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9 06:48:0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地理科技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2課程教學的特點
2007年廣東省教育廳高教處對廣東省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改革確立了“面向社會,針對崗位,強化能力,融入專業”的改革主導思想。計算機基礎課程的開設及修訂必須立足于廣東省用人單位的應用需求以及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該課程須從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到教學模式等方面都要做出相應的改革。而各大高校都將實操性較強的《計算機基礎》這門課安排在大學第一年,就是希望學生能從高中灌輸性的學習逐漸過渡到讓學生自學、愛學、想學。最近幾年,在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都是為了更有效地培養適合市場人才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同時,在大學的第一年培養學生能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等相關技術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CDIO的教育思想是構思、設計、實現、運作。計算機基礎課程在CDIO思想的指導下,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課程的設計要立足于整體,將教學內容的各個知識點融合到項目的實踐中去,始終強調以項目為導向,以各個小任務為驅動,最終,以“全過程考核,全方位評價”的方式最終完成該課程的考核情況。
3教學活動模式的架構
在CDIO的理論的指導下,既要為學生提供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也要兼顧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具體表現可以分為以下四部分。構思:教師利用一節課的時間,了解整班學生的對計算機的掌握程度,并按照學生的層次分組。學生個體之間會存在智力和掌握計算機能力的差異,合理分組是完成項目的前提。針對不同的分組的學生分配難度不同的任務。設計:在具體的項目任務中,可根據不同的專業選擇與其職業崗位相關或相近的任務,這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感。在工作小組里面,要明確各自的職責,并做好計劃。實現:學生帶著任務開始對項目的實施。從信息的收集,討論,確定最終方案,選擇最優方案完成本次項目,都由學生自己負責。每次課,教師只需要查看他們的項目進度完成情況,并在旁提供咨詢意見,并不能為學生做決定。運作:項目完成后,可有學生對自己的項目和對他人的項目進行評價,強調培養學生在面向實踐和問題的任務上,能獨立、自我負責工作,并注意到團隊合作的重要。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對每個環節中的各個項目任務提出關鍵性問題和提綱在制定或結語,對學生下一步的實施進行有效的指導。完成小組項目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給個人布置簡單的小項目。目的在于讓學生之前以小組為單位完成的項目的各個知識點進行融合,體驗這個項目知識的關聯性,并要求獨立完成。整個教學架構的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的,即使是每個階段的匯報也是以學生參與完成。在完成項目的同時,學生除了要自行學習計算機知識,還要熟練利用網絡查詢并篩選信息,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又因為項目是根據學生專業的職業崗位所設計的,讓學生在大學的第一年就對自己的今后的工作崗位有所了解,明確自己今后的學習方向,提高學生今后的大學學習生活的積極性和目的性。計算機的課程內容主要分為兩部分,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能力。無論是哪部分的知識,筆者認為都可以用CDIO的指導思路設計教學內容。計算機課程中涉及前面的發展歷程、計算機基本組成原理等等這些瑣碎的知識點都可以采用CDIO的指導思想來設計教學內容。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一場表演,如扮演計算機的各個部件的功能與關系。當然在進行表演前,學生必須要以這個任務進行構思:有什么樣的角色?設計:主角是什么,配角是什么?是否還要旁白?實現:如何能將這些角色聯系起來?運作:完成效果能否清晰體現計算機各個部件關系?……這些都會促使學生去查閱有關資料,在查閱資料的同時,鍵盤、鼠標以及Internet的基本知識也就順勢能熟練運用。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了明確而具體的課堂行為規則,學生才可能將自己的行為與之對照,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是恰當的,哪些行為需要進一步強化,哪些行為需要得到改進,從而形成恰當的語文課堂行為。在制定課堂紀律時,一是要注意要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能力和生理特點出發,制定出相應的課堂規律,不能要求過高,否則會讓學生無法適應無法接受。二是制定的規則既要簡單明確,可以通過順口溜、兒歌等形式,便于記憶表達,甚至可以讓學生參與制定,從而增強規矩的有效性。三是要有一定的靈活性。規則過多,會使學生無所適從;規則過嚴,會使學生緊張焦慮。這只能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確定幾條簡單明確,并讓學生認為是合理的值得遵循的規則,才是可行并能夠起到明顯作用的。
2.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律能力
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需要以學生的自覺紀律為保證。學生的自覺紀律是在教師有目的地培養訓練中逐漸形成的。通過教師組織課堂管理,學生逐漸認識到遵守紀律的意義,并在實踐鍛煉中將遵守紀律看作自己應盡的責任,將紀律要求轉化為自己的內心需要,進而產生積極的紀律態度、堅強的紀律意志和良好的紀律習慣。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并遵守恰當的行為準則,在指導行為實踐中,讓學生從他律到自律,逐步培養起自律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一是要告訴學生遵守紀律的意義,教給他們遵守紀律的具體方法。二是要抓住學生已經表現出來的優良行為予以表揚強化,讓學生感到自己自覺地遵守紀律是可能的,自己是有進步的。三是要在規矩制定后就必須加以實行,讓學生明確知道,這個規矩是有效的,違反規則的行為不會得到贊許和鼓勵,按規則去做就會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賞。執行時,應該力求做到始終如一和一視同仁,以保證規則的嚴肅性和平等性。四是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條件,讓學生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都能自覺地遵守紀律。
3.要密切與語文教學的特點相結合,保證課堂管理的有效性
要努力轉變觀念,不斷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要積極探討新的教學方式,以使語文教學更加符合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改變以“灌輸-接受”為主的教學方式和以“聽講-記憶-練習-知識再現”為主的教學方式,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視覺感知,讓學生去看、去描、去畫;調動學生的語言積累,讓他們去說、去讀、去講;營造開放的空間,讓學生去玩、去動、去演;勇于實踐,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從內容入手,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在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突出情感性。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心情舒暢時就感覺時間過快,所以才有“快樂、愉快、暢快”這些詞。所以在教師上課時要使自己的“情”與課文的“情”融為一體,并把這種情傳導給學生,激起他們心靈的強烈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聲情并貌的描述、情感真摯的朗讀、期待的目光、會心的微笑、贊許的點頭、親切的撫摸,都會讓學生感受到愛的鼓舞和情感的激勵。這種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感到自己是被老師重視的、關注的,從而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如老師在教學《雨點兒》這篇課文時,首先播放雨聲,孩子們聽出是雨聲后,師播放畫面,用飽含感情的導語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滴答、滴答,下雨啦!小雨點離開云朵媽媽的懷抱,它們要去哪兒呢……”接著,老師播放輕柔的音樂,又用優美的語音,和諧的節奏和深情的語調范讀課文:“數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半空中,大雨點兒問小雨點兒……”一下子就把孩子們帶進了課文美好的情境中,孩子們也情不自禁的跟著讀起來。也讓時間不知不覺過了,學生沒有疲倦,課堂紀律也就不需要管理了。
在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突出趣味性。“興趣”不僅是學習的先導,也是使學生靜心學習、維持好的課堂秩序的法寶。教師要注意發揮教材的優勢,努力挖掘其中包含的情趣。同時也要善于發揮自身的特長,用幽默、風趣、傳神的語言創設一個和諧、溫馨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愿望。教師在教《酸的和甜的》一課時,將學生編成小組,讓每人戴上頭飾,扮演成不同的角色,進行讀書、討論和交流,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不僅學得輕松,學得愉快,而且兒童天真、活潑的天性和極富創造力的的想象得到充分的表現與發揮。
面對剛入學的學生,首先應該要讓學生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因為他們剛入學,認識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給他們規定要讀多少書,那樣學生反而失去了興趣,這樣老師就要好好的引導他們讀一些感興趣的書籍,采取形式多樣的閱讀方式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同時了解學生感興趣的是哪些讀物,作到心中有數,低年級的老師此時充當的腳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閱讀,不但要“引”而且要“激發”孩子內心的感受,讓他們嘗到閱讀的快樂,我一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感受書的神奇
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要培養他們從小就愛看書,老師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夕會或者每周的班隊活動課的時間,聲情并茂的講述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故事,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看到老師講得有趣,也會無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師要有計劃的堅持每天講一個小故事,這樣耳濡目染,學生就會覺得書是那樣的神奇,慢慢的也會覺得書里有很多故事在等著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種學習課外閱讀的方法之一。
2、留疑激趣——調動讀書的欲望
老師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設置一些疑問,這樣,一方面吸引學生聽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他們想讀書的沖動,例如我給學生講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說: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還怕貓,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這時我說,想不想知道結果呢?學生紛紛要我講,我卻故作神秘的說,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這時老師可以發給他們拼音版的故事閱讀,此時孩子們可津津有味的讀得可起勁了。
3、表演生趣——體會人物情感
當學生閱讀一些寓言或神話故事時,老師可以利用班隊活動課的時間,來進行表演訓練,這樣既鍛煉了孩子們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認真閱讀書中人物的動作、表情、樣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強,《格林童話》是我給孩子們講得最多的,童話故事能給低年級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讓他們在動人的故事中獲得美與丑,是與非的學習,記得我講《貓和老鼠》時,學生演三次貓偷吃豬油的情景還記憶猶新,孩子們演得惟妙惟肖,最后連好朋友老鼠也沒逃脫它的嘴,在一陣陣笑聲中孩子們快樂極了,也嘗到了書籍帶給他們的歡樂。
二、課內課外相結合,感受讀書之樂。
當學生有了閱讀的沖動,老師可以利用課堂上的有效時間滲透一些讀書的方法,針對低年級的孩子,我們可以采用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樂于接受的方法。例如,當我們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課文時,就可以指導學生唱游的讀,還有一些詩詞也可以用此種方法,讓他們記得牢,當遇到日積月累的句子時,可以通過比賽的形式,來激發他們背誦,課堂上教學生讀讀,畫畫,還可以在書上寫寫你喜歡那個人物或動物,另外,老師可以有計劃、有目標的配合教科書選擇一些孩子們的書籍,制定每期的讀書目標,推薦孩子們喜歡的書目,安排他們有充足的時間閱讀,利用周邊有利的環境,如書店、超市的書柜、網絡或者學校的讀書館,班上的讀書角,營造讀書氛圍,讓學生從入學就感受到校園的書香氣息,還可以與同學、老師交流中找到好的讀書方法,
這樣在他們拿到書的時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來自行閱讀,讓課內的方法指導課外的閱讀,當學生找到了打開閱讀的鑰匙,推開閱讀這張神奇的門時,便會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那么他就會愛上書籍的,從而就會自覺的去讀自己喜歡的書籍,感受到一種讀書的樂趣。
興趣是學習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雖然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也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實際講授過程中,學生的興趣不能被調動。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將學生作為知識接受的容器,進行填鴨式教學,學生不能提前得知教學過程,在課堂上沒有質疑的時間和機會,所以學生的興趣不易被激發。在當前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應重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是為學生創造參與學習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去探索知識。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特點,創造不同的學習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敢于大膽創新,給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的機會,這種教學模式就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自主探究學習活動中獲得更多的收獲。
2、做好師生互動
課堂互動效果對教學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目前在課堂中主要應用的形式是提問,在提問前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積極開展教學互動活動,發展學生的思維水平,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勇于表現自己的想法。在設計問題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不同層次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研究問題。利用提問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教學情況,還可以實現知識遷移進一步研究更為復雜的問題,鼓勵學生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教師設計的問題應該有利于激發學生思考,要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要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設計問題時要緊密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情況,課堂教學內容要與學生日常觀察緊密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識去研究生活生產中遇到的各種地理現象,如溫室大棚,要求學生平時要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多關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的實際現象,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3、運用多媒體技術
地理教學媒體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屬于傳遞地理信息的有力工具,因為不同的媒體介質,因此地理教學媒體在表現力、傳播面和參與性、受控性等方面都表現不同的特點。所以教師要依據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地理教學媒體,全面發揮地理教學媒體的作用,實現多種教學媒體的整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可以解決如地理事實、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技能等問題,可以使這些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可以加深學生對此類知識的印象,有利于學生掌握和記憶,也可以促進教學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依據地理教學實踐可以得到,應用計算機媒體可以揭示地理過程、解釋地理現象、解決地理問題、掌握地理技能,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地理課堂教學效果。
4、加強社會實踐
地理課堂教學應該走出教室,全面結合知識傳授和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掌握地理知識,豐富地理課堂教學形式。地理學科本身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非常緊密的關系。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求學生應用已經掌握的地理知識解決日常生活生產遇到的各種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的重要性,而且讓學生到野外去也是地理學習過程中所需的,是提高地理課堂效率的必要手段和方法,這是因為大自然是學生最好的課堂。如在學習“地理地形”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當地地形特點和類別,學習“環境保護”一課時,可以組織學生到廢品收購站去參觀和講解,學生返回學校后要完成考察報告。讓學生回歸大自然深入社會,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社會和自然,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基于專業核心能力的機械設計課程層次化遞進教學模式
基于專業核心能力的機械設計課程層次化遞進教學模式是以素質教育思想為指導,以培養高素質的具有專業核心能力的“應用研究型”人才為出發點,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實踐能力為考核重點的新型教學模式。它包括以下幾點:
2.1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2.1.1培養內在基礎雄厚的專業核心能力強調《機械制圖》、《機械原理》、《機械制造技術基礎》等基礎課程知識的掌握。以這些課程知識為基礎,進行《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不能為求特色而放棄最根本的東西,如不能做到這一點,就會使培養的學生華而不實,后勁不足。
2.1.2培養可以持續延展的專業核心能力依靠專業基礎平臺,而非專業方向平臺獲取專業核心能力。對于《機械設計》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要掌握扎實。扎實的專業基礎能力才能保證學生具有更寬的擇業面、更強的社會適應能力,保持其專業競爭優勢。
2.1.3培養獨特的個性化的專業核心能力服務區域經濟建設,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是合工大機汽學院的辦學特色。因此,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就是“應用研究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即:適合我國市場經濟廣泛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掌握現代機械設計制造先進技術、具有創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應用研究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獨特個性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其他高校很難模仿,將有助于提高我專業學生的競爭優勢。
2.2層次化遞進教學模式的課程體系
(1)基礎階段包括:理論教學、課程實驗。理論教學必須建立合理的課程內容體系,應根據學生的培養方向、專業特點和學時等因素對所講授的內容作必要地取舍和補充。在教學過程中,以課程設計或畢業設計的項目為案例對學生進行分組、分階段地的教學,學生在不同階段提交不同的成果,并在課堂上進行成果展示和講解,不同階段的成果包括:項目文檔、大作業、應用程序、實驗、設計報告和課程總結等形式。教師負責課程中原理、方法和技術的講授,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階段性成果進行點評;根據各個項目小組的整體完成情況和小組成員在其中的表現綜合評定每位學生的成績,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協作性和團隊精神。課程實驗以基礎實驗課程形式單獨出現,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到項目案例驅動的各個階段中。對于其考核,要注重過程性的管理和考核,而不應只注重結果的考核。
(2)能力提高階段包括:課程設計、大學生創新設計。課程設計這個教學提高環節可以為鞏固所學的知識,并為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根據課程特點,對于教學過程的考核,與課程實驗的要求相似。采用這種過程考核方式抓住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便于老師把握學生學習的階段性效果。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相關的大學生創新設計,根據不同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特點,自由選擇切入點,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和提高,給學生分配不同的任務,從而在不同層次上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并培養學生對已做的工作進行總結、提煉,指導學生撰寫科研論文并公開發表。通過針對性的分類指導,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培養良好的學習氛圍。
(3)綜合應用階段包括:畢業設計、企業實訓。將課程教學最后一個環節與畢業設計和企業的實訓(習)相結合,不僅能讓畢業生有機會到企業扎扎實實地進行專業實訓與畢業設計,而且能讓畢業生有機會深入到企業實習基地、政府機關或企業單位,充分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從而使得畢業設計環節具有實戰性和針對性。企業實訓(習)可以參與企業的實際項目開發為背景,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在校企雙方的共同管理下,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實踐綜合應用能力。企業實訓團隊利用真實的教學實例和企業運行環境,對學生進行綜合的、專業的訓練。通過實訓(習)和畢業設計相互結合,鍛煉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全面性與真實性
傳統的教學案例普遍存在不真實、不生動、背景材料少、案例過時片面等不足之處。而基于實習基地的教學案例是在學生充分了解、直觀感受下形成的,具有全面、直觀、真實等優點。學生可參觀實習基地,跟進案例全過程,自主學習。
2.實踐性與實驗性
高校借助企業先進的理念、設備、技術,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完成理論教學到實踐教學的轉化,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校企共建實習基地是一種通過教師和學生參與企業任務,企業人員參與教學,為學生提供實習項目、教學案例等,實現互利多贏的校企合作模式。因此,基于實習基地的教學案例開發和建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而相對于傳統的案例教學,基于實習基地的案例教學對教學效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挑戰,能否取得預期效果亦是一個實驗性的過程。
3.動態性和系統性
基于實習基地的案例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包含著若干階段和環節。各階段環節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整合。實習基地企業的各發展階段面臨的問題和對同一問題的應對方式有所不同。與傳統教學案例相比較,伴隨實習基地企業的發展,教學案例面臨著動態更新的過程。通常情況下,基于實習基地的教學案例的某一個階段的輸出成為下一個階段的輸入,環環相扣,校企合作的過程就是這些階段或環節的系統的嵌套體系。基于實習基地的教學案例可以制作成系列化,彼此相關聯,以此反映實習基地企業及其在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生產管理等方面的全貌,如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系統化思維和邏輯思維。
4.互動性強與收益性高
案例教學以校外實習基地為依托,因此必須與實習基地企業建立密切的互動性的的伙伴關系。無論從實習基地企業教學案例資料的收集、討論、撰寫、授權使用等,還是課堂或企業現場上教學案例研討和分享,都需要實習基地企業人員的支持以及師生的親身參與,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同時,實習基地企業也可能從參與教學案例研討和分享,獲得相應的收益(如厘清認識,促進思考和行動)。
二、基于實習基地的案例教學實施步驟
基于實習基地的案例教學主要包括如下4個實施步驟:
1.建立實習基地
本著“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各高校應積極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強化教學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建立一批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部分高校建立了校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的機制,與企業共建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專業,利用企業的技術與設備完成實踐教學。這種合作優勢互補、利益共贏,企業獲得了緊缺人才和先進的理論指導,學校實現了教學實習基地建設和社會需求的特色人才培養。
2.撰寫教學案例
在實習基地實踐的基礎上,可以合作撰寫教學案例。撰寫教學案例要注意幾點:1.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案例。案例撰寫要針對經管類學生現有的能力、知識結構和專業要求進行設計,使學生在得到樂趣和肯定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提高專業素養。2.教學案例必須具有典型性,它可能反映實習基地企業的典型和關鍵事件、成功經驗、優秀的管理實踐。3.教學案例要及時更新。社會是不斷發展的過程,經管類專業與現實經濟生活聯系密切,因此,案例應跟上時代要求,根據實習基地的發展及時更新,反映當前實際。
3.實施教學
有條件的情況下,學生先期參觀和了解案例企業。基于實習基地的教學案例的使用,最好的辦法是高校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相互配合,企業兼職教師或主要當事人分享案例,引導案例討論,高校教師參與討論。假如企業兼職教師或當事人無法到場,可采用錄音、視頻資料豐富和充實案例,增加其直觀的感受。
4.總結改進
為了保證基于實習基地的案例教學的效果良好,在實施教學之后,還應進行后期的總結,對教學成果有利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繼續發揚,有悖于教學目的的內容與形式就需要改進,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學案例資料的充實和更新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三、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障礙
基于實習基地的案例教學的實施存在如下3個主要問題:
1.缺乏明確的法律約束和操作規范,專業集群效應很難體現出來
當前的校企合作案例教學還處于一種自發、散漫的初級階段,大多數都是依靠個人關系來聯系企業,沒有形成一種長期、穩定、成熟的機制。當前,我國雖有相關文件明確了校企合作的地位,但并沒有專門的法規來進行約束,也沒有對其具體操作提出指導性辦法。校企合作案例教學是許多經管類專業課程中都會用到的方法,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效教學手段,但現實中,許多高校和實習基地企業并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專業群案例資源共享體系,目前的情況通常仍是一個院系、專業與實習基地企業對接。
2.缺乏有效的案例教學組織與運作體系
完整的案例教學需要一個有效的案例教學體系,包括案例教學的主導者、主體以及組織運作。首先,從案例教學的主導者———教師來看,案例教學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企業經營管理的實踐經歷和案例教學組織能力。然而,現實中大部分教師仍缺乏真正的企業管理經歷,因此案例教學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其次,從案例教學的主體來看,高校學生普遍缺乏社會實踐,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較難形成師生的互動。再次,從案例的組織運作來看,完整的案例教學要求教師要做好組織和引導工作,幫助學生學習、研究案例,針對案例中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最終提出方案或建議。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完整的案例教學過程很難完成:1.完整的案例教學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時間精力,而現行的教學管理制度設計使得教師缺乏足夠的激勵;2.完整的案例教學需要花費較長的教學時間,而正常的教學時間難以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3.案例資料要真實全面,但現實中企業會因為某些原因隱藏部分資料。4.企業兼職教師和當事人因為工作任務和業務很難安排時間參與案例教學,時間經常沖突,難以配合案例教學。
3.實習基地建設經費缺乏
高校通過組織、實施實習基地有效運行的實踐研究,來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習基地建設、案例教學、聘請企業兼職教師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同時,與作為實習基地的企業建立良好的關系以保證雙方有效合作亦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但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高校對實踐教學經費的撥出不足以維持基地建設項目的開展,教師撰寫案例、帶學生參觀、企業兼職教師來訪等,均缺乏必要的經費支持。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34-0052-06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廣西民族地區學困生發展策略與語文德育的功能研究”(2008C21)。
[作者簡介]韋美日(1964―),女,廣西環江人,碩士,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廣西民族地區語文德育。
在語文課程改革中,出現了一些自相矛盾的奇怪現象:一邊是課改實驗的“泛人文化”,表現為在公開課或是教學競賽中,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主,進行漫無邊際的拓展延伸,忽略了語文知識、技能的傳授、訓練;一邊是學校的常規教學中的“去人文”,表現為課堂教學仍然以傳授知識為主,扎扎實實進行應試能力訓練,把人文精神的培育當成可有可無的內容,隨意增減。
一、語文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矛盾現象背后是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指導下的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問題。功利化的價值取向使語文課堂教學僵化、老化,局限于狹小的語文課程,受制于語文教學的狹窄空間,不能進行真正的跨學科、跨領域、面向生活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語文教學實踐的功利化取向
語文課程改革中,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事實上有其內在聯系,即語文課程實踐中的功利性價值取向侵蝕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理性價值取向,導致對語文課程理念的淺表理解,或者是誤讀。在教學行為上則表現為陽奉陰違:在展示語文教學改革成果的實驗課上,盡可能多地增加人文性的內容,貼近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會獲得比較高的評價;在常規語文教學實踐中,認認真真落實語文知識點,盡量吃透語文考試的內容,在各種語文考試中成績優秀,會得到大家的承認。這種過于功利化的語文教學活動必然走向經驗性和機械化,輕視排斥理論指導,惰于實踐創新,消解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價值體系,在語文課程改革旗幟掩護下,走的是應試教學的老路。
(二)語文教學內容和語文教學研究的單一化
要擺脫語文教學的經驗性和機械化的慣性傾向,語文教學就不能只顧在自己的領地上埋頭耕耘,還需要具有宏觀的、全局的戰略眼光,超越眼前的功利性需要,為國家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學生的未來謀劃,在更廣闊的天地中運籌帷幄。語文教學立足于語文素養的提高而不只是在實驗課中表演人文性,語文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也不只在語文課本和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其途徑和方法是無限多樣的,需要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勇于探索,更需要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指導語文教學實踐,不同學科的理論可以為語文教學開辟新天地,提供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有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族學的經濟文化類型理論所關注的經濟文化類型及其對經濟文化類型的研究方法,為成功地利用本土的語文課程資源提供可參照的理論框架和方法論基礎,引導語文課程實施走出“泛人文化”和“去人文”的泥潭。
二、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及其發展
(一)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提出
人類學的經濟文化類型理論是“蘇聯專家CH托爾斯托夫、MT列文、HH切博克薩羅夫等人在20世紀50年代共同提出的。”[1]“1956―1958年期間,時任蘇聯民族學研究所東亞和南亞室主任的切博克薩羅夫到我國中央民族學院進行講學。期間,我國學者林耀華與他共同撰寫了《中國經濟文化類型》一文,全面地運用了經濟文化類型理論來研究中國民族問題,踏出了此理論在中國進行本土化研究的第一步。但在之后2O多年的時間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國內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林耀華的學生張海洋開始繼續此項研究,其碩士學位論文便是《中國經濟文化類型研究》。”[2]蘇聯的經濟文化類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條件下,并有近似的社會發展水平的各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經濟和文化特點的綜合。”[1]林耀華先生認為經濟文化類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態環境下,并操持相同生計方式的各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經濟和文化特點的綜合體。”[1]
(二)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在中國的發展
羅吉華文章所說的“本土化研究”是指中國的人類學家用蘇聯專家的經濟文化類型理論來認識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在研究實踐中修正完善這一理論,使之更貼近中國民族分布和經濟文化發展的特點,為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服務,這一工作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得到延續。50年代,林耀華先生在《中國經濟文化類型》中結合東亞各個經濟文化類型的情況,區分了三組經濟文化類型:第一組,以狩獵、采集和捕魚起著主導作用的類型;第二組,以鋤掘(徒手耕)農業或動物飼養為主的類型;第三組,以犁耕(耕耘)農業為主的類型。[3]他還對每一種類型的特點及分布范圍進行了具體的闡述,為建立和運用中國特色的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和基本的研究框架。其優點是將研究置于東亞的大背景中進行比較分析,有一個中觀的認識角度,選取了每一類型中的典型進行描述,加深了對某一類型的特點的理解和認識;其不足是未能深入到中國領土上的56個民族的生態環境內部,了解其具體的生計方式,區分其經濟文化類型,其研究成果依然是一個大致的輪廓,沒有構成一個細節完備的邏輯體系。
林耀華先生主編的1997年出版的《民族學通論》第四章《經濟文化類型》在原來分析框架的基礎上進行了充實和完善。首先,闡明了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含義及其作用,強調了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方法論意義,它在學科理論方面的價值和現實意義。方法論方面指出了它的一系列操作規范,為正確理解和實際運用這一概念指明了方向。其次,闡明了其在學科理論建設方面的重要貢獻和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建設方面的作用,使其方法論意義落實到具體的學科內容方面和現實生活領域,有效擴大了它的影響范圍,強化其實踐意義,把它從純學科的認識論逐步發展為能為解決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事業發展提供理論依據的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學理論。與在《中國經濟文化類型》中所提出的內容框架相比,《民族學通論》區分了類型組里面的具體類型。第一組,采集漁獵經濟文化類型,包含兩個類型:以鄂倫春族為代表的山林狩獵型和以赫哲族為代表的河谷漁撈型;第二組,畜牧經濟文化類型組分為四個類型:以部分鄂溫克族為代表的苔原畜牧型,以蒙古族為代表的戈壁草原游牧型,以哈薩克族為典型的盆地草原游牧型,以藏族為典型的高山草場畜牧型。第三組,農耕經濟文化類型組,區分出六個類型:山林刀耕火種型、山地牧耕型、山地耕獵型、丘陵稻作型、綠洲耕牧型、平原集約農耕型,最后一種類型還區分出兩個亞型:北方亞型和南方亞型。[4]
《中國經濟文化類型》和《民族學通論》第四章《經濟文化類型》的內容相比較,有三點不同:第一點,類型組名稱有變化;第二點,類型組中的典型變成了具體的類型;第三點,各類型的經濟文化的地域性、歷史性、綜合性的特點更為突出。這三點變化把中國的經濟文化類型從東亞的經濟文化類型的背景中凸顯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來考察,因而從名稱到特點都更符合中國民族地區的地理分布特點,歷史以來形成的各民族的居住格局,以及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民族經濟文化發展的特點。這個體系的優點是很明顯的,它突出了中國地理環境和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特色,有利于正確認識民族地區的社會結構及其歷史發展規律,能更好地指導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其不足之處是由于顧及到經濟文化類型的綜合性特點,雖然提到了建立有層次的立體結構的四個內容,但在具體闡述內容時,沒有對構成這種綜合性的具體因素及其相互影響關系進行相應的描述,即其類型內部的基本結構仍然有待完善。
(三)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在民族教育中的應用
在哈經雄、滕星先生主編的2001年出版的《民族教育學通論》第四章第二節《經濟文化類型與民族教育》中,在林耀華先生所下定義和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對世界民族分布和地理類型的概括分析,首先對世界民族及民族區域的經濟文化類型進行一個粗線條的分類,然后對民族經濟文化類型同民族教育的一般關系進行初步探討。”[5]這里區分出四個經濟文化類型組,第一組,采集漁獵經濟文化類型組,包括兩個亞型:北部寒帶亞型和南部熱帶亞型;第二組,游牧經濟文化類型組,包括兩個亞型:北部寒帶、溫帶亞型和南部熱帶亞型;第三組,農業經濟文化類型,包括山地雨林混合農業和犁耕農業;第四組,現代化工農牧業類型組,包括三種類型:高度發達的商品化農牧業、商品化的種植園農業、城鎮工農業綜合經濟文化類型。基于世界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和民族教育的視角,其內容的特點也很鮮明,第一點,從“世界民族分布和地理類型的概括分析”來區分的經濟文化類型,與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相呼應,吸收了《中國經濟文化類型》的中觀視角并賦予時代特色;第二點從“民族經濟文化類型同民族教育的一般關系”出發進行研究,重點不在于構建經濟文化類型的理論,而在于探討其特點對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的影響。這一論題的優點是簡潔明了,突出特定研究視界中的經濟文化類型的核心內容,其不足在于宏觀角度必然要犧牲許多具體的內容,而經濟文化類型與民族教育的許多特點是要通過具體細節才能得到精確反映的。
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從20世紀50年代由蘇聯專家提出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在中國的實踐與發展,在理論體系的建構上,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進行了有成效的探索,在本土化的實踐中,經濟文化類型的區分更加能體現中國區域民族分布的特點,在方法論的意義上,強化了它在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價值和意義。
三、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對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啟示
經濟文化類型理論不但在民族學的發展和民族學研究中有積極的意義,因為其對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獨特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也有重要的啟示。
(一)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立足于本地的物質文化基礎
“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充分地肯定了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生產力水平對于物質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從而為民族學對人類社會物質文化的起源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一條科學的認識途徑。”[4]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也要從認識本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生產力開始,進而認識其物質文化的特點,這一認識途徑對民族地區的語文課程資源開發來說尤其有價值,因為它是自然的饋贈和歷史的遺存,不須投資。廣西民族地區大部分都屬于“農耕經濟文化類型組”中的“丘陵稻作型”,“水稻種植與干欄式建筑的結合是丘陵稻作型的基本文化叢結。”[4]這是與民族地區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物質文化,如水稻的起源和分類,水稻種植的知識,干欄式建筑的特點和地理環境的關系,也是最基本的語文課程資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自己和自然的關系,培養學生對自己民族物質文化的認同。不僅如此,本地物質文化資源進入語文課程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語文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成效。
(二)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面向不同的學科領域
對世界民族的分類有各種角度和方法,但各種方法都有其長處和短處,如語言譜系法,能準確標出各民族在歷史上的親緣關系及接近程度,但卻不能標出各族群的地理環境,經濟文化發展方向和生計方式的特征,這正是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長處。[4]就是說,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綜合運用了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解決了本學科的理論問題。語文課程的綜合性、社會性、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語文課程資源的無限廣闊性,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如果局限于本學科領域,課堂教學中一味強調以語言文字為中心的“語文味”,只重視“語文”的課外讀物,或者只圈定在“語文教學輔助材料”的范圍里面,那么語文教學就很難逃脫沒有“文化”、脫離現實生活的宿命。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及其獲取知識的方法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有意義的,這是因為語文學科知識的綜合性特征決定了它必須不斷從各個學科領域中源源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新的方法,再以“語文”為核心,對這些知識和方法進行整合,成為語文課程資源。
(三)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要重視背景知識的運用
經濟文化類型理論重視對各種經濟文化類型的縱向的歷史考察和橫向的地域差異比較,其經濟文化類型組的排列就體現了不同地域的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經濟文化特征。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執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體系,也是考慮到不同地域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而經濟文化類型的形成是一個長遠的歷史過程,因此要真正了解其類型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建設和發展,就必須了解其形成的歷史背景。民族地區學校教育的知識體系的構建,尤其是地方鄉土知識體系的構建,民族地區經濟文化類型的背景知識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否則三級課程體系的建構就失去了實質意義。語文課程是所有學科的基礎,語言文字的正確應用不但是語言文字本身的事情,還有語言文字涉及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背景,也只有關注了語言文字所蘊含的社會經濟文化內涵,語文課程作為各門學科的基礎才名副其實,才能在三級課程體系中發揮它的基礎作用。“純語文知識”的教學,其實只重視語言形式方面,而拋棄了文字的豐富內涵,是缺乏“文化”的語文課程,無法完全承擔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的任務。
(四)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要重視經驗的積累和理論的建構
“了解作為人類進化的遺傳和變異背景的經濟文化類型,必然能使體質人類學的認識途徑得到豐富。”[4]了解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類型,也可以開闊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眼界。因此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也應該重視作為課程資源基礎的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類型的認識和研究,重視在經濟文化類型的基礎上開發的語文課程資源的原始材料的積累。這些資料應該把已有的體質人類學、民族志的資料包含在其中,眼光不能只局限在語言文字的范圍內,也應包含物質文化,如民居、生產工具等要素,要透過語言文字和物質形態去理解和傳承語言文字和物質形態所承載的民族文化傳統。語文教學的目的從來就不是語言文字本身,而是以它為工具掌握其中的文化內容,形成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另外,為了使經驗的積累具有明確的目的和意義,需要借助其他學科先進理論的指導,但即使是有親緣關系的交叉學科,也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和范圍,其構建的理論體系首先必須能解釋本學科的事實和現象,而不是解釋相關學科的事實和現象。希望借助相關學科的理論解釋本學科的事實和現象,擺脫不了模仿和借用的慣習,最終會使自己處于缺乏適切的解釋框架的狀態,無法建構一個能充分闡述學科特點的理論體系。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目前就處于這種尷尬的狀態。要有所作為,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也只是手段,目的還在于,在積累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經驗的基礎上建構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理論體系,只有這樣,民族地區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才會走上有序發展的道路。
(五)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要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
經濟文化類型理論“不僅本身就注意環境、地域和經濟、文化的綜合因素,而且還有一個歷史民族區或歷史文化區的概念與之相輔相成。”[4]因為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這種獨特視角和研究路線,使其區別于民族學的其他理論,對中國民族經濟文化具有更強的解釋力,也有更廣泛的適用范圍,為其他學科領域的借鑒和應用提供了可能性。把它運用于民族地區的語文課程資源開發領域,就要注意民族地區語文學科教育的特點與經濟文化類型的契合度。語文課程標準所闡述的語文學科的特點,即人文性、實踐性、具有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適用于國家課程體系,而民族地區語文學科教育除了具有上述特點之外,還有適用于地方、學校課程體系的特點,其中之一就是母語思維和漢語思維的轉換、兼容問題,這個問題的背后其實就是歷史以來民族地區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傳統的變遷問題,這是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經濟文化類型之間的結合點。
(六)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要服務于本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
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發展指向民族地區“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保護生態環境與資源”“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本民族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減輕文化變遷中不可避免的心理壓力及其他方面的消極影響”“保持其應有的文化特點”。[4]應該說,這不僅是民族學及其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努力的方向,也是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努力的方向,當然也是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目標。在語文課程資源的選擇和鑒別過程中,經濟文化類型理論提供了有實用價值的標準,這一標準包含三個內容:第一,作為語文課程資源它是否具有本地區生態環境的特點;第二,作為語文課程資源它能否促進本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第三,作為語文課程資源它能否反映本地區經濟文化變遷的特點。按照這一標準,并非所有的民族地區的鄉土知識都適合作為語文課程資源,在這個意義上說,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其實就是一個價值選擇、文化選擇的過程,而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標準的確定就是一個關乎教育哲學的問題,是民族學和教育學共同關注的基本問題,而服務于本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則是各學科當前都必須面對的基本問題。
綜上所述,從經濟文化類型理論在民族學研究和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出發,對作為同樣關注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的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而言,它所受到的啟發是多方面的。把服務于本地的經濟文化發展作為立足點,關注本地特有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語文學科的需要出發,有效整合多學科的知識與經驗進行語文課程資源開發,就有可能有效解決當前語文課程實施中的經驗性和機械化傾向,走上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鄧紅,李天雪對前蘇聯“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再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6(3):80
[2]羅吉華經濟文化類型理論與民族地區地方性校本課程的建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2):12
從事初高中地理教學,兼任電教員等項工作。95年評選為中學一級教師,最近幾年一直擔任本學校七、八年的級地理教學工作。
在我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六年的教學實踐中,一直擁護黨的領導。積極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做到對工作兢兢業業,認真進行教育教學,深入鉆研教法,掌握本科教學所需的文化知識。注重素質教育,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主要工作與業績:
1、認真鉆研新教材和新大綱。搞好素質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平時認真備課寫好教案,精心準備好地理課件,備好每一節課。課上認真組織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堅持知識聯系實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在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下功夫。教學手段上強化直觀教學,能夠熟練的運用錄像、投影、電腦等多媒體電教手段進行教學,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課下積極的輔導學生的學習,在思想上耐心的教育幫助他們,使學生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每年自己所教班級學生考試成績均處于油田范圍中上等水平。今年11年七年級地理考試油田第二名,XX年與11年我校八年級參加天津市地理會考,地理成績名列前茅。全部達標,其中11年八年級的學生地理會考成績90%為優秀與良好的最好成績,提高了我校的地理教學水平。
2、開展素質教育 組織學生積極地參加全國地理科技大賽
本人積極的組織本校的學生參加XX年—2011年第二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地理科技大賽,比賽持續兩個月的時間,本人認真組織,細心輔導,我校師生積極參與。活動得到學校領導大力支持,在此次比賽中我校成績優異!經過本人的努力
我校被授予全國地理科技大賽優秀組織獎;全國地理科技示范基地的稱號,并授予牌匾為我校爭得了榮譽。本人也在全國地理科技大賽榮獲全國優秀指導教師一等獎,并授予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的稱號!
我校中小學生近150人報名參賽,其中15人在第二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技大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
3、積極參與各項教學研究活動與比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平時本人積極參加教學基本功與教學公開課的比賽,積極撰寫教學論文。結合地理教材內容,經常制作地理教學課件并運用與課堂教學,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XX年我撰寫的《淺談初中地理教學精神的培養》論文,獲得區海濱和研究教法教育中心XX年“教育創新”論文區級三等獎并獲得區級成果認定獎。
1998年12月由本人設計制作的錄象教材數學《圓錐曲線定義》獲得市市教育局頒發的三等獎。
XX--XX年,獲得校級教研公開課評比二等獎。
XX--XX年,獲得校級創優課優秀獎。
XX年,獲得濱海教育中心教師公開課比賽二等獎。
XX年,我撰寫的論文《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想》獲得國家級一等獎。
1
XX年,獲得教育中心初中教師基本功大賽地理學科三等獎。
在我兼任電教員工作期間在1999年12月,我校在油田取得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先進學校的稱號。
1999年和XX年連續兩年,我獲得了《教育處關于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先進個人稱號。
4、自覺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在兼任電教員其間還為學校作了大量的其它有益的工作,如每年配合學校的團隊活動、學校的運動會、藝術節的文藝演出,學生會操等大型活動,主動做好廣播設備的安裝和錄像、攝像等工作。多年來,先后為學校義務維修了各種教學、電教電路等無數設備。為學校節約了大量的教育經費。
各位領導、老師們:我從事教學幾十年,自認為工作勤奮,嚴肅認真,忠于職守,遵守紀律,不畏艱苦,服從領導,不計名利,團結同志。付出了半輩子的心血,給學校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現已臨近退休年齡,參選機會不多,特別盼望能順利晉級,做為對自己工作的肯定。請大家給與多多地支持。
在我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六年的教學實踐中,一直擁護黨的領導。積極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做到對工作兢兢業業,認真進行教育教學,深入鉆研教法,掌握本科教學所需的文化知識。注重素質教育,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主要工作與業績:
1、認真鉆研新教材和新大綱。搞好素質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平時認真備課寫好教案,精心準備好地理課件,備好每一節課。課上認真組織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堅持知識聯系實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在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下功夫。教學手段上強化直觀教學,能夠熟練的運用錄像、投影、電腦等多媒體電教手段進行教學,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課下積極的輔導學生的學習,在思想上耐心的教育幫助他們,使學生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每年自己所教班級學生考試成績均處于油田范圍中上等水平。今年08年七年級地理考試油田第二名,07年與08年我校八年級參加天津市地理會考,地理成績名列前茅。全部達標,其中08年八年級的學生地理會考成績90%為優秀與良好的最好成績,提高了我校的地理教學水平。
2、開展素質教育組織學生積極地參加全國地理科技大賽
本人積極的組織本校的學生參加2007年—2008年第二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地理科技大賽,比賽持續兩個月的時間,本人認真組織,細心輔導,我校師生積極參與。活動得到學校領導大力支持,在此次比賽中我校成績優異!經過本人的努力
我校被授予全國地理科技大賽優秀組織獎;全國地理科技示范基地的稱號,并授予牌匾為我校爭得了榮譽。本人也在全國地理科技大賽榮獲全國優秀指導教師一等獎,并授予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的稱號!
我校中小學生近150人報名參賽,其中15人在第二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技大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
3、積極參與各項教學研究活動與比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平時本人積極參加教學基本功與教學公開課的比賽,積極撰寫教學論文。結合地理教材內容,經常制作地理教學課件并運用與課堂教學,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2007年我撰寫的《淺談初中地理教學精神的培養》論文,獲得區海濱和研究教法教育中心2007年”教育創新“論文區級三等獎并獲得區級成果認定獎。
1998年12月由本人設計制作的錄象教材數學《圓錐曲線定義》獲得市市教育局頒發的三等獎。
2000--2001年,獲得校級教研公開課評比二等獎。
2004--2005年,獲得校級創優課優秀獎。
2005年,獲得濱海教育中心教師公開課比賽二等獎。
2005年,我撰寫的論文《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想》獲得國家級一等獎。
2006年,獲得教育中心初中教師基本功大賽地理學科三等獎。
在我兼任電教員工作期間在1999年12月,我校在油田取得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先進學校的稱號。
1999年和2000年連續兩年,我獲得了《教育處關于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先進個人稱號。
4、自覺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在兼任電教員其間還為學校作了大量的其它有益的工作,如每年配合學校的團隊活動、學校的運動會、藝術節的文藝演出,學生會操等大型活動,主動做好廣播設備的安裝和錄像、攝像等工作。多年來,先后為學校義務維修了各種教學、電教電路等無數設備。為學校節約了大量的教育經費。
我于72年參加教育工作, 1974年畢業于天津市南郊區師范學校,在隨后的工作中,86年取得天津教育學院地理大專學歷。曾在大港區太平村中學、遠景中學擔任地理等教學工作,1986年調入大港油田二中即現在的海濱二校至今,從事初高中地理教學,兼任電教員等項工作。95年評選為中學一級教師,最近幾年一直擔任本學校七、八年的級地理教學工作。
在我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六年的教學實踐中,一直擁護黨的領導。積極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做到對工作兢兢業業,認真進行教育教學,深入鉆研教法,掌握本科教學所需的文化知識。注重素質教育,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主要工作與業績:
1、認真鉆研新教材和新大綱。搞好素質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平時認真備課寫好教案,精心準備好地理課件,備好每一節課。課上認真組織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堅持知識聯系實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在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下功夫。教學手段上強化直觀教學,能夠熟練的運用錄像、投影、電腦等多媒體電教手段進行教學,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課下積極的輔導學生的學習,在思想上耐心的教育幫助他們,使學生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每年自己所教班級/:請記住我站域名/學生考試成績均處于油田范圍中上等水平。今年08年七年級地理考試油田第二名,07年與08年我校八年級參加天津市地理會考,地理成績名列前茅。全部達標,其中08年八年級的學生地理會考成績90%為優秀與良好的最好成績,提高了我校的地理教學水平。
2、開展素質教育 組織學生積極地參加全國地理科技大賽
本人積極的組織本校的學生參加20__年—20__年第二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地理科技大賽,比賽持續兩個月的時間,本人認真組織,細心輔導,我校師生積極參與。活動得到學校領導大力支持,在此次比賽中我校成績優異!經過本人的努力
我校被授予全國地理科技大賽優秀組織獎;全國地理科技示范基地的稱號,并授予牌匾為我校爭得了榮譽。本人也在全國地理科技大賽榮獲全國優秀指導教師一等獎,并授予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的稱號!
我校中小學生近150人報名參賽,其中15人在第二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技大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
3、積極參與各項教學研究活動與比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平時本人積極參加教學基本功與教學公開課的比賽,積極撰寫教學論文。結合地理教材內容,經常制作地理教學課件并運用與課堂教學,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20__年我撰寫的《淺談初中地理教學精神的培養》論文,獲得區海濱和研究教法教育中心20__年“教育創新”論文區級三等獎并獲得區級成果認定獎。
1998年12月由本人設計制作的錄象教材數學《圓錐曲線定義》獲得市市教育局頒發的三等獎。
20__--20__年,獲得校級教研公開課評比二等獎。
20__--20__年,獲得校級創優課優秀獎。
20__年,獲得濱海教育中心教師公開課比賽二等獎。
20__年,我撰寫的論文《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想》獲得國家級一等獎。
20__年,獲得教育中心初中教師基本功大賽地理學科三等獎。
在我兼任電教員工作期間在1999年12月,我校在油田取得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先進學校的稱號。
1999年和20__年連續兩年,我獲得了《教育處關于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的先進個人稱號。
4、自覺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在兼任電教員其間還為學校作了大量的其它有益的工作,如每年配合學校的團隊活動、學校的運動會、藝術節的文藝演出,學生會操等大型活動,主動做好廣播設備的安裝和錄像、攝像等工作。多年來,先后為學校義務維修了各種教學、電教電路等無數設備。為學校節約了大量的教育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