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17 08:38:3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熱點經濟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引言
近幾年來,國內一些城市開始醞釀建設熱電冷聯供系統,即在原有熱電聯產系統基礎上增設吸收式制冷機裝置,利用供熱汽輪機組的抽汽或背壓排汽制冷,使得整個系統不但可以發電和供熱,還可在夏季向用戶提供空調用冷。由于熱電冷聯供系統規模和投資大,系統復雜,運行期間能源消耗多,因而對熱電冷聯供系統的經濟性進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從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角度,分析和探討影響熱電冷系統經濟性的主要技術因素。
二.影響熱電冷聯供系統經濟性的技術因素分析
關于熱電聯產經濟性的研究目前已很成熟,故本文僅討論在熱電聯產基礎上加入制冷系統后影響熱電冷系統經濟性的有關技術因素。以下就系統的幾個組成部分,即熱電廠、熱力輸送系統和制冷站,以及冷負荷特性、蓄能裝置等幾方面對各主要技術因素加以分析。
1.熱電廠包括熱電廠機組的型式、容量、初蒸汽參數、抽汽或背壓排汽參數等。
1)機組型式機組型式對系統初投資和運行費的影響很大。燃煤熱電廠主要包括背壓機或抽凝機兩種型式。由于背壓機組初投資低,能量轉換效率高,因而對于新建熱電廠來講,背壓機組經濟性顯然好于抽凝機組。
再看一下在原有熱電廠基礎上擴建的熱電冷系統。假設空調負荷峰谷變化與電力負荷一致。從整體角度看,背壓機組由于制冷負荷的加入而增加了背壓排汽量,進而增加了空調峰期的發電容量。這會減少電網相應容量的電廠初投資,從而使整體系統的投資大幅度降。而抽凝機組在電力高峰期一般會滿功率發電,故在增加制冷用熱負荷后不會減少電網投資。因此,就初投資而言,背壓機組經濟性更具優勢。在運行費方面,抽凝機組所具有的經濟性則好于背壓機組,因為抽凝機組由于供冷而增加的抽汽發電代替了效率低的本機組純凝汽發電,而背壓機組則是代替了效率相對較高的電網機組發電量。由于背壓機組初投資減少對經濟性的影響大于運行費方面的劣勢,使得由背壓汽輪機組成的熱電冷系統經濟性好于抽凝汽輪機組成的系統[1]。順便指出,冷負荷一天之中變化幅度較大,這給熱電廠的運行調節帶來困難。由于鍋爐負荷調節范圍和慣性的限制,背壓機組如何滿足冷負荷的變化是一個殛待解決的問題。抽凝機組因抽汽調節較為靈活而使該問題不那么突出。
隨著人們現代文明和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以油、氣等相對清潔的燃料代替污染嚴重的煤而作為城市使用的主要一次能源以成為必然趨勢,其中包括燃氣輪機、內燃機等型式的熱電廠在城市供熱方面的應用。這種熱電聯產裝置在西方國家使用較為普遍。其特點是熱電比小,發電效率高,單位容量投資少。如果燃料價格較為合理,以這種熱電廠為熱源的熱電冷聯供系統有較好的經濟性。
2)機組容量主要指系統熱化系數的合理選取。空調負荷變化幅度大,可選取適當容量的鍋爐蒸汽在負荷高峰期作為式制冷機的熱源,進而減小供熱機組的容量。這樣,不僅可降低系統的初投資,而且還可提高系統運行效率,使熱電廠運行工況更加穩定。
3)熱電廠初蒸汽參數初蒸汽參數越高,系統的發電效率越高,熱電比越小,會使熱電冷的經濟性越好。當熱電冷系統系統和所代替的發電機組所用燃料的價格在正常波動范圍內時,熱電冷系統年運行成本是隨著熱電比的降低而減小的。因此,熱電冷系統應優先選用高參數的熱電廠為熱源。
4)熱電廠抽汽或背壓排汽參數的降低,會使系統的發電效率增加,熱電比減小,有利于提高熱電冷系統的經濟性。對于吸收式制冷機而言,抽汽或背壓排汽參數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對其熱力系數影響不大,但對冷機的出力有較大影響。當蒸汽壓力每降低0.1MPa時,蒸汽型雙效機制冷量減少9%-11%[2]。這表明,當蒸汽壓力降低時,為保證制冷量要選擇內部傳熱面積更大的制冷機,從而增加了制冷站的初投資。因此,熱電廠抽汽或背壓排汽參數對于不同的具體系統應有其最優值。
2.熱力輸送系統包括供熱管網和供冷管網,影響因素主要有輸送介質種類及其熱力參數、輸送系統運行方式等。
1)輸送介質種類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供冷管網的輸送介質只能采用冷水。但該介質輸送冷量的能力小,管網初投資及輸送電耗巨大。近年來國外正在研制以冰漿或在冷水中加入相變材料作為輸冷介質,可使管網輸送冷量的能力大大提高,較大幅度地降低管網初投資,但這種輸送技術目前仍處于試驗階段[3]。
輸熱介質主要指蒸汽或熱水。當以蒸汽作為作為熱網的輸送介質時,供冷系統可采用熱力系數高的雙效制冷機。同時,蒸氣在輸送中電耗低,不需要設置熱力首站換熱設備及泵等。但是,蒸汽在較遠距離的熱網輸送中,壓力損失大,導致供熱機組抽汽或背壓排汽壓力較高,熱電廠熱電比大,且熱網的熱效率較低。這會對系統的經濟性產生不利影響。以熱水作為熱網的輸送介質,可使供熱機組抽汽或背壓排汽壓力較低。同時,熱網熱效率較高。但是,由于管道成本的限制,通常采用直埋管道的熱水網供水溫度大都在120℃以下,供冷系統只能采用熱力系數低的單效機。這會大幅度地增加供冷系統的初投資以及整個系統的運行費。另外,熱水網還有輸送耗電大等缺點。
2)輸送介質熱力參數對于蒸汽網而言是指蒸汽壓力,亦即指汽輪機抽汽或背壓排汽壓力,上文對此已作分析。
對于熱水網而言,輸送介質的熱力參數主要是指熱網供回水溫度,該參數對輸送系統仍至整個熱電冷系統的影響都很大。供水溫度選擇的小,熱電廠供熱機組抽汽或排汽壓力可以降低。但熱水溫度低會使制冷機制冷效率降低,制冷設備的投資及耗電量高。供回水溫差增大,無疑會節省熱網初投資及輸送能耗。但這會導致制冷系數降低,制冷設備初投資增加。因此,從系統的經濟性看,熱網供回水溫度應有最佳選擇。
3)輸送系統運行方式為保證制冷機的出力及運行效率,不希望降低熱網供水溫度,熱網的運行基本上依靠量調節完成。由于用戶熱負荷變化頻繁,導致熱網水的循環流量在很大范圍內變化,且大部分時間在低負荷下運行,常規熱網運行方式將使主循環泵的電耗很大。因此,輸送系統的運行方式對于熱網的低能耗和安全運行有重要作用[4][5]。
3.制冷站包括供冷站位置與規模,吸收式制冷機型式、容量和運行方式等。
1)制冷站位置與規模由于冷水管道的供回水溫差通常在10℃以內,供冷管道輸送能量的能力遠小于供熱管道,相同距離下供熱管道的投資要小于供冷管道。從這一點看,制冷站應盡量靠近用戶。但用戶負荷在地理上是分散的,位置靠近用戶會使單個制冷站規模變小,數量增多,導致制冷設備容量增加,整個系統的制冷站占用空間增大,而且用戶附近的制冷站建筑造價往往更加昂貴。因此,位置靠近用戶又會使熱電冷系統制冷站的投資增大。合理選取制冷站位置與規模是一個較復雜的問題,應從整體供冷系統考慮,全面加以優化。
2)吸收式制冷機的型式、容量和運行方式制冷機的型式主要指單效或雙效。毫無疑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使用雙效機。由于空調負荷變化幅度大,制冷站內單臺制冷機容量的選擇,制冷機的運行方式,包括各制冷機之間的負荷分配、啟停順序等,都會影響系統的經濟性。
4.供冷負荷特性包括負荷因子、負荷密度、用戶負荷性質、年最大供冷負荷小時數等。
1)負荷因子指平均負荷與最大負荷之比。負荷因子越小,則設備利用率越低,單位制冷容量的供冷系統初投資越大。與采暖負荷相比,空調日負荷因子要小得多,這會使系統的容量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同時,也會給設備的運行效率和調節手段帶來不利。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包括合理選取系統熱化系數和適當設立蓄能裝置。
2)負荷密度指單位社區面積所擁有的冷負荷量。負荷密度大,則輸送系統單位負荷投資小,有利于區域供冷的經濟性。當負荷密度過小,采用區域冷熱聯供的單位負荷初投資過大,就會被分散的供冷方式取代。
3)用戶負荷性質由于建筑物使用功能不同,用戶負荷性質,即用戶之間最大空調負荷出現的時刻,會有所不同。這將使區域供冷系統與用戶獨立設置空調系統相比,設備容量減小。工程上采用系統供冷負荷峰值與各用戶最大冷負荷之和的比值,即負荷同時使用系數以體現這一減小量。各用戶負荷性質將直接影響制冷站的規模和分布,進而影響熱電冷系統的經濟性。
4)年最大供冷負荷小時數年最大供冷負荷小時數主要取決于當地的氣候條件和用戶負荷性質。年最大供冷負荷小時數越大,越有利于運行費低的供冷系統發展。1|2
5.蓄能裝置
當負荷因子較小時,增設蓄能裝置可以大幅度減小系統容量,提高系統運行效率和安全穩定性。對于在已有熱電廠基礎上擴建的熱電冷系統,設置蓄能設備還可提高系統的供冷能力。蓄能裝置對系統經濟性的影響主要取決于該裝置的形式、位置和性能等。
1)蓄能裝置形式如圖1所示,對于熱電冷系統,蓄能裝置有蓄熱和蓄冷兩種形式。
蓄熱按蓄存介質的不同有直接蓄存和間接蓄存。間接蓄存采用某種中間介質作為蓄存介質來蓄熱。這種蓄熱方式的蓄熱溫度較高,如巖和油組成的蓄存介質蓄熱溫度達304℃,而用一種熔化的硝酸鹽作為蓄熱介質蓄熱溫度可達566℃[6],但間接儲存方式的投資大,而采暖空調所用熱量溫度相對較低,故不宜采取這種蓄熱方式。
直接蓄熱可將待蓄存的熱水或蒸汽直接儲存在蓄熱容器內。直接蓄熱又可分為無壓蓄熱和有壓蓄熱。無壓蓄熱方式最高蓄熱溫度可達95℃,且投資低。有壓蓄熱方式是將蒸汽或高溫熱水直接存蓄在球狀或圓柱形壓力容器內,蓄熱溫度最高可達200℃,適宜于向雙效吸收式制冷機供熱。但有壓蓄熱方式投資大,相當于無壓方式的2至5倍[7]。
蓄冷裝置主要有水蓄冷和冰蓄冷兩種方式。冰蓄冷裝置具有蓄冷量大,結構緊湊等優點。但如果供冷系統采用的是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其最低制冷溫度只能達到5℃,無法使用冰蓄冷裝置。
空調用水蓄冷是將冷水直接蓄存于蓄冷容器的顯熱蓄冷方式。主要有分層式蓄冷和隔膜法蓄冷等型式。水蓄冷溫度一般為5℃至7℃,可用于蓄存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所制取的冷量。但由于以顯熱蓄冷,蓄冷溫度差小(約10℃左右),因而蓄冷空間較大。
2)蓄能裝置位置蓄能設備的位置對供能系統的經濟性有較大影響。在熱電冷聯供系統中,夏季供冷時蓄能設備可安置在熱電廠中作為蓄熱器,也可安置在冷暖房中作蓄冷器,也可將蓄冷設置在用戶處。蓄能裝置的設立,可使熱源至蓄能裝置之間的系統容量降低和運行效率提高,而蓄能裝置至用戶之間的系統則無改觀。從這一點講,應盡量將蓄能裝置的位置靠近用戶側。但這樣又使蓄能裝置因過于分散而加大了投資。
3)蓄能裝置性能包括裝置容量、蓄能功率、泄能功率和蓄能熱效率等因素。蓄能裝置容量增大有利于蓄能效果的提高,但會增大蓄能的投資。蓄能容量的大小取決于熱電冷系統的構成和負荷特性,需經優化計算確定。蓄能、泄能功率則主要與蓄能容量和負荷變化頻率等因素有關。
從宏觀的角度看,熱電冷系統的經濟性還與電力系統有關參數密切相連,主要指所代替的電網其它發電機組初投資和發電效率。所代替的發電機組初投資越大、發電效率越低,則熱電冷系統的經濟性越好。除技術因素外,一些政策性和市場因素也對熱電冷系統經濟性有較大影響,例如熱電冷系統和代替發電機組所用的燃料價格等。熱電冷系統所用燃料的價格越低,代替發電機組所用燃料的價格越高,與壓縮式制冷形式的經濟性相比,熱電冷聯供系統越有利。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詳述。
三.結束語
熱電冷聯供系統龐大,影響經濟性的因素眾多。目前國內對熱電冷系統的認識和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本文僅對一些影響系統經濟性的主要技術參數做了定性分析,對該問題更深入認識還需作進一步的定量研究。
參考文獻
1.付林江億熱電冷系統三聯供系統的經濟性分析(待發)
2.戴永慶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技術及應用機械工業出版社
3.GoranMornhedInnovationsinDistrictHeatingandCooling1984-1994andTheirEconomicImpactASHRAETransaction1995
4.付林江億承擔冷負荷的熱水網水力工況模擬計算及其應用熱能動力工程1999.4
5.江億冷熱聯供熱水網的用戶回水加壓泵方案區域供熱1996.2
6.G.培克曼等著蓄熱技術及其應用機械工業出版社
7.S.HORIIetl.OptimalPlanningofGasTurbineCogenerationPlantsBasedonMixed-integerlinearLinearProgramming.IaternationalJournalofEnegyResearchVol.11.1987
AnalysisofEcononicFactorsImpactingonCombinedHeating,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12―0065―02
一、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能力培養定位
1.會計實務能力。會計學專業學生應具有很強的會計核算能力、財務決策能力和審計執業能力,這是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會計核算能力包括審核原始憑證、登記記賬憑證、匯總明細賬和總賬、編制財務報表、手工做賬和電算化相結合等方面,財務決策能力包括報表分析與診斷、籌資決策、投資決策、營運資金管理決策、利潤分配決策、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決策等方面,審計執業能力包括審計職業道德、識別問題能力、運用適當技術調查能力、評估證據能力和鑒定分析能力等方面。
2.創新能力。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教技[2012]6號)提出,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科學研究和實踐創新為主導,通過學科交叉與融合、產學研緊密合作等途徑,推動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創新能力需要系統科學的創新教育來實現。創新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造能力、創新人格等創新素質的教育活動的過程。
3.管理能力。會計學專業學生畢業后往往從事的是經濟管理工作,培養“既懂業務、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至關重要。按照現代管理學理論,個體的管理能力涉及的因素很多,考慮到會計學專業學生未來工作需要,應側重于自我認知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品德作風的培養。
下文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介紹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設置情況。中國礦業大學會計學專業2006年1月被江蘇省授予省級“品牌專業”稱號,2010年7月被教育部、財政部批準為“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二、培養會計實務能力的實踐課程
1.會計核算綜合訓練。該課程于大四上學期開設,是學生在完整學完《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和《高級會計學》之后,對其會計核算能力的一次系統性檢驗,屬于專業必修課,包括為期四周的手工做賬和兩周的電算化。手工做賬通過設計高度仿真的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相連續的典型業務,并提供一整套空白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和財務報表,讓學生從填寫審核原始憑證開始到編出財務報表為止進行全方位操作,使學生能夠系統掌握會計核算流程,通過手工做賬形成的勞動成果包括三本記賬憑證、庫存現金日記賬和銀行存款日記賬及總賬和明細賬各一本,以及全套財務報表;電算化是借助專業化的財務軟件,讓學生將自己編制的記賬憑證輸入軟件系統,自動進行登賬、記賬、算賬和結賬,最終自動生成財務報表。
2.財務決策綜合訓練。該課程于大三暑期開設,是學生在學完《成本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和《管理會計》課程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綜合性課程設計,屬于專業必修課,時間為兩周。通過設置企業財務決策所需的背景情形,要求學生結合實際對企業的成本管理、融資管理、投資管理及生產經營決策問題進行方案設計與分析,培養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審計執業綜合訓練。該課程于大三下學期《審計學》課程結束之后開設,屬于專業必修課,時間為一周。以用友“審易通”軟件為載體,要求學生正確運用所給企業的背景資料,通過審計實務的操作,得出合理的審計結論,并形成審計工作底稿,從而使學生“體驗式”地掌握基本的審計技能,培養運用電算化手段從事審計實務的能力。
三、培養創新能力的實踐課程
1.經濟論文寫作。該課程于大三上學期開設,屬于專業必修課,共32課時。目的是培養學生明確經濟論文寫作的特點、要求和過程,掌握經濟論文寫作的文體、格式、語言以及基本技巧。主要內容包括:經濟論文選題、資料收集整理方法及經濟類數據庫使用、經濟論文范文選讀與論文撰寫方法等。在授課過程中,鼓勵學生結合專業課程學習撰寫學術論文,并與任課教師交流修改,積極投稿以求能夠公開發表,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也為畢業論文開題奠定基礎。
2.會計專業案例分析。該課程于大四上學期開設,屬于專業選修課,共48課時。采用研討式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以我國經濟活動中的會計、財務、審計等真實案例為基礎,通過情景模擬、身份代入、角色互換等方法,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會計、財務、審計的基本理論、方法和實務。在訓練學生對會計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其財經法規制度解讀能力、會計職業道德以及職業判斷能力。
3.會計熱點問題研究。該課程于大四上學期開設,屬于專業選修課,共32課時。主要內容包括:①會計準則、財務通則、稅務法規等變革的熱點問題,了解國內、國外財務報告準則和獨立審計準則的動向;②會計研究的熱點問題,如資源會計、環境會計和產權會計等,掌握會計理論的發展動向;③會計實務的熱點問題,了解會計實務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教學方式上,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6~7名學生就某一熱點問題組成興趣小組,通過調查研究形成研究報告并組織答辯,聘請專家教授對研究報告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4.創新實驗區項目設計與創業實踐。該課程于大四上學期開設,屬于專業選修課,時間為兩周。主要是依托中國礦業大學2007年12月獲批的教育部、財政部“會計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平臺,圍繞會計學專業教師近幾年在研的國家級、省部級課題,針對大型企業碳排放調查和碳減排的會計核算設計、煤炭資源整合中資本運作模式調查與研究、衰老礦區可持續發展成本補償模式設計、稅收籌劃專題設計、創業板上市公司典型發展模式等專題進行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四、培養管理能力的實踐課程
為適應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設置“會計職業道德與管理素質訓練”課程。該課程于大二暑期開設,屬于專業必修課,時間為一周。該課程強化對學生“兩大素質”的培養:一是會計人員作為“把關者”所必需的職業道德素質;二是會計人員作為“管理者”所要求的管理素質。在課程內容設計上突出應用性和操作性,主要包括:①學生模擬現場填制原始憑證進行報銷審核簽字時,模擬簽字的學生不僅要講出所依據的法規條文,還要對報銷者講出國家的有關規定,說明其道理;②學生模擬現場會計人員完成有關手續時,模擬的學生要講出會計手續流程步驟、必要性及預計可能出現的問題;③讓學生觀看已購置好的會計造假、反貪污、反腐敗的視頻,然后要求學生寫觀后感,并舉行報告會,幫助學生樹立“雖與錢打交道,一輩子兩袖清風”的意識;④由教師帶隊,讓學生參與喊唱、搭橋過河、穿越電網、風火輪等素質拓展游戲,每10人為一個小組,以達到在快樂中學習、在體驗中提高、在互助中啟發的目的。
“會計職業道德與管理素質訓練”課程突破了傳統會計學專業實踐課程設置的框架,真正做到將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與業務技能素質培養并重,服務能力培養與管理能力培養并重,是會計學人才培養理念的革新。該課程不拘泥于課堂和書本,將培養場所延伸到室外和校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方式更加靈活,空間更加開放,讓學生在與社會、自然等多種環境的接觸中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
[參考文獻]
[1]魯宇紅,張素紅.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和創新教育關系的分析[J].江蘇高教,2011(06).
[2]裘腰軍.會計專業工學結合實踐教學探析[J].會計之友,2011(12).
我國目前所呈現出的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的總體態勢,根源在于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所造成的居民消費能力的制約,即在二元經濟結構下,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明顯低于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按照經濟學的理論,在正常條件下,消費需求數量變化首要的受制因素是收入水平。我國居民總體消費水平之所以偏低,主要是由于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居民收入差距過大以及由此而帶來的整體收入水平低下造成的。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與此同時,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水平在不斷擴大(詳見圖1、圖2)。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
圖1 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狀況圖(1978—2009年)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
圖2 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1】圖(1978—2009年)
可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就已經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城鄉收入曲線都在迅速上升,但城鎮居民收入曲線上升的速度明顯快于農村居民收入曲線上升的速度。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大致經歷了一個縮小-擴大-縮小-擴大的演變過程,呈現出階段性的態勢。
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到1984年,城鄉差距逐步縮小。這時期,隨著的推行和農產品收購價格幾次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有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農民收入有了較快較大的增加,其增長速度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經濟論文,城鄉差距在逐步縮小。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高達2.57,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57倍。1978年以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到1983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為1.82,是1978-1984年期間最小的一年。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城鄉收入差距擴大。這時期,我國改革的重點開始從農村轉向城市,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較快。而在農村,由于聯產承包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能量釋放完畢,再加之因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升幅度大于農產品帶來的農業貿易條件惡化、農業比較利益下降等因素的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導致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很快越過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1985-1994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趨于擴大,到1994年達到最高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為2.86。
1995-1997年,城鄉收入差距短期內縮小。縮小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城鎮中下崗職工增加,他們的收入減少所致。1985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為2.86,到1997年縮小到2.47。1995-1997年期間,雖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差距仍然偏大,且沒有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縮小的趨勢。
1998年至今,城鄉收入差距繼續擴大。1998年的自然災害和1999年城鎮職工的普遍加薪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繼續擴大趨勢的主要原因,且在這一時期由于教育、醫療、保障等各種福利方面的差距顯露出來,進一步拉大了城鄉間的收入差距。自1998年以來除了個別年份略有起伏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比例一路攀升,由1998年的2.51擴大到2001年的2.90,2007年更是上升到了3.33,為歷年之最,2009年仍保持在3.33。
二、二元經濟結構下城鄉居民的消費差異比較
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收入階層,也因此形成了城鄉兩種不同的消費階層和消費市場,從而造成城鄉居民在消費水平、消費結構、人均消費性支出等方面均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1、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比較
與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相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差距也經過了縮小、擴大,短暫的縮小后進一步擴大的過程。圖3表明,1978年,城鄉消費水平比【2】是2.9,1983、1984、1985年縮小到2.2經濟論文,1995年擴大到3.8,短暫的縮小后,1999年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之比一直維持在3.6以上,2003年和2004年更是高達3.8。2009年,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為4021元,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為15025元,1個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相當于3.7個農民的消費水平。目前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相當于20世紀90年代初城市居民的水平,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比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大約落后15年左右。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0年)》。
圖3 全國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比率圖(1978—2009年)
2、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比較
統計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還是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都呈現出逐步增加的趨勢。1990年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為585元,2008年增加到3661元,2008年比1990年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增加了3076元;1990年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279元,2008年增加到11243元,2008年比1990年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性支出增加了9964元。與此同時,我國城鄉居民之間的消費支出差距在擴大。1985年城鎮消費支出是農村消費支出的2.3倍,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點。此后,城鄉之間的消費支出差距逐漸加大,到2008年城鄉之間的支出比高達3.6,即目前我國1個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相當于3.6個農民的消費支出。“三個農民抵一個市民”是當前農村低消費的真實寫照。
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比較
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差異較大。首先,城鎮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比農村居民相對比例小,并隨收入增加呈下降趨勢,即恩格爾系數下降,表明城鎮居民的消費已從以食品類消費為主的生存性消費加速向質量型消費過渡。其次,衣著、家庭設備用品等的支出,在城市基本趨于飽和,但因為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而未形成新的消費熱點,當城鎮居民消費向空調、攝像機、家用電腦等新一代高檔耐用消費品轉移的時候,農村居民的消費仍停留在以生存為主的消費水準上。再次,城鎮居民用于交通通訊、文化、娛樂教育等的支出有增長趨勢,城鎮居民將來的消費熱點將是住房、汽車、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及教育,但城市新消費熱點產品在農村的消費量還相當少,農村居民耐用消費品的擁用量僅相當于城鎮居民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水平(見表1)。
表1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對比 單位:%
指標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7年
2009年
農村
城鎮
農村
城鎮
農村
城鎮
農村
城鎮
農村
城鎮
食品
58.80
54.25
58.62
50.09
49.13
39.44
43.08
36.29
41.0
36.5
衣著
7.77
13.36
6.85
13.55
5.75
10.01
6.00
10.42
5.8
10.5
居住
17.34
6.98
13.91
8.02
15.47
11.31
17.80
9.83
20.2
10.0
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
5.29
10.14
5.23
7.44
4.52
7.49
4.63
6.02
5.1
6.4
醫療保健
3.25
2.01
3.24
3.11
5.24
6.36
6.52
6.99
7.2
7.0
交通通信
1.44
1.20
2.58
5.18
5.58
8.54
10.19
13.58
10.1
13.7
教育文化
娛樂服務
5.37
11.12
7.81
9.36
11.18
13.40
9.48
13.29
8.5
12.0
其他商品
及服務
0.74
0.94
1.76
3.25
3.14
3.44
2.30
二、制訂崗位責任制要科學、合理、嚴密,體現效率原則和權利、義務相對應原則。要在保證工作質量和充分履行職能的前提下,盡量簡化工作程序,方便群眾辦事。
三、加強對崗位責任制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崗位職責中能量化的要盡量量化,并制定科學、合理的量化考核標準;不能量化的要提出明確的、具體的要求,作為考評依據。
四、定期組織考評,并把考評結果同評優、評先、職務晉升和獎懲掛鉤。
工作人員首問首接責任制度
為規范辦事程序,明確工作人員責任,杜絕辦事拖拉、推諉扯皮等現象,保證來計生委辦事人員能得到及時、高效、優質的服務,根據我委實際,制定本制度。
一、首問(接)責任人
本單位工作人員對來委辦事(包括辦理業務、上訪、投訴、咨詢等)的人員要主動熱情招呼,不得互相推諉、冷淡辦事人員。主動接辦人員、來辦事者先找到的人員或首先接電話的人員即為該事項的“首問接責任人”。
二、首問(接)責任人的職責
(一)首問(接)責任人負有主動、文明、禮貌、熱情接待來辦事者的責任;
(二)首問接責任人要向來辦事者主動出示胸牌,問明來意。對來電話者,要主動告知對方單位和工號,問清對方意圖;
(三)對來訪內容在自己職責范圍內能答復或解決的,首問責任人對屬于自己職權范圍內的事項,必須受理接辦,并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予以辦理;
(四)首問責任人對不屬于本部門或本人職權范圍內的事項,要解釋清楚,并引領來委辦事人員到有關科室部門,落實承辦單位和責任人。對電話咨詢的,要告知負責答復部門的電話和聯系人。
(五)首問責任人對不屬于本單位辦理范圍內的事項,要認真說明理由,介紹或聯系到其他職能部門辦理。
三、違反本制度者,第一次予以誡勉教育,第二次予以效能告誡,并責令采取相應補救措施,經告誡仍不改正的,予以待崗處理。
頂崗工作制度
一、頂崗工作制度是指在工作日內,崗責任人因各種事由不在崗,崗責任人應頂崗的工作制度。
二、實行頂崗制度的目的是為了確保限時辦結制、政務承諾制、辦事預約制等制度的有效落實,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和辦事效率。
三、各股室都要確定崗,避免出現無人頂崗現象。
四、崗責任人在頂崗期間應做好本職工作,并享有崗責任人的職責權利,對崗的工作認真負責。
五、崗責任人因事由不在崗,必須提前一天做好工作的移交,因特殊原因來不及移交的,崗責任人要主動頂崗。
六、因推諉扯皮等原因造成工作失誤的,按《過錯責任追究制度》的有關規定追究在崗責任人的責任。
限時辦結制度
一、限時辦結制度是指群眾到人口與計劃生育部門辦事,在符合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手續齊全的前提下,應當根據政務服務承諾,在承諾期限內辦結群眾提出的有關事務。
二、承諾期限
⒈辦理《流動人口婚育證明》、入戶糧關系證明、非農一孩生育證、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等有關證件的,應當隨到隨辦。
⒉對群眾的申訴、舉報或投訴,在法定期限內作出是否受理答復,并及時依法處理。
⒊對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時辦理各類證件的,應向服務對象說明具體情況。
三、未按上述規定時限辦理的,第一次予以誡勉教育,第二次予以效能告誡,并責令采取相應補救措施,經告誡仍不改正的,予以待崗處理。
服務承諾制度
一、服務準則。根據本單位工作實際,制定便民利民的服務標準和原則,規范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
二、承諾內容。根據職權范圍、工作職責,結合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確定服務承諾內容。服務承諾的內容應包括服務的具體事項、服務時限、行諾監督及投訴辦法以及違諾責任等。
三、公開承諾內容。應在辦公場所醒目位置設置辦事程序流程圖等公布承諾內容。
四、行諾監督。通過設立服務承諾監督臺、投訴電話和舉報箱或舉辦群眾接待日活動等方式,接受對違諾行為的監督和舉報。要認真受理群眾的投訴和舉報,及時調查處理,并向當事人反饋。
五、違諾處理。本單位人員違反承諾制的行為,要從行政論文、法律、經濟論文等方面作出處罰規定,并嚴格執行。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要按承諾的標準予以賠償。
辦事預約制度
一、辦事預約制度是指當事人因工作需要或情況,需要預約辦理有關事務或進行上門服務的,計生委應根據預約要求,在職能范圍內辦理當事人提出的有關事務。
二、預約范圍
⒈人口與計劃生育部門職能范圍內應受理的業務工作,可以預約。
⒉異地人員辦理有關計劃生育證件等有關事項的可以預約。
⒊廣大人民群眾需要人口與計劃生育部門幫助解決及服務的有關事項,可以預約,必要時也可以上門服務。
⒋因特殊情況需要人口與計劃生育部門延長服務時間的,可以預約。
⒌其它需要預約的有關事務或事項。
三、違反本制度者,第一次予以誡勉教育,第二次予以效能告誡,并責令采取相應補救措施,經告誡仍不改正的,予以待崗處理。
政務公示制度
第一條政務公示制度系指行政論文機關向行政論文管理相對人和社會大眾公開履行行政論文職能的標準、要求、程序等的機關效能建設制度。
第二條縣計生委依據行政論文管理相對人辦事方便、行政論文要求公開透明、行政論文行為接受監督的基本原則實行政論文務公示。
第三條縣計生委各股室以及工作人員,應遵守本制度。
第四條公示制度的基本內容和形式:
一、機關工作人員的像片、姓名、部門、職務;
二、機構設置、行政論文職能、位置分布、股室職責;
三、辦事程序、標準;
四、機關的對行政論文管理相對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五、其它公示內容。
以上公示內容通常做法采用墻上懸掛、桌上擺放、帶身份牌、編印辦事服務指南、公示欄張貼、上網絡公示欄以及其它公眾媒體公開等形式。
各股室負責提供各自應公示的內容,辦公室負責統一組織實施工作。
第五條委機關效能建設領導小組每月不定期檢查和每季度定期一次檢查各股室公示制度的執行情況。
第六條凡應該公示而沒有公示以及公示內容不規范、不標準的,委效能建設領導小組書面責成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給予通報批評,并按《干部誡勉制度》處理。
第七條政務公示制度的執行情況作為單位、股室、個人的年終考評的一項內容,并由委機關效能建設領導小組負責檢查并提出獎懲建議。
效能考評制度
一、委機關及下屬二級機構的干部職工均列入考核范圍。
二、考核內容和標準:根據縣委、縣政府規定的內容,按照德、能、勤、績四個方面,重點考核工作成績。
三、考核辦法
⒈實行平時考核與年度考核相結合,平時考核由各股室負責人對本股室干部職工的德、才和工作表現逐月作出考評,半年進行小結,形成書面意見,為年度考核提供依據,年度考核在每年末或翌年初進行。
⒉平時考核實行分級負責,委主任負責對委機關科級干部進行考核;分管領導負責對分管股室長進行考核;股室長對本股室的干部職工進行考核。
⒊年度考核以平時考核為基礎由委機關效能辦公室負責實施。在年度考核時,除負責對本機關干部職工考核綜合評定外,還要對二級機構的考核進行審核。
四、年度考核的時間、內容、標準、具體方法步驟,應根據縣委、縣政府、縣人事局的通知要求,結合本單位實際,由委機關效能辦公室擬定實施方案,提交機關效能工作領導小組研究確定。
五、年度考核結果存入干部、職工個人檔案,作為干部獎懲、任免、工資晉升的依據。
六、凡屬機關工作人員,年度考核定為不稱職的給予降職或調整工作崗位處理。連續兩年評為不稱職的,予以免職或按有關規定予以辭退。曠工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歸連續超過十五天,或者一年內累計超過三十天的,應予辭退。二級機構干部職工參照以上辦法處理。
七、本單位科級領導干部的考核按縣委組織部規定的要求參加考核。
八、本制度由委機關效能辦公室負責監督執行。
行政論文過錯責任追究制度
為規范本單位工作人員管理,明確個人崗位責任,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感,增強廉政建設和遵紀守法意識,制定本制度。
一、行政論文過錯責任追究制
行政論文過錯,是指本委工作人員因故意或者過失不履行或不正確履行規定的職責,造成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或有關制度的事實,以致影響行政論文效率和行政論文秩序,給行為對象或者國家、公共利益造成其它不良后果的行為。行政論文過錯責任追究制,就是對工作過錯責任人依據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論文和經濟論文處罰的制度。
二、行政論文過錯的主要情形
本委工作人員在工作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視為過錯:
(一)首問責任人不履行首問責任,貽誤辦事者辦事的;
(二)對符合規定條件的申請應予受理、許可而不予受理、許可的;
(三)服務態度不熱情,與辦事者頂撞爭吵的;
(四)私自進行有償咨詢或服務,違規收取押金、保證金和其他費用的;
(五)超越規定權限實施許可,或者擅自提高、降低許可條件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的;
(六)未履行辦事承諾制度,無特殊原因和理由,在規定時限內未完成許可事項或告知辦理結果的;
(七)對明顯虛假的材料,應當發現而沒有發現的;
(八)故意制造虛假材料或謊報事實的;
(九)辦理業務明顯違反法律、法規或其它有關規定的;
(十)其他應該追究工作過錯的行為。
三、行政論文過錯責任追究
(一)行政論文過錯責任追究方式分為:
⒈責令作出書面檢查;
⒉通報批評;
⒊取消當年評優評先資格;
⒋扣發當月崗位工資和年終獎金;
⒌輪崗或停職離崗培訓;
⒍引咎辭職或者責令辭職;
⒎給予行政論文紀律處分。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單處或并處。
(二)工作過錯行為是由數個行政論文環節過錯造成的,工作人員分別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
(三)工作人員的行政論文行為造成本單位賠償,有過錯的工作人員應承擔—定的賠償責任。
(四)在年度考核期內,工作人員的行政論文行為被群眾投訴,經核實的,第一次扣除當月崗位工資的%,第二次扣除當月崗位工資的%,第三次扣除當月全部崗位工資,對本人進行離崗培訓、輪崗或降級使用處理。
(五)工作人員過錯行為性質特別嚴重,觸犯刑法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門追究責任。
(六)有過錯工作人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從重追究過錯責任:
⒈在被調查過程中拒不交代過錯事實的;
⒉有索賄受賄、敲詐勒索、、徇私枉法和吃、拿、卡、要等行為的;
⒊對投訴人、檢舉人、控告人打擊、報復、陷害的;
⒋其他經行政論文過錯追究機構認定,應從重追究過錯責任的。
(七)有過錯工作人員具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從輕追究過錯責任:
⒈主動承認過錯行為并及時糾正的:
⒉其過錯行為沒有造成損失或不良影響的;
論文正文:
化工行業建設工程行業經濟論文
一、對化工行業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分析
對于化工行業建設工程來說,它的建設分為化工行業工程建設投資前期、化工行業工程建設投資時期以及化工行業工程建設生產時期三個階段,我們主要是對化工行業建設工程投資前期進行可行性研究。在進行可行性研究的時候,我們應該對投資項目進行規劃,大概估計一下這里的地區情況、工業發展狀況、資源含有量、勞動力是否充足、市場情況以及交通情況等是否會影響到項目的建設。對這些條件進行分析之后,認為這里可以進行建設項目的實施,我們在進行下一步研究。第二個步驟就是研究建設項目的初步可行性研究,主要研究的是對市場進行調查、進行試驗證明,調查收集的資料是否能夠表明項目建設的可行性。對市場進行分析、預測的介紹。
無論進行什么項目的投資,投資者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利潤,盡可能取得最大的投資回報。能否取得回報的實現最終在于對市場的調查,看市場的需求量,消費者對投資提供的產品以及服務是否滿意,能否得到顧客的認可和肯定。通過對市場調查的研究,取得充分的資料,對未來市場供求作出科學、合理的預測,最終實現盈利目標。在對市場分析完以后應該對市場進行預測,預測的方法有很多,根據不同的市場情況選擇相應的預測方法,達到最好的效果。預測的方法有根據專業預測人員的經驗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推斷、估計的定性預測方法;定量預測方法包括
(1)平均預測方法:簡均法、簡均法、移動平均法、指數平均法
(2)長期趨勢預測法
(3)回歸分析預測法;經濟分析評價的介紹。在對項目建設盡心市場分析預測之后,如果認為這里的發展情景不是很好,就可以直接否決項目經濟可行性;如果項目建設市場分析發展前景良好,但是無法準確對經濟可行性作出結論,那么我們就需要進行經濟分析和評價。項目經濟評價有財務評價和國民經濟評價兩個主要內容,財務評價主要是以企業內部的財務為主進行分析,根據國家稅收、項目費用以及產出的收益等進行綜合性分析,最后得出項目建設的盈虧經濟可行性;而國民經濟評價是以國家為主進行分析,按照資源合理配制原則,用合理的方法進行分析計算,最終得出國家所需付出的代價以及國家受到的具體利益。
最后需要對建設項目進行最后的盈利能力分析,分析其以后的經營狀況,獲利能力。項目建設不確定性分析。因為在進行可行性研究的時候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使可行性結果不是很準確,所以我們應該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具體的分析不在這里過多的介紹,只介紹一些項目建設不確定性分析方法。
不確定性分析方法有
(1)從預測項目最主要影響因素發生變化時對經濟評價指標的影響中,找出敏感因素,確定影響程度的敏感性分析;
(2)對產品項目盈虧情況進行分析、預測的盈虧平衡分析;
(3)樂觀悲觀法
(4)概率分析法等。
二、對化工行業建設工程概況分析
建設工程造價的介紹。建設工程和我們日常生活中購買的商品一樣,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價值。它的價值是由勘察、設計、設備、安裝、材料等施工活動時間決定的。每項建設工程都是由許多部分組成,需要對各個部分具體分開計算,最后歸納總結才能得出工程總造價。工程概算介紹。工程概算就是以貨幣形式來反應建設項目經濟效果。
在工程項目建設之前,對計算機模擬項目從經濟上進行計算,用建設項目設計的實際費用、建設項目的實際人工費、建設項目的實際材料費、建設項目使用機器的實際費用等進行計算,最后進行匯總,得出總工程造價費用。在進行工程概算之前,我們應該將建設項目的圖紙給牢記,然后開始計算工程量。工程量作為計算費用的基礎,是進行計算的前提條件,建設工程計算量越準確,工程造價的費用計算的越準確。在進行費用計算的時候要利用相關的計算公式來進行,這樣會使計算的數據更精確。
定額直接費用=(分項工程量單價)+(未計價材料量單價)間接費用=直接費用(或工程費)費率工程建設項目的直接費用以及間接費用按照當地的規定進行計算。計劃利潤=直接費用(或工程費)費率稅金=直接費用費率這些都是各項工程費用計算的基本方法。在計算的時候應該將設備費用和材料費用給分開計算,讓費用計算的更加合理。
三化工行業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工程概算發展建議
現在的化工行業建設中,可行性研究應用非常的廣泛,這是最值得人們研究的熱點之一。
本文對化工行業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以及工程概算的發展進行創新建議。
摘要:目前,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教育水平的發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金融大數據爆炸性發展要求金融學專業學生具備一定的金融數據分析與處理能力,計量經濟學作為培養學生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的核心課程,新的歷史時期應當承擔起培養學生金融大數據視野的責任。
關鍵詞: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金融理論;實踐結合
引言
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非常強調應用性的學科,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一門重要的課程,是應用型本科學生知識能力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近年來的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注重實踐環境的強化,人們已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核心課程之一,在當前教育新常態下,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因此應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下的計量經濟學也應該被重新賦予新的屬性。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問題
(1)傳統計量經濟學教學強調回歸分析背后模型的假設及相關內容,但現代經驗研究強調因果關系。因此,當前計量經濟學教學過分強調對隨機擾動項分布、異方差及自相關的長篇討論,顯得不合時宜,而對國內外廣泛流行的新穎工具較少提及,其結果是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應用仍是一知半解。(2)由于現有課時安排等原因,教師教學過程中著重講授計量經濟學原理和方法,而輕視實際應用和數據處理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學中主要講授參數估計和各種檢驗的理論和方法,對如何從經濟問題出發建立模型,如何應用模型分析實際的經濟問題討論得較少。(3)由于課堂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不能分配更多的實驗課時,導致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和運用計量經濟學理論知識,特別難以將理論知識靈活應用于金融數據建模與處理。(4)現有的計量經濟學課程缺乏將計量經濟學方法與金融數據相融合的缺陷。在課堂教學內容安排中,著重講述計量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沒有將計量方法與金融大數據的獲取與加工處理結合起來進行講解。導致多數學生具備一定的計量經濟學基礎,但面對查找和處理金融數據時卻束手無策。(5)已有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安排上,一般將經典的計量經濟學和現代時間序列方法安排在一個學期內完成。由于教學內容過多而教學課時有限,其結果是導致無法詳細講解金融時間序列部分,金融學專業學生對金融大數據處理及建模能力不強。
二、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與金融理論及實踐的結合的優化措施
(一)突出案例教學
豐富多彩又符合專業特色的案例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學一方面能夠使理論知識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案例教學重視師生互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為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計量經濟學教學案例的選取一定要突出目的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等特點,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的差異,多搜集一些與該專業密切相關的經濟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金融數學專業計量經濟學與金融理論及實踐的結合
就金融數學專業學生而言,在為這些學生開展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時,需要注重將金融理論和具體的金融實踐知識緊密結合起來,以此來引導他們正確使用計量經濟模型方法來研究金融相關實踐問題。金融市場相關實踐知識更傾向于股票投資和資金資本等的利用,不能僅僅依靠消費-收入這一知識以偏概全,這就要求計量經濟學老師在為金融數學專業學生開展課程教學時,需要拓展到相關金融領域,通過講解相關金融理論和具體的市場實踐數據來開展課程教學。
(三)“案例+微課”的教學模式改革
為了提高金融專業本科生金融大數據處理能力,改善教學效果,擬重點對《計量經濟學(Ⅱ)》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為了改變以課堂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方法“重在教,逼學生學”的缺陷,我們將使用“案例+微課”的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是計量經濟學一種非常有效的輔助教學模式(楊汭華,2005;黃佐钘,2008;張玲,2014)。與傳統的案例教學不同:(1)項目強調針對金融大數據開發相關案例,并以“微課”的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案例+微課”的教學模式的好處在于能激發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理論學習的興趣,更加生動和直觀地將金融大數據處理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此外,“案例+微課”模式能對課堂教學形成有效補充,課堂上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在課外通過“案例+微課”進一步鞏固與提高課堂知識。(2)傳統計量經濟學經驗案例強調計量經濟學理論知識的應用,重點介紹數學與統計技術,而忽視其內在的經濟問題與變量間的內生關系。項目強調以真實的金融大數據為載體,在案例分析中,更加注重因果關系的討論,從而案例分析更加接近現實。因此,相比于傳統的案例分析,項目經驗分析更接近現代研究范式,故而具有更好的實用價值。
(四)完善考核體系
作為一門應用型的學科,考核方式也應該多樣化。可以嘗試采用課程論文的考核方式,課程論文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學習,另一方面也能加強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課程論文可以與學生的畢業設計結合,突出學生所在學科屬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不能將試卷考核的方式拋棄,例如可以將紙質試卷改為上機考試,增加操作題的比重。完善的考核方式會提高學生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視程度,強化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
結語
總之,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一個縮影,只有明確清晰教學定位,有效提升高等教育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重點解決好高校人才培養能力、支撐引領國家創新發展能力的問題,才能提供更多有選擇的本科教育,建成更有競爭力的本科教育,開創更有特色的本科教育,發展更加公平的本科教育。
計量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基于計量經濟學的電力企業經濟效益與管理決策實證研究論文
摘要:在我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電力建設在不斷的完善,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離不開電力的發展,同時國民經濟的發展也將推動電力工業的進步。處于新時代的電力企業需要具備超前的思維與意識,在外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備清晰的預判,在內要做好企業內部的管理建設,針對未來長遠發展制定科學的規劃。要做好這幾點,就離不開對電力企業經濟效益、經營管理的分析以及數學建模工具的運用。本文選取2001-2017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社會用電量數據以及典型電力企業華電國際年度報告數據,分析了華電國際的經濟效益與外部經濟環境以及企業經營管理之間的關系。首先從時間序列非平穩角度出發,利用協整理論并通過單位根檢驗以及協整關系檢驗對華電國際的經濟效益建立了長期均衡模型。再對模型進行短期誤差修正,在證明了模型有效性的基礎上,利用所建模型對提升華電國際的經濟效益進行實證分析預測。最后對以華電國際為代表的中國電力企業的發展提出相關建議。結果表明,對華電國際而言其供電成本、管理與財務及人力資源成本的完善對其經濟效益的影響將是一個長期過程,而其短期內經濟效益主要受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以及全社會用電量需求的影響。該模型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可以為其他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與預測,對企業未來的管理決策規劃提供參考。
關鍵詞:電力企業;經濟效益;管理決策
經濟研究的方法在于總結典型的經驗特征與收集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經濟理論或經濟模型。經濟研究的科學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濟理論或經濟模型的可驗證性,即能否通過數據實證檢驗相關的經濟理論與經濟模型來解釋事實,并預測未來的經濟變動趨勢以及提供科學的政策建議。計量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則猶如硬幣的雙面,從不同的角度為經濟學的實證分析提供重要的方法論基礎。計量經濟學以實際經濟數據的建模與分析為主要研究對象。當實際數據不可得,或實際數據過于復雜而導致因果關系不易梳理時,實驗經濟學則有可能從另一個角度出發,通過可控的實驗數據代替實際數據,成為實證經濟分析的又一個有力工具。
一、協整理論概述
協整的概念是由恩格爾一格蘭杰(Engle-Granger)在1987年“協整與誤差修正,描述、估計與檢驗”中正式提出的,協整的基本思想認為,盡管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中的每一個都是非平穩的,但他們的線性組合可能會相互抵消趨勢項的影響,使該組合是平穩的。這一理論的提出為經濟時間序列分析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對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之所以協整理論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是與一協整理論所具有的深厚的經濟學背景密不可分的。
二、基于計量經濟學的電力企業經濟效益與管理決策實證
(一)非均衡博弈論框架的建立和實驗驗證
策略性思考是博弈理論及其應用的基礎。納什均衡以及相關均衡的概念過去一直是描述策略性思考的核心內容,其定義為每個博弈參與者的策略都是在給定其他方策略下的最優反應。顯然這種均衡的定義內在要求每個博弈參與者在決策信念上達到均衡,即每個參與者對其他方的策略持有正確的信念。在過去的研究中,經濟學者通常假定均衡框架存在從而做出對參與者行為的預測。盡管在一些博弈場景下,基于均衡概念的行為預測是準確的,但在多數情況下實驗經濟學研究結果表明博弈參與者的行為會系統性地偏離基于均衡概念的行為預測。由于來自實驗經濟學數據對原有理論框架的挑戰,經濟學研究人員逐漸提出了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論框架并且運用實驗經濟學的方法收集數據來檢驗這些新理論。這些基于非均衡概念的策略性思考理論框架的核心在于繼續假定博弈參與者在決策時仍然有策略性思考的因素在里面,但放棄了均衡的概念以及嵌入在均衡概念里面的很強的理性假設。
(二)ECM誤差修正
通過Granger定理易知,具有協整關系的一系列變量會對應一個包含誤差修正的表達形式。可以進一步通過誤差修正來研究華電國際經濟效益的短期行為。具體而言可根據由Hendry提出的一般到特殊的建模理論,逐步剔除從三階滯后變量及誤差修正項開始的不顯著量,從而得到最終的誤差修正模型:(見下面公式)式中:ECMt-1代表協整回歸厚的一階滯后誤差,括號內的數字代表不拒絕相應零假設的概率。從該方程式以及統計結果的數據可以發現,文中所進行的統計檢驗在置信水平上表現顯著。這一結果也證明了文中構建的誤差修正的具有良好的適用性。圖中給出了LY的實際數據與擬合結果以及殘差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出,協整以及誤差修正之后的模型具有較為理想的結果。
(三)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中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238-01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科技突飛猛進、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時代。教育教學的新理論和思潮不斷涌現,改變著人類的教育、學習和思維方式。高校教改也要順應這一潮流,以轉變教師教育理念促進教學模式改革,以改革教學方式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從而大力推進大學生素質與能力教育。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一直以來,我國一些普通高校《經濟學》課程的授課主要采用的是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這種傳統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發學習動機-復習舊課-講新知識-鞏固運用-檢查評價。雖然該模式具有知識傳播直接、經濟和適合于顯性知識教學等優點,但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一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課堂講授過多,甚至是“滿堂灌”;學生被動學,學生自主學習少,積極思考少,老師多講也是白講,學習效果差。二是以課堂為中心,缺少與現實社會經濟的聯系。教師多關注知識點的掌握,忽略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這種“封閉有余、開放不足”的教學模式,不僅使經驗與知識脫節,還導致學生理論脫離實踐。三是以知識考試為中心,忽略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它也使得學生偏離學習目標,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
落后的教學理念決定了落后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經濟學》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學生對市場經濟基本理論的認識,并培養學生一種經濟的思維能力。教學實踐表明,這些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僅僅靠老師“講”是行不通的,更重要的要靠學生主動學,親身體驗,從“干中學”才能收到實效。因此,《經濟學》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我們要把學習的自還給學生——實施“少教多學”。具體來說,就是高校《經濟學》課程,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變“接受學習”為“探究學習”,變“孤獨學習”為“團隊學習”,從而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二、教學模式改革的理論依據
《經濟學》作為一個“泊來品”,它存在一個中國化難題,即如何“洋為中用”和“批判性吸收”,需要經歷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以教定學””還是“以學定教”反映著兩種不同教學理念,由此產生不同的教學模式。
20世紀初實用主義的代表人物杜威,就提出了“學生中心論”,以對抗傳統教育的“教師中心論”。20世紀中后期,西方國家又陸續出現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教學最優化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評價理論;這些理論分別從多個層面闡述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科學性與必要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多種形態的教學模式。
現代建構主義學者古寧漢(D.J.Cunningham,1991)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建構主義理論告訴人們,知識不能通過教師的講授而傳遞,學習者必須自己在真實情境里,通過自主學習、團隊學習和探究性學習,主動進行意義建構。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主張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以使學生主動、積極、生動活潑地發展。
三、《經濟學》課程的導學模式
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多年來我們在《經濟學》教學中嘗試施行一種全新理念指導的導學模式。該模式是對講授式模式的一種改造,其流程大體可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自主學習討論交流啟發指導練結。
第一階段,自主學習。學生自主學習不能簡單等同于自學,其目的是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自學,在完成自學的目標進程中同時也培養了自學能力。教師要向學生闡明自學的意義和要求,引導學生制定自學計劃,老師則編制導學計劃,掌控好教學進度和學習質量。學習的資源除了教材以外,教師還應向學生提供可供選擇的其它學習途徑、資源。通常,校內外的經濟學精品課程網站建立一些相應的學習平臺和資源鏈接。此外,教師還應了解學生的情況,針對學習內容存在的難點、疑點、重點,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階段,討論交流。旨在對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進行相互探討,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及獨立鉆研,大膽創新的能力。團隊學習是自主學習的有機構成,也是課堂教學一個重要補充。通過分組討論可以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通過團隊學習可以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并做到資源和成果共享。
傳統課堂講授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單向性的思維,很少有相互作用和反饋,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經濟學》的教學中,應加大課堂討論的力度和廣度,在教師的引導下,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討論的問題應是同學們關注的經濟生活中的熱點問題,通過討論方式,幫助學生加深了對相關經濟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
第三階段,啟發指導。教師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要有的放矢,重點啟發,相機點撥,指點迷津,引導學生自求有得。教師的指導作用的性質和方式應根據學生自學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為了做好對學生討論的啟發指導,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尊重學生。我們所面對的學生都是具有自我意識和尊嚴,需要別人的尊重和理解的個體。
其次,要重視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求知的起點,是學習和發展智力的原動力,它對討論的開展和深入有著直接的影響。
再次,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對于一些討論的問題,為了尋找充分的論據,離不開事先的引經據典,但最有說服力的還是鼓勵學生從實踐中親身找答案。
最后,重視歸納、整理,總結評價。教師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歸納小結,對討論結果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加以綜合。為了激發動機,保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評價中,肯定每次討論中成功的地方,表揚在討論中有上佳表現的學生。
第四階段,練結。通過練習、復習、小結、行為訓練等,使學生將所學知識納入已有的體系中去,并自覺運用所學理論指導行動。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作業必須注意多樣化,既有口頭、書面,也要注重實踐活動,在平時的作業中,我們還嘗試:
1.加強閱讀指導,開拓學生視野,鞏固課堂教學效果。
2.運用理論聯系經濟熱點,在學生中進行小組演講比賽,并指導經濟論文寫作。
今天的大學生視野開闊,他們普遍關心國內外大事,在教學中布置這樣的作業不僅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還能提高他們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政治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近幾年的政治經濟學講授中,深感教學的困難,具體表現在:(1)在教學中煞費苦心地強調政治經濟學學科的重要性,反復講解重點概念,基本原理,學生仍是不理解,學生學習興趣喪失。(2)政治經濟學教學的長期道德說教,尤其是社會主義部分,使學生認為政治經濟學是既講政治,又講經濟,而學生普遍對政治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厭煩。筆者就曾經遇到有學生一學期學下來仍認為學的是政治。(3)學生課堂聽課積極性不高,為得學分而學。(4)學完后不知道如何運用理論,考試死記硬背,考完忘完。這些情況使得政治經濟學這門課程尤為不好講,形成“教師不好講,學生不愛聽”,最后教師和學生都在應付的局面。
2原因分析
2.1政治經濟學的部分原理與高中政治重合,學生學習不感興趣政治經濟學的部分基本原理與高中政治重合,學生認為再重新學習一遍意義不大,自然提不起興趣。而且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又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學期,學生入校接受的都是如英語、思想政治,數學等的基礎教育,也容易使學生認為政治經濟學就是單純的一門政治理論課。而對政治的學習,學生普遍不感興趣。
2.2課程內容過于抽象、理論,不容易理解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抽象程度很高的學科,學生學習這門課普遍感到困難的是內容抽象、深奧,基本范疇多而且含義豐富,難以迅速掌握不同范疇之間的有機聯系和細微區別;也很難用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感知某些概念,感覺理論與自己很遙遠。最后是雖然認真學了,但效果不好,久而久之產生了厭學。
2.3教師創新意識不夠,教學方式單一,制約學生興趣提高長期以來,教師的創新意識弱,教學方式單一,主要就是教師靜態地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而廣泛運用于管理學等課程教學中的案例分析、討論等方法在政治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相對薄弱。教師認為只要向學生灌輸了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學生就能夠把它自覺地運用于實踐中。所以雖然課前教師做了大量的備課準備,但課堂氣氛仍是死氣沉沉,調不起學生的興趣。而當今國際經濟環境不斷發展變化,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模式不僅使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更容易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社會閱歷淺等后果。
2.4與現實生活聯系不強,對現實問題解釋力不夠主要體現在:第一,在馬克思所處的年代,階級斗爭矛盾較為尖銳,馬克思很強調階級斗爭。而現在敵對階級已基本消滅,再強調階級斗爭就顯得脫離實際了。第二,政治經濟學主要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宣揚社會主義制度的合理,社會主義制度必將戰勝資本主義制度。而現實是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部分社會主義國家倒退回資本主義,而原資本主義國家非但沒有滅亡,反而經濟高速發展,使得學生對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產生了疑問。第三,由于市場化改革引發的道德疑問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動搖心理,這種心理也輻射到了政治經濟學上。在我們實際的經濟運行過程中也出現了私有制,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現象,那會不會存在有剝削,我們現有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不是馬恩所設想的社會主義等等,使不少學生產生了質疑,也使政治經濟學中宣揚的大道理不能令人信服。第四,現實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比如美國次貸危機所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嘯,歐債危機,人民幣升值等學生關心的問題都沒有及時在教科書中反映,教材與實踐相比存在明顯滯后性。由于教材中不能完全解釋出現的眾多經濟現象和問題,使得學生認為政治經濟學已經過時了。
2.5政治經濟學學科內容體系不夠成熟、完善與西方經濟學相比,政治經濟學學科內容體系不夠完善。西方經濟學以“經濟人”假設為基礎,運用邊際分析、均衡分析、實證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如何高效配置和使用資源展開研究,研究對象從個體到整個社會,體系條理清晰。而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較成熟,以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為基石,以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運用唯物辯證法、科學抽象法、定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對經濟的本質問題進行研究。而社會主義部分內容體系很不完善,研究對象既有生產關系,也有基本經濟制度,既研究經濟運行,又研究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及出現的眾多新問題。研究方法什么好用用什么。研究的內容與西方經濟學、國際貿易、金融學等學科部分內容重合。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就是一個大拼盤,各個章節龐雜、零碎,學生學起來抓不住重點,主線不明確。
3解決對策
3.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政治經濟學法國重商主義學者蒙克萊田在1615年的《獻給國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經濟學》一書中首次使用“政治經濟學”一詞,在經濟學前面加“政治”,意指“社會結構”或“國家”,也就是說他所論述的經濟問題已經超出了家庭或莊園經濟的范圍,而是以整個國家或社會的經濟問題為研究對象。此后許多經濟家也都沿用了這一概念,不管是在西方經濟學教科書中,還是在馬克思看來“政治經濟學”和“經濟學”是通用的。所以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一樣都屬于經濟學范疇,不是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經濟的。當然,對于各個社會形態來說,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經濟學研究與政治以及意識形態等上層建筑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同時還要弄清一個重要問題,傳統觀點認為政治經濟學包括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部分,而政治經濟學只包括資本主義部分。因為在馬克思那個時代還沒有社會主義,當然也不可能撰寫出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社會主義部分是在斯大林主持下編寫的。目前國內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社會主義部分是在前蘇聯教科書的影響下又加入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而形成的,所以不能一說政治經濟學,特別是它的社會主義部分就認定其也是的。
3.2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將案例教學法引入課堂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所以改革教學模式至關重要。筆者在改革中不斷探索將傳統教學模式和案例教學法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方法。而由于政治經濟學課程的特點不同于一般應用性課程,它的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案例教學,所以要認真選取部分內容采用案例教學。比如在講價值決定時,讓學生分析“梵高的畫為什么那么值錢?”講價值規律的作用時,我們可以舉鐵路火車票價或電價的調整,近幾年我國房地產價格的走向,以及關系社會民生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軍”等農產品價格上漲等例子進行分析。講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局限性時,筆者結合當時網絡熱議的“蘿卜哥”由于蘿卜價高而大面積種植卻又遇上蘿卜爛市,賣不出去的事件來說明市場調節的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后性等特點,學生不僅由此輕松地掌握了理論知識,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興趣。講虛擬經濟的發展作用時,可以舉例美國的次貸危機,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發展的危害。講勞動力商品時,結合理論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勞動力是不是商品,勞動力成為商品是否與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矛盾等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案例教學的內容較為豐富,教學方式也可以靈活多樣。針對不同的案例特點和課程實際需要,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解重點難點時穿插借助案例進行解釋,也可以圍繞著某一問題開展案例討論或辯論形式,讓學生參與進來,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這樣不僅能引起師生互動,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最后還可以輔導學生以案例為基礎完成課程論文,提高其經濟論文的寫作能力。通過多種形式,使學生感到理論與實際是有密切聯系的,抽象的理論也變得不再枯燥,增強了其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了其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深化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改變了其長期以來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純理論課程而厭學的態度。但是盡管案例教學有很多優點,鑒于政治經濟學課程本身的特點,不可能像管理學、西方經濟學那樣以案例教學為主。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教學仍然應該是基礎和依據,案例教學是輔助,注重兩者的有機結合。#p#分頁標題#e#
摘要:首先應制定廣西低碳經濟發展規劃,在發展規劃中明確低碳發展的各項指標和相應的監督機制和考核辦法,在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還應制定交通、工業、建筑等領域的專項發展規劃,給各領域低碳發展確立標準。
關鍵詞:城鎮化;低碳經濟發展
1快速城鎮化與低碳經濟的內涵與關聯
1.1快速城鎮化的內涵
2014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4.77%,按此前的速度發展,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60%,相比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城鎮化平均速度快了一倍多。西部地區城鎮化率比起全國平均水平來說有一定距離,2014年廣西按城鎮常住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為46.0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76%,但廣西的城鎮化率卻正處于快速推進的階段。從1978年到2014年,廣西城鎮常住人口從360萬增加到2187萬,城鎮化率從10.64%提高到46.01%,年均提高0.98個百分點,尤其是2004年以后城鎮化增速明顯加快,年均提高1.6個百分點。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廣西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人居環境等明顯提升,但是對GDP總量的追求使得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長期存在,以提高效率和經濟增長質量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久久被壓制而難以施行。因此,建設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空間開發無序,重經濟、輕環境,重建設、輕管理,重地上、輕地下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生態空間不足等城市病逐漸顯現。
1.2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概念是在2003年英國的《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所提出。低碳經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針對嚴重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經濟所產生的全球氣候變暖、生存環境惡化等問題所提出來的,目的是要通過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技術創新、能源開發等手段,促使經濟社會朝著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向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并非貧困經濟,是要求人們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走向富裕,低碳經濟也并不是說不能發展重工業,而是要提高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碳效率。有些人認為,發展低碳經濟就會降低生活水準,不能開小車,不能住大房子,不能吹空調等。事實上,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能源使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緩解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增強國內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1.3快速城鎮化與低碳經濟的關聯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也被作為解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途徑。快速城鎮化的發展計劃一擬定,隨之而來面臨的是城鎮化進程中糧食安全、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的挑戰,因為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會產生城市經濟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使得城市能源消費急劇增加,碳排放量增大,城市基礎設施和住宅需求增多。同時,我國經濟近幾十年來的高速發展,日益突顯出一些體制性、深層次的問題,如產業結構升級遲緩、經濟建設方式粗放、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國際技術競爭日趨激烈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只能尋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來調整產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增強經濟內循環能力,而低碳經濟是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道路,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然選擇。
2廣西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2.1廣西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2.1.1體制機制方面十二五期間,廣西結合區情,制定實施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節能減排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廣西區合同能源管理獎勵資金管理具體實施辦法》等地方性法規,為節能減排提供了專項資金支持,也促進了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此外,為了推動產業轉型和建設美麗廣西,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開展以環境倒逼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的決定》《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活動指導意見》及三個配套文件《村屯綠化專項活動工作指南》《飲水凈化專項活動工作指南》和《道路硬化專項活動工作指南》,促進廣西走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道路。
2.1.2節能減排方面近幾年,廣西在節能減排方面卓有成效。2014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比上年增長4.6%,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3.7%。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9.3%。全年總用水量290.9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6%。其中,生活用水增長2.4%,工業用水減少30.2%,農業用水下降0.1%,生態補水下降23.0%。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185.6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64.3立方米,人均用水量611立方米。年末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405.5萬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長6.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6.5%,提高2.1個百分點。2013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43.8萬噸,比上年減少3.36萬噸,截至2014年底,全區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計完成了十二五目標任務的103%、71%、233%和22%。在監測的14個城市中,空氣質量均達到二級以上(含二級)標準。在監測的14個城市中,城市區域環境質量較好的有8個,占57.1%,輕度污染的有6個,占42.9%。
2.1.3林業碳匯方面豐富的森林資源,是建設美麗廣西的根基,也是發展生態經濟的家底。截至到2014年,廣西林地總面積2.366億畝,活立木蓄積量6.8億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量6.4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2.1%,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8倍,在全國排名依然第三。2014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99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有146萬公頃,保持十二五以來年均增長約0.6個百分點的態勢,年均增加森林面積達200多萬畝。此外,全區已獲批準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達到25個,全區建成自然保護區達到77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2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有135.27萬公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29.65平方公里。
2.2廣西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2.1快速城鎮化促使碳排放升級健康的城鎮化應該是經濟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要以經濟城鎮化為基礎。而在目前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廣西乃至全國的城鎮化模式都較多趨向于土地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人口城鎮化相對緩慢,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矛盾重重。究其原因,當前廣西經濟城鎮化還是沿襲了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以消耗大量的資源能源為代價,大量接納大城市淘汰掉的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產能,使得碳排放量上升;土地城鎮化實際上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在城市土地緊張的局勢下,城郊的耕地成為建設用地的主要來源,這相當于增加了碳排放源;人口城鎮化就是人口從鄉村地區流入城鎮以及人口在城鎮的集中,這必然導致城鎮居住人口的增加。日益增加的城鎮人口和逐漸提高的生活水平使得能源消費、基礎設施和住房的需求在不斷升級,碳排放有增無減。如建筑施工過程中能耗大、碳排放量高,建筑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持續產生;消費過程中房子越大越好、夏天空調越冷越好、汽車排量越高越好。雖說發展中國家70%的碳排放是企業排放,30%是居民排放,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高碳消費產生的碳排放是不可小覷的。
2.2.2低碳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不足低碳技術是能夠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減少能源消耗的新技術。具體分為三種類型:減碳技術、無碳技術和去碳技術。廣西低碳經濟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低碳技術的研發創新能力較弱。現有低碳技術基本上靠引進,照搬照用的低碳技術往往出現水土不服,使用效果不理想。因此,自主研發適合廣西本土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的低碳技術刻不容緩。廣西的能源供給結構主要是由原煤、原油、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構成,能源消耗以煤炭為主,其次是原油、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而煤炭、原油的消耗量越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汽體的排放量也越多,這就需要我們根據自身能源狀況,利用低碳技術不斷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將以煤炭、原油消耗為主的能源結構向以太陽能、風能、沼氣、生物質等清潔能源消耗為主的能源結構。但目前廣西的低碳技術在創新和應用方面還存在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西低碳經濟的發展。
2.2.3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低碳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來發揮引導作用。廣西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力的扶持政策和配套的支撐體系,如企業在投入低碳項目時應獲得政府一定程度的資金投入,當地金融機構應在政府的補償機制下優先給予企業低碳項目的財力支撐,而目前廣西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的扶持政策非常有限,金融支持力度不夠,低碳技術人才也嚴重缺乏,企業選擇低碳項目的熱情度不高,這些因素都制約著廣西低碳經濟的順利發展。雖然當前廣西低碳經濟發展方面制定了一些鼓勵政策和節能減排的補償機制,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難以實行,導致鼓勵政策和補償機制名存實亡。因此,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法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3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廣西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3.1倡導低碳消費
倡導低碳消費,首先得樹立低碳意識。這需要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合力才能達到好的效果。政府具有極強的公信力,其消費理念對企業和公眾低碳意識的形成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因此,政府應樹立榜樣,政府采購選擇節能減排的產品或服務,辦公樓宇實行低碳化改造,行政辦公盡量選擇無紙化綠色辦公。企業要以生產低碳產品、提供低碳服務作為生產目標,從各個環節入手建立低能耗、低排放的生產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放心的低碳產品和服務。居民消費不容忽視,隨著城鎮化的快速進行,城鎮居民逐漸增多,而城鎮居民是消費群體中的主要力量,因此,廣西城鎮居民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費意識的形成對廣西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隨著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高生活質量的追求,城鎮居民消費需求愈發膨脹,攀比之風盛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環境污染情況越發嚴重。因此,轉變城鎮居民的消費理念,需要通過媒體或公益宣傳來讓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讓城鎮居民改變傳統無節制、奢侈、過度消費,形成低碳消費、低碳出行等低碳生活模式。
3.2創新低碳技術
低碳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能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為促進廣西低碳技術的創新與發展,首先要擴大低碳技術研究隊伍,集聚高校、科研所等研究資源,為新能源、清潔能源等低碳、無碳能源的技術開發提供人才儲備。而目前廣西低碳技術人才嚴重缺乏,要想擴張隊伍、集聚資源還得從薪酬激勵、研發環境方面來下功夫。其二,政府應加大低碳技術研發投入,成立專門組織研發節能減排、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技術,立足工業、能源供應、交通、建筑等領域,創新低碳技術推進工業企業清潔生產,設立專項基金來研究新能源利用技術,大力開發快速交通等運量大、節能型的交通工具,推廣建筑節能技術等。
3.3發展低碳產業
發展低碳經濟就得發展低碳產業,目前廣西產業結構呈現出第一產業穩步下降,第二產業穩步上升,第三產業先增后降的趨勢,而第二產業在三產中的碳排放量較高,第一、三產業碳排放量相對較少。因此,廣西低碳產業的發展要求我們控制第二產業的碳排放量,同時應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一是要謹慎承接產業轉移,重點承接低能耗、低排放產業;二是淘汰落后產能,限制高耗能新上項目;三是建立耗能企業監管模式,對未達標企業實行停產改造;四是大力培育新興產業;五是改造傳統服務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六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3.4推進碳匯建設
廣西應進一步推進城鎮綠化、村屯綠化工作,加強城市園林建設,提高林木覆蓋率,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城市綠化空間。同時應促進造林、護林機制的完善,強化廣西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按照《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技術指南》有關規定從技術準備工作、工作組織保障、技術方案執行、遙感判讀區劃、監測報告編寫等方面嚴格執行。
3.5完善體制機制
首先應制定廣西低碳經濟發展規劃,在發展規劃中明確低碳發展的各項指標和相應的監督機制和考核辦法,在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還應制定交通、工業、建筑等領域的專項發展規劃,給各領域低碳發展確立標準。其二,應健全廣西低碳發展的法規體系,制定有利于低碳產業、低碳技術發展的有效政策和措施,在稅收政策、投融資政策、政府補貼等方面加大對低碳項目的支持力度。其三,應建立廣西碳交易機制,根據廣西經濟圈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確定廣西經濟圈的碳減排總體目標,并建立起碳排放交易市場來開展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市場交易。
參考文獻
1、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工具創新宋德勇;盧忠寶;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25
2、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困難與障礙分析莊貴陽;江西社會科學2009-07-25
低碳經濟論文范文二:財稅政策與低碳經濟發展淺探
摘要:近年來,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然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經濟發展的方式存在一些不當的行為,因此,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環境的惡化不僅會影響我國居民的生命健康發展,同時也會制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財稅政策;低碳經濟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兩極的冰川開始慢慢融化,全球的海平面也在不斷升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全球的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為了保護人類的生態環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歡迎。所謂低碳經濟,顧名思義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因此,低碳經濟和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一致的發展內涵,因此,我國需要在經濟的發展當中注重發展低碳經濟。
一、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研究
1.發展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潮流
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低碳經濟受到了全球的重視,2010年世界專門召開了針對全球氣溫變暖的全球性會議哥本哈根會議[2]。在會議當中提到的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減排工作,發展低碳經濟已經得到了全球的一致的認同,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了全球的共同目標,為了響應世界的號召,并且推動我國的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的方向。
2.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解決能源短缺問題的主要發展選擇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當中,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發展當中的比例比較巨大,因此,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的能源的數量十分巨大,除此之外,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當中,近年來,我國的經濟進一步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因此,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地增多,再加上我國城市居民的數量也是在不斷地增加的,因此,居民生活方面的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斷地增加。據統計,本世紀的頭十三年內,我國對能源的消耗量已經從最初的15億噸煤,快速增長到將近40億噸的巨大規模[3]。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維護我國的能源安全,就需要我國轉變經濟的發展模式,從最初的高投資、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當中,轉變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模式[4]。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為了解決我國逐年劇增的巨大的能源消耗量。
3.發展低碳經濟是改善我國環境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環境污染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在一些地區,沙塵暴、霧霾等惡劣天氣的影響越來越嚴重,這些惡劣的天氣不僅會給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還會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不僅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狀況,甚至還對我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因此,為了改善我國的環境狀況,提高環境的質量,就需要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降低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
二、我國的財政和稅收政策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當中的不足
1.當今的財稅管理體制當中的不足之處
在我國的財政制度當中,我國財政的收入相對來說具有集權化的特點,而且財政支出則出現了分灶吃飯的發展特征[5]。所以為了賺錢更多的財政收入,為地方的經濟發展贏得更多的財政資金,地方政府往往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經濟財政收入,因此,在地方經濟的發展當中,地方政府往往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的關注力度不夠,沒有給予相應的重視。因此,由于我國財政制度的特征,在地方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地方的發展往往沒有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實際的落實。除此之外,在我國的稅收制度當中,由于地方政府被劃歸的稅收的種類往往是一些收入特別少的小的稅種,而且這種稅種的稅源非常不穩定,除此之外,對這些稅收的征收難度也相對來說比較難,因此,地方政府的收入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證。
2.我國對低碳經濟的財政投入相對來說是不足的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當中,我國政府對低碳經濟的投入與西方國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異,在西方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以美國為例,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美國政府對低碳經濟的投入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5%,而到了本世紀初的時候,已經達到了將近3%,而我國現在對低碳經濟的投資比例才剛剛達到將近40年前的美國的水平。因此,在我國如今的財政制度當中,對低碳經濟的稅收的投入不足也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不利原因。
3.我國目前還沒有設立專門的稅種
在我國的目前的發展當中,我國現有的稅種并沒有專門針對環境保護的稅收種類。在我國現有的稅種當中,和環境保護比較接近的是消費稅、增值稅、車船稅等的最基本的稅務種類。稅收作為一種對經濟發展進行調節的工具,可以通過增加稅收和降低稅收的措施,從而對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鼓勵和支持,而對于那些破壞環境的要進行處罰,抑制這種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消費行為,從而達到對經濟進行調節的目的。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就需要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當中,通過稅收政策的制定對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行鼓勵。
三、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財政和稅收的措施
1.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
由于稅收政策在調節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需要我國在稅收政策的制定過程當中,建立一個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健全的稅收體系。在稅收政策的制定過程當中,對于那些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稅收政策要對這些經濟發展方向的企業進行降低稅收的政策,通過降低稅收的方式,鼓勵低碳環保企業進行發展。與此同時,對于那些不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方式,要通過制定較高的稅收而對這種企業進行制裁,抑制此類企業的發展。與此同時,還可以在稅收制度的制定過程當中,制定一些懲罰性的制度,從而對破壞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處罰,進而在全社會營造一種保護環境的經濟發展方式。
2.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
(1)增加財政對低碳經濟的財政投入。在低碳經濟的發展當中,低碳經濟往往是和高科技手段聯系在一起的,而低碳、環保的節能技術往往是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的,而且通常情況下,研發的周期是比較長的,在短時間內很難獲得經濟回報。因此,為了發展低碳經濟,首先就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財政預算,鼓勵企業進行節能、環保技術手段的開發力度,為企業進行節能技術的開發提供資金的支撐。
(2)在政府的采購過程中完善綠色的采購機制。在政府的采購過程當中,政府要盡可能地采購綠色低碳的產品。通過對綠色低碳產品進行采購,一方面可以為綠色低碳產品提供更多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為社會的消費方向進行引導,通過政府綠色采購的這種引導,可以使社會形成一種進行低碳產品的購買方式,促進低碳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加大對低碳經濟的補貼力度。在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政府可以對一些低碳的科研項目進行一些必要的財政補貼,這些補貼具體的包括對科研項目進行補貼、對科研人員進行補貼,以及對科研成果進行相應的補貼。除此之外,在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政府也可以對一些低碳產品進行財政補貼,例如政府對節能空調進行相應的補貼,從而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趨向,促進低碳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結束語
近年來,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然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經濟發展的方式存在一些不當的行為,因此,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環境的惡化不僅會影響我國居民的生命健康發展,同時也會制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在我國經濟的發展當中,利用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對經濟進行調節,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17-0089-02
一、案例教學法的內涵和優缺點
案例教學法是20世紀初由哈佛大學創造的。即圍繞一定的教學目的把實際中真實的情景加以典型化處理,形成供學生思考分析和決斷的案例,通過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1]
1.案例教學法的優點
(1)生動具體、直觀易學。案例都是來源現實生活的真實例子,學生接觸到的不僅僅是枯燥乏味的理論,還有鮮活的例子。例如,把法律規定比喻成一個人的骨骼,那么案例則是他的血肉,法律只有存在于真實的案例中才是有生命力的,有活力的。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在記起某個法律規定時,人們想起的也許不是那個法律名詞,卻是某個生動的案例。筆者至今仍然記得大學學習《民法》的所有權規定時,教師舉出的生動例子:一大群野兔在面前跑過,大家的反映是什么?每個人都會去追并試圖逮到;鄰居的兔子在大家前面跑過,卻沒有人去追。為什么?因為后者名分已定。大家不由哈哈大笑,但由此也深刻地記住了物權法的根本目的是定分止爭。
(3)理論聯系實際,利于學生對知識活學活用。學習理論知識只是手段,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妥善解決實際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困難才是最終目的。案例教學法實際上是一種模擬教學,設計了一個真實的場景去考驗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實戰演習一般。
2.案例教學法內在的缺陷和局限性
(1)案例教學法耗時較多。一個案例從展示、學生分析討論到教師總結,需要幾十分鐘的時間。所以,案例教學只能精選知識點進行,重在對那些難點、學生容易產生歧義的知識點進行案例教學。
(2)案例教學法小班教學效果好,人數多則不易實施。高職院校的很多法律課程是合班上課,每次上課學生多達百人以上,案例教學法中進行分組討論或學生發表意見就難以兼顧。
二、高職院校法律課程實施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決定了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必須圍繞目標去實施,并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2]
高職法律課程的目的不是培養職業法律人才,而是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而針對不同專業開設的法律課程,比如房地產營銷專業的《房地產政策與法規》等,則是要求學生能夠把握該專業所需要的法律知識。比較前者,教師應該適當提高教授的知識專業性和深度。但是,無論哪種情況的高職法律課程,采取案例教學法都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
首先,高職學生往往更關注專業課的學習,對于法律課程不重視,認為可有可無。如果高職法律課程教學方法單一,單純采取講授法,往往會使學生昏昏欲睡,聽完就忘。采取案例教學法,其具體形式包括講課中評析案例、專門案例討論、模擬法庭、到法院旁聽等,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樂趣,會不由自主地參與其中。
其次,案例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利于他們成長為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案例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的主動性,不僅可以使理論講授變得生動活潑,具有啟發性,而且有利于學生盡快掌握抽象的法學原理,并能靈活運用,舉一反三,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進而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高職院校法律課程實施案例教學的方法
案例教學法主要有三個階段:案例準備階段,小組集中討論階段,總結階段。
1.準備案例。
案例準備的主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對于在教授過程中插入的一般性小案例分析,由教師準備。用于案例教學的案例一般應考慮以下因素:一是經典性。無數案例都可以和一個法律規定有關聯,這時候就需要教師予以甄別選擇,選擇和該法律規定聯系最緊密的案例。二是適當性。即所選案例要難易適中。案例太簡單,容易得出答案,難以提起學習興趣。太難可能超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力,無以使學生入手分析,會打擊其學習的積極性。三是時效性,原則上是新案例優于舊案例,熱門案例好于冷僻案例。因為,高職學生對當前社會的熱點案例是很關注的,他們知道是什么,恰恰不知道為什么。而這種案例拿出來討論,最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最容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對于專門的案例評析課的案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準備,明確告訴學生要查找的案例的內容。如講到合同解除時,要進行案例教學,教師告訴學生查找有關于合同解除的案例。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圖書館等多種途徑查詢,甚至他們可以從身邊看到、聽到的真實案例中找到案例素材。
2.小組集中討論案例。
案例選擇好以后,可以視頻案例、書面案例以郵箱或紙質方式課前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加以思考。教學目的重在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任何案例本身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同一情況的案件在全國各地法院也會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決結果。所以,教師在給學生提供案例材料時,應將結論部分隱去,把討論的空間留給學生。學生看到案例并思考后,會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形成每組占多數意見的觀點,然后每組選派代表陳述己方觀點。
3.總結階段。
教師必須先吃透案例精髓,深刻剖析,把握好案例的關鍵點,既要指出司法案例的優點,也可指出其不妥之處。點評學生的觀點,同時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利于課堂教學時有效地啟發、引導學生思路。
以上案例教學的三個階段主要適合于課堂案例討論的方式。除此以外,案例教學法也可靈活采用模擬法庭或到法院旁聽的案例教學方式進行。
(1)模擬法庭案例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扮演案件當事人,如法官、檢察官、律師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等,以司法實踐中的法庭審判為參照,模擬審判某一案件的教學活動。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 。由于學生親自扮演某一角色,全面介入模擬訴訟活動中,為他們運用所學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創造了一個“真實”的環境。由于學生對于實際的司法環境是陌生的,所以教師對學生要進行全面的指導,搜集證據材料,分析案情,制作審判需要的各種法律文書,熟悉相關法律條文、訴訟程序等。如筆者在訴訟法章節中曾經嘗試模擬法庭案例教學法,學生反映很好。在民事、刑事、行政三大訴訟制度中,當屬民事訴訟與普通公民聯系最緊密。因此,可讓學生模擬一個民事案件的法庭審判。首先,教師提供的案例應是真實案例:原告李某在某時間某地點,先后被一輛摩托車撞倒并被一輛小汽車碾壓。原告重傷住院花去醫藥費5萬元。原告應如何主張自己的權利?然后,學生主動要求分別擔任原告、原告人、被告、被告人、法官、書記員;教師分別指導學生了解法律程序,寫狀、答辯狀、判決書等。上課時模擬法庭審判,其他同學做旁聽者。結束后,學生積極地對該案的審理發表意見。最后由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講評。如案件事實是否清楚,證據是否確實充分,法庭辯論是否有理有據,運用法律是否正確,訴訟程序是否合法,等等。
(2)觀摩審判的案例教學方式。這種形式較模擬法庭容易組織,需事先同司法審判部門取得聯系,挑選一些比較典型的或是疑難的案例,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目的是讓學生在真實的司法環境中全面了解訴訟的庭審程序,各個訴訟主體在訴訟中地位和權利和義務等。法院旁聽更可以使得學生在真實的司法環境感受法律和理解法律。觀摩結束后,可要求學生談談觀感體會,并進行總結點評,以便真正提高學生理解、認識、分析的能力。[3]
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課程中的運用可使教學效果大大提高,更能提高學生運用經濟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