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3 16:59: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任職教育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知人論世”的方法主要有兩種表現:第一,作品寫作背景的介紹。第二,作者生平及寫作風格的介紹。
一、關于“寫作背景引入”的思考——以《阿q正傳》為例
在講魯迅小說《阿q正傳》時,我們會引入這樣的背景介紹:《阿q正傳》寫于1921年,《阿q正傳》向我們展示了前后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暗指沒有發動廣大的農民群眾,農民群眾仍然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之下。
這樣的背景介紹會讓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帶有閱讀的先見,這種先見一方面可以掃除學生對于文本的閱讀障礙,另一方面卻讓學生帶著先入為主的視角,抹殺了文本的多種可能性。在這種背景介紹的引導下,學生學完了《阿q正傳》,得出的結論只能停留在魯迅在這篇小說中創造了一個飽受壓迫與折磨的農民形象。
在文本中阿q確實深受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在他的思想中,“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中國文化深深的在阿q的腦海里留下了印記,從這一點上來說,他是飽受封建壓迫的。
而對于沒有發動群眾的觀點,筆者認為,小說并沒有很突出的表現這一點。阿q最后是想革命的,但是他對于革命的任務、性質都沒有正確的認識。在小說中,阿q開始對革命是持否定態度的,他不愿意革命,認為革命就是造反,“深惡而痛絕之”。但是,后來,他發現舉人老爺十分害怕革命,因此,開始對革命“神往”,以至陶醉于革命的幻想之中。在他的幻想中,革命就是為了殺人、搶財、選女人。阿q的革命管是錯誤的,這樣的群眾即使被發動也只能導致革命的失敗,因此,魯迅想要表達的是一種農民的蒙昧,是對農民進行啟蒙的強烈愿望。
對于阿q的精神勝利法,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這種精神是超越階級、超越階層的,阿q不僅僅是下層社會成員的代表。同時,也是超越空間,為全世界人所共有的,例如,法國的羅曼?羅蘭在讀完了這部小說之后說:“這部諷刺的寫實作品是世界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印度作家班納吉說:“阿q只是名字是中國的,這個人物我們印度也看到過”。
通過對《阿q正傳》的簡要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這部小說,不僅僅是時代背景的還原,更是有著穿越時代的魅力,直到今天,阿q依然“活著”。因此,僅僅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阿q,是不全面的。薩特曾說:“存在先于本質”。存在即是某種可能性,或者說是意義,筆者認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保證學生閱讀文本的可能性,而不是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對文本的可能性加以限制。
二、關于“作家生平”介紹的思考——以中國古代詩歌為例
詩歌教學中,我們喜歡給詩人貼標簽,例如,提到坡,我們就會說,坡是豪放派的代表;提到李白,我們就會說,李白豪邁奔放、飄逸若仙。這樣的界定并沒有錯,這些特點都是研究者通過詩人作品分析而來的。但是,試想,如果我們的學生提到一個詩人的名字,腦海中浮現的并不是作品而是這些極具標簽性的詞語,那么我們的教學就失去了意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對詩歌和散文評價部分提出:“以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和欣賞個性作為評價的重點”,可見,詩歌教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讓學生熟知詩人的標簽性特點,而是通過詩歌的鑒賞提高自身的能力及興趣。
眾所周知,蘇軾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一改當時的香艷詞風,解放了詞體,開創了豪放一派,在詞學發展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位置。因此,我們常常說,蘇軾是豪放派的代表詩人。這樣的論述如果在教學中出現,可能給學生造成一種較為單一的印象,他們認為,蘇軾寫的都是豪放風格的詩歌,這樣并不利于學生對蘇軾的作品進行進一步的深入了解。
豪放與婉約僅僅是就詞風而言,并不是對某個詩人的評價。況且,詩人的創作更多的是出于情感的表達,并不會拘泥于詩歌的形式。例如,人教版語文教材選入的蘇軾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開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句,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下,為全篇激越的豪情造聲勢,豪放之特點十分明顯。后面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幾句,情感低沉,又有婉約的影子。因此,簡單的將這一首詞定義為豪放詞有失偏頗。
筆者認為,在詩歌教學中,最好能夠避開對于作者的標簽性解讀。詩歌作為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具有多義性的特點,教師引入作者的生平、風格可能會對學生的閱讀產生不好的影響。這并不是否定作者經歷對于作者文學創作的影響,而是希望能夠在教學中就具體的文本進行深入的分析,把知人論世這種方法運用得當。
知人論世并不是在所有的教學情境中都適用的,筆者希望通過這兩個例子來說明教師在教學中選取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我們選擇采取知人論世方法的重要標尺。同時,知人論世不能僅僅是一種知識的灌輸,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充分保護學生對于文本各種可能性認知的權利。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圖書館大學生素質教育服務育人
一、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辦學的三大支柱之一,肩負著為教學科研服務的重任,而高校圖書館的基本職能就是教育職能的情報職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也是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職責,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圖書館是除教室以外的“第二課堂”。
1.圖書館為強化大學生素質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圖書館擁有極其豐富多樣的圖書及館藏文獻資料這個顯著的特點和優勢,向學生宣傳、展示、傳遞科學文化知識,提供文獻服務;對大學生的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修養進行全方位教育;為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塑造,品德的熔煉,情操的熏陶,學問的拓展等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這也是其他任何課堂都無法擬的。
2.圖書館是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課堂
圖書館作為大學生課外活動的主要場所,本身就是最好的潛在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文化陣地,圖書館以其豐富的館藏為基礎而開展的各種文獻信息服務活動,均和育人工作有著密切的聯系,都滲透著育人的內容,產生著育人的效應。圖書館的教育不受時空與內容的限制。大學生通過不斷地利用圖書館,可以隨時隨地接受教育。因而圖書館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大學”。
圖書館高雅的文化環境和文明的服務,還對培養大學生的良好素質起著春風化雨的作用與效果,使他們在無意識地領悟人生的真諦,約束自己的行為,發揮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質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終生受益無窮。對于大學生來說,這種無形的教育比有形教育更容易接受,這種配合教育有時比課堂教育更有效。我們要抓住這個有利條件,將大學生素質教育貫徹到各項服務育人的活動中去。
3.圖書館為強化大學生素質教育提供多種文獻服務
確切地說,每個圖書館都是一個巨大的“信息源”。數以百萬計的館藏能否為讀者充分利用是目前高校較為關注的問題之一。為使館藏文獻這個“信息源”充分發揮作用和效益,為教學科研、為大學生素質教育提供優質高效的文獻服務。各高校爭先開展導讀服務,擴大服務范圍,依托文獻資源、設施和師資的優勢,開發利用具有社會主義高教特色的導向性網絡體系,利用微機檢索達到資源共享,并增設特色服務項目。我國的圖書館借閱率利用率不及日本的1/10,美國的1/20。我們要努力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加大力度挖掘館藏,杜絕資源浪費現象。同時也為大學生素質教育及專業學習提供極大的方便。
二、高校圖書館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做好服務育人的改革方法與建議
1.樹立大教育觀,強化育人觀念
愛因斯坦曾指出“學校的目的始終應該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長期以來,我國部分高校在辦學思想上過分強調培養專門人才,而忽略全面素質教育,沒有立足于培養和諧發展的人,沒有把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教育統一起來。現在,我們必須樹立以“育人為中心”的大教育觀,加強大學生的通識教育,立足于培養復合型的人才,加強大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埃德加•富爾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里把“會學習”提到了中心位置。作為高校不但要向學生傳授人類長期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向學生傳授如何獲取知識的方法,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圖書館作為教學科研的服務機構,應全力以赴配合學校挑起服務育人的重任,館領導應及時了解素質教育的思路,結合兄弟院校的成功經驗,找出一條適合本館的工作方法。
2.開展導讀活動
導讀是高校圖書館服務育人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形式,閱讀指導可以幫助讀者節省時間多讀書,有選擇有目的的讀好書,從而促進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
在導讀內容上,應改變以往偏重專業書籍、文藝書藉的導讀傾向,增加德育、美學、馬列著作、名人傳記、愛國書籍等應成為今后導讀的重點推薦書目。在導讀形式上,要利用校報、專題講座及書評書介等,融入樂于接受的現代化教育媒體。方法上,要靈活多樣,準確地把握大學生思想狀況與需求,可以不定期開展讀書會和館員讀者聯誼會等。為豐富校園文化,圖書館可充分利用館藏,積極投身于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去。
3.優化育人環境,營造良好讀書氛圍
高校圖書館的育人環境是圖書館工作人員有意識有目的建造的一種文化傳遞場所。大學生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受到影響和教育,這種環境中所蘊涵的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對大學生有著潛在的陶冶作用,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無意識”地接受教育的熏陶。因此用心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應是圖書館堅持不懈的追求。
圖書館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物質環境的建設,它是圖書館的外在標志。要在顯要位置懸掛標語口號,偉人、科學家畫像及名人名言,開辟櫥窗欄、政績公開欄等,這些人文景點會產生一種文化浸潤的效應。館前館后種植草坪、花壇,層層疊疊綠萌垂吊,為圖書館平添了一份幽雅與寧靜,使讀者置身其中感到一種美的享受。二是人文環境的建設,這是高校育人環境的重點。主要是指人際環境,它體現于館員的精神面貌上。圖書館要搞好服務育人,必須高度重視館員的思想道德建設。列寧曾說過“圖書館館員是圖書館的靈魂”,可見館員形象是多么重要。一方面,要制定館員道德規范,文明用語、服務忌語等加強館員自身修養。在樹立職業道德的同時,時刻不忘規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傳身教、為人師表。館員的人格、形象、語言,儀表、行為對大學生是一種無形而有力的影響。另一方面,全面提高館員的文化業務素質,熟悉館藏,掌握現代化技術手段,還應懂點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為讀者當好參謀。要求館員樹立“讀者至上”的思想,以熱情的態度及淵博的知識接待每一位讀者。堅持把讀者服務工作與培養世紀人才的大目標統一起來,并貫穿于圖書館的各項工作中,形成全員育人的良好機制和文明氛圍。
參考文獻:
語文教學的歷史從古至今可謂源遠流長,在我國古代有論語、詩經等曠世名作。語文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課程,如何有效地加強對職業學校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各方積極探索的刻不容緩的職教主題之一。本文就中職語文教育的現狀及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展開深入討論。
一、中職語文教育的現狀
我國現行的職業教育越來越普及,越來越盛行,而隨之而來的語文教育水平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許多中等職業的學校為了
謀求發展,吸納更多的生源,不惜在招生標準上不斷地降低要求,致使許多入學后的中職學生的精神文化素養的程度非常的低,這樣盲目地自主招生后的結果往往加大了教育的難度,中等職業學
校偏重于學生職業技術專業方面的教育,而忽視人文方面的教育,致使許多職業學生畢業后走入社會中仍然是素質不高。中職教育的對象主要由高中錄取完的線下生(初中畢業生)構成,這決定了他們的文化素質相對低下。中職學生整體素質較以往明顯下降,主要體現為社會情感的日益枯竭,明辨是非的能力缺失,所以,在中職語文教學中一定要重視人文教育的培養。
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語文是一科基礎教育學科,我們每個人都要從基礎的語文學
科中學會怎樣做人,人文教育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
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最能體現出人類生存的意義,追求人生美好,追究求積極向上的東西,充分地享受生活,享受生命。語文教學不但能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基本能力,而且能引導學生欣賞生活的價值。因此,語文教學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注重他們的精神成長,使語文教學充滿人文教育。語文教學應該是愛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用真善美來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體會到豐富的人生,感受到家庭、社會、親人的溫暖,引導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尋找生活的真諦,用自己的方式來感恩社會。把語文教學和人文教育融會貫通,讓我們的學生不僅能夠學到書本上概念的東西,更為重要的是達到心靈的凈化。
三、如何在中職語文教育中體現人文教育
教學的方式千變萬化。但是教師要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就不能只關注教學的結果而忽略教學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是個性化的存在,而統一的教學方法并不適合于每個學生,所以,教師在人文素質的培養中要求中職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還要有
適于青春期孩子叛逆心理的教育方式。要實現這樣的教學境界,就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來達到相互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過程中還要加強對現實的結合,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的動
態。同時,學生在展開討論的過程中,在自己的習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價值判斷,只要教師引導得法、點評到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對學生學習表現所做出的正確判斷、積極評價、科學引導,也會對學生的品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鍛煉,得到升華,生活品位和道德修養都將得以提高。
注重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是積累人文素質最有效的途徑。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人、事、景、物的時候,要提前交代觀察目的和任務,以便學生掌握觀察的方向。中職語文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挖掘學生的潛力,這樣才能為社會提供更優秀的人才,才能將教育的目標具體化。
參考文獻:
二、當代法律教育中人文價值的重構
(一)當代法律教育中人文價值缺失的現狀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逐漸提高,并逐漸在世界范圍內逐漸凸顯出重要性,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國家的法制建設也要跟得上步伐,才能體現大國強國的能力。新時期法制建設要以人為本,只有從人的角度出發才能解決問題,只有樹立人文關懷的理念才能保障人的全面發展,但是從目前來看,當代中國在法律教育上存在著明顯的人文價值缺失問題。從我國當代法律教育人文價值內容的現狀來看,法律教育中過分強調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提高,在實務中經常出現法院、檢察院在辦事方式上不近人情。隨著人文社會理念的提出以及素質教育的改革發展,法律教育理應注重職業素養的提高,但是在當前階段大多數高等教育在內的法律教育都嚴重缺失人文關懷的教育,無論是從受教育者參加法律職業教育的動機,還是受教育者自身思維方式,抑或是理念思想都缺乏人文思考。
(二)改革當代法律教育人文價值缺失的必要性
1.尊重人文價值是現代社會改革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風氣中出現了一些不利因素,而傳統美德卻在逐漸淡漠,對人們的心態也是十分不穩定,在此背景下通過教育強化對人文價值的重視十分必要。法律教育在發展中也需要樹立這樣的發展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首先強化對人文關懷的重視,通過法律教育達到為法律行業輸送有人文精神的人才的制度保障。2.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從事法律職業的高素質人才做出支持和貢獻,法律教育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水平法律職業人才的重任。法律職業人才的工作不只是簡單的將政策規范加以實施和執行,更重要的是將法制的理念和價值傳遞給社會大眾,這就需要法律職業人站在大眾的立場,了解大眾的心理采用適當的方式開展工作。因此在法律教育中加強人文價值的內容對于法律職業人更好的貫徹落實法律十分必要。3.當前我國正處于教育改革的深化階段,法律教育也包含在改革的內容體系中,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并沒有形成適合我國法律教育的一種模式,也正因為如此,法律教育中還存在一些方面的問題。而與此同時在社會發展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例如關于社會中涉及權力”與“權利”一類的問題,不但需要依靠法律規范去進行解決,有時需要結合法的價值因素進行調整,因此,在法律教育中如果單純的進行法律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忽視法律人文價值的教育,對于走上工作崗位的法律職業人來說也會在解決問題時出現困惑。
(三)構建新型法律教育模式的構想
眾所周知我國高等教育模式是借鑒蘇聯專業人才培養教育模式而發展起來的,但是隨著國際化程度的加快,這種教育模式在與英美全能型人才教育模式相比下逐漸顯現出后進的不足。尤其是在我國當前社會全面發展的形勢下,對于法律人才的需求不但需要專業化,更加需要適應不同行業的法律職業需求,基于此,筆者認為在我國法律教育的模式建立上應當借鑒英美國家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我國人才需求相適應的新型教育模式——“通才”教育模式。1.樹立人文價值的教育理念,創造有利于學習的環境。結合上文所述我國的法律教育必須強化人文價值,體現人文關懷,這就需要在我國的法律教育模式中樹立以學生為本位的通才教育理念,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和空間,改善法律學術風氣,為法律教育受教者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2.法律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是一個重要的專業方向,在教育招生和就業上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對此作為高等教育的法律教育必須從人才培養的優劣角度進行考量,在加強人文價值教育的基礎上做好完善的制度設計。高等法律教育制度體系中包括法學招生方面進行大法學體系下自主方向選擇,尊重學生個體的選擇和意愿,讓學生在自己興趣和志愿基礎上找準自己的人生方向;還包括在課程設置上要增設具有人文價值的文史哲課程作為必修課,提升法律學生人文思想內涵,樹立法律信仰,真正成為踐行法律和堅守法律的使者。
二、尊師重道
尊師重道是指尊重教師的人格,重視老師的教導,尊重老師的勞動。古語有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人有三尊,君父師是也”等等。這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對于老師的“尊敬”與“愛戴”。當代成人教育的大學生應該秉承這一優良傳統,尊重老師的人格、學識和勞動,準確把握“獨立思考”的度,并正確對待老師的過失。大學生還應做到積極配合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經常與老師溝通,形成良好互動、實現教學相長。
三、換位思考
殘疾人職業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教育形式,包括殘疾人職業能力教育、職業心理教育、職業發展教育、職業適應能力教育,等等,這些教育內容共同構成了殘疾人職業教育的主體。筆者認為,殘疾人職業教育主要具備如下幾方面功能:
1.殘疾人職業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殘疾人自身素質。與健全人群體相比,殘疾人群體接受教育的條件有限,因此導致了綜合素質相對較低,主要體現在殘疾人群體的文化層次和水平嚴重不足。通過開展殘疾人職業教育,能夠有效彌補殘疾人群體的素質結構缺陷,從而起到提高殘疾人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在學歷教育尚不能被殘疾人廣泛接受的情況下,職業教育已經成為現階段提高殘疾人群體綜合素質的最主要方式。
2.殘疾人職業教育可以有效實現殘疾人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在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殘疾人同樣是社會寶貴的勞動力資源。從目前我國勞動力資源供需狀況來看,存在著嚴重的供需不平衡問題,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城鄉新增勞動力數量逐年增加,造成了勞動力市場局部的供大于求,這部分新增勞動力就業存在嚴重困難。另一方面,從國內勞動力市場的宏觀分布來看,還有很多地區和行業存在著供大于求的現象,社會總體的勞動力資源還處于短缺的局面。為了有效緩解這個問題,應當將殘疾人納入社會人力資源開發的總體規劃之中,通過系統的職業教育,實現殘疾人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和殘疾人勞動力的充分發展。
3.職業教育可以有效改善殘疾人群體的生活狀況。筆者認為,在現階段我國殘疾人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首要解決的應當是殘疾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而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提高殘疾人生活水平無疑是“三最”的核心。通過開展職業教育,殘疾人可以迅速提高就業技能水平,找到穩定工作,通過就業體現自身價值,獲得勞動報酬,改善生活面貌。因此說,殘疾人職業教育可以有效地實現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的目標。
二、新形勢對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新挑戰
進入“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以后,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還將出現新的變化。這對于殘疾人職業教育工作來說,既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又是全新的挑戰。
1.殘疾人職業教育將更為專業化。經過多年時間的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和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完整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與健全人職業教育相比,雖然殘疾人職業教育仍然是一個新生事物,但是這并不能妨礙殘疾人職業教育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十二五”期間,國內勞動力市場精細化程度將會持續提高,對于勞動力資源的專業化程度要求也將隨之提高,因此,這就給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專業化發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對于殘疾人職業教育工作者來說,必須要改變現階段粗放式的教育模式,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
2.殘疾人職業教育需求具有多樣性和個性化特點。近年來,殘疾人職業教育已經體現出了明顯的個性化和多樣性的特點。可以預見,隨著“十二五”時期勞動力供求狀況發生更為深刻地變化,用人單位對于殘疾人勞動力的專業化水平要求會更高。因此,這就對于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個性化和多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殘疾人職業教育必須采取社會化的發展模式。“十二五”期間,殘疾人職業教育社會化已經是大勢所趨。為了實現殘疾人職業教育水平的可持續提高和健康發展,必須要利用社會現有的教育培訓資源,將殘疾人職業教育納入其中,而不能另辟崎徑,導致重復建設,影響教育質量。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社會化也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三、現階段殘疾人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育主體單一。當前,各級殘聯組織作為殘疾人職業教育的主體,承擔著開展殘疾人職業教育的主要職能。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職業教育機構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殘疾人提供職業教育服務,但是并不能夠視為開展殘疾人職業教育的主體。受到殘疾人職業教育主體單一化的不利影響,當前很多地區的殘疾人職業教育水平不高,專業化程度不足,影響到了殘疾人職業教育總體效果。
2.教育模式有效性不足。當前,很多地區在開展殘疾人職業教育的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是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模式。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雖然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提高殘疾人就業能力,但是由于職業教育的其他環節普遍缺失,導致了殘疾人的就業層次普遍不高、就業穩定性不強、職業發展潛力不足等問題長期存在。由此可見,現階段殘疾人職業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嚴重不足,也是影響職業教育水平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3.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專業性不強。當前,很多地區的殘聯組織負責殘疾人職業教育的教師都沒有專業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工作經驗,特別是在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環節中,很多教師由于沒有專業經驗和能力,僅僅憑借短期學習或者接受短期培訓后,就為殘疾人提供技術指導,很難達到職業技能培訓應有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國內殘疾人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能力不強,也是制約職業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問題。
四、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殘疾人職業教育工作
1.將殘疾人職業教育納入公共職業教育體系。在繼續鞏固各級殘聯組織殘疾人職業教育主體作用的基礎上,不斷豐富職業教育主體,堅持將殘疾人職業教育納入社會公共職業教育的總體發展目標,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逐步實現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2)05-0062-02
教材多元化政策促進了小學《科學》教材市場的百花齊放,雖然不同的版本風格各異,但都繼承了傳統《自然》教材中“照料”動植物的內容。傳統的內容在新的科學課程理念下到底能給孩子的成長注入什么樣的新鮮血液,科學教育除了讓今天的年輕一代變得更富有理性之外,還有其他什么與之同等重要的意義?
一、除了科學知識,“照料”活動還能給孩子什么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各門學科都更加注重了“兒童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教材開發,尤其是現今的小學《科學》教材,日益成為孩子們真刀真槍“做科學”的有力工具。雖然不同的版本各有千秋,但都保留了《自然》教材中“照料動植物”的內容,如蘇教版四下教材的《養蠶》、教科版三下教材的《種鳳仙花》。當然,由于《自然》和《科學》課程在價值定位上的差異,相似的內容所蘊涵的教育價值是有區別的,傳統的《自然》在課程性質上表現出濃厚的理性化和科學化色彩,偏重科學知識的掌握,遺忘了科學的主體——人的價值。現在的《科學》是一種涵蓋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充滿人文意蘊的美好文化,追求的是一個復合型的科學素養的養成,它所關注的是科學對于全人的培養意義。
在這方面,《養蠶》、《種鳳仙花》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通過給兒童親身經歷動植物生長全程的機會,不僅使其了解動植物的生命歷程,鍛煉觀察、測量、記錄等探究性技能,而且還讓他們體驗自然力量的神奇和生命的堅強與美好,并逐漸培養起持之以恒、細致入微、尊重事實等寶貴的科學精神。這些情感和品質正是科學作為一項文化事業的獨特內涵,也是科學的本質之體現。實踐證明,經歷過照料過程的兒童,對周圍的生命會流露出更強烈的愛心,更能體會生命的意蘊,也會產生一種比平時更強烈、更敏感的問題意識和觀察態度。就如孩子在科學日記中寫到的,“通過這次養蠶,我不但體會到了蠶一生的艱辛,還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讓我感受到了人的一生是多么的艱辛。想起那些為了小事就要尋死的人,我真為他們慚愧,連一只小小的蠶都懂得生命可貴,難道人就不懂得嗎?一個人的生命是多么的可貴呀!”更重要的是,“照料”是一個周期長、工作量大的過程,照料期間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諸如動植物死傷之類的偶發事件。親歷了這些沖擊性的事件,孩子們對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對科學精神品質都有了深刻的體驗,并形成獨特的自我理解。
然而,理想的初衷并沒有完全得到實踐的積極響應。可以說,在相當一部分教師看來,原本只需要幾個課時的講授就能結束的內容,如今要花費幾個月甚至一個學期的時間,無疑是耗時耗力耗財的“多此一舉”;或許給學生提供了照料的機會,但目標也僅僅指向動植物一生發生的具體變化;或者就是形式主義的帶學生上一節課便置之不理,以致這些可憐的生命從此便自生自滅。實際上,是否掌握生命周期的知識,是否能得心應手地完成這項工作并非至關重要,關鍵在于學生是否獲得了行為背后的體驗和感動。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延伸到科學教育中,剩余的那點東西就是科學的思維方法,科學的精神、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的人文關懷,這些才是學生終身受用的財富。
二、“照料”活動為什么能讓孩子感動
照料動植物的過程為什么會給孩子留下刻骨銘心的體驗呢?其之所以有效,在于順應了兒童親近動植物的天性,符合態度的形成機制。
兒童的思維方式留有祖先思維方式的影子,可以說“兒童是古代祖先在現代文明中的‘遺留’、再生,是古代祖先在現代文明中的代表”。[1]幼小的兒童和原始人一樣都不能把精神界與物質界、自我與對象區別開來:下雨是因為云彩傷心了,打雷是因為雷公公生氣了。總之,他會通過“移情”和“擬人”的方式賦予萬物以生命。這一與生俱來的天性如若得到及時且細心的呵護,就能夠為以后完整人格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和對別人的態度往往取決于他們小時候對飛鳥、花草和樹木的態度” [2]。“善良之情應當在童年扎下根來,而人性、仁慈、撫愛、同情心則在勞動中、在愛護和關懷周圍世界的美中產生。”[3]然而,審視現實,都市生活已經使孩子們太多的體驗了“被四角天空”禁錮的感覺。在學校和自然之間矗立的是一道不可攀越的高墻,環繞在孩子身邊的是成堆冰冷的書本和媒體。生長在一個與大自然逐漸遠離的社會中,要實現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目標更是無異于閉門造車。科學課中的“照料”活動正是在不利的生存環境下給潛藏于孩子心靈深處的這顆善良的種子提供充裕的養料、富足的土壤,使其能夠在最佳生長期內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另一方面,根據心理學家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是一種體驗學習,主要解決“信不信”和“愿不愿”的問題。它根植于行為主體的情緒情感體驗和深層認識。“只有當人從內心體驗某種價值,或產生認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產生拒絕、厭惡、羞愧的情感時,才談得上道德學習和道德教育的實存性。”[4]所以,當孩子們在親自照料動植物,并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心血感到快樂和幸福的時候,心靈就變得善良與純潔,也會體驗到創造的樂趣,在成功中感受精神的滿足,也由此產生了對客體的感情。所以,早在蘇霍姆林斯基時代,他就提倡讓每個學生從入校時起就在校園或學校附近栽種各種花草果木,照看各種飛禽走獸,這既是他們的日常活動、勞動和工作,也是自我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當孩子們接受到來自植物生命體本身的成長信息,親眼看見一顆花種從破土而出、含苞欲放,到開出絢麗的花朵直至凋謝的整個生命歷程時,他們對生命力量之偉大的驚嘆,對生命意義之寶貴的體驗都是刻骨銘心的。
三、“照料”活動何以煥發人文光彩
“教學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個永恒命題,要充分發揮小學科學教學的教育功能,要實現小學科學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啟蒙價值,首先教師必須重新認識科學作為一種文化的完整意蘊,認識到科學不僅僅包含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更包括隱藏在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背后的科學精神、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科學課的價值不僅在于理性的啟蒙,還承擔著人性教化的職責。據此,科學教育的過程也不僅是簡單地包括提出假設、制定計劃、做實驗、最后分析、得出結論、總結交流等環節的一個程式化的過程,更不是一個純粹的科學知識的快餐傳遞過程,而是一個孕育美好人性,構筑完整心靈的過程。唯有如此,科學教育才不會迷失方向,才能一直散發出人性的光輝。
其次,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行使“課程創生者”的權利,承擔起“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責任。照料的對象可以不拘一格、因地制宜。教師可以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進行選擇,充分挖掘具有個性特色的課程資源,例如,海濱學校就可以利用海洋優勢,鼓勵學生照料不幸被海水沖刷到岸邊的小動物。城市學校也可以讓孩子領養校園中的植物或者流離的小動物,作為自己悉心呵護的對象和傾訴心情的伙伴。當然,教師的任務不僅僅限于給學生提供照料的對象。因為對于一直處于被照料位置的小學生來說,要堅持扮演長達三個多月的照料者的角色,要面臨照料過程中出現的諸多突發事件,確實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因此,當他們不知如何處理動植物的一些生長現象的時候,當出現傷害動植物的粗暴行為時,當為動植物的死傷感到傷心、泄氣乃至要放棄的時候,當勞動成果喜獲豐收的時候,教師都需要給予耐心的幫助和點撥,適時的鼓勵和支持,真誠的欣賞和喜悅,并給學生提供交流經驗、表達感受的平臺。總之,他必須一直思考:如何使普通的“照料”行為成為潤澤兒童心靈的潺潺流水;他必須一直銘記后現代學者多爾的告誡:“作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師的作用沒有被拋棄,而是得以重新構建,從外在于學生情境轉化為與這一情境共存”。[5]
參考文獻:
[1]劉嘵東.兒童精神哲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82.
一個企業的會計工作質量的高低直接受制于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個別的會計人員判斷能力較弱,在運用相關政策和業務的處理上,不能夠做到準確,到位,使得在業務處理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導致會計信息失去了有效性、真實性;對會計工作的敷衍了事,不鉆研會計知識,不履行相關職責,使得企業的實物資產與賬務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個別會計人員沒有經過常規學習,往往滿足于現狀,不注重水平和技能的業務知識的提高,學習意識淡薄。
(三)思想道德素質偏低
會計工作的前提是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來決定的。而會計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的低下主要是事業心不夠強,工作積極性不高,不夠敬業,沒有負責的科學態度,導致會計工作一直處于一種消極的狀態當中。思想道德素質不高,平時的工作實事求是以及公正方面存在一定的違反行為,使得大量信息失去真實性。
(四)法制觀念淡薄
會計人員具有強烈的法制觀念是會計行業的一大特點。但是,目前多數會計人員對國家提出的會計相關的法律都沒有嚴格要求自己學習。在企業中,存在著負責人以強迫、指使或者授意等要求下,編造財務假賬;有的會計人員為了個人利益,對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不但不制止,甚至還為造假者出謀劃策;還有些會計人員,因其身處會計一職,視法律知識為無物,擅自挪用公款。
二、會計人員素質得到提高的對策
(一)對會計人員文化素質教育有待加強
1、會計人員的專業、理論知識必須達到一定標準。在其知識的學習上,要保持與時代的步伐同步,隨著步伐及時的更新。將理論聯系實際,不斷的提高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進行會計人員的培養,再教育。
3、在信息化、電腦化的時代,會計人員還需要蘇聯的掌握計算機知識。
4、掌握一門外語,在數字化的時代,才能更好的與國際接軌。
(二)加強教育培訓
1、在職培訓
豐富的實踐經驗是一個合格的會計人員必須的,而且還要具有對新形勢下的問題有一定的預見、處理能力。通過一段時間內的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業務培訓來了解國家財經法規、統計、稅務等相關方面的基礎知識,在一個能夠掌握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會計業務素質。
2、加強自學和繼續教育工作
在信息知識的時代,會計人員的自學不僅能夠增強業務素質,能夠增加自身的一種自主性的學習知識的欲望。學習已經不是一個時間段學好,就能夠一勞永逸的事情,作好繼續教育,才是會計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企業的領導,需要對繼續教育提出規定,讓其制度化、經常化。
(三)加強思想和職業道德教育
隨著近幾年拜金、享受主義的日趨嚴重,在會計人員的思想上筑起一道道德防線是必要措施。應然職業道德教育貫穿會計人員的整個會計生涯。通過有效的教育手段,能夠讓會計人員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是非觀,能讓會計人員自覺提高道德修養,將不良風氣拒之于城墻之外。
(四)增強法制教育
2頂層規劃,分段銜接,構建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方案,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現代職業教育內涵的基礎上,北京聯合大學根據學校實際辦學情況,加強頂層設計,對高職、專升本作為職業教育統籌考慮,探索在學分制管理模式下,構建高職、專升本相互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兩個層次教育的課程體系均按照基本素質教育、專業能力培養、實踐技能訓練和職業能力拓展4個平臺建設。實現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的有效銜接;教學深度、廣度與本科教育水平的有效銜接;實踐技能培養與綜合實踐水平提升的有效銜接。培養目標的有效銜接:高職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專升本的培養以此為基礎,向高層次延伸和擴展,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課程體系的有效銜接:專升本教育的課程設置在于適度提升與專業學習和應用相關的理論知識;重點拓展專業知識,培養與專業相關的新科技知識和新技能;注重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每個平臺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給學生一定的選擇空間。專業任選課程主要是專業拓展和前沿性課程,要求學生必須選取一定學分。考慮到專升本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實踐能力和專項訓練能力,因此課程設置重點放在綜合應用能力的訓練上,每個專業設置2個以上(含)的綜合技術訓練項目,每個項目的周期為2~4周,以強化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并與畢業設計(論文)有效銜接。將專升本教育納入高等職業教育范疇,把高職和專升本教育統籌設計,構建職業教育的兩個階段,一個整體的高職專科、專升本一體化建設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專科階段與本科階段的3個有效銜接。
3職業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線,素質和技能培養逐層遞進,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將人才培養路徑和學生職業成長路徑融合統一,其課程體系按照四個平臺進行搭建,即基本素質教育平臺、專業能力培養平臺、實踐技能訓練平臺和職業能力拓展平臺。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真正將基本素質培養和實踐技能培養落到實處。打破原有的學科知識體系,通過將課程的拆分、整合重組,在完成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的同時,實現學生的專業技能從初學者到提高者,再到熟練者,直至成為能手的成長。堅持以職業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線,素質培養和技能培養并重。從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職業遷移能力出發,加強英語實用能力培養,做到英語教育不斷線;強化計算機應用能力培養,使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先進軟件的應用能力得到提高,鼓勵學生考取高級別計算機等級證書。專業技能課程從關鍵技術和最新工藝出發,將專業能力分成若干單項技能貫穿于課程體系中低年級以單項能力培養為主,高年級以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為主,主要以項目、任務和實務為載體進行。通過設計出不同層次(專科、本科)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和課程質量標準,使學生在完成高職三年和專升本兩年教育的同時,也成功地完成由初學者、提高者、熟練者到技術能手的蛻變過程,人才培養路徑和職業成長路徑達到同步遞進,實現了人才培養過程和職業成長過程的有機融合。
4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全面對接,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要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將學以致用落到實處。校企雙方成為實質性的協同合作和創新聯盟,具體實現以下3方面的合作育人。其一是共同設計課程體系,知識轉移貫穿合作全過程。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設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1)知識從顯性向隱性轉移;
2)技能從技巧向技術轉移;
報考高職院校成人教育的學生,大多是不具備大專學歷的社會在職人員,他們或是初中畢業后就外出打工,在面臨跳槽、評定職稱、工資晉級等問題需要大專文憑時,再報考高職的大專,這些學生具有較為豐富的工作經驗,但他們沒有高中學習的經歷,文化基礎知識非常薄弱,尤其是數學、英語學科。入學以后,學生在學習文化基礎課程時,常常覺得學習困難,于是請假、曠課、逃課等現象時有發生。
1.2學生工學矛盾突出,到課率不高
從2008年起,教育部出臺文件,規定普通高校停止招收成人脫產班學生,至此以后,高職院校的成人教育招生對象只能是社會在職人員,其中以企事業單位一線在職職工為主。目前高職院校成人教育教學一般采用集中教學模式,要求學生集中到學校參加面授輔導,而作為企事業單位一線的職工,由于工作的時間長,勞動密度大,很難定期按時到校參加學習,這就導致學生缺課現象嚴重,工作與學習之間矛盾突出,最終部分學生因缺課而無法順利畢業。
1.3學生求知心理多元化,混文憑現象嚴重
為了解當前成人教育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目的,筆者對常州高等職業教育園區內的六所高校的成人教育學生進行了調查,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走訪教師、電話采訪和當面訪談等形式了解到,在參加成人教育的學生中,學習動機大致分為三種基本類型:第一種以優化知識結果,提高自身素質為追求,稱為“主動學習型”;第二種以獲得文憑為最終目標,稱為“文憑動力型”;第三種屬于“被動學習型”,他們大多受單位委派,自身沒有明確的目標,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參加學習。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近75%的學生表示屬于混文憑,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行為自由散漫,缺課逃課現象嚴重,期末考試前期,他們相互借鑒復習試題,只求順利通過考試,正常畢業。
1.4學生管理模式滯后,學生管理隊伍知識結構、政治修養、工作能力不適應當前的形勢要求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目前高職院校的成人教育學生管理大都采用剛性管理的模式,何為剛性管理?剛性管理是指以規章制度為中心,利用組織結構、責權分配來實現由支配到服從的管理,這種管理優點十分顯著,首先采用剛性管理可以促使秩序井然,行為規范,其次采用剛性管理可以保證公平公正,再次可以保證執行快速,實施效果明顯等。但剛性管理以規章制度為準繩,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治能力,因此說剛性管理已經不適應新形勢下成人教育學生管理的需求。目前,高職院校成人教育學生管理隊伍多是由兼職人員組成,院系的學生輔導員整體上十分年輕,很多人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出身,缺乏學生管理經驗,尤其是對成人教育的學生如何管理、教育,更是缺乏經驗,工作中一味的進行上傳下達,只要將上級管理部門的通知要求傳達到班主任手中即可。班主任接到通知后,也是簡單的通過QQ、短信通知學生,缺乏對學生的跟進管理,久而久之,學生管理出現混亂的局面,滿足不了學生的需要和學生管理的要求。
2加強高職院校成人教育學生管理的思路與探索
高職院校成人教育面對的主體的是具有一定工作經歷的成年人,他們有自己較為成熟的想法和特立獨行的行為習慣,會自己進行判斷是非,不滿足于被動接受別人的指令,對于這樣的成人學生,如何盡心有效管理是值得廣大成人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高職院校的成人教育要實現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目標,必須打破原有的學生管理觀念,面向在職人員,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新理念,即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學校教師、黨團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強調發揮學生的自我作用,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從而實現預期的人才培養目標。
3新形勢下加強高職院校成人教育學生管理的對策
3.1大力推行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新理念
成人教育的學生管理是高職院校成人教育辦學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維護學校正常辦學秩序、保障學生成人成才的基礎,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理念是適應科學管理尤其是新形勢需求的科學理念,是高職院校建設和諧校園的前提。高職院校的成人教育辦學要實現培養高技能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目標,學生管理上必須與時俱進,摒棄傳統的剛性管理,積極推行以人為本的新理念,不斷探討、研究以人為本的成人教育學生管理的新途徑、新機制、新方法,建立健全以人為本的成人教育學生管理的規章,從而實現成人教育學生管理的新飛躍。
3.2加強管理人員、班主任、班干部三支隊伍建設
從事具體學生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員、成人教育班主任、班級的學生干部是開展成人教育學生管理工作的中堅力量,這三支隊伍的素質高低,直接決定了成人教育學生管理水平,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大力加強三支隊伍的建設。在管理人員選聘方面,要注重選聘責任心強、熱心成人教育工作的教職員工從事日常的成人教育學生管理,切實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熱心服務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做好服務工作。同時學校應出臺相應的進修、培訓政策,鼓勵管理人員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業務素質和理論修養,激發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與管理人員不同,成人教育的班主任直接從事第一線的學生管理工作,負責具體的學生考勤、評獎評優、學風建設、檔案管理等工作,他們是學生最親密和最信任的良師益友,他們的政治素養直接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因此,更加要重視班主任的選聘工作,特別要注重選聘能夠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的年輕教師擔任班主任,從而方便和學生開展交流。新生入學后,班主任選聘政治過硬、具有公益心的同學擔任班干部,充分發揮班干部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通過參加社會活動等載體,引導班級其他同學自覺參加班級的日常管理,從而實現成人教育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