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3 17:29: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學職稱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促進學生體質提高和全面發展
由于大學生尚處在青少年向青年過渡的時期,這一階段的身體鍛煉在人的一生中影響是比較大的,通過設置體育課程,促使學生進行定期體育鍛煉,能促進過渡階段身體素質的提高。同時,由于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任務、生活壓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沉重,長時間思想上的壓迫和束縛,使其精神狀態處在昏沉狀態,迫切需要得到調節。體育鍛煉可以為他們提供一種健康的、放松精神的有效途徑,舒緩其心情,讓久經緊繃的心情得到放松,調節學習的狀態,使其在后續的學習中更加充滿活力。
(二)提高學生的鍛煉積極性
對于大多數大學生來說,他們在步入大學以前的學習生活是僅僅圍繞著學習的,缺乏體育意識,因此,在步入大學后,很多人會對鍛煉缺乏熱情———即便是能意識到鍛煉的重要作用,但是卻在行動上無法邁出那一步。這也是導致我國大學生整體身體素質下滑的重要原因。采取體育鍛煉課程化的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和體育意識,并幫助他們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
(三)鍛煉學生的思想精神
通過體育鍛煉,學生進行自我身體完善及與他人協作的同時,能逐漸樹立積極健康的心態,提高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為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做好準備,激發學生敢于面對、敢于拼搏、敢于進取、勇于堅持的勇氣和毅力,做身體健康、心理陽光的新時期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大學體育課程設置的原則及規律
大學期間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其不同于高中及以前的青少年階段,也不同于大學之后的青年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是處于轉型期,一方面,還處在不成熟的狀態;另一方面,學生也存在自己個性化的一面。因此,這個時期的體育課程設置面臨的挑戰也是極其艱巨的,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和規律,以適應這個階段的學生特點,引導學生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實現身體和心理的健康轉型。
(一)基礎理論和體育實踐并重,循序漸進
眾所周知,在一般的體育教學中,實踐課所占比例是極大的,因而造成了體育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視實踐教學而忽略了理論教學,由此造成了無論是社會還是學校對體育教學的不夠重視。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現如今,體育教學的目的不單單是以實踐為主了,而是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大學生尚處在剛從高中走出來的階段,對一些體育實踐中的技能課尚缺乏正確的理解,因此,理論教學必然是必不可少的。這一方面,是適應學生特殊時期的轉變;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后續進行正常的實踐工作做好鋪墊。通過基礎理論教學,讓學生對一些基本的體育鍛煉概念、注意事項、基本常識進行了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鍛煉的重視度。同時,在基本的理論教學學習之后,為了更有效的鞏固理論知識,應循序漸進采用適當的體育實踐,讓學生在實踐狀態下,利用有限資源,積極參與鍛煉,對所學理論進行鞏固,加深體育鍛煉項目的印象,提高鍛煉意識。
(二)適應學生年齡特點,因材施教,由易到難
由于大學階段學生在身體、心理上都處在不穩定的轉型期,因此,這個階段的體育教學課程設置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材施教,由易到難。大學期間體育課程的開設一般是3年,即大一、大二、大三,由于每個階段的學生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這三個階段的課程設置也不盡相同。大一階段處在大學體育教育的基礎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處在剛剛脫離高中“純理論學習”的時期,理論學習能力較強,同時體育實踐能力上尚有提高,因此這一階段主要是夯實理論基礎的階段。大二階段,學生已在理論上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實踐上尚未有成熟的思想,因此這一階段應結合學生個人的特點,開設一部分較容易的實踐課程,如中長跑、跳、單雙杠,等等。大三階段,應該說學生已經是處于相對成熟的階段,這一階段,可以選擇適當難度的體育實踐,對學生進行培養,如游泳、障礙、攀巖等。以此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進行不同方式的體育培養,以在體育教學上實現連貫性,同時實現教學目標。
二、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標準設計的理念與思路
語言是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一特性決定了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是個人職業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在人們的職業生涯中發揮著重大影響。因此,根據這樣的理念,我們確定了課程的設計思路。
(一)以能力為中心組織教學:課程主要圍繞理解表達、思考辨析、綜合應用三大方面開展能力訓練,重在培養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二)結合專業特點組織教學:課程在強調語文學習共性要求的同時,注重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的個性特點開展語文教學活動。
(三)以行動為導向組織教學:課程根據能力培養的特性,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作驅動,以項目為載體,在模擬或真實的情境中開展語文能力訓練。
三、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內容構成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高職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基于對語文學科性質、高職教育和高職學生特點的研究,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如下:
(一)課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掌握漢語言表達基本方法;②掌握人文閱讀基本方法;③掌握專業應用文體寫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④了解綜合性語文活動策劃基本知識。
2.能力目標
①能夠準確、清晰、流暢地表情達意;②能夠準確地解讀話意、文意;③能夠欣賞、分析優秀作品的思想情感與審美意蘊;④能夠較為準確、熟練地進行專業應用文寫作;⑤能夠將語文基本技能靈活應用到實際生活工作當中。
3.情感目標
①養成良好的漢語言聽說讀寫習慣;②養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觀念;③培養主動與人交流溝通、團結協作的意識;④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
(二)課程教學內容與要求
1.基礎訓練模塊教學內容與要求
這一模塊教學內容是“以語文要素為經,以聽說讀寫為緯”,建議學時為26。安排了“提煉主題、設計結構、選擇風格、錘煉詞句、敘述事件、說明事物、論述觀點”等語文要素,構成7個教學單元。具體內容和要求如下:(1)專業必修①主題觀點(4學時):要求學生在與人交流時,能夠迅速聽出對方話語含義、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閱讀文章時,能快速把握文章主題;在寫作文章時,能做到主題鮮明集中。②結構層次(4學時):要求學生在與人交流時,能迅速聽出對方話語層次,能圍繞話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閱讀時能快速理清文章結構;在寫作時,能做到條理分明,結構合理。③詞匯語句(4學時):在閱讀文章時,能準確理解文章詞句的含義、區分措辭用語的優劣;在寫作文章時,能恰切地遣詞造句。④應用語體風格及寫作(10學時):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恰當的語體、規范的格式較為熟練地進行專業常用應用文寫作。(2)專業任選①事件敘述(4學時):要求學生能迅速把握對方講述的事件要點,能恰當敘述專業活動中的事件;閱讀記敘性文章時,能準確把握所敘事件的基本狀況;寫作專業活動中的記敘性文章時,能準確明晰地敘事。②事物說明(4學時):要求學生在專業活動交流中,能迅速聽出對方說明的事物的基本特征;閱讀文章時,能準確把握事物的基本特點;寫作文章時,能準確、簡明地說明事物。③觀點論述(4學時):要求學生在專業活動交流中,能迅速聽出對方論述的觀點,能恰當闡述自己的觀點;在閱讀時能準確把握中心;在寫作時,能充分闡明自己的觀點。
2.綜合訓練模塊教學內容與要求
(1)專業必修讀書沙龍(8學時):要求學生能夠撰寫策劃書、讀書心得、讀書交流會總結等;能夠用口語較為準確、清晰、流暢地進行讀書心得交流;在開展讀書交流會的過程中,能夠自主學習必要的新知識,能夠主動、順暢地與團隊成員溝通合作,協同解決問題、完成工作任務。(2)專業任選①專業學習簡報制作(8學時):要求學生結合專業特點,能夠編輯“專業學習簡報”;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能夠自主學習必要的新知識,能夠廣泛搜集、分析處理相關信息。②演講比賽(8學時):要求學生能夠搜集有效信息;能夠脫稿演講;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能夠主動、順暢地與小組成員溝通合作。③辯論賽(8學時):要求學生能夠搜集與辯題相關的有效信息并在辯論過程中進行運用;在辯論中能夠闡明自己觀點、反駁對方觀點,同時能夠主動與小組成員一道完成任務。④調查報告(8學時):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調查要求小組合作完成調查問卷;能夠通過調查問卷等形式進行調查;能夠形成分析報告,并且在項目實施中,能夠協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
(三)實施建議
在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努力體現“大語文”教育的課程改革理念,提倡采用行為導向教學方法,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強調過程性考核,體現多元化評價功能。
1.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指導下,主要通過自我學習、團隊協作方式開展能力訓練;
2.注意在課內根據單項能力的要求,靈活機動地通過任務驅動開展能力訓練;
3.注意結合高職學生特點,采用項目教學法開展語文課外活動。
4.注意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的有機結合,積極開展個人訓練、小組訓練、班級訓練。
(四)教學評價
1.考核評價遵循的四個基本原則
①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淡化終結評價的原則。在學習進程中,適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并幫助學生糾正偏差。②可操作原則。考核模式要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考核內容科學合理,考核方式便于組織實施,具有實踐意義;③能力導向原則。考核方式要鼓勵學生自我學習、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真正能夠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作全面測評。④師生共評原則。采取三維度的評價方式。學生自評占20%,學生互評占30%,教師評價占50%,以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體現多元化評價功能。
2.考核評價
總成績=平時成績×60%+期末成績×40%=100分平時成績基礎訓練模塊(30%),主要依據學習紀律、課堂表現、作業情況和能力水平進行評價;綜合訓練模塊(30%),主要依據學習紀律、活動協作、能力水平進行評價,主要以專業必選項目讀書沙龍作為評分依據。
3.期末成績
主要以專業任選項目的活動成果為依據進行測評,教師可根據評價要素及班級特點靈活設計具體評分細則。
語文素養、思維品質、自知能力、價值觀和世界觀等人文素養,對工程素質有著巨大影響,是培養和提高工程素質的前提和基礎。提高人文素養能促進學生工程素質培養的效果。語文教育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素養包括語文知識、閱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等,直接關乎人的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對于獲取工程知識、形成工程能力和培養工程意識具有重大作用與影響。楊雄里院士說:“在我看來,科學上的造詣和語言文字功底有某種必然的聯系,因為科學研究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而思維是通過語言文字來進行的。語言文字修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的思維能力強弱;文學修養又能影響到人的語言表達能力。科研成果需要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一個連語言都不能很好運用的人是決難寫好科學論文的。”
(二)工程素質對語文教育的制約
工程素質的核心是科學精神,求真、求實、求新、求變的科學精神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現代工程、網絡信息技術和高科技產品,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也直接影響了人文理念和素養。科學技術本身就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教育和終生學習的主要內容,自然也是語文教材選篇的重要內容。科學可以改變人的世界觀,達爾文進化論顛覆了西方的神創論,基因的發現揭示了生命遺傳和變異規律,天體物理和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提出則改變了人類的宇宙觀;科學改變了人的價值觀,知識和信息成了無價之寶,生態環境被重點保護;科學改變了人的發展觀,地球科學的發展消除了人類對于自然的恐懼,也告誡人類地球系統的復雜性和脆弱性,警示人類要愛護地球,傳統粗放式工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遭到抨擊和禁止,人類應該“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學的進步使人類的發展觀經歷了從認知自然、開發自然到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變化,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三)語文教育要為提高工程素質服務
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主體在工程活動中會表現出對工程安全和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對工程質量和生命意義的追求等。沒有良好人文素養的工程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在面臨個人利益與集團利益、個人生命財產與人民生命財產選擇時,由于缺乏正義、誠信和職業道德,而成為假冒偽劣工程的干將和奴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工程素質的靈魂,二者相輔相成。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語文教育,應以提高人文素養、培養人文精神為目標,更好地為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服務。
二、提高大學生工程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
語文教育兼具兩種功能,一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二是工具,即提升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對于大學語文而言,人文性是其課程定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語文教育應樹立“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理念,發揮其獨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作用,為培養高素質工程人才服務。
(二)在語文教育中融入科學精神
語文教學既要解決學生熟練運用漢語言文字,利用語言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繼承民族精神和人類遺產,提高文化修養和培養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問題,又要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有機結合,可以通過科學典故講解進行滲透,也可以通過尊重歷史文化的求實精神加以熏陶,鼓勵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等,尤其應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對比分析能力。
有些學生熱衷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用人單位,缺乏到基層,到農村,到西部就業、擇業及創業的積極性。有些學生不從自身條件和現實情況出發,就業期望值過高。有些學生過分看重工資待遇和工作環境,忽視了就業崗位對自身發展空間的影響。
2.誠信道德缺失。
有些學生在求職簡歷中弄虛作假,偽造榮譽證書、等級證書、學歷證書,虛報成績,盲目簽約,隨意毀約。有些學生畢業后不及時償還國家助學貸款。
3.不遵守校規校紀。
有些學生不注意文明自律,面臨就業,開始放松對自身的要求。有些學生以求職應聘為名隨意曠課、遲到,有的宿舍衛生臟亂差,有些學生吸煙喝酒等現象嚴重。
4.心情浮燥、焦慮。
有些學生不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就業前的學習生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下降。忙于求職應聘,不能合理安排求職應聘與上課學習的時間,導致其畢業前掛科,影響了畢業和就業。以上情形極大影響了大學生的良好形象,以及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評價。
二、大學生就業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生就業工作
加強大學生在就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引導大學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根本指針,它為當代大學生加強自身修養、錘煉優良品德、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發展動力,明確了基本途徑。高校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教育大學生在求職就業中,要將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統一起來,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統一起來,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奮斗。
2.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高職高專院校思想政治課是和教育部規定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核心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其教學任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為就業后更好的工作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基礎與法律基礎。為指導好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課應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尤其是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將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觀念滲透到教學中去。
3.專業課教師在教學中要滲透思想政治理論,培育學生職業理想
專業課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要有意識地滲透思想政治理論。要全面客觀介紹本專業特點、專業發展前景、社會需求及時代需要,激發學生熱愛所學專業,教育學生將自身的職業理想與祖國的前途命運和時代需要緊密聯系起來,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統一起來,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專業課教學還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多渠道為學生搭建課內外實踐平臺,建立長期穩定的實習和就業基地。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校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社會實踐等活動,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讓學生充分了解基層、了解西部、了解企事業單位、了解社會的發展現狀,從而樹立到基層、到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決心。
4.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確定科學合理的職業目標
應教育學生在確立職業目標時,做到兩個符合。一是要符合自身情況,二是要符合社會需要。學生首先要做好自我評估,充分認識自己和了解自己,從而對個人的職業生涯目標做出合理的抉擇。其次,還要充分了解社會,評估周邊各種社會環境因素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以便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
5.校團委要指導與就業有關的社團活動,廣泛深入開展就業主題教育活動
各社團可通過演講賽、辯論賽、知識競賽、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模擬招聘會、講座、報告會等形式,開展世情、國情和社情的教育,大力宣傳就業政策,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就業形勢,調整就業預期及就業心態。
6.高校輔導員應積極開展就業指導工作
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輔導員可通過主題班會、主題團日活動、一對一咨詢等形式,幫助學生解決就業中的心理困惑及實際困難。通過解讀就業政策及法規,引導學生樹立投身基層、西部的信心。
1.現象:誠信缺失即道德缺失。就業市場中的大學生就業誠信缺失大致包括:就業前就業材料的“注水”,避實就虛,夸大其詞,各種就業證書的“克隆”、作假,各種職務的“加官進爵”等;就業過程中的“騎牛找馬”,“一女多嫁”,重復簽約,惡意違約等;就業之后的頻繁改行、“跳槽”等。
2原因:大學生誠信缺失成因是復雜的,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有畢業生本人造成的,也有用人單位和就業體制造成的。(1)主觀方面:大學生初次就業,經驗不足,對就業工作程序和政策了解不夠透徹,有時甚至曲解“自主擇業”,放任自流;對就業形勢缺乏宏觀的把握,過高或過低估計就業形勢;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就業期望值過高或過低,就業心態盲目自信或自卑;責任意識、法律意識淡薄等等。(2)客觀原因:首先,社會大環境的負面影響。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誠信危機”現象,不同程度引誘和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導致大學生的效仿和跟隨,挺而走險,出現誠信缺失現象。其次,高校誠信教育薄弱,誠信教育缺乏針對性,缺乏誠信守諾的心理輔導,缺乏誠信守諾的道德品質的指導,缺乏誠信守諾的行為督導。最后,誠信教育評價體系不完善,沒有規范標準去評價誠信度,去衡量誠信行為,從而失去了約束力,失去了誠信的內在驅動力。
3.影響與危害。畢業生誠信缺失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不僅損害了大學生自身的形象,降低個人信譽,而且給學校帶來巨大的壓力,直接損害所在學校的聲譽,導致用人單位對學校產生信任危機。
二、就業誠信現象之評價
1.評價的目的和方法。(1)目的:這種評價以形成性評價為目的,旨在通過診斷就業市場中的誠信問題,為不斷深化的就業體制改革和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反饋信息,以規范大學生就業行為,加強大學生就業誠信教育,提升高校在社會上的美譽度,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2)方法:大學生就業誠信的評價,作為學生評價的一種評價類型,就評價的基本模式來講,可以套用最常用的泰勒模式。因為,誠信如同其他的品質一樣都是抽象的、內在的,是不可直接觀察的。所以,其評價方法,也同評價其他心理品質與思想品德等方法相同,可以通過外界的行為得到表現,可以通過就業行為來觀察了解,見徽而知著,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從外面到內在。具體來講,“刺激—反應法”、“現象一本質法,“效應—本體法”等幾種方法可供評價就業誠信時選擇,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是正確的。
2.兩個觀點。(1)上面提及的“刺激—反應法”等評價方法所建立的誘導或假設條件畢竟不是真實的,所以,應該用鑒定的標準反復核對,問他的理由和意圖是什么,這種鑒定方法涉及到真實性和合理性等重要問題。下面僅舉一例:假設我們要評價S們的誠實,并將他們置于可以欺騙的情形中。S1欺騙是因為他無論如何看不出欺騙有什么錯;S2欺騙以獲得一點好處;S3欺騙是因為不想遵從權威;S4沒有欺騙是因為周圍有人,使他有犯罪感;SS沒有欺騙是因為他是一個紳士的JL子,而除了在某些環境之外,“紳士的兒子是不欺騙的”;S6沒有欺騙是因為對他來說信守規則更有趣,等等。現在,我們可以說S1—S3欺騙了,而S4—S6沒有欺騙,S6的沒有欺騙僅僅是對誠實感興趣,這一點也遠遠是不夠的。其他無法作更進一步的鑒定。從嚴格意義上講,他們顯然是不同誠實的人,不同不誠實的人,因為他遵循不同的規則和推論。由例子可以得出兩點:第一,如果我們預先將道德領域如誠信限定為一些特殊情境(以誠實、講真話為“公共標準”),我們將容易忽視不同類型的理性;第二,除非我們能發現“的頭腦中在想什么”,否則我們將容易忘記在行為中使用什么概念,這是至關重要的。可見,我們對道德的評價,同樣包含對誠信的評價,都必須注意道德思想和行為的不同的方面,這些方面并非來源于任何關于“心理結構方式”的理論或假設,而只是簡單地來源于對道德的思考和行動是什么意思的考慮,來源于這種考慮所必然包含的東西,而這些來源都是動態的。(2)第二個觀點由第一個觀點啟發而來。因為一個人可能以一種不合理的、無法容忍的、有偏見的或不明智的方式持有完全正確的信仰,反之亦然。所以,我們要把一個人扮演一種特定角色如就業角色時的功過和他的信仰的正確性區分開來。不言而喻,對就業中的誠信缺失現象,我們應引起足夠的關注,加以及時的引導和教育,但對誠信缺失的不同情況應區別看待。就業前就業材料的制假與欺騙、就業過程中的違約和就業后的跳槽等來源于不同的道德基礎,所以,諸如就業中的善意違約、跳槽等就不應一棍子打死、全盤否定。首先,畢業生違約可以理解。當今就業市場并未真正市場化,就業市場不夠規范。有的畢業生違約是現行就業體制造成的,違約自然在情理之中。協議的簽訂,基本功能在于給當事人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預期,但有的行為預期長達幾個月,過長的行為預期,可能會使畢業生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或改變對用人單位的看法。“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畢業生選擇更好的用人單位,也是人之常情。其次,畢業生違約是一種權力。就業協議與其他協議一樣,在簽訂協議的同時,就一定會賦予簽約人違約的權力。違約是對義務的違反,也是對個人權利的遵行。在一定限制條件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都有權改變原有的意向,雙方均可以選擇履行協議,也可以選擇違約。我國勞動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可見,解除合同是法律賦予的一種權利,而就業協議與勞動合同都是用人單位錄用應聘者時所訂立的書面協議。只要畢業生不是惡意的,沒有給用人單位造成惡劣影響,且由畢業生承擔違約責任后,在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可以解除就業協議。最后,畢業生違約是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就業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合理地配置人才資源。部分畢業生違約也可以看作是人力資源重新組合、優化配置的過程,它利于畢業生尋找到更能發揮才能的位置,更利于社會的發展。“強扭的瓜不甜”,如果畢業生迫于無奈暫時不解約,但“身在曹營在漢”,工作時不專心,不忠誠于用人單位,遲早也會改行跳槽。當然,這種人力資源的合理優配,帶來的不僅有直接成本的損失,而且還有間接成本、機會成本、誠信成本的損失。
三、應對與措施
一、高職大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
心理障礙,通常指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功能失調,主要反映一個人在發展和適應上的困難,包括多種適應不良的心理與行為表現。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非常復雜,有遺傳因素、身體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它們互相影響,互為因果。高職大學生出現的心理障礙主要有以下類型:
(一)自信心不足
許多高職學生在中學時曾是佼佼者,是令人關注的中心,心中充滿著考取名牌大學的憧憬。他們經過高考拼搏最終進人高職學生行列后,發現高職院校無論是校園環境還是辦學條件,都比不上許多歷史悠久的高等院校,那種盲目的自豪感、自信感、優越感,也就隨之消失。同時他們認為,高職就是比普通大專低一等,上高職不是上大學。從而產生失落感和抵觸情緒,引起學習主動性下降,成績下跌。這種困惑和受打擊的心態調整不好,就容易導致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增強。
(二)目標實現后產生的茫然感
目標是個人活動的方向與動力,當失去了目標也就失去了行動的方向和動力。許多高職生在讀中學時,唯一的目標就是考上大學,隨著這一目標的實現,一些同學沒有及時確立下一階段的新目標,往往導致目標、理想、方向的迷失,從而也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不知道上大學后該干什么、怎么辦。相當部分學生人學后感到無所事事、迷茫,被動學習、被動生活。剛開學幾周內,一些學生就出現了嚴重的遲到、曠課、上課不帶書、不帶筆等思想紀律松散現象。特別是一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他們把較多的時間花在上網、玩游戲、交朋友和談戀愛上,甚至去賭博、打架斗毆,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嚴重焦慮
高職教育是以培養專業實踐技能強,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生產、建設和管理第一線的高級應用人才為目標。高職教學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要求等方面都不同于中學,學習上要求學生必須學會自主學習,重實踐、重技能。每學期,每個專業除了安排理論課程學習外還有實驗、實訓等教學活動,要求學生有更快、更強的學習適應能力。加上部分高職教師應用能力差,無法很好地教學生掌握應用技術和技能;再者,就業壓力也是學生產生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很多高職生自視與普通本科生相比競爭力弱,沒有足夠的信心坦然面對,由此產生對未來的焦慮和不安情緒,誘發了就業焦慮癥。
(四)經濟困難產生的心理壓力
高職院校收費一般比普通大學要高,同時貧困學生占了較大比例,有些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是借的。生活困難對這些學生思想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有的學生擔心學習不好對不起家人,思想負擔過重,嚴重影響生活和學習,甚至想退學;有的不敢面對貧困,總覺得窮是沒面子的事,產生自卑或焦慮;有的無力面對經濟困難,從而喪失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產生了很多的心理障礙。
(五)交往障礙
高職學生處于青年時期,大多數都渴望友誼,迫切希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但由于來自不同地方,受到區域傳統習慣的影響,缺乏社會生活閱歷和人際交往的經驗,加上個性差異,使得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上存在很多煩惱和憂慮。有的學生想與異往,但與異性講話就臉紅,到三年級還叫不出本班異性同學的姓名;有的學生過分關心個人的需要,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目中無人,與同學相聚,不高興時不分場合地亂發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感受;有的既驕傲又嬌氣,造成同學關系緊張,以至情緒低落、壓抑。
(六)戀愛困擾
高職學生生理發育已進人成熟期,加上社會文化的影響,他們的性心理很快發展,開始追求異往,談戀愛。但是由于他們的戀愛觀尚欠成熟,以至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異性之間的關系。有的學生在談戀愛時出現因單相思而困惑;因熱戀影響學習而煩惱;因失戀而精神萎靡,感到羞愧難當,陷人自卑、心灰意冷之中,甚至走上絕路。
二、解決高職生心理障礙的途徑
對高職生的心理障礙既要治標,又要治本。治本是從根源上對高職學生做心理上的徹底清洗,治標則利用學校、教師和社會組織所在位置的優越性對學生的思想進行適當的疏導,尤其是充分利用好“兩課”在大學先開的優勢,積極占領這一對學生進行“心理按摩”的陣地,培養學生在心理上的自我調整的能力。
(一)借鑒經驗,健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工程系統
十幾年來,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礙防治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理論上取得豐碩的成果,實踐上獲得豐富的經驗,我們應借鑒過來,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工程系統。
1.應對高職生的心理和行為特征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深人細致的調查分析,建立起高職生的心理健康預警系統,為做好有心理障礙高職生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信息依據。
2.著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培養高職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其心理機能,促進高職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與個性的和諧發展。
首先,認真抓好“兩課”教育,充分發揮這一對學生心理按摩陣地的作用,幫助高職生樹立遠大理想和精神支柱,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精神意志。
其次,充分利用校園網和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手段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時效性,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3.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應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個別心理指導,幫助他們矯正不良心理狀態,消除思想上的顧慮和情感上的郁悶,重新揚起理想的風帆。當前要進行心理教育的全員師資培訓,加緊培養培訓一支專兼結合、素質較高的心理教育師資隊伍,健全心理咨詢機構,提高心理咨詢工作水平。
(二)突顯特色,創建高職生心理障礙防治工作的基本模式
1.正確認識高職,準確定位。
加強宣傳我國改革和經濟發展的大好形勢以及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政策,重點介紹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歷史、地位、作用及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今天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使學生正確認識職業教育,深刻理解“職業技術教育是經濟騰飛的基石,是民族躍升的階梯,是每個社會成員走向職業世界的必經之路”。積極宣傳國家在這方面的政策,使高職學生消除自卑心理,盡快走出高考挫敗的心理陰影。
2.開展“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活動,激發學生成才創業的激情
“請進來”是請一些高職畢業后工作業績突出的校友,回母校暢談奮斗的經歷和創業的感受,進一步破除一部分學生的“高職將來只能做工難以成才”的消極思想,使之增強自信心,激發成才意識。“走出去”是組織學生到與專業相關的工廠企業參觀調研考察,使他們對自己的專業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對自己將來的事業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煥發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興趣熱晴和動力支柱。在此基礎上,引進學習的競爭機制,采用學分制,設置不同等級的獎學金,評比學習標兵,激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奮發學習,立志成才。及時反饋和獎懲激勵。要不斷激勵高職學生鉆研學習應用技術、技能和管理知識,要充分肯定,表揚、獎勵他們,使其看到成長的意義和價值,從而產生一種成就感,并形成積極的心理態勢。
(三)排除心理障礙,學會悅納自己
1.正確評價自己
正確評價自我,學會悅納自我,善待自己。大學生應該把今天的自己與昨天的自己相比,看到自己的進步,善于捕捉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有時甚至有必要適當地挑一挑自己崇拜對象的缺點和不足,從而提高自信心。
2.正確對待貧窮
把貧困當作最好的大學,高職生應對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要有正確的認識和合理分析,貧窮并不可怕,它可以磨煉一個人的意志。作為貧困大學生,應該更感激自己的父母,是他們在極度困難情況下,含辛茹苦地供自己讀書。他們是父母中的偉大者。貧困生應該為自己擁有這樣的父母感到自豪和驕傲。應該把貧窮當作一筆財富,它可以更加激勵人奮進。大學生在為自己生活費辛苦奔波的同時,更加深刻領會到大學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為改變困境而不懈拼搏,培養自己頑強的毅力。
3.掌握交往的技巧和藝術
教學理念指導思想課程改革
張堯學認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是教材。……其意義不僅僅在于教材本身,而是一場教學理念的革新。”(張堯學,2004:19)這次體育學院大學英語教材和課程設置改革以CBI(content-basedinstruction)教學理念為指導思想,即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把語境和語言形式密切結合在一起,采用主題式和副加式課程模式,希望達到學生快樂、主動地習得語言的目的。CBI體現了從以語言形式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向以內容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的轉變。這種將語言學習融入內容學習的教學理念得到了功能語言學的支持:語言是表達功能意義的途徑,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既要學習語言的用法,也要學習如何在真實環境中使用語言;并且符合二語習得理論中關于自然語言習得的規律:在有上下文的語境中,學習者通過接觸大量語言輸入后習得語言。20世紀60年代,歐洲和美洲的一些學校開始引入CBI教學理念。之后,CBI教學理念作為提高學習者二語或外語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歡迎。Brinton等學者評價CBI為語言教育的一個重要方法(Brinton,Snow&Wesche,1989)。Richards和Rodgers也給予CBI高度評價,兩位學者認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接觸了大量有趣或有用的資料,在完成一系列的交際活動后,他們能夠同時拓展語言和專業學科知識及應用能力。(Richards&Rodgers,2001:204-205)在實際教學中,Brinton、Snow和Wesche(1989)提供了三種課程模式供高等教育背景下應用集成語言和內容的教學理念。
1)保護式教學課程(shelteredcourses)保護式教學課程采用內容驅動模式,由學科教師用二語教授內容,其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習者掌握學科內容,學習評估以學科知識為主、語言學習為輔。
2)附加式課程(adjunctcourses)在附加式課程上,語言和內容并重。學習者在學習學科內容的同時自動提高了學術語言能力,學業評估由學科教師和語言教師分別完成。
3)主題式課程(theme-basedcourses)主題式課程采用語言驅動模式,其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習者發展二語技能,提高語言熟練運用程度。選擇主題時,要考慮學習者的認知需求、教育目標和社會需求。該課程由語言教師教授,學習評估只考慮學習者語言能力,內容學習具有偶然性。
考慮到我校體育生的英語水平不高,本次教改依托于附加式課程模式和主題式課程模式,但根據具體情況有所調整,即在實際授課過程中,語言和內容并重,但語言教師可以單獨開展教學活動,無需求助于體育學科的教師來教授課程內容,并且內容學習也不是偶然獲得的。雖然學科內容在大學英語課程中是一種附帶學習目標,但內容的選擇必須參考國內高校體育專業本科課程教學內容。這樣可以一方面讓學生有機會借助學科內容知識完成語言學習任務,另一方面,不同的語言體現不同的思維方式,讓學生接觸基于英語的體育專業知識可以既拓展他們的專業知識面又豐富他們的思考維度。此外,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還要具備在日常生活中用外語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因此,本教改所指“內容”不限于體育專業知識,還包括日常生活內容,如旅游、交友、壓力、飲食等,這些內容將以主題教學形式展開,使學生通過多種渠道有目的、有意義地使用語言。綜上所述,本教改在大學英語課程第一學期采用調整過的主題式課程,第二和第三學期采用調整過的主題式及附加式課程兩種模式。
教材和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3.1教材和課程設置改革
Richards和Rodgers指出,如果學習內容有趣、有用,那么學習者會更快地習得語言。(Richards&Rodgers,2001:204-205)“有趣、有用的學習內容”所指涉的范圍很廣,可以是嚴肅的專業主題內容,也可以是娛樂新聞或減輕生活壓力的辦法等話題(Met,1999)。依據上述論斷,結合學生英語水平,2011年10月起,我校體育學院大學英語課程啟用新教材《新編大學基礎英語綜合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共三冊,以下簡稱《綜合教程》)和《大學體育英語》(南開大學出版社,全一冊,以下簡稱《體育英語》)。
《綜合教程》選用的材料貼近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學習和今后的工作,課程內容主題化、生活化,重視聽說能力,閱讀文章篇幅較短,所用語言比較基礎。《體育英語》選用的材料圍繞國內高校體育專業本科課程內容,主題專業化,重視閱讀能力,每一個專題下包括篇幅、語言水平不同的三篇閱讀材料。這兩套教材在學習內容和鍛煉的語言技能方面做到了互為補充。使用《綜合教程》一周后,筆者利用課上時間在體育班做了一次問卷調查。該問卷的主要目的是調查學生對《綜合教程》的看法,但為了避免學生猜測問卷意圖,或刻意迎合任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無意間流露出的想法、態度,問卷內容還包括學生英語學習方法,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態度以及他們對課堂教學策略的看法。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
11級體育班一共46人,問卷全部收回且有效。調查結果顯示57%的學生表示喜歡新教材,28%的學生說非常喜歡該教材,15%的學生認為教材還行,沒有學生表示反感。表示(非常)喜歡教材的學生認為學習內容有趣、吸引人,且適合他們的英語語言水平。持“還行”態度的學生中,個別學生是因為教材所用語言有點簡單,不過內容趣味性強,所以依然愿意使用該教材;其他學生感覺語言難,不過在教師或同學的幫助下理解內容后,學生覺得所學東西有用,所以也愿意繼續使用該教材。筆者的感受是,使用新教材后,課堂氣氛不那么沉悶了,踴躍發言的學生多了。
《體育英語》由筆者和薛英老師主編。在編寫過程中,我們對體育專業學生的學習習慣、認知水平和學習意愿以及國內其他高校的體育專業課程設置情況進行了調研。為時兩年的調研、策劃、選材、編寫、試用和審校后,于2012年完成了這本《大學體育英語》,并在同年9月正式出版。《體育英語》涉及體育概論、體育心理學、體育社會學、學校體育學、體育保健學、民族傳統體育、武術理論、中國武術史、民間體育鍛煉、運動訓練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和力量訓練法等多個體育本科專業。教材同時充分考慮了文章資料的語言難度,將之改寫為適合體育生閱讀的文章。并且,每個專題下提供三篇閱讀材料,各材料之間也有難度區分,以適應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對相關專業有一定程度的基于外語層面的專業知識積累。體育學院11級大學英語課程共開設3個學期,第一學期使用《綜合教程》(1),第二學期使用《綜合教程》(2)和《體育英語》(前半冊),第三學期使用《綜合教程》(3)和《體育英語》(后半冊)。這主要是考慮到學生語言水平不高,教師應循序漸進地提供略高于學生理解能力的語言材料,并仔細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活動。
3.2改革效果
每個學期期末,11級體育生參加校級藝體類大學英語課程期末統一考試,試卷由師大外國語學院測試中心統一命題,題目的效度和信度有所保證。期末考核結果顯示,11級體育班每個學期的班級及格率和優秀率都會比上一學期有所提高。雖然整體上全校11級藝體類學生每個學期也都有進步,但從考核結果看,體育專業學生的進步更為顯著。
鑒于閱讀項目為本校藝體類大學英語課程期末考核歷年固定考查內容,考查方式也固定,且閱讀屬于綜合性水平測試項目,因此采用期末考試中的閱讀項目的成績(已核算為標準分)為例具體說明改革效果。11級體育生第一學期閱讀項的班級及格率是20%,優秀率為零;到了第二學期,班級整體閱讀水平有所進步,及格率比第一學期增加了15%,但優秀率仍為零;第三學期進步明顯,班級及格率達到65%,比第二學期又高出30%,且開始出現優秀率。相比之下,11級藝體類學生整體上在第二、三學期的平均進步幅度較小,分別為1%和10%,遠低于同年級體育生的表現。單項語言能力的提高會推動語言綜合能力增強,這一點體現在體育生期末考試總成績的及格率也呈持續上升狀態。其班級及格率由第一學期的89%穩步上升到第三學期的96%。相比之下,本校全年級的整體水平則穩定在80%多,間有2%的下降或1%的上升。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體育生閱讀單項的及格率和優秀率一直在穩步提高,而其期末總成績是只有及格率在不斷提高,優秀率在第三學期(大學英語課程最后一個學期)卻有所下降。在執教過程中,筆者發現一般到了大學英語課程的最后一個學期,學生已由大學新生成長為“老生”,他們專業課程、社會活動都開始增加,學生對英語學習有所放松,表現在課堂出勤上,請假的學生多了;表現在學習任務完成方面,作業質量下降,從而最終導致學生英語學業優秀率在大學英語課程最后一個學期下降。
興趣永遠都是最好的老師,但還要注意,學習者所處的學習環境,甚或是他們的性格特點都可能對學習興趣和動力的持久性產生影響。在應用CBI教學模式時,教師一方面保持語言輸入的真實性、多樣性和趣味性,與學生一起共創有利于外語習得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還應起到學習督導員的作用,做好學生學業評估工作。
知行問題不僅是一個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問題,也是倫理學的問題,知行是對立統一的,知而不行的是空談,行而不知是盲動。社會的轉型,多元文化的沖擊,使得當前一些大學生的誠信存在知行背離,許多大學生在停留在道德層面,沒有形成強烈的道德情感和堅強的道德意志,很多大學生知而不行,他們雖然知道倫理規范的行為要求,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愿意遵守誠信行為,以至于在物質誘惑面前,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底線,難以堅持誠信道德標準。正如萬增奎在《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學研究》中所說:“知而不行是我國道德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現象。經過幾十年的道德教育,社會倡導的許多倫理規范為公眾所熟悉和了解甚至認同,但并未成為多數人的行為準則。”
(二)誠信教育虛化
人有別于動物不僅在于其社會性,而且也在于其思想性和精神性,因此,人除了具有物質需要外,還具有精神需要。道德作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種實踐精神,不僅是社會有序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成員安身立命的需要。對于一名大學生來說,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誠實守信之德是培養大學生價值觀必須學習的科學知識,是大學生追求人文知識之必須,《禮記•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尤其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人文氣息缺乏,比較注重社會本位工程,重技術,輕文化。學校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虛化,教育方法手段單一、陳舊,缺乏多種方法、手段的配合,流于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如開展誠信教育,誠信簽名,誠信宣誓等沒有內化于大學生內心的活動,甚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誠信存在問題,言教與身教不相符,抄襲論文,學術腐敗,學術造假,既破壞了科學教育的嚴肅性,又給大學生樹立了不守誠信的“榜樣”。
(三)誠信管理制度不健全
信用管理制度建設是學校實現誠信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各個高校重視開展誠信教育活動而忽視了誠信管理制度的建設,制度建設是根本性的建設,雖然近幾年來高校在誠信制度建設方面狠下功夫,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許多高校的誠信管理制度要不沒有建立,要不就是流于形式,無人使用,無人執行,成為空架子。部分學校的規章制度甚至空泛,沒有操作性,往往是對教育部文件的稍加改變復制,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本校的實際情況,建立適合本校的誠信管理制度,一些制度簡單粗暴,單一。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與其生活環境有很大關系。墨子曾經以“素絲比喻人的品格,認為人的品格如同白絲一樣”,“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以此道理用于大學誠信問題,表明了大學生的誠信道德水平的高低與其生活的環境具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道德教育和理論灌輸的層面上,還需要建立一個維系誠信道德的社會環境。
二、大學生誠信教育制度建設的對策
(一)構建高校信用制度體系
制度作為環境結構狀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避免人為干擾,明確每個人的權利義務,禁止錯誤行為的重要制衡因素。所以加強大學生的誠信道德建設,需要完善高校的各項管理制度,使其合理化。1.建立和完善大學生的“個人誠信檔案”首先,建立和完善大學的“個人誠信檔案”。在高校學生入學之時就要建立,對他們的誠信行為進行跟蹤記錄,由班干部、輔導員以及學校的各個職能部門聯合,統一協調,對學生的誠信進行收集,及時記錄學生所受的獎勵與處罰信息。其次,要大學生的誠信檔案進行科學管理、定性評價以及公開化、透明化,學校要高度重視,不能讓誠信檔案流于形式,要與教育部門,社會中介組織和銀行等機構聯合,使得學生充分重視到誠信的重要性,使個人信用檔案真正成為學生的通行證。2.科學系統地完善學校誠信規章制度高校誠信制度體系是一個完善的體系,環環相扣,互相配合的,它包括考試管理制度、學術誠信制度、貸款制度、誠信監督制度等等。考試管理制度要加強對考試作弊行為類型的具體歸納與描述。更要對考試作弊形式細化以及作弊所受到的處分做出詳細的處罰措施,使得處分有所依據,規定合理。目前各個高校的學術誠信制度建設已經開始加速運行,但是大部分內容空泛、單調,缺乏可操作性,震懾性不大,學生造假行為比較突出,健全學術誠信規章,要建立相應的專門懲治學術腐敗的法律,使得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增強學術嚴密性和可操作性。這需要細化學術誠信制度的相關內容。對于違背學術誠信的大學生,要做出具體的處罰條例。完善貸款制度,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支持貧困大學生上學,高校和地方政府也積極參與,幫助大學生貸款,使得其能夠順利完成學業,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沒有養成誠信習慣或者故意不還貸款,導致大學生貸款誠信出了很多問題,高校在積極幫助大學生貸款的時候,完善貸款條件的審核,使真正的貧困學生能夠獲得資助,減少以致避免作假行為,細化貸款和還貸規定,大學生要恪守信用,對大學生貸款進行誠信方面的教育。
(二)營造良好的校園誠信文化
文化價值的選擇和價值導向決定著大學生誠信道德形成的方向,而大學校園是大學生主要接觸的地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園誠信文化會對學生形成誠信道德壓力,不誠信的校園文化只會助長學生的不道德行為,大學生即是誠信文化建設的接受者,也是誠信校園文化的創造者。校園誠信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水滴石穿、日積月累,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因此要建立誠信文化體系,一方面要體現在有形物質方面,加強校報、學校官方平臺,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等對誠信文化的宣傳活動,在教學區和學生宿舍等適當的位置設置誠信格言。另一方面要在廣泛開展誠信團學活動月,將誠信活動以日常化的形式落實在學生中。其次要開展隱性教育,以另一個看不見的手進行誠信教育。在校園誠信文化建設之中,開發隱性課程教育,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提高誠信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大學是人生一個重要的選擇過程的開始。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后,主要有三個出路,一是就業;二是創業;三是專升本。這三條路徑,多數選擇就業,選擇升學和創業的是少數。所以對高職院校來說,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有一個規劃,引導他們做好就業、升學或創業的準備。創業對于一名高職學生來說是一個充滿吸引力的詞匯,高職設置的很多專業,如獸醫、會計、食品加工等專業因其專業本身的特點和高職的辦學機制的優勢,使得畢業生一進入工作崗位就能很快適應工作,所以這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小規模創業或畢業工作一段時間后再創業是較有優勢的。創業對于一個高職畢業生來說是有很大誘惑力的,但并非每一個人都適合走這條路。那么,如何讓學生發現自己的創業素質,激發起學生創業的激情,幫助指導學生為創業做好心理、技能等各方面的準備,是大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是指導大學生思考并規劃未來發展,主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成功道路。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要實現三個目標:一是了解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項怎樣的工作;二是意識到完成職業生涯規劃這個工作對自己未來人生發展非常重要;三是做出承諾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完成這樣這項工作。這一過程也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勇于對自己承擔責任的過程。對于創業者來說必須具有規劃自己人生目標的能力,所以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的第一步,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要擁有自己創業的夢想,激發起學生創業的激情,鼓勵學生建立起為實現自己未來創業夢想做好準備的決心。
2探索自我、發現優勢,鼓勵大學生自覺培養創業的基本素質
創業的過程困難重重,能否堅持直至成功需要具備良好的創業素質。因此,對于把創業作為人生目標的人來說,不只要有激情,要做好創業的心理準備,同時還必須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清楚自己是否具備創業者的基本素質,能夠清楚地告訴自己“我適合創業”,并以此不斷激勵自己遇到挫折時不退縮。職業生涯規劃的核心內容就是職業定位,要對自己進行職業定位需要學生們思考并回答三個問題:我將來要從事什么工作,我將來要到哪里工作,我職業發展的路徑是什么,進行職業定位的前提是對自我的“特質”進行分析,這也是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二個步驟——自我探索階段。自我探索要完成四項任務:職業興趣探索、性格偏好探索、工作技能探索和工作價值觀探索,對這四個方面的分析實質上是讓學生清楚自己:我喜歡做什么,適合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我在職業活動中最看中的東西是什么,在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過程,教師可以將創業者的基本素質按興趣、性格偏好、工作技能和工作價值觀四個方面分類,在進行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重視指導學生對自己是否具有創業者的素質進行評估。特別強調的是評估不是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將來創業必須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如\9墨圊恬面業果自己還有欠缺的話,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進行自我訓練。如創業者必須對成就有高度的欲望、對把握自己的命運有強烈的自信心,這也是我們所說的創業激情。工作價值觀主要有成就、獨立自主、挑戰性、服務他人、人際交往等,因而在工作價值觀探索時,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認清自己工作價值觀的同時,指導學生確立創業所需要的工作價值觀,如強烈的成就感、對獨立自主和挑戰性工作的追求等。
3掌握技能、學會方法,指導大學生自覺學習
大學語文課程是為全面加強大學生綜合文化素養、培養人文精神、注重學生文化能力教育而設置的一門課程。但是,當前很多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存在定位不準,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單一等問題。在課程定位方面,許多高職院校把語文教育定位為培養發展能力,以夯實就業實力。
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師實際上只是簡單套用中小學語文教學法新理念、新教法,缺乏對高職院校和大學生特征的充分認識,一味求“新”,如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借助情景畫面、趣味故事、角色游戲等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此可見,大學語文從課程定位到教學方法都面臨進一步改革的必要,探索系統科學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的,合乎高職院校和大學生特征的課程建設理論和富有實效的教學方法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問題
(一) 高職院校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大學語文課程要為實現高職院校的辦學性質、辦學目標、辦學功能、辦學定位服務,為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的思想素質高、實踐技能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二) 高職院校不同專業中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擔負著培養不同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任務,其課程定位應與專業相結合,對高職院校不同專業具有提高學生專業素質,豐富專業知識和培養專業人文精神的作用。因此,大學語文是指提高各專業學生職業素質、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文教育基礎課程。
(三)高職院校所有公共課程中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大學語文作為一門闡釋人文思想的理論知識性課程,既不是單一的哲學、宗教學或文學等,又不是人文科學各個分支學科的簡單相加,而是對人文基礎理論的系統性闡釋,培養大學生系統的關于人文思想的主要概念體系和主要知識框架, 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四)高職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
大學語文既擁有豐富的人文知識,又蘊含雄奇的自然風物、悠久的歷史風情和燦爛的文化遺產,不僅陶冶學生的情操,純化其品質,更重要的是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是創造性思維的發展。為此,大學語文在高職院校教育功能上的定位為:通過情感教育、美育教育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優化學生心理結構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艱苦奮斗精神、職業技術倫理和環境道德等,在潛移默化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使他們在未來的職業活動過程中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每一項工作任務,善于發現問題,并著力解決問題,由此及彼,觸類旁通。
二、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探索
(一)逐漸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從建立大學生理想人格、養精神和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角度出發,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和現代教育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注重在課堂上給學生更多參與課堂教學、展示才能、鍛煉表達能力的機會,幫助學生克服羞于當眾說話的心理障礙,強化對教學內容的學以致用。
(二)注重學生的個性化
從發掘教材個性、發揮教師個性、發展學生個性等方面入手。尊重學生,給學生充分選擇的機會和權力。學生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選擇,還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三)突出漢語作為母語教學內容的核心范疇―― “文”的教學
不把大學語文講成單純的文學課,從“文”這個角度予以擴展,分析各種經典文體的書面表達形式,揭示它們的典范意義。特別是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在商業消費和網絡電子媒體帶來語文形態碎片化、粗鄙化、畸形化等弊病的今天,經典漢語書面語教育更能凸顯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深入感知,進而促進他們人文素養個性化的形成。
綜上所述, 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應是一門以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融語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為一體,培養高職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和能力的公共基礎課程,應為高職院校各個專業的必修課程。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方法應從大學生理想人格建立、人文精神養成和創新思維開發出發。在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各專業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不但授學生以“魚”,更注重授學生以“漁”,也就是既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又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既特別注重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又充分培養學生綜合素養,進而促進他們個性化人文素養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王文彥,蔡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克勤,馬建峰.關于高師院校“學科教學論”發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3]馬銀成.師范院校學科教學法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教育,2010(1).
[4]王松泉,韓雪屏,王相文.語文教學技能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