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21 05:59: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對上級建議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本文基于經濟效益這一評價指標,對專利技術商品交易估價進行不對稱信息條件下的博弈分析。在專利技術商品買賣雙方都是風險中性的假定條件下分析以下幾種情況。
簡單博弈
基于相同偏好,假定賣方轉讓的專利技術商品有兩種可能的情況:高經濟效益y=7000單位或低經濟效益y=3000單位,每一種的經濟效益發生的概率均為1/2。專利技術商品的買賣雙方有相同的偏好且對出售的專利技術商品的評價等于該專利技術商品的經濟效V(y)=U(y)=y。V(y)為買方對專利技術商品經濟效益的評價;U(y)為賣方對專利技術商品經濟效益的評價;y為專利技術商品的實際經濟效益。那么,如果沒有交易發生,支付為效用向量(0,0);如果在價格P下成交,買方的效用為π1=y-P,賣方的效用為π2=P-y。
假設買方只知道專利技術商品的均衡價格為P=7000(高經濟效益),或P=3000(低經濟效益),不知道專利技術商品的實際經濟效益,而賣方知道。
在上面的假設中,買方是知道有兩種經濟效益的,只不過不知道具體是哪一種。這樣買方就可以用已知的這兩種經濟效益的算術平均值為平均經濟效益來報價。也就是說買方愿意出的最高價格為P=5000。在此價格下,如果該專利技術商品是高經濟效益的則不會成交,是低經濟效益的就可能成交。這時候買方知道:既然賣方愿意轉讓,則該專利技術商品是低經濟效益的,因此P=5000不可能是均衡價格。而P=3000是均衡價格。很顯然,這時賣方的最高報價是7000。但是由于信息不對稱,買方不知道賣方經濟效益是3000還是7000。
買方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不用平均經濟效益(5000)報價,就只會用最低經濟效益(3000)報價。如果賣方的經濟效益是3000,他們就很可能成交;反之,賣方的經濟效益是7000,他們就不可能成交。除非賣方讓買方掌握他的專利技術商品的經濟效益是7000的所有不對稱信息。在這種情況下賣方要的最高價為7000,而買方給的最高價為3000,最后成交價格為3000。
復雜博弈
在專利技術商品經濟效益y成連續分布情況下,假定y在[3000,7000]區間上均勻分布,密度函數為f(y)=1/(7000-3000)=1/4000,偏好函數仍然為:V(y)=U(y)=y。
那么,如果假定買方預期的經濟效益為y'=5000,愿意支付的價格也是5000。此時,只要專利技術商品的經濟效益y≤5000就愿意出售,如果專利技術商品的經濟效益y>5000,實際則不會成交。不過,如果y≤5000的賣方心存僥幸,不愿意成交,因為他認為還可以賣一個更好的價格。結果正如前面分析的,專利技術市場上不存在大量同類專利技術商品,但可以用最高、最低經濟效益作為平均經濟效益,這時愿意轉讓的專利技術的平均經濟效益由5000降到4000,買方愿意出的最高價格也由5000降到4000。在價格為4000時,只有y≤4000時賣方愿意轉讓, y>4000時賣方就不愿意轉讓,這樣愿意轉讓的專利技術商品的平均經濟效益進一步下降到3500,如此我們有P=3000,就是說,唯一的均衡價格是P=3000,此時,該專利技術是最低經濟效益的就會成交。
可見,專利技術商品賣方的要價范圍是[3000,7000],由于信息不對稱,買方不知道賣方的經濟效益是3000還是高于3000,所以買方最先只能是根據平均經濟效益5000來確定自己的出價范圍[3000,5000],但是市場的專利技術商品的平均經濟效益變化趨勢為:50003000,所以最終買方的出價為3000。跟上面的情況一樣,如果賣方的專利技術商品的經濟效益是3000,則可能成交;反之賣方的專利技術商品的經濟效益是(3000,7000],就不可能成交,除非賣方把多掌握的信息全部告訴買方,買方才有可能出較高的價。
如果我們用需求曲線表示專利技術商品買方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信息市場上的專利技術商品的平均經濟效益的關系,供給曲線表示專利技術商品信息市場上的平均經濟效益與價格的關系,上述博弈過程可以用供求曲線來說明。此時,需求曲線為P=y',供給曲線為:
該供給曲線表明盡管市場上愿意出售的專利技術商品的平均經濟效益隨著買方愿意支付的價格上升而上升,但平均經濟效益上升的幅度小于價格上升的幅度(這時等于1/2)。因為均衡意味著價格等于平均經濟效益,均衡價格一定在過原點的45°線上,即P=y'=3000(圖1)。圖1中,需求曲線的斜率為1,供給曲線的斜率為2,唯一的交點是3000。這種情況下,賣方要的最高價是7000,而買方給的最高價為3000,最后的成交價也為3000。
買方評估高于賣方的博弈
如果買方對要轉讓的專利技術商品的評價高于賣方,專利技術的交易就會出現。這一點很容易證明。假定V(y)=ry>U(y)=y,即對給定經濟效益的專利技術商品,買方的評價是賣方的r(r≥1)倍。如果交易成功,買者的效用為:π1= ry-P,賣者的效用為:π2=P-y。交易不成功,則雙方效用均為零。
中圖分類號:F2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17)06-0034-09
收稿日期:2017-01-25
作者簡介:徐朗(1990-),男,湖北荊州人,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經濟、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汪傳旭(1967-),男,安徽安慶人,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工學博士,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71373157,71403120;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5ZDIXM039;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項目編號:2016ycx074;上海海事大學優秀博士論文培育項目,項目編號:2016BXLP005。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凸現。為了實現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許多國家開始制定并實施能源節約和降低碳排放計劃,加快節能環保標準體系建設并逐步建立政府對綠色企業補貼制度[1-3]。企業在進行減排研發活動中承擔了成本和風險,但往往無法享有研發的全部收益。如新能源汽車制造商,面對消費者使用習慣和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成熟等原因,不易通過現有市場機制實現快速推廣。從橫向維度來看,進行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是提高減排能力的根本途徑,但由于研發行為存在外部性,競爭對手可能由于研發投入的溢出效應而受益,從而造成研發投入失靈;從縱向維度來看,政府將低碳化作為一種鞭策企業改進環境績效的策略,研發投入具有公共利益特征和不確定性,新能源汽車制造商進行減排研發往往提高了社會總福利而自身收益甚微。因此,減排研發投入在無政府補貼下,會大大削弱企業減排研發的積極性。近年來,為了引導消費者的低碳理念,政府制定了相關補貼、減免措施,如發改委、工信部和財政部聯合推動實施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那么,選擇何種補貼策略才能保證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如何選擇最優的補貼政策以促進企業減排研發,并實現社會總福利最大化?技術外溢和產品差異情況對政府補貼和企業決策會產生什么影響?上述問題的回答,將對實現全面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并為政府實施各種環境補貼策略以及制造商進行減排決策提供參考。
針對技術溢出效應下的企業研發行為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大多數根據Aspremont′s和Jacquemin[4]的文獻分析雙寡頭決策。Femminis等[5]基于溢出效應下研究了企業研發策略,分析了企業在不同的研發方式下,吸收能力對企業R&D決策行為的影響。Veldman等[6]從研發投入出發,引入市場競爭因素,用動態博弈方法分別對企業的技術創新進行分析,得到企業利潤均衡解。Kamien等[7]基于多企業競爭情況,構建兩階段研發合作動態模型,并比較不同合作機制的效果,發現在溢出率較大時合作研發能夠帶來更大的技術進步。楊仕輝和魏守道[8]基于產品存在差異化競爭,建立了三階段政府與企業的博弈模型,并求解得到最優企業研發水平、政府管制水平和社會總福利。Qiu等[9]比較了企業先進行完全競爭的過程R&D活動后在產品市場上競爭的兩階段博弈中當產品市場分別為價格和產量競爭時博弈的均衡解。可以發現,上述文獻大多主要集中于雙寡頭市場下雙方博弈策略,并未分析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對其決策的影響程度。
目前,企I減排及政府補貼策略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富的成果。Clara和Jessica[10]研究了政府不同環境政策對企業技術投資行為的影響,并通過算例分析發現排污權交易條件下,技術投資水平僅取決于企業自身的技術特征和政府補貼率。Ben和Georges[11]假設寡頭市場上企業進行產量競爭,但通過從事研發活動來控制污染排放,并將企業的研發努力分為原始研發努力和提高吸收能力研發努力,發現政府可以通過財稅手段來實現社會總福利達到最優水平。宋之杰和孫其龍[12]在碳稅和碳限額機制下,討論了雙寡頭制造商的最優碳排放量和定價策略,為企業主動碳減排最優策略選擇以及政府財稅政策制定提供決策依據。Petrakis和Poyago[13]在碳排放權和碳稅限制下,研究政府對減排投入的最優補貼問題,并比較分析采取補貼和鼓勵合作兩種技術政策后企業的研發水平和社會福利。Ana等[14]構建了寡頭制造商與政府組成的博弈系統,研究企業在碳稅和碳補貼機制下的決策行為,并且探究了政府如何通過財稅政策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優。簡言之,企業在減排研發投入決策和與政府進行博弈的過程中,現有的研究文獻僅將政府補貼策略作為一個外生變量進行討論,且僅考慮生產產量和消費者環境偏好的影響,缺乏綜合因素的分析。
鑒于此,本文系統地考慮了產品差異和消費者環境偏好等因素對雙寡頭制造商市場競爭的影響,假設兩制造商對減排進行投入存在技術相互溢出,建立政府與雙寡頭制造商之間的三階段博弈模型,在社會總福利最大化條件下,通過逆向求解法得到制造商最優決策和政府最優補貼率,并分析了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對制造商最優決策和政府最優補貼率的影響。
二、模型構建與描述
本文在Aspremont′s和Jacquemin(1988)研究的基礎上,考慮市場上存在雙寡頭制造商生產差異化產品的減排研發投入博弈問題。假設博弈雙方均為理性的經濟體,以自身利潤最大化為前提進行決策。具體地:第一階段,進行減排研發投入,隨之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購買意愿;第二階段,兩制造商對產量進行決策。假設市場中存在兩制造商,且生產產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所以,消費者需求的效用函數可以表示為:
Uq1,q2=q1+q2-q21μ21-q22μ22-2σq1q2μ1μ2(1)
其中,q1、q2分別表示兩制造商的產量,μ1、μ2分別表示兩制造商減排研發投入對消費者碳減排偏好的影響。由于雙寡頭制造商生產產品是差異的,故假設σ∈0,1為產品差異性。當σ0時,表示兩制造商生產的產品是相互不影響的;而當σ1時,表示兩制造商生產的產品是完全替代的。可以發現,消費者需求的效用函數Uq1,q2是關于兩制造商各自產量的函數,所以通過一階偏導條件可以得到逆需求函數為:
piqi,qj=Uqi,qjqi=1-2qiμ2i-2σq3-iμiμ3-i,i=1,2(2)
假設雙寡頭制造商通過加大減排研發投入,以提升產品質量,刺激消費者市場需求。同時,消費者碳偏好程度與雙寡頭制造商減排研發投入是相關的[15],且存在:
μi=ε?I1/4i+ρ?I1/43-i(3)
其中,Ii表示制造商的減排研發投入;ρ∈0,1表示兩制造商減排研發投入的正向溢出程度,且當ρ0時,表示兩制造商研發投入沒有相關性的,當ρ1時,表示兩制造商研發投入具有完全互補性;ε表示研發投入對消費者碳偏好系數的影響程度。
制造商進行減排研發投入,在迎合消費者碳偏好的同時,也會降低單位產品的碳排放量,從而減少環境污染。環境效用函數ω表示制造商在一定的研發水平下對降低生產碳減排做出的貢獻[16]。所以,環境效用函數可表示為:
ω=θ?I1/21+ρ?I1/22(4)
其中,θ表示兩制造商減排研發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且θ>0。
三、無補貼下雙寡頭制造商決策
雙寡頭制造商之間的市場行為是完全對稱信息的動態博弈模型,因此可以通過子博弈逆向歸納法求解。針對無政府補貼情況下的雙寡頭制造商決策,按照逆序歸納法的步驟求解,即第一階段企業確定最優減排研發投入,以使得企業自身利潤最大化;第二階段企業進行古諾競爭選擇最優產量,最終得到雙寡頭制造商子博弈完美納什均衡。所以,兩制造商的利潤函數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Ii,i=1,2(5)
(一)雙寡頭產量競爭
第二階段博弈過程中,雙寡頭制造商在既定減排研發投入的情況下,通過古諾競爭確定最優產量qi,以實現各自收益Ri最大化,所以雙寡頭制造商的收益函數分別表示為:
maxRi=qi1-2qiμ2i-2σqjμiμj,i=1,2(6)
由于2Riq2i=-4μ2i
(二)雙寡頭研發競爭
第一階段,兩制造商以自身利潤最大化進行減排研發投入。由式(5),分別對兩制造商利潤函數求減排研發投入的一階偏導條件,可得:
πiIi=RiμiμiIi+RiμjμjIi-1=ε2-ρσ2μi-σμj4I3/4i4-σ22-1=0,i=1,2(7)
由于兩制造商是信息對稱的,可以發現當μ1=μ2=μ時,兩制造商利潤函數關于減排研發投入的二階偏導存在2πiI2i
假設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無政府補貼情況下的社會福利可以表示為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與減排研發投入所造成的環境效益之和,即:
SW=CS+PS+ES
=ε21+ρ2-ρσε21+ρ22+3ρ-σ1+σ+ρσ+4θ2-σ2+σ282-σ22+σ4(8)
引理1:兩制造商的均衡利潤、產量和減排投入均隨著技術溢出率ρ增強而增大①。
由引理1可以發現,在兩制造商進行博弈過程中,制造商的均衡利潤、產量和減排投入隨著溢出率的增強而增大。隨著技術溢出率增強,制造商的減排投入所造成的社會福利大于自身利潤,有利于制造商提高產量、增加減排投入,提升自身利潤,這也充分說明溢出效應越強越有利于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引理2:兩制造商的均衡利潤、產量和減排投入隨著產品差異性σ增強而減小②。
由引理2可以發現,在兩制造商進行博弈過程中,制造商的均衡利潤、產量和減排投入隨著溢出率的增強而減少。隨著產品差異性增強,制造商的減排投入所造成的社會福利小于自身利潤,造成競爭逐漸激烈,制造商往往采取減少產量、降低減排投入,從而保證自身收益,這也充分說明產品差異越強越不利于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四、政府對制造商的補貼策略
在現有的雙寡頭制造商三階段博弈模型中,并未考慮通過政府行為調控市場,往往這種情況所產生的均衡并非是最優的,市場易產生局部“失靈”狀態,所以需要利用政府財稅手段實現資源重新配置。而對政府部門而言,由于制造商進行減排研發投入的社會效應遠遠大于自身利潤的增加,再加上環境效益的高風險性,會大力支持制造商的研發投入行為。政府對研發投入的支持主要表現是對制造商的補貼,在補貼方式上政府主要有兩種選擇:投入補貼和產量補貼。
(一)政府對制造商投入補貼
政府對兩制造商的投入補貼是指對制造商研發投入進行直接補貼,刺激制造商增加研發投入,提高社會總福利。在投入補貼情況下,政府以社會總福利最大的目的,對兩制造商減排研發投入按照s的比率進行補貼。所以,兩制造商的利潤函數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1-sIi,i=1,2
st0s1(9)
1.雙寡頭制造商的產量決策
如無政府補貼情況下,由制造兩商減排研發投入與消費者碳偏好的關系,可得均衡減排投入為IISi=11-s2INSi。將其代入式(3),可得消費者碳偏好程度為μISi=11-s1/2μNSi。所以,雙寡頭制造商的均衡價格、產量和利潤分別為pISi=pNSi、qISi=11-sqNSi、πISi=11-sπNSi。
2.政府的補貼政策選擇
在政府投入補貼策略下,社會福利不僅要考慮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與碳減排的環境效益之和,還要減去政府對雙寡頭制造商減排投入補貼,即:
SW=CS+PS+ES-s?I1+I2
=ε21+ρ2-ρσε21+ρΔ1-σΔ2-σ2Δ3-4θ1-s2-σ2+σ281-s22-σ22+σ4(10)
其中,Δ1=21+3ρ-6s1+ρ,Δ2=-1-ρ+s1+ρ,Δ3=-1-s1+ρ。由社會福利函數SW關于兩制造商投入補貼率s求一階條件SWs=0,可得:
s*=ε21+ρ22+5ρ-3σ-σ21+ρ+4θ2-σ2+σ22-σε23+σ1+ρ2-σ3+2ρ-σ21+ρ+4θ2-σ2+σ2(11)
(二)政府對雙寡頭制造商碳減排產量補貼
政府對兩制造商的產量補貼是指對制造商生產數量進行補貼,鼓勵制造商增加產量,提高社會總福利。在產量補貼情況下,政府以社會總福利最大的目的,對雙寡頭制造商的單位產品價格按照每件g進行補貼。所以,兩制造商的利潤函數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g-Ii,i=1,2
st g0(12)
1.雙寡頭制造商的產量決策
如無政府補貼情況下,由制造兩商減排研發投入與消費者碳偏好的關系,可得均衡減排投入為IQSi=1+g2INSi。將其代入式(3),可得消費者碳偏好程度為μQSi=1+g1/2μNSi。所以,雙寡頭制造商的均衡價格、產量和利潤分別為pQSi=1-gpNSi、qQSi=1+gqNSi、πQSi=1+g2πNSi。
2.政府的補貼政策選擇
在政府產量補貼策略下,社會福利不僅要考慮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與碳減排的環境效益之和,還要減去政府對雙寡頭制造商生產產量補貼,即:
SW=CS+PS+ES-s?q1+q2
=ε21+ρ1+g2-ρσε21+ρ
SymbolQC@ 1+σ
SymbolQC@ 2+σ2Δ3+4θ2-σ2+σ282-σ22+σ4(13)
其中,
SymbolQC@ 1=22-3ρ+g,
SymbolQC@ 2=-1+gρ,
SymbolQC@ 3=-1+ρ。由社福利函數SW關于兩制造商投入補貼率g求一階條件SWg=0,可得:
g*=2+σε21+ρ1+3ρ-ρσ-σ+4θ4-σ22ε21+ρ2-ρσ(14)
引理3:政府對投入進行補貼時,最優補貼率隨減排研發對環境影響程度θ增強而降低,隨碳減排對消費者偏好影響程度ε增強而增加;政府第產量進行補貼時,最優補貼率隨減排研發對環境影響程度θ增強而增加,隨碳減排對消費者偏好影響程度ε增強而降低③。
由引理3可以發現,政府基于社會總福利最大化的目的制定最優補貼率,技術溢出率和產品替代性是決定的關鍵性因素。隨著技術溢出率的增強,兩制造商減排研發行為對消費者的偏好提高,這時政府應降低補貼率;隨著產品替代性的增強,兩制造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往往會選擇減少研發投入,這時政府應提高補貼率。政府通過對制造商減排研發行為進行補貼,促進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引導市場達到最優的均衡狀態。
通過對無政府補貼模型(NS)、投入補貼模型(IS)和產量補貼模型(QS)的均衡解進行比較,可以得到以下結論:(1)兩種政府補貼策略下兩制造商的均衡產量均高于無政府補貼情況,即qIS>qNS、qQS>qNS;(2)投入補貼策略下兩制造商單位產品的均衡價格與無政府補貼情況相同,而產量補貼策略下單位產品的均衡價格低于無政府補貼和投入補貼策略,即pIS=pNS、pQSINS、IQS>INS;(4)兩種政府補貼策略下兩制造商的均衡利潤均高于無政府補貼情況,即πIS>πNS、πQS>πNS;(5)兩種政府補貼策略下的社會總福利均高于無政府補貼情況,即SWIS>SWNS、SWQS>SWNS。
在自由市場競爭機制下兩制造商作為利益主體,其決策目標往往是實現自身利潤最大化,而這又與社會福利目標相違背。而兩制造商進行減排投入的社會福利遠遠大于制造商自身利潤,再加上投入行為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政府會通過補貼策略支持制造商進行研發投入行為。對制造商而言,獲得補貼是為了平衡研發投入成本,達到利潤最大化;對政府而言,進行補貼是為了達到社會福利最大化。無論是投入補貼還是產量補貼,都能有效地使兩制造商加大投入,并增加其利潤。同時,在補貼方式的選擇上,通過分析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合理制定政府補貼率,選擇更為有效的補貼方式,在保證制造商利潤的同時,可以有效地提高社會福利,提高市場減排研發投入,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五、算例分析
為了驗證模型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本文使用Matlab作為算例分析的工具,對加拿大境內的通用和福特兩家汽車制造商進行調查分析,并通過數值仿真來求解不同補貼模式下的兩汽車制造商的最優決策和政府的最優補貼率,分析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的變化對決策變量和社會總福利的影響,并比較不同政府補貼策略下最優補貼率隨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的變化情況。根據調查發現,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偏好的比例大約為總數的1/3以上,且經過減排技術改進后的汽車排放所減少的COx、NOx約為1/20左右。鑒于此,假設ε=3、θ=005。具體分析主要集中于,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的變化對雙寡頭制造商決策和政府最優補貼率的影響。為研究參數變化對決策的影響,根據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程度分為高、中、低不同情況進行比較,所以取ρ=01、05、09,σ=01、05、09進行分析。
(一)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對制造商產量和價格的影響
根據前文模型,可求解出不同政府補貼策略下制造商的均衡產量、產品價格,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1)在無政府補貼策略下,產品差異性與制造商的均衡產量和產品價格成負相關關系。這是因為,隨著產品差異性增強,使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從而使得制造商不得不采取減少產量降低價格。而技術溢出率與制造商的均衡產量成正相關關系,與產品價格保持不相關。這是因為,隨著技術溢出率增強,使得其他制造商減排投入對于在位制造商而言可以贏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但對產品價格無直接影響。(2)當產品差異性增強時,投入補貼策略下的制造商產量增加,單位產品價格均降低;而產量補貼下的制造商產量和單位產品價格均降低。當技術溢出率增強時,投入補貼策略下的制造商產量增加,單位產品價格不變;而產量補貼下的制造商產量增加,單位產品價格降低。同時,當產品差異性較弱技術溢出率較強時,投入補貼的產量低于產量補貼的產量;但產量補貼的單位產品價格始終低于投入補貼的價格。這是因為,政府進行投入補貼策略時,主要是刺激制造商的減排研發活動從而提高其積極性;而政府進行產量補貼策略時,主要集中于制造商生產產量。雖然不同的政府補貼策略對制造商都能帶來好處,但產量補貼策略是對制造商生產行為的補貼策略,并未對制造商減排投入產生明顯效果,而投入補貼是對制造商研發行為的補貼策略,主要將補貼轉移到環境效用中。
(二)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對制造商利潤和社會總福利的影響
根據前文模型,可求解出政府不同補貼策略情形下制造商利潤及社會總福利,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1)無論政府對制造商的減排投入補貼還是生產產量補貼,均能增加制造商利潤并提高社會總福利。但是,產量補貼策略下的制造商利潤總低于投入補貼策略下的制造商利潤;同時,當技術外溢率和產品差異性均較小時,產量補貼策略下的社會總福利高于投入補貼策略下的社會總福利。這是因為,政府對產量補貼僅僅是改善制造商生產活動的補貼,不僅不利于制造商加大減排投入力度,甚至會出現制造商隱利提高,降低其減排研發的積極性。(2)在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變化下,社會總福利的變化與制造商利潤的變化趨勢相似。因此,無論何種決策情況下,制造商利潤和社會總福利依然是隨著技術溢出率的增強而提高,隨著產品差異性的增加而降低。同時,當技術外溢率較強產品差異性較弱,亦或是技術外溢率較弱產品差異性較強時,投入補貼策略相較于產量補貼策略更有效。這是因為,在強調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條件下,政府對制造商產量補貼往往是次優策略,實際上相當于將消費者剩余通過產量補貼再分配給了生產者,從而導致局部資源錯配。
對制造商進行產量補貼時,政府的補貼支出相對于減排投入補貼往往更多,同時還會造成消費者剩余轉化為生產者剩余,從而導致企業得到更多的隱藏福利。
(三)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對減排研發投入的影響
在兩種政府補貼策略下,通過分析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對兩制造商減排研發投入的影響,如圖1所示。制造商減排研發投入與技術溢出率呈正相關關系,與產品差異性呈負相關關系。同時,產量補貼策略下的研發投入最大,投入補貼策略下的研發投入次之,無政府補貼策略下的研發投入最低。隨著技術溢出率的增強,制造商的減排研發投入增加,而減排研發投入作為社會公共品的特征就越強,政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需要提供更高補貼率對制造商減排研發行為進行彌補,保證社會總福利實現最大化,從而反過來更加刺激制造商減排研發投入。而隨著產品差異性的增強,兩制造商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而減排研發投入并沒有起到顯著提高自身利潤和社會福利的效果,政府需要通過其他財稅手段調整市場,對雙寡頭制造商進行,引導帶動更多的減排研發投入。
(四)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對消費者偏好的影響
在兩種政府補貼策略下,通過分析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對消費者偏好的影響,如圖2所示。消費者碳偏好與技術溢出率的變化趨勢相似,與產品差異性的變化趨勢相反,且技術溢出率對消費者碳偏好的影響強于產品差異性。也就是說,隨著技術溢出率的增強,消費者碳偏好也同時增加;而隨著產品差異性的增強,消費者碳偏好卻降低。同時,當技術溢出率較小、產品差異性較大時,投入補貼策略對消費者碳偏好影響程度弱于產量補貼策略;而其他條件下,投入補貼策略對消費者碳偏好影響程度于產量補貼策略。這是因為,當技術溢出率較小、產品差異性較大時,兩制造商都很難利用“搭便車”現象提高自身利潤,而市場競爭程度很激烈,政府通過產量補貼能夠更為直接地刺激兩制造商加大研發投入,從而提高兩制造商利潤和社會福利。
(五)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對政府補貼率的影響
在兩種政府補貼策略下,通過分析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對政府最優補貼率的影響,如圖3和圖4所示。兩種政府補貼策略下的最優補貼率,與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的變化是不同的。在投入補貼策略下,無論產品差異性如何變化均衡補貼率與投入溢出率呈正相關,隨著投入溢出率的增強而提高;而當技術溢出率較低時均衡補貼率與產品差異性呈負相關,當技術溢出率較高時均衡補貼率與產品差異性呈正相關。在產量補貼策略下,均衡補貼率與技術溢出率呈“U”型,即隨技術溢出率的增強先減少后增加;而均衡補貼率與產品差異性呈負相關,隨著產品差異性的增強而降低。
六、結論
本文基于技術溢出率和產品差異性,構建三階段政府與雙寡頭制造商的博弈模型,求解制造商最優生產產量和減排投入以及政府最優補貼率,并通過理論分析和模型推演對比三種補貼情景下的制造商利潤和社會福利差異。算例證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第一,不論政府采取減排研發投入補貼還是生產產量補貼策略,在短期內均能刺激制造商加大減排研發投入,從而增加制造商利潤以及社會總福利。所以,政府應該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通過對雙寡頭制造商制定切實可行的補貼策略,推動減排研發技術的進步,實現社會總福利的帕累托改進。
第二,在政府以最大化社會總福利的目的下,投入補貼策略的均衡補貼率與技術溢出率呈正相關性關系,而與產品差異性不確定;產量補貼策略的均衡補貼率與技術溢出率呈“U”型關系,在技術溢出率較小或較大時補貼率較高,而與產品差異性呈負相關關系。所以,在差異化產品市場競爭中,政府應加強對減排研發投入的保護。
第三,消費者碳偏好與技術溢出率的變化趨勢相似,與產品差異性的變化趨勢相反,且技術溢出率對消費者碳偏好的影響強于產品差異性。隨著技術溢出率的增強,消費者碳偏好也同時增加;而隨著產品差異性的增強,消費者碳偏好卻降低。同時,當技術溢出率較小、產品差異性較大時,投入補貼策略對消費者碳偏好影響程度弱于產量補貼策略;而其他條件下,投入補貼策略對消費者碳偏好影響程度強于產量補貼策略。
后續研究可以關注以下問題:第一,討論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雙寡頭制造商的決策問題,分析政府應選擇何種補貼方式;第二,基于技術溢出和產品差異,研究供應鏈的研發投入決策,分析供應鏈系統如何影響政府補貼策略。
注釋:
①證明:對兩制造商的均衡利潤、減排投入和產量分別求技術溢出率ρ的一階偏導,得πNSiρ=
ε41+ρ2-σ4-σ+2ρ2σ2-5σ+6-2ρ2σ4-σ82-σ22+σ4、qNSiρ=ε41+ρ26-σ-4ρσ82-σ2+σ3、INSiρ=ε41+ρ4-2σ1+3ρ+ρσ21+2ρ82-σ22+σ4。由于00,即均衡利潤、產量和減排投入是技術溢出率的單調遞增函數,隨著ρ的增強而逐漸增加。證畢。
②證明:對兩制造商的均衡利潤、減排投入和產量分別求產品差異性σ的一階偏導,得πNSiσ=ε41+ρ23+51-σ2+ρ41-σ3-2σ-σ21+2σ+2ρ21+1-σ34-2+σ32+σ5、qNSiσ=-ε41+ρ341-σ2+ρ+3ρ2σ82-σ22+σ4、INSiσ=-2-ρσ1+ρ21+ρ2-σ-σ1-ρσ42-σ32+σ5。由于0
③證明:對不同補貼策略下的政府最優投入補貼率和產量補貼率,分別求碳減排對θ和ε的一階偏導,有s*θ=-16εθ1+ρ2-ρσ2+σ22-σε23+σ1+ρ2+4θ2+σ2、g*θ=22-σ2+σ2ε21+ρ2-ρσ、s*ε=8ε21+ρ2-ρσ2+σ22-σε23+σ1+ρ2+4θ2+σ2、g*ε=-4θ2-σ2+σ2ε21+ρ2-ρσ。根據假設條件可知,s*θ0、s*ε>0、g*ε
參考文獻:
[1]Porter M. 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 1991,264(4): 1-5.
[2]Geffen C, Rothenberg S. Suppliers an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0, 20(1): 166-186.
[3]曹柬,吳曉波,周根貴. 基于產品效用異質性的綠色供應鏈協調策略[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1, 17(6): 1279-1286.
[4]Aspremont′s C, Jacquemin A.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78(5): 1133-1137.
[5]Gianluca F, Gianmaria M. Irreversible investment and R&D spillovers in a dynamic duopoly[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11,35: 1061-1090.
中圖分類號:G4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0845(2007)01-0061-02
收稿日期:2006-06-30
基金項目: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04ME04)
作者簡介:秦淑娟(1963-),女,黑龍江肇源人,教授,碩士,從事教育經 濟研究。
一、上海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主要特點
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上海的職業教育重點是發展中等職業教育。9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 的 深入,上海加大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更新改造傳統工業,大 力發展第三產業。為此,上海市教委提出在穩定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同時,重點拓展高等職 業技術教育,并于1992年首先將3所職工大學改制成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學院。1997年,上 海市教委召開高職會議,提出進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試點工作的基本思路、目標及措施。
2001年,上海市教委召開全市教學工作會議,下發了《關于加強上海高職高專教學工作 ,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近年來,在教育部將專科、高職招生計劃編制工作下放給省 市政府管理后,上海在招生計劃上實現了專科、高職的并軌,進一步加快高職的發展。2005 年獨立設置的高職、高專院校達30所,招生數35 372人,占當年整個高等教育招生數的 40.23%,高職在校生近10萬人。
從上海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狀況看,呈現出以下特點:
1.高職規模迅速擴大
1992年上海高職剛剛起步,發展到1998年時,高職的招生數每年也只有2 000人左右,高 職招生占整個高校招生數比例低于3%,而2001年全市招生已達14 041人,規模有了非常 顯著的擴大。2005年,高職、高專院校發展到30所,在校生增加到近10萬人。
2.加強校企合作
上海許多高職院校都與行業、企業緊密聯合,建立了由行業專家、尤其是生產服務第 一線的優秀工作人員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由他們直接參與人才培養規格的確定、教學計劃的制訂以及教學質量的評估,通過與企業的聯合,學校還 能及時 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并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設置專業,調整專業。例如,上海醫療器 械高等專科學校經教育部批準的“醫用電子儀器”、“藥劑設備”和“醫學影像設備”專業 均與行業內上海醫療器械廠、上海醫用電子儀器廠、上海遠東制藥機械總廠進行產學合 作。上海高職的專業非常貼近上海的產業狀況,其培養的學生,深受企業的歡迎,近幾年的 就業率都在90%左右。
3.建立實訓基地
高職院校充分利用上海市職業培訓指導中心提供的公共實訓基地,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 上海市職業培訓指導中心通過政府集中投資建立了一個向社會培訓機構免費開放、無償使用 、功能齊全、技術先進的公共實訓基地。現已建有工業中心、服務業中心、新產業中心、電 子信息中心等不同職業門類的實訓室,可提供46個職業類別、覆蓋200多個崗位工種的實訓 。有的高職院校還根據本學校特點與企業合作,建立本學校的校外實訓基地。
4.推行“兩種證書”制度
上海許多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實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兩種證書”制度。例如 ,上海歐華職業技術學院,目前已推行集成電路版圖設計員、集成電路工藝制造員、汽 車維修高級工等職業資格證書30多種。新僑、托普等一大批高職院校也相繼推行職業資格證 書多達幾十種。2003 年開始,上海高職院校學生參加了上海市職業技能大賽,高職院校學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5.發展民辦高職院校
上海市教委在發展公辦高職的同時,鼓勵民辦學校進入舉辦高職院校。幾年來一批投資大 、機制新的民辦高校進入了高職領域。比如,上海邦德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新僑職業技術學 院、上海建僑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托普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等。目前 ,上海民辦高職院校已有15所,它們辦學理念新,師資隊伍強,辦學資金雄厚,是上海高職 發展的一個熱點和重點,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上海高職院校的發展。
二、上海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1.數量嚴重不足
根據測算,上海到2020年大約需要新增90萬人的高職畢業生,也就是每年平均需要 新增約6萬人的高職畢業生。但按目前每年招生3萬多人計算,15年的時間,大約只能培養55 萬人。況且,上海高中生在未來15年總量將逐漸減少,每年招生3萬多人恐難維持。如此之 大的缺口,滿足不了上海發展對高職從業人員的要求。
2.質量有待提高
通過對高職畢業生的質量跟蹤調查,有很多企業對所聘用的畢業生的知識和態度都 有基本滿意的評價,但對畢業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對不同崗位的適應能力較差也都有較一致 的認識。調研中我們發現,近幾年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在招聘高職畢業生時都進行了嚴格的選 拔,但在上崗前,還得經過較長時間的二次培訓。很多企業表示,高職畢業生的實際操作能 力有待提高。
3.結構不合理
上海產業結構目前正逐步走向“三、二、一”,但三產占的比例并不高。2005年,三產 的比例 是1.3∶51∶47.7。預測2007年是1.0∶48∶51.0;2010年是1.0∶48∶51;2020年是0 .8∶40∶59。可見,三產中二產占的比重相當大,今后若干年,上海仍是二、三產業 共同支撐經濟的發展,這也是上海產業結構的特色。從近幾年高職所增專業看,新開設 的專業大多是第三產業所需服務類專業,很少有工科專業。2004年,在上海市新批準設立的 73個高職高專專業中,綜合類13個、貿易、旅游及餐飲業類13個,電子信息類10個,社會服 務類9個,物流類8個,房地產開發類7個,制造業類6個,衛生事業、金融保險、教育文化7 個,電子信息類和制造業專業僅占21.9%。這樣的比例構成在上海進一步發展中就會出 現二產所需要高職人才短缺的問題。
4.師資力量不強
從上海目前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看,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專任教師多,專職教師少 。2003年上海24所職業技術學院,教職工是4 337人,專任教師2 318人,專任 教師約占教職工總數的50%。二是理論教師多,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少。三是學歷層次偏低、 教師職稱結構不合理。據統計,高 職院校中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三者的比例一般為8∶80∶9。高學歷的教師偏少是目前最 為突出的問題。同時職稱結構不盡合理,教授、副教授占專業 教師總數的比例過低。四是專業和學科帶頭人缺乏,教學科研力量不強。2000年上海高校獲 鑒定 成果548項,獲省市以上科技獎勵205項,而高職高專只有幾項。
三、上海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1.明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定位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雖同屬于高等教育,但仍有區別。普通高等學 校以掌握某一學科的理論及其專業技能為目標,培養的是學術性人才。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培養的是在某一社會職業或技術崗位群從事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和管理應用型人才。職業技術學院培 養的學生要能直接成為生產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或管理應用型人才,需要更多的職業專項技術 的學習、工作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以及專業知識面的拓寬等。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也不同于普通的職業培訓、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其最根本的區別就在 于一個“高”字。這個“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的綜合素質較高,職業發 展能力較強:二是學生對前沿性技術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較高;三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 具有復合性特征。
2.推動專業建設和改革
專業是高職院校的基本構成單元,是社會需求與教學工作結合的紐帶。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適應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所以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要適應上海產業結 構、就業結構的變動和調整,超前、合理地培植專業方向,積極開設適應上海發展的新專業 。在課程設置上應根據高職的特點來進行,不能認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層次低于普通高等教 育,在普通高教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關系上,應構建并駕齊驅的兩套教育體系,即基 礎教育之后,分為兩套同等重要的高教體系,其課程設置、教學模式、運行機制都不同。教 學內容要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基本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度,注重實踐性教學。
3.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力度
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高職教育成敗的關鍵,為此,要加強高職 師資隊伍建設,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一是“內培”,即安排教師在校內實訓、實 習 基地直接參與生產過程和教學指導;指派教師到企業參與生產、管理和設計過程,提高青年 教師的實踐能力;鼓勵教師與企業合作開發項目;依托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對教師進行職 業技能鑒定,幫助教師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鼓勵教師在職攻讀工程碩士、博士學位, 提高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二是“外引”,即從企業引進具有現場實踐能力的工程技術人員 充 實到教學一線:采取教師雇傭制,外聘企業兼職教師,以節約經費開支。高職院校開設的專 業越來越多,要求師資數量不斷增加。為解決這一問題,外國不少高職院校都采用教師雇傭 制,擴大兼職教師和半日制教師的比例,以減輕人員開支的負擔。這種做法我們完全可以借鑒。
4.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
高職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個主要區別是,高職教育要加強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際動 手能力的培養。這就必須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計 劃,以行業和企業發展的先進科技水平為標準,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培養學生的技 術應用能力、實際操作技能和職業素質。為此,上海市教委一方面應有重點地推進重點實習 基地建設,加大投資力度,推動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另一方面要鼓勵和引導學校依托 行 業和企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按互惠互利、專業對口、相對穩定的原則,通過校企合作辦 學,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強力推進“訂單式”教育,讓人才接收單位提供 實訓條件,同時在高職院校教學水平評估中對實驗、實訓條件做出硬性規定,達不到要求的 專業停止招生,促使院校盡快建立實驗、實訓基地,為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提高創造 條件。
5.大力發展民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
上海已形成公辦與民辦相結合的高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在發展公辦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同時,要大力發展民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 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把民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納入職業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加 大對發展民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辦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建設用地、 資金籌集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在師資隊伍建設、招生和學生待遇等方面應與公辦學校一視同仁。
6.有計劃地擴大對外省市的招生
葛:在中國,上海具有不可復制的城市特征,長三角地區的經貿文化為上海奠定了成為一流國際化大都市的基石。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已有707家落戶上海,未來二個中心的建立成為了上海城市發展的引擎。人才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進一步拓展了上海的國際、國內空間,上海已成為品牌創立與傳播的重要城市。由此我們對在上海舉辦陶博會充滿信心。
記:近幾年來,我們接觸的陶瓷似乎國內藝術陶瓷與生活陶瓷毫不相干,藝術陶瓷大凡出現在藝術博覽會,而日用陶瓷在一流展會中難覓蹤影,是什么原因?
葛:許多國內陶瓷企業滿足OEM、滿足于現狀,但會融危機的爆發對這些企業的生存模式提出了挑戰。今天許多企業已經意識到陶瓷創新、研發的重要性,但是缺乏交融的平臺,缺乏對話與交流的空間,藝術家與設計師對日用陶瓷的關注度不夠。因此,陶博會為藝術家、設計師、陶瓷制造商提供r對接的平臺,她將會在這個環節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記:為什么選擇在今年舉辦上海國際陶瓷生活藝術博覽會’
葛:陶瓷作為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承載著中國文化復興的使命。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使中國人文意識進一步覺醒,從經濟復興轉向了文化復興成為了一種訴求。令年是國慶六十周年,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也是中國文化復興的重要節點,同時,在今年舉辦上海陶博會也可為在明年世博會期間舉辦更好的陶博會做好鋪墊和預熱。
記:你們博覽會的主題是“china lJnlimlted,陶瓷無極限”,怎樣理解這個訴求?
葛:中國是陶瓷的敞鄉,陶瓷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但這一古老悠久的文化,近幾年卻受到了來自西方文化的沖擊,許多國家的陶瓷正以新穎的設計、時尚多變的器形對傳統的陶瓷文化提出挑戰。今天,中國的經濟經過近三十年的跨越式遞進,令世界矚目。中國經濟復興已成為事實。經濟的復興必然帶來文明的復興。文明的感召力其實就是軟實力。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認為所謂軟實力是指一國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一種讓別的國家不由自主跟隨你的吸引力”。幾千年前,中國的陶瓷對世界產生過至深的感召力。今天,我們有責任使這一偉大的文明重獲新生。正如文藝復興在當時的語境是恢復古希臘的文化。但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文藝復興開創了一個時代,為自由市場的誕生、現代科學的發展、工業文明的出現打下了基礎。我們今天談陶瓷,同樣希望在回望歷史的時刻,梳理出并非偶然的思想脈絡,同時實現創新。“china unlimited”中的“china”具有雙層含義:“中國”、“陶瓷”。我們希望通過多方共同努力,匯聚行業領軍人物、文化人、藝術家、設計師參與其間,以跨界的思維、心靈的張力激活當下陶瓷的變革。“china unlimited”也孕育了我們對中國未來的期待與自信。
記:當下都在談論文化產業,你是如何看待陶瓷文化產業鏈的?
葛:一個產業鏈的形成并非偶熱,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一個側面。中國曾經給外界留下的印象是“中國制造”,今天,我們在說中國創造。跟其它產業相比,陶瓷的創造與創新更具備了國際的認知度。在西方人的概念中,中國和陶瓷是一個單詞“china”。我們不用去教育西方人如何去認識中國陶瓷,它在傳播上已具備了認同感。只要我們更迭觀念,鼓勵創新,注重品牌建設、建立營銷體系,它的崛起指日可待。
記:為何在陶博會期間要特設“新銳陶瓷作品創意大賽”
所謂檢察建議,是指人民檢察院在辦案過程中,對于有關單位在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和漏洞,為建章立制,完善管理,以及認為應當追究有關人員黨紀、政紀責任,向發案單位及上級主管部門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就其作用而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檢察建議,是發案單位堵塞漏洞,制定防范措施的重要依據。檢察機關在查辦職務犯罪案件過程中,能夠較清楚、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發案單位存在的各種漏洞及引發違法犯罪的原因,而發案單位的領導恰恰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大都不能全面了解和認清自身存在的問題,既使想有效預防,也缺乏重要依據。因而,辦案過程中,我們通過檢察建議的形式,將所了解的情況及時反饋給發案單位及上級主管部門,就能使其在明了自身或下屬存在漏洞和問題的基礎上,制定出有的放矢的防范措施。這一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部門的任何文件都無法替代的。
(二)檢察建議是擴大個案預防效果,構建行業、系統預防網絡,實現社會預防的前提。結合辦案,進行個案預防是職務犯罪預防的基礎,而如何使個案預防延伸為系統行業預防,最終實現社會化大預防,檢察建議功不可沒。它可以將檢察機關查辦案件中發現的,且是某行業、某系統存在的共性、苗頭性問題歸納起來,提出綜合性的防范建議,送給發案單位的主管部門或黨委、政府等,在引起各主管部門領導高度重視的基礎上,由其要求或命令各下屬單位采取相應的整治措施,從而收到“查處一案,治理一片”,“一處亡羊,多處補牢”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檢察建議的適用范圍
檢察建議作為檢察機關參與社會綜合治理的重要工具其具體的適用范圍。根據高檢院《關于實施檢察建議工作的具體規定》,職務犯罪預防工作方面的檢察建議適用于以下五種情形:
1、有關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規章制度不健全或不落實,管理混亂,給違法犯罪者造成可乘之機,需改章建制的;
2、有關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的工作人員,違背職責或嚴重不負責任,導致職務違法犯罪發生,檢察機關認為應當追究相關人員黨紀、政紀責任的;
3、結合辦案,舉一反三,針對某一系統、某一行業存在的可能引發違法犯罪的漏洞和隱患,檢察機關認為需其主管部門或黨委、政府制定、頒布具體防范措施,進行綜合治理的;
4、有關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實施違法行為,雖構不成犯罪,但已損害了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需要立即采取整治措施的;
5、其他應當向有關單位提出檢察建議的情形。
總之,我們在辦案中,如遇上述情況之一的,都應當向有關單位及主管部門提出檢察建議,特別是對那些疏于防范,漏洞百出,給國家和集體造成重大損失的單位,要及時敲警鐘,并督促其進行治理,以擴大辦案效果,實現標本兼治。
三、制作檢察建議書應重點把握的幾個問題
司法實踐中,檢察建議大都是以檢察建議書的形式體現的。如何使《建議》的主旨通過建議書完善地體現出來,并能收到預期效果,筆者認為制作好檢察建議書至關重要。
根據高檢院有關規定和司法實踐,制作檢察建議書應重點把握好以下三點:
(一)檢察建議書的格式要規范
檢察建議書是一種法律文書,所以其格式必須規范。具體應包括三個方面:
1、首部:包括(1)標題:ΧΧ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書》;(2)統一的編號:Χ檢建[]Χ號;(3)被建議單位的全稱;
2、正文:包括(1)問題的來源或提出建議的起因;(2)提出建議所依據的事實;(3)提出建議的依據《建議書》引用依據有兩種:一是檢察機關提出建議的行為所依據的有關規定;二是該單位存在的問題不符合哪項法律規定或有關規章制度的規定;(4)建議內容,即建議采取的措施,該部分應與列舉的事實、原因緊密聯系,且要明確、具體;(5)要求事項,即為實現建議內容或督促建議落實而向受文單位提出的具體要求,如規定時間回復落實情況等。
3、尾部:包括(1)落款,即提出建議的單位;(2)制作該文書的時間,并加蓋公章;(3)附項
(二)檢察建議的內容要針對性強,且易于操作
就檢察建議而言,最關鍵的部分是“建議內容”,也就是提出的具體的預防措施。這一部分最突出的特點是針對性強,有的放矢,而且要具體、明確、切實可行。因而,制作建議書時,就必須首先找準存在的癥結,然后的的放矢地提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檢察建議。否則,很難引起被建議單位領導的高度重視,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檢察建議的語言要精練、準確。作為法律文書,檢察建議書要求言簡意賅,因而制作建議書時,要用精煉、準確的語言,恰到好處地表達發案單位管理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引發違法犯罪的原因及應采取的各項防范措施,使發案單位及主管部門通過檢察建議書對自身、對下屬單位所存在的問題一目了然,對應采取的措施準確把握,進而采取有力措施,有效預防職務犯罪。
四、用好《檢察建議》的幾點建議
檢察機關結合辦案,向有關單位提出檢察建議的目的,就是要讓發案單位及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對自身或下屬存在的問題引起高度重視,促使其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防患于未然。但實踐中卻發現,有的部門發檢察建議只流于形式,將建議書發出去了事,從不過問落實情況,使有些建議石沉大海,根本未起到應有的作用。基于這種情況,筆者認為,在制作完檢察建議書后,還必須做好以下四項工作:
1、檢察建議應由專門機構負責發送
檢察建議書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法律文書,它的依據和基礎,是查辦職務犯罪案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漏洞。基于偵查部門對上述情況了解的比較清楚,提出的建議更具有針對性,因而,檢察建議書應由偵查部門的辦案人員負責制作。但為了便于統一管理,及時督促,盡快收到成效,實踐證明,應由職務犯罪預防部門負責統一發送。其宜處:一是有利于預防部門隨時掌握本地區的職務犯罪案件的發案情況和個案預防情況,以便及時制定出綜合性的預防措施;二是,有利于檢察建議的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督促和回訪。各院的職務犯罪預防部門是專門的預防機構,其工作經驗較之偵曬部門要豐富的多。為了保障檢察建議工作的連續性,自發檢察建議開始至以后的督促,回訪工作等,都應由專門的預防部門負責為宜。這樣,收效才會更快,更好。
2、在“建議”的發送形式上,以人來人往當面送交為好。這樣,既可以直接同有關單位的領導面對面的交換意見,使其明了采納與不采納建議的得弊關系,而且不能及時了解被建議單位能否采納建議的初步情況和打算,做到心中有數。
3、建好“臺帳”。對所發出的檢察建議書,要專用一本登記簿,把發出建議的時間、發往單位、發建議的原因、建議內容、采納建議情況、建議效果等,記載清楚,以備檢查考核、匯總。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
一、項目建議書的概念和分類
項目建議書是指由企業或有關機構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期規劃、產業政策、地區規劃、經濟建設方針和技術經濟政策等,結合資源情況、建設布局等條件和要求,經過調查預測和分析,提出某一項目,著重論述其建設的必要性,供國家有關部門選擇并確定是否進行下步可行性研究的建議性文件;是企業向上級主管部門陳述興辦某個項目的內容與申請理由、要求批準立項的建議文書,是項目報請審批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文件材料。
項目建議書由部門、地區、單位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行業規劃、地區規劃等要求,經過調查、預測、分析后編制。按照建設總規模和限額劃分:大中型或限額以上的項目建議書,由各省市區及計劃單列市計委、國家各部門(總公司)或計劃單列企業集團提出;中央與地方合資建設的重大項目建議,其項目建議書由中央各部門(總公司)與項目所在省市區聯合組織編制、審議并提出;小型或限額以下的項目建議書,由中央各部門(總公司)、省市區及計劃單列市的項目提出單位負責編制。
一個工程項目的基本建設,從計劃到竣工投產要經過許多程序和步驟,而編制項目建議書是全部程序中的首要工作,是項目可行性論證的前提和基礎。項目建議書應寫明項目建議的理由、政策依據、項目內容、實施方法等情況。同時應對上報項目的性質、任務、工作計劃、方法步驟、預期目標及實施可能性等內容作詳細、全面的匯報,以達到建議書審批的目的。
能不能對擬上項目的基本情況做出完整、準確的描述,所建議的項目能不能得到如期批復,可行性研究報告等后續程序能不能順利實施,項目建議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編制人員深刻認識項目建議書在項目開發過程中的重要意義,熟練掌握項目建議書編制的內容、方法、要求、規律,認真調查研究,對擬上項目有全面、系統、透徹的了解,才能做好項目建議書的編制工作。
二、項目建議書的基本內容及格式
(一)項目建議書的基本內容。應包括:1、項目名稱,項目主辦單位及負責人;2、項目的內容、建設規模、申請理由、項目意義、引進技術和設備,還要說明國內外技術差距、概況以及進口的理由、對方情況介紹;3、產品方案和生產工藝技術;4、主要原料、燃料、電力、水源、交通、協作配套條件等情況;5、建廠條件、廠址選擇;6、組織機構和勞動定員;7、投資估算和資金來源,利用外資的要說明利用外資的可能性以及償還貸款能力的概算;8、產品市場需求預測分析;9、安全勞動衛生與環境保護、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評價分析。
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有技術引進項目、設備進口項目、合資合作項目、新產品開發項目、改造擴建項目、大型工業、交通建設項目等不一而足,在編寫不同種項目建議書時,要根據以上編制內容的基本要求,結合具體情況,把握重點,靈活運用。
(二)項目建議書的格式。項目建議書的格式一般為標題、項目承辦單位、項目負責人、編制單位及時間、正文。標題要開宗明義,涵蓋單位名稱、事由、文種類別。標題、項目承辦單位、項目負責人、編制單位、時間等內容一般單獨編排在一頁內作為封面。正文包括前述的九項內容,是項目建議書的主體,通篇著力的重點,需編寫人員狠下工夫,認真完成。根據建議書的內容應開列一個目錄表,按目錄表編排正文。正文內容應做到指標明確、參數準確、理由充分、論證科學、項目方案先進、內容充實、條理清楚。
三、編制項目建議書應注意的問題
(一)認真調查研究,廣泛收集資料。用完整的資料數據作依據,是寫好項目建議書的基本要求。編制項目建議書之前必須深入實際,圍繞擬上項目展開調查研究,盡可能多的了解、掌握項目的基本情況,收集項目涉及的各方面資料、信息、數據,求證資料、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做到資料詳實、數據準確、全面系統、融會貫通,為編寫項目建議書作充分準備。一般應收集的資料范圍包括:相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規范、國家產業政策;同類產品的結構、性能、工藝、技術指標、成本、價格、生產廠家、市場銷售情況等;國內外同類技術工藝的應用情況及技術水平;建廠地區的自然情況、輔助協作條件、政府的稅收、土地政策等。涉及合作方的還應收集合作企業的基本情況、經營實力等。
(二)注意分析方法。項目建議書的寫作,是以數量方面所表現出的規律性為依據的,要求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科學、嚴密的推斷分析。如投資估算、廠址選擇、產品市場需求預測分析、經濟效益評價分析等項目需要通過一定方法分析計算才能得出結論。如果分析方法不當或計算出現偏差,那么得出的結論就會和實際有出入,甚至出現錯誤,所以分析方法的選定十分重要。例如,選址經濟評價中有分級評分法、重心法、線性規劃法三種,經濟效益評價又有時間指標、數量指標、利潤指標等,其他項也有多種分析評價方法。針對條件不同,各種分析評價方法各有側重,難免有片面性,而現實情況又千差萬別。實際操作中,如何選定分析方法,是單選一種,還是多種方法綜合運用,參數如何確定等等,都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編制過程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真研究,反復比較,不能盲目套用,確定最符合實際、最科學合理的分析方法,以獲得真實、最有價值的結論,為科學決策提供正確依據。
(三)項目建議書與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區別與聯系。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是項目開發計劃決策階段的兩項工作。項目建議書不同于可行性研究報告,二者有密切的聯系,但也有區別。從程序上看,項目建議書在前,可行性研究報告在后,項目建議書得到批復后,才轉入可行性研究階段,可行性研究是在批復的項目建議書的基礎上進行的。從內容上看,項目建議書主要包括:項目名稱、項目內容、提出的依據、必要性、產品生產工藝方案、建廠情況、產品的市場前景、產品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評估、投資及資金來源等;而可行性研究報告還需在批復的項目建議書的基礎上增加項目總論(含編制依據、原則、范圍、自然情況等)、詳細的工藝方案、項目實施規劃、成本估算、編制財務計算報表、總圖、儲運、土建、公用工程和輔助設施、項目招投標、項目進度安排、綜合評價及結論等內容。項目建議書以敘述說明為主,可行性研究報告以分析論證為主。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內容比項目建議書更詳細、更具體、分析更深入透徹。項目建議書解決的是上什么項目、為什么上、依據是什么、怎么上的問題。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對擬上項目從技術、工程、經濟、外部協作等方面進行全面調查分析和綜合論證,從深層次上研究分析產品市場是否可行、生產技術是否可行、經濟效益是否可行的問題,為項目建設決策提供依據。所以,在實際編排中,要妥善把握項目建議書與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區別和聯系,正確取舍、合理編排,使項目建議書更趨完善。
(四)語言表達清楚,事實陳述準確。編寫項目建議書主要用敘述和說明的方法,通過敘述與說明把項目表達清楚,把建議陳述完整。敘述時必須不折不扣地反映客觀事實,切記浮泛描寫,說明中不能摻雜想象、主觀因素。圖表、計算與敘述說明相互補充;專業描述盡量使用專業術語;計算方法選用正確,結果準確,結論明確;推理分析要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數據、引用的內容核實無誤,論述的部分要做到理由充分,論述嚴密;項目編排,條理清楚,內容詳實;語言文字簡潔凝練,準確明了。
四、結語
項目建議書是要求建設某一具體項目的建設性文件,是投資決策前對擬建項目的輪廓設想,影響著項目全過程和各個方面,是項目建設程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文結合實踐,從項目建議書的概念、分類、基本內容、格式要求、編制注意事項等方面,就如何編制項目建議書作了系統介紹。但從具體的項目出發進行項目建議書的編制,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的探討。
(作者單位:1.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當前,在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工作中確實存在對違法違紀責任人“處分都太輕”的問題。其主要表現是:該移送司法機關追究違法當事人刑事責任的不移送;該提出黨紀政紀處分建議的不提處分建議;有的處分建議隨意降低處分檔次;有的地方對鄉鎮以下干部能夠提出處分建議,而對違法違紀行為涉及的縣級以上領導干部難以提出處分建議;特別是有相當一些處理建議被擱置,得不到落實。因此,使“違法違紀者不會知所警誡”,既影響國土資源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也損害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形象。為認真貫徹落實朱總理的批示精神,進一步加強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工作,依法嚴肅追究違法違紀責任人的責任,維護法律權威,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認真學習朱總理的批示精神,進一步提高認識,把思想統一到批示精神上來,并將批示盡快向當地黨委、政府匯報,向紀檢監察、組織人事部門通報。要充分認識“處分都太輕”的嚴重危害性,克服畏難情緒和怕得罪人的思想,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傾向,切實做好查處國土資源違法違紀案件的工作,并對《監察部、國土資源部關于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行政處分暫行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土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來,查結案件的處分決定執行情況和移送案件審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檢查。
二、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執法監察工作及案件查處工作的領導,部門正職是行政執法的第一責任人,對執法監察工作及案件查處工作負首要責任。分管負責人要親自抓,把主要精力用于執法監察工作。執法監察機構在調查案件時,要圍繞“既處理事又處理人”進行調查取證工作,最終的調查報告要有對違法違紀責任人的處理意見。調整執法監察工作的考核內容,不僅要考核案件查處工作中的立案率、結案率,也要考核處分建議率、移送率,要堅決改變過去“查事不查人”的局面。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都要確立各自的立案范圍,分級負責,各司其職。對本級管轄范圍內的違法違紀案件不查處的,上級機關要追究有關負責人的責任。
三、切實實行案件查處逐級上報備案制度。凡涉及追究違法當事人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的案件,下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都要將查結案件的有關情況報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備案。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對下一級上報備案案件的定性、行政處罰決定書、行政處分建議書和犯罪案件移送書予以審查。對下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違法違紀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明顯不當的行政處罰決定或行政處分、刑事處罰建議,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有權責令其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予以撤銷并依法處理。對查處案件不力的,要予以通報批評;對上級交辦的案件敷衍塞責或拖著不辦的,要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責任。
20xx年,我局共爭取到項目149個(除災后重建項目外),爭取上級各類無償項目建設資金10703.13萬元。按資金來源分,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3678.97萬元,新增中央預算內投資3457.36萬元,省市地方財政1372.6萬元,地方債券資金1044.2萬元,省級突破發展項目資金1150萬元。按項目類別分,其中產業類項目1330萬元,公檢法政權建設項目154萬元,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2807.97萬元,基礎設施項目700萬元,節能項目360萬元,廉租房項目2180萬元,農林水建設項目1274.06萬元,社會事業項目107.1萬元,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項目1644萬元,以工代賑項目142萬元,中藥產業4萬元。
二、主要做法
(一)扎實做好項目謀劃工作。從20xx年10月份開始就著手20xx年的項目謀劃工作,先后編制了擴大內需項目規劃、重點項目計劃、突破發展項目規劃、以工代賑項目規劃等,修編了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上報了20xx年中央投資項目建議計劃。不斷加強和完善項目儲備庫建設,積極做好項目的包裝策劃和推介工作,對每一個項目堅持“先論證、后審批”,對不符合編制深度要求的前期項目堅決不入庫、不上報,有效提高儲備項目的質量和可行性,力爭做到成熟一批,開工一批,替補一批,儲備一批,使項目建設接替有序,良性循環。
(二)積極爭取各類項目資金。積極發揚“三跑”精神,加強與上級發改委的銜接溝通,準確把握中央、省政策資金投向,及時靈通信息,搶抓先機,力爭把不可能的項目做成可能,把可能的項目做到肯定,并做到項目報到哪級就跟蹤到哪級,勤匯報、多溝通,盡可能多的爭取項目。
(三)不斷強化項目管理。一是建立了項目臺賬,做到掌握每一個項目基本情況;二是加強項目管理,嚴格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資本金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安全責任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質量終身負責制,確保項目工程質量、施工安全和規范運作;三是督促項目加快進度,如期保質保量完成建設任務。
(四)狠抓資金落實到位。嚴格按照新增中央投資工作的有關要求,一是切實做好中央投資計劃轉發下達工作,二是積極協調項目單位按照中央投資項目管理辦法,盡快千方百計籌措配套資金,避免因資金問題影響項目建設。
三、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性工作還不夠扎實。一是項目庫建設滯后。儲備項目零亂、分散,且沒有完整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等有深度的資料。二是資料準備不充分。有的單位申報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不充分,項目建議書、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等基礎資料不全面,技術水準達不到要求,得不到上級部門的認可。三是個別單位不注重關系的理順。有的“平日不燒香,急時抱佛腳”,有的則是跑回一個項目后就對上面不聞不問,不繼續進行跟蹤,搞一錘子買賣,往往是“跑一個項目,丟一個碼頭”。
(二)項目爭跑力度方法不夠。了解如何挖掘項目,如何準備項目資料,如何項目信息,如何包裝項目爭取有關支持,有了項目如何跑、往哪跑、有些什么策略的人還是較少。由于缺乏跑項目、爭資金、要政策的基本知識,不懂其中的基本技巧,往往導致工作的盲目性,常常是事倍功半。
(三)部分項目落實難度較大。有的單位對項目重爭取輕服務,一方面項目前期工作不到位,項目下來了才著手準備,土地、資金、建設方案遲遲不能落實。另一方面,認為項目跑回來了就萬事大吉,沒有對項目進行全力服務,導致許多項目不能及時開工。
(四)項目建設程序不到位。個別部門對基本建設程序不熟悉,投資計劃下達后不知如何著手,不按投資計劃要求進行建設,擅自變更建設規模、建設內容后不按程序報原審批單位重新 審批,同時由于前期工作不到位,超投資、超概算現象嚴重。
四、幾點建議
項目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內動力”,資金是地方經濟的“催化劑”,政策是發展地方經濟的“助推器”。通過爭取項目、爭取資金、爭取政策是擴大招商引資、調優經濟結構、增強發展后勁必然要求,是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國家投資向基層傾斜、國際國內資本加速流動、產業加速轉移的趨勢與機遇,堅定不移地把爭取項目資金工作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
(一)牢固樹立項目意識。爭取項目、爭取資金、爭取政策是推進經濟發展、壯大地方經濟總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因此,要著力強化“三種意識”。一是強化“能爭”意識。樹立“不怕磨破嘴、不怕丟面子、不怕遭失敗”的爭跑精神。二是強化“會爭”意識。實踐證明,僅有工作的熱情還不夠,知道如何爭取才是成功的基礎和前提。既要了解有關政策,又要了解各方信息,及時調整爭跑項目的工作思路和對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強化“善爭”意識。各單位要注重爭跑項目工作的技巧,加強與上級有關部門和領導的感情聯絡,廣交朋友,廣結人緣,用個人的品行和人格力量贏得上級部門和領導的信任,建立起真實友誼,保持長久關系,為爭跑項目打下堅實的感情基礎。
建設項目過程審計是審計部門對建設項目從立項開始到竣工決算及項目后評價全過程的經濟活動和管理活動進行的動態跟蹤審計。與建設項目完工后進行的事后工程審計有根本的區別,事后工程審計的工作目標是懲前毖后,過程審計的主要目標是過程控制。事后工程審計雖然能夠發現問題,但往往舞弊已經產生,損失已經造成,且根本無法挽回,難以實現審計工作的根本目的。開展建設項目過程審計,實現審計關口前移,能夠變靜態為動態,變被動為主動,從源頭上控制工程質量和造價,提高投資效益。開展建設項目過程審計代表著工程審計的發展方向。
一、建設項目的主要建設過程
建設項目建設過程按時間先后可劃分為項目的前期階段、中期階段和后期階段。
前期階段可分為立項階段和設計階段,立項階段包括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階段包括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
中期階段包括施工招投標、開工報告、設備材料采購、施工過程等環節。
后期階段包括建設項目竣工驗收、財務決算和投資效益分析等環節。
二、建設項目過程審計主要內容和方法
建設項目過程審計主要采取現場審計與報送資料審計兩種方式,對上述3個階段11個環節進行審計作業。具體的審計目標、方法和內容如下。
(一)對項目建議書的審計
項目建議書審計的工作目標是確認項目建議書是否經過審批,審批手續是否合法、合規。
項目建議書審計的主要方法是參加有關建設項目的評審會議,監督評審過程,審查評審結果及批復文件。
項目建議書審計的主要內容包括上報有關部門審批的擬建方案、規模、地點、建設條件、資金來源、投資估算等報告及上級的批復文件。
(二)對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審計
可行性研究報告審計的目標是確認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否經過審批,審批手續是否合法、合規,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否符合項目建議書的要求。
可行性研究報告審計的主要方法是查閱編制單位的營業執照、建設單位的委托書和有關批準文件。
可行性研究報告審計的主要內容包括:
1.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單位是否具有相應的能力或資質,是否經過建設單位的委托。
2.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否按規定的程序進行審批。
3.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單位的收費標準是否合理、合規。
(三)對工程勘測設計的審計
工程勘測設計審計的目標是確認該勘測設計單位資質是否符合規定,設計依據、定額、標準是否符合建設單位的要求,設計的深度和質量是否滿足施工要求。
勘測設計審計主要采用查閱設計文件的形式,也可現場實地審計。
勘測設計審計的主要內容有:
1.審查勘測設計單位的資質證書,是否符合規定與要求。
2.審查初步設計或施工圖設計的內容、范圍和標準是否符合合同的要求。
3.設計變更程序是否符合有關規定。
(四)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審計
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審計的主要目標是確定符合招投標條件的建設項目是否進行招標投標,招投標過程是否規范。
招標投標審計可采取報送審計的方式進行,也可以采用審計人員參與招標全過程監督的方式。
招投標審計的主要內容是:
1.符合招標條件的建設項目是否進行了招標。
2.標底是否符合規定和設計文件的要求,是否控制在預算總額內。
3.投標單位的資質是否符合國家規定和招標文件的要求。
4.評標委員會成員的確定是否符合有關招標文件的要求。
5.中標單位的確定是否綜合考慮投標單位的報價、工期、主要材料用量、施工方案、企業信譽等因素。
(五)建設項目設備、材料采購的審計
設備、材料采購審計的目標是確定設備材料采購過程的合規性。
設備、材料采購審計采取現場跟蹤檢測的方式,可用查閱、觀察、測試等方法進行。
設備、材料采購審計的主要內容是:
1.符合條件的設備、材料采購是否進行招投標。
2.檢查采購合同是否經過有關部門的會簽,格式是否合規,內容是否完整。
3.采購的設備、材料有無質量監督部門的檢測報告。
4.根據情況對設備、材料進行抽查檢測。
(六)建設項目施工和進度的審計
施工和進度審計的主要目標是確定施工單位的資質是否符合要求,施工質量是否達到設計標準,工程進度是否符合合同約定。
施工和進度審計采取現場審計和報送審計結合的方式。
施工和進度審計的主要內容:
1.檢查施工單位的營業執照、資質等級證書、法人證書是否與中標文件和合同相符。
2.開工條件是否已經具備,開工報告是否經過審批;
3.檢查施工單位有無違規轉包工程或向不符合資質要求的單位分包工程的情況。
4.檢查施工單位現場施工技術方案、施工機械設備、施工方法、安全措施、技術人員的到位情況,看是否與投標書施工組織方案相符。
5.檢查施工過程中的設計變更、設備替代、現場簽證等程序是否合規, 手續是否完備。
6.工程檢查簽證記錄,是否有監理人員簽證。
7.工程進度是否與合同要求相符,是否存在拖延工期的情況。
(七)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的審計
竣工驗收審計的主要目標是確定檢查建設項目驗收過程是否符合現行規范,主要的結論和意見是否符合實際情況。
竣工驗收審計采取現場審計和設計圖與竣工圖循環審查結合的方式。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審計的主要內容是:
1.檢查竣工驗收小組的人員組成、專業結構和分工是否符合有關文件的規定。
2.查閱監理單位對工程質量進行的認證和做出的評定結論。
3.檢查隱蔽工程隨工監理記錄是否登記齊全,有關人員是否簽章。
4.檢查施工單位提供的施工技術資料是否齊全有效。
5.檢查建設項目的驗收手續和資料是否齊全、準確。
(八)建設項目資金及完工決算審計
建設資金及完工決算審計的主要目標是確定工程建設單位資金籌措和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會計核算的規范性,完工決算的合法性。
建設資金及完工決算審計主要采取報送審計的方式,采用符合性測試法、分析性復核法、抽查法等方法。
建設資金審計的主要內容:
1.檢查建設資金財務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執行情況。
2.檢查建設項目資金是否已經落實,來源渠道是否合規、合法。
3.檢查建設資金使用情況,有無截留、挪用、轉移建設資金等違規問題。
4.檢查工程進度款的撥付手續是否齊全,是否符合建設項目的形象進度,是否按合同的約定。
完工決算審計的主要內容:
1.審查工程結算手續是否齊全、審批程序是否合規。重點審查工程量、定額套用、取費、材料價差、現場變更簽證單等內容的真實、準確性。
2.檢查有無未完工的建設項目提前或強行編制竣工決算的情況。
3.檢查在建工程成本的真實性,是否存在設計概算外其他工程項目的支出或將生產領用的備件、材料列入建設成本。
4.檢查工程管理費、可行性研究費、臨時設施費、監理費等各項費用支出是否存在擴大開支范圍、提高開支標準的問題。
5.檢查剩余工程物資的盤盈、盤虧、報廢、毀損等的賬務處理情況。
6.檢查建設項目結余資金真實性、完整性和處置情況。
(九)建設項目的效益審計
效益審計的主要目標是對已經投產的建設項目進行經濟效益評價,確定建設項目預期目標的實現情況。
效益審計采取報送審計的方式,采用文字描述法、對比分析法、現場核查法等方法。
效益審計的主要內容:
1.檢查后評價組織機構的建立情況。
2.審查經濟效益評價所采用的經濟技術指標的全面性和適當性。
3.檢查建設項目預期目標完成情況的真實性、效益性。
4.檢查所使用后評價方法的適當性和先進性。
5.檢查后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6.檢查后評價制度的實際落實情況。
三、開展建設項目過程審計應注意的事項
(一)要建立和完善建設項目過程審計的機制和措施
建設項目過程審計不是審計部門一個部門的事情,需要相關部門的積極配合才能順利開展。因此,必須建立健全有關建設項目過程審計的各項制度、辦法,明確有關部門的責任和義務,為開展建設項目過程審計營造良好的環境。
(二)開展建設項目過程審計要有目標和重點
開展建設項目過程審計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所有的建設項目全面開展過程審計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此,根據成本效益原則,要對本單位的建設項目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結合審計資源情況,重點對金額大、周期長的建設項目開展過程審計。
(三)審計部門要準確定位審計的職能,保持審計的客觀性
開展建設項目的過程審計是對建設項目各項管理活動的評價,不是管理活動本身,是對管理活動的程序性、合規性、合法性和真實性發表意見,是對監督的監督,審計人員不能代替工程管理人員執行具體的管理工作,否則審計工作將失去客觀性。
(四)內部審計人員應具備開展建設項目過程審計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
(一)爭取項目方面:項目工作作為我市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幾年的努力,一批產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呈現出非常喜人的發展勢頭。20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迪賽諾生物制藥、上海紡織產業園、某某港碼頭二期工程等一批重特大項目紛紛開工建設,僅今年上半年新開工千萬元以上項目76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25個,億元以上項目13個;竣工千萬元以上項目41個,比上年同期增加5個。
(二)爭取資金方面:近年來,我市爭取資金總量逐年大幅遞增,呈現非常喜人的勢頭。20*年,全市共爭取上及各類扶持資金4.9億元,同比增長88%;20*年,全市共爭取上及各類扶持資金5.5億元,同比增長15%;20*年,全市共爭取上及各類扶持資金6.5億元,同比增長18.3%;20*年僅上半年就到位各類扶持資金2.5億元,同比增長38.9%。
(三)爭取政策方面:相關部分和單位發揚“釘子精神”,不怕困難,通過不懈努力,終于使某某港一類口岸獲得國家批復、某某經濟區區域環評獲得通過;交通、國土等部分利用與上級部分的良好關系,為爭取項目、爭取資金取得政策上傾斜與扶持,有力的支持了項目落戶和地方經濟發展。
二、我市近年來的“三爭”工作主要特點
(一)熟悉同一,全社會“三爭”的濃郁氛圍初步形成。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三爭”工作作為進步對外開放水平、加快地方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來抓,出臺了一系列招商引資、爭取政策和爭取項目資金的目標責任文件,并建立健全了工作督查、落實、賞罰機制,集中全市上下的精力和聰明,千方百計引進項目、資金,爭取國家政策扶持,借助市外資金來強力拉動縣域經濟發展。市領導經常對“三爭”工作進行調度、督查和調研,并親臨談判桌與外商老板談判,親率有關部分負責人到上級部分跑項目要政策,極大地鼓舞了全市上下爭取項目、資金、政策的士氣。
(二)重點突出,對接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成效顯著。隨著某某港一類口岸的正式開放,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對沿海地方經濟建設的扶持力度加大,給我市爭取項目、資金、政策帶來了良好的機遇。為此,全市各有關部分認真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積極篩選與國家資金投向相對接的重點項目,精心做好前期預備,有的放矢加大力度跑,收到了良好成效。僅今年上半年,捉住國家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進和實施通鄉公路硬化工程的機遇,爭取了4100萬元的省道332改造資金、3200萬元的國道204改造資金、2865萬元的農村公路建設資金等;捉住國家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機遇,積極向上申報爭取了*鎮土地整理、*鎮*等村土地整理、網河地區土地整理等項目,共獲得近億元的國家專項資金扶持,這些重大項目的實施對改善我市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經濟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暢通渠道,“三爭”工作外部環境不斷完善。通過加強與某某籍在外人士的聯絡,增進了解,培養感情,充分發揮“人脈關系”來助推某某經濟發展,是“三爭”工作的一大寶貝。通過成功舉辦系列招引活動,聘請“三爭”信息聯絡員,組織各種聯誼會等形式,廣泛聯絡在外老鄉,增進他們對家鄉的了解,激發愛鄉熱情,與很多外商老板建立了長期友好的關系,很多老鄉表示將為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出資出力。通過跑市跑省、跑部進京,經常到上級部分聯系工作、聯絡感情,定期或不定期邀請上級部分的領導來我市視察工作、檢查項目、了解困難,爭取上級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已與中心、省、市很多部分建立了相互信任的關系,為爭取項目、爭取資金、爭取政策奠定了基礎。
三、存在的題目
我市“三爭”工作固然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但整體水平還不高,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與新形勢的要求還有一定間隔,一些工作的“短腿”逐步暴露出來。
(一)基礎性工作還不夠扎實。一是項目庫建設滯后。目前還沒有一個全面、權威的項目庫,幾個職能部分雖儲備有項目,但零亂、分散,且儲備的項目沒有完整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建議書等有深度的資料,更談不上項目建設信息網的建立,軟件和硬件設施都有一定程度的滯后。二是資料預備不充分。有的單位申報項目的前期預備工作不充分,項目建議書、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等基礎資料不全面,技術水準達不到要求,得不到上級部分的認可;有的單位信息閉塞,工作被動,不善于結合本地實際挖掘項目資源,不積極捕捉“三爭”工作的有關信息,使不少機會白白流失。三是個別單位不注重關系的理順。有的單位平時與上級部分和在外鄉友不聯系、不交往,有事才找人家幫忙,“平日不燒香,急時抱佛腳”,所以人家往往只是表面應付,甚至產生反感;有的則是跑回一個項目后就對上面不聞不問,不繼續進行感情聯絡,搞一錘子買賣,往往是“跑一個項目,丟一個碼頭”。
(二)工作機制還不夠健全。目前我市的“三爭”工作基本上沒有形成完整的工作機制,制約了工作的規范有序開展。我市固然有專業的招商局,但是懂業務、會招商、會爭取政策資金的人才太少。如何挖掘項目,如何預備項目資料,如何項目信息,如何包裝項目爭取有關支持,有了項目如何跑、往哪跑、有些什么策略,很多部分的同道對此一臉茫然。由于缺乏跑項目、爭資金、要政策的基本知識,不懂其中的基本技巧,往往導致工作的盲目性,經常是事倍功半。
(三)部分項目落實難度較大。有的單位對項目重爭取輕服務,以為項目跑回來了就萬事大吉,沒有對項目進行全力服務,導致很多項目遲遲不能上馬,甚至流產、夭折。一方面,一些項目資金和配套資金無法及時撥付到位,影響了項目建設進度;另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特別是一些與投資項目息息相關的配套設施跟不上要求。如港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給進園企業的選址和開工建設帶來難度,也影響了后續項目的引進。
四、做好“三爭”工作的對策建議
項目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內動力”,資金是地方經濟的“催化劑”,政策是發展地方經濟的“助推器”。通過爭取項目、爭取資金、爭取政策是擴大招商引資、調優經濟結構、增強發展后勁必然要求,是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國家投資向基層傾斜、國際國內資本加速活動、產業加速轉移的趨勢與機遇,堅定不移地把“三爭”工作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
(一)樹立全新“三爭”理念。爭取項目、爭取資金、爭取政策是推進經濟發展、壯大地方經濟總量、進步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因此,全市各級各部分要樹立全新的“三爭”理念,著力強化“三種意識”。一是強化“能爭”意識。樹立“不怕磨破嘴、不怕跑斷腿、不怕丟面子、不怕遭失敗”的“三爭”精神,自覺繃緊做好“三爭”工作這根弦,特別是各單位主要領導要堅持“從我做起,向我看齊,由我負責”,形成“領導帶動、活動推動、部分聯動、企業主動”的“三爭”工作新格式。二是強化“會爭”意識。“三爭”實踐證實,僅有工作的熱情還不夠,知道如何爭取才是成功的基礎和條件。既要了解有關政策,又要了解各方信息,及時調整“三爭”工作思路和對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強化“善爭”意識。各單位要注重“三爭”工作的技巧,加強與上級有關部分領導和外地老鄉、客商的感情聯絡,廣交朋友,廣結人緣,用個人的品行和人格氣力贏得上級領導和投資者的信任,建立起真實友誼,保持長久關系,為“三爭”打下堅實的感情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