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2 07:52:1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特色村申報材料,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村的旅游文化是以綠色生態為核心的。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始終貫徹綠色生態環保的理念,在開發中堅持適度開發、合理開發的原則,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讓人們能夠最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最本真的美。不論是激流湍急,驚險刺激的贛江源漂流還是古木參天,林海連綿的贛江源自然生態保護區都是人們親近自然、體味自然、享受自然的良好去處。同時,在游客親近自然的過程中,村還不斷推出文明旅游的概念,倡導文明健康的休閑方式。
目前,我國正處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在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下,村級集體經濟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顯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不僅是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重要經濟任務,也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執政能力、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實現基層社會持續穩定的重大政治問題,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樟村坪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宜昌市夷陵區樟村坪鎮地處宜昌市夷陵區北部山區,礦產資源豐富,被稱為“中國磷礦之鄉”。近年來,該鎮充分利用其礦產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積極研究探索多種渠道、多種途徑,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增強村級組織的經濟實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該鎮礦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一些村級集體經濟原有的收入渠道趨于萎縮,缺乏新的穩定的收入來源;一些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緩慢,而支出剛性很難抑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一些村集體經營管理不善,債務沉重的問題比較突出;對發展村集體經濟思想認識、政策措施還不到位等等。以上問題的存在,導致樟村坪鎮的部分村黨群、干群關系緊張,影響了村級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因此,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如何創新思路發展礦區村級集體經濟,已經成為樟村坪鎮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二、樟村坪鎮集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財政資金的扶持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以充足的人力資金為支撐,離不開政府財政資金的大力扶持,政府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沒有政府財政資金的大力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將舉步維艱。為此,樟村坪應該深入分析財政資金重點扶持的方面,立足地方特色實行生態農業項目化,充分爭取扶持資金財政性,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
(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爭取政府政策支持
樟村坪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基礎較好,具備發展生態農業的優勢條件。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應該結合樟村坪農業發展實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確定生產經營項目,依靠特色農業和優勢產品占領市場。
政府應該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服務,加強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政策支持力度。除此外,還應該積極引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有效利用集體土地資源,并在法律、政策許可的條件下最大限度的放寬村集體土地資源開發經營的限制;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盤活集體資產,提高利用現有集體資產開發經營的創收能力,政府要在項目審批、項目融資、稅收等方面給予切實的扶持和支持。
(二)積極申報農業項目,爭取政府財政扶持
目前,我國正處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在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下,村級集體經濟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顯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不僅是推進農村小康建設的重要經濟任務,也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執政能力、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實現基層社會持續穩定的重大政治問題,對于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樟村坪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宜昌市夷陵區樟村坪鎮地處宜昌市夷陵區北部山區,礦產資源豐富,被稱為“中國磷礦之鄉”。近年來,該鎮充分利用其礦產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積極研究探索多種渠道、多種途徑,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增強村級組織的經濟實力,取得了顯著成效。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該鎮礦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一些村級集體經濟原有的收入渠道趨于萎縮,缺乏新的穩定的收入來源;一些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緩慢,而支出剛性很難抑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一些村集體經營管理不善,債務沉重的問題比較突出;對發展村集體經濟思想認識、政策措施還不到位等等。以上問題的存在,導致樟村坪鎮的部分村黨群、干群關系緊張,影響了村級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因此,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如何創新思路發展礦區村級集體經濟,已經成為樟村坪鎮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二、樟村坪鎮集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財政資金的扶持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以充足的人力資金為支撐,離不開政府財政資金的大力扶持,政府在其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沒有政府財政資金的大力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將舉步維艱。為此,樟村坪應該深入分析財政資金重點扶持的方面,立足地方特色實行生態農業項目化,充分爭取扶持資金財政性,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
(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爭取政府政策支持
樟村坪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發展基礎較好,具備發展生態農業的優勢條件。在發展生態農業過程中,應該結合樟村坪農業發展實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確定生產經營項目,依靠特色農業和優勢產品占領市場。政府應該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服務,加強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政策支持力度。除此外,還應該積極引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有效利用集體土地資源,并在法律、政策許可的條件下最大限度的放寬村集體土地資源開發經營的限制;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盤活集體資產,提高利用現有集體資產開發經營的創收能力,政府要在項目審批、項目融資、稅收等方面給予切實的扶持和支持。
通過一年來在華龍區的工作,我深深認識到華龍區要想發展工業經濟,首先要解決土地問題。我在廣泛開展調研的基礎上,帶領區發改委等有關部門開展了濮東產業集聚區規劃申報工作。在規劃申報過程中重點做好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集聚區的申報。在申報過程中,為了審查集聚區的申報材料,我多次加班至深夜,并結合申報要求對華龍區的申報材料提出多項切實可行的修改意見。我及時了解、掌握并迅速準確的向華龍區傳達評審動態,結合評審動態對華龍區的申報工作給予建議和指導,使濮東產業集聚區的申報工作順利通過了省級資格審查和初評。隨后,又與區委、區政府的其他同志一道,多次與省發改委、建設廳、國土廳、環保局等參評小組單位進行溝通,克服重重困難,使省集聚區規劃評審組將濮東產業集聚區的申報面積由8.37平方公里調增至12.57平方公里,成為河南省首批175個產業集聚區之一。
二是集聚區的規劃編制。在集聚區的規劃編制過程中,我與區直有關部門一道,多次和規劃編制單位河南省規劃設計研究院聯系,向其提供有關數據,并組織分管部門與規劃部門一起對規劃草案相關部分進行補充、修改和完善,力求規劃文本盡可能的做到完美無缺。
三是集聚區的規劃申報。在規劃文本基本成熟的前提下,我按照華龍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利用各種能動因素,積極聯系邀請與省規劃評審有關的專家到濮,與濮陽市相關部門的領導一起,對濮東產業集聚區的總體規劃進行初審,在肯定濮東產業集聚區前期工作的同時,對規劃文本提出了進一步的修改意見,為華龍區的申報材料在隨后的省規劃評審順利過關奠定了基礎。為確保濮東產業集聚區能順利通過省級評審,我積極與省集聚區規劃評審組的專家和省有關部門的領導進行溝通,主動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并組織安排評審會場等后勤工作,使濮東產業集聚區總體規劃于8月15日順利通過了省級評審。
濮東產業集聚區總體規劃通過省級評審,為濮陽市即將開始的新一輪土地利用修編時,將濮東產業集聚區內土地性質的變更奠定了基礎。從而為解決華龍區工業項目建設亟需的土地問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將為華龍區“工業強區、商貿富區”戰略的順利實施,帶動全區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市中心城區現代服務業園區建設工作
華龍區作為**市唯一的行政轄區,發展現代服務業有獨特的優勢。作為華龍區的副區長,我帶領區發改委、長慶辦的負責同志多次到省發改委協調溝通,經過專家論證評審,今年7月,省政府確定濮陽市中心城區現代服務業園區為30個省級服務業特色園區之一。這也是濮陽市唯一的以服務業為特色省級產業集聚區。該園區是集貿易、金融、文化、會展及辦公為一體的綜合性經濟活動中樞,是現代化服務業高度聚集的地區。2010年入駐企業上百家,營業收入近6億元,每年創造利稅近億元。目前在建的大型商業項目有:投資1.2億元的濮陽丹尼斯項目、投資1.2億元的萬利財富廣場、投資8000萬元的晨光商廈、投資2億元的鄭州未來等。以服務園區為中心的商業圈已基本形成,為濮陽市建設中心商務區及豫魯冀三省交界商貿流通中心奠定了基礎。
(三)爭取上級政策扶持資金項目建設工作
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去年第四季度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2010年新增1000億元和2010年新增1300億元中央投資,為使中央投資最大化的扶持華龍區經濟發展,我和區發改委負責同志加班加點工作,組織鄉(辦)、區直有關部門認真篩選上報項目,圍繞“擴內需、保增長”的要求和華龍區現有的濮東產業集聚區、服務業特色園區和東北莊旅游產業,精心策劃了一批工業、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及旅游文化項目,努力爭取上級政策和資金支持。2010年共篩選上報省發改委152個項目,2010年共落實計生、畜牧、農村道路、衛生等10個項目,總投資1027萬元。其中中央投資460.33萬元,省配套17.6萬元,地方配套549.07萬元。
其中,新增中央投資1000億元的項目6個,總投資161萬元,中央投資87.33萬元,省配套17.6萬元,地方配套56.07萬元。項目進展情況如下:
一是岳村鄉獸醫站、改建孟軻鄉獸醫站項目。總投資26萬元,其中中央投資17.33萬元,省級投資2.6萬元,區財政投資6.07萬元。目前工程基本完工,等待竣工驗收。
二是岳村鄉計生服務站項目。總投資35萬元,其中中央投資20萬元,省投資15萬元,目前已完成投資32萬元,工程形象進度完成97%。
三是農村公路建設項目。該項目有4條道路,共5公里,總投資10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50萬元,區級配套50萬元,目前項目已基本完工,等待竣工驗收。
新增投資1300億元的項目4個,總投資866萬元,中央及專項資金373萬元,地方配套493萬元。項目進展情況如下:
一是中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項目。總投資353萬元,其中中央投資169萬元,地方配套資金184萬元,該項目正進行圖紙工程概算審核、招投標報名已結束,目前在籌備招投標準備工作。
㈠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七大和總書記對貴州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導,按照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緊緊依靠群眾,通過政府適當補助、政策扶持等措施,努力改善我區農村困難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為全面啟動全區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積累經驗。
㈡基本原則
堅持科學規劃,統籌安排。與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公共基礎設施布局相銜接,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堅持政府引導,尊重群眾意愿。在政府支持和適當補助的同時,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經濟實用、保證質量安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堅持政策公開、對象公開、補助標準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二、目標任務
㈠目標要求
本著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經濟適用、功能合理、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的原則。按照《貴州省農村危房評定標準》對試點鄉鎮、村五保戶中的一、二、三級危房,地質災害戶、因災倒房戶,一級危房低保戶、困難戶和一般戶等四類危房進行試點改造。
㈡任務分解
全區農村危房改造二期共2044戶,其中:五保戶一級35戶、二級61戶、三級36戶,低保戶458戶、困難戶一級607戶、一般戶一級358戶、地質災害危房改造戶22戶及第二期最具現實危險和威脅的地質災害危及點農房改造489戶。
三、項目申報和審批
㈠集中連片建房項目申報與審批:
1、申報程序:集中連片建房按照建房對象申請,村組民主評議,村、鄉(鎮)、特區逐級審核申報,市危改辦審批,省級備案的程序進行。
2、鄉(鎮)申報材料
⑴建房對象申請;
⑵建房承諾書;
⑶試點村組建房方案;
⑷特區危改辦所需其他資料。
3、特區危改辦需要申報材料
⑴《危房改造試點建設規劃方案》;
⑵《貴州省農村危房改造集中建房項目審批表》;
⑶《貴州省農村危房改造戶審批表》;
⑷房屋平面圖、立面圖。
㈡分散建房的申報與審批:
1、申報程序:分散建房按照建房對象申請,村組民主評議,村級申報,鄉(鎮)審核,特區審批,市級備案的程序進行。
2、鄉(鎮)申報材料
⑴建房對象申請;
⑵建房承諾書;
⑶試點建房方案;
⑷特區危改辦所需其他資料。
3、特區危改辦備案材料
⑴《危房改造試點建設規劃方案》;
⑵《貴州省農村危房改造戶審批表》。
四、資金籌集、補助與建房標準
㈠資金籌集
采取以農戶自籌為主、外部扶助為輔,“省、市財政補助一點、特區財政補貼一點、農戶自籌一點、社會捐助一點”的辦法。
㈡補助和建房標準
政府對各類對象的補助標準為:五保戶重度危房、低保戶重度危房2萬元;五保戶中、輕度危房分別為0.5、0.3萬元;困難戶重度危房1萬元;一般戶重度危房0.5萬元,地質災害戶為2萬元,具體補助標準由各鄉鎮根據本地經濟狀況和人均收入財力等因素確定。建房面積一般不少于人均20平方米(不含附屬設施)。
五、方法步驟
㈠建房方式
建房采取整村推進實施改造、分散重建和地質災害異地搬遷或原地治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二、三級危房采取局部維修的方式進行改造。
1、整村推進實施:對于自然村農戶數量超過50戶,并且一級危房戶數量超過該自然村全部農戶數的30﹪或公路、鐵路沿線、風景區周邊以及交通方便,經濟基礎較好的自然村,統一規劃,集中連片建設,建房設計規劃應經建設部門批準。
2、分散重建:主要確定在公路沿線,交通便利,基礎條件好,群眾積極性較高的建房戶。
3、地質災害異地搬遷或原地治理:經建設和國土部門及專業技術部門進行地質災害評估認定,通過對危及點進行工程治理能達到消除災害隱患的目的,原地治理成本又低于異地搬遷重建的,應采取原地治理的改造方式;經建設和國土部門認定確屬必須搬遷的危及點,在異地重建前必須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無規劃,不建設”的原則。
4、局部維修:對二、三級危房采取對局部構件進行更換和維修的方式進行改造。
㈡工作步驟及時間要求
第一階段:建設準備(2009年5月)。主要是根據我區農村危房改造調查情況,按照市的試點方案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確定試點鄉鎮和建房對象,并制定特區農村危房改造擴大試點實施方案。
第二階段:制定政策,落實對象(2009年6月)。各鄉鎮、村組建工作機構,制定實施方案;召開村組群眾會、深入宣傳發動;開展調查摸底,確定并公示建房對象名單,與建房戶簽定建房承諾書;按程序做好申報、審批相關工作。
第三階段:工程實施(2009年6月—11月)。層層落實,簽定責任書和協議書,組織群眾或施工隊拆除危房,進行“三通一平”和備料;6月進行主體工程建設;7月開始進行沼氣、水、電、圈舍、道路及公共設施等附屬、配套設施建設;區、鄉兩級根據工程進度撥付、發放建房補助款。
第四階段:總結驗收(2009年11月)。鄉鎮按照擴大試點方案和有關規劃,組織全面驗收和總結,并將相關資料報特區危改辦(11月22日—11月25日);特區危改辦進行評估驗收(11月25日—11月28日);工程全面完工,迎接市級評估驗收(11月28日至30日)。
六、政策與措施
㈠提高認識。農村危房改造工程擴大試點是全面推進危房改造工程的主要環節,試點鄉鎮及有關部門和單位要高度重視,把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層層簽定責任狀,切實抓緊抓好抓實,為我區全面開展危房改造工作積累經驗。
㈡加強機構建設。在特區黨委、政府和特區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區、鄉兩級危改辦要充實力量,抽調成員單位人員集中辦公,解決相應工作經費。
㈢落實責任。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標準高、要求嚴,特區把此項工作納入鄉鎮和部門年度目標考核的內容,如因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力,影響試點的將追究相關人員責任。特區實行相關領導聯系鄉鎮危改試點工作制度,試點鄉鎮要落實領導班子成員包組,村、組干部包戶的包保責任制,要將包保名單送特區危房改造領導小組辦公室。
各試點鄉鎮在實施危房改造工作中必須履行如下職責:整合資金投入危房改造試點工作,按要求完成本鄉(鎮)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按項目申報與審批程序要求,做好資料收集,搞好檔案管理,按時報送相關材料。
㈣加強督查。監察、審計、財政、民政、建設等相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強對工程質量、工程進度、資金使用的督促檢查,嚴肅工作紀律,確保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1、推進先進技術應用。每個鄉鎮安排一個村試點,實施大豆大壟密植連片500畝以上每畝補貼10元,玉米“通透密”連片300畝以上每畝補貼15元,小麥“早高密”連片300畝以上每畝補貼10元。
2、強化科技園區建設。按照“四化”、“五統一”標準,切實提高農業標準化種植水平,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縣級核心示范園區補貼2萬元;鄉鎮級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達到標準的,補貼1萬元;村級科技示范戶每戶補貼200元。
3、促進耕地土壤有機質提升。實施有機肥補貼政策。2011年,重點在村、村、村等村,實施2.5萬畝的生物有機肥補貼政策,補貼標準為20元/畝,即直供50萬元的生物有機肥。
4、擴大農業陽光保險規模。對參加農業陽光保險的地塊,每畝補貼2.25元,全縣計劃補貼40萬畝。以有效提高全縣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
二、優化生產經營形式,提高農業發展后勁
5、鼓勵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沿江鄉鎮組織l0戶以上農戶流轉土地并發展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000畝以上,山區鄉鎮組織10戶以上農戶流轉土地并發展規模經營連片面積達到1500畝以上,并且達到“五統一”標準的,經縣、鄉、村相關部門實地調查、核實、認證后,實施深松起壟的享受補貼15元/畝,實施淺翻深松的享受補貼10元/畝。并優先安排農田基本建設投入等優惠政策。
6、鼓勵加強農機投入。對鄉鎮、村及發展規模經營的經營主體和農戶,給予優先扶持農機作業合作社建設和農機單機購置補貼。
三、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7、扶持發展特色經濟作物。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穩步提高高產高效農作物種植比例。單塊地種植馬鈴薯在300畝以上的,對購買馬鈴薯播種、收獲機械的每臺機械給予購機款30%的補貼,最高補貼限額為5萬元。對新建日光節能溫室300平方米以上的,給予20元/平方米的補貼。支持萬畝水飛薊示范基地、萬畝麥豆輪作示范基地、萬畝雜糧示范基地、萬畝小麥和玉米示范基地建設,并給予優先立項,優先扶持發展。
8、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大力支持從事境外農業生產的企業和個人,扶持培育境外農業生產開發的龍頭企業,并保證享受縣政府發展外向型農業的各項優惠扶持政策。力爭2011年實現境外開發土地面積20萬畝的目標。
9、積極發展勞務經濟。鼓勵和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對參加由政府指定機構組織開展的技能培訓的勞務人員,實行全部免費培訓。對將耕地通過轉包、租賃、轉讓等形式全部流轉的農戶,在轉移到其它行業過程中享受優先審批權,優先給予政策扶持。
四、全力開展場縣共建,實現兩地資源共享
10、推進跨區作業。農場跨區到地方各村開展“三代”作業的,享受與農民同等待遇。
11、推廣農場栽培模式。對整村推進實現農場代耕、代種、代收和實行農場栽培模式的,每畝補貼20元。
五、補貼管理辦法
【作者簡介】李 群(1960—),白族,云南大學畢業,研究館員,大理學院圖書館館長。主編參編圖書10種,發表圖書情報論文50多篇。研究方向:圖書情報及非遺管理利用。
1.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簡介
云南省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大理州又是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州。大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考古證明,遠在4000多年前大理就有古人類活動,創造了璀璨的青銅文化和稻作文明,秦漢時期商道就通往內地和東南亞,成為祖國西南邊疆開發和開放較早的地區之一。大理不僅是南方絲綢之路的樞紐,也是南詔、大理國的故地。元、明、清時期生產生活水平與中原同步發展,各種文化與之交匯,被稱之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大理是云南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遠在新石器時代,白族、彝族的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漢武帝時期,在大理設置了郡縣,唐宋時期先后建立的“南詔國”、“大理國”地方政權延續數百年,一度成為云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理不僅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全國歷史文化特別豐富的地區之一。大理現有8個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有9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5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1年初,大理州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為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近年來,大理州積極組織對民族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加強對農耕文化、白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搜集整理了一批民族民間文獻資料,在大理州圖書館設立了“南詔大理國資料研究中心”,在大理州博物館設立了民族服飾保護庫,啟動了大理白族百村百人影像工程。目前,大理州已經有白族繞三靈、白族扎染技藝、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白劇、白族民居彩繪、石寶山歌會、大理三月街、彌渡花燈等9個項目先后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張仕紳、趙丕鼎、李云義、茶春梅、魯朝金等5位民族民間藝人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利用存在的問題
對文化遺產傳承重視不夠。對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認識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文化遺產科學利用水平不高。大理州的許多文化遺產極具文化價值、科學價值,擁有知識產權和品牌效應,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但目前還缺乏科學利用的機制,重申報、輕管理,重保護、輕利用,一大批文化遺產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大量的文化遺產沒有轉化為旅游資源、人文教育資源。
對文化遺產傳承缺少規劃。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開發和利用是一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的系統工程。大理文化遺產內容豐富,數量眾多,但由于缺乏科學系統的保護規劃,仍處于被動保護、單一保護和靜態保護的狀態,一些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同步,仍處于原始自然保護的狀態,甚至少數文化遺產在發展中遭到人為破壞。特別是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地區和農村,由于人們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特色文化消失加快,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后繼乏人,瀕臨滅絕。
對文化遺產傳承方式落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經濟價值的轉換,不是自動的,必須有一定資金的投入,一部分文物基礎設施簡陋,保存條件差,自然損毀嚴重,安全技防設施落后,文物藏品存在安全隱患。同時,由于經費緊缺,投入不足,大量文物年久失修,面臨毀損危險,維修任務還十分艱巨。
3.民族地區高校圖書館要把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館藏特色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地方高校圖書館發揮資源優勢、建好特色館藏對服務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大理學院圖書館要把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作為圖書館館藏特色加以建設。要在文獻購置經費和采購人員上給以保證,并作為一項長期的工程加以建設。
建立大理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資源平臺:大理學院圖書館要在“南詔大理專題數據庫”的基礎上,努力建設“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數據庫”,努力把大理學院圖書館打造成滇,西“南詔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信息中心。
積極爭取在高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課程。國內各高校已經開始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但是這些關注的程度遠不及人們所期望。大理學院是一所建在民族自治州的綜合性高校,在學校通識教育、藝術相關專業、旅游管理、建筑專業及民族學相關專業開設非物質文化遺傳承與研究的相關課程是非常必要的。
在大理學院圖書館設立大理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技藝館。目前,大理州已經有白族繞三靈、白族扎染技藝、彝族打歌、彝族跳菜、白劇、白族民居彩繪、石寶山歌會、大理三月街、彌渡花燈等9個項目先后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張仕紳、趙丕鼎、李云義、茶春梅、魯朝金等5位民族民間藝人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理學院古城校區已被命名為“大理市十大旅游景區“之一。在大理學院圖書館設立大理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技藝館,無論是對非遺的傳承,還是對教學實習、研究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圖分類號:F327.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3)12002103
1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生態資源不斷遭到破壞,為了鼓勵各地區保護自然資源,生態創建工作得到了社會的關注。國家環保總局于1995 年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創建生態示范區活動。至2003 年, 全國已批準了8 批共400個市、縣區域范圍的國家級試點, 并于1999 、2001 年驗收批準了83 個試點, 正式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1\]。林芝地區作為自治區的首個試點地區,也作為西部邊遠少數民族的代表區域,其在生態創建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給生態創建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筆者作為一名實習生在林芝地區環保局負責生態創建工作,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對林芝地區生態創建過程中發現的主要問題進行闡述并提出具體解決措施。
2研究區域概況
被譽為“小江南”、“天然氧吧”的林芝地區更是獨特的風景線,林芝地區地處東南部,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土地總面積約11.46萬km2,下轄林芝縣、米林縣、朗縣、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察隅縣、墨脫縣共7個縣。生態資源是林芝最大的財富,也是林芝最大的優勢、最大的潛力、最大的品牌,因此自治區選取林芝地區作為首個地區開展生態創建示范點。
3林芝地區生態創建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林芝經濟社會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社會歷史因素,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尤其是農村環境中的“臟、亂、差”現象比較嚴重。2010年,自治區決定在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林芝地區創建首個自治區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為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特點的發展道路提供綜合示范\[2\]。隨著中央、自治區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林芝抓住廣東、福建兩省的有利時機,依托兩省人才和技術優勢,使農牧民的素質得到了提高,農村環境面貌有了改善,加之林芝地區的豐富自然資源,生態創建工作得到了有力的推進,同時也成了林芝地區的一面旗幟,開拓了林芝地區發展的新道路。
4林芝地區生態創建進展
林芝地區作為自治區首個地區開展生態創建的試點區,2008年12月林芝地委、行署就出臺了《關于建設生態地區的決定》,林芝地委高度重視生態地區建設,落實各項投資,實施重點區域生態公益林和高原生態屏障建設,為了加快生態創建步伐,還制定一系列生態建設方案及實施細則,按照生態創建申報管理規定,林芝地區共有6縣、8個鄉鎮、305個行政村(社區)參與申報工作,截至2013年6月底,已有192個行政村(社區)達到標準并獲得自治區級生態村稱號,另有113個行政村(社區)(其中13個是第一批需要整改和補充監測材料)申報材料已通過審核,等待驗收。按照《林芝生態地區建設規劃實施方案》的進度安排,2013年將有28個鄉鎮完成自治區級生態鄉鎮的申報工作。
5創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5.1生態創建的機構和人員問題
生態創建工作量大,對材料整理、文本編寫技術要求高。在生態創建過程中林芝地區及各縣雖然成立了生態創建領導小組,但各縣局配備的生態創建工作人員基礎和數量薄弱,以林芝地區環保局為例,目前林芝地區環保局負責生態創建工作的在編人員僅有2名,而其中1名被派遣到自治區環保廳掛職鍛煉,林芝地區共有305個行政村申報自治區級生態村、38個鄉鎮分別申報自治區和國家生態鄉鎮、6縣分別申報自治區和國家級生態縣,因此在具體工作中由于人員少、部門聯動協調較少,加之工作任務重,影響了創建工作進度。
5.2缺乏專業技術指導
林芝地區成為最早建設生態地區的地級市,在實施的過程中,沒有先例可以借鑒,生態創建工作開展困難,各縣及鄉鎮對生態創建工作了解較少,現有人員技術水平有限,在每年對進行的人才定向培養中,環保系統的人才培養所占比例較小。
5.3環保基礎設施滯后
在筆者現場驗收的過程中發現,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技術水平的原因,全地區飲用水源地工程、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垃圾填埋場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未達到技術規范化,鄉鎮垃圾處理設施簡陋未能達到衛生填埋要求。同時受地理條件影響,在建設垃圾衛生填埋場、飲用水源保護等基礎設施選址時出現了很大的困難。據了解,全縣雖然每年都不斷在加強環境保護綜合整治,但因其地理位置和規劃原因,目前大部分建筑垃圾只能堆積在河道兩側,待汛期來臨,通過河水的沖刷使其消化,根本無法達到生態創建的標準要求。
5.4指標可達性較差
林草覆蓋率是生態創建的一個約束性指標,林芝地區森林資源在是較為豐富的,但其林草覆蓋率遠遠低于自治區和國家生態創建指標要求(表1),近年來,根據相關學者研究,自治區天然林面積以每年8700 hm2的速度遞減,同期增加的人工造林面積已有一半以上因此而抵銷\[3\]。全自治區草地退化面積達1142.8萬hm2,占該區可利用草地的17.2%\[4\],因此相對自治區的其他地級市(區)要達到國家規定的林草覆蓋率標準十分困難。
6解決措施
6.1加大環保專業人才培養,強化培養機制,合理分配
目前正是國家加大對西部偏遠地區引進高層次人才的新跨越時期,針對西部實際情況,國家每年為西部地區定向培養大量專業型人才,但研究生自2003年開始,內地高校每年在自治區定向招收120名左右。生態創建是一個對專業技術要求較高的工作,因此,在解決人員問題和專業技術方面,可以通過機制改革,強化標準和制度來解決,加大對環保方面人才的培養。
6.2加強基礎設施規范化,完善生態創建考核體系
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強技術規范化,在選址、使用能力及規劃等方面既要考慮就近原則,又要考慮其建成后使用價值和影響。林草覆蓋率作為一項約束性指標,除了通過不斷地采取有效措施來提高其覆蓋率之外,在指標考核方面筆者認為還應加以考察并進行適當調整。國家生態縣對森林覆蓋率指標解釋為:森林覆蓋率指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的比例。高寒區或草原區林草覆蓋率是指區內林地、草地面積之和與總土地面積的百分比\[5\]。而自治區對林草覆蓋率指標解釋為:林草覆蓋率是指轄區內森林、草地面積之和占土地面積的百分比\[6\]。作為自然資源最豐富的林芝地區,6縣目前均達不到自治區和國家生態縣指標要求,其他縣域可想而知。因此根據西部地區實際,筆者認為該項指標應該作出適當調整,根據西部地區實際情況該指標在計算時應將土地利用類型中包含的河流、湖泊、冰川及永久積雪、裸巖以及城鎮用地等不適宜種植林草的土地在總土地面積里扣除。通過這樣折算林芝地區6縣林草覆蓋率均達標(表2)。
7建議
(1)提高對西部偏遠地區生態創建工作的重視,地方政府在把握創建進度和過程中要合理分配人才、經濟、社會三要素,要讓專業的人才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其價值。同時加大對生態創建工作的宣傳力度,生態創建是提高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在生態創建過程中不斷地尋求經濟發展,不能把生態創建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而是要通過創建來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加強生態文化體系建設。這是最根本地維持生態環境良好的保障。西部偏遠地區的文化體系當中存在很多保護生態環境的有利因子。因此,應該對這些知識和經驗相關的文化積淀進行挖掘和功能發揮,尤其要重視地區特定的民族或地區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倫理道德等文化因素中關于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積極的因素,進而提高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相處。
(3)在現行的地方和國家生態創建指標的基礎上,對個別單項指標進行實地論證,因地制宜,構建更完善的考核指標體系。在創建中找準定位、抓好落實、有序推進,緊密結合西部農村實際開展創建工作,突出區域特色、民族特色、產業特色、資源特色,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
收稿日期:20131025
作者簡介:畢瓊仙(1967—),女,云南石林人,彝族,工程師,主要從事營林綠化研究。
參考文獻:
[1]卞有生,何軍.生態省生態市及生態縣標準研究 [J]. 中國工程科學, 2003(11)18~24.
[2]林芝地區行署,大學農牧學院. 自治區林芝地區“尼洋河流域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規劃(2010—2011)”修訂稿[R].林芝:林芝地區行署,大學農牧學院,2011.
[3] 張建平,陳學華,鄒學勇.自治區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J].山地學報,2001,19(01),81~86.
目前,全縣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9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15家。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固定資產已達42108萬元,新增6880萬元,同比增長19.5%,輻射帶動農戶51165戶,其中新增帶動農戶7050戶,同比增長16%。通過各方努力,文化村、食品新廠、紅鯽基地、現代農業園等一批龍頭企業和農業基地新擴建項目相繼竣工或正在實施,為全縣農業產業化工作增添了特色和亮點。
1、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邁出了新步伐
以、、、農業龍頭企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聚集地為核心區域,涵蓋全縣9個鄉鎮,以水稻、紅鯽魚、蔬菜、山羊等為主導產業,以天綠、紅鯽基地、邊塘畜牧小區、食品廠、食品加工廠、農業科技園、隆昌藥業有限公司、春來食品加工廠等省、市龍頭企業為支撐,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引導發展,做大做強做精,規劃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把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成為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和聚集基地,種植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基地,國家省、市農業技術推廣項目承載基地,省級和國家級龍頭企業的培育成長基地,農業現代化的窗口,并輻射帶頭全縣其它農業企業或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快速健康發展。同時,與動漫產業園區和工業園區相匹配,構建工業和農業相得益彰的展示平臺,提高農業協調發展的整體形象。
目前已聘請湖南省現代休閑農業研究院編制了《縣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已通過市專家評審。我縣作為全市唯一申報第二批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縣,申報材料已上報到省農業廳,省考評組6月15日對我縣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情況進行了考評,現正積極跟進。
2、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現有龍頭企業繼續擴大規模,提升品質,挖掘特色,增強競爭力。如天綠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重點做好了千畝蔬菜基地的節水灌溉工作,培育和種植觀賞采摘果蔬品種;紅鯽基地重點打造了全市規模最大的水產繁育示范基地和休閑漁業基地,目前從引進大閘蟹和甲魚品種養殖;農業重點建設了保鮮冷庫和擴建果業觀光采摘基地,并申請無公害認定;食品公司重點加強了產品研發、擴大生產規模、做好農超對接,以及打造好省級馳名商標品牌;食品公司重點進行了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點創建與申報,加強鴨、魚、豬等原料基地建設;綠茵園藝公司著重進行盆栽系列產品開發和市場開發,擴建花卉種植基地200畝;黑山羊基地重點實施好秸桿養畜聯戶建設項目;春來食品公司重點做好了食用油和薯粉加工,并申請注冊了商標,著力打造綠色品牌。
3、農業招商引資見成效
通過招商引資,一些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領域,新的規模農業企業落戶,成為新的業產業化龍頭。年初萍泰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和市錦泰農業生態園有限公司分別在韶陂和壇華落戶,這兩家企業首批計劃投資都過千萬元、主要從事果蔬種植、畜禽養殖和休閑觀光農業開發建設;近期有杭弘休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大宇村投資2000萬元,重點打造一個集生態種養、垂釣、采摘、觀光、餐飲、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開發項目;市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在雞冠山豆田村投資建設500畝標準化蔬菜基地,目前已基本完成土地流轉手續,計劃8月份全面啟動。
4、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一村一品的發展日益健康規范
到2011年,我縣經工商部門注冊并在農業局備案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54家(其中種植業79家,畜牧業93家,農機服務4家,其他78家),比上一年增加50家,入社農戶9135戶,其中新增1380戶,今年又新增備案的合作社11家;發展“一村一品”專業村61個,比上年增加2個,從事主導產業農戶28215戶,占專業村總農戶數66.1%,對這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一村一品專業村,分別進行我科學建檔、分類指導,使之日益健康規范,已爭取省級示范社10家。下一步我們著重圍繞現代園區規劃和產業化規劃要求,圍繞我縣主導產業特點,進一步引導和規范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一村一品建設,以此更加有力地推進了我縣農業產業化進程。
5、休閑現光農業基地建設穩步推進
在縣城南邊依托城郊區位,以風景為基本吸引點,以天綠蔬菜、紅鯽、食品加工、食品加工和民俗文化、瓜果等特色種養加企業為基礎,在現代農業示范區內規劃建設縣休閑現光農業中心;縣城北面,以鳳形山莊、豆仙蔬菜、高田葡萄、阿里山農莊、綠茵花卉、佑金山莊、雙峰寺為依托,打造休閑農業觀光帶。目前一批休閑農業基地建設正穩步推進,如紅鯽魚基地二期工程已全面展開,農業配套設施正在完善,阿里山莊大規模擴建等。
二、重點項目建設情況
已列入的重點項目為紅鯽基地建設項目,主要包括標準魚塘改造項目、良種場建設項目和水產健康養殖項目。目前投資350萬元的標準魚塘改造項目已建成,并完成了審計工作,等待驗收;200萬元的良種場建設項目已獲批準,即將實施;水產健康養殖項目已申報,在水產養殖方面這也是首次申報該項目。
另外,新擴建500畝魚塘正在開挖建設,休閑漁莊、垂釣競技區、產品貿易區、行政功能區正在規劃中,整個項目建設正在有序運行之中。
三、下步工作重點和建議
1、努力爭取認定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申報創建縣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是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基礎,是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的平臺,對我縣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產業化,實現縣委縣政府提出農業產業化“1515”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我縣作為全市唯一申報第二批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縣,申報材料已上報到省農業廳,省廳也對此進行了實地考評,盡管竟爭壓力很大,我們將積極跟蹤爭取,努力做好相關工作,并進一步完善前期規劃。
2、做強做大重點龍頭企業
對現有的19家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規劃引導,通過自身投入和項目扶持,使這些龍頭企業規模進一步壯大,特色更加鮮明,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產、加、銷一體化更加完備;對招商引資新創辦的大型農業企業,做好服務工作,積極推薦申報省、市龍頭企業。今年下半年省級龍頭企業評審認定中,我縣在原4家省級龍頭企業的基礎上,確保有新的增加。
3、整合項目打造現代農業核心基地
二、加強農業生產安全
我們主要抓了森林防火、動物防疫、防汛防洪工作、農機生產安全,并落實有關責任制。
三、積極爭創中國香榧之鄉
經多方聯系,在組織好有關申報材料的基礎上,于20*年6月2日邀請到國家林業局、省林業廳有關專家到稽東鎮實地踏看,了解有關香榧園區建設、基地建設和品牌建設等情況。
四、繼續搞好農業結構調整
落實好單季水稻高產示范方車頭、大橋各一方,加強對小舜江上游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在大橋村建立紹興縣惠農植保專業合作社,落實浙江省農業廳農業推廣基金項目,進行測土配方,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在注重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引進新品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搞好山地蔬菜、吊瓜子基地建設,新引進150畝美國提子,抓好長毛兔生產,洋中村長毛兔基地成為全縣最大的長毛兔基地。
五、加快“興林富民”建設步伐
規范落實省級“興林富民”示范村1個、市級“興林富民”示范村1個、縣級“興林富民”示范村2個,并在此基礎上,將積極爭創省級“興林富民”示范鎮。全鎮落實初制茶廠優化改造4家,名優茶建設上一個新的臺階。3月初組織婦女主任及有關名茶能手等赴御茶村參觀取經,“稽東”牌名茶獲省茶博會金獎,“越州”牌名茶獲茶博會銀獎。全鎮07年上半年茶葉總產量1350噸,產值2051.95萬元,其中名茶265噸,產值325萬元;大宗茶1085噸,產值726.9萬元。07年新購置名茶機械280臺,全鎮新發展香榧基地1500畝,河岸綠化7500米,公路綠化7.5公里,上半年供應蠶種150張。
六、積極抓好新時期治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