條件,使得東南亞成為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東南亞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產地。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的橡膠生產國,馬來西亞是世界上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的椰子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圖7.22p29活動p30)
3、中南半島上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各大河上游流經山區,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游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及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形成重要的農業區。中南半島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圖7.28p31)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國家
河內紅河(上游為元江)越南
金邊湄公河(上游為瀾滄江)柬埔寨
萬象同上老撾
曼谷湄南河泰國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為怒江)緬甸
4、東南亞居民絕大多數為黃種人。世界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是東南亞。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東南亞的旅游勝地。(圖7.30p33)
第三節印度
1、印度是南亞面積的國家,人口超過10億,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河流是恒河,印度河在巴基斯坦。注:看印度地形圖7.34,找出印度所在經緯度、臨海,地形的分布特點,主要鄰國及方位,主要城市: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海得拉巴、班加羅爾。
3、印度大部分地處熱帶和*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終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風,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季風。(活動p37)由于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為抵御水旱災害,修筑水利工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規模龐大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貯水池。
4、20世紀60年代,印度實行了“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糧食產量增長很快。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糧食作物,對照圖7.34、7.41、7.42,分析小麥和水稻的分布與地形和降水的關系。經濟作物有棉花、黃麻和甘蔗。印度的黃麻產量居世界第一位,棉花產量居世界第二位。
5、印度首都是新德里;加爾各答是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鋼鐵工業中心;孟買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節俄羅斯
1、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位于亞歐大陸北部,地跨亞歐兩大洲,領土大部分處于北溫帶,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氣候特征是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2、大部分地區地形比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以山脈河流為界自西向東分別是東歐平原(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西西伯利亞平原(葉尼塞河)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東西伯利亞山地。對照俄羅斯地形圖7.45,找出俄羅斯的經緯度位置,周邊國家、大洋及海,各地形區的位置及分界。
3、俄羅斯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資源能夠自給的大國之一。石油、天然氣、煤、鐵資源居世界前列,的煤礦是庫茲巴斯煤礦,的油田有第二巴庫油田和秋明油田,的鐵礦是庫爾斯克鐵礦。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位于莫斯科附近。(圖7.48p44,閱讀材料)
4、俄羅斯交通部門齊全,但交通運輸線在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鐵路運輸和管道運輸為主,歐洲部分鐵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網,亞洲部分鐵路稀疏,有一條橫貫亞歐大陸的鐵路是西西伯利亞大鐵路,被稱為亞歐大陸橋。(第二條亞歐大陸橋起始點為中國連云港,終點為荷蘭鹿特丹)
(2)伏爾加河是俄羅斯的母親河,是歐洲第一長河,流量豐富,水流平穩,航運價值高,通過運河,伏爾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羅的海、白海、里海、亞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羅斯首都,俄羅斯的城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有世界的克里姆林宮和紅場;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羅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終年不凍港。
第八章
第一節中東
1、中東位于亞洲西南部、非洲東北部。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是東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之地,本區的霍爾木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在東西聯系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照中東地形圖8.3,了解中東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主要國家、鄰國,主要河流、運河、海峽、海洋。活動p52
2、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藏量、生產量和輸出量最多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所產石油絕大部分通過海洋運往西歐、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主要產油國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聯酋、伊拉克等
3、完成活動p53,記住3條石油輸出路線。
航線經過的主要海洋、海峽和運河到達的國家和地區
A波斯灣
霍爾木茲海峽
阿拉伯海亞丁灣、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各國
B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北美
C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太平洋日本
4、本區水資源匱乏,氣候為熱帶沙漠氣候,氣候干燥,降水稀少,河流稀少,有大面積沒有河流的沙漠地區。有關河流、湖泊水資源的分配和爭奪是中東地區除石油以外的又一個焦點。(圖8.7p54)但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流經本區。
5、中東主要是白色人種。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猶太教、*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伊斯蘭教還把麥加看作圣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猶太人集中分布于以色列,信仰猶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蘭教。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閱讀材料,活動p56了解)
第二節歐洲西部
1、歐洲西部地區人口稠密,國家眾多,是發達國家最集中的地區。本區形成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叫做歐盟,目前有27個成員國,統一貨幣叫歐元。歐盟加強了歐洲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聯系,并在世界經濟領域和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活動題p58,讀歐盟成員國之間密切聯系圖8.14,讀歐盟國家分布圖8.15)
2、歐洲西部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業發達的地區之一。歐洲西部的工業以制造業為主,工業分布密集自英國向東到波蘭境內,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的工業密集區。
3、發達的畜牧業:本區地處中緯度大陸西岸(大西洋東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溫和濕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牧草,草場廣布,本區的人們把牧草稱為“綠色金子”。荷蘭、丹麥是的乳畜大國。
4、讀圖8.23p64,找出主要平原(西歐平原、波德平原、多瑙河下游平原)、河流(萊茵河、多瑙河)、山脈(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亞平寧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島嶼(大不列顛島)、半島(南部自西向東依次為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海及海峽(黑海、土耳其海峽、愛琴海、亞得里亞海、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比斯開灣、英吉利海峽、北海、波羅的海)。歐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
5、本區絕大部分位于五帶中的北溫帶,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地中海沿岸為地中海氣候,內陸及伊比利亞半島內部為溫帶大陸氣候,阿爾卑斯山脈為高原山地氣候。(圖8.22p63)
6、歐洲西部的自然條件多種多樣,南部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夏季陽光明媚,海濱沙灘風景優美;北部有曲折、幽深的峽灣;中部阿爾卑斯山脈是登山和滑雪的好地方。讀圖8.24p65,知道本區有哪些旅游資源。
第三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區位于世界上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億多人,90%以上是黑種人,所以本區被稱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歸線都穿過本區,非洲是世界上跨熱帶面積的洲。讀圖6.12p9,本區氣候分布的特點:以熱帶雨林氣候為中心,南北熱帶草原分布,熱帶草原氣候分布最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終年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特點:終年高溫,明顯分為干濕兩季。熱帶草原地區常常受到旱災影響。
3、讀圖8.26p67,區域經緯度位置,主要國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區地形以高原為主,最的盆地剛果河盆地,有被稱為地球傷痕的東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有非洲山乞力馬扎羅山。
4、由于殖*義長期占領和掠奪,使本區有許多國家成為單一商品經濟,即出口礦產、木材、畜產和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初級產品,進口機械、汽車等工業制成品。這種過分依賴一種或幾種初級產品的模式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因此要努力發展民族工業,發展多樣化的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游業、水產業等其他產業。
5、非洲是人口增長率的大洲,本地區更是人口增長率的地區。這里農牧業生產落后,農產品產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長快,因此糧食供應不足是本區各國普遍遇到的問題。由于人口增長過快,對糧食和肉類的需求大,人們砍伐森林、開墾草原以擴大耕地面積,或在草原地區過度放牧,導致土地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劇土地荒漠化,使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第四節澳大利亞
1、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澳大利亞主要位于五帶中的熱帶和南溫帶。的河流是墨累—達令河。讀圖8.38p75,了解澳大利亞的經緯度位置、地形。讀圖8.39p76,了解澳大利亞的氣候分布。
2、澳大利亞有許多特有的古老生物,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代表動物有袋鼠、鴯鹋、考拉、鴨嘴獸等(前兩種出現在澳大利亞的國徽上)。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的是俄羅斯,其次加拿大、美國,中國位居世界第四位。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于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于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里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于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后,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后,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并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地球
第一課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形狀
是一個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球體
二、大小
1、地球的極半徑:6357千米
2、赤道半徑:6378千米
3、平均半徑:6371千米
4、赤道周長:40000千米
5、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第二課
在地球儀上認識經緯網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北極:地軸北端與地球儀表面的交點
2、南極:地軸南端與地球儀表面的交點
3、赤道:從地球表面到南北極點的距離相等且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
二、緯線與維度
1、緯線的定義:
在地球儀上,與赤道平行的圓,叫做緯線
2、緯度的定義:
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不同的緯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叫做緯度
3、緯度的判讀:
(1)
赤道是0°緯度,是劃分緯度的起點。赤道以北是北緯,赤道以南是南緯。
(2)
北緯,用符號“N”表示。越往北度數越大。
(3)
南緯,用符號“S”表示。越往南度數越大。
(4)
在沒有標示緯度符號的經緯網圖中,越往北度數越大的是北緯,越往南度數越大的是南緯。
三、經線和經度
1、經線的定義:
在地球以上,連接南北兩極并與赤道垂直的半圓,叫經線,也稱子午線。
2、經度的定義:
為了區別每一條經線,人們給不同的經線標上了不同的度數,叫做經度。
3、經度的判讀:
(1)國際上規定,已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
(2)以0°經線為界,往東為東經度,用符號“E”表示,0°經線向東至180°E是東經度的范圍
(3)以0°經線為界,往西為西經度,用符號“W”表示,0°經線向西至180°W是西經度的范圍(注意:180°E和180°W是同一條經線,他們是重合的。)
(4)在沒有標示經度符號的經緯網圖中,越往東度數越大的是東經度,越往西度數越大的是西經度
四、半球的劃分
1、南北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2、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從20°W往東至160°E以西的范圍為東半球,從20°W往西至160°E以東的范圍為西半球
四、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1、低緯度:0°——30°
2、中緯度:30°——60°
3、高緯度:60°——90°
第三課
地球的自傳
一、自傳
1、自傳定義:
地球繞著地軸的旋轉,叫做地球的自傳。
2、方向和周期:
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天(24小時)
二、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一)
晝夜更替
(注意:晝夜交替產生的三個條件:
1、地球不停的自傳
2、地球本身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
3、太陽系中只有一顆恒星——太陽)
(二)
時間的差異——地方時
1、地方時的定義:
在東西方向上由于經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時刻稱為地方時
2、時刻的判讀
(1)將晝半球等分的經線其地方時為正午12:00;與其相對的經線其地方時為0:00(24:00)
(2)在赤道上,晨線與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00;昏線與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00(如圖1所示A處18:00,B處為6:00)
3、地方時計算的原則:
(1)東加西減
(2)東早西晚
第四課
地球的公轉
一、公轉
1、公轉的定義:
地球圍繞太陽的轉動稱為地球的公轉
2、周期與方向:
周期:一年(約365日)
方向:自西向東
二、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一)
四季的變化
(二)
五帶的劃分
(三)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帶來晝夜長短的變化
(四)
極晝極夜現象的產生
三、四季的產生
由于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公轉時是傾斜的,且傾斜角度為66.5°,所以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季節對應太陽直射點的地方差異,太陽直射點在23.5°N和23.5°S之間產生季節性移動。春分日時太陽直射赤道,春分日前后的3、4、5這幾個月是春季;夏至日時太陽直射23.5°N,在夏至日前后的6、7、8三個月為夏季;秋分日時太陽直射赤道,在秋分日前后的9、10、11這幾個月為秋季;冬至日時太陽直射23.5°S,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個月為冬季。
四、五帶的劃分
熱帶:23.5°N(北回歸線)至23.5°S(南回歸線)之間
北溫帶:23.5°N(北回歸線)至66.5°N(北極圈)之間
北寒帶:66.5°N(北極圈)至90°N(北極點)之間
南溫帶:23.5°S(南回歸線)至66.5°S(南極圈)之間
南寒帶:66.5°S(南極圈)至90°S(南極點)之間
五、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北半球為例)
節氣段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狀況
晝夜長短狀況
從春分到夏至
從赤道(0°)逐漸移向北回歸線(23.5°N)
北半球晝長夜短,且晝漸長夜漸短
從夏至到秋分
從北回歸線(23.5°N)逐漸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晝長夜短,只是晝漸短夜漸長
從秋分到冬至
從赤道(0°)逐漸移向南回歸線(23.5°S)
北半球晝短夜長,且晝漸短夜漸長
從冬至到春分
從南回歸線(23.5°S)逐漸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晝短夜長,只是晝漸長夜漸短
兩分日
直射赤道(0°)
晝夜平分
兩至日
夏至直射北回歸線(23.5°N);冬至直射南回歸線(23.5°S)
夏至日是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冬至日是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
第二單元
地圖
第一課
地圖的基本要素
一、地圖三要素:比例尺
指向標
圖例和注記
二、地圖上方向的判斷
1、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確定方位
3、經緯網地圖上,根據經緯線確定方位(經線指示正南正北方向,緯線指示正東正西方向)
三、比例尺
1、概念:比例尺是指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3、表示方法:
(1)線段式:0_____50千米
(2)數字式:1:5000000或1∕5000000
(3)文字式: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50千米
4、比例尺大小與地圖內容詳細程度的關系
相同圖幅的兩幅地圖,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域范圍越小,所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確度越高;比例尺越小的表示的地域范圍越大,所表示的內容越簡略,精確度越低。(如下圖)
1:20萬
1:500萬
第二課
地形圖的判讀
一、海拔和相對高度
1、海拔:是指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也稱絕對高度。
2、相對高度:是指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垂直距離。
二、五種常見的地形類型
1、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特征:
地形類型
海拔特征
地表形態特征
平原
200m以下
地面廣闊平坦
高原
500m以上
地面起伏和緩
山地
500m以上
坡度較陡、溝谷較深
丘陵
不超過500m
相對高度小、坡度和緩
盆地
\
四周高中間低
三、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的概念:
在地形圖上,將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高線
2、等高線地形圖:
用等高線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圖,叫做等高線地形圖
3、六種常見地貌類型的等高線地形圖
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特征
等高線特征
圖示
山峰(山頂)
中間高四周低
等高線閉合,等高線由外向內遞增。
鞍部
兩個相鄰山峰之間的凹地
山谷線的最高點就是鞍部
山谷
兩山脊之間低洼的部分
山谷兩邊高,中間低,等高線是低值凸向高值
山脊
從山頂到山麓凸起高聳的部位
山脊中部高,兩邊低,等高線是高值向低值凸起
陡崖
近似垂直的山坡或地形倒置
幾等高線重疊在一起
陡坡于緩坡
陡坡坡度較陡,緩坡坡度較緩
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第三單元
海洋與陸地
第一課
海陸的分布
一、海陸分布
海洋占地表總面積的71%,陸地占地表總面積的21%
二、七大洲
1、由小到大(按面積):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2、各大洲的分界線: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紅海
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南美洲與南極洲:德雷克海峽
三、四大洋
按面積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二課
海陸的面貌
一、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大洲
地形特征
亞洲
中部高、四周低,山地面積廣,地形復雜。
非洲
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
歐洲
以平原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大洋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南極洲
冰雪覆蓋,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第三課
海陸變遷
一、滄海桑田
1、促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力:
(1)內力作用(地殼運動、海平面的升降)
(2)外力作用(人類的活動,流水、風力、海浪侵蝕)
二、大陸漂移學說與板塊構造學說
(一)、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
(二)、板塊構造學說
1、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
3、板塊運動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態:
(1)
張烈(生長邊界)在張力作用的影響下形成裂谷和海洋
(2)
擠壓(消亡邊界)在擠壓力的作用下形成高山、島弧鏈和海溝
四、世界的主要火山地震帶
1、火山活動和地震出現在地殼活躍的地帶(板塊交界地帶)
2、世界最大的兩大火山地震帶
(1)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2)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
五、陸地地形之最
①里海是最大的湖泊。②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位于北極地區,屬于北美洲,在美洲版塊,是丹麥的屬地。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撞形成的。④尼羅河是世界第一長河,位于非洲。⑤七大洲中,南極洲平均海拔最高,歐洲平均海拔最低,最熱非洲,最冷南極洲。
第四單元
天氣與氣候
第一課
天氣與生活
一、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
1、概念:
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狀況。是多變的。
2、特征:
(1)、短時間的
(2)、具有多變性
3、描述方式:
(1)、陰晴
(2)、氣溫高低
(3)、風力大小
(二)、氣候
1、概念
氣候是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2、特征
(1)長時間的(多年的)
(2)、相對穩定,有規律可循(平均狀況)
二、看圖識天氣
(一)獲取天氣信息的途徑
網絡、電視、電話、報紙、短信
(二)、衛星云圖的判讀
在衛星云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為云區。白色的程度越濃,表示云層越厚,云層厚的地方一般為陰雨區。
(三)、大氣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體健康
2、影響動植物的生長
3、腐蝕建筑物
第二課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
一、氣溫的變化
1、氣溫的日變化:
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2、氣溫的年變化:
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3、氣溫曲線圖
氣溫年變化圖:
氣溫日變化圖:
由氣溫年變化圖判別半球
(1)
在氣溫年變化圖中七八月份氣溫最高,圖示所代表的地區一定是北半球
(2)
在氣溫年變化圖中七八月份氣溫最低,圖示所代表的地區一定是南半球
二、氣溫的分布
(一)、等溫線
1、概念:
等溫線是指在地圖上將氣溫相等的各點連接的平滑曲線
2、特征:
(1)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上的氣溫相等。
(2)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固定的。
(3)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4)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
(5)等溫線成閉合狀態,中心氣溫低,表示這里是低溫中心。
(6)等溫線成閉合狀態,中心氣溫高,表示這里是高溫中心。
3、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
(1)緯度位置:受太陽輻射的影響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遞減
(2)海陸分布: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3)地形:在山地,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0.6°C
第三課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
一、降水的變化
(一)、降水的形成
1、陸地水蒸發形成水汽
2、空氣中有凝結核
3、水汽隨氣流上升遇凝結核冷凝
4、小水滴達到過飽和
(二)、降水的表現形式
雨、雪、冰雹等
(三)、降水的變化
1、不同地區年降水量不同(地域差異)
2、同一地區,不同年份降水量不一樣
(時間差異)
3、一年內不同季節、不同月份降水量也存在差異
(四)降水量的表示方法——降水量柱狀圖
二、降水的分布
(一)
等降水量線
在地圖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叫做等降水量線
(二)
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
降水量的分布規律:
(1)赤道——多雨,兩極——少雨
(2)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多雨,大陸西岸——少雨
(3)中緯度地區:沿海地區——多雨,內陸地區——少雨
第四課
世界氣候類型
一、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圖
二、各溫度帶的氣候類型、分布及特點
溫度帶
氣候類型
特征
分布規律
熱
帶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
南北緯10°之間的赤道附近。
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干濕季明顯。
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分雨旱兩季。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
熱帶沙漠氣候
全年高溫少雨。
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
溫
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南北緯25°—35°的大陸東岸。
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北緯35°—55°的大陸東岸
溫帶海洋氣候
全年溫和濕潤。
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
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冬寒夏熱,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大。
冬長寒,夏短暖。
中緯度的大陸內部。
極圈附近
寒
帶
苔原氣候
長冬無夏
亞歐大陸、北美大陸北部邊緣
冰原氣候
全年酷寒
極地附近
其他
高原山地氣候
海拔高,終年低溫。
高大的山地和高原
三、幾種主要氣候類型的氣候資料圖
四、氣候類型的判讀方法
第一步,根據最高氣溫出現的時間判定南北半球。
最熱月出現在七月或各月氣溫變化曲線呈峰形,則該地位于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一月或各月氣溫變化曲線呈谷形,則該地位于南半球。
第二步,根據最高和最低氣溫的數值判斷熱量帶。
最冷月均溫>15°C為熱帶氣候;最冷月均溫在0°C以上為亞熱帶氣候(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以及溫帶海洋氣候;
最冷月氣溫
第三步,根據降水的季節分配以及降水總量確定氣候類型。
夏雨型:所有的季風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和熱帶草原
冬雨型:地中海氣候
年雨型:熱帶雨林、溫帶海洋
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2000mm,月降水量>100mm。
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000mm—1800mm,夏月降水量陡然超過400mm。
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在1000mm—1200mm左右,夏月降水量>100mm。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降水稀少。
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800mm,夏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
地中海氣候:全年降水量在500mm—1000mm左右,冬月降水豐沛。
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400mm,夏月降水量>100mm
溫帶海洋氣候:年降水量>700mm,全年降水均勻。
(總的判定方法是一看氣溫,二看降水,三看季節變化。記住:“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第五課
影響氣候的因素
一、緯度因素
(一)
對氣溫的影響
受地球形狀的形狀的影響,不同緯度地帶接受太陽熱量的多少不同,導致高低緯度之間的氣溫存在明顯差異。(如圖所示:三束直徑一樣的光線,照射在高、中、低三個不同的緯度地帶,其所輻射的能量是相等的。但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照射的面積不同,S3>S2>S1。所以單位面積上獲得的太陽輻射能不同,溫度也就不一樣了,T1>T2>T3。
(二)
對降水的影響
1、赤道地區氣溫高,蒸發旺盛,降水充沛。
2、兩極地區常年酷寒,蒸發弱,降水稀少。
二、海陸因素
(一)影響降水
受距海遠近因素的影響,離海洋近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的地區降水豐富;遠離海洋的內陸,濕潤氣流難以到達,降水稀少。
(二)影響氣溫
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海水吸熱慢,放熱也慢;陸地吸熱快,放熱也快。因此,同緯度地區,夏季陸溫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三、地形因素
(一)
海拔對氣溫的影響
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0.6°C∕100m)
(二)
山脈走向對氣溫的影響
迎風坡降水充沛,背風坡降水稀少。(以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東西兩側的薩米恩托和艾森港為例)
第六課
人類活動與氣候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一)
有利影響
改善局地氣候,促進農業生產。
(二)
不利影響
導致氣候惡化,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1、臭氧層空洞
表現:
2、全球氣候變暖
3、酸雨
第五單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課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增長
(一)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
1、決定性因素:
出生率與死亡率
3、其他影響因素:
(1)生活水平
(2)醫療條件
(3)人口文化素質
(二)人口增長的度量:
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三)
人口增長的地域差異:
1、歐洲、北美、大洋洲等發達國家增長緩慢
2、非洲、南美、亞洲等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較快
二、人口的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疏密
表示方法: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三)
人口的具體分布
總體狀況:分布很不均勻
1、稠密區:
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的近海平原地區。
2、稀疏區:
極端干旱的熱帶沙漠去、過于潮濕的雨林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等環境惡劣的地區。
三、人口問題
(一)
總體上看:
人口增長過快,數量過多,嚴重制約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二)
對策:
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與自然環境相協調。
(三)
人口問題的差異:
1、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導致的問題:(1)勞動力短缺(2)老年人口增多。
2、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的問題(1)勞動力過剩(2)就業困難(3)交通擁擠(4)環境污染(5)社會不穩定
第二課
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
一、三大人種
人種
膚色
頭發
面部
體毛
分布地區
白種人
白色、淺棕色
金黃、波狀
鼻子高、嘴唇薄
多
歐洲、北美洲、大洋洲
黃種人
黃或黃棕色
黑直
扁平
中等
亞洲東部、東南部
黑種人
黑色、黑棕色
卷曲
嘴唇厚
少
非洲、大洋洲、美國境內
二、多種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區
英語(最廣)
歐洲西部、亞洲的南部和北美洲
漢語(最多)
中國及東南亞等地
俄語
歐洲東部、亞洲的西部及北部,主要是俄羅斯
法語
歐洲的法國以及非洲的一些國家
西班牙語
歐洲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的許多國家
三、宗教文化
宗教
產生地區
創始人
經典
分布區
基督教(信徒最多)
西亞
耶穌
《圣經》
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
穆罕穆德
《古蘭經》
亞洲西部、東南亞、非洲北部、東部
佛教
古印度
釋迦牟利
《金剛經》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第三課
人類居住地
一、聚落
1、概念: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
2、分類: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聚落與環境
(一)
影響聚落的自然地理環境:
1、地形:地形平坦
2、氣候:氣溫適中,降水適當,氣候適宜
3、資源:自然資源豐富
4、水文:水源充沛(河流及綠洲區)
(二)影響聚落的社會經濟環境:
1、交通:交通便利
2、政治:政策的影響
3、科技:
4、旅游:
三、保護聚落文化
1.旅游資源的概念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凡是能夠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也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統稱為旅游資源。
2、了解旅游資源的分類
自然旅游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天象與氣象景觀
人文旅游資源:遺址遺跡、建筑設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動
3、運用資料說明旅游資源的多樣性
(1)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
(2)歷史、文化背景和民間習俗的不同
(3)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水平
(4)人們的旅游動機復雜多樣
4、列舉實例,比較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區別
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區別
種類
自然旅游資源
人文旅游資源
形成
天然形成的自然事物和現象
人類創造的文化事物和現象
規模
一般教大
一般較小
變化
一般比較緩慢
一般比較迅速
分布
野外較多
居民地較多
功能
生態旅游、探險旅游、體育旅游、度假旅游、健身旅游
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休閑旅游、購物旅游、會議旅游等
示例
山體、水域、植被、野生動物群、氣象奇觀、天文奇觀、構景地貌、自然災害遺跡、自然保護區等
歷史古跡、園林、工藝品、表演藝術、民俗、宗教禮儀、城鄉風貌、社會風情等
5、舉例說明旅游資源的主要特點
多樣性、地域性、觀賞性與吸引性、不可移動性、重復使用性、可創造性
二、在地圖上指出我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名稱與分布
遺產性質
遺產項目及所在省級行政區
世界自然遺產
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四川
云南三江并流保護區--云南
黃龍風景名勝區--四川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湖南
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八達嶺--北京
長城——山海關--河北
長城——嘉峪關--甘肅
明清故宮——北京--北京
明清故宮——沈陽---遼寧
莫高窟---甘肅
平遙古城--山西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陜西
蘇州古典園林--江蘇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
頤和園--北京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河北
天壇---北京
曲阜孔林、孔府、孔廟--山東
大足石刻--重慶
武當山古建筑群--湖北
青城山——都江堰--四川
布達拉宮歷史區---西藏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安徽
麗江古城----云南
龍門石窟---河南
明清皇家寢陵—明十三陵、明孝陵--北京
明清皇家寢陵—明顯陵--湖北
明清皇家寢陵——清東陵、清西陵-河北
明清皇家寢陵—盛京三陵--遼寧
云岡石窟---山西
廬山國家公園--江西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遼寧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泰山—山東
峨眉山——樂山大佛--四川
黃山--安徽
武夷山---福建
三、結合實例,簡述旅游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
1.旅游資源的游覽價值
(1)評價旅游資源的質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備較高的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高質量的旅游資源,才會對旅游者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①美學價值——自然風景名勝區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學價值
③歷史文化價值——主要指人文景觀而言
④經濟價值:旅游資源的開發,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旅游業已發展成為世界上重要的產業之一。
(2)旅游資源的集群狀況
(3)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2.地理位置與交通
3.客源市場:旅游地與客源地之間的距離是影響客源市場的重要因素。因為旅游地的吸引半徑是有限的。一般來說,靠近經濟發達地區或國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資源,其開發利用的價值要優于遠離經濟發達區的資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
5.旅游地的環境容量
四、旅游景觀欣賞
(一)旅游景觀欣賞的方法
1.選擇觀賞位置
①距離
常見景觀欣賞位置把握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
觀賞位置選擇
高大山峰
廬山(贛)、黃山(皖)、泰山(魯)、武陵源群峰(湘西北)
遠眺、俯瞰
地貌的酷似造型
云南路南石林的阿詩瑪、廣東肇慶的七星巖、安微黃山的石猴觀海、青島的石老人
特定的觀賞位置
山中的峽谷、溶洞、一線天
長江三峽(渝、鄂)、科羅拉多大峽谷(美國)
置身其中近觀
桂林的蘆笛巖溶洞
一線天
瀑
布
尼亞加拉瀑布(加、美兩國間,伊利湖與安大略湖之間)、莫西奧圖尼亞瀑布(贊比亞、津巴布韋兩國間,贊比西河上)、黃果樹瀑布(貴州境內,北盤江上)
適當距離仰觀
②角度
③動態:
對于山水有機組合的景觀,可乘船(筏)沿水路觀賞兩岸風景。
常見景觀欣賞角度、動態把握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
觀賞位置選擇
江河湖海
洞庭湖、長江、滇地
位置較高的亭臺樓閣(岳陽樓一岳陽,黃鶴樓——武漢,滕王閣一南昌,大觀樓一昆明)之上俯覽遠望
湖沼池塘
濟南大明湖、北大未名湖、南京莫愁湖
多低臨水面建亭、榭、廊,水邊鋪小路近觀俯視
山水有機組合景觀
漓江山水、長江三峽
乘船(筏)沿水路觀兩岸風景
2.把握觀賞時機
景觀類型
景觀舉例及其最佳觀賞時機
隨季節而變化的自然景觀
北方山水風景——夏季;南方千米以上高山——夏季(此季節雨水多,云霧多,景色豐富且有變化,兼收避暑之效);北國風光——冬季
隨天氣而變化的自景觀
泰山觀日出——凌晨;黃山觀日落——黃昏;海拔較高的風景名山——雨過天晴(既可觀云海,又可觀日出日落)
特定時間出的自然景觀
錢溏江大潮——農歷八月十八觀大潮;青海湖候鳥——五月;大理蝴蝶會——三月;海市蜃樓、峨眉山“佛光”、吉林霧淞——特定的氣象條件
3.抓住景觀特色
①做好景觀觀賞前的準備工作
②觀賞過程中,觀賞項目、活動方式、觀賞速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節奏,將觀賞與思考結合起來。
③園林景觀的常用構景手法
構景手法
做法與效果
舉例
主
配
主景
鮮明突出是園林整體效果成敗的關鍵
故宮以太和殿、孔府以大成殿為主景,其余為配景
配景
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層
次
障景法
多在園林入口處或園林中相對獨立景區的入口處,利用一些景物(假山、屏風、竹林等)阻礙另一些景物,達到山重水復、曲徑通幽的意境
《紅樓夢》中大觀園入園處
隔景法
利用墻、廊、樹籬、殿堂等將景物分隔為不同的景區,以增加曲折、層次,豐富景觀層次和旅游者的想像
蘇州園林
框景
用門框、窗框、洞框作為取景的畫框,把景象框限在從框中看到的范圍內,優化組合審美對象,達到純真、精煉、集中的景觀美
蘇州園林
借景
借園外風景來襯托本園的景色,以擴大園境
西湖借“三面云山一面城”;頤和園借四山寶塔
4.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體驗景觀的意境
①我國自然風景區最大特色之一
——
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
A.寺、廟、亭、閣、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觀,布局、設計的基本思想是因勢、得體,使人文景觀起到與自然協調,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
寺廟與塔
寺廟與塔
寺廟
塔
地理位置
位于山麓、山谷、山間小盆地的茂林中
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林地區,小山崗的脊線上或山麓湖邊
人文含義
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與佛教中宣揚的超脫于紅塵之外的思想一致。
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的平緩的曲線,從而使塔成為景觀中的重要構景。
例
五臺山寺廟
大理三塔
B.詩詞楹聯、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文學藝術形式來渲染自然美,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巧妙而和諧地聯系起來。
②其他人文景觀的建設上表現出的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在我國古代園林建設:要求再現自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我國北方園林與南方園林的對比
北方皇家園林
南方私家園林
建筑特色
規模宏大。建筑色彩濃重,以紅黃為主色調
規模較小。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為主色調
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顯示出皇權的尊榮富貴,又與寬闊整齊的地形、多藍天白云的氣候特點相輝映
迎合園主追求閑適寧靜的心理需要,又與水鄉風光、濕潤的氣候特點融為一體
③一方山水一方情
風俗民情——是一定地區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一方山水一方情
5.以情觀景——景觀欣賞的最高境界
以情觀景的具體要求
①綜合感受——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
②發揮想象——泰山、黃山、華山、峨眉山、青城山的特點分別是雄、奇、險、秀、幽,地貌的酷似造型……都要通過想象才能感知。
③移情與景,情景交融——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
④登山涉水,求質求真
(二)旅游區的景觀特點及成因--------中外著名旅游景觀欣賞
1.黃山風景名勝區
(1)位置:黃山風景區位于我國安徽省南部。
(2)景觀特征:黃山有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
(3)黃山自然景觀的成因:黃山由花崗巖構成,其花崗巖體垂直節理發育充分,是我國花崗巖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黃山的地質地貌景觀。
黃山四絕
現象
成因
奇松
黃山松是黃山特有的樹種,生長在黃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遍布于山巔峰巒之間。黃山松依山勢而長,形態有立、有臥、有仰,還有異體同干。正所謂黃山“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的松樹以其頑強的生命力與奇異的姿態聞名于天下。
黃山松生存于高峰懸崖之上,那里巖石堅硬,土壤貧瘠。然而,黃山松根部能釋放酸性物質,溶解、侵蝕花崗巖體,使根系穿縫而植。懸崖峭壁的生存條件和植物向陽的特性,加之黃山山谷風大的影響,促使黃山松枝干虬生,樹冠扁平。
怪石
古人曾留下這樣一副對聯,極言黃山峰石的奇絕:“人間有石皆奴仆,天下無山可弟兄。”黃山群峰之間怪石星羅棋布,形態各異,名物狀景,惟妙惟肖。前人謂黃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黃山石之怪還在于它往往有“移目換彩”“移步換形”之妙。
黃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礎上,通過外力
的風化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
“黃山自古云成海”,黃山云海縹緲,瑰麗壯觀,氣象萬千。黃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霧,有“十日九云煙”“山色去來云”之說。
黃山云霧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條件造成的。黃山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時間短,濕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霧。此外,峰頂和谷底、向陽處和背陰處溫差大,水分蒸發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風的影響,黃山的云霧變幻詭譎。
溫泉
與諸多名山相比,黃山因有溫泉而備受游人青睞,因此有“五岳若與黃山并,猶欠靈砂一道泉”之說。
黃山溫泉終年噴涌,水潔明凈,可飲可浴。溫泉的熱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當地表水下滲受熱,或是地下水與地下熾熱的巖體相接觸,就變成地下熱水或蒸汽。地下熱水沿著斷層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溫泉。
2.澳大利亞大堡礁風景區
(1)概況:大堡礁是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島礁的總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①位置、分布:
A.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外。
B.大堡礁海域處于熱帶的緯度位置,溫暖的淺海環境適合珊瑚蟲繁衍。
②成因
形成條件
海域環境
水溫高達2l℃~38℃,且垂直變化和季節變化較小
鹽度平均3.5%
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較平靜
海水淺,陽光充足
地質環境
地殼緩慢沉積,珊瑚蟲骨骼堆積
(3)大堡礁豐富的旅游資源
A.海底世界
B.熱帶風光的大陸島嶼和土著部落文化
3.中國云南的元陽梯田景區
(1)地理位置:元陽縣位于我國云南省南部,與云南省省會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陽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是近千年來世代居住在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結晶,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3)元陽的梯田景觀——不同的季節,景觀不同。
4.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古城區
(1)發展歷史:2
000年以前的巴黎只是塞納河上西岱島和附近幾個小島上的漁村,后來逐漸擴大,到3世紀開始有了巴黎這個名字。
(2)巴黎的建筑藝術和名勝古跡:凱旋門、艾菲爾鐵塔夜景、盧浮宮外景、巴黎圣母院外景
五、旅游景區規劃
1.旅游景區的基本要素應具備交通便捷、景觀獨特、安全衛生、服務周到、環境優良、配套設置完善,能夠滿足多種消費需求等基本要素
2.旅游規劃的基本內容
①旅游開發條件的評價②旅游目標定位與發展戰略規劃
③旅游空間布局與旅游產品規劃④旅游服務設施規劃⑤旅游實施與保障體系規劃
3.旅游規劃的基本要求
①規劃觀念新穎
②調查分析細致
③旅游定位準確
④空間布局合理
⑤內容體系完整
⑥規劃科學可行
4.規劃中一般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旅游資源的科學分析與評估,未能充分發揮資源優勢
(2)旅游開發沒有形成特色。旅游區形象不明,游客市場及產品定位不準
(3)旅游區空間布局不合理,中心區過多的接待設施不利于景觀和生態環境保護。
(4)景區開發建設中,城市化的特征過于明顯,人工建設痕跡太多,對背景環境破壞嚴重。
(5)旅游建設項目缺乏科學的論證,人造景觀重復建設、內容雷同,在當地缺乏文化根基。
六、旅游活動設計
1.收集旅游地的信息
(1)收集旅游地信息的渠道
各種新聞媒介、旅行社、導游手冊、親朋好友、有經驗的旅游者等。
(2)應該收集的信息
主要包括旅游資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時空可達性、旅游服務設施和條件(如旅游交通方式及工具、旅游住宿條件、旅游餐飲的種類和標準、導游服務、旅行費用等),以及大致的旅行費用等。
2.確定旅游目的地,選擇旅游線路
①符合自身特點
②選擇最佳路徑
③景觀豐富多樣
④注意勞逸結合
⑤追求最佳效果
七、旅游安全
1.旅游不安全因素
交通事故、犯罪、疾病(或中毒)、火災與爆炸、自然災害、戰爭、社會動蕩、恐怖活動、旅游者冒險造成的以外傷害、旅途迷路、其他突發性以外事故
2.旅游活動中應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加強預防與管理
做好自我防范
八、闡明旅游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作用
1.拉動經濟發展
(1)發展國際旅游,能夠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2)發展國內旅游業是回籠貨幣、穩定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
(3)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4)增加經濟收入,縮小地區差異
2.促進社會文化繁榮
(1)滿足精神文化需求
(2)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
(3)促進傳統文化的保護。
3.旅游業促進社會進步
(1)擴大對外開放,提高文明程度
(2)增加就業機會,促進社會穩定
(3)促進社區建設,改善生活環境
(4)推動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
九、旅游與環境
1.旅游對環境的促進作用
(1)保護自然景區和歷史古跡
(2)提高環境質量(3)改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
2.旅游活動帶來的環境問題
(1)污染自然環境(大氣\水\固體廢棄物\噪聲\視覺)
(2)破壞生態系統
(3)損毀文物古跡
(4)擾亂社會秩序
3.說明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1)健全環保法規,強化環境管理
(2)加強全民教育,提高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