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30 18:42: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育敘事案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來愈強烈地認識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學,也不同于自然科學,那種滿足于理論思辨,或以經典自然科學為標準的研究方法難于把握復雜的教育現象。在此背景下,質的研究方法逐漸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學案例、教育敘事研究等質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廣泛認同,它的最大意義在于真正能使教師成為研究的主體,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教育研究與教育行動分離、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脫節的狀況,從紛繁復雜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探討與挖掘那些很難用理論推導或實驗數據來概括與抽象的內涵、意義與深層規律。它重視對教育教學過程中人的心理與情感活動的研究,重視行動與反思,反對不切實際的空談,主張“一例勝千言”,提供“樣板”與“范例”,提倡移植與借鑒,強調理論要來自于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與修正,只有在真實情境下能夠應用的理論才是有價值的。這也就是當前教學案例與教育敘事研究越來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對于教學案例和教育敘事研究都沒有十分嚴格的界定,大多數教師甚至教育技術工作者都不知道兩者的準確定義和區別。筆者通過百度搜索檢索到含“教育敘事”關鍵詞的網頁160,000條,以“教學案例”為關鍵詞的網頁919,000條,以“教學案例+教育敘事”為關鍵詞的網頁16,900條;從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到從1979至2006年,以“教學案例”為關鍵詞的論文1940篇,以“教育敘事”為關鍵詞的論文168篇。通過對內容的初步分析,筆者發現存在三種情況:一種是不加區別、混為一談;一種是自說自話、大同小異;第三種是有所區別、但未進行系統比較。筆者認為:從本質上來說,教學案例與教育敘事都屬于同一類教育教學研究方法,即質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動研究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但又各有側重;教學案例與廣義的教育敘事中的一種類型——教學敘事比較接近。為寫作和研究方便起見,應加以區別和規范。本文將就兩者的異同之處進行辨析,以供廣大教師參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學案例?
案例一詞譯自英語“Case”,原意為狀態、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案例應有如下幾個特征:案例是一個故事(事例)的講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節和沖突、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過程;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情感、態度、動機、需要等;案例要有隱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實踐者的所思所想所為,都是具體的甚至細小的行為,但這些行為的背后都隱含著某種思想、信念和理論,等待讀者去解讀、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沒有這種思想,只是一個平淡而膚淺的故事,就沒有教育意義。
根據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義:“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1]從這里可以看出,教學案例實際上包含了“教”與“學”兩方面實踐的記錄,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學”的案例。
在教學案例所記錄的教學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學疑難問題的解決過程與方法。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并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關重要。
從Internet網上搜索發現,“教學案例”一詞還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學所采用的案例的統稱,案例教學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學要求、能夠引起分析和思考、達到教學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體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紹、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稱之為“用于教學的案例”,這與本文所指的專門描寫教學過程的“教學案例”是不同的。當然,描寫教學過程的教學案例也可以作為案例教學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敘事研究?
敘事,就是“講故事”,原本是文學(特別是小說)的要素之一,它所獲得的是具體的事實性知識,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識,因此它長期以來被“科學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現代主義對“敘事”給予了新的解釋和強調,將之引入到社會科學研究之中。波爾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將敘事界定為人們從他們的經歷中獲得意義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的幾位課程學者將敘事研究作為教師的研究方法運用于教育領域,從而出現了教育敘事研究。簡單地說,教育敘事就是“講一個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敘事研究是在“講教育故事”的基礎上,通過對故事進行感悟和反思,來研究教育問題。抽象一點來說,教育敘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過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與分析,發掘或揭示內隱于這些生活、事件、經驗和行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發現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價值意義[2,3]。
目前關于教育敘事的分類很多,也很不統一。比如有將教育敘事分為“真實的教育敘事”和“虛構的教育敘事”的;有將教育敘事分為“教學敘事、生活敘事和自傳敘事”的;有分為“調查的教育敘事、行動的教育敘事、虛構的教育敘事”的;還有分為“大敘事、小敘事”的。
三、教學案例的基本要素
1. 教學背景
教學背景包括教學的基礎、條件、學情等方面的情況。教學基礎指前一個教學活動所完成的教學任務(如前一節課所學的知識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學任務是在怎樣的知識、技能、能力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條件主要是指教學設備和教學技術;學情是指學生的基本學習狀態,如班級學生的總體狀況、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風氣等。
2. 教學過程
即教學實錄。它忠實地記錄整個教學活動的細節,包括顯性的教學行為和結果,還包括一些隱性的教學行為,即教師、學生的情感活動以及學生的思維反應等。后者是我們經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學生對某一教學結果作出會心的微笑反應,這樣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間的,但卻包含許多學習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課堂教學往往是具有某種結構的,應真實地記錄結構以及結構內的內容細節。
3. 教師反思
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后,任教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作出的自我評價性介紹。可以由教師自由地闡述自己的教學行為、結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設計者提出有關問題,任教教師就這些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認識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對象。一些研究者還主張,教師反思中還應提出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
4. 學生反饋
這是目前大多數教學案例所缺少、而筆者特意強調的內容。它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后,通過師生交談、問卷調查、學生學習心得體會等形式,所收集的學生對教學活動的認識與評價。從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學習者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對研究教學過程、改進教學設計、提高學習質量非常必要。
四、教學敘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 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關鍵在于說明故事發生有何特別原因和條件。
2. 情境描述
每個教育敘事都必須有一個鮮明問題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對實際情節進行選擇,凸現焦點。要有細節的描寫,描寫要生動、引人入勝。一般采取敘議結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夾敘夾議。
3. 問題解決結果或效果
問題或矛盾解決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幾句簡單的話進行描述。
4. 反思或評析
反思是指教師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本身作為研究的對象,多角度地進行審視、深思、探究與評價,對教學教育行為的成功與失敗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分析。評析是從觀察者的角度對他人的教學敘事進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學案例與教育敘事研究的異同
1.相同點
教學案例與教育敘事研究都具有質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節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學案例和教育敘事研究都是教師從教育實踐出發,從校園生活出發,從真實教學過程出發,從自然教育情境出發所進行的研究,這種研究的顯著特征在于“實”,它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實事、實情、實境和實際過程所作的記錄、觀察和探究,從而獲得對事實或事件的解釋性意見。教師平時要善于捕捉這些教育教學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學事件才有特定的意義。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數教學案例和教育敘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為主體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過自身長期在教育教學的實際生活體驗中,在與對象的直接互動與實際交往中,發生了各種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學事件,對這些事件,教師(或學生、參與者)們通過觀察、分析、反思,而獲得一些見解或解釋性的意見,這就是行動者自身作為主體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動研究。 一些描寫他人的教育教學故事或與教育教學有關的虛構作品如教育小說、教育電影等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
(3)情節性
案例和敘事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通常有與所敘述的教育教學事件相關的具體人物、沖突和事件發展等情節。每個案例或敘事都包含一個或多個的“意外事件”或沖突,沖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內在的。
(4)反思性
教學案例和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反思性研究。教師在敘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對問題或事件的認識,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經驗,在反思中修正行動計劃,在反思中探尋事件或行為背后所隱含的意義、理念和思想。離開了反思,教學案例和敘事研究就會變成為敘事而敘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義。
2.相異點
(1)目的不同
教學案例是一種在先進教育理論與實際教學活動之間的“中間狀態”,是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的“樣本”和“范例”,它通過對在先進教學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進行觀察與反思,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統一起來,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發揮“橋梁”作用,使專家“倡導的理論”(espoused theories)真正成為教師“采用的理論”(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論指導實踐、同時在實踐中檢驗和修正理論。而教育敘事研究則不拘泥于某種具體的理論,更強調回歸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學事件中,通過觀察與反思歸納出解釋性的見解與結論。
(2)有無主題
姜瑛俐認為:教學案例要有主題,而教育敘事研究可以只有問題沒有主題。主題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觀點,是案例的靈魂和精髓,問題是案例主題的支脈。寫案例首先要考慮這個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題是什么,如是說明如何轉變后進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學生思維, 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主題像一條主線把案例故事串起來。案例主題要有指導意義,能引起大家對教育教學中帶普遍性,傾向性問題的關注,并能促使這些問題解決,不能只局限于個別情景或特殊問題[4]。
(3)方法不同
教育敘事研究采用的是“從實踐到解釋性見解”的自下而上的歸納法,而教學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歸納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繹法,采用的是“理論-實踐-修正理論”的途徑。教育敘事更強調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沒有事先的安排與設計,主要是事后的感悟與反思;而教學案例事先往往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與安排,事后要有系統的教師反思與學生反饋,帶有較濃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種“有血有肉”的理論。
(4)范圍不同
教育敘事的內容一般比教學案例要更加寬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學領域的方方面面。教育敘事所敘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蘊含了豐富的內涵,教育敘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維度地去體會、去挖掘這些教育故事的內涵,因而其所獲得的信息具有豐富性與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評價標準,不可作為推論的前提或基礎。相比之下,教學案例一般局限在具體教學的范圍,由于有事先的設計與一定的條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與代表性。
(5)文體與結構差異
教育敘事研究對文體的要求不太嚴格,也沒有比較明確的格式與規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學案例雖然目前也沒有統一的格式與規范,但相對教育敘事來說,還是要嚴格一些,結構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敘事更強調可讀性、故事性,而教學案例雖也要求有可讀性,但更強調邏輯性、規范性。例如,對背景的描述,教育敘事側重于時間、地點、人物與場景,而教學案例則側重于描述教學的基礎、條件、學情等方面的情況;反思方面,教育敘事研究側重于感悟,教學案例則強調理性分析,而且還要提出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寫作手法上,教育敘事常采取夾敘夾議,教學案例則大多是先敘述再集中分析。
總之,教學案例與教育敘事研究報告雖比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區別,研究者不可不細加辨析。
參考文獻
[1] 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979年,心理學家薩賓在美國首次提出了“經驗和敘事結構”的觀點。1986年,他主編了《敘事心理學:人類行為的故事性》一書。自此,敘事正式從心理學家族中顯現出來。20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麥克?懷特夫婦與新西蘭的大衛?艾普斯頓在家庭治療的基礎上提出了敘事心理治療的理論。敘事是指通過傾聽、探討來訪者的故事,理解故事的起源,然后通過重構新故事來重塑來訪者的生命經驗。敘事的目的在于通過運用外化技術將問題與人分開,讓來訪者能夠從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重新燃起面對問題的勇氣、力量和能力,從而減少問題對人的困擾,提高人們應對問題的能力。
一、敘事技術概述
敘事方法具有廣泛而獨特的作用。重要的不是敘事療法名稱本身,而是敘事的方法。它使心理過程與內容結合,使心理學與日常生活Y合,使心理與社會文化歷史結合,可以克服以往心理學研究把人從文化內容、社會歷史文本中抽離出來的弊端,為我們的教育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背景。
敘事運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讓學生先講出自己的問題故事,然后通過教師的詢問,澄清問題故事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個人對于問題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說故事不僅是為了向別人傳達一件自身經歷,還可以讓學生在重新敘述自己的故事中發現自己內在的潛能和人生目標與意義。
在咨詢實踐中,學生由于心理問題成因復雜,敘事往往由學生自己主觀建構。那么教師需關注兩類故事的相互作用:一類是學生個人經驗故事,一類是人類文化中的故事。每個社會階段都有其主流文化,受主流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個體敘事及問題是其主觀意向的表達和被其主觀文化認可的體現。教師要善于發現被忽略的隱藏在敘事背后有意義的故事,以引導學生達到新故事重建的目的。
當人們處于敘事中時,他們所面對的不是一種工具或技術,而是敘述者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敘述者的生命態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擇。對待生命的積極態度很重要。同樣的事實,因為不同的解讀,就會釋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有歷史的痕跡,有許多的故事,故事中積極的內容被發現,向上的動力就會源源不斷。
二、敘事案例及分析
(一)幫助學生認識學習目標
1.輔導過程
小鑫是會計專業高一學生,有些懶惰,學習動力嚴重不足。
小鑫:老師,我對學習沒有興趣。
輔導老師:沒興趣?說來聽聽。
小鑫:我也不知道怎么說。
輔導老師:你學習的目標是什么?
小鑫:在高三時不去實習,而是進高考班。(注:職業高中高三時學生會分流,一部分去企業頂崗實習,一部分繼續留校學習,參加高考。)
輔導老師:那你進高考班的目的是什么呢?
小鑫:考大學啊。
輔導老師:讀大學可以給你帶來的是?
小鑫:我也不知道,就是我媽媽想要我讀。
輔導老師:噢,那你媽媽對你的期望是什么呀,可不可以多說一些啊?
小鑫情緒有些波動:我媽媽為我付出了很多,我從小生病,為了給我治病,媽媽帶我去了很多地方求醫,媽媽對我的期望其實也不高,只是希望我健健康康的,能夠開心一些,和正常人一樣就好。媽媽為我做了這么多,我想好好報答媽媽,唯一的方式就是好好學習,進高考班,考上一所大學,讓媽媽不再替心。
輔導老師:嗯,想要讓媽媽開心,我覺得你也是可以的,那你覺得媽媽給了你哪些支持啊?
小鑫:媽媽總是在細心地照顧我,在我取得一點點進步的時候也會鼓勵我。
輔導老師:如果你考上大學你覺得媽媽會是什么樣的反應呢?說來聽聽。
小鑫:如果我考上大學,媽媽會很高興。她會認為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我雖然有病,但是也能跟正常的孩子一樣學習和工作,我不是媽媽的負擔,我是媽媽的驕傲。我還可以在畢業之后掙錢給媽媽買禮物,媽媽在收到我的禮物之后,也會很開心。我是一個有用的人,我能夠做很多的事情,比如上班做會計,我媽媽也是會計,我和媽媽還可就會計上的一些事情進行討論……
2.案例分析
小鑫的敘事咨詢,主要涉及的是學習方面的內容。從對話中可以看出,當小鑫說出“學習沒有興趣”時,輔導老師并沒有按照常規的方式與小鑫面談,而是進行關于學習目標的追問。在小鑫談到自己的學習目標是因為媽媽時,輔導老師沒有問“你覺自己是什么想的?”而是順著問題去問“媽媽對你的期待是什么?”這有利于學生從重視他人對于自己的期望來考慮問題。通過過老師的追問,小鑫進行了一定分析和探索。尤其當小鑫將未來的故事說出來時,其實她自己已經找到了學習的目標。也就是說,小鑫學習“沒有興趣”并不是真正的沒有興趣,而是內在的經驗沒有被她覺察到。當與媽媽的事件敘述出來的時候,隨著故事的敘說,會帶出厚厚一疊有關的經驗。這種故事的描述有如打開另外一個空間,即將小鑫經驗里多姿多彩的內容展現出來。
(二)在人際關系中理解自我
1.輔導過程
小鑫因為有皮膚病,身上有不少皮屑,皮膚白一塊,紅一塊,沒事的時候喜歡撥下手臂、腿上的皮屑。在宿舍里,有兩個女生特別愛干凈,雖然知道小鑫的病不會傳染,但還是向小鑫表達了不滿,有時候會表現出挑釁的態度。小鑫對此感到很委屈。
輔導老師:看來這個皮膚病還是給你帶來的不少困擾啊。
小鑫:嗯。
輔導老師:能不能告訴我,在什么情況下它對你的影響會少一些呢?
小鑫:平時我不吃刺激性的、油炸的食物會好一些,我生活有規律的時候,不熬夜也會好一些。
輔導老師:我要告訴你一事情,老師有糖尿病,我這個病還看不見癥狀,每天驗血才知道血糖是不是高了。
小鑫:老師,我感覺皮膚病還是好過糖尿病,我不用扎針驗血。老師,你也要注意啊。
輔導老師:小鑫,聽你這么說,我感覺你是一個會體貼他人的好姑娘,在宿舍里,你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啊?
小鑫:老師,其實我也不對,有事沒事就到處摳身上,我也知道同學們看到皮屑會有想法,但是覺得他們太過分了,這個病也不是我想要的啊。她越說,我就摳得越夸張。
輔導老師:如果我好好理解我們的病癥,好好地照顧它,就控制下自己少摳一點,讓它情況好一些,同時也理解一下宿舍的同學,不要因為她們的諷刺就心懷不善,可以嗎?
小鑫:嗯。
2.案例分析
從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將小鑫的病癥看成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個體,這是將小鑫與病癥分開,讓小鑫可以看到病癥對自己的影響以及小鑫可以控制病癥的能力,讓小鑫具備更多的面對病癥的勇氣和自信。老師的自我暴露,是為了讓小鑫學會換位思考,同時也引導小鑫思考宿舍里的故事,強化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善意。
通過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學生帶著故事進行咨詢,這些故事反映了他們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對于自我能力的一些界定與預設,還包括他們內心的困惑和問題等。敘事的意義在于讓當事人有自我反思和重構故事的機會,鼓勵他們在探索經驗故事中獲取更多的自我意識。
【參考文獻】
[1]Del Corso, MC Rehfuss. The role of narrative in 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11, 79(02): 334-339.
一、活動背景:本課是《認識情緒 管理情緒》的第二課時,也是本部分的重點。在第一課時了解常見的情緒困擾、懂得正視情緒合理表達、學習情緒ABC理論、了解情緒對人的影響作用等心理知識的基礎上,本課進一步認識不良情緒帶來的危害、控制不良情緒的重要性以及消除不良情緒的一些具體方法。
教學對象為職業中專一年級學生,在參與課內活動和進行課外實踐中,運用情緒調節的方法,逐漸提高情緒調節能力。
二、教學任務:幫助學生初步理解、運用情緒調節的具體方法,提升他們的音樂感受力、語言表達力、團隊合作力,能在學習生活實踐中調節情緒。
三、教學資源:多媒體課件、網絡、社會調查。
四、教學設計:
1、導入:第一課時我們了解了常見的情緒困擾,懂得要正視情緒、合理表達,并掌握了情緒ABC理論、情緒對人的影響作用等心理學基礎知識。這節課我們就要通過兩個活動來試一試如何管理和調節情緒。
2、活動一:搶摘情緒果。教師事先準備好情緒卡片,每張卡片上寫著某種情緒的詞匯,如“悲傷”、“害怕”、“難為情”、“興高采烈”等。
(1)教師引入:森林中有一棵情緒樹,上面結著各種各樣的情緒果,如果有人不小心吃了某一種情緒果,他就不能夠發出聲音,而只能用表情或是肢體動作表達它所代表的情緒,直到有人喊出這種情緒果的名字,魔力才會消失。現在誰愿意試著嘗一顆情緒果?
(2)有學生自愿上臺扮演誤食情緒果的“中毒者”,從教師準備好的卡片中隨機抽出一張,按照上面的提示做出表情動作,不能出聲,其余學生通過觀察快速猜測他表現的是什么情緒,被猜對就代表著解了毒,可以下場換另外一名學生上場。教師給準確猜出情緒名稱的同學以獎勵。
在卡片中設置不同的難度,從單純情緒(如高興、悲傷)過渡到復合情緒(如驚喜、悲憤),再到能夠引緒的一件事。
(3)游戲結束后,提示學生討論:①猜對的同學是怎么判斷出“中毒者”的情緒的?②為什么有人總是會判斷錯誤?③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如何判斷別人的情緒的?這樣學生們就能在活動中體會到,平時要注意觀察,通過他人的眼睛、眉毛、嘴巴等五官的變化,揣測他人此刻的情緒,同時,也可通過自己表情的變化,展示自己的情緒,從而進一步提高對情緒的感受力。
3、活動二:情緒大聯唱。在較為準確地感知他人情緒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通過唱歌和肢體動作表達情緒。這樣既能享受音樂的愉悅與放松,也能發泄不良情緒。
(1)教師引入:播放大家熟悉的音樂《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欣賞時可讓學生隨意做出各種肢體動作。
(2)引導學生將歌詞進行改編,變成針對情緒表達的舞蹈音樂,大家起身,隨教師一起,一邊唱歌,一邊做出與該種情緒相應的動作。
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動作);
如果感到憤怒,你就(跺跺腳)(動作);
如果感到無奈,你就(聳聳肩)(動作),(聳聳肩)(動作);
我們大家陪你一起(聳聳肩)(動作)。
如果感到悲傷,你就(哭一哭)(動作);
如果感到害怕,你就(抖一抖)(動作);
如果感到緊張,你就(深呼吸)(動作),(深呼吸)(動作);
我們大家陪你一起(深呼吸)(動作)。
如果感到著急,你就(抓抓頭)(動作);
如果感到興奮,你就(大聲笑)(動作);
如果感到疲憊,你就(伸伸腰)(動作),(伸伸腰)(動作);
我們大家陪你一起(伸伸腰)(動作)。
如果感到心煩,你就(跳一跳)(動作);
如果感到孤獨,你就(握握手)(動作);
如果感到無聊,你就(轉三圈)(動作),(轉三圈)(動作);
我們大家陪你一起(轉三圈)(動作)。
口號中所填部分沒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學生可自由發揮填出并設計做出相應的肢體動作,可以單獨展示,也可以全班同學一起做,用音樂和簡單的肢體動作表達自己、享受樂趣、發泄情緒。
在快樂和放松中結束這堂課。
五、成果:本次課的教學重點并不在于教師的講授,也不在于對知識點的掌握,而是重在體驗。基于現實的需要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將會更加客觀地關注自身的情緒,所學管理情緒的方法與技巧將在今后的生活中學以致用。
課后完成一份健康情緒自我心理測試。
案例背景
愛學生是教師崇高職業道德的體現,愛學生就必須做真誠的傾聽者。然而,在學校里普遍存在一種現象:為師者對話語權的“迷戀”導致教師對學生失去了耐心,教師總是居高臨下地“肆意”言說,而要求學生“虔誠”地傾聽;當學生說話時,或是主觀地判斷,或是粗暴地打斷,或是偏頗地回應,總之,作為教師有著太多的理由不讓學生把話說完。這樣的交流,只有命令和服從,只有授予與接受,只有安排與執行,只有言說者對傾聽者的“高壓”,而沒有理解,沒有寬容,沒有平等,沒有自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便很難產生主動言說的欲望。于是,創新與銳氣便在教師有意無意的忽略中遠離了學生。
案例回放
一天,德育主任“送”來一個學生,我打量一下來人,哦,是小銳,高高的個子,文靜,但情緒很激動,哭得像個淚人。前段時期我與他談過心,他很有思想,和我也能說心里話。他見到我,哭得更厲害了,真讓我領教了“委屈的孩子”是什么樣子的了。德育主任交代說:小銳和班主任發生了爭執,班主任被氣得心臟不舒服正在保健室休息。小銳表示不想和班主任再說什么,也不想向德育處申辯什么,而只想和我說說心里話。“小銳你先坐下。”他順從地坐在沙發上。“我很高興你那么信任我,很愿意聽你說說心里話,更愿意分擔你的煩惱。”這時的小銳哇的一聲哭了出來,他的心理防線被師生間的平等交談所打破。如他所講,從上學那天起,他是第一次坐著和老師說話,更何況是在副校長辦公室和校領導這么談話,他感受到我對他的尊重和關懷,他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訴我,以求得幫助和解釋。我和他之間,沒有居高臨下的訓導,沒有必須“坦白”錯誤的逼迫,沒有“指點迷津”的說教,我只作為忠實的聽眾在等待他訴說“委屈和抱冤”。于是由泣不成聲、斷斷續續的喊,一直到心平氣和地訴說的全過程,我都沒有打斷他,而是時而點頭,靜靜地、耐心地傾聽著,他豐富的內心世界漸漸展示在我的面前。繁重的學業壓力,家長的殷殷期盼,希望得到教師關注的渴望,大錯不犯、小錯不斷、不能自律的苦惱,尤其是不能和教師很好地溝通與交流的現狀,使他陷入極度逆反的境地,甚至片面地把對教師的偏見與看法轉達給了家長,導致家校溝通不暢,從而影響著他每一天的學習和生活。今天和班主任的激烈爭執是他對以上種種的宣泄。
小銳一股腦兒地將“委屈和抱冤”倒了出來,最后長長地吁了一口氣。聽完小銳的訴說,我們作了一次真誠的交流:“從你的訴說中我看到了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渴望,也看到了你豐富的內心世界:你需要教師的幫助和保護,你感到焦慮、憤怒和不滿,你孤獨、內向、自我保護能力弱,你特別希望改善與他人緊張、對立的關系,但是你缺乏與教師真誠的溝通與交流……當然,雙方都缺乏傾聽的能力……”小銳很感激我對他的理解與包容,更感激我能在工作繁忙的情況下聽他訴說“委屈和抱冤”,并對自己當天的行為感到后悔,表示愿心平氣和地去和老師溝通。事后,我找到他的班主任,將《林克萊特的故事》和“我與小銳的故事”講給了她,她很受啟發也有同感,并和小銳預約了談話。現在,他們的關系很融洽,家校配合得也很好。
案例啟示
面對這樣的學生,要想教育引導他,改掉這個不良的行為,作為班主任,就一定要找到問題存在的根源,找到癥結所在,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就是在這種想法的支配下,我開始尋找機會。一天,又有學生告訴我,他又打同學了。我把他叫到跟前,問他:“你為什么總是動手打同學呢?”他不加思索地回答:“爸爸告訴我,誰惹我,就打他。”聽完這句話,我的心一沉,心情頓時沉重起來,并意識到,教育好孩子的關鍵,必須改變孩子父母偏激的教育思想。我接著問:“你的爸爸為什么這樣告訴你呢?能跟老師說說嗎?”他說:“老師,在幼兒園的時候,我曾被一個小朋友打壞了,爸爸很心疼,就告訴我,以后誰惹你,就打他。”哦,原來是這樣。這次與他的談話,讓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面對這樣的家長,要想從思想上轉變他,改變他的教育思想。作為班主任,就一定要說服家長,配合自己進行教育,才能夠從思想上引導好學生。這樣,我就馬上給孩子的父親打了一個電話,很策略地跟他講了孩子經常在班級打同學的現象。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的父親根本不承認他的孩子打同學的事實,反而跟我講,是他的兒子經常帶著傷回家,應該是同學先動手打他。聽了孩子父親的一席話,我馬上說:“今天孩子回到家里,你問問他,有一天,是不是就因為一個女孩朝他微笑了一下,他就打那個女孩。”(班主任工作 banzhuren.cn)聽了這件事,孩子的父親在電話的另一端不出聲了。這時,我又說:“我問過孩子,為什么打人,他說是你讓的。我覺得,孩子是最誠實的,最容易改變的,所以,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須從正面引導,你說對嗎?作為家長,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誰不想讓孩子成才?而孩子成才的關鍵是具有良好的行為序貫。這一點很重要。他總是打同學,在班級怎么能夠有好朋友,怎么能夠學會交往呢?”聽了我的一番相勸,他沉默了好一陣,說:“是這個理兒。”通過這一次談話,孩子的父親開始改變了。
面對這樣的學生,老師要從他的需要入手,約束他的行為。作為班主任,就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進行鼓勵,才能夠幫助學生自覺約束自己。在班級中,由于開展班級干部輪換制度,同學們人人都可以得到鍛煉,當我宣布這個規定時,王鑫也請求當班級干部。聽到他的想法,我高興地說:“好,老師一定讓你當。不過,我對你有一個要求,就是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給同學們做榜樣。”不是嗎?無論是什么樣的學生,尤其是低中年級的學生,從本質上說,心靈是純潔的,都有上進心。教師如果了解學生的心理和心理需要,從正面進行引導,就能夠幫助學生克服不良的習慣。
對于這樣的學生,班主任要注意家校互相配合,共同校正他的行為。由于家長在心里還存有一種想法,就是自己的孩子打同學,都是別人先惹他。為了化解家長的這種想法,我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利用雙休日,帶他的兒子和親屬家同齡的孩子,一起玩兩天,看看怎么樣。結果,不到一天,親屬家的孩子就求家長,快帶我回家吧,我實在忍受不了了,不想再和他玩了。事實讓他的父親終于相信我的話是真的。這時,他的父親也認識到自己的孩子是多么不合群,自己的教育的的確確是錯了。他在家里開始從每一件小事主意嚴格要求兒子,他現在的變化真的很大。
二、加強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全社會的信息意識在不斷增長,檔案信息已成為各個行業工作的重要環節,檔案管理工作也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的價值和地位。檔案管理者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斷進行繼續教育,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強化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1.現實工作需求。首先,信息時代的檔案工作正在實現以電子計算機等物化智能應用為主的檔案管理自動化、檔案信息資源數字化以及檔案信息傳遞網絡化,檔案縮微及檔案保護水平也日益提高,原有的那些工作經驗和理論已經難以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其次,從證詞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來看,檔案工作的機要性和服務性要求檔案人員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精神,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愛崗敬業精神,對做好檔案工作顯得尤為重要。2.理論需求。“人本管理”思想是加強檔案人員教育培訓的出發點,充分重視檔案人員在檔案工作中主體地位的體現,發揮檔案管理人員的主人翁精神。
三、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繼續教育效果的措施和途徑
1.要有針對性地在培訓內容中加強開拓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愛崗敬業精神的培養
檔案管理人員開拓創新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的不足,是當前制約檔案事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在整體教育上大力強化檔案干部隊伍,加強開拓創新思維和欲望、哲學思辨能力的養成以及自學能力、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力的養成等方面的培養力度。同時,還要注重對檔案工作人員職業道德教育,進行愛崗敬業精神的培訓。檔案工作是一項基礎性的信息搜集、整理、保管、服務工作,需要的是愛崗敬業和默默無聞的奉獻,除了有扎實的職業技能和深厚的學術素養外,更要有一份求真務實的平常心。
2.在檔案培訓中不求規模求效益,使培訓的檔案人員得到真正提高
事實已經證明,學歷的提高、結業證的增多并不一定意味著檔案工作人員素質的同比提高。短期培訓是繼續教育的重要方式之—,過去因為過分看重辦班期數、學時數、參加人數等表面數據,而沒有著眼下如何使受訓者提高綜合素質,學習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在舉辦這類業務培訓時,我們要在學習主題的設置上有針對性、科學性和一定程度的超前性,在形式上要有靈活性,講授內容和技巧上要講究知識性和趣味性,增加一些研究的專題講座,使檔案人員在培訓中真正學到有用東西。
3.要有針對性的鼓勵檔案工作人員從多種渠道接受繼續教育
我們要從繼續教育的認識、計劃安排和政策方面加強教育宣傳,為在職者樹立終身教育的思想,增強檔案從業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自覺性,針對各級檔案工作人員的不同情況,鼓勵她們利用業余時間,通過自學和進修培訓等多種途徑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個人在知識領域上的涉獵面越廣,視野就越寬,檔案人員的思維和角度轉換就相應地更靈活。廣大檔案工作人員在熟練掌握檔案知識與技能的前提下在各自相應的實踐領域中有所收獲,在工作上做到更加游刃有余。
近年來,山東省政府對企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管理權限進行了調整,僅2010年以來就有近百家企事業單位管理權限下放至各設區市,由此帶來的干部人事檔案交接工作日益增多。如何在文件連續體理論指導下做好干部人事檔案交接工作,是每一位有責任感、使命感的檔案人員首先考慮的問題,這也是《檔案法》、《檔案法實施辦法》賦予檔案人員的職責。干部人事檔案記載了個體從學習、工作到死亡的經歷,承載著個人在不同生命階段的記錄,任何一份檔案材料的丟失,都可能帶來一生的遺憾。目前干部人事檔案交接存在著管理制度不完善、移交責任不明確、交接手續不齊全等問題,成為檔案規范化管理的瓶頸問題。
一、文件連續體理論概述
文件連續體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繼文件生命周期理論之后提出的新文件運動基礎理論,它是研究從文件形成(包括形成前文件管理系統的設計)到文件作為檔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過程中連貫一致的管理方式的理論。文件連續體強調的連續性與整體性,可以有效地應用于干部人事檔案交接工作的各個階段,彌補交接工作中的不足。
文件連續體理論通過構建一個“四軸四維”的多維坐標系來描述文件的運動過程。將文件連續體理論與干部人事檔案整理交接工作相結合,其相關模型如圖1、圖2所示。
二、基于文件連續體理論的干部人事檔案交接策略
(一)文件保存軸與明確交接內容
在文件連續體理論中,文件保存軸作為主軸線,發揮著存儲社會活動中的記錄信息的工具性作用。在基于文件連續體理論的干部人事檔案交接策略中,文件保存軸儲存了需要交接的干部人事檔案及其相關材料歷經的四個發展過程:呈批材料、審核材料、入檔材料、檔案。最終形成的檔案包括干部人事檔案卷宗及相關文書檔案,其中相關文書檔案又包含干部調整材料和相關管理資料兩大部分。
干部檔案卷宗。干部人事檔案按卷保管,一般是一人一卷;檔案材料多,一卷裝不下的可分卷管理。卷內材料分為十類,第一類履歷材料,第二類自傳材料,第三類鑒定、考核、考察材料,第四類學歷和評聘專業技術職務材料,第五類政審材料,第六類黨團材料,第七類獎勵材料,第八類處分材料,第九類工資任免材料,第十類參考材料。每份檔案材料都有類號、頁碼,與目錄記載一致。
干部調整材料。干部調整產生一系列文書檔案,如調整干部實施方案,在民主推薦會議的上講話,研究調整方案、民主推薦、干部考察階段的會議記錄及會議紀要,民主推薦、組織考察情況匯報,任職公示公告,備案報告及任免職通知等,要妥善保存、移交。
相關管理資料。為保障工作的連續性,及后續工作博采眾長,檔案管理規章制度,包括檔案的歸檔范圍,檔案人員的崗位責任制,檔案的接收、修改、保管、借閱、統計、保密、鑒定、銷毀制度以及相關記錄,也要妥善移交。
(二)憑證軸與嚴格交接標準
在文件連續體理論中,文件憑證軸體現文件的連續性。合理完善的文件管理系統將文件視為一種行動的記錄加以控制。在基于文件連續體理論的干部人事檔案交接策略中,憑證軸由個人業績履歷(含德能勤績廉)、部門考核、組織掌握、社會查詢四個部分構成。它反映的是個人思想工作情況,經過部門考核,再由組織確認,最終向社會查詢延伸的過程。交接傳承下來的干部人事檔案整理是否符合標準要求,是關系到今后社會查詢是否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因此,必須對干部人事檔案材料性質、分類編目及載體裝具有統一標準的要求。
材料齊全真實。檔案材料由法定作者形成,真實記載該干部德、能、勤、績、廉等方面情況,能完整反應干部基本思想面貌、學習工作經歷。因此檔案材料,一要齊全成套,特別是結論性的材料,要有主要證據或關鍵過程材料;單份材料不缺頁、無損壞。二要真實有效,文字清楚,所指對象明確,材料內容客觀實際,沒有涂改造假,沒有模棱兩可的語言,沒有與實際情況不符的信息。
分類編目規范。檔案材料共分十類,其中第四類、第九類材料需要進行二級分類。第四類材料再分為:學歷學位材料;職業資格和評聘職稱材料;反映科研水平的材料;培訓材料等。第九類材料再分為:工資材料;任免材料;出國(境)材料;參加會議的代表登記表等其他材料。
載體裝具標準。自2012年10月起,干部人事檔案材料和目錄等有關材料采用國際標準A4紙型,材料左邊應留有2.5厘米的裝訂邊。按照左下對齊的方式打3孔裝訂,中孔距上、下孔8.3厘米,下孔距底邊54厘米,孔中心距左邊沿1.2厘米,孔直徑為0.5厘米。干部人事檔案卷盒規格按A4紙型相應調整,分為31×22.5×2.5厘米,31×22.5×3.5厘米,31×22.5×4.5厘米三種。
(三)業務活動軸與規范交接程序
在文件連續體理論中,業務活動軸是指產生文件的各項活動,事務代表具體業務中細微的某個環節;活動指具體的業務任務;職能則為指導業務行為和業務活動進行的根本要素,也是該組織機構所承擔的社會職責;目標是職能的社會視角產物。在基于文件連續體理論的干部人事檔案交接策略中,業務活動軸體現了干部人事檔案交接各環節,個人清理留存的檔案材料,部門統一上交,組織派專人整理,最后按機構職能要求及相關制度規定予以交接。
建章立制。干部人事檔案的收集整理交接要求、內容、程序,需在業務活動的每個環節,以制度的方式落實到崗位職責、部門職能、組織架構和機構設置上。
質量驗收。聘請專家,按省委組織部檔案管理要求,對檔案整理情況進行質量驗收,發現問題,提出整改意見,限期整改。預檢通過后,組織正式交接。
手續交接。在監交人員的監督下,移交方和接收方嚴格按照交接手續進行檔案交接。要檢查案卷內容,做到交接全面不缺一個案卷,目錄完整不缺一份文件。交接完畢后,移交清單一式三份,移交人、接收人、監交人三方簽名,蓋章。移交人、接收人及檔案單位各一份。交接完成,新手上任,管理秩序走上正常。
(四)主體身份軸與統一思想認識
在文件連續體理論中,主體身份軸揭示了文件的來源,體現了文件與文件形成者、與形成者相聯系的單位與單位相聯系的組織以及與整個社會的聯系。在基于文件連續體理論的干部人事檔案交接策略中,主體身份軸在不同維度對應不同層次的形成者或與形成者相關的機構。在文件形成維,個人擬寫履歷、年度考核個人工作成績等總結材料;在文件捕獲維,部門審核干部德能勤績廉表現,并形成書面意見;在文件組織維,組織審核哪些材料真實系統,可入檔保存;在文件聚合維,干部人事檔案按機構職能要求整理移交。這一系列的業務活動,需要各方達成共識,尤其是在交接環節中,檔案交接任何一方不負責任,必定給檔案管理留下隱患。檔案交接中,交出方要心態平和、積極主動,接收方要認真學習、虛心求教。
三、總結
文件連續體理論將文件運動過程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強調標準化流程,鼓勵各方協作。在干部人事檔案交接時提倡個人、部門、組織及機構間合作,文件連續體理論為干部人事檔案交接提供了整體性的思考,有利于推動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6-0108-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根本在教育。高校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教師要把教學作為首要任務,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全面實施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嚴格教學管理。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奮發有為。”為此,我們深入調查研究,開展符合持續安全理念與項目管理要求的教師教學全程監控措施研究。
一、調研情況
作為高校,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是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在我國,對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監控與評估從認識到實施都起步較晚,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體系。特別是1999年本科擴招以來,教育資源跟不上生源增長速度,教學質量受到極大影響,同時,各大學為了排名和升格表現出浮躁的狀況。近年來,國家開始重視通過建立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來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同時通過本科教學水平評估、質量工程等多種形式,促進高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國內各地方高校也采取了多種措施保證教學質量,為國家輸送合格的人才,如某省高校,每年對教師進行教學考核,學生網上評教排名在后5%的教師將退出教師崗位。另外,為保證教師按時上課(特別是教授、副教授科研活動較多,經常出差),多數高校規定了任課教師每學期調課次數不能多于2次或3次,有的學校甚至不準教師調課。
國外高校大都采用模塊式教學,在每一模塊教學完成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一般包括幾個方面,如教材、圖書館、課堂資料、教學質量,包括講授課和討論課、網上BBS板塊、測試形式、學習者個人的收獲、學習者個人的職業發展、學習者個人的貢獻。此外,還會召集學生代表進行座談會,收集學生對課程的意見與建議。值得注意的是,國外高校普遍實行外審制度,即獨立于某學院以外的專家定期對學院進行審查,并對學生進行訪談,最后做出獨立的評價。這種第三方評價機制可以越過學院教學管理部門,直接接觸學生,了解學生對教學質量的評價,做出較公正、客觀的結論,因此被國外高等教育部門廣泛采用,并以此作為國外高校排名的依據。
二、存在的情況
我校在保證教師教學質量管理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網上評教、教學滿意度調查、教學事故一票否決、督導組聽課、學生信息員反饋制度等,學院也一直按照學校的各項管理措施在教學管理中認真執行,但是,在執行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①學校的各項管理措施大都是從外部監控教師,對教師的教學起到了一定的監控作用,但是針對各級監控反饋信息的落實和整改還沒有及時做到位,也沒有相應的措施幫扶存在問題較大的教師,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教師對其教學質量的不重視,甚至不關心。②目前對教師教學過程與課程質量,課程組與課程質量的監督、分析還欠缺。③沒有建立教師的個人教學工作檔案,不利于跟蹤教師的教學質量變化過程。④對教師的工作需求和工作適應度也沒有與教師的教學質量建立有效的聯系,很大程度上是從完成教學任務方面安排教師工作的。⑤對教師教學質量與個人的職業發展沒有建立更好的關聯,難以保證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難以保證課程建設的質量。⑥由于教師隊伍中高級職稱教師的教學工作量相對容易完成,一方面研究生課程系數高,另一方面,指導研究生也計算學時,且多數情況下,高級職稱教師年終都會超額完成教學任務,而中級職稱及以下的教師主要從事本科生教學任務,其要完成工作量,需要承擔多門本科生課程,感到壓力大,其教學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同時也影響工作情緒。⑦教學評價沒有量化與職稱評定和評優掛鉤。⑧課程群建設難以落實。⑨教師個人檔案的建立,含學生反饋意見的整改跟蹤,及教師需求分析不完備。⑩分配很少向本科教學傾斜。
三、對策研究
1.樹立教師教學質量全程監控理念,創新研究式管理。
教師教學質量全程監控體系:按照“重在平時,加強監管,關口前移”的持續安全理念,綜合教師教學質量的全程監控辦法、多維度考核方法、獎懲措施及教學質量與教師個人發展,加強質量監督和質量控制的措施以及質量標準問題研究,從幫助教師個人發展、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出發,將教師的教學質量、個人發展和學院發展捆綁起來,形成一體,規范教學管理,幫助任課教師分析并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實現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目的。
2.完善量化的教師教學和課程建設質量獎懲措施
(1)教師的各項評優與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掛鉤。在滿足學校評優條件的基礎上,對候選人采取綜合打分、擇優推薦的辦法,即科研和教學業績硬材料由院教學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打分(權重50%),全院教師民主投票(權重30%)和學生網上評教(權重20%)綜合產生。
(2)為了促進課程建設,評優時若候選人為課程組長,將其個人網上評教成績60%和課程組內教師網上評教平均成績的40%求和,歸一化處理后作為學生評教成績。
(3)教師職稱晉升與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掛鉤。在教師申請職稱晉升時,若其連續三年的網上評教平均成績排在全院任課教師的后10%,則取消當年的職稱晉升資格。
(4)學校的分配應向從事本科教學的教師傾斜。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本科教學,對從事本科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的教師進行傾斜,有一定的比例系數(1.1)。
3.建立并完善規范化的教師教學質量監控定期報告與分析制度
(1)每學期初向全院教師做教師教學質量監控報告。分別從不同教學層次(研究生、本科生)、不同角度(單門課程、課群、教師個人、課程組全體、職稱、專業)、不同方面(用人單位、學校、學院和學生的各種教學反饋)全面收集、統計、分析和總結全部教師的教學情況,課群及課程建設情況,查擺問題,研討、分析原因并給出具體改進措施。
(2)學期內配合學生學習過程監控,按月以留言或當面交流等不同方式向教師通報其教學狀況,幫助任課教師分析并改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其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4.健全并完善教師教學質量全程監控與管理體系
(1)為每個教師建立個人教學檔案,常年全程記錄并跟蹤教學質量的變化,如每學期任課情況、課程考試成績分布情況、學生網上評價、督導組評價、同行評價、教學滿意度調查結果等,有效監督和保證教師的教學質量。此檔案和教師培養檔案一起構成了教師個人檔案。
縣域經濟是指一個縣或縣級市行政區劃里的綜合經濟。截止到2006年,全國縣級行政區劃有2860個(港澳特區及臺灣省除外);2006年,我國縣域內人口總數達9.1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0.24%;全國縣域經濟的地區生產總值達8.81萬億元,占全國GDP的48.10%。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統籌城鄉發展的切入點,在縣域經濟競爭日趨激烈和生態環境保護日益嚴峻的新形勢下,研究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對于提升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和資源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縣域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涌現了很多縣域經濟發展模式,不少學者也對此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著重探討的是單一型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資源環境型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涉及較少。本文將基于資源與環境平衡的視角,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過比較幾種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特點,為不同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1.模式介紹
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指通過開采本縣域內豐富的資源如礦產、森林、牧場等來帶動與該礦產資源相關的行業的發展從而全面拉動全縣經濟的發展。例如河北省靈壽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陜西省定邊縣等均屬于該種發展模式。
2.案例分析
定邊縣地處陜西省西北部,是陜西省有名的礦產資源大縣。該縣面積為6920平方公里,總人口為31.5萬。該縣擁有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等二十多種,據測算,該縣境內油區儲藏面積780平方公里,儲量近1億噸,已探明有開采價值的三塊油田總儲量2500萬噸。其天然氣田是我國最大的陸上整裝氣田,屬世界級氣田,已探明儲量2300億立方米,且氣層連通性好、壓力穩定。2007年該縣實現生產總值65.85億元,同比增長2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14億元,增長14.9%;第二產業增加值52.22億元,增長22.6%;第三產業增加值7.49億元,同比增長15.8%;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9.3%、79.3%和11.4%。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66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8360元。數據顯示,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其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資源的產出,資源產出為其帶來了豐厚的財政收入,但對其農民收入增長作用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富財政不富民”的現象。
3.劣勢分析
(1)替代產業缺乏,經濟發展滯緩。資源型經濟的不斷擴張,在不斷消耗有限資源的同時,直接擠壓了現代加工業和商貿流通業的生存空間。資源型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特性是生產環節較少、產業分工相對簡單、技術要求偏低、生產周期較短。因此,在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水平欠發達的地區,資源產業很容易受到社會游離資金的青睞。一些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因資金長期大量流向資源型產業,而錯過了黃金發展時期。甚至有一些產業,在實現一定原始積累后,也跟風趨“熱”去發展資源產業。可以預見,這種情況如不盡早改變,隨著資源消耗速度的加快和資源采掘難度的日益增加,資源型經濟面臨的困境將會愈來愈大,而新的優勢替代產業因長期受到擠壓還未凸現鋒芒,將可能直接沖擊縣域經濟產業布局,阻礙縣域經濟進一步發展,并導致總體發展水平滑坡。
(2)經濟結構滯后,增長方式粗放。從整個產業結構來看,它的經濟增長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由于不需要較高的生產技術,致使經濟增長完全表現為一種原始、自然產品的積累過程。自然地理條件一旦出現異常,縣域經濟出現波動在所難免。從產業內部結構來看,資源型經濟大多數是采掘業和原材料工業,大部分生產的是初級原始產品,生產方式粗放,資源開采率十分低,資源浪費嚴重。
(3)財政增收不快,利潤流失嚴重。資源型經濟在抑制其他產業正常發展的同時,也直接導致了財政創收渠道的單一。資源型經濟的主導產業多為上游基礎性產業,產品附加值遠低于下游加工業,導致加工利潤大大流失,致使財政增收局限于低級層面。隨著資源的消耗枯竭,縣財政收入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同時,資源性產品的價格偏低,資源開發未能得到應有的補償,也阻礙了財政收入的有效增長。
(4)生態環境惡化,治理任務繁重。資源型經濟由于依靠采掘資源發展縣域經濟,在采掘資源時產生的“三廢”隨意排放,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現在有不少資源型縣域出現了地面凹陷干裂、房屋裂縫、森林被毀、水源被污現象,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極大地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
二、旅游特色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1.模式介紹
所謂“特色”就是優勢、專長,就是市場競爭力。縣域經濟的發展應具有地域特色,這是與其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的。縣域經濟發展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注重發揮比較優勢,突出重點產業,構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競爭優勢。比如畜牧業、養殖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旅游業等等都是有特色的產業。所謂旅游特色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就是發揮其境內旅游資源優勢,加以開發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業,依靠旅游產業所帶來的關聯收入發展其縣域經濟。
2.案例分析
登封縣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中岳嵩山南麓,全市總面積12.2萬公頃。總人口62萬。登封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川壯麗,現有文物古跡1127處,是著名的“文物之鄉”;現有武術館校79所,在校學員3萬余人,也是著名的“武術之鄉”。登封最大的優勢是旅游資源豐富,登封縣把旅游作為優先發展的龍頭產業來抓,強力實施“旅游立市”戰略。全市景區年接待量近200萬人次,門票直接收入4000多萬元,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達31.4%。2007年,全市GDP實現67.4億元。同比增長17%;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19億元,同比增長43.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6.9億元,同比增長136%,均位居鄭州6縣(市)之首。
3.劣勢分析
(1)旅游特色型縣域經濟的波動性強。旅游經濟是一種對外來游客依賴性很強的經濟,外界一切影響旅游者進入性的因素都可能對旅游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從而影響縣域旅游發展,進而影響其縣域經濟。
(2)旅游特色型縣域經濟的財政貢獻低。縣級財政主要來源于旅游經濟所帶來的稅收收入,而旅游由于其所帶來的稅收收入波動性較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比工業所創造的稅收收入低,所以很容易造成以旅游經濟為主導的縣域經濟財力薄弱,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與發展,縣域整體經濟實力也會受到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富民不富財政”的現象。
三、資源環境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1.模式介紹
資源環境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就是在資源型縣域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后,由于受到資源和環境限制,其工業發展逐步向外拓展,工業企業“走出去”,同時充分發揮其旅游資源稟賦,旅游產業“走進來”,實現資源與環境平衡的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2.案例分析
湖北省興山縣位于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北岸,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其境內水能、礦產、林特、旅游等自然資源豐富,該縣依靠其境內豐富的磷礦資源,經過20年的探索與發展,現擁有一家上市公司興發集團,興發集團目前是我國最大的磷酸鹽生產企業、世界最大的六偏磷酸鈉生產企業,中國化工500強第97位,2007年興發集團實現銷售收入、利潤、創匯分別達到30.54億元、3.62億元、1.14億美元。根據該縣縣情,該縣提出了“打造百億興發,接待百萬游客”的“雙百工程”目標。由于土地、環保、區位等諸多制約因素,興發集團在縣內發展的空間受到了很大限制,要建設百億興發,必須“走出去”,積極向外拓展,保證政府財源的穩定性。工業走出去了留下了足夠的空間用來發展旅游產業,帶動周邊農民發展服務業,從而提高農民收入,真正實現了“富財政又富民”的和諧景象。
3.優勢分析
(1)提供穩定的財源保障。資源環境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國家“兩型”社會建設下的產物,其特征是合理利用資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降低環境成本,穩定財政收入。
(2)有利于可持續發展。資源環境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工業與環境協調發展,具體體現在工業向外走出去發展,縣內發展高精尖科技含量較高的技術產業,留下的空間和資源用于發展旅游產業,旅游產業對環境破壞性小,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
(3)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單一的資源型縣域經濟不僅對環境污染破壞性大,而且不能有效拉動農民增收,與旅游產業相比,工業生產所涉及的行業較少,相關從業人員也很少,對農民收入增長拉力不強。資源環境型縣域經濟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旅游產業,旅游產業涉及行業較多,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利于加速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高農民收入。
四、結論
研究表明,資源環境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環境成本最小,資源配置最優,通過基于資源稟賦的工業和旅游業的協調發展,實現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雙增長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與區域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形成以新型工業與旅游產業并重發展為主導的發展格局。在遵循科學發展、創新、可持續利用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基本要求下,從優化新型工業與生態旅游業發展模式入手,強化新型工業與生態旅游協調發展機制,積極向外拓展以加快新型工業發展,向內強化生態環境建設,加快旅游產業發展,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從而實現資源與環境平衡的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段圣奎:三峽庫區旅游發展模式新探[J].商場現代化.2006(11): 20~22
[2]萬 軍 高宏彬 鄒 昊 楊錫懷: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決策參考.2006(3):15~17
[3]馮燦飛 馬耀峰:貧困型山地旅游區可持續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 視野觀察.2005(2):19~21
[4]朱 舜:縣域經濟學通論[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中圖分類號:TP31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11-0009-03
一、教務應用系統建設概括
2009年7月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下文簡稱:理工附中)提出了《理工附中數字化校園方案》,在學校教師和管理者需求的推動下,學校數字校園從起步時運用率很低到目前全校范圍內大規模使用,從開始只有一些簡單功能到目前已經有20多個應用模塊。我校數字校園現在已發展成為由資源庫、教務應用、應用管理、周程通告、短信平臺、微課社區、閱卷助手等應用模塊構成的信息化平臺。其中教務應用、應用管理等模塊在數字校園建立初期就已經存在,而隨著教育改革地不斷深入以及信息技術對于教育的影響,數字校園的應用系統也在外在推動和內在需求的雙重影響下不斷發展完善。
二、教務應用系統中的子模塊
教務應用系統中有:學籍管理、智能排課、成績分析等子模塊,這些子模塊所涉及到的內容是學校教務工作中的重要內容,這些子模塊的功能也在日常教務管理工作的需求下不斷完善,大大提高了相應教務管理工作的效率。教務應用系統中成績分析模塊的完善過程就充分體現了教務管理的需求,推動了應用模塊的發展,進而提高了教務管理工作效率。
1.成績分析模塊
2013年之前教務應用系統中雖然有成績分析子模塊,但是該模塊并沒有被老師們使用。通過調查筆者及同事了解到:成績分析模塊是由提供數字校園平臺技術的公司設計,該模塊設計時并沒有深入了解學校管理層、教師及學生的使用需求,僅僅提供了成績錄入保存、基本統計數據(平均分、優秀率等)兩項功能。其中成績錄入保存功能在上級教育部門提供的成績平臺中已經存在,而統計數據又無法滿足老師們的分析需求,導致該模塊未被啟用。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我校陸云泉校長特別重視學生成績的收集與分析,通過學生成績的跟蹤和分析可以了解學校教學的發展狀況,進而可以研究制定改進措施改善教學現狀。為此陸校長要求改進“成績分析模塊,提出了將教育統計中的z分數(標準分數――便于跟蹤學生的成績,對比不同學科之間的關系)引入模塊的需求。為了能夠讓成績分析模塊更好地為教學管理服務,筆者作為成績分析模塊改進的負責人廣泛了解教師和教學管理者的需求,并對各種需求進行了分類整理,發現需求主要集中表現在如下幾點:
(1)作為學生成績檔案管理的一部分,保存記錄學生成績,并為學生提供成績證明;
(2)對當次考試成績進行分析,為教師提供改進教學的依據;
(3)跟蹤分析歷次考試成績,了解教學發展狀況,為學校制定、改進教學計劃提供依據;
(4)操作簡便,更易于表現分析結果。
為了能夠將各種需求以科學的方式呈現、簡便地操作使用,筆者參考了教育部門的中高考成績分析,了解成績分析的主要對象和方法;同時參閱了關于教育統計方面的書籍,了解如何運用專業的統計知識呈現,使得分析更具有科學性、更利于教師和管理層準確把握教學狀況,精確定位;結合自己曾經作為年級主任對于成績分析的經驗以及使用各種軟件的感受,設計了改進成績分析模塊的《理工附中數字校園平臺成績統計分析系統方案》。
如圖1所示為該方案的設計框架,方案中詳細提出了成績統計分析的主體內容,其中基本統計量包括平均分、優秀率、及格率、低分率、標準差、z分數(或標準分:對z分數做線性變化)、最高分、最低分、極差等等。每一種統計量可以對班級、年級進行統計,在班級和年級統計量里面可以對部分量再進行分類統計,例如:對男女分類統計。每一種統計量不僅可以對單科進行統計,還可以根據需求選擇部分科目總分統計,例如:統計主科總分: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總分情況,也可以統計全科總分。這些統計量中個性化的需求可以由老師自主選擇生成,并且可以將個性化的選項按照需求進行排序,使得系統具有一定的個性化和交互性。成績分布圖可以體現年級成績的整體分布,利于整體把握教學狀況。利用z分數折線圖(或柱狀圖)可以跟蹤學生或班級單科、多科及總體發展變化的趨勢,z分數“雷達圖”可以比較一次考試中學生各科發展是否均衡,如圖2所示。
整個方案力求在設計上盡可能科學有效地實現老師和管理者的需求,在操作上具有交互性且簡便易行,在信息呈現上通過圖、表等直觀表達形式表現統計數據。為了能夠實現方案的設計想法,不斷與提供數字校園公司的工作人員進行溝通,反復商討確定方案的具體設計及相關實現細節。通過兩年實踐――意見反饋――調整改進――再實踐的過程不斷完善“成績分析”模塊,現已基本上實現方案中所設計的內容。在實踐過程中老師們從一開始的不太關注轉變為主動使用,并且不時地咨詢一些統計量含義、模塊使用的方法、如何看待圖表等問題,不斷地為我們提供改進的建議,促使我們的設計更具有針對性,更為實用。
目前成績分析模塊不但減輕了老師們自己分析成績的負擔,而且還為老師進一步深入分析提供了證據,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考試情況的詳細分析和歷次成績跟蹤,讓學生可以自我分析發現問題,從而自發改善學習狀況。
2.學籍管理、智能排課等模塊
在教務應用系統中不僅成績分析模塊是從學校需求出發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服務,學籍管理、智能排課等其他模塊的設計也滿足了學校教學管理的實際應用。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不斷匯總使用者的反饋意見,調整需求,改善并簡化操作,逐漸改變了相關管理模式,提高了學校的管理效率。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教育改革繼續深入進行著,例如全國高考改革、全國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等項目的啟動等將會給學校教育帶來巨大的影響,教學模式、評價方法等都需做出相應的調整。為了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改革變化中的教育教學管理,我校結合改革方向繼續研究我校自身的特點及需求,提出具有理工附色的改革方案,并依此提出具體的技術需求,優化并增加數字校園中的相關模塊以服務于教育教學管理。
3.學生成長檔案模塊
在教務應用領域方面,我們準備在現有成績分析模塊的基礎上搭建旨在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生成長檔案模塊,幫助教師、學生、家長全面評價學生。目前我校參加了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工作,作為海淀區實驗學校,可以學習評價學生不同方面的不同評價方法,借此更為科學有效地設計改進學生成長檔案模塊。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學生成長檔案平臺的設計方案。方案圍繞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評價指標框架進行設計。方案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成長記錄的內容、學生成長記錄的呈現方式、成長檔案積分、成長綜合指數、診斷評價與建議五方面內容。
(1)成長記錄主要包括:學生個人信息、個人愿景、學業水平、社會實踐、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等;
(2)成長記錄呈現方式借鑒各大社交網站的呈現方式,力求讓學生喜歡使用,真正發揮其記錄成長的作用;
(3)成長檔案積分借助現有評價指標研究成果及我校經驗給學生不同指標賦予積分,并換算成各分項指數;
(4)成長綜合指數借助雷達圖如圖3所示,及折線所圍成面積生成學生個人的成長綜合指數S=(a1a2+aa+a3a+aa+aa+aa)sin;
(5)診斷評價與建議最終根據學生的各項指數、綜合指數和檔案具體內容形成評價,并給出建議以幫助學生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