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7 11:35:5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養老保險調查報告,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我市政府長期以來一直非常重視社會保障工作,并在全市范圍的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方面做了大量而又細致的工作,并于2010年10月發文,針對全市企事業單位臨時聘用人員的社保問題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要求進一步落實新《勞動法》相關規定提出了要求,下發文件通知各用人單位必須在2011年1月起為臨聘人員購買基本養老保險。我市進一步加大力度推廣社保覆蓋工作,重點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
我市目前在各企事業存在600多名環衛工人,至今尚未納入任何社會保障范圍,而對這些處在社會基層的環衛工人來講而言,基本的社會保障十分必要的,特別是他們的基本養老保險,這不僅僅直接關系到他們本身以后的生活而且還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威信,關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城市環衛工作是公益性行業,政府應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而相應加大投入,并通過加大對社會公益性崗位的投入,來擴大和和增加城市再就業崗位,扶持就業有困難的人群,鼓勵他們積極就業,如又臟又累的城市環衛行業。這樣不僅解決了目前存在的環衛工人隊伍不穩定的問題,而且也體現了政府的責任。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區大量商品房相繼建成,大量人口回遷,環衛部門承擔的作業任務日趨繁重。環衛作業的要求和標準越來越高,環衛作業任務尤其繁重。環衛工人不論嚴寒酷暑,不怕臟、不怕累,城市創建工作中,克服困難,為美化市容市貌,默默奉獻,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一、情況復雜
市直事業單位農林漁工主要分布在**林場、**林場(即市林科所)、市農科所和市水產良種場四家單位,共445人,其中在職農林漁工256人,已退休農林漁工189人;市農科所還有移民農工144人,其中在職115人,已達退休年齡、人事未辦理退休手續29人;其中市水產良種場20名漁場工人已于XX年12月按工齡每人每年1209元,另加1萬元養老保險費實行了“買斷”。未參保的農林工人數較多,情況復雜。
1、政策依據不足。全省是從1996年元月起開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依據是湘政發[1996]3號文件,只明確機關事業單位的國家干部、全民固定工、勞動合同制工人和人事、工資關系掛靠在機關、事業單位或在人才交流機構的人員為參保對象,而農林漁工不屬于此參保范圍。但這四家單位的農林漁工相繼進入被冠以“事業單位性質”帽子的事業單位工作,因而不屬于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范圍。致使這些人一直被排斥在兩個養老保險之外。他們強烈要求比照同單位職工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但政策依據不足,因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全國沒有統一的政策,全省仍處于試點階段。
2、改革方向不明。當前,全國事業單位改革方案尚未出臺,將事業單位劃分為行政職能性、社會公益性和生產經營性三大類的改革方向尚未確定。市農科所是我市唯一正處級差額撥款的農業科研機構,改革走勢不甚明確。市林科所也是我市唯一科級差額撥款林業科研機構,市政府已于XX年將**林場、**林場確定為公益性林場,擬由市林業局主管轉交市建設局主管,市政府已委托市建設局擬定接收方案。
3、身份參差不齊。這些農林漁工中既有建場初期的老資格,可以追溯到50年代,又有自然增長的;既有棉科所、旱科所和農科所合并而來的,又有從外地移民而來的;既有下放知青,又有從外省區調入的;既有編制部門簽發編制計劃、勞動部門批準招收的,又有主管部門批準招收的;既有按事業單位固定職工管理的,又有分配給土地按農民對待的。若按資歷深淺、年齡大小、進場時間長短確認其身份,無法做到公正、公平,相關職能部門也不好操作。
4、收入來源不一。**林場每年財政撥款105萬元,無自營收入,人平每月338元。**林場每年財政撥款104萬元,自營收入15萬元,人平每月661元。市農科所每年財政撥款120萬元,科研經費10萬元,人平每月374元。水產良種場每年財政撥款10.5萬元,自營收入5萬元,人平每月431元。
5、參保成本不低。如果比照同單位固定工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按在職人員月平918元作為繳費基數,現行繳費比例27%,離退休人員月平1012元養老金標準,僅對**林場、河洑林場和市農科所進行測算的結果表明,這三家單位246名在職農林工月繳養老保險費60973元,179名退休農林工月支養老金181148元,每月收支兩抵缺口120175元,全年收支缺口1442100元。現有在職農林漁工年齡普遍偏大,收支缺口會呈直線上升趨勢,給同級財政背上沉重包袱。類似這部分農林漁工,部分區、縣(市)還有近XX人,牽一發而動全身,勢必引起連鎖反應。
二、問題突出
1、參保無門。在開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之初,農林漁工的問題已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由于國家、省均無明確政策,一直被耽擱下來。近幾年,這部分農林漁工一直向市政府、相關部門和機關事業單位社保處反映,希望能按湘政發[1996]3號文件精神參加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市機關事業單位社保處也積極向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匯報,至今未能很好解決。
2、生活無助。這些農林漁工雖然高高興興地在人事部門領回了退休證,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退休待遇;雖然按時,卻不能足額領取退休費,僅為正常退休費的57%左右,**林場和河洑林場農林漁工人平退休費分別為450元、600元,市農科所最低,僅為200元,該單位移民農工到退休年齡,只能享受一次性補助300元;**林場在職不在崗的農林工,單位僅僅發給每月50元生活費,遠遠低于城鎮低保水平。
3、心理失衡。這四家單位的國家干部、固定工和合同工都已在機關事業單位參保,其中**林場已實行了社會化發放,退休人員人平領取基本養老金分別為975元、1243元、1077元和845元,而退休農林漁工(除水產良種場退休漁工外)僅為450元、600元、200元,對比同一單位農林漁工退休費相差一倍以上,最多的相差5倍以上。收入差距過大,心理嚴重失衡。
4、繳費無力。**林場、河洑林場和市農科所的246名農林工,全年需繳納養老保險費731676元,而已參保的國家干部、固定工和合同工每月需繳納養老保險費33476元,全年需繳401712元,兩者合計共繳納養老保險費1133388元。若將移民農工計算在內,全年需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在150萬元以上,僅憑這幾家單位現有財力是難以承受的。
三、積極應對
二、我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擴面的做法
(一)提高認識,統一協調,把擴面工作擺在各項工作的重要位置。局黨組高度重視擴面工作,多次召開會議,明確了擴面工作的范圍、重點和目標,對各有關科室提出了工作要求,使擴面工作的開展有了保證。同時,為了推進擴面工作的開展,我局聯系財政、稅務和工商等部門,統一協調,為擴面工作奠定了基礎。
(二)采取措施,專項推進,扎實開展擴面工作。為了把擴面工作抓出成效,我們采取了3項措施:
1、逐人逐戶排查,摸清底數。一是按照上級文件的要求,市社保局與工商、稅務部門密切配合按照企業納稅名錄,對全市各類民營、私營、合資、外資企業,采取拉網式逐人逐戶的進行登記排查,摸清和掌握了各類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的基本情況;二是發揮社區作用,由社區協理員、協警員排查靈活就業人員和無業人員情況。
2、依托社區平臺,開展個體和靈活就業人員擴面。一是明確分工,落實任務。召開了4個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會議,落實各個社區靈活就業人員擴面排查登記工作,定指標分任務,由各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社區協理員開展擴面。二是組織培訓,學習政策。我們舉辦了基本養老保險政策培訓班,對協理員進行了政策和業務培訓,使他們掌握了基本養老保險有關政策,明確了擴面的范圍、對象和繳費標準,為開展擴面創造了有力條件。三是排查到戶,宣傳到人。協理員對所轄社區內的靈活就業人員和個體工商戶,采取上門服務,宣傳到人的辦法,發放基本養老保險政策宣傳單,為參保人員及時辦理繳費手續。
3、簡化程序,提供高效優質服務。一是單獨設立參保登記和繳費申報服務窗口,為接續養老保險關系人員提供便利;二是深入參保單位,邊宣傳、邊登記、邊申報、邊收繳;三是對私企和個體人員集中的商場、市場現場辦理參保申報手續;四是及時建立參保信息和準確記載個人帳戶。
(三)深入宣傳,廣泛動員,使政策深入人心。一是市社保局專門制定擴面宣傳方案,通過電視、廣播和報紙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養老保險政策;二是開展擴面宣傳活動,印發了《政策宣傳單》和《致廣大勞動者一封信》,宣傳基本養老保險政策。三是深入社區,利用社區的宣傳渠道,加大宣傳的廣度和深度。
三、我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擴面的問題
目前,我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擴面工作,已經進入了艱難的階段,在擴面工作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企業增加參保職工總量少。我市屬于老工業基地,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突出,國有、集體企業和職工已經達到應保盡保,企業受生產發展的制約,職工總量增長少。
二是私營企業和個體戶不愿參保。一些私營、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怕影響經濟效益和利潤,不給雇工參保和繳費,有的只給骨干或主要管理人員參保繳費;特別是商業、飲食、服務行業中外地務工和農民工流動性大收入低,都以維持眼前生活為主,本人也不愿意參保。
三是參保待遇政策不直觀。現行的基本養老金計算程序和公式復雜,難以計算,不直觀,參保繳費人員對領取待遇的標準心中無數,疑慮重重。
四是政策宣傳工作不到位。目前私營、民營、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他們對參保政策還不夠明確,政策宣傳不到位,政策的吸引力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五是缺乏強制的行政手段。目前,私營、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不參保不繳費,社保經辦機構無法制約,各有關部門的配合也缺少強制性,強制手段或制約機制弱化。
四、今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擴面的建議
目前,盡管我市擴面工作任務十分艱巨,但還存在著一定的擴面空間。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應當著力解決四個問題:
(一)完善擴面機制。一是完善各有關部門擴面責任機制,各有關部門在自己職能中,強力推進擴面;二是發揮社區平臺擴面作用,協理員在個體戶和靈活就業人員中開展擴面。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31-0047-02
1 問卷調查說明
(1)調查目的。近年來,保定市養老形勢日趨嚴峻。調查保定市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現狀有助于更加清晰和明確地把握我國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方向,構建科學合理的老年人養老服務保障體系。
(2)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調查對象涉及了保定市轄下的四個市區的15個典型社區的老年人。調查對象中,男性老年人占47.6%,女性老年人占52.4%。老年人平均年齡為68歲,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占10.2%。
(3)調查方式及內容。此次調查遵循多水平、分層隨機抽樣的調查程序。調查內容涵蓋了老年人基本情況、經濟狀況、健康狀況、需求狀況等具體內容。調查共發放問卷410份,回收有效問卷41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
2 調查結果分析
(1)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提供者的需求。明確居家養老服務提供主體是構建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保障體系的前提和基礎。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75.9%、56.2%、32.8%的老年人希望居家養老服務由政府、社區和家庭來提供。這也符合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本質要求及發展方向。具體見表1。
(2)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的需求。明確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是構建完善的居家養老保障體系的核心內容之一。結合先前學者對居家養老服務的研究,筆者認為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應該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服務、家政服務、醫療保健服務、法律維權服務等。此次調查顯示:老年人對醫療保健服務需求量最大,約45%的老年人存在醫療保健服務需求,其中體檢、康復保健和推拿按摩三項需求較大,分別有57.8%、53.1%、48.7%的老年人表示存在較強烈需求;老年人對家政服務需求量次之,近四成的老年人表示對家政服務存在較強烈的需求,其中管道疏通、房屋維修和家電維修三項需求較大,分別有46.6%、45.6%、45.1%的老年人表示存在較強烈需求;老年人對日常生活照料和法律維權服務的需求量相對較低,研究發現僅25.9%的老年人存在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僅21.4%的老年人存在法律維權服務需求。具體見表2。
(3)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素質的需求。養老服務人員的素質是影響居家養老服務保障成效的最關鍵因素之一。調查發現,分別有58.7%、54.7%、36.4%的老年人認為居家養老服務人員急需掌握護理、老年保健學、溝通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老年人對養老服務人員素質要求的提高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國老年人養老觀念的轉變,如今老年人所要追求的是體面而又尊嚴的晚年生活。具體見表3。
(4)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設施的需求。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設施是開展高效居家養老服務的物質基礎。調查發現,老年人對室外活動場地的需求量最大,有超過七成的老年人表示對室外活動場地存在較大需求。此外,老年人對老年人活動室也存在較大需求,有67.0%的老年人表示需要該項服務設施。充足的室內和室外活動場地不僅可以豐富老年人文娛生活,也可以為老年人建立新的社交網絡提供條件。具體見表4。
3 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構建思路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較大。對居家養老服務存在以下幾點需求規律:其一,絕大部分老年人希望政府、社區和家庭是居家養老服務的提供者;其二,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應該重視醫療保健服務水平的提高;其三,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需要重點掌握護理、老年保健學、溝通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其四,居家養老服務應該注重提供老年人室外活動場地、活動室等服務設施。基于以上認知,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明確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提供方式。“居家養老是建立在個人、家庭、社區和國家基礎之上的,以居家養老為形式、以社區養老網絡為基礎,以國家制度、政策、法律為保證,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體系。”因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應該遵循官民結合、社會參與的原則。在居家養老服務提供主體建設方面:首先,應該強化政府對福利事業的主導責任,一方面政府應該積極健全機構參與的法律法規,完善服務提供的制度設計,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增加對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其次,應該重視與社會力量的協作發展,一方面,應該拓展居家養老服務參與主體,盡可能吸收社會資源為我所用,另一方面,努力構建服務機構與社區之間的聯系機制以及機構與家庭之間的信任機制,為居家養老服務的推廣營造良好的環境。
第二,健全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內容體系。多層次且翔實的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可以有效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但是,保定市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呈現“大眾化”的趨勢,服務內容層次較為單一。正確的市場需求評估是制定合理服務內容的前提和基礎。筆者認為居家養老服務應該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的需求,其服務內容應該涵蓋生活照料、家政服務、醫療保健、法律維權等多個方面。調查結果顯示,醫療保健服務是老年人最為關心的內容,其次是家政服務、生活照料服務、法律維權服務。因此,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內容體系應該重點把握對醫療保健服務的分類和規范,并且能夠有重點有序地推進服務層次和水平的提高。
第三,提升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人員素質。養老服務人員的專業化發展是提高居家養老服務質量的關鍵一環。而當前保定市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結構單一、專業化水平較低。為有效解決該問題,促進服務人員的多層次、高水平發展,建立健全居家養老服務人員教育和培訓的機制尤為必要。上海市為提高養老服務人員質量,特批準了22家培訓機構舉辦居家養老服務護理培訓班。筆者認為,在加強對養老服務人員的專業化培訓過程中,必須重視培訓內容與老年人需求的接軌。調查發現老年人對服務人員護理、老年保健學和溝通知識和技能有較高的需求。但是,通過對上海市服務機構服務內容的了解,我們發現上海市居家養老護理培訓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護理、醫學護理常識、緊急救護知識、老年保健常識等,缺乏對服務人員溝通等技能的專項培訓。而服務人員與老年人良好的溝通是其了解老年人服務需求,尤其是老年人心理層面的需求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第四,完善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服務設施。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服務設施包括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兩個方面。硬件設施主要指社區內老年人活動室、康復保健室、室外活動場地、圖書館閱覽室、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緊急救助設施等;軟件設施主要指社區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其專業化服務水平。此處重點強調社區硬件設施的建立健全。調查發現,老年人室外活動場地的拓寬和社區老年人活動室的建設是完善居家養老服務硬件設施的重點內容。政府和社區在解決以上問題過程中需要承擔主要責任。一方面,政府應該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老年人口的分布特點合理規劃城市用地,差異化配置養老服務設施;另一方面,社區應該科學合理管理社區用地,做好社區養老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工作。
參考文獻:
[1]穆光宗,姚遠.探索中國特色的綜合解決老齡化問題的未來之路[J].人口與經濟,1999(2).
保險覆蓋率極低
報告顯示,我國90%以上家庭未購買商業保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吳衛星在接受《投資與理財》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的保險產品不是特別豐富,比如城市居民保險、農村一些基本保險,一般來說功能比較單一,而且覆蓋程度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我們在這方面開發一些比較好的產品,可能會更容易讓投資者進入。”
此外,中國的保險市場起步較晚,目前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而且中國市場上消費者對于保險的認知水平不高,因此很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尤其在理賠、條款設計的合理性方面,消費者的滿意度最低。
初高中學歷人群成主力
不少人以為,學歷越高的人,購買商業保險的意識就越強。
然而, 事實并非如此。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公布的數據,就保險消費者的教育特征而言,初高中學歷的群體是商業保險消費的主力,占比47.58%;博士學歷和沒上過學的人群占比較低,分別為2.3%和1.9%;本科學歷人群占比則為14.2%。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學歷最低和最高的人群,購買商業保險的比例很小,而學歷中等的人,總體來說更愿意持有商業保險。
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持有商業保險
看看和商業保險相關的其他數據,記者發現很有趣的一點: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持有商業保險,其
轉貼于
報告顯示,我國90%以上家庭未購買商業保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吳衛星在接受《投資與理財》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的保險產品不是特別豐富,比如城市居民保險、農村一些基本保險,一般來說功能比較單一,而且覆蓋程度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我們在這方面開發一些比較好的產品,可能會更容易讓投資者進入。”
此外,中國的保險市場起步較晚,目前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而且中國市場上消費者對于保險的認知水平不高,因此很難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尤其在理賠、條款設計的合理性方面,消費者的滿意度最低。
初高中學歷人群成主力
不少人以為,學歷越高的人,購買商業保險的意識就越強。
然而, 事實并非如此。根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公布的數據,就保險消費者的教育特征而言,初高中學歷的群體是商業保險消費的主力,占比47.58%;博士學歷和沒上過學的人群占比較低,分別為2.3%和1.9%;本科學歷人群占比則為14.2%。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學歷最低和最高的人群,購買商業保險的比例很小,而學歷中等的人,總體來說更愿意持有商業保險。
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持有商業保險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34-0268-02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鄉統籌穩步推進,城市化進程不斷提速。農民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第一代農民工老齡化即將到來,面對“城市無法養老、農村無力養老”的尷尬,完善農民工的養老保險制度越發重要。養老保險轉移接續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對該問題所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結合國外適用于我國國情的措施,提出解決思路,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思考。
一、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轉移接續的現狀及問題
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261 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336萬人,增加473萬人,增長3.0%。同年末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人數為454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03萬人。①調查資料顯示,40歲以下農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70%下降到2012年的59.3%,農民工平均年齡也由34歲上升到37.3歲。②人民網報道稱,全國農民工50歲以上、面臨養老困境的農民工已高達3600萬。雖已經逐漸淡出城市舞臺和公眾視野,但接踵而至的就是養老問題。
(一)我國農民工養老保險轉移接續政策的歷史演變
1.1996年勞動部《關于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轉移問題的通知》(勞部發[1996]78號)規定職工在統籌范圍內流動時,只辦理關系的轉移,基金不轉移。跨統籌時基金轉移額為個人賬戶中累計的個人繳費部分(本息之和)。
2.199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發〔1997〕26號)規定職工調動時,個人帳戶全部隨同轉移。轉移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時僅轉移個人賬戶養老基金,不再轉移單位為職工繳納的統籌基金。
3.2005年,《國務院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規定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和靈活就業人員都要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各地將建立覆蓋城鄉遷移勞動力的城鎮養老保險制度體系作提上日程。
4.2007年6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擬定農民工養老保險辦法。將農民工按情況劃分:穩定就業的參加城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沒有條件的可參加農民工養老保險;城鎮靈活就業的可自愿參加農民工養老保險,回農村的可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但實際效果甚微,管理成本高,管理難度大。
5.2009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擬定《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辦法》,建議建立全國性統賬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并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辦法中提及用人單位繳費12%,個人繳費4%-8%,并可結合個人收入選擇。明確規定農民工養老關系轉移和權益積累接續的政策,繳費累計滿15年(含15年)符合領取條件,可由本人提出申請,按規定領取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
(二)農民工養老保險轉移接續現狀及問題分析
2010年1月1日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規定參加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時可以將個人賬戶上的資金和企業繳納12%的社會統籌部分同時轉移,參保年限和個人賬戶可以異地累計。養老保險權益將被異地承認,轉移接續的手續更加高效。中斷就業或沒有續繳的保存參保繳費記錄及個人賬戶(賬戶儲存額繼續計息)。返回就業并續保續繳的累計繳費年限,合并計算儲存額,符合條件的享受城職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不返城就業的,參保繳費記錄及個人賬戶全部有效,根據情況享受城職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或轉入新農保。
圖1可以看出2010年后外出農民工養老保險參保率顯著提高。辦法中轉入新型農村社會保險的選擇將極大緩解低參保率和高退保率的現狀。但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給付水平和替代率上卻存在巨大的差別。2012年末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為2290元,④新農保55元的基礎養老金雖由國家財政負擔,但每年660元的個人基礎養老金補貼占農民工人均年收入的比例僅為2.4%,遠低于城職不低于20%的基礎養老金的替代率。未來農民工選擇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或新型社會養老保險時的銜接政策仍在積極研究討論之中。
二、農民工養老保險轉移接續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政策壁壘:社會保障制度碎片化
制度碎片化和農民工強流動性發生沖突,是我國形成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的主要障礙。各地的農民工養老保險目標定位不統一:制度模式不統一、保障水平不統一、覆蓋對象資格標準不明確、資金來源不穩定、財務模式定位不明確。不同政策下差異顯著的養老保險制度,構成養老保險可攜性的政策壁壘,破除政策壁壘是提升養老保險可攜性的首要內容。⑤
(二)法律壁壘:立法籠統,監管無力
相關法規頒布時間間隔長,內容籠統且不連貫,僅起引導規范之效,落實難度大,監管難度高。中央法律太過原則性,地方法規偏向地方利益,認為農民工是負擔。⑥20%的參保人認為轉入地是考慮到養老保險金的支付能力而反對轉移。⑦由于國家立法過于籠統,而地方保護意識過于強烈,導致轉移接續困難。
(三)經濟壁壘:區域發展不均衡
難以保障勞動力基本權益和權利無損對接的問題也在于城鄉差異大。城鎮與新農保待遇水平、給付方式、運營模式等方面存在差異,城鄉實際消費購買力不同。因此,研究城鄉福利差異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圖2可以看出,2010年,城鎮社會保障現行水平為5.54,同期農村的僅為0.49.
(四)微觀壁壘:企業和農民工
利益驅動使部分企業在不完善的制度縫隙中鋌而走險。繳費越少,待遇越低,對農民工的吸引力也就隨之降低。勞動力流動障礙和用工約束行為是影響養老保險可攜性的微觀壁壘。農民工文化不高,信息渠道狹窄,參保接續意識淡薄,看重短期利益,因此許多會選擇退出取費而不是轉移接續。
三、養老保險轉移接續的國際借鑒
(一)意大利的碎片化養老保險改革
意大利養老金制度的典型特點就是碎片化。意大利養老保險全覆蓋早在20世紀50年代,而功勞絕大數恰恰在于碎片化的制度將社會各階層全部囊括進制度內。70年代碎片化的弊端即顯現出來。弊端之一就是強化了養老金制度的扭曲效應,導致勞動參與率較低,勞動力流動性不足,勞動力市場缺乏彈性。90年代在嘗試過多次養老金改革失敗后終于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在于政府改革策略得當,把公平作為撬動改革的杠桿,⑨將改革的重拳打在縮小公私部門養老金差距上,公私部門統一改革,抵消各自反對的聲音,反而能夠推進改革。
(二)美國的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
美國養老保險制度始建于1935年,是世界上建立養老保險制度較早的國家之一。通過法案建立起如今的“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第一是國家通過稅收籌資形成的覆蓋約96%的勞動人口的基本養老基金,第二是企業自愿建立的401K計劃,第三是個人意愿參保的個人養老保險。
“三支柱”以1935年的《社會保障法案》和1974年的《雇員退休收入法案》為法律基礎,法規規定了享受權益人群,也為細節提供保障和依據。
美國養老保險強制在各州范圍內統一施行,公民在第一份工作時即申請社會保障卡,號碼唯一且終身有效,具有極強的流動性。持有者在退休之后無論居住在何處,均可持卡領取退休金。
(三)奧地利的立法先行
奧地利1971年開始實施《農民養老保險法(B-PVG)》草案,規定農林業企業經營人員及其共同勞動的家屬在遭受年老、喪失就業能力和死亡時,為其本人或家屬提供生活保障。農民養老保險的繳費,按照普通稅務的統一標準分等級進行,并根據保險登記確定養老金計算基礎。為農民在養老金不到某一最低水平時提供均衡補貼。聯邦通過普通稅收對農民提供專項資金。逐漸取消了農民與工商業人士養老保險的差別待以及老年養老金補貼。1978年,奧地利養老保險體制已基本實現全民覆蓋,各項措施較為協調一致。
四、結論及啟示
(一)整合制度,消除碎片化
養老保險統籌層次低且管理封閉落后,使農民工養老保險轉移接續難度大。政府是最主要的責任主體,應對參保的具體方式和細節有能夠上升到法律程度的明確統一的規定。意大利碎片化改革關鍵是公平,實現了起點公平和結局公平的效果。應當建立全國統一的、明確的制度規定,以完善全國性的保障體系,避免地區之間各自為政的現象。針對農民工工作不固定、收入不穩定、流動性大的特點,建立完善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制度。⑩
(二)加強農民工參保續保的意識
農民工除了加強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也應該接受普法教育,尤其是涉及到維系自身利益和長遠保障的重要法律法規。通過組織普法和常識宣傳,可以有效避免因為農民工參保續保意識淡薄而產生的“退保潮”的現象并且保障年老之后的生活。
五、結語
農民工不但龐大,老齡化社會即將到來,農民工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越來越重要。涉及遷出和遷入地的財務矛盾、地方財政困難和辦理手續繁瑣冗雜等。但究其實質是碎片化和缺乏頂層設計,愿景美好卻暫時無法實現的國家統籌,只有三管齊下,才是對農民工養老保險的釜底抽薪。
參考文獻
[1] 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9).
[2] 席恒,翟紹果. 養老保險可攜性研究:現狀、問題與趨勢. 社會保障研究,2013年第1卷(總第17卷).
[3] 時新榮. 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問題初探. 農村經濟,2006年第4期.
作者簡介
林旭,女,1988年6月出生,福建省邵武市人,研究生,社會保障學專業
① 2012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② 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③ 2012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
⑤ 席恒,翟紹果. 養老保險可攜性研究:現狀、問題與趨勢. 社會保障研究,2013年第1卷(總第17卷).
⑥ 時新榮.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問題初探.農村經濟,2006年第4期
⑦ 和小.我國養老保險關系轉移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2年6月.
【關鍵詞】
農民工;斷保;對策
據統計,中國有27395萬農民工,這些農民工大多集中在二三產業當中,尤其以制造業、建筑業、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為主。其中1.68億人在城鄉間頻繁流動,7867萬人涉及跨省流動。截止2013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32218萬人,其中累計有3800萬人中斷繳納社會保險。斷保人群主要集中在靈活就業人員和建筑工人等職業不穩定、流動性較大的農民工群體。本文就以青島市的農民工為調查對象,試圖摸清農民工斷保的原因與規律,以便尋求出降低農民工斷保的措施。
1農民工養老保險從退保到斷保
早在2009年,媒體就曾報道出珠三角地區出現了農民工“退保潮”。每逢春節返鄉時,珠三角的外來務工人員就主動將自己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中的資金提取出來。這種將個人賬戶中部分養老金提取出來的現象被稱為“退保”。但是2011年7月《社會保險法》的正式實施,規定參保者只有到達法定退休年齡才可以提取個人賬戶中的資金,否則只能轉移接續。至此“退保”現象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農民工中斷繳納養老保險,從此“斷保”現象出現。
2農民工斷保原因
2.1經辦管理滯后,轉移接續不暢
一方面,多數經辦機構都是在服務大廳里提供各種社保服務,繳費時間固定,繳費手續繁瑣,甚至不同社保服務在不同部門和地點辦理。所以對于居住偏遠、交通和通訊網絡不便的農民工們參保極為不便。參保繳費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高于參保者的收益,這點對于一部分人的繳費積極性造成了打擊。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社保統籌水平不高,導致養老保險關系接續手續十分復雜,再加上農民工的養老保險關系發生轉移時,統籌賬戶中的基金只能部分轉續,剩余的則直接留在了轉出地的社會統籌基金里。因此,養老保險關系的轉移會或多或少地影響不同統籌區域間的經濟利益。轉出就相當于轉嫁了責任,轉入就得負責承擔今后新轉入人員的退休金,長期的支多收少會引發養老金的支付風險。因此各個地區才會筑起重重門檻來防止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的大量涌入。很多農民工之前的工作繳納了養老保險,新單位也可以提供養老保險,但就是由于跨統籌區域流動,所以導致了養老保險關系無法順利轉接,之前的年限無法累積,于是就寧愿主動選擇斷保。
2.2費率偏高,部分企業與個人繳費負擔過重
就拿在全國中繳費比率較低的青島市職工養老保險繳費標準為例:以本人工資收入為繳費基數,本人工資收入低于去年本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0%的,以本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為基數,本人工資收入高于本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00%的,以本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300%為基數,繳費比例為18%,其中10%由企業進行支付。隨著我國經濟增速的持續放緩、企業競爭的不斷加劇、中小企業的利潤減少甚至破產,同時大多數的農民工,其收入水平普遍較低且工作不穩定,再加上很多地區還實行了五險捆綁型繳費,使得大部分低利潤企業和低收入農民工面望而卻步。
2.3農民工對養老保險了解較為片面,加之商業保險的競爭
企業中的一些農民工在解除并終止了同企業的勞動合同后,使得養老保險關系一時間沒有連續起來,或者是因為辭職和停薪留職等原因,忘記了及時進行續保,便造成了職工養老保險關系的暫時中斷。還有很多農民工對于養老保險的認識存在不足。認為自己還很年輕,可以不急于投保,只要等到以后參保繳納費用滿15年就可以拿到養老金了。其中不少的農民工們只是片面地認為“視同繳費和繳費年限滿15年就可以不用繳費”,但會對之后養老金的領取造成什么影響卻不了解,也不關心。在受調查的人群當中,有一部分人參與了商業保險,因其養老保險年繳費比職工養老保險要低一些,服務態度要好一些,領取養老金的年齡要低一些,更靈活一些。所以對工作不穩定、工作環境條件差的農民工群體來說商業保險更有誘惑力。
3治理農民工養老保險斷保的對策
3.1借鑒歐盟實行“分段計數法”
繁瑣復雜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流程是導致農民工“斷保”的重要因素之一。歐盟有近5億的流動人口在27個成員國間自由流動,歐盟國之間的養老保險政策被國內學者稱之為“分段計算”法。概括起來就是勞動者在不同成員國的參保繳費時間累積相加,得出總時間,再按照勞動者在各國的工作時間比例由這些國家共同向參保者提供養老金。我國在未實現全國統籌之前可以嘗試借鑒這種分段計數法,由各統籌區域在投保者退休以后分別按比例支付投保者養老金。當然,這還需要一個功能強大的社會保險信息系統和大量專業的社會保險服務人員來提供支持。
3.2降低企業的投保費率
受益于我國改革開放政策以及人口紅利優勢,國內大中小型企業在這幾十年期間得到了飛速的成長。但隨著同行競爭的加劇、經濟增長的放緩、人口紅利的消失等等原因,近幾年來中小微企業的利潤大大縮減,很多小微企業時刻徘徊在生死邊緣。青島市是全國地區內少數的企業養老保險投保18%的城市,比全國的20%低兩個百分點。即便如此,企業還是承受著非常大的壓力,再加上企業資金周轉的問題,導致很多企業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應該適當降低企業投保比例,減輕企業負擔,讓企業有能力給更多的農民工投保。
3.3加強宣傳,讓農民工們真正了解職工養老保險的好處
隨著手機尤其是網絡科技的發展,現在通過微信微博等手機客戶端就可以足不出戶便可游覽各種各樣的信息,不同群體在游覽信息的時候最關注的還是和自身息息相關的政策,所以可以通過媒體在網絡上多加宣傳職工養老保險的優點,通過簡明的語言傳達正面的信息對于農民工群體參保續保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4結語
我國現階段農民工養老保險斷保的主要原因有政策、企業、個人三方面。雖然能夠一一對應找出其對策,但是真正實施起來還是非常困難。由于涉及的群體數量龐大、性質特殊,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所以需要給予重視對待。
作者:孫祥原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2014年全國農民工檢測調查報告.[DB/OL].
[2]殷志芳.農民工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探究[J].社會福利,2012(5).
住房公平:中國城市住房政策的價值回歸
中學教育城鄉差別對教育水平及地位獲得影響的實證研究
話語與公共政策:公共決策的話語建構解釋途徑
就地城鎮化過程中的失地農民就業支持網絡研究
建立合乎中國國情的失能老人長期照護補貼制度研究
合作、控制與共生:街道體制下的社會服務遞送
德國法定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及其啟示
中國自然災害生活救助標準的歷史發展與政策啟示
西方社會企業概念及其對中國的適用性
醫療自我規制的形成:西方路徑與中國借鑒
協調和支持新的工作一生活模式的構建
住房自有在中國——概念及其意義的變遷
中國限價房政策存在的問題與出路
中國社會建設思想和理論的當代轉向
漸進與突變:我國養老保險制度變遷的邏輯
英國建設福利國家共識的達成及對新常態下中國的啟示
從“社會性住院”看養老保障建構——一個健康社會學的分析
基于效用決策理論下廣州市養老服務模式變化趨勢研究
政治標尺競爭理論——地方政府的激勵效應
我國參與式預算評價框架的構建——基于比例原則的分析視角
政策執行視角下的高校法人治理實踐——以K大學為例
公共政策終結決策模式研究——基于關鍵要素互動過程的視角
價值觀與美德:公共行政市場化改革失效的良藥
建構社會政策話語,著力增進人民福祉
民生財政的量度:民生支出若干概念的比較分析
中國高等教育擴張與政策范式轉移——間斷均衡的視角
我國慈善稅收優惠制度的問題與出路
執行的反思和重構:變革時代的國家治理
重估政策執行研究:哪些聯系及如何被迷失了
中國公共政策擴散動力機制研究
理性訴求、社會參與和控制安撫——2014年勞資關系的三個基本問題
政府福利責任的邊界:基于農民工福利態度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新區域主義下跨市空間規劃與多層級治理研究——以珠三角為例
比較住房政策研究的最新發展及其啟示
德國社會福利體系及其對中國社會福利制度設計的啟示
重寫社會契約:中國社會保險制度變遷背景的追溯性分析
城市低保的目標瞄準探析:一個“街頭官僚”的視角
街頭官僚理論視野下的低保政策實施研究:以廣州某街道為例
低保政策對受助者福祉的影響:三個城市低保人群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
社會投資國家——社會支出中的新趨勢或僅是流行的政治話語
美國政府的“公共養老金危機”及養老金削減策略
中國香港及新加坡推行教育改革的經驗與挑戰
話語與公共政策——西方政策話語研究的回顧與評析
社會投資福利國家?——論當代社會救助政策邏輯的轉變
居民退休儲備尚有10年缺口
據介紹,匯豐的未來退休生活調查始于2005年,是一項針對環球退休生活趨勢進行的獨立研究項目。今年所推出的調查報告《未來的退休生活:退休生活新面貌》是該系列調查的第8份報告。從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到人們對于建立養老金儲備的一些觀點與態度。
在調查中發現,中國內地的受訪者平均從29歲開始為退休作儲備,人們意識到,要保證退休之后的生活品質,最遲應不晚于36歲開始退休的財務儲備,而在全球這一年齡平均為34歲。
同時,受訪者對安享退休生活有較高的期望值。調查報告顯示,要確保舒適的退休生活,每年平均需要約人民幣166100元的家庭退休收入;在亞洲的受訪國家和地區,這一數字平均每年約為人民幣257500元;全球平均約為人民幣214600元。
但是,有近一半(45%)的受訪者表示,要實現舒適的退休生活,自己的退休儲備尚不充足或者是完全沒有退休準備。受訪者認為自己相應的退休儲備并不充足,平均只夠10年之用,呈現出10年的缺口,高于全球平均8年的缺口水平。
三步計算你的退休儲備缺口
由于取樣的原因,這份調查報告尚難以對大部分人的退休儲備狀況形成判斷。但是一些趨勢性的變化能夠成為共識,如人們對于退休生活的期待值在上升,退休儲備的觀念也在提升,但是與之相對應的退休儲備還有較大的缺口。
看到這份報告的調查后,你是不是也開始思考自己的養老金缺口有多大呢?在進行退休養老規劃時,計算養老金缺口是第一步,也是較為關鍵的一項工作。
第一步:對退休后的支出狀況進行估測
這里計算的思路是,使用目前的支出狀況作為基本參考,剔除掉一些退休后不會產生的支出項目。在此基礎上,對應乘以不同的通貨膨脹系數,并進行加總。
當然,每個家庭的支出狀況都有很大的差異。在下面的例子中,我們使用的是《2012年上海統計年鑒》中的數據,以高收入組(人均年收入70067元)的消費支出來進行計算。通脹系數則根據生活經驗對不同消費支出項目的年化通脹率進行了設定。在這個例子中,主人公夫婦預計在20年后退休。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對夫婦目前的年消費支出為82794元(扣除了部分支出項目后);在采用通脹系數進行計算之后,20年后當他們退休時每年需要的支出為169237元,接近17萬元。
隨著人口壽命的延長,退休生活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如果我們以25年來計算的話,那么簡單的算法是,在退休生活期間需要的支出為17萬元×25=425萬元。
需要說明的是,這只是最為簡單的一種計算方式,忽略了多重因素,如在退休生活期間,支出仍將受到通脹的影響;而對一筆存續的退休基金來說,我們也可以通過適當的穩健投資方式,繼續為這筆資金獲得增值手段。
第二步:計算退休后的收入
退休后的收入構成主要來源包括社會養老金、家庭存款、個人養老金等。目前而言,社會養老金仍然是退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進行退休規劃時,這項收入也是計算退休金缺口的主要數據。
估算社會養老金收入的困難在于,社會養老制度在不斷進行變化與調整。一種比較基本的計算方式是,使用退休金替代率來進行估算。所謂的養老金替代率是指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以國際經驗來看,當養老金替代率大于70%時,退休后可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不過,目前來說,我國的養老金制度中養老金替代率較低,且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與企業退休人員施行不同的養老金政策。其中,企業退休員工的養老金替代率較低,而對于高收入群體來說,由于養老金的繳納基數以社會平均工資水平為基礎,他們的養老金替代率更低。
我們仍然以2012年上海統計年鑒中對高收入組的劃分標準:年收入7萬元為計算基礎,20年后這一收入水平將達到18.57萬元(設定工資年均增幅3%)。以30%的養老金替代率來計算的話,預計他在退休時獲得的養老金為5.57萬元,兩位老人的退休家庭養老金收入合計11.14萬元。
另外,一些人還擁有額外的年金賬戶、商業養老保險賬戶等,在退休期間能夠獲得一定的年金收入。
還是采用簡單加總的方式,以退休第一年的退休收入來計算,25年的退休生活所獲得的養老金收入為279萬元。
第三步:得出退休儲備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