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8 05:50:5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學心得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提倡自由作文,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是新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作文教學提出的要求。由此意味著語文教學就要努力使學生成為寫作的主人,把更大的自由讓給學生。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課外作文與課內作文相結合;多向對話與單向傳授相結合;張揚自我與統一標準相結合是必要的。在學生能力培養中感慨良多,現歸結如下。
一、保證學生的寫作自由
必須要弄清楚考試作文與平時作文的區別,考試作文的目的是為了測量學生的作文水平和寫作能力,而平時作文是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和寫作能力。考試作文是看結果,平時作文是重過程。如果學生根本不想寫、無法寫,又怎么能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呢?因此,保證學生的寫作自由,倡導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義的。當然,我們所說學生作文的自由,也不是對學生的作文放任自流,不管不問,而是努力給他們寫作的自由空間和選擇的自由,不愿意寫的不必逼著他寫。更多的時候,是提供一個寫作的情景或話題。
我一直認為學生作文是其在進行藝術創作,而不是在教師嚴格標準下的“文字堆砌”。既然學生作文是其創作的藝術品,那么就必然允許他自己的作品張揚個性,表現自我。在實踐中,我感到自由作文學生歡迎,習作的質量也相對比較高,從教的角度看,得到的信息反饋量更大,發現的問題也更多更真實。
二、注重課外素材的積累
首先努力豐富學生課外作文的內容,我經常通過自己的寫作實踐引導他們學會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寫作的觸發點,關注國內外焦點問題,從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們要特別關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體察生活中的每一個微小的變化,更要對自己內心的微妙變化時時刻刻予以關注,因為文章都是心靈的產物。而這些在課內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到,引導學生在課外將自己一時的感悟,點滴隨想用語言文字的形式再現出來,既能使學生感到有內容可寫,又能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事實證明,學生的課外習作中往往比課內作文質量更高,內容更充實。
三、注重錘煉作文語言
寫作語言不外乎“巧借引用”“善用修辭”“來點幽默”“提煉警句”等方法,除了日常積累的語文素養,我們的文章不一定非得用上所有的潤色方法,能用上兩種就已實屬不易,當然,能用時堅決“當仁不讓”“該出手時就出手”。但是我們又反對“唯文采”的傾向,為了文采而文采,不顧文章的思想和題材實際,只注重語言的漂亮外殼,結果是空洞無物,華而不實。要根據作文的題材、主旨而定,要恰到好處,不留斧跡,自然而然,行云流水。
文本材料的匱乏,應試教育的桎梏,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脫離生活實際的被動寫作,感情虛假的無病,注重結果的單一評價等使作文教學陷入困境,效率低下。新一輪課程改革為我們教學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目標,審視并解析這些新觀念,對我們進行作文教學改革,重新構建作文教學體系,提供了新的視角。那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去做呢?
一、開放為先。讓學生獲得寫作的成功和快樂
1.開放課堂。在應試教育的禁錮下,學生的生活范圍局限于校園小天地、家庭鴿子籠,全然喪失了擴展生活的外延,品味生活的內涵。作文寫作只能是隔靴搔癢,閉門造車。
對此,教師應放開眼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嚴格控制課堂講解時間,控制作業量,給學生松綁。為開拓學生視野,我曾專門在每周語文課中設立一節閱讀課,推薦學生看《散文》、《科幻世界》、《故事大王》等。同時,指導學生閱讀和摘記的方法。在假期,布置學生看名著,寫讀后感,既開拓了閱讀領域,又提高了文學素養。結合“綜合實踐課”,引導學生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服務。比如:勤做家務,既拓展了生活視野,又豐富了人生經歷;既積累了素材,省去捉襟見肘之窘,又凈化了心靈,陶冶了情操。
2.開放園地。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人的任何活動都有一種企求達到成功的愿望。倘若每次作文,“發表”的總是同樣幾位學生,就會使其他學生自慚形穢,喪失信心,使這幾位“穩坐釣魚臺”的學生驕傲自矜,缺乏積極的競爭意識。我的要求是要讓“每位”學生都品嘗成功的美酒,又讓他們不滿足自我,不斷跨越新的高度。
有人認為,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發表”作文簡直難于上青天。其實,也不難。結合多年的教學實際,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是開展作文展讀會和編輯班級墻報。每周一節的作文周記展讀會,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只要有閃光點,哪怕是一段,也不妨采用。每次“發表”幾篇,一個學期已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在此基礎上,選擇作文編出班級墻報,使文字可見可觸,更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于基礎特別差的學生,選擇特別精彩的一句在班級凡人佳句欄內“發表”也未嘗不可。
二是利用“校園之聲”。“校園之聲”作為學校廣播站,能讓學生的作文從班級走向學校。由于在語文課上開展了課前三分鐘演講,我就選擇優秀的講演稿推薦給“校園之聲”,同時也推薦一些周記中的優秀短文。這樣,學生就能輕松而愉快地發表作文。
三是鼓勵學生向《中學生語文報》等刊物投稿。我告訴他們,“發表”不是目的,投稿本身就是一種提高,并給他們講述一些名作家“屢敗屢戰”的軼事,從而端正了他們的心態,涌現出了一股不小的熱潮。
二、以人為本。為人而文,讓作文成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們注重在作文教學中培養人文精神,從細微之處關愛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思想發展實現雙贏。
作文是什么?為什么要寫作文?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認為:“寫作就是說話,為了生活上的種種需要,把自己要說的話說出來。”《語文課程標準》則進行了集中的表述:“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總而言之,只有當寫作成為學生生活學習的需要,成為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要,成為學生生命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作文的主體性才會真正發揮,作文教學才會取得實質性進展。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熱點焦點,關注時事動態。如“神舟六號”發射成功時,我立即讓學生以此為話題在日記中盡情抒發自己的激動之情,贊美之情,從而進一步了解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更加發奮學習,報效祖國。同時,還應要求學生閱讀名著名篇,吸納人文精華。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學寶庫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間真情,沉淀了歷史精華,是人文教育的極好素材。我認為首先應該指導學生誦讀古典詩詞,體會詩人憂國憂民,追求自由,樂觀豁達的人生哲理與人文精神,使學生在誦讀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不斷提升自我品位。其次,在閱讀中品味人文精神。如我在教讀《談骨氣》一文時,除了文中三個典型的事例外,要求學生補寫有骨氣的人和事,即為中心論點補充論據。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朱自清不領美國的救濟糧等。在練筆中,學生陶冶了情操,升華了思想,感悟了人文精神之美。
三、自主合作。為情而文。讓生活成為學生作文的一部分
“以人為本,為人而文”的作文教學必須采取新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生活之水,做真情文章。
1.自主合作,積極主動作文。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積極主動構建的。因此新課改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旨在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使學生勤于作文,樂于作文,就必須提倡學生自主作文,自由作文,自動作文,讓學生自由選題,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讓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到做人的道理。讓作文成為促進學生成長的手段,把作文當作自己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教師要為學生寫作創設自由寬松的環境。減少命題作文,倡導自由作文;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些命題作文。同時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我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合作能力。具體做法是: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考慮到男女生的搭配,盡量減少小組問的差異,便于各小組之間的競爭。每小組人數一般安排4人。每小組的成員基本固定,有時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將小組成員臨時組合。小組成員要明確職責,合理分工,明確各自要做些什么,怎樣做。經過一段時間后角色要輪換,為每個學生提供均等的學習機會,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鍛煉和提高。在寫作初期小組合作搜集寫作材料,共同探討作文的內容、立意、結構、技巧等,成文后一起交流寫作心得,并通過互相評改,探究寫作得失。
2.引生活之水,做真情文章。曹雪芹有句名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葉圣陶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在《我的教育經驗》一書中記載了全國聞名的魏書生老師為了給學生提供鮮活的寫作材料,親自帶學生融人大自然:春天去小河邊領略自然風光,秋天率學生到小河里摸魚,冬天去郊外冰河上打雪仗;然后再確定《春到小河邊》、《摸魚》、《打雪仗》這樣的作文題目。學生有了生活的體驗,寫起來就水到渠成,其樂無窮了。因此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熱愛生活、觀察生活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辦法。
《課標》同時還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真情出真文,要求學生說真話,抒真情。我們語文老師在以后的作文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真正做到用自己純潔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好奇的大腦去思考,用自己純真的語言去表達。將做人與作文結合起來,學做真人,學做真文。
四、注重過程,多元評價,讓學生從寫作中獲得前進的動力
新課標很重視“對寫作材料準備過程的評價”和提倡“采用多種評價方式”。
優秀的教學理念是與時俱進的,對于學生是一貫有益的。老年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中年教師有經驗有創新,青年教師創新多,想法多。如今信息時代新媒體層出不窮,通過老、中、青三代老師的交流合作,能夠有效地傳承本院本課程中的指導性思想和教學特點,保證優秀有效的教學方式能夠延續。
(二)互幫互助,協同提升教學力
教學力是指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能力,教學力綜合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及課堂效果。教學的具體過程與時代背景及教師的個人特色有著重要聯系。組建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能夠促進教師們探討在教學中發生的問題與自己的教學心得。共享信息資源,汲取其他教師在教學中的優秀經驗及教學方法,互幫互助,協同提升教學力。
(三)產學研合作,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有效促進人才的培養。目前,國家提出了“2011計劃”,該計劃的重點在于建立健全協同創新機制。課程教學團隊通過企業實際產業狀況,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教學三方面的有機結合,能夠向學生及時提供相關專業的最新動態,讓學生及時了解專業最新的應用及發展方向,能夠使學生思考所學的知識,加深理解,并激發他們新的想法。
二、現有教學團隊建設中的問題及分析
(一)普遍單干,缺乏緊密的實質合作
各成員在教學團隊之外也還有一定的教學,科研或是行政工作,在團隊固定合作事項之余,教師交流合作不多,因此,目前一些團隊成員合作質量并不高。可以建立團隊專用討論室,鼓勵老師間多交流。規定老師間需要進行實質的合作教學項目,并將此計入驗收標準。希望通過此舉,教學團隊中的各成員能夠更加有效地互相協作,共同提升教學能力,并增加教學團隊的凝聚力。
(二)權責不清,缺乏有效的激勵措施
由于團隊成員都有各自的教學與科研任務,部分隊員對于自己在教學團隊中的權責不明晰或是沒有高效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可以建立權責檔案,每期任務權責需簽字確認,在期末團隊驗收對各人權責履行情況進行驗收,將其計入考核標準。
(三)研教比重不清,缺乏自身優勢
教學和科研的比重設置相對重要,各位成員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可有一定的偏向性,有所成就,優勢互補。總體上不能顧此失彼,需保證教學與研究大致平衡;其次,應注重及時將科研成果應用于實際的教學中,讓學生及時了解到最新的科研動態及專業發展方向,學習到最前沿的知識,激發學生對于專業及所學知識的思考,有利于其專業課程學習及創新。
三、南航工業工程核心教學團隊建設舉措
(一)組建
實行教學團隊建設的首席負責人制度。每個教學團隊設首席負責人1人,成員為有該課程建設意愿和從事該課程教學意向的任課教師。教學團隊負責人應為具備有較高的教學水平、較深的學術造詣和創新性學術思想,持續奮戰在教學一線的副教授及以上職稱在編在崗教師,同時,應有高尚的個人品德,嚴謹的治學態度,良好的團隊協作和組織管理能力。在遴選方面,團隊首席負責人可由成員推舉或者系主任指派產生。一名教師只能擔任一個教學團隊的首席負責人。團隊負責人負責該教學團隊的建設任務制定、分工、建設和質量控制,負責提交檢查和驗收材料。教學團隊的建設課程屬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干、核心或有特色的課程(群)。團隊中至少有2名成員在3年內承擔過本團隊課程或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同時團隊需擁有較好的年齡和學歷層次構造,團隊成員的教學和研究成果積累較為豐富。為了高度融合,提高團隊的建設效率,鼓勵能同時進行雙語或者英語課程建設、同時進行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教學團隊優先。
(二)激勵
為了持續鼓勵團隊協作進步,采取“建設啟動—合格驗收”的資助模式,學院按照年度預算,給每個系一定的建設啟動經費。擬建設團隊按照實施方案,認真進行建設工作,各系按照實施方案的計劃節點進行檢查。參考赫茨伯格提出的雙因素理論,建立了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的激勵機制。首先,建立分目標完成的激勵機制。在專業建設團隊目標方面,按照時間或者效果設立不同的分目標。教學分目標的設立能夠有效促進團隊總目標的完成。分階段完成相對應的目標,當分目標完成后,即給予相應的激勵。其次,建立多方面激勵。各系根據情況給予擬建設教學團隊適度的啟動經費支持。啟動經費主要用于擬建設教學團隊的課程建設調研差旅費、資料費、教學改革研究、論文版面費和教材出版費等。由于團隊核心成員相較于普通成員要為團隊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故團隊核心成員應當給予更多的激勵。另外,對于有重大科研成果的團隊,給予特別表彰與獎勵。
(三)考核
團隊需提供各門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學日志等基礎性材料,積極建設教材(含自編講義)、習題集、案例集和試題庫等教學資源,且
質量良好;在學校教學共享平臺系統中架構教學網站。各團隊應積極建設教學資源,如含課程內容的教學視頻、微課程視頻,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企業視頻,課程相關的前沿教學素材等,并有效應用于教學實踐。同時,團隊應重視實踐和實驗教學,積極創造條件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具體如專業核心課程設計和論文、圍繞相關專業課程內容的企業參觀、實習、課程競賽等。教學改革和探索是教學過程中的頭等大事,教學團隊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和研究,在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等方面取得創新進展,在研究性教學、案例式教學等方面成績突出,團隊成員合作并發表與課程建設緊密相關的2~3篇教學研究論文。為了鼓勵教學一線教師參與團隊建設,要求建設期內有3名以上老師從事該課程的實際教學工作;團隊有明確的建設規劃和發展目標,能主動參與院系的各類學科、專業建設和實驗室的申報、研討和建設工作,這些公益工作對團隊、學院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團隊成員重視教學和人才培養,教學效果良好,團隊成員的學生有效評教結果100%達到良好及以上;教學督導組聽課效果良好,團隊成員無教學事故,這些是基本的要求。 (四)交流分享渠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它有一個世代綿延的文化傳承過程。如果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高度來看非物質文化現象,即發現它的活態流變性是其傳承的一個重要規律。”[1]非遺的教學更加注重技能技藝的實踐傳承。高校由于具備人才和環境的優勢,成為非遺教學的重地。它的非遺教學不僅要講授文化遺產的源流、發展和流變,還要傳承人現場教授技藝。通過教學向學生講授和傳承民族技藝,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擴大非遺的受眾面。
新媒體是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率先提出的。郭慶光認為“我們所談論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隨衛星通信、數字化、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等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新型傳播媒介,包括跨國衛星廣播電視、多頻道有線電視、文字、音像的電子出版以及作為信息高速公路之雛形的互聯網絡等。”[2]高校將新媒體技術融入教育教學。這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為教學帶來了豐富的內容和信息,提供了多種模式和手段,增強了教學的效果,拓寬了傳播空間。
(一)創立數字化的資源庫
高校利用圖書館和研究機構搜集整理非遺資料,建立非遺數據庫,最大程度保護民族的文化。“文化遺產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深入開發利用文化遺產信息資源,全面提升文化遺產保護、搶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的過程。”[3]非遺文化屬于動態的文明,將這些難以保存的遺產數字化,對其進行數據采集,無疑是有效、永久地保護了非遺資料。2009年至今對徐州地區國家級非遺:邳州跑竹馬、徐州琴書、徐州梆子戲、邳州獅子頭、豐縣糖人貢、柳琴戲、徐州剪紙、徐州香包等項目進行數字化整理。內容從歷史沿革、傳承現狀、傳承人到表演現狀等方面,將非遺的文字、圖片、語音等資料進行數據化處理。
創立數字化的非遺資源科。它包括文獻資料、音像資料和網絡資料。通過對高校和文化局的檔案資料,田野調查采集第一手文本資料,整理傳承人的手稿和文藝工作者個人的收藏資料的整理和收集,來采集文獻數據。文獻資料包括曲本、曲目和研究論文與書籍等內容。編寫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年鑒》(2001—2010)。年鑒包括每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概述,重要文獻,學術活動,論著提要和論文摘要等。學院創建了“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信息中心”和“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將音像資料和網絡資源放到非遺專題網站,每個網民都可以通過網站了解非遺的常識。
(二)探尋新媒體教學模式
以“非遺”特色課程為單位,建設新媒體教學資源庫,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課程,以方便老師教學和學生課外學習,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同時有些課程將“非遺”的課程改革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師生分項目或分地區開展田野調查,采集第一手數據和資料,形成內容充實的調查報告。至今學生以“非遺”研究為選題的畢業論文達到70篇,學生以“非遺”研究為選題的國家級、省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有13項。學院先后多次組織“非遺”志愿者服務隊,將教學科研同弘揚祖國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
教師運用新媒體進行“非遺”輔助教學,如利用QQ群、微博等新媒體和學生在課外進行互動交流,增強了教學的生動性和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師在課前可以在QQ群和微博中將教學的內容和重點提前告知學生,在課后將作業布置給學生。老師和學生在新媒體的平臺上傳輸和分享自己的教學和調查研究資源,交流學習心得和體會,討論學術觀點。師生互動一起去完成學習任務,這種便捷互動的教學輔助手段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增強其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開發他們的潛能和實踐創新意識。
二、新媒體“非遺”教學的特點
2006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此后有中央美術學院、中山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14所高校成立非遺研究機構。有20多所高校開設“世界遺產”“文化與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等課程。現代的新媒體技術引進非遺教學不失為高等教育的有效嘗試,它具有以下特點:
(一)豐富性
新媒體不受存儲、印刷和發行等限制,海量性和及時性成為其典型的特點。新媒體教學的內容也具有豐富性的特征。我院的淮海地區非遺研究中心已收錄研究論文4000多篇,圖書900多種,項目書90多種,圖片3000多幅,實物341。2009年我院成立了“淮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創立了專題網站。網站分為非遺研究資料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料庫兩個部分,資料庫包括研究的文獻資料,如中外電子圖書庫、中外文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等。項目資料庫包括非遺項目的圖片、音視頻、項目書等內容,如音像資料有非遺教學和表演的作品、音視頻、圖片、唱片、VCD、DVD等,非遺傳人授課和展示的過程制作成視頻200多個。
學院開設涉及到不同學科非遺的課程。2009年學院試開設了10門非遺公共和專業選修課,如《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徐州民間文學概論》、《徐州梆子戲鑒賞》、《蘇北民間秧歌》、《蘇北民間舞蹈》、《沛縣武術》等,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們已經在人文、藝術和體育學院開設15門系列非遺課程,有的課程是針對全校學生開設,有的課程由于專業性很強就在其本學科的院系試點,基本上形成了以淮海地區非遺文化為特色的課程群。將非遺系列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不同層次立體化的課程結構體系。
(二)參與性
學校將非遺引進課堂,創造性地采用了一個專業教師和一個民間藝人共同開設一門課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單一的文本和學術教學模式。“直接參與實踐和體驗是研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基于這個特點,才有可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的問題討論。”[4]這種教學不僅有教師的學術講授,還有傳承人的現場展示和指導。徐州剪紙、徐州琴書、徐州梆子戲和蘇北民間秧歌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定期到學院教授,舉辦講座和展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形成良性的互動式模式。
鼓勵學生參加采風調研等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組織學生對劇場、廟會和農村的非遺項目傳承情況進行調查,整理非遺項目的資料,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設想。指導學生從事非遺的調查和研究,學生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為選題的畢業論文多篇,有多項非遺研究獲得國家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資金支持。2009年“非遺”志愿者服務隊榮獲江蘇省百強志愿者服務隊稱號,學院先后多次組織志愿者服務隊參與“非遺”工作。2011年我院申報的“地方高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教學及保護工作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獲得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三)創新性
學院以淮海區域文化為特色的系列“非遺”課程,探索“非遺”在地方高校傳承的有效途徑。2009年以來開展了一系列的“非遺文化進校園”的活動。學院邀請江蘇柳琴、徐州梆子戲、徐州琴書、睢寧落子舞等“非遺”項目名家進校園表演,觀看師生達到4300余人次;組織了3次大型“非遺展覽”;舉辦專題展演和講座26場。學生更加近距離的接觸和了解淮海地區“非遺”的文化,豐富了校園文化。
教師運用多媒體錄音和視頻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運用網絡博客與學生進行課后交流。教學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知,提高其對民族文化的接受力,拓展了非遺的傳播空間。學生參加非遺進校園的社會文化活動和文藝演出,收看傳承人的知識講座,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學生成為非遺文化的接受者,還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者。有的課程以學生的匯報表演來評定教學的效果。
數字化的教學資料,多媒體和信息化的教學手段,都突破了以往非遺文化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2010年學院與文化局共同舉辦“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舉行非遺項目的表演。利用網絡這個新型文化傳播平臺,建立非遺教育網站、民間藝術絕活瀏覽庫、非遺在線圖書館等為廣大的網民提供快捷隨時、方便靈活的非遺知識服務。不同層次的公眾都有機會接觸到民族的文化,提高對非遺的認知度,強化其傳承意識,擴大傳播范圍。
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很多學生有了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通過教學有的學生成為非遺項目的專業人才,有的則成為傳統文化的接受者和傳播者。“高校在信息型實踐與社會參與中具有很大的潛力,希望各地高校積極參與到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事業中,發揮大學在國家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信息職能、人才培養和培訓以及重要的文化發展創新作用。”[5]教育傳承是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最佳、最深入的方式。新媒體技術在高校非遺教學中的運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其參與意識和創新能力。學生在生動直觀的教學模式和直接參與的教學實踐中接受本土文化,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獲得對民族文化的認同。
(基金項目:徐州工程學院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文學互動式教學模式研究”,編號:YGJ1434)
注釋: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18—19.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53.
[3]陳剛.文化遺產領域信息化及其發展問題的思考[N].中國文物報,2006:12-18.
教師是學生靈魂的工程師,影響著每一個學的在德智體美的健康成長,甚至影響他們一生的道路。然而小學階段的啟蒙教育更是影響著他們一生的生活道路,因此我們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該教會做人的道理。讓他們知道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記得卡爾·亞斯貝爾斯曾經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那么教師希望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必須要以自身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智慧,以自身的人格影響學生的人格,以自身的素質提高學生的素質。工作中用師德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以德育人,以德治教。教師在監督學生的同時,學生也在觀察著老師。老師的認真嚴謹,說到做到的品質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實,小學階段的教育是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階段,學生良好的品行是通過每一件事,每一節課,每一項活動,潛移默化的形成的。作為班主任更是要肩負學生的成長重任,在德育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教育。
一、加強常規訓練
“無規矩不成方圓”學生各種行為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健全規章制度和嚴格的規范訓練。首先對學生進行課堂常規的訓練,課前書本的擺放。有問題要舉手提問,規定的舉手姿勢,發言時要聲音洪亮。其次對學生讀書和書寫的姿勢訓練,讀課文時告訴他們口到,眼到,手到和心到,寫作業時提醒正確坐姿,每天提醒他們注意習慣的培養。
此外,學習能力的訓練也是重要的事情,讓學生能夠在書寫作業時獨立思考問題,對父母不依賴。能夠做到每天堅持自己記錄作業,完成作業后能夠認真檢查,然后整理書桌收拾學習用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基本上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但培養好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長老師的合作,只要我們找對方法便能事半功倍。
二、耐心教育,用愛感化
把學生當孩子看待,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犯錯是必然的,每個錯誤的產生都將是進步的開始,作為班主任應該寬容他們,容忍他們的錯誤,采用談話式的方式教會他們如何認識錯誤。當有學生違反紀律的時候,我會單獨和他交流,讓他去自己思考:“你覺得你的行為如何?”學生會自然而然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此外,在工作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鈴聲過后,仍然有同學在說話,我不會去批評他們,而是去表揚已經準備好的同學,那么其他人就會效仿。常常的去表揚行為好的學生,會對行為較差的有所影響,表面上是在表揚某些好習慣的學生,實際上也是在批評后進生的某些不良行為,這也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對學生有愛,并不是一味地放縱,愛他們的同時也要結合嚴格要求,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感受教師的愛和理解教師。
三、贊美是教育過程中的一縷陽光
低學段的兒童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弱,而老師的評價便是讓他們明白什么是正確的行為。安某是我們班寫字最差的學生,有一次她的交上來的生字有很大的進步,我直接當著全班同學贊美她:“這次你寫的真棒,照這樣下去,你會成為同學們的榜樣。”從那以后,她寫字開始很認真,有時也會主動問我她寫的如何?我都會鼓勵他,并且提出意見修改生字,這無形中讓她愿意把字寫好。
一、關注生活經驗是有效學習的基礎
一切科學知識都來自生活,受生活的啟迪。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學生生活經驗是否豐富,教學中能否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去學習新知識,影響著學習的效果。孔企平教授在談及有效學習時認為,“經驗”,它是一個名詞,表示過去在生活中的感受;又是一個動詞,表示現在的情境,經驗是進行有效學習的基礎。在“有效學習”的實踐與探索活動中,我們注重聯系學生實際,創設情境,借助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例如,例如,教學《中位數與眾數》一課時,老師設計了“某公司招聘工作人員,在招聘公告上寫作(課件出示):“某公司招收工作人員若干名,月平均工資1000元,有意者請與本公司聯系。”有一位青年去應聘,工作一個月后,工資發下來,一數,怎么,才600元,他就去找公司領導,公司經理拿出了公司工作人員的工作表。
他一算,工作人員的平均工資是1000元沒錯呀,可他還是有上當受騙的感覺,為什么會這樣,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由于經理和副經理工資很高,所以平均數不能真實反映大多數員工的月工資水平”,大多數員工的工資是60元,應用這個數反映員工的工資水平”,“員工工資水平有高有低,可以取其中一個中等收入作為員工的工資水平”……這時,教師順水推舟提出“中位數與眾數”新知識,指出,除了平均數外,數學上還有兩種統計量可以表示一組數據的平均水平,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稱為這組數據的眾數,例如,這個公司大多數員工的工資是60元,60元就是該公司員工月工資數據的眾數。數據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排列,中間的數據稱為中位數。例如該公司員工月工資從小到大排列,650元正好是中間的數,這個數就是稱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二、以活動為主線是有效教學的基本形式
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構建以活動為主線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數學、領悟數學、理解數學。為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實際教學中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2.1營造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
“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需要強調的是,教學中應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歡樂、寬松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這里提出以“四無”為衡量、判斷是否營造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育環境標準,即童言無忌—讓學生在課堂上無拘無束地發表自己意見;童心無畏-—良好的氛圍給學生一種安全感;童真無邪學生發表自己真情實感,不必人云亦云;童愛無限一一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活的美好,分享著學習成功的喜悅。
三、重視發展思維能力是有效教學的核心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思考的學問。思維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怎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筆者認為,應該實現“三個借助,三個轉化”。
3.1借助表象,實現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
所謂表象,是指過去知覺的對象和現象在頭腦中產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觀的形象來反映現實,又有一定的概括性。教學時,教師應把抽象知識“物化”成學生摸得著、看得見、可操作的具體材料。通過眼、口、腦、手多種感官參與,建立豐富的表象,促進思維的內化。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因為分數是一個抽象概念,教學時可以先用具體事物讓學生操作,把一張圓紙片平均分成2份,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顏色,與其他各份一一比較,通過操作,形成感性認識。再要求學生觀察一條繩子,不動手,想象把其平均分為3份,用手比一比,每段多長,學生想象平均分繩子的過程,實際上是以原來動手操作、感性認識在腦中留下分數概念的表象為支柱,通過想象,實現了思維內化,促進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
3.2借助“說理”,由思維無序性向思維邏輯性轉化
小學生獨立性較差,他們不善于組織自己的思維活動,往往抓住某個字句作為思維的依據,如看到“多”字,就想到加,因而導致錯誤百出。我們把學生這種思維稱為“思維的無序性”。為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需要加強了數學語言的“說理”訓練,有計劃、有目的地讓學生用語言敘述、概括出需要解答問題的數量關系,對部分問題,學生列出算式后,還要求學生)用語言敘述出為什么這樣列式,其依據是什么分析、比較、綜合的思維的邏輯性。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數量進行概括、推理,從而發展學生
四、讓學生經歷再創造是有效教學的目的
學習不是純粹的模仿和純粹的記憶,學習是一個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是有效教學目的之一。為達到這個目的,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4.1為學生提供探索、發現的素材
我們應大力提倡創造性使用教材,將書上靜止的知識轉化為學生主動探索、發現的對象,使學生的觀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憑借。例如,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時,教師有意識地將陳述性知識(是什么)轉化為探究性知識(為什么),改變先用例題講解,讓學生明白計算法則后再指導學生鞏固練習,而采用先讓學生自學例題,再要求學生討論,為什么兩位數乘一位數列豎式筆算時從低位算起,而不從高位算起,學生通過兩種算法優缺點的比較,領悟了計算方法。
語文學科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工具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基礎學科。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創新人才培育中的學科優勢,以教學為主渠道,課堂為主陣地,輔以必要的學生自學和語文活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把學生培養成敢于創新勇于挑戰的高素質人才。語文教學的創新,應貫穿到與學生有關的每一環節中去。
1.創新:從學生自學中抓起
葉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我在教學過程中,遵循上述教導和規定,在抓學生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的培養過程中十分注重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取得了一些成績。
1.1 規定明確、具體的自學內容,培養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把教學目標分成兩類,即必達目標和爭達目標。所謂必達目標就是95﹪以上的都能達成的目標,如字音、字義、詞義、句意(有時也包括簡單的結構、中心)等。所謂爭達目標就是有一定難度、有一定創新意識的需通過努力才能達成的目標。對于爭達目標,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完成,教師多引導多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這樣既使教學落到了實處,也注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1.2 留給學生必要的自學時間,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自學中創新。
以往教學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獨占課堂乃至課外時間,這很不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和習慣的形成,更談不上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我們在的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強調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習慣中,更注重創新教育。例如,我們在進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文的教學時,突出一個“精”字,落實一個“練”字,緊緊抓住該文在寫作上“景隨情移,情隨事遷”的特點,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了講課任務,接著叫學生依照這種寫法,寫某一天的天氣,要求抓住景和人的反常現象,突出天氣“冷得出奇”的特征,結果不到半小時絕大部分同學完成了寫作任務,不少同學還寫得相當出色。
1.3 重視學生群體自學的形式,促進創新意識的形成。
學生群體自學,是指以討論交流為主要形式的互相啟發、互相更正、互相補充的學生自學活動,這種活動有利于發揮群體智慧的作用,能更好地強化創新意識的形成。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學任務都是在學生的熱烈討論和激烈爭辯中完成的。如在學習《斑羚飛渡》一文時,針對練習中提出領頭羊的死活問題展開討論:文章結尾并沒有對領頭羊的生死作結論,這樣寫是作者的疏忽嗎?經點撥,學生的爭辯向著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的深層方面發展,結果取得了共識:全文的中心是抒發作者同情弱小者的思想感情,結尾處故意不寫領頭羊的死活,就增添了讀者對領頭羊生死未卜的關心,更反映出作者對領頭羊的同情心理。群體討論交流,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強化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2.創新:在課堂教學中落實
2.1 營造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羅認為:“滿足人的愛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會感受到自己有價值、有用處、有能力,從而煥發出自尊、自強、自我實現的需要,也易于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為了讓學生的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一種氛圍,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民主平等、團結和諧。我們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總是和學生一道讀課文,學生小聲讀,我們洪亮流暢地讀、準確清晰地讀、飽含地讀,教室內書聲瑯瑯,學生情緒高漲,個個躍躍欲試。
2.2 質疑問難——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國古代就十分強調讀書要“存疑”。孔子認為“疑,思之始,學之端。”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上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對學生采取“兩歡迎,三允許”的政策,即“歡迎質疑,歡迎爭辯”、“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例如在教《羚羊木雕》一文時,有個同學突然發問:木雕不可以要回嗎?這一提問,引起了不少同學的興趣。教師應立即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這樣去要回后果會怎樣?這樣教師把學生深深的引入到對課文的品析中來,很好的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積極啟發思維,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方法之一。
2.3 讀寫結合——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根本。
中學語文教學必須提高閱讀、寫作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加強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的有機結合。在閱讀教學中,對于不同課類(教讀課文、自讀課文)不同體裁(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散文、詩歌、小說等)的課文教學,遵循“因文定法,得法為佳”的原則,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誘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并且將閱讀教學創新作為作文創新的依據,將在閱讀教學存在著的大量創造性因素,激發成寫作中的沖動,成為寫作創新的誘因,巧借閱讀材料指導作文創新練習,這樣創新能力自然而然地在讀寫結合中養成。
我在執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講到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拮據,但每逢星期天都要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去散步,翹首企盼于勒回家的情景時,提出:“他們需要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展開了合理的聯想,菲利普夫婦需要一棟華麗的別墅;兩個姐姐需要漂亮的衣服和高貴的首飾;若瑟夫需要巧克力、麥當勞……活躍的課堂氣氛撥動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琴弦,有效地推動了課堂教學的進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學完該文后。我要同學們以《于勒叔叔發財歸來了》為題進行想象作文,啟發學生超越時空聯想:“站在眼前的是一位腆著大肚子,腰纏萬貫的于勒,這時菲利普一家在語言、表情和動作上又有什么不同呢?”創新教育的春風叩開了每一個學生的心扉,學生的情緒猶如注射了一支興奮劑,他們的寫作興致大增,紛紛開動腦筋,大膽想象,寫出許多有見地的片段:這樣的讀寫結合訓練,既使學生的思想和情操獲得審美愉悅,又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造性表達能力得到有效的展示。
3.創新: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得到強化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必須樹立大語文觀,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享受到創新的快樂。
3.1 辯論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辯論主要是雙方對各自占有的材料進行分析與綜合,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它要求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審視問題,提出一些新看法或觀點,這種活動如長期開展下去,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設計課堂教學中,我經常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有爭論性的論題,讓學生進行辨析、討論、爭證。
3.2 編課本劇,話劇:開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課本劇或話劇是一種高強度的思維創作活動,需要根據課文內容將文章內容改編成劇本形式,將相關情節重組,使劇本符合生活真實,學生當演員主要是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符合劇本中心要求,又能滲透學生的個性。如學完《孔乙己》和《范進中舉》后請同學編一場“孔乙己和范進相見時的戲”。學生十分投入,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令人驚訝的發揮,相當成功。
3.3 讀書活動和讀書征文:培養學生的語感。
語文是一門重點的學科,它在所有學科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學是具有研究性、科學性的一種教學理念,它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學習。在語文學科中,有效地將心理教學融入其中,并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因此,在新時期里,心理教學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必備的一項專業。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作為教學者來說利用心理學、社會學等方面對教育者進行教學。通過多方面的教育教學,更好地培養出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使整體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學生的素質都得到有效提高。從心理教學上講,能夠影響一個人心理的原因有很多種。所以,不能單純地靠建造咨詢室來解決,要通過在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的方式進行解決,這樣的整合方法,能夠在日常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而從當前的教學狀況來看,心理教師比較少,對于心理教育的展開是不容樂觀的。因此,必須將心理教育整合到語文教育中,不然學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保障。
2.有利于語文教學的發展
在教育教學中,教學者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所以在教育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具有一個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多開展一些與心理活動有關的教學,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要去培養學生自身的心理素質能力。其實初中語文教學就是學生心理的組織過程,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進而可以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懂得去思考、去探索、去學習、去創造等。利用這種方式,既可以提高整體的教學質量,又能提高學生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品德,更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能力。所以,心理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學生心理教學的重要途徑。而且有效地開展心理教育,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關系,讓教學者以朋友的方式被學生接納。在日常的學習中,更要注重學生本身的心理需求,從人性化的角度去教育和理解學生。所以,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整合,更有效地改變了師生關系,進一步提升了學習能力。
二、語文教學與心理教學整合的方法
首先,要明白心理教育不是單純的心理輔導,而是將語文教學滲透到心理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從而達到教育教學的良好發展。
1.確立教學目標,將心理教育融入其中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明確教學目標,根據目標的確立,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工作。而教學目標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本身。所以,在確立教學目標時,不僅要將本學科的知識融入進去,更要將心理教育融入其中。通常在以往的教學中,只注重教學知識本身,而忽略學生的情緒和情感等心理活動。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之初,教學目標的確立更要注重學生的內心,將學生放在首位,進一步增強學生心理素質和獨特的個性。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將教學目標設計為:學習文章的樸實情感;從父親“背影”表現出作者對父輩的愛,培養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帶領學生體會對家人的感情,讓學生懂得同父母相處、珍惜親情等。通過這種教學目標的確立,把心理教學融入其中,在課堂上根據教育目標進行教學,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0-003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0.020
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場所是在課堂上,在教學中,要讓他們有效掌握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師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主動意識下參與學習和探究。在設計語文教學環節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創新,用新穎的學習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產生探究的欲望,體驗課文內容。在創新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運用新的教學方式,還要用創新的思想來引導學生,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一、設計趣味性的導入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創設以人為本的課堂,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能快速地融入課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課文的內容和情感,提高學習效率。運用趣味性的導入環節,能使小學生的精力快速集中,激發他們的興趣。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小學生的特點來進行,使他們在新穎有趣的課堂上發揮探究的積極性,深入分析課文內容,掌握教學的重難點,高效地掌握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教師不僅要注重教學的實效性,還要注重導入形式的創新,讓學生被新穎的形式所吸引,激發起探究的欲望,積極地投入學習中。
二、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實現教學的創新,不僅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創新理念,更重要的是構建積極的師生互動,讓教學活動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下高效進行。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的內部,通過和他們交流了解他們的興趣、語文水平,從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讓課堂教學環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人翁精神,促進他們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在構建創新的課堂教學環節時,教師要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讓教學內容集深度和寬度于一體,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在新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讓他們在情境中進行知識探究,拓寬他們的思維面,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創設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還可以創設任務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地探究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還可以創設多媒體情境,使學生在豐富、生動的直觀情境中感受課文中的內容,讓他們獲得更深刻的體驗。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擺脫只重形式的教學方法,合理選擇教學情境,使課堂教學能真正起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作用。
三、擺脫思維定式,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
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固定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形成了定式思維,他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經常是模仿教師的思路進行。在遇到新型題目時,定式思維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活躍性,使他們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隨著素質教育的進行,在進行小學語文創新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及時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能從多個方面和角度來分析問題,從深度和廣度上對問題進行分析,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在他們遇到思維障礙時進行及時的引導,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主動探究過程中,他們能快速地構建新舊知識的聯系,通過深入思考和分析,加深對新知識的掌握,使知識體系不斷完善。在激發學生的語文思維活躍性時,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枯燥的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進行教學創新,使課堂教學環節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他們參與和學習的意識。通過積極的學習,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收獲能成為他們產生學習內動力的重要促進元素,在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之后,學生能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引導學生進行知識談及時,教師要讓他們從多個角度對知識進行分析,使學生擺脫思維定式,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課文內容,實現創新、高效的語文教學。
當前,中國小學語文教學正面臨著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目的是更好地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進步,使小學語文的教學品質有所提高。傳統的語文教學因為受我國多年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觀念上存在許多弊端,新課程、新觀念從根本上解除了固有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新課程呼喚小學語文中的新觀念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有著一定的弊端:第一,只重視教師的表演,只關注學生的整齊,一切順著教師預先設計好的思路教學,維護著嚴格的課堂秩序。第二,學科之間缺乏一定的溝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按照一定的語文課本走向進行傳授,這樣使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缺乏溝通,學生難以融會貫通。第三,忽視課堂學生的情感活動,只顧關注客觀世界而忽略了自我意識。第四,越過過程與方法,重視結論。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只大量地灌輸前人的結論,學生機械地記住,缺乏自主性與創造性。
而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則是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具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只有將素質教育理論、個性教育理論、創新教育理論這些小學語文教學新觀念的理論基礎實施到傳統教學中,才能摒除傳統教學的弊端,使小學語文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二、小學語文教學新觀念
1.語文學科綜合化
所謂語文學科綜合化,是一種由語文學習的過程轉變為綜合運用語文知識使之成為一種能力的過程,它是一種要實現“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實踐活動與書本知識的緊密結合還有讀寫聽說等能力的整體發展”的過程。作為各種綜合方式相運用的過程,我們應當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給學生打好基礎,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不囿于教材,多方面了解語文知識,最大限度地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自主的樂觀心態與學習意識,實現學生學習方法的靈活與創新。
2.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非個體的一種學習方法,這是一種團隊學習方式,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責任分工與互學習。在這種語文合作學習中,教師以一個指導者的身份縱觀全局,有時也是一個好的“參與者”與“組織者”。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做好控制時間、有效參與、積極合作,正確指導、引導合作學習的多樣化等工作。
3.師生互動
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是新課程觀念的主要部分,新課程強調,師生之間應當相互交流、相互補充、相互啟發,這個過程不僅可以分享彼此的知識與思想,還能豐富教學內容。只有師生之間相互交流與互動,才能達到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的目的。
4.語文課程生活化
語文課程生活化就是將一定的教學活動置于現有的生活大背景之中,促使學生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將教學的目的轉化為生活主題的內在需要,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獲得更加不易忘卻的知識。在學習中陶冶情操。我們應實施生活化教學,使學生的學習融入生活實踐中,在生活中學習與應用語文知識,使學生有更深刻的理解、思考與感悟。
語文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了追求高水平的教育,教師要不斷向新課程、新觀念靠攏。只有教師切實落實小學語文教學的新觀念,才能使學生對語文有更好的理解與應用,達到一個較好的語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