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0 19:27:1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宣傳報道工作經驗總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提升報道理念的新聞性
建設成就的量變過程和紀念報道的史料內容使該類報道較難產生新鮮感,加上日常已做充分報道,更容易讓受眾有似曾相識之感,造成報道的弱時效性。另外,成就性紀念報道往往是宣傳任務、規定動作,難免存在說教化和表面化問題,特別是一些主題先行、貼標簽式的報道,根本就不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閱聽這樣的新聞作品難
免讓受眾有“應景”之感。
今年年初,一些媒體陸續開始了以“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為主題的報道,依據報道內容和報道模式,目前主要存在三類問題:第一類是對改革開放進程的梳理或對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回顧,盡管采用了對親歷者、見證者專訪的方式,有的報道也注意利用新聞由頭,但仍感覺像是回憶錄。第二類內容倒是豐富,也融入了新近發生的事實,但報道格局像是三段論,開頭是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中間是工作總結式的現狀介紹;最后是對未來的展望,看著又像是城市發展規劃。第三類是一些行業和專業媒體立足自身特色,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軌跡,可惜很多看起來也像各個行業的經驗總結或業績匯報,缺少新聞要素是這三類問題的共同點。從受眾的心理來分析,受眾收受新聞不是看先進事跡、典型經驗,更不是工作總結,而是期望在及時實現信息需求滿足感的同時,進一步取得現實的有用性。導致成就性紀念報道被受眾冷落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報道本身違背了最基本的新聞定義和新聞規律,把新聞報道做成工作經驗的總結、建設成就的展示,缺乏與新事物、新變動、新現象的聯系,內容既不新鮮也無新意,削弱了新聞傳播的主功能,因此,在報道理念上回歸“新聞性”是做好成就性紀念報道的首要前提。
加強表現手法的貼近性
據2006年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的《從受眾需求角度看新時期正面報道》的調查報告,受眾希望媒體多報道社會成就和突破給老百姓帶來的實際好處。這說明,新聞媒體要增強社會凝聚力、發揮引領作用,就必須同實際生活的熱點相結合,考慮老百姓的興奮點,尋找建設成就和群眾切身利益的關聯點,拉近重大社會事件和普通群眾之間的距離。
在紀念改革開放20周年時,新華社主辦的經濟參考報做了一期《從公廁革命到城市文明》的選題,在利用轟動一時的獨家報道《訪廁所》的基礎上,注重在報道的貼近性上做文章,用前些年和現如今的對比手法,從人們日常生活的點滴入手,反映出生活的滄桑巨變。這種報道宏觀著眼微觀落筆,在歷史大跨度中尋找新聞亮點,從百姓身邊的事或百姓能感知的事入手,大中見小,使報道更具親和力,更易于受眾接受。成就性紀念報道的客體往往涉及國家經濟建設、行業領域發展、社會文明進步等宏觀領域,操作上容易面面俱到、宏大敘事。媒體不能讓老百姓感覺所報道的成就對于國家和某一地區很重要,但卻與自己關系不大而失去興趣。因為具體、貼近的事物總比抽象、遙遠的事物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產生興趣,產生真情實感。所以,在內容上貼近受眾的實際生活,尊重受眾的思維方式和閱聽習慣,不要讓人覺得報道脫離實際,與自己的利益毫無關聯而影響報道的感染力。
注重內容整合的故事性
縱跨若干年的成就性紀念報道往往離不開數字、概念和理論,有時理論多于新聞、議論多于事實、抽象多于具體。從現代新聞理念來看,充滿個性化的故事、充滿人文精神的報道,遠比枯燥乏味、缺乏情節細節的經驗介紹,更易于打動和感染受眾。因此,要努力在操作層面上做到既有用又好看,讓受眾在收受新聞信息時能夠保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