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1 12:04: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景觀風貌規劃,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omponents, reference "shenzhen special economic zone integral urban design, research and the general urban design in mianyang of two cases success experience, sum up the framework of urban landscape and the content, proposes the planning of urban landscape system for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of the reference.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system; System control; Partition guidance; liuzhou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1.1城市景觀風貌的內涵
1.1.1.1城市景觀風貌的含義
城市景觀風貌在某種意義上與城市形象和城市視覺環境相通,是指在城市范圍內各種視覺事物和視覺事件構成的視覺總體,是城市實體環境通過視覺所反映出來的城市形象,是人工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結合體。英國規劃師戈登•卡倫(cordon Cullen)認為,城市景觀是城市中各視覺事物及事件與周圍空間組織關系的藝術,“一座建筑是建筑,兩座建筑則是城市景觀。”美國凱文•林奇(Kevin Lynch )曾說:“城市景觀是一些可被看、被記憶、被喜愛的東西。”
現代的城市景觀包括城市所在地的自然風貌,更重要的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人文景觀。從空間的角度來說,它包括一切可以感知的行為空間,有開敞的、閉合的,也有室內的、室外的,如城市的廣場、街道、社區、公園、綠地、水岸、景點、集市等人群集散場所,也包括室內廳堂、室外庭院等。
從實踐的角度分析,景觀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是天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自然方面的總稱。盡管人文景觀中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結合在一起而難以截然分開,但人類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強度的不同還是導致了人文景觀的差別。
總之,相對于人的欣賞來說,景觀是人們通過視覺、知覺所產生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反映,只有通過“人”和“景”,即感知者,和客觀實體的相互作用才構成“景觀”。正如美國著名規劃師凱文•林奇在他的著作《城市意象》中指出的那樣:“環境形象是觀察者與他的環境之間兩向過程的產物。”
1.1.1.2城市景觀的屬性
城市景觀作為環境設施,具有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它具有面對公眾為社會服務的職能,傳承、負載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內涵的功能,比如觀賞功能及使用功能等,并通過其內涵,引發人們的情感、意趣、聯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景觀效應。
城市的景觀環境不可避免地影響人的行為,它給行為以限制、鼓勵、啟發和暗示。研究人與環境的關系,才能切實滿足不同人們多方面的生活、生產活動的需要。
1.1.2城市景觀風貌規劃的構成要素
1.1.2.1自然景觀要素
城市自然景觀是指城市中包括以自然的山體、丘陵、田園、綠地、河流、等要素為主的景觀。本次規劃主要研究的城市自然景觀有地形地貌、氣候特點、自然植被、山體山脈和江湖水系。
城市地形地貌特征:地形地貌是城市建設中應當尊重和利用的自然生態要素,這樣做才能使得自然形態和人工建設在空間上達到和諧組合并相互襯托,成為特定城市的特定景觀。柳州具有典型的巖溶地貌特征,城市內部和都有形態獨特的山體山脈,景觀風貌規劃結合地形地貌,才容易突出城市的個性。
城市典型氣候天象:著名建筑學家歐金斯就認為,作為自然環境的一個基本要素,氣候是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參數,氣候越特殊,越需要精心地進行景觀規劃組織
自然植被:可用在景觀中的植被品種和形式非常豐富,天然植物的形、色、香、聲都可用來在景觀中創造意境,演示勃勃生機。而樹、花、草的種類則是突出城市個性的主導因素,作為柳州市樹、市花的小葉榕、月季,可以充分利用其創造獨特的城市風光。
江湖水系:得天獨厚的自然江、河、湖、海的城市,自然會“因水而得風景”。利用水岸的自然景觀來組織行人視線,會有良好的效果。城市街道中的人工水體,如噴泉、滴水、瀑布等,往往也是景觀的核心組成和活躍因素。人是親水生物,水噴流的形態和聲音對于渲染空間氣氛有著非凡的效果。柳江是柳州獨特的景觀資源,是組織整體城市景觀風貌的核心。
1.1.2.2歷史景觀要素
城市歷史景觀是城市活力與特色的重要體現,包括歷史、文化民俗、城市活動等,是城市景觀風貌規劃研究的內容之一,發掘、保護和加強城市特有的歷史景觀,可以延續城市文脈,豐富城市文化內涵。
歷史痕跡是城市重要的景觀資源,合理開發保護和利用可以有效地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和歸屬感,同時也可以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其要素包括歷史傳說、城市歷代歷史文化遺產,如建筑物或特定的場所等。
研究表明,地域特征和城市特色是城市城市景觀風貌規劃的重點,其中城市的群體文化價值心理和觀念的傾向或定勢,既支撐城市人群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價值意識,是城市景觀控制中必須考慮的。
1.1.2.3人工景觀要素
構成城市景觀的人工要素包括以下內容:
建筑:建筑組成街道,街道構成城市。日本著名建筑師蘆原信義在《街道構成》一書中寫到:“街道,按意大利人的構思而言,必須排滿建筑形成封閉空間,就像一口牙齒一樣由于連續性和韻律而形成美麗的街道。”作為景觀組成的建筑,要有助于形成街道的統一感和節奏感、輪廓線,其高低、進退、風格、色彩根據街道性質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景觀要求,如生活性街道和商業性街道,又如車行景觀和人行景觀。
1、內河港口城市景觀風貌資源特征
“城市風貌是一個城市的形象。反映出一個城市特有景觀和面貌、風采和神態,表現了城市的氣質和性格,……總之,城市風貌是一個城市最有力、最精彩的高度概括。”――《城市風貌設計》。內河港口城市是指位于內陸地區江河、湖泊等水域沿岸,擁有港口并具有水陸交通樞紐職能的城市,其景觀風貌資源具有明顯的特征。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在水運交通要沖(多在河口區)形成一些著名的港口城市,如番禺(今廣州)、南京、明州(今寧波)、泉州等。其中地理位置和港口條件優越的城市(如廣州)得到了持續的發展,成為今日重要的經濟貿易中心。總結內河港口城市景觀風貌資源具有如下特征:
(1)依山傍水特色鮮明
內河港口城市大多數都具有依山傍水的景觀資源特色,其城市布局一般位于山和水之間的平原地區,形成山、水、城相融合的景觀格局。
(2)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由于內河港口城市具有優越的自然環境,適合人居,容易在較早的時期形成人類聚居場所,因此其城市歷史一般較為久遠,文化底蘊豐厚。
(3)濱水景觀資源豐富
內河港口城市承擔水陸交通樞紐職能,江河或湖泊水面一般較為開闊,岸線悠長并且形態豐富,其豐富而多變的濱水景觀空間為城市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2、內河港口城市景觀格局演變――以貴港為例
內河港口城市的景觀格局演變具有一定規律,本文以貴港市為例進行研究。貴港位于廣西東南部,西江流域中游,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門戶,也是中國西部地區內河第一大港。貴港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故郡,其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水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有著悠久的人文環境和歷史淵源。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綠地、河流、山脈、村莊被侵占,城市環境急劇惡化,城市形象正在遭受嚴重破壞,尤其像貴港這樣的內河港口城市景觀風貌特色沒有得到體現;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的全面覆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作為文化物質載體的世界各地的城市越來越多地受到其影響,地方性和傳統特征正在逐漸弱化,各地城市景觀風貌作為一種長期發展形成的文化特征正在逐漸流失,因此需要挖掘其內河港口城市的景觀風貌特色,延續歷史文脈。
貴港城市發展歷程為由沿郁江到太平山的逐步發展和蔓延,其景觀風貌格局由“依水”逐漸向“山水結合”演變。
古代――嶺南區域中心;
明清――內河商港城市;
近代――普通中心城市;
現代――西南地區內河航運樞紐城市。
2.1、城市自然生態景觀格局
貴港市境內以平原臺地、山丘地形為主。從港北區到桂平市直至平南縣沿郁江干流為廣西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潯郁平原。地勢大體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河流均屬西江水系。西江主支流段郁江、干流段潯江由西南至東北貫穿全市。
貴港市有著優越的自然資源,山、水、城緊密相連,其城市基本山水格局大致可概括為:背山涵水,城包山、山環城, 城含水,水繞城。
2.2、城市歷史人文景觀格局
貴港市歷史悠久,現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11 處(自治區級3 處,貴港市級8 處),鄉鎮古遺址多處,貴港人自古具有積極的實踐精神,自秦漢設郡筑城以來,歷經興衰,形成以“水、田”為核心的布山文化。
2.3、城市現代人工景觀格局
濱水空間作為一個城市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源,是體現城市獨特魅力的重要區域。貴港市擁有郁江、東湖、南湖、馬草江、鯉魚江等水體資源,水系自然聯系緊密。
3、內河港口城市景觀風貌特色塑造
3.1技術手段與基本思路
1、技術路線
在對現狀充分分析以及對相關規劃判讀整合的基礎上,對貴港市的現狀景觀風貌資源從三方面進行評價(包括自然、歷史、人工),提煉貴港市城市景觀風貌特征,從而進行城市整體風貌特色規劃,并且對重要節點、界面的風貌進行設計。
2、規劃方法:
緊緊抓住自然景觀要素、人工景觀要素、歷史景觀要素這三個核心,從宏觀、中觀兩個個層面入手,重點研究六大系統和若干分區,最終落實于城市景觀要素的控制和近期重點建設項目之上,從而構筑了具有完整高效性的規劃體系和動態開放性管理平臺,對貴港市的城市景觀風貌特色建設尤其是公共開敞空間、建筑風格與色彩方面進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導。
3.2景觀風貌特色重塑的三大層面
(1)三大核心:自然景觀、歷史景觀、人工景觀。
城市景觀構成包括城市傳統文化、自然山水、建筑、街道以及居住其中的人的生活,甚至包括節慶活動等多視覺、多層次、多類型。內河港口城市的城市景觀側重于城市空間環境的物態的景觀元素,即三大核心景觀:自然景觀、歷史景觀、人工景觀。
(2)三大層面:
宏觀層面――城市總體景觀風貌定位
從城市形態、歷史文化、建設發展出發,將貴港市城市總體景觀風貌特色定位概括為:“南國自然生態荷城、潯郁歷史人文古城和桂東南現代活力新城”。貴港歷代城市發展均與自然山水格局緊密相關,應緊緊抓住山水特色,充分利用自然的水景與山體成為城區發展得天獨厚生態風貌資源。保護并延續“大城大山水” 景觀風貌格局是貴港市乃至內河港口城市景觀風貌規劃的重點。
中觀層面――城市景觀風貌系統控制與分區指引
通過對自然景觀風貌要素、歷史風貌要素和人工風貌要素的開發利用和合理建設,使城市景觀風貌系統控制的內容全面反映城市景觀風貌的總體定位,以體現城市的文化內涵為共同目標。
城市景觀風貌規劃分區指引主要包含對城市形態、城市肌理的研究以及對城市的整體分區研究。分區劃定結合城市分區功能,并按照不同的特色特征劃分城市風貌片區。城市景觀風貌規劃分區指引在總體景觀風貌定位與景觀風貌系統控制的基礎上,根據特定地段的景觀風貌特性,提出更詳細的指引與導則。
微觀層面――近期重點地區建設導引
圍繞“如何在短期內凸現貴港城市風貌特色”,重點加強對中心城區、門戶地帶景觀風貌的改善和提高,提出近期行動計劃與重點風貌建設項目。
(3)六大系統:
通過對貴港現狀景觀要素的研究,提煉出城市開敞空間、城市建筑風格與色彩、城市眺望空間、城市道路與門戶、城市夜景、城市標志物共六大系統。囊括了綠化景觀、濱水景觀、歷史景觀、活動景觀、建筑景觀、道路景觀、門戶景觀、眺望景觀、景觀景觀、夜晚景觀等諸方面內容。
(4)景觀分區:
分區指引的內容包括:現狀特征、特色目標、分區系統控制、主要景觀系統要素指引。其中主要景觀系統要素指引提取構成城市物質景觀的最基本、最必要、且對優化城市景觀至關重要的自然、歷史、人工要素進行分類編號,分別就針對該要素的六大景觀系統提出詳細的、符合實際、符合目標的景觀建設意見和建議。
3.3以公共開敞空間為核心的景觀風貌系統控制
城市景觀風貌系統研究的主體對象是現代人工要素,即分布于城市各地的建筑、廣場、道路、綠地等。同類景觀風貌要素或不同類但之間存在某種聯系的景觀風貌要素的集合組成系統。系統控制的目的是要充分發掘與利用各要素集合的共性和內在聯系,從城市整體角度對景觀風貌要素各集合做出布局安排、提出建設要求,整體提升城市景觀風貌形象。內河港口城市景觀風貌系統控制的核心是公共開敞空間系統控制,主要包括綠色開敞空間、藍色開敞空間以及灰色開敞空間。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城市總是處于多元沖突和特定的地理文化圈中,有著不同的地域文明、文化的變遷與發展,不同的地理文化圈促進形成多樣化的城市景觀風貌。城市景觀風貌的規劃建設是城市文化的一個側面。良好的城市景觀風貌提升城市空間的環境品質和生活質量,促進城市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90年代規劃建設寄希望城市設計,但全市層面的城市設計最終也基本上束之高閣。關鍵是實際管理中難以發揮作用。伴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人類歷史已經步入一個全球城市化和城市全球化的時代。同世界各國一樣,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和建設良好的人居環境已成為新世紀中國城市發展的主題。
制定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觀風貌規劃體系,對城市風貌要素提出全面規劃控制要求與建議,加強規劃與實踐的聯系,在規劃管理上求突破,進行新嘗試,是柳州建設景觀風貌特色規劃及實踐的思路。
柳州作為廣西工業中心,也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柳州形成了以汽車、冶金、機械三大支柱產業為核心的綜合工業城市,與工業之強交相輝映的是柳州的山水之美,唐代柳宗元曾用“越絕孤城千萬峰”,“江流曲似九回腸”的詩句來描繪這種美麗的城市。近年來,柳州市城市規模不斷向外拓展,尤其新區得到快速發展,如何結合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和環境特點,發展自身特色、風格,提高城市整體景觀環境質量,成為了城市規劃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柳州市景觀風貌研究思路
(一)首先應建立一個完整、高效的規劃體系。城市景觀風貌作為城市的一個重要的外在特征,其自身變化與城市發展密不可分。建立一個完整、高效的規劃體系,將城市中的自然景觀要素、人工景觀要素及歷史景觀要素協調配合,以滿足人們的活動要求并創造具有地方特色與時代特色的空間環境。其工作范圍應分為城市總體景觀定位、城市景觀風貌系統控制與分區指引、近期重點地區建設導引三個層面,對整個城市的風貌、景觀格局予以有效控制。
(二)其次,通過公眾參與挖掘尋找柳州市景觀風貌特征。柳州市建成區面積為11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為105萬(2010年數據)萬人。市區內山環水繞,屬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市區周圍群山環抱,市內孤峰聳立,被柳江蜿蜒穿城而過,宛如一條玉帶,呈現出“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獨特景觀。柳州市景觀風貌規劃借鑒了先進的實踐方法和內容,在現狀分析、相關規劃分析和公眾調查的基礎上建構的。為使規劃體系更有針對性、更具說服力、更加全面,通過問卷的形式對200位在柳州工作的城市規劃相關專業人士、700位柳州市民和350位旅游者進行了調查。總回收率達到73.9%。通過對924份有效問卷的分析研究,我們對公眾心目中柳州的景觀風貌形象有了基本認識。
柳州介于山脈綠野的圍合之中,東、西、北三片起伏丘陵成為城市自然大背景;歷史上曾作為城市峰屏的魚峰、馬鞍、燈臺、蟠龍、鵝山、鵲兒山、駕鶴七峰如今與其他大小峰巒一起變成城市中最大的特色與場景;柳江及其支流、湖塘、池沼等水體介質穿插在城野之間,成為山城交融的中間要素,自然山水是柳州最為顯著的景觀風貌特征柳州未來城市發展的方向是建設生態山水型城市。
對柳州來說,山、水、城三大要素是相互滲透、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對形成城市特色起重要作用。因此,保護并延續“大城大山水”景觀格局將成為本次柳州市城市景觀風貌規劃的重中之重。
(三)再次,通過對柳州現狀景觀要素的研究,是把復雜景觀規劃系統分解為若干較簡單的子系統,再逐一解決,便于景觀系統的全面駕馭。規劃提煉出城市開敞空間、城市建筑風格與色彩、城市建筑高度、城市道路與門戶、城市夜景、城市標志物共六大系統。規劃充分結合柳州城市特點與景觀現狀,對上述內容進行整合歸類,使新形成的六大系統具有“精、準、全”的特點,足以完整概括柳州景觀風貌,切實控制城市景觀建設。城市景觀風貌問題涉及要素多,
二、城市景觀風貌規劃管理與實施
城市景觀規劃管理還沒有建立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城市景觀規劃管理作為政府職能的地位還比較脆弱,相當多的地區城市景觀規劃管理行政執法主體地位不明確,政府缺乏對城市景觀應有的綜合調控能力。其次,城市景觀規劃管理沒有納入正常法定管理程序,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據文件。在現行規劃管理中.規劃要點確定后,即做建筑設計,建筑師只考慮紅線范圍內的建筑設計,對用地周圍的景觀、功能和用途缺乏系統研究,使城市空間和建筑體量之間缺乏整體協調性。沒有具有法定效力的管理導則來支撐“規劃設計要點”,對景觀規劃的管理軟弱無力。再次,景觀規劃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程度較低,專家參與規劃決策和公眾參與的機制尚未建立。景觀規劃實施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1. 尊重用戶與公眾提高認識,動員公眾參與。柳州市委、市政府堅持以跨越式發展為主題,根據國家和廣西區的部署,在加快柳州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努力建設一個社會穩定、民族融合、經濟繁榮、居民生活富裕、環境優美、具有綜合功能的開放型的現代化城市而奮斗,將建設環境優美、獨具個性特色,可持續發展,正式納入了《柳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綱要》。同時也將城市景觀風貌特色建設作為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柳州市在21世紀城市規劃建設的長遠目標長抓不懈。
在建設柳州市獨特的山水城市風貌是一項浩繁的系統工程和社會工程,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將工業山水城市風貌特色建設的意義、條件、難度、方案選擇和對策措施等整套內容向社會進行廣泛持久的系列宣傳教育,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建設山水城市風貌特色的目標深入人心,增強各級政府、各企事業單位、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市民的"山水城市景觀風貌特色"意識,以求全社會的關注和廣泛參與,這是實現目標的根本保證。如近期我市圍繞百里柳江進行了多項群眾活動,如千人釣魚大賽、百里柳江攝影大賽的通過這些活動使山水景觀風貌的理念深入人心。
2.分解目標、編制下一階段專項規劃。鑒于建設山水景觀風貌特色城市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要實現在規劃期內建成山水景觀風貌特色城市的目標,作為一種政府行為,必須根據本研究課題選擇的方案構思加以審定之后,就山水景觀風貌特色城市和風貌特色建設中,關于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市域城鎮體系建立和完善、城市工業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城市布局結構的保護、市域大環境綠化與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建設、名城保護與發展以及城市景觀、城市形象建設等諸多內容,通過政令方式,將建設的總目標分解到城市政府的經濟、建設、文化、環保、林業和園林等有關職能部門。
小城鎮綠地系統作為提高小城鎮環境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己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搞好綠地系統規劃建設工作將有助于小城鎮功能進一步改善,充分發揮小城鎮綠地系統在整個城鎮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它對于實現我國小城鎮社會、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推動我國城市化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楊樹房鎮綠地系統現狀及問題
楊樹房鎮位于遼寧省普蘭店市東部,南臨黃海,西與大劉家鎮山水相連,北與夾河鎮為鄰。楊樹房鎮總面積98.6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5千米。楊樹房鎮位于普蘭店市東部,沿海皮線兩側發展,屬于低山丘陵地帶,鎮區內南北高,中間低,楊樹房河自西向東穿越鎮區中部。鎮區內另有于河廟和廉家河兩條兩條河流,自北向南匯入楊樹房河。
1.1 現狀
現狀綠化用地: 主要以政府前廣場、政府廣場周邊濱河公園、自然山體、道路防護林為主,道路均沒有成片街頭綠地;道路沿線僅有行道樹,且現狀植株較小,間距大。鎮區道路均為一塊板斷面形式,嚴重缺少綠化用地;濱水岸線缺少綠化。
1.2存在問題
①公共綠地存量較小
公園、小游園、街頭綠地等均較少,僅有的綠化是鎮政府前面,這些綠地系統相對鎮區2.6萬多人的生產生活需求,公共綠地缺口很大,鎮容鎮貌及環境建設將成為本輪規劃期內的城鎮建設重點。
②附屬綠地、道路綠化和生產防護綠地缺乏
鎮區內的附屬綠地僅個別單位有小片;道路綠地基本空白;沒有生產防護綠地。
③鎮區水系、眾多坑塘成為環境“黑洞”
楊樹房內河流多年來疏于管理,垃圾散落,雜草叢生,生活污水匯集,除政府前廣場濱水公園外,幾乎成為楊樹房鎮容鎮貌方面的數塊“污點”。
④環境衛生差,缺少環境設施
全鎮區的環境設施公廁和垃圾箱較少。
⑤環境意識不強
垃圾、污水任意丟棄、排放,不良習慣加劇了環境的惡化。
2規劃原則
在楊樹房鎮區景觀風貌規劃中,主要貫徹“四個結合”的原則
2.1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原則
“海”是楊樹房最為重要的自然景觀因素,規劃應把握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的可能,強化 “濱海”的概念,充分考慮海洋資源的利用,使之充分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景觀風貌規劃的重要所在便是突出“濱海小城鎮”的創造。
2. 2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原則
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應突出優良文化傳統的宏揚,堅持汲取先進文明,又保持民族和地域文化。在景觀風貌規劃中,應結合傳統文化精髓,建構現代城鎮開放空間與場所,堅持歷史文化傳統與文脈的傳承。
2. 3保護與神韻相結合的原則
城鎮發展是一個不斷積淀的過程,一個有魅力的城鎮,一定有它的歷史地段、歷史遺跡。尊重歷史文脈,有助于堅持城鎮發展的連續性。愈是在高速現代化和經濟快速增長時期,愈應認識歷史文脈的潛在價值,樹立嚴格保護和妥善恢復的意識。
2. 4場所與精神相結合的原則
精神是人對場所認識而形成的主觀感覺。
強調場所與精神相結合的原則就是要在規劃設計中依據人的活動規律、行為方式、人們認知的特性來進行景觀風貌的規劃,從而創造出具有場所精神的城市風貌,體現城鎮多層面深層的文化內涵。
3楊樹房鎮綠地系統
3.1綠地系統分區
①居住區綠地系統
以親切寧靜、環境優美宜人、建筑空間和色彩富于變化和充滿文化內涵的居住環境為主題,以不同形式如現代景觀住區、生態示范住區、節能示范住區等方式的居住風貌區。沿河居住片區以多層現代風貌特色居民居住用地為主體;南部居住片區以低層和多層相結合(如情景洋房等)、錯落有致注重城鎮輪廓線的區域風貌特征為主體。
②商街區綠地系統
位于鎮區核心部分,主要沿鎮區內海皮路兩側為主。主要突出商業街(坊)的景觀風貌。新區建筑應注意整體協調性,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注重城鎮各個視線景觀通廊的保護要求。
③集貿區綠地系統
以現有鎮區大市場為核心,主要展示現代集貿市場特色風貌,形成繁華有序、景觀現代、特色明顯的風貌區。同時注重對周邊環境的整治,開拓相應的開敞空間,預留各類停車設施和廣場。
④行政區綠地系統
以現有鎮政府為核心,周邊各類辦公機構補充,形成行政風貌區。增強城市廣場及行政中心等公共場所的中心感和場所感,通過不同建筑形態和燈具、照明裝置的組合,形成風格各異的氛圍,使不同功能的場所具有識別性。
⑤科教區綠地系統
位于初中片區,其景觀特征為自然風貌和人工景區的統一,結合環保生態型文教景觀,利用周邊的自然景觀,布置少量綠化、休憩等設施,真正體現的科教文風貌區文態環境特征。
⑥現代工業區綠地系統
現代工業風貌區是楊樹房鎮區工業區分布區域,應體現新區特征,以簡潔高效、環境優美為特征的現代工業區形象為主,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風格。同時,工業區也更注重環境質量。這不僅體現在建筑物理環境的高質量上,也體現在更加關心工業生產者的室內外環境設計上。
⑦康體休閑區綠地系統
位于楊樹房鎮區中心,集體育運動、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以體育場為核心,結合南部廣場綠地,形成楊樹房鎮最主要的康體休閑活動區。
3.2鎮區綠地系統空間序列
①景觀層次
鎮區規劃形成以海皮路、楊樹房河為主要軸線和鎮區中心為骨架的空間結構,由骨架向鎮區邊緣逐漸降低控制高度,使田園風光能夠被鎮區各處享用。鎮區空間高度控制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控制高度18米,第二層次控制高度24米,第三層次控制高度38米以上。
②空間景觀控制區
老鎮區中心和新區中心為第三層次控制區,形成以高層或中高層為主。
居民型住宅區為第二層次控制,形成以多層為主的空間風貌。
近鎮區兩側邊緣的住宅區為第一層次控制區,形成低層的空間景觀風貌。
③景觀軸線
城市景觀軸:景觀主軸海皮路。
④主要地標
行政中心、海皮路普蘭店市區方向入口、景觀水塔、廣場、電視轉播、體育場、市場、移動通信塔及濱河公園等。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TU98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19-93-2
0 引言
在國家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下,城鄉接壤地區統籌發展的規劃研究方法對于提高珠三角鄉村城鎮化發展質量的重要性日益凸出。東莞水鄉經濟區作為東莞從分散、粗放、外延增長向統籌、集約、內涵發展轉型的率先示范區,正是創新城鄉融合、統籌發展規劃研究、探索提升鄉村城鎮化質量的極佳實踐地。研究立足于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的發展目標,圍繞城鄉生態、風貌、經濟、人文特點幾方面內容,重點探索如何進一步促進東莞快速鄉村城鎮化地區的城鄉融合發展,提升鄉村城鎮化質量。
1 項目特征
區域特征。項目位于東莞市望牛墩鎮杜屋村,地處珠三角東莞水鄉經濟區統籌發展的核心地區,望牛墩鎮中心區邊緣,具有明顯的城鄉過渡地帶特征。
生態特征。項目三面環水、農田環繞,自然生態基底優越,水鄉田園風貌濃郁,具有生態、景觀的敏感性。
風貌特征。項目用地被穗莞深城際軌道、廣深高速公路和中洪支線公路圍合,是東莞水鄉經濟區重要展示窗口,風貌區位突出。
人文特征。項目所在的望牛墩鎮是廣東省民間藝術乞巧之鄉,“乞巧節”被列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深入民心的民俗活動。
上述特征決定了該項目不應以量取勝,而是以品質、特色取勝。因此,本研究重點處理好功能定位、空間形態和風貌特色三大問題。
2 研究內容
2.1 功能定位研究
項目是統籌水鄉戰略以來的首個具體地塊精細化研究,具有多重示范意義。規劃從水鄉經濟區、望牛墩鎮和周邊村莊三個層面的發展訴求進行綜合判斷,緊靠“生態”與 “人文”特色內涵,立足鄉村經濟與城市經濟共融的出發點,將項目發展定位為“以嶺南水鄉文化、傳統七夕文化為主題,形成集特色居住、文化娛樂、休閑體驗、特色商業于一體的特色區域。”
功能上由原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單一的居住功能+臨街商業”優化調整為“居住、文化和休閑服務綜合功能”,增加文化與商業休閑等混合用地,為文化、經濟活動提供載體,帶動周邊村落的功能優化、經濟發展與生活品質提升。
2.2 空間形態營造
營造“低而密”的整體空間形態。規劃傳承嶺南水鄉聚落“順水布局”、“低而密”的空間肌理特點,整體以低矮的建筑為主,局部點綴高層建筑,但嚴格控制其比例、位置與形態,營造疏密有致、低矮舒緩的水鄉空間特質。同時,結合生態敏感性特征,整體開發強度從原規劃1.8容積率降低為1.4,并提出了開發強度的分級管控要求。
加強生態、游憩公共空間塑造。充分利用中部河涌和廣深高速綠廊組成的“十”字型公共空間帶,將項目周邊生態要素串聯成有機整體,并設置慢行道、休憩設施、濱水碼頭、自然駁岸等設施,塑造怡人的公共空間。
嚴控建筑形態要素,提升空間品質。建筑高度原則不得超過24米,局部點綴高層建筑。其中高層建筑不得臨水布局,生態景觀敏感性高的地塊,高層建筑面積占總建筑面積不超過20%。控制沿河涌、廣深高速等重要景觀界面的建筑高度和連續面寬,保證界面開敞通透。
2.3 風貌特色提升
傳承水鄉聚落空間肌理。沿河涌形成“梳式”空間布局,引導構建“河岸、水街、巷道、院落”的空間序列。
營造水鄉建筑風貌特色。控制與引導建筑的風格、色彩和屋頂形式,建筑風格采取嶺南新中式,與傳統村落、水鄉田園景觀相協調,建筑色彩傳承東莞水鄉傳統,整體以淺色為基調,點綴紅色,低層和多層建筑八成以上采用坡屋頂形式,形成獨特的東莞水鄉建筑風貌。
塑造水鄉濱水空間特色。引導濱水空間利用水鄉傳統的文塔、石橋、涼棚、埠頭和榕樹等元素,并注入七夕文化內涵,以牛郎織女跨銀河、鵲橋相會的愛情故事設計景觀,構筑尺度宜人的濱水公共空間。
3 問題分析與對策
3.1 探索可持續的城鄉融合發展模式,提升鄉村城鎮化質量
以往重城輕鄉,城鄉結合部往往是環境質量低下,風貌混雜的地區,規劃更多關注空間景觀的協調,而忽視經濟聯動的內生動力。本研究一方面嘗試發揮城鄉各自優勢,傳承傳統水鄉的空間尺度與特色,并注入城市的功能內涵與生活品質,提升景觀風貌質量;另一方面通過整合發展觀光農業、休閑體驗、文化娛樂、特色商業等輕柔產業,帶動傳統鄉村發展模式轉變,實現可持續的城鄉融合發展,探索具有水鄉特色的發展道路。
3.2 努力尋求傳承水鄉文化特色和塑造景觀風貌的可行路徑
以往多以城市建設的方法改造鄉村,導致鄉村地區的特色、文化內涵日漸式微,本研究嘗試從城鄉風貌協調的角度,重點加強水鄉特色與風貌的塑造:一是大幅度降低原控規確定的開發強度,適應水鄉生態環境承載力和低強度開發要求;二是加強空間形態和風貌特色的管控與引導,注入水鄉空間元素以及地方文化內涵,尤為注重濱水空間的塑造;三是將有關要求落實在規劃條件中,確保文化特色和景觀風貌成為開發建設的前提。
3.3 探索特色化和精細化的城鄉規劃管理機制
本次規劃研究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之后、土地出讓前編制,通過多情景方案模擬,對生態環境、整體空間形態、文化風貌特色、公共空間、建筑形態以及交通市政設施等方面綜合分析研究,進一步優化功能配比,降低開發強度,突出風貌特色,提煉形成特色化和精細化的規劃管理要求,避免“千城一面”。
4 結論
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粗放型的村鎮發展模式、低效的土地投入產出是寒地小城鎮發展的普遍現象。同時寒地氣候因素影響造成人居環境的諸多問題。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城鎮化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2],它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倡導生態文明[3],而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因此,低碳、可持續的小城鎮規劃策略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村鎮規劃制定不科學、規劃實施不到位,導致村鎮各項建設處于盲目、無序狀態。小城鎮在規模擴大的同時,傳統風貌消失、千城一面等“特色危機”問題卻越來越突出地表現出來[4]。為了能更快更好地適應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新形勢,針對勁松鎮提出產城互動、融合發展和梳山理水的城鎮規劃理念,對該鎮未來的發展和建設指明了方向。
1勁松鎮概況
勁松鎮轄區位于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南坡頂部。全鎮總面積1277km2。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有蘑菇、猴頭及黨參、黃芪、貝母等中草藥材;野生動物有犴、黑熊、狍子、馬鹿等。經濟以木材生產為主,機械化程度較高。2009年年末全鎮總人口645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160人。鎮政府駐于鎮內。
1.1社會經濟
近年來,勁松鎮城鎮社會經濟始終保持著良好的發展趨勢,根據本地的資源優勢,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林業、養殖和山貨產品的采集。
1.2城鎮布局
隨著城鎮外部條件的變化,城鎮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城鎮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面,不斷提出要求,需要進行新的城鎮布局來適應。勁松鎮城鎮現狀用地基本滿足城鎮建設要求,但建設結構不合理。建設區中,居住用地所占比例過大,居住用地中建筑質量較差部分仍然較多,沿道路狹長分布,衛生條件差;城鎮文化設施與廣場、公園、綠地較少,城鎮缺乏生機和活力。城鎮綠化效果差,沒有形成系統;缺乏有特色的城鎮總體景觀風貌。
1.3基礎設施
由于城鎮發展較快,基礎設施沒有跟上城鎮發展的要求,道路紅線過窄,路網密度不均,結構不合理,部分道路路面較差,影響了城鎮發展和日常生活對交通的需求;給排水系統不完善,不能滿足城鎮生產和生活需求。
2勁松鎮現狀存在問題
居住用地比例過大,用地沿鎮區內道路狹長狀發展;道路系統不完善,除一條東西向主路路況質量較好外,其他道路路面質量較差,缺少交通設施,影響了城鎮發展和日常生活對交通功能的需求;缺少開場性空間,公共活動空間少;缺少公共綠地,沒有相配應的綠化系統。
2.1居住用地現狀及存在問題
鎮區內現有居住用地64.28hm2,人均居住用地99.64m2。現狀居住用地分布于城鎮東西向干道兩側,小部分用地已具備良好居住環境,基礎設施較為完備。但勁松鎮大部分邊緣地區居住建筑仍為平房,外觀破舊,生活質量較差,綠地率低,缺少戶外公共活動場所。
2.2道路現狀
鎮區內現狀道路路況較差,沒有形成完善的交通體系,道路紅線較窄,土路較多,硬化道路較少(見圖1)。
2.3景觀綠化現狀
勁松鎮鎮區內綠化環境較差,缺乏公共綠地,景觀較差。勁松鎮現狀城鎮總體景觀及城鎮景觀形態缺少鮮明特色,有待于進一步規劃確立、設計強化;缺少景觀節點設計,如廣場、公共綠地、城鎮入口等(見圖2)。
2.4公共活動空間現狀
勁松鎮缺少公共活動廣場,規劃四處城鎮廣場,規劃用地面積1.27hm2,為周邊居民提供休閑、集會的場地。
3勁松鎮城鎮發展策略
3.1總體目標
規劃整合松嶺區發展的比較優勢,融入地域資源要素,結合對勁松的整體研判,提出本次規劃的總體目標:構建“黑龍江省經濟區”發展背景下松嶺地區的發展引擎,塑造獨特地理資源稟賦的松嶺特色旅游型城鎮風貌形象。
3.2規劃理念
1)產城互動:實現區域功能集聚。2)融合發展:營建城市空間格局。3)梳山理水:塑造勁松新城鎮風貌特質。
3.3空間結構規劃
根據勁松鎮現狀城鎮布局特點和存在問題、未來發展需求和地形特征,規劃勁松鎮“一心、一帶、八區”的總體布局形式。“一心”指鎮區內依托光明街兩側形成的核心區,集商業、行政管理、文體科技等于一體;“一帶”指鎮區東部南北走向的多布庫爾河形成的濱水綠化景觀帶;“八區”為城鎮內主要功能片區,以原有基礎設施為主的核心區,加快鎮區改造;以產業功能性用地為主的工業區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避免污染工業的進入;以及為城鎮未來所預留的彈性發展區。同時加強城鎮綠化景觀建設,并以城鎮主干路、過境公路等為軸線,建設城鎮綠帶,聯通城鎮內部點狀、面狀綠地及城鎮周邊生態空間,構造綠色城鎮的景觀特征。
4勁松鎮規劃設計
4.1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勁松鎮道路以方格網為主的路網結構,規劃老加漠路、光明路、環美路、興志路、規劃站前路5條主要道路與次要道路、支路形成“五主、十三次、多支路”的道路骨架。規劃道路分為干路、次干路、支路三個等級,干路紅線寬度為24m~36m,次干路為16m~24m,支路為10m~14m。
4.2綠地系統規劃
規劃以鎮區東西兩座山體生態景觀為背景,南甕河及區內分支濱水景觀綠地為勁松鎮景觀線,以鎮區各綠地景觀節點為點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生態綠化系統。規劃綠地布置結合鎮區道路、居住區、步行和公共建筑合理布置,在規劃區內形成“一帶、一廊、兩山、四軸、多點”的綠地景觀系統,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聯系的景觀廊道,為城鎮居民提供以游憩、休閑、機會、娛樂為主的開敞空間。
4.3景觀風貌規劃
規劃從現有獨特生態景觀“兩山夾一溝”考慮勁松鎮景觀風貌,形成以山為背景,沿河景觀為城鎮主要景觀廊道。景觀結構為:“一帶、一廊、三軸、多點”的景觀格局。一帶:南甕河景觀帶;一廊:區內濱水景觀廊道;三軸:東西公共景觀軸、南北以老加漠路為交通景觀軸線、區內沿線綠地形成的綠地景觀軸;多點:入口景觀節點、交通節點、綠化節點、建筑節點。
5結語
小城鎮規劃是城市規劃與鄉村規劃的中間環節和重要銜接點。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創新規劃方法,改變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規劃方法,以自下而上的方法相補充,推進城鎮化的健康發展[5]。
參考文獻:
[1]姚敏峰,劉賽.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宜居小城鎮規劃策略———以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南陽新區規劃設計為例[J].規劃師,2015(6):57-61.
[2]蘇保忠,劉俊華.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小城鎮如何可持續發展[J].標準生活,2013(3):18-21.
[3]徐麗哲,張定青.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小城鎮生態規劃策略與方法———以西安市戶縣秦渡鎮概念性規劃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5(7):57-61,66.
2城鎮景觀資源構成
2.1自然景觀資源
城市建設中,應依據城鎮現狀和地勢地貌特點,綜合平衡,合理布局。使城市具有地貌類型齊全,自然景觀豐富壯觀的特點突出,讓這個自然環境基本保持“自然態的原汁原味”。能擁有森林、冰雪、山岳、河湖、野生動植物、地方文化等多個風景旅游資源優勢,對于宜居生活和旅游觀光休閑,提供優美的環境想像空間,可以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2人文景觀資源
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創造良好的城市環境是我們未來的唯一選擇。利用先進的城鎮建設規劃理念和景觀綠化技術等,我們完全能夠在遵循生態規律和美的創造法則的前提下,借助于設計師的生態觀念,高超的科學技術和結構手段,進行加工和改造,建造出具有生態美學標準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適宜的居住空間。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建筑業空前繁榮。建筑設在市場的懷抱里,感受到的是融合統一又不失個性,尊重自然、關注環境、創造健康的生活方式正在成為這個時代的強音。
一、旅游開發中傳統村落存在的問題及整治原則
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筆者發現在傳統村落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些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歷史建筑未得到有效保護,瀕臨倒塌;村落中嚴重缺乏便民的娛樂健身設施,此外,由于缺乏完善的市政環衛設施,造成生活垃圾對水體以及自然環境的污染;在大規模的舊村改造中,頗具地方特色的傳統街巷被拆除,而且村民在新居落成之后,未對舊宅進行處理或利用,過多的舊宅造成了“空心村”的現象,從而導致土地的利用率低。另外,在對傳統村落進行旅游開發的過程中,對村落的山體、植被等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而且由于缺乏明確的旅游開發定位,造成景區的旅游吸引力不足以及接待能力差等問題。
為了實現旅游開發與保護傳統村落整體風貌的協調發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應當根據調查研究結果,制定出村落風貌的整治規劃,重點整治具有獨特性的自然、人文景觀。其次,針對歷史建筑的自身特色,對建筑風貌進行劃分,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賦予不同的建筑以不同的文化解讀,促進建筑風貌整治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再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旅游開發中以發展地方特色、帶動地方復興為目標,對傳統村落風貌整治的主題進行拓展與創新,積極為游客營造具有濃郁地方文化色彩的傳統村落生活。總之,在旅游開發與傳統村落風貌進行整治的過程中,應不斷強化新農村建設中村民對傳統村落風貌的保護意識,使村落的歷史資源以及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存,嚴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充分保護歷史文化遺跡的基礎上進行開發與利用。同時,應立足于本地資源,對村落中遺留的歷史建筑、特色街道以及自然景觀進行大膽創新,積極營造“活”的文化氛圍,以充分滿足游客的情感體驗,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因此,只有在因地制宜原則的指導下不斷創新思維,才能在開發、整治與保護傳統村落風貌之間形成一種共贏的局面。
二、旅游開發中傳統村落風貌整治規劃的有效措施
1.村落風貌整治的方向定位
在對傳統村落進行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要注重開發的手段與方法,找準傳統村落風貌整治的方向定位,實行科學、有效地開發,進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村落的旅游價值。由于獨特性和唯一性是傳統村落的旅游價值所在,所以在對傳統村落進行旅游開發時,應當以村落的原始風貌為基礎,確定村落風貌規劃和整治的目標。以浙江省仙居縣高遷古村落為例,高遷古村落的風貌具有典型的河谷山地特征,群山環抱、山體連綿、村內溪水穿流而過,山水兼容、風景秀麗,形成了高遷古村落的一大特色。并且高遷古村落的街巷眾多,構造獨特,保留著明清時期的原始建筑,具有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高遷古村落的建筑的具體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結構上看,高遷古村落的建筑結構基本上以兩層為主,穿斗式木質機構;從墻面上看,主要是人字型的厚檐強和硬山墻;從屋頂上看,基本上以懸山頂和硬山頂為主,屋頂的側面有披檐,而且披檐的變化和重復能夠給人一種節奏感和韻味感。從色彩上看,高遷古村落建筑主要是由白墻、深紅色門窗、灰瓦構成,所以實現了由深到淺再到深的顏色變化,形成豐富的立面,給人一種樸素、清新、淡雅的感覺;從材料上看,建筑的屋頂由青瓦覆蓋,墻體主要有土、木、磚、石等材料構成,而建筑內部主要選用的是木材;從裝飾上看,主要表現在屋檐、出挑以及窗戶等部位,大量使用木雕進行裝飾,體現了傳統江南的建筑特色。因此,通過對高遷古村落的分析,將仙居縣高遷古村落的風貌特征定位為傳統的江南風情,在綠水、青山的環繞下,古鎮、幽巷、居民、歷史建筑成為了傳統村落旅游的一大特色,體現著人文性、生態性、歷史性以及原始性,進而明確了村落風貌整治和規劃的目標。
2.村落建筑風貌的整治
旅游開發中在對傳統村落的建筑進行整治和規劃時,應當以村落當地的建筑為基礎,整治和規劃的內容應當與村落建筑相協調,以確保村落的原始性特征。例如,在對浙江省仙居縣高遷古村落的建筑整治中應當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對歷史建筑的整治。由于浙江省仙居縣高遷古村落的歷史建筑目前主要是供村民居住,然而在日常的居住過程中建筑很容易遭到破壞,所以在旅游開發時應當采用不斷進行更新保護的措施。首先,對于歷史建筑的外部,主要是在保留原有建筑結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加固和局部修繕,并且要強化對建筑的立面進行修繕,進而保障建筑的原始性。其次,對于歷史建筑的內部,應當在保留原有建筑設施的基礎上,對室內空間和內部設施從新進行改造。如靈活劃分建筑內部的空間、增加室內的衛生設施等。此外,對于一些無人居住、年久失修的建筑,應當對其進行充分利用,在對其進行合理的整治后,可以當做旅館或者是餐館向游人開放。或者是聘請一些當地手工藝人或者是文化名人到此居住,以便向游客展示或者銷售具有當地特色的藝術作品和手工藝品等。而且還可以將這些建筑用做展館使用,以便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二是對一般建筑的整治。對一些與傳統風貌不相協調的一般建筑進行局部或者全面加以改造,如更換建筑材料,從新裝修立面門窗,或者是對屋頂、墻體加以全面改造。三是對現代建筑的整治。可以從新塑造立面、更換門窗、修繕或調整建筑式樣等,并根據當地的建筑特色對村落內的商業店鋪進行全面裝修,從而使村落保持傳統的建筑風格。
3.村落道路風貌的整治
在對村落進行旅游開發中,由于道路是體現傳統村落格局的重要場地,所以在整治的過程中,應當盡量突顯出道路的作用。以浙江省仙居縣高遷古村落為例,由于建國路是仙居縣高遷古村落的主要生活性街道,緊鄰河流、風景秀麗,而且是展示村落風貌的重要場所,所以可以在保留原有道路空間的基礎上,從景觀、建筑、界面三個方面對道路進行修繕、整治。首先,加強對道路建筑立面的整治,但是對于一些具有傳統特點的外墻、門窗、屋檐等應當予以保留或者是進行復古修繕。其次,由于建國路是體現村落風貌的主要場所,所以在整治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村落內的材料,進而體現出傳統村落特色。與此同時對于其他建筑間的道路,可以比照現有道路,在道路中鋪設鵝卵石、或者是村落內的青石等,給人一種幽靜、淡雅的感覺。最后,可以運用一些地方的樹木、花草、竹子等裝飾道路,這樣不僅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而且對于一些傳統風貌較差的地方,還可以起到有效的遮擋作用,進而更好地協調村落內的風貌。
4.傳統村落景觀風貌的整治
高遷村的整體景觀風貌主要由山體、水體以及古樹組成,因此,在對傳統村落景觀風貌的整治中,應著重整治水道、保護山體植被與古樹。雖然傳統村落的水體較為豐富,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水系網絡,對維護景區水體生態環境以及構建地區性的生態綠化框架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所以在開發與整治中應結合村落的內外水系,在對其進行梳理、完善的基礎上,將水源引入街巷,以豐富水系的活動空間,從而建立完備的生態綠化體系。而對于營造村落自然景觀的古樹以及山體植被,應不斷完善其生態保育功能的同時,增強村民對其進行保護的自覺性與積極性,以維護景區的生態平衡。
1 新城區進行建筑風貌規劃的重要性
1.1 城市規劃的具體體現。針對城市進行整體個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做好建筑風貌規劃,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得城市得到更為良好的發展。城市在進行規劃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在一個特定的時期內以及階段內進行城市的總體規劃,人們在結合各方面內容的同時,做好相關的規劃工作,設計出相應的設計藍圖,以更好的推動城市新區建筑風貌規劃工作的順利開展。過去在城市新區建筑風貌規劃工作中,采用的主要規劃形式就是針對大方面進行指導,但是卻忽視了小的方面,對于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資源的考慮并不全面,在協調性上較差,可以說,城市新區建筑風貌規劃與城市規劃有著密切的聯系,兩者互為補充,這對于城市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
1.2 改善城市的環境。進行城市新區建筑風貌規劃,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得人們的物質和精神均得到滿足,城市在發展的進程中,體現出了歷史性的特點,并且也對原始自然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依據。人的基本活動就是衣食住行,人的基本需求就是物質需求,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使得其開始關注精神需求。這兩個層次的需求都與城市新區建筑風貌規劃有著一定的關系,合理的對城市新區建筑風貌進行規劃,就可以使得城市的整體風貌均得到良好的改善,使得城市的環境得到良好的規劃,這對于促進城市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積極的影響意義。
2 新城區建筑風貌規劃的方式
2.1 注重結構特征。第一,要針對的城市新區和城市周邊的地區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并總結兩者之間建筑新區風貌的關系,城市新區建筑風貌代表了城市形象,對于空間特性也有著突出的表現,在空間結構上實施合理的類別劃分,就一些特定的空間元素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夠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風貌。
2.2 遵循規劃原則。按照建筑風貌類型分區進行設計與規劃在劃分建筑風貌的類型時,需要遵守兩個方面的標準:一是建筑本身發揮的功能和建筑的高度,二是建筑在城市中所處的空間位置。城市一般有明顯的分區,在規劃時應強調其整體性和協調性。
2.3 發揮城市特色。不同地區的城市地區不同,因此,新區風貌規劃中應該注意發揮城市本身的特色。在進行建筑風貌的規劃時,對于不同類型的建筑,要注意其要素方面的不同功用和特色,以保障建筑風貌建設的有效性。
3 城市新區建筑風貌規劃設計的具體內容
3.1 城市建筑景觀的文化賦予。每個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色,一些文化資源較為豐富的城市在進行新城區建筑風貌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根據當地的文化特點來進行規劃定位處理,從而使得建筑景觀風貌更加具備當地的特色,能夠凸顯出城市的形象。在城市建筑景觀規劃的過程中,嚴格的依據文化特點來進行規劃主題的設定,應用其中的一個規劃概念,來對規劃結構進行詳細的設定,這樣可以對建筑景觀風貌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控,從而可以有效的保障城市新區建筑風貌能夠實現合理化的規劃設計。
雖然目前城市綠地規劃尚沒有明確法定地位,但是在國家的行政文件和相關法規條文中,以及在業內人士的認識上,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它的規劃層次應定位于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它的規劃成果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加以落實。合理的布局城市綠地和準確的測定城市綠量可以保證其在城市環境系統中充分發揮改善環境的作用;科學定位城市綠化風格、客觀把握城市綠地關鍵環節的設計,可以增強城市綠地的特色風貌。在這一定位之下,城市綠地的規劃、建設、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國的城市規劃體系之中得到確定可行的良性發展。
(一) 生態園林對城市綠地系統的作用
城市生態系統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是一個不完善的人工生態系統,其物質交換、能量循環和信息傳遞還要借助外界干擾才能得以完成。城市綠地系統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是通過園林植物的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流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來實現的。生態園林主要能夠調節城市小氣候,改善城市環境質量,降低城市噪音殺菌防病、美化城市景觀以及提高城市吸引力。生態園林城市以其生態舒適性和景色秀美的特點一直以來吸引著人們,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并非可望不可及,關鍵在于城市環境的各個子系統是否能充分發揮出其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定位作用,只要相互協調共同建立穩定、高效的城市生態系統,方可實現城市的生態化和園林藝術化。
(二) 生態園林系統的概念與科學內涵
生態園林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如互惠共生、生態位、物種多樣性、競爭,化學互感作用等)所建設的園林綠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個群落中,種群間相互協調,有復合的層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夠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空間、養分、水分等,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最高層次的體現,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劇,給人類帶來了生存環境的危機,這一嚴峻的現實,迫使人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以謀求優良的生存環境,把園林綠化作為主要手段,因勢利導地利用對城市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從整治國土,促進生態平衡的高度全面綠化人類的生存環境,將園林綠化事業推向生態園林的新階段。
生態園林的科學內涵在于:①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②充分利用綠色植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化率,調節小氣候,吸收環境中的有毒有害氣體,減少噪聲,調節生態平衡;③美化景觀、在綠色環境中提高藝術水平,提高游覽觀賞價值,提高社會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養功能,為人們提供更高層次的文化、游憩、娛樂需要和人們生存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
(三)城市綠地系統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生態園林是中國園林工作者常見的跨世紀城市園林理論,是制定城市綠化方針和政策的重要依據。運用生態園林觀點,重新認識園林綠化的效益,是一門園林經濟學,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園林模式。建國后,我國城市綠地建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由于社會、經濟、認為因素,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現簡要歸納如下:
1.有些城市還沒有編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或已編制但貫徹實施力度不夠。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對指導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創建生態城市有著決策性作用。因此,對于這樣的城市,上自領導下到群眾,都應該嚴格地按規劃辦事,把規劃的內容落實到實處。
2.沒有明確經濟發展與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是相互促進的,而不是相互制約的。一方面,經濟建設為環境綠化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另一方面環境綠化搞好了又為經濟建設創造一個舒適宜人的環境,增加城市凝聚力,吸引外資的投入。有些城市對此認識不夠,大肆侵占甚至破壞公共綠地用來搞建設,致使城市容貌面目全非。
3.城市綠地系統布局不合理。結構決定功能,綠地系統布局不合理,必然限制其功能的發揮。城市綠地系統要點、線、面相結合,構成網絡。只有這樣系統內部才能構成有機聯系,最大限度的發揮其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二、城市綠地系統構建初步模式的解析
(一) “斑塊-廊道-基質”理論
園林景觀是一個由不同生態系統組成的異質性陸地區域,其組成單元,按照各種要素在景觀中的地位和形狀,景觀要素分為三種類型:斑塊、廊道與基質。
1.斑塊是外貌上與周圍地區(本底)有所不同的非線性地表區域,其形狀、大小、類型、異質性及其邊界特征變化較大。斑塊的大小、數量、形狀、布局有特定的生態學意義。單位面積上斑塊數目關系到景觀的完整性和破碎化。景觀的破碎化對物種滅絕有重要影響。斑塊面積的大小不僅影響物種的分布和生產力水平,而且影響能量和養分的分布。斑塊面積越大,能支持的物種數量越大,物種的多樣性和生產力水平也隨面積的增加而增加。園林綠地系統中的斑塊一般指各級公園、各企事業單位、居住區等。
2.廊道景觀中的廊道是兩邊均與本底有顯著區別的狹帶狀地,有著雙重性質:一方面將景觀不同部分隔開,對被隔開的景觀是一個障礙物;另一方面又將景觀中不同部分連接起來,是一個通道。城市中綠色廊道一般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綠帶廊道,第二種是綠色道路廊道;第三種是綠色河流廊道。在我國目前大部分城市環境質量較差的狀況下,城市廊道的設計應在兼顧游憩觀光基本功能的同時,將生態環保放在首位。
3.基質在景觀要素中基質是占空間面積最大、連接度最強、對景觀控制作用也最強的景觀要素。作為背景,它控制影響著斑塊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強化和緩沖斑塊的“島嶼化”效應;同時控制整個景觀的鏈接度,從而影響斑塊之間物種的遷移。
(二)城市綠地規劃定位決定了城市綠地系統構建方向
為了符合生態園林模式的定位,綠地系統需緊緊抓住生態建構和景觀風貌構建兩個方向。
其中生態構建包括各類綠地布局構建、指標構建、苗木保障體系構建、生物多樣性體系構建及技術經濟政策保障體系的構建等。這些分類構建互呈邏輯關系:布局構建控制了城市的綠色脈絡,指標規劃保障這個綠色脈絡得以生生不息,苗木保障體系的構建則保證城市綠地指標得以科學實施,生物多樣性體系保障則是為苗木體系提供豐富的基因庫,技術經濟政策保障體系的建立可以保障以上一系列建構的順暢實施。
1.生態構建
(1)綠地布局構建
城市綠地布局要貫徹“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采用環網式布局結構;
(2)指標構建
盡量滿足國家有關城市規劃編制規范中的綠地系統規劃定額指標;
(3)苗木保障體系構建
采取三項措施構建了“以訂單(合同)育苗為基礎,以調控苗圃為骨干,以苗木調劑為補充”的造林苗木供應保障體系。強化預測、超前謀劃。根據該縣近些年來的造林情況、采伐情況,預測出明年造林苗木總量以及苗木種類的具體情況。下達訂單、落實合同。為保證造林用苗數量和質量,推進造林苗木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結合本市林木種子生產經營單位的具體情況,與多家實力雄厚的苗木公司簽訂了購苗合同,下達了訂單。加強指導、確保質量。認真對簽訂了合同的育苗實體進行技術指導和服務,為他們在種子的訂購、苗木的培育、生產檔案的建立、銷售配送等環節作出指點和幫助。同時,加強了育苗全過程的質量監管、種苗標準的貫徹實施不定期進行、種苗質量檢驗等工作,及時掌握并解決了種苗生產中出現的問題,并嚴格執行種苗包裝、標簽制度,以確保種苗質量。
(4)生物多樣性體系構建
盡量保護城市自然遺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護地,維護自然演進過程;
修建綠色廊道和棲息地,形成綠色生態網絡;增加開放空間和各生物斑塊的連接度,減少城市內生物生存、遷移和分布的阻力,給物種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存環境空間。
2.景觀風貌構建
景觀風貌構建是基于對城市自然社會面貌的提煉,總體控制城市景觀風貌,
要處理好生態景觀問題,要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
(2)以綠地為主、注重自然生態原則;
(3)因地制宜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