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09 22:26:0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當前經濟形勢,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最近出訪韓國、印尼,包括中國的臺灣省,對中國政府在經濟上的宏觀調控十分關注。我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的增長周期。在10年左右,可能增速有增有減,但不可能大起大落,這主要決定于三個因素,一是中國已形成了自主增長的機制,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確立了以內需主導型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是中國已形成特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快速、穩定、健康;三是國際經濟,特別是美國、西歐、日本三大經濟板塊已走出低谷,出現復蘇。只要中國社會穩定,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可能重復過去的大起大落。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從去年以來,中國經濟領域出現了一些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形成了新的瓶頸約束。特別表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投資增長率過高,特別是少數行業投資過度。
2003年全社會固定產投資同比增長26.7%,投資率達到42.8%,在9.1%的經濟增長中,投資需求的貢獻力達到70.95%,創歷史新高。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程度過高,如果缺乏有效的社會消費需求的支撐,必然會導致產能過剩,庫存增長,供過于求。在有些領域也會造成通貨膨脹,產生經濟運行中的不平衡。今年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798億元,同比增長43%。去年鋼鐵、電解鋁、水泥投資分別增長92.6%、93%、121.6%,而今年一季度又增長了107.2%、40%和101.4%。在我國工業化進入重化工時期的新發展階段,城市化率加快,消費結構升級以及國外制造業向我國轉移的情況下,從市場經濟規律看,這些行業加快增長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但由于投資過度,在建規模過大,低水平重復建設,潛伏著巨大的風險。按目前發展勢頭,到2005年鋼產量將達到3.3億噸,電解鋁1000萬噸,水泥10.5億噸。明顯超過了市場的需求。同時房地產、各種園區建設,也包括10萬平方米以上的購物中心項目都有過熱的現象。投資過度,加上一些地方片面追求速度,使煤電油運供需矛盾突出,部分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過猛。2003年生產資料平均出廠價上漲3.6%,一季度又上漲4.8%;流通環節的生產資料資料價格2003年上漲8.1%,一季度又上漲14.8%。進入二季度鋼材價格已開始下浮,但生產資料價格居高不下,和糧食價格漲幅較大的趨勢持續下去,將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
第二,經濟增長粗放問題仍較突出。
大家知道,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有人稱GDP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我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表明我國經濟已開始步入一個新的增長階段,也意味著我國經濟也進入了一個重大的戰略調整期。消費結構升級帶來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工業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但GDP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它不反映社會成本;二是不反映經濟增長的方式和為此付出的代價;三是不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效益和質量;四是不反映社會財富的總積累;五是不能衡量社會分配和社會公正。如果一味追求經濟總量與經濟增長速度,而不注意在資源、環保、生態、人力、財力、人民生活質量上所付出的代價,這種增長速度是不可能持久的。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這一問題對中國來講已十分嚴重,所以中央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科學發展觀。
第三,就業、“三農”和金融風險是經濟發展必須邁過去的三道坎。就業的壓力將持續20-30年。“三農”問題中,既有農民收入問題、農業結構調整問題,也有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市場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金融風險不僅有大量的不良貸款問題,還有以增量資本產業率來衡量的投資效率也越來越低。金融風險處理不好,會引發社會風險。今年以來,中央與國務院堅決果斷的進行宏觀調控,目前已初見成效,但有些深層次問題的解決決不可能立竿見影。
所以我認為,今年的GDP增長可能會比去年略低,投資率會有所下降,出口會減少,物價總體上不可能有大的攀升。
二、今年生產資料市場的價格變動存在復雜性與不確定性,但市場形勢不可能出現大幅波動
我國生產資料市場已經連續兩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2年增長13.8%,2003年增長19.5%,2004年預計增長15%左右,銷售總規模將達到10萬億元。
從1-4月份的生產資料市場形勢分析,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市場銷售大幅增長,增速仍在提高
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統計測算,1-4月份,全社會累計實現生產資料銷售總額3.45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4%,增幅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5個百分點。
促進生產資料市場加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工業生產加速增長,促進了基礎原材料消費需求的大幅上升。今年1-4月份,現價工業銷售產值同比增長達到31.8%,其中重工業銷售產值增幅高達35.8%。二是固定產投資增長居高不下,1-4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高達42.8%。三是房地產、汽車行業增速不減,進一步擴大了對基礎原材料的需求。
(二)市場供需快速增長,供大于求的現象有所發展
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統計測算,1-4月份,30種主要生產資源供給平均增長21.6%,市場需求平均增長20.6%,增速比2003年分別加快2.8和0.92個百分點。市場從2003年的需求增長快于資源增長,轉為資源增長快于需求增長;供需差率也由負轉正,從2003年的負1.04%轉為正1.69%。供需差率比一季度也提高0.26個百分點,表明市場供大于求的現象有所發展,這種趨勢值得密切關注。
(三)宏觀調控初見成效,價格升勢開始減弱
4月份,我國生產資料市場價格雖在高位運行,但升勢出現明顯回落。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統計,4月份,全國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月上升16.03%,比上月上升0.9%,環比升幅比3月份回落0.4個百分點,比1、2月份回落了1個百分點。
市場價格變化的主要特點:一是國家陸續出臺的宏觀調控措施初見成效,過度的市場需求預期和過高的市場價格預期得到扼制。二是前期拉動價格大幅上升的金屬材料,市場價格出現明顯下降。比較突出的是建筑用鋼材和銅的價格回落尤為明顯。據統計,4月份,螺紋鋼價格環比下跌7.8%,市場平均價格由3月份最高峰的4100元/噸,回落到4月下旬的3400元/噸,部分地區已經跌破3000元/噸,目前一些地區甚至已降到2700元/噸;線材價格比上月下降8%,市場由3月初的4250元/噸,回落到3300元/噸,目前一些地區甚至已降到2600元/噸。全國鋼材產品平均價格比3月份下降0.17%、廢鋼下降0.12%、有色金屬平均下降0.84%,其中銅下降4.85%。三是能源類產品市場價格繼續攀升,成為支撐價格高位堅挺的主要因素。據統計,4月份,汽油價格比3月份平均上升7.14%,柴油上升0.15%,煤炭上升3.87%。
預計今年生產資料市場增勢將逐漸趨緩,但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當前,生產資料市場既有較快發展的內在動因,也具備快速發展的外部經濟環境。一方面,這次市場高速增長與1993年的市場膨脹有明顯的區別。1993年市場“火爆”,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內部產生的泡沫需求所至,當時,市場秩序混亂,中間需求很大,很短時間內形成大量庫存積壓,造成市場大幅波動。而當前生產資料市場快速增長有其內在動因,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在我國經濟發展步入上升周期以及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有其必然性、合理性,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一是近幾年,消費結構正在迅速向住房、汽車、電訊和旅游消費升級。為生產資料市場創造了巨大的需求的空間。二是消費結構的快速升級又會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進入重化工業化階段,重化工產業快速發展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也會大幅增加。三是產業結構的升級又會推動地區經濟經濟結構的調整,開發西部地區,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無疑將擴大對生產資料市場需求。四是在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為解決好就業矛盾,城市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也會形成對能源、原材料等生產資料產品的巨大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生產資料市場快速發展具有其必然性,是一個較長期的趨勢。
另一方面,從市場運行角度看,今年生產資料市場也具有較快發展的外部經濟環境。一是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良好勢頭。一季度GDP增長9.7%,今年我國的GDP增長估計為8%-8.5%,為市場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內需環境。二是在當前經濟發展現階段,拉動經濟增長的仍然主要靠投資需求。全年投資將保持20%左右的增長水平。三是房地產和汽車行業增長雖然會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四是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基本能夠得到保證。
同時,也要看到,隨著國家有關調控政策逐漸到位,上述經濟指標會比去年有所回調。在這樣一個經濟環境下,生產資料市場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但增幅會比去年有所回落,全年市場銷售總額增長約15%,銷售規模為10萬億左右。
今年要特別關注的是價格形勢,有不少復雜性與不確定因素,預計全年市場價格呈前升后穩的走勢,價格總水平升幅7-8%。分析市場價格今后走勢,市場價格還可能存在一定的上行空間,但同時抑制價格上漲因素的影響也在增加。一是部分產品市場供給加快,使市場供需格局發生一定變化,將會抑制價格繼續快速上漲。二是由于市場發展不夠協調,出現了生產資料市場較熱,消費品市場較冷的現象,造成價格傳導阻滯。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就會反過來抑制生產資料價格繼續攀升。三是這一輪價格上漲主要是由于部分下游行業需求增長較快,價格率先上升,從而拉升了生產資料市場價格。比較典型的就是房地產業的快速增長。隨著國家調控措施逐步到位,一些下游行業的過熱現象得到控制,有利于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的平穩。四是長期以來,能源和原材料行業利潤較低,這一輪價格上漲,是利潤平均化的過程。經過近兩年的價格上漲后,能源和原材料行業的利潤基本得到補償,價格也達到較高水平,基本完成了利潤平均化的過程,價格走勢應進入平穩階段。總體來看,能源價格將高位略升,原材料價格將平穩回調。除以上四個方面外,還要十分關注以下因素對價格的沖擊:
一是今年一些行業新增產能釋放比較集中,使得市場供需格局可能出現供大于求的狀況。如不及時調控,會出現“泡沫供給”。二是在市場需求旺盛、價格上漲的吸引下,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涌入生產資料領域。一旦市場降溫,就會迅速撤出市場,給市場造成較大沖擊。三是近期一些產品價格跌幅較大,從我國生產資料市場的發展軌跡來看,限制過熱以后很容易陷入長期疲軟的困境,要吸取歷史經驗和教訓,宏觀調控力度要松緊適宜,以保證生產資料市場穩定、快速、協調發展。
總之,如果宏觀力度適當,全年生產資料市場總規模增長15%,價格總水平增幅將控制在7-8%,與國民經濟發展基本相適應,市場不會出現過熱,也不會引發通貨膨脹。
三、生產資料批發企業繼續在摸索中前進,批發體系極不完善,缺少大批發商
2003年11月,我在第三屆全國重點批發市場總裁聯席會議暨首屆中國批發業改革與發展理論研討會上,我發表了“中國批發業向何處去”的講話。我認為從國民經濟總體講,中國是重生產輕流通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流通領域則是重零售輕批發的問題十分嚴重。
在商業發展史上,批發業的出現,正是對商品流通實施規模化、集約化和高效率分銷要求的必然結果,是按照平均利潤率規律進行的必要社會專業分工,批發商處于生產與生產、生產與零售市場的中介,直接關系著流通的規模與流通的效率,關系著社會交易成本的水平,關系著市場的廣度與深度。因此,就批發業自身的發展來說,不論取何種形式,不論如何改革,都是商品流通規律的客觀需要,否定或弱化批發業的存在,不是商品流通業的進步,而是對商品流通規律的悖反和否定,只能給全社會帶來生產和流通秩序的極大混亂。從這個意義上講,批發業的問題仍然是我國商品流通改革與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批發商承擔著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重要任務,因此,它的發育程度成了衡量市場化組織程度的重要標志。
目前中國已出現批發業的兩個多元化,一叫批發主體多元化,出現三大批發主體,①工業企業成為批發主體。②公有批發企業經過改革、改制、優勝劣汰,仍然是批發業的一支主力。③非公有制經濟逐步進入批發業,成為批發業的主要力量。二叫批發載體與批發形式多元化。①生產企業通過批發商、商與經紀人以及直銷,用契約方式進行批發。②通過商品批發交易市場。③通過網上批發交易。④通過展銷會批發交易。
目前中國批發業,特別是生產資料批發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①對批發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地位、作用、形態缺少統一認識。②批發秩序比較混亂。③缺少大批發商。④批發技術落后,特別是網上批發交易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⑤對外商進入批發業可能出現的問題缺少對策研究。
從生產資料批發企業來講,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對2003年全國48家重點企業有一個分析:
----銷售收入凈額增長了36.1%
----經營、管理、財務三項費用增長22.6%
----主營業務利潤增長40.7%
----資產負債率72.3%
----庫存周轉率11次
資產周轉率1.39
從銷售收入凈額排隊,前10名為: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浙江物產集團、天津市物資集團、中國鋼鐵工貿集團、上海物資集團(上海百聯集團生產資料事業部)、廣東物資集團、中國航空油料總公司、南京物資實業集團、中國誠通控股、中國化工供銷集團。從利潤總額排隊,前10名為:浙江物產、中國鋼鐵工貿、中國華星集團、天津物資、北京市物資總公司、深圳市物資集團、上海物資集團、中國鐵路物資、廣東物資、中國誠通。
商務部成立后,吳儀副總理要求加快大型流通企業的培育,第一批選定的15家中,生產資料批發企業有三個半,即浙江物產、廣東物資、安徽徽商集團,半個為上海百聯集團(上海物資集團已進入百聯集團),我們已向商務部反映,天津物資集團應進入第二批。
省級物資企業,在去年華北片會上我講過四種發展趨勢,一是重組,如上海;二是進入省級重點企業,如浙江、廣東、安徽、天津;三是成立資產經營公司,由資產經營公司管理,如黑龍江、深圳;四是退出國有經濟,如內蒙。一年來的實踐,沒有大的變化。
我最近出訪韓國、印尼,包括中國的臺灣省,對中國政府在經濟上的宏觀調控十分關注。我認為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已進入新的增長周期。在10年左右,可能增速有增有減,但不可能大起大落,這主要決定于三個因素,一是中國已形成了自主增長的機制,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確立了以內需主導型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是中國已形成特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快速、穩定、健康;三是國際經濟,特別是美國、西歐、日本三大經濟板塊已走出低谷,出現復蘇。只要中國社會穩定,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可能重復過去的大起大落。
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從去年以來,中國經濟領域出現了一些突出的結構性矛盾,形成了新的瓶頸約束。特別表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投資增長率過高,特別是少數行業投資過度。
2003年全社會固定產投資同比增長26.7%,投資率達到42.8%,在9.1%的經濟增長中,投資需求的貢獻力達到70.95%,創歷史新高。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程度過高,如果缺乏有效的社會消費需求的支撐,必然會導致產能過剩,庫存增長,供過于求。在有些領域也會造成通貨膨脹,產生經濟運行中的不平衡。今年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798億元,同比增長43%。去年鋼鐵、電解鋁、水泥投資分別增長92.6%、93%、121.6%,而今年一季度又增長了107.2%、40%和101.4%。在我國工業化進入重化工時期的新發展階段,城市化率加快,消費結構升級以及國外制造業向我國轉移的情況下,從市場經濟規律看,這些行業加快增長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但由于投資過度,在建規模過大,低水平重復建設,潛伏著巨大的風險。按目前發展勢頭,到2005年鋼產量將達到3.3億噸,電解鋁1000萬噸,水泥10.5億噸。明顯超過了市場的需求。同時房地產、各種園區建設,也包括10萬平方米以上的購物中心項目都有過熱的現象。投資過度,加上一些地方片面追求速度,使煤電油運供需矛盾突出,部分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過猛。2003年生產資料平均出廠價上漲3.6%,一季度又上漲4.8%;流通環節的生產資料資料價格2003年上漲8.1%,一季度又上漲14.8%。進入二季度鋼材價格已開始下浮,但生產資料價格居高不下,和糧食價格漲幅較大的趨勢持續下去,將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
第二,經濟增長粗放問題仍較突出。
大家知道,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有人稱GDP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我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表明我國經濟已開始步入一個新的增長階段,也意味著我國經濟也進入了一個重大的戰略調整期。消費結構升級帶來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工業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但GDP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它不反映社會成本;二是不反映經濟增長的方式和為此付出的代價;三是不反映經濟增長的效率、效益和質量;四是不反映社會財富的總積累;五是不能衡量社會分配和社會公正。如果一味追求經濟總量與經濟增長速度,而不注意在資源、環保、生態、人力、財力、人民生活質量上所付出的代價,這種增長速度是不可能持久的。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這一問題對中國來講已十分嚴重,所以中央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科學發展觀。
第三,就業、“三農”和金融風險是經濟發展必須邁過去的三道坎。就業的壓力將持續20-30年。“三農”問題中,既有農民收入問題、農業結構調整問題,也有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市場問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金融風險不僅有大量的不良貸款問題,還有以增量資本產業率來衡量的投資效率也越來越低。金融風險處理不好,會引發社會風險。今年以來,中央與國務院堅決果斷的進行宏觀調控,目前已初見成效,但有些深層次問題的解決決不可能立竿見影。
所以我認為,今年的GDP增長可能會比去年略低,投資率會有所下降,出口會減少,物價總體上不可能有大的攀升。
二、今年生產資料市場的價格變動存在復雜性與不確定性,但市場形勢不可能出現大幅波動
我國生產資料市場已經連續兩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02年增長13.8%,2003年增長19.5%,2004年預計增長15%左右,銷售總規模將達到10萬億元。
從1-4月份的生產資料市場形勢分析,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市場銷售大幅增長,增速仍在提高
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統計測算,1-4月份,全社會累計實現生產資料銷售總額3.45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4%,增幅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提高5個百分點。
促進生產資料市場加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工業生產加速增長,促進了基礎原材料消費需求的大幅上升。今年1-4月份,現價工業銷售產值同比增長達到31.8%,其中重工業銷售產值增幅高達35.8%。二是固定產投資增長居高不下,1-4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高達42.8%。三是房地產、汽車行業增速不減,進一步擴大了對基礎原材料的需求。
(二)市場供需快速增長,供大于求的現象有所發展
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統計測算,1-4月份,30種主要生產資源供給平均增長21.6%,市場需求平均增長20.6%,增速比2003年分別加快2.8和0.92個百分點。市場從2003年的需求增長快于資源增長,轉為資源增長快于需求增長;供需差率也由負轉正,從2003年的負1.04%轉為正1.69%。供需差率比一季度也提高0.26個百分點,表明市場供大于求的現象有所發展,這種趨勢值得密切關注。
(三)宏觀調控初見成效,價格升勢開始減弱
4月份,我國生產資料市場價格雖在高位運行,但升勢出現明顯回落。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統計,4月份,全國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總水平比去年同月上升16.03%,比上月上升0.9%,環比升幅比3月份回落0.4個百分點,比1、2月份回落了1個百分點。
市場價格變化的主要特點:一是國家陸續出臺的宏觀調控措施初見成效,過度的市場需求預期和過高的市場價格預期得到扼制。二是前期拉動價格大幅上升的金屬材料,市場價格出現明顯下降。比較突出的是建筑用鋼材和銅的價格回落尤為明顯。據統計,4月份,螺紋鋼價格環比下跌7.8%,市場平均價格由3月份最高峰的4100元/噸,回落到4月下旬的3400元/噸,部分地區已經跌破3000元/噸,目前一些地區甚至已降到2700元/噸;線材價格比上月下降8%,市場由3月初的4250元/噸,回落到3300元/噸,目前一些地區甚至已降到2600元/噸。全國鋼材產品平均價格比3月份下降0.17%、廢鋼下降0.12%、有色金屬平均下降0.84[next]%,其中銅下降4.85%。三是能源類產品市場價格繼續攀升,成為支撐價格高位堅挺的主要因素。據統計,4月份,汽油價格比3月份平均上升7.14%,柴油上升0.15%,煤炭上升3.87%。
預計今年生產資料市場增勢將逐漸趨緩,但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當前,生產資料市場既有較快發展的內在動因,也具備快速發展的外部經濟環境。一方面,這次市場高速增長與1993年的市場膨脹有明顯的區別。1993年市場“火爆”,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內部產生的泡沫需求所至,當時,市場秩序混亂,中間需求很大,很短時間內形成大量庫存積壓,造成市場大幅波動。而當前生產資料市場快速增長有其內在動因,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在我國經濟發展步入上升周期以及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有其必然性、合理性,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一是近幾年,消費結構正在迅速向住房、汽車、電訊和旅游消費升級。為生產資料市場創造了巨大的需求的空間。二是消費結構的快速升級又會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進入重化工業化階段,重化工產業快速發展對生產資料的需求也會大幅增加。三是產業結構的升級又會推動地區經濟經濟結構的調整,開發西部地區,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無疑將擴大對生產資料市場需求。四是在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為解決好就業矛盾,城市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也會形成對能源、原材料等生產資料產品的巨大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生產資料市場快速發展具有其必然性,是一個較長期的趨勢。
農林牧漁業生產穩步發展。種植業喜獲豐收。預計,上半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10211公頃,產量883噸。其中:玉米產量51噸,同比增長13.3%;油菜籽產量675噸,增長0.2%;豆類產量達439噸,增長8.4%;蔬菜播面560公頃,增長7.1%;全縣水果產量達12669噸,增長87.9%,其中:桃子5648噸,增長36.1%,李子6722噸,增長194.8%,其他水果162噸,下降3.6%,果用瓜中的西瓜產量2763噸,增長125.5%。畜牧業生產呈“二增五降”發展態勢。預計,上半年全縣肉類總產量5856噸,與上年發展持平,羊出欄1.17萬頭,增長3.5%;禽肉產量518噸,增長2.37%;生豬出欄6.06萬頭,下降0.8%;豬肉產量4563噸,下降0.04%;牛出欄0.54萬頭,下降3.6%;牛肉產量480噸,下降3.8%;家禽出欄30.76萬只,下降3.9%。漁業生產穩步增長。初步統計,上半年水產品產量1359噸,增長3.4%。
工業生產高速增長。預計,上半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3.1億元,同比增長81.3%。其中:規上工業總產值22.3億元,同比增長86.4%;規下工業總產值0.8億元,增長2.0%。全部工業總產值中:水電工產值21.9億元,同比增長88.0%。水電工業高速增長是拉動全縣工業經濟乃至拉動全縣宏觀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力。上半年,全縣水力發電量84.1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增加39.3億千瓦時,增長87.6%。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增長。今年以來,加強項目建設,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平穩增長。預計,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8億元,同比增長32.5%,其中,項目投資(城鎮+農村非農投資)完成7.3億元,同比增長37.2%。全部固定資產投資中,非農投資完成1.7億元,基本建設完成4.8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71.6%和21.9%;分別拉動投資增長14.2個百分點和16.1個百分點,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貢獻率分別為43.6%、35.8%。
消費市場保持穩定。上半年,在各種節慶活動拉動下,消費市場保持穩定,預計,上半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5億元,同比增長11.5%。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同比增長15.6%;住宿業、餐飲業營業額增長分別增長11.0%、10.3%。但限額以上餐飲業仍然處于負增長狀態,營業額同比下降3.7%。
城鄉居民收入平穩增長。上半年,縣委縣政府積極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全方位提供就業服務,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預計,上半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61元,同比增長8.4%;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554元,同比增長13.0%。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上半年,全縣財政總收入1.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6%,其中,一般財政預算收入0.9億元,增長77.8%。上半年全縣財政收入主要依靠__電站所繳的增值稅及其相關稅賦,主要稅收來源是__電站繳納的增值稅及隨稅征收的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附加費收入。此外,通過深入推進生態特色農業、生態工業經濟、生態養生旅游及重大項目建設等多渠道培植財源,促進財政收入持續健康增長。
金融保持穩定。6月未,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7.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0%;各項貸款余額40.7億元,增長0.7%。金融保持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總體看,上半年全縣經濟形勢良好,但經濟運行中各種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剔除水電因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據預計,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24.8億元中:縣本級約10.2億元左右,約占41.2%,同比下降約0.2%;水電約14.6億元左右,約占58.8%,同比約增長54%。剔除水電因素,全縣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二是農民持續增收壓力加大。受種植業成本持續增加、養殖業動物疫情威脅、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員逐年增多等因素影響,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持續增長難度增大。
三是規上工業企業培育難度加大。因基礎差,今年1月份新入庫的5家規上工業企業僅維持2個月,就因主營業務收入達不到2千萬元,被國家統計局工業司清退出庫。目前,縣本級僅有2家小規模規上工業企業,即水利電業公司和細木工板廠。
四是項目建設任務依然艱巨。從項目情況看,新
開工項目雖然數量增多,但中小項目偏多,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僅1個,上半年僅完成投資1310萬元,對完成投資貢獻不大。從目前投資情況看,我縣固定資產投資受往年基數大、本年項目小、投資后勁不足、增長空間小等因素影響,在缺乏億元項目支撐的情況下,完成全年的目標任務困難重重。五是內需增長動力仍然偏弱。一是網絡購物沖擊較大,網上購物日趨普及,造成大量消費和資金外流,對我縣實體店零售業務影響較大。二是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居民購買力減弱。
上半年,全縣宏觀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為完成全年經濟發展預期目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全年經濟運行走勢判斷如下:
水電工業是全縣經濟的主體,其增加值占GDP比重過高,水電工業對全縣經濟運行影響極大。預計,上半年水電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高達55.4%,因此,它的生產狀況決定了全縣經濟運行走勢。2014年全縣GDP逆勢回升,呈高位運行態勢,2014年冬季,__庫區出現了自從電站投產以來少見的高水位。當前,__電站正常運行,上半年,水電工業生產不斷攀升,下半年如無特殊因素影響,水電工業正常運行,在上年高基數的影響下,從第三季度開始,宏觀經濟運行開始逐漸回落,第四季度將回落到合理區間,全年全縣經濟增長7%預期目標可望實現。
一是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確保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堅持穩中求進、提質發展總基調,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既要堅持底線思維,不讓經濟發展失速,又要堅持戰略思維,確保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二是抓住國家實施重大發展戰略機遇,加快縣域經濟提質發展。一是抓住國家重點實施“四大板塊”和“三大支撐帶”區域發展戰略機遇加快發展。二是抓住國務院對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即將出臺,__長壽養生國際旅游區建設進入實施年,西南水運出海中線通道__河____系統、__至__二級公路__段開工建設機遇,加快__經濟發展。
第一個特點: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遇到的宏觀環境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黃金時期”。1978年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遇到兩次“黃金時期”,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農業、農村通過內部制度創新,實行,獲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另一次就是最近幾年,這次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家通過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創新,去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同以往比較,最近這幾年各級政府格外關注和重視“三農”,是向“三農”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效果最好的時期。比如,一是2004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高達2626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2.5%。二是由于降低和取消農業稅,去年農民受益305億元,今年又將獲益210多億元。三是2004年6月中央決定徹底放開糧食收購市場,農民可以將手中的糧食按市場價格,賣給收購企業或加工企業;同時,中央還將對糧食流通領域的補貼改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四是中央還對農民實行間接補貼,對稻谷、小麥、大豆等良種進行補貼,對農民購買農機具進行補貼,對農產品加工業進行貼息補助,支持農民調整農業結構。五是全國絕大部分的省市區都對農村信用社進行了改革,為了支持信用社改革,央行拿出近1700億元的票據和專項再貸款資金,用于置換信用社的不良資產,增加資本金,以幫助農民解決貸款難的問題。
第二個特點:糧食產量出現了恢復性增長,糧食供求關系出現了轉折性的變化,糧食安全問題逐漸緩解。從目前來看,全年糧食產量有可能突破9380億斤,加上大豆、稻谷、小麥進口500億斤,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在糧食出現恢復性增長以后,仍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一是到底我國自己要生產多少糧食才不會出現糧食安全問題?二是我國一方面要保證食品安全,一方面要進行城市化,同時還要考慮生態環境建設,對此我國能有多少土地資源用于城市化、工業化和生態環境建設?三是我國食品安全的關鍵是糧食產量還是耕地和資源?筆者認為,從近期看我國糧食安全無憂,但從長期看應注意耕地和水資源短缺問題。
第三個特點:鄉鎮企業快速增長,農民就業開始逐漸恢復。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的鄉鎮企業與勞動就業實現了同步增長,農民從鄉鎮企業獲得的工資性收入明顯增加。
第四個特點:農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來增幅連續下降的格局,出現了8年以來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況下,農民消費開始活躍,農村市場也由冷趨暖。
影響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四個因素
在農業、農村經濟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當前國民經濟運行中還存在著四個制約因素,對今年“三農”產生較大的影響,可能將導致農民收入增幅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一,今年我國的糧食價格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上升的可能性。首先,2004年末世界糧食庫存增加,2005年全球糧食有望增產,這將使世界糧食市場價格呈現下降趨勢。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世界糧食展望報告》,2004年末世界糧食庫存比上年增加了5562萬噸,增長了14.3%,庫存糧占世界年度消費量的20.2%,高于公認的18%糧食安全線。又據有關資料分析,今年世界幾個糧食主要生產國谷物和大豆面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綜合上述兩大因素,今年全球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價格將會走低。受世界糧食供給增加和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我國糧食價格也會同期發生順向變動。其次,從國內看,在中央“三農”政策支持下,目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都比較高,他們不但增加種糧的投入,而且還擴大種植面積,如果天氣沒有大的災害,今年糧食還會增產。糧食繼續增產,必然會帶來市場價格的波動,引起糧食價格下降。因此,今年糧食價格下降會直接制約農民收入的增加。另外,從改革開放以來糧食市場價格變動趨勢看,從來沒有一年的糧食價格達到頂峰以后還會繼續上漲,持續保持兩年的糧食高價位水平,一般都是在第二年糧食價格就會由高走低,這是糧食市場供求規律起作用的結果。
第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農村消費品價格同時上漲,直接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并影響農民的收入。盡管政府利用各種手段限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比如給化肥企業補貼,嚴格監督和控制化肥價格上漲。但從目前的農村市場看,化肥、農膜和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還是上漲了。調查發現,由于石油、煤炭價格上漲,引起下游化肥、農膜價格持續上揚。由于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播種面積擴大,玉米、小麥等良種價格也向上漲。石油市場價格上漲后,柴油也明顯漲價了。因此,機耕、機播甚至機收的價格也已經上漲或將要上漲。另外,從消費品價格來看,去年以來農村消費品價格上漲幅度一直要高于城鎮1—1.5個百分點。今年以來,這種趨勢還在繼續。據計算,農民消費資料價格每上漲一個點,每位農民要多支出16元,如果農民比市民的消費價格指數高出1.5個百分點,農民為此一年要比市民多花費25元。和市民相比農民收入低,但在消費品價格上漲過程中,農民卻要支付較大的漲價成本。
第三,政府支持農業的政策空間在變小。去年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稅率,農民由此受益305億元,今年27個省取消農業稅也就是210多億元;去年國家對農民直補116億元,今年預計130億元,增量補貼不足20億元。再加上種子和農機具補貼,總額不會超過去年。另外政府對農業的投入,由于特別國債發行減少,今年對農業的投入占國家總投資的比重不會降低,但絕對量難以增加。因此,今年在政策上支持農民增收的空間有限。這樣,由政策刺激農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空間將明顯小于去年。
第四,今年國家實行雙穩健的宏觀調控政策,具體內容是減少國債發行,壓縮財政赤字,穩定貨幣供應,繼續控制“銀根”和“地根”。如果這些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或者繼續加強,今年GDP要比上年有所降低。降低以后的直接結果就是,經濟發展對全社會的勞動力需求量將比上年降低。而壓縮投資和降低GDP增長,首先會降低社會對農民工的需求,這樣今年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就業和進城打工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
因此,從上述四大因素看,今年農民增收的困難比去年大,增幅很可能要小于去年。如果是這樣,今年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會再次擴大。
鏈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第一,在糧食政策上,要采取“多收少進”的調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麥上市以后,國家糧庫一定要增加收購量,將增產的小麥從市場上轉到庫存中,以保持市場上糧食供求平衡,從而保障糧食價格在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進”就是今年盡量少進口小麥,避免因進口小麥沖擊國內市場。同時,今年玉米可以適當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調整國內玉米供求平衡。不要在我國糧食出現供給持續上升的空間里大量進口糧食,這會造成國內供需求失衡,引起糧食價格大跌的局面。
第二,要從源頭上擴大化肥等生產資料的供給總量,由此抑制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在目前這個階段,核心問題不是對化肥企業補貼,筆者建議要取消這種補貼,把補貼直接給農民,適當擴大化肥、農膜、農藥的進口,增加國內供給總量。只有增加主要生產資料的供給總量,才能從源頭上抑制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版權所有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的基本特點可以用“三F”來表示,即Financial Crisis(金融危機)、FUel Crisis(石油危機)和Food Crisis(糧食危機)。索羅斯日前曾指出,美國當前可能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
目前,隨著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不斷下滑,金融危機已經從次貸蔓延到優級抵押貸款。美國最大的兩個房地產貸款公司――房利美、房地美近期陷入困境便是證明。這兩家金融機構持有大約5.3萬億美元的抵押貸款債權,占整個市場規模的44%。這兩大公司面臨財務困境,勢必會對美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因此,要對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掉以輕心,不要以為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危機還遠未到達“結束的開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很可能僅僅是“開始的結束”(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內部經濟形勢: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及其國內的通貨膨脹
1 次貸危機影響中國的直接和間接途徑
發端子美國的次貸危機直接影響到了中國,部分中資銀行機構購買的次級抵押債券價格縮水,更嚴重的是,由于中國是美國機構債的最大持有國,而房利美和房地美又是美國最大的兩家機構債發行人,因此中國持有的機構債不僅會賬面縮水,而且還會面臨違約的風險。無論如何,“兩房”危機已經對中國外匯儲備的安全造成極大沖擊。次貸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損失還會表現在資本流動、貿易保護等諸多方面。隨著次貸危機的發展,可能會改變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極可能導致短期性投機熱錢流入中國,也可能導致熱錢的迅速抽逃。次貸危機和美國經濟下滑將導致美元持續貶值,以美元計價的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進而造成中國國內輸入型通貨膨脹。而美國經濟下滑又會引發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思想抬頭。
2 美國經濟減速或衰退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根據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的研究人員測算,中國出口對美國收入的彈性大約為4。就是說,美國經濟增長下降1%,中國對美出口增速可能下降4%。考慮到其他國家經濟增速也會因美國經濟減速而下降,加上中國出口對許多重要貿易伙伴的收入彈性也在3~4左右,因此,以對美出口占中國出口比重1/5左右計算,美國經濟增速下降1%,中國的總出口增速大致下降2%。
3 對中國的通脹形勢必須繼續保持高度警惕
當前中國的通貨膨脹,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動的性質。但本輪通貨膨脹的發生,從根本上、從源頭上說,是經濟過熱的結果。當前國際石油價格、糧食價格和其他商品價格的暴漲,以及國內工資成本的上漲(還有天災),對中國通貨膨脹的發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當前世界范圍內的通貨膨脹,從根本上說,也是世界范圍內經濟過熱的結果。
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的通貨膨脹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第一,通貨膨脹的發生和發展,滯后于經濟過熱的發生和發展數個季度甚至、年以上。2007年的經濟過熱,不但對當前的通貨膨脹,而且對和未來的通貨膨脹將會發生影響。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依然高達10.4%,依然高于潛在經濟增長速度。通貨膨脹壓力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將繼續存在。
第二,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水平是在依然存在物價管制條件下的通貨膨脹水平。為了改善資源配置,增加供給,政府必然會逐步放松物價管制。由于價格下調的剛性,一旦解除對關鍵性產品的物價管制,通貨膨脹率將會上升。
第三,國際石油價格、糧食價格和其他商品價格(如鐵礦石)的上漲――盡管目前已經有所回落,已經而且還將增加中國產品的生產成本,從而導致中國PPI的上升。
第四,中國的PPI在最近幾個月持續上升,目前已經超過10%。下游企業將越來越難以消化PPI的上漲。一些企業將因虧損而倒閉、減產,但這并不意味產品價格不會上漲。因而,CPI很可能將因越來越多的產品的價格上漲而上漲。此外,CPI并不是衡量通貨膨脹的唯一尺度。例如,GDP―縮指數依然在快速上升。中國面對的不僅僅是豬肉或其他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而是物價的普遍上漲。
第五,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通貨膨脹的上升趨勢得不到扭轉,通貨膨脹預期將會加強,通貨膨脹預期下的企業和個人的自我保護行為(如要求增加工資、囤積、搶購等)將使通貨膨脹進一步惡化。在目前條件下,搶購之類的現象不大可能發生,但工資一物價的上升螺旋卻可能形成。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前瞻:堅決遏制通脹
國務院最近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控制物價過快上漲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把抑制通貨膨脹放在突出的位置。筆者認為,盡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會因基數和農產品價格回落等原因而出現回落,但對通脹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觀經濟政策仍應該堅持把抑制通脹作為宏觀經濟政策首要目標的方針。如果中國能夠及時采取措施抑制通脹,經濟就不需要急剎車;如果過早放松宏觀經濟政策,通貨膨脹就可能反彈。最終不得不急剎車,損失則要大得多。
1 抑制通脹無需懼怕經濟增長速度適度降低
由于中國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過熱,抑制通貨膨脹的主要途徑應該是抑制總需求。換言之,控制通貨膨脹就要降低經濟增長速度。在中國的總需求中,固定資產投資和出口是增長最快的兩部分。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高于GDP增速。中國的投資率超過45%,是世界之最。由于房地產投資對總投資的增長貢獻最大,且存在較嚴重的泡沫,因此應該成為宏觀調控的重點。抑制經濟過熱所造成的通貨膨脹,必須付出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代價,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中央政府關于“兩防”的方針是絕對正確的,在通貨膨脹回落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切不可以改變。投資增長速度和出口增長速度的下降符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宏觀調控的方向,我們沒有必要對兩者增長速度的下降,特別是對出口增長速度的下降過于擔心。目前速度降一點,是正常的,不必緊張。沒有增長速度的適度回落,就不能有增長質量的提高,也不可能有產業結構的升級。
防止經濟過度下滑可以做些預案,但還沒有到需要立即實施的程度。在當前形勢下,釋放出政府將會對“反通脹”方針加以調整的信號是絕對有害的。即
便需要對某些具體政策進行微調,也不應使公眾產生“政策將會放松”的印象。例如,基于貨幣政策松動的預期,許多銀行提前放貸,夸大信貸緊張程度,營造信貸需求旺盛、規模緊張的氛圍,以倒逼中央銀行。溫總理關于經濟增長速度不低于8%的提法,顯示了政府治理通貨膨脹的決心,為治理通貨膨脹預留了充分的余地。筆者認為這是完全正確的。通脹率4.8%的目標今年恐怕難以實現,可以延長實現這一目標的期限,但沒有必要對此目標加以改變。而且,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應該最終維持在3%左右。
2 治理通脹離不開貨幣緊縮
貨幣主義者認為,“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貨幣現象”。話雖然不能說得極端,但寬松的貨幣供應環境畢竟是出現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必要條件。因此,治理通貨膨脹離不開貨幣緊縮。除非通貨膨脹形勢有了根本的好轉,否則,貨幣緊縮的大方向是不會也不應該改變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減少有效需求,從而達到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
治理成本推起型通貨膨脹,自然要增加供給,但為增加供給所能選擇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是有限的(減稅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且難以在短期內見效。一般情況下,即便通貨膨脹是由供給方原因所造成的,為了抑制通貨膨脹,除實行其他政策外,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須看到,在這種情況下,為求抑制通脹,需要付出更大的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代價。遺憾的是,我們沒有更好的選擇。1980年代,為了抑制由于石油沖擊造成的通貨膨脹,美聯儲采取了緊縮性貨幣政策,美國經濟一度陷入“滯脹”。但歷史表明,美國當時的經濟衰退換來了以后20多年的低通貨膨脹。而這種低通脹,則為美國經濟的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中國多年的低通脹來之不易,一旦失去,要想重新獲得,所付代價將是十分巨大的。由于就業對經濟增長的彈性已經越來越低,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所帶來的失業問題應該、而且可以通過其他方法(如財政政策和產業結構調整)來解決。
3 為了改善經濟結構應繼續使人民幣升值
中國的本次通貨膨脹不能不說同其匯率政策有關。中國本輪通貨膨脹的貨幣源頭及其發展可以分為這樣幾個環節:
第一。優惠的引資政策和出口導向政策導致了中國的雙順差。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雙順差日益固化為結構性的雙順差。中國經濟增長的對外需依賴度日益提高。
第二,由于對外依存度過高,中國不希望人民幣升值。在雙順差條件下,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不得不大規模干預外匯市場:買進美元,釋放出人民幣。
第三,央行的干預導致外匯儲備和基礎貨幣的大量增加。為了防止基礎貨幣的增加導致通貨膨脹,央行進行了大規模的對沖操作:賣出央票,回收人民幣;提高準備金率。央行的對沖是成功的,但由于存在種種制約因素,對沖難以完全沖銷掉過剩的流動性。事實上,中國的廣義貨幣的增長速度一直明顯高于GDP的增長速度。這就為通貨膨脹的發生創造了貨幣條件。
第四,中國的持續、巨額雙順差必然導致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產生,這種預期進而導致了外貿順差和外國直接投資之外的資金的流入,從而進一步導致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和央行的對沖的負擔。過剩流動性進一步增加。
第五,解決由雙順差和人民幣升值預期造成的流動性過剩的最簡單辦法是讓人民幣根據市場的需求自由浮動。但是,由于人民幣幣值長期低估,人民幣匯率一旦自由浮動,上升幅度可能過大。由于擔心對中國的出口造成嚴重打擊,中國選擇了人民幣緩慢升值這一路徑。
第六,人民幣緩慢升值和中美利差的倒掛導致熱錢流入。在人民幣升值速度緩慢條件下,防止熱錢流入的唯一方法是實行資本管制。
4 必須加強資本項目管制
開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費水平和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同時我國的房地產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長和發展。房地產在我國具有較強的保值和增值期望加之我國的人民幣的升值空間的降低,使得我國人民在進行消費和投資時往會把錢投資到房地產上,導致了當今的房地產經濟出現了泡沫化的繁榮景象,雖然在當今國家的相關房地產的政策的制定和調整措施使得當前房地產經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冷淡和下滑趨勢,但是如果政府和國家層面沒有出臺更加強有力的措施進行對土地和房產方面進行改革,房地產經濟必然還會出現泡沫化、非理性的繁榮現象。
一、當今房地產經濟中出現的非理性化狀態簡介
1.從當今的經濟來看,房地產中的價格彈性與居民的收入彈性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房地產大類中的商品房是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必要物品,因此,商品房的需求價格彈性會相對較小,也就是說商品房價格的升高或者降低對商品房的需求量影響是很低的。從當今我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和居民生活收入水平來看,人民購買商品房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比較困難的,導致商品房對于這些人民來說是一個較為奢侈的物品,然而一般的奢侈品相對來說具有比較大的收入彈性,商品房中的這兩種性質的存在導致了價格彈性和收入彈性之間的矛盾和差距。
2.在當今形式下的房地產價格無法與真正的價值相互匹配。在經濟學上商品的價格就是商品價值用貨幣體現的形式。但是在當今房地產經濟形式下,我國的房地產的價格遠遠超過房地產真正的價值,造成這種現象有以下幾點愿意:首先是社會相關統計部門的統計方式和方法各盡不同,導致了各個對房地產的統計數據具有相對較大的差距,這種現象的存在嚴重的誤導了大眾消費者;其次,人民生活的硬性需求導致房地產商人為的抬升價格;最后,社會大眾媒體和網絡的輿論宣傳和炒作導致了房地產的價格嚴重高于實際價值。
3.我國的土地交易和出讓方式與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嚴重相悖。我國的土地交易和出讓方式存在著“以產定銷”模式,這種模式的具體是在具體土地交易和出讓方面事先規劃好,然后通過合適的優惠措施引導消費者進行消費,這種以產定銷的房地產模式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嚴重相悖。因此,在當今我國國情下,要改變這種模式以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在交易土地時,土地的位置、大小和相應時機都要有經濟市場來決定,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消費需求來引導房產地規劃和實施,這種狀態下的房地產市場才能夠更好的與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相符合,從而把房地產經濟維持在一個相對安全和穩定的形勢之下。
4.我國房地產相關企業迅速盲目的擴張,導致當今房地產經濟中出現高負債率和高房屋空置率的現象發生。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化高速增長導致房地產迅速擴張,造成了房地產極度“繁榮”的局面,大量涌入到民間的資金房地產建設中的同時由于政府的相對寬松的房地產準入規則,導致了房地產相關企業盲目快速發展,而大部分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都是通過民間融資和銀行貸款進行房地產的開發,導致了相關房地產開發企業存在著極高的負債率。與此同時,大量建設的房地產與城鎮居民的人口數和需求數量形成極大差距,使得房屋空置數量快速升高部分地區甚至出現“鬼城”現象。
二、對促進當前經濟形勢下房地產經濟的穩定和持續發展提出幾點建議和策略
1.通過對社會土地制度的規范達到解決土地財政的效果。我國的房產價格非理性的上升,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國的土地價格始終降不下來。所以,在逐步解決民生居民的住所問題中政府要靈活的運用國家政策法規,適時和適度的進行房屋建設性用地的土地價格和標準,比如對相關土地買賣進行稅收的適當降低、降低過高的房屋建設所需水泥、鋼鐵等建筑必需品的價格。
2.為降低過高的房地產金融風險需要尋找和開發房地產金融衍生品。房地產經濟面臨的過高的金融風險需要其他形式的金融產品進行對沖,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進行房地產相關金融產品的設計和交易,這中措施能夠把房地產經濟中的金融風險和相關衍生品進行對接,緩沖和降低房地產經濟中的金融風險。比如,進行房屋的私募基金、信托基金等基金形式的房地產產品的交易。
3.政府需要發揮重要的政府管理職能,采用強有力的措施降低房地產的非理性需要。這種強有力的措施包括以下幾點:首先,家庭進行第三套房產的購買行動中需要國家銀行不對其發放房屋貸款或者大幅度的提升貸款利率;其次,對于家庭中具有多套房產的居民進行征收房屋的空置稅;最后,對于國家居民或者相關房地產開發企業進行不動產的登記和征收稅收措施。
4.政府引導房地產企業進行資源融合。房地產相關企業極度擴張導致房地產行業規范化欠缺,因此,需要政府引導企業或者給予相關有資質的企業進行收購和重組,把零散的房產土地資源進行整合,使房地產行業理性化發展。
三、結語
當今經濟形式下房地產經濟出現各種不協調和非理性的行為需要政府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對房地產行業進行強有力的規范和整合,促進房屋逐步走向合理以及實現房地產經濟走向理性化發展局面。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4-000-01
一、我國當前經濟形勢
當前歐美經濟正在經歷新一輪的持續動蕩,對于處在復蘇中的全球經濟形成了極大的沖擊,受此影響,我國經濟不會獨善其身,未來的經濟運行充滿變數。
首先,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外需市場慘淡、內需依舊不足,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短期內未可奏效,必將拖累已經極大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中國經濟。換而言之,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實質性發生變化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的未來運行充滿變數。
其次,由于通貨膨脹的拉動和成本上升因素的推動,我國物價上漲勢頭明顯,不僅在短期內難以得到緩解,從長期來看,他們可能會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居高不下,從而與以收入矛盾為代表的各種社會矛盾相交織,造成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換而言之,在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上漲之間,物價上漲將是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
最后,在經歷了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擴大公共投資的拉動經濟操作后,其對中國經濟結構的負作用已經逐漸凸顯。鑒于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轟炸,經濟結構的不平衡時中國被拖入國際金融危機中的根本原因。無論是全球經濟還是中國經濟,解決經濟結構不平衡的問題,絕非短期內所能奏效的事情。因此,在我國面臨低迷的外部經濟環境以及國內傳統經濟結構難以為繼的壓力下,在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經濟結構調整兩大目標之間,我們面臨著兩難的選擇。
二、積極穩健的財政政策
在全面評估當前外部經濟環境以及內部經濟結構的基礎上,中央做出了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決議。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已經實質性發生變化的背景下,即便仍舊維持著名義上的“積極加穩健”的經濟格局,如今,其實質性內容也應當做出相應的調整。
首先,當前預調和微調是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其對經濟擴張性的操作可相對從緩。我們尚不需要如2008年和2009年那樣大規模擴張性的操作,如今經濟形勢不宜于反應過度。
其次,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已經發生復雜性的變化,但是不足以改變2011年來的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換而言之,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在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上漲之間,穩定物價水平應作為我們的首要任務。
最后,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轟炸下,即便我國經濟下滑勢頭有所顯現,宏觀經濟政策著重在刺激的力度,其擴張性操作也必須著眼于精細化,即在經濟穩定增長和經濟結構調整之間尋求平衡。也就是說,不能以犧牲經濟結構調整目標為代價穩定經濟的發展勢頭。
三、結構性減稅與改善民生
迄今為止,結構性減稅是來自官方的正式提法。自2008年的這一輪國際金融危機,使得結構性減稅由積極財政政策的配角轉為主角,在反危機的實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顯而易見,在變身主角的今天,結構性減稅有別于全面性減稅。其特點在于:一方面要通過減稅,減輕居民和企業的稅收負擔;另一方面,減稅與增稅并行,優化整個稅收收入結構。也正是由于這樣的認識,在實施的中國“十二五”規劃綱要第四十七章第三節中,寫入“按照優化稅制結構、公平稅收負擔、規范分配關系、完善稅權配置的原則,健全稅制體系,加強稅收法制建設”這樣一段話。
在中國現行的稅制結構下,流轉稅或間接稅的稅制有: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其中增值稅所占比重最大,是全部稅收收入的37.75%。鑒于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需要,增值稅無疑應當作為結構性減稅的主要對象。作為中國第一大稅種的增值稅,它的變化牽一發而動全身。在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試點并逐步向全國推廣的過程中,不僅是增值稅,其他稅種都會迎來一場降低稅負水平并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的改革。
鑒于當前積極和穩健的財政政策,穩定物價水平仍是我們的的重中之重。并鑒于穩定經濟的增長和調節經濟結構兩大目標,增加財政支出的重心地帶,也應當鎖定改善民生,切實辦好有關民生的大事。
具體而言,有關增加財政支出的安排,除了繼續著眼于優化投資結構外,要把通過一系列改善民生為主要線索的支出項目及其規模的增加,來拉動消費需求,作為當前最為重要的工作。其中,比較重要的項目有:支持實行最低工資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勞動報酬;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積極落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全覆蓋,提高城鄉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設等等。
可以預期,以增值稅為重心的結構性減稅及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增加支出的操作,將有可能在2012年走出一條與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相契合、同整個宏觀經濟布局相協調的經濟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李揚.關于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宏觀經濟政策.
[2]金人慶.當代中國稅收要論[M].人民出版社,2002.
一、前言
現在社會經濟已有了很大的好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數量正逐步增多,有一定工能力以及學歷的就業者也在不斷的增加,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崗位數量以及就業者數量差異大這一問題,造成就業形勢越來越險峻。所以為了提升就業率,有必要對導致就業難的原因展開詳細探討,通過經濟結構的提升來增加就業機會。
二、當前經濟形勢下的就業問題論述
當前雖然社會中存在就業難這一情況,但并不會導致社會危機發生,這是因為社會經濟正在快速發展中,所以市場上仍舊會不斷的出現新的就業崗位,同時由于產業升級速度正逐漸加快,各個領域為了擴張發展均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盡管如此,但是就業勞動市場仍舊非常險峻,這是因為現在的主要就職人群為大中專的應屆畢業生,這部分人員沒有工作經驗,再加上最初能拿到的薪資非常低,造成很多大學畢業生頻繁的換工作,就業極不穩定;其次是因為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已經出現了大范圍的“技工荒”以及“用工荒”這一情況,造成經濟形勢的危機進一步加重。具體來說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造成就業難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經濟結構問題造成用人需求減少
因為傳統產業的萎縮造成其對人員的需求量不斷的減少。現在產業結構已經進入到調整期,產業正在逐步向著基礎設施以及基礎產業方向前進,但是這些產業大部分為資本密集型產業,不需要投入過多的勞動力。但與此同時多個產業也存在招工難這一現象,但這并非為勞動力供應不足所造成的,而是因為勞動力出現技術性以及結構性短缺而造成的。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逐步深入,就業結構一定會受到大的調整,勢必會導致新的就業壓力出現。
(二)學校教育以及企業用人之間發生脫節
現在高校教育主要偏向于學歷教育,沒有考慮到企業單位的用人需求,造成學校傳授給學生的理論知識在企業中得不到應用,不能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同時現在很多高等學校均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這一問題,造成很多大學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短缺,同時大學生在進入到企業之后需要很長的適應時間,再加上很多的大學生又在等待就業,勢必會導致就業危機加劇。
同時現在很多研究生以及本科生不認同服務行業,認為服務行業太苦太累,沒有發展的機會,并且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所以很多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寧愿意拿很低的薪酬“當白領”,也不愿意到基層去工作,到社會上去鍛煉自己。求職者尤其是很多應屆畢業生也存在這樣一種問題,也就是對工作的期望過高,對自身的能力高估,但與此同時大學生人員正在逐年的增加,很多企業的用人標準、要求越來越嚴格,從而造成就業率下降。
三、緩解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優化調整經濟結構,拓寬就業容量
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應當注重產業升,以使經濟發展以及促進就業可以同步進行,利用優化產業結構等發展來促進第三產業前進,這是因為第三產業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特別是現在發展前景非常好的是現代服務業,所以需要通過第三產業創造以及發展來促進就業。另外還應當注重第一產業,促進農村城市化發展進程,同時徹底深入的貫徹第三產業鏈,以產生更多的就業新領域,提升人員的就業機會。另外因為現階段主要的勞動人員依然為農民,因此一定要堅持以農業內部為就業的主要領域,推動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的實現產業化,為此應當注重農產品加工行業的發展,形成專業產業鏈,提升農民的就業面,拓寬農產品渠道,推動農業經濟結構出現轉型,從而更為全面、深入的促進就業。
另外也應當整合非公有制經濟體系,在非公有制經濟之中合理的引進各種新興產業,并開發社會公用事業,使一些合格的非公經濟參與到其中,從而使非公經濟的高效性以及靈活性得到發揮,從而增加就業崗位,提升就業幾率。
(二)提升內需
為了更好的開展經濟體制改革,一定要積極的發展現代服務業中出現的障礙,并勇于解決和破除這一障礙,從而使勞動密集型服務業可以進入到“營改增”試點之中,從而使相關企業、部門的稅收負擔有所減少,大大增加服務業規模,使其創造出更多的工作崗位,更好的安置就業人員。另外應當對中小企業發展給予更多的支持,使其發展環境得到優化,讓中小企業的再就業以及帶動就業價值得到有效的發揮,從而保證外部發展環境的優質性。在推動經濟社會發生的過程中,需要把就業放在重要的地位,通過小額擔保貸款以及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使小微企業的經營生存壓力大大減緩,以創業推動就業。
(三)增強就業人員的能力與其素質
很多就業人員難找工作的一大原因是其自身能力的限制,所以就業人員自身應當通過努力學習來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通過學校教育來提升其實踐能力,使就業人員通過學習來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通過實習發現自身所存在的各種問題,并積極主動的改進問題,從而避免工作失誤的發生,提升工作效率,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四、結束語
在現階段的經濟形勢之下,人們的就業問題正越來越嚴重,造成社會的發生受到一定的阻礙。所以有必要詳細的論述造成就業難的原因,并從多個方面提出緩解這一問題的辦法,比如說優化調整經濟結構,拓寬就業容量,提升內需,注重第三產業的開發,增強就業人員的能力與其素質。總之通過不斷的努力,積極的調整,一定會提升就業率。
參考文獻:
[1]何仕.當代中國大學生就業的經濟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中圖分類號】F04 【文獻標識碼】A
當下,在中國經濟形勢和面臨的環境變化等大的判斷方面,必須承認:無論是政府還是學界,當前其實并沒有形成統一認識,還存在著重大分歧和爭論。在有人鼓勵危機激勵,有人主張防范危機,有人主張需求刺激,有人主張供給驅動,各種意見競相紛呈的當下,“供給側改革”的鮮明提出無疑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說用心良苦。畢竟,改革動力才真正是中國過去三十多年經濟發展最根本的動力所在,在當前中國經濟下行的困難期,更是到了必須以改革打通供給側、再度釋放改革紅利的時候了。但從現實的角度考慮,今天的中國經濟問題又是非常復雜的,所面臨的國際國內的經濟環境更是錯綜復雜,因此我們恐怕又不能寄期望于任何一個包治百病的方式。以筆者對經濟形勢和經濟環境的把握,“供給側改革”肯定是重要的,但中國經濟的整體應對還需要標本兼治、長短兼顧、供需平衡、綜合治理,方能最有實效地直面嚴峻的考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就大國崛起!
中國經濟需克服“三座大山”,應對“三大風險”
對于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我想用若干個“三”來概括,或可讓當前議論紛紛、模糊不清的一些東西變得清楚。
首先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已經消失或者消退:一是人口紅利,因為勞動力進入高峰,中國經濟增長50%以上的人口紅利因素變成了人口負債;二是出口紅利,因美國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以及日本的長期萎靡,西方發達國家市場再也不可能容納中國出口的狂飚突進,以每年30%、20%的出口增長拉動中國經濟10%增長的出口紅利時代一去不復返(中國經常賬戶盈余占GDP比重已從2007年的10.2%降至2012年的2.3%);三是樓市紅利,因供求關系發生歷史性逆轉,中國樓市已告別黃金增長,走向相對過剩,中國經濟增長20%-30%的樓市紅利因素也已歷史性退潮。這三大動力消失后,中國經濟新的可替代的強大的增長動力何在?這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國經濟很難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通道。
在尋找到替代性的增長動力之前,中國經濟需要克服“三座大山”的困擾:一是產能過剩的大山,當前中國實體經濟平均高達60%的嚴重的產能過剩,如果不能迅速緩解,中國經濟不僅不能進入新一輪穩定增長通道,還隨時可能爆發裁員和倒閉風潮;二是債務高企的大山,中國目前的居民負債、企業負債以及地方政府負債加在一起接近GDP的300%,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負債風險更是成了中央政府的心病,不得不在2014年出手整治;三是資產泡沫的大山,股市的泡沫今年“破了”,但有觀點認為破得還不夠,跌回2500點才算正常。而更嚴重的房地產泡沫因涉及居民資產主體以及國有銀行,沒有破,如何軟著陸是巨大挑戰。
再次,中國經濟還面臨著空前嚴峻的“三大風險”。一是人口老齡化的風險,中國人口老齡化為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帶來巨大的風險;二是美元回流的風險,由于美元指數已進入上升,美元加息箭在弦上,美元正呈現回流美國的大勢,如此就給中國經濟帶來資金外逃、投資不足、信心不穩、經濟下行的非常現實的風險,若應對不利,中國有可能會成為本輪美元回流最受傷的國家;三是全要素生產率負增長的風險,全要素生產率意味著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否,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兩次改革時分別出現了兩次增長的高峰,但在2010年以后卻一落千丈,甚至進入了負增長,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危險信號,前蘇聯和亞洲金融危機的國家就是全要素生產率出現了負增長引發的,我們該如何全力避免重蹈覆轍?
傳統增長動力喪失,“三座大山”高聳、“三大風險”突襲,中國經濟目前的復雜性是空前的。
中國經濟尚有“三大支撐”和“三大亮點”
但另一方面,中國經濟也并非沒有希望,沒有突圍的空間和道路。中國經濟尚有著“三大支撐”:一是城市化支撐,中國的城市化率才剛剛53%,僅相當于日本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的水平,城市化沒有結束,工業化就沒有結束,工業化和城市化沒有結束,理論上經濟快速增長的潛力就沒有完全消失,中國目前所出現的產能過剩其實本質上是相對過剩,尚存在著挖掘內需、釋放過剩壓力的機會。二是外匯支撐,中國最高時曾有接近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目前也還有超過3.5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好比是抵擋金融襲擊的彈藥,有如此充足的彈藥,中國爆發一場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風險降低了很多,并且留下了政策騰挪的空間――當然這并非絕對,外儲是會變化的。三是人口質量紅利的支撐,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有700萬,中國新增勞動力幾乎全部都要變成高學歷人才了,在國際上美國在上個世紀70年代勞動力高學歷化后曾經進入了包括互聯網在內的創新經濟時代,中國在沒有了勞動力數量增長所帶來的人口紅利,卻面臨著勞動力質量提升帶來的人口質量的紅利以及在此基礎上轉向創新經濟的機會。
另外,在近期經濟運行中,還可以觀察到中國經濟的“三個亮點”。一是政府宏觀政策取向明確轉向穩增長后,經濟刺激政策不斷加碼,政策效果開始顯現,不僅個人房貸創了歷史水平,最讓人擔心的地方財政支出動力也在4月份以后有了很大的改觀。近期地方政府債市一片紅火,財政部長已預告今年將有3.2萬億地方債務將被轉換,并且有消息說未來三年將有15萬億被轉換,這些對于市場都是非常大的利好;政策刺激之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開始升溫,一季度的銷售負增長很快變成了二季度后強勁的兩位數的增長,某些城市的房價也開始上升,特別是深圳市上月的房價增幅甚至超過了30%。二是消費和服務保持了穩定增長,這一點報道很多,無需多言。三是創新氛圍逐漸在全國升溫,中國經濟從傳統經濟轉向創新經濟的前景可以說第一次真正開始展現。
“供給側改革”踩在了中國經濟轉型的點子上
基于上述分析,結論是很清楚的:第一,中國必需直面困難,我們不要避諱當前經濟形勢的嚴峻;第二,要充滿信心,同時抓住機會、全力突破。綜合各方面考量,中國經濟政策應綜合使用包括“供給側改革”在內的各種方略,讓經濟軟著陸、軟調整,進而保持適當、較快的增長速度,穩步進入高等收入國家。
“供給側改革”的智慧來自“供給學派”,在里根年代被美國格外強調和使用。但是供給學派的思想并不十分嚴謹,理論體系可以說是非常粗糙,里根政府實踐供給學派特別是“拉弗曲線”的稅收效果也不十分理想,這說明“供給側管理”有其價值但也不能包打天下。因此,需要特別提醒的一點就是,我們當前強調“供給側改革”,并不應該意味著不要“需求側管理”了,只是說與以往相比,政策的天平應該多向“供給側”傾斜一點,就像說的,“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總需求”是“保底線”,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求未來”,現在與未來,哪個都不能舍。
“供給側改革”核心是強調要通過改革促進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方式來促進經濟增長,而不是再靠“刺激政策”提升總需求的套路來促進經濟增長。其實,“供給側管理”本不是新概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特別是2009年中國推出“4萬億”的救市措施以來,就有很多的學者呼吁要從供給的角度反思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只是在前幾年,這種聲音往往被“穩增長”的聲音所遮掩,改革的決心難以作出,改革的舉動難以落地。而本屆政府,最強大的一點就是執行力強,在反腐上如此,在改革上也是如此,這時候,提“供給側改革”,才有意義,才讓人看到以新一輪改革來釋放制度活力,以有效供給來尋求供需再平衡的希望所在!
“供給側改革”的提出,也意味著政府、學者和市場在以下幾個方面已經達成了基本共識:其一,中國依靠外需的時代已經過去。去杠桿是世界經濟未來較長一段時期的主旋律,而且即便外部需求復蘇,其與中國經濟增長的關聯度也大為下降,因為受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和更不發達國家“制造業崛起”的雙重擠壓,中國低端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已注定風光不再;其二,中國民眾的消費需求已經升級。改革開放的前30幾年,在旺盛的外需和內需的作用下,只要產品造出來就不愁沒有市場,但現在不同了,國內初級消費市場已經飽和,現在中國已經進入了品質化消費和個性化消費的新時代,消費需求的升級必然倒逼生產供給的升級;其三,中國投資的邊際收益已經銳減。不論是在公共建設領域,還是在私人投資領域,擴張性投資的效率和邊際收益都遠不如以前,繼續以投資需求(不管是以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還是以積極的財政政策所刺激的投資需求)促增長既不合算也不可持續,所以必須從根本上改進投資的方式和投資的主體。
不過,很長時期以來,我們已經比較習慣于采用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辦法來“穩增長”,當前也是如此。央行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0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3.5%,增幅創2014年7月以來新高,且高于市場預期的13.2%和9月末的13.1%;10月份的財政支出更是創造了接近40%增長的紀錄。因此,與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樣,預計中國經濟的需求刺激經濟的反危機模式仍將繼續。強烈的需求刺激之下,筆者大膽預測,中國經濟的冬天暫時已經過去,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觀望期也即將結束。但代價就是,中國經濟的危機和矛盾再一次被后延,而且日后恐會加倍清算。在此關鍵時刻,“供給側改革”的提出可謂是真正踩在了中國經濟轉型的點子上。
“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深入推進國企、金融、土地、戶籍等各個領域的改革
“供給側改革”究竟改什么呢?其實,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五中全會早已給出了答案,就是要深入推進國企、金融、財稅、土地、戶籍等各個領域的改革,向簡政放權、創新創業要成效。
第一,清理無效供給。10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到廣東調研時強調,要更加重視供給側調整,加快淘汰“僵尸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僵尸企業”的存在一方面吞噬了太多的流動性,擠占了市場信用,另一方面拖累了整個產業,造成“幾個人沒飯吃,大家都沒飯吃”。對此,政府要主動從市場干預中退出來,要利用市場的力量強行去杠桿,讓“僵尸企業”破產的破產,關門的關門,重組的重組。過剩產能不去,中國經濟轉型無從談起。
第二,提高供給品質。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060億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銷售額近一半。每到假期,總見媒體報道中國人在國外搶購奶粉、手包、化妝品,甚至馬桶蓋,為什么?不是中國人沒有消費能力,而是中國的很多產品和消費環境著實讓人不放心。旅游消費本來是中國最有潛力的市場,但“黑一日游”“青島蝦”等宰客事件的屢屢出現對旅游消費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第三,挖掘潛在供給。在中國醫療、教育、金融、交通、通訊等諸多領域,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供給短缺”,某些壟斷企業和特權部門從中獲取超出正常水平的稀缺性溢價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對此,唯一的辦法就是打破壟斷、放開市場。以出租車管理為例,如果不放開價格管制和牌照管制,再多的提價和補貼措施也解決不了打車難的問題。
第四,創造新供給。中國不能再一味依賴“后發優勢”,模仿和引進占領不了高端市場,而是要強調“先發優勢”,要靠產品研發和創新來提高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對此,簡政放權、降低稅費以降低企業成本,加大創新投入、發展多元金融市場以解決企業融資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
除上述之外,筆者認為,更關鍵則是要以改革加大新型城鎮化進程,消除貧富差距,逐漸激發共富群體拉動中國經濟的潛力。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以實體經濟發展為主導、以新型城鎮化和創新為主線、以“共富拉動”激發消費與服務,以內需潛力釋放為牽引。
(作者為獨立經濟學家)
一、我國宏觀經濟態勢分析
(一)中國經濟在動蕩中前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我國經濟卷入一場浩劫,各行各業都受到一定影響,很多企業瀕臨倒閉,社會失業人數增加,經濟水平下降。此次金融危機持續了5年,其影響規模巨大,以至于眾多經濟學家將其稱之為百年難得一遇,我國政府通過宏觀調控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改善經濟,雖然近幾年經濟開始慢慢復蘇,但依舊在動蕩中前行。根據以往經濟發展規律,金融危機具有周期性和結構性的特點,在二次大戰之后西方國家出現的經濟危機,我們總說它的突出變化是周期縮短,原來7、8年一次,后來5、6年一次,3、4年一次,甚至是2、3年一次。為應對金融危機,各國都開始積極調整經濟結構,比如美國、歐洲、日本等,而中國的經濟結構本來就沒法和這些發達國家相比,因此,截至目前中國的經濟結構還不是很合理,這也是中國經濟在前進中充滿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GDP增速持續回落
2011年我國GDP為473104億元,2012年我國GDP為519322億元,2013年我國GDP為588019億元,2014年我國GDP為635061億元,可以看出2011-2014年我國GDP整體呈上漲趨勢,但增長速度持續下滑,2013年GDP增速為7.7%,2014年下滑為7.3%。雖然增長速度持續下滑,但GDP整體水平還是很樂觀的,2014年我國GDP水平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這一結果雖然比美國要晚上13年,但對我國而言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因為截至2014年,我國和美國是全球僅有的兩個國家GDP超過了10萬億美元。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超過美國一半;2013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約為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兩倍,經濟總量已于超過了整個歐元區;2014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美元,將意味著與美國經濟總量差距進一步縮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對我國2014年的GDP增長速度的預測分別為7.5%和7.7%,由于近幾年我國GDP增長速度有所回落,2014年的增長速度并沒有預期高,而是相對2013年有所下滑。
(三)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速增長階段
對于中國的經濟形勢的研究相當多,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探討各研究者都提出了不一樣的意見,有的認為經濟運行規律呈V字型,有的認為呈W字型,有的又認為是呈L字型,但無論呈現何種規律,都持同一種觀點,就是我國經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有的研究者認為中國經濟運行規律呈V字型,就是說如果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從11%下滑到6%,未來還是會從6%上升至11%,國家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我國經濟的調控使得經濟發展呈現一定的規律性、周期性。
然而,我國經濟的發展除了帶有周期性規律之外,還呈現結構性發展特點,并且這種特點的影響程度還超過了周期性特點。正如事態的發展具有階段性,中國的經濟亦是如此,會有發展初期,成熟期、發展期等結構,經濟增長也不例外,就目前中國的經濟形式而言,經濟增長處于中速增長狀態。
二、中國財政政策的配置
(一)積極財政政策是擴張性操作的“主攻手”
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經濟低迷時期,政府宜采用積極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而具體的貨幣政策今年和往年有所不同,今年的廣義貨幣供應量高于去年,貨幣供大于求,理論上會導致利率下降,物價上漲,帶動經濟的發展,但實際上,這種擴張型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卻比以往下降了,這是因為政府在控制物價和防范金融風險兩者之間中和了。這說明,財政政策對經濟格局的發展相對往年有所增長。因此,2014年,國家在實施擴張型財政政策時,要考慮到其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度有所增長,要合理使用。
(二)補赤、減稅、擴支是積極財政政策的三個支點
政府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無疑就是降低稅收或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稅收相比增加政府支出帶來的擴張效益要小些,并且二者對經濟運行的作用方式也是不同的。降低稅收,意味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消費增長,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資的部分更多的是轉移到市場而非政府,可以減少政府粗放型投資。政府的稅收來自企業和個人,個人主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企業的繳稅類型主要是流轉稅和間接稅,政府在實施擴張型財政政策降低稅收時,要充分考慮我國的稅收結構,明確哪些稅收該減,減稅方面企業和個人減稅比例多少更為合適,能更有效地影響經濟,這都是政府實施減稅政策所要顧及的。
增加政府支出在傳統宏觀調控政策中起到過重要作用,但今年相比往年也發生了一定變化,主要是經濟形式和政策布局發生了變化。今年,在政府支出方面做出了嚴厲調整,要求各級政府要勤儉節約,嚴懲貪污受賄官員,將政府支持用于利民、惠民項目之上,增加對人民群眾的補貼,通過法律制裁的強制手段降低貪污受賄帶來的政府支出的流失。2013~2014年,政府擴大支出的重點主要是民生方面主要是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業、水利、城市管網,社會事業,節能減排和生態工程。這說明,政府將政府支出重點用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提供社會保障方面,這種政府支出的增加是從兩方面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政府直接增加政府支出,另一方面,通過縮減政府開支間接性增加政府對社會的支持,對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結語
分析近幾年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雖然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經濟一直處在復蘇階段,但整體而言,近幾年中國的經濟是逐漸增長的,中國經濟在動蕩中前行,GDP逐年增長,每年都有一定突破,只是GDP增速持續回落,另外,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速增長階段。針對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式,結合中國政府的財政政策,我國目前實施的是擴張型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降低稅收和增加政府支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