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0 17:31:3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大班建構教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數學游戲有許多,如何挖掘文學作品中的數學游戲,一直是我們課題組研究與思考的問題,幼兒的一日生活以游戲為主,以繪本《花妖精的生日派對》為例,來談一談如何圍繞文學作品開展有效的數學游戲。
一、幼兒已有水平分析,確定選材
大班上學期,教學中幼兒對規律已有經驗為ABCABC、ABB、AAB等,此次借用的文學作品《花妖精的生日派對》緊緊圍繞生日派對所需要帶的禮物、參加生日宴會自我的裝扮、去參加party的路線等等,處處彰顯了數學規律的元素,因此選用這個繪本主要是復習鞏固幼兒對規律的已有認識,并提升幼兒對新知識的學習,在游戲中感知規律的樂趣。
二、根據教材基本內容,構思教案
繪本《花妖精的生日派對》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了解各種裝飾物的排列規律;
2.培養幼兒參與設計規律的興趣;
3.讓幼兒體驗合作操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圖片花妖精、賀卡一張、PPT、兩人一份操作材料。
活動重點:
按規律排序。
活動難點:
創設規律。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直接提問導入
提問:蝴蝶在花叢中采蜜,從左到右仔細看一看,蝴蝶在按什么規律排隊的?花又是按照什么顏色規律開放的?
設計意圖:導入部分簡潔明了,較少幼兒有慣性思維:圖上有什么?對于“從左到右仔細看,這樣可以給幼兒一個正確數數方式。什么規律排隊?的提問是對于大班幼兒已有經驗的調動與鋪墊,為后面逐步遞增的規律埋下伏筆。”
(二)通過繪本,發現各種規律
播放PPT第6~15頁。
1.介紹人物、事件,初步認識各種規律。
提問:裙子/鞋子/帽子排列的規律是什么?
2.幼兒自由設計。
提問:你們想為花妖精準備什么禮物呢?
幼兒自由討論,并設計禮物并按規律裝飾。
3.播放PPT第16~25頁。
提問:小路是按什么規律排的?
設計意圖:這是本活動的重點環節,通過層層鋪墊“它是按什么規律排序的?”、步步解剖“完整說出它的規律”、自由設計“你想設計什么規律”,在這些環節中讓幼兒的創造與想象得以發揮。我將幼兒的設計進行了展示,最終幼兒自由講述禮物的規律,“比比誰最有創意?”發現大班幼兒強烈的好勝心,會設計出別具一格的規律。
(三)結束活動
花妖精收到了這么多禮物,她開心極了,瞧!她還為你們準備了豐盛的點心,請你們去品嘗一下吧!
活動反思:
《花妖精的生日派對》教學中孩子們活學活用,尤其表現在在“做禮物”的游戲活動中掌握了不同規律的排列方式。正是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在自由設計這一環節,幼兒通過有趣的“游戲”,又一次開啟了思維的碰撞,在與同伴共同探索,共同發現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了數學游戲的樂趣。
三、教學視頻集體研討,價值取向
通過視頻展示,課題組的老師各抒己見,紛紛指出數學游戲的挖掘情況,因此教學中可以:
1.文學作品中的游戲來源于幼兒的興趣
每次找到一個好題材的文學作品,老師總是在挖空心思去想有什么游戲好玩呢?可以怎么玩呢?這始終是將教師的位置放在了主體,我們應該明白,幼兒才是游戲的主人,開展什么游戲,怎么玩,應該由幼兒的興趣來決定,我們的想法可以改為:“你覺得可以怎么玩?”幼兒自己去商討玩法,教師做一個記錄者,有時甚至可以做一名默默者,靜待花開。
2.文學作品中的游戲可以投放到區角中
繪本活動開展后,我們在美工區投入了一些模板,如:小汽車、花裙子等讓幼兒通過不同材料進行裝飾,可以用毛根繞成一圈、可以用橡皮泥捏成點進行粘貼、可以用水彩筆畫出花紋等;在益智區讓幼兒按規律排序,“接下去會是什么顏色呢?”“我設計的迷宮”;表演區就直接讓幼兒創設背景的規律等等,真正將文學融入幼兒的游戲中。
關鍵詞: 大學英語 大班授課 多媒體教學 教學設計
目前,英語大班授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普遍存在的現象。在解決有限的教師資源和龐大的學生數量這對矛盾之前,如何提高大班教學效果是當前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包括多媒體在內的先進技術手段被引入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新教學手段的引入又對相關的教學要件提出了相應的適應要求,其中就包括對傳統的英語教學結構設計的重新優化。
一、大班教學的實際需要要求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近年我國高校國際交流的加強,國外大學小容量班授課形式受到不少人的追捧。考慮到語言學習對于交流互動的依賴,英語教學大班授課的形式深受詬病。但在現有條件下,大班授課仍然是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授課的客觀存在。
研究表明,教學質量和教學班的大小并不存在必然聯系。我們承認大班授課存在以下局限性:學生多,教師與學生個體交流的機會減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大班授課的優勢:大班授課時,作為受眾的學生心情更放松,這有助于幫助他們克服在學習時容易產生的焦慮心理。如果教學組織者引導得當,大班授課就更易于幫助學生產生競爭心理,增強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可見,教學形式并無優劣之分,關鍵在于組織者對于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和實施。只要有針對性地研究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方案并不斷優化,用先進的技術措施豐富教學手段,大學英語教學就能夠在大班授課中取得好的效果。其中多媒體技術手段就為確保大班授課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首先,多媒體教學有效彌補了大班授課的缺陷。多媒體英語教學最大優點是能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利用多媒體創設特定語境,使學生自我建構知識體系。其次,多媒體英語教學能極大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做到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授課信息密度小,這明顯不能滿足大班授課的要求。現在教師可以采用課件教學,把枯燥的語言學習和形象的語言運用通過多媒體有機結合在一起,為學生創設形象生動的語言環境,有利于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接受和模仿。這些非書面資料真實生動,信息傳播速度快、容量大,可以使抽象材料形象化。教師也通過實物投影和電子板書節省了時間。再次,多媒體教學與現代網絡相結合有利于課后鞏固。我們可以將多媒體教學素材與目前高校校園網絡相結合,開展課堂外的遠程教育,從而有效彌補大班堂教學交流的缺乏和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忽略。
二、優化設計大班多媒體教學結構的關鍵是課堂活動
就教學而言,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是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基礎,為英語課堂教學的實施提供了藍圖。在大學英語大班授課中引入多媒體教學是有益的,而多媒體充分發揮的關鍵在于做出合理的教學結構設計并嚴格實施。教學結構設計的優化就是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點,對教學中師生的活動過程、形式涉及的教學媒體和方法等多種要素進行整體優化的安排,形成特定的最佳的結構或模式。
1.教學思路的分析選擇。多媒體的實際運用要根據教學結構設計預先安排好的步驟進行。而教學結構的設計則要根據教學內容和任務的要求及教學目標的規定,形成正確的教學思路,確定多媒體和教學方法的應用。例如,對比研究顯示:不同層次的學校的教學目標和施行措施不盡相同。重點英語專業的教學具有研究語言的目的;非重點院校公共英語教學目的除幫助學生掌握英語的基本使用技巧外還帶有鮮明的功利色彩,即在四六級考試中達到合格成績;而高職院校則更看重日后對學生形成系統職業技能的幫助。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結構前形成相應的教學思路。否則,眉毛胡子一把抓,勢必失去教學開展的方向。
2.教學方法的優化選擇。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學生在理解性學習中對于多媒體教學的反應更為明顯。然而,在記憶性學習中,傳統教學模式通過深入細致地分析課文范本、操練重點詞匯和常用句型等方法,使學生記憶更牢固,語言使用的精確度更高。因此,對于教學方法的優化絕非簡單的此是彼非的選擇,而是對不同教學方法的整合,在整合中要求使用最佳的多媒體組合。相反地,對對話部分,在教學中應常采用情景教學法,此時要求多媒體再現或是創設教學所需的情境。以投影儀和媒體播放的聲像材料必須是與對話內容最佳關聯的;在媒體的選擇上,媒體播放工具優先于投影儀,因為媒體播放工具能夠非常方便地再現情景,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達到精神的集中和愉悅并存的境界,從而加速對情景的感知和理解。
3.多媒體手段和內容的最佳選擇。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具有聲、光、影等豐富的表現手段,對課堂教學的設計必須符合多媒體大班教學的特點。具體地說就是多媒體對學生的信息輸出不應是手寫教案的翻版,而應選擇能夠激發學習興趣的創新手段。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創新手段絕非對技術的片面追求,而是要利用多媒體技術再現教學內容和創設相關語境的便利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克服大班授課因操練不足而造成的記憶干擾。課堂上要體現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同樣需要加以選擇,教師應該在課程結構設計前加以精心挑選,以確保重點詞匯、句型結構和語法規律全面高頻地在其中得以體現。教學內容的媒體再現方式應該根據需要作出最優取舍;教師講解語言結構部分時應該采用圖片、幻燈片等形式引導詞匯和語法結構;對話部分應通過教師文本講解和媒體播放錄音形式講授;閱讀和寫作部分多采用投影方式顯現重點和難點。
我園與左岸幼兒園相鄰,拱宸橋小學離我們兩所園都很近。是我區唯一配備有專職體育、美術、音樂教師的學校。而且,剛巧三門課的教師都是非常優秀的男教師。針對這個特點,我們決定采用“2+1”的模式,即我們兩家幼兒園和拱宸橋小學結成聯盟,以確保三位男教師的資源能夠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利用。
二、建立幼小聯盟“2+1”活動規程
園長、校長全程參與,并委派業務負責人,聯絡商議各項事宜。我們協商后規定:三名男教師每月分別來兩所園執教一次,兩所園的執教內容相同,并制定了上課時的職責要求。同時,為了配合男教師上課,幼兒園制定了教師的配合細則,包括教育器材、幼兒經驗等方面的準備要求。我們還商定了聯盟內教師開展教學研討的時間、地點、形式等,做到“前有菜單、中有研討、后有總結”。
三、扎實推進“2+1”式的教學與研討
為了讓男教師的教學更有效,聯盟經過反復商討,設計了幾個操作方法。
1 前期準備“2+1”
一份書面菜單。向小學男教師提供由幼兒園教師設計的體育、美術、音樂三門學科的典型教案,讓他們熟悉教學容量、特點和流程。
一份實踐菜單。請小學男教師來園,觀看幼兒園教師的音樂、美術、體育教學活動,讓男教師對幼兒園的孩子、場地、教室環境、活動材料有直觀的感受。
一次力量擁抱。我們把全園大班的孩子聚集在操場上,隆重推出三位男教師,請孩子與三位男教師進行一次擁抱。當男教師把孩子抱著舉起來的時候,孩子們好興奮,他們感受到了一股強烈的陽剛力量。
2 教學推進“2+1”
我們采用三位男教師輪流每周來園半天的形式,每次設計一個教學活動,分別先后到兩所幼兒園開展教學。每次活動采用“一課二研”形式,一次教學活動后馬上反饋調整,并將策略運用到另一所幼兒園的第二堂課中。這樣,男教師不僅發揮了自身的專業優勢,而且其教學方法也越來越適合幼兒園的教學特點。
3 教研沙龍“2+1”
在聯盟活動中,我們不僅有課后隨機的交流反思,答疑解惑,還組織了專題沙龍,如針對幼兒園女教師在健康活動中的疑問、動作的難點分解等,與體育男教師以沙龍的形式展開研討。女教師們爭相與男教師互動,雙方都獲得經驗的擴展。
理念就是理想和信念,就是理論和觀念。教育理念是教師在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仁門。理想地說,教師的任何教育行為都應該建立在一定的理念基礎之上。所謂有理念,就是對自己的策略選擇和行為方式能夠清晰地進行理念解釋和行為描述,能夠進行“為什么”的闡釋。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真正做到促進教師與學生發展,需要考察與反思支配教師的教育觀念體系,尋找造成實踐弊端的思想與理論根源,并針對其根源,提出其轉變策略。
一、教學理念的現狀考察與反思
教師的思想是教師對自己教育行為的價值性理解。知識觀、課程觀、學生觀、教學觀是教師教學理念的重要構成。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如何看待知識與課程?樹立怎樣的學生觀與教學觀?
(一)教師對知識的理解
“知識是人類認識的成果”,人們習慣用這樣的定義來理解知識,并以此為知識觀來看待課程改革。這種知識觀的本質,認為知識就是被擱置在人類認識成果總庫中的那些東西,是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過系統的理性思維并以“符號”的形式保存下來的過往經驗,是理性的產品。這種知識觀不應是教師所持有的知識觀。因為這種知識觀沒有從學生發展的角度,沒有從課程教學的角度來把握知識的本質。“知識就是力量”已經深深地扎根于每個教師的腦海中,在教學中重視知識的教學,成了廣大教師的共識。毫無疑問,尊重科學、尊重知識,重視知識教學,并把它看成是教學的基本目標,是教育的基本規定。但如何理解知識,如何看待知識教學背后所隱含的價值和意義,卻反映了一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視野的廣一度和深度。
“知識改變命運”是因為知識對人生的啟迪,知識不純粹是關于科學、真理的問題,更是與人的命運和幸福有關的問題。知識教學不能僅僅教給學生知識的內容,更應引導學生領悟知識的意義。讓知識與學生相遇,讓一切進入學生發展歷程的知識都應具有人文意義,此時,知識對作為知識再生產的主體—學生而言,不完全是“真理問題”,還有“幸福問題”。這也正表明了新課程所強調的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意義的合理性與價值追求。
就知識、知識觀的話題訪談教師時,大部分教師說:
什么是知識?應該樹立什么樣的知識觀?說句老實話,說不清楚。但我們知道,對學生說,書本知識最為重要。不然的話,學生為什么還要天天學習課本?考試時還要考書本上的內容?關于“知識背后的意義”,這個我們覺得也很重要,但很玄乎,不好捉摸。學生掌握了知識之后,他自己會有體會,會有感覺。
(二)教師對課程的理解
教學與課程的關系是新課程改革首先必須擺正和處理好的一對關系。在這對關系中,課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課程觀是主導因素。課程觀決定教學觀,并因此決定教學改革的深度和廣度。課程與課程觀的地位凸顯無疑。但教師們又是怎樣理解課程?課程觀又是怎樣的?
課程就是學校所開設的各門學科,我們當老師的關注的課程就是課本和教參,按照課本、教參去備課、講課就行了。教材編寫是上面的事,跟我們有什么關系?教材選用是領導的事情。關于課程資源問題,有時候也找一些材料,包括網上查詢,但這種情況很少。學校又不能上網,家里能上網,但回到家里就累得不行了,根本沒有心思上網查教學方面的資料。
教師鮮明的課程意識應拒斥“圣經”式的教材觀。教師要確立課程資源意識,應認識到教材僅僅是課程實施的一種文本性資源,而且是可以超越的。教材僅僅是課程的一種重要載體,但不是課程的全部。教師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緊扣課程標準,而不是緊扣教材。任何課程實施都需要利用和開發大量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的重要價值在于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種發展機會和發展條件。但教師面對豐富的課程資源,答案是沒有條件、沒有時間、沒有精力等等。這一回答足以讓教師、學校領導、教育行政領導從不同的角度去自問、深思。
(三)教師對學生的認識
學生作為能動的教育主體參與教育過程,有其自身的特點。作為教師如何看待學生?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否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生觀?這對提高學習質量和教學質量至關重要。
1.課堂上,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實屬不易。2007年教育部的統計數字表明,農村初中大班額比例達到6800,全國有64個縣的初中全部是大班額,其中50個縣在中西部地區。按照河南省某市2007年度教育統計資料,無論是城市、縣鎮,還是農村,66人及以上的班級規模占74%以上,城市尤為突出,而班級規模在45人以下的很少。事實上,120人左右的“超級大班”也屢見不鮮,令教師不堪重負。每名教師相當于帶兩至三個正常班,工作量增加了兩倍以上。上課時要為維持秩序而耽誤時間,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聽清講課內容,教師上課時都要將聲音喊到最大,上課質量很難保證。美國學者卡爾森(RonaldL.Carlson)在談到“教師的厭‘教’情緒”時曾提到,中學教師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班上學生人數太多,維持紀律是首要問題,不可能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教幼兒園直到12歲的中學生的教師都要花費很多精力來維持紀律,他們也對此深惡痛絕。在很多課堂上,通常是幾個不服管教的壞學生破壞了整個課堂紀律。
據筆者觀察,在大班額教學的課堂上,按最保守的估計,至少也有10%的學生不聽課。若精確計算的話,不注意聽課的人數可能要在30%左右。在訪談教師時,他們說:這兩個數字應該不夸張,就是如此!學生不學習,我們也不管,也不敢管,管嚴了,怕學生出事。即使想管,那么多學生,咋管?
2.教師如何對待學生的學習生活。一次,筆者到一所小學聽課,在課間時間到一語文教研組辦公室休息時,觀察到如下真實的一幕:
一個歲數稍大的女老師在靠近門口的桌子邊坐著,我進去和她打了聲招呼,并坐下和她聊天。同時,我發現靠里面站著三個男生,其中一個斜趴在桌子邊正在寫作業,我已經知道這其中原因,但還是忍不住走上前去看(或者問)個究竟。那兩個學生手拿作業本,傻傻地站在那,面無表情;那個斜趴在桌子邊的學生正在寫“給媽媽的一封信”。我看了一會,他沒有寫出一個字。我問他咋回事,學生不語且一臉的難受樣。我又回到這位老師旁邊,老師順口說:“這不是我的學生,我從不干這種事。可能是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或者做得不好。”
學生生活幸福嗎?學生學習快樂嗎?學生傻傻地站在教師辦公室里是何等滋味?面無表情地趴在教師辦公桌邊補做“給媽媽的一封信”,在那樣的環境中,處于那樣的心情,能給媽媽說些什么?能寫出優美動聽的語句嗎?能把發自內心的話語表達出來嗎?教師要盡可能地給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包括在課堂上,在教室里,在校園內。
(四)教師對教學的認識
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在于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在于課堂教學的改革。教師樹立什么樣的教學觀,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很大。
1.教師課堂設計與執行情況。長期以來,由于受科學主義研究方法的影響,教學理論研究十分重視對教學科學性理論的研究,強調的是教學活動的“預設性”,反映在中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設計和執行方面也是如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必須寫出系統而完整的教案,并在課堂教學中,執行此教案。在訪談多個學校的多位教師中發現,他們所說的驚人的相似:
學校不定時檢查教案。編寫教案時,必須系統而完整,必須有各項條目。教案提前寫好,課堂上就是要按照教案講,按課本、教參上規定的內容講,按備課時設計的內容講。
從教師訪談中得知,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的“系統和完整”,主要是學校制度的規約。課堂上教師對教案的執行情況“按章(教案)辦事”“依樣操作”者也居多。沒有“詳案”與“略案”之分,也沒有年輕教師與老教師之別。這種對教案的管理過于具體、過于詳盡、過于死板的統一模式,對合格教師尤其是優秀教師而言,肯定是弊大于利。
2.教師課堂教學安排情況。調查420名中小學教師的情況表明,教師每節課的完整性回答“高”或者“較高”的占70.0%,每節課的教學密度回答“緊湊密集”或者“較為緊湊密集”的占70.5%。教師在課堂上追求的是每節課的完整性,一堂課的完整性高,對應的是課堂安排緊湊密集。在訪談教師時,他們說道:講課時,主要通過“復習、新課、小結”等幾個環節來進行,在這方面變化不大,習慣了,使用起來也順手、方便,課堂上,一環扣一環,表現得也比較緊湊。
二、轉變教學理念的思考
在社會發展的歷程中,只有觸及人們觀念層面的變革才是最深刻的變革。我國教育發展的百年歷程表明,對教育觀念的審視是教育改革與發展在更深層次上的自我批判與自我突破。正是以不斷更新的教育觀念為指導,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教學改革。作為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他們所持的教育教學觀念將直接決定其教學行為,影響學生的發展以及教師的專業成長。
(一)轉變教師知識觀,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知識觀即人們對知識本質、類型、屬性、價值、習得等問題的基本認識和看法。不同的知識觀必定導致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針對目前中小學教師所固守的“知識本位主義”“知識授受主義”與“知識功利主義”的知識觀及其教育行為方式,從新課程改革所要求的理念出發,實現教育中知識觀的兩種轉向。
一是從構成性知識觀轉向生成性知識觀。構成性知識觀是構成論思維關照知識的結果。在構成性知識觀的視域下,知識是由基本的知識要素構成的整體,知識的發展就是基本知識要素的離析與重組。它強調知識所具有的理性、科學性和客觀性,但忽視了知識還具有情感性、非科學性和主觀性。以此來討論知識必然會導致知識的“單向度”性。生成性思維是現代哲學的基本精神和思維方式。其特征為:重過程而非本質,重關系而非實體,重創造而反預定,重個性、差異而反中心、同一,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重具體而反抽象主義。在生成性思維視域下,知識具有生成性。知識的生成不是通過各組成要素的簡單疊加,而是各要素復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是整體地不斷演變和創新的過程。
二是從本體論的知識觀轉向主體論的知識觀。本體論的知識觀是從知識的生產過程和生產結果來討論知識,把“知識”作為研究對象,就知識論知識。這種本體論的知識觀不能作為教師直接拿來并加以應用的知識觀,因為教師的研究對象和活動目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生及其發展”。因此,教師知識觀的建構需要從本體論視野轉向主體論視野。
主體論視野就是超越一般認識論的本體視野,從學生發展過程與發展結果來理解知識。主體論的知識觀強調的是學生作為知識再生產的主體,知識再生產的過程、方式、目的和價值與人類一般的認識過程相比較,具有其獨特性。因此,這一知識觀的轉向是學生主體發展的內在要求。新課程以“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崇尚主體論的知識觀,注重知識對學生成長的意義,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與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知識不只是科學的問題,更是與人的命運和幸福相關的問題。教師知識觀的轉變,要求樹立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創建一種開放的、浸潤性的、積極互動的學習文化,以幫助學生克服知識的惰性,增強知識的彈性,促進知識的遠遷移,達到最終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使學生愉快學習、幸福生活。
(二)增強課程意識,轉變課程觀念,提升教師專業品質
教師如何理解課程,就決定了他如何實施教學,進而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長期以來,由于受計劃經濟體制和課程統一管理以及師范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等因素的影響,中小學教師在課程實施中始終處于“忠實執行者”的層面,缺乏必要的課程意識和課程生成能力。為此,增強課程意識,轉變課程觀念,提升課程能力,既是教師教學理念更新的重要一維,也是教師專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內容。
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是對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反映,是教師的一種基本專業意識。教師鮮明的課程意識一般包括主體意識、生成意識和資源意識。強調教師時刻把自己和學生看作是課程的主體,把自己和學生置于課程之中;課程的意義和價值是動態生成的,而不是預設的,教師把握課程不同維度的目標,結合特定的教育情景,聯系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動態地生成課程價值;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要求教師不僅創造性地利用教材,而且要利用與開發多種課程資源。
知識中心或學術理性主義課程觀重視知識的價值及其對人的理性的意義,它強調課程對兒童未來生活的意義,為未來生活作準備;經驗或自我實現課程觀強調由對兒童未來生活的關注轉向對兒童現實生活的關注;生活經驗重構或批判課程觀認為,教育和課程對兒童的關注,最根本的意義在于為兒童的現實生活與可能生活之間架起一個橋梁,培養他們的批判意識、構建意識和創造意識,引導兒童建立起有效的生活方式。
縱觀課程觀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課程觀是沿著人的未來生活—人的現實生活—人的現實生活與可能生活的溝通的道路展開的。課程只有把兒童當作一個活生生的、整體的、生活著的人來看待,才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為此,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必須建立起新的課程觀,其內涵包括:兒童是課程的主體;“生活世界”是課程內容的范圍;課程是兒童通過反思性、創造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以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為根本。學校課程不再被視為靜止的“跑道”,而被視為“人生的閱歷”,是教師的獨特教育理念、師生所處獨特的社會環境與教育情景直接關聯的教育要素。
(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育學生的基石
1.關愛每一個學生是教師的職責。多元智力理論要求教師應樹立多樣化的學生觀、個性化的學生觀以及“每個人都能做到自己的最好”的學生觀。這一鮮活的命題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它昭示著教師要對學生高度負責,關愛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服務。關愛每一個學生,教育者應胸懷這樣的信念:每一個兒童都是一個珍貴的生命,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幅生動的畫卷。教師應當體會兒童生命的最大豐富性和主動性,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同時,把學生當作“具體個人”去認識和研究,“要承認人的生命是在具體個人中存活、生長、發展的;具體個人的生命價值只有在各種生命經歷中,通過主觀努力、奮斗、反思、學習和不斷超越自我,才能創建和實現;離開了對具體個人生命經歷的關注和提升,就很難認識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2.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社會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教學是與學生合作共同建構知識,并要擴展每個學習者的保留節目。這一理念告訴我們,現代教學不應是教師一個人講到底的單向信息傳遞,而應是師生間、生生間的雙向交流與多向交流活動,應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在各種信息反饋中,循序漸進地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形成共享的、學習過程的主動建構,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在師生互動中凸現學生的主體性,在“主體參與”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要不斷調整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關系,使課堂教學活動在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情境中展開。只有在情與情相融、心與心相碰、教與學相長、教與學互促的情境中,學生的主體意識才會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長的“養分”。
(四)教學觀的轉變:從關注學科到關注學生
1.課堂教學:師生對話的實踐。我國的課堂教學面臨著從“傳遞中心教學”轉型為“對話中心教學”的嚴峻課題。“傳遞中心教學”是教師向學生片面地傳遞“制度化知識”的教學。把兒童視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學就是灌輸知識,其結果是兒童原本擁有的主觀能動性被消磨殆盡,喪失了學習的本來目的,學習的使命僅僅是記憶現成知識;教師關注的是知識,是學科,而不是人,包括教師自己,教師不把學生作為一個有獨立個人權利的社會人來對待,經常會有意無意地侵犯學生的個人權利。因此,傳遞中心教學是“教師主導型”教學,是一種學科本位的教學,也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
我們對幼兒足球啟蒙教育的實踐始于1982年,第十個五年計劃起,我園依托國家、省、市級規劃課題,對幼兒足球啟蒙教育進行了19年的研究實踐,建構起幼兒足球啟蒙教育課程,該課程榮獲2018年遼寧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大連市一等獎。
一、探索與研究歷程
1.摸索階段(1982年-2000年)。初步摸索幼兒足球啟蒙教育課程內容及教育規律。"十五"之前,幼兒園對幼兒足球啟蒙教育進行了18年的實踐探索,如編寫了大量足球游戲、兒歌、歌曲,故事、教案,舉辦足球聯賽,請球星來園交流等,為之后的課題研究奠定豐厚的實踐經驗基礎。2.初探階段(2001年-2005年)。驗證幼兒足球啟蒙教育的可行性并構建課程雛形。"十五"期間,采用行動研究法,以足球隊為實驗組,邀請運動生理專家及足球教育專家與我們共同探討了幼兒足球訓練及普及活動的目標,內容及方法。在驗證了幼兒足球啟蒙教育可行性的同時,探索出幼兒足球啟蒙教育的特點與規律,完成了省級規劃課題,出版了全國首個幼兒足球專著《幼兒足球啟蒙教育》,建構起幼兒足球啟蒙教育課程的雛形。3.充實階段(2006年-2010年)。豐富幼兒足球啟蒙教育課程體系。"十一五”期間,我們開發設計出系統化的混齡幼兒足球隊全年訓練方案,首創了五大領域足球啟蒙教育普及課程,使其從原本單一的體育健康活動發展為能夠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綜合性課程體系。將“環境”資源引人到課程體系中,通過創設豐富的足球物質環境,吸引幼兒去關注足球運動,培養足球興趣,同時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完成省級規劃課題《幼兒足球啟蒙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研究》。4.推進階段(2011年-2015年)。推進幼兒足球啟蒙教育課程建構并嘗試推廣。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將足球動作與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相融合,研發了幼兒足球游戲課程;發掘足球啟蒙對幼兒個性發展的作用,探索出以足球啟蒙教育培養幼兒自控能力的指導策略;探索出園所交流、送教活動、足球幼小銜接等多種有效的區域互動途徑。完成省級規劃課題《幼兒足球啟蒙教育的區域互動研究》及兩項市級規劃課題。5.完善階段(2016年至今)。梳理幼兒足球啟蒙教育研究成果并推廣課程。在完善幼兒足球啟蒙教育的理論,并對前期研究和成果進行匯總的基礎上,形成足球啟蒙教育課程,出版了《幼兒足球啟蒙課程》一書。借助國家、省兩級規劃課題和兩項學會課題完成幼兒足球啟蒙教育模式的建構。
二、課程內容
二、在“三生教育”工作中實行精細化管理
我園成立了“三生教育”領導小組,并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形成了園長是“三生教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負總責,親自抓;教學副園長是直接責任人,具體抓,各個部門配合抓,全體教師共同抓的良好工作局面。我園加強領導,注重在“三生教育”工作中實施精細化管理。堅持“三生教育”進課堂,“三生教育”進教研。結合我園實際,根據“三生教育”的培養目標及小、中、大班幼兒的特點,組織骨干教師圍繞生命、生存、生活這三大主題,根據幼兒年齡階段的“三生教育”的具體目標(包括習慣、能力、情意三維目標),編寫了小班、中班、大班、大班四本《三生教育》園本教材,分別編寫出不同內容的小主題,使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有教材、有內容可教。同時建立多元的“三生教育”評價體系(包括幼兒、家長、教師的三方面評價),對教師的教案、幼兒的習慣養成、班級環境創設、“三生教育”主題墻、家園專欄、親子樂園的完成情況等每月進行檢查評分。對“三生教育”的評價,既要關注結果,又要關注方法,更要重視過程。
三、圍繞“三生教育”特色,進行環境創設
環境對幼兒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為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從室外到室內,我園突出“三生教育”這一辦園特色。一進園門,造型逼真的雕塑《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及《愛的教育》這幾本書矗立在圓形花池內,三個紅色的心型“三生教育”緊密連在一起,以及“明天你是哪顆星”大型雕塑特別醒目。室內一樓是生命教育、二樓是生存教育,三樓是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以大自然為主,山脈、小樹,蝴蝶、蜻蜓,各種小動物兒歌,還有生日吧,孩子過生日時到這里照相合影,一起分享生日蛋糕。老師教育孩子生命的寶貴,如何學會感恩,孝敬父母。二樓生存教育主要以安全為主,生活中常遇到的安全,交通、用火用電、防地震等安全。樓梯兩側有各種安全教育的案例,圖文并茂,寓義深刻,家長和幼兒入園和離園時不經意間就會看到,隨時教育幼兒掌握安全知識。三樓是生活教育,主要是衣食住行,區域中有各種車輛標志,師生手工制作的服裝展區、農副產品等。
四、將“三生教育”滲透幼兒的一日生活中
我園強調一日生活即課程的理念,加強對“三生教育”在一日生活中各環節的研究。
1.注重抓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讓幼兒學習一些簡單的生活、生存技能,從小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中班《我是哥哥姐姐》的角色游戲中,孩子們以自己的親身示范影響不習慣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幫助幼兒倒水、疊被子、整理衣物,帶小弟弟、小妹妹到室外去玩,通過游戲讓幼兒學習如何當哥哥姐姐,并體驗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良好感覺。
2.在教學活動中滲透生命教育
讓幼兒學會珍愛生命,掌握生存本領。積極開展以教為著眼點,以課例為載體的“三生教育”研究活動。圍繞“認識我自己”“五官保護”“遠離危險”等主題,著重抓好“設計、說課、聽課、反思、評課”五個環節,以教師為引導、幼兒為主體的活動模式,如游戲“防火”中,我們創設了具體形象的情境,模擬不同情境下的火災現場,營造真實緊張的氣氛,讓孩子直接感知、體驗,增強其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學會判斷和選擇正確的逃生方式。
1 多媒體課堂教學對學習環境創設、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的促進作用
在記憶性學習中,傳統教學模式通過深入細致地分析課文范本、操練重點詞匯和常用句型等方法,使學生記憶更牢固,語言使用的精確度更高。而在對話部分則要求采用情境教學法,要求多媒體再現或是創設教學所需的情境。語言交際是通過人們的中樞神經系統,接收各種刺激和理解這些刺激(確認各種刺激意識)的過程。由此可見,交際是一個活動過程,交際法外語教學理論不再主張引導學生進行孤立的句型操練,而是從學生實際出發,確定學習目標,使教學過程交際化,其目標直接指向于培養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運用交際法進行英語教學,首先要努力創設真實自然的社會語言情境,要將教學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結合起來,把生活中的交際場合搬進課堂,使課堂變為一種具體的社會交往環境,使教學過程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的交際過程。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方式下,學生對英語的學習絕大部分是在課堂上進行的,由于缺乏真正自然的言語交際情境,語法規則的學習和語言使用規則的掌握往往出現脫節現象。多媒體計算機的一體化特征能為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較為真實、自然的教學環境,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內容和語言功能項目從網上的資料庫中選取和下載適當的圖片、錄像片段、文字介紹等,自由組合資料創設出理想情境。采用課件教學,教師可以把枯燥的語言學習和形象的語言運用通過多媒體有機結合在一起,為學生創設形象、生動的語言環境,這非常有利于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接受和模仿。多媒體模擬仿真技術創造的各種真實情境,可以有效地刺激學生的語言交際欲望,使其能夠主動開口講英語,并且學會在不同交際情景中使用恰當得體的語言進行交流,從而逐步實現在實際的英語交際活動中運用自如。
2 多媒體課堂教學對教師教學設計、學生學習策略培養的輔助功用
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具有聲、光、影等豐富的表現手段。多媒體的集成特征與網絡化和存儲技術相結合,可為高職英語教學提供大量的文字和非文字信息,極大地輔助教學設計。多媒體對學生的信息輸出不是手寫教案的翻版,而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再現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設計,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因操練不足而造成的記憶干擾。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對教學內容加以選擇,在課程結構設計時精心挑選,以確保重點詞匯、句型結構和語法規律全面高頻地在其中得以體現。教學內容的媒體再現方式根據需要對教學內容做出最優取舍;教師講解語言結構部分可采用圖片、幻燈片等形式引導詞匯和語法結構;對話部分可通過教師文本講解和媒體播放錄音形式講授;閱讀和寫作部分可多采用投影方式顯現重點和難點。
多媒體計算機與Internet聯網后,還可靈活、快速、高效調用國內外信息資源,從而改變傳統英語教學單維文字或孤立靜止圖形傳遞信息的局面,以多維、多形式、多角度、高效、準確地向學生呈現與描述同一教學內容。特別是一些理工科、醫科類等高職專業的科技英語文章,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環境的支持,可以加快學生的接收理解速度,加深學生的記憶,提高其英語技能。
多媒體計算機能把電視機、錄像機、錄音機等所有的視聽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產生出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人機交互形式,以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全身心投入,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多媒體計算機幫助教學的先進手段,如終端軟件、互聯網等,改變了傳統的被動學習局面,學生成了機器和設備的主人,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控制學習,從而建立起自信心,消除焦慮和緊張感,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加上計算機網絡可以提供協作學習模式,因而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多媒體技術環境還能激活和強化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多媒體課堂教學對大班授課的現實必要性
大班教學受眾人數多,學生與教師個體交流以及學生的平均訓練機會都很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如果教學組織者引導得當,大班授課則更易于幫助學生產生競爭心理,培養自信心,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要用先進的技術措施豐富教學手段,有針對性地研究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并不斷優化,大學英語教學就能夠在大班授課中取得好的效果。多媒體技術手段的運用是現代外語教育的發展方向,為提高大班授課教學質量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首先,多媒體教學有效彌補了大班授課的缺陷。多媒體英語教學最大優點在于它利于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師指引下,利用多媒體創設特定語景,使學生自我建構知識體系。
有人說,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確,成功是快樂的源泉。科學課上,讓學生體驗成功就是讓學生在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學習,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獲得學習的快樂,享受學習的過程。這里的自主探究是給學生提高自我施展的機會,能自己動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絕不應過多參與。老師的任務是努力為學生創設有利于創造力發揮的良好課堂氛圍,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把課堂讓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欲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我上《做個太陽能熱水器》這課時,放手讓各小班的孩子自己設計制作方案、繪出設計圖。在設計過程中每個孩子都積極出謀劃策,時不時聽到有學生在爭論,拿出材料在那里比劃,希望得到小組成員的認可,孩子們的創新能力都被發掘出來了。在匯報設計方案時,時不時響起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掌聲。有個小男孩在聽了其他小班的設計方案后,不由自主的豎起了大拇指。作為老師的我看到這些很感動,為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了快樂,體驗到了成功的而欣慰。
二教會孩子們學會自主學習
“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如何讓學生自己能夠做好預習、樂于合作、主動交流、勤于反思、并會自我評價、自我檢查、自我調節,真正實現自主學習呢?針對小學科學課的特點,應采取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教師對教學材料的精心取舍與提煉,針對學生實際設計出學生能高效自主學習的活動,讓學生既能進行長時間的充分實踐活動,又有大量的知識積累。課堂上,教師又能不失時機的引導和提升,使得在單位教學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率。如在上《做個太陽能熱水器》這課前,我花了兩個周的時間,查閱了大量資料并征求了多個老師的建議。設計出的教案A4紙打印了兩篇,整個課的基本結構就是:1.師生共同交流所查閱太陽能熱水器的資料;2.學生根據教師給出的設計要求和思考問題找出設計中主要要解決的問題,討論設計方案;3.各小班寫出設計制作方案、繪出設計圖;4.交流設計方案;5.各小班改進完善設計方案。課件也簡單,第一組是教師的圖、音結合的太陽能熱水器的簡介;第二組是設計的要求和思考的問題。制作老師用了不到一個小時就完成了。當時有老師提出,這樣是不是太簡單了,到時冷場怎么辦。首先我對孩子們有信心,這次上課的這個班是我自己教的班,兩年來我比較注重對孩子們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制定了小組成員責任制、崗位輪換制、小組長責任制等等措施。孩子們在學校“我育我學”這個大環境中成長很快。其次,教師的引導作用貫穿整節課的教學中。在這節課中,孩子們真的很棒。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比較高。在介紹太陽能熱水器的構造、工作原理時,孩子們能認真傾聽別人的介紹,不再重復別人介紹過的內容。在設計制作方案時,各小組的全體同學都積極出謀劃策,拿出帶來的材料比劃著,怎樣設計最合理,升溫、保溫效果最好,不斷有創新產生。在設計方案和設計圖的評價過程中,孩子們聽了其他組的設計方案的匯報、看了各小班繪的設計圖后,能評價出別人的方案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是在那些方面不足,該怎樣改進。在設計方案的改進完善過程中能從其他小組的設計中取長補短。這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討論、合作,自己去領受,理解知識,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互幫互學。孩子們的創造思維和創新能力都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三、追求高效課堂要因人而教。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信,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養一代新人的任務,首先要了解每個學生的這種差異性。”
1.了解學生個性。大多學生的個性是在學習中他們最愛得到老師的夸獎,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開展一些小型競賽活動,這可激發其學習興趣,增強其競爭意識。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7-0065-02
一、引言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自建國以來已有過多次課改。2011版《英語課程標準》提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新課標認為一個合格的英語教師不僅要具備系統的英語知識,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以適應現代教學的發展,也要具備較高的職業技能。另外,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教師應該有能力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英語教學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相互交流,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培養學生對信息處理的能力。新時代教師應面向每一個學生,從學生的情感層面出發,結合實際情況有效地引導學生發展智力和個性,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它的提出對英語教師自身的綜合素養及職業技能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英語教師迫在眉睫。
二、英語師范生培養現狀及主要存在的問題
1.授課模式傳統,理論難于內化
目前,高校對于英語教師的培養模式都比較傳統。在英語教育本科課程設置中,英語教學法的理論課時遠超過了實踐課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視了知識的傳遞而忽視了意義建構。筆者對在校的63名大三英教本科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已經意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大部分學生認為目前的實踐課程的課時量太少,要求加大學生技能訓練。英語教學法中理論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但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重視理論知識,雖然教師們一直在努力地改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都流于表面,忽視了內在的學習動機,而理論也難于內化。
2.大班授課,課時較少,學生參與機會少
英語教學法總課時較少,大班授課效果不夠好。雖然近年來對英語教育班級人數有所控制,但總體來說,學生個體參與的機會較少。我系對英語教學法設置了34個課時,如果按照一班30人來計算的話,每個學生能夠分到1個左右的課時,其中還包括了教師理論授課的時間。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可能性極小。
3.實踐環境過于理想化,缺乏真實感
在模擬授課中,學生互相聽課,不授課的學生要扮演聽課的小學生。相對于真正的小學生來說,模擬授課中的學生已經有了大量的英語知識的積累。在授課過程中大部分聽課的學生都在努力地扮無知,極力地“配合”授課的“老師”。這樣一來對這位授課的學生有了很大的鼓勵,也使得授課能按計劃順利地進行。但是我們卻忽視了在真實的小學英語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狀況,比如個別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小學生的思維模式等等。
4.教學反饋單一
教學反饋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重要的學習經驗。高校師范生在教學實踐階段通常有一個指導教師,教案及PPT的制作、課堂的組織、教學活動的設置等等都是在一個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并改進的。因此,指導教師的風格往往會直接影響他的弟子。在評課過程中,指導教師往往從自己的習慣、喜好出發,使得評課過于主觀,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甚至讓學生無法真正地接受負面評價。因為對教學反饋的不重視,使得教學反饋只停留在表面,學生當時聽了,指導教師卻忽視了給予他更多的機會再嘗試。最終授課的學生并沒有真正地對這些反饋意見進行反思,更不用說改進教學了。
三、英語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模式研究
面對新課標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以及在目前高校師范生的培養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高校英語師范專業的培養內容應該強化技能訓練,更新培養模式,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培養“零適應期”師資,并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就熟練掌握在職教師所需的教育理論、教學方法、教學技能。而應用微格教學進行技能培訓是最有效的模式之一,它將師范生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教學技能。
微格教學由美國的教育學博士德瓦倫?愛倫提出。這種教學模式在八十年代的時候被北京教育學院的孟憲愷和郭友采用,不久便受到了各大教師教育機構的歡迎。微格教學是一個有控制的實習系統,它的操作系統包括六個步驟:講解教學技能、觀看示范錄像、編寫微格教案、微格實踐錄像、反饋評價和修改復錄。[1]
1.講解教學技能
理論輔導是開展微格教學的必要前提。教學法授課教師先按照授課計劃完成教學技能的理論講解。新課標下教師職業技能包括英語語言技能、英文書寫和漢字書寫技能、教學技能、教學設備的實際操作能力、教學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針對以上各項技能對學生進行細致的理論輔導,為之后的訓練確定目標。
2.觀看示范錄像
課中播放示范課視頻讓學生觀看并討論,討論過程須由授課教師來組織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對視頻中授課教師的各項技能進行分析,學生討論其優缺點。也可以將實訓中會用到的評價表格讓學生填寫,在觀看完視頻后再統一進行口頭表述,最后由指導教師歸納總結。
3.編寫微格教案
為了改善學生參與機會少的現狀,我系對英語教育專業班級的學生進行了以寢室為單位的分組訓練,每組學生人數不超過6人。一個班級的學生除了有一位教學法授課教師外,每組學生還配備了一個指導教師,并從每組學生中選出一位較優秀的、有教學經驗的學生作為組長。在理論學習和研究之后,由授課教師布置教學技能作業,學生按要求自行設計教學活動并填寫微格教學教案表格,所有教案的編寫必須要符合新課標下的人才培養目標。學生在進行微格技能實訓前必須按指導教師的要求認真寫好微格教案并交由指導教師檢查,與試講不同,微格實訓通常只對某一項或幾項教學技能進行訓練。學生的微格教案必須要通過指導教師認可后才能進行下一步驟。
4.微格實踐錄像
微格實踐錄像過程中,學生互相聽課,輪流扮演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每位學生的授課時間約5到10分鐘,其余學生則充當學生的角色配合授課的學生完成微格實踐。因為微格教室有限,實訓時間有限,我們也充分利用了現有的多媒體資源,如攝像機、智能手機、網絡等在課余時間進行類似的活動。微格實踐錄像中需有授課學生的影像,也必須要有師生互動的影像。
5.反饋評價
每一節微格課的結束都是一個延續的過程,因此在授課結束后,指導教師立刻組織學生一起觀看視頻及時反饋信息,深入反思。每組進行了微格實訓的學生可以邀請其他指導教師和學生一起觀看授課的視頻,然后由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授課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授課的學生進行自我分析、反思并聽取大家的反饋意見。
6.修改復錄
在各類反饋信息中可能有些比較主觀的點評,授課教師必須要在所有反饋評價之后做總結,授課學生認識到各類問題之后,采納好的建議用于改進教學方法,對之前的微格教案進行修改,也對自己的一些錯誤習慣加以改正。在完成了新的教案后,開始進行復錄。復錄之后再聽取反饋評價,如此反復進行步驟4到6,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的教學技能得到了提高。
采用新微格教學之后,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了,對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也增強了。授課模式的改變讓學生的實訓時間增加了,針對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反復地訓練幫助學生提高了職業技能。但是仍然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即授課對象缺乏真實感。筆者認為,高校應與周邊的小學、中學建立合作關系,在學生進行授課時能夠用真正的低年級學生作為授課對象,增強授課的真實性。
四、結語
微格教學是一個教學反思的過程。它突破了長期以來在師范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束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英國微格教學專家喬治?布朗說:“微格教學將幫助教師加強、改進教學技能和方法,減少失誤,并使師范生盡快地建立信心。它不能在一個晚上改變教師或師范生的個人素質和習慣,它不能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它不一定能把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天才的完美無缺的教師,但可以把他變成一個好一點的教師。”另外,筆者認為新微格模式也可以巧妙地運用到其它的學科中,比如導游,新聞等等專業,既降低了成本,又能提高微格教室的建設層次。可以讓微格教學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蔡冠群、夏家順.微格教學原理與訓練實用教程[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2;5.
[2]肖惜.英語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簡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劉艷.利用微格教學提高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能力[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6)
[4]高嵩,隗峰.基于探究的微格教學模式研究[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1(11)
2 “用書”材料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用書”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材”載體,增加了“教學掛圖、學習包、親子手冊”輔助材料呈現內容豐富的教材。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選取富有兒童情趣的素材呈現輔助材料中的學習內容,內容畫面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激發了幼兒閱讀與練習的興趣。同時,這樣的呈現方式還有助于幼兒對教學中知識點的理解,使之對知識融會貫通,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大班數學活動《自編5以內數的口頭加減應用題》,教師先以游戲活動的方式引導幼兒在買賣水果的過程中學習講述5以內數的口頭加減應用題。積累加減法的感性經驗。接著,教師充分利用“用書”提供的配套教學掛圖,引導幼兒嘗試根據給出的條件自編5以內數的加減應用題。然后,教師以指導幼兒完成學習包《自編5以內數的加減應用題》來鞏固知識點。